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海飞丝在社交平台上先后试水多款APP,并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先前上线的NBA实力训练营,共吸引到300万次的参与人次,赢得700万的分享互动,达到4.23亿次的曝光。当2013年10月NBA国际系列赛开战京沪,海飞丝迅速布局微博、微信两大社交平台,以投篮游戏为开头,推出赛场的“上·无畏”挑战活动。紧接着推出“无畏人生大挑战”APP,最终将无畏精神从赛场带到了生活层面。它以简单、有趣的无畏测试吸引广大年轻男性参与其中,并通过精心设置的内容迅速扩散传播,开启了社交媒体体育营销的新局面。自10月14日上线,短短5天的时间无畏人生大挑战共获得26万人次参与,40万的分享互动,曝光量高达80万。
海飞丝无畏测试APP
定制化无畏海报与点评语音
什么样的体育营销在社交媒体上会打动受众?理解了受众对体育比赛的期待,也不难得出结论:
轻参与。时间与信息进一步碎片化,智能设备让我们更轻易选择或放弃。简易、低门槛的机制才能吸引到尽可能多的目标受众。无畏人生大挑战APP正是如此,网友只需轻轻点击自己想要的情景进入测试,就能得到海飞丝品牌提供的独特语音点评和上·无畏结果海报。重在参与是体育精神,而使得用户可以更轻易参与进来,就是社交媒体的体育精神。
重传播。社交媒体的本质依然是人与人的联结,尽可能扩散更多的信息涟漪,才能最大化营销活动的效果。想要受众进行传播,就需要对他们的偏好与心态有深刻的洞察,从而产生让他们觉得能够代表自己特点,愿意将之扩散到自己社交圈的信息。从趣味测试到幽默语音点评,无畏人生大挑战APP就像是为网友精心打造的自我对话,“在笑点”成了达成传播的重要出发点。体育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能够加强受众之间的传播关联,就是社交媒体的体育精神。
简为上。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的偏好已经从深入的信息明显变成简化的信息。社交媒体的海量信息和广告,已经让消费者不厌其烦,你想要自己的信息被注意到吗?请简化它。不只是想要跑得更快,想要在社交平台上赢得用户的注意力,减少不必要的冗余,也是同样适用的体育精神。
篇2
一、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明确性
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质素的工程师。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形成了学习年限长、教学任务重、考试要求严、实践环节多、淘汰率高的特点。
工科专业本科的培养年限一般为五年,但实际上只有很少学生能按时完成,多数学生要5~7年,甚至8~9年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本科生教育由基础学习阶段和主科学习阶段构成,其中基础学习阶段一般为2年,主要学习内容为各系的共同基础性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工作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在完成基础学习阶段后就进入主科学习阶段。在该阶段中,学生要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完成该专业相关的学习任务(主要包含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程);完成本专业的实验、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和毕业论文。主科学习阶段的时间不固定,因人而异,一般为3~4年。因此,学生往往要经过5~7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够拿到德国工程师文凭。
在德国,大学的每学年是由夏、冬两个学期组成,其中夏季学期包含3个月,而冬季学期为4个月。德国的大学实行从上午7点到晚上9点的全日程课程,没有固定的午、晚饭时间,其中每堂课为一个半小时,课间安排15分钟的休息时间。就是在假期,学生也并不能完全休息,需要完成很多诸如实习、考试、作业等任务。
为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德国各大学和专业都要对学生进行选择和淘汰,一般淘汰率为30%~50%;有的学校和专业的淘汰率令人难以想象。
2.培养过程的实践性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决定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别重视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教育。因此,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形成了崇尚理论研究、强调技术科学、密切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保证了德国工程师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1)大学在学术上有求真务实的传统。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学校衡量教授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不是论文的多少而是实验。实验是科技发展的源泉,能用以证明教授研究成果的主要是实际开发的实验装置、模型或样机、新研制的产品等。因而,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特别重视试验研究的结果,对工程领域博士学位答辩的要求是一定要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确实解决了问题,而对并没有硬性要求。
(2)面向实际设计课程。在校学习期间,德国高等工科院校会逐步安排学生接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把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与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还会及时把实际生产实践中最新的工艺、技术和知识补充到日常教学内容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材。
(3)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德国高等工程教育重视教师的实践背景。工程专业的大学教授都被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师成为输送学生到企业实践训练和就业的联系人。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与工业界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的实验室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本人往往都在企业兼职甚至开办企业。
(4)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教育机制。除了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部分的实习外,德国工科大学的学生一般还有3~6个月时间用于在校外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学生常常可以利用假期参与工厂企业的科研开发与研究项目,并且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也都源于企业的实践问题。此外,德国企业界普遍把培养后备力量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与义务,非常愿意接纳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
3.工程教育的法制化
作为法制国家,在德国,人们会自觉和习惯地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个人和组织的行为。高等学校是整个国家法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当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条件相对成熟时,德国政府就会以法律形式为改革清除障碍,减少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保证改革能顺利进行。比如,1998年德国政府出台了德国大学基本法的修正案,该法案保证了引进学士、硕士学位制,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对高校放权、改革教授聘任制等一系列的方案实施,为德国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证。
二、当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原因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凭借其优良的传统和特色与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一起成为世界上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两大模式。但20世纪60年代后,特别是当前国际政治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交往和文化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也出现了种种的不适应。比如,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就业时间相对较晚,学位种类偏少、国际流通度较差等情况。导致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世界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已越来越感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的双重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对企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迫使企业根据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在管理上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开发出适合消费者要求的新产品。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就包含在产品研发、过程研发与设计制造、营销等整个产业链之中,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对工程师素质、能力的重新定位和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工科院校也必然会被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变化,工程教育在教学目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必须做相应的改革。
2.欧盟一体化影响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在追求政治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推进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一体化。德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内也受到来自欧盟内部要求其变革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1999年33个欧洲国家教育部长在意大利通过的“博洛尼亚宣言”。
“博洛尼亚宣言”意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欧洲各国的学位制度的统一,建立共同的欧洲教育区。这就对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原有的体系带来重要影响。为了推进博洛尼亚进程,实现欧洲各国的学位制度的统一,就必须对现有的学位和学制进行改革。
三、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剧,为了进一步发挥优势,保持特色,德国政府在20世纪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
1.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决定了教育的国际化。国际化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信息与教育资源一定程度的国际共享,学位的互认与共容。特别是在1999年通过博洛尼亚宣言后德国政府和教育界加快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
(1)不断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人数。招收外国留学生一方面可以扩大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生源不足的现象。因此,德国政府、高校、社会团体等采取种种措施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人数。为推进博洛尼亚进程,促进学生和教师在欧洲范围内的流动,德国政府采取了必要措施,使得国家贷款和奖学金可以转移,同时放宽对留学生比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德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还与多国政府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的协议,并有很多诸如洪堡基金会、教会等民间机构会无偿或有偿地资助外国研究人员或留学生。
(2)学位体制与国际接轨。与英、美等国通用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制不同,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授予的是文凭工程师学位。根据高校类型的不同,文凭工程师学位可分为大学文凭工程师和专业学院文凭工程师两类。从1999~2000年冬季学期开始,德国若干工科大学都在原有的文凭工程师和工学博士的基础上增加了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其招生范围是外国和德国本国学生。其课程设计采用模块的方式,采用英语来讲授其中很多课程。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毕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道路,其中对实践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就业,而有兴趣从事理论研究的学生则可以继续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获得更高的学位。同时,学生还可以选择攻读双学士学位。至于国外留学生,德国大学对已获得教育、电子电气、机械、环保等专业学士学位的留学生开设硕士学位课程,实行国际硕士培养计划。同时,对于已经得本国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德国大学会对其进一步开设博士课程。
2.高等工程教育的综合化
篇3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样本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拾回桥镇拾回桥中学七、八年级,共406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调查,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反映本校隔代教育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本问卷主要是家长卷。问卷以长期教学中和学生交流、家长沟通涉及的问题为基础,着重反映隔代教育对学生学习与行为上的影响。
2.操作。《关于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问卷》发放于2015年10月20日。由班主任发放问卷,学生作答。共计发放问卷406份,收回406份,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本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百分比统计与常规性统计的分析与研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分析
通过图1可以得知,现在农村初中生中属于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为264人,占调查总人数65%,非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为142人,占35%。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属于隔代家庭教育。
通过调查,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主要通过电话、视频聊天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有时候一个月才通一次电话,约定时间进行短暂的视频聊天,也没有什么机会与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而属于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上50%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29%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5%的学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2.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问题突出
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有的学生还染上了社会不良习俗,有少部分学生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根据对教师的调查,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比值大的班级较难管理,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普遍偏多,而且无法与家长进行配合教育。这部分学生的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2)人格培养凸显危机
在教育过程中,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管教和引导,至使她们出现自私、孤僻、不善于与别人交流等行为。在受到其他同学欺负后,3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48%的学生会选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不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行为出现了过激和偏差。
(3)学习现状令人忧心
大部分接受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条件、农村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农村学生的祖辈读书不多,文化程度较低,自身并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家庭教育的空白和不健全已经成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提高和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3.原因剖析
(1)工作的性质使隔代家庭教育走向必然
有的学生家长是为了贪图享受,为了自身活得有滋有味,长期外出务工,而不是选择在家务农或者附近工作,将教育子女的义务转让给祖辈。有部分家长是因为从外地搬迁到本地,耕地缺乏,为生活所迫,外出务工,不得不将孩子交由祖辈看管。虽然现在党和政府提倡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但是由于外出务工流动性较大,只有很少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上学,绝大多数是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祖辈,甚至部分家长是把学生托付给叔、伯、姨等。
(2)不当的管理方式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由于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祖辈对孙辈往往采取溺爱的管教方式,只照管她们的生活,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即使学生在校严重违反了校纪校规,到校与老师共同处理的时候也认为“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姑息纵容,使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思想教育,还造成学生很难接受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在父母回家进行管教的时候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须的教育难以进行。时间长久后造成学生的学习不够用功,得过且过。
(3)心理健康难以保障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回家次数偏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无法引导和关心,往往都是用金钱和物质进行弥补。子女由于情感饥渴导致父母回家后也是对父母产生怨恨,从而产生了厌世、自卑、自闭和逆反心理。
三、讨论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隔代家庭教育学生成长档案
1.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做到“五个摸清”,即摸清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摸清学生的体质现状、有无病史;摸清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摸清学生的监护人姓名、住址和联系电话。
2.要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并主动与此类学生父母或者监护人取得联系,了解其家庭对子女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需求,为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提供准确信息。
(二)构建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监护网络
1.要构建以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除父母为法定监护人外,要落实好由嫡系亲属或者旁系亲属承担的临时监护人,并督促其履行监护责任。
2.要构建以教师为主题的帮扶网。组织全校教师与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一对一”进行帮扶,在学习上面进行优先负担,在生活上面优先照顾,在活动上面进行优先安排,接近时多看一眼,亲近时多问一声,走近时多帮一把,让这些学生在校胜似在家,时刻感受关爱。
篇4
每当上学和放学,校门口的人群中大多数是两鬓斑白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他们为该怎么背着书包,牵着孩子,准时地送孩子入校;放学时又匆匆地提前来接孩子回家。无论烈日当空的三伏,还是风雪交加的三九,老人们毫无怨言、乐滋滋地驮着孙子们的书包,拿着孩子们的衣物、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问及这些孩子们的父母,他们或因工作繁忙,或因事业发展需求,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并由祖辈对孙辈承担着抚养和教育责任,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隔代家庭教育。
在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年轻夫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当他们初为人之父母时,既要要加倍充电投入工作,争取事业成功,又要不断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尽管他们对独生子女期望值很高,也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时间和精力的严重不足就成为抚养孩子的最大难题,这样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带,这是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隔代家庭教育在中国有着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中国人受宗族制发展的传统影响,以几代同堂为荣,提倡尊老爱幼,长者为尊,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并不罕见,长辈对晚辈的教育成为天经地义的事。在当今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大批老年人退休在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计划生育又使得普遍进入独生子女家庭时代,对子女的教育不容忽视,隔代教育随即成为让父母相对放心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笔者对我校学前班2013年在校的学生864名进行了调查,其中652名由祖辈承担抚养和教育,占总数75.5%;由父母承担抚养和教育的167名,占总数19.3%,还有5.2%的是由亲戚托管。有专家称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家庭教育的国家,隔代教育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提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因此,探究隔代家庭学前教育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校隔代家庭教育的不良类型归纳
通过对学前班学生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隔代家庭教育的不良类型可归结为4种类型:
一是一味经验型。在谈及对孩子的教育时,基本上都认为无师自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带过几代孩子,自己是过来人,还津津乐道地说“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认为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富有“经验”,极不情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
二是过分监督型。学前班的孩子什么事都要在爷爷的提醒下才能做好,造成孩子依赖性和惰性,什么事都要督促孩子去做,使孩子产生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三是怀柔温暖型。本班文倩是三代单传,是全家人的掌中宝,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有求必应,过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遇事以孩子的主张为准则,甚至放弃教育原则,让孩子从来不会谦让,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
四是过分关注型。大部分的孩子在不小心而摔倒在地,本可以自己爬起来,而外婆却呵护备至,马上扶起小宝贝问疼不疼,还用脚跺起地面说,是地不平才让宝贝摔跤,责任归于地面。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却让隔代家长们放弃了对孙子的教育契机。
3隔代家庭教育的利弊透析
隔代家庭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教育利弊已成为当今社会聚焦的热点,父母都爱说:奶奶只会宠坏孙子。笔者认为祖辈的隔代教育也是有自身的优势的。
一是祖辈家长的慈爱之心有利于学前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农村有句俗语:养儿容易望孙子难。从某种意义上说,祖辈对孙辈的慈爱是父辈们不可比拟的。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容易与孩子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为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这种感情基础直接积极影响着隔代家长的教育效果。
二是祖辈家长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有利于营造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等,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孩子自由成长和个性发展。
三是祖辈家长勤劳奉献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但是,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祖辈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教育方法、价值观念等等与现代社会差异较大,隔代教育对孩子终身发展和良性成长难免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1)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养成。老人们事事依着孩子,处处惯着孩子,依着孩子,使孩子们为家中小皇帝或小公主,甚至形成祖辈是佣人、父辈是主人、孙辈是先人的畸形家庭座次。使孩子变的极为任性、自私、胆小、娇气等不良个性,使得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得不到良性发展。
(2)不利于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由于孩子与隔代家长长期生活在一起,长期沉浸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耳濡目染地模仿老年人的言行,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不会自己处理事物,造成孩子交往上的依赖性,影响独立性的发展。特别是隔代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提倡: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祖辈习惯于包揽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还小不用做成人做的活儿,不用受不该受的累,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时,如扫地、剥豆、抹桌子等,他们怕累着孩子而加以阻止。当孩子乱扔玩具时,他们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整理;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梯时,他们担心孩子摔倒,会抱着孩子上下楼梯;当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又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饭菜凉了、吃不饱等,就一口一口地喂。祖辈们的包办代替,无意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幼儿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劳动兴趣就不愿意动手了,扼制了孩子自信心的发展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3)不利于幼儿生理健康。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由于祖辈们对于孩子的包办代替,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大脑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动作发展缓慢,自理生活能力差。在实际生活中老人怕孩子有个闪失,往往不让孩子参与危险的活动,孩子参与活动的机会偏少;总是担心孩子冷着感冒,总是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也不爱开门窗通风,造成体质下降;由于老人摄食口味往往偏重,所以孩子的进食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诸多原因容易造成孩子的身体敏捷度不高,体质偏差等,存在着孩子生理发展上的缺憾。
(4)不利于幼儿情感归属。隔代家庭教育容易引起家庭内部教育现象的不一致,如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保证孩子的“不吃亏”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
(5)不利于幼儿社会化发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世界,离不开和别人的交往,特别是现代社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自己的一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大多数隔代家长教育的孩子在一起交往问题就更严重,不会主动迁让和尊重,交往问题尤其是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一生发展极为重要。
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的跨度,所处时代经济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生存压力悬殊,他们在对孩子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适应电脑普及化。
(6)不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开发。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与父辈相比,祖辈的思想相对保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观念相对滞后,接受新事物缓慢,加之交往范围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接受新生事物较慢,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4教师在隔代家庭学前教育中引导探究
面对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现状,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甚至是全社会都应该全面贯彻《指南》,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使当今孩子在现有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面对隔代家庭教育这一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前家长进行引导:
(1)引导父母敢于担负起孩子的教养责任,不可把教养权完全留守给祖辈老人。
祖辈的隔代教育不能取代父母的亲子教育,颠倒了主次关系。父母要主动加强亲情教育,经常带孩子出外远足、野餐、游泳、滑冰等,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加深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使孩子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意见。
(2)引导家长要以身作则,协调统一,两代协力共同教育好孩子。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养成。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跟家庭教育环境密切相关。祖父两代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首先要注意善用角色,以身作则。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做到。因为好的习惯都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比如东西不能乱放,从哪里拿的用完后还放到哪里,培养孩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千万不要用买东西来讨好孩子,物资享受要少一点,精神食粮给多一点。
(3)引导祖辈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协调各方力量,形成隔代家庭教育的合力。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有专家提醒:在隔代养育为主的中国,更新祖辈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深入普及科学育儿观念已经成了全民的需要。优化和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自身修养以理性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迫在眉睫。祖辈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首先是努力学习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教师咨询有关问题。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祖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质量,要想让祖辈们更好地教育好下一代,使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就必须提高祖辈们的教养素质,尤其是要提高农村文化层次较低的祖辈们的教养素质。指导他们搞好学前家庭教育,转变祖辈的教养思想观念,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学前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加强隔代教育的正面宣传,满足祖辈家长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适合祖辈家长进行隔代教育的指导模式,不断提高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的质量。
篇5
隔代教养幼儿普遍存在依赖性强和自我服务能力差的现象,由于爸爸妈妈不在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会更宠孙子孙女,生活上照顾得很细致入微,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每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较正常的家庭来说,这些隔代教养儿童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依恋更强烈,生活自理能力更差。针对这些情况,及时调整主题活动内容,比如主题《我是好宝宝》、《鞋子嗒嗒响》等。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使幼儿萌发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减少幼儿对亲人的过分依赖,训练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增强自信。
二、开展角色游戏,满足隔代教养幼儿的情感需求
孩子对爱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父母、亲人、老师、同伴,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对老师、同伴情感的需求更迫切。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可爱的动物,如“鸡妈妈”、“鸭妈妈”、“乌龟妈妈”等形象来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在游戏中,鸡妈妈、鸭妈妈的一个温柔的抚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称赞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沁入孩子的心田,满足了孩子渴望得到关心与爱护的情感需要。同时,在与同伴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快乐,享受着同伴的掌声带给自己的一份自信,从而有利于隔代教养儿童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品质。
(三)开展亲子游戏,增进隔代教养幼儿与祖辈感情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的能力。”针对隔代教养幼儿的特殊家庭教育群体――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爷爷、奶奶亲眼目睹幼儿园的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教学方法;同时,也引领家长用科学的亲情爱教育孩子。在开放日的活动中还可以组织亲子游戏活动,增进孩子与爷爷、奶奶的感情。
(四)搭建参与平台,给幼儿展示自我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开发幼儿的潜力。小朋友喜欢体育,动作发展好,可以让他领操;小朋友喜欢画画,就可以让他帮助其他的小朋友,小朋友喜欢跳舞,可以让他当小老师。总之,结合隔代教养幼儿的兴趣与爱好,通过画展、文艺演出、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捕捉教育契机,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
自私与任性是隔代教养幼儿的一大缺点,教师就应抓好这个缺点的事例,及时的教育孩子要学会与同伴分享,学会谦让。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总想独占玩具,老师应该耐心教育:“要是你的玩具都被别人拿走,没有玩具玩,你的心理会怎么样?”让他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感同身受;等等。另外,还可有意识地选择各方面相对优秀的孩子主动与“隔代教养”孩子交流、沟通、合作,与其做朋友。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的良好氛围、需要父母师长的关爱,更需要好的朋友,好的玩伴。孩子在园期间通过同伴之间的长期相处交流,有问题的“隔代教养”孩子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各方面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对对方也是一种促进,可以使这些原本优秀的孩子更加富有爱心与社会责任感。这些措施,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无疑是一种高效之举。
(六)开展生日活动,让隔代教养幼儿感受关爱
篇6
前不久,笔者就我市“隔代教育”情况,趁我市某小学开家长会之机,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学生是随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长大的。对于老人带孩子,76%的年轻父母表示对孩子的生活及安全很放心,但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不放心;有58%的年轻父母认为孩子可以学到尊老爱幼、礼貌、谦让、节俭等传统美德;94%的年轻父母认为孩子和老人在一起养成了一些不好的性格或习惯,孩子在家里变得任性娇气、惟我独尊、霸道蛮横、懒惰散漫;56%的年轻父母同时觉得孩子在外面变得胆小、过于听话、无主见,偏于内向;有86%的年轻父母认为自己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会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82%的年轻父母表示如果有时间会选择自己带孩子。
2、隔代教育的优势
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带出一宝”。首先,老人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老人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因而更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其次,老人有着比较丰富的育儿经验,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起码是教育了两代人,有了儿女辈的实践,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的一些突况,知道应该怎样去处理,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形。经验是很重要的,现在各种类型的育儿书籍、教育书籍,也都离不开实践的经验。小孩生病大家都乐意去咨询一些老医生,也都是看中了他们的经验。
第三,老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飞人乔丹就曾这样说过:“其实变老是我由衷期待的事之一,做个老人应该是挺有趣的,我可以跟一堆心爱的孩子们吹牛讲故事,甚至撒点小谎,这听起来不是挺有趣的吗?像我就常向家中的长辈请教一些问题,问一些他们那个时代的事,看得出来那让他们觉得好开心。从回答问题中,他们仿佛寻回了那个时代,也让我知道了他们曾经经历过多么重大的事件。比如说象我太太那边的人,他们最爱聊我还没有到芝加哥来之前的事,谈以前的芝加哥是什么样子的,像帮派、政治等等的重大事情,等我老的时候,大概也会跟孩子们说我这个时代的芝加哥是什么样子吧。”
第四,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教育孩子能达到很好的启蒙教育效果。隔代教育中,孩子与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家在一起,自然可以学到知识,坚定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老人对孩子的启发和教导同样能有效地刺激孩子的大脑思维,从而达到较好的启蒙教育效果。
第五、多数老人们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3、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
隔代教育虽然好处多多,但年青家长并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隔代教育上。由于老人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对此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
(1)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生活意志。多数老人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老人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老人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不能得到矫正。我市枫树山某小区有一住户,母亲为督促儿子改掉粗心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大声朗读检查一遍。可孩子嘀咕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替孙子改正错题。孩子毛病未改,期终考试数学刚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垂泪,乱成一团。
(2)老人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跨度大,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处于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各时代的经济差误不同,地位不同,时代给予各人的压力不同,他们在对子女如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目前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学习例如电脑已普及化,但隔代家长对此看法不一由于自已不了解,又得很难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得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变少了。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当不出格,而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这样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3)过分保护扼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孩子的依赖性,易使孩子变的更加娇气。在家庭中隔代家长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隔代家长种种做法,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祖辈们的包办代替只是短暂的这种怕孩子吃亏怕孩子摔倒的心理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包办代替不可能代孩子做一切事,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未来的路很长需要自己去体验和尝试,相反这种包办一切,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4)隔代教育引起家庭内部教育现象的不一致。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祖辈在生理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而年青父母们对现代教育观念吸收较快,两代人在对待教育孩子问题上经常出现不一致,如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保证孩子“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们对孩子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5岁儿童最需要的是对父母的情感依恋这种需要,是祖辈们不能满足的祖辈的爱更多在于满足幼儿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
4、对策
显然,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家长和年轻父母们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对此提出的一些建议:
4.1 年轻父母
(1)明责任、不推脱。作为孩子的父母,要端正父母育儿观念,不要轻易将责任推向祖辈。众多有识之士郑重指出 “父母有教育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是的,父母不应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轻易交给祖辈,即便要将子女托给长辈,也要意识到其不利因素而加以消除。不因工作忙为“借口”而缺乏与孩子的交流,使孩子的心灵渴望和痛苦埋藏心底,无处释放,造成亲子隔阂,更不能将孩子轻易交给长辈就“万事大吉”,以此丧失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年轻的父母只要有情点击,合理安排,就能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多沟通、互学习。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已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如周末带孩子外出,睡前讲故事,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读物与老人交流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沟通时的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化语言,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减少沟通障碍。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此时,如果父母提醒老人,无论多么小的孩子,要学会在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
4.2 祖辈家长
(1)教有方、管有度。首先要端正教养观念。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娇惯,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如:刷牙、洗手帕、穿衣穿鞋等,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引导,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鼓励孩子独立去解决,培养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其次,让孩子感受批评。有些祖辈怕孩子受委屈,不愿意说孩子的不是,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批评。其实,孩子错了受点批评也是正常的,虽然当时孩子的心理难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谁能保证他的一生中不受委屈呢?
(2)多观察、好引导。祖辈家长往往以单一的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百听百服是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以致不全面地、客观地衡量孩子,无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久而久之挫伤了孩子的自尊,扼杀了孩子潜能的发挥,错失了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创造能力的良机。孩子好奇、好问、好动,易接受新事物,但辨别能力较差,学习意志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祖辈应遵循客观规律,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健康等,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满足竞争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隔代家庭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祖辈抚养较父辈抚养有更深的代沟,祖辈与孙辈缺少交流,因而易养成孤僻、寡言的性格,针对这一实际,家长可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如:请孩子每天谈谈学校、班级发生的事;请孩子为家长讲故事;过民主生活;开展户外活动等。在接触孩子时发现他有优点或进步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激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既使做错也不轻易下结论,予以批评指责,而应以亲切的目光,关爱的口吻耐心询问,如:“你为什么这样做?”“能不能做得更好些?”等等,给他以反思的过程、回旋的余地,从而充分发挥其内因的作用,尊重其主体地位,感悟自己的得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会导致不良的行为,继而产生不良的后果,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务必重视和关注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3)学新知,促提高。作为老人,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平时与育儿经验较为科学、有成效的邻居们多交流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从中汲取可以利用的好的做法。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任何问题都是辩证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参考文献
篇7
一、引言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80后逐渐为人父母,年轻的他们却缺少时间和精力进行亲子教育,于是祖辈接手养育他们的孩子。据千龙网的一个调查:全国大中城市中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接近6成。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在上海有50~60%的孩子由祖辈教育,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总数的一半。[1]
隔代教育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式之一,成为家庭教育中一种非常普通的教育现象,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它的客观存在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可以说,隔代教育的状况、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品质,它深刻地改变着家庭教育的现状,冲击着学校教育,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因此,现阶段我们有必要对这样的隔代教育进行研究。
二、我国家庭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教育人数在三代家庭所占比重大
2004年《新闻周刊》报道: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隔代教育在中国是普遍现象,它与亲子教育共同成为当今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家长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两种主要的形态。据估计,全国有近五成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也就是说中国有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2]。
2.隔代教育比重大于亲子教育
当前,家庭中隔代教育的比例要大大超过亲子教育。据人民日报报载,目前小学以下的每10个孩子中就有五六个主要由隔代老人教育,在一些城市的日托幼儿园门口可以看到,每天早上和下午接送孩子的家长有许多是老年人。
3.祖辈自觉承担教育责任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1999年底已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许多祖辈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抚养或看护孙辈的责任。
三、隔代教育的存在问题及影响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0-3岁是人生教育的黄金时间,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重任时候,隔代教育能否承担起这个重任呢?[3]答案显然是不能够。总体来看,隔代教育的弊还是大于利:
1.抵消亲子教育效果
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法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别,这样的差别直接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形成,隔代教育减少了亲子教育机会,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到老年格外疼爱孩子,把更多的爱无原则地补偿到孙辈身上,不太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培养孩子爱劳动、坚持性、相互谦让、关心他人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这不利于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3.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祖辈们由于交往范围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对新生事物和新观念接受较慢,对孩子的拆卸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这恰恰扼杀了孩子探究事物特点和规律的好奇心。
四、造成隔代教育的原因
1.家庭伦理观念
家庭伦理观念奠定了隔代教育的历史渊源。长期的宗法制社会,形成了我国民众浓厚而独特的家庭伦理思想。“含饴弄孙”不仅是祖辈追求的理想境界,更是他们肩负的自觉责任。“一切为了孩子”,这曾经是众多父母的不二选择。
2.逐渐加快的工作生活节奏
在职场打拼的年轻父母面对逐渐加快的工作节奏,日趋剧烈的残酷竞争,这迫使年轻父母在“教育—职业—教育”间不断地循环往复。紧张的学习、繁杂的工作等诸多压力,客观上使一些年轻父母无暇他顾,在子女教育上求助祖辈,就成为他们现实无奈的选择。
3.新一代独生子女为人父母
我国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制性实施,造成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如今他们已为人父母,被视为“抱大的一代”的他们,虽然与非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并无太大差异,但在养儿育女上更加不知所措,这时祖辈主动地负起隔代教育之责,也就是情理之中、不足为奇的事了。
五、消除隔代教育不良影响的建议
1.相互配合、各自定位
教育子女乃是父母自己应尽的责任,祖辈可以协助照料孩子的生活,但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不要长时间地把孩子扔给老人而只顾忙自己的事,要多过问孩子的情况,多进行情感交流,还要经常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交替管教,以免造成亲子之间[4],孩子的父母应该主动担负起对子女抚养和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尊重祖辈家长、发挥隔代教育优势的同时,要协调好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实施合作教育,这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做父母的哪怕工作再忙,也要争取多跟孩子在一起,培养与孩子的感情,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一味地依赖老人来抚养和教育孩子,把老人当免费的保姆,既是对父母的不敬不孝,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2.组织社会力量办好家长学校
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组织祖辈和父辈家长进行学习,转变祖辈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他们陈旧的教育方法,向他们介绍科学育儿知识,可以请一些年长有经验的老教授、老专家讲课,也可以请一些隔代教育好的祖辈家长介绍好经验,不断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对少数年老多病的特殊家庭,学校要安排老师与学生家庭结对子,采取一帮一的办法,搞好家庭教育。
3.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这就不仅要求祖辈们之间要和谐交流,还要求祖辈多与孩子父辈讨论育儿心得,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另外,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父母多接触,疏通亲子感情,只有父辈与祖辈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欢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互补中给子女较为完善的教育。[5]
参考文献:
[1]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7)
篇8
所谓隔代教育,就是指由祖辈来承担儿童的学前教育,包括祖辈的一切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甚至日常生活对儿童的影响。所谓三岁看老,这说明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隔代教育对W前儿童性格塑造有利有弊,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在发扬隔代教育的积极影响的同时,尽量避免隔代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不利影响,我们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2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我们首先来为老人正名,我们的父母半生为事业为家庭奔波,退休本该到了享清福的年龄,却还要为年轻父母带孩子,将自己的时间奉献给孙辈,父母的爱,对后代的爱,是我们不能否定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2.1隔代老人教育儿童责任感强,有利于养成儿童懂事,负责任的性格
双薪家庭是现在社会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孩子难以享受到全职妈妈的照顾,相反,工作压力大,早出晚归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隔代老人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挑起了教育儿童的大梁。隔代老人退休在家,没有工作压力和时间限制,会把大把的时间放在儿童身上。对于儿童出现的问题,会一遍一遍纠正;儿童的饮食,会精心的挑选制作;儿童的玩具,会及时消毒清洁;还有儿童生活习惯,会一直督促指导。久而久之,儿童会变得懂事,听话,也会不自觉的向老人学习,养成负责任的好习惯。
2.2隔代老人教育儿童有耐心,有利于儿童养成不急不躁,有耐心的性格
每天父母上班的时候,有的儿童还没起床,父母下班回家,还需要自己的时间放松,在有限的时间内,父母对孩子的耐心就会大大减少,对孩子敷衍或者回避孩子的问题,甚至直接把不耐烦的情绪发泄给孩子。老人在耐心这方面,表现的也会比父母强很多,他们会心平气和的给孩子讲解问题,跟孩子沟通,面对孩子无厘头的问题,也不会表现出不耐烦的语气。儿童会从这种相处中,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儿童接收到的是耐心,反馈出来的也是耐心,所以儿童会养成不急不躁,有耐心的性格。
2.3隔代老人比年轻爸妈更有经验,有利于儿童成为能够把握情绪,活泼开朗的人
隔代老人虽然没有像年轻父母一样,看过早教书籍,参加过早教培训,但是老人的经验是从养育孩子的实践中总结探索出来的,比从书本上获取的间接知识更有价值。老人可以根据经验很快的察觉到儿童的情绪变化,帮助儿童排遣消极的情绪,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隔代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影响将会陪伴儿童一生的发展。我们在感谢老人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隔代教育中的弊端,因为这些弊端如果不及时避免,也会影响儿童的一生。
3隔代老人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消极影响
我们一直就不否定隔代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塑造存在消极影响,隔代亲,就是这种过度的亲,才导致了隔代教育中的消极影响。
3.1隔代老人对儿童过分关爱,导致儿童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双全的儿童越来越多,他们都把自己的爱竞赛式的给儿童,也就导致了过分的关爱。他们舍不得自己的儿孙吃苦,舍不得儿童进行体力劳动,能带代劳的一定亲力亲为,甚至连儿童吃饭都怕累着。对于儿童的要求,更是尽一切能力满足,而且为了哄儿童开心,还常常超常满足儿童的要求。这种过分的关爱,导致儿童从小养成了霸道、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只一次在商场看到,儿童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拉着爷爷奶奶的衣角嚎啕大哭,演变到后来,已经不是单纯为了买玩具,而是必须要自己的意愿被不打折扣的满足。这样的孩子,性格中从小就有霸道、任性的因子发酵,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愈变愈烈。
3.2隔代老人对儿童过度呵护,导致儿童缺乏冒险、创新精神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用这句话来形容老人对儿童的呵护一点也不为过,从早上一睁眼,眼里都是儿童的一举一动。儿童蹲下摸摸泥土,老人急于阻止,太脏了,怕儿童弄脏手;儿童饶有兴趣的看看邻居家的狗狗,老人急忙拉着走了,怕狗狗身上有细菌,还怕狗狗伤了儿童。这种过度的呵护,过度的阻拦,会让儿童缺失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他会慢慢形成远离未知的潜意识,就会失去冒险、创新精神,不利于儿童性格的养成。
3.3造成亲子间的疏离,埋下儿童性格不健全的隐患,容易胆小、自闭
从小跟老人长大的儿童,跟老人比较亲,心里也渴望亲近父母,但是却不知道怎么亲近,慢慢就会造成亲子间的疏离。儿童性格里会缺少安全感,尤其是看到别的小朋友由妈妈带着,自己只能羡慕的时候。儿童便会觉得是自 (下转第19页)(上接第11页)己不好,所以父母才不想陪着自己,如此下去,儿童就会不自信,甚至会自卑。因为缺乏安全感,会变得不爱说话、害怕说话,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闭。
隔代教育给儿童性格塑造带来的问题可能不止这些,但是仅仅是这几个问题,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年轻父母应当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关注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措施。
4解决消极影响的建议性措施
有问题出现,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出现。下面,我们来探讨几条建议性措施,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1)全家人注重交流,教育方式、目标达成一致,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沟通,积极解决。
隔代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老人跟父母之间各有各的教育思想,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思想来教育孩子,这些思想中甚至还会有冲突的部分,会使教育事倍功半。全家应当统一思想,对孩子的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每个人对儿童的标准都是一样的,而不是各持一理,分散用力。对于儿童教育中,行为出现的偏差,也应当及时交流,共同为儿童性格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2)年轻父母多把工作之余的时间用在儿童身上,带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弥补隔代教育导致儿童缺乏冒险、创新精神的不足。
年轻父母爱玩、需要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为人父母,有时间还是应该陪陪孩子,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年轻父母,业余时间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不仅可以带给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还会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起探索未知的思想,会激发孩子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
(3)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儿童存在的性格缺陷,有意识的引导儿童。
隔代老人和年轻父母,都要适当学习儿童性格塑造方面的知识,及时发现儿童性格中某一方面的缺失,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的引导儿童塑造这方面的性格。
好性格会影响儿童的一生,虽然隔代教育会给儿童性格的塑造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用爱配合科学的方法加以辅助,就可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帮助儿童塑造受益一生的性格。
参考文献
[1] 颜农秋.珠三角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对策[J].人口研究,2004(06).
[2] 孙丽燕.20世纪末中国家庭结构及其社会功能的变迁[J].西北人口,2004(05).
篇9
一、加强大众传媒对隔代教育的正向宣传引导
大众传媒一般包括报纸、期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强、内容丰富、传播快捷、信任度高等特点。在以往也有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和期刊很畅销,关于家庭教育的广播电视节目很受欢迎,但是总体来说,适合祖辈家长的图书和节目并不多,对隔代教育的关注和指导力度都不够。因此,为了发挥大众媒体在隔代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第一,政府部门一方面要组织编写、出版有关祖辈家长育儿的相关图书;另一方面,引导各种大众媒体对于隔代教育问题的关注。第二,在相关的教育期刊、老人较为喜欢的报纸上编排专门的隔代教育问题专栏,探讨隔代教育的问题,通过对于真实事件的报道,让老人看到隔代教养的问题,学习正确的育儿方式。第三,在广播电视中,增加专题节目或者策划专门的栏目宣讲正确的隔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由于大多数老人都收听广播或者看电视的习惯,因此尤其要重视通过广播和电视这样的媒体开展隔代教育指导。
二、兴办隔代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已经存在,它已经成为指导家长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在家长学校的学习使祖辈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发现教育方法的不足,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胜任教育任务,提高家庭教养质量。这类隔代家长学校可以由幼儿园,也可以由妇联、教育部分等政府机关,还可以由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单独举办或者多方联合举办。
1.增加隔代家长学校的数量
为了让更多的祖辈家长享受到家庭教育指导,需要兴建的隔代家长学校数目不小,而隔代家长学校的兴办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管理。因此,为了解决投入和管理的问题,可广开门路,多方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家长学校,在这些学校中只需将举办形式和培训内容改得更符合祖辈家长即可,相对比较容易实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政府部分给与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宏观指导,让有志于公益事业的投资者进入家长学校行业,分担办学成本。还可以等通过让居委会、村委会等提供办学场地等条件,引导有能力的家长、教育者举办免费的隔代家长学校。
2.提高隔代家长学校的教学质量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大多数不懂教育规律,教养是凭感觉、凭经验,隔代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上也需要斟酌,要针对不同的隔代教育情况给予适合的指导。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培养重点,因此培训的内容可以按照年龄阶段来划分,指导祖辈们按照年龄阶段发展规律去教育孩子。隔代家长学校也可以在进行教学前做些简单的调查,了解来学习的祖辈们最想了解什么、目前的教育困境在哪里,以此来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更能提高祖辈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三、强化幼儿园对隔代教育的作用
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许多幼儿都会在一定的年龄走入幼儿园。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幼儿园在隔代教育中的作用对于提高隔代教育质量显得十分重要。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其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更为主要的是这种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解决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在隔代教育中幼儿园可以发挥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做得好可以适当弥补隔代家庭教育的不足。
1.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
在隔代教育的幼儿入园后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幼儿更多关注,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充分利用祖辈家长在接送幼儿、主动向教师关心幼儿情况等时候传递给他们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从幼儿入园开始就要建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幼儿的变化,以便让祖辈家长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进程,教师也才能有针对地对每个孩子的教育问题给出合理的指导意见,以此来促进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2.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
幼儿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建立与家庭的育儿合作,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在开展家园合作过程中,要重视对隔代教育的关注,重视与祖辈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幼儿园与祖辈家长的家园合作模式。由于祖辈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书面联系或电子邮件、QQ等现代化的家园沟通方式并不是十分适合他们,幼儿园在与祖辈家长进行育儿合作最好的方式是面对面交流。到幼儿家庭中进行家访,和老人进行直接的沟通与育儿指导;召开家长会,请老人们走进幼儿园;组织专门的隔代教育家长委员会,提供祖辈家长们相互交流的平台,对家长教育工作的进行指导。这些都可以作为幼儿园与隔代教育家庭开展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四、引导父辈家长回归家庭教育
虽然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教育孩子首要的责任人是亲生父母,父母必须要对孩子承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1.观念上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父辈家长的参与是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前期是人的性格形成、行为习惯养成和亲子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期,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个时期父母的角色缺失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父辈家长必须在观念上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认识到即使工作再忙,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重要性。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让父辈真正回归到家庭教育之中,承担起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2.家庭教育中的优势互补
一般而言,祖辈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养育经验丰富,而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则信息广,育儿理论知识多。祖辈喜好按经验行事,年轻人则较信奉书本知识,依葫芦画瓢;祖辈注重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年轻父母则急于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将父辈与祖辈的优势相结合,每一个问题发生时父辈和祖辈要及时沟通,父辈要看到祖辈在照顾幼儿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接受他们的合理意见。当出现矛盾时,父辈们首先要尊重祖辈的劳动价值,肯定他们为幼儿的付出,然后再去针对某一教育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较为艺术的处理两辈人在教育方面的矛盾。最好能形成一定的教育分工,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效提高隔代教养的质量。
总之,隔代教育是我国在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不可回避的现实,而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如何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摒除其劣势,提高隔代教育质量,是现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必须面对的,也是值得祖辈和父辈家长思考的。
参考文献:
[1]黄珊,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篇10
一、隔代教育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
关于隔代教育的产生由来已久,原来主要是存在于单亲家庭或者幼儿失去双亲的家庭里。导致当前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仅是上述原因,更有大社会背景因素的存在:第一,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很多年轻家长因为沉重的生活和工作负担而四处奔波,因而不得不把抚养和照顾幼儿的责任交给祖辈家长。另外,“天价月嫂”现象的存在也是导致隔代教育的原因之一。第二,由于现在年轻父母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原因,他们中的不少人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担当父母责任的意识。例如有些年轻的母亲因为担心影响自己的身材拒绝给幼儿喂母乳,或者认为孩子会耽误自己的事业发展,浪费自己休闲娱乐的时间,所以就将照顾幼儿的责任托付给祖辈家长。第三,祖辈家长的时间较充裕,他们在这个阶段往往处于退休时期,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并且以抚养和教育孩子作为自己退休生活的乐趣。同时祖辈又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能够放心地让子女将孩子交给自己教养。
由此可见,隔代教育已成了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很普遍的现象。然而,“存在的”并非一定是“合理的”,与亲子教养相比较,隔代教养已经暴露出一些弊端,对幼儿发展起到负面的影响,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正视。[3]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发展的负面影响
与父母对子女进行的亲子教育不同,隔代教育是在祖辈家长与孙辈之间进行的,是祖辈对孙辈的成长发生影响的过程,这一影响过程实际上也是祖辈与孙辈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互动的过程。[4] 由于祖辈家长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和社会经验,同时又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幼儿,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积极的一面是受到肯定的。例如北京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的黄海波教授的研究表明,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具有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父辈家长,弥补现代年轻父母育儿经验的不足。[5] 虽然研究表明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许多研究也表明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也存在着负面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如下。
1.祖辈家长过多的包容溺爱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
祖辈家长对孩子疼爱是天性,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要。但是溺爱幼儿则会影响其良好性格的发展。首先,祖辈家长过多的包容,增强了幼儿对家长的依懒性,容易变得娇气蛮横。有些事情幼儿完全可以自己去完成,但是祖辈家长还是抢着替幼儿做。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祖辈家长习惯于包办幼儿的一切事情。祖辈家长的这种做法使幼儿丧失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懒惰、依赖的不良性格。其次,祖辈家长的溺爱容易使幼儿形成双重性格。一些祖辈家长看到父母对孩子严厉管教,他们出于对孙辈的过分疼爱,就当着孩子的面和父母发生争执,不仅使处于事件中心的幼儿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同时也丧失了父母的威严。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阴奉阳违的双重性格。
2.祖辈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干涉幼儿学习能力的发挥
首先,幼儿容易受到祖辈家长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祖辈家长由于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也较为僵化。尤其是在接纳知识信息和新兴科学技术方面比不上年轻一代,缺乏超前意识,因而容易限制和阻碍幼儿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其次,祖辈家长的教育方法相对陈旧。科学教育幼儿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一些祖辈家长采用僵化、不科学、落后的教育方式教育幼儿,较少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比如当幼儿在全神贯注地“拆卸”玩具车的时候,老人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就制止或者训斥幼儿,他们没有想到幼儿的这种行为就是在发展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一些祖辈家长往往注重识字读写和计算,并且经常会听到“这次考试要是得一百分就给你买玩具”“你要是期末考试得全班第一名奖励你一百元”等类似的话语,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使幼儿逐渐养成攀比和私欲膨胀的心理和做法。
3. 祖辈家长落后的饮食观念波及幼儿身体发育的成长
有人说,儿童的智商是“吃”出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曾作了精辟的论述:“幼儿缺少蛋白质热量就会产生不可挽回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停滞。如果一个人遭受这种损害,到了成年即使耗费再多的蛋白质也不能弥补过来;而且如果这种损害在某一个国家很普遍,它就将阻碍这个国家各方面未来的发展。”[6] 随着生理学家和医学家对人类研究的深入,科学的育儿饮食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应该给与幼儿科学安全的食物,饮食的卫生、科学的膳食、营养的平衡都尤为重要。然而,祖辈家长在喂养方式上往往按照自己的传统经验行事,不太注重各种营养成分的科学合理搭配,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吃好就行了。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由于年轻父母出去打工、祖辈家长自身年事已高或忙于农活等原因,很少为幼儿考虑科学的饮食,有的幼儿甚至早上没有吃饭就去学校,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体的健康发展。 4.祖辈家长自身的主观条件忽视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
由于祖辈家长生活环境的原因,他们大多心理健康意识淡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甚了解,只注重肌体健康忽视心理发展,尤其漠视幼儿的情感需要和心理需求,使幼儿的心灵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此做法有损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7] 隔代教育使幼儿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导致其与父母的关系日益淡化。久而久之,幼儿的心里容易产生“父母不爱我”的想法,从而导致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也影响了幼儿和父母的亲子关系。有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时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言语刺激,缺乏人际交往,其心理会出现问题,人格发展会出现障碍。[8] 此外,由于多数祖辈家长年岁逐渐增大,喜欢安静,也很少去户外活动。幼儿长期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受制于活动空间的限制,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祖辈家长言谈举止的影响,容易失去天真活泼的本性,导致幼儿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产生老龄化。
三、隔代教育问题的规避策略
面对成长中的幼儿,家庭的各个成员都需要作出努力,共同为幼儿的成长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使隔代教育发挥其优势,避免对幼儿的负面影响。
1.强化父母责任,提高育儿意识
蒙台梭利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学,而是从0~6岁这一阶段,因为人类的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不仅是智慧,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9] 因此,年轻父母应该最大限度地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努力做到家庭、工作两不误。首先,父母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竞争力。年轻的父母应该向祖辈学习有关生活的各种积极的经验。其次,加强自身责任感。无论父母有多忙,都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熟悉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用教育疏导和劝慰方法消除与孩子的隔阂,这对孩子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10] 再次,家长应积极参加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设机构或家长培训学校开展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和其他家长学习交流和实践,不断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科学水平,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交流沟通,寻求一致教育
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同,祖辈家长和年轻父母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二者的沟通尤为必要。首先,在教育幼儿方面,祖辈家长应当多听取年轻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学会与幼儿沟通,用科学的育儿方式教育幼儿,以此提高教育效果。其次,年轻父母也要多向长辈学习丰富的育儿经验,弥补自己在经验方面上的不足。双方做到相互学习,统一认识,取长补短,择善施教,为幼儿创造尽可能科学和谐的成长环境。
3.更新祖辈观念,注重自身再教育
首先,爱要适度,关心要适度。祖辈家长不能一味地忽视或者溺爱幼儿,对幼儿的爱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给幼儿规定一些必要的约束和规则,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做到严宽有度。第一,祖辈家长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传给年轻人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再教育。尽量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尝试接受新事物。第二,参加隔代家长学校、祖辈家长俱乐部等类似组织。通过这样的方式,祖辈家长能够掌握科学、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方法,同时对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和其他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从中听取、学习有益的经验,以此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幼儿和教育幼儿。
4.丰富祖辈生活,尊重其情感需求
对于祖辈家长来说,子孙满堂、子孙绕膝等这样温馨的场面是他们所向往的,也增加了他们的天伦之乐。但是由于抚养和照顾幼儿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这不仅增加了祖辈家长的负担,也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年轻的父母要经常关心祖辈家长的日常生活,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首先,多鼓励祖辈家长多出去旅游或者参加户外的一些老年活动,以此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其业余生活。其次,对于祖辈家长帮助照顾幼儿这件事上,年轻父母要对他们心存感激,不要误以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也不要因为在教育方式上的不同就与祖辈发生争执。只有双方做到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和谐、欢乐的家庭环境,才能更好地克服单纯由祖辈教养幼儿的弊端。[11]
祖辈家长的经验和指导能够帮助父辈家长在教育幼儿方面减少很多负担,也使年轻的父母少走了许多弯路。隔代教育虽然对幼儿存在负面影响,但是只要我们能正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祖辈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优势,注意纠正其中的错误,隔代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助一臂之力。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435000)
参考文献:
[1][3][6][11]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2]李径宇.隔代之间隔着什么[J].新闻周刊,2004(21).
[4]李洪曾.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5]王军锋.浅谈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
[7]夏玉华.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J].甘肃教育,2008(8).
篇1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31―01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几乎无暇顾及孩子,于是,抚养孩子的重担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这种由祖辈们对孙辈们施行抚养与教育的现象就称之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的儿童比较死板,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慢,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同时由于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在学习上无法给隔代教育的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针对大面积出现的隔代教育现状,笔者开拓思路,结合学校常规教学探索新颖而实用的教学方法,其中积极引入“结对子”方法,切实对隔代教育的孩子起到一定的帮扶作用,效果良好。
“结对子”是指两个学生一对一,面对面,互相帮助,共同提高。通过“结对子”形式,改变“隔代教育”儿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以班级为单位,是实施“结对子”教学的基础
班级是学校实施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积极开展实施“结对子”教学的良好平台,便于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氛围。之所以开展这种特殊形式的教学,是针对现在班上存在的大量隔代教育学生,这些学生,普遍缺乏进取心,自觉性也不强,厌学情绪比较明显,同时,交际能力缺乏,不善于沟通。而以班级为单位,范围适中,人员适量,同学们之间熟悉,有利于交流和协助。如果好几个班混合在一起,有利有弊,且弊大于利,对于大多数隔代学生,就不适合,也不适应,达不到“结对子”教学的目的。通过笔者的教学心得,以班级为单位,才能有效实施“结对子”教育,培养隔代教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立足实际,是实施“结对子”教学的保障
从学生的家庭情况、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出发,实施“结对子”帮扶教学。老师在实施之前,需先深入了解班上的隔代学生,通过家访、个别谈心、平日观察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分析他们落后的原因,根据其个性特点和落后原因,有的放矢,搭配相应的学生,在性格上合得来又有相同的兴趣等,先让他们成为朋友,然后才可以让他们共同进步。老师只有立足隔代学生的实际,才能胸有成竹,才会制定出相应的转化措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同时,要注意积累和总结经验,随时调整结对子教学方法,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同进步,达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三、共同进步,是有效实施“结对子”教学的关键
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用班上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同学与有“隔代教育”情况的同学,自愿或在老师的指导下结成对子。在学习上给予帮助,生活上给予关心,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帮助学困生完成作业,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成为朋友。老师在安排座位时,让他们成为同桌,切实对隔代教育的孩子起到一定的帮扶作用。
篇12
有关专家分析说,大量调研案例表明,隔代寄养有两大特点:一是“重养轻教”。祖辈们教育观念陈旧,认为衣食住行就是养育孩子的全部,很少关注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二是“施教不当”。俗话说“隔代亲”,老人们更溺爱孩子,容易养成孩子任性、蛮横、自私等不良性格,使孩子成为家中“小霸王”的同时,可能也会使其形成孤僻、不合群、胆小怕事等人格特征。
年轻父母们通常认为孩子在上学前的几年内尚年幼无知,在祖辈处并无大碍。然而,恰恰相反,0~7岁是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早期经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年后的人格特征。
除个性问题外,隔代寄养对孩子的创新性的束缚也不容忽视。有关专家分析说,隔代寄养还可能扼杀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老人的养育观念相对传统或滞后,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易改变。对孩子“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探究举动,总习惯性地予以阻止;对外界的新鲜事物不鼓励孩子观察,或瞻前顾后地认为影响孩子身心,往往一味束缚孩子的脚步和视野。
隔代寄养要掌握好“分寸”
篇13
一、我国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教育的定义
对于隔代教育的定义,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本人认为,隔代教育是指父母由于某些原因不在身边由祖辈家长代为参与照料的教育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年轻家长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许多人想要照顾孩子而心有余力不足,只能将重任交由家中老人。而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家庭结构的改变使得孩子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的现象越发严重。加上老年人收入稳定和老年人喜欢照顾孩子的特点,都促使了隔代教育问题的加重。
2、城市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教育中祖辈主要教养人的年龄大,但非“年老体衰”中国的年龄分段指出,41-65岁为中年,66岁以后为老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年龄分段为45-59岁为中年,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经调查发现,隔代教育中,祖辈的年龄在六十几岁的占多数。在这个阶段,祖辈还处于统称的中老年阶段,各项身体机能还处在较稳定阶段,因此,身体素质和思维灵敏度相对可以满足抚育孩子的需求。
(2)祖辈主要教养人的学历层次低于父母辈主要教养人
跟年轻父母相比,由于成长环境的局限,很多祖辈接收的文化教育相对较少,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并没有那么丰富。因此,在关于孩子教育方面双方会出现很多分歧。尤其是涉及到科学教育孩子和经验教育孩子的对比时,祖辈和父母辈观点的博弈会更加明显。
(3)隔代教育家庭孩子的合群程度相对较高
合群是指孩子在进入新环境后的适应能力,隔代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这一方面要优于亲子教育下的孩子。祖辈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了经常串门的习惯,他们更喜欢将孩子放到大环境中,让他们接触外界环境,在同辈群体的游戏玩耍中享受童年的快乐。
(4)隔代教育家庭的家庭模式往“421”发展的趋势明显
所谓“421”模式就是4个老人2个年轻人1个孩子。由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执行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最初一代的独生子女已经开始结婚生子,四个老人共同抚育一个孩子的现象已经不足为奇,许多电视剧也采取这个主题,这些都间接反映出了一个孩子的重要性和珍贵程度。
3、城市隔代教育的优点
(1)祖辈丰富的人生经历可以传授给孙辈
祖辈经过几十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曾经在敬老年中做志愿者时,老年人最喜欢的就是和志愿者们分享年轻时候的故事,分享他们的过往。而在隔代抚育中,祖辈丰富的人生经历可以传授给孙辈,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在遇到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问题时,祖辈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作为参考。
(2)祖辈抚养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可以增加家庭收入
伴随着快速发展的经济,物价上涨房价上升,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相应的增加经济收入。为了为家庭提供更好地生活,工作能力相对落后的老人负责照顾下一代,年轻人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创造更多的家庭财富不失为一种有效对策。
(3)祖辈具有丰富的教养孩子的经历
在抚育孩子方面,祖辈可以丰富的经验,在自己年轻的时候他们已经成功抚育了一个甚至是几个孩子,因此,他们比年轻的家长更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危机时刻的处理。这就跟许多年轻家长请月嫂或保姆异曲同工。
(4)祖辈有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可以给予孩子充分的耐心
祖辈由于退休或一直处在无固定工作阶段,相对于年轻家长而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抚育孩子。同时,孩子好奇爱问的天性需要有人有充分的耐心给予他们答案,祖辈就可以很好的扮演答疑者的角色。这样不仅能培育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也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5)祖辈抚养孩子也有助于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延续生命体质
在隔代抚育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对于孩子有利的一面,同时也要关注对于老年人积极的一面。祖辈抚育孩子有助于他们延续年轻化的生活态度和增加自我成就感。在抚育孩子过程的运动量会增加,脑力劳动量也相较于不用抚育下一代的老年人要大。
4、城市隔代教育的缺点
(1)祖辈的教育观念落后
祖辈经历了自己抚育孩子的历程,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经验体系。这套经验体系一部分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一部分存在很多落后的教育观念。比如初生的孩子不能总是抱着哄着养成孩子不哄不睡觉的习惯;孩子不排泄就定期打屁股以早些养成孩子定期排泄的习惯等,有些老的教育观念经过科学证明确实存在不正确的地方。
(2)祖辈的教育方法不科学比率大
相较于现代培育孩子的模式,祖辈抚育孩子的科学性比较低。大部分祖辈孩子采取自己经验式的抚育模式,然而很多方法都不具有科学性,也不适用于现代化孩子的抚育,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更加激烈的淘汰机制,在隔代抚育中祖辈加强自己的科学抚育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3)不利于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由于祖辈溺爱孩子的现象严重,甚至有些祖辈会认为孩子只要不学坏多给点零花钱也是无所谓的,还有些祖辈觉得自己奋斗一生的积蓄用在孙辈的身上是应该的,因此大手笔的给孙辈们零用钱。这些行为很不利于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4)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在讨论抚育孩子时,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祖辈会出面维护孩子,即使是孩子犯了错误祖辈也会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必要过早的跟孩子讲道理。因此就会让孩子产生祖辈更爱自己而家长不爱自己的想法,间接恶化了亲子关系,然而亲子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种现象时间长了会产生许多严重的后果。
三、总结
隔代教育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少,因此论文存在很多的局限性。隔代教育涉及的范围很广,本次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案设计只针对儿童的诚信方面,在接下的学习和实习中,会扩展研究的层面,不断丰富研究陈果。由于服务尚未开展,因此无法展开前期、中期和结果评估部分,在活动方案得以实现之后会加入该部分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吴秀玲,隔代教育如何让扬长避短.[J].心理医生,2010(1):55.
[2] 李洪曾,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与隔代教育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28-30.
[3] 刘玉春,邓美娇.对农村隔代教育的忧思.[J].成人教育,2005.
[4] 王梅.温煦.吕燕.刘阳,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2(5):34-41.
[5] 王晓荧.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幼儿100.2010(6):46-48.
[6] 付雨鑫,杨艳春.城乡之间隔代教育异同的比较及对策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30).
作者简介
陈静文、1991.3、女、汉、江苏南京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14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