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认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学基础认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学基础认识

篇1

二形成以平台为基础的实验教学功能区

利用和完善实验中心内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室的教学用局域网络,整合构建中医学、形态学与机能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四大实验区,逐步规范多媒体教学课件,各分区内的相关学科教师形成课程组,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整合和交叉融合,重新组织和编排实验教学课件,使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每年通过学院学术委员会论证新的实验项目,逐步提高现有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逐步完善中医院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功能区内的创新实验区培养学生综合和创新实验能力,建立新分类体系和多站式考核体系,深化改革实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完善学生客观实践技能综合考核机制;利用实验区局域网络,打破实验室固态格局,实现室间无障碍交流讨论、典型案例远程交流、疑难问题自助解决等,使学生逐渐降低对教师的依赖,进而转向自主学习模式,提升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及其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设计研究课题和创新型实验。在实验中心门户网站中开辟学生实验设计研讨空间,促进不同年级、学科、专业学生及教师协作,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协助。设立学生创新实验和研究项目申报论证审批的专用通道,组织课程指导小组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的课题和申请的业余科研基金项目进行评议和辅导,通过后即可申请实验资源开展研究工作。此外,教师可将自己提出的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科研小课题放入门户网站交流区,吸引或邀请学生参与研究。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完成文献资料查询、开题报告、研究技术路线设计、实验研究以及论文写作全过程,每个步骤均在实验交流区域报备,做到有始有终。课程指导小组对此全程进行多站式考核,用以衡量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实施实验资源超市化管理,提高师生科研和创新效率

通过整合建立三大实验教学区后,在各分区中将相同类型的仪器和设备放在一起建立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如动物饲养中心、细胞培养中心、生物信号采集中心、组织切片制备中心等。通过调整,确保实验室的功能性、相关性和综合性。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教师根据自身新分类等级选择可获准操作的实验资源,在门户网站上提交申请。由实验中心核准后,在既定时间段内持准入证明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和科研实验。如师生亟待使用的设备实验中心并不具备,则可协助申请者联系其他学院实验室。

建立开放式实验室能够改变现行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相对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使实验室的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精选实验项目,改革了传统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实验的开设带来了实验教学质的变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开放实验室、多实验室间的合作,要求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实验室的建立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生和科研特色的形成,实现了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和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研究项目的特色明显,研究成果的档次提升,对学科优势的形成具有奠基和促进的双重作用。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及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项目,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连续举行的省级举办的各种生物及医药类竞赛中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培养优秀而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

建立实验课程组及辅导教师制度,培养优秀而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及产学研水平。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化的实现,自动化运行的有效性要求高校实验室要实行科学管理。

首先,应配备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他们应该是懂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实验管理者。实验技术人员是搞好实验室管理的保证。实验技术队伍是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搞好实验室建设的中坚力量,能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学校及实验中心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采取定期培训考核等有效措施来稳定这支队伍。

其次,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养。主要通过加强教学能力,增加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利用资源潜力,提供多元的学习选择、便捷的学习方式,辐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索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中心建设和教学改革途径,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校产学研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政策上,学校给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的政策,鼓励实验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尝试,进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实验中心针对实验教学的特点,提出掌握方法、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思想,根据不同课程实验类型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实验方式,开展基础实验、扩展实验、综合实验和开放实验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鼓励学生自由组合,自主设计,一题多解,百花齐放。

五加快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通过打破分支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追求科学技术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使实验教学内容突出重心低、知识新、面向宽的特点。在教学组织实施方面,形成由多模块或多门课程组成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实施基础性实验必做、综合性和设计探索性实验选做,适合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模式等改革。

篇2

这篇关于人教版初一数学下期中试卷及答案,是

20.已知:AB∥CD,OE平分∠AOD,OFOE于O,∠D = 60°,求∠BOF的度数。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21.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A(1, 3)、B(0,1)、C(1, 1)、D(2,1)四点,并指出顺次连接A、B、C、D四点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2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BCD各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 2, 3)、B(5, 2)、C(2,4)、D( 2,2),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五、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3.已知:如图,∠B =∠C,∠1 =∠2,∠BAD = 40°,求∠EDC的度数。

24.如图,六边形ABCDEF中,∠A =∠D,∠B =∠E,CM平分∠BCD交AF于M, FN平分∠AFE交CD于N。试判断CM与FN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六、联想与探索(本大题满分10分)25. 如图①,将线段A1A2向右平移1个单位到B1B2,得到封闭图形A1A2B2B1(即阴影部分),在图②中,将折线A1A2A3向右平移1个单位到B1B2B3,得到封闭图形A1A2A3 B3B2B1(即阴影部分)。 (图①) (图②) (图③)(1)在图③中,请你类似地画一条有两个折点的折线,同样向右平移1个单位,从而得到一个封闭图形,并用阴影表示;(2)请你分别写出上述三个图形中除去阴影部分后剩余部分的面积(设长方形水平方向长均为a,竖直方向长均为b):S1 = ,S2 = ,S3 = ;(3)如图④,在一块长方形草地上,有一条弯曲的小路(小路任何地方的水平宽度都是2个单位),请你求出空白部分表示的草地面积是多少? (图④) (图⑤)(4)如图⑤,若在(3)中的草地又有一条横向的弯曲小路(小路任何地方的宽度都是1个单位),请你求出空白部分表示的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D、A、C、B、C、D二、填空题7.60°8.∠1 =∠2或∠3 =∠5或∠3 +∠4 =180°9.60°10.两个角是同旁内角,这两个角互补,错误。11.(2,0)12.313.A( 4,8)14.1415.60° 16.80°三、解答题17.36°18.对顶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9.65°20.30°21.图略,菱形22.32.5(提示:分别过A、B、C作x轴、y轴、x轴的平行线,将原图形补成一个矩形)23.20°(提示:设∠BDC = x,∠B =∠C = y,则由∠ADC =∠B +∠BAD得:∠1 + x =y + 40°,得∠1 =y + 40° x,又∠2 =∠EDC +∠C得:∠2 = x + y,又由∠1 =∠2得x = 20,所以∠EDC = 20°。24.设∠A =∠D =α,∠B =∠E =β,∠BCM为∠1,∠AMC 为∠3,∠AFN为∠2,由六边形的内角角为720°得,2∠1 + 2∠2 + 2α + 2β= 720°得:∠1 + ∠2 =360° α β,又在四边形ABCM中,∠1 + ∠3=360° α β故得:∠2 =∠3。25.(1)略 (2)均为(a 1)b。(提示:去掉阴影部分,则剩下部分可以拼合成一个矩形) (3)(a 2)b; (4)(a 2)(b 1)。

篇3

在临床实习中,医学生要经历各种人际关系,怎样正确的分析和处理各种关系,对医学生的实习效果至关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实习生对医际关系和医患关系的处理。

一、医际交往

在临床实习中,医学生首先要面对的老师、同学的相处相融。在这里要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老师”其实是包含了医院所有的已经工作的医生、护士、工作人员等。之所以这么分类,是秉承医学院对学生临床实习前一贯的教育思想,即“先工作一天就是老师,不管他(她)的身份、角色和职务”,在医院里面,他们都比实习生先到医院工作,至少在某些方面都懂得比实习生多,也值得实习生学习,所有都是“老师”。

在实习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实习生应客服胆小和自卑心理,克服不喜欢或不敢大胆向老师问问题和不敢在病案讨论中发言的弱点。实习期间的学习不能只寄希望于老师单方面的讲授,主要还是靠自己把教科书和病例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收获更大。实习中若能经常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交换经验,一起翻阅文献学习一些典型和特殊的病例,既轻松,印象又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习中,很多同学比较在乎老师对自己的印象,甚至一些同学因此还处于应激状态,这其实是不必要的,应该平常心、放轻松去对待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下面几点是实习生在处理医际交往的几点基本原则:

(一)学会尊重人、关心人获得尊重和关心是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实习生在临床上无论对带习老师还是护理人员、进修医生以及服务的工人均应从内心尊重他们,叫他们老师,均应以和善和谦虚的态度向他们请教。即使有时在具体问题有矛盾冲突,实习生也应摆在自己的位置,不和他们顶撞,更不能有任何过激言行。当然实习生之间理应互相尊重和关心,尤其是对兄弟院校的实习生,应和他们保持友好,互相学习。要诚恳待人,注意对他人进行诚意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言而有信,不要虚伪做作,待人以诚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升华的保证,真诚是友谊的基石。实习生各有优点和缺点,应承认和学习别人的优点,认识和客服自己的缺点,相互鼓励和帮助,不断增强自己的协作精神。

(二)在交往中要善于自我暴露,消除封闭心理,多和别人沟通意见有些实习生一天中很少和老师以及同学说几句话,整天埋头干自己的事。其实,有时和同学、老师一起聊天,对一些话题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是师生和同学问一种很好的沟通方法。

(三)把握交往适度的原则即要遵循人际交往中暴露的安全性和对等率。医院的人际关系很复杂,很多科室老师间存在一些矛盾,为了不被卷入进去,此时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度,敏于思而慎于言就很重要了。

(四)保持自己的个性,保持豁达的风度实习生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时,保持自尊、自重、自信的同时,但对一些问题的观点,不应固执已见,白以为是,也不应与别人发生争执。对别人的缺点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意见,要正确对待。

(五)保持良好的仪表实习生应衣着整洁大方,白大褂应经常保持整洁,而有的实习生的白大褂常懒于洗而太脏。这对实习生的形象的影响应引起实习生的重视。

二、处理医患间交往关系

实习生能与病人较好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是实习期间应努力培养的至关重要的能力,也是巩固和深化基本理论和技能、锻炼临床思维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临床实践中,最适用的方法有:

(一)耐心倾听这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项技巧。医生必须尽可能耐心、专心和关心的倾听病人的倾诉,并有所反应。饱受各种痛苦折磨的病人常担心医生没听清他的病情而不能给他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有时,病人可能答非所问,说跑了题,这时医生可以礼貌的引导病人回到主题上来,医务人员耐心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倾诉,这样不仅能疏泄他们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对治疗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更加信任的医患关系。总之,医生不要干扰病人对身体症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尤其是不要武断、突然的打断病人的说话。

(二)善于肯定、解释这是指医务人员应肯定病人感受的真实性。即理解病人痛苦,不对病人的感受妄加否定。假如医生轻易否定病人的感受,病人会认为医生不理解他的痛苦,对自己缺乏同情心。医学对病人的多种奇异的感受仍然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此即使病人想法是明显的病态,也不可采取否定的态度,更不要与病人争论。医生应努力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病人的内心痛苦体验,并流露同情。否则,很难与患者进行顺利的沟通。

(三)乐于接受即不分病人贵贱、美丑、职业、群体及信仰等都应无条件的接受病人,不能有任何拒绝、嫌弃和不耐烦的表现,医生要努力营造一种气氛使病人感到自在和安全,尤其是对一些现在社会上因缺乏道德约束而患病的人或残疾的病人,医生切不可对他们有歧视态度,不仅要作为病人同等的对待他们,而且还要更加的关注他们,因为他们的心理扭曲往往比一般病人还严重些;所以切忌不能因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对他们产生情绪化偏见,否则更易酿成严重的医患冲突。

(四)鼓励病人表达这种技巧与病人沟通有多种方法。(1)用未完成的句子,意在使病人接着说下去;(2)用正面的叙述启动病人进一步发挥以解除压抑在心理的情绪;(3)与病人产生共鸣。努力与病人产生共鸣,可以继续与病人沟通、交流,如此等等。只要医生能捕捉病人某些烦恼、顾虑的苗头,便可以不同方式鼓励病人表达。

(五)代述有些想法和感受病人不好意思或不便说出来,而憋在心理却是一种不快,对此医生可试探的问病人,若病人表示同意,这就使病人内心的顾虑或隐忧等到了表达和理解,当然医生就可以就此对病人作出适当解释,以缓解或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篇4

基本事实就是:原子质量=原子个数x一个原子质量

同理: 物质质量=分子个数x一个分子质量。

利用第一个事实就能解释为什么能用一个分子内原子质量比来计算元素质量比,例如Fe2O3,一个分子中铁原子质量=铁原子个数x一个原子铁质量即2Fe,同样一个分子中氧原子质量是3O,所以铁原子与氧原子质量比是2Fe:3O即2X56:3X16.而Fe2O3中所有铁原子的质量即铁元素质量与氧元素质量之比与一个分子中铁原子质量比氧原子质量比相等,所以才有铁元素质量与氧元素质量之比可以认为是2Fe:3O这样的计算方法。

另外可变形为:原子个数=原子质量/一个原子质量。

例1:X、Y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7:2,在他们组成的化合物中X与Y的质量比为7;3,则它们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什么?

分析:根据公式原子个数=原子质量/一个原子质量,X原子个数为7/7.

Y原子个数为3/2,所以X.Y原子个数之比为1:3/2为2:3,化学式为X2Y3

还能变形为:一个原子质量=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例2.已知M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M2O3.其M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8.计算M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分析:根据公式一个原子质量=原子质量/原子个数,M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9/2.O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8/3,所以M:O=9/2:8/3=M:16,求得M为27.

接下去说说物质质量=分子个数x一个分子质量的应用,可推理为

反应物质质量=反应分子个数x一个分子质量。例如2CO+O2=点燃=2CO2,

2CO表示反应物质量即为2X28,有二层意思一为微观2个一氧化碳的质量,

例3在反应3X+4Y=2Z中X.Z的式量分别为32、102,Y的式量为多少?

分析:微观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3X32+4XY=2X102,Y的式量是27

又可表示宏观28克,此观点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得到大量应用。

可变形为一个分子质量=物质质量/分子个数。

例4.在反应A+3B=2C+3D中http:///q/javascript:;http:///q/javascript:;12克A和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4克C和9.9克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0。求B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得B的质量为6.3克,然后利用微观A与B反应满足A:3B=12:6.3,在实际计算中很多学生往往把3忘了除,就是因为反应物

质量怎么产生不清楚造成的。

还可变形为:反应分子个数=反应物质质量/一个分子质量。

例5.10克H2和O2点燃充分燃烧,可生成多少克水?

分析:这种题目首先判断谁过量的问题,而这是学生最怕的,其实从反应分子个数角度来解题,显得既简单又好理解。

2H2+O2=点燃=2H2O

2 32

10克/2 表示氢分子个数,10克/32表示氧分子个数

因为10克/2 :10克/32>2:1(反应分子个数比)所以氢气过量

例6.相同质量的SO2和SO3,两者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分析:质量设为m,SO2的分子个数为m/SO2,SO3的分子个数为m/SO3;所以SO2中氧原子个数为2Xm/SO2,SO3中氧原子个数为3Xm/SO3,氧元素的质量比2Xm/SO2:3Xm/SO3=5:6,解题过程通俗易懂。

例7.SO2和SO3中所含氧元素质量相等,则SO2和SO3质量比是多少?

分析:设SO2的质量为m1,SO3的质量为m2,SO2的分子个数为m1/SO2,SO3的分子个数为m2/SO3,所以2Xm1/SO2=3Xm2/SO3

得到m1:m2=3SO2:2SO2=6:5

例8.现有6.4克未知物质在氧气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2.8克一氧化碳和 7.4克水,求出该未知物所含原子最简个数比.

解法一:利用原子个数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C元素之和质量为2.4克,水中H元素的质量是0.8克,所以未知物中氧元素质量为6.4克-2.4克-0.8克=3.2克。根据原子个数=原子质量/一个原子质量

解法二:求反应分子个数,二氧化碳分子个数为4.4克/44,一氧化碳分子个数为2.8克/28,水分子个数为7.2克/18,参加反应氧气为4.4克+2.8克+7.2克-6.4克=8克,分子个数是8克/32.

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算出未知物各原子个数是C:4 H:16 O:4.

篇5

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2、如图,下列推理错误的是( )

A.∠1=∠2, ∴c∥d B.∠3=∠4,∴c∥d

C.∠1=∠3,∴ a∥b D.∠1=∠4,∴a∥b

3、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下列各式中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 B、

C、 D、

5、汽车开始行驶时,油箱内有油40升,如果每小时耗油5升,则油箱内余油量

Q(升)与行驶时间t(时)的关系用图象表示应为图中的是( )

6、若 ,则 等于( )

A、1 B、 C、 D、

7、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的度数是( )

A、30° B、60° C、90° D、120 °

8、如图,有一块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

如果∠1=20°,那么∠2的度数是( )

A.30° B.25° C.20° D.15°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内错角相等. B.同旁内角互补.

C.同角的补角相等. D.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10 、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定DE∥AC的是 ( )

A. ∠EDC=∠EFC B. ∠AFE=∠ACD

C. ∠1=∠2 D. ∠3=∠4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用科学计数法表示0.0000907 =

12、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余角的4倍,则这个角是_________度。

13、若x2+mx+25是完全平方式,则m=___________。

14、已知 , 那么 a = 。

15、已知:a+b=1.5,ab=﹣1,则(a﹣2)(b﹣2)= _________ .

16、如图 , ∥ , , 平分 ,

则 的度数为 。

17、若 ,

18、计算(x2+nx+3)(x2-3x)的结果不含 的项,那么n= .

19、校园里栽下一棵小树高1.8 米,以后每年长0.3米,则n年后的树高L米与年数n年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0、观察下列各式:(1)42-12 =3×5;

(2)52-22=3×7;

(3)62-32=3×9;………

则第n(n是正整数)个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21、计算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2) (2a+b)4÷(2a+b)2

(3) (4) (15x4y2-12x2y3-3x2)÷(-3x2)

22、利用乘法公式简算(每小题4分,共16分)

(1) 1102-109×111 (2) 98

(3) (x+3y+2)(x—3y+2)

(4)化简求值: ,其中 ,

23、作图题:(3分)

如图,一块大的三角板ABC,D 是AB上一点,现要求过点D割出一块小的角板 ADE,使∠ADE=∠ABC,请用尺规 作出∠ADE.(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要写结论)

24、(10分)如图是甲、乙两人同一地点出发后,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此变化过程中,__________是自变量,_________是 因变量.

(2)甲的速度是 ________千米/时,乙的速度是________千米/时

(3)6时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路程为150千米,甲行驶了____小时,乙行驶了_____小时.

(5)9时甲在乙的________(前面、后面、相同位置)

(6)分别写出甲乙两人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的时间t(小时)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S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5分)已知∠1=∠2,∠D=∠C 求证:∠A=∠F

26、(4分)如图所示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三类卡片各有若干张,请你用这些卡片,拼成一个面积是2a2+3ab+b2长方形(要求:所拼图形中每类卡片都要有,卡片之间不能重叠。)

画出示意图,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27、(10分)已知直线l1∥l2,且l4和l1、l2分别交于A、B两点,点P为线段AB上.的一个定点( 如图1)

(1)写出∠1、∠2、∠3、之间的关系并说出理由。

(2)如果点P为线段AB上.的动点时,问∠1、∠2、∠3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不 必说理由)

(3)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 (点P和点A、点B不重合)

①如图2,当点P在射线AB上运动时,∠1、∠2、∠3之间关系并说出理由。

②如图3,当点P在射线BA上运动时,∠1、∠2、∠3之间关系(不说理由)

初一下册人教版数学期中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A D D B C C D

二、填空题:

11 9.07*10-5 12 60

13 +10,-10 14 3

15 0 16 60°

17 35 18 3

19 L=1.8+0.3n 20 (n+3)2=3(2n+3)

21.(1)原题=1+1-(-3)=5

(2) 4a2+4ab+b2

(3) -(a+b)10

(4) -5x2y2+4y3+1

22.(1)=1

(2)=9604

(3)=x2+4x+4-9y2

(4) 化简=3xy+10y2

值=37

23、略

24.(1) 时间 、路程

(2)50/3 ,100/3

(3 )乙追上甲

(4)9, 4

(5)后面

(6)S甲=

S乙=

25. ∠1=∠2,

∴BD∥CE

∴∠3=∠D

∠C=∠D

∴∠3=∠C

∴AC∥DF

∴∠A=∠F

26. 略

27.(1)∠3=∠1+∠2 理由:略

(2)不变

(3)∠1=∠2+∠3 理由:略

(4)∠2=∠1+∠3

看了“初一下册人教版数学期中测试卷”的人还看了: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题

2.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篇6

(2)-2 0142 015与-2 0152 016.

篇7

1.改变了一言堂的授课方式,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老师讲课的时间占一多半以上,余下很少时间给学生复习、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老师展开的,并且老师多半是站在讲台前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与学生融为一体。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客观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完成任务活动为主,老师起指导作用。通常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老师一般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来讲授,余下的时间全部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并且老师的大部分时间是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密切配合,缩短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学生通过自身独立完成任务,能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2.根据实践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授的是在理论上成为体系的理论知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时,还要有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适应过程。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参照对象设置整个课程体系,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学生直接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3.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老师讲授,学生偶尔也参加实验或者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把所有的学习内容都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也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获取理论知识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中获得的,每位学生都独立承担一项或多项具体的子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工作责任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要完成任务,必须亲自操作,自己动手,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实施过程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施过程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因素来决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如下:

1.设计任务及课前准备

任务设计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任务设计要符合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结合生产实际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设计适合学生完成的教学任务。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可设计若干个任务,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可单独设计一个任务,对于内容相互关联,可设计成一个综合的任务。同时,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课前准备阶段,老师为使学生能在一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景中学习,还必须进行相应场景的准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设计、绘图、归纳、总结等,必须为学生准备各种工具及各类规范性材料。如:进行曲柄摇杆机构部分的教学时,可单独设计一个任务――汽车发动机活塞连杆组的任务;而在进行螺纹连接、螺旋传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滚动轴承、轴系设计、联轴器、与密封等部分的教学时,可设计一个涵盖上述教学内容的综合任务――数控车床的设计,并将该项目分解成与各部分教学内容相对应的任务,即主轴法兰盘与三爪卡盘的螺栓组连接的设计、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设计、进给电机轴与滚珠丝杠间的减速齿轮的设计、滚珠丝杠轴承的设计、电机轴与滚珠丝杠间的减速齿轮轴系的设计等任务,便于完成各部分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分散知识的重点、难点。

2.布置任务,明确目标

任务设计后,要把任务布置给学生,明确任务要完成的目标。这时,老师一定要将所要完成任务的名称、目的为学生讲清楚,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具体的任务。任务的布置分课前、课上两种情况,如果完成任务需要到图书馆等地方查资料的,应在课前布置,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查资料,到上课时去完成任务;如果不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则可以在课上布置。若在课上布置任务,老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又进入传统的教学模式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分析,试着去完成任务,由于这些任务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隐含了新的知识点,学生有完成的积极性,但又不知如何下手,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也正是老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问题。如,在布置数控车床设计中滚珠丝杠轴承的选择任务时,教师事先一定要向学生讲明滚珠丝杠轴承承载情况、转数、工作条件,常用滚动轴承的类型、主要性能和特点等,避免学生在选择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任务布置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会很自觉围绕任务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时,老师起引导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协作学习,共同来完成任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布置数控车床设计中滚珠丝杠轴承的选择任务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掌握滚动轴承的结构,滚动轴承的类型、性能和特点,滚动轴承的代号等相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4.学生总结反馈

任务完成后,由学生组织讨论,分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与出现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向老师汇报,如,答辩形式、演示形式等,通过汇报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5.老师总结讲评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及当次完成的任务,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评价学生完成当次任务的情况,强调完成任务关键,总结经验,帮助同学找出还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篇8

一、引言

武昌理工学院自2011年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以来,开始逐步实行以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课堂授课做到讲重点、讲难点,还课堂于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既对教师的备课、课堂提问、讲授、辅导答疑以及批改作业练习设置等环节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对学生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科学有效的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师和学生而言,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既对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教学质量的改善、学生素质的提升带来了机遇。

《高级英语》课程在我国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地位不言而喻。在武昌理工学院2012版的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级英语》被确定为该专业两门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文化知识融入课文讲解中,注重培养高年级学生的人文精神,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吃透课文中精深的语言及其深刻的寓意。这一教学理念符合教育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即高级英语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同时,也符合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的要求,即从2005年3月开始,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试题中取消了快速阅读,代之以人文知识的考察。这也体现了现阶段大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正由功用主义向人文主义转变。

二、《高级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虽然教授高级英语的教师越来越重视教授人文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方面有以下困惑:人文知识哪些部分可以有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把人文知识安排在什么时候讲解更合适?以什么的形式来呈现人文知识能达到绝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以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为基础的《高级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宜安排在教学导入环节,重点是学生在完成教师设置的思考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人文知识的精髓;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安排学生就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教师最后点评和总结,使人文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知识素质。笔者以总结《高级英语》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教学督导的指导意见,谈谈以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为基础的《高级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方法与技巧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背景知识导入法

《高级英语》这门课程在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阶段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编者在课文的选材上花费较大的功夫。以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2011年修订版)这套教材为例,不难看出有不少篇章选自英美知名作家的作品。当教师在讲授这类篇章时,可以采用背景知识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可从作家生平,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品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对名人名篇的关注导入新课。

如讨论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2011版)第一册第6课“Mark Twain: Mirror of America”时,教师布置自学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马克.吐温的生平以及影响。在课堂上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展示,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其他同学展示马克吐温的背景信息,例如:

1 Early life

2 Writing career and success

3 Awards and other recognition

4 Controversy and criticism

5 Selected works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其他人的展示和教师讲解会全面了解马克吐温的生平、写作生涯以及文学影响。本文认为,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二)师生互动导入法

师生交流导入法是比较常见,通用的一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运用简练的语言展现文章中重要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新课前开始前十分钟左右时间和同学进行自由交谈,或者顺着学生课前做的Oral Presentation 进行交谈,这样不知不觉地把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给学生。这种方法比较自然,而且有利于学生接受。 如教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第1册第1课“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时,笔者首先与学生对文章的体裁进行了讨论,并对课文的背景知识设置了如下的自学任务:knowledge of American states and cities; information of hurricane;并让学生在自习并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绘出飓风行进路径。教师可以采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历年真题中的相关的人文知识部分来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这样做既做到了检测的科学权威性,又体现了任务设置的针对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另外,第1册第3课“Blackmail”,第14课“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等课文亦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人文知识的导入。

(三)课堂讨论导入法

设置问题和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科学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悬念效果。例如讲授 “Every Use”和“Way to Rainy Mountains”时,教师可以提出“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African American and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美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本课中出现的大部分与非裔美国人以及印第安人有关的文化知识被学生挖掘出来,并在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被消化吸收。笔者认为,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被记忆,也可以被吸收理解。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讨论,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英美文化,成为更成功的跨文化学习者。

(四)学生表述导入法

学生表述导入法充分体现了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一方法的运用如下:在新课之前,教师把要讲授文章中的文化信息归纳出来,布置给学生查找,并要求课上向同学们做讲解。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例如:在讲授第1册第4课“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时,将每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从课文中挑选出相应数量的文化知识,每组负责准备一个知识点。由于课时限制,课上选取3-6名同学讲授文化知识,其余制成讲义发到学生电子邮箱,供其参考和自学。

三、《高级英语》教学中运用文化导入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中重点的文化知识

教师在选择文化知识点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选择那些干扰句意理解甚至篇章理解的知识点。例如很多学生不理解,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每顿饭勇于吃“鸡腿”的家庭主妇怎么就具备了牺牲精神?他们认为这里Virginia Woolf用到了Irony的修辞手法。其实,如果学生了解一定的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他们就知道鸡腿在西方并不像在中国一样受欢迎。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刚一开始就向学生大量灌输深层文化知识,否则文化教学就成了高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要适度,要考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级英语课中文化输入不能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讲授的重点、份量和方法要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目的要求相符合。

(二)注重文化导入方法的灵活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文化导入环节中,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沉淀教学的艺术魅力,使自己的课堂能引人入胜。因为《高级英语》中蕴含大量有深度的文化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研究,精心准备,讲解时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把复杂的人文知识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注意文化导入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文化导入,“导”无定法,切忌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文化导入方法。即使是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内容,文化导入也要因时因地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进行文化导入时,应充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网络来丰富教学资源,增加文化导入的趣味性,使得该环节具有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注意课堂文化导入与课外自学文化知识相结合

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人们言行举动无不表现出其民族的文化特征。《高级英语》课堂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多途径、多方法、多侧面实施文化教学计划。教师应该以检测为手段,以学生内化为目的,鼓励学生课外大量阅读英语国家文学作品,积极参加文化专题讲座,观看英语影视作品等,使文化输入成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四、结束语

本文认为,文化导入是《高级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科学有效的文化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精彩的人文知识导入能够为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习得语言知识扫除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效的文化导入方法。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探索,笔者相信科学的文化导入一定能帮助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视野,增长人文知识,为学生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参考文献:

[1] 曹英华. 人文教育与高级英语课程教学[J]. 鸡西大学学报, 2010(10).

[2] 丰玉芳.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英语专业《高级英语》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 外国语文, 2011(12).

[3] 李巧丽. “读者接受”理论与《高级英语》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1(2).

[4] 肖肃. 高级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探索[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5).

篇9

这个故事与数学教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转入正文——《认识11~20各数》一课的教学思考与设计。这是“高效课堂·新修订课程标准全国培训活动”(徐州站)中的交流展示课。

一、教学目标的思考

对于《认识11~20各数》一课,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拟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数感。这个目标明确而详细。对于课时目标,这样拟定应该说也是可以的;不过,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如此具体而确定的话,那累积下来会怎么样呢,能累积下来吗?

笔者曾经问过一名教师:“教学《认识11~20各数》,你期待学生最久远的收获是什么?”“数感、十进制,还有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位教师的回答简练而深刻。可是笔者并不满足,继续追问:“你期待学生最本质的收获是什么呢?”这位教师哑然……

当然,“本质”肯定不是考试的分数,而且,我们也不能大而化之地说是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在思考:通过《认识11~20各数》一课,学生有了知识(计数单位、十进制),有了能力(数出11~20、读出11~20、掌握数的顺序),也有了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那更深层、更久远、更本质的收获是什么呢?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笔者深知学生不能成为知识信息的“储蓄”者,也不能仅是前人技能的再现者,而应是智慧的创造者。于是,我们遵循“智慧数学”的理念,凸显智慧的萌生、发展、生长和创造,设计了《认识11~20各数》一课。教学过程通过三个板块展开:

(一)第一板块:从小石子数起

教师和学生一起追溯人类智慧的萌生与发展,从小石子,到小棒(算筹),再到计数器,记数实物的简化是工具创造的过程;最突出的创造是“以一当十”,从1个大石子(重量与1个小石子不一样),到1捆小棒(形状与1根小棒不一样),再到1个珠子(完全一样的珠子),学生沿着先人智慧的历史足迹成长。

师(出示10个小石子)瞧,老师这儿有一些小石子,咱们也来数一数有多少个。

师今天的课呀,我们就从这些小石子数起。(展示幻灯片)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以打猎为生,他们捕获1只猎物后就在地上放1个小石子,2只猎物呢?3只呢?(出示10个小石子)10只呢?就这样,猎物越来越多,小石子也越来越多了,数得过来吗?怎么办呢?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演示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看,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

师小朋友们,这个大石子就是多少呢?

师这是古人用的方法,可是石子毕竟太重了,古人又想到了用算筹,也就是小棒,工具就越来越轻便了。(出示若干小棒)看,这儿有多少根小棒?

师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那10根小棒怎么办呢?(演示动画)10根小棒就可以捆成1捆小棒。小朋友们,你会像这样先数出10根,再捆成1捆吗?动手试一试。

师捆好了吗?这1捆是多少?对,它就是1个十。1个十里有几个一呢?好,10个一就是1个十。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记数的工具越来越轻便了。)

师请同学们用捆好的和散着的小棒表示出12。

师(出示1捆带2根小棒)刚才,小朋友们用小棒表示出了12。现在,想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12的吗?(出示计数器)认识吗?它叫计数器,右边这一位是个位,左边这一位是十位,计数器上的算珠也可以表示数呢!看,这是12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大家看,十位上这1颗珠子表示多少?哦,十位上这1颗珠子能表示1个十。真厉害,能以一当十!(板书:以一当十)一起读一读。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师瞧,人们多聪明啊!从小石子到小棒,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什么?从计数器上我们感受到了以一当十。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以一当十。)

(二)第二板块:“十”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板块追溯先人智慧的历史足迹,让学生从中感悟智慧的萌生、发展,第二板块则回归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通过身边的1捆、1包、1盒、1袋、1份等感受“十”,理解“十”是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理解十个十个地数的优越,让学生从中体验智慧的生长。

师“十”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出示1包餐巾纸)看,这是什么?老师把它打开,数1、2、3……多少?

师(出示1盒饼干)再看这1盒有多少?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老师这儿有“十”,你们的学具里说不定也有“十”呢,赶快找找吧。

师谁找到了“十”?请起立。你的“十”在哪?数给我们看看。

……

师大家看,十个是1包,十个是1盒,十个是1袋……身边的“十”还真不少啊!(出示3捆铅笔)看,这是多少?为什么?

师(出示多捆成捆及多支散装的铅笔)想拿50支铅笔,你准备怎么拿?

师为什么不一根一根地拿呢?

师拿62支怎么办?如果拿100支呢?

师看来,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以后我们还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

(三)第三板块:从小石子中“走出来”

“走出来”是指从实物到符号。数字符号的发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因此,这一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智慧的超越。

师“十”就在我们身边,但记数时我们总不能把计数工具一直带在身边吧。于是,人们就设法从石子、小棒、计数器中“走了出来”,创造了图形和符号。(出示数字“0、1、2、3、4、5、6、7、8、9”)瞧,阿拉伯数字就是人类伟大的创造。会数吗?我们一起数一数。有了这10个数字,我们就可以组成很多很多的数啦!

师(出示数字“12”)这是多少?对,它就是12。

师现在我们知道石子、小棒、计数器、数字都能表示12,你知道它们的“十”都在哪吗?

师(指着数字“12”)这里的“十”在哪?这个“2”表示什么呢?

师比一比,你觉得哪一种表示方法更简单?是呀,用符号表示更简洁了!

篇10

众所周知,早年的美术学校就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基础教学,画家刘海粟建立了相对明确的教学思路,开创了以西洋写实造型观念为主体的训练模式,主要以培养现代新型美术人才为目的。徐悲鸿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和体系化,同样以写实造型训练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其目的也是培养擅长主题性、写实性的艺术创作人才。

近年来各美术院校也都在发展建立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例如中央美院基础部教学强调学生掌握造型艺术形式规律,提高色彩修养,了解空间与结构关系,推动想象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在教学中强调对基础教学中纵向历史与横向宏观的把握,在实践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掌握造型的一般性规律,加以创造与变化。各院校设计基础课的教学也是沿用包豪斯艺术设计学校的教学思路,“教授学生基本的设计原理,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①“抽象形式构成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同时发掘了新的表现手法。”②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教学理念、方式的实践对培养现当代艺术家、设计家、艺术工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正因为基础教学的重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感这一教学阶段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有一种因素十分关键,却由于没有直接而相应的参照标准,往往较难把握,容易被师生忽视,这就是人文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结合与渗透。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艺术与设计在人类社会中与人们生活日趋深入地融合在一起。现当代艺术与设计理念的拓展与变化,使得当代艺术从业者的思维模式与感悟方式发生了改变。艺术与设计生活化,生活亦艺术化、设计化。艺术工作者、艺术家不但美化着人们的生活,亦从观念到思想上承担着引领大众、启悟大众的责任。艺术与设计中的人文精神越来越突显出它的重要性。这就为培养全面素养的艺术人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基础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加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强化人文素质的渗透,以围绕文化内涵的教学模式为导向来指导学生的造型训练与创作实践。如果理顺这样一条思路,就能在一定范围内对创意性的基础造型练习提供相应的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合理的教学倾向,同时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形态塑造与创意并非是某种笼统与肤浅的样式,并非是简单地进行抽象与变形,也并非是材料的简单堆叠与并置,而应有相应的内涵性成分。在写生与临摹的过程中也能有选择地进行针对性练习,在一定的程度上领会艺术大师作品中更多的内涵。笔者认为,这种内涵性的培养在教学中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升。

人文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现今的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普遍开设了文科类的公共科目。但本文强调的视觉艺术造型基础课的“人文素质”的成分有其特有的专业背景和方向,有其应该相对重视的落脚点和指向性。这与普通的文科教学科目(如历史,文学,乃至艺术史,艺术哲学等)是有所不同的。因为这里更强调的是与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与更细化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相结合。“渗透”一词更能体现其感性实践内涵,这里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体现在实际操作性上,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与志趣发生联系,落实在一切细化的直观形态描绘上,而且与每一个学生的造型能力与色彩感悟能力相互关联,这一点不易操作,但十分重要。渗透于内的“人文”素质是核心,造型技术的涵养是内核的外在表现。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表里。

如何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是对教师的内在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自身有了相应的高的业务水平与教学水平,这样对提升教学质量就有了基本保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在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即对视觉艺术中造型的理解领会能力、对造型特征的分析鉴赏能力、对造型文化的综合判断能力。

在《罗丹艺术论》③中,有一段罗丹与其学生著名的对话,即罗丹与其学生争论是艺术创造的形态真实,还是以严格按照科学的计量方式得出来的数据为准的形态真实的问题。实际上这是由两种看待事物、理解事物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结果。在罗丹看来,真正好的艺术形态离不开人的主观感悟,人的情感和体悟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罗丹的艺术作品多以人物人体为其表现对象,从人体塑造的动态到躯体结构的夸张变形无不体现出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情感的抒发,体现着艺术家浪漫气质的张扬。在科学解剖的意义上讲,“不准确的”结构和形态特征恰恰表现了艺术家内心深处的“准确性”,每一种造型特征恰恰反映了艺术家个人的体会。

在浪漫主义潮流盛行的时代,艺术家大多带有这一种对创作主体主观表达的强烈诉求的因素。教师可通过讲解罗丹创作时期的背景知识,罗丹等浪漫派艺术家创作的目的、艺术家的情感特质、作品意蕴,通过观摩相关罗丹生平的史料与纪录片,比较同一时期的其他文化艺术作品,强化学生领会在艺术创作中夸张变形的根据,加深学生对造型艺术中情感参与过程的印象,在作品的细节处多做分解性讲述,对学生讲解在具体作品中的夸张变形部位等等。训练的过程中,带着这样的理解,在领会形态的能力上就能有一个较有针对性和较为深入的维度,在实际绘画训练操作上就能进一步加深其总体印象,提高其形态的塑造能力,而不是空泛地简单描摹。这一点也是站在罗丹这一艺术家的理解角度和范畴中去看艺术创作的问题。

对艺术形态的创造内涵的理解十分重要,这是造型艺术基础训练中的基础。培养一个好的形感与色彩感需要看学生能否有恰切而深入的理解。罗丹与学生对话这一例子启发我们如何去提示学生对艺术造型形态的理解方向,教师可以在课堂训练中通过更多的实例参考去激发学生对形态人文内涵的研究,在临摹与写生的过程中去有步骤地观察和体会,一点一滴地进行揣摩。

在鉴赏分析能力的提升上,教师可通过做更多的对比细节性解析而达到这一目的。在分析与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具体作品上进行分辨,引发学生们在“人文”层面上的思考。在这一要点上引导学生思考乃至争论。在更广泛的层面加强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通过对比的强化训练激发学生对造型观念的扩展,其在实践创作时就更有主观能动性与针对性。

分析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细化到具体的作品中去,在比对不同艺术家的不同风格作品做出具体分析,也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一件作品与其余作品乃至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找出可以对比的同异因素。这些方法不一而足,教师和学生可以灵活运用,促进学生进一步进行探讨和领会。

简单来讲,综合判断能力就是凭借良好的艺术直觉能力对艺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与评价。其实,一件艺术作品能否打动艺术作品的欣赏者,除了其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技巧与感染力外,艺术作品与其欣赏者在品位上具备某种共鸣也十分重要。经过艺术训练与培养的艺术院校学生在品鉴与判断的水平上理应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与层次。因此,好的判断是基于恰切的理解与敏锐的鉴赏之上的。审美的判断从何而来,就在于基础课堂中、课余之外的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好的判断力需要学生有更高的专业眼光与感知水平,这对现代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现今的艺术环境与艺术市场中艺术作品的样式多元繁杂,品位与价值水平参差不齐,艺术市场中充斥着数量庞大的鱼龙混杂的作品。学生面对这一切往往会无所适从。因此,如果其能够有效建立起良好的感知标准,评价系统乃至认知立场,将会对其专业选择、艺术方向的认定产生积极而又决定性的作用。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的人文素质作为其基本的认知参照与价值尺度。学生在有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去进行有效的自我判断,具备了有效的判断能力,也就能独立地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而不再依赖教师或其他人的判断。

最后,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在视觉艺术基础课教学渗透取得良好成效的理想状况是:学生养成赏鉴与研究视觉艺术作品的习惯,同时保有良善的人文价值尺度与恰当的人文观照方式,以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提高人格修养品性,在对一切未知领域抱有好奇态度的前提下,积极投身到自己的艺术与设计创造专业领域中去。

注释:

篇11

一、网络远程培训管理与教学管理方式

(一)课程的项目管理分为省、市、县(区)三级管理体系。

(二)各级课程教学组织管理方式:省项目办负责组织各市网络远程培训课程辅导教师和教学监督(管理者)人员培训和研修活动;市级项目办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地辅导教师和教学监督人员,并组织开展一线教师的培训工作;县(区)级项目办负责组织本地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学习与管理。

(三)课程的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在线进行。网络课程平台概述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

(四)培训采用班级学习方式进行,班级组成要求为:

1 每个培训班学员人数为50~100人。

2 每个培训班设1~2名辅导教师。

3 每个培训班设教学监督员2~3人,分别由各级项目办指定专人具体负责。

(五)课程结业与证书

1 学员逐次完成相关模块测验、讨论和作业后,提交结业申请。

2 辅导教师完成对参训学员作业、讨论等评价后,平台将生成各学员的培训成绩。

3 省项目办审核后,将培训成绩反馈各市项目办。

4 结业证书由省项目办统一向培训合格学员颁发。

二、各级项目办具体职责

(一)省项目办职责

1 负责全省教师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制定各年度培训计划和方案,监督指导市、县级培训日常工作。

2 逐年完成各市辅导教师、教学监督员的培训和研修工作。

3 按照各市上报的培训计划完成开班工作(详见附件:网络课程开班流程)。

4 采取必要措施,协调、检查、指导、评估各市网络培训课程的实施情况。

5 定期在项目专题网站上通报每期参训学员学习情况和辅导教师教学情况。

6 负责参训学员的结业审批及颁发结业证书。

(二)市、县(区)级项目办职责

市、县(区)级项目办将在省项目办的指导下,负责网络课程培训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1 了解网络远程剖11的目的和宗旨。

2 了解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平台的管理要求。

3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研究本地区网络培训的发展规划、方案,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点。

4 按照网络课程必备的硬件及网络环境要求(具体要求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为顺利开展培训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务。

5 市、县(区)级项目办在省项目办的指导下,完成辅导教师、教学监督等人员的组织、管理以及研讨备课等工作,并完成学科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名单的汇总与上报等工作。

6 负责为每个培训班选派1~2名辅导教师和2~3名教学监督人员在线组织、监督管理参训学员的学习情况。

7 负责完成开班前各个角色名单的登记、汇总、上报、下发等工作,确保参训学员、辅导教师、教学监督等人员在开班前能够进入网络课程平台。

8 协调、检查、指导、评估各培训班网络培训课程的实施情况。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及时完成学员学习评价和辅导教师教学评估等工作,并及时汇总、上报省项目办。

三、辅导教师工作职责

辅导教师服从各级项目办的安排,认真负责地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承担培训任务。在网络远程培训期间,辅导教师须按照工作规范要求(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保证在线辅导时间,有效引导参训学员学习,指导学员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学习内容和相关作业。积极与教学监督和学员保持联系,及时反映并解决学员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和其他情况。

四、教学监督人员基本职责

各级教学监督员必须按照操作指南(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严格对课程开展情况、学员在线学习情况、辅导教师教学情况等进行在线了解、监控和督促。

(一)培训进程的管理与评估:检查培训前各项准备工作情况;掌握课程计划实施进程;根据要求组织辅导教师进行开班前准备工作;收集、保存并分析培训过程中各模块的调查反馈数据;了解本地参训学员培训结业情况。

(二)学员学习情况的管理与评估:组织和监督参训学员在线登录和学习情况;了解和评估学员的学习进程、活动参与程度及作业完成情况;审核学员学习成绩。

(三)对辅导教师教学的管理与评估:通过多种方式检查、了解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估辅导教师教学指导和协调能力,及时解决辅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四)教学监督员要及时将各方面情况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并就其中重要问题开展讨论,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

五、辅导教师、教学监督员选拔要求

(一)辅导教师选拔要求

1 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有较为便利的上网条件,并能保证培训期间每天登录教学平台的时间。

2 参加省级网络辅导教师培训并合格者,以学科教师为主。

3,热心于项目教学工作并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指导能力,能够承担本地区的网络课程培训任务。

(二)教学监督员选拔要求

1 具备网络学习的环境与条件。

2 参加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并合格者,已深入了解网络课程教学和管理要求。

3 具有项目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并具备较高的指导能力。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篇12

近20年来,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据报道,仅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5年共投入近3亿元科研经费,171个参研单位、超过2000名参研人员携手攻关,在中医理论基础研究领域展开深入研究[1]。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学学术争鸣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本研究就近20年的学术争鸣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基本资料

1.1 时间

文献资料搜集时间从1990年1月1日起,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

1.2 文献来源

公开发表的期刊、报纸、硕士、博士论文和会议资料。

1.3 文献检索工具

知网、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系统。

2 入选标准

只要涉及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科学与伪科学、解构与反解构、继承与创新、标准化与泛化、中西医结合与纯中医争鸣的论点都纳入本综述。

3 方法

运用关键词搜索法及主题搜索法。关键词或主题有但不限于词语:唯心、唯物、科学、伪科学、解构、反解构,搜集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处理,将作者的观点按照争鸣的归类,不限文章出处和内容。同类文献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摘录,观点涉及到多个争鸣分类的,分别纳入相关类别。

4 结果

本研究共检索了300篇相关文献,引用文献18篇次,涉

及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科学与伪科学、解构与反解构争鸣的主要论点。三个方面引文观点分布均匀,观点明确。结果如下。

4.1 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之争

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