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

一、在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 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有效阅读导航。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

二、在讨论课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针对学生在讲解《藤野先生》一文时,展示了关于敬佩教师的几幅画面(自制的课件):有名人敬师的,有少先队员敬师的;有战士敬师的……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鲁迅敬师的原因。

2、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3、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4、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

三、在解惑课上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1、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2、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3、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

四、在探索课中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课后设置了探索课。做法如下:

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篇2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满堂灌”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严师”的控制下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动心态,课堂气氛沉闷和程式化,忽视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索,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林语堂先生曾指出,“学校应该像一处坚果丰富的丛林,任猴子到它想爬的树上去选取和摘食,然后荡一个秋千,跳到别的枝头去。猴子的本性会告诉他哪一个坚果美味可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将教学转变为导学,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最好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决定自己学习的进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达到自我控制、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境界,在自学过程中学有所得,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三、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拥有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的必备条件。当学生掌握各种自学方法之后,应该通过反复的练习加以巩固,使之成为优良的自学习惯。因为学生学好语文并非一朝一夕,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的自学习惯要有针对性地慢慢培养,需要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去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教师深知如何锻炼学生的自制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培养起其自学习惯。

(1)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讲,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不仅增加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由于许多问题在课前已自主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避免作进一步的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每天新课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以上所讲的自学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作个初步的识记与思考。学生一旦养成预习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会有相应地提高。

(2)培养认真听讲的习惯。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与此同时,认真听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在处理事情时认真、专注的性格,而且可以很好地掌握教师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使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学习如何科学地独立思考问题,更好地领会和运用语文知识。

(3)培养练习巩固的习惯。不管学生多认真、费劲地去学习语文知识,关键还在于如何理解分析所学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练习巩固的习惯。除了认真做作业和思考所学,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找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磁带多听;自读课文;复述或背诵课文;写读后感等。

(4)培养自我检测的习惯。这一习惯作为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习进程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的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估,同时也进行了自我调节、完善以及不断发展认知。平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出题自测;教师点拨,学生矫正或学生之间互考互评,教师做好裁判等。

四、培养学生自学语文能力,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指导学生自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掌握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语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要拟定好预习指导题,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好语文并不容易,学生开始总感到难度大,抓不住要领,如果指导不得力,学生越发感到困难,就会失去积极性。每篇课文都有其深难独特的地方,要使学生抓住要领,教师布置新一课的预习任务时所提出的预习指导题特别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既要结合课文和教学目标实际,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使预习指导题真正起到帮助、引导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拐棍”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

篇3

作者简介:余炎权(1969―),广东台山人,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广东台山市新宁中学德育处主任。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健康的学习意识,逐步改善传统的学习方式,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益。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擅长对自己进行监督,从而为自己进行准确的定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同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共同发展。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的内涵,教育界有不同的看法。我国教育学家推荐以下观点,自主学习直观来讲就是让学生独立去学习的一种形式,在这种模式下,整个学习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能主宰自己的各个学习领域。这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灌输模式”“他主模式”而提出的概念。从中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有三个特征:一是自我调节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优化与修正自己的学习方式;二是自我监督能力,实际学习过程中培养自我监督能力,便能有效实现反馈与评价;三是自我定向,主要是针对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而言。简而言之,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主见;然后,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完美配合,两者缺一不可;再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配要明确,教师应该是主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以问题为引导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且要落实各项教学工作,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领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鼓励学生进行自读活动、领悟活动等学习活动。针对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教师在讲解环节需要注意内容的精简,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即使当学生进入了瓶颈阶段,也只需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

例如:学习《桃花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些问题:第一,作者虚构出桃花源到底有什么目的?第二,桃花源的魅力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足以深入课文的核心,学生若是能成功掌握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必然能对课文有深刻的领悟。此类问题设计之初就是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去主动探索,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学生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依然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不要偏离主题。

问题一: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教师在学生探索这个问题之前,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与归纳:作者自身遭遇不幸,并且现实生活中社会道德沦丧。

接下来是详细分析作者遭遇的不幸。课文中主要体现为“皆叹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等语句。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因为“避秦时乱”而到这里的,而“皆叹惋”则充分体现了“秦时乱”的生活环境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本质的变化,且更加严重。其次,现实社会中道德沦丧,主要体现为文中的“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等语句。渔人没有信誉,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背信弃义,为可以去太守哪里领功而感到开心。这里还应该让学生明白,“渔人”并非是个案,文中还提到主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照应上文的“皆叹惋”,充分说明源中人并不想回归到外面的世界中去。

问题二:桃花源的魅力在什么地方?问题中的魅力包含了很多因素,如:环境魅力、生活魅力及人性魅力。

首先,环境的魅力是因为桃花源是和谐、温馨、安宁的仙境。其次,生活的魅力,则是居住在桃花源的人都能自给自足、安居乐业,从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些词句可以充分体现出来。最后,人性的魅力,主要是其中居民非常热情好客,并且都很善良,文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点。

(二)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打造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一旦成功创设学习情境,师生之间就可以产生互动,进而去共同完成每一个任务。

例如: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时,要知道中心论点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题目就是论点,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这么认为。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本课内容,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与教师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过一系列讨论之后,我们知道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论点还是比较难的,但是大家发现文章存在一个“中心”论题,也就是“如何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问题的出现为本文划分了三个论点;一是要不断充实自己,坚持学习;二是要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态度,并敢于进行各种尝试;三是要善于抓住自己细微的想法。为什么文章强调答案并非一个,原因是要强调具备寻找其他正确答案的意识,实质上就是指出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指导得出这样的结论:文章强调“要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论题则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再通过分析寻求第二答案的必需的要素,对有创造力的人与没有创造力的人进行区别分析,有创造力的人有自信,善于留意自己的想法,因此,人若是能做到以上这些,便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让思路更加清晰,进而成功解决问题。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白实践远远大于理论。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各方面因素,进而真正实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想法。因此,我们希望教育界能给教师一个更大的空间,让教师可以自由发挥,落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骆宏旋.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初探[J].学周刊,2012,(27).

[2]屈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2,(36).

篇4

依据新课改的精神,我们可以肯定一点: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从理论上说,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勤查字典、词典,想要提高他们正音、辨形、释义的能力,因为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即随手查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仓库的钥匙”,它能使学生增强自学能力,是积累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仅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做到勤查字典、辞典,大多数都不具备这种自学的能力。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认为,是学生没有养成自学的好习惯,甚至是根本就没有自主独立学习的意识。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一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

“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提问题

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

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

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联系各科提问题

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

二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满堂灌”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严师”的控制下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动心态,课堂气氛沉闷和程式化,忽视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索,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林语堂先生曾指出,“学校应该像一处坚果丰富的丛林,任猴子到它想爬的树上去选取和摘食,然后荡一个秋千,跳到别的枝头去。猴子的本性会告诉他哪一个坚果美味可食。”[1]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将教学转变为导学,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最好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决定自己学习的进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达到自我控制、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境界,在自学过程中学有所得,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如教授《人生寓言》一课,教师可采用“自学引导——自由讨论——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意义以及语言特色。

第二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1)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2)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么样培养坚韧的意志?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找搭档讨论,也可以参加到别人的讨论之中,提出经过思考得出的个人见解,以及对别人的答案提出不同看法。

第三步,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作者的人生观进行小结或论述,以加深并巩固其所学的内容。如: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篇5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

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

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

独立性训练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篇6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健康的学习意识,逐步改善传统的学习方式,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益。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擅长对自己进行监督,从而为自己进行准确的定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同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共同发展。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的内涵,教育界有不同的看法。我国教育学家推荐以下观点,自主学习直观来讲就是让学生独立去学习的一种形式,在这种模式下,整个学习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能主宰自己的各个学习领域。这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灌输模式”“他主模式”而提出的概念。从中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有三个特征:一是自我调节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优化与修正自己的学习方式;二是自我监督能力,实际学习过程中培养自我监督能力,便能有效实现反馈与评价;三是自我定向,主要是针对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而言。简而言之,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主见;然后,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完美配合,两者缺一不可;再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配要明确,教师应该是主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以问题为引导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且要落实各项教学工作,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领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鼓励学生进行自读活动、领悟活动等学习活动。针对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教师在讲解环节需要注意内容的精简,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即使当学生进入了瓶颈阶段,也只需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

例如:学习《桃花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些问题:第一,作者虚构出桃花源到底有什么目的?第二,桃花源的魅力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足以深入课文的核心,学生若是能成功掌握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必然能对课文有深刻的领悟。此类问题设计之初就是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去主动探索,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学生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依然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不要偏离主题。

问题一: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教师在学生探索这个问题之前,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与归纳:作者自身遭遇不幸,并且现实生活中社会道德沦丧。

接下来是详细分析作者遭遇的不幸。课文中主要体现为“皆叹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等语句。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因为“避秦时乱”而到这里的,而“皆叹惋”则充分体现了“秦时乱”的生活环境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本质的变化,且更加严重。其次,现实社会中道德沦丧,主要体现为文中的“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等语句。渔人没有信誉,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背信弃义,为可以去太守哪里领功而感到开心。这里还应该让学生明白,“渔人”并非是个案,文中还提到主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照应上文的“皆叹惋”,充分说明源中人并不想回归到外面的世界中去。

问题二:桃花源的魅力在什么地方?问题中的魅力包含了很多因素,如:环境魅力、生活魅力及人性魅力。

首先,环境的魅力是因为桃花源是和谐、温馨、安宁的仙境。其次,生活的魅力,则是居住在桃花源的人都能自给自足、安居乐业,从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些词句可以充分体现出来。最后,人性的魅力,主要是其中居民非常热情好客,并且都很善良,文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点。

(二)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打造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一旦成功创设学习情境,师生之间就可以产生互动,进而去共同完成每一个任务。

例如: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时,要知道中心论点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题目就是论点,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这么认为。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本课内容,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与教师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过一系列讨论之后,我们知道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论点还是比较难的,但是大家发现文章存在一个“中心”论题,也就是“如何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问题的出现为本文划分了三个论点;一是要不断充实自己,坚持学习;二是要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态度,并敢于进行各种尝试;三是要善于抓住自己细微的想法。为什么文章强调答案并非一个,原因是要强调具备寻找其他正确答案的意识,实质上就是指出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指导得出这样的结论:文章强调“要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论题则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再通过分析寻求第二答案的必需的要素,对有创造力的人与没有创造力的人进行区别分析,有创造力的人有自信,善于留意自己的想法,因此,人若是能做到以上这些,便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让思路更加清晰,进而成功解决问题。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白实践远远大于理论。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各方面因素,进而真正实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想法。因此,我们希望教育界能给教师一个更大的空间,让教师可以自由发挥,落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骆宏旋.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初探[J].学周刊,2012,(27).

[2]屈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2,(36).

篇7

传统语文课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合教育形势的需要,那种“上课背课文,背后忘课文”的现象阻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何为“自主学习”,其实是在老师正确引导下,通过自学、质疑和讨论等方式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下面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仅与大家共勉: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说:“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来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初中语文是“工具性”学科,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积极遵循“少讲几句”的原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学生自己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学生自己不能讲的,经过我的启发诱导后,还是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讲。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我指导学生从基础知识、文体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去分析,让学生按照读、划、写、说等步骤去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文自学过程:“读”,指的是学生通过预习,能够运用工具书(字典、词典)等,把文章中的字词弄明白,上课时就能把课文“读通”;“划”是有读做基础的,在读的过程中,“划”出文章重点词语、段落层次、文章结构等;“写”就是要求学生进一步动手、动脑,写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说”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在班上讲解课文,回报学习成果等。再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图画,从“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那一幅,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网络等,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画,有的写了一首诗,有的制作了课件等等,这样学生就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了课文内容,试想,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学能力怎能不提高呢?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郑蔚萍.新课程改革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初探.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1).

篇8

在多年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深刻的认识到,如果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把学习从一件痛苦的事转化成快乐的事,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慢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二、明确学生自学的目标,激发学生奋斗的热情

有志者,事竟成。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学习如果没有目标,就如航海时没有灯塔,很容易迷失了方向。学习目标,是学习中学习者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作为学习者,及早地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一学,他们就会自觉地、努力地学习。

那么目标应该如何设定呢?这是许多学生感到困扰的地方。目标的设定必须要有适当的难度,又要有合理的梯度,且各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设定出适合各人的目标。而目标又可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那么学生在短期目标的设定中,必须要设定不要高难度的,遥不可及的,而是要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却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的,这样才不会打击自身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而长期目标的设定就与短期目标不同,学生可以大胆想像将来自己要做什么工作,过上什么生活,然后作为目标确立下来,那么就可以为之不断的去奋斗,形成动力的源泉。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优化学生学习的效率

教育家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应达到不需教。”自学能力是学生自己主动独立进行学习的能力。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快更轻松的学习。具体做到:

(1)课前认真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如果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养成自学的习惯,那么在接受学习的课堂中,学生自然明白教师所讲的内容,自然也就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了。

(2)课上认真听讲是吸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取得成功的第一要诀。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往往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5分钟是关键,每一个老师都会在课堂上把每个重点内容讲述或点拨得非常透彻,因此你要集中精力听。它不仅可以解决你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课后认真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可以采用回忆法,回忆当天学过的内容,把当天学边的知识像过电影一样在头脑里过一遍,回忆学习了哪些知识,重点是什么,教师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知识的。这样一来可以加深印象,二来可以通过回忆检查自己听课的效果。如果能回忆出大部分内容,就证明自己上课是有收获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篇9

一、在合作探究中,培养自学能力

以往教师“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学生死记硬背,围着教师转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是教学上的“拦路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显,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就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设计,启发指导学生自学,开展课堂教学讨论。把班级学生按前后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竞赛小组,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写自学读书笔记,勇于发言讨论问题,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参与了学生的“学”,学生也参与了教师的“教”,使“教”与“学”相统一,这样,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局面。在指导学生生动活泼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到:课堂教学讨论中如遇到难点,学生一时不能自己解决时,教师不要轻易“代替”或“收场”,要从多方面启发诱导,相信并指导学生消除疑难。教师要尽可能少讲几句,多引导学生讲问题、谈看法。在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中,教师要适时精讲、点拨,使学生领悟、升华,这样,师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不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在探究中提高了自学能力。

二、指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抓预习,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从被动的吸收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探索知识。并有助于培养自学习惯。指导学生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

首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而且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开拓自己思维的主要手段。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

其次要有严格要求。预习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会无的放失。到处翻翻看看,达不到预习目的。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二是自读课文,画出生字难词,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三是根据课后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把无法理解的问题做出记号,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用心听讲,求得透彻的认识;四是要求背诵的句段能熟读成诵。

再次,把预习安排在课内,并给予足够的时间。目前,中学生各学科的作业较多,加上其它活动类课程的开展,要求他们在课外挤时间预习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我常把预习放在课堂内进行。并当作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的预习辅导。对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向更深更宽的问题开掘,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对自学能力低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启发。解决“吃不了”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哪些问题弄不懂。这样教师在讲课时就能把握分寸,有的放矢的突破重点难点。

三、指导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山报海,读什么,怎么读。这就必须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路子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中学生识别香花毒草的能力低,好奇心强,他们为了“过把瘾”,往往在课外阅读中沉迷于“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因此对学生必须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不是“猎奇”或“过瘾”,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在配套的课外读本的同时,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与课内学习联系较紧的书刊来读。

篇10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十字决》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说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自己主动独立进行学习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概括等多种能力。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就会“展卷而能自通,执笔而能自度”了。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本人在教学中做了以下探索。

1 转变教学观念,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教学时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地学习;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要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渴望。同时,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如在分析《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我列举了几个世界之谜,提出话题:“死海也是一个世界之谜,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提高,死海之谜已被解开。”这是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急于知道死海是怎样一个谜,谜底是什么,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的心理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感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心理自由。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激发内在需要,实现有他主向自主转变

无论是从教育发展的规律,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规律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柳斌同志曾说过:“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社会日益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对中学教育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反复讲解,把学生当作接纳知识的容器,老师的语言再美,学生也无法搜略其中的意境,感受不到那由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组成的流动又整合的优美画面,领会不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由衷的热爱之情。如果所教学生是开门见山、出门见水的农村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本课所描绘的乡村图景很吻合,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带着学生寻找快乐和宝藏。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它们包括摄影、散文、诗歌等。例如,谭海青同学的《雅韶的秋天》写得情文并茂,热爱家乡之情溢于言表。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求知欲的心理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向“我要学”的过渡。

篇11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

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以目标为依据,充分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探究,自我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基础的,是与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相区别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语文教学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演,学生是配角,甚至是观众,教师与学生“我讲你听”,“我呼你应”,“我考你答”,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的活动过程,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其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学习。人本主义教学观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潜能,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课堂教学的效益体现,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而学生学到多少,取决于他们对课堂教学参与的主动性,在于他们积极思维的程度,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地思考,教师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

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投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自主实践,主动探索,创造性的学习。

首先,学生自主学习更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就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更高,然而,学生被动地听课,会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不愿主动地学习,教学质量就不会提高,其实,语文课本中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就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耽误时间。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就会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无须动脑筋就可以获得现成的知识,而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获得知识,自主思考的范围大,力度大,不懂的地方教师加以点拨,但不能取代学生的自学,因此,能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

3.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意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不断地去获取新知识,使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广泛的迁移,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知识周期如何缩短,科学技术的洪流如何迅速奔腾,仍能运用自学能力迎头赶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交给学生独立地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二、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模式

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我们从实践中提炼了“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明确目标 自学讨论 启发诱导 应用评价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把教学过程看作动态发展的、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

1、明确目标。在这个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师在制订目标时,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知识和技能水平,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出与学生的实际要求和谐一致的教学目标,并且要具体明确,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2、自学讨论。出示教学目标后,要围绕目标,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或设置一些自学思考题,创设自学的情境,让学生自学,通过自学,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但理解的程度不同,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个人所得。自学讨论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3、启发诱导。在自学讨论后或自学讨论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艺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启发式教学虽然历史悠久,是教育界始终推崇的教学方法,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精髓理解不透,把握不好,常常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如把“问答法”当成“启发式”,所以一上课就连珠炮似的向学生问个不停。“是不是呀 ”、“对不对呀 ”、“好不好 ”等等,提出的问题难度太小,思考的含量太少,学生有问必答,热热闹闹,这实际上还是注入式的变种。

启发诱导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4、应用评价。在经过明确目标、自学讨论、启发诱导三个阶段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发、指导下,对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理解,此时,教师要把预先设置好的练习交给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如做游戏、抽签问答、接力做题、表演课本小品、抢答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练习结束后,接着便是达标测试,教师通过投影、小黑板或预先打印好的测试题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测试题。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做到准确、科学、合理,对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矫正,做到当堂达标。

三、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是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如果学生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其学习活动的效益就会成倍增长,所以,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怎样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呢

1、创设“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学说,对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有积极的意义。所谓“最近发展区”,即学生有可能达到的较高的发展水平,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情境,最有利于学生生成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是因为,处于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教学,学生具有能够掌握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想转化为现实性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在这一过程中,心智活动必然高速运转,各种能力也因得到最有效地磨练而逐步形成与发展。同时,成功的喜悦又必增强自信心与学习热情。这就为学习奠定了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基础。如果学习材料难度大,学生将其视若天书,不知教师所云为何物,或者教学速度过快,快得使学生没法跟上,学生就进不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反之,如果学习材料的难度过低,或者教学的速度过慢,学生也不能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必要性

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还要使学生明晰地意识到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必要性,当学习某一知识点时,不应该仅仅单纯地学习这一知识点,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一知识点的作用,意义,它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如果娴熟地掌握了它会有什么好处,如果不能娴熟地掌握它,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当利害关系非常明确地摆在学生面前的时候,相信学生一定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3、通过有效地预习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篇12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往往还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为应付考试而做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这种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还有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性差。所以,一堂课下来,唱主角的只是教师,少数优生唱配角,而大多数的学生只有当观众的份。

2、“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的主导地位,填鸭式、满堂灌充斥了整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3、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学校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客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面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4、课堂上,语文教师把大量时间用在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二、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光是认清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中学生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是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所以在面临新课改的挑战时,语文教师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这样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明确目标,增强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调整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与此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接受型的被动学习转变成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可以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笔者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开始,亮出总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印象和感觉,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学。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

这样就把学生推到探求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求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出来,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弄虚作假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2、创设情境,激发自学兴趣。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对课堂学习的有关场景进行描绘、设计和美化,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是在农村初中,本身的教学资源有限,这就更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根据诗词的意境把这首诗或词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式情境,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这一交流、合作,并最终完成作品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除了创设合作式情境,还可以创设问题式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创设探究式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充溢、思维流畅,从而入情入境地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

3、指导学法,提高自主参与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这就是我们说的,“教是为了更好的不教”。

篇13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