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审计要求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政审计要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政审计要求

篇1

企业六个方面的证实材料

围绕下面六个方面要求依次收集、撰写,要求突出重点,提供相应证实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扫描件。

(一)知名度和满意度

1、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2、注册商标复印件(须提供完整的注册复印件,包括续展注册或变更等情况的有关证明复印件。续展的商标,另需提供首次注册复印件)。

3、获驰名商标或著名商标证书复印件。

4、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或曾获国家级、省级有关质量奖项证书复印件。

5、获出口商品免检企业称号、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证书复印件。

6、产品获市(省)名牌产品称号复印件。

7、产品曾获国家、市或行业其它有关产品质量、科技、新产品以及有影响的重大国际性、区域性展览等荣誉称号的复印件。

8、企业近三年(*年、*年全年完成数以及*年全年预计数)产品出口创汇地区、数量、产量、产值汇总表(数据由海关或外贸管理部门出具)。

9、企业开展顾客满意度工程情况,包括开展的第三方或企业专题性顾客满意度调查情况及相关数据和材料。

(二)产品质量水平

1、省级以上标准化专业机构提供的产品标准是否有效或对标准水平评价、评估的相关证明的复印件。

2、申报产品采用标准复印件(封面与首页)。

3、产品获采标证书复印件。

4、产品鉴定时专家对产品质量水平的评价意见(复印件)。

5、产品实物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国内或本行业先进水平的有关权威检测机构(市级、部级、国家级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副本或复印件(封面与结论页)。

6、获产品合格认证证书(自愿性认证)复印件。

7、产品通过“CE”、“UL”等认证证书复印件。

8.其他基本证书(包括:3C认证证书、食品安全市场准入证书(QS)、生产许可证证书、计量器具许可证证书、出口质量许可证证书、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证书等)。

(三)创新能力

1、企业近三年(*年、*年全年完成数以及*年全年预计数)新产品产值率汇总表。

2、企业近三年(*年、*年全年完成数以及*年全年预计数)新产品开展费用与销售总额比例汇总表。

3、科技成果鉴定报告复印件(封面与结论页)。

4、新产品产品证书、新产品鉴定报告(封面与结论页)复印件。

5、企业获市高新技术生产企业认定证书复印件。

6、企业获国家级、市级技术中心证书复印件。

7、产品鉴定时专家对产品采用高新技术评价的有关意见证明。

8、专利证书复印件。

(四)质量管理体系

1、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

2、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复印件。

3、获其它管理体系认证(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认证、HACCP认证、市级以上计量体系确认等)证书复印件。

4、(未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提供)有关质量认证和“贯标”方面工作开展情况说明资料。

(五)规模经济与发展后劲

1、企业名牌战略规划及有关的计划情况。

2、企业贯彻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的工作计划。

3、企业“十五”技术进步投资及实施情况。

4、同行业企业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前十名排名表(含本企业)(数据由有关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出具)。

5、企业在新三年内列入国家、市有关重大项目或工程计划以及投入与发展情况。

6、企业其它有关发展规划等相应资料。

7、企业近三年综合经营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年、*年全年完成数以及*年全年预计数)(纳税额由有关税务部门出具)。

其中:

A、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利润总额

即按:=--------------X100%公式计算;

成本费用总额

B、总资产贡献率(%)

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

即按:=--------------------------×100%公式计算

平均资产总额

(六)企业形象

1、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复印件。

2、企业获得有关质量金奖、质量管理等方面称号和荣誉证书的复印件。

3、企业获各级文明单位(市级、局级、区级)称号复印件。

4、获市级以上或行业其它有关企业整体奖章称号复印件。

5、企业近三年(*年、*年全年完成数以及*年全年预计数)用于广告宣传方面费用汇总表。

二、申报材料的装订要求

1、所有申报材料(包括《申请表》以及证实材料)一律按标准A4纸(210mmx297mm)规格装订(沿长边装订),且双面打印。

申报材料不采用硬皮材质装订。

2、申报材料的封面,必须写上“*年上海名牌申报材料”字样,并在其下标注申报类别:即产品类还是服务类,原推荐名牌企业还需注明是扩项还是扩牌。同时,还必须写上申报企业、商标、产品或服务名称。

具体的封面设计版式等由申报企业自行决定。

3、装订顺序原则上按本附件规定的内容与要求进行编排(见下“三、申报材料的装订顺序建议”)。

4、页码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并位于页脚的外侧。

5、提供的有关证实材料复印件或图形扫描件,请在保证内容清楚的前提下紧凑排版(例如条件许可,两份证书可放在一页上)。

6、一式二份,《申请表》封面的“申报企业名称”栏必须盖红印章。

三、申报材料的装订顺序建议

A、申报材料封面

B、申报材料目录

C、企业外景、生产流水线、主要申报产品以及企业形象展示、领导关怀等相关图片及介绍

D、企业概况及申报上海名牌产品综述

E、《二六年上海名牌推荐申请表》

(《申请表》封面、告知书、填表说明和要求、表1~表6、表9)

F、六个方面的证实材料

请按本附件的“一、证实材料内容”要求,提供原件或复印件、扫描件,并以六个方面内容顺序装订。

除上述证实材料外,企业可以少量补充与申报产品有关的材料。

篇2

1.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

财政审计大格局提出的依据是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理论,是在对原有的审计项目进行拓宽的基础上依法进行的权力约束和监督。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提出,不仅满足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更加符合全国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情况。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以维护财政安全为目标,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纽带,以揭示和防范财政分纤维着力点,统筹整合各类审计资源,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全面整合审计信息,形成目标统一、内容衔接、层次清晰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2.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特点

同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财政审计大格局在实践中有着更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组织的协调性上,财政大格局的组织协调形式更加统一,也就是有着统一的方案和组织实施形式,同时在培训和进点上也实现了统一。还有就是财政审计大格局有效地避免了跨年度报告现象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此外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在审计的“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有效的实现了在审计上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此同时财政审计大格局有着更加明确的年度目标,将一切工作都安排到围绕“两个报告”的年度审计工作中去,在“两个报告”的要求下不断开展财政审计工作,探索财政审计和专项审计的高效结合,为加快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审计模式奠定基础。最后财政审计大格局有着更加集中的审计范围和更加明显的整体性特征。大格局下审计工作在明确财政审计目标的基础上,将审计范围集中到了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方面,在增加了各个审计项目之间联系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他们同总体审计目标之间的紧密度。

3.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意义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既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又能深化财政审计工作,是对审计工作五年规划的坚定贯彻和落实,也是解决当前财政审计资源分散和力度缺失等问题的重要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对促进我国财政审计体系的健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也大力推进了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以及为实现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绩效水平都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通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实现财政审计工作的统一和整体性,有利于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到审计监督的范围中,保证了统筹安排部门预算和民生资金,以及政府扩大内需资金等各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的合理合法,更加快了高效统一的工作体系的建立,更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审计监督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

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措施

1.树立财政审计新理念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首先就需要树立审计工作的新理念,做好财政审计职能的发挥。新形式下提出的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其目标是要提高政府财政收支和相关财政活动的管理水平以及绩效水平,因此关注的不仅是预算以内的资金,还要对没有纳入到预算管理中的资金进行审计。要转变原有的审计工作思路,要站到国家审计的高度上开展工作,把财政审计工作同其他的审计工作进行融合,加快联网审计的发展进程,同时还要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及时发现财政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对重大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的查处,必须要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和优化配置。

2.健全财政审计法制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还需要对财政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在我国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因此啊哦做好财政审计工作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做后盾。但是当前财政工作无论在政策的实施还是管理的法律依据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失,即便是已经存在的法规大都也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求,因此财政审计工作在实际运行中经常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更加重视对财政审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做好法律保障。

3.创新财政审计方法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对财政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不同于传统的审计工作,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根据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既可以使用“大兵团作战”的工作形式,在对组织和方案进行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对审计自愿的集中调配,特别适用于审计任务繁重而且时间短的综合性审计项目。也可以采用“分兵作战”的方式,也就是在明确审计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审计专业的不同进行科学的分工合作,在最后实现对审计成果的共同分享。这种方式针对的是汉高领域广泛且审计次数较多的审计项目。最后还有一种审计方法就是“独立作战”,这种审计方法适合那些审计任务相对简单的项目,同时也能用于对政府的阶段性中心服务工作进行审计的实践中。

4.加强财政审计整改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最后还需要加强对财政审计的整改力度,促进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健全。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进程中,必须要坚持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重视对审计整改情况的后续检查工作,重点是要检查审计单位在制定审计结果和处理审计事项等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健全审计整改的问责机制,对于那些审计整改效率不高工作不力的要采取相应的追责问询处理。要在依靠人大和政府资源的基础上,保障通报制度的畅通无阻。要将财政审计整改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的分类整理,加大对整改单位的施压力度,要从根本上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更好地维护财政的安全和优化配资。

参考文献:

[1] 杨凡.关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考[J]. 财会研究,2012.

[2] 张江文.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大格局相关问题刍议[J].时代金融2014.

篇3

各级审计机关履行职责、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目标不一致、审计计划不衔接、审计组织方式不统一、审计结果不能相互认可等原因,审计视角片面、审计成果不能共享和提升、不同审计机关对同一事项进行重复审计等问题凸现,审计决定、审计报告等法律有效文书不能像其他执法机关的文书一样具有同等效力,这也成为了中国审计的一大“特点”。横向看,审计机关内部处室和同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之间重复进点、重复审计的现象时有发生;纵向看,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已审事项不管不问,对审计结果不予理睬、不予认可,国家审计资源形成巨大浪费。统一审计目标、整合审计计划、共享审计成果成为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构建完整审计大格局的要求财政审计与企业审计、金融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共同组成了我国政府审计的主体架构。近年来,根据我国审计在国际地位中的提升,涉外审计也成为了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审计主要在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进行,在整个政府审计中所占份量有限。由于企业审计、金融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具有特定性,隶属关系具有唯一性,审计权限具有排他性,因此上述三种类型的审计管理较为单一,审计管理权限较为明确,审计目标的确立、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工作的实施和审计成果的利用都可以由一个审计机关来完成,适应三种类型审计的统一完整的格局基本形成并日趋成熟。唯独财政审计由于财政对象的多样性,造成了目标、计划、实施、成果等各个方面不能形成全国财政审计一盘棋的局面,进而影响了整个审计大格局的形成。

突破思维定式,创新财政审计工作观念只有观念创新,才能引领实践创新。财政审计人员要突破现有思维定式,改变现有工作惯性,树立宏观意识大局,从全局的角度统筹把握和安排财政审计的目标、任务;树立公共财政意识,充分体现财政“国家”和“公共”的内在要求;树立审计跟进意识,将财政审计贯穿于财政管理全过程。二是在履行财政审计职能上实现新拓展。紧跟财政资金走向开展全程跟踪审计,逐步推进政府效能审计。整合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能针对财政审计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等情况,审计机关在审计计划确定、审计力量安排和审计组织实施等方面,都要把它作为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来统筹安排。一是整合审计计划。以计划为载体统一审计目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确定审计项目和审计计划极为重要。二是整合审计力量。针对重点专项资金和涉及全局性的审计项目,积极开展上下联动审计,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用,做到纵深推进、一查到底。三是统一组织实施。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审计机关内部处室之间的壁垒,成立财政审计协调小组,负责财政审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改进审计方式,提升审计效率不断深化财政审计工作,有效改进审计方式,积极探索财政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的路子。一是坚持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以财政审计为龙头,以专项资金审计为延伸,揭示政府财力的投入价值,促进政府财力的合理配置及行政效能正常发挥。二是坚持与一般部门单位审计相结合。把对财政部门审计与预算单位审计结合起来,税务审计、国库审计与企业审计结合起来,对财政资金从预算分配环节和使用环节,从税款实现环节到征收入库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三是坚持与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具体实施过程中,制定统一方案,派出同一审计小组,一次进点,做到审计成果共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综合分析,提升审计层次财政审计工作当中,始终坚持站在宏观、大局的角度,针对体制、制度、机制、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服务宏观决策和规范财政管理的实际出发,通过定量、定性分析,提出审计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工作建设性作用。坚持以“两个报告”为平台,综合反映预算管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发展提出评价,为人大常委会审议预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财政审计工作的层次。坚持以审计报告为基础,通过把微观的经济事项放到宏观、全局角度去综合考察、分析、判断,查找出带普遍性、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

改革审计机关行政隶属关系,从根本上建立全国一体化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当前,我国实行的行政型分级负责的审计体制,由此而形成的审计组织隶属关系、干部管理权限、地方和部门利益、财政对审计经费的控制等因素,使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目标的一致性方面受到严重影响,不同层级的审计机关在审计目标确立上、审计重点选择上和审计成果利用上缺乏一致性,审计的范围、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立足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现阶段下,各级审计机关所提出的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想基本上都是基于本级审计机关内部机构之间横向一体化去谋划实施、组织协调的,而构建纵向一体化的全国财政审计大格局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现阶段的审计体制下,构建上下一体化的全国财政审计大格局任重而道远。建立全国一体化的审计体制,即长期以来社会和舆论所倡导的上下垂直管理的审计体制,是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关键所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人员要提高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紧迫感,明确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要求,更好地推动财政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作者:赵斌

篇4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以来,财政审计工作重点从传统的查错防弊,到关注效益;从关注收入,到收支并重,侧重支出;从坚持审计监督,向更多关注审计的效益、管理和建设性;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内涵、拓展审计的视野。同时,自身在工作中也不断的创新各种方式,加强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如通过预算约束、严格项目预算编制执行等方式控制经费支出;采取专家经验交流、提高计算机信息化运用水平等方式,提高审计的手段和方法等。整合审计资源、创新机制、深化审计内容、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不仅是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提高审计效率的必然要求。

1.2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是财政审计组织方式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为根本目标,从国家财政管理全局出发,通过转变审计方式,整合审计资源,统一组织实施,建立统一高效的审计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大格局,对国家财政管理全方位、财政收支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这种组织方式是以整合审计资源为基础,以统一组织为特征,是财政审计组织方式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3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是适应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适应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审计的内容、重点也要进行调整,同时,发挥自身作用进一步促进财政职能的转变,力求做到审计覆盖面和审计内容完整、审计方式和结果规范。由此,要求财政审计将全部政府资金纳入到财政审计之中,包括一般财政收支、专项财政收支、全部债务收支、转移支付资金、基金收支、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非税资金收支等。同时着眼点放在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放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

2.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体现“大、全、高、细、深”五个字:大,是审计部署大安排;全,是审计资金全覆盖;高,是审计目标高定位;细,是审计跟踪细问底;深,是审计建议深层次。因此,财政审计大格局下应当构建以下五种运作机制:

2.1统筹安排的机制

统筹安排,就是审计部署“大”安排。要在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同一审计机关的各职能科室之间,对审计计划、审计力量、审计项目进行统一整合,统筹安排,达到审计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和审计成果的最优化。首先是审计项目和审计力量统筹安排和运用。如,下级审计机关在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行业审计、“上审下”、“交叉审”的统一安排下,配合上级审计机关审计,合理组织本级审计项目,调配审计力量,认真开展统一组织下的审计。同级审计机关应当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龙头,其他科室的各项审计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延伸,构成一个大的、完整的财政审计体系。项目安排上,可采用多种审计类型相结合、“一拖N”等方式组织开展审计,避免重复进点,实现“统筹”效果。其次是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一项审计成果应当在各级审计机关和同级审计机关各部门之间相互应用。

2.2全面覆盖的机制

一是把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等全部纳入审计视野,无论是进入国库的资金还是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都要全面审计,不留盲区,防止财政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二是把上级财政下拨的资金全部纳入审计范围。近些年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数额越来越大,其资金量已占到基层财政收入总量的大部分,而且有部分资金基层财政没有纳入预算,因此搞好这部分资金的审计,特别是延伸审计意义非常重大。三是把全部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纳入审计范畴。国有资产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行和行使公共行为的物质基础。审计要把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作为重点。要考查部门和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是否规范,国有资产的处置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纳入预算管理等。四是把政府性融资纳入审计范围。政府性融资平台取得的资金,都是以财政资金作为后盾而取得的,且数额巨大,能否用好这些资金,使它既安全运行,又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是财政审计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努力的方向。五是探索开展对取得财政性资金的非国有经济的审计。真正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我们就跟进到哪里。”

2.3绩效考评的机制

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如何,要看它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公共需要。第一,预算安排是否公平合理。财政资金的最大特质就是它的公共性,是公共的,那就要公平使用,让它为全社会而服务。公平合理使用,应当成为我们进行财政资金审计时所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财政审计要通过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财政部门真正意义上实行零基预算,下大功夫实现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第二,资金使用是否安全可靠。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涉及到国家经济的安全。财政审计要密切关注整个经济运行安全状况,高度关注财政经济安全和风险。第三,资金使用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效益。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是财政资金使用的最高目标。财政资金运用的效益性,涉及到许多宏观的财政政策,也涉及到具体的项目安排。审计的重点是要防止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以及考核资金使用的效果。现阶段应当注重对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扶贫救灾、环境保护等民生性资金以及政府性重大投资等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建成后的效益性等情况实施审计监督。

2.4全程跟进的机制

篇5

一、新时期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互联网+的审计监督环境下,全样本数据也随之出现,财政审计监督面临着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形式和环境。虽然审计监督工作在逐渐的改进中,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关于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有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例如,关于财政审计的准则和标准、财政审计人员的责任以及财政审计的风险防范这些方面,相关法律都没有做出正式规定。还有一些法律法规过于陈旧,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具体需求。更有一些法律法规不够严密谨慎,给财政审计监督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第二,现行的财政审计监督工作手段落后,大多仍采用传统的简单的手工方式,只采用低效的事后审计,运用科学的大数据查账方法却少之又少;第三,自动监督与自主监督的落实情况也有所欠缺,参与财政审计监督也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更有违法违纪的问题发生;第四,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财政审计监督人员能力不足,专业知识匮乏,对财政审计工作的的专业知识了解匮乏。有的甚至利用裙带关系,对于个别单位的财政进行有意庇护。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得到改善和解决。

二、新时期完善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五点对策

(一)推动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制度化

政府需将财政审计监督工作以制度化的形式严格落实下来。尤其要关注预算编报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财政投资项目、财政专项资金、财政存量资金管理情况。加强对财政资金的政策性、效益性审计,揭示财政资金分配不符合政策规定、财政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具体要做到:一,健全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财政审计监督的职责和权限,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和执行力度。二要完善财政审计监督机制。通过提升绩效理念,构建科学规范的财政审计监督机制,来更加巩固财政审计监督机制的预警、监控、纠察、制裁和反馈职能的实现。

(二)强化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互联网观念

互联网+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经作为规范性的政策得到了政府的广泛提倡和大力推广。尤其是作为国家治理基石的审计工作,更要具备互联网观念及大数据方式。审计工作的网络化和统一化,首先能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传统的审计管理中工作单位缺乏完善的数据录入和保存系统,故而获取的数据在真实性方面有所欠缺。另外,网络化的审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贪污浪费的可能性。因为有些审计项目的资金量大,数据多,如果利用传统的财政审计工作统计,则可能会出现相关人员侵吞财务等贪污现象。

(三)充分利用大数据推进计算机审计工作

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首先我们要建立健全审计数据系统,将所有的数据纳入统一规范的管理中,这样就从形式上防止了数据被篡改等问题,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另外,对于不正确、不可靠的数据要大力摒除,对于系统存在的漏洞要及时修复。其次,要财政审计计算机监督的控制范围,这样可以更加及时的发现财政审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监督人员的工作效率也能利用计算机得到跨越性地提升。

(四)优化并完善财政审计监督指标体系

财政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审计部门不仅履行着最简单的监督权,还对财政监督、税务监督等其他经济监督负有再监督的权利。通过严密的监督体系,保证各地乃至全国的有效运行。因此作为最后一道经济把关门,审计监督必须完善其指标体系。将审计对象的时间、范围、内容等具体资料以严格的指标形式记载,更加突出过程监督和流程控制。

(五)重视对审计监督队伍的引进及培养

财政审计监督的事先预防和事后管理作用,需要通过政策监督员及审计监督队伍的工作实现。第一,完善对监督人员的引进。对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的引进一定要采取公正、公平的方法。采取提高薪酬的方法,加强财政审计监督岗位对专业人员的吸引,使监督岗位有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组建。第二,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素质。通过积极的培训机制和学习系统,帮助财政审计人员形成长效学习机制,从而提高其互联网观念和大数据审计方式。

三、结束语

审计监督工作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率,与人们群众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经济政策也发生了转变,审计监督工作面临着诸多限制。因此我国的审计部门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构建网络化的审计系统,提高每位员工的审计监督素养,才能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及经济活动健康运行,从而使得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法制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篇6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以维护财政安全和促进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完善为目标,以全部政府性资金运行为纽带,以揭示和防范财政风险为着力点,统筹整合审计资源,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依托“两个报告”平台,从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层次整合审计信息,形成目标统一、内容街接、层次清晰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9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上讲话时指出,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必须做到四点:一是必须整合审计计划,实行审计计划的科学管理,国家财政审计总体目标是什么,审计内容和重点是什么,总体上要抓哪几个问题,要在哪些方面提出建议,必须进行整合,统筹研究确定。二是必须整合资源,统一组织。三是必须将不同的审计项目或类型实行有效有机结合。四是必须从财政管理体制、制度和财政绩效这个高度来整合审计信息,充分利用和挖掘审计信息。审计结束后,要按照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的要求,充分挖掘审计取得的各类信息,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2009年财政审计大格局业务培训班上,在谈到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时,刘家义审计长再次强调了上述四点。刘家义审计长的上述四点要求是对财政审计大格局基本精髓的高度概括,对于各级审计机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所以说,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种以系统论为指导,以高度整合资源、提高财政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为目标,在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结果与报告等方面都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调度、系统整合的财政审计新思维。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过程中我国审计机关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而作出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有一个由破题向逐步深化、完善的渐进过程,就县级审计机关而言,现阶段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上下关系,夯实对地方审计机关双重管理的基础。上级审计机关要强化对财政审计工作的领导,特别是要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坚持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报告向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同时报告的法律规定。要整合审计力量资源,加大对在地方的垂直管理部门、单位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各项建设资金的审计授权工作力度,把这些部门、单位的资金纳入财政审计范筹,拓展财政审计的覆盖面。要完善对地方审计机关的绩效考核机制,突出财政审计的分量。二是处理好财政审计职能机构与其他审计职能机构的关系。财政审计职能机构必须负起整体谋划,提出方案,督导实施和情况综合的责任,其他专业审计职能机构应主动围绕和服从大格局的目标、方案要求,认真抓好审计实施。运用目标管理技术去整合审计资源,一次审计多项成果,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带动其他审计项目的开展。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积极稳妥地探索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纳入财政审计工作报告中,为人大、政府任命干部做好参谋。三是处理好财政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类型的关系。从宏观意义上讲,财政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因其内容复杂而被划分为多个专业审计类型,致使预算执行审计成为财政审计的代名词。因此,大格局下的财政审计必须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按照目前的管理模式,全部政府性资金分为预算管理资金和非预算管理资金两大类,前者主要指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资金;后者主要指未纳入预算的非税收入、专项资金(基金)、部门(单位或国有投资机构)管理的资金(包括政府负债)。从部门分布看,全部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部门管理的各类财政性资金;未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滞留于国土部门、土地储备中心、经济开发区等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政府各部门及政府所属投融资机构的政府负债。社保部门未纳入财政管理的社保资金;地税部门减免的税费;国土部门减免的土地出让金;其他符合全部政府性资金涵义的资金,如行政部门结余资金,包括行政经费结余、专项经费结余和其他资金结余。从收入种类看,全部政府性资金包括:政府凭借法律法规赋予的公共权力取得的税收收入、政府性基金、罚款和捐赠收入;政府凭借公共产权取得的国有资产收益、土地出让金、政府性收费和特许权收入;以政府的名义或者凭借政府所掌握的公共产权如土地所取得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由政府管理、需要政府承担最终支付责任的社会保障金等基金以及体现政府对自身资源让渡的各类减免的税费。只有合理界定全部政府性资金范围,才能确定工作的内容和目标,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

篇7

财政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县级审计机关多年来一直将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查处违纪问题、规范财政预算管理、促进财政管理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审计环境及其他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审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一)审计站位较低,创新意识较差,审计层次不高

目前,基层财政审计相当部分力量放在合规性审计上,审计内容主要以财政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主,涉及预算分配、效益审计的内容不多,“同级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审计人员宏观意识、专业水平、技术方法还难以完全适应财政体制改革时期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需要,不能有效对财政资金进行全方位监督

县级审计机关由于受编制、就业层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而且接受专业学习培训不足,参与重大审计项目的机会较少,与上级审计人员相比,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存在审计能力不足、审计手段单一的问题。

(三)审计难与审计处理难并存

财政同级审中,受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影响较大,审计工作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对审计中发现的违反财经法规问题,一般以经济处罚为主,不能严格按规定对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不能足够重视,不能从根源上遏制违法违纪行为,屡审屡犯的现象严重。

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

我省对省直管县财政决算审计,采用了由省审计厅财政审计中心组织领导,以各市级审计局为基础组成联合审计组,对省直管县财政决算进行交叉审计的组织方式。这种审计组织方式,解决了基层审计机关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升了县级财政审计层次,提高了审计质量,有效加强了财政审计监督。

(一)审计层次高

由省厅组织的审计组,级别高,地位超脱,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保证,地方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审计力度加大,审计质量显著提高。

(二)审计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配,形成更强大的战斗力

省、市级审计人员业务精湛、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基层审计人员对县级财政情况比较熟悉,也特别珍惜这种学习煅练的机会。通过审计人员上下结合,可以形成合力,既有利于审计任务的高效完成,又为基层审计机关培训锻炼了财政审计人才。

(三)审计处理力度大,对违法违纪行为处理相对到位

审计厅对直管县派出审计组,受地方行政干预程度小,对违法违纪问题处理能够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对问题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提高了审计的威信。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省审计厅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审计组织方式,也存在着各审计组之间协调沟通不足,审计质量高低有别。存在着依然重于财经法纪审计,而对于财政宏观管理政策方面审计内容较少的问题。

三、新形势下应进一步改进审计项目组织方式,研究财政审计立体化模式,全面提升省管县财政审计水平

我在参加省审计厅组织的省直管县财政决算审计时,已经有了立体审计的初步感觉,在参加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和全国社保资金审计工作和学习中,体会到立体审计应该是审计的发展方向。

立体审计组织方式的设想是:组织专门班子,形成财政审计研究、分析、指挥中心,统一审计规划,统一协调指挥调度各审计组工作。由省市县各级审计机关人员共同组成审计小组,按照统一审计目标、统一审计重点、统一审计思路、统一审计方法进行审计,上下互动、分工合作。

立体审计,对于充分整合审计资源,实行上下联动,提高审计质量是一种很好的组织方式。而各县财政财务软件的普遍使用和计算机审计水平的提高为立体审计提供了可能。

依托财政部门的“县级版”等数据系统和互联网信息系统,利用AO审计软件,建立起财政资金计算机审计的数据通道。建立实时提取省直管县财政信息资料的机制,集中统一组织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审计系统,形成省、市、县三级信息共享,为审计人员提供信息传递、搜索、反馈以及处理有利的条件,有效地推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实施。

篇8

二、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改革与创新是构建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核心要素。只有在财政审计的内容、目标、组织方式、资源配置、信息利用等方面潜心研究和总结,才能探索出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新常态相适应的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构建策略,进而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审计的公共财政监督职能,有效提升财政审计整体质量和水平。

(一)完善审计计划,实现财政审计的全覆盖

制定完善的财政审计计划,是避免财政资金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实现财政审计全覆盖的基础和保障。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对审计计划重要性的认识,紧紧围绕财政这一中心,结合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周密的财政审计计划。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公示财政审计计划,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多环节、多渠道征集对财政审计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完善财政审计计划,科学安排审计项目。通过完善审计计划,使审计范围实现全覆盖,既涉及政府财政预算、投资、拨付、管理和使用环节的审计,也包含对普九化债专项资金、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社会保障资金、保障性住房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不仅对重点国有企业的税收征缴情况进行审计,也对以往审计中忽视的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户进行审计。这样就了消除财政审计的死角,使审计视野不断向全部政府性收支扩展,有力地推动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把握审计重点,明晰财政审计的既定目标

财政审计的重点也是当前财政改革的热点、难点。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要通过明确财政改革的发展方向把握财政审计重点,进而明晰财政审计的既定目标。为此,财政审计应突破单纯的查账、就收支审收支,以发现资金违规问题为目的的简单、狭隘的审计内容,关注财税政策体系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以及税费改革和依法理财,将公共财政项目与资金的决策、分配、使用和绩效等环节全部纳入审计范畴。不仅要审计资金收支是否按照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也要审计财政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经济性原则、是否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更要从体制、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分析财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揭示违法违规问题所反映的体制障碍 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从专业的角度提出整改意见,有效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优化审计资源,促进财政审计的部门协作

政府性资金量大面广,涉及单位既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又有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以往的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财政审计格局显然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审计机关应结合构建大财政审计的审计理论研究新成果,整合优化审计资源,促进财政审计的部门协作。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审计协调指挥中心,统一规划安排方案拟定、业务处置、工作协调、信息传递和审计综合等财政审计工作。根据财政审计工作的新特点,打破科室分工,实行审计部门之间、审计人员之间的混合编组,合理搭配,改变按行业归口安排审计项目的传统做法,注重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审计人员的业务专长,营造主体清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财政审计环境。加强与政府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熟悉本单位、本行业工作特质的优势,通过对内部审计的监管和质量评估,科学利用内部审计结果,减少与内部审计工作的交叉重复,提高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

篇9

一、对财政监督的理解

对财政监督的理解存在着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经济运行全过程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孙家琪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概念辞典》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指的是通过财政收支管理活动对有关经济活动和各项事业进行的检查和督促。另一种观点是从广义的角度对财政监督的含义进行归纳,以顾超滨主编《财政监督概论》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指政府的财政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的专门职能机构对国家财政管理对象的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调查处理与建议反映活动。还有一种观点是从财政业务的角度来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李武好、韩精诚、刘红艺著的《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专门监督机构尤其是财政部门及其专门监督机构为了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依法对财政性资金运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检查,处理与意见反馈的一种过程,是实现财政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对财政审计的理解

财政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及财政部门组织执行财政预算的活动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财政审计,又称财政收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组织体系,财政收支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根据《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海关系统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管情况、金库办理预算资金收纳和拨付情况、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收支以及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七个方面进行审计监督。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审计逐步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由收支审计并重转向以支出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二是由主要审计中央本级支出转向中央本级与补助地方支出审计并重;三是财政审计范围已由传统的财政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税收和海关征管审计,扩展到预算执行审计、部门决算审计、转移支付审计、税收和海关收入审计、政府采购审计、财政绩效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等。逐步形成了“大财政审计”的概念。大财政审计是财政审计的扩展,也是财政审计的补充。

三、财政监督中对财政审计的监督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中国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一整套重大改革。会计准则的重要作用不仅得到实践工作者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政府财政部门的认可。与此同时,中国又全面地推进了新税制改革,税收的刚性通过立法途径得到了保证。新税制规定,当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国家财经规章制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时。税收征管机关在征税时,应以国家财经规章制度的规定为准。这一规定对于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行为。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分配秩序有积极的作用。自实施财会制度和税制改革以来,理论界围绕税收原则的刚性内涵与会计准则的公允内涵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和逻辑来看。税收原则体系同会计准则体系是一致的,二者都应体现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运行的客观要求。但从某一特定的时期看,税收原则体系与会计原则体系又是有区别的。首先,税收原则由于阶级性要求可能会做出某种强制规定,

但会计准则体系的阶级性要求相对而言并不十分鲜明,审计的准则无疑应是以各项公认的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其实我国早已有注册会计师与注册审计师合一之实。其次。财政监督有独立存在的实体一财政资金言,财政实体还应包括国有资本部分;而审计则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财政管理的目的应是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益;而审计则只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审计的阶级性并不突出,国家统治的代表——各级政府需要审计,对于微观经济单位——公司、企业来说。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完善公司的内部审计功能。也是它们管理的重要职能。再者,财政监督包括人事监督和财经监督两方面内容,而审计监督只有财经监督之责,并无人事监督之权。从法律角度看,一级或上级审计机关实施监督所依据的法律准绳也只能是由立法部门或财政部门所制定的各项财经法规。我国现行的一级审计机关对同级财政的审计也只能在预算法等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当然在这里也可能会有新的情况出现。从长期来看,税收刚性原则不会脱离会计准则而孤立发展,税收在它的立法时,会不断地吸收会计准则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新东西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简言之,税收刚性既是立法的要求,也会体现会计准则演进中的精华。由于审计监督与财政监督在我们今后的财政活动中将会出现更多的交叉,而且审计监督也有由政府内部监督模式往人大的独立审计模式过渡的趋势。探索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各自的内容、监督范围、监督手段、监督效率等也将会显得日益重要。

四、完善财政审计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都要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这个目标努力推进。从内容上讲,公共财政体系包括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公共财政责权配置规则体系、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和公共财政监督体系八个方面。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在2008年财税改革稳步,推进的基础上,2009年将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由此可见,将对我国财政审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财政审计面临着“五新”:一是面临着新的财税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二是面临着要确定新的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三是面临着要运用新的审计手段,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刻不容缓;四是面临着要确立新的审计的目标,更注重绩效审计;五是面临着要适应新的审计环境,要实行阳光审计。由此可见,在公共财政制度重构过程中,要解决制度缺陷,堵塞各方面的漏洞,不仅需要财政内部的检查监督,更重要的还要借助于财政审计的作用。通过财政审计和财政监督,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促进各项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魏长生,查勇.浅谈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5).

篇10

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以来,我国主要推进了以下财政改革:

一是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改革的核心是要求各部门在编报预算时将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等所有政府性财力全部编入预算,保证预算的完整性。

二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单一账户体系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了有利于对财政资金实行全程监督、追求高效运作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三是“收支两条线”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收费和罚没收入等,不再与本单位支出、福利待遇挂钩,进行预算统筹,对执收单位的支出通过预算进行规范性安排。

四是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在部门预算中增加政府采购内容,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服务商),具有公开性、公平性、竞争性。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防止和治理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2009年起,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简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不指定用途,地方可自主安排支出;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服务于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应当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

六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7年,我国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使预算收支的分类和科目体系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进一步推动了公共财政框架的基础性制度建设。

七是绩效管理改革。新修订的《预算法》要求,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

八是政府财政信息系统改革和预算公开工作加快推进。财政部门积极推进“金财工程”,改革目的是提高政府收支管理水平,有助于改进规范政府经济活动,从而显著提高公共财政运行绩效。

“公共财政”为目标的财政转型改革,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如:预算管理制度不规范、不透明,不适应国家治理要求;中央和地方事权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利于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因此推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是一项系统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审计机关今后需面临和解决的难题。

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下县级财政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审计观念、思路还未转变。围绕财政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构建,新的名词、新的做法层出不穷,而县级财政审计人员的构成则变化不大。大多数财政审计人员受限于传统审计思维,局限于查问题、查违纪,很难从财政体制改革、制度创新、财政资金支出效益上发现更深层次问题,并从宏观管理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

二是审计内容不全面、覆盖面不够。在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仍停留在检查核实财政收入真实合法性为主要审计目标上,对财政支出效益情况审查较少;在审计内容上,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不够关注,对财政体制改革息息相关的部门预算编制审计、国库集中支付审计、转移支付审计等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是审计技术手段过于落后。县级审计机关由于受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弱、财政审计理念滞后等瓶颈因素影响。电脑硬件配置不符合要求,不能实现超大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和运用;对审计软件仅局限于应用而对软件开发等知识了解较少,如果审计软件不对应则无法实现计算机审计的状况。

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下县级预算执行审计的着力点

为适应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升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服务“两个报告”的水平,不断深化预算预算审计内容,县级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围绕部门预算改革,突出部门预算审计。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的法制性和约束性,重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合法、完整、科学,是否按规定及时向所属单位批复预算;二是审查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按照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三是审查是否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加强支出控制;四是审查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单位,是否依法征收预算收入;五是检查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是否完整,预算执行是否科学,采购程序是否合规。

二是围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突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运行情况审计。对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情况的审计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检查财政部门是否建立健全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并推广实施到位,是否将所有预算单位均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二是检查是否及时汇总与分类核算本地区各项收入,是否根据年度财政预算、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合理调度资金;三是检查其是否根据财政库款情况,认真审批部门单位报送的月度用款计划,审查各部门是否按预算申拨款项;四是检查财政部门是否严格审批、管理和监督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五是检查办理的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业务监督是否严格;六是检查是否搞好本区域财政国库支付业务的培训、指导和监督;七是检查是否按照政府收支分类和会计核算要求,建立收支明细账,反映财政收支和结余情况。

三是围绕政府采购改革,突出政府采购审计。随着财政支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支出和采购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审计在监督政府采购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审查采购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是否分设;二是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完整、规范,采购预算是否严格执行;三是审查列入政府采购程序的项目是否按规定办理集中采购,审查采购档案是否建立、内容是否齐全;四是审查采购资金支付的合法性,采购资金支付方式是否符合规定,支付是否符合采购预算、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的要求;五是审查采购绩效情况。分析实际采购占采购预算的比例,是否促进了采购目标实现及采购资金效益发挥。

四是围绕转移支付改革,加强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县级审计机关在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应重点把握以下方面:一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总体情况。分析政府财力中转移支付资金的总体规模、结构,评价转移支付资金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情况。检查转移支付资金是否按照《预算法》规定编入年初预算,是否将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分解细化至部门和下级财政,有无脱离人大监管的问题;三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拨付情况。重点检查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不及时、挤占挪用、虚假申报、重复申报等问题;四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效益发挥情况。通过延伸抽查部门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

五是围绕财政绩效改革,强化绩效审计。财政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是对财政支出经济性,即对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是否做到了节约情况进行审查;二是对财政支出效率性,即财政管理是否有效、各种公共资源是否充分利用进行审查。三是对财政支出效果性,即公共财政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审查,揭示公共财政目标预期是否达到、政策目标是否实现、公共财政投入与产出的目标是否一致的问题。

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下创新县级预算执行审计思路

篇11

为不断推动财政绩效审计的发展,在审计实践中应注意围绕审计目标,不断强化绩效意识,从方案制定、重点确定、成果反映、项目总结等方面,设定绩效评价标准,科学评估财政审计绩效。

二是强化决策审计,探索由执行环节审计向决策、执行等环节审计转变。

审计作为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通过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实现的。监督的对象是“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的重点是“决策、执行、反馈”等环节,监督的内容是“人、财、物”。对财政审计而言,对权力的监督主要体现在与财政收支相关的经济活动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方面。

筹集与分配资金是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的重要职责,集中体现为财政预算编制及其执行两个主要环节,可归纳为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的决策权与执行权。财政审计应重点关注预算编制、调整与执行情况,加大对财政决策权、管理权、使用权的监督,通过对预算编制及调整的审计,可以发现预算编制与调整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存在随意调整与分配不公正现象,从源头上制止和纠正财政收入与分配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对财政、税务、海关及其它预算执行部门的审计,可以制止财政资金在筹集与使用过程中的权力异化现象,促进这些部门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加大成果反映,探索由反映单项审计信息向反映综合性审计信息转变。

审计信息是审计机关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审计主要成果的集中体现。在财政审计中,应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加大审计信息综合分析力度。同时注意对审计中发现的单个的、零星的、原始的审计素材进行综合性加工,有意识地上升到宏观经济管理的高度进行分析,力求从苗头中发现倾向性、个性中关注普遍性、动态中把握规律性,撰写一批份量重、价值高、宏观性强的综合性审计信息简报,逐步改变反映审计信息单一、缺乏综合性与宏观性的传统做法,推动财政审计成果反映上层次、上台阶。

四是加强综合审计,探索由“账本审计”的传统审计方法向现代综合性审计方法转变。

篇12

1.抓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工具,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培训、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邀请从事审计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广泛、深入、细致、持久地向社会宣传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审计监督的重点、程序、方法和经验。通过宣传要创造一个自觉、协调、文明、高效的审计监督工作环境,既增强财政工作的透明度,也可以消除彼此误会,增进了解,以取得各方面的重视、支持和协作,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各企业单位、各政府职能部门以及领导要自觉树立财政审计监督的意识,要讲政治、讲大局,要支持、配合审计监督,使其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以便提供一流的服务,创造一流的效益。

3.审计监督部门要对被审计监督部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针对审计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纠错防弊改进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制定加强经营管理的措施,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二、抓规范,改方法,尽快使财政审计监督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

1.抓规范。

一是尽快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统一的财政审计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便正确而有效地实施审计监督,彻底改变财政审计监督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

二是要建立健全各级财政资金从申报、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机制,有针对性地选择同深化改革与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密切的重点项目,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监督,将财政资金的日常管理与专项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管理之中有监督,监督是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

三是制定一套科学完整、先进合理的审计监督业务技术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其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监督的范围、时间、程序、方法、考核标准、评价原则等。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必须有利于被审计单位的发展,必须符合实际且简便易行,必须在审计监督实践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之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化。

2.改方法。要采用高科技、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还可以采取抓住一个侧面或项目审深、审细、审透的方法。改进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决算审计的方法,积极探索围绕国家宏观经济目标而实施的积极财政决策的审计方法。

三、抓管理,重落实,运用现代化手段强化财政审计监督

1.要建立健全财政审计监督指标体系,量化财政审计监督对象,直至与被审计单位联网,及时考核和评价财政审计监督工作。在制定财政审计监督指标时,要从制止和纠正违法违纪问题发生、参与财政收支管理以及达到的效果等方面来量化财政审计监督工作。

2.要运用现代化手段来武装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积极开发财政审计监督的实用软件,最大限度地扩大财政审计监督的计算机监控范围,将财政审计监督机构的计算机与财政业务部门、国库、征收机关等实现联网,以便及时发现财政运行中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努力提高财政审计监督的效率。

3.必须加强财政审计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努力做好四个方面的转变,即由年终突击性审查向全年日常性审查转变,由侧重于企业财务收支向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转变,由常规性的三项审查向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重点审查转变。只有这样,财政审计监督的职能和作用才能更全面充分地得到发挥。

四、抓培训,严考核,尽快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素质

1.要迅速扭转目前财政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人员青黄不接且素质较低的被动局面,建设一支忠诚党的审计监督事业、熟悉国家方针政策、懂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精通会计和审计业务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要采取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聘用人员相结合的办法组成,以专职人员为主。审计监督人员应由有关部门统一组织考试或考核,合格后发给审计监督资格证书,持证从事财政审计监督工作。

2.要把培养审计监督人员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尽快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其在审计监督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政策、法律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不弄虚作假、谋取私利、、违法乱纪。同时吸收新鲜血液,不断纯洁、壮大审计监督队伍,为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服务。

五、抓整顿,重治理,不断提高审计监督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1.审计监督机关要协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配备合格的财会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把财政资金真正管好用好。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国家有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而自筹资金,则应置于财政部门的监督之下,要明确政府同各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和资金上缴的办法,并且将自筹资金纳入预算外资金统一管理和核算。这样做既有利于加强财政部门的宏观调控,也有利于简化会计核算工作。

2.各被审计单位必须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账簿,正确运用会计科目,认真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及时记账和对账。严格遵守有关法规制度,合理开支费用,正确计算成本,依据定期结账结果编制会计报表,切实做到证证相符、证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这些看似简单、平凡的工作,却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和核心。

3.加强外部监督力度,尽快把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轨道,可成立会计监督的统一协调组织,使审计、财政、税务、银行、工商行政管理等监督形成一个统一体,若发现被审计单位故意造假,税务部门不得售予税票、发票,工商管理部门不得发给营业执照或不予年检,银行不予贷款,财政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其会计资料进行抽查审核等。只有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一个审计监督的完整体系,才能使会计信息造假没有可乘之机,真正提高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六、抓典型,严法纪,彻底纠正审计监督中处罚不严的错误行为

1.国家有关宏观调控部门,要根据近年来进行财政审计监督总结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改革开放、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迅速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统一的法规制度,以便进行审计监督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对于财政审计监督中查出的混淆资金性质、化预算内资金为预算外“小金库”、以及胡支乱用的问题,对于个别单位的领导、以物谋私、公款私存、贪污受贿、损失浪费、挤占成本、截留税利、营私舞弊等问题,要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既要坚决处罚违纪违法的单位,又要严厉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搞下不为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击财政收支管理中存在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真正发挥财政审计监督的作用。

篇13

计算机审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计算机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二是对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进行检查。审计机关对计算机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是第一阶段的计算机审计。计算机管理的数据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电子数据,又包括业务电子数据。对财务电子数据的计算机审计使手工查账转变为对电子账簿的审计,可以更好的发挥分析性复核、统计抽样等先进审计方法的作用。随着信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财务数据依赖于业务数据,因此,审计人员还要审计业务数据,从而更彻底的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和业务、财务双方存在的舞弊行为。对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进行检查是计算机审计的第二阶段,即对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从基层情况看,被审计单位采用的多是成熟的商业软件,经过了多方面的严格测试,而且被审计单位从底层进行作弊的技术难度过大,成本过高,可能性较小。因此,基层的计算机审计可以不考虑这个方面。

二、财政审计的新变化对计算机审计提出了新要求

1.财政部门管理(财务)软件的多样化要求审计处理多种电子数据。财政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较多,而且好多专项资金都有上级下发的专用管理(财务)软件。即使是同一家公司的软件,不同版本的后台数据库也各不相同,不同软件、不同后台数据库产生的电子数据及其结构必然不同。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并掌握多种软件的数据结构和采集、分析方法。相较其他项目的计算机审计,财政审计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往往需要耗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逐步集成要求审计更加关注业务数据。从近年来财政部门采用统一的预算执行系统管理的情况看,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财务数据对业务数据的依赖就越来越大,国库集中支付、总预算会计、非税收入等财务数据更多的依赖于业务系统传递过来的业务数据,单纯的财务数据越来越少。传统账簿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财政审计的需要,审计人员在检查财务电子数据的同时,更要检查业务数据,脱离了业务数据这个基础,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很难保证。

3.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要求审计处理非系统电子数据。由于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信息化发展存在不均衡性,有的还停留在手工操作或文件管理数据阶段,如采用手工账进行核算或利用EXCEL、WORD等软件处理相关业务数据。财政审计除了要处理系统性的电子数据外,还要处理这些非系统性的电子数据甚至手工纸质数据。

三、循序渐进,机动灵活,以计算机审计助推财政审计

1.克服思想障碍,大力推行计算机审计。当前,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审计人员如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有可能获取不了数据、拿不到账册,审计也就无法开展。计算机技术并非很高且神秘的技术,审计署开发的现场审计实施(AO)系统较好地解决了非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计算机审计的问题,只需学习一些基本的操作即可实现初步的计算机审计。此外,计算机审计的工具很多,审计人员利用熟悉的EXCEL、ACCESS等软件也能处理数据,实现部分审计目标。因此,审计人员要克服畏难思想障碍,从小项目、小数据入手,以熟悉的软件和工具为起点,逐渐学习和掌握新工具、新技术,逐步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以适应财政审计发展的要求。

2.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确定计算机审计的方式。计算机审计是财政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程度、采用的管理(财务)系统、相关的数据备份方法和数据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才能有范围、有目标的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对于信息化程度不高,以手工或普通文件形式管理数据的单位,则以手工审计为主,并可利用EXCEL等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少量数据进行处理;对于以财务数据为主的审计项目,要充分发挥AO系统在数据转换和重建电子账中的作用;对于以业务数据为主或AO系统中没有相应财务数据转换模板的项目,则要了解更为详细的内容,如数据字典、库结构等,利用各种数据库软件处理数据。

3.充分运用AO系统,检查电子数据。AO系统给普通审计人员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电子数据转换、分析和检查的平台,审计人员即使不会转换、生成电子账,也可导入他人生成好的电子账。在此基础上,通过AO系统提供的科目浏览、查询、分析等功能,结合审计经验和职业判断,即可快速确定审计重点、实现审计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