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档案管理风险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档案管理投入不足
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由于过份重视经济利益,对需要费时费力的档案管理往往不重视,如一些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档案无专人管理,档案存放无专门的档案室,而是随意堆放,防潮、防腐、防蛀和防火的措施不足,很容易引起会计档案的损毁,给档案安全带来了隐患,使档案的质量及寿命受到影响。
2、档案管理不规范
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在上半年审计业务繁忙的季节,只注重出报告,而不注重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而是等到下半年业务淡季时才专门抽时间进行会计工作底稿的整理,往往由于时间太长,在整理过程中会出现缺少各种审计证据的情况,如关键的询证函没有,企业的银行对账单不齐,重要的合同没有复印,有的甚至连企业提供的未审报表都没有盖公章,要补的太多,再要求客户提供又感觉不好意思,只要听之任之,有多少就整理多少,没有的就算了。对档案的借阅也没有记录,有的目录中记载有哪些档案,但后来被人借出未归还,但又未登记借阅记录,结果不知道是哪一环节把档案弄丢了,曾经有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事司法鉴定业务时,原告方提供了会计凭证之类的会计档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在叫来被告询问某些细节时,被告要求看对方会计凭证的附件,被告利用注册会计师缺少经验,趁注册会计师有事不在场的几分钟时间,将某些重要证据撕下带走,有些进行涂改,造成在开庭质证时,原告方证据效力受到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时还会将一些自相矛盾的审计证据一同保存,比如说本期确认了收入,但发货单之类的审计证据却又不是当期的,有的验资报告的出资单据如银行缴款单或进账单上款项用途写的是借款,但又作为实收资本的依据。这些无疑存在很大的风险。
3、重业务档案管理、轻其他档案管理
作为法律取证材料,一份完备的业务档案可以挽救一个事务所,而存在重大缺陷的业务档案又足以让一个事务所关门。所以,业内人士将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档案形象地称为“命根子”,而把存在问题的业务档案则比喻为“定时炸弹”,普遍存在着重业务档案管理、轻其他门类档案管理的问题。各事务所对于业务档案收集比较齐全,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整理方法,对其他门类的档案管理则各行其是,有的还严重散失,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二、加强档案管理、防范风险的应对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化解在执业过程中遇到的风险,除了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对明显有风险的业务规避外,在会计档案管理方面,还要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档案保管
每个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规避风险,规范管理,都应该制定会计师事务所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的整理,保管等工作进行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如档案的接收、移交、归档、保管、借阅和销毁等作出详细的规定,防止档案的毁损或泄露。
2、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执业人员对会计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有许多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会带一些助理人员一起去企业,其中审计证据的搜集工作交由助理人员去完成,但有些助理人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审计证据也难判断真假,这样,就必须事先对助理人员进行有关审计工作底稿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对审计证据的范围和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对审计证据的真假能进行适当的辨别,同时,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对助理人员搜集的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要负有主要责任,不能一旦出事就将责任推卸给助理人员。
3、对重要的证据要重点保存
在进行审计业务时,对企业重要资产的权证,如银行存款的对账单,房产和土地的产权证、应收账款的函证以及重大交易的合同,交易记录等,必须重点保存;对验资业务中的投入资本的单据,如货币资金出资的缴款单或进账单,实物资产的产权证明及移交记录等,都必须重点保存。
4、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档案要严加审核,保证审计证据的真实性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对证据的来源一定要亲自获取,不要让客户代为提供,有些行为如询证函回函寄到客户处,由客户代为转交会计师事务所,货币资金出资的询证函由客户代为提供,自己不去银行亲自获取,这些都会形成很大的隐患,存在重大的诉讼风险。曾有个会计师曹日红佛山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广东佛山528000事务所在做验资业务时,客户与银行人员串通一气,由客户将询证函交给非柜台的银行人员,在询证函上盖个假章,后来产生诉讼案件,在诉讼中因询证函属伪造,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因工作失职承担连带责任。另外对自相矛盾的证据要运用替代程序进行审核,甄别取舍,不要一并保存,以免自己打自己嘴巴。
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做好保密工作
篇2
一、信贷档案管理的现状
信贷档案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却令人担忧,虽然说各金融机构对于信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逐年提高,对于信贷档案管理办法的贯彻也越来越好,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在其中还是存在一些认识不够或者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一)相关人员认识不够。一些金融机构的信贷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信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认为只要贷款能够发得出去,收得回来,那就已经足够了,信贷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那么重要的。更有些金融机构对于信贷业务的发展十分看重,但是对于信贷档案管理就相对比较轻视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相关人员没有做到妥善管理,不讲究工作效率,造成工作拖沓甚至是错漏的现象,在面对检查工作的时候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由于他们对信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因此导致信贷档案的资料收集不够完整,不够严谨,同时在移交、归档等方面的手续不够齐全,大大地影响了信贷档案管理工作、
(二)资料搜集不够完整。信贷档案对于分析贷款人资料,进行风险防控预警相当重要,但是要让它起到更有效的作用,还必须建立在信贷档案资料收集完整、齐全,文本资料严谨的基础上。但是有的金融机构对信贷档案资料的搜集往往不够重视,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一部分问题体现在材料的多收、漏收和重收上,有些工作人员由于自己业务不够精通,所以不知道哪些资料是必须要收集的,所以就导致了遗漏一些重要的资料,但是却将一些不必要的资料收集了起来。比如说在土地类贷款项目中,环保评测是一份很重要的资料,有必要搜集,但是有的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认识,所以就导致这方面资料的缺收。又例如在房贷等贷款中,由于贷款时间很长,所以导致这方面的日常工作没有能够很好地完成,缺少了诸如贷款催收通知书等内容,殊不知这些资料是相当重要的,当贷款发生问题需要进行诉讼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贷款催收通知书而在诉讼时效等方面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也有一部分问题体现在资料搜集不够严谨上,有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态度不够认真或者是缺乏相关经验,所以虽然搜集了某些资料,但是却没有进行认真地检查,有的时候没有给资料进行编码,有的时候甚至连还没有签字盖章的资料都搜集了起来。由于缺乏信贷档案资料的严谨搜集,很容易导致信贷档案缺乏连续性,也会给日后的信贷档案调用产生不利的影响,当发生贷款风险的时候,在诉讼的时候就会导致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况,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三)管理移交不够规范。除了信贷档案资料的搜集,信贷档案的管理和维护也是相当重要的,若是信贷档案的移交不够及时,就会导致档案的目录和它实际的内容之间对不上号,以后需要查找信贷档案的时候就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很有可能会因为信贷档案移交不够及时而造成重要的资料被非法篡改等现象,还可能会产生资产不良的情况,后果相当严重。除了移交方面外,信贷档案还有其他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是需要不断规范化的,例如档案的保存,这就十分重要。信贷档案档案有一定的保存期限,在这个期限中要确保档案得到很好的保存。有些档案室的环境相对比较差,出现潮湿,多虫患等情况,这就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信贷档案遭到破坏,当需要调用这些资料的时候就会发现因为信贷档案的保管不当而造成了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二、加强信贷档案管理的途径
要完善信贷档案管理,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要强化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必要的考评机制来帮助所有相关的工作人员提高综合素质,明确责任,同时还要规范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步骤,让信贷档案资料的搜集更加完整有效。
(一)明确责任,统一认识。由于信贷档案的主要责任人是信贷员,所以要规范每一个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责任,统一认识,对所有的信贷员加强组织领导。信贷档案相关工作领导要注意敦促每一个工作人员及时移交重要的信贷档案,要加强他们对信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杜绝遗漏、拖延、泄密等违规行为的出现,只有在思想上统一了认识,树立了风险防范的意识,才能够更好地做好信贷档案管理工作。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有了工作的责任感还不够,还必须提高业务水平,所以金融机构要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出一个高素质的信贷档案队伍。相关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档案法》等相关法令法规,并必须熟悉信贷档案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促进工作人员树立更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可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日常业务考核,并设立适当的奖惩措施,对于一些工作态度差,业务能力不强的员工要提出警示和教育,并采取“传帮带”等方式,让他们更快地提高业务水平。
(三)严格管理,规范步骤。各金融机构要规范每一个工作步骤,及时收集和登记相关数据,尤其是在核实客户真实身份等方面,更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风险防控。由于传统的信贷档案管理模式存在各种问题,所以金融机构可以逐步改变传统的信贷档案管理模式,采用信息联网等高科技的手段,建立更加完善的信贷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电子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通过设置各种权限,建立多重保密措施等方法,让档案资料更具有安全性。
三、结论
加强信贷档案管理,树立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明确责任,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技能评测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信贷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可以采用电子化管理等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并更好地进行风险防控,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莉.谈信贷档案管理[J].陕西档案,2002(1):21~22.
[2]翁陆平.谈市场经济时期的信贷档案管理[J].浙江档案,2000(4):24~25.
篇3
当前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首先,安全管理计划缺乏依据。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绝大多数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者参照其他管理部门计划来制定的,而不是依据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实际情况来制订的。其次,缺乏关键的风险评估环节。没有风险评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决策行动的依据与方向,大部分管理部门的各种措施只是进行简单的跟风或对安全产品与技术进行简单地堆叠,对其用途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在风险来临之时,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最后,电子文件是动态存在的,其安全现状也是随时在变化的。在采取安全措施后,还必须强化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监控,实时监视残余风险、识别新风险,执行风险应对计划,以及评估这些工作的有效性。然而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监控力度十分有限,绝大部分是局限于电子文件载体的温湿度控制,而不是对整个生命周期的残余风险、新风险的监控。
传统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虽然在理论上我们强调要收集全电子文件相关的背景、结构信息,但具体实践中由于没有科学界定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范围,其背景、结构信息也就难以收集齐全,自然安全管理工作就不系统。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不仅要对电子文件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对其依赖的信息系统风险进行综合管理。而传统的安全管理大都是从电子文件本身风险因素出发而制定安全措施的,这很难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上取得实质性效果。此外,传统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大多是静态地管理,更多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应用,一般将文件按其形成过程分成若干阶段,分析各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这种方法很难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电子文件安全问题。
篇4
1.人事档案材料内容质量不高
当前许多人的人事档案质量不高,缺乏利用价值,其人事档案材料空洞的、形式的多,细致的、实际性的少;反映个人经历、学历、工资、政治面貌等一般情况的多,反映个人道德品质、业务能力、技术专长的少;反映过去情况的多,反映当前情况的少。尤其是一些材料定性结论多,定量描述少;或者只讲优点,避免缺点;内容空乏,个人总结和组织意见尽是套话,无法全面、公正的评价和反映一个人的情况。另外,由于鉴定审查不严、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也导致了人事档案造假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给人事工作带来诸多麻烦,同时也使得人事档案在对人们职业信誉维持方面的作用大大降低。
2.人事档案的管理不规范,档案丢失、变更、损毁严重
档案在归档后,需要大量的反复查阅。由于档案量巨大,当需要查询档案时,需花费按小时计,甚至一天的时间在档案室查找,耗时、耗力;档案资料没有安全可靠的备份,一旦出现人力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原始档案极易丢失、损坏,但恢复、修补困难。长时间保存,档案纸张、字迹也极易褪色、霉变,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由于档案需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一些档案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且纸质较差,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查询、翻阅的要求,而且,对这部分档案的直接查询,所造成的破坏将是无可补救的。
3.档案的整理不规范,档案管理工作者观念上重政治轻业务
整理人事档案是一项细致的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把个人材料归档成册是人事档案规范化的基本前提,许多单位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欠缺。材料混杂、散乱,甚至根本没有清理,有些单位档案虽已立卷成册,但没按要求的格式进行分类处理,给档案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
尽管我们对人的评价标准是从政治和业务两个方面来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基本情况。然而,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我们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政治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人,并且将政治思想与品德作风、工作表现分离开来,因此是空头政治。在重政治轻业务观念的影响下,人事档案部门没有严格把属于反映个人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实绩贡献等情况的人事档案作为收集归档的范围,而是侧重于政治思想表现材料的收集,能反映个人业务能力的材料相对较少,即使有也是数量有限或者补充不及时。
二、防范人事档案管理的风险
针对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风险,结合当前管理水平与实际,通过对人事档案的内容、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进行改革与完善以防范管理流程中的风险。
1.努力提高人事档案材料的质量
1.1强化各级领导的档案意识
档案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组织人事部门和单位领导的档案意识淡薄,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人事档案及其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增强组织人事部门和单位领导的档案意识,争取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是解决当前人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根本途径。
1.2提高人事档案工作者业务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档案工作者面临着知识化、专业化的严竣挑战,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是档案管理者的当务之急。此外,还应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人事档案管理日益复杂、逐渐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党和国家最新的人才政策、人事制度以及当前人才流动规律,了解组织人事部门的现实需要,主动提供全面、准确的人事档案,为人事管理工作服务。
1.3补充具有个性的人事档案材料。
针对人事档案内容陈旧和“千人一面”的状况,有关部门应在人事档案材料内容建设上注意补充能反映当事人个性的档案材料。具体而言,一是反映个人全面素质的档案材料,如反映当事人身体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材料,其中有关个人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材料应是重点补充的内容。在反映心理素质的有关内容中,应侧重反映当事人的个性、合作与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二是反映个人业务考绩方面的档案材料。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而言,具体业务考绩的标准应有明显不同。
2.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档案工作质量水平
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尽可能地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科技手段与工具,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通过文件扫描、光盘存储等技术,实现档案的备份存储和计算机管理,减少原件的 损耗,并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3.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篇5
人们在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受到认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限制,不能够保证信息管理的完全安全性,所以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脆弱性,这种情况导致在使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人为或者是自然条件的破坏,所以档案信息管理存在安全风险具有必然性。因此,对档案信息管理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安全建设的前提是,基于对综合成本以及效益的考虑,采取有效的安全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保证残余风险降低在最小的程度。因为,人们追求实际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是指对信息系统实施了风险控制之后,接受残余风险的存在,但是残余风险应该控制在最小的程度。所以,要保证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就应该实施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将安全风险评估的思想以及观念贯穿到整个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指的是在整个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信息的安全属性所面临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产生这种可能性的原因是系统脆弱性、人为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造成的威胁。用来衡量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造成的影响的指标主要有两种。然而,危害的程度并不只取决于安全事件发展的概率,还与其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安全风险评估具有很多的特点。首先,它具有决策支持性,这个特点在整个安全风险评估周期中都存在,只是内容不相同,因为安全评估的真正目的是供给安全管理支持以及服务的。在系统生命周期中都存在着安全隐患,所以整个生命周期中都离不开安全风险评估。其次,比较分析性,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安全管理和运营的不同的方案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以及分析;能够对不同背景情况下使用的科学技术以及资金投入进行比较分析;还能够对产生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最后,前提假设性,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风险评估会涉及到各种评估数据,这些数据能够被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数据的功能是对档案信息实际情况的描述,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了解整个档案管理信息中的情况;另一种数据是指预测数据,主要是根据系统各种假设前提条件确定的,因为在信息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对一些未知的情况进行事先的预测,然后做出必要的假设,得出相关的预测数据,再根据这些预测数据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
三、档案管理不同阶段
进行不同的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开发涉及到很多的模型,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模型都在不断的升级。从最早期的线性模型到螺旋式模型再到后来的并发式的模型,这些系统模型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系统需求。然而,风险评估却存在于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但是由于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有很多的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活动的内容都有所差别,因此信息管理的安全目标以及对安全风险评估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一)对于分析阶段的风险评估。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规划中的档案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获得,这样才能够根据获得的信息来满足安全建设的具体需求。分析阶段的风险评估的重点是抓住系统初期的安全风险评估,从而有效的满足对安全性的需求,然后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二)设计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估。这个阶段涉及到的安全目标比较多,所以能够有效的确定安全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安全风险评估,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安全目标的明确。
(三)集成实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要验证系统安全要求的实现效果与符合性是否一致,所以,应该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对其进行验证。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资产评估的时候,如果在分析阶段以及设计阶段已经对资产进行了评估,那么在这个阶段就不需要再重新做资产评估的工作,防止重复性工作的发生。所以,可以直接用前两个阶段得出的资产评估的结果,但是如果在分析阶段和设计阶段都没有进行资产评估,则需要在此阶段先进行这项工作。威胁评估依然着重威胁环境,而且要对真实环境中的具体威胁进行有效的分析。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实际环境的脆弱性的有效分析,重点放在信息的运行环境以及管理环境中的脆弱性的分析。
(四)运行维护阶段。对档案管理系统不断的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从而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这样才能够保证档案管理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处于安全的环境。
四、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存在的不足
我国在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我国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起步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管理层对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缺乏一定的重视,而且缺少一些专业评估技术人员。当前评估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也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所以,应该对评估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保证风险评估工作有效的进行,同时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工作人员对于风险评估的重视,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环境处于安全的运行环境中。
(二)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还不够完善,而且一些风险技术标准也需要进一步的更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风险评估,不仅仅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技术性的过程,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地制定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如果所有的环境和情况都套用一种工作流程和一个技术标准,就会导致不匹配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风险评估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三)评估工具的发展比较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漏洞会逐渐显露出来,所以对信息系统的威胁逐渐增加。应该采用先进的评估工具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从而满足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篇6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1 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1.2 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1.3 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
1.4 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2 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单位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3 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
篇7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控制方法如下: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篇8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转贴于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篇9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篇10
一、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诉论风险,经常被作为第二被告要求承担民事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和验资业务都可能带来诉讼风险。如某些企业想从银行骗贷,银行要求必须有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报告,企业就会利用较高的审计费诱惑,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虚列企业的盈利和资产总额,使企业的财务指标符合银行的贷款要求,在银行放贷后,企业将资金转走,等到贷款到期,企业可能人去楼空,给银行造成坏账损失,这样银行将会把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一第二被告,要求承担赔偿损失,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沈太福非法集资案,北京长城会计师事务所就因此而作为第二被告要求赔偿损失,最后事务所被迫解散。
除了企业银行骗贷外,还可能因出具不实审计报告,通过虚假的盈利信息,诱导投资者购买股票,结果因股票暴跌而被股民索赔,早期如银广厦案,近期的绿大地,万福生科等股民索赔案。为其承担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除了要承担民事赔偿外,还被证监会处以高额罚款,损失极其惨重。
验资业务的风险也不容小觑,现在有很多不法之徒为了诈骗钱财,通过注册虚假的公司,进行虚假的购销业务,在注册公司的过程中,客户会将公司注册手续外包给公司,由公司垫资进行注册,再由公司找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并给予较高的验资费用,一旦这些皮包公司诈骗成功,受骗方在找不到对方的情况下,会要求出具验资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连带责任,这种案例已屡见不鲜。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会接触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负有对知晓的商业秘密保密的责任,如客户的重要客户、重要的供应商、重要的配方、采购价格、成本购成及管理模式等,都负有为客户保密的责任,一旦泄露给客户造成重大损失,在客户弄清泄露源头后,会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索赔。
所以会计师师事务所在开展审计和验资业务时,除了要求具有业务胜任能力外,还必须尽职尽责,做好审计基础工作,通过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分析性复核等手段获取充分必要的审计证据,做好审计工作底稿并保存好审计证据,形成能获得审计证据支撑的审计或验资结论,一旦发生风险,如果所获证据真实充足,在诉论过程中也会减轻自己的责任。
二、目前会计师事务所档案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从1991年恢复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以来,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时间,注册会计师的业务也有很大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档案管理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档案管理投入不足
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由于过份重视经济利益,对需要费时费力的档案管理往往不重视,如一些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档案无专人管理,档案存放无专门的档案室,而是随意堆放,防潮、防腐、防蛀和防火的措施不足,很容易引起会计档案的损毁,给档案安全带来了隐患,使档案的质量及寿命受到影响。
2、档案管理不规范
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在上半年审计业务繁忙的季节,只注重出报告,而不注重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而是等到下半年业务淡季时才专门抽时间进行会计工作底稿的整理,往往由于时间太长,在整理过程中会出现缺少各种审计证据的情况,如关键的询证函没有,企业的银行对账单不齐,重要的合同没有复印,有的甚至连企业提供的未审报表都没有盖公章,要补的太多,再要求客户提供又感觉不好意思,只要听之任之,有多少就整理多少,没有的就算了。对档案的借阅也没有记录,有的目录中记载有哪些档案,但后来被人借出未归还,但又未登记借阅记录,结果不知道是哪一环节把档案弄丢了,曾经有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事司法鉴定业务时,原告方提供了会计凭证之类的会计档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在叫来被告询问某些细节时,被告要求看对方会计凭证的附件,被告利用注册会计师缺少经验,趁注册会计师有事不在场的几分钟时间,将某些重要证据撕下带走,有些进行涂改,造成在开庭质证时,原告方证据效力受到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时还会将一些自相矛盾的审计证据一同保存,比如说本期确认了收入,但发货单之类的审计证据却又不是当期的,有的验资报告的出资单据如银行缴款单或进账单上款项用途写的是借款,但又作为实收资本的依据。这些无疑存在很大的风险。
3、重业务档案管理、轻其他档案管理
作为法律取证材料,一份完备的业务档案可以挽救一个事务所,而存在重大缺陷的业务档案又足以让一个事务所关门。所以,业内人士将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档案形象地称为“命根子”,而把存在问题的业务档案则比喻为“定时炸弹”,普遍存在着重业务档案管理、轻其他门类档案管理的问题。各事务所对于业务档案收集比较齐全,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整理方法,对其他门类的档案管理则各行其是,有的还严重散失,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三、加强档案管理、防范风险的应对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化解在执业过程中遇到的风险,除了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对明显有风险的业务规避外,在会计档案管理方面,还要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档案保管
每个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规避风险,规范管理,都应该制定会计师事务所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的整理,保管等工作进行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如档案的接收、移交、归档、保管、借阅和销毁等作出详细的规定,防止档案的毁损或泄露。
2、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执业人员对会计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有许多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会带一些助理人员一起去企业,其中审计证据的搜集工作交由助理人员去完成,但有些助理人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审计证据也难判断真假,这样,就必须事先对助理人员进行有关审计工作底稿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对审计证据的范围和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对审计证据的真假能进行适当的辨别,同时,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对助理人员搜集的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要负有主要责任,不能一旦出事就将责任推卸给助理人员。
3、对重要的证据要重点保存
在进行审计业务时,对企业重要资产的权证,如银行存款的对账单,房产和土地的产权证、应收账款的函证以及重大交易的合同,交易记录等,必须重点保存;对验资业务中的投入资本的单据,如货币资金出资的缴款单或进账单,实物资产的产权证明及移交记录等,都必须重点保存。
4、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档案要严加审核,保证审计证据的真实性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对证据的来源一定要亲自获取,不要让客户代为提供,有些行为如询证函回函寄到客户处,由客户代为转交会计师事务所,货币资金出资的询证函由客户代为提供,自己不去银行亲自获取,这些都会形成很大的隐患,存在重大的诉讼风险。曾有个会计师事务所在做验资业务时,客户与银行人员串通一气,由客户将询证函交给非柜台的银行人员,在询证函上盖个假章,后来产生诉讼案件,在诉讼中因询证函属伪造,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因工作失职承担连带责任。另外对自相矛盾的证据要运用替代程序进行审核,甄别取舍,不要一并保存,以免自己打自己嘴巴。
篇11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含义
信息化是档案管理模式转变的大趋势,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与档案实体的保管作业。而信息化建设使得档案管理由实体档案向着数字化信息档案转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把档案信息进行数据化的处理,使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诸如传递、接收、存储等环节连为一体,优化档案信息的共享机制。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管理工作者需要借助多种技术手段,比如,数据库技术、扫描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在这些技术的帮助下,传统的形式的档案文件系统化地连接在了一起,构成有序的档案信息库。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也为科学化档案管理改革提供了契机。目前,国内绝大部分企业机关的档案管理部门都配有信息化的网络,并且有关档案管理人员也能够进行信息化的操作。企业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尝试,为宏观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变革提供了经验。我国陆陆续续地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规范标准,相关的法律也在不断地健全,这种举措大大增强了各部门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分等级措施
档案信息化的风险管理宜采用分级的措施。首先,相关工作人员要依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风险评估数据,根据已经区分的风险级别,评定档案管理信息化风险管理的优先的风险等级。然后,在评估风险管理优先级的条件下,给每一级的风险要素加设风险管理要求。最后,依照划分的风险管理要求,来评估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不在可接受风险以内,如若低于可接受风险等级,就必须即刻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办法,施展应对措施。
(二)风险保证金的预留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项目,项目预算应预留一定的风险保证金,为了有效应对项目由于需求的变化,降低事故造成的金融风险。此外,在不同地区或单位建设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项目负责人要从本区域档案管理的发展战略出发,制定相适应的信息化发展目标,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可行性,避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复投资,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三)采用逐步转变的办法
信息化的技术的未来行业发展的前景,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预测的,完全的规避风险很难做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宜采用逐步转化、持续改进的办法。在引入信息化技术的时候,决策者首先要考虑信息技术产品的稳定性以及和现有档案管理系统的兼容性,不能盲目地引进新技术。在档案管理信息化O备的选购上,要制定与档案档案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标准规范。从设备的可靠性、风险性、成本等因素多方面评估,选购最合适的设备。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风险评估方略
档案管理的信息系统涉及到很多的模型,随着信息技术快速的更新换代,各种数学模型都在不断的优化。所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风险评估要存在于整个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中,但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每阶段的内容差别很大,其对信息管理安全风险评估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一)分析阶段的风险评估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阶段风险评估主要针对的是档案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获得环节,只有获取充分的信息才能满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需求。分析阶段风险评估要重视档案管理系统的初期安全风险,满足其对安全性能的需求,进而从宏观的方面评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潜在的危险因素。
(二)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
此阶段涉及到的评估目标比较多,确切的安全目标对这个阶段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者必须进行合理的安全风险评估,确保档案信息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能。
(三)运行维护阶段的风险评估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运行阶段对周期性地进行风险评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确保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陈,刘波,任鑫.基于专家未知权重群决策FANP和SVM的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评估[J].中国煤炭,2015,(12).
[2]邓瑞生.加强企业档案管理 提高规范化水平 促进全市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A].甘肃省档案学会.档案安全与档案服务――2011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C].甘肃省档案学会,2011.
篇12
(二)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定义方式有很多,但是业界对于其统一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指的是那些保存在电子计算机内的用作档案保管的电子文件的统称。
二、影响电子档案安全性的相关因素
(一)自然因素。各种自然的不可抗因素是影响电子档案安全性主要自然因素。例如水灾、地震、台风等这些自然因素能够直接的影响电子档案的安全。而风、雪、雷雨等自然因素会影响电子档案的湿度温度的变化等,使得电子档案的光盘或者是其他载体变质或者是消磁,进而使得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是遭到破坏。
(二)环境因素。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离不开环境因素的稳定,这里所指的环境具体包括硬件的环境和软件的环境。硬件的环境指的是保存电子档案的载体、相应的网络共享联系等,而软件环境则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环境。只有当二者的环境达到稳定状态,才能有效的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三)人为因素。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为的蓄意破坏、人为的管理疏忽和人为的不当操作。这三类人为因素都能够使得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受到影响甚至是遭到破坏。
三、电子档案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现如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由于人们过分的依赖这些电子设备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个对于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也不例外。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系统的不断更新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的风险性。
(二)电子档案的特性使得其容易产生风险。电子档案与传统的档案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电子档案其也存在着一些新型风险模式。例如,电子档案具有真实性受损或者是具有不可读取性的一些新型的风险,这种风险并不是传统风险的叠加,而是风险的扩大化。因此,这充分说明电子档案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档案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档案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不少的风险性。
四、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的风险规避制度来进行相应的风险防范。例如,管理人员可以制定一项要求所有的IT系统都必须使用密码的一个制度来进行风险的规避;其次,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对管理人员实施有效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意识的进行风险的规避;再次,还应该加强对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通过制定更新的技术规范来确保风险的减少;最后,要实施相应的安全控制防护,安全控制防护的有效使用,能够有效的将系统漏洞或者是黑客的攻击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二)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风险转移,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在进行电子档案安全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风险转移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之一。风险转移就是档案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试图使用一切的手段将各种威胁转移到其他的方面或者其他的过程。这样的风险转移方式主要通过重新考虑提供服务、修改相应的装配模式、为重要的电子档案购买保险等,旨在通过这些方式有效的将风险进行转移,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减少相应的风险。
(三)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风险缓解,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风险可以采取规避或者转移的方式,对于那些既不能规避也不能转移的风险可以采取一定的风险缓解的方式。这种缓解方式主要是采取事前和事后措施。事前措施指的是在损失发生前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损失的发生。事后措施指的是在损失发生后集中精力减轻紧急情况带来的损失,以此降低风险带来的各类损失。
篇13
深入并且细致的对预防风险的措施方案进行研究和分析,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步骤。防患于未然,是避免风险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方案,而提前性的对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则可以使得风险的代价降至最低。首先,需要建立起严格的限制权限,各个级别的工作人员需要在权限的范围之内进行工作,并且使用档案。同时,还需要进行逐级别的审批,保证审批工作的严格与可靠,进行工作权限的认定,注意针对信息进行管理和保存。最后,则是需要针对使用的规范,对使用的权限进行确认,对备份的文件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防止信息的泄露,尽量的避免出现信息的整理复制备份。在档案信息使用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研究与探讨,避免错误的操作、避免外界的干扰对操作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于整个档案信息的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做好相应的记录。
2. 避免风险的措施研究
针对档案的风险避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最新技术的获取,同时全面的保证安全的可靠性。在计算机时代当中,信息的发展和安全技术不断的发展,相关的技术手段也是日新月异,而信息的档案规避风险,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针对技术进行创新,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保证电子信息档案得到相关的安全保护。首先,需要对加密的技术进行提升,分级别、分层次的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同时保证密码不会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被更改,这样的操作方式更加有利于进行风险的防范。其次,还需要对适合的档案软件进行制定,选择最佳的软件进行数据的加密处理,并且保证用户安全的级别以及访问的授权、密码的设置等等,有效的确保信息的安全和档案的安全。
(2)培养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培养并且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是全面的提升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步骤之一。而电子档案使用过程当中的多样性,相关的操作人员消炎药保证操作方式的正确、规范和标准,同时避免档案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所以,必须要在实践的工作当中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以及档案管理的能力,这一点对于当前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风险的防范必须要做到及时的发现和及时的处理。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是数据安全性的核心部分,而对于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过程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也需要做到及时的发现和及时的处理,针对在计算机维修时期之内的风险,有关的企业还需要重点的注重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采取一系列主动的措施方案进行应对。尤其是对于当前阶段安全信息异常敏感的时代而言,还需要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并且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进行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3. 分散风险的措施研究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现阶段档案信息管理过程当中预防风险的措施技术以及避免风险的措施方案有着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掌握。接下来,将针对分散风险以及评估风险的措施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力求以此为基础,更进一步的为有关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将档案信息管理的风险降至最低,最为常用的是转移的策略,其实质,是对风险进行分散,并且将风险转移至其他的地方,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和效果。在一般的情况之下,诸如针对配置的基本模式进行修改,并且购买相关的保险、外包至其他的机构等等,都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和效果,并且这一手段方式也是未来对于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极为有效的措施手段之一。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档案的风险变得更加简单化,对于原来的电子信息进行必要的改进,使得电子信息的管理系统更加的先进,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和可靠。
4. 评估风险的措施研究
针对风险进行评估,是非常有效的降低风险的方式和技术,一旦风险发生,如何对风险进行评估,并且如何将风险所导致的损失降至最低,同时找到最佳的处理技术方案,是一项重点性的工作。针对风险进行评估的基本目的,是全面的保证风险的控制计划更加的合理、更加的科学与可靠,而在现阶段电子信息档案实施的基础之上,全面的针对风险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对其后果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风险所带来的成本的损失进行探析,同时对档案管理引起足够程度的重视,但是在现阶段的工作当中,部分档案的管理者认为电子信息档案的操作是无危险性和风险的,所以,这样的观点就为风险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阻碍。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对于风险进行评估和防范,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手段,对风险进行控制,全面的确保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各个细小的工作环节,都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所有的工作都有着全面严格的监督控制。最后,在风险评估的工作过程当中,还需要对安全意识进行提升,对于各种类型的安全隐患,需要尽早的发现,及时的进行处理,保证在风险发生之时,将其所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电子信息档案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并且细致的对具体的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措施方案,进行了深层次的论述,同时,对于分散风险的方式、评估风险的方式技术等,都进行了研究,力求以此为基础,更进一步的为有关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平.浅议电子信息档案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的措施技术方法【J】.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科学资讯,2010.10:23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