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

篇1

“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基本做法是将在企业中流动的各项物质、每一个过程新投入的能源成本、新产生的物料损失成本及最终废弃物处理成本等紧密追踪并综合分析,找到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原物料损失等通常被忽略的地方,找出损失浪费最大的环节加以进行改善,以此增加企业的盈利。

为了有效地将MFCA引入公司,公司管理系统和管理模式须随之做出相应调整。这是因为在传统管理观点之下,可控性原则和利润最大化通常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而MFCA的一些操作有时与这些目标恰恰背道而驰。两者之间的冲突主要来自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之间的冲突。因此,公司需要将环境管理的观念与传统的管理工具整合起来,为MFCA的有效应用奠定基础。

1MFCA的基本特征

要深入了解MFCA与传统企业管理二者之间的冲突,首先应该掌握MFCA的一个基本特征,即不同于传统管理中的“损失”概念。

ISO 14051的附录C提供了一个案例研究,A公司是一家世界领先的透镜制造公司。在引入MFCA之前,A公司认为其现有工艺使生产率高达99%(投入100件原材料可得到99件产品)。然而,MFCA的计算表明在其过程中材料损失成本约为32%。这意味着由MFCA计算的产出比仅为68%。这种差异是因为大多数废物是在研磨原材料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由于这种损失无法由生产负责人控制,A公司并没有将这些废物视为其生产管理中的“损失”。

这是MFCA在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公司通常努力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由MFCA认定的“损失”却没有被纳入到其生产改进活动中。例如,世界闻名的丰田生产系统(TPS)中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物。TPS确定了七种活动产生的“废物”:过度生产,等待,传送,处理,库存,运动和校正(Kasul和Motwani,1997)。然而,原材料损失并没有包括在TPS的七大类废物中,意味着这种类型的损失被界定为无法在生产操作中处理的损失。

另一方面,MFCA关注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其中损失被定义为投入和产出之间的量化差异(罗喜英,肖序 2011)。实际上,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差异取决于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在传统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中,一般认为这种损失是不可避免并且可以承担的,所以一旦产品设计被通过,管理人员认为只要按照设计要求生产,他们的制造过程就没有问题,这种损失通常会被忽略。而MFCA最突出的特点是量化这种被忽略的“不可避免的损失”。即使在环境管理会计中,对“有形损耗”的忽视也很普遍。传统成本会计系统通常不会记录成本中心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数据,仅依靠生产计划中不精确的损耗率计算材料损耗,并不能反映实际损耗。

2MFCA与现行管理理念之间的冲突

在前面提到的A公司的例子中,引入MFCA后产出比由99%下降到68%,这将对生产部门的绩效评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管理之间的摩擦。如果生产负责人认为材料损失成本超出其可控范围内,那么,将责任范围设定在控制范围之外将使其感到被不公平地对待,这可能导致功能失调的决策。

这种冲突也同样存在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高层管理者之中。公司的经济目标通常被认为与环境目标相冲突。在环境管理的背景下,大多数管理者的通常会认为改善环境绩效给公司带来了额外成本。

MFCA旨在通过降低材料低效率的成本,将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联系起来,但在实际中两个目标的背离仍旧无法避免。举例来讲,假设公司已经制定了一项计划,当推行MFCA时,每年可以减少100万元的材料损失;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销售机会出现了,预计可以增加100万元的无风险利润。从利润的角度来看,管理者自然会优先考虑未来可实现的利润,因为管理者倾向于认为,如果获利机会被抛弃,机会成本可能会更大。所以,从管理层的角度出发,推行MFCA必须建立在不影响未来获利机会的基础之上,这大大限制了MFCA的实际接受度。

这样的冲突是由于MFCA的计算体系是基于实际量化数据,不包括未来利润损失的机会成本。如果将机会成本纳入计算系统,那么MFCA所追求的精确追踪物耗成本的目标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解决这一冲突不能只寄希望于改进MFCA的计算方法,而是要从企业管理的整体角度寻找解决方案。

3应对措施建议

当MFCA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公司层面持续推行时,有关可控性原则和利润目标的冲突需要系统地解决。可持续平衡计分卡可以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管理责任联系起来,可以作为缓和冲突的管理工具。刘俊勇,祝钧萍(2015)的研究表明,平衡计分卡非财务绩效影响组织变革,组织变革影响财务绩效。研究提出的非财务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的传导模型可以为MFCA在平衡计分卡框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公司可以将MFCA纳入平衡计分卡框架下的绩效评估体系,通过MFCA提供的信息厘清管理绩效和环境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构成一个支持可持续战略的系统,来平衡利润目标与环境目标之间的冲突。

为了更根本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应该围绕公司的社会关系寻找解决方案。由于管理者对利润负责,在降低物耗损失相比,他们更倾向于把握利润机会,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环境角度来看,如果公司减少投入,减少资源消耗,而不是为了未来的利润机会增加生产,可能对环境更有利。因此,为了激励管理者重视MFCA以及社会环境责任,社会和资本市场必须对引入MFCA以减少不利环境影响的公司做出更高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鼓励政府向公司为环境做出的努力提供补偿之外,资本市场、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篇2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愈加重要,然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这其中尤以物流管理模式方面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管理观念陈旧落后。物流管理观念的陈旧落后是当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创新的关键性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负责人对物流管理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缺乏清晰的认识,针对企业的物流管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仓库储存和运输等阶段上,尤其是在信息化的今天,这种物流管理观念上的陈旧和落后直接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方法、模式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企业的物流管理长期滞后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系统化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还未真正建立。

(二)物流管理组织体系不科学。长期以来,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系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和组织体系,使得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物资的运输、存储、分配等物流活动基本都是由各个职能部门分步完成,很少有企业真正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企业物流管理科学的组织体系,组织体系的不科学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使得企业的物流管理长期存在着效率低下、成本高的情况,影响和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物流管理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眼光,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调查发展,中小企业大部分受到利润追求的盲目性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普遍缺乏自身企业的物流管理的长期战略规划,企业物流管理往往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波动性,当市场扩大时,企业也盲从地跟随市场扩大物资需求计划;当其他中小企业存在某种一致性的市场活动时,企业也往往跟随其脚步盲目扩大物资需求,往往使得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潜在风险,易于陷入经营危机中。

(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匮乏。专业人才不足也是制约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往往只关注短期效应,忽视长远利益,从而使得中小企业专业从事物流管理的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缺乏信息化时代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物流人员的培训制度等更是基本处于空白,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效率的提高。

二、中小企业物理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分析

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必须要从当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进中小企业物理管理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在中小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模式。

(一)更新物理观念,树立以服务企业长远发展和企业用户为核心的物流管理观念。中小企业物理管理模式创新应首先从物理管理的观念入手,着力树立以面向和服务企业长远健康发展以及服务企业用户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理念,真正以企业用户为核心,提高服务质量,强化物流管理在完善和巩固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中的作用;企业领导者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物流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加大对企业物流管理的投入和建设,提高自身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二)完善和健全企业物流管理组织体系。企业物流管理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当前诸多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中存在着的组织体系不完善的现状,企业应尽快建立起统一的物流管理智能一体化体系,将以往分割式的企业物流活动统一起来,形成企业统一的物流管理运营模式和组织体系,建立由企业领导牵头的专门负责企业物流管理活动的领导机构,从而真正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运行效率,提高企业物流管理在促进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三)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长远规划,将企业物流管理纳入到企业整体经营活动规划中。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发展应彻底抛弃以往的单项式发展理念,充分意识到加强企业物流管理长远战略规划的重要性,根据企业长期发展以及市场发展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物理发展的战略定位,强化企业物流发展的战略选择的实效性,真正将企业物流管理纳入到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中去,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是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的直接推动者和主要承担者,因而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企业应对现有的物流专业人才进行各种各样的专业培训,使其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加大引进新型的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充实企业物流人才队伍,同时应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人员的考核机制和长期跟踪培养体系,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物理管理工作队伍。

三、总结

总之,加强新时期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中小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针对中小企业当前在物理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除了应从以上笔者指出的方面予以改进以外,还应该从优化企业物流管理手段,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物流模式,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硬件投入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进而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丽.李方.秦笑梅.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0.

篇3

物流师的职业能力:《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物流师能够独立管理物流项目和物流信息系统;制定物流年度规划,对物流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协调内外物流关系,参与物流服务合同的谈判;承担物流人员的培训等工作能力,需要具有一定的观察、理解、计算、判断、应变、表达、交流、协调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能适应新常态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仓储与配送、运输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区域物流、国际物流、生产物流及物流营销领域管理与决策方法,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行为素质,适应生产物流、农产品物流、商贸物流以及第四方物流管理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能在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类物流配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以及相关生产企业、商贸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训练,具有进行物流方案设计、物流活动决策的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物流管理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逻辑体系如下:第一,了解物流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物流系统设计方法;第二,具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以及运用物流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在物流领域内的业务对外交往的基本能力。第三,具备高尚的品德以及强大的自制力;第五,熟悉我国物流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世贸组织的国际公认准则及国际惯例;第五,了解物流及管理的发展动态及新技术对物流管理的影响;掌握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其管理方法;第六,能够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能力。

3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分析

通过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大中型企业物流管理岗位需求的广泛调研,发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群贯穿于物流决策与方案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流动以及物流职能活动管理,在物质资料的采购供应、物质资料的生产流转以及产成品的流通等各个阶段都有物流管理人员参与,对应的专业能力岗位。

4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结构定位

通过调研分析,结合企业行业的需求,剖析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与岗位群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将抽象的专业能力具体化为相应的能力要素,优化组合后形成能力模块。物流管理专业归纳出的能力模块设为两大类八个具体方面:一是基础能力模块,包括物流职业素养,物流职业素养是每一个物流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修养,物流系统分析与系统构建能力,供应链架构与优化能力,物流网络规划与运作能力,物流职能活动实施与控制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二是实践能力模块,包括物流操作与物流管理实践能力模块和物流规划与设计实践能力模块,这两个模块能够从不同层面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

5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两个“能力大模块”的分析,确定不同模块的具体能力要素间的关系,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公共基础+职业能力+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岗位能力模块包括“物流采购能力、仓储管理能力、运输管理能力、配送管理能力、生产物流能力、物流信息能力”等六大子模块。然后,将六个子能力模块分解成对应的教学课程“小模块”,即基本的教学单元,通过“理论与实践”对接的教学体系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

6结束语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直接拉动了物流量的持续增长;而产业集聚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同步派生更多的物流需求。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需要一大批物流人才,培养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高水平物流管理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首要任务。皖江城市地区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法和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框架,构建完整的、适用的课程模块,以培养地区经济建设所需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高职院校开设综合实训课程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综合实训课程训练通常都是以岗位需求与能力锻炼为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渗透实训技巧,突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强调将只有技能中所涉及到的多种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训练技巧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将二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实训过程中进行有步骤的演练,这种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开发与训练能够深入推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理论完善,同时还能够有效研究出适应自身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训练模式与方法。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相对一些普通高等教育来讲,具备自身特殊的需求与特点,不管是其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演练都尚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标准,因此要求不同专业应与本行业实际发展状况及需求进行联系,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方案的设计,以推动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及社会生产需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因此需要给予充分重视,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实际社会需求,有效利用综合实训资源,并结合行业新标准,探索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与方式。

2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通过对企业的规范性及典型性进行分析,明确课程所对应的职业需求与岗位要求。从现阶段物流企业的发展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本文由收集整理企业的规范化岗位训练是物流管理专业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极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来讲,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并重视专业实训课程,重视所在行业的行业需求与特点。高职院校要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企业基本需求状况,并对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经营状况、企业的关键岗位与岗位需求、企业岗位的安全性与质量要求、企业的基本设备与效益等进行分析与学习,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性与整体性,推动综合实训课程的有效开发。

其次,要对企业所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进行分析,同时确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针对市场中的相关行业企业对新技术与新服务的实际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强化技术改造,重视设备的升级与多元化经营管理的实现,进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实地,积极主动的了解并掌握相关企业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解决现阶段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难题,以确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与岗位发展需求。

再次,要认真分析岗位职业需求,综合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进而设计合适的实训项目与基本内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根据企业对岗位基本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为中心,并结合学生实际知识与技能现状,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与知识培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重视岗材结合,强调因材施教,即将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与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强调综合实训的基本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需要不断进行专业内部的有效融合,强调实训模块之间的沟通,促进课程的充分开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职业爱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物流企业的多种岗位需求。

最后,强调企业产品发展及技术发展方向,不断更新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现阶段,企业在发展路线上均具备的前瞻性的发展意识,一方面要强调市场的现阶段需求,同时还关注未来市场的潜在变化,因此企业重视动态的发展,这要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也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及时更新实训知识与内容,突出新技术的应用[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强调持续发展性的基本原则,及时跟踪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开发新技术与新设备,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提升。

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方法分析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行业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训教学基本经验,总结出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几种方法:

第一,选择性移植法,即不断吸收现阶段国内外相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内较为成功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有选择的借鉴已开发成适合自身院校与自身专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综合实训课程,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及教学范围与教学程度进行必要的补充,以完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二,能力中心的方法,即根据专业实际特点,开设具有相关行业与企业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方法的运用要求重视对学生自身工作技能的训练,围绕技能培养确定相关的实训内容,比如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操作技能与步骤、基本方法与训练技巧以及职业基本道德等。另外,在实训过程中,还需要针对现阶段市场中所需要的新产品与新技术进行相关技术发展动态的实训内容开发。

篇5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商品学课程,更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商品学》,即以自然科学为主,将社会科学、经济学融合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研究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商品学的教学目标、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还是与物流管理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力求把这门课程变得更有物流特色,能更好地服务于物流管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商品学的硏究对象与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完全一致

商品学研究的商品主要是指供他人使用,通过交换得到的劳动产品,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商品质量以及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而物流管理中的“物”,不但包含了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还包括非流通领域的物品,如自有物品等。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货物以及货物在整个物流环节和物流活动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变化规律。

3.2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要求不符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仅仅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商品质量、分类、检验、养护、商标等基本理论知识;常用商品的基本知识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介绍商品、鉴别商品、正确使用商品、保养维护商品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达到上述目标以外,更强调基础知识对后续核心课程(如仓储)的服务性,还需要以具体的职业目标岗位(如仓管员、质检员)要求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3.3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没有围绕物流管理展幵

目前商品学的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很多内容注重营销领域而非物流领域,在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包装等章节中,介绍的多是和营销相关知识而非物流领域的,而物流管理专业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除了需要以“物”为中心,研究物流活动中物品的本身性质以外,还需要重点研究这些物品在物流全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流通过程中的货物验收、包装要求,分类要求,养护环境标准和要求,货品的各种失效形式以及温湿度控制、防潮、防镑、防霉、防老化等养护技术的掌握,要突出在流通过程中对货物的保护。

3.4教学方法手段单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商品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对教材依赖性强,课堂知识点多,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记忆式教学模式下,互动少,实践少,而作为高职院校最为看重的实训环节,商品学的实训内容针对性也与物流领域有一定的差别,如商品检验主要针对的是营销领域、商品包装主要针对的是销售领域,等等。

3.5商品学教材与物流管理要求契合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商品学教材都是传统的商品学教材,而具有物流特色的商品学精品教材目前较少,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在上商品学这门课程的时候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不明确,与物流管理契合度较低。

4.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

4.1明确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

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的时间往往早于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时候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往往还处于感性阶段。因此,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加以明确,是为了围绕物流活动中的“物”,而展开的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让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程,除了掌握相关的货物知识与技能,还能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性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从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2重构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物流管理的商品学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从课程服务于专业体系这个大原则出发,从传统的商品学、货物学、商品养护技术、各类商品的基础知识等知识体系中,各自抽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第二,还可以从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后自己的学生有可能从事的物流专业服务领域,找出更有针对性的商品种类,以之为基础,展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具体来说,可以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物流货物的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包括对物流货物的验收、货物的包装,货物的分类;第二部分,物流过程中货物质量的保持,即养护技术,在这个部分里,把物流领域中最常见的几大类货物与它们的养护知识结合起来,划分为若干个章节,对各种常见货物介绍之后,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养护措施。

4.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实训操作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以PPT为主,配合板书、视频、图片、网页等多媒体教学模式。配合学校现有实训设施设备,开展实训课程,以及进行企业现场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力求丰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上课内容,辅悉这些典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具体作业。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掌握了一项技能,又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为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职业化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报考物流师职业资格,既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又可从职业化的角度审查自身知识的系统性。

5.结论

篇6

2.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

图书馆的物流是指各类文献资源从供货商一图书馆(及图书馆内部)一读者的图书资料的物质资源流动过程。高校图书馆物质资源流动可以分为实体物流和虚拟物流两种。实体物流主要指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各类文献如图书、期刊及磁带、光盘等文献的采购、分编、加工、借阅的流动过程。虚拟物流主要指可以借助于网络浏览的文献资料,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视频资料等。随着政府、民众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高校师生需求的不断增加,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建立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物流资源体系。这些物流资源一般分为以下4类:①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物流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图书资料;②教学物流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师和学生对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料的需求;③科学研究物流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是满足教师进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及高年级学生的科研需求;④其他物流资源,该类资源主要用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扩展其知识视野。

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对图书馆物流资源和物流设施进行科学管理。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设施主要包括馆舍、设备、仪器等。其中设备是图书馆管理的主要资源,可分为传统设备(如书架、阅览桌椅等)和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设备包括自动化系统、网络。设施资源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自动化设备的配置已成为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志,其中多媒体网络设施在高校图书馆物流设施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图书馆物流管理就是通过对上述各类资源的配置、处理,使其流程合理、运行科学、效率提髙。科学的图书馆物流管理的流程包括:①订单处理;②采购;③进货入库;④库存管理;⑤补货拣货;⑥流通加工;⑦出货作业;⑧配送作业。

图书馆物流管理的流程与常规物流管理原理基本是一致的,而具体的作业过程则是有区别的。企业物流管理注重运营成本管理,而图书馆物流管理的成本往往表现为经常成本,其效率主要体现在时间成本的节约上。相比其他社会部门如商业、制造业等,图书馆文献信息虽然数量上比较庞大,但是其“供应链”较短,物流较为有序,部门设置较为完善,这为物流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3.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图书馆物流结构不合理

由于现代信息的发展和髙校功能的调整,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实体物流和虚拟物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而导致两种物流管理的不协调。实体物流管理中,如纸质图书、期刊等文献的采购等管理流程不完整,管理效率低。相对于实体物流,高校的虚拟物流发展较快,管理现代化程度较髙,形成“二元”物流结构。随着政府、民众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一些髙校图书馆已经建立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物流资源体系,但其物流结构的调整是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2 图书馆物流管理流程不完善

图书馆物流管理的流程包括:①订单处理;②采购;③进货人库;④库存管理;⑤补货拣货;⑥流通加工;⑦出货作业;⑧配送作业。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的流程基本是一致的,管理原理也基本是相同的,但我国高校图书馆物流流程和环节也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中在运输效率管理方面弱化,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都是由不同院校合并起来的,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由于图书馆资源配置和管理不科学,导致管理流程中一些物流沉淀,如低水平的图书比重较大等。还有一些髙校为了达到政府部门的有关评估标准,大量购买新书,但由于图书馆的实际容量、阅读面积和图书的总数量没有有效的匹配,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图书资源结构不合理,而且影响了图书资源的合理流动和管理流程的完善。另外,许多高校建设了新校区,多校区设置图书馆导致了图书资源的管理流程长、流动效率差。

3.3 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低

图书馆物'流资源变化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它是根据读者和用户的需求以及自身发展来决定的,图书馆物流与需求过程、人们的行为过程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时间成本成为最重要的效率标尺,因此要注重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和考核,树立管理理念和效益观念。目前,图书馆物流现状还比较落后,物流管理体制不完善,物流管理规划缺失,物流一体化程度低,不能达到全方位的物流服务目的。由于图书馆的图书流量很大,学生和教师在读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导致图书馆物流资源管理不到位,流动不合理。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①学生不了解图书馆书籍的分类方法和书籍管理流程;②图书馆的书籍总量大,管理程序不规范;③图书馆人员管理水平低。存在的各类问题使图书馆资源不能有效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影响了图书馆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

4.加强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的对策

4.1 强化高校图书馆现代物流管理方法应用

现代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是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为基础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现在,现代物流管理在各管理领域广泛应用。在北美、欧洲、等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物流管理受到重视,究其原因在于图书馆物流过程中形成大量的信息资源、物流资源需要与外界交流,这是物流技术发挥其作用的基础。图书馆物流的管理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物流资源的变化、尽快改变图书馆原来的管理运作模式,健全和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信息的利用和流动,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用户需求的改变,图书馆也要根据用户需求,转变角色,要从图书的管理者转变为信息提供者。在图书馆物流的内涵、功能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并学习国外髙校图书馆管理的经验,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髙校图书馆管理水平。

4.2 强化高校图书馆中各部门物流流程管理

   图书馆物流管理具体体现为各部门的物流流程管理。电子商务和物流技术的出现改变着传统的文献资源采购方法。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全球的出版信息,采购人员减少了了解图书出版信息、査看订单、收集信息等成本,大量的具体工作基本可以通过网络顺利地完成,从而缩短了采购周期,提高了效率。传统的图书发货方式大多是通过邮寄,而采用物流技术可将客户所定购的文献尽快传递到客户手中,可以实施跟踪订单执行情况,査询到货是否有误》对于有形的文献,服务传递系统可以对本地和异地的仓库在网络中进行物流调配,并通过快递完成文献的传递;而电子文献,如软件、电子读物、信息服务等则可以从电子仓库中将文献直接传递到客户端,突破了传统采购方法的束缚,既降低交易成本,又缩短物流周期。

篇7

1.3部分教学内容脱离小型物流企业管理实际。正因为目前高职物流专业的必修课物流企业管理等所采用的教材,都倾向于强调物流管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使得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照本宣科,面面俱到。而对高职学生日后就业的主战场,即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管理实际距离较大;对学生的就业、创业和专业发展轨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的帮助。

2适应小型物流企业管理需求是高职物流教学改革的方向

2.1确定为中小型物流企业物流管理服务的教学定位。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它与本专业其他专业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了解物流发展现状以及物流企业管理的基本要素。按照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来看,他们极少会进入物流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领域,有的人随着职业的发展变迁,会从事一定的管理工作,其时需要用到物流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如果说,物流企业管理基本知识是“必需”的话,那么,物流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就应该以“够用”为度。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照本宣科,只求掌握物流企业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业务,注重让学生分析和解决物流企业管理实际问题,适应今后到中小型物流企业中工作方为要旨。

2.2确定为学生就业去向及职业生涯服务的教改思路。对于高职物流专业教育来说,就业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标,他们的职业发展轨迹就是学校教学的服务主题。一般说来,高职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后会有这么几个发展阶段:先是第一线的操作人员;经历几年发展后,可能成为执行层面的中层管理人员;再后来,有少数人可能成为决策层面的高层管理人员[3]。明天几个不同阶段所需要的物流企业管理知识,或者说物流岗位群所需的物流管理技能,就是今天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整体设置的依据。这些知识技能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技术能力、经济管理、信息管理。首先,操作人员的技能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采购、供应、运输、仓储、装卸、配送等知识技能,是物流专业学生的基本功,应该加以强化。其次,初、中级管理人员必须增加企业管理、质量管理、成本控制、信息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能力的实践学习。再次,为高层管理者准备的知识能力可作为选学内容,如企业宏观管理、市场分析、计划决策、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经营评价等。

篇8

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业务上受中央电大和广东电大指导的终身教育基地,肩负着成人教育的重任,它属于综合类的院校之一。根据广东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广东省各级电大院校(包括阳江电大)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希望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克服目前人才紧缺,素质偏低的状况。然而,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技能偏弱”的教学瓶颈。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摸索和创建出“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希望能克服此教学瓶颈,真正实现职业技能型的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1 “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阳江电大物流管理专业以在职在岗人员为主,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按职业拓展的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此,我校在充分考察调研和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设置既符合教育部和中央电大相关要求,又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深造需要的教学模式。“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教学形式。它由“基本技能认知―场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学习―管理型思维的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五个阶段构成。

基本技能认知阶段。基本技能认知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理论学习基础上,学生不能在没有理论知识的状态下参与基本技能的认知。因此,结合广东广播电视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英语、物流学概论、电子商务基础、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商务礼仪、经济法概论等课程。此外,设有与企业工作实际相关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物流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通过专业的理论学习,成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工作的岗位、特性、规律等,学习物流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原理,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并能够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所学的专业更感兴趣。

场景模拟阶段,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场景模拟训练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可以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工作的领域,如仓储、运输、配送等,进行一些场景模拟训练。从感官和思维上,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和操作事项。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可以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抽出一个教室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的仿真学习,引入一些物流方面的专业软件,如ERP系统、ARENA系统等,设置一些仿真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联系一个企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操作叉车、条码、托盘、堆垛机、输送机、管理货架和看板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管理思维的培养阶段,我校设置一些管理学基础、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这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偏向理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工作实际结合,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和战略管理的思想。

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阶段,可以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培养。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综合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结合某一公司或某一单位的实际情况,发现其物流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自己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2 “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试点应用

笔者选取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物流管理专业2007届秋季大专班的学生作为试点对象。结合“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五个不同阶段,分别选取物流学概论这门基础课程中的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作为教学试点,跟进和探究“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与局限所在。

第一阶段,笔者选取物流学概论这门课程作为教学试点课程。首先,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物流专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学生进入企业基本技能认知打下基础。然后,组织学生到阳江市Y企业的生管部门参观学习。阳江市Y企业是一个生产制造企业,该企业目前拥有粤西地区最为先进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企业内部具备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生产物流、装卸搬运、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和YERP信息系统。2007届秋季班的A学生是Y企业生管部的主管,可以带领班里的其他同学,参观生产物流的工艺流程、装卸搬运的叉车、货架、堆垛机等设施设置。观看YERP信息系统的应用界面和操作模式等。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迅速提高物流专业技能的认知,了解不同的工作岗位对物流的基本技能的相关要求,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篇9

目前,在各大高校的教学中,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下流行的案例分析法教学正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案例的环境具有特殊性,并不适应中国的发展现状。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便应运而生。理实一体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经典理论与生动的学生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实践出真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必须根据各个高校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物流管理的特殊性以及复杂性对理实一体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制定高效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1.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教学新模式

对于物流管理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将课本知识原原本本地教给学生,较丰富的课堂会加入形形的案例。对于还在象牙塔中的学生而言,晦涩深奥的理论知识犹如在读天书,形象的教学是每个学生的渴求。理实一体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不单纯地孤立实践而教理论,也不脱离理论而进行单一的教学。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把基础打好,才能将专业学得更扎实。生动的实践演绎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对操作的思考又有助于学生理论思想的丰满。

2.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

物流管理是一门复杂生动的学科,涉及成本规划和路径最优性选择。在去除掉传统的、仅凭经验的判断之后,将物流管理进行量化操作能够大大地提高管理效率。数学建模是进行物流管理的基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仅仅进行理论性教学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高深的数学原理会渐渐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专业的学习。将实践带入教学中,由学生主动去操作,成功后带来的喜悦感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做得越多,经验越多,就会做得更好。

3.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迁移

调查研究表明,人的技能分为可迁移技能与不可迁移技能。可迁移技能包括沟通、写作、思维等,不可迁移技能包括对某一单一专业技能的掌握。不可迁移技能对于转换工作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将不可迁移技能向可迁移技能转化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物流管理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归属于不可迁移技能。然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成功地实现了将物流管理的迁移过程。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实践不仅需要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并且需要将理论基础与现实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强化理论知识。这会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而想象力属于思维的范畴,归于可迁移技能。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1.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思路

我国物流管理的教学状态仍然处于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阶段,推广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贸然地“”。应在已经有的理论教学模式上,逐步放宽实践教学,由最初的零过程,渐渐增加每月一次授课,每周一次授课。让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适应阶段,调整教学过程与质量。同时,加强物流案例的教学,如果有条件,加强与物流管理公司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习的专业平台。

2.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欧美等国的物流教学也是从单纯的理论化教学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的。别国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国物流管理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以我校为例:首先,在理论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之间提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方法,经过长达半年的讨论,得出具体的实践方法。其次,将理实一体化采取的方法在各个班级中实施,对各个班级的教学情况进行动态性研究,充分掌握每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与之前理论化教学的学生进行对比性研究,得出教学水平高低的结论。最后,针对理实一体化方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与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工具,真正做到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与社会脱节。

总之,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符合时展规律的教育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呆板、不灵活的局面,生动地向学生讲解物流管理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学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够学以致用。但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仍在处于实验阶段,其中必定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也得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我国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其发展前途必将一片光明。

篇10

商品学作为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都有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之所以开设商品学这门课程,是因为商品学中研究的商品与物流管理中的“物”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范围也大致相同,通过商品学中对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从而可以对物流过程中的“物”有更深的了解,在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中,针对具体的货物知识进行相应的管理活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商品学研究的结果是可以用于服务物流管理的,因此,商品学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开设十分必要。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商品学课程,更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商品学》,即以自然科学为主,将社会科学、经济学融合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研究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商品学的教学目标、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还是与物流管理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力求把这门课程变得更有物流特色,能更好地服务于物流管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完全一致

商品学研究的商品主要是指供他人使用,通过交换得到的劳动产品,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商品质量以及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而物流管理中的“物”,不但包含了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还包括非流通领域的物品,如自有物品等。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货物以及货物在整个物流环节和物流活动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变化规律。

3.2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要求不符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仅仅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商品质量、分类、检验、养护、商标等基本理论知识;常用商品的基本知识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介绍商品、鉴别商品、正确使用商品、保养维护商品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达到上述目标以外,更强调基础知识对后续核心课程(如仓储)的服务性,还需要以具体的职业目标岗位(如仓管员、质检员)要求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3.3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没有围绕物流管理展开

目前商品学的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很多内容注重营销领域而非物流领域,在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包装等章节中,介绍的多是和营销相关知识而非物流领域的,而物流管理专业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除了需要以“物”为中心,研究物流活动中物品的本身性质以外,还需要重点研究这些物品在物流全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流通过程中的货物验收、包装要求,分类要求,养护环境标准和要求,货品的各种失效形式以及温湿度控制、防潮、防锈、防霉、防老化等养护技术的掌握,要突出在流通过程中对货物的保护。

3.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商品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对教材依赖性强,课堂知识点多,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记忆式教学模式下,互动少,实践少,而作为高职院校最为看重的实训环节,商品学的实训内容针对性也与物流领域有一定的差别,如商品检验主要针对的是营销领域、商品包装主要针对的是销售领域,等等。

3.5商品学教材与物流管理要求契合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商品学教材都是传统的商品学教材,而具有物流特色的商品学精品教材目前较少,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在上商品学这门课程的时候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不明确,与物流管理契合度较低。

4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

4.1明确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

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的时间往往早于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时候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往往还处于感性阶段。因此,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加以明确,是为了围绕物流活动中的“物”,而展开的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让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程,除了掌握相关的货物知识与技能,还能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性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从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2重构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物流管理的商品学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从课程服务于专业体系这个大原则出发,从传统的商品学、货物学、商品养护技术、各类商品的基础知识等知识体系中,各自抽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第二,还可以从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后自己的学生有可能从事的物流专业服务领域,找出更有针对性的商品种类,以之为基础,展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具体来说,可以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物流货物的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包括对物流货物的验收、货物的包装,货物的分类;第二部分,物流过程中货物质量的保持,即养护技术,在这个部分里,把物流领域中最常见的几大类货物与它们的养护知识结合起来,划分为若干个章节,对各种常见货物介绍之后,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养护措施。

4.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实训操作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以PPT为主,配合板书、视频、图片、网页等多媒体教学模式。配合学校现有实训设施设备,开展实训课程,以及进行企业现场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力求丰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上课内容,辅之以视频、图片、动画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加实训操作的内容,将理论点转化为技能点,例如各种常见货物的养护,在讲解时,将货物本身性质、货物储存条件、货物在储运过程中主要的失效形式等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技能点:货物养护方案的制订,变成一个实训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一个实训项目,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上述相关知识点。

4.4鼓励自编教材

加强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制属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材。教材要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以商品学的研究结果服务于物流管理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挑选内容,案例和课后习题要符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周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J].今日科苑,2009(23).

篇11

本课程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概念、相关技术、运行环境及应用。包括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和电子支付系统,基于EDI及Internet的电子商务应用,网络营销的概念和策略,电子商务涉及到的国际环境、法律环境、道德环境和税收环境。

2、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课程讲授计算机网络,数据库通信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NT网络,掌握Intranet及Internet的使用方法。

3、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各种数据库系统(如ACCESS、FOXPRO、SQLServer等),掌握主要数据库编程语言(如Delphi),并且掌握数据库与程序设计的结合应用。

4、市场营销学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熟悉市场营销系统和营销环境,初步掌握市场营销的各项具体策略及其综合运用的基本方法,树立消费者及其需要是市场研究的中心的观念,为毕业后从事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打下思想和理论基础。

5、企业财务会计

本课程主要讲授会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会计的意义和任务,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进一步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6、网络营销管理与策划

从网络营销特征、网络营销环境、顾客网络购买分析、网络调研、网络目标市场选择、网站策略、顾客策略、成本策略、渠道策略、网络沟通等方面学习网络与营销的整合,掌握网络营销体系,掌握传统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及互联网企业如何利用市场营销方法规划并发展自己的业务。

7、现代物流管理

本课程重点讲授现代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含义、产生与电子商务资料库-29%-&0*"678296发展、物流各功能要素(运输、采购与库存控制、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物流信息等)的技术与管理,以及物流服务、国际物流、物流成本管理和物流的发展趋势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和实训,使学生对现代物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了解现代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意义,初步掌握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的方法,为学生从事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相关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8、电子商务案例

本课程讲授行业电子商务案例,企业电子商务案例和电子政务理论与案例三个部分的内容,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国际国内相关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对行业内电子商务的典型案例有明确的认识,对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同形式有直观的理解,并对电子政务的相关理论与案例有系统的把握。

㈡主干实践课

1、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

通过针对性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和操作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计算机程序设计(VB)实训

通过针对性的编程和理论知识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

通过实际参与微机配置、组装及调试,要求学生熟悉市场上较为流行的微机各组成部件的型号、性能、价格,能够配置各种适合不同需求的、不同档次的微机,了解微机系统开发中的软件、硬件设计和系统程序调试等的全过程,并掌握微机常见故障的诊断及解决方法。

4、计算机网络配置与系统集成

篇12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01

企业物流管理已经逐步淘汰传统滞后管理模式,智能化、信息化成为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效地提升了相关物流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能有效运用信息化方式来及时反映市场状况,适应市场需求,让市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1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特征可以概括为管理信息技术化、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与标准化。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属于人工管理模式,物流信息采用人工手记与脑记模式,相关细节无法得到有效全面监督管理,主要掌握关键物流信息情况。但是,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化手段让物流管理逐步科学标准化,所有信息得到有效汇总,得以全面掌握。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可以承载更大范围的操作,使相关物流信息内容更为细致,可以避免模糊管理。一方面,为客户带来了较大程度的便捷与高效服务;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内部的管理更加精细标准化。所有的物流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操作进行,及时更新物流信息,动态掌握物流状况。一个企业的单个部门就可以掌握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自身企业物流信息,动态性地监控物流运行状况,及时调配人员与设备进行物流运营的调控,第一时间发现物流运营问题并解决问题,甚至部分物流信息已经不用人为手动记录,只需要运用扫码就可以让电脑系统自动性生成物品的当下信息,做到物品的定位与相关负责人员信息的连通。

2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实际效果与领导层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存在密切联系。虽然人们已逐步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作为部分领导层还没有意识到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对信息化运用不充分,甚至由于依赖于传统管理方式而无法投入更多资金与资源来做好信息化管理,导致物流管理水平滞后,资源浪费严重,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物流管理成本与交易费用较高,无法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2 信息化技术滞后

信息化在不断地更新升级,新的技术与设备会带来更科学高效的工作,但是在实际的物流管理中,信息化技术无法得到实时更新,特别是部分企业自身并没有较高的利润空间,因此不愿为信息技术更新投入更多资金,一般局限在基本适用状态,进而使最新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无法得到企业的认可与运用,最终导致企业自身无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甚至部分单位信息化技术设备还较为陈旧,导致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无法突出当下的竞争优势。

2.3 缺乏专业性人才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可以促使操作更加便捷高效,但是由于其涉及的专业技术较多,同时与传统物流管理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有更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来掌控与执行。人才不仅需要懂得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还需要懂得信息化技术操作与维护知识,从而才能有效地掌握信息化技术,进而为企业管理服务。此外,一些企业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应的培训管理与人才选拔制度较为有限,无法为企业保证更优质的人力资源。

2.4 信息化管理制度混乱

在信息化管理上需要制度做支撑,但是现存的制度管理存在多种漏洞与局限,无法促使信息化管理达到高效化,甚至会导致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部分信息流通存在一定阻碍而无法达到信息共享,信息化水平滞后,对于物流中的订单管理、物品跟踪与库存查询等都会受到一定制约。整体的服务效果无法有效提升,服务品质下滑,甚至存在信息化管理的混乱局面。

3 加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要充分依据企业自身情况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让领导层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企业物流管理更加高效化、标准化,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为信息化管理投入应有的资金、人力,并加强制度保障,可促进各部门为物流信息化管理提供帮助,打造信息化管理各方面良性环境,提升信息化运用率与运用效果。企业要注重设备技术的及时更新,避免设备技术导致的管理滞后性。同时,企业还要对信息化技术设备做有效维护,避免系统瘫痪或者异常故障导致的运营障碍,要配备专业的管理人才与执行人员。管理人才要充分了解信息化管理下的物流管理特点与操作办法,与时俱进更新管理理念,规范管理制度。执行人员要充分掌握信息化管理操作细节,落实好每项管理制度,避免马虎大意、违规操作。日常要依据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资质人员实际情况进行对应的分级培训管理,提升培训贴合度与有效性。此外,还要不断地依据实际情况完善健全管理制度,保证制度权威性与运营的有效性,避免传统人管人的滞后模式,让管理保持科学有序状态。

4 结 语

篇13

一、引言

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适应了,体现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宗旨。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各高等院校应十分注重分析国家建设需要,结合本校学科建设优势及应用和研究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行过程中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应用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思想政治、文化素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的构建,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通过教学中实际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际设计能力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通过调查、参观、专业实习与专业实践训练,形成系统有序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应当体现多学科渗透、文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教学体系适应面向现代的教育需要,开设一系列文理必修课和选修课,拓宽专业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加强专业性基础课程学习,强化基础,使学生具有宽厚的基本知识。

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物流商品养护》课程的重要性

《物流商品养护》是一门应用科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应用面较广的综合性课程,适合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限选课程。物流商品养护是指商品在物流过程中所进行的保养和维护工作。也就是说,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各个物流环节的保养与维护工作,都称为物流商品养护。

物流作为企业寻求的新利润源泉,其根本的方法是通过在相同的市场份额下降低物流成本。商品是凝结着人类劳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同时又是开展各项物流业务的主要对象,因此维护商品质量是保证其价值通过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则。

商品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条件下,保持其质量的稳定性。商品经过一定的时间,则会发生质量变化,这种情况在运输和储存中都会出现。而且商品的不同,其质量变化的快慢程度也不同。由于商品本身和储运条件决定商品质量的变化程度,同时也决定了商品流通的时间界限。商品越容易发生质变,它对储运条件要求的就越严格,它的空间流通就越狭窄,它的销售市场就越带有地方性。因此,如何管理和控制好物流商品的养护工作,在尽可能地扩展商品的流通空间、实现商品价值、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所以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物流商品养护》课程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实践需求的,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知

识理论的全面系统优化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物流商品养护》课程教学的思考

1.教学目标的设置

通过物流商品养护课程的学习,应当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掌握影响商品质量变化的因素;掌握仓库温、湿度的管理原理;掌握几类常见商品的养护方法;具有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针对具体商品进行养护的方案;了解国家当前的经济政策,具有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对物流商品养护技术的新形势、新发展有所了解。

2.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选取

(1)教学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的设置决定课程开展实践意义的大小。物流商品养护课程应结合目前物流领域中养护技术应用现状,对基本理论进行创新,强化新技术的运用。教学内容设置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基本知识。普通商品存储的基本要求;温湿度的基本知识;霉腐微生物的特点及生长条件;仓库害虫的生活习性及生存条件;食品的质量变化;高分子材料的老化;危险化学品的分类等。

基本理论和方法。商品质量变化的类型及影响商品质量变化的因素;仓库温、湿度的控制与调节的基本方法;商品霉腐的机理;金属锈蚀的种类、机理以及金属制品锈蚀的表现;高分子商品老化机理等。

基本技能。能够根据存储商品的要求进行仓库温湿度管理工作;能够进行基本的防霉腐工作;掌握仓库害虫防治的基本方法,能够针对常见的虫害情况,选择恰当的防治方法;能够对常见食品进行科学养护;能够完成库存金属制品的简单防锈工作;能够采取各种养护措施有效地防止各种灾害事故的发生等。

(2)教材选取

由于近年来物流商品养护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商品养护的教材也有更多的版本,其中窦志铭主编《物流商品养护技术》教材体系合理,结构清晰,理论知识点明确,便于课程教学和学生自学。该教材在原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课外知识拓展和商品养护技术实例。还利用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方法及成果给学科赋予了新的内容,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在每一章都附加了商品养护技术的大量实例,特别是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的养护技术及方法做了详细的案例介绍。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1)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实施教学计划及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物流商品养护》的教学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充分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合理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实践作业、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应特别强调情景教学,利用现有的条件积极地创造与教学内容相辅的实际运作场景,将课堂理论知识演化为直观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注意紧紧地围绕教学培养目标展开,同时要注意难易度的把握,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尽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安排一些自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结合学科特点,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2)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必须要从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教学用的第一手资料,如现代企业物流商品养护技术的实际运作视频资料等,然后将收集到的实际资料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增强学生对物流养护技术的感性认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精选及应用教学光盘。由于物流商品养护技术涉及的领域较宽,仅仅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传授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精选教学光盘,采取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所授内容与光盘内容相关时,辅之观看,其他内容,可找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并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将反应强烈,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运用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引用当前企业中较先进的物流养护技术运作案例,以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结,能运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际运作中的问题。在组织案例教学时,首先对如何充分的剖析案例进行引导,可运用的知识点有哪些,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课程考核与组织

课程考核形式可以采用开卷考试与课堂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课程总成绩=期末开卷考试+观察考核成绩。开卷考试着重于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观察考核是通过对学生一学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平时测验、作业情况,对其作出评价的一种考核方案。由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考察。

四、结束语

在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物流领域提倡绿色物流。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提倡绿色教育,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注重学生的情商培养,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接受知识,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物流商品养护》的教学中可以将环保意识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白物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让学生理解集约型物流的含义,培养良好的品德,使其成为适合时展的优秀物流人才。

作者单位: 大连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袁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4,(10):56-59.

[2]白世贞,陈化飞.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4,(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