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实用13篇

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篇1

一、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

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

篇2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如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意见集合法、相互关系分析法、历史经验分析法等等,都是属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体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够具体,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断者的情绪和形势气氛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边际革命”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李嘉图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等级地租、工资、资本周转和比较成本等问题的论述,就多次运用了数学图表分析。20世纪初,计量经济学鼻祖费里希·丁伯根也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计量数学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凯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了的符号伪数学方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的洞察力。”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为了使论文和研究满足数学逻辑一致性,编造经济数据,并拼凑参数范围,从而得到“理想”的实证结果,最终不是使经济研究的内容脱离现实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义。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假设验证、结果评价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定量研究中的逻辑命题、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都自然应当建立在对基本问题或理论假设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变过程,并通过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和范围,来把握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过对经济学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结论

总之,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会性和主观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逻辑来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释的。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单一,而应该容多角度的不同侧面进行求证分析,经济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论加以深化。因此,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兼容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作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想结合。

参考文献

[1][美]唐·埃思里奇.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院出版社,1991.

[3]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一、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

在经济学过去的发展中,经济科学日益朝用数学表达经济内容和统计定量的方向发展。数学与经济学的不断结合,从而使经济学的数理特征不断明显。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特征。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说过,必须把交换的条件归纳成用数字表示的比例,否则双方中的一方将试图争取优势,以少量换取多量,只有数字比例确定以后,双方就可以进行公正的联系,否则两者之间是不可能建立恰当的平衡关系。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将算术引进经济学,首次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学问题。这是经济学与数学结合的一个里程碑。法国重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魁奈在其《经济表》中,通过循环的数量关系来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都应用了一些初等数学知识进行经济学研究。尽管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经济学家已开始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但是当时研究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方法仍然以定性分析法为主,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算术和初等数学的知识。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19世纪70年生的“边际革命”使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进入了渐趋成熟时期。德国经济学家屠能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中,最先利用了微积分来表达一些经济范畴和经济原理,法国经济学家库诺在1938年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中用高等数学来研究经济问题,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部用高等数学研究经济问题的专著,但是库诺的这种研究方法并没有受到当时经济学权威的重视,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瑞士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几乎同时各自独立地出版了启动“边际革命”的代表性著作,从此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进入了成熟和完善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学中应用的数学知识主要以微积分、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等高等数学为主,同时在这一时期开始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分析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而且由于数学知识在经济学应用中的不断发展,使一些应用经济学领域亦开始采用数学分析,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另外,这一时期,数学与经济学结合的最大成果是数理经济学的产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新应用数学理论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数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从而使两者的结合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美国数学家诺伊曼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坦在1944年合著的《对策论与经济行为》和纳什于1950年发表的《N个人对策中的均衡》,使对策论研究在经济研究中被采用。此外,信息论、控制论、模糊数学等应用数学理论被大量应用到经济研究之中。同时,计算机与数学模型的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总的说来,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数学已作为一种表述和分析工具,深入经济学各个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使是传统上大多采用定性分析的一些流派,如制度学派等,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利用一些定量分析方法。

二、经济学定量分析的必要性

定量分析使经济学不断精密化、准确化。应用定量分析是经济学进步的标志,它可以使经济学走向精密化、准确化。杰文斯认为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是一门依赖数学的科学。数学语言作为一种适宜于定量分析的比较严格的符号系统,其内在逻辑与其他语言系统的逻辑有所不同,这使得在经济分析的演绎和归纳过程中,它有可能给分析者提供新的思维工具和视角,展示普通语言逻辑系统所无法展示的现实奥妙;数学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分析中的主观随意因素的影响;数学比普通语言具有更多的共通性,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种真正的“普通语言”。正是数学的这些特征。使得经济学充满活力。这正如布留明所说:“无论如何,数学方法有一系列的优点……这是不可能有任何怀疑的。数学能够使结果更精确,使各个概念的内容更明确,能够引出新的问题,所以借口数学无效而拒绝数学的帮助。是不合理。”正因为如此,熊彼特才把包括数学方法在内的分析工具的改善视为衡量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事实上,合理而有效地运用数学分析工具,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定量分析使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对现实的指导,这亦是经济学的生命力所在。在经济学的发展中,数学不断推进经济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并且走进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马歇尔运用均衡分析方法开创了微观经济学的先河,研究了价格、供给、需求、竞争等具体问题,精确地揭示了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为人们了解价格、供给、需求等变量,制定价格策略、供给策略、作出消费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后,凯恩斯科学运用了数学研究方法,才使他的“宏观经济学”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指导意义。翻开凯恩斯的全部经济学著作,不难看出。没有数学就不可能为政府出台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如此具体的决策依据。没有数学也不可能使凯恩斯的力量令世人折服。

在我国,经济分析的侧重点应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最优以及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而国民经济是一个非线性的巨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经济运行呈现出复杂的函数关系,我们必须借助于数学和统计学等分析工具,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不能仅仅凭定性分析去揭示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唯其如此,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篇4

1.1经济批量

“经济批量”economiclotsize,又称“经济订货批量”,指在保证生产或销售需要的前提下,从耗费成本最小这一目标出发所确定的每批材料采购数量或产品投产数量。在确定材料采购或产品投产批量时,既要考虑材料采购费用或产品投产生产准备费用,又要考虑材料、产品保管费用。在实际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利用经济批量进行生产和销售以及仓储计划的规划,进而实现材料消耗最小化,即在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下实现生产量的最优化,达到实现最大化效益的目的。在进行经济批量的核算和使用的过程中,经济数学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不仅被用于经济批量的合理计算以及后期的整理核算,还被应用于经济批量的整体规划以及生产、销售等计划的制定和规划中。

1.2经济批量的优劣

经济批量是指假定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产出最优化的一种经济概念。它强调在保证销售量前提下的生产最优化,忽视了产品的自身特性,比如稀缺性的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费用。经济批量的一大优势在于其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销售以及供给情况,从而使得其在进行生产成本最低化考量时必然要优先保证销售的存续,从而避免因过分降低成本而导致的生产短期性提升造成的短视现象。

1.3物流经济批量

将经济批量的概念应用于物流管理,形成最优化状态下的物流体系,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趋势有利于物流行业整体成本的降低以及物流业总体的发展。物流经济批量要求在最小化的运行成本条件下,合理设置仓库存量,以及进出货物的总量,实现最优化的环节设置。物流批量包含仓库存量、在途货物、进货进化以及出货计划等方面。通过合理配置各环节的货物量,实现运行成本最低化以及运行收益最大化。

2经济数学与物流经济批量

物流经济批量在进行其规划和各环节配置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计算和统计相关信息,进而实现数据化的分析,通过分析预测相关环节的最优化存量,实现成本最低化和收益最大化。

2.1统计

在物流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相当多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分析物流企业发展规律以及物流运行规律的最要资料。通过分析物流数据进而预测物流发展的趋势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经济数学通过统计分析实现了这一功能。统计即通过对散乱数据进行整理和一定形式的处理,进而使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序排列,进而方便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提炼。经济数学通过利用数学相关理论实现数据分析以及数据信息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物流企业发展预测的准确性,进而降低成本,实现最大化的配置。物流行业的货物吞吐量以及进出货物的季节性、空间性因素往往可以通过对物流企业历年数据以及物流行业的历年数据来体现出来。实现物流经济批量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于实现物流配置的最优化,而这个最优化的实现需要物流分析数据为支撑和依据,也可以说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物流经济批量实现的可能性。经济数学中的统计知识和工具在对物流数据进行统计的同时,实现了数据层面的分析,利用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及同一数据的差异化分析,实现对于物流数据的整体把控和对于未来数据的正确预测。统计往往与概率以及函数分析综合应用,通过概率以及函数的知识和工具进行必要的规律摸索和研究,进而提炼出物流行业发展的规律,实现物流各环节配置的最优化,节省运营成本,实现物流经济批量。经济批量是一个全局性的概念,这一概念需要统计数据的支撑以及分析数据的提炼。因此,可以说统计是经济批量运行的基础,也是物流经济批量存在的基础,没有准确而翔实的统计数据,经济批量无法实现和运行,统计是物流经济批量实现的首要工作。

2.2分析

分析指的是利用经济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规律性的总结和汇总。物流行业存在的大量数据经过统计后,形成大量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源中蕴含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实现物流合理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化的经济批量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炼这些信息需要利用经济数学工具进行必要的分析。利用经济数学工具分析物流数据主要通过函数以及微积分等工具实现。函数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在一定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函数总结,进而实现函数形成,总结出相关规律,进行必要预测。函数分析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完整性和客观性,其数据来源于物流数据,分析过程来自于标准的经济数学工具,这些信息保证了整个分析的完整性和客观性,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数学的发展,利用经济学相关函数对于物流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函数,应用于物流配置的最优化对于物流批量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分析中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推倒,可以使对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的表达更简洁、清晰,经济数学分析确实比单纯的文字表达更富逻辑的严密性、精确性,比形象的图形表达更多的变量,可分析更多复杂的问题。因此,运用经济数学的手段进行物流经济数据分析,对于物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合理配置自身运行各节点最大化收益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分析手段主要有数理分析、统计分析以及计量分析等,而统计分析则是进行物流经济数据分析的主要手段。统计经济分析是运用统计方法,以统计资料作为论述现实经济变动过程的手段,对经济的变量数值求解,并验证经济理论的真伪,通过对统计资料的搜集、分析、图示,来验证统计结果。

2.3预测

经济预测指的是与未来有关的旨在减少不确定性对经济活动影响的一种经济分析。它是对将来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活动。经济预测不是靠经验、凭直觉的预言或猜测,而是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靠的资料、精密的计算及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所作出的分析和判断。这样的预测是一种分析的程序,它可以重复地连续进行下去,目的是为未来问题的经济决策服务。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需要由预测提供有关未来的情报,使决策者增加对未来的了解,把不确定性或无知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并有可能从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最优决策。物流经济批量中利用经济数学手段进行必要的预测,实现有计划的规划各环节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化运营,减少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收益率。经济数学条件下的预测不是主观的臆测,而是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以及一些其他手段进行的有针对性的预测。这个预测的整体水平是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一般而言,经济数学的预测是基于计量经济以及函数基础之上的。利用经济数学的函数统计分析手段得出相应的函数之后,就可以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模拟数据进行函数演算,进而推导出相应的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这种趋势推算出各环节的合理配置,进而完成物流的经济批量计划,实现物流最大化收益与最小化投资。在现有的物流企业数据基础上得出的规律性的函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建立在这个函数基础上的,利用固定数据推导的模拟规划其客观性将得到大大提升。预测应注意两点,一是现有数据要尽量翔实和准确,这样得到的函数才能符合实际情况;其次,函数推导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客观事实进行推理,不能夸大或者缩小,避免出现预测失真,进而影响物流企业批量经济的实现。

2.4仓储存量分析

篇5

一、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技术经济就是把经济和技术完美的结合。技术作为工程项目的核心,在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方式,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施工方式,还融入了很多的现代化观念,比如说美学的概念以及生态环保的概念,不仅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而且能够更好地融入生活当中。经济就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工程项目理念下的经济是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两者相互结合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法是通过数据的分析构建模型对项目工程进行分析;定性分析法重在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经验和主管的判断力,推测事情发展的趋势;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相对来说更加完善的方式,定量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定性能够对定量进行分析和补充。

二、技术经济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首先,工程项目管理中对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作为工程项目的核心,技术对整个工程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当对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这其中包含工程产品的性能以及工程的施工技术,因此在技术分析的过程中应当全面的考虑。技术可行性的分析首先应当根据市场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源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结合分析的情况进行投资范围和目标的确定。对于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准进行分析,以确定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的确定不能够超出项目自身拥有的抑或是相关技术人员掌握的技术条件的极限,保证施工的可行性。通过全面对各个项目进行分析和计算以及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的考量,选择最佳的方案,最终确定能够实行的可行性方案。

其次,工程项目管理中对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对经济合理性的分析主要是针对其成本的进行分析。工程项目的成本包括很多的内容,如材料设备的费用、人工和技术的费用、施工管理的费用等,这些成本内容是工程管理中的基础成本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综合考虑每一项支出的合理性,对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的支出进行有效的控制。技术经济分析法通过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以及未来的经营效益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结合项目施工的成本,进行判断成本的支出的合理性,是否超出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偿还情况,进而保障工程项目各项成本的科学合理以及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最后,工程项目管理中对项目方案进行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对项目方案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点是对工程项目方案的效益的影因素进行分析,第二点就是对施工以后工程项目的盈利和亏损的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工程项目方案为工程的实施提高一定的参考,工程项目方案的效益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应当深入的分析经济效益因素的影响,严格的控制这一因素,保证项目工程方案的经济效益,通过对施工后盈亏情况的分析,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促使方案更加具有经济效益,为项目工程管理提供保障。

三、技术经济分析对工程管理的改善措施

技术经济成本分析方法。成本分析方法是指通过设置成本的参数,依据对工程项目的分析进行判读参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由于不同的项目之间存在不同的差异性,因此,在对施工成本参数的设定时,应当根据不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设定。例如,在2014年某事路桥工程拱桥的施工中,需要对拱桥的承载力度和强度、拱桥跨度的大小等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然后进行参数的设置,需要考虑设备的成本、施工材料的期限以及维护费用等,这行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施工的成本。因此,成本分析法需要对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考虑,促进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对工程项目的盈利和亏损进行预测,如果出现亏损能够及时进行工程项目的调整,包括对成本的控制和人工的合理分配,如果出现盈利情况,应该合理的改善施工的技术,提高工程的质量。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也有很大的发展,但依然面对这更高的要求和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越来越重视。为了能够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经济分析法运用在项目管理中,能够包含其各个层次和方面,对项目管理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优化发展。

(作者单位为克拉玛依市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篇6

农业经济;分析模型;理论

1计量经济模型

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函数方程衡量经济形势,借助于概率分析理论,通常用于宏观经济的预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特点鲜明,首先其将经济形势转化为一种可计量的数字化模型,后借助于统计学和概率学理论知识,进行数据化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兼顾理论和统计资料,通过理论和经验结合,分析经济动态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形势的影响,从而得出具有一定概率性的结果。虽然计量经济模型优点很多,但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主要概括为:首先是局限性,计量经济模型只是将经济数据进行简单的函数分析,而面对经济动态中的非量化因素,却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是依赖性,计量经济模型的成功构建需要精确的统计数据以及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支持,可见其运用的要求较高,难以施行。鉴于其不足,计量经济模型在实际运用中主要表现为F或t检验在定量分析中缺乏显著性,其次模型错误和统计数据有误由参数预估值不合理或是不切实际导致。

2线性规划模型

线性规划模型通过确定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求得最优解,其中目标函数为线性函数,且约束条件表现为线性特征,通常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最优化方案的确定。线性规划模型优点明显,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制造部与经济动态中各变量间的潜在关联,为各行业管理提供最优解,从而管理层依据其做出正确决策,同时以基期的统计信息完成自检,确保模型的合理性。线性规划模型在实际运用中曝露出诸多的缺点,主要概括为三点:首先是理想性,线性规划模型本质上是静态模型,而实际经济管理中,目标函数中部分因素通常是变化的,同时生产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导致约束条件中部分指标表现出不定性,可见线性规划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实际运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是被动型,模型仅可以跟随外生变量的波动做出断断续续的回应;最后是难行性,实际分析中通常缺乏必要数据和信息,仅通过借鉴和假设等手段完成模型的模拟分析,缺乏精确性。

3复合模型

复合模型通过概率预测分析和模拟规划,综合考虑实际经济动态中的各项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使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模型的特点显著,实际运用中表现出极大地灵活性,分析者参照实际目标,构建合理的模型框架,模型既可以进行概率预测分析,也能模拟规划模型,兼顾以上两种模型的优点。其典型应用为江苏省农业区域政策分析模型,模型综合计量经济模型以及线性规划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用于分析居民的消费情况(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及通货膨胀水平),同时预测外生量动态;线性规划模型通过结合居民需求量信息,并进行多次模拟操作,确定生产结构的最优方案。

4灰色模型

农业经济受制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作用机制等信息模糊,一些常用的经济分析模型已无法应对,为解决此类问题,灰色模型应运而生。传统分析模型需要基于准确的统计数据,可用于处理常规发展中的经济状态,而对不确定性的经济现象,难以做出有效分析。灰色模型主要通过灰色参数、函数和矩阵来客观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进而提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规划。灰色模型完美结合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其中定性分析是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后通过定量分析进行细化以及规格化处理,其既能定量分析各变量对农业经济动态发展的不同影响,也可以概率预测农业经济中各因素变化对农业经济整体(总产值等)的影响。其典型应用为甘肃农业经济分析模型。

结束语

四种模型各具特色,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开发,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相应的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也更为复杂,对农业经济分析模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复合模型与灰色模型的应用更为广泛。为使我国农业经济能够高效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1)重视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技术革新。(2)加快农业结构产业化。引导农业经济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整合现有资源,因地制宜。(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实施力度。农村是教育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科学意识普遍较弱,制约当地农业技术的普及。

作者:隋娟娟 单位:王连街道办事处

篇7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二、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影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引起均衡点的移动这就需要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文章从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结构建模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篇8

篇9

当前,在我国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出现了盲目生搬硬套各种数学公式和模型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一倾向把经济学完全变成了数学,把数学当作经济分析的唯一手段,不顾主客观条件地加以运用。数学喧宾夺主,成了经济学的主人,经济学却成了数学的仆人。这种“数学拜物教”式的研究思路,把严密的科学论证变成了简单的数学推导,使经济学失去了其作为社会科学应有的特征,从而导致经济理论的研究陷入误区,甚或走入死胡同。因此,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态度,促使经济理论的研究朝着健康的轨迹发展。

一、正确处理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

科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与这门科学相适应的内在规律来进行,这是科学发展的质的规定性,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经济学和数学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上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二门科学,二者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是迥然不同的。诚然,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和互相利用,但不能互相代替。道理很简单,因为二门科学的发展方向绝对不可能结合为一体,不能幻想二门科学会合而为一,不能改变主人和仆人、目的和手段的位置,否则就失去了科学研究的特殊价值和特殊意义。马克思在论述经济学这一社会科学的研究规律时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十分明显,如果没有抽象分析,就无法揭示社会科学的本质和规律,社会科学也就不具有一般性和指导性的特征,从而也就丧失了科学存在的真正价值。正是基于这种独特的分析原则和分析规律,才使这门科学具有在更高层次上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功能。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一种逻辑严密和计算精确的思维工具,运用这一思维工具来分析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可以起到纯粹经济理论研究所无法起到的功效与作用。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和方法,实现了经济理论的模型化、定量化和简单化,使之能够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经济系统能够得以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直接为经济实践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另外,数学语言和方法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经济理论研究的领域和空间,提高了经济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推动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然而,在我国当前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却没有摆正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不是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而是本末倒置,把经济理论引入数学,甚至把经济学变成数学,从而使经济学完全变成为一系列抽象假定复杂的公式和模型的堆积。虽然这些抽象假定复杂的公式和模型,对经济活动也进行了藐似严密的推导,但不能忘记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经济活动的规律纯粹用数学公式和模型是推导不出来的。理由在于,数学公式和模型并不能够全面反映经济理论活动的真实世界,亦不能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况且有些经济理论并不具有数量特征。本来有些经济理论完全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但却故弄玄虚,极力用大多数人看不懂的数学逻辑语言表达浅显的经济现象。即便非用数学公式和模型不可的地方,其研究的结论还必须用文字来表述。

事实上,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实践过程是相当复杂和多变的,同时还可能会遇到道德的、伦理的、历史的、社会的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果能够科学、恰当地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把经济学和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活动的进展。相反,如果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允许,盲目地生搬硬套各种公式和模型,把错综复杂、若明若暗、若即若离的经济现象设计成一大堆庞大且难以处理的数学符号,企图将经济领域的困惑淹没在数学演算中,极有可能使活生生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社会关系发生严重的判断错位,从而把弹性十足的经济科学变成为一种完全虚构和僵硬的假说。这样的研究思路,无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有可能使经济理论研究陷入误区,甚或走入死胡同,对经济实践过程也会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另外,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也是形形的,虽然数学语言和方法是分析经济理论十分重要的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能人为地把这一方法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

二、正确处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发展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阶段,也就标志着这门科学已经达到了完善化的程度。正是由于经济理论研究引入了数学公式和模型的形式,才促使经济学朝着定量化、精密化和严谨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经济学成为一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科学。毋庸置疑,经济科学完善和成熟的标志,显然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相融合,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关系。质是事物在性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任何质都是具有一定量的质,没有量也就没有质,同时质又制约着量。经济理论研究中的质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而量只是手段和方法。质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量处于从属地位,起着辅助作用。判断事物性质和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只能是事物的质。尽管定量分析在经济理论分析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无论如何是不能代替定性分析的,不能反仆为主。

马克思是一位经济学大师,而且也是一位数学大师,他是把数学方法成功运用到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先驱者之一。但是,马克思并不是为运用数学而运用数学,而是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已经有了定型的把握,即已抽象出可以用数学来表示的范畴,并具有数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度量标准,极力探索把理论加以模型化的最佳路径。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其研究的结果几乎都是通过数学方法推导出来的,可以说是成功运用数学方法的经典范例。社会再生产过程本来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复杂体,但在马克思的研究模型中,只是表现为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和商品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首先认为,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必须运用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因为这一循环公式完全可以把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的二重性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又从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的双重观点考察社会总资本的运动。马克思的这种数学模型,清晰地表明了社会资本再生产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揭示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动态关系。这一模型结构的编排,乍一看,似乎很简单,但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极具科学价值的有机组合,表达了复杂的信息量和深刻的理论内涵。

十分明显,经济理论研究如果仅仅局限在定性分析上,势必导致经济理论研究的抽象化、空洞化和一般化,从而窒息理论的发展,使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解释力。相反,如果只片面强调数学方法的运用,而没有把经济理论作为依存的基础和条件,这种分析则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也会导致经济理论研究的简单化、模型化和硬性化。因此,数量关系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联系,必须以经济理论所论证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作为基础,数量研究也只有从这个基础出发,才不至于走偏。同时,经济理论的定量分析也是有条件的。换言之,有些经济理论需要进行定量分析,有些经济理论则不需要进行定量分析;有些经济理论需要进行直接的定量分析,有些经济理论则需要进行间接的定量分析;有些经济理论需要进行全面的、一般的定量分析,有些经济理论则需要进行个别的、特殊的定量分析。所以,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不管实际需要与否,盲目地、无目的地进行定量分析,只会把经济理论的研究引入歧途,从而导致研究资源的误置与浪费。正如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岱孙所论述的那样:“数学本来是一个严密的分析工具,没有理由不让它为研究我们的经济服务。这决不是否定定性的研究。我们更反对滥用数学,把经济探讨变为数学游戏。如果我们善于应用,它可以成为经济分析的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能对它抱迷信的态度。”这一见解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三、正确处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关系

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因素不足一个恒量,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量。这种变化不仅包括质的变化,而且包括量的变化,质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量的变化则是经常性的。比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前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促使表现它的数量关系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定量分析必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同时,要具有战略眼光,注意未来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及不确定性,确定新的标准和方法,制定出科学的思路对策。

篇10

一、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之间的关系

要想将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就要先了解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白,在经济学领域中,任何的经济项目都是存在着不可预测的变化,然而统计方法作为经济学领域中变化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客观了反应了经济项目的变化,对其重要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收集和的分析。相关人员在对经济学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了解当前的经济情况,对其经济的发展进行的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并分析它的发展方向。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的过程中,可以分为动态经济和静态经济。在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方法分析的过程中,利用动静集合的形式,对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在根据以往的数据和信息等形式,进行客观的反应,对其经济的发展进行的综合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征和方向,进行一定的分析和预测。

在经济领域分析的过程中,数量经济方法也是经济研究和分析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计量,对经济的投入机型的一定程度上的增长,利用数量经济方法的变化规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中。在经济领域分析的过程中,应当利用的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方法之间的关系,进行经济投入的分析,并对经济活动的变化进行一定程度上预测,利用其规律,回归到原本的公式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依据。

二、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方法融合和应用

(一)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方法的融合

在传统经济GDP的分析模型中,可以对其中的经济指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统计,相关人员对其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方法进行一定程上的融合与应用。在分析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首先应当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利用传统经济学中的GDP的模型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对其经济指标也机型的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和研究。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应当针对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和研究。在分析的过程中,影响传统经济GDP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方法的融合与应用,就是众多因素的一种。在分析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利用的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方法中的系数,对其经济的变化和增长趋势,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测。

(二)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方法的应用

相关人员在进行经济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样两种形式对相关的经济数据和信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和处理。但是,在利用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方法分析的过程中,多少都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误差。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的人员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初始的经济分析模型。但是在建立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方法进行研究,这样可以在建立的过程中,消除一些外界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其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与我国进出口的税率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也给在经济分析的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误差。由于我国的经济正在迅速的发展,因此在经济信息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相关而对人员应当将其范围,进行不断的扩大,并且将各种因素要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经济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方法应用的过程中,对经济的分析和计算也较为准确的。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在我国经济发展预测的过程中,对发展的方向进行一定的搜集和分析,同时,在经济分析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利用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方法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描述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等。充分利用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手段,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为我国的经济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本对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的融合和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在经济领域中进行的一定程度上分析,寻找经济变化的规律,并客观的反应出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赵玉晗. 统计方法与数量经济方法的融合及应用研究[J].林区教学,2013.

篇11

“电力技术经济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强、理论知识创新速度快、多学科交叉等特点,相应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本科教育的需要,更好地把理论教育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合理的实验教学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电力技术经济学经济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方案比较等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学习了电力技术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利用项目投资决策数据分析软件,熟练掌握对项目投资决策数据分析的实用技术,独立完成对电力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数据的分析。本文选择CPDAV1.1为实验教学工具,从电力技术经济学基础理论出发,对相应的电力技术经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探讨。

二、电力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内容

1.基础知识

(1)资金时间价值。用来投资的一笔资金,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也比将来可获得的同样数额的资金更有价值。因为当前可用的资金能够立即用来投资并带来收益,而将来才可取得的资金则无法用于当前的投资,也无法获取相应的收益。不同时间发生的等额资金在价值上的差别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3]

(2)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工程技术方案经济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就是经济效果的评价。经济评价的指标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性,总体来说,经济性评价基本指标有如表1所示的类型。

(3)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是指工程技术方案在计算期内各年可能发生的收入与支出的货币量。[4]整个计算期的现金流量可以勾画出投资活动的情况。根据这些现金流量可以计算投资的经济性评价指标,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按照其在投资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可分为期初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和终结现金流量三部分。

1)期初现金流量。指投资项目开始时在建设期内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量。主要包括:建设投资、净营运资金投资和其他投资费用等。

2)经营期现金流量。指项目建设完成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量。主要包括:营业收入、经营成本、营业税金和所得税等。

3)终结现金流量。指项目终止时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量。主要包括:回收固定资产残值、回收净营运资金等。根据期初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和终结现金流量可以编制出电力建设项目从开始投资建设到运营终结整个生命周期的现金流量表,由此可以进行相应的经济评价指标计算和分析,从而判断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

(4)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不确定性和风险是指由于对项目将来面临的运营条件、技术发展和各种环境缺乏准确的知识而产生的决策的没有把握性。当这些不确定性的结果可以用发生的概率加以表述和分析时,称为风险分析;反之,不能用概率表述的,称为不确定性分析。[4]当决策者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止一个,就要借助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可以帮助决策人了解项目的最后结果对于现金流量中估计值变化的敏感程度。

2.实验内容

通过对电力市场的调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分析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筹资主要过程,预测其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计算分析投资和经营各阶段的净现金流量和财务评价指标,编制相关的财务报表并结合CPDA(Certifiedprojectdataanalyst)项目投资决策数据实验室应用软件进行系列模拟实习,进一步掌握和提高综合运用“技术经济学”课程专业知识的能力。

(1)根据已知资料,分别计算电力建设项目的建设投资和净营运资金投资额、建设期贷款利息、折旧和摊销费用等。根据计算数据编制借款本金及利息还款计划表、利润与所得税计算表、全部投资及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和资产负债表等。在编制以上表格的基础上计算全部资金和自有资金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动态投资回收期和内部收益率,并评价其经济性;最后对燃煤价格和运行效率和运营收入的变化作敏感性分析。

(2)在人工计算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运用CPDA项目投资决策数据实验室应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第一,输入项目基本内容:投资项目名称、投资方案代号、项目单位、项目金额、项目周期和数据分析方式等。第二,计算和输入技术经济数据:将投资方案的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数据输入到软件中。第三,建立现金流量表:生成税前、税后现金流,与自己已完成的分析结果对比。第四,项目决策综合指标分析:生成税前与税后指标。具体包括:投资回收期、净现值、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效益成本比率和净效益投资率等(如图1所示)。第五,敏感性分析:选择营业收入作为不确定影响因素,分析其在±5%的范围内变化给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指标带来的影响(如图2所示),并生成相应的敏感性分析报告。

3.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12

作为分析评价的基础,资料收集要尽可能完备,且与所要开发的新产品项目有相关性。对于农业机械行业来说,收集的资料包括行业结构特征、经济、技术和生产4个方面,来源于农机行业和各个农机企业。行业结构特征包括竞争对手和供应商的情况、用户和市场的情况等;经济方面的资料包括产品制造成本,按项目、按零部件分解的成本资料和使用成本资料、经济效益资料等。技术资料包括农机产品的技术、性能和结构参数,通用件和标准件的使用比例,产品的设计规律、使用范围等;生产方面的资料包括企业的硬件基础设施、研发能力、产品产能、专业化协作水平、工艺装备程度、销售和供应采购情况、售后服务能力等。在资料收集完备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对原始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较为清晰地反映所开发农机新产品的特征和全貌。

3列出备选方案

在全面掌握信息资料,正确衡量企业进行农机新产品开发所具备的资源优劣势的基础上,根据既定目标拟定多项备选方案,列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一般而言,拟定的备选方案越多,被选中的最优方案的相对满意度就越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进行分析评价前,应根据掌握的信息资料先策划和编制若干可行方案,进行初步筛选,留下若干备选方案供进一步评价择优。

4分析评价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的分析与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分析;定量分析指分析一个被研究对象所包含成分的数量关系或所具备性质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对几个对象的某些性质、特征、相互关系从数量上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的结果也用“数量”加以描述。备选方案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后,采用综合分析评价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排序。

4.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采用比较、归纳、总结、演绎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认识其本质规律。定量分析客观、准确,应用愈益广泛,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定性分析,特别是在农机新产品开发中,许多因素,如学术效果和社会效果等难以定量,只能采用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时,要重点关注竞争对手的情况,如他们的经营战略和方式、技术和经济实力等。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长处,弥补缺漏,确保开发出的农机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2定量分析

对农机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是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重要内容。定量分析就是利用统计学上数据分析和检验的方法对调查资料、数据等进行数量上的分析研究,通过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的比较,计算出各个备选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从而反映出各个方案的实施效果。技术经济指标是一组指标,如反映项目盈利效果的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利用率等,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备选方案的实施效果。

4.3综合分析评价

综合分析评价是对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列出企业进行该项农机新产品开发工作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并从利、害两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还要结合技术经济指标、利弊等多方面对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在综合分析时还需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不确定性分析是分析技术方案中某些不确定因素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的综合分析。在农机新产品开发项目技术经济评价中,技术方案包含的不确定因素有多个,例如:产品产销量、产品价格、投资规模、生产成本要素等,各因素的变化对方案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不同。技术经济分析的对象和具体内容是对各个备用技术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评价其经济效益,进行方案选优,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对技术方案的分析评价所采用的经济数据大都来自预测和估算,而实际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方案实施后的实际效果可能与实施前的评估结果不符,影响了技术经济评价的可靠性。为使技术经济分析更科学,评价结论偏差减小,对某些主要技术经济因素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评估其变化对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对策尤为必要。

5选择最优方案

方案择优是整个农机新产品开发项目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工作的最终目的。经过多次反复比较,对比综合评价结果与方案要实现的目标,选择最优的可行方案。如果没有最优可行方案,应重新确定目标或进一步修改完善备选方案。

6提供决策

把所选择的最优可行方案推荐给农机企业的最高管理部门,由其进行最终决策。至此,一个农机新产品开发策划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工作完成。

篇13

二、企业管理中的若干经济数学思想

在企业管理中,成本利润、收入需求、价格等经济量是决策中必需考虑的因素。为了达到利润最大、成本最小、价格最合理,就要把握最佳产量、最佳销售量,最佳销售价格,这常用到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问题,即经济学中的最优化问题,其实质就是求得能够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值时的选择变量的代数值。

1、成本与利润函数

企业成本分为两类,第一类成本的特点是短期内不发生变化,即不随商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固定成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者的固定工资等);第二类成本的特点是随商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变动成本(通常有能源费用、原材料费用、劳动者的工资等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为总成本,即TC(q)=FC(q)+VC(q),其中q为企业的产品产量,这就是企业的成本函数。利润就是生产者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剩余部分,即收益与成本之差,L(q)=R(q)-C(q),这就是企业的利润函数。

生产者提供商品的首要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决定生产规模也是获得最大的利润。对于生产者来说,成本总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因而生产决策者不能只盲目地追求产量,还需要根据利润的变化情况确定适当的产量指标。利润函数L(q)=R(q)-C(q)=0时,此时生产者既不赢利也不亏损,即收支相抵,我们将满足收支相抵的点称为盈亏平衡点(又称为保本点)。盈亏分析常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定价或生产决策。

2、边际分析

在经济研究中,若以原函数代表成本、收入、利润等,通常称之为总函数,如总成本函数,总收入函数,总利润函数等,而对应的导数就称之为总函数的边际函数。边际是对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数量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边际成本在经济学中,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所增加的总成本或增加这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定义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就是总成本函数在所给定点的导数。边际成本在一定产量水平以下,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产量以上,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此时,成本会随产量的增加越来越高,这是由于在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后,要再增加生产需投资新的设备或增加工人工作时间等造成成本的增高。因而在生产管理中,边际成本的分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需求弹性分析

在经济学中,把某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称为弹性。需求函数弹性就是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Ep为需求变化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百分比的比值。需求弹性有其实际的经济含义是表示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其需求量将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经济学中,当Ep<-1时,称需求量富有弹性,也就是价格的变化将会引起需求的较大变化,这时需求量对价格的依赖是很大的,换句话说,适当涨价会使需求较大幅度上升从而增加收入;当-1<Ep<0时,称需求量是缺乏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小于价格的相对变化,此时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在适当涨价后,不会使需求量有太大的下降,从而可以增加收入;当Ep=-1时,称需求为单位弹性,这是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基本相等,即商品的涨价或降价对商品的销售基本无大的影响。

在企业管理运用弹性进行经济分析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考虑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性质,如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小,奢侈品、可有可无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商品的替代性强弱,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就越大;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一种商品其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越小,则其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商品用途的广泛性,用途越广泛,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时间因素,同样的商品,从长期看,其弹性越大,从短期看,其弹性小。(2)考察价格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在产品富有弹性的情况下,提高价格反而使销售收入减少,降价却能增加销售收入。但随着价格的下调,需求价格弹性也随之降低,因此降价促销是有限度的。近几年的彩电大战、VCD大战实际上是降价大战,其结果是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弹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实战依据。(3)考察需求交叉弹性。交叉弹性Exy是指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当企业的产品有互补关系时,就其中一种产品,定价较低可能会减少这部分产品的收益,若其互补品的销量迅速增加,导致企业总的利润增加,则此降价方案可行。Exy越大,说明竞争越激烈。因此,企业决策人员应了解掌握本企业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除了采用灵活的价格策略外,更应把功夫放在开发产品、改进市场、降低成本等方面上,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4、最优化问题

在经济管理中,常常要寻求经济函数在一定范围内的最大、最小值,这就是最优化问题。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的最终目的,选择利润最大的产出水平是经济数学在经济管理中最显著的应用。设利润函数为L(q)=R(q)-C(q)(q≧0),为求出使利润最大的产出水平,首先必须满足必要条件,即利润函数的—阶导数等于0,此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其次,还必须满足充分条件,即当利润函数的—阶导数等于0时,二阶导数小于0。满足这样的充分必要条件的产出水平将使利润最大。最优化问题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也经常碰到。

三、运用数学分析方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决策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

经济学和数学在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门科学,二者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是迥然不同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和互相利用。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和方法,实现了经济理论的模型化,使之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经济系统能够得以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直接为经济实践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数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领域,提高了经济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然而,经济学不能变成为一系列抽象假定复杂公式的堆积,因为经济活动的规律纯粹用数学公式是推导不出来的,而且,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实践过程相当复杂和多变,同时还可能会遇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果能够科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把经济学和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工作的发展。相反,如果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允许,盲目地生搬硬套各种公式和模型,把错综复杂、或明或暗的经济现象设计成一堆庞大且难以处理的数学符号,可能导致经济学成为一种完全虚构的假说。这样,无论对经济理论研究,还是经济实践过程,都将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

2、正确处理好经济分析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