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篇1

一、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

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

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

篇2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而定量分析, 是指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其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研究对象发展的一般规律。

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石是实证主义。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量分析比较接近于假说-演绎方法的研究,既保留重视观察实验、收集经验资料的特点,又保留重视逻辑思维演绎推理的特点,应用假说使得观察实验方法和数学演绎形式结合起来。

二、定性、定量分析的关系

早在经济学经典著作《资本论》里面就科学地体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统一。对于在逻辑分析、判断推理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定性分析以及在社会调研及量化发展起来的定量分析,它们在不同的分析领域上都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首先,定性分析可以对事物进行在我看来类似于归类的一种描述,能反映其事物能够基本反映的东西,能代表其所代表的一些基本规律以及认识,但是更为严谨的规律却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严谨的科学研究会追求更为精细的规律,所以定性分析一般说来只能是作为对科学精细研究的一种基础、论证、分析及补充。而定量分析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定性分析存在的最大弊病。作为定量分析最强有力支撑的数学科学,其精确性可使研究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数学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对研究对象的规律进行很好的推理,同时在一定的研究范围中能够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是同时数学方法也存在着缺陷,这也就是我们更为支持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因所在。数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充当的是一种工具的角色,它的好坏依赖于科学工作者对它的使用。而科学规律只能在各种外界因素都符合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才能更真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往往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实比理论总是复杂很多,在这个时候,不少的现象就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如果我们强行的使用数学模型就可能导致与科学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甚至脱离,也就失去了我们研究现实规律的意义。而此时,运用定性分析可能会取得比定量分析更为融洽、真切的效果。所以对于一个好的分析模型,我们一般要从定性、定量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行相互协调、相互论证,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分析。

三、现代科学分析发展趋势

1.定量描述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在以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科学工作者总是把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满足于定性研究,而很少使用定量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模式当然具有合理性,同时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使社会科学往往停留在对研究对象的推理分析和描述界定上,其结论往往只能见仁见智,缺乏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精确性、普适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验证,因而影响到人们对社会科学科学性的认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正在变得日益复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成为现代科学重点研究的领域,同时科学工作者把加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之间的联系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之一。这一总趋势意味着科学研究行定性的描述进入定量的分析是紧密联系的。从定性的描述进入定量的研究,是一种人类思想的发挥在那从一种思想规定向另一种思想规定的客观转化,是在思想中把握思想的客观规定。恩格斯说过任何质都具有无穷的大量的数量表现,所以,过去以描述为主,没有很多数学分析的生物学、经济学等也相继地提出了适用于本学科领域的定量研究,逐渐走向了定量化。

2.定性与定量研究会越来越成为永久的搭档

随着基础学科的不断发展、完善及更多、更为稳定的学科体系的建立,人们越来越注重其他学科的发展,所以近些年来不断涌现出一些边缘学科,越来越受人们关心也是越来越热门的还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实际情况的这些兴起的边缘学科,同时,对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及大量的不可抗拒因素,就算是科学工作者越来越亲睐的定量分析往往也不能满足分析的需求,所以近些年来的更多分析中,既有精确、客观的数学分析,同时也有定性分析对其进行调节、说明及论证。

参考文献:

[1]刘敏祥.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J].

[2]鲁靖文,刘轩宇.浅析经济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量性分析的关系[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

[3]郭金彬.试论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2.

篇3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是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在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受苏联范式的影响,恪守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教条,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忽视政治经济学的建设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的时代变迁,新经济的出现,“使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成为经济活动的新模式,网络经济成为新的经济运作方式”,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新时期和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在坚持理论指导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变迁,推进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

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应处理好的六个关系

“政治经济学必须发展,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科学的理论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它能够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能够不断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才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需要立足于新经济带来的现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的基本特征,使政治经济学能够与时俱进,增强政治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追求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因此,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实现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要研究市场经济问题,但在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中政治经济学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的考察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而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重视经济运行分析。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要以经济学为主体,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份,“借鉴西方经济学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生产方式”,实现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互补,提高政治经济学的学术生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

(二)处理好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讲,在理论的号召和指导下,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改革的目的,形成“改革共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尽管30年来,中国改革的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国的改革理论仍处于滞后状态。为促进改革理论的发展,应在对实际应用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把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与改革理论的创新结合起来。一是提升改革理论研究水平,不断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改革理论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人们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积极性。二是处理好改革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要善于从改革的实践中及时地总结、提升改革理论;另一方面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验证和修正理论。

(三)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从当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来看,定量分析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定性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失去了思想性。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要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创新。

篇4

如投资者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盈利,但在盈利过程中伴随着投资风险,所以它们的分析内容是企业经营趋势、投资风险、收益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的大小。从企业的管理者看,企业使用这些资产的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企业向所有者及债权人承担着资产经营管理的责任,即资产必须保值和增值,对资产的运用要能够使得企业自我生存和发展、并向所有者提供投资收益、按约定条件向债权人偿付资产。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由于只有在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时,企业才可能有较强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各方面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才保证,因此现代财务分析的重心由外部分析转向内部分的。财务分析的内、外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分析时虽有不同的侧重,但也有共同的要求,都要求财务分析研究能够提示由企业的经营趋势、资产与负债、及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盈利能力等。

二、财务参与决策是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财务参与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直接参与研究有关的经济信息,制定经营目标的措施。

1.综合性强。财务管理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价值形式进行综合性地反映。财务管理的这一特征表明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

2.覆盖面广。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这是企业进行各种经营活动的基础。而在企业里,一切者是财务管理的内容。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都与资金有关。首先,各个部门如果没有资金作为基础,任何部门的活动都不能进行;各部门的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资金的收入,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3.敏感性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都可迅速地反映到企业财务上,并影响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经营活动是一个整体系统,每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从而影响企业整个财务状况。这就要求企事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能过自身的工作,密切注视外界的变化,及时提供财务信息,反映工作的进展情况。

三、企业经济活动财务状况分析方法运用

经济活动分析中的一般分析方法实质上是经济活动分析的程序或步骤 ,不是什么分析方法。本人认为财务分析方法体系应由两大部分构成 ,即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

1.定量分析法。所谓定量分析方法是借助于数学模型 ,从数量上测算、比较和确定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变动的数额 ,以及各财务指标变动的影响原因和各因素影响大小的一种分析方法。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中应用数学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开始充分应用数学的逻辑性和推理性,作为经济分析推理的工具,如现代经济分析中所采用的数理统计分析、线性规划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但定量分析方法并不是将众多的数学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按照建立财务分析方法体系的要求,合理地选择。既要有财务分析的事前预测分析方法,又要有财务分析的事中控制分析方法,还要有财务分析的事后总结分析方法。

2.定性分析法。所谓定性分析方法是指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变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说明。定性分析的方法一般有:

(1)经验判断法。经验判断法是分析人员在了解过去和现实资料以及定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内外条件变化,运用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做出判断。

(2)会议分析法。会议分析法是由分析人员召集对分析对象熟悉情况,有经验的有关人员开会,按照预先拟定的分析提纲进行分析、研究、讨论。通常采用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方式,或者开现场分析会议的方式,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然后把各方面的意见整理、归纳、分析来判断未来的情况并做出分析结论。

篇5

一、矛盾分析法与公共政策分析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分析事物最根本的方法,在整个唯物辩证法方法论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它是所有学科都应该重视的分析方法,也是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首先,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辩证方法。所谓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即其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即其同一性。同一性是相对的,而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而斗争性则寓于同一性之中,两者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第二,矛盾分析法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第三,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就是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以避免“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就是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避免主次不分的“均衡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的,是内在统一的。任何公共政策问题的产生都根源于矛盾,任何公共政策也都是为了解决矛盾。从政策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公共政策理论和公共政策实践矛盾的解决离不开矛盾分析法。从公共政策的本质来看,公共政策一定是国家公共权力运行的具体体现,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的主要手段。国家在运行公共权力时,如何做到兼顾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矛盾双方的利益需要是政府面临的重要抉择,将矛盾分析法引入公共政策分析中,有助于平衡矛盾双方的利益,使其尽可能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从公共政策的特征来看,政治性和公共性、稳定性和变动性、公平性和效率性、强制性和合法性是公共政策的矛盾性特征。公共政策的政治性和公共性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当政治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以及贯彻统治阶级意志的政府所具有的特殊利益与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公众的利益一致时,公共政策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就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但当它们的利益不相一致甚至发生冲突时,公共政策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就会相互矛盾。稳定性和变动性、公平性和效率性、强制性和合法性也都是这种矛盾关系。再从公共政策的功能来看,公共政策对社会的存在、运行和发展有着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和分配功能。一般常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平衡协调发展的,但当社会发展中出现不平衡不协调,比如在分配上出现贫富差距悬殊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没有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时,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利益各方的冲突和矛盾。可见,公共政策领域到处充斥着矛盾。在这些矛盾的解决过程中,矛盾分析法大有用武之地。

二、利益分析法与公共政策分析

所谓利益,就是在受生产力发展制约的一定的经济关系中,人们为实现自身需要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利益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由于需要的多样性,人们之间必然形成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多方面、多层次利益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竞争性和协调性、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统一是利益的特征。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区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区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区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区分,正当利益和不正当利益、合法利益和非法利益的区分是利益的构成,是利益矛盾的具体表现。利益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人们的利益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利益分析法是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一种基本方法。首先,从公共政策的实质角度看,公共政策是对社会的价值所作的权威性分配。也就是说,公共政策是政府从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出发进行的具体管理,是以政府为主的各种利益个体和群体参与的管理活动,利益分配是公共政策活动的核心。在利益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第二,从公共政策的类型角度看,分配政策是对社会上各种利益集团内部利益划分作出规范;再分配政策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对社会各集团的种种利益进行平衡和协调的规范;规制政策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二是划分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自律政策即自我限制的政策,是指政府规定了某些行为规范供集团在行动时对行为进行选择。第三,从公共政策的功能角度看,政府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将社会公共资源正确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而其关键是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公共政策中利用利益分析法,就是要权衡公共政策利弊得失,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使各方面的利益能够协调、全面发展,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社会健康向前发展。

三、系统分析法与公共政策分析

所谓系统分析法就是在研究中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系统,在若干选定的原则和准则下,通过对系统内各要素、结构和关系的考察,利用定量的方法提供允许和可用的数据,借以制定可行方案并推断各种可能结果,以期寻求对系统状态整体效益最大的方法。系统分析法之所以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是由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本身的系统性所决定。我们可以把公共政策活动视为一个由政策活动的外部生态和内部生态所组成的复杂大系统。公共政策活动的外部生态有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等环境因素,也有全球的、区域的、一国整体的、地区的等层次因素,它们构成公共政策活动的具体情境事实体系。政策行动主体、政策公共财政资源、政策信息资源、政策价值取向、政策工具选择等则构成公共政策的内部生态系统。公共政策活动是其外部生态和内部生态通过互动实现相互适应和改造的过程。公共政策活动的外部生态既制约着内部生态,同时又为其运行提供了现实条件,公共政策活动的内部生态的变化,又改变着外部生态的状况。正是通过这种外部生态和内部生态间的互动,具体公共政策活动的功能才能得到实现。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分析可从两个角度进行。从静态结构角度看,公共政策系统由公共政策的环境超系统与资源系统、公共政策的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公共政策的组织系统与体制系统、公共政策的咨询系统与信息系统所组成的复杂大系统。而从动态运行过程角度看,具体的公共政策是一个处在自身系统和环境超系统交互作用下,由政策主客体的活动构成的、处在变动中的动态过程。公共政策动态演进的动力源自其内部矛盾的展开,一类是公共政策系统与其环境超系统之间的矛盾,另一类是公共政策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矛盾。这一演进过程呈现出变动性、互动性、弹性和流动性诸特点,这一演进过程还呈现出政策议程、政策规划、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终止等有系统关联的若干阶段。可见,系统分析法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是极富实用价值的。

四、因果分析法与公共政策分析

因果理论是对事物和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理性概括和反映,它反映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前因后果,前后现象之间有必然性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异因异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是因果联系复杂多样性的表现。对事物和现象间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因果分析法。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因果分析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政策环境与政策执行之间、政策资源的配置与政策效率之间的联系。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常用的因果分析法有详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结果方程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实验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结果方程模型属于因果关系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公共政策预测和公共政策评估中被经常采用。

五、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与公共政策分析

定量分析法是对事物的量的规定性进行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决策分析、优化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具体方法。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典型的定量分析法就是福利经济学所主张的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是政府以市场方式制定政策从而达到资源再分配目标的一个基本技术,被称之为试图用经济方法取代市场讨价还价的价格确定方式,使政策抉择达到帕雷托最优。帕雷托最优就是采取任何一个行动,都至少给一个人带来好处,但却不损害任何人。这在公共政策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由帕雷托最优的困境产生了卡尔多-希克斯标准的福利经济学:政策选择要使净福利最大化。也就是说,一项政策即使使某些人受损,但如果总福利大于损失,这项政策就应该被采纳。成本-收益分析法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法等。成本-收益分析法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政策评估中常用的定量方法。趋势分析法、指数平滑法、回归分析法则是公共政策预测中常用的定量方法。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定性分析法是对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进行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包括归纳分析法,演绎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在公共政策领域,确认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要借助于因果分析法,对政策问题的实证分析要借助于归纳分析法和演绎分析法,对政策问题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要借助于结构分析法,对新旧政策问题的相似性进行分析要借助于比较分析法,对政策问题的性质的把握要借助于矛盾分析法。定性分析更适用于涉及社会、政治、价值、伦理和意识形态等难于定量的问题,定量分析则更适用于经济问题。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

六、理性分析方法、超理性分析方法与公共政策分析

在公共政策分析中,与理性方法相关的决策模型包括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和综合分析政策决策模型。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是以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经边沁、密尔等功利主义者发展,以及现代管理科学家的概括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决策理论。完全理性决策模型认为,政策实施的结果就是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限定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它要求决策过程中必须把决策行为视为具有一致价值判断的整体行为而非个体或群体行为。决策者有绝对的理性,具备完备的知识和信息,能穷尽所有备选方案并预测到所有结果。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它政策资源的消耗。这些近乎完备的条件成为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在实践中无法使用的原因。西蒙对完全理性决策模型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局限性,提出了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它是依靠有限的资源和信息,通过不断的搜索,得出满意政策方案的决策方法。这种模型是以“令人满意的”准则去取代完全理性所主张的“最大化”准则,所以又称满意决策模型。满意决策寻求的不是最佳,而是次佳或“第二最适”。在实际决策中,有限理性决策模型重视的是可行性研究和成本与利益分析,但它更主要的是仅仅为决策者提供决策规则,这也成为其主要的缺陷。林德布洛姆在批判了理性决策的缺陷后提出了渐进决策模型。这一方法强调决策者的决策是从现行政策出发,只是对现行政策的调整。但渐进决策模型只适用于既有的相对简单的问题而不是将来要发生的复杂的问题,因而它在政治上追求的是安全的而不是具有冒险精神的措施,这样公共政策就变成了补救性措施而非创新性方案。德罗尔看到了理性决策模型在可行性问题上的局限和渐进决策模型的保守倾向,提出综合决策模型,试图将理性决策模型和渐进决策模型结合起来,并把两者的合理性加以延伸和综合。他认为现实的政策诉求可能是要求社会变革的,也可能是要求社会稳定的,因此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而R.M.克朗则认为应该把理性分析的科学和超理性分析的艺术结合起来[1]。克朗认为,超理性分析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判断、直觉、创造力、灵感、隐含的知识、信仰、洞察力、意志、超感交流和预见能力等。德热认为,超理性因素主要包括判断力的应用、创造性的发现、头脑风暴法和其它一些决策方法[2]。可见,超理性分析以主观判断为主,而这种主观判断应当建立在充足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之上。超理性不是非理性,非理性是建立在信息不完备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因此,超理性分析可以定义为在充足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主观判断,也即建立在定量分析、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定性分析。当一个公共政策问题包含社会、政治、组织、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因素时,理性方法就难以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超理性分析方法。超理性分析方法主要有:问题的主观识别方法、趋势的直觉预测方法、方案的灵感激发方法、决策的经验判断方法、结果的模糊评估方法。超理性分析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特别大,为防止其可能导致的片面或极端情况的出现,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建立在定量分析基础之上;决策者具有足够的经验积累;政策过程能够排除明显的错误和缺陷;综合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变化。超理性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多元政策目标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有利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决策过程和政策特点。总之,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存在着包括矛盾分析法、利益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理性分析法和超理性分析法等若干哲学方法,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比如,在进行利益分析的同时也必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进行系统分析的同时也必然进行矛盾分析,而超理性分析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定性分析。因此,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方法论体系,这些哲学方法对保证公共政策的科学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周建民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篇6

篇7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三、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 Lag、Spatial Error、Spatial Durbin 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 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篇8

二、企业管理中的若干经济数学思想

在企业管理中,成本利润、收入需求、价格等经济量是决策中必需考虑的因素。为了达到利润最大、成本最小、价格最合理,就要把握最佳产量、最佳销售量,最佳销售价格,这常用到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问题,即经济学中的最优化问题,其实质就是求得能够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值时的选择变量的代数值。

1、成本与利润函数

企业成本分为两类,第一类成本的特点是短期内不发生变化,即不随商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固定成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者的固定工资等);第二类成本的特点是随商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变动成本(通常有能源费用、原材料费用、劳动者的工资等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为总成本,即TC(q)=FC(q)+VC(q),其中q为企业的产品产量,这就是企业的成本函数。利润就是生产者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剩余部分,即收益与成本之差,L(q)=R(q)-C(q),这就是企业的利润函数。

生产者提供商品的首要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决定生产规模也是获得最大的利润。对于生产者来说,成本总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因而生产决策者不能只盲目地追求产量,还需要根据利润的变化情况确定适当的产量指标。利润函数L(q)=R(q)-C(q)=0时,此时生产者既不赢利也不亏损,即收支相抵,我们将满足收支相抵的点称为盈亏平衡点(又称为保本点)。盈亏分析常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定价或生产决策。

2、边际分析

在经济研究中,若以原函数代表成本、收入、利润等,通常称之为总函数,如总成本函数,总收入函数,总利润函数等,而对应的导数就称之为总函数的边际函数。边际是对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数量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边际成本在经济学中,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所增加的总成本或增加这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定义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就是总成本函数在所给定点的导数。边际成本在一定产量水平以下,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产量以上,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此时,成本会随产量的增加越来越高,这是由于在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后,要再增加生产需投资新的设备或增加工人工作时间等造成成本的增高。因而在生产管理中,边际成本的分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需求弹性分析

在经济学中,把某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称为弹性。需求函数弹性就是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Ep为需求变化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百分比的比值。需求弹性有其实际的经济含义是表示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其需求量将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经济学中,当Ep<-1时,称需求量富有弹性,也就是价格的变化将会引起需求的较大变化,这时需求量对价格的依赖是很大的,换句话说,适当涨价会使需求较大幅度上升从而增加收入;当-1<Ep<0时,称需求量是缺乏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小于价格的相对变化,此时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在适当涨价后,不会使需求量有太大的下降,从而可以增加收入;当Ep=-1时,称需求为单位弹性,这是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基本相等,即商品的涨价或降价对商品的销售基本无大的影响。

在企业管理运用弹性进行经济分析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考虑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性质,如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小,奢侈品、可有可无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商品的替代性强弱,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就越大;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一种商品其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越小,则其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商品用途的广泛性,用途越广泛,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时间因素,同样的商品,从长期看,其弹性越大,从短期看,其弹性小。(2)考察价格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在产品富有弹性的情况下,提高价格反而使销售收入减少,降价却能增加销售收入。但随着价格的下调,需求价格弹性也随之降低,因此降价促销是有限度的。近几年的彩电大战、VCD大战实际上是降价大战,其结果是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弹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实战依据。(3)考察需求交叉弹性。交叉弹性Exy是指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当企业的产品有互补关系时,就其中一种产品,定价较低可能会减少这部分产品的收益,若其互补品的销量迅速增加,导致企业总的利润增加,则此降价方案可行。Exy越大,说明竞争越激烈。因此,企业决策人员应了解掌握本企业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除了采用灵活的价格策略外,更应把功夫放在开发产品、改进市场、降低成本等方面上,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4、最优化问题

在经济管理中,常常要寻求经济函数在一定范围内的最大、最小值,这就是最优化问题。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的最终目的,选择利润最大的产出水平是经济数学在经济管理中最显著的应用。设利润函数为L(q)=R(q)-C(q)(q≧0),为求出使利润最大的产出水平,首先必须满足必要条件,即利润函数的—阶导数等于0,此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其次,还必须满足充分条件,即当利润函数的—阶导数等于0时,二阶导数小于0。满足这样的充分必要条件的产出水平将使利润最大。最优化问题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也经常碰到。

三、运用数学分析方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决策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

经济学和数学在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门科学,二者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是迥然不同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和互相利用。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和方法,实现了经济理论的模型化,使之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经济系统能够得以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直接为经济实践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数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领域,提高了经济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然而,经济学不能变成为一系列抽象假定复杂公式的堆积,因为经济活动的规律纯粹用数学公式是推导不出来的,而且,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实践过程相当复杂和多变,同时还可能会遇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果能够科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把经济学和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工作的发展。相反,如果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允许,盲目地生搬硬套各种公式和模型,把错综复杂、或明或暗的经济现象设计成一堆庞大且难以处理的数学符号,可能导致经济学成为一种完全虚构的假说。这样,无论对经济理论研究,还是经济实践过程,都将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

2、正确处理好经济分析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篇9

一、引言

公共投资是社会总投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我国公共投资力度逐渐加大,公共投资绩效的评估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公共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满足公共需求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低效率的重复建设、投资过程的资金浪费流失、对环境保护的忽视等。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公共投资效益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对公共投资绩效的综合评判。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更加关注公共投资带来的社会性和生态性。因此,基于人们的价值取向,根据不同的公共投资项目选择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模型,对于增强公众满意度,提高公共投资的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是基于公共管理角度的绩效评价,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是指基于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公共投资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评判。本文基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提出了四种新型的绩效评价模型,即基于低碳经济模式的绩效评价模型、基于伙伴关系模式的绩效评价模型、基于群决策理论的绩效评价模型和基于证据理论的绩效评价模型,为决策者进行理性选择提供依据。

二、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选择的原则

由于公共投资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非营利性等特征,因而对于公共投资绩效的评价也具有了特殊性,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科学性、经济性、动态性、价值导向性、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等,这样才能够保证绩效评价的顺利进行。

(一)科学性原则

一个有效的评价模型首先要使得评价结果公平、客观。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区的公共投资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公共投资绩效评价如何既要兼顾经济发达地区又要兼顾落后地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在公共投资中,有许多指标是很难量化,如人们的满意度等,因此基于客观的事实,选择一种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模型,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较为客观的评判公共投资的绩效。

(二)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是指在对公共投资的绩效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前提下,选取的评价模型尽可能的简约,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公共投资从投入、实施到评估,每个环节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需要每个环节都要遵循经济性的原则。一个简单、直观的评价模型,不仅便于人们操作,而且能节省大量的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动态性原则

由于公共投资项目生命周期长,在不同阶段公共投资的投资力度也会发生变化,因而绩效评价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绩效评价也应分阶段进行。如一些大型公共投资项目,在绩效评价时分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进行。因此,根据公共投资不同阶段特征选取更为合理的动态绩效评价模型,对于更好的完善公共投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四)价值取向导向性原则

在绩效评价模型的选择过程中,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有的以效率优先为取向的,有的以公平为取向,也有的以生态文明为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就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如在效率优先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的情况下,成本效益模型、投资乘数模型、挣值分析模型等则成为首先考虑的选择;在人们追求公平的前提下,则较多的选择平衡积分卡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满意度分析模型、综合评价模型等作为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在生态文明成为人们价值取向前提下,低碳经济模式评价模型、伙伴关系模式评价模型等则成为了最优选择。

(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定量分析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定量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指标进行量化,能较为客观的反映实际问题。然而,在公共投资中,有许多指标在现有的技术范围内不能量化,无法进行定量分析,这就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因此,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的选择要遵循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两者进行合理而适当的结合,从而全面的评价公共投资的绩效。因此,公共投资绩效评价能否有效的进行,绩效评价模型的选择至关重要。在不同的价值导向下,选取科学、合适的评价模型有利于客观的衡量人们对公共投资的满意度,也有利于公正的评判公共投资的综合效益。

三、公共投资绩效评价常用模型

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评价方法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平衡积分卡法等,虽然在实践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现阶段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源于美国通过的《洪水控制法案》,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公共投资领域,成为公共投资决策的基本工具。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基于净现值、成本效益和内部报酬率原则,比较分析一定时期投资项目的成本和效益,进而获取最优投资方案。但是由于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对成本和效益进行衡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适用范围,即仅适用于能用货币计量成本效益的投资项目。由于公共投资自身的特殊性,用这种方法对其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如由于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界线模糊,不能准确衡量效益的大小;同时公共物品本身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得真正受益的群体范围很难准确的判断。尽管存在局限性,但是在以效率优先为价值导向的投资项目中,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简便可行的选择。

(二)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指通过计算多种指标,并赋予一定权重,从而获取综合评价值,进而完成对公共投资绩效的综合评价。现代综合评价法大体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客观赋权评价法,一类是主观赋权评价法。前者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主成成分分析法等,后者主要包括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目前在公共投资绩效评价中较为常用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1. 数据包络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即DEA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运筹学家A. Charnes,W. W.Cooper 和E. Rhodes 于1978 年提出的。DEA 分析法是基于线性规划模型,对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同类可比性单元进行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DEA 分析法近年来在公共投资绩效评价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李忠富和李玉龙(2009)基于2003-2007年我国基础设施投入和产出的数据,运用DEA 的二阶段模型,对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进行了相对有效的评价;张心昌(2012)通过构建三阶段的DEA模型对2008-2010 年我国各地区农村公共投资绩效进行了评价。DEA 分析法在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指标的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但是由于此种方法对样本容量的要求较高,同时要对数据的可信性做出判断,因此极大的限制了数据包络分析法在进行绩效评价时的相对有效性。

2.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是将决策目标层层分解,进而对每层的各要素进行分析比较,从而选出最优决策方案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侧重于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数据对决策变量进行量化,用定量分析来反映人的主观判断。层次分析法已广泛应用于公共投资领域,此方法对于评价公共投资中无法量化的定性问题具有突出的优势,然而由于定量分析的数据较少,定性的成分居多,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另外,当分层的指标过多时,权重的大小难以确定,这无疑给绩效评价带来困难。

3.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模糊数学隶属度理论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行业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评价指标,其次专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赋予变量一定的权重,并通过建立隶属函数构建评价矩阵,最后通过模糊变换进行评价。我国对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在一些领域也初见成效,如水利、医学、建筑工程等领域。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于在公共投资绩效评价中模糊的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运用模糊数学法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定量分析,而定性的问题大多是通过专家的主观经验判断进行量化,不可避免的造成评价结果的主观性较强。同时,由于评价过程中有的评价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信息不必要的重复。

目前综合评价法在我国公共投资绩效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评价结果较为准确、全面。但在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等方面主观性较强,客观度较弱,操作起来很难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需求,因此在公共投资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平衡积分卡法

平衡积分卡起源于 1990 年美国诺顿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衡量组织的未来绩效”。平衡积分卡最初用于评价企业绩效,后来国内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将其引入了公共投资领域,如张安定(2004)对平衡积分卡在公共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2006 年杨文明等对传统的平衡积分卡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平衡积分卡分析法对公共投资绩效进行评价,为政府绩效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所谓平衡积分卡是指基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综合评价组织绩效的方法。由于平衡积分卡最初是为企业绩效评价而设计的,而企业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与公共投资所追求的公共利益大相径庭。因此,运用此种方法对公共投资绩效进行评价,需要对平衡积分卡进行必要的修正。但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依据公共投资的特点对平衡积分卡的具体指标进行修正,实施难度大,实施成本高。因此,在现阶段科学合理的运用此种方法对公共投资绩效进行有效的评判很难实现,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以上三大类绩效评价方法各有利弊,但也有相似之处,即都没有做到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同时对于具有模糊性的问题做出的判断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另外,采用以上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综合考虑各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无法兼顾各方利益的需求。每一种方法带来的绩效评价效果也各有不同,在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所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当前人们的价值取向,针对公共投资的特殊性,选择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

四、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新型模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着变化,逐渐趋于多元化。在多元化价值观的驱动下,新型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四种新型模型。

(一)基于低碳经济模式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3 年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上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当前雾霾天气令人堪忧,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难以为继,环境问题成为了每年两会的热点话题。取而代之的新型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已备受人们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在我国公共投资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对低碳经济的关注度较低,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生态文明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进行公共投资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低碳经济模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基于低碳经济模式选取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模型。要关注公共投资的动态性。由于公共投资周期较长,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反应具有滞后性,因此,在公共投资的各个阶段要选取动态的绩效评价模型,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估,进而对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公共投资绩效进行综合性的评判。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低碳经济模式是一种新的理念,单靠相关人员的预测和分析,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因此,在使用模型时要较多的采用生态方面的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以增加可信度。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公共投资规模和特征选择反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模型,使评价结果更有针对性。

(二)基于伙伴关系模式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

伙伴关系模式最早起源于日本重工业,而后被逐渐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获得了较快发展。伙伴关系模式是指有着共同的目标,具有协商解决冲突的能力,并且相互信任的组织之间的联盟模式。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下,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主体通常是政府,主体单一,无法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而随着我国投资和融资机制的改革,公共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也在发生变化,逐渐趋于多元化。而伙伴关系模式一个突出的优势就在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公众和执行者等。伙伴关系模式是我国各项改革深化的必然选择,该模式从多元化价值观的角度对公共投资绩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由于价值取向因人而异,因而对同一对象不同的评价主体所作出的评价结果也有所差异。

伙伴关系模式的引入,既是对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式的创新,同时绩效评价的结果又能兼顾各方利益群体的需求,体现了现代社会效率性、公平性、社会性和生态性等多元的价值取向。

(三)基于群决策理论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群决策概念最早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而后随着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群决策是指多人对同一问题作出决策的过程。

当前通畅的信息渠道和庞大的信息来源使得决策变得日益复杂,单个人很难对某项决策作出科学的评价,这就需要群体决策的力量。在“财政投资,政府管理”的模式下,更需要借助群决策的力量对公共投资项目进行必要的监督,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建立基于群决策理论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目前采用的绩效评价模型,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仅能反映评估结果的好坏,不能深入反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同时在指标权重确定上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基于群决策理论建立绩效评价模型,可以将具有评价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相关专家学者和组织者组织起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群决策信息,进而对群决策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概括,最终完成对公共投资绩效的综合评估。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和公平。

构建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不仅可以实现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而且可以实现从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等方面对公共投资的综合评估,有利于提高公共投资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基于证据理论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证据理论最早是由Dempster 于1967 年提出,而后经过Shafer 发展起来,形成了统一的理论,简称D-S 证据理论。证据理论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推理理论,是基于人们从客观世界所掌握的证据和知识,对于不确定的信息进行度量。

当前在公共投资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信息,这极大地干扰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目前常用的评价模型很难做到对这些信息进行较为客观公正的分析。而证据理论正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证据理论能够有效的处理不确定的信息,通过构建信度函数来表示人们所掌握的证据,进而根据数据融合法则对所获取的不确定性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实现对公共投资绩效的综合评价。

构建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一方面用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作为知识框架,能充分考虑人们的主观诉求,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民主性;另一方面利用证据理论对不确定信息进行定量分析,降低了绩效评价的主观性,使得评价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不同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的选择会对评估结果和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没有哪一个评价模型是完美无缺的。如何进行理性的选择,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仍是值得去探索和实践的。只有遵循科学性、经济性、动态性、价值导向性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原则,根据不同的公共投资项目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模型,才能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全面。

参考文献

[1] 普雷姆詹德. 公共支出管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陆庆平. 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J]. 财政研究,2003(4):18-20.

[3] 鲍良, 杨玉林.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与发展[J].资源与产业,2008(2):54-56.

[4] 王冲. 公共投资工程绩效评价研究——基于低碳经济模式[J]. 企业经济,2014(9):147-150.

[5] 张艳. 伙伴关系模式下公共投资建设项目评价研[M].兰州大学,2007.

[6] 李小皇. 基于群决策理论的公共项目投资绩效评价方法研究[M]. 湘潭大学,2012.

篇10

一、国外财务预警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财务预警研究起步较早,通过学习和对比,可以大大开拓我们继续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思路。尽管到目前为止,财务比率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的预测能力还没有得到任何一个理论说明,但财务预警模型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我国在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有着诸多启示。1.选取与财务危机相关性较高的会计数据和财务比率。对比国外财务预警模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在模型中均运用了会计数据和财务比率。国外以破产做为界定财务危机的标准,学者们纷纷选取那些在债务契约中经常用来限制管理人员行为的数据和比率,并把它们做为破产可能性的计量指标。他们普遍认为,违反契约并不必然导致破产,但那些数据和比率的恶化,将会导致债务人违约,债权人就有权迫使企业破产。因此我们在研究中,首先应当以适当的标准来衡量财务危机,同时应当选取那些与财务危机高度相关的会计数据和财务比率。2.单变量模型与多变量模型相结合。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各有优势。单变量模型简便易操作,而且可以同时选取多个适当的指标进行分析。多变量模型则建立在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基础上,能较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我们在研究和运用财务预警模型时,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进而提升模型的使用效果。3.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中国实际。国外的预警模型是基于国外的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背景。我们在借鉴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国内上市公司的具体特点,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预警模型。到目前为止,在这一领域占据着核心地位的仍数国外最具权威的爱德华•奥特曼的Z模型。

二、建立和实施财务预警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从国内目前的情况看。为了保护与上市公司有关的各利益方的正当权益,上市公司建立和实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势在必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和实施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过程,为了提高模型的预警效果,在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同时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力求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和及时。财务预警是建立在对会计信息进行一系列处理和分析基础上,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功能和质量。作为企业,首先必须严格遵守有关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财务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2.确定合理的预测期间。由于企业的财务指标在破产前两三年才开始发生变化,过早预测财务危机可能会影响到预测结果的准确程度。对此,应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选择适当的财务危机预测期间,以保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相关性。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财务预警分析中不应该缺少定量分析,但也不能过分强调其重要性。这是因为财务预警本质上是保守的。事实上,任何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只是能提供一个关于企业财务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线索,而并不确定财务危机是否真的会发生。而定性分析则是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分析人员的经验判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定量分析的不足。定性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等。如当企业过度依赖贷款、过度依赖某家关联公司、过度大规模扩张、总资产和收益急剧下降、企业股价急剧下降、财务预测在较长时间不准确等情况,则预示着企业存在着发生财务危机的潜在可能。为此,企业不但要通过定量分析对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把握,而且要结合定性分析作出专业判断。4.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和其他管理系统的关系。(1)加强信息系统管理。财务预警系统要求强有力的信息管理向其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因此在企业内部要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信息管理组织机构。(2)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财务预警系统应该与其他子系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各子系统之间应实现数据共享。(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预警系统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以满足财务预警的需求。

作者:张慧君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篇11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17-01

一、序言

众所周知,在日益竞争加剧的市场经济下,项目决策水平直接影响者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对节约项目投资、增强企业竞争力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市场分析的作用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投资规模、经济测算结果以及项目的取舍。目前,国内不少项目在上马后其实际情况与可行性研究结论严重背离:有的项目建成后发现原材料严重缺乏,无法顺利投产或者投产后无法达到设计能力而形成规模效益;有的项目建成投产后,生产出的产品却只能滞压堆积在库房。究其原因,主要是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市场分析不到位、不够深入、不够透彻。

二、可行性研究中市场分析的定位

可行性研究是投资项目最终决策前进行经济技术论证的一门科学,是指对一项投资作全面的调查研究,其详尽程度足以判断是放弃还是在继续进行这个项目。从项目的规划和考察来说,可行性必须包括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否成功两个方面。可行性研究的结论直接影响着项目的上马与否,其内容应包括:让企业决策者明白,项目上马值不值得;让主管部门领导清楚,项目是否值得支持和批准;让银行或者其他资金提供者了解,所投资金是否能按期或提前回收;让谈判者对外谈判时有据可依。

可行性研究中的市场分析就是通过对项目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分析及预测,对项目产品的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预测市场未来需求状况,对市场发展的趋势作出判断。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尊重市场规则,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准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产品的生命,产品质量再高、公司技术再先进,若产品没有市场,就卖不出去,企业将无法生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愈加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项目投资开发的动力。因此,准确、有效的市场分析成为了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决定投资与否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已经成为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前提。

三、市场分析的主要内容

为了使投资项目在建成后能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持续、高效发展,市场分析必须对影响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接合的方法,对项目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从而确定投资项目的规模,为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奠定基础。市场分析主要围绕与项目产品相关的市场条件展开,由于项目产品的多样性,不同项目市场分析的具体内容有很大差别,但就其基本内容和方法而言又是相通的。市场分析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市场调查,产品供应与需求预测,产品价格预测,市场竞争力以及市场风险分析。

1、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是市场分析的基础,其内容必须全面。市场调查进行前必须明确调查目的、制定调查计划、组建调查队伍,然后根据调查计划进行科学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市场调查完毕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从而得出客观可靠、系统全面的调查结果。市场调查主要调查拟建项目同类产品的市场容量、价格以及市场竞争力现状。

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访问调查法,会议调查法,观察法,试验法和资料法等,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调查方法。

市场调查完毕后,对调查取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搜集到的信息成为能够反应市场总体客观情况的资料。

2、产品供需预测

产品供需预测就是根据市场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预测未来市场产品供需变化的趋势。在预测产品在未来市场的供需情况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相关产业产品和上下游产品的情况及其变化;产品结果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情况;项目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以及不同地区和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及变化等。

产品供需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专家会议预测法,头脑风暴预测法,德尔菲法,时间序列法,弹性分析法以及灰色预测法等,

在产品供需预测的基础上,需要对产品供需平衡和目标市场进行分析,用以确定项目产品的目标市场,预测项目产品可能占有的市场份额。

3、产品价格预测

产品价格是测算项目投产后的销售收入、应交税金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参数之一,也是项目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预测价格时,需要考虑影响项目产品价格变化的因素,如项目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的供需情况、价格水平及变化趋势,新技术、新材料产品和新的替代品,国内外税费、汇率的变化等。

价格预测方法一般采用回归法和比价法。

4、竞争力及市场风险分析

竞争力是项目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得到生存及发展壮大的能力。进行竞争力分析,不仅需要研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分析竞争对手的竞争力,通过比较,对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方案进行优化。

产生市场风险的因素有技术进步导致新产品或新替代品出现、新竞争对手进入、出现卖方垄断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等。在可行性研究中,应根据市场调查、产品供需情况、产品价格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分析情况,结合项目本身的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分析其风险程度。

在市场分析过程中,没有定性分析就弄不清本质、趋势和其他事物的联系,没有定量分析就弄不清数量界限、阶段性和特殊性,因此,要注意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不要迷信或过分追求数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军: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市场分析的科学性,《技术经济》,2003年第12期

篇12

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解释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规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完整而系统地显现。第一,唯物史观作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恩格斯指出,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个自然史的过程”,他认为,“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么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机制,揭示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第二,抽象分析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可以用化学或物理实验去研究,不能靠单纯地感性直观,只能借助思维的抽象力去分析。马克思的抽象分析方法不是一种先验的或纯粹思辨的,而是历史的,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历史性和暂时性,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一般规律。第三,研究与叙述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到:“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种研究与叙述相统一的方法和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方法又是统一的,研究的方法就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叙述就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的具体,这两种方法在形式上有差异,但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第四,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逻辑的方法是从最简单和最抽象的概念范畴出发,在思维中具体化,即就是从抽象到具体;历史的方法是从事物的实际发展顺序去研究,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经济学中,逻辑与历史是相统一的。

二、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个人、厂商、政府或其他组织如何进行现实生产的选择,使得资源高效利用,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化的回报。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科学主义,在实际的经济学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分析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规范经济学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在具体的经济活动行为过程中会依据价值判断来做出理性的经济行为选择。实证经济学是采用像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具有一定数量关系的函数关系,构建一定的经济模型,通过这种模型进行一定分析来证明经济活动选择的可行性。第二,均衡分析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分析法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去分析某一时间点、某一特定市场中的某一商品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一般均衡分析是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决定。考虑到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在现实经济活动分析中常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法。第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完全抽调时间及其相关的变动因素,静态地进行经济现象的分析;动态分析法与静态分析法相反,是对经济活动变动的过程进行分析,比如分析某一时间内有关经济总量的变动以及相关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第四,经济模型分析和边际分析法。经济模型分析法就是运用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来建立一定的经济模型,然后去分析经济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边际分析法就是运用微积分方法去分析经济活动中的某一经济增量的变化,用以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变化过程,其结果可以用因变量的变化率与自变量的变化量的比率来表示,可以分析出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依赖程度。

篇13

2茶园生产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茶园生产技术经济研究的目的不仅是研究客观规律的发展,更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所进行的分析评价和研究,并为生产决策提供科学的论据和论证,科学的评价方法是精确分析和计量茶园生产技术经济效果的必要手段。茶园生产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一般多采用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中各种评价方法[3]。与农业生产类似,茶园生产中影响技术经济效益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复杂多样,有些是难以数量化的,因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两大主要评价方法。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反映技术经济问题中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态效应的规定性及各因素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常用方法包括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定量分析特别是数量界限及适合度研究在技术经济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行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因此,只有加强定量分析才能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定量分析按所用计量方法不同分为一般数量分析法和现代数量分析法。一般数量分析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综合评分法等。现代数量分析法包括边际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生产函数模型、线性规则法、灰色系统、系统动力学等。如笔者曾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茶园投入与产出研究。由于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来对茶园生产中一些技术经济现象的分析,并不是纯数学理论的研究。因而,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数据、数学方法的不完善等,使得定量分析结果有时与实际不符,难以用茶树生物学、茶树栽培学的理论来解释;即使结论正确,在实际运用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一定时期内也可能较难迅速实现,必须有一个逐步的过程。所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是进行茶园技术经济评价、分析的原则。

3茶园生产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