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形象的本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企业文化包含了经营理念与价值观还有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等,它们是企业行为的集中的体现,同时它们也体现一个企业在这方面的精神风貌,在这种前提下企业品牌的消费群体和广大员工都受到了这种自我文化的熏陶。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品牌文化和企业的环境形象、企业的员工形象、企业家形象等构建而成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将一个整体的企业形象变现给广大的受众。文化史企业品牌的再现,无论哪个获胜与市场、消费者等的品牌的背后都有其城市、企业等多方面的深厚的文化所孕育,或者都有一个传达真善美的故事所流传来营造品牌的根深的含义。
大众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信任度的认知和评价就是品牌信誉,实质就是产品的品牌信誉。品牌的信誉需要企业无论是从产品,还是服务和技术等方面都需要全方面的努力,并且要按照合同上所述履行,包括结转应付账款。品牌信誉度可以提高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可以维持品牌魅力。
企业品牌的基本功能包含企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在现代的国际市场中,生产力现在处于过剩状态,许多经济国家已经逐渐成为了买方市场的角色,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环境下手段和以往相比都有了大大的不同之处。现在的市场经济中,产品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主要的竞争手段了,现在很多商家把目光都倾向了品牌。可以推断未来的国际市场各个企业商家的竞争主要是以品牌的竞争为主,品牌战略应将成为各个企业在市场夺胜的利器。
篇2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复杂快变的内外部环境,知识逐渐成为组织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知识管理的基础过程与关键组成部分,知识共享对于提高企业内部的知识存量与流量水平,提升个体、团队与组织绩效,塑造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人是知识的载体,为保持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优势,个人对自身拥有的知识会予以保护。学者们在研究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时提出了知识市场理论。从“经济人”的角度来说,作为理性个体的企业员工,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主动地与其他人共享知识的。企业中知识市场的现实性存在是以潜在的知识和经验交易形式实现的。与有形的商品市场一样,在企业内部知识市场中同样也存在知识的买家与卖家,受个人的自我理性所驱使,他们讨价还价以寻求双方满意的价格,直至知识共享的收益超过成本时知识共享才会发生,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企业内部知识才有可能流动。知识共享过程实质上是知识主体双方知识交易的过程。
交易成本理论忽视了社会结构对个人知识共享过程的影响,对于解释个体知识共享前期决策方面也显得不足。社会资本正是企业内部关系网络与知识共享行为的一座概念桥梁,以社会资本为理论工具的研究有可能使得以往只可意会难以传授的知识逐渐显化。因此,我们还需要借助社会资本的概念来研究企业成员是如何凭借个人社会网络、信任和承诺将个人知识扩散为企业知识的。
二 知识共享的社会嵌入性
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共享主体存在于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决策和行动既不可能固执地坚守其已有的社会规则与信条,也不可能随意地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个体嵌入于具体的、当下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因此个体的理性选择同样受到非经济动机和因素尤其是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实际上,知识共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表明一种关系,是具有目标和任务的人群围绕有价值的知识资源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并形成或松或紧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资源的重新分配过程。从此意义上说,知识共享存在这样一些特点,它是所有成员分担、协作和共同参与的围绕知识传递的一些活动,需要成员在此过程中同舟共济,相互配合。
1.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过程嵌入于社会网络
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过程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企业成员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可能成为知识源和知识接受方(如图1)。企业的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存量及其认知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当他需要获得某方面知识帮助时,该成员就是一个知识接受方;而当他向别人提供知识时,他就成为一个知识源。实际上企业内部存在一个知识流动的人际网络(如图2),知识通过这个网络流动,并达到知识资源的共享。
知识共享主体;: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
图2企业内部网络知识流动
2.企业成员知识共享的社会结构特征
知识共享过程的社会嵌入性使我们看到企业成员进行知识共享时社会结构特征的影响。例如,企业成员之间存在身份和地位上的差异将造成知识共享主体间地位的不均衡。企业中,地位较高的成员可以凭借掌握的权力向较低地位的成员提出分享隐性知识的要求,低职位的成员为维护或提升地位也有分享自身隐性知识的需要。比较而言,同等职位的成员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会隐藏自身的知识。这样,企业就缺少使知识横向或向下流动的机制,企业的隐性知识呈现出向上流动的特征。
3.知识共享主体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知识共享过程的社会嵌入性同时也强调知识共享主体具有一定的能动性。知识共享过程是主体对各种知识的协调与整合的过程,所以知识共享本身就是社会性活动。在知识共享的网络中,每个个体都是认知主体,由于他们都是“在场者”,因而是企业特定时间和地点知识的掌握者,他们比那些“不在场者”拥有这种知识上的优势。一般情况下,对于企业成员拥有的复杂隐性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很难发现,但成员之间通过有目的的社会交流,可以准确地发现知识的存在位置并进行高效的知识转移和吸收。
三 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社会资本源自社会关系所造成的资源流动,它使个体及组织能够获得期望的资源,当然也包括组织中存在的知识。而知识共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表明一种关系。因此,本文结合社会资本和知识共享的观点,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1.社会资本的网络结构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篇3
(一)对“就业”的内涵的认知值得商榷
什么是就业?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认同是“学而优则仕”,就业就是“跳出农门”,就业就是获得高收入,就业就是在父辈社会地位基础上的提升,就业就是比父辈的生活更悠闲、待遇更高、地位更显赫……这些传统的就业理念导致了当前“有业不就”的结果。
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就业呢?我认为:就业就是合理合法地获得相应报酬的劳动。所谓合理,就是劳资关系是在劳资双方相互认同的关系上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强制要求的付出与收获的关系;所谓合法,就是从事的劳动必须是在法律允许与保障范围之内的。而不是非法活动。可以用一句极为普通的社会学话语来归纳当前与未来科学的就业理念,那就是“职业无贵贱,待遇有高低”,只要是合理合法地付出劳动,从而获得相应的报酬的活动就是就业。如果要和别人攀比,肯定就会有业不就,有业不愿就。
(二)“为谁就业”的文化认同重荷
出生于农村背景的大学生占我国当前在校大学生人数的相当比例,这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都深知自己的出生地非常缺乏大学生,许多未开发的领域严重地缺乏引领人才。但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的回答是“找不到单位,外出打工也不回出生地的农村”,“要到农村去,也要到经济发达的农村”。
是农村出生的大学生不爱家乡么?是他们没有故土情节么?不是,这种“有业不就”的本源是“为谁就业”的价值取向上。学生们认为父母好不容易把自己培养到大学毕业,再回到那种“面朝黄土,背向天”的农村,父母、亲人没面子,自己更没面子。城镇大学生的父母更不希望子女去农村。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化,城镇相关岗位相比以前并不那么充足,但农村要赶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却产生了大量急缺高素质的大学生去引领,但这种根深蒂固的“为面子、为父母而就业的观念”就导致了大量“有业不就”的现象的存在,从而加剧了就业的压力。虽然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外因也有一定关系。
二、无业可就的本质
(一)所谓专业对口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大学教育一直都是实行的是专业教育,几十年的就业去向绝大部分都是什么专业毕业就从事什么专业的就业,而且大文大理的区别也非常明显。进入上世纪末,随着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型,相应的社会科学类岗位的人才需求的递增速度与大学专业设置及其招生形成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这使得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艰难,相关社会科学类的研究生的就业也不容乐观。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相关自然科学类行业所需的管理类人才(传统意义上的社科类人才)也必须是熟知相关自然科学类的人才。也就是说,在工业化不是很发达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社科类人才是可以进入相关自然科学类的管理岗位的,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外行管理内行”的岗位需求已经被淘汰,所以相关岗位需求就无形之中被削减了。
(二)就业价值取向与岗位需求值的矛盾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但由于我国几千年来都是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农业大国。即使大学招生人数趋近于大众化(其中还有一大批成人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实际上在几乎每一个农民和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的内心深层都认为大学教育还是精英教育,自己付了学费而接受了全日制高等教育,就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农村出生的大学毕业生想方设法要在城市找到岗位、找到能光宗耀祖的岗位;城市出生的大学毕业生即使待业也要留在城市的就业价值取向。同时,这些“抱大的一代”和“付出高额教育成本的一代”不仅想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找到岗位;同时由于把自己看成是“精英”,城镇中即使有许多待遇较低、工作条件相对较差的岗位,“精英们”又不屑一顾,城镇或经济发达地区高薪低劳的岗位毕竟有限,这种“城里人不想出城,城外人(农村人)要进城”的大学毕业就业价值取向就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无业可就”的现状。
三、有业就不了的本质
(一)大学培养人才模式的转型的执行力及其效果值得商榷
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急缺一大批“短平快”的高级人才,大学都是只管按计划生产人才,国家照单全收(分配)人才。加上历史因素,大学课程设置及其实施模式都是沿用五十年代大学模式――全专业课程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模式,进而出现了在“双轨制”时期的大学生的高分低能,用人单位必须对接收的大学生进行二次专项教育培训。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大学毕业生完全实行自主择业就业,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问题成了制约就业的最大瓶颈。学生岗位操作能力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的执行力不无关系。
当前各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可以说都是非常准确的,但是,大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对学生能力训练的执行力及其效果很是值得商榷: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毕业生有广阔的就业选择空间,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广博的基础;但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还是专业教学模式。同时教育部规定的文科实践实训课程不低于20%,理科实践实训课程不低于25%的标准在许多高校根本落不到实处,进而形成了文科类毕业生写不出一分规范的总结与计划,理科类毕业生基本电路都不知道如何连接,工科类毕业生扳手都拿不顺手……这些现状的成因,不仅仅是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值得商榷,关键是教师是否真正把规定的实践实训计划落到了实处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实践实训计划落实的督导和评价是否到位的问题;当然也还有学校的实践实训设施是否能满足教学需要等问题。
(二)学生自我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力度值得商榷
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及其执行力是人才培养的外因,学生自我强化能力是内因。教学相长,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关键是学生自我的岗位操作能力的修行必须提高。
当前与未来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首选因素就是工作经验,工作经验的积累是需要求职者自己主动去建构的。但是,当代大学生那种传统的学校学习就是书本知识的学习的理念总是很难快速转型,每一个大学生都清楚大学教育就是职前教育,大学学习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但许多学生有压力,却缺乏自我消解压力的动力――不仅大量的课余时间荒废在游戏、恋爱上,六七个寒暑假根本就没有利用;临到毕业了,到人才招聘市场或用工单位面试,才知道自己文凭不缺,就缺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但为时已晚。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有着明显的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教育的本质区别;外因是次要因素,内因是主要因素,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都明白这一哲学命题,可是付诸实践时总要等到接受重大挫折教训之后才明白这一真谛。
总之,有业就不了是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岗位操作能力的欠缺所致,导致学生岗位操作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本源,一方面是因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的执行力不够;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没能主动建构与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所致。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不是大学生过剩,而是大学毕业生呈现出“有业不就、无业可就、有业就不了”的三种现象,究其本质原因,外因有城乡以及东西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转型的执行力不到位与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调整的矛盾、同一岗位的人才需求的合理化竞争等因素;内因有大学毕业生为面子而就业、把自己定位为比普通百姓高一等的“精英”而追求高薪低劳的岗位、大学生自我岗位操作能力的修炼严重欠缺,等等。内外因素相结合,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了。要减少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内因是主要的,只有内因发生了转型,才能推动外因真正的结构性调整。
参考文献:
篇4
2 当前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知识型员工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薪资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和“以人为本”思想弱化的问题,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科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以下为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论述。
2.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仍然较为落后,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没有重视到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点,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等问题。
2.2 薪资管理制度较不够科学。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薪资管理过程中,运用“一刀切”的做法。知识时代下,每一位员工付出的贡献和劳动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相同的薪资待遇则会直接影响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员工情绪不满,“跳槽”的现象频频发生,对企业薪资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反省变得尤为重要。
2.3 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弱化。人是企业管理的中心,人是生产价值、创造价值的主体。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没有认识到人在企业中的价值和作用,以人为本的思想较为弱化。
3 以人为本思想下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
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以人为本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机制,运用丰富多样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等方法,不断完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以下为对这些策略的具体论述。
3.1 制定以人为本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机制。新时期背景下,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主要需求,制定科学的管理理念。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是保证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前提。企业可以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明确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效果。
良好的环境能够使员工专心于工作活动当中,营造和谐、奋进、互助的工作氛围。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根据知识型员工的普遍性格特点,制定严谨而灵活的工作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一些不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做的事情,但是也要给予知识型员工更多的思考时间,过于严格则会给人以压迫感,但是过于宽松会造成工作氛围的紊乱,所以,对“度”的把握十分重要。
3.2 运用丰富多样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企业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市场环境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要注意改变以往管理模式中,单一的管理方式,根据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策略,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运用丰富多样的管理策略,不断提升管理的效果,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机遇。
例如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灵活的运用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是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所构成。物质激励主要有奖金鼓励、额外薪资、出国旅游等等。精神鼓励可以主要有知识进修、大会表扬等等。企业要注意根据每一个人才的具体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激励策略,充分调动每一位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帮助知识型员工创建人生规划的方式,将员工的未来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促进企业知识型员工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中项目成本是考核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一项综合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大多数施工单位已经意识到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将成本控制贯穿在项目招投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成为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近年来,为了扼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央行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房贷和限购等措施,更加促使我们重新重视成本控制的必要和重要性。
二、成本控制的基本思路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就是根据需要控制的目标,以不同角度对工程造价进行分解、分析、组合三个步骤地重复循环。并根据事件的发展进程作好如下三阶段成本控制:
1.事前控制。第一,目标成本形成。从造价构成角度讲,目标成本就是由直接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临时设施费、项目管理费组成。这里要明确两个解释:一是清单规范中的措施费按费用性质分解计入相应部分;二是项目管理费不同于定额取费表中的现场经费,不仅包括了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组织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同时还包括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劳动保护费、财务经费等与该项目相关的所有费用。第二,目标成本的项目划分。目标成本划分即把目标成本分解成能够直接确定成本的若干分项目标,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按市场分工划分。一般将直接费部分分成劳务分包、专业分包、物资采购、机械设备租赁等几项。同时还会出现水电费、保安费、咨询费、废旧物资处理、临设摊销、固定资产折旧等分项目标。二是按施工先后顺序划分。按照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安排的分项工程即按施工先后顺序划分分项目标。如:降水、土方工程、护坡、主体结构、水电预埋、二次结构、机电安装等。第三,目标成本的测算。直接费部分的项目价格主要通过公司已有的招投标价格、市场询价及公司内部数据库确定,同时要适当注意市场价格变化规律。临时设施费的价格主要根据项目策划阶段审批确定的平面布置图和施工企业自身形象要求(CIS)确定分项目标,具体方法与直接费部分价格确定相同。结合项目现场情况一般以每平方米包干方式确定,出现现场特别狭小等特殊情况时,场地外租及相关的交通等费用另行计算。项目管理费的确定主要通过公司的工薪体制、结合项目工期(若公司要求的实际工期比合同工期提前时以实际工期为准)及项目定编确定。一般以费用总额包干方式确定。第四,中标预算分解。为便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通常将中标预算收入分解与目标成本支出对比分析。在保证与目标成本项目划分(即分项目标)口径一致的情况下,分解中标预算收入。需要强调的是中标预算整体范围比目标成本大,主要包括管理费、利润、税金等。第五,承包指标的确定。目标成本确定即成为项目经理部的成本目标,中标预算收入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额与中标预算之比即形成项目的承包指标。通过以上过程的测算,准确程度较高,误差率一般能控制在1%~2%以内。
2.事中控制。直接费部分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分包采购、物资采购、机械设备租赁,也是目标成本中最主要部分。主要通过合同方式确定和控制实际成本,严格控制成本支出。合同管理和成本管理相结合,加强对内承包和对外采购合同管理。第一,合同的签订阶段。重点分析实际造价与目标造价的差异点,引起差异点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差异按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风险因素等归类,同时做好相应的调整、控制措施的准备工作。第二,合同履行阶段。根据差异分析,重点提炼差异分析中的可控、风险部分,在合同履行中给予重点关注,并根据合同实施情况,按预先的各项调整控制措施做好纠偏工作。第三,合同履行完后阶段。根据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纠偏工作,在合同履行完毕后总结纠偏效果,并最终做好与目标成本的差异总结。同时,根据最终成本形成公司成本数据库的第一手资料。临时设施费、项目管理费基本上是严格执行分项目标成本,当出现工期、人员等影响要素变化时,根据企业制度作相应的动态调整。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进行数据分析,构成公司成本数据库资料的一部分。
3.事后控制。第一,在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剔除人为等主观因素对成本的影响,客观真实地反映正常施工成本,形成数据库。第二,系统整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影响造价变更的资料,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角度修正正常施工成本。第三,按市场分工和分部分项施工顺序分别编制工程造价各种类型的比例构成。第四,进一步对基础数据(第一手资料)进行数学统计,客观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剔除非正常状态的变化因素),形成相应的指数体系。
三、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1.公司充分授权。在企业自身的项目管理体系下,对项目经理部实行权限制约,最主要的权限为财权,即项目经理部的单项资金使用超过一定额度时,由企业总部直接参与。例如,规定20万以下的单项资金使用,项目经理部可以自行决定,但是企业总部留有审核权和否决权,充分授权是在合理和规范基础上的充分授权。
2.实行内部招投标。招投标制度是一种竞争性的制度,在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第一,集中采购。利用企业总部的整体优势(包括采购数量和资金保证等)进行各项采购,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这一项在本企业中运用非常广泛,而且效果明显。例如企业中有多个工程需要采购钢筋,如果集中统一购买,并且企业能力允许,运用更合理的支付方式,比如说现金支付,就可以与供应商达成一个更低更合理的采购价格;再者,采购的时间合理,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之一。例如某企业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每年年初到3月份之间是钢筋价格的低谷期,在这段时间内采购钢筋就比八九月份采购的钢筋价格更低廉,这之间的差价就是利润。而且这种集中的采购动作,整合了单个项目各个进行采购的动作,有效的降低了采购成本。第二,内部竞争机制。企业获得工程后,由公司下属项目经理部参与投标,项目之间互相竞争,提高项目部的主管控制意识。第三,成本的动态控制。之前说到采购的时机也影响成本的高低,再说到钢筋,因为资金的有限性,再加上囤积的成本费,不可能无限量的购进或者超级大量的购进这么多钢筋,如果到八九月份钢筋不够用了,需要再进行采购,届时钢筋价格的升高将导致成本增加,这时候就要灵活的调整目标成本。第四,建立相应的合作库。注重收集和积累合作群体(主要为与企业有成功合作的单位),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目前施工企业常用的有《合格分包商库》、《合格供应商库》等,为工程投标报价、分包采购等打下基础。一般材料的采购招标为邀请招标,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例如某投标商投十次有八次都不中标,投标价不是过高就是过低,这时候他有可能会联合别的几家投标方一起哄抬报价,遇到这种情况就把领头者提出来,永远剔除受邀者名单行列。第五,采用包干制度。对施工过程中相对较难控制但又必须发生的费用,在详细数据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按包干使用方式控制成本,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形成企业的个别成本库。
四、结语
篇6
一、文献述评
1.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资本
我国2008年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界定。由于获得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经费支持、财政拨款等政策扶持,因此国家也对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水平、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对于技术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多集中于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等领域。尽管技术作为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Ellen和Edward于2009年和2010年才真正提出了技术资本的概念,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技术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罗福凯(2004)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资本理论,认为企业要素资本除了传统的人、财、物外,还有技术、知识和信息。对技术资本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认为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要素,与机器设备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不同,是生产中的技能、技巧以及企业内部的技术员工生产劳动的产物,主要包括专利、专有(专用)技术、软件和新的生产工艺等。技术的载体可以是科技含量高的人工制品、人工文件,以及人的特别行为,他们被公司购买后,或者企业自主研发测试成功后就形成了企业的技术资本,同时,只有技术资本与企业其他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共同作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2.技术资本与企业价值关系
国内外很多学者以研发支出(R&D)为重点,研究其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认为R&D与企业价值(企业绩效或股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Gamer,Namand0ttot(2002)研究认为R&D支出是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且技术更新频率越快,影响效果越显著。Lev和Chung(2001)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以韩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R&D投入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发发现,每增加一单位的R&D投资可以为企业带来约2.5倍的成长价值,并且对企业绩效会有持续2年-4年的积极影响。还有很多学者Ballester(2003)、Darrough和Ye(2007)等以美国资本市场数据从不同角度实证研究了R&D投入与企业股价、股票收益率等之间的相关性。与国外学者直接从研发支出资本化研究不同,我国于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首次允许企业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并且对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程小可等(2007)研究了研发支出资本化后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发现R&D投入对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李远勤(2011)在研究R&D与企业价值相关性时将大股东控制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发现股权制衡度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
此外,也有学者研究发现研发支出对当期企业价值无显著相关性,R&D的投入与产出存在时效性。马嘉应对中国台湾地区研发支出的价值创造进行了研发,发现企业R&D在投入的第一年与股东报酬率显著正相关,但在投入之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与股东报酬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也有学者认为研发支出具有滞后性,其投入的影响效果在以后期间才开始体现。罗婷,朱青和李丹(2009)选取2002-2006年上市公司,研究表明企业研发支出与当期股价变动不存在相关关系,与滞后一期股价变动呈显著正向关系。
技术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及作用机理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周江(2005)探究了技术资本促使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机理,他认为主要有常规增长、超常规增长和持续增长三种模式。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只有其技术的研发达到一定的规模、具有技术资本化组织保障和完善的技术中介市场,企业才能通过市场机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资本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徐秀梅(2015)在进行技术资本影响企业价值的机理分析中指出,在企业总资本保持不变时,企业价值取决于技术资本的生成和运营状况,主要是因为技术资本能够提高企业获取行业及内部超额收益的能力,此外,技术的转化时间、转化投入、转化风险等与企业价值也存在一定的动态函数关系。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技术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资本,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根本要素,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只有不断发挥技术的独特性、不以模仿性等特点,才能创造强大的产能实现企业价值的创造。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资本提升企业价值主要有以下四种路径:第一,技术资本通过垄断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出新技术或新产品,在一定时期内享有该产品的垄断权,使企业短时间内获得超额收益,同时如果存在转移成本,企业可以延长获取超额收益的时间。除了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外,技术资本还可以促使行业超额收益的实现,从而促使企业价值的提升。McFarlan(1984)认为,技术资本通过构建行业进入壁垒,提高转换成本等为企业创造价值。核心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本企业产品的产能,还可以通过扩散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发展,使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第二,技术资本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徐秀梅(2015)认为,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技术资本的积累及运营效率的差异是不同企业价值差异的原因之一。极少数的高新技术企业不重视技术资本,但是有的更注重技术的研发及引进,有的更注重技术积累升级。通过积累技术资本实现技术及产品的改造,可以降低成本,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第三,技术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企业价值增值。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资本拥有量相对较高,其可以通过技术资本投资入股等形式实现收购、兼并,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也可借助风险投资进入资本市场,借助技术资本的高杠杆使企业价值迅速提升。第四,通过形成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稳定价值。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资本,如果企业只单纯依靠一种产品获得短暂的价值,当产品被市场所淘汰时必会带来企业的灭亡。技术资本不仅通过产品或服务实现价值,更依附于其他要素资本,并促使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等的替换或升级,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人均企业价值衡量企业的经营效率,是衡量企业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企业价值大,不一定效率就高,因此对于企业价值的衡量不仅应包括总量指标,还应当包括相对指标。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技术资本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2:技术资本与人均企业价值正相关
2.变量定义
(1)企业价值。本文选取托宾Q值作为企业价值的评价指标,通过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的相对比率,更准确的企业的市场数据和财务数据结合起来,更好的评价企业的长期价值。人均企业价值由企业价值总额和员工人数决定,技术资本通过影响企业价值和员工人数进而影响人均企业价值。
(2)技术资本。本文根据罗福凯教授对技术资本的界定,包括企业的专利、专有(专用)技术、非专有(专用)技术、软件和自主开发品牌。技术资本不仅包括企业当期的投入,也包括以前期间的累计投入,因此在汇总相关数据时选取年末的账面价值。为了避免技术资本总额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技术资本与资产总额的比值作为技术资本的替代变量。
(3)控制变量。根据前述分析及参考现有文献,本文选择企业规模、资本结构、企业成长性、盈利能力和资本支出率作为控制变量,以研究技术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3.模型设计与样本选取
根据上述假设,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模型1主要研究技术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模型2研究技术资本与人均企业价值的关系。
本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沪深两市2010年-2014年的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对企业技术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
三、实证检验
1.描述性统计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托宾Q值可以看出,其平均值为2.27,说明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企业价值水平较高。人均企业价值最大值为90513686.20,最小值为165927.38,标准差为4706135.07,说明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均企业价值水平差异较大。人均企业价值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很多企业人员冗杂,生产效率低下,严重的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技术资本占资产总额的比重,最小值趋近于0,平均值为0.0152,标准差0.0276,说明目前我国即使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资本方面的投入也整体偏低,不能达到将技术资本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标准。
2.回归分析
技术资本和企业价值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技术资本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1。技术资本与人均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2。说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资本所占比重越大,企业的价值越大,人均企业价值越高。在模型1中,控制变量企业规模、资本结构、盈利能力与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企业规模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说明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企业价值更多的依赖于企业技术资本投入;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而资产负债率过高则会使企业价值降低。盈利能力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这一结论符合学术界主流观点。
在模型2中,控制变量除企业规模、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外,资本支出和成长能力也与人均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资本支出与人均企业价值在5%显著水平上负相关,我们认为机器设备对人力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同时技术资本对人力的替代更明显,当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增加时,其对人力的替代作用使员工人数减少,人均企业价值增大。成长能力与人均企业价值正相关。
3.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结论可靠,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还进行如下稳健性检验:(1)对于托宾Q的衡量,进一步使用QB、QD 替代QC后重新进行了回归分析,主要结论保持不变。(2)考虑到控制变量对模型的影响,将资本支出及企业成长性变量进行替换,选用固定资产增长率及利润增长率重新进行回归分析,主要结论保持不变。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企业技术资本不仅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也对企业人均价值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尽管机器设备与技术资本对人力的替代效应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技术资本仍是高新技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素。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资本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很低,有些企业甚至没有技术资本,一方面与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完善有关,另一方面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仍然没有注重技术资本的投入与研发。本文将员工人数引入到企业价值的研究中,探讨技术资本与人均企业价值的关系,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率。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大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应立足技术创造价值的发展根本,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资本的积累进一步提高技术资本的产出能力。第二,提高员工的素质,重视技术人才的引进及内部培养。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技术与人力的合理配置能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我国不能长期依靠扩大劳动获取短期收益的发展模式,应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在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Ellen R. McGrattan,Edward C. Prescott Technology Capital 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0, 4: 100.
[2]Ellen R. McGrattan, Edward C. Prescott. Openness, Technology Capital, and Development [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Research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2007.
[3]罗福凯.要素资本平衡表:一种新的内部资产负债表[J].中国工业经济,2010(2).
[4]罗福凯,于江,陈肖丹.高端装备制造业必技术资本测度及收益分析[J].经济管理,2013,35(11):59~63.
[5]袁龙龙.技术资本配置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分析[D].2013.
[6]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06:110~113.
[7]张学勇,周礼,赵玉林.技术水平与盈利能力:来自浙江民营企业的证据[J].科研管理,2009,30(6):136-140.
篇7
一、通过项目成本预测确定成本责任目标
企业首先组织工程、设备、物资等部门,审核项目部申报的施工组织设计,然后成本管理部门根据经审核后的施工组织设计,深入工程所在地现场全面了解周边环境和施工条件,并且在核算责任目标成本时不受任何人的干扰条件下,客观、科学、公正的核算包括直接费用、其他直接费用、现场经费在内的完成该项目所必须的成本费用总和,确定成本责任目标。企业要与项目经理签订工程项目内部承包合同,保证项目在实施工程中所发生的实际成本必须控制在成本责任目标范围内。
二、在项目实施阶段进行成本管理
公路施工具有周期长、野外施工的特点,受当地环境和气候等影响很大,影响成本的因素很多。虽然项目指标已经确定,但能否按计划完成还是未知数,因此必须由企业对项目部实施监控。监控手段如下:
(一)成本传递
企业应要求项目部必须配备成本管理员,由其负责在项目开工后每五日汇总各业务口的统计数据,向企业成本管理部门传递项目实际成本及完成工程量情况。由于公路施工具有分布范围广的特点,项目所在地与企业所在地往往相隔较远,所以项目部向企业传递成本信息主要利用网络。
(二)现场核查
企业组织成本检查组定期到项目部进行核查,检查组应由成本、工程、设备、物资和财务等业务部门人员组成。检查内容主要包括:1、施工管理:检查施工质量和实际完成工程量;现场的施工组织安排;工料机的配置;项目部的计量批复情况及与实际完成量的对比。2、人员管理:核查职工的构成以及各岗位工资的标准;临时工的构成以及各岗位工资的标准,并进行横向对比,以给项目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3、设备管理:外租设备的型号、数量、单价,及是否与台账相符;内部设备和外租设备之间的租价、付款方式等有何区别及原因;上报的燃油消耗台账的真实性;运输车辆的油耗;管理车辆的保险、油耗等。4、物资管理:各种材料的产地、底价和运费等价格组成情况;材料进场数量和库存数量;检查材料数量时要求项目部的砂石等必须码方,每个水泥垛的量必须提供;进行资产清查。5、财务管理:成本费用分配是否准确;检查项目部资金的流量和流向。6、成本管理:检查其他直接费和现场经费的构成,然后综合以上结果检查其实际成本是否与成本传递的数据相符,及时指出并纠正项目部未按责任目标成本执行或突破责任目标成本的行为,如果责任目标成本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时,成本管理部门要及时修订。
三、成本分析
企业成本管理部门根据项目的责任目标成本推算出项目每一个分项工程的每一道工序的工序单价,以此作为成本分析的对比依据。再通过月度、半年度或年度及阶段的经济活动分析来找到项目成本偏差的原因及降低项目成本的具体的方法,用于指导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对于相差较大,影响到整个项目成本的要分析原因,加以纠正。
(一)月度经济活动分析
企业在成本检查所获得的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当月项目部完成的工程量和发生的成本推算各分项工程的工序单价,与目标成本的工序单价进行对比,再结合项目部所作的经济活动分析材料,找出异同点,然后组织项目部召开当月的经济活动分析会,结合实际分析项目当月盈亏的具体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用于指导下月的施工生产并确定成本控制目标,所形成的分析材料和解决办法应上报企业主管领导并获得批准。
(二)半年度或年度经济活动分析
每半年和一年末根据项目完成的施工产值作半年或年度的成本分析报表,再对项目半年和一年发生的成本作具体的分析,分析盈亏的原因,总结经验,并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和杜绝亏损的方法。
(三)阶段经济活动分析
篇8
脑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即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 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由于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通常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严重时甚至会致残、致死。近几年来, 丁苯酞作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 在临床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1]。本研究以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展开研究, 同时分析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效果, 以期为之后的治疗提供较为先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4年2~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随机抽取60例作为样本, 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其中试验组男18例, 女12例, 年龄50~71岁, 平均年龄(58.1±9.61)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52~70岁, 平均年龄(57.9±8.45)岁。排除一些不良因素的干扰,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凝聚、改善血循环以及补充神经营养的药物, 其中对脑水肿明显的患者要给予20%的甘露醇用来缓解病情, 控制水肿情况, 对有感染情况的患者可以适量给予抗生素等药物。对照组患者采用维生素E胶囊口服治疗, 3次/d, 2周为1个疗程。试验组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口服治疗, 3次/d。
1. 3 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监测, 将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以下三级[1]:①显效:患者的症状已经基本消失, 相关体征及指标有显著改善, 具体表现为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改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②有效: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相关体征和指标有所改善, 具体表现为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所改善, 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90%, 病残程度为1~3级。③无效: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变化,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17%或增加18%以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得到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前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变形指数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得到, 试验组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以及红细胞变形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比较得到, 试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进行比较得到, 试验组患者中显效21例, 有效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 而对照组中显效19例, 有效4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7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 据相关资料显示, 脑梗死的发病与血液粘度升高、血小板凝聚、血栓形成等有密切关系。丁苯酞是近几年来广泛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新型药物, 它含有脂溶性物质, 能够起到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可以防止神经细胞凋亡[2], 有效促进缺血、缺氧的神经细胞恢复, 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有着显著效果[3]。因此, 近几年来, 丁苯酞凭借着显著的治疗和预后效果, 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4]。
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治疗, 试验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同时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相比,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加显著, 进一步证实丁苯酞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循环, 促进缺血、缺氧神经细胞的恢复, 促进血液流速和流量[5], 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此外,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后, 发现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 这也说明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采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 治疗效果显著, 同时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因此, 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丽霞, 张进.丁苯酞添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0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0, 18(6):650-653.
[2] 崔玉环, 张朝东, 魏玉磊.丁苯酞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9(6): 452-455.
[3] 石红梅.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药物与临床, 2010, 7(17):60-61.
篇9
一、工程直接成本控制
工程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在施工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直接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及其他直接费,也是项目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作为主要控制内容。
材料成本控制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材料用量的控制要做到开工前计算出额定材料消耗量,施工时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同时要考虑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且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管理,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材料价格控制要进行采购价控制,通过市场行情的调查研究,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择优购料;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人工费控制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控制,在施工之前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般为5%-10%)一起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同时还要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班组的组织管理水平,合理进行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提高劳动效率,精减人员;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位工程,可分包给分包商,采取包干控制,降低工费。
二、精简项目机构、合理配置项目部成员、降低间接成本
项目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和工程难易程度等因素,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选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降低管理人员的费用。当前,特别应控制的是项目部的招待费,要根据工作制定出招待标准,从内部做起,严格控制。
三、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是指项目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控制成本和故障成本。控制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属于质量保证费用,与质量水平成正比关系;故障成本包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属于损失性费用,与质量水平成反比关系。
当前迫切需要的是降低故障成本。因为故障成本是工程质量无缺陷时就会消失的成本,有人把可消失的质量成本喻为“矿中黄金”,以表示其潜力之可贵。我国目前建安工程质量尚低,因而可以开发的“黄金”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好的质量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应十分重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降低质量成本。
四、合理组织施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建设工期与项目成本的关系是在合理工期下,项目成本支出较低。工期比合理工期提前或拖后都意味着工程成本的提高。因此,在安排工期时,要注意处理工期与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均衡有节奏地进行施工,以求在合理使用资源的前提下,保证工期,降低成本。
五、从“开源”原则出发,增加预算收入
篇10
1 非生产性项目的采购特征
非生产性项目,是相对于生产性项目而言的,在汽车制造业中,生产性项目指的是为制造成品车所必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与之相对应,非生产性项目指的是与汽车维护、修理,企业经营、运作、管理有关的物料,通常指企业内部日常用品与服务等方面,具体包括办公用品、通信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广告、差旅、包装耗材等。
汽车制造业的非生产性项目的采购具有以下特点:(1)企业有自主采购权和议价权,单价小而数量大、规模大;(2)非生产性项目的采购需求是企业日常运行的内在需要,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可计划性和可预算性;(3)非生产性项目内容繁多、工作细碎,系统化程度偏低,因此具有难控制、难管理的特点,提升了采购成本;(4)非生产性项目的采购组织较为分散、采购时空差异性大,加大了获取采购数据的难度;(5)汽车制造公司与供货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对企业自身而言,生产性项目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非生产性项目则在多个环节表现出较大的可优化性,针对当前汽车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降低非生产性项目的采购成本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发展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2 降低汽车制造业非生产性项目采购成本的必要性
2.1 保证汽车制造业精品汽车供应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汽车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噪音大、耗油量大、空气污染大、性能弱的汽车不予考虑。在目前我国汽车制造技术相对滞后的时代背景下,优质的汽车制造零部件、耗材都需要以高价购买获得,在汽车制造总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成品汽车的质量,就必须从非生产性项目着手,通过降低非生产性项目的采购成本,为生产性项目采购预留更多资金,能够有效保证精品汽车的
供应。
2.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
采购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购预算更是企业发展规划中的关键一环。鉴于非生产性项目采购数据的难收集性,在相关信息统计时往往有失客观、全面,致使内部控制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市场经济主体利益与关系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汽车供销市场环境更加复杂,部分采购人员由于思想价值观出现问题引发经济问题的新闻屡见报端,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2.3 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企业存在与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必将被市场所淘汰。汽车制造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势必需要降低生产成本,其中最关键、也是最可行的就是非生产性项目的采购成本。通过不断优化议价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想方设法降低非生产项目的采购成本,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
3 降低汽车制造业非生产性项目采购成本的策略
3.1 影响非生产项目采购议价的因素
为了制定出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制造业非生产性项目采购成本的措施,研究人员首先对影响其价格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对我国该行业18家知名汽车制造公司采购人员的网络问卷调查中,共邀请了100名工作人员参与问卷,回收97份,有效率为95.5%。统计调查结果发现,参与问卷的86名采购人员在“你认为影响采购价格成交的关联因素”一栏中勾选了“市场”选项,占总人数的88%以上,市场及价格在非生产性项目采购成交价格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另外,约74%左右的人勾选了“成本及利润”,67%左右的人认为采购时段和议价的主管层级对非生产性项目采购成本影响显著。
3.2 降低采购成本的技术与手段
(1)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价值分析的内涵极其丰富,可以从以下方法中寻求思路:在产品设计中力求简洁、方便,以便于寻找代替材料;筛选具有更优条件的供货商、讲究议价技巧;选择运费更低的物流合作伙伴或者直接改变运输方式;采购二手设备而非全新设备等。通过对采购各个环节的价值分析,能够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准时制(JIT)。准时制又称JIT(Just In Time)采购管理制,最早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上世纪六十年代,丰田汽车锐意改革,大胆尝试准时制的生产方式,获得了巨大成功。实践表明,作为一种汽车生产方式,准时制同样适用于采购物流环节。那么,什么是准时制呢?研究人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准时采购:首先,它是一种完整的、系统的采购方略;其次,它是一种以“天”或“小时”为时间周期而进行的不间断供应;第三,在准时采购模式下,采购方可对供应商施加压力;第四;适用于与采购方所代表公司地理位置相邻的供应商;第五,实现生产企业零库存的有效手段。这一采购理念的核心在于:关注个性化需求,直接面向客户,将最合适的数量、合适的质量的产品,在合适的时间供应到合适的地点,从而达到消除库存、减少浪费,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3.3 电子商务模式
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投入使用之初,就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及时性、传播性和广泛性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推广,信息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小至聊天、听音乐、查阅资料、浏览网页、观摩影片,大至科学研发、国际会议等,它正以蓬勃发展之势对社会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其中,电子商务的诞生更是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将电子商务模式引入汽车制造业非生产性项目采购中,可以根据项目内容的特点和服务需求选择不同的交易形式,借助互联网,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隐匿采购主管层级身份,实现网络公开招投标制度,从更广阔的的空间范围内选择更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合作伙伴,电子商务还能在线签订电子合约,更便于实现信息化动态管理,提高采购效率。随着时展,电子商务的形式更加多样,微博、微信、广告、微电影等都可被纳入营销范畴,电子商务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将其引入采购活动,是未来汽车制造业采购行为的必然趋势。
4 结语
本文在阐述非生产性项目采购特征,分析降低采购成本必要性的基础上,以汽车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结合“影响非生产项目采购议价的因素”调查结果,对降低采购成本的技术与手段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这些研究,为我国汽车制造业采购环节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左凤菊.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
大学,2010.
篇11
随着国际上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我国政府加强了环境监管力度,限制标准与惩罚力度也在不断提升。火力发电企业由于污染严重,面临的环境成本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在分析了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构成的基础上,对各类成本项目进行分类,然后利用全面质量成本控制思想,构建了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模型,试图提出控制新思路。
一、火力企业环境成本的构成及分类
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了降低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环境的负荷,而采取一系列预防或处理措施所发生的支出。燃煤火电厂环境成本一般包括环境研发成本、环保设施设备投资成本、生态环境损害成本等项目。根据电力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可将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划分为环境预防成本、环境维护成本,环境内部损失成本、环境外部损失成本四类。
环境预防成本和环境维护成本是企业为了预防火力发电企业发电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或降低已发生污染的影响而发生的支出,可归为环境控制成本。环境内部损失成本和环境外部损失是指企业为弥补已发生污染造成的资源损耗、生态破坏而应承担的成本,可归为环境损失成本。两种成本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企业加强环境预防和检测,所面临的内外损失成本也将减少。
二、全面质量成本控制思想
全面质量成本控制的核心是:企业在对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中,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是同时发生的,两者之和构成企业质量总成本,寻求质量总成本最低是控制思想要达到的目的。应用到环境管理方面就是把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都视为缺陷,持续改进环境业绩,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本文考虑到环境成本控制成本与环境损失成本两者之间本身关系就很复杂,相关性并不容易判断,拟针对环境控制成本与损失成本分别建立函数表达式,尝试量化分析企业如何合理分配用于治理污染之间的水平,以达到最佳控制水平。
三、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模型研究
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包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控制成本两类,现分别定义环境总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控制成本为S(x)、L(x)、C(x),则S(x)=L(x)+C(x)。模型假设企业对外污染排放只有污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三种,x为环保部门测定的三种污染物达标率与企业污染处理权重乘积的加权平均值,代表企业控制污染的综合达标率,并且满足值域区间(0,1)分布。当x1时,表明企业控制污染水平越高,所造成的污染越小。
(一)环境损失成本
企业已造成的污染对自身及环境造成的损害称为损失成本。环境损失成本是随着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其大小与达标率x偏离目标值1的程度有关。如果达标率x与目标值1之间偏差越大,则环境损失成本越大。即|x-1|越大,企业控制水平越弱;当偏差为零时,环境损失最低,为一个常数。为了得到L(x)的表达式,现将L(x)在x=1处展成泰勒级数,即:
根据L(x)在x=1处存在极小值,所以其一阶导数L′(1)=0,由于偏差|x-1|非常小,使得展开式中的每一个后续微分比前一项来说都是更高阶无穷小,可忽略不计。所以环境损失成本函数L(x)的近似表达式为:
(1.1)
(二)环境控制成本
环境控制成本是企业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采取预防维护措施而发生的支出。控制效果体现在达标率上,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越高,企业环境控制力度越好。考虑到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投入环境预防成本(C1)和环境维护成本(C2)两种成本来获取达标率x,在此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来对环境控制成本模型进行推导。
令μ=AC1αC2β,约束条件为C1+C2=C(x)。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取:φ(C1,C2,x)=AC1αC2β-λ[C(x)-(C1+C2)],其中,λ为拉格朗日乘数,变形后,可得到:
(1.2)
(三)环境总成本
环境总成本即环境损失成本与环境控制成本两者之和,根据式1.1、式1.2可得出环境总成本的模型为:
(1.3)
其中
,
利用往年数据资料,根据建立的模型可以回归得出最优综合达标率。一般来说,企业应将环境成本控制在最优综合达标率附近。当企业计算得出当年的综合达标率在最优控制水平右侧时,说明企业污染控制水平超出实际要求,此时企业可以考虑适当降低环境控制成本,对达标权重进行调整,合理分配污染处理各成本。增加的环境损失成本并不会超过环境控制成本降低额,环境总成本反而会降低。当污染控制水平在左侧时,则要做相反处理,加大环境控制成本投入。
参考文献: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5月本院住院患者192例,所有患者除符合内科学(第7版)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外[1];入院时均具有睡眠欠佳、呼吸频率偏快、烦躁不安、心率增快、全血黏度升高等情况存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9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97例、对照组95例。治疗组中97例患者中,男47例,女50例,年龄21~92岁,平均(53±3.5)岁;对照组95例患者中,男46例,女49例,年龄23~95岁,平均(52±4.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0.2 g+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持续吸氧;以及祛痰、止咳等常规治疗[2]。治疗组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每日早上、中午各口服2 mg,睡前8 mg;香丹注射液16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
1.3 观察指标 共观察6项指标,分别为睡眠时间、呼吸频率、烦躁情况、心率、全血黏度、住院时间。前五项指标取入院治疗前即刻获得的数值和住院第4天获得的数值为准,住院时间以患者实际住院的时间为准。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每日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2 h,呼吸频率、心率和全血黏度指标恢复到正常范围,患者安静无烦躁,住院时间缩短>72 h;(2)有效:每日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1 h,呼吸基本平稳,呼吸频率减慢>5次/min,患者基本安静或者稍微烦躁,心率减慢>10次/min,全血黏度下降>0.5 mPa·s,住院时间缩短>48 h;(3)无效:病情改善达不到以上标准或者进一步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睡眠时间延长、呼吸频率变慢、烦躁情况减轻、心率减慢、全血黏度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365,P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显效
(例) 有效
(例) 无效
(例) 总有效率
(%)
治疗组(n=97) 50 37 10 89.7
对照组(n=95) 36 35 24 74.7
2.3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住院时间为96~358 h,平均(149±7.6)h;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08~420 h,平均(198±9.5)h,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出现嗜睡10例、头晕5例、口干3例、上腹部不适2例,未行特殊处理,不影响继续用药。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当呼吸道出现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变态反应时,常常使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情加重,出现咳嗽、咳痰,有时喘息等症状。急性发作期患者常常伴有睡眠欠佳、烦躁不安、心率增快等表现,尽快减轻患者的各种不适也是临床医生重要的治疗目的之一。有时给予抗感染、吸氧以及祛痰、止咳等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不够满意[3]。
马来酸氯苯那敏是比较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机理是拮抗组胺受体,同时具有思睡、镇静作用[4]。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有组胺引起的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使气道痉挛收缩,通气障碍。由于憋气、咳嗽、咳痰等因素影响,患者时常不能很好地睡眠,病情引起的不适、休息不佳和缺氧等又使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增快。马来酸氯苯那敏的抗组胺作用可以扩张气道,减轻气道痉挛,减少气道内的分泌物,减轻气道黏膜的充血水肿情况,起到改善通气的作用。它的思睡、镇静作用可以改善睡眠并使患者安静舒适,这样可以减少需氧量、减慢心率,对疾病的恢复很有好处[5]。为了减轻白天的思睡作用,加大夜间的镇静作用,从而更好地改善睡眠,治疗组患者的服用方法改为白天服用小剂量,早上、中午服用2 mg,睡前服用较大剂量8 mg,收到了较好疗效。
香丹注射液由丹参和降香组成,两者均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镇静、安眠、减慢心率等作用[6]。同时,降香还有调节免疫,丹参还有抑菌等作用[7]。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常处于慢性缺氧状态,红细胞代偿性增多,加之急性发作期患者饮食欠佳,血液浓缩,故血黏度会出现增高,香丹注射液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起到降血黏度,改善血液循环作用[8]。香丹注射液的镇静作用与马来酸氯苯那敏的镇静作用起到了协同作用,进一步调节了患者的睡眠,用药后患者感到安静舒适,心率减慢[9]。丹参的抑菌作用和降香的调节免疫作用,有利于增加患者的抵抗力,使呼吸道和肺部感染减轻,对于急性发作期病原微生物清除有一定的作用[10]。随着年龄的增加,血脂异常、血黏度增加的几率也越来越多,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也逐渐增多。因此,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常更容易伴有血黏度增高和循环状态不良。香丹注射液对中老年患有慢性支气管的患者疗效更佳。代君[11]应用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香丹注射液是经典而传统的活血化淤药物,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应用观察效果肯定,疗效确切。薄衍[12]应用中药活血化瘀法对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总有效率达到了97.8%,明显高于西药组的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组患者应用以上两种药物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种药物价格便宜,疗效确切,应用方便,经济比较困难的患者也能够用得起。马来酸氯苯那敏和香丹注射液的镇静、扩张气道、活血化瘀、调整免疫等作用使患者睡眠时间延长、呼吸频率变慢、自觉憋气减轻、烦躁情况减轻、心率减慢、全血黏度下降,住院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62.
[2]洪永发.复方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169-170.
[3]孙婧.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现状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6):278-279.
[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1-392.
[5]王沁,陈海襄.马来酸氯苯那敏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嗽的临床疗效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5):616.
[6]张雅林,张雁.细辛脑联用香丹注射液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评价[J].中外医疗,2012,31(15):22-24.
[7]童利亚.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47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74-75.
[8]卯艳,孙根.丹参注射液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97-98.
[9]范雪南.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3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8):47-48.
[10]肖志华.丹参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6):154-155.
[11]代君.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6):735-749.
篇13
市场营销的实质,就是在社会大生产供大于求,商品生产极大丰富的时候,所产生的商业化行为,这种商业化行为的本质则是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形式,以货币为价值交换的媒介进行的销售行为。因此,市场营销是一种公共活动,而众所周知,公共活动是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活动,这种双向沟通活动的联系纽带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这种客观存在的利益需求将组织与公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沟通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都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服务工作。通过上述文字,我们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营销就是人们与企业间的利益交换过程,公众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支付价格,获得产品,企业获取利润,这就是市场营销工作的实质内容。
二、市场营销与企业形像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调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商品的生产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企业的生产能力超过市场的需求总和,企业组织为了生存,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务投入到市场营销活动中去,总的说来,市场销售活动经历了从推销到营销的过程。其中推销产生于商品生产开始供大于求的阶段,这一阶段,企业的库存增加,为了加快资金流转,开始进行一些推广活动,但这些活动的本质仅仅是销售产品,且产品不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开发出来的,是属于先生产,再想办法销售的类型。营销阶段则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前,充分调查顾客的需求,进而针对目标群体的需求,建设品牌,进行销售的方法。
因此,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想占据一席之地,首先就需要建立属于自身的品牌,而品牌建设,则意味着在消费者群体的心目中企业形像建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市场营销工作与企业形象的建设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拉动销售,而大面积的销售工作则给予企业以足够的与消费者接触延伸其品牌的机会,让消费者有机会进一步了解企业的产品性能和企业形象,从而反过来促进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工作。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反过来,一旦企业的形象在消费心目中不佳,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产品的购买意愿就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而导致销售的下降。所以,企业形象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间缺一不可,且相互影响,是企业成功进行市场竞争的必备因素。
三、企业形象的树立
那么,如何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促进市场营销工作呢。从公共关系的本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公众掌握有市场的话语权,公众和利益决定了公众的购买意向,因此,只有把公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来作为处理企业与公众间的关系的原则,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要成功树立企业的形象,有以下几点需要把握好:
1、产品的品质是基础
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关系来看,二者间的关系维系的纽带是利益,换言之,企业销售商品和服务给消费者获得利润,消费者消费货币以获取商品和服务。因此,二者间的利益就是产品,这是利益关系的基础。没有这层基础,二者间的关系就无从建立,企业形象也就无从谈起了,反之,产品的品质越优良,越能形成良好的口碑,从而越能树立起优良的企业形象,持久的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要想成功的树立起企业形象,企业首先要在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上苦下功夫。
2、把握好公共关系技巧
公共关系技巧即在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问题。在企业组织与消费者之间存在问题或者发生矛盾的时候,良好的公共关系处理技巧有助于企业组织降低问题和矛盾所带来的负责影响,减少这些因素对企业形象的损害,此外,良好的利益关系与产品品质也需要公共关系技巧来加以宣传,加大影响力,这正是所谓的“酒香也怕巷子深。”
3、把握好广告宣传技巧的组合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企业会时常需要一些广告来加强自身的宣传,在这其中,既要找准企业产品的人群定位,通过市场调研摸清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确立其中的目标人群;又要有针对性的开发广告产品,进行宣传渠道定位,才能将产品、企业、品牌三位一体化的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健立宝集团曾经推出过新产品“第五季”,这项产品定位于青年运动人群,然而,在广告的投放之初,过于偏重产品宣传,未能宣传此产品为健立宝集团出品,白白损失了企业形象的作用,又在投放时渠道选择不当,多选择一些大型超市而非可随手购买的小渠道,致使消费者与产品不能充分接触,最后,产品销售不佳,此时,人们才知道“第五季”原是健立宝集团出品,心中对于健立宝集团的市场开拓能力不由的也下调几分,企业形象也因此受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广告宣传技巧的组合是多么的重要。
参考文献:
[1]杨平波. 企业形象的载体 [J]. 企业家天地, 2003;07
[2] 裘晓东,赵平. 如何实施成功的品牌延伸战略 [J]. 商业研究,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