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房地产经济学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房地产涨升是自然规律,可引导不可抑制
土地是唯一受到总量严格约束的要素,在社会经济受到激励的初始时期,局部或全面性的劳动要素和资本都会以相当高的速度递增,而土地的绝对供给往往不增反减。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当一种要素被严格约束住以后,那么,另外两种要素的增长就必然会被自动强制调节,调节的方式就是相对价格的变化,稀缺资源价格将不断上升。也就是说,土地价格的上涨是我国当前经济增长之必然结果。当然,土地价格的上涨并不一定代表商品房价格必然上涨――土地价格的上涨有可能被土地本身利用率的提升消化。然而,基于对两个方面的认识:1.计划体制下的地产价格几十年来都未曾充分调整,地价(或地租)相对较低;2.前期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资本积累相当丰厚;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国本轮土地价格的上涨从其绝对幅度上看正是当前商品房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那么,商品房价会不会无休止地单向上升呢?可以说在商品房价没有达到其合理匹配时,的确会单向上涨,但绝对不会无休止。一旦地价(地租率)得到合理提升,并且与资本赢利率相匹配时,商品房价格的涨升就会趋于平静。
当然,现实中,市场调节从来就不可能是精确调节,因此,市场中商品房价只会以波浪的方式逐步迫近其合理匹配值的。这也就是说:商品房价有可能在剧烈的调整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调整惯性。而房地产是具有投资功能的特殊商品,赚钱的示范效应很容易诱导人们盲目投入。中国的市场经济运行不久,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普遍不强。盲目地抢购会导致巨大的伤害,一旦涉及面过广则会危及社会。自始至终我们并不认为现在某些地区商品房价的畸形上冲是合理的现象。但经济的粗放性高速增长必然导致土地以及土地上房产价格的提高,这是经济规律,也是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在调理人们高效运用土地资源的体现。
我们若盯住商品房价,将思维定格在如何驱赶投机者、抑制投机收益上,采取简单的、表层性的经济手段抑或是僵硬的行政方法,结果却要么徒劳无功,要么约束了经济,压抑了自然规律。比如:在房地产交易环节课以重税。这种方式看似能剥夺投机暴利,打击投机,但同时也导致了对存量房产的严格锁定,客观上造成了对房地产供给能力的抑制,在需求既定的情况下,这种抑制反过来又转化为推高房地产价格的动力。进一步提高的投机收益补偿了税收对投机者的利益剥夺,顺利地实现了税收向最终住房消费者的转嫁。因此,交易环节税不但不能抑制投机,挟着某种程度的恐慌甚至有可能更大幅度地提高投机收益。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理性地承受房产价格涨升所带来的社会压力,戒除简单思维下的社会尝试,借鉴发达经济社会建立在严格税收理论基础上的合理的、成功的方法,从房地产持有方向调整税收结构,规范人们的合理投资行为和房地产的持有行为。除非我们又彻底回到计划经济时代,试图将房地产从投资品的名单中剔除掉是根本行不通的。另外,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大多数市场经济社会从来不将土地完全地市场化、商品化,这也是我国目前的政策取向,有些地方政府如北京市提出的安居房政府回购就是很具创意性的设想。
篇2
这样,城市中心地带就一般被商业企业所占用,并形成以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为主要经济功能的商业中心。而商业中心又可依照其功能层次和辐射范围,分成高、中、低不同的几个级别。而工业往往聚集在距车站、码头等运输集散地较近的地方向外辐射。
当然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土壤、地形、气候、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又如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都会影响区位选择。
房地产投资区位的选择对不少开发商进行房地产投资时都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一方面他们面临土地价格的上涨过快和投资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又面临消费者收入增加缓慢的难题,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对房地产区位和价格存在更多挑剔。
在西方经济学中我们会得到很多理论如:杜能原理、同心圆理论等等。
下面我们通过这些理论来看一看房地产住宅投资区位的选择。
我们知道消费者在购房中主要考虑的是方便程度;当然这是人所共知的,由此我们想到了西方经济学的的一些理论如:杜能原理,在杜能原理中我们得到了公式I=(P- C-SK)Q;I定义销售收入、P农产品市价、C农产品成本、K为农产品交通时间耗费、S为运费我们将公式重新定义为
R=P- C-K我们将其R定义为购房后的时间效用、P为购房人每天可消耗的时间、C为购房后生活必需品的交通时间耗费、K为购房后的交通时间耗费(K实际上是两个变量我们在下面讨论)。如果市场价格P一定(一年内)在公式中有两个变量C、K,那么消费者在讨论购房时主要考虑的是C、K的问题了,这样我们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先来讨论C(C为购房后生活必需品交通时间耗费)。在一般家庭消费中生活必需品支出占有重要地位,而生活必需品交通费用支出却是不可忽略的。生活必需品在其他的文章中已交代的很清楚了,我要强调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酒吧、餐厅和歌厅也走向百姓生活。当然在一些住宅一层的铺面出租也能满足一些消费者的需求,但对一些中层收入家庭来说这是不够的,因为对大部分中层收入家庭来说他们愿意到较有档次的地方消费,这合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对大多数开发商来说占有较多的中层收入家庭的市场就意味着占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对于C(C为购房后生活必需品交通时间耗费)的理解我认为可以使用追求效率型模型,(寻找需求点与区位点间的总移动费用最大化――中值问题:总移动距离最小化的地点成为中值)目标函数
目的:使每个居民都能得到一个设施,其费用最小;最终居民与设施均达到效率最大化。
下面我们来谈谈K(K为购房后的交通时间耗费)。这里我们把SK定义为消费者关心的一些项目如:子女上学问题、到工作单位的交通便捷程度、到医院、到父母居住地的距离等等。我们先以子女上学问题为例来谈谈,假设子女上学问题在家庭中占主要地位,而需要照顾的子女一般为小学和中学。家长为子女选择就读的学校一般为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我们设它为B点、设居住地为A点、家长的工作地为C点。家长对上下班与接送子女所耗用的时间之和即为AB+CD,
AB+CD这一距离如何来确定呢,我们知道人保持某种状态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过长必然产生疲劳,从而就会放弃某种活动。根据测算,一般情况下儿童疲劳时间的极限为40-60分钟,成人为90-150分钟。普通人休闲步速为30-40米/分(我们还可以以公交时间、出租车时间来计算。当然要看投资人的目标市场的选择),那么我们得到150分钟×40米/分钟=6000米
一般这个时间为10-15分钟(12点下班到两点半上班减去吃饭午睡时间)。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B、C点的一个椭圆。在这个范围以内的任何一点都是较理想的。当然AB+CD所耗用的时间可以是代步工具所达到的。有人会提到寄宿学校,但我们都知道在这一时间无法达到的情况下是人们的被迫选择。
对于K(K为购房后的交通时间耗费)的理解我认为可以将投资方即将选择的区位看成是公共设施可利用追求效率型模型的目标函数
说明:被覆盖的最大化人口,可以从该区位所在的常住人口加上新建小区可入住人口减去空值。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以K为半径的圆。
我们在这里只说到两个因素加上其他的因素如到繁华的商业区、到医院、到父母居住地和消费者的其他偏好我们就可以构建出以下的区位,在这一区域的则不属于居住繁华区,即这一区域内为住宅的黄金区域,超过这一界限的对于消费者来讲效益递减。
对于商业物业来说若干个黄金住宅的区域就成了B、C点,B、C点构筑的椭圆也就成为商业物业的合理投资区位,而AB+CD所耗用的时间可以为在1-2个小时之间(星期六、日,一个家庭愿意耗用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曹振良.房地产经济学通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
篇3
第一次问他们这个问题时,安琪咬了一口汉堡,鼓着腮帮子,嘴角拖着几根生菜丝,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卖什么,就卖我吃的这个。汉堡!喏,还有他嘴里的苹果派。”安琪顺便指了指安东。
“就这些啊?”我故意表现得很惊诧,希望孩子们能对问题有所发掘。
“当然不止这些!”安东接道,“还有麦乐鸡、薯条、新地……嗯,汉堡有很多种口味,都是美国味的;派也有很多种,都非常好吃!”
“还有吗?”我追问。
“还有很多呢!爸爸,你要开一家快餐店吗?打听得这么清楚!”安琪不耐烦了:“反正都是吃的嘛,也没什么很特别的。我就是喜欢这里的口味。”
我没办法责备孩子们,那时候他们还小,还不能理解我问题背后的真正涵义。于是,只要他们吃麦当劳,我就问他们同样的问题。问得久了,安琪、安东也意识到再说麦当劳是卖薯条、汉堡什么的挺没有意思的,他们开始寻找新的东西。
“麦当劳的儿童套餐会搭售玩具,上回卖的是‘史努比’小狗玩具,这回好像是‘多啦A梦’,经常会翻新花样的。”
“他们会有很好的服务,服务员的态度非常和蔼,很热情。这个也能算是他们的卖点之一吧?”
安琪、安东不断地搜索新的答案,而我则是焦急地等待他们有本质上的认识。孩子母亲有时候笑话我,说我拔苗助长,总是让两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去找什么商业上的规律,干吗不让他们好好地吃顿麦当劳!不过我不愿意放弃这种训练,越是长久的探索积累,越能让孩子们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有一次,安琪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忽然提到不管是在哪个国家,也不管是哪个城市,只要是麦当劳的店,地板、桌椅、餐具、工作人员的制服,餐牌的格式……所有的一切一推门进去都是一样的用餐环境!
我心里一亮,忙问她这种现象和其他的商品有何相似之处。
“KFC!”安东插嘴。
我摇摇头:“换一个别的种类的产品。”
“我觉得很多日本的品牌电器都是这样,一看风格就知道是哪个品牌了。”安琪思考着说。
我欣慰地笑了:“这回终于算是拨开云雾见晴天了。我一直问你们就是要的这个答案,麦当劳不仅仅是卖快餐,而是在卖品牌。”
后来我们在北京王府井最繁华的街头看到一家麦当劳餐厅,于是我再次问安琪、安东:“麦当劳餐厅都建在什么地方?”
他们顺口答出:“人多和热闹的地方。”
“为什么要到这些地方呢?”我步步紧逼。
“容易挣钱啊!东西能卖得出去,地段好呀!”
我笑了:“是呀,这么好的地段,麦当劳能够在全世界拥有很多好的地皮,他们会赚多少钱啊?”
安琪、安东一听恍然大悟:原来,麦当劳还是一个隐形的房地产商。
在20世纪80年代末,麦当劳进驻中国,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分店时选择了北京东单大街与长安街接口处的黄金地段。那时候的中国人基本没几个知道土地或黄金地段是个金娃娃,把很好的地段给了麦当劳。没多久,王府井改造,麦当劳仅因店面拆迁的补偿就赚得盆满钵满,那一刻才有人知道麦当劳作为房地产投资商眼光之犀利。
麦当劳创始人雷・克罗克曾在德克萨斯州立大学MBA班询问那些高材生们:“我的麦当劳是卖什么的?”正在学生们为如此简单的提问感到莫名其妙时,克罗克给出了一个令他们惊诧不已的答案――麦当劳的真正生意是经营房地产。
篇4
一、从提问入手,在备课中认真组织自己整堂课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变成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动手并动脑
如在复习高一“税收及其特征”这一知识时,备课时,按照DISCOVER问题连续体矩阵,我把整个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三类问题:
1.封闭式问题:这类问题是所谓的直问直答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用不大,在教学中我采用得较少,仅对那些需要“识记”的知识使用。如:税收的含义是什么?
2.半开放式问题:本堂课,我多采用了这类设问。一方面,在相当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帮助;另一方面,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足,在设问中还不能过多地使用全开放式问题。
这类设问贯穿了教学的前后,如:
上课开始不久,要求学生:从教材中“税收”的含义中,提炼出税收的“主体”“目的”“依据”“手段”“特点”和“地位”。这是教材中没有讲授的内容知识,对于学生把握税收含义的内涵,探究税收含义与特征相互联系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深入研究问题的精神。
3.全开放式问题:这类问题对于师生来说,问题、方法以及结论全都是开放和综合的。这个过程从开始到完成,其解释都是开放的,而最终的结论将广泛依赖于问题呈现者和解决者的不同视角、观念、分析和意图而各不相同。这类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的知识面是很有用的。在这一课中,我请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说明:在财政收入的四个形式中,为什么税收才是最主要的形式,它与其他收入形式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作为课后的思考题,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与时间。
二、变换角度提问,不拘泥于常规设问
教材中的已有内容和知识,只是阐释了一方面的内容,这时我就把它拓展为其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并学会从已知知识演绎出未知知识。这也是高考解题的一种技巧和能力。
从不同学科提问,不拘泥于学科的界限,教会学生从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同一热点问题或材料。把常见的哲学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去设问,把常见的政治学问题从哲学角度去提问等等。
如:材料显示:某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的结论是:在当前经济疲软、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的交易量激剧下滑,政府应该采取财政、税收等措施来“救市”。而在一份对该市市民的调查报告中却有94.6%的人认为“房价泡沫应该降一降了,反对政府采取措施救市”。
面对这样的材料,一般的设问都会从哲学角度让人去思考“为什么房地产研究中心与市民的观点会截然不同”?但我却让学生从经济学角度去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教会学生对于经济类论述题也要把握好“主体”,学会从材料中找出经济主体,然后再返回教材,找到相应的知识点。推理过程如下:
房地产研究中心主要站在房地产产业和房地产商的角度思考问题卖者房地产企业企业的目的盈利“救市”可以让房地产企业在市场不振的情况下,不降价或少降价而增加销售量,从而获利更多造成救市。
市民买者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房价存在“泡沫”,不符合消费者求购商品的价廉物美的标准救市不能让房价降到人们的心理承受范围反对救市。
三、要教会学生提问
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中,学生还处在老师“要我听”的阶段,往往还处于《学记》中所说的“不愤”“不悱”状态之中;而学生提出问题表明他们正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是老师“启”和“发”的时机,这时学生听老师的解答是“我要听”。可见,提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
作为老师要为学生提问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要鼓励学生说“不”。要让学生懂得:老师也会出错,课本也不一定对。不要对学生的提问马上作出回答,和学生一起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在影响思路畅通的关键处提问,在思维制高点的疑难处提问,在解决知行结合的聚焦点上提问,在向书本权威挑战的超越点上提问。
在讲解一道材料分析题时,原题的题目是:“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G省政府是如何推动该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在讲解完该题后,我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这则材料,用相同的知识要求,提出不同的问题。于是,学生们纷纷讨论开来,最后一致推举出两个最好的题目:
①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为G省政府发展文化产业推出建议。
篇5
在近十年来,房地产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对市场前景保持乐观预期,导致房地产开发超出人们的需求。蚌埠市房地产商的住房投资额一直保持增长状态,且增幅明显。1999年蚌埠市住房市场投资额仅为39571万元,而2015年,数据已经增长近70倍,住房投资额为2791223万元。在2014年前,住房投资额增长率一直处于波动上升,从2014年后在去库存大背景下增长比例才稍有下降,但是投资总量仍然存在。但是蚌埠市住房需求有限,又由于近年房价上涨,有效住房需求进一步减小,导致整个市场供过于求,形成住房库存。蚌埠市采取了一系列去库存措施,截止2016年12月31日,蚌埠楼市库存量为20276套,仍然需要继续努力。
二、库存形成原因
(一)经济发展水平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为住房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动力,所以房地产市场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十多年。但是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来临,我国经济发展将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房地产市场必然会受到冲击,蚌埠作为一个三线城市,当然也不能免受影响。经济的下滑导致人们对未来预期失去信心,而贷款买房的压力只会随着现实越来越重,所以人们可能会更多的处于犹豫阶段。从另一方面来看,蚌埠仅是一个三线城市,发展水平有限,并且城市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吸引外来人口居住本市。虽然蚌埠市有十余所高校,但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表示都不会留在蚌埠,而是选择更具发展潜力的大城市就业生活,因为蚌埠市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大城市没有竞争力,而且就业岗位有限。
(二)地区人口流动
三四线城市较一二线城市的库存压力较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常住人口的流出。蚌埠市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比例在2005年以前不足1%,但是从2006年开始,比例均在10%以上,并且整体处于上升,最后处于20%左右波动。这导致蚌埠市的常住人口长期低于户籍人口,有效住房需求低于理论估计水平。数据表明,绝大部分本蚌埠人外出均选择江K、浙江以及上海等富饶地区。由于蚌埠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部分人选择外出打工,或者经济较好的市民会搬去大城市生活发展。人口流失的同时,也造成了财富的流失。这对蚌埠市房市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政府土地财政
近年来,不仅中央出现财政赤字,地方政府财政赤字情况也比较严重。而土地出让金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成为了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政府出让了超出市场需求的土地,因此造成了住房的过量供应。另一方面,政府在土地供应方面具有垄断权,土地市场属于寡头垄断市场,政府拥有定价权。过高的土地成本增加了房地产商的建房成本,所以导致房价高居不下,而消费者才是真正的承受者,所以最后有部分人无力承受高涨的房价,住房销售遭到了阻碍。
(四)房地产供应周期
住房不类似于一般商品,建设周期比较长,供给对价格的反应要滞后一段时间,因为供给的调整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表现为蛛网现象。在房地产火爆的时候,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加大投资力度,而且,高额利润吸引新的竞争者进入房地产市场。但是房屋建成竣工可能在两三年之后,在此期间还是会有源源不断的住房供应,由此,可能会造成住房供过于求。
(五)住房供给结构失调
随着库存的增加,各种用途的商品房库存均在增加,然而比例明显出现了差异。研究蚌埠市近五年各种用途的房待售面积可知,商品住宅待售面积占房屋总待售面积的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占比仅为38%,而在2011年飙升至约57%,随后几年均占据库存面积的一半以上,2013年高达60%。在房地产市场中,商品住房市场确实是举足轻重的,不乏刚性需求和改善居住条件为原因的需要,但是,蚌埠市常住人口有限,市场已经逐渐趋近饱和状态,如果仍然大规模采用旧模式开发,必定会自食其果。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户型的偏爱程度也在发生变化,90平米以下的住宅库存越来越高,而144平米以上的大户型住宅库存比例却处于下降。这表明随着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人们更愿意在自己的最大支付能力范围内选择面积更大的住宅,过一个更舒适的生活。当然,这里面包含了首次购房需求,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需求就是改善住房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大面积的住宅更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住房供给的调整并没有跟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才导致库存的攀升。
而关于商业营业用房的库存比例,早在2010年该用途的房屋待售面积占房屋待售面积的62%,而在2013年达到最近几年的最低水平32.3%。从这个比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蚌埠市近几年商业的发展。由于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愿意入驻蚌埠,比如万达城市广场的建立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实力的商家入驻。这又带给了房地产商一个更好的预期,于是继续加大对商业营业用房的投资力度,但是蚌埠市仅是一个三线城市,消费潜力有限,所以房地产商过于乐观的预期导致供过于求。近两年,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下背景下,整体发展汗速度下降,另外由于电商的冲击,于是不可避免地在2014年和2015年,商业营业用房库存比例重新回升。
三、化解蚌埠市房地产高库存的路径
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对经济的增长有重要意义,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有重大影响。房地产市场与建材市场、水泥市场、装修市场等联系密切,下游产业众多,因此房地产去库存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积极探索房地产去库存战略,降低库存压力,消除潜在风险,才能促进房地产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
城市经济的发展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推进作用,城市经济条件优越,才会吸引人口流入。而蚌埠市作为工业城市,更应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更加有效合理的配置。审视蚌埠市产业发展结构,发扬优势产业,比如推进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发展,推动玻璃产业与国际化接轨等。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发展才会更有动力。与此同时,必然会与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吸引毕业大学生留在蚌埠市发展,农民工进城落户也会更有生活保障。
(二)切实推进户籍改革制度
在刺激农民进城买房的同时,应推进户籍改革制度,使农民进城买房之后的生活有保障,同时外来常住人口也可以享受与本地人相同的待遇,解决子女上学问题、医疗问题以及公共服务问题等等,使所购之房具有含金量。不能享受到完善的配套设施,商品房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那么新引力也就不够。
(三)创新棚户区安置和住房保障方式
棚户区安置均统一选址统一搬迁,新房建设周期长,对于选址拆迁户众口难调,户型也难以满足人们的偏好,所以棚户区改造遇到了众多阻碍,一些拆迁户不愿配合,成为钉子户。采用货币化安置政策,虽说带来了适度的灵活度,拆迁户可以凭借补偿款自由选择心仪商品房进行购置,既缓解了去库存压力,又解决了棚户区安置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无法保证这一笔补偿款一定会流入房市。面对突如其来的一笔巨款,确实有一小部分人经受不住诱惑可能进入了赌场,导致财屋两空,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有部分人选择搬去外市。这减小了对去库存的促进作用。“房票”政策确实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值得借鉴。房票安置既保证了被征收人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又体现了利益最大化。房源是本市已经被政府收购的商品房,户型以及地段选择范围比较广,房票只能被征收人使用,并且有规定的期限,对房地产去库存的效果短期内就可以十分明显。在保障住房方面,在高库存背景下新建保障住房已经没有必要,可以充分利用闲置商品房。
(四)推动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考虑到部分人实在无购房能力但是又有刚性需求的情况,发展体制健全的住房租赁市场显得尤为必要。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或者外来人口,租赁房屋都是首要选择,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但是目前,住房租赁法规不够完善,参与住房租赁交易的多为老房。逐步完善法规,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将小户型住宅或者闲置的商业营业住房经过改建后纳入租赁体系,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有利于缓解库存压力。在房屋供应方面,调整供应结构,结合蚌埠市住房实际情况,将新建租赁房纳入规划体系。
(五)调整商品房供结构
住房需求是复杂多变的,应该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供应结构。不可否认,实体经济遭受了电商的猛烈冲击,所以商业营业用房需求将趋于不增或者下降趋势,蚌埠市目前已经有万达广场、银泰城、海亮广场等城市综合体,这部分市场已经逐渐饱和,不可再随意开发此类房产,否则很有可能沦落为淮河文化广场的境况。而对于住宅,在控制供应总量的同时,应调整户型比例。保障性住房和租赁住房适宜小面积,而商品住房可以适当增加大面积户型的住房。
(六)控制房地产用地供应量
形成住房库存的直接原因就是供过于求,在刺激需求的同时,应合理控制住房供应。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严格控制地产用地供应量,只有从源头上进行管理,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才能长期健康发展。尽管土地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但是财政收入不可过分依赖土地,另一方面,在如今高库存的背景之下,政府应该意识到过量的土地供应必定会导致住房商品的大量供应。政府应具体考察库存量以及新增住房需求,经相关部门考证研究后发放适量土地。(指导老师:郭利京)
参考文献:
[1]彭兴韵,费兆奇.房地产市场寻求新均衡加速去库存[J].上海证券报,2015:1-7
[2]倪鹏飞,丁如曦.楼市去库存的目标原则与路径[N].经济参考报,2015:12-11(008)
[3]谢逸枫,农民工进城“去库存,要打组合拳[J].产业,2016(1):38-41
基金项目:
篇6
1979年以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学的社会需求增大,经济学逐渐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强势学科,即所谓的“显学”。而且,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政策建议,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改革政策选择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由于社会需求增加,大学的财经类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乃至理工科大学都设置了财经类院系和专业。
然而,在对经济学“需求”和“供给”的膨胀中,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界定、学科规范却处于相当程度的迷乱中。中国的经济思想原本就缺乏实证思维的传统,加之学科分界不清晰、理论训练不正规,致使中国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分析缺乏足够的科学性。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汪信砚教授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分野》一文,指出中国现行的学术体制和学科分类系统将“人文学科”(humanities)和“社会科学”(soccial science)混同为“人文社会科学”是很不恰当的。我也同意他的这种讲法。因为,人文学科不属于“科学”(science),它是一种以“人学”为旨趣的“价值体系”,其思维方式是非实证的,即非“规范的”,其所研究的命题都是“价值命题”。而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属于“科学”范畴,是一种以“物学”为旨趣的“知识体系”,其思维方式是实证的,研究的是“事实命题”而非“价值命题”。根据科学思维的要求,社会科学研究应致力于趋向价值中性,摆脱“价值负荷”,以符合实证性和可证伪性。
根据科学方法论,科学是人的一种有条件的认知过程。科学理论是一种公理化系统,理论语言、基本定理、对应规则应该具有统一的认识论意义。科学研究对知识背景、知识结构、理论训练有选择标准和定向标准,理论要明确、可识别、给出信息量,这就是范式要求和可证伪要求。而经济学,正是在方法论上接受了证伪主义和科学研究纲领,实现了所谓“研究框架的进步”,使经济学理论研究更符合公理化、体系化、逻辑化特征。
经济学需要框架约束
经济学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所以是有严格的框架约束的。同样,对经济学、经济学者的批评也不能没有学科框架约束。不然,讨论根本无法展开,经济学界也只能“集体失语”了。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论题。对此论题,有从和谐社会角度讨论的,有从居住权利角度讨论的,有从贫富角度讨论的,更有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讨论的;有的论者掏心掏肺地要房地产市场以满足低收入阶层的需求为己任……尤其是对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各方论者更是兴趣所致,连篇累牍地发表“空对空”的分析文章。
其实,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也有很强的专业性。对研究工作而言,亦有一定的信息量要求和理论训练要求。如果是作经济学分析,还需要有具备一定的约束条件的分析框架。虽然,“人的居住问题”不单是经济性的,还是社会性的、政治性的、文化性的,可以从多种学科角度讨论。但若是具体到房地产市场本身,则基本上是一个经济论题,要求在经济学的框架内讨论。
面对所有人群几乎是无限的改善居住需求,市场的甄别机制是支付能力。随后,当价格被市场发现、决定之后,在价格面前,不论哪一个阶层,有无级别,是否名流,统统不管用,只看支付能力,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只要价格不控、扭曲,它所包含的信息就是最全的,它所引导的资源配置就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在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上确实可能有缺陷,但市场机制终究还是比任何其他机制更公平。而且,由于市场的甄别机制是支付能力,就会激励人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支付能力,社会经济也会因此发展。
当然,市场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房地产市场也不可能满足各个层次收入者改善居住的需求,这就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了。所以,为低收入者改善住房条件基本不是一个市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保障问题,是政府职能问题。为此,政府可以利用某些市场手段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如美国政府成立的“房地美”、“房利美”等房地产金融机构。可见,经济学研究如果没有学科框架约束,那就只能是一种“辩术”或文字游戏,与科学无关,与应用亦无关。
然而,时值21世纪初,中国学术界仍未确定这样一种学术规范或者学术思维,人们的分析、讨论、批评基本上没有学科框架上的约束。但是,在经济学框架中,市场就是市场,它天生没有特殊阶层利益取向,也不可能被“调控”为特殊阶层利益服务,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市场。同理,在经济学框架中,经济学会先假设收入和财富积累都是合法的,随后再在此前提下讨论收入分配问题。如果说收入和财富积累是由非正当行为获致的,这就超出了经济学框架,已不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或政治问题了。
经济学的框架约束是很严格的。如果把框架放松,经济学的解释力就会大大下降。除非出现类似交易成本理论、理性预期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理论上的进步。人当然不仅仅是经济动物,人的行为是多方面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人的思想也是复杂的。但是,经济学只分析人的经济行为。在经济学框架中,人的经济行为基本可以处理成收益与成本的计算,即价格比较。如果横插一杠子,以人的其他社会行为规范来指责经济学的功利性,甚至指责经济学“不讲道德”,那就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此外,经济学之所以比较有活力、有科学性,是因为它非常注重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汲取方法论养料。正因为经济学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所以是有严格的框架约束的。同样,对经济学、经济学者的批评也不能没有学科框架约束,不能没有一种“专业基本素质”的训练和“科学共同体”在话语系统、概念系统方面的约定。不然,讨论根本无法展开,经济学界也只能“集体失语”了。
以收入分配分析为例
经济学与其他社会人文学科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及观念分歧,不在于道德准则或道德目标,而在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界、人文学界的不少学者针对“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发表了不少包含道德诉求的文章。由于参与讨论的学者学科背景各异,因而,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各异,得出的结论差异也很大。
的确,收入分配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以自身的利益立场、知识背景、信息获得为基础对此发表言论。但收入分配根本上是一个经济问题,对此的讨论也基本上应在经济学的框架中展开。不然,泛学科的、情绪化的所谓“学术讨论”不仅容易缺乏客观的判断标准,难以达到科学意义上的共识,还可能会影响公众舆论,进而影响政治、经济乃至社会发展进程。所以,我认为,经济学与其他社会人文学科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及观念分歧,不在于道德准则或道德目标,而在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
经济学所称的效率是经济效率。经济效率包括生产的效率和交换的效率。生产效率的检验标准又是唯一的,即以最小成本生产;交换效率的检验标准也是唯一的,即没有人能够在不使别人受损的情况下使自己受益。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往往具有最大化理性”以及“市场价格信息完全”这两个约束条件下,竞争性市场体系会达到经济效率,并实现长期经济增长。根据经济学的逻辑,效率是引致财富净增长的源泉,而竞争性市场体系则是达到效率的通道。但如果引入公平这个概念,分析就变得复杂。因为,如何定义公平以及如何操作公平是一个难题。
经济学教科书曾给出了四种关于“公平”的定义:平均主义――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相同数量的产品;罗尔斯主义――使社会中境况最糟的人的效用最大化;功利主义――使社会所有成员的总效用最大化;市场主导――认为市场结果是最公平的。因为根据经济学方法,任何一项选择都是有成本的,所以比较了以上各种选项的成本,大多数经济学家选择了功利主义对公平的定义。当然,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会选择市场主导的公平观点,认为竞争性市场进程的结果是公平的,因为它总会奖励那些最有能力和工作最努力的人。
大多数经济学家之所以选择功利主义对公平的定义,是因为这种定义与经济学的效率标准是相吻合的。经济学认为,如果一个人财富的增加不是以他人财富或效用的受损为条件,那么这种个人财富的增加会引致社会总福利的净增长,因而是有效率的。这一判断标准就是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帕累托最优”。如何达到“帕累托最优”?经济学的回答是:自由公平的交易。
以上分析所要说明的道理是简单明了的:经济制度与社会财富增长有直接的关联,有效率的社会制度安排将引致社会财富的净增长。而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应当是一个能保证自由公平交易的制度。经济中运用非自由公平交易手段而获益的空间越小,这个制度越有效率,个人财富的增加越能同时引致社会财富的净增长。反之,如果个人财富可以通过非自由公平交易获得,那么这个制度就是无效率的。据此理念,一个社会可以在资源禀赋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变革极大地提高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推进经济社会的进步。这也是经济学所揭示的市场经济制度之价值所在。实际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既反对平均主义,同时也关注收入差距悬殊问题。在这种原则看来,平均主义与收入差距悬殊都是分配不公的表现。因此,我认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讨论收入分配问题。第一,以收入分配为表象的利益关系调整是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收入差距扩大是在绝对收入水平总体上升、贫困人口持续减少的条件下发生的。第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社会应更加关注收入差距问题,也将更有经济能力、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共同富裕。第三,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不能摒弃效率原则,不能损害经济发展这一基础。因为收入分配调节的目的是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穷。
如何看经济学的不同流派
大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这两个名词在中国频繁出现,学术界及经济思想界对新自由主义的哲学思想、政治学思想及经济学思想进行了大量的引进、研究和讨论。
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有关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讨论渐趋热烈。但在这些激烈的讨论中,不少论者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学派形成、治学基础、主要观点把握得并不准确,有些理解甚至是错误的,争议的一些论题及观点也多有“泛学科”色彩。例如,“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理论界的表现是:私有化的所有制改革观、多要素创造价值的分配观、完全否定国家计划的市场改革观、主张一切产业都无须保护,等等。
篇7
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杰出的法官、法学家、法律经济学家和法律哲学家之一。他将自己独创的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原理应用于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研究中,为法律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不断拓展这一领域,从而对法学一般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波斯纳关于房产税的相关表述散见于《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之中。从波斯纳的这段文字不难看出,波斯纳反对征收房产税,理由在于房产税的征收主要集中在流通环节,比如对房屋买卖、房屋过户等流通环节。仅对处于流通环节中的房产进行征税,其税收具有可转嫁性,房地产开发商或者炒房者可以轻松地将这部分税转嫁到购房者或者租房者头上,房产税的征收失去了原有的征税目标,达不到抑制房价、遏制炒房者、对房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
房产税是指在我国境内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房产,依据房产余值或租金收入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我国房产税纳税主体是在我国境内拥有房屋产权的单位或者个人,对于非出租的房产,以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对于出租的房产,以房产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对于出租房产的租金进行征税的少之又少,而用什么样的形式对房产租金进行征税也是一个尚待考虑的问题。
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投机者对于房产的狂热炒卖,使得我国城市房产价格节节攀升,不少地方出现了国民住房困难、买不起房的现象。国家为了遏制房价采取了许多措施,2010年国务院在春节之后出台了“国九条”、“国十条”、“国八条”连续打压房地产价格,2011年更是开始在重庆、上海两座城市开始试点房产税。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五条”,确立“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借由开征房产税期望可以实现每一个公民住有所居。不可否认,目前房价虚高不可避免地成为刺激房产税出台的现实契机。平抑房价也同时被很多人拿来当作论证房产税正当性的理由。百姓安居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诉求,也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政策的具体表现。房产税的正当性应当建立在作为一种管制手段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推进,通过房产税的征收规制现有的房地产市场,在保障市场公平有序竞争的前提下,让每一个身处房产税征收范围的纳税人,在考量自己所处的实际状态之后,做出最适合自己目前现状的判断。
二、波斯纳效率和平等理论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启示
效率指的是在一种状态下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关系;而平等指的是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状况。在有些情况下,在效率和平等的追求之间存在着冲突。如何解决平等和效率之间的冲突最终取决于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如果推进平等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为了更多的平等而牺牲一些效率还是有必要的。考虑到如果收入不能被无成本地分配,那么效率与平等之间就会有冲突,无论事实上的冲突是源于追求效率的特定分配结果还是为了取得公平的收入分配。
房产税的征收过程中产生的效率问题值得重视。波斯纳认为,对一种行为征税就会促使从事那种行为的人们转而从事那些征税较轻的行为。但据推测,他们所从事的前一种活动生产率更高,否则就不必要用征税来使之从事第二种活动。所以,税收降低了资源使用的效率。①近几年各地频频出现“地王”,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作为“理性最大化”的人,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进行选择的结果。投机客通过不断炒高房价获得高额的利润或者把非商业住房出租出去以获得不菲的租金收入。房地产开发商大量囤房,高额的房地产利润激励着炒房客和房地产开发商对房产进行大量的投资,疯狂地占有社会资源。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在告诉人们,房地产行业过度自由的市场状态助长了作为“理性最大化”的人做出忠于自身利益的选择。而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开始征收的房产税将会使得一部分投机
客与房地产开发商开始考虑是否放弃对现有房产的持有或者减少持有。
政府寄期望借由房产税的征收逐步改变现有的房产持有状况,平衡社会资源。但就目前的现实来看,基本上不可能做到人人都占有一样多的社会资源。那么,政府就必须在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同时,积极地在效率与平等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的平衡点。既能够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又完成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化选择。
三、我国房产税改革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推进中的累进制税制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2/2013-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住房保障》报告中,“我们建议,对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房超过40平方米的部分,无论其住房是何种产权性质,均应按评估价格征收税率较高的保有环节房产税,甚至可以考虑累进制,这一税制不仅覆盖新上市的商品房,且向现有存量房覆盖。”②
埃勃斯坦认为,如果政府可以用税收来重新分配财富,那么实际上就是从a那里获取财产给了b,而没有给a以补偿。政府通过征税(根据纳税人的得利而征税)为政府管理、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财政支持。富人有更多的财产要保护,因此他们纳税更高就很恰当,但这意味着应征的是比例税,而不是累进税。累进税具有再分配性质,因此也就具有征用的性质(confiscatory),和任何福利项目一样,这些项目都没有按照为支持财政纳税的份额给于纳税人以相应的收益回报。③
人性就是这样,如果政府运用征税权和支出权对个人收入中的‘社会’成分(人们可能会这样称呼它)进行再分配,就会同时对纳税人和接受福利者产生反向的激励。④激励那些接受福利者心安理得的享受纳税人交纳的用于公共资源建设方面的税收、接受政府基于公共性平等的补给。激励现有的纳税人放弃现有的纳税人身份,向接受福利者的身份转变。实现大多数的人的平等是多么美好的期待。但是,无论这个结果多么吸引我们的人道本能和利他本能(或自然倾向),它却不仅与自由主义的传统观念相距甚远,而且它还设想了一种只有依靠摧毁性征税才能实现的财富再分配,以及为保证这种税收实现的一切强制性机构。⑤征税方法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最好的税收恰恰是一种不改变纳税人行为的税收。显而易见,累进制税制并不是调制房地产市场最优的税制模式。
(二)关于财富分配正义的问题
哲学家约翰.罗尔斯认为,只有当没有任何其他可选择的分配方式可以使社会中最贫困者的生活得到改善时,那么我们现存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就是正义的。这种正当分配可能会很不平等,如以下情况:更为平等的分配对工作积极性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过大,以至于最穷的人所得到的较大份额收入在绝对数上少于他们在较不平等分配情况下所得到的相对小的份额收入。⑥
如果财富分配是不正当的,那么由此而生成的经济活动模式也就不可能强有力地被认为是正当的。就财富分配本身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而言,市场的正义不可能由有些正当分配的独立观念而产生。⑦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沉陷出过度的开放性和投机性,在房地产经济中,房地产开发商与投机客实现的不过是其人权之中的发展权,打击房地产利润率可能会减少供给,但是治标不治本,将高房价责任全部推给房地产开发商或者投机者是不符合市场规则的。商人追求利润的目标是天经地义的,而商业房地产对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基于对公平的考量和对投机者的限制是房产税征收的重要参考因素,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房产税的此项功能。市场的公平正当应当由市场自身的选择决定,为了实现较大多数人的“平等”利益,而去牺牲较小部分人的利益其实也是一种不公平。
四、在波斯纳理论指引下,我国房产税发展方向
(一)比例税制比累进税制合理
如果没人依其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纳税,那么这种所得税就是一种比例税制。一旦税率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即为累进税制——那么就会产生严重的管理问题。对累进税制——更准确地说,是对由累进税制所表示的高边际税——最为通常的反对意见是,它增加了相对于闲暇代价的工作代价,从而会导致一种闲暇代替工作的低效率状况。⑦可以相信的是,如果我们将比例税制——这可能比累进税制更能鼓励有效率的活动,并且管理成本较低——和向低收入团体提供转让性支付结合起来可能
穷人收益⑧
可能的情况是,如果在一个民主国家中存在严重的收入不平等,处于中间的选民会具有增长的激励来支持重累进税,因为这样从富人到不富裕的人的重新分配机会将很大;高累进税降低了经济效率。所以,如果收入可以通过比高累进税更有效率的措施变得更公平,那么国民收入就会变得更多,因为收入被更加公平地分配了。但是这种分析挑剔地依赖于存在比高累进税更有效的措施和政治可行性,还依赖于政治结果的中间选民模式的有效性——这种模式忽视了政治过程中利益集团的作用。⑨即使上述假设所有的实施问题都不存在,为了更大的善而牺牲无辜人的利益也是非常令人不安的。
累进税制带有再分配性质,但是之前也有讨论过,最好的的税收是一种不改变纳税人行为的税收,而真正的公平也绝不是通过征税就能直接达到的公平。房产税征收的最大目的在于为国民提供最好最优的社会公共福利服务。在不改变现有的经由市场自由分配之下形成的资源分配模式的前提下,房产税的征收适用比例税制比累进税制更为合理。
(二)真正实现房产税的正当性
征收房产税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福利,而不是现在政府所希望的通过房产税来起到遏制房价的作用。现在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开征房产税能够有效的打击那些投机炒房的投资者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的囤房行为,认为房产税是政府抑制房价的一把利器。地方政府想通过开征房产税来抑制房价的攀升,可能会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并不是长远之计,除非地方政府对于房产征收重税,使得房产的价格推得异常的高,从而使炒房客不敢接受,但是这样一来我国经济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甚至是崩盘。所以房产税真正的作用是为国民提供舒适的公共福利,政府通过征收房产税是为了将其再投资于公共福利的建设之中,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政府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福利,如教育、治安保护、医疗卫生、养老金、贫困救济和娱乐设施等,所有这些都不是以直接的金钱支付形式进行的。这些福利对不同收入人群的整体收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仅衡量这种影响是很重要的,而且决定如何在各不同收入阶段间分配成本(主要是税收)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穷人孩子的公共教育经费主要由穷人家庭负担,那么公共教育就并没有造成社会中富人财富的净转移。但在实际上,穷人支付的税收虽然要比人们想象中的多(主要是间接的),但其在财富转移中所取得的比其支付的税收还多,但也许只是多了一点点。⑩
一个更加有效率的税收体系使政府用于执法、国防、环保、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和其他一些从整个福利角度来看资金不足的活动的收入增长更为便利。 尽管现在政府将房产税定位于调整房价的一项措施来实施,但是绝不能仅仅将房产税看作是一个实现政府短时期目标的工具,房产税真正的目的或者说是功能,不是调控现在的房屋分配状况而是通过房产税税收的征收为国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以及为社会公共福利服务。
注释:
⑥⑦⑧⑨⑩[美]理查德.波斯纳. 法律的经济分析[m]. 蒋兆康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篇8
郭凯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写经济学,为的是以王二这个简化了的“代表性主体”为例,抽象化、浓缩化地理解和描述真实世界。另一方面,郭凯也希望通过经济学模型的文字化,“讲一个谁都能听懂的故事,突出事情的关键所在”,尽量避开佶屈聱牙的专业术语,简单、明了、直观地展示经济学原理的强大解释力。
实话说,郭凯的这本书并不容易读,因为他剖析的经济问题纷繁芜杂,而且正好发生在大变局、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因为他力图把背后的经济学说清、说准、说透。郭凯擅长和专注的是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这绝对是初学觉得容易、越深研越觉得高深莫测的领域,但他在谈及相关问题时,总是可以精准地勾勒出理论的精妙与现实的复杂,在“深入”之余,也做到了“浅出”,让人读起来兴致勃勃,欲罢不能。例如,“王二往一桶水里固定兑上半桶酒”和“李四往酒里兑水直到口感合适为止”的区别,就是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的差异。专种水果的王村和相邻专种梨的李村协议把水果的交换比例固定下来,却因为各自收成波动总是不同步,最终让王二这样投机倒把的人把君子协定搅和得失效,恰恰可以说明维持固定汇率的高昂代价。卖粮为生的王二因为公家提高粮食收购价而存款缩水,正好有助于理解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汇储备价值的影响。而当王二贪小便宜、舍近求远地去购买邻村便宜两成的低价酱油时,他的套利活动最终也逃脱不开无贸易障碍前提下的价格传递效应,也就是著名的一价定律。
虽然郭凯谦虚地说“在跳出了自己熟悉的领域之后,很多人都可能说很外行的话”,但作为同样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同行来说,我却十分赞赏他对“外行”的房地产领域的分析与解说。存粮越存越不值钱,王二必然会选择买地;类似地,如果存款利息还赶不上通货膨胀,哪怕房价再高买房投资也不算亏,所以说,“中国这么多人买房用于投资,其实是对中国投资渠道缺乏和利率管制的一个理性、自然、正常的反应”。更有意思的是,郭凯构建了一个产权清晰、激励明确、房地产业迅猛健康发展的“样板城市”,抽象掉“任何现实中可能存在的腐败、垄断、和各种丑恶”,然后告诉我们一个意外的结论:如此充分竞争完美的市场经济,也未必会带来社会选择意义上完美的分配结果。对勤奋工作的王二们来说,拥有自己房子的梦想很可能会一次次地被高涨的地价房价打破,“干得越辛苦,挣得越多,房价也越高,而最后主要得益的反而是政府”。
在郭凯看来,房价问题绝不只是价格问题,更是分配问题。“在本质上没有动力调低房价的地方政府”,正是推动房价不断走高的根源所在,期望单纯依赖行政手段去调控房价,最终只能是缘木求鱼、无功而返。
“收入分配问题,也许是当下中国面临的最重大的政治和经济问题”,郭凯之所以一直反对限购、限价等政策,之所以持续关注春运火车票价、油价、房价等等价格问题,其所有分析的着力点与落脚点正在于此。当然,郭凯认为,造成收入分配不均局面原因不仅仅是机会不均、权钱交换、垄断收益、利益集团,还包括了经济本身的高速增长,“就像一个用百米冲刺速度跑马拉松的国家,一些人跑在最前面,但还有很多人被远远落在后面”。但他提醒我们,我们需要做的不应是质疑市场机制、加重政府戏份、人为控制再分配,而应是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因为这些问题“不是因为市场经济的结果,而恰恰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市场经济”。
事实上,郭凯最想向读者介绍的,不仅仅是经济学常识,还有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方法。他就像刘瑜所说,“既不意图取悦政府,也不意图谄媚民众”,不预设观点,不立场先行,更不会轻易给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鲜明态度。春运火车票价不应涨价、大石油公司垄断并非高油价主因、延长养老保险年龄势在必行,他的这些观点与主张,很可能让自己被批评和攻击。
篇9
一、相关研究成果简述
关于住宅与消费,国外学者Campbell和Cocco(2005)研究英国家庭的住宅消费需求,认为:住宅是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住宅价格的波动,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决定。房价上升或借款限制的放宽可能会刺激消费,增加家庭的财富。对那些倾向于携带消费的家庭,可预测的房价变化与消费的变化正相关。
城市居民的住宅消费是构建和谐社会最直接,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要素。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带动了居民住房消费。有关房地产市场中的住宅消费市场、房地产价格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房价收入比、房地产价格与社会贫富分化等热点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关注和探索性研究。
叶剑平、谢经荣(2005)通过分析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住房消费,发现,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下,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偏低。在我国,购买商品住房的主力群体是年龄在25~39岁的年轻人,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住房消费增加,待家庭收入达到稳定后呈下降趋势;高收入家庭的住房收入消费比高于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收入消费比,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消费需求高于住房消费能力。
王学友(2007)认为,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是供求规律,影响住房需求的是住房消费情况,消费者的住房需求取决于住房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住房相关商品的价格及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其中,住宅价格是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的主导约束力,居民家庭收入是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的主要提升力,住房金融是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的典型支持力。作者在研究需求方面,除了探讨价格和收入两个因素,还涉及了消费者的偏好和预期等方面,而且,适时引入房地产金融的角度,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房地产与社会公平是现今热门话题。舆论认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使处于社会贫困阶层的人们买不起房子。人们在望房兴叹的同时,可能会诟病房地产的货币化市场化,怀念住房配给制。实际上,在住房配给时代,是更多的人们没有房子,更多的人住在单位宿舍里,更多家庭挤在狭小的空间里。房地产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真正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很多学者认为:让城市中的每一个位居民有自己的住宅,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住宅的私有权,实际上,就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人人都拥有自己的住宅。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要求。政府的作用在于,在市场失灵时,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是干预市场按照客观规律发挥资源优化配置。本文认为:让城市中的每一个位居民有自己的居住之处,才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二、住房消费满意度
从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体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为基础的分配方式逐渐成为消费者最主要的住房消费渠道。目前,随着住房价格的不断攀升,住房消费方面的支出成为越来越多城镇家庭最主要的消费支出。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对已有住房状况不满意,说明居民对改善住房的需求仍较大,反映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一) 消费者信心指数
消费者消费行为一般受两个微观因素的影响:一是购买力,即消费者收入或财富等资源约束,是客观方面的因素;二是购买意愿,即有购买力的消费者是否愿意消费,属于主观方面因素。一般来讲,房地产价格变化影响家庭购买力,消费者对未来可获得收入和房地产价格预期决定消费者当期消费意愿。有关消费者住房消费购买力和购买意愿,可以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构成。消费者满意指数是指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生活的评价,消费者预期指数是指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生活发生变化的预期。
通过消费者调查搜集资料,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可以得到消费者信心指数。20世纪40年代,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为了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周期的影响,首先编制了消费者信心指数,随后消费者信心指数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对于这个指数的计算过程一般是,先对构成信心综合指数的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进行算术平均求得综合指数。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每月更新一次,是中国由独立的第三方研究机构编制的频繁最高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指数涵盖了房地产、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主要行业,并提供按照年龄、收入水平和地域划分的详细统计数据,因此,可用于量度居民住房消费的消费信心水平。
从图示可以看出,2006年、2007年、2008年消费者信心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一方面原因是由于价格快速上涨,加强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而收入在短期内具有粘性,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上涨持谨慎态度,从而促使对当期消费的信心下降;另一方面,房地产跟其他的商品一样,首先是一个产品,消费者对住房的消费可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价格、质量和售后服务。房地产、耐用消费品、汽车不同于股票,如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而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方面的提高,大大滞后,消费者就会对住房消费不满意,从而导致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
(二) 价格满意度分析
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只有在满足了吃、穿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会考虑改善住房条件。也就是说,消费者的收入先用于购买食品、服装等日常支出后,才会考虑购买住房。不论出于什么层次的收入阶层,日常基本生活支出是相对无差别的量。因此,越是处于收入低层的家庭,满足日常生活支出的费用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越大,从而,越是收入下层的居民,其住宅价格满意度随着住宅价格的上升下降越迅速。
2007年7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全国12城市商品住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报告。此次调查由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中国指数研究院,以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青岛、厦门、深圳、杭州、武汉、成都、西安等12个城市消协组织,对218个普通住宅、18500个住户开展问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收入中、下层的居民对商品住房的价格满意度普遍较低,居民对房地产价格的接受水平集中分布在6000元以下,房价水平远高于消费者期望。
另外,消费者对住房消费的满意度具有主观性,也就是说,对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对住房消费的满意与否受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样的住宅产品,可能对某一个消费者是满意的,而对另一个消费者可能是不满意的,而且,满意的消费者之间的满意程度也是有差别的。顾客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经济地位、文化背景、需求、期望等,甚至受性格、情绪等非理性的因素的影响。那么,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必然具有不同的满意度度量尺度。根据经济活动中的人是理性人的假设,人们只购买价格水平符合自己购买力的住宅,那么,处于同一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将具有相同的价格满意度度量尺度。
(三) 城市新移民的住房消费
我们所说的城市新移民,是指城市里各种各样的新农民居民。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经济发展的大城市,由于大城市的聚集作用,将会聚集大量的新移民,其他城镇也将有大量的新移民出现。他们不论现在是户籍人口还是暂住人口,都将是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但是,由于多数移民处于收入阶层下下层,无论是支付能力和还贷能力都很低。从而使大量的购房需要成为虚无的有效需求。
使城市新移民的购房需要成为有效需求,一方面有赖于他们自身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依赖较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住房二级市场、租赁市场。如果有大量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二手房进入流通环节,加上房屋租赁市场,将缓解目前城市新移民的住房困境。另外,制定适于城市新移民的住房消费信贷政策。如利息减免、补贴等。最后,鼓励房地产企业进入对城市新移民的住房供给。对给收入下下层的城市新移民提供住房供给的房地产企业,给予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实际上,只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能够从社会价值的角度进行产品开发,楼盘运作、景观设计、建筑创新,才能激活大量沉寂的需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其他关联行业,对一国的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合理的房地产价格是保证房地产行业的稳健发展的重要条件。房地产价格变化应该与各收入阶层人们的收入相匹配,尤其应注重比重最大的收入下层人们的需要,否则,不仅会危害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可能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房地产的开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同时人们对房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质量情况非常严峻,房屋存在的质量问题还是不少,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房地产开发单位,要围绕着质量管理与控制,在进行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要全面实施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解决好质量问题。
2 房地产开发项目现场施工质量的控制和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2.1 影响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的外部因素
1)监理公司未实施有效监管。2)施工单位质保体系的不健全。3)设计施工图纸质量不完善。4)总包单位不履行管理配合职责,劳务的工艺质量能力不足。
2.2 影响工程质量的内部因素
1)工程管理人员过程质量管控能力不足。2)设计工期过短。3)合同工序穿插,技术间歇无法保障,设计变更过多。4)招标文件、合同文件中技术管理部分约定不清,对新技术、新材料规范、标准及工艺控制要求掌握有待提高。
2.3 房地产公司工程管理人员质量管理工作定位
房地产公司的现场工程师不是施工单位的质量员,要求甲方工程师监督每个分项工程质量,监督每一个检验批质量不现实。针对上述诸多因素,房地产公司作为甲方应采取以下措施管控施工质量:1)要求监理公司配备足够的监理工程师入驻现场,监督监理单位人员是否到位,监理行为是否规范,监理服务是否到位。对不称职的监理公司和人员及时更换。2)要求施工单位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包括体系内质量人员组成。3)监督施工前技术交底是否进行,工程流程是否正确。4)定期组织质量检查和验收,进行质量评定和奖罚。如施工单位质保体系不健全,则要采取措施强制其建立和完善。根据检查结果,依据相关规范、规定,奖优罚劣。采取经济措施,提高工程质量。5)对照合同约定的要求,检查工程质量是否符合合同约定,不符合约定的质量,通过监理单位下发工程整改令、停工令,促使施工单位进行工程质量问题、质量缺陷的返工处理。
3 优化分户验收管理程序,持续跟踪解决质量问题,降低业主投诉
房地产开发项目产品最终要交到业主手里,在移交前需进行分户验收。分户验收的目的不是为了取得竣工备案手续,是工程质量控制的最终环节,应由房地产公司工程管理部门组织。当前,我国每年因工程质量问题引起业主投诉的事件屡屡发生,业主投诉的重点如下。
3.1 安全性质量问题
1)桩基工程质量问题。2)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质量问题。3)外墙构件空鼓、开裂、脱落质量问题。4)栏杆、护栏的防护方式、防锈的问题。5)楼梯公共通道防滑质量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常见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质量问题,如梁、柱、墙几何尺寸不规矩,墙体偏轴移位,外墙渗漏、开裂。想要规避这些质量问题的发生,必须加强过程控制。
3.2 功能性质量问题
1)窗户开启不灵活、渗漏。2)屋面渗漏、外墙渗漏。3)设备专业匹配冲突质量问题。
功能性质量问题经返工处理一般都可以解决。
3.3 观感性质量问题
1)内墙空鼓开裂。2)房间净高、方正。3)墙地面平整度、垂直度。4)门窗设备成品保护。5)外墙面砖、涂料观感。
3.4 适应性质量问题
1)居住使用功能的合理性问题。2)居住使用功能的舒适性问题。3)居住使用功能的协调性问题。4)客户居住使用功能的经济学问题。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质量控制着眼于首先在设计上减少质量缺陷,其次就是对施工质量管理采取灵活的策略。对于分户验收,传统的办法就是工程达到竣工验收条件后,由房地产公司组织设计、监理、勘察、施工单位,在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下,对工程进行竣工验收。然而,该验收和业主接房验收,由于对质量标准要求不同,所以,等到业主分户验收时,依然会提出很多质量问题,从而引起质量投诉。如何来优化分户验收,降低业主投诉,把工程质量问题提前解决,避免业主接房后,工程再维修。当前,一些房地产公司探索出了一条途径,经过应用,效果很好。就是在业主分户验收之前,房地产公司内部部门之间先沟通,请业主预验收,提前挑毛病,然后再修补质量问题,最终进行分户验收。仅此一项措施,可以降低60%的业主投诉率,给分户验收交房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4 实例分析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4.1 由设计缺陷引起的工程质量问题案例
某别墅项目将层层退台的露台设置为种植庭院,以增加销售卖点。图纸设计审查未发现问题,施工单位按规范要求进行闭水试验复检合格,项目交付后不足一个月就出现大量的漏水投诉及索赔。
该案例是典型的由设计缺陷引起的质量问题。防水与露台防水不封闭,花池台顶部与花池外壁处无防水层保护,雨水长期侵袭或浇花时溅起的水等极易产生渗漏。花池壁端头处无防水收头处理要求,易导致卷材开边,从不防水的抹灰保护层渗进防水层,产生渗漏。花池根部、交角处属于防水薄弱环节,设计未考虑设置附加防水层强化防水措施的要求,未考虑花池排水设计,花池长期积水会导致防水层失效,产生渗漏及种植植物烂根死亡。国家目前没有关于种植屋面的相关设计规范及标准图集,设计质量完全依靠设计人员的经验。不配节点详图或简单依据屋面防水要求考虑种植屋面节点要求,往往留下严重的设计隐患。屋顶、露台种植花池常规上借鉴屋面的检验要求,一般均做闭水试验验收。
4.2 工程合同包划分不合理引起的质量问题案例
某住宅楼工程18层,业主把土建工程总包给一家施工单位,门窗、室内楼梯栏杆、外墙保温、电梯工程分别发包给专业单位,甲方对总包、分包单位的管理都是平行关系,各施工单位独立施工,总包单位对分包不进行管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交叉施工,各单位自行安排工作时间,导致工作面拥挤,成品保护工作失控,工序颠倒无序。门窗安装质量差,分包单位提出原因是总包施工的主体洞口不规范,而总包推诿门窗质量与己无关。工程完工交验时,全楼共72镗门,有40镗门遭到损毁,甲方又再出资更换,多投入费用10万元。所以,先期工程合同制定、工程发包不合理,会给后期工程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同时质量又容易失控。合理的做法是甲方指定分包单位,交由总包统一管理,同时,甲方需付总包单位一定的总包管理费。在总包的统一管理下,工序安排、工序穿插更合理,发生质量问题,甲方追究总包责任、总包追究分包责任。这样,工程管理有序,工程质量责任明确。质量问题、质量缺陷的发生概率会大大降低。
4.3 房地产公司应进行工程全面质量管理
由此可见,房地产公司对工程质量的管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现场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上,而首先应加强设计预控和合同管理工作。不仅要考虑设计本身的合理性,还应考虑施工的易建性、工序交叉的可靠性,手工化操作的偏差性等问题。
国内多数房地产企业比较注重合约中的经济条款部分,对有关工程质量、进度等管理方面的约定往往比较欠缺,合约由法务专业人员编写,其合约条款设计无法指导实际的工程管理。对实际工程管理过程中缺乏指导性、可考核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形成有效的合约监管机制,不利于甲方工程人员依据合约对施工方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导致突破合约施工成本的现象。
5 结束语
总之,房产开发项目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作为房地产开发单位,必须重视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重视房屋的质量问题,在问题处理上开发单位应态度端正、处理积极,这样才能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及开发单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进步有所帮助。
篇11
“价值无涉”成就了学术的独立,也为学术“不讲道德”提供了庇护,价值判断已经不再被认为有意义。我知道经济学家就鲜明地表示了“经济学不讲道德”的态度,而只是需求、效用、交换、价格等等,据说道德不是经济学要关心的问题。
不讲道德以后,经济学真的变成了一把好快刀。例如有一年发大水,有的地方“人或为鱼鳖”,毁掉的设施不少,损失的房屋更是不计其数,大水一退,立即有经济学家高呼“水灾拉动GDP增长”,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设施坏了要修复,房子倒了要重建,这就有了需求,黄沙水泥窗玻璃都好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家一看,果然是这个道理,除旧布新,再建家园,简直就是一桩其乐何如的事情,那些家园被毁的人们无告的脸神经济学家是不在意的,经济学也不必讲人性,或者说只承认一个人性,那就是“理性人假设”,感情问题固不在经济学范畴之内,经济学家戴上职业眼镜,就没感情可言了。
要说真的“价值无涉”吧,好像又不尽然。经济学不讲人性、道德或良心,看起来是“价值无涉”了,不讲好坏了,把价值问题清除出去了,实际上却仍然在讲好坏,只是要另讲出一套好坏来。把道德、政治、分配、公平等因素清除出去以后,经济简单化为经营,企业固然是经营,国家与社会不过一“经营”领域罢了,什么“经世济民”,难道除了“经世”之外还有“济民”的办法吗,所以只谈论“经世”就好了,要谈济民就是不好的。腐败嘛,是有利的,这可以把权力卖掉啊,实际上提高了效率,而且钱来权往,资本也并不消失。医疗教育高收费,房地产大涨价,都是可喜的,这样就开辟了新的消费领域,拉动了内需,把存款都“逼出来了”,而且刺激了赚钱的愿望啊,人们将因此而更加拼命地工作,效率又得以提高。减员可以增效,国企卖给经营者可以增效,这是好的,在失业与趁火打劫的是非问题上计较就是不好的。
当然,经济时代嘛,经济学又是显学,或者叫霸王之学,故而经济学是要照耀到所有的地方去的,“婚姻的经济学分析”、“的经济学分析”、“说谎的经济学分析”、“募捐的经济学分析”、“单身的经济学分析”、“开会的经济学分析”等等,都会有人来做。经济学可以谈论一切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来谈论经济,因为“不懂经济学,就不要谈经济问题”。拥有单边话语权,这就是显学的厉害。
篇12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数学、计算机、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学、国际金融与贸易等管理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定量分析、决策、管理沟通和组织实施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②具有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③具有基本的管理沟通、协同合作和组织实施的工作能力;④熟悉有关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⑤了解管理科学的应用前景;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对策理论与模型、知识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理论与技术、供应链管理是当前国外主要的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方面的成果将大量出现;风险管理、预测理论与技术、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管理科学思想与管理理论在国内有较强的应用背景,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当前,国内院校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有两个显著特点:
(1)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都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理论应用;
(2)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工程应用,更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为发展重点方向;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财经应用,更重视本学科方法在财经领域的应用研究。
二、目前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地位
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国内、区内同学科中,本学科的优势集中体现在理论应用的领域及其应用的方法、研究领域和地域相结合、研究方向独具特色等方面。学科针对我区学科点在广西新兴、急需研究领域布局的缺失,依托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优势,将管理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用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实施以产学研协同驱动、项目协同驱动、团队协同驱动、成果协同共享的研究模式开展交叉应用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其中商贸物流管理方向研究水平居全区前列。学科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基地一中心”、西江经济带、资源富集区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已建成的中国物流学会全国首批“产学研基地”、自治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协同共建的20余家产学研基地;已经在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问题、西江经济带系统性融资问题、基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深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投资与环境关系问题、综合运用“3S”集成技术(RS/GIS/GPS)实现物流信息化的问题等领域取得了区内领先的研究成果。
三、学科发展的契机
目前,制约广西发展的一大瓶颈是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掌握定量分析工具,又精通经济、管理理论,能够用定量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并解决经济管理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一些新兴产业(如物流业与信息服务业等)中,区内只有少数高校设有硕士点,每年培养的人数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自治区党委工作布置,结合我校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特色,我校拟建设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置的5个研究方向(商贸物流管理、资源环境管理、财经智能信息处理、工程造价管理、区域发展理论优化与方法)充分考虑了广西的现状及未来的前进道路,考虑了广西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考虑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是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党委今后经济建设的切实举措。
四、学科今后的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下:
一是强调学科方向与广西经济社会建设实际的相结合。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所设置的4个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地域性,且都是广西建设与发展中急需的,能够填补广西目前在这些方向上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因此,无论是在学科本身的理论发展还是在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上,我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都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是强调学科融合和以管理科学方法论研究为导向的学科本质特征。由工商管理系和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联合建设,有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作为支撑,在4个研究方向上都强调管理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体现学科的本质特征。
三是在学科发展中,突出学科研究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产生一系列的学科新增长点,给我校相关管理学科领域提供新的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与新的管理平台,提供新的应用示范。
五、就业方向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适应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计算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2)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物流管理部门、计算机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3)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率进入了前20名。工程管理的对象是房屋建筑、道路交通,或者桥梁建设、船舶建设。管理的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如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如,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投资与造价管理,如,编制招标、投标文件,评定投标书,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国际工程管理,如,国际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合同管理、投资与融资。
(4)工业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年02期
[2]张顺堂;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研究热点与选题[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张玲玲;刘作仪;李若筠;房勇;杨涛;张超;杨晓光;汪寿阳;;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1期
[4]杨乃定;影响我国管理学科发展的环境障碍分析及对策[J];管理学报;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