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

篇1

煤炭贸易主要是指法人或自然人依据相关购销合同或协议,通过采购或销售煤炭等物资实现经济收盈。身为煤源单位和电力化工用煤单位供应者,煤炭贸易企业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然而,随着各电力化工企业经营转型,国家对空气质量、环境等要求提升,煤炭贸易企业经营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和打压,严重妨害了其后续的经营与发展。

二、煤炭贸易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一)信用管理薄弱,内部基础管理不牢。当前我国煤炭贸易企业受到管理风险意识和短期利益等相关因素驱使,其对客户信息管理较为忽视,并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真实经营情况及资金情况,进而在销售煤炭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一些煤炭贸易企业并未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构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导致内部基础管理不够牢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弱化了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责职能工作的具体管理与约束,提升了经营管理风险的发生。

(二)资金管理粗放,账款回收不够及时。煤炭贸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较为重视其销售量情况,而对自身资金管理多采取粗放式模式。为了眼前利益和销售量增加,对一些客户采取赊销方式进行销售进而使得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度增多,降低了资金持有量与利用率。同时,我国绝大多数煤炭贸易企业在资金管理和应收账款回款方面管理不够规范,未制定合理的账款管理奖惩制度,账款追讨、回收不够及时,造成企业大量资金被长期占用,并有可能转变成坏账损失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

(三)市场把握不准,存货储备不够准确。煤炭是国家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然而,我国煤炭行业2015年亏损面超过了90%,这种情况发生主要由于各国煤炭需求量大幅度下降,我国煤炭企业对市场需求情况把握不够准确,进而导致市场供大于求现象严重。

三、经营风险存在原因

煤炭贸易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经营存在明显不同,其一,煤炭贸易企业属于经营大宗散装交易,资金需求量普遍较大,在市场需求趋势下降的条件下,其极易发生资金风险;其二,煤炭贸易企业并不是煤炭的最终使用用户,并且煤炭质量容易受到运输途中季节环境的影响,交易过程中易由于质量问题而引发双方异议,进而造成结算价格下跌的风险;其三,煤炭贸易企业作为矿产企业和需求者之间的中间环节,一般交易战线和环节较长且复杂,囤积存货过多容易受到行业波动因素的影响进而造成经营风险;其四,煤炭运输多以铁路运输为主,当处于运输期高峰时,很难保证按时交货,或是发生运输风险,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在很在程度上增大了煤炭贸易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

四、煤炭贸易企业经营风险防控对策

(一)完善客户资信基础管理。首先,应当定期对供货企业煤炭价格,经营情况等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和了解,确保产品质量,掌握市场价格波动;其次,完善客户企业相关资信档案,对客户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和评估,根据客户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制定合理的赊销限额,按照规定进行交易与管理;最后,加强煤炭贸易企业内部管理,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职责,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合理统筹安排资金运用。一方面应加大应收账款回笼,加强回收管理与考核,督促销售部门及时对销售款项进行结算,并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算,以确保货款数额正确,避免形成呆账坏账,影响资金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应坚持量入为出原则,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化调配资金。煤炭贸易企业是供应商与客户企业的中间商,应在充分考虑企业短期和长期效益之间关系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资金收益与资金风险之间的关系。

(三)全面分析市场需求变动。由于受到各国煤炭需求变化的影响,我国煤炭行业交易呈现明显下滑趋势,各煤炭贸易企业应当在当前的行业特殊局势下拓宽自身视角,增强风险防范控制能力,充分且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行业发展和实际市场需求变动情况。以行业市场经营发展为导向,与自身企业经营情况相结合,提高企业经营前瞻性和预见能力,制定科学的、合理的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并通过对经营管理目标的控制与考核,有效防止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发生。

五、结论

煤炭贸易企业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不可避免的。加强对其经营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应及时、准确的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通过利用互联网网络及时了解各国及本国行业变化情况,利用其经营前瞻性,制定科学经营目标,提升资金利用率,实现煤炭贸易企业的持续经营与长远发展。

篇2

1经营风险

1.1签订合同风险

招标单位的声誉不佳风险。业主提出苛刻的条件,包括业主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垫资,带资,降低工程造价,提高预留工程保修金等的苛刻条件或要求,使以后中标施工增加极大

风险 。施工成本而损失过大的风险。投标工程造价过低的风险。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差的风险。地方政府文件和承诺可靠性风险。业主其它过于苛刻的条件造成风险。通过私刻公章、利用原职务虚张声、一张收据盖多家公司印章等手段实施合同诈骗风险。

1.2合同履行期风险

设计变更过大,业主或监理工程师不及配合签字导致工程款大幅度增大风险。因业主工程款拖欠,不按时支付风险。因业主原因延长工期风险。发包人迟延提交设计图纸影响施工并由此引发施工费用增大和延长工期风险。发包人拖延工程验收风险。业主不及时签认工程联系单风险。项目审计与工程结算相差造成风险。因工程质量验收意见不同产生风险。因业主人动产生的工程结算风险。

1.3实例

①某公司承包了一高档商住楼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某法院贴出公告将该在建工程查封,涉案金额 3000 多万元,如果继续施工,公司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损失,经公司初步结算,发包人尚拖欠工程款1081万元。

②某公司承包了一土建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设计发生变更。基于此变更,公司提出了增加工程款的书面要求。但发包人坚持等工程结束时一起结算。

2. 对策

2.1对招标人的声誉和诚信进行调查

了解招标人历年在社会上声誉和资信状况,银行评估诚信等级,招标人的资金实力等。

2.2搞好市场调查,避免盲目投标

施工企业承揽工程业务时必须对该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 如该工程是否经国家正式批准立项,是否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资金来源渠道是否正当,资金到位情况是否良好,建设用地是否征用,施工环境如何等。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工程是否可承接,再论证本企业技术条件能否满足施工要求。

2.3施工企业通过各种手段维护自己权益

有法律规定的依据法律,没有法律规定的依据双方约定,因为双方约定纳入合同法保护,地方政府制订各项政策或部门规章要写入合同作为一种约定,因为只有法律、行政法律有强制力,大量的地方政府所发的文件或规章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只有纳入合同为约定才能对双方有约束力。合同中工程结算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因为法律对工程结算细节没有明确规定,要约定工程造价程序和计算方法,包括工程价款确定办法,采用何种定额和取费标准,工程量如何确定,由业主哪个部门负责人签发,设计变更施工图纸增加的工程量如何确定价款和

对工期影响,工程价款的支付方式和期限等规定 凡实行项目投资法人责任制应查明项目投资法人是否真正组建起来,注册资本是否确实到位。由于项目新组建的投资法人通常还没有业绩,此时应调查其管理水平,诚信程度和道德素养等。

2.4保证材料供应质量

①招标方业主供应材料,如何对其质量标准认定、价格与管理费计取,供应时间是否影响施工工期,特别材料质量问题造成工程质量影响与验收,供货延期对进度影响均应写入合同。

②投标方采购建材,包括红砖、装饰材料、门窗等材料供应商,当业主不及时支付工程款,总承建商只能被迫拖欠分包工程款和材料货款,从而发生被诉讼的情况,如何处理写入合同中,可提出与分包商、供应商,树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理念,也就是提出与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应力争支付分包工程款与业主支付工程款同步的条款。当材料供应商提供自行拟定的格式合同,这些格式合同其中有些是对承包商不利的,如果不加以审查,应会给总承包企业以后带来严重的隐患。如果诉讼法院为材料供应商所在单位的所在地,按《民诉法》规定,因合同纠纷提出的诉讼,通常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可以争取在本方所在地打官司,大量案例说明打官司选择何处法院受理是关键一环。因为关系到本地经济利益、人际关系影响,本地诉讼效果较好,而异地诉讼阻力较大。合同书面约定承包违约需付违约金,而没有提及建设方违约应付违约金,或对承包方义务非常明确,甚至非常苛刻,但对建设方义务却非常含糊。这对施工企业损害极大,要采取合同起草权,避免以后遇到麻烦。

2.5合同时效风险

《民法通则》 规定,一般的诉讼时效为二年工程竣工结算后,业主如不能在约定期限内付清工程结算款时,要防止债权过期。对有履行能力,只是一时资金困难的,可与业主签订

还款协议,以书面形式确认欠款数额和还款计划,并要求对方提供担保,以利债权实现;对信誉较差,有大量外债甚至有资金链断裂现象的,应立即,并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有的发包方为拖延付款,拒不组织验收,或故意出具不合格的验收报告,要求工程交工却不竣工,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和合同法等法规建设工程款优先受偿权的规定,只要申诉材料齐全,证据充分,证明工程已按合同要求完工,应要敢打官司,申请法院予以竣工确认。

2.6提高增强工程的结算意识

工程价款能否如数按期收回,直接影响项目经济效益。因此施工项目部必须将工程款结算作为施工的重点中重点来抓。尤其是主要领导和财会人员,一定要牢固树立资金滚动时间价值观念,增强工程款结算意识,搞好各方面的关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达到工程款如数及时回收,加速资金周转的目的。

2.7加强工程合同管理

项目部经营人员一定要熟练运用经济合同等法规法则,在起草与审阅合同内容时要考虑周全,反得推敲,细致分析,合同用词恰当,即使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细节都认真考虑,将验收计价、工程款结算的时间、方式、方法一整套程序以及工程款不能按时结算的违约条款填写清晰明确,切忌用模棱两可毫无约束或无时间约定的的词语,避免发生合同纠纷,给项目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防止工程款的拖欠事件发生。

2.8在合同基础上进行结算编制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第一,要注意进度结算。按形象进度完成工程量进行结算,要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提交结算报告,做好签收记录。如发包方延期付款,应以书面形式提交催款报告,做好签收记录。第二,变更价格结算。如图纸变更、工程量增加等,应及时做好相应签证,并做好签收记录。第三,竣工结算。作为项目部要严格按合同约定时间提交竣工结算报告和结算资料。如合同条款未约定“发包人收到承包人递交的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28天内进行核实,给予确认或提出修改意见,逾期视为认可竣工结算文件”的,我们在提交竣工结算报告和结算资料时,可另附一份报告,把以上条款再次约定明确,并要做好签收记录。

2.10注意及时维权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后,应当及时维权,不可一味垫资施工,丧失最佳索赔期。在向业主发出书面催款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依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可行使以下权利,进行维权:

篇3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生存的经营方式之一。企业要持续经营,取得利润,使其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对资金合理运筹,促进资金良性循环。筹资分为长期和短期,其中长期筹资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权益筹资和债务筹资。适度的负债经营,使企业更加注重合理运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果,提高经济效益。但由此所引发的风险与收益问题也随之而来。以特定的偿付责任为前提,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负债经营,被现代企业作为重要的理财策略。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益的同时,又会产生筹资风险。因此,必须衡量由其带来的收益和风险。

一、 负债经营的主要内容

负债经营就是企业以自有资金为基础,通过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形式筹措资金,并运用该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促使企业不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筹资经营方式。

负债经营不仅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现象,而且是企业的重要的经营战略。从现代经营观点来看,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仅看自有资金,更要关注借贷与偿还债务的能力。企业负债经营不良,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益未能达到最佳。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利用财务杠杆(即负债经营),而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或者使得股东收益发生较大变动的风险。

财务风险就其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1)现金性风险,即在特定时日,现金流出超过现金流入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2)收支性风险,即企业在收不抵支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加大企业的负债筹资,会使公司财务风险增大,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费用增加,同时投资者也因风险的增大而要求有更高的报酬率。所以企业的负债比例应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不能无限度扩张。

(二) 非负债节税

一般情况下,折旧抵税和投资减税与负债融资的抵免税有替代作用,通常称之为非负债节税。它们的存在会减少公司负债的节税作用。有时与投资相关的非负债节税,会刺激投资总量的增加,使公司现金流入量增加。这是一种补偿性的收入效应。因此,非负债节税对公司最优负债水平的实际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收入效用的效果。

(三) 成本

债权成本。债权人享有固定利息收入的权利,并无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权利。当债权人贷款或债券投入企业后,企业经营者或股东有可能改变贷款用途,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使债权人承担了契约之外的附加风险但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补偿。因此,债权人需要通过增加契约条款和实施监督来保护其利益免受公司股东的侵占,但会发生相应的成本,债权人一般以提高贷款利率等方式将该成本转移给公司,所以公司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要考虑这一成本因素。

股权成本。股权成本是指与公司外部股权相关联的一种成本。总成本即为两类成本的叠加。这两种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正好相反。在忽略税收及其他成本因素的情况下,最小总成本的资本结构应为最佳选择,而此时的负债规模更加理想。

(四) 破产成本

破产成本通常指企业出现支付危机的成本破产成本。企业负债越多,所需支付的固定利息越高,就越难保持财务上的稳定,出现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就越高。一般认为破产成本与公司负债水平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负债较低时,破产成本增长缓慢,当负债达到一定限度之后,破产成本加速提升。破产成本是企业不能无限扩大负债的重要屏障。

二、 负债经营的作用

负债经营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充分发挥其增值作用,给企业带来其他经营方式不能替代的经济效益。

(一) 优化资源配置水平

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负债经营,打破了资金来源的供给制和使用上的无偿占用。考虑到还本付息的压力,投资者必须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评价,关注资金的时间价值,避免在经营活动中出现闲置浪费现象。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二) 提高权益资本收益

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获得负债效应,降低资金成本,提高权益资本收益水平。所谓负债效应,即企业采取负债经营所获得的额外利益。企业在财务处理上,贷款和发行债券所付利息计入“财务费用”,免缴所得税,保持资金成本低水平,借入资金越多,加权平均资金越多,从而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也就越低,权益资本收益水平随之越高。只要企业保持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负债利率,增加负债额度,提高资产负债率,就必然会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

(三) 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强化风险意识,提供经营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由于有偿使用所筹集的资金,企业必须承担到期还本付息义务。因此,负债经营的企业在偿债压力之下,只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确保在负债经营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四) 减轻通货膨胀损失

负债经营有利于减轻企业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如果企业的投资来自银行贷款,那么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债务贬值的结果,企业就将其转嫁给了贷款银行。可以说,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企业投资中借贷资金比例越高,对企业相对越有利,长期债务比例越大,对企业越有利。

三、 负债经营的风险

负债经营给企业所有者带来收益上的好处,无疑也增大了经营风险。企业负债经营在保持股东的控制权前提下可以带来股东财富的较快增长,因此,负债经营程度是衡量企业是否自信重要衡量标志之一。但过度的负债经营又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危害。这些风险因素主要包括:

(一) 负债规模过度风险

“财务杠杆效应”能有效地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但由于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原因,财务杠杆效应如同一把双刃剑,同样会带来权益资本收益地大幅下滑。负债规模大于其偿债能力,会使企业面临资不抵债的风险,即在资金结构中,负债比例过大,风险就会随之增大。

(二) 投资决策失误风险

负债经营的风险有时来源于投资失误。从投资行为看,包括投资的决策、投资运作和管理,前者的失误可能导致的风险一般难以避免,企业会因此陷入巨大的债务危机。在合理决策的情况下,该风险也是可以回避的,但相对风险依然存在。如果投资资金的债务到期不能归还,必须延期或举新债还旧债,这样就会大大增加企业负担,降低投资效益。

(三) 内外部环境风险

企业内部风险是指企业内部环境不利于企业进行负债经营而产生的风险,如生产风险是因各种偶然事件的发生,使企业不能按照既定目标进行生产而带来的风险,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收支发生意外情况,使发生财务困难而带来的风险,人事风险是企业人事意外变动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企业外部环境风险,是指外部环境不利于企业进行负债经营而产生的风险,由于外部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等环境发生变化,将导致企业面临不能按预定目标进行经营活动的风险。

四、 负债经营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 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主要应建立在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基础上,促进早产出,早收益,早投资,早获利。适当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真正建立一套高效、实用的管理体制机制。

(二) 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管理人员除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外,还应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优秀的财务管理能力,对加强企业筹资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利用多渠道的资金市场,选择最经济的资金成本,实现资产增值起着重要作用。

(三)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内外部信息,推动企业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四) 强化风险意识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绝对避免实际与预期之间出现的偏差。为有效应对出现的风险,企业必须不断强化风险意识,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五) 选择最佳负债时机

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必须根据资金需求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筹资时间。在资本结构适当、债务比例合理的情况下,选择最佳负债时机,有效降低资金成本。

(六) 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环境,及时跟进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或降低负债规模,不断完善财务状况。

(七) 合理运用资金

企业筹资的资金投向不同,对使用效益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科学进行投资预测,认真进行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合理控制投资回收期限,把筹资和投资效果有效统一起来减少投资带来的风险。

(八)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在不同环境下应采取不同的财务策略,把握经营管理和控制能力,权衡收益和风险,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使企业负债经营处于不败之地,取得预期经营效益。

可以明确的是,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不仅要有勇气面对风险的存在,更要有能力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企业面对负债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应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建立有效的风险防御体系,合理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分散负债经营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进而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初波,王雨松:《企业负债经营与财务风险研究》[J];北方经贸;2005年01期

篇4

(一)建筑企业多元化发展必要性一般来讲,企业选择的发

展途径有两种:一是专业化发展,一是多元化发展。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通常被认为可以拥有专业及技术优势,但可能会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及整合服务的需求,同时单一产业受周期影响较大。而后者则被认为是克服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最佳手段,它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发展途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成长或扩张行为。建筑施工行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发展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这是由施工企业行业特点所决定的。这种行业性质是建筑施工行业的根本属性之一,靠一般的管理手段难以化解,一直是施工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施工企业通过多元化,形成一个产业组合,各产业的发展周期不同,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先天性的大周期、深波动的问题。

(二)建筑业多元化发展优势具体表现在:

(1)分散经营风险。建设项目具有高投入、周期长的特点,一个建设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数年的建设期。目前承包商在与业主的博弈中,往往处在弱势的地位,这就造成了较大的融资、时间风险落在承包商一方。承包商往往需要为项目进行长期垫资,这严重影响了承包商的资金链,对承包商拓展市场来讲是极为不利的。多元化经营中,承包商可以从其他相对稳定的经营项目中汲取资金,为主营业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经验数据也表明,经营范围越大,经营活动越分散的企业,利润率波动也越小。因为通过把收益互不相干的经营活动联结在一起,可以降低企业对外部某种或多种因素的依赖,降低企业发展受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2)产生协同效应。建筑企业拥有大规模的固定资产、广布的项目机构、众多的相关人才,这些都是其丰富的内部资源;同时,建设项目的业主方来自各行各业,这有助于承包商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政府、采购、金融、保险等相关方的接触沟通,使其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些都是建筑企业丰富的外部资源。发展多元化,可以充分整合建筑企业的内部优势,合理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发展具有优势的相关产业。此外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与相关伙伴方的合作关系,向伙伴方可提供支持的产业发展,开拓新市场。

(3)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建筑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从业者众多,行业内竞争激烈,且建筑业处于产业链末端,总体来讲建筑企业的整体润率低下。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业的利润水平仅有2%~3%,而负债率则高达65%,经营所得几乎只能维持企业生存之需。建筑企业若想发展壮大,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寻求提高收益的途径。只有保证较好的收益率,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企业才有发展的动力。建筑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经验战略,进入一些如房地产、建筑材料等利润率较高的产业,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二、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式及风险

(一)建筑企业多元化经济模式主要包括:

(1)横向多元化。企业结构和参与产业的横向多元化,即企业向与现有产品、技术、市场毫无关联的经营范围扩展。

(2)纵向多元化。建筑企业除了做传统的普通民用、公共建筑施工以外,通过纵向扩大土木工程领域的业务范围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二)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主要包括:

(1)资源配置风险。

由于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行业技术特点,集中在了混凝土、钢构、施工组织等核心竞争力上,这与其他大多数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具交集,甚至可以说是壁垒很高。如果建筑企业要进入其他领域,需要铸造一些全新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资源没有有效整合的情况下,多元化发展必然导致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每个发展的产业领域,新投资的产业会通过财务流、物流、决策流、人事流给企业即有产业经营带来全面影响,从而对原有业务产生影响,无法与相应的一元化经营的竞争对手竞争。

(2)资金风险。建筑企业处在整个产业链的下端,所以利润率是很低的,盈利能力不强。而在发展多元化的过程中,初入新市场一定有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拓展过程。如果建筑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片面“求大”,而不是“求强”,结果会使企业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其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速度,需要输血的项目多,而能够造血的项目少,投入大于产出。这对于利润率低,资金需求量高的建筑企业来说,无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发生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这会造成企业规模与效益的严重失衡,使企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困境。

(3)管理和文化冲突。建筑企业在不同的业务领域经营会造成管理理念上的冲突,不同业务单位的业绩评价、集权与分权的界定,各职能部门协作的矛盾会导致企业在管理上面临风险。如果是通过并购形成的多元化发展,不同企业文化存在融合风险,而企业文化冲突对企业经营往往是致命的。

三、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一)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经营决策程序。

首先,建筑企业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对承揽工作要做到有准备、有选择、有论证。对外地的工程更应慎之慎,要对合作方的资信能力、财务情况、品质信誉、资金保障程度等进行调查论证,然后根据企业的经营战和自身实力决定是否参加投标。其次,建筑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树立工程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的管理理念。这些制度包括工程项目评审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单位和成本控制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最后,建筑企业的领导班子要建立民主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重大投资事项经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董事长或总经理对本单位的经营风险负责。

(二)提高核心竞争力

对选择多元化经营的建筑企业来讲,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如果主营业务不佳,企业不仅缺乏足够的资源在新领域建立优势,甚至会使原有建设领域的经营受到牵连而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建筑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的过程中,不应放下建筑企业专业化的传统与优势,而应重视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相关部分的技术投入,不断进行创新,做到多元化中的差异化,有自己的独特竞争力。

(三)发展周期互补产业

建筑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不应仅以做大企业为目标,而应在详细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避免浪费企业资源和进入同建筑行业周期相同的产业。如果主营业务与多元化产业同时进入萧条时期,这对规模较大的建筑企业来说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建筑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察市场,发展与建筑行业周期互补的产业,尽量规避市场周期变化带来的风险。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充分考虑自身品牌、客户等相关资源,率先进入一些与建筑行业相关性较强的行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等行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自身在产业链中的技术、信息等多种优势,建筑企业应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使企业的经营范围囊括完整的产业链。这样能保证建筑企业在具有行业优势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拓展企业的经营范围,提高企业的收益。

(四)强化内部审计作用,拓展内部审计责权目前,建筑企业

内审部门作用主要停留在监督和威慑方面,为保证企业全面风险

管理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有必要扩展内部审计的责权,关注重

点转移至各个风险管理构成要素能否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正常运行,业务流程是否满足防范风险的需要,各种量化管理的内部模型是否有效等。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来实现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作出优化。

(五)加强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重视人的本质和人性发展的管理方法,首先要尊重人,许多建筑企业把发现和发挥下属的才能并委以重任,作为对下属的最大尊重。

参考文献:

篇5

丰都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三峡库区腹心。长江横贯县境,全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区约占全县面积的3/5。在全球呈现气候变暖趋势下,丰都县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脉东北至西南走向,山脉和丘陵、山间平坝相间分布,形成“四山夹三槽”的地形地貌特征,丰都县这种独特的地形成了影响丰都县气候状态、决定丰都县气候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丰都县干旱、雾害、冰雹、大风、低温、连阴雨、雷电灾害等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丰都县工农业生产,制约了丰都县的经济发展。通过做好为农天气预报服务,尽可能地掌控住气象灾害的发生,对减轻或避免灾害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对保证高产优质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来源

气象要素观测资料来自于丰都县气候基本站1959~2006年47年的资料,从丰都县民政局、县农业局、县防洪办、县气象局等单位的灾害调查资料以及《丰都县县志》整编资料获取气象灾害资料。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分析统计,总结出了丰都县47年来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的变化

根据对丰都县国家气候基本观测站1959~2006年47年的观测资料统计,丰都县年平均气温为18.1℃,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为8.5℃。丰都县1959~2006年47年气温变化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气温的变化分为很明显的三个时段,即高-低-高的分布,只是各个时段的长短不一;从1959~1981年近22a来平均气温有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到1982年气温下降到历史最低值17.4℃;从1981~1986年连续6a平均气温均低于常年值;从1987~2006年20a平均气温又由低到高的一个上升趋势,到2006年气温上升到历史最高点19.5℃。由47a冬季气温变化(图2)和最低气温变化(图3)可看。

从1959~2006年47a中低于历年平均值的有12a,主要集中在1984~1996年间,历年最低冬季平均气温出现在1984年为6.7℃,1997~2006年10a间无一年冬季平均气温低于历年值;最低气温从1994~2006年再无低于0℃,表现为暖冬。2005年暖冬最为明显,较常年偏高2.7℃。不难看出,随着气候变暖,稳定通过日平均气温0℃的初、终日分别经历了提前和推迟到全年气温均高于0℃,无稳定通过0℃初、终日的过程,导致积温相应增多。积温增多对农业生产有2个方面的影响。有利的一面是暖冬出现,利于越冬作物冬小麦等的正常生长安全越冬;积温增多,无霜期延长热量增多,能够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和产量。不利的一面是利于病虫害的越冬存活,加大了病虫害的存活基数,不利于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气流的流动会加大,导致地表蒸发、作物蒸腾量加大,能够促进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

2.2 降水量的变化

丰都县47年间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058.7mm。从图4可看出,从1960~1980年21a间、1981~2006年26a间分别有7a、12a呈偏少状态,降水偏少最多的年份(1981、1992、2001年)均出现在这一时段,降水量的变化呈下降的趋势。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在丰都县气候变化中,气候变暖和变干几乎是同步的,50~70年代,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应属湿冷年份,80年代后至今,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应属干暖年份,当然个别年份除外,整个趋势是这样。从分析的结果看,这种变暖又变干的趋势在丰都县不是很明显。

2.3 丰都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

2.3.1 干旱

干旱是在某时段日降水量低于某值,来衡量是否达到干旱标准。主要是由于长期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造成土壤缺水、不能满足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作物减产。按干旱的成因可把干旱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生理干旱3种类型。实际上,只有当作物出现生理干旱时,才足以使作物受害。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工业、畜牧业等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丰都县干旱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发生较为普遍的。从对全县干旱的统计情况来看,伏旱发生最多最重,47a间有38a不同程度的发生,出现频率81%,影响是最大的。其中1959年、1978年、2001年、2006年是较重的。例如2006年7月8日到9月4日,≥35℃高温日数达52d,≥37℃暑热日数达42d,≥40℃酷热日数达14d,9月4日极端最高气温达38.4℃。全县31个乡镇均出现严重旱情,农经作物受旱面积46200hm2(其中绝收面积11387hm2),干旱高温造成73.5万人受灾,39.1万人、37.9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全县现蓄水总量仅为0.105亿m3,实际蓄水量占应蓄水量15%,高温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785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2165万元。

2.3.2 雾害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水平能见度降≤1km以下即达到雾的标准,能见度在1~10km的称为轻雾。常见的雾多为乳白色。雾的出现,导致地面的水平能见度显著降低,湿度增大。雾容易引发呼吸道、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浓雾易造成交通事故等,对交通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从图5对每年雾日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丰都县每年都有雾发生。在1959~1978年间雾日都在平均值以下,1979~2006年间除了1981、1984、2006年外,均在平均值以上,处在多雾的时段,雾害有加重的趋势。

2.3.3 雷电灾害

雷电灾害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被中国国防电工委员会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可能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从图6对丰都县雷暴日统计情况来看,1959~2006年雷暴平均日数32.8d。在1959~1982年23a间只有3a的雷暴日数在平均值以上,在这些时段雷暴发生的次数是较少的;1983~2006年24a有5a的雷暴日数在平均值以下。从上面的统计情况来看,丰都县的雷暴日数的变化呈现一个前少后多,有一个上升的趋势。

2.3.4 病虫害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丰都县暖冬越来越明显,造成丰都县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病虫害也日趋严重,每年丰都县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病虫害防治,但是丰都县近几年水稻病虫害还是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主要是冬暖利于病虫害越冬,使得越冬虫卵基数增大,给病虫害防治加大难度;高空气流的加强,助长了病虫害的迁飞加大了距离传播,导致病虫害的不断发生。

2.4 对策建议

2.4.1采取提高绿色植物种植面积,减少地表面积,减少突发性强降水天气发生的几率,减少雨水直接对地面的侵蚀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强降水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衍生灾害发生。

2.4.2在冬天应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病险库、塘整治。降水期间能够充分利用每次降水蓄水,保证干旱期间工农业生产需水;雨水多的时节能够自由调节唐库蓄水,做到强降水唐库无损安全度汛。

2.4.3积极做好人工增雨消雹工作。在丰都县的伏旱少雨季节,应大力开展人工增雨工作,增加靠天吃饭田地需水,在南部山区易发生冰雹区,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减少风雹灾对烤烟等的影响。

2.4.4积极建设为农服务“两个体系”,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做好农用天气预报气象服务,拓宽气象服务信息渠道,保证旗下服务信息能尽快尽早的让一线生产的同志知晓,灾害来临时能尽早采取规避措施,避免或减少灾害损失。

2.4.5做好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指导,坚持多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少使用化学药品的原则,减少病虫害防治在农作物上的残留,从而达到尽可能减轻使用化学防治药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4.6做好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工作,让群众掌握各种应急抢险防御措施,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群众防灾减灾和规避灾害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胡毅,李萍,杨建功,朱毅. 应用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黄建,成秀虎.农业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篇6

1.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面对不利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信用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但总体而言,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制度基础比较薄弱,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1从社会层面分析,信用文化观念薄弱,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我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集体,强调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要做到言而有信,以最大限度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但对基于法制基础的契约精神的培育则存在明显不足,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动力出现弱化态势,信用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信用环境和制度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同时,由于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不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对企业信用缺乏强有力的刚性约束,以至于有可能形成企业失信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在当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普遍较为淡漠、市场信息渠道不畅且扭曲失真的条件下,我国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并日趋复杂化。

1.2从企业层面分析,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信用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制度尚不完善,业务流程亟需进一步规范化。现实中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其职责主要是由销售和财务部门共同承担。然而,不少民营企业常常由于部门职责分工不清,销售和财务部门各行其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企业信用管理策略与经营管理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合,难以真正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有效监控机制,以至于拖欠账款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明显滞后,一些企业对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重视不够,而把全部工作的重点放在应收账款的催收追讨上,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讨债,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未能使应收账款得到合理控制,而且也给企业造成了更大的财务压力。

1.3从技术层面分析,信用管理人才缺乏,技术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现阶段,在我国民营企业中专门从事信用风险管理的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较为传统粗放,国内外实践证明一些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在资信调查评估方面,更多的是通过客户自我介绍,或实地考察以及网站查询等方式了解其资信状况,而未能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信用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和分析;在销售业务管理上,客户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的确定,往往缺乏科学的决策方法和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相互勾结留下了可乘之机。此外,部分民营企业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忽视了企业资信状况的多变性,过分相信大客户、老客户,错误地认为这些公司的信用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以至于盲目授信、放松监控。而一旦出现未能按期支付的警示信号,反映又往往过于谨慎保守,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妥善处理,结果会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2.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困境的内外环境因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处不在。民营企业也无法逃脱“信用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只有主动适应信用经济时代内外环境变化的要求,在扩大信用交易的同时,不断加强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充分发挥“信用”在企业持续成长中的加速器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到位,企业自身信用管理的规范化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1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善,企业产权基础相对薄弱。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尊重私人产权基础上,由相互独立且拥有清晰产权的经济主体进行交易的一种机制。企业信用是以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产权与信用是不可分割的,产权明晰是社会信用体系得以有效运转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制度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从表面上看,产权清晰似乎是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但背后却潜藏着创业元老、家族成员与技术管理骨干之间利益的纠结和冲突,加之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自律机制,企业普遍存在“寻租”现象,从而导致生产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倾向,企业信用风险问题有可能被忽视或掩盖。

2.2信用服务体系不健全,法律保证措施明显缺位。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较快,对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风险补偿机制,担保机构常常片面提高门槛从而限制了民营企业资金的融通。同时,征信体系作为实现民营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用信息不充分且缺乏科学性,信用信息网络化和动态化建设明显滞后,信用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征信工作商业化运作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民营企业失信的成本依然处在较低水平。此外,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作为社会信用机制赖以维系的信用法制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许多试点性的制度设计也很不完善,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缺乏刚性约束,民营企业违约不讲信用的收益远比付出的代价大,致使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者自动放弃守信原则。

2.3 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信用关系维护面临挑战。社会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扩大,拓展了民营企业交易活动的时空限制,但也给其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在繁杂的运营与决策过程中,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更加凸显。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不仅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的改善。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管理的欠缺和相互间信用关系的混乱与失控,是造成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之一,这其中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部管理问题。如果企业不能加以妥善处理,就有可能损害与客户之间的正常业务关系。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有效发挥机制灵活的市场竞争优势,确保各项业务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3.完善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进一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完善信用制度建设,创新信用管理模式,优化信用市场环境,这对于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尚处于初期阶段的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3.1增强信用风险意识,明确管理主体职责和工作要求。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信用风险管理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它贯穿于企业的计划、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和信息等各个基础管理领域,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进一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积极倡导信用观念和信用文化建设,及时弥补信用管理职能上的缺陷,明确管理主体的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通过不断优化企业人、财、物等经济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销售与财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力求对企业信用活动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最大限度消除不同部门在管理目标上的相互矛盾和利益冲突,逐步构建形成一个健全有效且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的信用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3.2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业务工作流程。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各环节的基础工作,这是民营企业有效避免信用风险的重要制度保证。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在与客户进行交易之前,必须认真做好新老客户资信的调查与评估,并进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剔除信用不良客户,努力把客户信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内部授信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信用管理政策和制度,主要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核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力求实现交易决策的科学化、定量化,规范企业与客户间的信用关系,减少交易人员的主观盲目决策;三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跟踪与管理,定期核查账款的回收情况,对交易客户业务经营的异常变化要保持充分警惕,一旦出现可能影响账款回收的不利因素,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以避免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发生,最大限度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

3.3创新信用管理模式,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面临着如何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问题,但由于受自身管理经验和能力限制,完全依靠企业内设机构进行管理会面临许多困难,亟需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完善的信用管理咨询和服务指导。从国内外实践来看,信用风险管理的委托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服务外包方式,其业务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战略合作模式,即中介机构与民营企业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协助企业建立并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二是直接外包模式,即民营企业将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委托给信用管理咨询机构,由中介机构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当然,这种管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服务体系的支撑和保证,能够为有需求的民营企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高水平信用管理咨询服务。

3.4优化信用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失信约束和惩戒机制。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眼前长远利益相结合的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政府应在借鉴世界各国信用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管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积极扶持并逐步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进程,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以及失信惩戒管理和约束,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罚机制。同时,要大力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信用市场及其发展环境的监督作用,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逐步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行动,从而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施琴.浅议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J].现代商业. 2009(11)

[2]郭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2(04)

[3]马彩红.金融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探讨[J].企业研究.2012(04)

[4]武彦坤.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管理[J].科技信息.2009(35)

[5]姚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边疆经济.2012(07)

作者简介:

李盼盼(1987—),女,汉族, 山东德州,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篇7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当前我国应加快步伐,实施铁路、电力及盐业等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2010年3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又在国家改革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及,我国将深化或推进电力、铁路、盐业、邮政等行业改革。如果将盐业彻底推进市场,这意味着食盐会和普通食品一样毫无区别,但就中国国情来讲,食盐又承担着一般食品所不具备的功能。作为碘营养的载体,食盐是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碘营养覆盖率最好的国家之一,一旦盐业体制改革后,覆盖率下来了,其政治影响是很难承受的。

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研究等行业长时期实行专营。一是限制该行业的过度发展,而是用税收手段限制其超额利润,三是避免巨额利润落入利益集团之手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但盐业不具备烟酒等行业的获利能力,盐是生活必需品,收入和价格弹性不大,烟酒是奢侈商品,收入和价格弹性较大,因此盐业无专营之必要。

二、盐业体制改革对制盐企业带来的可能性财务及经营风险

对于制盐企业来说,财务活动贯穿于其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制盐企业投资、筹资及利润分配等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

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制盐企业可以把财务风险划分为投资风险、筹资风险:(1)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货币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最终受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金融衍生物风险、违约风险、道德风险等。(2)筹资风险指的是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资给财务带来的不确定,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财务杠杆效应、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转的迟滞。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

三、盐业体制改革后制盐企业积极应对财务及经营风险的有效策略

制盐企业应增强风险意识。长期以来,我国制盐企业都在专营政策下得以保护经营,在此种毫无市场压力的垄断式经营方式下,企业内部员工丧失了竞争及风险意识。如今,一旦失去了国家政策的保护,制盐企业不得不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财务活动,为了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制盐企业便须强化自身风险意识,对当前多变的市场化环境加以认真分析和考量,进而制定出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提升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应变力。

制盐企业应适时多元化发展策略。制盐企业可通过拓展盐业务、多项业务并举的经营思路,开展多元化发展策略,立足于盐业这一基础,确保食盐质量和市场食盐的供应,积极做好市场调查,努力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食盐品种。此外,制盐企业还应不断完善本企业的网络资源及配送网点,主动联合其他食品厂家对盐产品施以有效的宣传,有效提高食盐销量,并且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与便利的交通,确保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工作的有序展开,最大程度上降低制盐企业的财务及经营风险。

制盐企业应构建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投资须谨慎,这对任何一个企业都非常重要,对制盐企业而言尤其如此。在一项投资决策实践之前,制盐企业应首先进行准确的预算,计算出项目资金需求量,避免资金实际需求超出预算,在资金投资运营中,制盐企业还应加强现金流量管理,严格控制款项收支,并有效预测全年现金流量与资金缺口,最终提前预备融资方案。目前,制盐企业刚从专营政策温室中出来,企业更需要一套完善、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以有效预测企业可能遇到的各种财务风险,编制一套符合制盐企业实际情况的应对方案,努力防止任何因决策失误所致发生财务危机的情况出现,并将出现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同时,在建立健全财务预警系统过程中,制盐企业可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即立足于财务预警指标这一基础,并积极利用难以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准确预测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水平和能力。

篇8

1.1国家制度、法律政策风险

从规范化来讲,目前我国还未制定统一的、完备的行业内标准,而对于物流行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则缺乏系统及专门的相关法律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及直接的物流法律法规的层次比较低,法律的实际效力比较小,物流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不协调的现象。因而现在物流法律法规的滞后和不完善,阻碍了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1.2物流合同的法律风险

物流合同的法律风险,也就是服务需求方与物流企业之间的物流服务主合约风险[4]。物流服务主合约指的是:在合同中,物流服务需求方一方与供应商一方之间订立的合约[5],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供应商与需求方,针对“服务”的采办,进行合约的约束与签订,然后在合约里面规定详细的利益关系。但是,物流企业在执行合约的时候,货物其实一直在其掌控下,一旦物品发生问题,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必须承担相关法律的风险。在实际案件中,一种情况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合同的格式条款中,其作为物流服务提供方,将要承担对其做出不利阐释的后果。而另一种情况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挽留客户,被迫地履行了一些不平等的条目,因而在无形当中给企业增长了一定的法律风险。

1.3违反合同法律约定的责任

根据物流过程的主要环节,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的危机主要来源于运输、装卸搬运、配送和信息服务等环节。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违约责任中最为常见的有物流过程中货物的损毁、货物不能按时送达,以及对错误送达的赔偿责任[6]。基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分类,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违约责任,是合同风险的重要体现。在实际案例中,物流服务合同里,依照《合同法》的规定,双方当事人会将如在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损毁、错误送达以及延迟送达等问题,进行责任的分配。当第三方物流企业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完全履行的时候,客户便依照合同追究其违约的责任。依照《合同法》第三百一十一条规定,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灭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承运人证明货物的毁损、灭失是因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性质或者合理损耗以及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造成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由此可以看出,物流企业承担违约责任是一般情况,但免责是特例。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如果进行了加害的给付,也存在侵权的风险,这样在最后就会承担相应的违约风险。因此,客户会二者选择其一来进行追诉。这种竞合的情况,虽然在实务中时有发生,但毕竟是加害的给付,要有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存在才可能发生[7],因此法律风险研究的重点就要放在违约的责任上。

1.4第三方物流企业针对物流分包的行为对客户进行负责

第三方物流企业还要承担的法律风险就是其就物流分包行为对客户负责。在实际案例中,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方,通常是与物流服务企业进行合同的签订,而现代物流涉及公路、铁路等多种货运形式,所以这种分二包行为也很十分普遍。然而,物流的客户却不直接与物流分包企业打交道,这样第三方物流企業与物流分包企业签订了物流合同之后,就会针对其此种行为为客户一一负责。因此,物流分包的行为也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出来了巨大的风险,收入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受物流分包企业业绩好坏的影响。但是,假如在物流服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么不管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是其他企业的责任,一般都先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进行索赔,并且保持对物流分包企业索要补偿的权利。根据“合同相对性”的阐述,委托方交托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其分支行为,而物流商将其承运活动交托于分包商。

2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法律风险应对策略与建议

2.1国家应完善互联网环境下物流行业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

企业的管理与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8],因此必须要及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充分支持和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防范法律风险的过程中得到稳定的发展,以充分提升其管理水平。一方面,政府部门审时度势,对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针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态势,制定出能够辅助其发展的政策,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防范法律风险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应用相关政策,提升法律防范和控制的能力。

2.2应增强互联网环境下法律风险意识,实现对物流运作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鉴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会涉及到许多主体相互之间的利益纠纷,诸多风险贯穿于物流活动的过程之中。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明确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存在经营活动就将有风险,因此务必在行动上有所防范。详细地讲,首要的一步就是要做好项目的法律论证,最要紧的是,要保证该条目在法律上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例如,在订立第三方物流合同之前,应该积极地向法律专家进行咨询,让专业人员来协助鉴定检查合同文本和可行性有无缺陷,通过这样的方法,在起始阶段就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2.3通过投保商业保险转嫁风险

在现代贸易实践之中,投保第三方保险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主体最为常用的规避危机的手段。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有64%的被调查企业会选择投保商业保险来规避危机,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喜欢通过投保以转移规避风险。在实务中,除了投保物流责任保险,还能根据自身风险的情况,投保盗窃责任、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提货不着责任等保险。因此,一般企业,为了有效地防止被诈骗的风险,就会通过投保信用保险来规避风险,一旦被骗,第三方物流企业就能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要求补偿。因此,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法律防范和控制能力,可以通过与专门的商业保险合作,这样做可以在发生风险时得到相应的经济弥补。

2.4增加用于法律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资金投入

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加法律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金钱投入,似乎增多了企业的成本,看起来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如果因为法律风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将法律风险导致的极大损失被弥补的结果看成是企业的收入,那么收入与成本的关系孰轻孰重应该一目了然。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若想长远发展,就应该加大此项投入,在管理和控制企业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增加其资金的投入。

2.5企业应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

第三方物流企业法律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也少不了依靠员工去执行。因此,员工的意识也会影响这些管理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加强和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的管理。例如,可以通过邀请一些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和律师经常为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培训,在企业内部进行物流法律知识考核等,促使企业员工整体法律水平的提升。

篇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如有不慎便会陷入危机。企业的危机,更多的是体现在企业财务上,通过对企业财务的分析和预测,如果能够提前发现问题,做好准备,这样企业在面临激烈的竞争时将更有竞争力。

本文以化工行业为例,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对化工业企业财务预警模型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企业财务预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便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适应激烈的竞争。

二、机器学习方法的财务预警模型建立

(一)财务预警模型的财务指标选取。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根据财务指标选取原则,在参照国内外学者己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化工业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了财务类和现金流量类指标。其中,财务类指标包含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偿债能力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有形资产负债率,营运能力指标包括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成长能力包括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盈利能力指标包括营业利润率、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现金流量指标包括现金流量比、债务保障率、主营业务现金比率、每股净资产。

(二)样本的选取。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的是“ST”制度,本文假定“ST"公司就是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由于研究的是小样本数据,因而从所有化工也上市公司中选取少量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由此本文研究选取沪深两市股票市场上2011—2012年两年化工行业中被进行特别处理的ST公司共8家ST公司作为财务困境公司研究样本。同时,与确定的8家ST样本公司相对应,从同类型行业上市公司中抽取非ST公司18家,作为对比研究样本。

其中,ST公司为:*ST 川化,*ST 索芙,*ST 中钨,*ST 海龙,*ST 华科,*ST 锌电,*ST 吉纤,*ST 鞍成;

非ST公司为:南风化工,红太阳,黔轮胎A,青岛双星,青海明胶,海螺型材,海螺型材,天茂集团,远兴能源,保定天鹅,美锦能源,辽通化工,国际实业,湖北宜化,金路集团,江南红箭,沈阳化工,恒逸石化,双环科技。

对于被ST上市公司的财务研究数据的选取年份,我们根据这些公司的被ST年份,往前回溯3年,即某公司在第T年被ST,则选取第T-3年的数据作为该公司的财务研究数据。因为,财务法规规定,某公司在第T年是否应该被ST,取决于该公司的第T-1年和第T-2年的财务报告所决定,因而使用这两年的数据不具有预测性,因此我们选择第T-3年的数据作为预测数据。

本文将研究样本分为15个训练样本(其中含3个ST公司)和11个预测样本(其中含5个ST公司),随机在研究样本中不重复挑选生成。

(三)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财务预警模型

SVM是一种比较好地实现了结构风险最小化思想的学习方法,它可以自动寻找那些对分类有较好区分能力的支持向量,构造分类空隙最大的有较好推广性能和较高分类准确率的最优超平面;通过核函数变换的方法将在低维空间无法分类的样本映射到高维空间进行分类,很好的解决了有限数量样本的高维模型构造问题构造的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性能,不存在过学习问题。因此,SVM非常适用于处理小样本、非线性、多特征等问题。

本文根据SVM的原理来进行预警模型的建立,通过核函数的选择以及相应参数的调整来获得最好的SVM预警模型。

1.核函数的选择。SVM可以使用的核函数SVM中不同的内积核函数将形成不同的算法,主要的核函数有三类:多项式核函数,径向基函数,S型函数。本文使用径向基函数的高斯核函数:

2. 参数的选择。在本文的SVM简单预测模型里,核函数采用的是市场公认的效果较好的Gauss径向基核函数,因此模型有两个参数需要调试,分别是 Gauss 核函数的参数?滓和模型最优化求解时所用的惩罚参数C,而针对不同的产业两个参数所对应的值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化。

使用训练样本来调试函数,从而寻找最佳的参数?滓和模型最优化求解时所用的惩罚参数C。在计算机选取15个训练样本后,对于惩罚参数C,以100作为初始值,根据预警效果的变化,找到最优的参数值;在确定了较好的参数之后,固定惩罚参数,不断尝试?滓的值,同样根据预警效果的变化而得到最优值。最后,根据调试参数的表现,得到当惩罚参数C=1500,参数?滓=0.031677时,对训练样本的预测效果最好,正确率为100%;由此可以得到,当预测对象为化工行业上市公司时,支持向量机预警模型的最佳参数值。

3.模型的检验。将调试好的参数带入高斯核函数后,对预测样本进行预测,得到预测的结果为ST公司全部判断正确,在非ST公司中,判断错误一个,判断的正确率为83.33%;

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SVM模型对小样本数据的分类预测有很高的预测准确性。

三、结论

支持向量机的优点在于可以很好地处理小样本,并且捕捉数据的非线性性质;同时克服过度拟合,解决高维问题;而且它只需要设定的较少的参数 (2-3个),因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这也是SVM方法在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中有良好表现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刘彦文.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2]William H. Beaver.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Failure. The Accounting Review,1968.21(10).

篇10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动态,提出预防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及危机处置的对策和措施;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做好因经营风险等因素引发的企业危机应急处置工作;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保证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镇财政、公安等部门及有关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资产、资金流向,跟踪监管并及时进行保护,避免企业资产流失;负责落实企业经营风险准备金;保护或看护企业经营者,防止其受到非法侵害或外逃。

镇劳动保障、财政、企服、三产办、农业、村建等部门:稳定职工情绪,做好与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综合协调指导企业清欠职工工资。

镇宣传、劳动保障、司法、企服、三产、农业、村建等部门:对企业、职工、债权人做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工作,引导其走法律途径,避免产生过激的情绪和行为。

镇宣传、、公安、民政等部门:正确引导,鼓舞人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负责接待群众来访,维护来访群众的秩序,确保群众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负责特困职工救助。

镇监察部门:负责监督有关部门对企业检查、收费、罚款、摊派等行为,对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行为及时纠正。

二、主要防范措施

1、建立应对危机大服务机制。一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好摸底调查,对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可能存在经营风险的企业进行重点跟踪,提前帮助企业研究对策,提出化解经营风险的方案,重大问题及时向镇政府报告。二是对因金融危机 已发生经营困难的企业,要帮助企业共同筹划应对办法,协调银企关系,千方百计组织恢复经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对全镇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产品进行动态跟踪,重点帮扶,确保资金供应,实现有水快流。加大在手工业新产品及投资项目服务力度,及时解决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企业风险及危机信息预警机制。重点关注全镇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作、用工情况及其变化,及时掌握和研判面上出现的企业异动情况,正确分析存在问题,了解掌握风险情况,会同金融机构及时把握企业重大资金流向,核定企业风险等级,及时将资金链断裂、关停、倒闭等情况向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定期、不定期召开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及疑难问题会办会议,及时解决企业面临困难,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机制。

3、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村要明确专人对口联络属地企业,每周对接生产经营重大问题,并及时整理上报。

4、加大对重特大项目包装、报批力度。结合项目扶持,协助企业做好土地证、房产证等权证办理工作,便于企业融资。强化项目上争工作力度,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专项计划和重点支持计划。

5、加大安全生产检查力度。切实加强生产安全的检查,做好各类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防患未然,避免企业因生产经营秩序不正常,职工(农民工)人心浮动等情况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6、做好扶贫帮困。走访调查企业特困人群,关心特困职工的生活。引导和督促企业尽可能不裁员,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向镇劳动保障部门报告,同时报区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清理拖欠职工工资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对资金安排超出企业解决能力的重特大问题及时上报,严防和恶性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7、加强正面宣传报道。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各单位不得擅自向媒体企业相关信息,统一由镇宣传部门对外。同时,注重发挥舆论宣传与引导作用,引导企业进一步认清形势,消除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增强企业投资人及职工的发展信心。

三、应急响应及处置程序

(一)应急响应分级。

对企业突发经营风险等因素导致企业发生危机事件的,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各职能部门立即开展工作,协同应对,力争将企业危机对社会造成的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企业危机事件处置工作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企业突发经营风险,资金链断裂,企业濒临倒闭,大批职工面临下岗,事态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启动一级预案,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领导小组负责指挥,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

二级:企业经营出现危机,资金链即将断裂,需大幅裁员。主管单位应立即向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启动二级预案。在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各村、相关单位组织实施。

三级:企业经营困难,举步维艰,职工裁员20人或10%以上的,企业向危机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启动三级预案,由各村、相关单位负责处理。

(二)应急处置程序。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意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研究处置方案。

2、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工程项目负责人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妥善处置问题,制止事态扩大。

3、根据现场了解情况,发生10人以上事件,拖欠工资10万元以上的立即上报镇、区政府,并启动实施相应应急响应。

4、认真处理群众投诉,按照规定期限,依法及时查处反馈和结案,防止矛盾激化。

四、相关要求

1、统一思想认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处置工作在当前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所有涉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处置的人员都必须熟悉危机处置预案,充分认识潜在的风险,熟悉掌握相关工作程序。

篇11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风险是市场的灵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其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企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风险,其中有些风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偶然性等特点。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完全消除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有的风险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另一方面来讲,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抗风险能力是成正比的,没有对于风险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从而实现对于风险的主动防范和控制,就难以保障企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因此,为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面分析形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将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与并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独立主体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其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必然受到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自然因素等。

首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行为的支持。而国家宏观调控相关政策,如国家信贷、银行利率等,尤其是产业、行业政策导向的变化等都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重大的改变,对企业的运营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往往是负面影响,使企业经营遭遇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1]。

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具不确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替代性产品或服务的出现导致产品销售受阻,影响企业的存货流动率,大大提高了企业存货变现的风险;对正处于衰退时期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自身必须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否则将失去消费者,无法保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采购市场价格变化剧烈将会对于企业原材料的采取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于出现因库存不足而停工待料或影响销售的状况。

第三,各种不可抗力导致的风险,如地震、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都极有可能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损失。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地区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都或多或少地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龙源期刊。如2008全球金融海啸中我国许多企业面临倒闭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二)内部因素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绝大部分源于企业内部,产生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除了更种不可抗力所导致的风险外,一般都可以通过良好的风险预警和机制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采取积极的调整措施。因此,对于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具体来讲,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内部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风险意识。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的认识还明显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凭借个人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主观随意性大,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缺乏全面清晰的把握,风险管理往往是呈间断性的特点,难以保障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作及时积极的应对[2]。另外,风险管理意识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缺乏和不健全,根本谈不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日常化和专业化,导致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于追求眼前利益的较低层次上。即使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难以真正地履行其应有的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职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二是,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决策失误成了导致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性因素。究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目标的短视化,只顾眼前利益,无视企业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决策程序规范化有待强化,决策行为个人色彩浓重,等。

三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健全是提高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水平的前提。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状况不容乐观,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来看,当前部分企业管理层仍未正确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两者未能实现有机结合。

四是,我国企业,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会危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如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忽视人力资源要素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造成企业人才的短缺和不足,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员支持。另外,受财务管理水平的限制也使得财务风险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种类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资本结构不合理、应收账款管理不及时等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风险。

二.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风险与机会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类的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核心决策层的风险意识则是企业有效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前提。只有经营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认识到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防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识别、判断、控制和处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另外,培育和深化富有特色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既能够有效的整合企业各类资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提供良好的企业氛围,更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企业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对来自于外部风险是难以实现对其的全面控制。但另一方面,并不等同于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有所作为。为有效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密切关注、深入分析,把握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于外部环境及时做出适时的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企业要时刻关注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及时做好预算;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及市场的变化,对市场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产销的有机衔接,及时调整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目标群体的变化要给予全面关注和把握。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重点在于对于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与防范,将风险遏制在其产生之初。因此,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详细的克服预案,积极做好准备应对措施以将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通过相应的诊断工具对于经营风险的各种征兆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发现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就及时发出警告。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应时刻关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根据相应的指标,尤其是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准确评估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适时地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龙源期刊。其次,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防范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合的企业风险防范制度作为支持,实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及科学化。具体来讲,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资金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人负责的良好生产经营秩序,尤其要注意制度规定的可操作性,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企业内控的加强是保障企业经营合法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企业发展具体实践来看,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健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之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完善内控业务流程、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实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将内控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经常管理过程中[4]。另外,企业财务内控作为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经营风险防范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五)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首先,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核心的资料,不论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强化最终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支持,尤其是核心员工的流失、人员的频繁流动等将直接对于企业经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地强化员工与企业两者间的合作互利共赢关系。培养起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为推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有效的防止企业的人才危机。

其次,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通过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整体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具体来讲,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工作置于事关企业稳定发展的位置,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分析、预测功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充实的数据支持[5]。同时在负债比例的控制上,在格外注意,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化调整,避免因财务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偿付能力造成财务风险的产生。

第三,在做出相应的决策前,需加强市场调查,对于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分析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做全盘考虑,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盲目或非理性的决策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

另外,诚信经营,塑造企业良好的商品信誉和品牌形象,也是企业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诚信为本,培育和强化企业的诚信经营理念,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邢春萍.浅析如何发挥财务作用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14-15.

2.姜艳艳.基于财政政策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19,11,21-23.

3.张炳莲.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9,30,12-13.

4.宾爱琪.论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J].学术论坛,2009,10,34-35.

篇12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我认为,设置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完备性原则。从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上要成为一个系统,包括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时间上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现状,更要反映出该系统动态变化的经营风险态势。二是定量为主原则。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直观结论。三是可比性。评价指标既要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要可用来进行金融企业之间、同一金融企业的分行(支行)之间的比较分析。四是可行性。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二、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层次共12项指标。

第一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危险之间所能承担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资本风险率指标来表现和反映:

P1=E1/M1×100%

P1表示资本风险率,E1表示资本总额,M1表示风险权重资产总额。P1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金融企业所能够直接承担其风险权重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就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二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及时支付债务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备付金率。其计算公式为:

(2)P2=E2/M2×100%

P2表示备付金率;E2表示备付金,包括存放央行款项与库存现金,分支行的备付金中还应包括存放在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M2表示各项存款余额。P2的数值越大,表示金融企业的支付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相对越低。

(2)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3=E3/M3×100%

P3表示速动比率;E3表示速动资产余额,包括存放央行款项、库存现金、可以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可以用来再贴现而未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分支行的速动资产中还应包括存放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E3表示流动负债。P3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资产速动能力越强,对集中性支付和突发性巨额支付的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也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相对越低。

(3)备付息率。其计算公式为:

P4=E4/M4×100%

P4表示备付息率,E4表示定期存款应付息结余数,M4表示各种定期存款从存入日到统计日应计提的应付利息合计数。P4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支付利息的后备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三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贷款和投资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贷款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2)P5=E5/M5×100%

P5表示贷款风险度,E5表示风险权重贷款额,M5表示全部贷款余额。P5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2)投资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P6=E6/M6×100%

P6表示投资风险度,E6表示风险权重投资额,M6表示全部投资余额。P6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投资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3)本息拖欠率。其计算公式为:

P7=E7/M7×100%

P7表示贷款本息拖欠率,E7表示不能按期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余额,M7表示全部贷款本金和被拖欠的贷款利息余额。P7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本息被拖欠越严重,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四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4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贷款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8=E8/M8×100%

P8表示贷款比率,E8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8表示全部资产余额。P8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资产配置越集中于贷款,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2)拆出资金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9=E9/M8×100%

P9表示拆出资金比率,E9表示拆出资金余额。P9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拆出资金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3)投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0=E10/M8×100%

P10表示投资比率,E10表示投资余额。P10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投资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4)存贷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1=E11/M9×100%

P11表示存贷比率,E11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9表示全部存款余额。P11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给能力相对越低,或存款资金用于贷款相对越多,经营风险程度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五层次,从资产负债配置的利率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利率风险度来表现和评价:

P12=E12/M10×100%

P12表示利率风险度,E12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余额,M10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余额。P12的数值越大,表明利率风险度越高,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大;反之,则相对越小。

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方法

从上述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它属于一种多指标的综合统计评价;上述这些评价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和指标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评价经营风险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及时正确把握其运动变化的态势特征,以便适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化解措施。因此,在综合评价上不宜单纯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的方法,应当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大小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与经营风险程度相关的五个层次12项指标的报告期指标值与设定的比较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指数,继而采用公式计算经营风险综合指数(公式略)。

2、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运动变化特征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经营风险程度差异率来反映。

四、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

建立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对于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1、制定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评制、反映制度,并将这些职能落实到有关调统部门。

2、金融企业如国有商业银行的支行统计部门依据经营风险程度的评判指标体系和办法,对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和综合评价,判明经营风险程度及运行态势特征,进行运行变化成因分析,整理编制成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市地分行和央行县级支行及本行有关行长。国有商业银行地、省分行编制全辖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上报上级行和同级央行及本行行长,央行各级分行编制本区域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按时报送上级行及本行行长,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编制全行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送央行总行及本行行长。从而,为金融企业各级组织及时提供经营风险运行态势信息,适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3、实行经营风险稽核检查制度。金融企业各级组织的统调部门和稽核部门要切实做好对下级组织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确保经营风险统计预警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央行及其分支行的调统部门和稽核部门也要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以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监管的及时性、普遍性和有效性。

4、施行经营风险的数据统计、评价和反映的分级首长负责制和经济责任制,确保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统计预警信息产生与传递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五、几个相关问题的补充说明

1、适用范围。本统计预警方法适用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和预警,也适用于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对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自我评价和预警。

篇13

关键词改善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研究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经营风险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正确认识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企业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

一、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来看,我国多数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比较深,在现代企业中仍然保留着传统“大锅饭”的观念,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积极性明显不足。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企业的领导干部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内部控制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捉襟见肋。由于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因此领导者的素质成为决定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关键因素。

第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合理,设计上存在着较大的漏洞,不但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且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 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太多,缺乏有效的控制,比如基建项目从建设计划之竣工验收,其间要盖近百个公章,需要层层审批,这就造成了效率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对企业部分资金的支出实行行政一支笔制度,因此权力就会集中于某个人或某类人手中,缺乏相互之间的监督和制约。

第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不到位,多数情况下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从实践来看,尽管已经制定了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但它们总是印在纸上或挂在墙上,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执行情况令人大跌眼镜;所谓的判断与报告制度也不过是应付检查的样本。此外,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着严重的不实,这将对企业管理决策的正确做出造成很大的影响。据调查显示,企业中一些部门知识基于局部利益的需要而存,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且现有的会计信息根本无法如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管理状况,因此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预算管理与经营决策。

二、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

风险是市场发展的灵魂,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而且有些风险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部因素。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在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中仅凭主观臆断,随意性较大。即便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也只是流于形式;2、由于企业决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流程,个人色彩较为浓重,因此决策失误成为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3、正如上文所言,企业并未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价值企业管理者并未正确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因此很难使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经营风险自然难以避免;4、多数企业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没有意识到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很难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各种管理工作落实的不到位、不及时,都会造成企业的经营风险。

第二,外部因素。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多数情况下负面的,这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遭遇的最大外部影响因素。市场竞争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是信息获取方面的。在市场信息获取过程中,任何一点的失误或者不准确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灾难。此外,还有一些不可抗力产生的风险,比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很可能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在应对这一波动时,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是外部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三、改善企业内部控制,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若要进一步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防范经营风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强思想重视、营造氛围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不能再对员工进行管、卡和压。要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只有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去做,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领导,仅仅自己转变可思想、加强了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其带领下使所有的员工都能接受并重视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机制与企业的激励机制有机结合,才能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只有思想上的认识和重视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将这些认识和管理技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使企业内部控制逐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还要注意,具体的控制制度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结语:除以上措施外,还要不断创新内部控制的艺术并加强现代信息化管理,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机构、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