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

篇1

新会计制度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通用设备的价值标准由500元提升到了1000元,而专用设备的价值标准也由之前的800元提升到了目前的1500元。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定义如下“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将“一般设备”改为了“通用设备”,将“房屋与建筑物”改成了“房屋与构筑物”,将“图书”改为了“图书与档案”,将“其他固定资产”的范围改成“家具、用具、家具和动植物”等。“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实际计提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出售、无偿调出、对外捐赠固定资产, 转入待处置资产时,按照待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按照已计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

2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2.1 固定资产科目的使用年限和范围界定不清

目前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无疑增加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划分的难度。由于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使用的年限可能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新的会计制度中没有进行分科目界定而是统一划归为一年以上。新的会计制度明确了大批同类物资虽然单价达不到标准,但是也属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然而却没有对大批同类物资的概念做相关的界定,到底大批的概念是什么比如一个椅子单价为100,采购数量100算不算同类物资,那采购数量10算不算同类物资呢?很显然由于对大批的概念没有做出相关的界定,在事业单位对其进行固定资产划分的过程就会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

2.2 固定资产科目的设置不够严谨

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这对于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反映无疑是具有意义的。但是折旧只是反映资产的损耗部分,对于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以及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的影响却没有真实体现出来。比如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科研类仪器,随着时间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这些科研仪器就可能发生贬值,即使采用加速折旧也无法处理该问题。事业单位折旧遵循谨慎性的原则,事业单位不得对资产和收益进行高估也不能对损失或者负债进行低估,对由于非正常使用的原因造成的设备的价值小于其公允价值的,在新的会计制度中也没有相关提及,因而作为事业单位需要对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考虑。

2.3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较为单一

新会计制度下利用工作量以及年限平均法来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目前现行的折旧方法虽简单容易实施,但是该方法却并不是适合所有类型的固定资产。比如事业单位中的电子类仪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这种设备呈现出更新周期短设备贬值速度较快等特点,很多的电子类设备还没有到报废的年限就已经没有了使用的价值,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来对其进行处理。

3加强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对策

3.1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

对于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上报财政部门尽快制定采购的数量以及价值的相关标准细则,固定资产的类型与明细进一步确定,并且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别资产的使用年限,对于大批量同类物资是否属于固定资产进行界定;采用新的折旧方法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将固定资产的无形的损耗也列入其中进行考虑;设置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用来反映可回收金额小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并将其界定为固定资产的损失。

3.2 推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

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成本效益以及精简节约的原则,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将日常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做好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以及入库等操作,要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对于固定资产的外购、投资以及收益等事宜进行规范。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清查制度,在每年对固定资产开展一次或者是两次的清查,这对于事业单位及时的掌握固定资产以及折旧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

3.3 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核算与管理的效率,作为事业单位应该积极的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利用信息化实现对固定资产的精细化与动态化的管理。将固定资产操作的整个业务流程都整合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将固定资产与资金的支付以及预算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将这些信息公布到网络平台上,可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及使用部门的信息共享。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结语

篇2

随着我国的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收支分类财政的改革,在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运而生。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原则、标准、分类、科目设置等都作出较大的调整。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下,该如何做好会计工作,从而达到有效的利用资产,保护资产,达到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精密化将是未来事业单位会计部门所将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新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发生的变化

1.1对固定资产的概念产生了变化

在新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概念是: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特有的,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且单价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形态超过1年以上的资产。与旧的会计制度相比,通用设备以及专业设备的价值都有增长,这一价值标准就说明新的会计制度更适应现在的物价水平和消费标准。

1.2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发生了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分类与旧的会计制度相比有着以下改动。

(1)将原有制度中的“房屋和建筑物”改为“房屋与构筑物”。

(2)将原有制度中“一般设备”改为现在的“通用设备”。

(3)将原有制度中“图书”改为“图书、档案”。

(4)将原有制度中“其他固定资产”改为了现在的“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这说明新的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对现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和特点以及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了综合地考虑,同时相比旧的会计制度也显得更加的合理。

1.3对固定资产的确认发生了变化

1.3.1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

在确定成本这一方面,新旧会计都是根据相关凭证上注明的金额以及相关的税费、交通费等确定的。但在新制度中却加进了没有相关凭证的,其成本对照同类或相似的固定资产价格,再加上税费和运输费等相关费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该固定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1.3.2固定资产的盘盈

在盘盈固定资产方面,新旧会计制度都是通过相类似的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来确认其入账价值的,但是新会计制度中加了一条“对于没有相关凭证和类似的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的,该固定资产需以名义金额的方式入账。”

1.4对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有变化

1.4.1累计折旧的核算

旧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折旧,而新的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除了文物、陈列品、动植物、档案、图书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之外,都应折旧,并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金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扣[1]。

在账务处理方面,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应计提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应当按照已计提折旧,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科目[2]。

1.4.2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核算

在新会计制度中增设了“在建工程”会计科目,对自行建造或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先通过该科目进行核算相关成本,待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相较旧会计制度下的账务处理更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更为详实、准确。

2.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不足和建议

随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推行,对权责发生制进行修正,是为了令固定资产的核算更为真实可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单位报告的质量有所提升,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弊端。

2.1对固定资产的范围以及折旧年限的界定不够清楚

因为即使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中,依旧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明确、统一的标准划分,从而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固定资产划分的难度。除此之外,影响成本核算以及资产使用情况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使用年限。不同的使用年限会影响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时的金额,在这个时候会计人员往往会采用主观判断的方法,从而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偏失,从而令固定资产的核算效果大打折扣,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还有一点,那就是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其核算标准偏低,例如固定电话等简单的办公用具也加入到固定资产的核算,这不仅容易影响到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还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建议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尽量提高核算标准或是分类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明细。

2.2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较为单一

年限平均法以及工作量法是新制度里提到的对于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的两种方法。在实际情况下,这种规定事业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都按照直线法的方法进行折旧,不仅违反了会计的原则,还对核算固定资产,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的准确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事业单位在采用会计折旧方法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折旧方法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不得随意变更。

2.3对固定资产相关科目设置有所疏忽

在会计行业中的谨慎性原则中就提到过,不能高估资产,同时也不能低估负债。在会计工作中,固定资产的损耗其实是难以避免的,这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就没有找到相应的设置,如减值准备。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旧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到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较旧的制度更为全面、详实、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提高,但新的制度依旧存在着一些缺陷,希望有关部门以及会计工作人员能够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建议,共同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

篇3

固定资产是广播事业发展业务活动的主要物质条件,是促进广播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及物质保障。固定资产核算,是指在一定的财务时期,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估值、记录的财务处理过程。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主要组成,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固定资产的核算及管理工作关系到最终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顺利开展与否。

一、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问题

(一)缺乏概念

对于固定资产,不少工作人员对此缺乏一定的概念认识,自然就对固定资产缺少一定的维护意识。广播电视行业是最终服务于大众精神世界的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意识的淡薄,对于固定资产影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重要性了解不足,最终会出现无人管理或无人维护、互相挪用的现象,最终使得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欠缺制度

固定资产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会造成各环节的问题出现,比如盲目购买、无人管理、随意挪用。在部分固定资产达到使用年限后,该做折旧处理的没有及时处理,会导致后续的财务工作无法进行,财务方面会出现坏账或长期挂账处理,造成资产账务与实际不符,损失不明。对于广播电视事业单位来说,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后果。

(三)缺乏方法

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众多,但往往缺乏有效的方法去进行后续的管理及追踪,导致很多固定资产不明下落。广播电视行业很多时候依赖于固定资产依存,因此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支撑,会使得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工作量加大,增加了固定资产使用的风险。

(四)历史遗留

历史遗留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后续的事情会无法开展。比如之前广播电视工作领导运用固定资产的价值来作为业绩的参考指标,对固定资产的清点问题流于形式,未认真对待其固定资产管理与折算问题,而且广播电视行业设备多是流动性较大,导致很多资产处于挂账实已丢失损害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历史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相关工作人员已离职,证据不可考,最后的损失不可估量,固定资产也无法进行核销工作,对于之后的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容易导致账目数据失实现象。

二、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策略

(一)管理到位

1.管理机构

从体制上,广播电视行业应设立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机构,进行固定资产的专门科室专人处理。决策领导要对固定资产的引进进行可靠论证,对大型固定资产的购置、折旧、减值处理要进行决断;固定资产管理科长要由技术人员担任,进行日常固定资产的维护及管理制度的执行者与组织者,对于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情况要做到负责,避免购置太多同类固定资产导致闲置浪费情况,也避免过分限制采购导致使用率过高,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情况。固定资产管理科员要做好日常登记记录,严格执行固定资产责任制,做到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使得固定资产安全性得到保障,更能发挥固定资产在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应用的性能。

2.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落实其监管工作,加强日常的固定资产监管落实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大力发挥固定资产制度的作用,发挥固定资产的自身效益。只有真正实行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制度,为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积累节目成本的计算材料,才能真正使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实现制度化及规范化,为之后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使得固定资产有规律可循、公开公正透明化管理。

3.管理人员

固定资产的管理与相关会计人员的素质及业务技能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广播电视事业单位一是要做好财会会计人员的意识教育工作,选拔业务素质高、技能专业的会计人员去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另外要加强后续会计的人员的专门业务教育培训,使他们的业务技能随着国家会计准则的变化而不断提高,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并做到财务会计操作专业化、规范化。

(二)加强成本核算

1.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根据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规模大小、单位资本密集、单位技术密集的不同程度及资产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的折旧方法。把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作为产品单独成本项目?即在会计系统会计分录中从制造费用分解出来?增设折旧费用成本项目,这样做的好处是结合企业实际,更能做好固定资产的折旧记录工作,为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工作带来了方便。

2.固定资产减值核算

要增强对固定资产减值的认识,了解并把握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规定,结合广电的费用及广电利润核算、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的认识,搞好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工作。对于部分固定资产减值异常情况,如具有可收回价值却不得冲回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要另外登记以作后续备查。

3.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核算

要严格区分出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属于哪一类的支出,是资本化支出还是费用化支出。在自有固定资产或固定资产租入的更新改造?或者固定资产修理实际超过修理的意图,致使固定资产修理成为改良行为时?要将更新或改良发生的净支出确认为资本化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只有明确区分后续支出的类别才能避免资本化和费用化支出的会计核算混淆。

三、结语

固定资产在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资产占比稍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及最终使用的效益Q定着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未来企业化发展。针对固定资产缺乏认识、缺乏管理方法、欠缺管理制度、存在历史遗留等问题现状,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做好固定资产的机构、制度、人员管理与折旧、减值、后续支出核算工作水平,并加以改进,促使广播电视事业单位企业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篇4

实质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论财务会计概念》关于资产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非盈利组织。其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是企业和非赢利组织所需的资财都从各种来源取得,其二是资财或资产是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生命所系的血液。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其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明确公共部门(包括政府)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即资产具有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权属性两个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其部分被划归企业,部分被划归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因此作为其拥有的资产和其他实体所拥有的资产是同质的。都应是一个实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实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实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关于事业单位资产范围的问题

(一)财务规则与准则及制度不协调之处

首先,关于存货的定义不一致。财务规则称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而在准则(试行)中规定的存货是事业单位在业务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为耗用或者为销售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实质上,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个实体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

其次,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不相一致。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准则(试行)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但对规定的标准没有进行说明。

(二)现行财务规则与准则及制度涉及资产的几个重要问题

1.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根据现行准则和制度,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在使用过程中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这样导致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现时净值随时间推移相差越来越大。而且,由于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必然导致成本费用,虚增赢余。再者,修购基金的提取与固定资产的损耗没有必然的关联,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影响会计信息的提供。2.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之外。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没有对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事项做出规范,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对基本建设拨款收支及结余的核算有所涉及,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指出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三者之间的核算口径不相一致。

3.资产减值的计提问题。资产预期能否会为实体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实体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实体的资产。比如,事业单位在年末检查存货时发现存货毁损、无望收回的债权等情况,应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以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因为根据资产的定义,上述项目已经不能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将其继续列报在资产负债表上必将导致会计报表反映的资产价值有“水分”,从而导致不能揭示资产潜在风险,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4.投资核算过于笼统,不够细化。现行财务规则和准则对对外投资的核算过于简单。没有区分长、短期投资,没有细分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因此不利于加强事业单位投资项目的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几点建议

篇5

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概念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其价值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800元以上。单位价值虽然不在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2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会计处理方式

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按资金来源分别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事业支出”、“专款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融资租人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其他应付款”,支付租金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同时借记“其他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价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因报废、毁损及盘亏等减少的固定资产,按减少固定资产的原值,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相关残值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列入“专用基金――修够基金”;出售固定资产时,按实际收到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同时按原价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

二、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所存在的问题

从上不难看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只核算帐面价值,不计提折旧,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应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财政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这种会计处理已不能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运营状况,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

1 固定资产的范围界定欠合理

购入固定资产按实际列支,对一些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如电话机等简易办公设施也在固定资产中核算。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物价水平的提高,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及专用设备价值在800元以上的价值标明显偏低。

2 虚增资产总额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不能以累计折旧来反映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其新旧程度无法体现;另外不计提减值准备,使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无法得以反映。由此虚增了资产总额,使得固定资产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差额会越来越大。

3 虚增净资产

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提取的修购基金直接增加专用基金,同时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数额未有变化,这使得净资产中既包括固定资产的原值,又包括提取的修购基金。这样使净资产虚增,净资产信息失真。

三、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具体对策

1 引入低值易耗品的核算

单位价值虽然不在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可作为低值易耗品核算。事业单位一次性购入大批同类资产时,借记“低值易耗品”,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并可在一定期限内摊销,摊销时借记“事业支出一低值易耗品摊销”,贷记“低值易耗品”;零星购入时可直接列支,借记借记“事业支出一低值易耗品摊销”,贷记“现金”等科目。由于物价水平的提高,可相应提高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

2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及减值准备

篇6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简要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变革之中。之前的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应当下固定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对相关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相关管理工作必须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变革及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下面文本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相关概念进行概述。

1.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述。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指的是各个事业单位进行相关工作的经济基础,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完成各事业单位进行科研项目、业务工程相关工作的主要资金。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满足具有一定的数额标准,一般固定资产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或者大批量同类物资耐用时间超过一年以上不满足固定标准的物资,也可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另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还具有一定的财产特征,物资必须属于非流动的可长期使用的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其成本进行折旧时一次性列入当期支出,不采用分期折旧。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来源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来源于事业单位自身的资金投入;第二,通过融资筹资租赁获取固定资产;第三,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

1.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工作本质。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根据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及相关规定的标准和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进行固定资产目录编制,以此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第二,对于对外投资的固定资产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程序进行报批;第三,对于需要报废和进行转让的固定资产,需要得到相关负责人批准后核销。另外,对于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进行报废和转让时,需要通过相关部门进行鉴定批准后,报批相关部门进行管理。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进行报废、转让时的变价收入需转入修购基金。第四,对固定资产的清查需按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盘查,最后在年终前需要进行一次全面清查保证固定资产账目清晰。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本质,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无偿占用性和国家财政支持的特点。

1.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变革管理。结合实际情况来说,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发挥各种事业单位的效力、维护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保护相关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很重要。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于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有客观性需求;也是转变我国管理观念的基本要求,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合理进行资源配置的根本要求。综上所述,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于我国各事业单位日常管理活动的展开,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合理配置都具有重大意义。

2.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行也需要与时俱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本文将针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2.1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浪费现象严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但有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观念,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导致浪费现象严重。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相关管理工作的改革,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已经有了相应的起色,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益并不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许多管理者缺乏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管理工作不足,固定资产浪费现象严重。思想不到位导致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管理人员认识不足、思想意识较低也是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2.2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分类不清。目前对于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分类是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细致的进行固定资产分类是更好的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型号、大小、类别不一,管理工作的进行难度较大,加之管理工作程序繁琐,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复杂。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分类不清,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的进行。

2.3固定资产盘查制度的缺失。经济的发展,各种事业单位类型的增加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我国事业单位数量的增加,使得财政性资金迅速增长。这就更加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不定期盘查,但是由于相关事业单位并不重视固定资产盘查制度的制定,导致固定资产数量不清,账实不符,账面价值与固定资产实际价值有差距,不能对固定资产进行准确的估计。固定资产盘查制度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2.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管理工作开展滞后、责任不到位。通常情况下,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财会部门和物流管理部门共同管理,但是相关工作人员对资金的管理偏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相对较轻,导致管理工作滞后,工作人员监督不到位更加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使得内部控制不到位,阻碍了管理工作的进行。

2.5固定资产账务登记不健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务登记是核实固定资产的主要依据,固定资产账务登记不健全导致管理工作的开展受阻,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管理和监督都有阻碍。

3.解决我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问题的相关解决措施

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进行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3.1做好事业单位定期清查固定资产的工作。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运行的过程,因此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盘查、清算。随着我国各类事业单位的不断增多,我国进行相关清算盘查的次数就要增多。科学、合理的进行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对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都有重大影响。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3.2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监督工作。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监督工作对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十分有效。同时,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监督工作有利于提高盘点效率,保证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准确性,缩小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距。

3.3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进行,有赖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尤其是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因此,必须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相关工作技术与时俱进。

4.总结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必须加强对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优化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推动各事业单位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鞍山市教育局财会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14-03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量也逐渐增大,增长的速度随之变快。但是,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技术并没有跟上资产总量上涨的步伐,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而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是:管理制度的落后,没摸清家底,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管理较为混乱,种种因素阻碍了资产管理效果的提升。对于在满足公共服务的前提下,如何科学管理事业单位资产,尽可能做到节约公共管理成本,这是新时期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的一个新的课题。

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高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当前与人们购物息息相关的电子商务,与企业、政府相关的电子政务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对传统生活、产业的改变与融合,它的先进性正慢慢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巨大的改变。当人类步入信息时代,很多管理模式发生。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介绍

1.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关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概念可以分拆为三点,分别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资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三者概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递进关系,这意味着要想深刻的理解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概念需要先清楚地了解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资产。

(1)事业单位。事业单位(Public Institution)一般由国家行政机关对其进行领导,有自己的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独立成为一个法人实体。它的存在主要是国家为了实现公益事业的发展,给大众带来社会福利,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在政府机关注册并得到政府认可的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的服务机构。因为其国有出资背景,所以很多事业单位都是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

因有政府直接的经营或管理参与,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差异简单来说可有以下两方面:事业单位包括一些公务员工作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国家机构的分支机构,而企业单位则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性单位;事业单位介入社会事务管理活动中,并且对管理和服务职能付诸实践,主要参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它的宗旨是为群众服务。

(2)事业单位资产。事业单位资产是公共资产的一类,“资产”是会计学中的重要概念。综合事业单位与资产两方面的概念可对“事业单位资产”做出定位,并进行深入分析:

事业单位资产是事业单位为了实现预期将给其服务主体带来一系列社会效益,所占有或者控制的社会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自然资源和其他权利等。从这个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以下三点事业单位资产的性质:一是事业单位资产是由事业单位占用或控制的,但这些资产的所有权却并非事业单位所有,而是属于出资人,当下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的出资人为国家,地方政府这类行政主体,但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存在;二是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资产是由过去的服务事项、管理活动或政府投入所形成的,不是交易或事项,而是提供服务事项或管理活动;三是事业单位资产所追求产生的效应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如社会公众对接受服务的满意度。

事业单位资产的三大特性分析:首先,事业单位资产具有公共性。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及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事业单位资产的公共属性。从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看,它的组织形式以国家举办、集体举办为主,而其目的也主要是作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协助政府完成某些公共职能,为社会群众提供市场不能提供或不愿提供的各类产品(服务)。其次,事业单位资产具有公益性。但它区别于行政单位所提供的那种广泛公共性,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一般具有客观的服务对象,可以是一定年龄段的大众,如学校这类事业性单位针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适龄儿童,以及具有入学资格的青中年;或者一类具有具体需求的群体,如医院面对所有有医疗需求的群众。此时,事业单位资产所产生的社会性效益就体现在其差异性为某一类社会大众服务的公益性。第三,事业单位资产具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资产具有的公益性不同于行政单位的广泛公共性决定了其运营的形式不同于行政单位,它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有偿服务,通俗来讲,即在保证自身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免费为其服务主体提供基本服务。

(3)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管理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绩效,包括资产使用的安全和高效而针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的系列管理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范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广义范畴。广义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指资产所有者以其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委托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以实现资产所有人所期望达到的社会效益的行为。这种资产管理最典型的是不动产的物业管理,即住宅区、写字楼及其他楼盘的业主委托专业的机构管理,由专业机构提供保洁、维修、安全保卫、环境美化等方面的服务,与此相同的就是,事业单位这种国有资产管理也适用于这一概念。二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狭义范畴。狭义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特指事业单位资产所有者委托事业单位法人代表为主体的机构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保值的行为,至于所要达成的社会效益并不成为最重要的目标。

2.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概念以及事业单位资产的属性综合来看,事业单位资产的经营性与公益性会增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难度,比如,不能充分发挥资产的优势。导致部分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不均衡,另外事业单位资产的公有性也导致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上存在腐败风险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另外由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流程的问题也会加剧以上问题的出现,并最终影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社会效益的发挥。

(1)资产配置层面。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事业性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属于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增长全是合理的。比如说“非转经”的存在,则非常突出的显示出,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不合理,这不仅不利于导致事业单位现有资产不能充分发挥优势,也导致大量资产的闲置浪费。而这种浪费主要是因为单位编制预算的不合理,造成资产配置不均衡。因此设置专门的预算编制部门在全局的视角下,有针对性、系统合理地编制预算,最大限度减少资产配置不均衡的现象。

(2)资产使用层面。对于配置好的事业单位资产已不可避免出现一部分使用率较低,但又必要的资源,如果与相关单位进行调和共用不佳,则会造成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履行其社会职责,因而必须配置。但要想避免闲置浪费,则可考虑将这部分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发挥其功用,目前这部分经营性资产同其他资产均由财务部门负责进行日常管理,造成财务部门的负担加重,导致可能会忽略对某些资产的管理或者管理不当。

(3)资产处置层面。虽然目前各地市对于事业单位资产处置都有相关条文的规范,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对于是否处置,如何处置仍面临着领导个人拍脑袋式决策的干扰。缺乏科学的评审机制与决策机制,或者有相关规范的机制,却不遵守执行。另外在处置收入上,也会出现定价随意,没有经过专门的资产评估部门进行评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处置资产所得到的资金被个别领导或者团体刻意挪用或通过财务手段成为部门福利,对事业单位的人事造成干扰,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4)资产清查层面。资产清查一般包括账务清理和资产清查两部分。财务清查指的是通过财务账单实现对于相关资金、账务、资产的核对,确保真实性与财务平衡。资产清查一般由多个相关部门统一组织配合,在年末进行清查。

(5)监督检查层面。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完整的组织,必然存在相关的监督机构,对单位内部运行的规范性、适当性实施独立而客观的监督,并督促纠正偏离方向的行为。这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所以,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需要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树立员工在规范流程,强化监督方面的意识,动员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单位文化,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制约力的氛围。

三、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1.资产管理信息化介绍。资产管理信息化是指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事业单位的财务资料,按照一定的流程优化到网络数据库中,实现资产的虚拟化,以及调度、运用的智能化,实现资产动态化实时管理,精细化预算编制,并且满足财务风险管控,增强年度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并保证自身的优良拓展性能以及与相关软件的兼容性,实现与相关机构的无缝整合,提高运营效率与决策水平,降低管理成本,保证资产的高利用率,最终实现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清晰化、有序化,达到资产利用的效益最大化;这不仅是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方法,也是加强资产的有效管理的重要方式。综上,资产管理信息化将有助于提高资产管理的高效性与决策的公开公正性,对于建立高效,廉洁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作用突出。

2.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首先,资产管理信息化,从流程上就规范了事业单位的决策流程,杜绝了不按规范办事,事后补证的行为。这将有助于保证整个资产决策过程的规范性,能有效降低一线事业单位决策的随意化,以及相关领导的个人拍脑袋行为。其次,资产信息化有助于清楚的实现对资产的统计、查看,保证所有资产的来去皆有管控,并强化了资产管控,实现了实时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资产闲置与浪费,杜绝了管理真空,对于实现资产的高效利用起到促进作用。再次,资产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对于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等一系列决策的支持功能,通过借助于科学的算法,将降低人力成本,帮助财务人员实现快捷高效财务处理,并强化了财务风险管控。辅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此外,信息化管理系统降低了因为时间和距离而产生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者在业务上的专注性。

总之,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符合当下“互联网+”的趋势,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依然受到相关监管体制、机制的制约,因此审时度势结合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拉近与相关管理部门的配合,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

3.在当下社会普遍上马管理系统软件的时候,管理者更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本质。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并不是简单的将所有的纸质文件简单的进行信息化存储,而是基于一个综合考虑,经过反复论证的业务流程为指引,按部就班的进行文件的信息化录入,处理。这样一个过程就形成了一条信息流,通过对信息流进行广泛的储存,分析。所有员工均可在职位权限范围内实时提交,查看,处理相关任务。并且这个过程也是实时传递到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员,降低了非信息化下相互之间多层次反复沟通所消耗的精力,另外对信息起到一定的保密作用,没有权限的人均无法查看。同时,经过长期信息化的积累,事业单位得到海量关于业务上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加高效而正确地做出前瞻性决策。在此基础上,最高管理者,也可以在信息系统上查看关于单位所有进行的一切项目的进展以及相关问题,及时给予帮助。最后,信息化建设也使得所有信息趋于公开化,这也将有助于抑制单位内部的懒政,以及某些管理真空下造成的腐败。

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案例分析

1.案例介绍。高校是事业单位,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同时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很多高新的技术都会首先出现在学校中,特别是信息技术这块,学生是当代信息社会的开拓者,很容易接受新的技术,并加以改造生活。但是在学校管理中,特别是资产管理,从某些高校的办事效率中,可以知道目前我国高校真正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的不多。显而易见,信息化是可以使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等提升,并且在高校的资产管理中,资产信息化管理将会帮助避免重复投资,加强资产的使用效率,防范资产流失,并且提高高校的办公效率。

很多高校,有很多校区,并且各个校区之间相隔比较远,那么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该基于web实现,基于web系统,在网络通信方面可以很容易实现跨网络的操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插件,用户可以在随时在任何地方访问系统进行相关操作。假如该系统配合信任与授权服务平台使用,甚至可以实现资产管理全过程的数字认证。用理论解释,这是一个中央信息收集与处理平台,通过网络及时收集各方面反馈的信息,并实时更新,将处理信息返回到各个终端,实时推动任务的进行。并将整个处理过程随时记录储存,便于阶段性对任务进行分析,实现管理的高效化与智能化。

2.案例分析。下面是我们以高校申请购买50台微型计算机为例子,随着信息化逐渐的深入人心,高校也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信息化中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硬件,也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根据相关部门的申请,学校会进行购买或替换,那么学校会如何利用资产管理系统来购买资产,并且传统资产管理中的购买方式是怎样进行的,在资产管理中,两种方式之间有什么不同,同时如何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这些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内容。

传统资产管理方式中的资产购买流程是:一是由信息学院的申请人员提交计算机购买申请文件,数量为50台。二是报送信息学院部门领导审核,如果审核通过,按以下步骤进行,否则返回步骤一。三是报送后勤部门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按以下步骤进行,否则返回步骤二,再返回步骤一。四是后勤部主管设备的领导批准后,进行下一步,否则返回三,再返回步骤二,再返回步骤一。五是招投标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计算机进行采购。六是后勤部门登记固定资产,同时财务处进行核算报账。七是信息学院登记固定资产,同时部门财务完成相应的账目手续。八是计算机由信息学院申请人或其他相关人员统一分配使用。

运用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后的电脑购买流程如下:一是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对该校的工作人员提交50台计算机购买申请。二是经过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由信息学院部门领导批准,并将结果反馈到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是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经后勤主管部门审核固定资产购买申请,审核的结果返回到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四是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招投标部门领导审核购买申请;审核结果反馈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五是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生成招标文件,通知相关单位参与招标,并将招标结果反馈到系统。六是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后勤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登记。七是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财务处进行核算报账。八是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信息学院登记固定资产,同时,财务部门进行财务手续,刚购买的计算机由申请者或者相关人员分配使用。

经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资产管理信息的过程是并行的,通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每个部门都最大程度避免了和其他部门进行的无效信息沟通。二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会将根据各个人员的权限进行相关信息披露,实现了实时了解采购流程并进行相应操作,而且相关信息是同步的,降低了信息传递时耗。但是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这些操作都需要工作人员间相互传送,很容易导致错误传递或者遗漏重要信息,并且不清楚相应的责任,效率不高。三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运用后,每个单位的操作结果都被记录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中心里,如果相关部门需要查询数据,将获得真实而有效的多级数据,容易进行资产的清点核算。四是通过使用信任与授权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服务平台,大大降低了各部门的纸样文件使用,不仅避免了堆积大量的纸质文档,而且提高了信息传输速度,进而增加了信息的传输量。

以上清楚地显示出在资产购买过程中,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对于传统资产购买决策过程明显更有优势,同时它在使用、维护固定资产上的优点也是相当突出的,用户只需要提交固定资产的使用申请,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很方便地调用公用资产或是其他部门的资产,可以大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在维护上,除了可以很容易的通知学校部门维修外,如果提供一个数据接口,和其他相关服务公司的系统端口相连,通过自动提醒功能,将很快获得服务回应。

五、结论

当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制度改革、创新,更需要与时俱进,资产管理信息化能降低行政成本,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如何实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所涉及到的部门众多,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事业单位需要构建完善的体系,相关主体承担应有的责任,同时持续推进信息化监管模式等配套的建设,这也加深了其推进的难度。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肖喜明,刘辉.浅谈高校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

[2] 陈少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3] 澎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研究[D].浙江大学,2011

[4] 吴思.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5] 周爽.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

[6] 刘霁.山东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篇8

企业会计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行业所运用的会计,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各个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流通部门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都是用货币来计量,把各种耗费综合地表现为统一的货币量,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

2 核算基本前提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与企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相比,既有相同的方面,如会计主体、持续运作、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的表述、内容。也有相差异的方面。

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合法性前提的设立。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合法性前提表现为:

对于取得财政预算拨款的单位,在取得拨款时要特别强调合法性,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项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

对于从社会取得收入的单位,要将取得的收入及收支对比确定的净收益正确反映,并严格按国家法律规定上缴、分配净收益。

核算一般原则比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与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相比,既有相同的方面,如都具有真实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等的表述、内容都是相同的;但是也有相差异的方面。其差异可表现为:

(1)有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有,事业单位会计没有。

如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包括谨慎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事业单位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包括这两个原则。

(2)有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没有,事业单位会计有。

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包括专门使用原则,企业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包括这一原则。

(3)事业单位会计同时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原则,而企业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存在。

如事业单位会计可以按不同的单位类型选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原则。

3 会计要素的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相比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相同的会计要素,如资产、负债的内涵、表述都基本一致。

(2)名称相同、含义不同的会计要素,如“收入”要素在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名称相同,但内涵与表述有明显的区别。事业单位的收入是广义的收入概念,企业的收入是狭义的收入概念。

(3)名称不同、含义也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净资产和支出。

(4)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企业会计的要素会计等式表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4 会计等式的比较

两者的会计等式在意义和形式上都不同:

(1)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会计等式表示:

资产=负债+净资产

结余=收入一支出

(2)企业会计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式与事业单位会计等式有差异,其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一费用

5 固定资产核算比较

转贴于

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与事业单位相比较没有与之对应的固定资金。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在对增减固定资产核算的同时,也需要对其对应的固定基金进行增减的核算,其结果是“固定资产”帐户的借方余额等于“固定基金”帐户的贷方余额。

但也有特殊情况,即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在租赁费未清偿时,“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帐户的余额不等。

6 收入及收入核算的比较

事业单位收入与企业相比,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事业单位收入的来源包括单位自身业务活动所取得的业务收入,

从财政或上级取得的拨款收入,进行业务活动时具有偶发性、边缘性的收入。

这一特点决定了事业单位对收入进行核算时,设置了多达7个收入性质的科目。而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因此其收入主要是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预算会计的收入目的与企业会计相比较是非营利的。资产供给者向事业单位提供资产后,不要求偿还或不要求取得与其所提供资产等比的经济利益,而是要求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某类商品或劳务,所以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相应地,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收入也就具有非营利性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因为收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企业与事业单位相比较取得收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收入的核算。不同的收入具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其特点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等级帐基础。

事业收入是为开展业务活动发生的收入,这些收入的目的具有非营利性质,应该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核算;经营收入是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取得收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盈利,为了正确地核算各期损益情况,可以采用权贲发生制的原则核算。

7 支出核算的比较

篇9

新准则、新制度创新性地引入了“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明确规定基建数据并入大账,准确界定了财政收支核算口径,细化资金性质,增设“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等科目,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与约束性,突出并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统一捐赠、无偿调入的计量口径,还首次提出了资产的“名义金额”的概念。同时进一步完善会计科目体系,改进和优化了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新准则、新制度的修订与实施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标准的内在一致性,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加强和促进事业单位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财政政府预算管理的双重目标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商榷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执行新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计提折旧或修购基金的方式来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简而言之,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就不再提取修购基金,两者取其一。这两者在核算内容与核算目的上没有冲突,都是为体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原则。但在核算基础上有所差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一种“虚提”的概念,是为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耗用情况,以体现资产的实际净值。实际会计处理多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已开具全额资产发票但支付时保留质保金的核算除外,其会计处理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按资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一次性进行全部处理,而在提取折旧时,不再通过支出科目进行核算;修购基金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分期计提,直接列支当期支出,它提取后的使用更多是为固定资产的购置、大型维修而做准备。这样容易造成修购基金的收支同期不配比,从资产负债表中也难以直观地反映出资产的实际使用程度。特别是当已提取的修购基金不足以抵补当年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时,对事业单位的营运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新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无论是事业用,还是经营用,在购入时统一按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处理,这样虽统一了资产的核算基础,但对经营性资产一次性列支与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经营支出应与经营收入配比”的规定相冲突,也不能准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盈利情况。

(二)固定资产及其折旧的计量与确认标准

新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包括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对动植物缺乏明确的界定,日常管理与核算难度较大。加之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动植物的购置使用目的不同,对其核算、确认的标准也不一样。如展览馆中的动植物与实验室中用于各类科研实验的动植物,前者是单位的资产,为单位获取当前收益,而后者更侧重于对今后收益实现的一种前期成本投入,按高值耗材管理更为合理、准确。此外,“大批同类”也缺少明确规定,如事业单位一次性购置大量桌椅板凳等家具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后期又零星购入同规格、同型号家具,是否也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与管理没有明确规定。

制度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相关标准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规定。由于我国事业单位较多,行业分类也较繁杂,行业间对固定资产及其折旧年限的分类、计量与确认标准,存在诸多的意见不统一,实际核算中也存在很多人为核算差异,这将造成资产信息的不可比,加大对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难度,从而也难以进一步规范资产的配置、使用与处置管理,实现事业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设备共建工作。

(三)“职工福利基金”科目的核算要求与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职工福利基金按照非财政拨款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以及按照其他规定提取转入,用于单位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等支出。专用基金管理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的原则,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当职工福利基金增加时,是按一定比例从“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中提取,减少时直接从“职工福利基金”中冲减,不能列支当期费用。由于制度中缺乏对职工福利基金和福利费使用与核算的明确限定,当支出规模超出基金规模时,可能出现超支部分直接列支当期费用,人为扩大基金的支出规模,同时也占用了其他资金的使用。

(四)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原则

根据规定,新旧制度衔接后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并按有关规定对截止2012年底的全部资产进行追溯调整,补提折旧。2013年当月新增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下月计提,当月减少的照提。而对无形资产的调整则不相同,旧制度下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截止2012年底如有未摊销完的无形资产,在新旧衔接时,依照未来适用法只对新增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原有未摊销完的无形资产缺少明确规定。此外,计提无形资产摊销的方式也与固定资产折旧恰好相反,当月取得的当月计提,当月减少的当月不提。如此将增加会计实务的处理难度,加大会计差错率,同时也不符合会计处理一贯性原则。

(五)新制度对经营性收支、亏损的确认与计量要求

新制度规定,经营性收支应按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当期收支要配比。在实施中,当使用经营性资金购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时,资产取得时的会计处理是按照收付实现制一次性计入当期支出进行处理的,这样会造成当期经营收支不配比。而当经营结余是正数时,其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当经营结余出现亏损时,制度要求不得用事业结余弥补经营亏损,要将亏损放在“经营结余”中以负数体现。但年终汇算清缴出现纳税调整时,计提的企业所得税则通过“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核算,势必造成事业结余弥补经营亏损的事实。

(六)个别概念的规范化表述

借鉴企业会计改革和国际惯例,新准则引入了“财务报告”概念,明确规定:“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其中,“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月年) 、收入支出表或收入费用表(月年)、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年报)”,并完善和统一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构成及列报格式。而新制度中第四部分关于“会计报表格式的列示”,其表格中展现的是会计报表,但标注的名称确为“财务报表”,与新准则中的表述相矛盾、冲突,容易引起歧义。

(七)新制度的有关规定与财政管理目标的协调性与一致性

近年来,为加强财政性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财政部门先后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政府集中采购、非税收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等多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财政性资金的使用监管。但由于各个管理系统的不相融合,从预算批复、资金下达到预算执行,形成一个个信息不互通的孤岛,在实际执行中缺乏对预算单位的有效内控与监管,容易造成资金相互间的占用与交叉,也难以确保财政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一)建议统一固定资产计量、确认、核算的基础与标准

一是建议取消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计提折旧或修购基金的方式来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调整为事业单位均按照新制度规定计提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统一所有事业单位资产的计量标准,按权责发生制确认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保证不同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二是依据国家统一的固定资产分类代码,建立健全各个行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分类、折旧提取标准,并使这一分类标准与制度中的分类标准相一致。三是取消“动植物”科目,在“存货”中设置二级明细“专用物资”,把单位价值较高但使用年限短或无法确认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资产,统一归并在这里进行管理,并可以按“五五摊销法”分期进行价值摊销,以真实反映实物资产与价值资产相结合的确认原则。四是建议由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对使用期限一年以上大批同类物资的数量标准进行统一规定,如对家具、厨房用具类统一规定批量在50件及以上,并且对后续零星购入的同类物资比照批量购入的账务处理,计入固定资产管理,低于标准之下的统一放入“低值易耗品”中进行管理,以避免同类物资因购置数量不同而造成管理模式不同的问题。

(二)建议进一步完善会计科目、会计核算与一般计量原则

一是明确“专用基金”的核算标准与使用目的,建议在制度中规定事业单位通过计提“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来开支单位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等支出,不得超范围或人为扩大经费支出范围与来源,以加强对日常办公经费使用的监管,避免资金的浪费。二是统一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政策,明确规定资产取得时当月不计提,下月计提,减少时当月照提。同时在首次执行日,对同类科目期初余额按一贯性原则进行调整。即对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中从“固定资产”转入“无形资产”中核算的那部分资产,以及旧制度下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尚未摊销完的无形资产,在计提累计摊销时,统一进行追溯调整,以保证会计一贯性原则。三是坚持经营亏损不得使用事业结余或事业基金进行弥补的原则,对事业单位因开展经营性活动而缴纳的所得税,明确规定从“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转入“经营结余”科目中进行核算,以解决因经营亏损而出现的纳税调整的问题。

篇10

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资产管理,合理调配资产,使其能够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共享局面,从而实现节约资源、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的目的。另外,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的今天,资产管理人员更应该不断创新思想观念与管理方法,以便适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的完善,从而协调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的资产占用情况,构建资产共享平台,从而最大化地降低财政支出,将这部分资产用于发展事业单位,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事业单位投入的增加,大大地扩充了事业单位的资产储备量,这种情况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但是也很容易出现资产闲置的问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没有对资产进行合理地调配与计划,物资采购存在盲目性,导致部分资产出现冗余现象,严重影响事业单位资产的利用效率。

2.任何管理都需要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进行,这样才能促进管理的规范性发展。但是在一些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中,常常存在不规范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物资管理部门形同虚设,

未能有效地发挥物资管理职能;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物资管理效率低下: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界限不清,出现账目与实物不符情况,影响物资管理的规范性发展。

3.监督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众所周知在管理中加入监督力量,可以有效地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尤其是在资产利用过程中,更是需要监督力量的存在。但是,很多事业单位都缺少完善的资产管理监控机制,导致资产管理中一些不良管理方法得不到改善,也增加了虚假报销情况的概率,严重影响事业单位资产的利用效率。

4.现行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大部分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使得固定资产在处置之前一直按照原值记录和列示,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的实际价值,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进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成本核算,不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的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二、有效管理事业单位资产的措施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有足够的耐心、信心进行资产的管理,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资产管理效率,促进事业单位资产利用效率的提高。

1.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率提升的基石,因此,在事业单位进行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在此,文章提出几点制度,以供参考。绩效考核制度: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各个部门工作的范围也较广,因此,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各个部门的特点,采用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法,对部门绩效进行考核与评估,从而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资产分配,激励各部门工作人员提高资产利用效率:资产折旧制度:事业单位可以参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引入折旧概念,对长期闲置的资产进行综合评定与适当地折旧处理,从而避免出现资产闲置问题,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也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2.资产管理监督,是每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应该树立的意识,也是事业单位中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工作之一。所以,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实际资产管理问题,积极地完善资产管理监督机制,以监管资产管理工作,促进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进行。

3.改革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设置"累计折|日"科目,并将其列示于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与"固定资产"科目抵减后,反映固定资产净额,使折旧和固定资产在资产类项目中结合,从而直接明了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有数额。增设"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益"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等原因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的情况。

4.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现阶段最为先进的一种管理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也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科学、适宜、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信息管理的高效性,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时候,事业单位需要注意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其信息素质,同时还需要对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综合评定,运用高性能的安全软件,以提高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以向社会征询资产管理意见,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公开化、制度化、计划化、人性化,也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总之,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资产管理作为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事业单位所有工作人员都应该树立良好的、科学的、正确的资产管理意识,从而协助资产管理人员创新资产管理模式,实施创新而适宜的资产管理手段,以便达到提高资产的管理效率与利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篇11

一、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事业单位办公条件的逐步改善,大量现代办公设备的添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日益增多,但综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及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管理薄弱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务处理不规范

大多数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问题,其表现为:一是调拨、接受捐赠及其他渠道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未在账面上反映出来,由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置的和其他单位调拨的微机、汽车、一些专用设备,按财务制度规定应纳入单位固定资产账目进行核算,但有些单位未在账上表现;二是大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改扩建增加部分未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三是移交不清,有些单位在领导变更移交及人员调整调动时对固定资产不按规定进行移交,固定资产仅有总账而无明细账;四是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不完整,有些单位由于会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对单位购置的图书、其他固定资产以及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未按规定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五是存在账外资产,缺乏有力的监管,一些单位在专项工程或者专项项目实施中所购置的设备在项目和工程专账支出中列支,项目结束后,应将固定资产移交单位管理和使用,但有些单位借机将这部分固定资产放在账外,失去监管。

(二)未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多数只注重对有严格的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单位公用经费的管理,而对固定资产重视程度不够,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不健全,有的甚至未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造成对固定资产管理无章可循,只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登记账,有的制度虽然编印成册,但只是形式主义,应付检查,形同虚设;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十分突出,单位领导、财会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不像货币资金那样重视、严格;财务与资产管理不能很好地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普遍存在财务与资产管理“两张皮”的现象。

(三)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疏于日常管理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在采购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重视,层层审批,责权分明,但是在采购之后的使用环节却被慢慢地忽视了,忽略了资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实物。缺少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制度,仅仅从会计记录上看其资产的情况,长期不对账、不清点、监管不力,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可能许多固定资产早就已经报废或损失了,却还挂在账上。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较多。

(四)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不规范

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概念模糊,固定资产的报废、调拨和变卖不按规定的程序处置固定资产,脱离了财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导致了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家底不清和流失;随意处置资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转让、出售、处置等活动非常随意,末按国家规定报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及资产评估,仅按照部门领导个人的意愿进行任意处置和定价,可能会出现私自低价转让、出售固定资产的现象。

二、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管理

(一)严格遵守有关的财经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首先,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使其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

其次,提高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明确落实资产的管理责任,增强并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事业单位应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资产管理政策制度的同时,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制定和完善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报废和资产评估、资产清查、政府采购管理、档案移交和交接手续制度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制度,细化各个环节的管理。

其次,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把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纳入到对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和经济责任制审计中,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进行评价。明确领导、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和资产使用者的责任,并对各部门、个人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再次,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建立资产专人负责制,不定期对资产的安全完整进行检查,至少两年一次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盘点,并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由财务部门统一建账核算,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登记、管理,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严格坚持和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和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三)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改进固定资产账目处理方法

篇12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正逐步与IPSASs(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趋同,而IPSASs又与IFRSs趋同,因此IASB制定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的思路和方法对我国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制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一是新准则和制度引入的公允价值、权责发生制以及费用资本化等与IPSASs趋同的内容,尽管目前备受争议,但笔者认为需要坚持与保留,同时建议还要适度将资产减值测试,包括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引入到新准则与制度之中。对于有些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可以按照IPSASs的方法规定基准法和允许选择方法处理。由于这次改革带有很强的过渡性质,在改革中适度引用这些新概念和方法,虽然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部分单位和会计人员可能不会使用,但作为一种改革导向,适度引用有助于在事业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些正确的会计理念,为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奠定基础。二是目前新准则与制度规定的内容限于事业单位普遍开展的会计业务,这一思路和方法需要坚持与保留,但IPSASs的部分内容还需要在新准则与制度中进一步明确和补充,如IPSAS14关于报表日后事项的有关规定,需要在新准则和制度中进一步明确,IPSAS14和IAS10一样,规定了财务报表报告日和财务报表授权日之间的有关事项的处理方法,包括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IPSAS14将公共部门的财务报表授权日确定为财政部门要求上报的时间,或立法机构要求上报的时间,符合我国事业单位的实际,可以借鉴。IPSAS14列举的6个方面的调整事项和2个方面的非调整事项,如在资产负债表日已存在的会计差错的更正等,新准则与制度可以参考。三是目前事业单位不经常发生的会计业务,如租赁等,可以不在新准则与制度中规定,但需要强调如果事业单位发生此类业务,应比照IP-SASs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CASs的对应部分执行,并在财务会计报告附注中说明。

二、事业单位业务活动表内容

新准则与制度在会事业02表业务活动表中将费用按属性列示,即包括“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所得税费用”,又在会事业03表预算执行表中将支出按功能列示,即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这与IPSASs的做法一致。IPSAss要求编制两套财务业绩表,且两套财务业绩表在收入构成上相同,不同的是其中一套财务业绩表按功能列示费用,另一套按属性列示费用。目前新准则与制度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预算执行表没有项目支出重要明细项目的比较数据。在预算收支总表中能得到项目支出总额的年度比较数据。但列示诸如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基建投资等重要项目支出的数据;在其附表中有这些重要项目的年末数据,但没有年初数据。由于数据项目不够完整、难以比较,从而降低了数据的决策分析价值。二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了专用基金和专项结余,但在业务活动表中又不包括专项收支的内容,也没有专门的专项业务活动表,报表使用者不能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建议设置专项业务活动表,明确专项收支内容,计算专项结余。

三、事业单位净资产构成项目

新准则与制度将净资产定义为“事业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包括事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专项结余等”。按照这一定义,会事业01表资产负债表在净资产项目下只反映“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专项结余”三个科目的余额,但有下列问题难以解决:一是国有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其出资方正由政府全部出资变为多方投资主体出资,目前的净资产构成难以反映这一要求。二是新准则与制度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根据IPSASs的要求,有些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化要直接在净资产中反映,而不是在业务活动表中反映,但目前的净资产构成却没有对应的科目来处理这一业务。如事业单位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价,其利得和损失均需直接计入净资产,但会事业01表资产负债表在净资产项目下列示的“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专项结余”三个科目都不适合计入公允价值的变化。三是既然新准则和制度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那么就要允许事业单位选择成本模式或重估模式作为处理固定资产的会计政策,如果事业单位选择了重估模式,当固定资产的重估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时,要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净资产中的相应科目,但目前会事业01表资产负债表在净资产项目下列示的“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专项结余”三个科目同样不适合直接贷记增值内容。此外,对增值后的固定资产计算的折旧额必然高于原来的折旧额,高出部分表明固定资产增值的实现,根据IPSASs的要求,需要从重估增值转入到类似于企业会计的留存收益的科目,但目前新准则和制度也没有提供解决这一问

题的路径。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与国际趋同。IPSASs关于净资产的定义与我国新准则和制度的定义一致,但其净资产的构成项目与我国有显著不同。《2007 IFAC Handbook 0f International Pub―lic Sector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Pronouncements》(以下简称《2007 IFAC Handbook》)要求在公共部门(含公立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表(实际上就是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净资产项目共四项,分别为政府出资、资本公积、累计盈余,(损失)、小股东利益。笔者认为,这种对净资产的划分方法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有重要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即使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目前不能完全与之趋同,其净资产仍然保留“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专项结余”,但应同时规定如果发生资产重组、资产重估等业务时,根据需要可按照IPSASs的相关准则编制报表,其净资产按“政府出资、资本公积、累计盈余/(损失)、小股东利益”列报,并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

四、事业单位首次执行日有关项目的处理

新准则和制度需要增加对首次执行日有关项目的处理规定。增加的目的在于使事业单位第一次运用新准则与制度编制的会计报表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遵循的思路和原则是让财务信息具有透明和可比较的特点,提供的适用时点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何时又不会给事业单位增加过多的成本和负担。

事业单位首次使用新准则与制度关键是要合理确定会计报表期初数。事业单位在首次执行日,应对所有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进行重分类、确认和计量,确定期初数,并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新准则和制度将资产定义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事业单位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与IPSASs的定义一致。这说明如果过去形成的资源现在不能预期带来经济利益或不能提供潜在的服务,就不是资产,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目前事业单位的许多资产都不符合这一定义。

对事业单位各类资产期初数的确定,根据《2007 IFAC Hand―book》有关规定,结合我国事业单位实际,需要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的期初计量方法。新准则和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应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对目前尚未实行折旧核算的事业单位从何时开始折旧没有明确规定。在笔者进行的新准则与制度模拟测试中,有的提出从固定资产购买并投入使用之日起开始补提折旧,但采用这种方法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受物价、货币、汇率等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购买和建造时间较长的建筑物、汽车、计算机及其办公自动化设备,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期初数不能真实反映财务信息,主要表现为建筑物等通过计算历史折旧反映出的账面价值远小于其实际价值,而汽车、计算机及其他办公自动化设备则相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一是重新评估固定资产在转换日的价值,以此作为期初数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重估价值高于历史成本的部分,如果是首次执行日发生的,先计入原账本的固定基金;低于历史成本的部分冲减固定基金。二是固定基金调整后的余额转入事业基金,从而取消固定基金科目。三是首次执行日以后计提的折旧计入业务活动表中的对应科目(业务活动成本或管理费用)。

[例]按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2007年某医院资产负债简表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该医院没有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累计折旧为0.该医院当年的固定资产变动情况如表2.表3所示:

该年度增加的设备主要是专用设备,减少的设备一部分为专用设备,一部分为一般设备。受时间和其他条件限制,在模拟测试时只能对年初数作简单重估。当年减少的固定资产为报废的资产(依据新准则与制度关于资产的定义),没有残余价值,不需要进行重估。重估后固定资产年初数如表4所示。

固定资产年初数重估后为:199138832.9元,比原值107142353.9元高91996479元,在首次执行日先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然后将调整后的固定基金199138832.9元直接转入“事业基金”。在固定资产项目中,图书不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的平均折旧年限为50年,专用设备的平均折旧年限为10年,一般设备的平均折旧年限为8年,其他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为5年,当年新增设备平均折旧年限为15年并在2007年平均计算半年折旧,这样2007年当年的折旧额为6113957元,全部计入业务活动表,据测算,应纳入业务活动成本约为4200000元,其余1913957元应计入“管理费用”。调整后的资产负债表简表如表5所示。

实施新准则与制度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如下:一是受房产价值上涨因素的影响,固定资产的年末价值比原值增加了89331060元,其他资产虽受一些因素影响,但年末价值变化不大(下降82元),因此该医院的资产总值增加了89330978元。二是该医院的业务活动结余因受计提折旧的冲减,减少了6113957元,但由于受资产重估增值的影响,加之固定基金在年初转入到事业基金,因此事业基金增加了159364102.6元。应在报表说明中披露该变动。三是新准则与制度对该医院的专用基金与专项结余没有影响。

篇13

第三,与财政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不相符。我国实行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以来,以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为目标的财政体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上述财政体制的改革也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的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有的会计要素定义及会计记账基础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事业单位预算内的资金支付只是一种额度的减少或者说是虚拟价值的流动,并没有资金流出或流失。此外,随着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出现了采购环节与付款环节的脱节,出现货物已经到达但发票账单还没有到达或货款已经支付但货物尚未到达的情况,在付款方式上也存在一次付款、分期付款、预留保修金等尾款,如果按传统的支出会计要素定义和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支出的话,根本无法处理。

第四,接受捐赠资产处理的问题。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其他收入反映事业单位接受捐赠未限定用途的财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在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笔者认为这样处理并不完整,因为没有反映事业单位接受的捐赠收入。此外,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还规定,高等学校在收到固定资产捐赠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其他收入――捐赠收入”,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这样处理,虽然使事业单位的接受捐赠的收入完整反映出来,但是支出却是虚增的,因为并没有发生资金耗费及损失,不符合支出会计要素的定义。

第五,经营性业务的问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按照财政部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解释,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不存在收付实现制的“支出”这一会计问题,故没有设置预算会计中的“支出”这一会计要素。但是事业单位由于业务活动的多样化、复杂化,其经营活动实际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没有实质区别,理应将当期经营活动的收支项目进行配比。此外,由于事业单位需要缴纳事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如果用现行支出会计要素定义,那么事业单位的纳税调整工作量相当大。

第六,投资亏损问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转让债券投资以及到期兑付债券本息,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实收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其他收入”科目。实际上投资亏损应该属于事业单位开展其他活动所发生的资金损失,将其冲减“其他收入”是不适当的。

第七,利息支出的问题。事业单位的利息支出只有在实际发生时列为支出,但是在事业单位账上反映的利息支出采用费用化处理,而在建设单位反映的借款利息却可以资本化处理,同样用于固定资产建设的利息因为会计处理的不同导致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