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功不可没,农业机械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农业生产工作保质保量、有效稳定的完成,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效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促进了社会繁荣。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说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二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三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2 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国情,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均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生产效率不高,农业机械化的目的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做到有效完成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利用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了农工双赢的好局面,促进了社会繁荣发展。
3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物质,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机械的利用,更是农业技术的载体,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可以有效的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这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
如设施农业、深耕深松、高效收获、秸秆还田等技术就只有依靠农业机械才能保质保量并且快速的完成。农业机械将人们从原始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企及的现代农业技术。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脚步。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4结语
毋庸置疑,农业生产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未来农业的发展与繁荣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机械而存在,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必然会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卢秉福,胡志超,张祖立.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
[2] 王智才.建设现代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
[3] 舒彩霞,廖庆喜.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进模式探讨[J].农业装备技术,2003(03).
[4] 吴冠军.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建立机械化农场[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05).
[5] 杨镝鸣,杨星钊,李冠峰,李照美,钱秋玲.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03).
[6] 谈爱和自治区农机化局.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J].广西农业机械化,1999(05).
[7] 宋林.现代农业需要发展农机化[J].山西农机,2005(01).
[8] 白人朴.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机化,2005(04).
[9] 王硕,泉,王继先,李金才.沿淮地区小麦生产机械化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10] 李成忠,陈玉娟,初杰.浅谈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意义[J].广西农业机械化,1999(05).
篇2
1.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属于低端、初级产品,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上没有带来真正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但运作乏力,还不能有效带动产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在摸索发展中规范、完善,进而形成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1.3农业技术力量薄弱,新技术推广应用有差距
一是农业技术干部队伍力量相对不足,尤其乡镇农技服务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制约了基层农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二是我县移民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人数达2.1万人,占到移民总数的26.3%,加之部分少数民族受宗教因素影响,接受科学技术培训的主动性差;三是技术更新和新品种、新产业的更替之间的差距,加大了技术培训与推广的难度和重要性。
1.4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足,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一是项目建设政策壁垒仍然存在,如建设规划、环评、安评等过程中存在的因素影响企业建设;二是企业融资难仍然存在,由于贷款风险,银行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三是对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建设项目财政扶持不足,由于农业产业化企业投资大,见效慢,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决心。
2相关建议与解决对策
2.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转变思想观念,用工业化的理念引领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消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2.2提品质、扩规模,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三品、两化、双千“的发展思路,打破地域界限和乡村限制,建立"一片一业、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减少特色作物品种上的多、乱、杂,把效益高、风险低的特色作物培育为新的主导产业,逐步替代增收乏力的粮食、棉花产业,兴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和产业基地。要积极发展蜜瓜、葡萄、甘草、等新兴高效产业,特色产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做响做亮特色品牌。
2.3完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
通过扶持发展和建设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市场等,将产业发展诸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产业按照一体化方向顺利发展。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外销终端市场,实现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争取新建农产品加工贸易市场。通过组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带动基地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
篇3
农业产业化;涉农企业;融资;金融机构
1.农业产业化发展介绍
1993年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随后在全国开展。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针对性的完善巩固农业产业化成果。
2.涉农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1我国涉农企业融资现状
汪金敖(2003)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国,通过民间融资的企业仅占20%;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依然是60%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首选;农业企业几乎无法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资金。
2.2涉农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2.2.1国外相关研究
(1)财政资金方面
Milkove D(1990)在研究财政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中认为,财政资金支持是农业经济发展初始阶段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2)金融体系方面
UlrichKoster、Jensen (2000)等认为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财政资金不再是导致农村经济缺乏资金的最主要原因,缺乏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才是关键因素。Hieu,N.T.等(2010)认为民间金融支持在越南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应重视民间金融体系的建设。
(3)融资渠道方面
Myers(1984)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会遵循先内源后外源的规则。而在外源融资选择中,一般会先考虑债权融资,其次才是股权融资。金融投资公司与商业银行贷款逐步成为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2.2.2国内相关研究
(1)财政资金方面
吴群、冯青松(2004)认为虽然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量逐年递增,但其占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却有下降的趋势;陈澍,韩俊(2003)认为财政资金投资结构存不合理,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
(2)金融体系方面
赵明杨等(2006)认为银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贷款准入门槛过高,审批权限上收过度,贷款发放人员“惧贷”心理增加等。齐成喜、陈柳钦(2005)认为我国金融支持体系中的信用担保体系十分薄弱,间接阻碍了中小企业融资。
(3)融资渠道方面
融资渠道狭窄,没有建立起适合农业企业的资本市场。汪金敖(2003)强调道:农业类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公司数量、市价总值、流通市值和筹资额在总量中所占比例仍然是极低的,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极不相符。
(4)农业企业方面
叶堂林(2006)指出:涉农贷款总体风险较大,导致了金融机构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中偏于谨慎、积极性不高。张永生、程晓娟(2008)通过实证调查发现:50%以上的农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60%以上其信用等级都是3B或3B以下。
3.总结与启示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企业的研究都比较多,由于体制不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金融体系作为解决融资难的解决途径,而国内学者则更多的兼顾财政支持和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有:(1)关于涉农企业融资问题实证研究比较少;(2)研究分类不够细化。涉农企业包括了农、林、牧、副、渔、菜、茶、烟等行业企业,其在产业化程度、进入门槛、财政优惠政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更细化的分类研究是必然趋势。
所以,本文建议以省或市为单位,对区域内蔬菜企业进行实证研究,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也为区域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Hieu,N.T.;Akiyama,K.Hieu,N.T.;Akiyama,K.Rural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vitenam.Bulletin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Kagoshima University (Japan),(no.60)p.43-54.Mar,2010
[2]Milkove D.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U.S.Dept.of Agriculture,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Div.Financial market intervention as a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Washington,DC (USA).The Service,1990.p.21-37
[3]Koester,Ulrich:CA P is Something ng We Can be Pround of,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Kiel,2000
[4]中国社科院农村金融研究课题组.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2000(7)
[5]王桂堂.资本市场:解决中国农业产业化瓶颈约束的突破口[J].经济评论,2001(4)
[6]林宝清.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导刊,2002(1)
[7]刘希宋,王姮,赵德海.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导刊,2002(10)
[8]齐成喜,陈柳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8)
[9]姜长云.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3)
[10]谭静,郭燕枝.农业产业化资本运营研究.农业产业化[J].农场经济管理,2005(2)
[11]赵明杨,朱鸿轩.融资难: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J].农村金融,2006(07)
[12]张永生,程晓娟.农村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
[13]叶堂林.论我国农业弱质性及其弥补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6(4)
[14]陈澍,韩俊.在中国农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现状和前景[J].农业经济问题,2003(9)
篇4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最终目标是要使落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 使农业逐渐由资源依附型的弱质产业向科技依附型的现达产业转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业投入中的科技含量,促使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的进步来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对于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农业产业化要求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贸工农一条龙的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着眼于市场,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产销脱节。再从科技成果运用的方面看,科技成果也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从制度诱因与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协调统一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巨大,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它采用的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其目标是激励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型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广大农户普遍受益,共同富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更大规模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装备,采用科学管理经验,加快科技向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渗透。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不高。国际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国际食品市场,实际上是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与竞争对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总体上比发达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上看,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其中美国为12倍)。而我国平均不到80%,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仅为1.05:1,只有上海达到4.56:1。
第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在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自己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占1/3,多数重点龙头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力量。目前在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科技型企业仅有隆平高科、秦丰农业、丰乐种业、亚华种业、中牧股份、中农资源6家,仅占农业产业化上市公司总数的7.3%,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我国涉农企业整体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大幅度增加创新投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政策和措施,保障农业科技的投入。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二)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围绕农业产业化,调整科研立项策略。科技和开发计划要向产业化项目重点倾斜。改变单纯以学术目标、专业目标或行业目标为研究方向的选题方式,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选择科研与开发项目。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技术开发实体,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对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要鼓励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覃肖响,2006)。
(三)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指的是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的一体化。农业科技成果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能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牛若峰:《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问题研究》,《中国科技产业》,2008.
篇5
对农业产业化始于90年代山东开放地区农村,后在全国各地条件较好的乡镇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腾飞”,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核心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本地资源为基础,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础,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其实质是建立以各自参与者主体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而西北贫困地区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经济落后等原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级政府采用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虽然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但发展速度缓慢,与发达地区和同一地区农业基础、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从甘肃省贫困地区来说,“两西”扶贫二十年,农业产业项目各地试行了不少,但真正形成产业化格局的却凤毛麟角,大同小异,至今仍有5%左右的农户尚未稳定解决温饱,一时解决了的仍有一些还处于不稳定状态,一遇自然灾害,又可能出现小灾小反贫,大灾大反贫的现象,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其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多数农户尚无稳定的收入来源,农业始终停留在传统模式下运行,产业化尚未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内在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延缓了脱贫致富的进程。
就静宁县而言,地处西北地区陇东黄土高原,属半干旱贫困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提出了马铃薯、果树、药材、蔬菜和养殖五大支柱产业,县委、政府连年加大投资力度,农、林、牧、水技术部门全力配合,进行技术推广,但时至现在仅苹果一业初具“产业化”规模,其他几项产业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一些农产品似乎有区域化生产优势,但规模小,档次低,始终不能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真正解决农民经济困难问题。如:马铃薯在静宁各乡镇都有较大种植面积,每年总产量都非常可观,但加工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低,多以原产品食用和销售;蔬菜等产业产销一直面临更多挑战,其主要表现是: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品种、质量、时间差等竞争日趋激烈,高营养、无害化的要求日趋强烈,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日益突出。
那么,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究竟在哪里?其对策是什么?回顾农业产业发展二十多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的所在。
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认识偏离,没有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农业产业化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贫困地区人们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理解不透,认识不够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是负责和参与农业生产的领导者和组织管理者对农业产业化缺乏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中不是按产业化的内在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而是撇开市场,不顾当地实际,盲目建基地、上项目,用行政手段强迫群众种这养那,结果造成劳命伤财,欲速则不达。二是一些基层干部没有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客观必要性。误认为产业化是发达地区搞的,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条件不成熟,发展农业产业化困难大,因而畏难情绪严重,不能放开手脚从事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活动。三是农民群众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缺乏参与意识和合作心理,对区域化规模生产、主导产业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等心存疑虑,担心上当受骗、得不偿失,持等待观望态度。所有这些来自不同方面认识上的障碍,致使领导者、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不能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不能很快形成,产业化发展步履迟缓。
2.规模生产效益差,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
目前,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还是一家一户,分散弱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大的生产规模,与农业产业化追求规模效益的要求差距大。同时,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中传统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仍占主体地位,农业处在粗放经营阶段,科技含量低,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此外,贫困地区虽然拥有较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但不少地方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制约着加工企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多以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缺乏深度加工和利用,产业链条短,处于“一产一销”的低级阶段。
3.产供销脱节、贸工农分离,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化服务组织不键全
在贫困地区,由于农业与二三产业未形成拉通联动的格局,没有走上产业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农业的发展得不到工业、商业的拉动,而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产业化经营系统内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导致农、工、商三者相互割裂,增加了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难度;由于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买难、卖难现象屡屡发生,致使农户不敢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此外,作为农业产业化有机组成部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和建全,服务功能残缺,服务工作不到位,起不到应有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主导产业的培植和龙头企业建设不够,缺乏产业优势和带动辐射作用
培植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关键。贫困地区在农业产业化试行中虽然也注意到了主导产业的选择,但多数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也未能充分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龙头企业的选择上大多数仅在原有的所属工商企业范围内进行,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实力差、功能单一,且过重注意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对农产品的带动能力不强,难以真正承担起龙头的作用,因而既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农户利益的实现和保护,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5.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发展缺乏后劲和保障
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化等,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深化认识,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观念
贫困地区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首先提高对实施产业化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从政府和各级领导角度讲,要强化发展意识,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作振兴农村经济的总方向,树立“以产业抓农业”的新观念,以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统揽农村经济工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导向、财政投入、行政引导等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要特别注意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对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有关产品基地、加工项目、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投资、贷款、补贴、税收上实行倾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
2.以农户为基础,企业为龙头,市场为纽带,逐步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利益共同体和经营模式
针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要把建立和推行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放在重要位置,从而引导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发展,使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分享二三产业的利益。从目前看,应重点推广下面四种产业化经营模式:①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即以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把农民联合起来,对内开展服务,对外拓展市场,推动专业化商品生产发展;②流通企业+农户:即以外贸、商业、供销等农副产品流通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民按市场需求定向生产;③加工企业+农户:即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格局;④农资供应、科技部门+农户:即以农资、种子、饲料等农资供应部门和科技部门为龙头,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这四种经营体系如真正建立,贫困地区目前贸工农分离、产供销脱节的局面就会大大改观,就能稳步推进农业走向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就能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3.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强主导产业培植,实行产业布局区域化
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和组织规模化生产,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环节,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据和条件,没有基地就形不成拳头产品,没有规模就难以占领市场。因此,贫困地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开发搞好基地建设,提高规模经营效益。一是继续抓好连片开发,通过发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市场的示范效应,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使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逐步走向产业化分工、专业化规模经营。二是对已确立的基地要抓好配套建设,提高档次,在原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配套完善生产、加工、流通和技术服务设施,提高基地的产出率和效益。三是要根据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和开发前景,有侧重有选择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对于适应市场需求,资源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加大力度培植,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覆盖面,从而辐射带动其他行业滚动发展,尽快使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产品优势化为商品优势,单一优势化为综合优势,最终实现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突破性发展。
4.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决定着产业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鉴于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总体发育程度低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突出,应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侧重于构建各类农副产品加工、贮藏、运销龙头企业。尤其要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种养加一体化,使产品实现转化增值。对于当地现有的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如粮食、畜产、农产、外贸等流通企业,要引导其利用自身优势,加强贮藏,运销能力,扩大经营规模,拓宽流通渠道,力争发展为贮藏、运销龙头企业。同时,要根据主导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优惠政策,集中人、财、物力举办一些新的龙头企业。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具体工作中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对于有较大产品开发、加工和开展服务能力的企业和组织,不分其地域、部门和所有制,都可以作为龙头企业来扶持。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营,广泛吸收农民参股入股,使企业和农户真正结为利益共同体。三是推进龙头企业集团化,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增强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和市场竞争能力。
5.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全方位系列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证,而贫困地区在这方面恰恰是一个弱项,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农资、融资、运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当务之急。具体讲,当前要以农业和涉农部门为基础,以现有的服务体系为主体,强化农技、林业、水利、水保、农机、畜牧等站、所和农村供销社、信用社的服务功能,利用这些组织自身网点普遍,设施齐全的优势,将其设在县、乡、村的各类服务点完善发展,联网成体,构成多功能、综合化的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要大力支持乡村和农户创办各种类型的民间专业协会,产销合作社等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并引导其向辐射带动功能强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使其外联市场、上联龙头、下联农户,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6.推进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
篇6
一、创新思路,转变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认清形势,找准问题。
今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农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1—7月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6亿元,同比增长了8.9%,完成肉类总产量9300吨,水产品产量1220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24元。今年夏粮产量为7510吨,增长4.9%。油菜籽产量为4390吨,增长4.1%。在农业主导产业方面,全区油茶、蔬菜、花生、人工种植中药材总面积达12.88万亩,规模效益逐步显现。全区经济作物面积首次超过粮食作物,结构比为25:17 ,达到了市政府要求的6:4的目标。具体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增加。截至8月底,全区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专业合作组织145个。二是农业企业产值与效益上升。龙头企业产值预计达到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6亿元,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2.9万户。
2.农业项目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加大农业项目“跑上跑外”力度,全区先后组团参加了各种农业特色产业博览会,有效地推介了我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农产品资源。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半年农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个,到位资金4450万元;三是今年拟向农业部申报项目19个,涉及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与产品加工、生态畜牧业、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
从发展情况看,我区农业产业化还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投入资金多,涉及面广,群众的思想转变还需要一定过程。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发展壮大速度较慢,带动农户致富能力不强。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较突出。
(二)高度重视,明确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抓好今年秋冬农业工作。
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围绕我区《扶贫开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__—2015年)》,重点抓好“五线一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两区一中心建设;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着力推进寨桂、坝黄、和平等蔬菜基地建设。同时,要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油茶、竹子、核桃等产业,在缺水地区大力发展以耐旱的农作物、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蔬菜生产目标任务,我区__年要实现新增商品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今年,和平、坝黄、灯塔3个乡要切实完成新增5000亩商品蔬菜基地建设任务。其中在和平乡新建4000亩蔬菜基地,坝黄镇新建500亩蔬菜基地,灯塔办事处新建500亩蔬菜基地。
第二,抓好秋冬季农业生产。今年的秋冬季农业生产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要扩大秋冬作物种植,确保完成今年秋冬种30万亩的任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优势作物、扩大特色作物,发展优质高产品种,提高复种指数,把中药材、竹子、油茶、核桃种植同时列入秋冬季农业工作进行统一安排。
第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我们要按照“三化”同步战略来抓好农业的发展,我区工业化的基础是农业的产业化,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业工业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段。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市、区关于招商引资的工作部署,扶持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农业工业化,继续将符合我区优势产业导向、带动明显的龙头企业纳入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积极探索企业贷款,政府贴息的滚动发展方式,吸引一批优强企业落户__,进一步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办法,使龙头企业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政策上有保证的经济环境中顺利发展。重点抓好铁骑力士二元母猪扩繁场建设,加快推进华力农化和福润肉类加工生产,积极争取温氏集团落户我区,促进我区生猪养殖、加工、销售等同步协调发展。
第四,抓好责任落实和督查考核。各级各部门要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亲自部署、亲自督战、靠前指挥、临场调度、推进工作开展。同时要加强督促检查,总结经验,发现存在问题,解决实际困难,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举全区之力,全力实施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一)认识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特殊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下半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会上,赵克志书记明确指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并力争用9年对全省200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善这部分人的生存发展条件,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坚定决心。市委、市政府于6月30日召开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会,市政府又分别于*月21日、8月12日召开了项目促进会和工作推进会,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认清形势,加快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进度。自全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会召开以来,我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严格按照《__市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实施方案》要求,迅速启动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一是工程进展总体进度良好。__年我区集中安置点的规划编制、征地、搬迁户确定等工作已完成,现正在进行场平、道路建设等工作,3个安置点近期准备开工住房建设。二是项目建设资金将逐步到位。__年省、市发改部门已下达我区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任务是398户1755人,工程总投资3552.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053万元,省财政配套175.5万元,市配套资金225.28万元,区配套资金901.12万元,目前,全区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已完成投资550万元。三是工程完工时间紧迫。项目启动两个月来,我区已完成了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虽然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现在已经是8月下旬,离年底只有4个多月时间,并且一旦进入冬季,工程施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今年真正适合施工的时间也就3个月左右,如果我们再不快马加鞭,加快工程进度,年底要实现398户1755人搬迁将是一句空话。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全区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严格按照《__市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举全区之力打好扶贫生态移民攻坚战,确保我区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推动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尽快启动。一是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目标要求,以保工期、抢进度为核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合理调度人力物力,加班加点,交叉作业,千方百计争时间、抢进度,加快推进搬迁安置工程建设,安置点的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工程必须在11月底前完工,12月底前附属工程全部完工,春节前确保移民搬进新居。二是加大项目资金对接力度,尽快落实到位。在上级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要多动脑筋,创新思路,采取企业垫资等方式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区财政局在会后要搞好资金调度,落实配套资金,确保8月底前全部足额落实到位。三是认真抓好__区__—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力推进我区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同时,要按照市扶贫生态移民办公室的安排,提前谋划好我区__—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体规划,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报。总体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建设、配套园区、提升中心集镇”的总体要求,我区__—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工程以灯塔循环工业园区、川硐教育园区、大兴工业园区,坝黄、和平、漾头、瓦屋、九龙洞等中心集镇为重点,以桐木坪、滑石、云场坪、六龙山、河西、环北等乡镇、办事处为补充,做到“两个结合”(与园区产业配套建设相结合,与加快小城镇建设和重要景区景点建设相结合) 。要依托现有工业园区、扶贫产业园区,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__、__年已进行移民安置的产业园区、中心集镇,可以在这些重要移民安置点上进行重合安排,增加安置容量,扩大安置规模。四是提前启动我区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我区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涉及的川硐、桐木坪、瓦屋三个乡镇要克服一切困难,提前启动,全力推进,必须在__年10月底之前完成__年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的选址、规划、征地及场平工程,__年11月底全面启动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住房主体工程建设。五是整合资源,推动扶贫生态移民项目的顺利实施。扶贫生态移民项目的资金由国家补助、地方政府配套、部门资金整合和群众自筹等部分组成。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以工代赈、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改、工程移民、库区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环境整治、土地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小流域治理、城镇防洪、通乡油路、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地质灾害搬迁、石漠化治理、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等项目和资金,用于生态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产业发展,全面推动扶贫生态移民项目的顺利实施。六是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在项目实施前,项目实施乡镇要深入到居住环境条件差的村组,采取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和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将生态移民搬迁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相关政策措施、实施办法、搬迁条件、补贴资金和工作原则等宣传到户,做到移民政策家喻户晓。同时,全面了解群众的搬迁意愿,确保扶贫生态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七是加强项目建设与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强化资金监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做到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一步到位。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区生态移民办公室派出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同时,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的管理办法,管好用好扶贫生态移民的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拨款。
三、找准突破口,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是我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抑制城区蔬菜价格偏高,保障城区蔬菜供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城区“买菜贵”、农民“卖菜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领导多次在我区调研蔬菜产业发展。如何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城市需求,大力发展专业蔬菜基地,努力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完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引导蔬菜产业发展。
(一)加强蔬菜基地建设。通过整合水利、发改、国土等部门项目资金,重点以灯塔办事处寨桂、柑子冲,坝黄镇的坪茶、龙井、长坪,和平乡的和平、龙鱼、陈家寨等村为主,加强蔬菜基地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和平专业蔬菜之乡,新增水泥骨架、钢架大棚500个,建设2个占地50亩以上的工厂化育苗中心。
篇7
我国农业产业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着眼于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大局,充分认识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许多地方有成功的经验,程度还很不够,产业化的规模还偏小。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1 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经验发展的瓶颈
1.1 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备
我国的土地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实行联产承包经营,按照我国土地承包制度的本来含义,根据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实行数量差异化的承包,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形成集约化经营的导向。土地的集体所有,农民对承包土地只有使用权,这种制度安排本身,是把土地这种生产资料作为农民社会保障的一个工具提出来的,使得土地这种资产作为商品属性被人为地扼制了。现实的承包当中,是按照“人头”与“户头”平均分配土地的,严重影响了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承包经营逐渐出现了一些弊端。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转给其他个人或组织用于农业经营的行为[1]。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阻碍
随着我国人均农用耕地的不断减少,现有农用土地使用制度、资金、技术的限制以及农产品市场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的劳动力。我国当前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巨大反差,劳动力过剩问题即隐形失业现象尤其突出。流通服务中介机构缺乏,农民放弃土地意味着放弃基本生存权利,由于土地因素阻碍了农业人口的自由流动,难以随着产业化链条转移[2]。
1.3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自古讲究“民以食为天”,现代社会人们更是追求食物的可口、方便、健康、营养和安全。时下流行的野生植物保健品等,其原料都源于农产品的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的特点之一就是科技含量高,需要高科技作为推动剂,而科技的不发达却成了制约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农产品不能满足市场和加工业对高品质、批量化产品的需要,特别是蔬菜及畜牧业,优质品少,规模小,有产品无品牌的情况较为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胆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能人不多,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牵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企业与农户还没有捆成利益共同体。
2 深化我国农业产业化经验的对策
提高我国经济的非农化水平实际上就是要围绕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做文章,降低三农的比重,使三农逐步向三村(村业、村民、村庄)转化,即农业的产业化问题。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
2.1 土地自愿有偿流转
土地流转是农业和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要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把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作为农村政策的基石。为农民行使土地流转权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土地承包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遵循:农民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严格遵循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则。土地流转不能强迫,尊重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允许农民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和出租,鼓励和促进许多用地者将其闲置和可挖潜的土地转让、出租出去,从而促进了土地的合理流动,调剂了土地的余缺。鼓励土地向种田人的手里集中,发展农民的合作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抑制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大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水平,加大农村教育力度,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向农村农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多种就业机会。应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农村龙头企业为依托,合同契约为纽带,立足当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向当地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有序地输入劳动力。要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分散的小农户同大市场联结起来,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合理使用。
2.3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形势下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实现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集中表现为质量和效益的竞争,竞争的成败最终取决于科技含量。鼓励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积极投身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线,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联合与合作。积极创办科工贸、产加销一体化实体,特别是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大力创办科技型龙头企业,要健全科技推广和应用体系,创造宽松的环境,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和服务工作。
总之,现代农业是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以城乡结合和工农协调发展为重要前提的,但必须以实行产业化为基本途径。在优化产业机构、健全产业载体的过程中,政府和产业组织大有作为。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加强宣传和引导,引进龙头企业进入农村。要坚持以产业化促标准化生产,以产业化促农产品品牌化营销,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走出一条尽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路子。实现高效农业,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篇8
当前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爬坡阶段,一个充满希望和战略性调整的转折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推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求我们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从我县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应该努力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明确三个方向。首先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改善生产条件,吸纳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二是把握四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我们近几年在“南烟北桑”结构调整思路的引领下,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烟叶、茧丝、生姜系列、果品加工等加工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全市乃至全区重要的企业群和产品群;把握互惠互利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树立五种观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传统生产观念提出了挑战,更新观念。第一,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新机制。第二,树立“比较优势”的观念。我们在确定抓好烟、桑、姜、果、茶、蔗六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色、规模和效益,选择以烤烟、蚕桑、肉姜三大产品率先突破,促进了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迅速转变。第三,树立“适当超前”的观念。我们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高举调整的旗帜,积极引导农民追踪市场,超前调整,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猪沼果(鱼)、粮经套种、林中间作、种养加一体化等新型高效模式,使农民收获到可观的调整效益。第四,树立“整体联动”的观念。做到经济与社会、农业与其它产业、农村与城镇协调发展,整体联动,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在社会循环中获得可靠依托和支持。第五,树立改革促调整的观念。通过改革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促进农业结构有序调整,探索构建新的经营管理机制。
突破六大难点。当前农业产业的发展实质上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既是我们工作推动的难点,也是我们实施突破的重点。这些难点概括起来就是培植主导产业难、建设标准基地难、发展龙头企业难、拉长产业链条难、扩大经营规模难、拓宽销售渠道难“六难”,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认真研究,做到一“难”一策,一“难”多策,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破解难题。如面对农业产业链条上存在的一断二短三恶性的情况我们就一一采取措施进行“链接”,针对“一断”即多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利益分别由不同主体独享,农民得利少的情况,我们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并支持他们发订单、返利润、几提供一回收等办法,形成与基地和农民利益的紧密联接,如家宝贸易有限
公司为生姜种植户提供姜种、提供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收成后回收产品,农民只管种植,不承担任何风险,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模式;针对“二短”即加工链条短,营销距离短的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发展精深加工和鲜活产品远程营销;针对“三恶性”即农产品销售恶性竞争的情况,我们主要是倡导和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有序组织生产销售,较好地化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死结”。
二、坚持用农业产业化引领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因此,发展农业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积极引入新观念、新思路。要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行区域产业开发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做大蔗-糖-纸-酒精产业链,延伸速生丰产林、竹木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种桑-养蚕-丝织产业链,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
龙头企业规模化。我们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全县初步形成了以烟草公司、龙潭茧丝绸、家宝贸易、东凌植化等规模发展的市级龙头企业,得益于不断加大招商,大力扶持,打造龙头的意识,全县上下形成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共识,除了给予政策优惠外,每年还将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帮助重点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发展,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县四家市级龙头企业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区级龙头企业,这对重点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个利好的消息,应继续大力扶持。
产业发展板块化。我们特别注重建设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县实施了“三步走”:第一步是区域规划。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地理位置及传统优势,按照特色产业科学布局定位,制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板块基地,目前已形成了新甲至安德、禄峒至南坡和渠洋至魁圩三大公路沿线桑蚕优势产业带、新靖至化峒公路沿线十里烤烟标准化长廊。第二步是示范带动。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建基地带农户,帮大户带周边,产业基地建设明显加快。第三步是重点突破。选择最有特色和能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产业及品种,集中力量加速建设,形成规模。
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农村各类专业协会或流通组织,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促进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我们大力倡导和扶持发展这些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既注重新生农民意愿加速发展,又加强制度化建设严格规范其行为,引导他们在为农户提加销服务时,有效规避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截止目前,全县具有一定规模和服务功能完备生产协会已有2个。如旧州农民朱祖线牵头成立的旧州刺绣协会吸收会员__名,向市场推介销售刺绣,年销售额__元以上。由新甲乡政府发起成立的新圩烟农协会,与县烟草公司签订产销合同后,积极组织协会网络的农户进行订单生产,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全县正在积极筹建渠洋坡乐桑蚕协会,这些协会或组织的建立,必将为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基地生产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把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转化为标准模式,是工业领域的先进大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们积极推动并明确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并制定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就烟叶、酸野系列等特色产品制定地方标准,桑蚕地方标准的制定目前正在进入送审阶段。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引路、全程监控、订单约束、技术支撑“五法”并举,交叉覆盖,把标准化生产落到了实处。在烤烟生产列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后,我们今年又向自治区申报创建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项目,并积极开展大香糯等优势产品的产地认证,标准化生产正在形成规模。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
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实现农业农村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手段。农业产业化也决不是简单的“企业+基地+农户”的重组,而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要做到统筹协调,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加快工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工业化的水平也相应较高。二是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在全县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农业产业化既是产业支撑又是城镇的特色所在。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在龙头企业布局上实现由零星分散向城镇园区集中转变,在产权结构上实现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在经营形式上由经营向民营转变。使农业产业化繁荣城镇的商贸业,做旺了城镇的人气、财气、商气,增强了乡镇经济实力。三是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一主三化”战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农业产业化是关键。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外出务工,一部分农民就近转化到非农产业。这些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给城市带来更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良性发展。我们用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还表现在推进了产业扶贫帮困工程,通过扶持项目和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致富能力。
四、坚持创新领导方式驾驭全局
篇9
一实施"茶"产业基地提升工程。
全市新改建茶园面积15万亩。改造面积7.3万亩。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新建面积7.7万亩.
二实施千亿示范工程。
1.创建茶叶标准园。区、区、市、县、井研县、县、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和县等9个县(市、区启动10个茶(花千亩标准园创建工作。
2.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万亩示范区。区、区、市、县、县、县和县等7个县(市、区启动建设8个现代农业茶(花产业万亩示范区。
三打造"五犍沐"茶叶产业带。
改造茶园0.95万亩。贯通主体路。建设产业带。"五犍沐"茶叶产业带上新建茶园2.1万亩、茉莉花0.5万亩。产业带上茶园面积达15.4万亩、茉莉花面积达3.5万亩。启动断头路建设。
创建千亩标准园。分别在区、县、县启动创建5个千亩标准园。
现代农业茶(花产业万亩示范区建设。分别在区、县、县启动建设5个现代农业茶(花产业万亩示范区。
新建茶树良种繁育基地400亩、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区500亩。省茶树良种繁育中心。以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为依托。
西南茉莉花产业中心。建设茉莉花种质资源圃50亩。建设70亩蜀南茉莉香都。加快启动100亩茉莉花茶加工区。
四打造茶区域品牌。
全面提升"中国绿茶之都"品牌效应。积极开展品牌宣传。加强网站建设和管理维护。深入打造"茶"区域品牌。规范"茶"地理标志使用。
二、建设要求
一新改建茶园。
新建高标准示范茶园须进行无公害环境评估。厢内种植两行。窝距5寸-6寸,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环境要求。新建茶园选择名山131福选9号、福顶大白、中茶302川沐28号、马边绿1号等省级以上无性系良种。采用"双行单株"种植方式。6尺开厢。行距1.3尺-1.5尺。亩植4000-5000株。深挖种植沟、重施基肥,完成三次定型修剪。改造茶园要平整梯地,深翻土壤,整治排灌系统,换种新植。对重金属超标的老茶园,要弃园还林。改种换植要与改土、改园同时进行。
二千亩标准园和万亩示范区。
万亩示范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有关要求执行。标准园建设严格按照《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执行。
完善基础设施。标准园和示范区做到田网、水网、路网、电网"四网"配套。大力实施产业基地的田间排灌、田型调整、田间提蓄、田间道路等工程。茉莉花园做到田成方、土成型。因地制宜配套蓄水池、囤水田。茶园做到梯面平整、梯壁牢固。
开展绿色防控。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茶园释放捕食螨防治等,改善茶园环境。加强生态调控的力度。开展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采用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黄性和趋蓝性,采取色板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灭虫灯对鳞翅目类等害虫进行诱杀。标准园、示范区配备相应的杀虫灯和黄(蓝板。
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示范区成立统防统治专业队和无公害农药肥料配送中心。实行茶园"统一管理标准、统一用肥、统一用药、统一施药"示范区茶农使用"茶园质量追溯管理卡"实行茶园农药肥料"建卡"制度。对示范区农户茶园进行编号。将茶农茶园基本情况和施肥施药情况在管理卡上详细记录。增强茶农的安全管理意识,设专人负责茶园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发放地块标识牌。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建设生态茶园。维持和恢复茶园的生物多样性。营造防护林。茶园内提倡种植落叶阔叶林。每亩茶园内植树8-12株,茶园四周及道路两旁种植高大落叶类乔木树种。实现茶-林(果、药生态种植模式。探索畜(禽-沼-茶生态经济循环模式。
实施测土配方、地力培肥。配套茶园设施农业。大力推广机剪、机采、滴灌等设施农业。
三、保障措施
篇10
2.1认识不到位。项目申报和投入区域、重点有明文规定,但哪些项目在哪些区域地点需要整合不明确;总体缺乏项目资金整合意识,缺乏向上争取项目和向重点区域倾斜的理念,特别是当前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多条线都在投,投入分散导致效益低下。
2.2协调沟通不畅。目前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农业项目投入缺乏沟通机制,无法形成整合项目。
2.3资金来源渠道、质量验收标准和资金监管等不一致带来整合难。各条线、各个渠道安排的项目,资金来源渠道不一致;同一T程内容、质量和验收标准往往有差异;项目完成验收时间不同;资金审计、监管有差异;特别是各自都要搞一套验收资料,费时费力。在项目整合对外招投标时,整合资金大于各条线资金,各个子项目要求专款专用,而中标业主往往又是一个,招投标文件、工程监理、施工方出据的票据、账务等不便公摊至子项目,给各个子项目按规定要求进行验收带来困难。
3加大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力度的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大项目争取和整合力度。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整合项目对彻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做强做大产业的重要性,要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整合项目资金,不断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项目支撑,让广大农民深切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3.2健全项目整合协调沟通机制。各级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财政部门为主体,建立由相关涉农项目部门为成员的农业项目整合协调沟通联席会议机制,定期进行协调沟通,明确整合内容、规模、投资及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加强对整合项目从立项、资金整合、招投标到实施全过程的监管,确保整合项目成为群众的民心1二程。
3.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建立整合项目库。根据各地实际,深刻分析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按照突出解决重点难点、分布实施的思路,建立各级农业整合项目库,通过多渠道、多条线争取整合资金,力争尽快通过整合解决区域农民急盼解决的难题。同时,农业整合项目库是动态的项目库,要结合发展实际不断充实完善。
篇11
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政策优势;地缘优势;产品优势;农业产业化
1喀什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全国19个省市和中央企业按照“民生优先,产业为重,智力支撑,深化合作”的总方针,通过“人才援疆,项目援疆,产业援疆”的方式,为新疆自治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1]。喀什地区地处南疆叶尔羌河流域、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受独特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的长期作用,工矿企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林、牧“三足鼎立”,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具备“政策优势,地缘优势,产品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人文的名、优、特农产品产业。同时,随着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和商业化运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也逐步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喀什地区已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的农产品有5项;“有机食品证书”的农产品有2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的农产品有2项,对喀什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走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本文就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优势和重要性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2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优势所在
新疆位于祖国西部边陲,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千百年来孕育出一大批独具地域特色和优良品质的农产品,在特色产业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经济适应市场和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推进和提升农业产业化,支持和促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2.1政策优势
随着内地省市对口援疆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产业援疆”是援疆工作中的重头戏,中央和自治区根据新疆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独特自然生态条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接扶持政策,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资金支持,从而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成为新疆优势资源利用和转换的重点。充分利用好产业扶持政策,立足当前实际,规划制定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千方百计争取项目,筹集资金,以确保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为重要前提,充分发挥本地区优势资源的巨大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特色农产品产业成为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的基础产业,进而延伸产业链,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2.2地缘优势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南疆地区的光、热、水、土资源丰富,且为沙漠干旱地区绿洲经济生产综合体,农产品具有生产方式独特、种类资源丰富、内在品质特异、品种地域差异明显等特点。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具有地缘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正在开工建设或已建成,品牌多元化和产品销售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产销矛盾日益突出,势必要求从事农业的生产者或经营者要扩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达到提高农产品升值空间、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小海子水库是新疆叶尔羌河流域规划中予以保留的西北五省最大的平原水库,库容可达7亿m3,水源来自喀喇昆仑山冰川融雪,水质清澈洁净无污染,并呈弱碱性,库区周围有大面积的戈壁荒滩和原始胡杨林,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非常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水库管理处从2009年起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从提高养殖技术入手,严格按照国家强制性养殖技术规范要求,控制水产品养殖的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在逐步建立起一套有机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同时,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原产地登记保护,对水库鱼、螃蟹等水产品统一注册“昆仑雪”牌商标,2010年“昆仑雪”水产品取得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014年“小海子草鱼”又取得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大大提高了小海子水库水产品的声誉和附加值。
2.3产品优势
南疆地区林果产品种类繁多,果品生长期日照充足,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生产优势明显,十分有利于红枣、巴旦杏、核桃、苹果、香梨、葡萄等果品的干物质和糖分积累,造就出优异独特的果品质量,使南疆成为名副其实、驰名中外的“瓜果之乡”。随着林果产品种植水平的逐年提高,品种区域化布局更加合理,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建立了完整配套、适用性强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规范,对提高产品价值、带动就业和增加收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师四十八团就是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具有一定种植历史和经验的红枣做为主导产业,从红枣无公害生产方式抓起,积极开展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枣产业的优质名牌战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该团创建的“四木王甘枣”品牌,于2012年5月取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2012年12月获得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新疆著名商标”;荣获全国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2014年11月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目前,以灰枣为主栽品种的红枣产业已成为三师四十八团的主要经济支柱,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如畜牧生猪养殖和绿色再生能源沼气工程的发展。
3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几点想法
3.1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特征和市场信誉是一个地区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产品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也是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重要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机制和认证标识使用制度,制定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管,把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做为农业强区的核心要素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推动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组织化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重视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以确立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为重要前提,制定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促进国际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公平﹑互惠﹑合作﹑共赢的方针,分步骤﹑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积极培育和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协会、特色农场﹙庄﹚和专业大户,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认证登记和商标注册为切入点,通过招商和项目安排,打造区域特色优质名牌产品;三是加强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对农产品产业发展过程中质量为重的认识;四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分工协作,对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特征﹑生产过程﹑质量认证等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3.3努力营造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迫切性的社会氛围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是当地传统农业资源利用的重要载体,也是地域特色优质名牌产品特性的集中体现,因此,要站在保护传统农业文化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高度上,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名、特、优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品种区域化布局、农业标准化生产、优质名牌战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3.4配套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专业技术体系
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作起步较晚,配套专业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因此除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外,还必须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和监管同步”的工作方针,将“统一技术操作﹑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收购标准﹑统一标识认证、统一商标注册,统一储运销售”等措施贯穿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生产加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的规范化管理。既要包含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符合专业化生产标准的基本强制性要求,又要包含对农产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外部特征和内在品质以及商品市场公平贸易等一系列符合专业技术水准的全部内容,做到政府监管、同行监督、行业自律三者有机统一。
3.5加大农业资源普查力度,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资源的挖掘、申报工作
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商标注册登记,也不同于普通的行政许可,它既是对已存在产品的传统固有特性及其产地环境、自然人文等因素的标准化,又是产品所属地迫切需要主动挖掘的经济资源,而且获得认证的农产品与一般同类产品的品质特征、生产方式、经营管理不同。因此,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的资源普查,深入调查了解符合相关技术条件和标准要求的产品资源状况、同类产品地域分布情况、外在品种特征与内在品质特性、生产管理水平及市场占有份额等,建立资源管理数据库,并通过认真分析,可起到整合相关资源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3.6利用专业化合作组织,实现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要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必须是以一定数量和优良品质为基础,而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以为单位,这种生产经营形式的高度分散性十分不利于规模化生产水平和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因此,建立专业化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放在一个决策实体里,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认证为抓手,进一步规范生产管理措施,并通过系统化运作,达到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目的。
3.7加强对已认证农产品的监管,维护认证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农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是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认证产品对市场占有率的促进作用,首先要明确农业部门与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通过科学合理的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和注册商标使用制度来规范质量监管措施,整顿农产品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不法行为;其次是根据市场需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开发新品种,加快认证产品的更新换代,避免认证产品的质量退化,预防在市场流通过程中产品形象受损,努力保持认证产品的新鲜度和认知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达到防范风险、化解危机的目的。
篇12
1、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企业化管理,逐步把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与农科教结合起来,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机制[1]。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基本途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农业经营运作机制,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2]。
2、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延长了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为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和增收,带来经济效益。其次,农业产业化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增强当地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提升农业的产业竞争力。最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民获得稳定和较高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给当地农民带来新技术,也会对农民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发展思路,具体来说首先要确定该区域的特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带动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的优势整合,发展当地的龙头企业,增加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其次是要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现代化农业,有利于形成农业的综合竞争优势,进而发展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最后,要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促进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采用高新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二、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公共产品缺乏,基础设施落后
客观上来说重庆的地理条件多为山地、丘陵和坡地,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但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公共产品不足都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如农村公路,水利建设,交通运输条件、农业生产条件都比较落后,制约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的增产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就更无法实施。
2、农业投资不足,科技水平低
政府、社会和企业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金融机构出于对贷款风险的考虑亦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使农村企业得不到有效融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很难推进。同时农业生产中由于科技水平低,企业设备设施落后,一般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导致原始农产品加工转化效率低下,深加工能力不够,农业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无法生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品牌营销不够,政策支持
各地农村虽在推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农产品,但却缺乏有效的营销和品牌宣传,经常发生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问题,有产品无销路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如缺乏资金支持,税收优惠,补贴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相应的招商引资和提供农业项目方面更是缺乏。
三、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拿出全面科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划,指导并推进当地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提高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具体来说,应该出台相应的优惠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多渠道融资,予以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发展相关项目,扶持企业发展,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科技水平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要逐步运用先进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工艺技术,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二要运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来改善当地农民的传统式生产方式,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给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加大投资力度,增加融资渠道
政府应通过财政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投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呼吁社会投资农业发展,同时工业企业要投资到农业产业化中,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方式。通过各种渠道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去资金,金融机构应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的重视,提供相应的融资信贷产品支持农业产业化,各方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4、打造品牌优势,开拓产品市场
农业产业化可持续推进的源泉是品牌化发展,实行品牌化宣传和营销,给消费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信念,留下良好的口碑,农产品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销路。农村企业要加强品牌意识,努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发展,让加工生产的农产品站稳一定的市场份额。某些地方存在产品滞销的问题,完全是缺乏市场和销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打通生产与市场的流通环节,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4、培育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产品的质量的提高和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优势化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产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纵向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具体来说,要保证生产高品质商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突出产品优势和特色,加强培育当地特色农产品,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向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篇13
农村实行以后,确实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高效有序发展,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粮食安全有了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建设,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基层农村出现的“五化”现象不容忽视,亟待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基层农村“五化”问题
(一)农村空壳化
目前部分农村的空壳化,不再仅仅是人去村空,已经扩展延伸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随着城市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农村空壳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进城务工,农村变成了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的社会。经过对鄂北某县的三里镇四庙村、四姑镇北山村、新城镇李河村的调查,三里镇四庙村全家外出户占调查所在湾组户数的25%,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占67%;四姑镇北山村全家外出户占调查所在湾组户数的31%,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占73%;新城镇李河村全家外出户占调查所在湾组户数的41%,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占56%。而且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主要以照顾孩子上学的妇女为主,所占比例在80%左右。近年来,虽然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了不少农民返乡创业,但是绝大部分人瞄准的是经济作物、土地流转和生态休闲农业,“非粮化”倾向比较严重。
(二)农民老龄化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由于受到年龄、经验等要素的影响,农业劳动者对新技术、新品种接受比较缓慢,其综合劳动素质技能下降,这些对农业增产增效都是极其不利的。《人民日报》曾指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36%。而据媒体报道,中西部一些地区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1]。从省市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来看,企业法人50、60后居多,70后不多,80、90后寥若晨星,青黄不接或者“后继无人”都会严重影响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可以说,农民老龄化,会导致农业空洞化,甚至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农村严重的养老问题,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将会进一步弱化。
(三)农业副业化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并且国家对粮食收购有最低保护价,但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过快,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较快,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加之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影响,这些都影响着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受农业比较效益的影响,当前农业逐步从家庭主业变成了家庭副业。以鄂北某县为例,目前种植一亩地的水稻,不计农民劳动的投入,获得的纯收入也就五六百元。因此,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宁愿外出务工,或者干一天休一天,也不愿意成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农业生产成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副业。这对粮食安全乃至农业基础地位都构成了新的挑战。
(四)产业发展盲目化
有些基层政府为了展现自己的政绩,加快推进当地农业产业化,既不顾及当地农业发展现实,也不考虑当地市场情况,盲目确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规模,这对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不利的;有的基层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并未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一味地贪大求全,盲目地上马一些不符合当地资源的大产业、大项目,最终造成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2]。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除受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在局部范围内还直接受到周边样板的影响,这容易导致一拥而上、盲目发展。无序的发展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物多价贱伤农。某些农产品的盲目规模化种植、无序化发展,最后在丰产之年却不能丰收,让农民们损失惨重。
(五)农村娱乐庸俗化
农村的长足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风貌的改进。相反,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娱乐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根据我们对鄂北农村娱乐情况的调查,农村娱乐项目中打麻将占48%,玩扑克牌占22%,看影视剧占20%,跳广场舞占10%。可见农村的娱乐缺乏正确引导,健康的文化阵地逐渐受到侵扰。引导农民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娱乐氛围,在当下的农村显得尤为重要。农村文化娱乐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是新时期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农民文化娱乐问题,是基层农村非抓不可的一项基本工作。
二、解决基层农村“五化”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