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云计算技术培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 现代化网络课堂建设要求
网络课堂是一种基于互联网,采用图像、声音、图形、文字等形式的信息资源来展现传统课堂教学环境,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网络课堂相比传统课堂而言,对于学生,网络课堂具有平等性,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师,网络课堂具有开放性特征,更利于激发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对于教育机构,网络课堂具有共享性,更利于教学资源的整理。因此,网络课堂已是远程课程培训机构较多采用的一种授课形式,但网络课堂还不能真正取代传统课堂。目前,网络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授课模式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环境单调,只见授课教师和黑板,偶尔出现几个学生的背影;课堂互动环节缺乏。
我们国家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对于精品课程建议采用网络课堂的形式展现。网络课堂要建设成网络精品课程,不仅需要课堂资源表现形式多样化,还应该为学生还原一个仿真的语言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并具备学习过程管理的功能。
二、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堂
(一)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且通常是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计算方式,用户不需要了解云内部的细节,也不必具有云内部的专业知识或直接控制基础设施。简单的说,云计算就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任何设备,只要向“云”提出需求,就可以得到所需的资源。
(二) 云计算应用于网络课堂
云计算具有对用户的设备要求低,使用方便;高稳定性和可靠性;资源共享,按需服务;高可扩展性的特点。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教育利用云平台,实现教学、管理和信息交流等功能,云计算辅助教学模式正悄然兴起。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网络课堂用户带来不同一般的体验。
1.个性化教学环境
作为网络课堂建设者的机构和教师,可以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学生在“云计算”带来的学习环境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向“云”订制学习计划,索取所需的教学资源,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2.协作交互式平台
基于“云”的实时协作,网络课堂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这时的网络课堂好比一个协作交互式平台,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画面进行直接交流,营造出一种虚拟课堂环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主体参与深度有所提升。
3.可控制教学进程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堂依托云学习服务功能,不仅能够按计划开展教学,还能够为学习者记录其学习过程及成果,课程进程可以个性化选择,变得灵活可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来调整课程学时,即可做到因材施教。
(三) 云计算应用于网络课堂的意义
在网络课堂中引入云计算技术的价值,远不止上述新奇的用户体验。云资源共享,有利于优化教学要素,可以解决教育机构优秀教师匮乏及师资配置良莠不齐的问题。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堂,降低了教师对教学设备的要求,也降低了学校信息化管理和维护的成本,可以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其所提供的教学交互协作平台,具有开发性,可以解决教学资源短缺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三、结论
在国家政策扶植和高速增长的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网络教育板块是目前教育行业各细分领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云计算的应用能够为网络课堂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教学便利,提升教学效果,将进一步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云计算技术的引入将成为网络课堂蓬勃发展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赵兰香, 孙贵珍. “网络课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3(4).
篇2
2加强加深校企合作,依托“云”整合教学资源
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平台作为目前最流行的信息技术,其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对许多高校来说都相当高昂,特别是教学信息化应用与开发和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两个方面都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要解决这些难题,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建设、运用、培育信息技术的必须途径。目前,国内大型从事信息技术相关企业都扎堆到了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国内提供云服务的知名企业如阿里、百度、腾讯、华为、中兴、浪潮、浙大网新、用友、数字政通等等。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如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云存储、云桌面等等。2014年,健康、教育、旅游、医疗等民生服务创新成为云服务的热点。个人领域的SaaS服务成为云计算创新的热点,大型互联网企业在健康、教育、交通等领域不断创新,推出个人服务产品。电信运营商基于数据优势,在全国各城市布局教育、健康等领域的信息服务。云计算中小创业公司则将教育作为创业首选领域,51talk、91外教、云校等一批创业公司也陆续进入教育云领域。众多企业积极建设这些重点行业的公共云平台并提供衍生服务。无论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高职教育已经身处“云”的时代。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在生活中都悄悄成为云技术的体验者与参与者。虽然许多的教学资源如学习文档、教学视频、录音、学习软件等在各种云平台上可以实时获取,但是针对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还处于一种非常分散和凌乱的状态,并且与每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师资、学生素养存在很大差异。如果仅仅是靠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那将是一个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低效工作,如何有效借助企业的力量,快速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生产性教学云平台?加强、加深校企合作的必然途径。一方面教育是云服务市场的一块大蛋糕,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忽视这个重要的阵地,从人才培养、市场份额、技术推广、就业与创业各个层面都存在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学校也急需借助新的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这给校企合作的强化提供了原动力和催化剂,同时,经过整合的教学资源平台的整体性与开放性,也会成为学校与企业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提升社会贡献力的新方向,其深远作用是不容忽视和小觑的。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云计算专业为例。学校已与中兴通讯联合开展一期建设云平台实验室36台卡位,二期将完成90台的卡位建设。其中课程建设方面将与阿里云全面合作,引入阿里云教育的系列专业课程,并进行校企教师互换计划,企业技术专家与专职教师进行角色互换,通过各种中长期合作,逐步提升教师对云平台及云平台应用的掌握。同时,也与深圳深信服信息技术公司开展教师培训和超融合技术的合作,暑假已经组织了4名软件专业教师远赴深圳开展了为期5天的超融合技术培训,并准备在9月份派遣2名教师到南京深入学习阿里云的系列云课程。这些校企合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所做的努力,更是为了将来维护云平台,使用云平台,高效运营云平台所做的技术人才储备工程。只有做好人才与技术的储备,学校才能依托云平台贴近企业和市场,为服务地方经济发挥出辐射和推广作用,更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3教师对新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新技术带来新发展和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困难。教师作为教学实施的第一人,面对新技术的大发展态势,如何掌握新信息化技术并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思考怎么高效地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教学直接生产力与推动力,这将是高职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技术培训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项目优势和设备优势,采取短中长期方式相结合,循环、梯次对专业教师从概念阐述、应用手段、市场分析、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培训,并将培训过程逐步转化为校企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其实,一般在学校资金充足情况下,云平台设备的引进、云技术平台的搭建等投入是可以快速完成的,企业在这方面也是能够积极满足要求的,但关键问题还是教师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这也侧面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许多高职教师的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定式上,简单认为运用投影幻灯片、播放一些短片、演示下工具操作就是信息化教学。错误理解信息化就是将教学内容用设备方便地展示出来,教育教学仍然以教师、教室、教材、考试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巨大优势和真正效率。
4思维转变,激活课堂
任何技术都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使用技能和运用思维,教学信息化更是如此。教学云平台的建设覆盖了云资源库、云教学环境、云实训环境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课堂教学通过云平台进行了拓展到了校园各个角落、拓展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将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延伸到企业生产领域、延伸到社会活动。教师更多将扮演一个导师角色,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课程、了解专业、了解市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行业职业定位和市场发展方向。依托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支撑,高职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巨大、深刻的变化,这是新信息技术带给高职教育的机遇和挑战。高职教师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亲身去学习“云”,了解“云”,使用“云”,并将所学所见所解结合自身专业理论实践才能更好激活课堂。
作者:李文杰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1.云计算简介
云计算主要基本特征有虚拟化的资源池、基于网络的访问、按需自助式服务、快捷弹性、使用成本可计量等。当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众多的云计算项目,其中各个IT巨头所开发的云计算项目是较为成功的,例如谷歌、亚马逊、微软、IBM、百度等是其中的代表。
云计算是继个人计算机变革、互联网变革之后的第三次IT浪潮,同时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在经过了导入和准备阶段之后,已经开始构建产业生态链,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之下,云软件服务提供商与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以及云计算相关的咨询规划、交付、运维、集成服务商和终端设备厂商等一起构成了云计算产业生态链,为用户提供服务,也为云计算项目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云计算项目中存在的风险
2.1错误的人、决定进入到了项目中
在大多数失败的云计算的开发、云迁移以及实施项目中,基本都存在着这个问题。云计算现在被炒得很火,但是就整个云计算业界来看却又相对的较为“冷静”。因此,这就使得在IT组织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能够在云计算项目中占据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不代表这些人有能力担任云计算开发项目,相反在很多时候他们在云计算知识上的缺乏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错误的决定很多时候都是在技术类型的选择与技术供应商的选择的时候所发生的。在很多时候选择当前所流行的云计算架构恰好是在当前云计算项目开发中云计算部署时常遇到的问题。
2.2技术选择存在的风险
在云计算项目的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战略管理技术因素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项目组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实际要求去选择合适的、成熟的云计算技术,而不能不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而盲目选用当前最流行的云计算架构和技术。如果是项目所要求的技术是项目成员所不具备或者是掌握不够的,就必须要重点的对这种风险进行关注。云计算项目中的技术风险主要有云计算架构问题,在云计算项目完成时不能够完成项目的预定目标;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全新的技术,但是因为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是对技术掌握不够深入,使得最终的产品的性能不能够满足要求。
2.3法律法规对云计算项目开发带来的风险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虽然已经发展多年,但是其在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法律法规方面的风险,例如数据安全问题、数据透明度问题以及对私密数据的存储等。因为在不同国家制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不同,这就导致了云计算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地的法律法规进行足够的了解,否则就很容易出现违法、违规的问题。同时就云计算行业本身也还没有一套标准或者规定来提供指导,这也使得其在开发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
3.合理应对风险,促进项目开发
3.1注重对项目人员的选择与评估
在用人之前先要选对人,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接着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之上。要有效的降低项目的人力资源风险,就必须要能够保证参加到项目中的各类人员都能够胜任其今后的工作。为此,必须要对参与项目的人员进行认真的评估,同时还包括开发方对参与到项目中的用户方成员的评估,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用人错误带来的风险。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维持项目开发队伍的稳定,将项目人员与项目实施的状况进行评估,制定出合理的奖惩措施。
3.2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技术,注重风险与创新的平衡
在项目开展之前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定所必须的技术,并在技术进行应用之前针对相关人员开展必要的技术培训措施。要做好各个阶段的技术评审工作,利用集体智慧来对所采用技术的可行性以及技术方案的正确性进行确定。对于新出现的新技术,必须要慎重,做到循序渐进,尽可能的采用当前已经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案来完成云计算项目。要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风险之间的平衡,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与试验工作。
3.3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调研
在云计算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项目本身或者技术不满足某些工业标准或者法律规定的需求而导致矛盾或者纠纷的产生。例如在有些法规中要求特定的数据不能和其他的数据混在一起保存到共享的服务器或者数据库上,面对这样的风险,在开展云计算项目前必须要做好相关的调研,并要切实地遵守实施,如果客户对于数据有特殊的要求时,就不能够使用不遵守相应特殊法规的平台。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云计算行业本身的标准化建设。
总之,云计算项目在开发的过程是存在有一定的风险的。而其中很多风险是可以在项目开展以前就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规避的,例如项目开发人员的选择、法律法规的调研等。而面对技术选择的风险,就必须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技术的选择,不可一味采用最新的技术,要注重创新与风险的平衡。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大数据应用的推广,在教育领域上,大数据应用被用于分析学生的基础信息数据、学习过程数据、学习行为数据、技能状态数据和学习偏好数据等,借助相关的数据分析为教育活动、培养模式和教育决策提供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数据支撑。在大数据背景下,对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及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实验室建设应建设在具备计算资源的管理、数据存储、数据采集能力的功能框架上;
(2)实验室应能为各专业学生提供具备大数据实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计算资源及框架;
(3)实验室平台应具备产学研培养模式的服务能力。
以人才培养与学科研究/建设互动为原则,大数据背景下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师资技术培训紧密结合,本文提出了基于项目管理和计算资源管理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研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推动教学和课程改革,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转变,具备分析学生技能、学习行为及数据处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能力,形成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2 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需求
在大数据背景下,随着学校近年来专业数量的进一步扩大,增加的专业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在的教学模式亟需发生变革,必须寻求一种更有效的实训模式。结合计算机学科及专业实验需求,实验室的建设应具备前瞻性、扩展性、普适性的特征,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是管理员对计算资源进行运维的过程,体现了应用与理论相结合的需求。实验室具备云计算、云服务及数据处理的能力,为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对外服务的平台及教学环境。在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应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规划及分析:
(1)针对计算机学科各专业的共同特征,在理论教学中各课程间是一个协同耦合的关系,以软件开发过程为主线,将专业课程用规范的软件项目过程模式应用到实践教学管理中,将新的软件开发模式、新的开发技术、新的业务流程快速地部署到实践教学中并实施――该过程的实现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专业实验室中应具有基于项目管理平台的能力。
(2)针对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的发展,为各专业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实验室应以虚拟计算资源的方式对各类用户提供系统平台服务、数据存储及数据分析能力的计算节点:一方面通过实验室平台能方便快捷地管理硬件设施并以虚拟资源的形成呈现出来;另一方面所搭建的对计算资源进行管理的云计算平台能为学生学习与计算资源管理相关的一系列课程的开设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实验环境。
(3)实验室管理中应提供云服务平台的管理模式,各类各层次及企业机构用户能按其在参与的项目中所担任的角色参与项目信息的共享、项目开发过程的协同、任务的分发及监督、讨论等基于项目管理的活动,并可提供方便地按需进行系统环境的配置、开发平台的部署等。
(4)提供知识库管理功能,在课程上、在项目开发模版上、在开发素材上、在代码复用上,为项目开发人员提供支撑的知识库及归档服务。
(5)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既有硬件建设,又有软件平台建设的复杂工程,同时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实验室是学生走向岗位的跳板和桥梁,其软件平台的建设应以产学研平台为指导原则进行构建。
结合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云计算技术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室平台依靠云计算技术的模拟实践环境的构建,将各行业实际的应用过程整合进来,把专业知识和实践方法综合与贯通起来,能更好地解决云计算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师资培训的问题。
3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及管理模式
3.1 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总体框架
针对高校的特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应用架构的搭建及系统平台的构建遵循面向服务架构(SOA)原则,具备安全性、集中性、高效性、高可靠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实验室的总体框架由软件平台和硬件设备整合而成,主要包含了:
(1)应用层――教学实验实训管理;
(2)云服务平台层――云服务运维管理层;
(3)虚拟资源层――计算资源的虚拟化及管理;
(4)基础设施层――服务器及网络等物理设备。
方案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计算资源管理平台”主要负责以下的工作:
用户管理:团队用户的申请、审批、权限、生产环境及计算资源的配置模板管理。
计算资源分配管理:针对用户的需求,制作对应的软件生产环境系统镜像(配置生产环境、开发嘞薜龋,并为其分配相应的计算资源。
在线用户管理:用户VM的管理、计算资源的回收和分配;
基础设施的管理:在基础设施中添加、维护物理服务器的入群和退出等。
计算资源管理平台是一个基于云计算应用的管理平台,部署上主要采用一台高性能服务器或与云服务平台层的服务器(高性能服务器)捆绑在一起。
3.2 实验室管理平台――软件项目管理平台
为实现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为实现产学研的实习实训模式,实验室管理和核心平台――软件项目管理平台,平台主要由三个子平台构成,其框架如图2所示。
3.2.1 知识资源库管理平台
一方面为支持构件(源码库、类库),相关的文档――需求说明书、开发计划、设计说明书等,设计素材,测试用例,案例库等各个项目研发过程性知识资源的复用,以提高项目研发的效率;另一方面为教育培训提供各个方面的知识资源案例,为培养软件研发人才提供详细的项目过程管理规范、项目案例示范、编码案例示范、文档模板及文档撰写示范。
3.2.2 协同开发服务云端平台
以协同软件生产线为业务工作流(需求分析设计任务分解任务分发开发整合(单元测试)测试验收),线上(云端)主要管理:任务分解、任务分发、开发、整合(单元验收)、项目验收五个过程,其它过程为线下管理。在平台上,首先将需求与设计部分(线下由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完成――教师、学生、企业协同完成任务的设计及分配)产生的软件设计说明书作为一个新的项目在平台中进行注册的初始化文档导入系统,线上部分主要有:组织级项目管理、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任务管理、测试管理、评审管理、外包管理、审查管理、知识和文档管理等基于混合敏捷开发方法(即支持敏捷和传统的项目管理)的标准和方法。
3.2.3 协同开发桌面云
将桌面计算机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包括CPU、硬盘、内存)集中部署在云计算数据中心机房,通过虚拟化技术将物理资源转化为虚拟资源,并按需向用户提供虚拟桌面服务。实现完整的水平整合和云化企业异构IT基础设施的能力,能够支持数据中心虚拟化或桌面虚拟化构筑云计算基础架构和运营模式,实现固定和移动融合的云接入能力,帮助学生跨学院/跨区域对项目开发环境下的桌面、应用和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聚合,提升软件项目研发过程的信息安全及技术保密。
该平台基于项目过程建立一个以流程导向、以软件项目为中心的实验室运维支撑平台,为整个云实验室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运维管理体系。
3.3 实验室管理的内容
3.3.1 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按照“三位一体”原则,主要由实验室管理员、课程教师、学生、企业机构四个角色,为云计算教学实践和实验提供一个统一的管理服务模式,在管理平台中完成实验资源调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管理、实验软件管理、实验考核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及其他个性化设置管理等。
3.3.2 实验课程管理
按照计算机学科各专业将课程理论和云实验课程两部分组成,涵盖基础原理、核心技术、平台实践、应用案例等。
最终用户通过网络,使用各种PC浏览器或移动终端设备接入实验教学管理门户,通过统一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安全策略控制后,使用云实验室各种虚拟云资源及学校云实验课程,为最终用户提供云计算教学和体验。
4 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实施架构及基础业务流程
解决方案实施架构及基础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为了降低实验室的维护成本,提高信息安全管理力度,采用“云端集中化”模式,通过云桌面技术将学生个性化桌面集中部署在服务器上,不同设备可以随意访问,同时实现桌面维护简单化、业务数据集中化。具备:
(1)稳定、节能;
(2)少故障、易维护;
(3)模板式桌面部署,系统安装、软件分发、环境设置、故障恢复等工作可以一键下发,减少运维工作量;
(4)移动化、更灵活提升办公效率;
(5)安全、易备份,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形成分布式共享数据存储,提供经济高效的存储。
5 结束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实验室建设及配套的管理平台应具备高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一方面形成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配套工具;另一方面能为培养计算机专业提供与研究热点相关的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雷.大数据学习分析的研究与应用――以浙江省教师教育MOOC培训平台的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8):109-115.
[2]张艳艳,韩涛,高秀芝,等.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实验室管理改革方向[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219-220.
[3]毋妙丽,段晓英.基于云桌面的虚拟实验室建设及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3):10-12.
[4]王娟 高等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6(01):64-66.
[5]欧跃发,黄文明.基于云计算的虚M实验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8):097.
[6]刘世伟,田世鹏,甘涛,等.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综述[J].物联网技术,2016,6(09):82-83.
作者简介
篇5
我院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是江苏省2008年批准的首批省级软件人才培训基地,与知名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创思维力软件集团合作多年,自2008年起先后培训软件人才10多批次,合计500余人次应届毕业生,为软件企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新员工,输送到的软件企业有大展软件等知名企业。基地在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过程中通过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1 依据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校企合作,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1.1 寻求政府企业多方合作,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分别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不断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2008-2010年,与企业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推行“学校+公司”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府搭台,基地通过提供场地和硬件设备等举措,引入创思维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该公司进行了三年合作。2009-2011年,学院与北大青鸟、江苏微软中心合作,推行“学校+培训机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上“筑巢引凤”方式,基地得到了发展壮大,学习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流程规范,不断完善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机制。2010-2013年至今,探索“教学产业园”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推行“教学产业园”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正在探索实践之中。
1.2 根据软件企业的发展战略,校企联合开发培训课程资源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软件企业的专业职位细分为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员、项目管理经理。经过调研,明确基地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软件企业需要的程序员和BPO 专员。程序员是能够熟练编程的技能型人才, BPO 专员是既懂计算机又懂外语,还懂一门业务(包括金融、财务或人力资源等) 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刚参加的培训学员,帮助他们寻找自我认知,为职业生涯定位,确定发展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培训教材,将具有工程背景的企业真实项目经过改造后形成培训课程包。课程包能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员工,划分了2个部分:“基础篇”针对初学者,开发了《IT职业导向训练》和《软件项目开发方法》等课程,能够使初学者快速掌握软件开发的内容;“进阶篇”中开发了《数据库设计规范》和《软件项目开发模式》等课程,课程按照软件项目开发流程进行讲解,并且配套大量应用实训案例,帮助学员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例如,通过与北大青鸟等公司合作,成功开发了JAVA软件工程师课程包、.NET软件工程师课程包,具体的系列课程如表1所示。
教材的内容编排方式为“实训任务、相关知识点、任务要点分析、参考源代码、扩展练习”,内容紧凑详尽、结构清晰、易学易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1.3做好培训过程需求分析,抓好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建设
基地选送优秀教师赴国外进修,目前已有2名教师赴印度、澳大利亚进修。通过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联盟、软件行业协会等平台,教师参加行业的考评员培训和教育部的骨干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目前12名考评员全部上岗。采用优惠政策从软件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目前有来自微软、中科国际、太仓智博软件公司,上海博为峰软件公司等软件企业的10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学院教师与企业培训师实现双向兼职,最终成功造就一批既懂了理论知识又具备实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 使用云计算培训平台,构建全真公司管理运营管理模式
2.1 全真公司制的教学管理方式
为适应现代教育和企业实际人才的培养需求,基地创新管理模式,采取了全真公司化管理运营,部署应用了日立JP1企业级综合系统运行管理软件,严格按照软件公司的规章制度考核学员。学生在模拟公司环境的教室环境中上课,以企业岗位职位来设置培训班的班级干部职位。培训过程中,给每位学员进行多次职业测评,根据学员智商、情商、素质等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榜样的MCLA教学方法,采取PD(项目驱动)教学,以实际项目引出技术知识点,严格保证学员实训期间代码量达到10000行以上,提高学生的项目动手实践编码能力,确保学员培训结束后直接胜任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工作。
2.2 数字化云计算培训平台的使用
目前,基地依托太仓大学科技园云计算公共服务中心平台,已经建设了云技术培训教室,通过虚拟云桌面来访问云计算平台资源,减少了基地的设备投入费用。充分利用云资源的整合共享功能,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成熟的应用软件部署在云端,以服务方式将“应用服务”提供给培训基地,虚拟跨平台环境极大地方便了学员的培训学习,降低了基地的运行维护成本。充分利用云中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大大降低了存储和访问压力。学员通过太仓大学云计算公共服务中心平台的培训资源,在云服务提供的网络进阶培训学习过程中,自我控制学习进度,在网上听课过程中提出问题和网上研习测试,自我测评学习效果。
软件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公共云平台,如图1所示。
3 结束语
我院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经过近六年运作,立足服务外包(BPO、ITO、KPO)以及嵌入式系统应用维护等IT行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编制培训教材,造就双师型培训教师,保证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培养适应长三角地区发展需求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涛.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0).
[2] 马艳红.高职为企业提供在线培训学习平台服务的研究[J].软件,2013,34(1).
篇6
1.1云计算的普及
云计算是大数据时代普及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在信息存储和处理方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通过云计算技术,人们能够更便捷地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使得数据的服务性、时效性得到增强,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与生活的便捷性。
1.2物联网的开发应用
现代信息数据获取和传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互联网技术主要针对的是信息数据的传递,为信息数据创立了一种新型的通信体系,有效整合了信息传递的路径,提高信息传输速度,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1.3数据挖掘形式更加新颖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海量化使得人们对数据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传统的数据存储和使用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在该阶段,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数据的挖掘形式变得更加新颖,人们可以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挖掘信息背后的价值,从而实现对信息的高效利用。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数据的挖掘工作对于企业决策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十分突出,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迅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2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面临的挑战
2.1技术要求更高
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给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信息的种类更加复杂,数量更加巨大,所以原本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而且对其信息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大数据时代,必须要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加强对技术的更新,提高信息数据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2.2信息安全性要求更高
在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信息不仅仅增加了信息处理工作的难度,也给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由于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新媒体和网络平台相继出现,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的私密信息在网络上不断流传,在该过程中又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息安全风险。近几年来,用户信息被盗引发的安全问题屡见不鲜,所以要求在大数据时代必须要加强对用户信息数据的安全防护,防止信息泄露问题的发生。
2.3信息准确性要求更高
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信息分辨难度,海量化的信息中,有部分是一些冗余信息和虚假信息,所以用户需要从中进行甄别,要从众多繁杂的信息冲准确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这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这给信息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对供应商和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不仅仅给用户带来的影响,也给供应商和运营商带来了很大影响,大数据时代对于信息数据的传输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供应商和运营商也能够满足该要求,可是信息数量大、传输速度快、结构更加复杂,这给运营商和供应商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难题。在大数据时代,供应商和运营商必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硬件设备的研发和软件技术的突破,为信息传输提供更快的速度、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提高数据的安全性,这能够充分满足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处理需要。
3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1信息采集技术
在大数据环境下,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而信息数据的收集是信息处理的基础,是首要环节,任何信息处理工作都是基于信息收集开展的,所以在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中,需要对信息采集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在采集的过程中,还需要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分类、加工和传输,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深入挖掘,挖掘信息数据背后的价值,辅助以最新的搜索算法和增量存储算法,建立起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这样能够更加方便信息的收集工作。
3.2信息存储技术
信息采集要数据处理在基础,数据信息存储是分析、处理、挖掘数据价值在仓库,为数据价值利用提供平台。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种类十分复杂,所以传统的信息存储技术无法满足信息存储的需要。所以要求技术人员必须要增加信息存储的容量,提高信息存储技术的运行速度,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存储数据,将信息数据存储于虚拟空间和平台中,这样在扩大信息存储空间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信息存储的效率。
3.3信息安全技术
大数据时代虽然在信息存储和信息利用方面给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尤其是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黑客技术也随之发展,病毒软件的数量也相应增多,这给信息存储和传输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技术人员必须要对信息安全技术进行研究,提高信息的安全性。想要提高信息安全性,需要对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及加工有等过程中建立起信息安防体系,利用防火墙防止外部入侵,对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其次还需要对信息安全技术进行更新完善,尤其是要不断更新病毒库和防火墙,及时修补系统漏洞,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病毒入侵;最后,为了保证信息安全,需要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增强其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其信息存储安全防护能力,这样也能够防止出现信息安全事故。
3.4信息处理技术
篇7
一、大数据技术的内涵分析
“大数据”概念于2009年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当美国政府于2012年正式宣布“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时,“大数据”变得真正火爆起来。实务界美国疾控中心利用它预防和发现流感病毒,航空公司利用它建立机票价格预测系统,交通行业利用它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等,同时大数据在国内被提出以来,学者们关于大数据的研究成爆炸式增长,如下表1-1所示。
关于大数据的定义,又称海量数据,其规模达到无法利用传统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储存、分析和利用的数据集合,且大数据只有在新的处理模式下才能成为有用的信息。根据目前对大数据的研究文献总结,大数据具有“4V”特征,与传统数据区别如下表1-2所示。
二、大数据技术对审计的影响分析
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审计领域既是一种审计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法的变革。以往的审计模式是在有限的审计样本中抽样以获得最大价值的信息,追求数据的精确性并寻求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大数据审计模式下,样本就是总体,重视相关关系,并允许不精确,接受模糊概念。以下从3个方面阐述大数据对审计的影响:
1.大数据促进持续审计理念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审计模式主要是进行经济事项后续审计,这种审计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提出的审计建议具有滞后性,由于当前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情况错综复杂,因此事后审计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海量且非结构化,大数据技术的有效运用能使经济组织得到更有效的信息资源,因此有效的利用大数据能促进持续审计的发展。
2.大数据注重审计证据之间的相关关系
在传统的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是按照审计事项的因果关系寻找证据,而大数据涉及领域广,且海量,使得很多审计证据无法进行逻辑分析,因此在审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大数据技术没有改变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但却使事物的因果逻辑关系降低了(2014,秦荣生)。审计人员有效的掌握大数据技术,将有效利用海量大数据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这将有利于审计向总体审计模式发展。
3.大数据提高对职业审计师的专业素质要求
大数据能否在审计领域有效运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审计师是否具有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数据的真实与可靠影响着审计师的判断,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将影响审计结果,这就要求审计师具有鉴证数据真实可靠的能力,这时审计师不仅是审计专业人才,并且需要懂得计算机、数学、统计方面的知识。综上可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对审计师提出了新的职业知识要求。
三、关于构建大数据库,实行审计全覆盖模式的建议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审计技术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为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审计行业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审计理论和实务界都应当积极探索,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
1.加快建成大数据库,建立有效的行业数据分析平台
审计领域要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必须建设各行业的审计数据库及云计算分析平台。这是进行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基础,是一项基础工程。只有建立了云平台,才能实现数据的远程储存和动态计算,才能运用相关的云计算技术,审计软件的开发与更新才有了基础。
2.加快建设审计法规,建立健全大数据应用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定如何合法的使用大数据技术,因此大数据应用的合法性、数据保密性问题是摆在我国当前理论和实务界一项重要的课题。只有得到明确的法律条文的支持,大数据技术才能成为审计人员依法执业,依法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这是一项重要的保障。只有大数据在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情况下有效处理和储存,才能保障信息安全,数据真实,且得到的审计结果可靠。
3.提高对大数据技术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虽然目前大数据在我国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并得到了审人员的广泛认可,但由于我国审计工作起步晚,大数据概念也是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我国审计人员认识相对落后,多数人员仅停留在概念的认识上,真正将大数据技术运用的相对较少。因此,审计人员应提高对大数据的认识,并积极参加相关知识的技术培训,只有较好地掌握大数据技术,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将大数据运用得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篇8
在互联网微课平台日益广泛、智能手机等互联网终端全面融入学生生活的今天,学生大面积、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其生活方式、学习习惯、价值观念无不被现代信息技术影响。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思量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利用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思政课变革,提高教学成效,这已成为现时期为师者必须客观分析,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1]。
一、推进思政课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导向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传统思政课教学在现有考核体制、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下变革甚微,许多教师仍然依靠教科书、黑板、粉笔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其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上表现为重视课本资源,忽视网络资源等;重视教书,忽视育人;重视抓好考试,忽视品德养成;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
2.教学资源单薄。当前的思政教学限于校际联系不密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多借重课本、教学参考书等纸质媒体,而学生每天都浏览大量的社会新闻,广泛接触社会知识。基于师生知识吸纳途径的区别,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掌握,不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新知识的生成;只注重传授学科当前知识点,不注重学科知识内部及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不注重社会新知识的解析。课堂内容局限于讲大道理、大人物、大场景,提问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内容上缺乏新意。
3.教学方法单调。由于没有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先期介入,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局限于灌输课本知识,对教学课件缺乏必要的精挑细选和精细加工。不善于充分利用好学生喜欢上网的优点,不善于发现、放大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良好表现,对大多数学生喜欢上网而不喜欢听课的现象,或是漠视,或者以喊家长、批评、告诉班主任等简单方法处理,以致学生逆反心理较重,甚至产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抵触情绪。
4.教学效果单一。传统思政课教学只需走好讲课―做笔记―写作业――学期考四步,学生课堂学习不需要深入思考,以致课堂低头率偏高,玩游戏偏多。同时,由于教师只注重教书,对贫困生、学困生,以及有心理问题、品德问题、学习习惯问题等学生引导少,关怀少,措施少,教学成效仅体现在作业和学期考试上,没有真正体现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传统教学存在以上四个方面问题,影响教学效果,迟滞教学改革,说明其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教学的发展要求。
二、推进思政课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策略
针对传统教学存在问题,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助推移动式学习、碎片式学习、游戏式学习等革命性学习方式的广泛使用,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具体做法有: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理念。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容易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夏D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曾言:“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关系的协调直接影响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给学生以关怀,让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自己成为学生潜在品质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通过使用互联网更易找到针对性的案例,注重教学生成,增加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文并茂、声色合一的电教媒体更易集中学生注意力,满足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需要,增加教学兴奋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上网学习、主动学习、自主讨论,设计个性化的作业,促进课堂教学多姿多彩,丰富生动;在课后利用学生常用的QQ、电子邮件等信息技术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答疑解惑。
2.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当前课堂不再是唯一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学习资源,解决学习难点,交流心得体会,利用游戏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实现了教与学资源的共享,让学生能够轻松自学;信息技术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利用虚拟环境,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技术,实现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互动,促进师生及时交流思想、信息、感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心理与荣誉上的满足。可以通过移动科技,面向全体学生收集学习数据;通过云计算技术,对收集的学生数据进行归类处理,提出教与学变革更多更好的建议,进而突破传统教学在组织、资源和时空上局限,尽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同时信息技术的虚拟可以实现对成果的检验,必将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时效性。VR(虚拟现实)正在带来教育方法革命性变化,VR是当前最热门的科技领域之一,是下一代互联网入口。它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生成一个仿真的虚拟世界,然后通过接入设备让用户体现虚拟环境。理想的状态是人在虚拟世界中都能够拥有视觉、听觉、触觉、运用等“真实”的感知功能。现在VR的软硬件和带宽水平都已成熟,其技术已进入购物、游戏、电影和直播等领域,未来在教育等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现在全球首款重88克,厚1.6厘米的眼镜形态的VR显示设备已在深圳高科技公司多哚研发成功,其V1的VR眼镜被《时代周刊》形容为VR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圣杯”[2]。学生在信息技术多感觉冲击下获取知识形式丰富多样,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大量学习内容,在愉快的交流中提高学习兴趣。
3.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互联网技术、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越来越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日趋数字化、信息化,游戏学习、移动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和移动通信技术)由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一切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4.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目前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麻省理工学院等一些国外名校的公开课程已在国内一些视频网站上,受到许多学子追捧,堪比大片,部分课程的点击量超过了《百家讲坛》。由北大、清华等18所知名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向社会公众开放并不断推出新内容。萨尔曼・可汗以“可汗学院”名义录制了1,600个视频,已被浏览了2,400万次,如今已成为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公开课视频系列。可以说信息化社会,一“网”情深的“网课族”越来越庞大,“在家里就可以上耶鲁”已不再是传说,优质的教学资源正成为世界性的教学资源,被国内外学生广泛学习使用。
5.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必然改变三百年来以印刷品为核心载体的教学现象,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使课堂不再局限于一间教室、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联通着的网络让教学资源无限扩大,老师使用交互式液晶触控一体机,学生使用交互式平板电脑,学生与计算机、网络开展“交互式”互动,这种互学习可以在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同学与现场、同学与在线专家、同学与课件、同学与资源库等之间展开,影响着教学的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计算机对学生探索给予及时验证和响应,学生学习更易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种多向、互动、自发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那些因病或参加活动的学生不会落下功课,课堂的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易被激发出来,学习成效会更加显著。
三、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供给侧改革的三方责任
1.强化教育主管部门投资与引导的责任。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科技公司发展高新信息技术并尽快应用到教育领域,组织建好思政课网站平台。可资借鉴的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建设,该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机构的使命是加快各年龄学生的学习速度。
2.强化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及提高师资信息化水平的责任。学校要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超前规划数字校园建设,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数字化校园要有足够的教育资源,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要通过进行校与校之间的联合,构建共享教育资源库、创建网络学习平台及网络协作办公等,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教学资源。
学校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VR技术、3D打印技术等从发明到应用只有1年左右时间,学校要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围绕办学目标和特色开展针对性校本培训,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使现代型、研究型教师的数量逐步增多,质量逐步提高,层次逐步提升。尤其要向教师不断灌输信息技术发展观,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能和方法,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办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3.强化思政课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责任。在认识上,思政教师要强化教学信息技术意识,主动参加校内外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知识讲座、教学软件设计大赛、多媒体技术培训与交流等,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技术上,思政课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日常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必要工具,要学会使用各种工具软件,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感氛围及问题情境,不断提高信息收集、处理和课程整合的能力。
在资源上,思政课教师要广泛使用《政治教学网》等专业性网站,寻获精良的思政教学资源,及时上传资料,支持思政课专业网站建设。要善于使用百度等社交网络、超星公开课、搜狐教育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堂、网络课堂,充分运用移动科技和云计算技术与设备,广泛搜集与思政课内容有关的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校内教师要分工明确,建构思政课丰富的校内教学资源超市,选优选好最适合本地本校本班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大成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的思政教学资源网,实现思政课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共提高。通过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学科实际,进行教学资源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让教学内容逻辑性更强,案例更有亲和力、更有吸引力、更有现实性。
在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校内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宜利用智能手机和iPad等平板电脑形成高度个性化、可移动的多媒体界面,运用动画、声音、视频和图像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全感官学习体验。要面向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广泛吸取思政课教育上真正大家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成果,逐步形成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演绎出精彩的教育故事。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规避问题
1.管理失控。要重视学生上网不学习倾向。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管理好学生,杜绝学生利用互联网聊天谈恋爱、购物、打游戏等情况发生。可以推广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脱机自习”方法,劝导学生在存放手机后坚持无网自习,通过时间累积计算最终排名,促进不需互联网的情况下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自习效率,提高网络环境下自育能力。
2.过分依赖。要重视忽略个性化教育倾向。教育信息化面临着建设的“高投”与教学的“低效”问题,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对策是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益和效率,坚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宜、适度和实效原则[3]。在广泛选用教与学资源的同时,宜注重选择和鉴别,互联网选用的教学资源质量不一,选用思政课网络资料时宜广泛对比,优中选优,对选用后的网络资源宜再提炼、精加工、巧运用。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为师者深入研究教育规律,有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成效。
3.偏离主题。教师既要专注于对信息教学系统的设计、监控、研究和评价,更要注重教学信息的广选、优选及弃选。网络资源极为丰富,选用教学内容不能离开主题,要重视教学内容边缘化倾向,不宜选取内容生动但远离主题的案例,要充分而谨慎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让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始终服务于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正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借助校企合作,探索形式多样的生产性实训,将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训练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如何正确构建基于生产性实训的实践课程体系,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进程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实践教学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的实训只是针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由于受到校园环境的局限,与真正的企业环境、企业氛围仍有差距。而生产性实训则是对于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训练。
从学生的角度看,实训教育就是为就业服务的,其本质不是培训而是就业,因此目前多数培训机构的市场宣传策略以“就业”为诉求点,但这实际也是很多培训机构的一个难以言说的软肋。例如某著名培训机构的学生实际成材率不超过20%,多数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开发能力,培训体系的目标并未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承诺难以兑现,品牌认知度下滑。
这些问题归结到最后是要提高实训质量,提高成材率。
1 生产性实训的目标和要求
笔者看来,“实训课程 = 素质 + 技能 + 经验”。实训不止是技能,而是全方面的训练。“实训教学 = 有基础的学员 + 双师 + 三真 ”。基础包括:求知(职)欲、基本的操作基础。如计算机职业应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双师”指的是培训教师应同时具有讲师兼工程师的双重角色。“三真”则包括: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真实压力。
生产性实训应与企业接轨,是通向企业的出口,是获得“工作经验”的途径。实训要面向企业的用人需求,强调不只是技能接轨,还有综合素质。现在的企业招聘看重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如何获得工作经验呢?而这也正是生产性实训必须要达到的目标之一。通过实训,让学生理论更扎实,技能更熟练。
如何做好实训,首先,实训项目的选择必须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例如现在市场上大量的中小软件公司需要能快速理解客户业务,为客户熟练开发业务管理系统的程序员,或者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生代的web2.0的网站,需要很多掌握rich UI+云计算技术的程序员。而市场需求是我们设计实训项目的主要依据。同时企业对人才各方面素质的要求也是我们设计实训项目的重要依据。其次,实训项目必须以真实项目为主线,以认知规律为指导,课堂教学和项目开发同步推进,在真实企业环境下帮助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积累真实工作经验。在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改造。企业的项目往往只强调结果,而不重视做项目的过程的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而课堂教学往往只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砌,而不重视和实践结合。对实训项目的改造正是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真实项目的过程中,穿插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彻底融合。
2 实训过程控制
对于实训过程大致可以分为:(1)筹备阶段;(2)技术培训阶段;(3)实训实施阶段;(4)实训收尾阶段。
根据实训目标,实训对象的水平以及实训需求的不同,对实训的总的时长及各阶段的时间分配都可以做出不同的调整。其中技术培训阶段和实训实施阶段不是顺序进行的,事实上,这两部分是完全可以并行的。传统的实训先理论教学,再进入实训,不符合认知规律。应该在实训中发现问题,通过技术培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训的规范也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规范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实训的过程要规范,一个是学生要养成很好的规范。没有规范就不能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好比工业产品和艺术品,艺术品没有规范,所以不可复制。而在严格规范下的生产线生产的工业产品则可以大量复制。我们的实训体系,应该做到对于所有的培养对象都是可以复制的。
在实训的筹备阶段,主要工作应是业务培训,即用规范的形式和文档,描述业务,并带学生模拟需求调研的常用形式。通过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调研,并组织学生和业务专家交流。交流的形式要面向实战,搞模拟。给学生布置需求调研的任务,在模拟环境中,由学生完成需求挖掘的任务,编写文档。
在筹备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团队建设,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于一个陌生团队,首先要破冰。组织学生进行内部交流,也可组织拓展训练,开展团队竞赛。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应做好实训动员,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目标,包括短期的和长期的,指引学生达到职业目标的途径并由此引出实训目标并教会学生扮演好自己在团队内的角色。
在实训的技术培训阶段,要抓住项目需要和学员的现状,综合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好技术培训的内容和计划,了解学员入训前的技术状况,本项目需要的知识点,列出对比的文档,为技术培训计划做铺垫。培训应根据认知规律做计划,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培训和项目同步进行,相互穿插。课堂教学针对项目实践来安排,培训内容的安排需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在实训的实施阶段,以软件项目为例。一般软件项目的过程流程是:需求分析—项目设计—编程—测试—部署。
需求分析阶段,需强调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告诉学生需求分析没做好,软件就很难达到客户要求。教师需要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如物资管理系统,需要引导学生去了解物资供应站的组织机构、岗位设置等常识。还有这套软件将来由谁来用?已有的系统谁在用?都干什么?用户关心哪些数据?这些数据的处理的业务规则和业务流程?涉及到哪些业务凭证?和哪些系统有关系(系统间的接口)?有哪些非功能性需求:速度、用户数目、数据规模等。当学生通过调研获得答案以后,需教会学生使用模板完成需求分析报告。
在项目设计阶段,教会学生从模仿开始,指导学生完成用例分析、时序图、系统处理流程图。工程师可提供现场支持,确保学生完成任务。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可在同步的教学中安排,现学现用。
编程开发阶段,要做好进度控制。进度控制是真实压力的体现,可每日进行进度检查,每周,里程碑评比,考核评比与学生学分挂钩,学分与毕业就业挂钩。在开发阶段涉及的知识点也可在同步的教学中安排学生同步学习。
在测试阶段,如果是为了培养测试人员,这个环节则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开发人员,则重点做好单元测试即可。在这一阶段需要指导学生学会设计测试用例,根据软件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性设计测试用例。
在部署阶段主要是集成测试和用户验收测试,这一部分工作可由专门人员来进行。完成后即可进入实训下一环节。
篇10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档案资源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着重讨论信息化能够在档案资源管理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在建设信息化档案资源管理过程中会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1.信息化在档案资源管理中起到的作用
我们首先需要总结目前档案资源管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档案的整理程序繁琐,易出错。纸质化的档案管理需要繁琐的人工操作程序。档案需要人工进行校对,整理成卷、袋、册、盒,以及分类整理编目。每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错编、漏编等问题,且由于档案繁多,复查十分困难,容易导致众多遗留问题。其次是档案的保管环境要求较高。归档后的文件,受到温度、湿度等众多环境因素影响。一旦条件不适,容易导致纸质文件字迹模糊、粘连等问题,,不能避免一些突发的灾害,如火灾、水灾等对档案的毁损。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再次是档案保管的成本较高。随着企业的发展,档案资源必定是越来越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来维护,也需要更大的场地来保管。投入成本逐年递增,对企业也会造成不小的压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为以上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显著提升管理效率
通过将档案资源信息输入电脑,通过软件程序来实现编目、分类和保管,通过检索等功能能快速定位,完成编辑和修改,也易于档案的调阅和更新。
1.2无纸化更利于保管
电子化档案资源不存在纸质发黄变脆等问题,数据库也可以进行异地分布,确保数据中心不会因为突发的人为或自然灾害而导致数据丢失。
1.3降低企业投入成本
企业只需要一次性购买或者开发一套档案管理系统,雇佣管理员进行日常运维即可,不存在后续持续投入的问题。现在虚拟化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也解决了物理服务器占地问题,通过虚拟的数据中心储存大量数据,为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供了可能。
2.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尽管信息化建设为档案资源管理带了变革,但不可否认,当前档案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多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资源的安全问题
档案作为企业的智库,一旦泄露、遭到恶意篡改或丢失将会给企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电子化档案数据存在信息篡改不易察觉的缺点,同时在联网条件下,任意一台终端设备都可以访问到数据中心,资源遭受恶意攻击的风险会大大提高。
其次,传统的数据中心也需要承载物理服务器的机房,机房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如果出现服务器宕机、停电等问题,数据可能会在几秒之内荡然无存,且恢复十分困难。
2.2资源整理缺乏统一性
很多企业,尤其是跨国、跨地域企业,不同分公司采用不同的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和方法,容易导致数据库无法对接,运维困难,后期开发成本大等问题。
3.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针对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以下是作者给出几点建议:
3.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应自上而下统一规划、部署
由于档案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建设初期就应该重视。应由企业总部发起,统一规划部署,并设置使用规范,从而实现各个部门、分公司的档案对接与集中、标准化管理。
3.2加强软件开发,建立安全和容灾机制
网络安全是确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切实有效的关键。对于不涉及保密的信息资源,可以开放共享,便于让更多的用户参考,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而对于内容,则需要相关软件支持,一方面能够实现内部系统兼容共享,另一方面强化防火墙,防止黑客攻击。同时还需建立完善的容灾机制,在面临突发的灾害或者系统宕机等严重问题时能够实现数据恢复。
3.3建立档案管理指标体系,对档案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
即使是计算机系统,也依旧需要合理的操作维护才能够发挥作用。因此,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十分重要。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操作规范和考核机制,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培训,不断更新人员的知识储备,使之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
企业也需要对IT管理员从系统运维角度制定规范、定时开展新技术培训。一方面评价其在系统安全等环节上是否切实有效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能够及时跟进IT技术发展,只有不断更新产品生命周期,才能够有效解决电子档案的安全问题。
3.4使用虚拟化技术代替传统数据中心,进一步节省成本
应对传统数据中心服务器随着数据增多而需要扩建的问题,可以考虑采取虚拟化技术,将物理服务器转为虚拟服务器,将所有数据托管在云资源池,通过软件保证数据扩容、容灾、管理等系列问题,这样解决了持续的成本投入,也容易解决后续的安全和运维管理问题。但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选择可靠的虚拟化技术供应商,确保技术的成熟、安全和效率。
参考文献:
篇11
一、互联网背景下图书资源管理基本概念介绍
在互联网背景下,在高校图书馆,可以将高校图书资源管理称之为数字化图书资源管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各类互联网通信技术(比如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类通信设备也在社会各界得到了广泛使用,高校在进行图书资源管理时,也可以凭借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数字化的图书馆,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起可以共享图书资源的信息系统,进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信息查询和阅读需求[2]。然而新的事物产生必然会带来一些争议,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有诸多学者尝试从各个角度来讨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因此意味着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数字化图书资源管理建设会有不同的说法和定义[3]。但是总体而言,对于我国发展环境来讲,我国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图书馆建设对图书资源进行管理的重点是从两个方向来进行开展的,分别是信息服务和信息环境建设。信息服务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图书资源进行管理,主要融入了电子信息技术来对图书资源进行延伸和补充,这样便可以更加方便和灵活地为用户提供浏览、阅读、查询、获取信息等全方位服务;信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将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视为一种特殊的图书资源管理环境。一方面,高校的图书馆仍然是以实体的建筑形式存在于高校之内;另一方面,为了使用户能够随时感受到高校图书资源的作用价值,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进而可以实现在线信息资源服务,真正做到了将高校图书资源融入每一个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实现了将客观存在的高校图书馆资源转变为数字资源。
二、互联网对高校图书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互联网对高校图书信息资源建设能够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促使高校图书资源管理建设的方法发生了转变。运用互联网技术后,图书馆对于数字图书的需求量逐渐攀升,使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图书资料管理建设时,不仅要关注传统纸质图书,还需要对数字图书进行规划建设。必须及时升级图书馆内各类电子资源,包括书籍、简介、索引等等,实现线上常态化、实时化的服务管理能力,以满足不同专业领域内的师生对于信息资源使用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也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的能力,使资源得到了更好地利用。其二,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愈发多元化。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后,吸引了更多的读者,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这就意味着高校图书信息资源建设人员必须不断将校内的各类图书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个性化、精准化、知识化建设。其三,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图书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将会越发便捷,不仅可以打破传统信息资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也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用户人员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使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4]。
三、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建设不规范
信息资源建设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许多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在信息建设过程中,网站形式上、分类上都存在着同质化问题,更有甚者将其他高校的数字图书馆模式进行照搬照抄,这就导致了图书资源管理建设工作无法体现出本校特色,更无法满足师生对于信息资源的个性需要,内容和形式上都极为单一,往往会造成使用者的审美疲劳[5]。与此同时,高校在进行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时,也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各类数据之间无法实现共享和兼容,高校信息资源无法跨库检索,用户在进行资源调取时往往面临检索不便的问题。
(二)专业人才力量不足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技术的专业化、功能化、先进化将越来越要求管理人员提高技术使用能力、加强职业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互联网技术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在进行图书资源管理建设时都存在着严重的专业人才力量不足问题,许多管理人员不具备使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也缺乏对于互联网技术使用的重视,这就导致了互联网技术应用上受到了限制。
(三)信息资源使用率低
我国高校图书资源管理建设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对于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许多高校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去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并且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数字图书馆作用,不断丰富着内容,也购买了大体量的数据库来保障数据信息的扩建,可是还是会出现数据库使用效率低的问题,许多用户根本不知道高校还有这方面的技术,也不知道具体检索方法,这就导致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使用率较低[6]。
四、互联网在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中的应用
(一)创建智能化信息资源采购模式
要真正发挥出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的作用,必须创建起智能化的采购模式,才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服务能力,满足不同师生对于信息资源的使用诉求。实现智能化信息资源采购模式主要是指针对智能化设备的采购,同时也要对信息资源设备进行有效维护。因为应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必须依托先进的设备才能够确保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性,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高校应该提高对于设备采购的重视,增加传感器相关先进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拓宽信息渠道和采集能力,使得高校在图书资料储备上、服务质量上、管理范围上、信息资源支撑上都能得到提高。
(二)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
在进行高校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动态管理才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工作:其一,创建起动态管理机制。由于高校内的许多图书资源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动态化管理机制才能够有效地确保管理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做好资源采集工作,根据不同的动态变化,拟定出合理的管理方案。其二,实现图书资料动态管理,也需要加强经验交流。高校在进行图书资料数据信息建设过程中,应该促进经验交流作用的发挥,可以定期开展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研讨会、座谈会、技术培训会等等,既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资源使用能力,也可以满足用户对于信息的获取的需求,使高校图书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7]。
(三)创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对信息资源进行共享才能够有效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发挥出高校图书馆信息储备的最大价值,提高高校影响力。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要有创新的理念,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明确图书馆图书资料储备情况,并按照个性化的标准建立起有一定特色的数据库,同时也应该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交流合作,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图书资料资源,既要满足不同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也要尽可能地肩负起传承知识、促进信息资源利用等责任。
(四)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人才建设
在进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建立起符合信息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聘用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对于互联网技术、信息管理、图书管理,甚至是与法律相关的人才的引进,全方位提高高校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水平,为高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基础。
(五)依托云计算技术,提升数据整合效率
现在,我国各高校都呈现出了对于图书馆图书资料规模建设高度重视的特点,而单纯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数字资源建设的话,将很难适应日趋复杂的互联网环境,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云计算技术,更好地提高数据整合和安全保障能力。运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对互联网进行等级划分和安全等级规划,尤其是安全等级上,云计算可以对用户的隐私进行充分的保障,因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运用云计算也可以有效节约成本,高校可以通过自建私有云的形式对关键数据进行整合和收集,避免对于其他收费服务平台的依赖,也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投入。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在进行图书资源管理时有了更多的发展可能,与此同时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为了真正发挥出高校图书资料的作用价值,使高校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高校需要积极结合互联网技术,顺应时展潮流,通过建立“互联网+图书馆”对高校图书资料进行灵活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秦新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283-284.
[2]徐晓文.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8):121-123.
[3]张晓琼.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员能力建设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9):138-139.
[4]赵洪波,罗玲,王蕴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分析[J].城建档案,2020(5):37-38.
[5]张春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实践[J].休闲,2019(4):273.
篇12
一、云计算及其特征
云计算的说法正在广为流行,Gartner高级分析师Ben Pring评价道:“它正在成为一个大众化的词语。”但是,关于云计算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每个人的理解都各不相同:
Markus Klems:云计算就是以Internet为中心的软件。
Reuven Cohen:云计算是一种基于Web的服务。
Douglas Gourlay:云计算就是让用户透过Internet访问技术服务。
Praising Gaw:云计算就是新的Web2.省略以及微软的云+端计算模式,都可以看成是云计算的一种。它们都拥有一个丰富、复杂的分布式计算环境,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并能实现动态的资源分配以及种种其它云计算要求的条件。
可以看出,云计算具备了自己的新特性:以互联网(Web)为中心,面向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计算,对计算资源进行动态分配,交付的是服务。
二、云计算的实现及表现形式
1.Web的发展让云计算的实现成为可能
回顾上述云计算的4个特性,我们可以想像,如果提前5年提出这个概念,云计算一定会胎死腹中,网格计算的局限发展就是一个反面教材。时代给云计算带来了太多的幸运,这些年来,Web基础设施日渐完善,随着Web2.0概念的不断成熟,Web本身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平台了。难怪在业界中,Firefox 3提出“Web即操作系统”的目标,gOS操作系统集成丰富的Web2.0服务。Web终将成为未来应用环境运行的一个基本平台,这一点也是让云计算成为可能的一个基本要素。
为什么说Web将会成为承载云计算的核心?
从技术上看,Web的结构如此之简单,以至于每一个接触过Web的人都知道,它只是一大堆以超链接相互连接起来的文档。内容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简单的标记语言描述被存放到一起,非结构化的存储让其具备了强大的描述能力。人们只需要用几个简单的协议,如TCP/IP、HTTP等就可以很快相互产生互动。同时,它能够将各种不同的异构系统都连接在一起。对于用户而言,完全可以不用考虑整个IT体系后端运行的是什么操作系统,什么中间件,什么数据库,只需要一个简单的URL以及响应的角色身份,就可以得到想得到的任何内容。
此外,基于服务的交付模式,也同样是最近几年才逐渐成熟和被不同技术一致认同的。不管是基础的计算存储资源也好,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也好,如果不是以服务模式交付,其复杂度是任何企业都无法承担的。
正因为种种条件的成熟,云计算才能被如此众多的企业和用户所认同。
2.云计算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种种不同的云计算概念围绕在我们周围。有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应用云、应用环境云等等,而不同的云计算,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各自有截然不同的层次划分。如Amazon提供的是基础设施层上的云计算;Google提供的更多是架构和平台层上的云计算,更高一层的云计算还提供许多应用服务。今天,很多SaaS运营商的服务平台,无不是用云计算搭建成的,这也是云计算这么火热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云计算表达了不同企业对云计算的诉求,也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InfoWorld网站同数十家公司、分析家和IT用户讨论出了云计算的几大形式:
1.省略是迄今为止这类服务最为出名的公司。SAAS在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和ERP中比较常用。Google Apps和Zoho Office也是类似的服务。
2.省略、Sun、IBM和其它提供存储服务和虚拟服务器的公司中新生。这种云计算是为IT行业创造虚拟的数据中心,使得其能够把内存、I/O设备、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来为整个网络提供服务。
3.网络服务。同SAAS关系密切,网络服务提供者能够提供API让开发者能够开发更多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而不是提供单机程序。
4.平台即服务。另一种SAAS,这种形式的云计算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你可以使用中间商的设备来开发自己的程序并通过互联网和其服务器传到用户手中。
5.MSP(管理服务提供商)。最古老的云计算运用之一。这种应用更多的是面向IT行业而不是终端用户,常用于邮件病毒扫描、程序监控,等等。
6.商业服务平台。SAAS和MSP的混合应用,该类云计算为用户和提供商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比如用户个人开支管理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设置来管理其开支并协调其订购的各种服务。
7.互联网整合。将互联网上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整合起来,以便用户能够更方便的比较和选择自己的服务供应商。
三、云计算所面临的问题
云计算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且今天我们已经看到这许许多多云计算的产品了。尽管如此,毋庸置疑那就是云计算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这种不成熟除了业务模式的不成熟外,技术所面临的障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大规模的云计算实现虽然可以让客户机端的成本降低,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网络端需要进行很大成本的改进,它将不可避免地存在这些问题:
1.技术层面,网络资源、服务性能以及网络安全是云计算所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在云计算中,如WebOS中,虽然客户机处只需要一个嵌入式的浏览器和显示器、键盘、鼠标,但是网络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而且一旦部分网络瘫痪,那就意味着用户就不能使用系统;在浏览器中运行大型软件、3D游戏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依赖于云计算后,客户机本体的性能往往并不优秀,运行大型程序是比较大的难题,而且当进行大量数据传输时,网络延迟性也是重点考虑的问题;在云计算中,大量的数据都存放在网络中,那就意味着如果某个黑客破解了一个运营商的数据库和文件服务器,那么所有人的隐私就会全部暴露给黑客,造成严重的信息安全泄漏。
2.标准层面,推动云计算的发展必须要有开放的公共标准,包括基础设施价格、网络和互联网应用等都需要基于开放标准,这样才能使得用户尽情享受云计算应用和服务,包括自由地进行信息共享。戴尔在美国申请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商标未获得批准,正好折射出云计算标准这一问题。云计算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提供的应用服务模式又是五花八门。李开复认为,云计算必定应当基于公共的标准和协议。当一个公司垄断了云计算的时候就有很多让人担心的情况会发生,比如说,数据会不会被盗用,而当用户有选择的时候,事情就不会发生了。不让一个公司来拟定所有云计算的协议,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公开的标准,用国际的标准,但这又牵涉到各家技术互通的问题。因此,必须和其他产业伙伴合作,才能够制定。目前而言,要取得云计算的标准看起来是件很艰难的事情,涉及到各个厂商的利益协调问题,要制定云计算的标准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3.人才层面,云计算的提倡者基本来自企业,但业界官员和计算机科学家表示,人才的匮乏可能会限制云计算技术未来的增长。目前,即使是美国最久负盛名的大学也很难找到提供云计算所需要的所有技术培训。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但是目前许多应用软件并不是为分布式计算而写,导致其在云计算中也难以应用。此外,云计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数据中心的模式,每一个云计算的服务商必然需要将庞大数据中心中的资源进行数据整合与挖掘,这需要大量海量数据处理人才,而这方面的人才同样奇缺。
四、结论
云计算不是一个技术名词,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是,云计算已经降临了,它将是下一代技术的引导者,并且最终会被所有网络用户和企业接受。然而,整个云计算行业的发展需要应对一些挑战,并消除用户及企业的担心。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5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欧阳.山雨欲来风满楼――云计算趋势一览[J].程序员,2008,(11):37-41.
[3]蔡学墉.漫谈云计算[J].程序员,2008,(11):50-51.
[4]许舟平.云深不知处――大规模分布式云计算方案详解[J].程序员,2008,(11):58-61.
[5]潘行之.实践云计算――基于Amazon Web Services的在线交易应用[J].程序员,2008,(12):64-66.
篇13
云应用不是高不可攀
云计算应用的爆发期何时才能到来?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曙光公司在成都建立的云计算中心已经开始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开发、测试等云服务。曙光公司在无锡建立的另一个云计算中心经过一年多的试用,已经拥有了40多个客户,应用涉及物联网、在线办公、物流、动漫等。
正在积极转向云计算的VMware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宋家瑜举例说:“云时代的研发已经颠覆了传统研发的思维模式,研发工具也有了巨大的改变。以前,研发多是以厂商为主导,而传统的研发平台和工具只适用于35岁以上的开发人员。云时代的研发在开发语言、环境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研发也不再是厂商一方说了算,而是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
云计算技术逐渐成熟,云研发环境越来越完善,云应用由量变到质变……这些变化将推动云计算应用逐步走向成熟。
许多人对云计算应用还有模糊认识,认为云计算应用完全不同于传统应用,两者是格格不入的。其实,应用还是那些应用,只不过云应用基于虚拟化、云计算等新技术,可以更快地完成开发,更快地被部署和应用,从而降低系统的整体拥有成本,让用户有更好的应用体验。
云计算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它将以前的硬件、软件、解决方案等以一种可计量的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用户不必自己构建庞大而昂贵的基础设施,只要按需使用,并按使用量付费即可。
云应用的两个典型特征是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用户千万不能因为应用前面加了一个“云”字,就以为云应用高不可攀。
“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的IDC服务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最基础、最简单的云服务模式。”无锡城市云计算中心主任袁伟分析说,“不过,云服务与传统的IDC服务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第一,云服务基于一些新的技术,包括虚拟化、多租户等。第二,云服务具有不同的服务水平等级,管理人员可以主动地不断地去优化云服务。第三,云服务包括多种不同的商业模式,用户既可以按使用量付费,也可以与服务商协商,进行利润分成等。”
永中Office是无锡当地的一个操作系统软件厂商。由于国外操作系统厂商的垄断以及软件盗版的影响,采用传统的软件许可证销售方式的永中Office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与无锡云计算中心合作以后,永中Office变成了在线应用和付费的SaaS方式,从而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途径。“软件的使用方式变成了SaaS模式,既解决了软件使用中的安全问题,又可以消除盗版的不良影响。云计算模式不仅将改变软件的应用模式,而且在音频、视频应用以及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无锡云计算中心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历军表示。
VMware也参与了无锡云计算中心的建设。VMware许多先进的技术和产品都已经应用于无锡云计算中心。10月13日,曙光公司与VMware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国共同推广云计算服务。宋家瑜表示:“VMware将联合云计算产业链上有实力的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共同促进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用户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此次与曙光公司进行战略合作,VMware首次将按需收费的商业模式带到中国,并在无锡云计算中心进行应用和推广。”
梧桐树能否引来金凤凰
按照既定的战略规划,曙光公司除了在成都、无锡建立云计算中心以外,还将在国内其他多个城市建立云计算中心。
历军表示:“曙光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和云计算服务产品将捆绑VMware的产品和方案。双方的合作不仅体现在产品和销售层面,而且双方还将在技术和研发方面进行深度的战略合作。比如,VMware将对曙光的技术和服务团队进行产品与技术培训,此外还会为曙光研发团队使用VMware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历军将建立云计算中心比作建“剧院”。曙光与VMware作为云基础架构方案提供商,将合作建立一座座规模庞大、装潢精美、配套设施完善的“剧院”,借此吸引更多优秀的演出团队(云应用)来此表演,从而提高“剧院”的利用率。
“无锡云计算中心一期办公面积1000平方米,可容纳600多台服务器,数据存储量达到1PB。IT基础架构中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大多数都是曙光的,当然其中也少不了VMware的软件。按国家规定,这种云计算中心设备的国产化率应高于60%,而无锡云计算中心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90%。”袁伟介绍说,“将于明年4月30日正式启用的无锡云计算中心新楼,建筑面积达到4.7万平方米,能容纳10万台服务器。”
基础设施完备的剧院就一定能够吸引到高水平的演出团队吗?逐步走向完善的无锡云计算中心能吸引到足够的云计算用户吗?在过去一年的试运营期中,无锡云计算中心已经有了40多个客户,其中包括北京的创新工场、无锡当地的物流公司、从事动漫创作的水晶石公司以及传统企业的ERP应用等。
这些客户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袁伟表示,客户的来源十分广泛:有的客户慕名来云计算中心参观,感觉云服务能够满足其需求,所以就签了约;有的客户是相关政府部门推荐来的,云计算中心成了吸引厂商投资的一个有利条件;有的客户是云计算中心主动出击寻找到的;还有的客户是通过云计算中心的合作伙伴推荐的。“目前,无锡云计算中心还处于发展初期和市场拓展阶段。因此,我们没有赢利方面的压力。”袁伟表示。
当无锡云计算中心全面进入商业运营阶段后,赢利能力对这个“剧院”来说肯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我们的策略是先树立一批样板用户,让广大企业用户对云应用和云服务有更真实的体验。”历军介绍说,“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好‘剧院’。下一步,我们要寻找到一些好‘导演’、好‘演员’,让他们在‘剧院’进行表演,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剧院’。我们会拿出一些资金,帮助那些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客户更快地采用云服务。”
城市云即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