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地理教学的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教学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理教学的方法

篇1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1.巧引歌曲。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

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例如在讲 “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自转”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情况,然后学生同桌为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利用好课本中的图

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其中地图的作用更重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图尤为重要。

1.学会看图。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在讲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七大洲的位置以及它们中间的海洋,然后出示东西两半球图。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的形状、位置了。

2.学会画图。让学生学会画简图,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四个圈,标出回归线和极圈的位置、度数,然后让学生填出五带的名称,再让学生离开课本,自己画,慢慢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对学生综合地理知识起到良好效果。

3.学会用图。在讲完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设计一些问题。例如,在讲完“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图”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学生能接触到的问题:假如你要到北京去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要通过哪些铁路线?经过哪些城市?这样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目的,又训练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多媒体的教学

多媒体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声形色画并茂,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进程,集中注意力,又能使课堂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篇2

一、树立师表,引导学生情感正确发展

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良好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底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教学教学相长。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不良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我在教学中,坚守着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课堂中,自己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了而导致改错成绩分数,当时,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采取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三、教师教学语言应饱含感情

现在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但更多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七年级上册地理讲到陆地地形的类型时,我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四、运用诗词,歌曲、趣闻激感

篇3

一、新疆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新疆地理是新疆高校地理学一级学科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描述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的课程,她包括新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地理学科的发展,在新疆高校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教学非常必要,因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学要为实际生活服务。而新疆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

新疆地理教育的核心是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本文在高校把新疆地理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对家乡的认识、观察,运用新旧联系、进行比较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旧貌、喜看家乡的新颜,展望家乡的前景。

新疆地理涉及面很广,内容非常丰富。新疆地理教学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大大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新疆地理教育结合新疆的实际,可使学生生动具体地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辨证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在新疆地理教学中结合人口和民族、河流、植被与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大气污染、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环境等内容,使新疆地理教学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实在。例如讲新疆的气候时,让学生归纳出新疆的气候特征之一是干旱大陆性气候显著,这时可以联系新疆气候的实际,让学生说说他们亲身感受的新疆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我们在新疆地理的教学设计上,坚持“教育性、生动性和实践性原则”。下面谈一谈新疆地理教学途径和方法的几点体会。

二、新疆地理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课堂教学是新疆地理教学的主要途径。一种情感和观念,都是掌握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爱国教育是在传授地理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本知识、插图,通过提问、实验、思考、谈话、讲述、讨论、图表、录像、多媒体演示等方法,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假设、推理等思维方式,让学生从亲身经历谈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并根据课本内容,联系家乡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形成准确的、较全面的家乡观念。例如,讲新疆的位置和面积时,在中国地图把新疆的位置和面积也指出来,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较好地记住新疆的位置和面积;又如,讲到沙尘暴时,可结合南疆多沙尘暴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沙尘暴的危害及预警信号。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新时期的地理教学,强调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开展兴趣活动可使乡土地理知识得到延伸,例如:办墙报和专栏、读历史等读物、介绍名人等活动,不但有利于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不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感性认识的加深。比如可以办“新疆风光”的图片展,或出黑板报。介绍古今历史上一批杰出人,激励学生为家乡争光的壮志。举办讲座也是进行爱国、爱家乡主义教育的一个好办法。

(三)比较法是新疆地理教学的有效方法

新疆和周边的省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学校不少学生来自内地的发达城市,也有农村来的,在新疆地理教学过程中请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把各自家乡的经济发展特色告诉大家,加深了学生对周边地区的了解的同时可以进行新疆和兄弟省区以及新疆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认清优势与劣势,使学生对家乡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激发他们更努力地学习,建设家乡的斗志。

三、加强实践环节,提高新疆地理教学质量

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综合性、实践性强,而新疆地理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新疆地理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的周围环境之中,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参观南北疆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乡土地理的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在当地都可找到例证,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

【参考文献】

篇4

教学方式信息化,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一些抽象的知识用直观形象的方式体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直观演示式教学方式所谓直观演示式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事先利用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播放,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美国”一课时,把美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文化、经济、主要城市等制作成课件,上课时在适当时间演示给学生看。此种教学内容需要探究的成分较少,利用信息技术主要是避免教师乏味地讲解和学生机械地记忆,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快速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教师的讲解往往事倍功半,而信息技术的作用却非常明显,如地球的运动、四季的变化、火山喷发等,借助课件可以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学习“海陆变迁”这一课时,用动画课件可以让学生直观看到火山喷发的整个过程,包括火山将要喷发前地壳的变化、熔岩的运动,喷发后熔岩的流动情况、火山灰的情况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刻理解课本内容。主体参与式教学方式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要求给学生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当中,就是要改变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地球公转运动”这一节课时,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课件中的内容自主学习,如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遇到问题,学生不仅能与同学进行交流,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探讨。这种学习环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心情舒畅,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迸发。探究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也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主要呈现方式是通过以问题的形式展现书本知识,促进学生去探究。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结合学习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如在学习“西亚”时,笔者用有关西亚战争的课件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西亚有个整体了解,然后提出诸如为什么近50年来西亚战火不断,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在学习石油输出路线时,笔者给学生补充了苏伊士运河的资料,让学生去探究为什么输往西欧和美国的石油大多数走非洲好望角,而不走“红海-苏伊士运河”这条近路。这种与地理学习内容相关的探究性资料在网络上是非常丰富的。又如我国为什么要建三峡工程?为什么要实行“南水北调”?“南水北调”为什么要首先从东线开始?载人飞船为什么从太原或西昌发射?为什么要选择在内蒙古着陆?等等,这些问题不但能让学生开扩眼界,掌握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逐步养成探究的习惯。自主式学习方式自主式学习,就是让学生直接运用网络自己学习。如在学习“中国的民族”时,可以让学生从网络上查询各个民族的服装、民族风情以及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等,从而加深对少数民族的理解。此外,这种学习方式还有利于学生自主掌握和分配学习时间,例如耽误了功课的学生可以从微机中调出要查询的教师教案进行“补课”等。

篇5

1.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教学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下,其主要的教学模式有个别化模式、探索练习型模式与演示型模式。所谓的个别化模式指的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和方式进行辅导,即做到因材施教;所谓探索练习型模式则指的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出一些与地理课程教学相关的探索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所谓演示型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难点与重点,教师采取播放影像资料或图片等方式。

2.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显而易见的是,在地理学习中学生的读图能力对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传授基本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尤其注重对学生读图以及用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要引导他们主动构思和完善自身的空间思维,提高他们在读图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技术所特有的形象性特征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读图、用图的能力,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综合与推理的能力。此外,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克服传统纸质地图等重点不够突出以及内容繁杂等弊端,从而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烦琐问题简单化。比如,在进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一主题的学习时,无论是教师的演示还是学生自我的理解,在不借助外在工具的情况下都很难简便沟通,需要双方较高的空间思维能力。多媒体动画不仅方便教师展示教学内容,也易于学生理解。学生可一目了然地观察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变化,简单明了。

二、关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这种发展态势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是在提高教学质量并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的同时,加强了多媒体教学这种辅助形式的发展,丰富了传统课程教学的内容,确保了其教学形式的主体地位。但是这种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同时熟练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既要体现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又要展示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课堂中的优点,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2.改变教学理念,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优势

教师在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的同时,也要相应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优势,全面提升教学方法和水平。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革新处理,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在顺应时展步伐的同时,拓展教学手段的深度和广度,并最大可能地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授《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节时可以在教学课件中插入图形和动画等知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3.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读图用图能力。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轮廓记忆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教授“我国河流水域”时,教师可将黄河的轮廓形容为一个“几”字,便于学生辨识。在展示长江水系时,则可选择借助闪烁的方式,分析相关的轮廓和图形,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对图像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必将会在辅助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不过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教师要学会尽量克服其固有的弊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效结合,在教学中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中明确规定,教师需要给学生讲授基础课程内容,也需要将学生的思想水平与综合能力进行积极的指导,使得学生具备社会生存以及发展的必备基础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方法、模式,能将基础知识的利用率增加,并提升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所以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改变自己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指导态度,从而在策略应用之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地理课程教学水平。

一、信息技术丰富地理教学方法

对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来讲,良好的课程教学方法对课程学习任务完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在各个科目教学期间都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利用其拓展地理课程知识,将教学模式转变,能将新课程教学目标全面应用。由于新的社会背景下,地理课程教学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支撑,通过结合运用全面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在课程中呈现往往都是需要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综合运用,而多媒体的展示作用具备极强的演示功能,课程中的抽象化知识几乎都可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所以地理教师需要结合初中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将图片、音频、音乐等内容结合利用,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在多种感官调动下,了解地理环境或生态资源的复杂性,这样就能理清地理知识学习中的重点或难点的内容,深度的探究分析地理知识,并获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对不同学科资源的整合

知识之间是融会贯通、互相依存的。所以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教学之间的整合,其实也相当等于地理课程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通过对地理知识讲解,计算机能够展示相应的历史条件、环境背景、发展过程等基本的内容,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发展情况,教师也能利用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样地理课程学习,也能为其它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条件,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性的存在,讲求课程讲解的单一性、针对性。地理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搜寻有关课程的内容,能够给学生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平台利用机会,拓展地理基础知识的宽度,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能实现地理教学的延伸性开展。单纯的就地理知识来讲,开展立体的分析研究,能够将课程学习的最佳效果发挥,达到教师所预期资源整合的教学效果,尽管在两者进行整合期间,教师一旦把控不当就会将地理课程教学本末倒置,但是只要地理教师合理把控其它知识内容的融合教育程度,那么地理课程教学效果,依然具备增强以及提升空间。

三、信息技术有利地理相关知识搜集整理

篇7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需不断学习、创新、反思、实践,总结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复习方法等,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构建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趣味性、知识性和功能性相结合,熟练掌握课本重要地图,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探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研究,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探寻多种地理复习方法,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地理学科的实效性。

一、地理复习课应注重构建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

地理复习课课时一般都比较少,不可能像上新课那样重现全部的知识点,教师应注意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教给学生必要的复习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温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把已学过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应考虑复习内容细致全面的程度,将每章、每单元、每节、每个知识点的不同差异、知识间的联系细致地归纳和概括。互动学习:教师举例讲述、学生记录,思考;针对提纲学习,找出主要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

二、地理复习课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地理复习课应注意突破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利用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使学生的基础能力全面提高,形成创新和探究意识,应注重读图、析图、填图、绘图等探究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呈现分层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充分利用板书、板图、板画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例如第四章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教师把三个不同问题体现在黑板上:(1)工业的分布大势;(2)沿海地区四大工业基地;(3)工业类型。学生思考问题,教师绘制中国的轮廓板图,第一组回答问题(1),并在轮廓中圈出相应的所在位置,同时由同组同学填出相应铁路线、河流、城市的名称;第二组回答问题(2),并把相应的位置圈出,同时把每个区域内的城市说出并标出;第三组把前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说明;第四组回答问题(3),教师利用板画四个工业基地,使学生填出每个区域内的城市并说出相应的工业类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知道资源、交通、市场、区域联系等对工业的影响,使学生理解本节的难点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复习应注重趣味性、知识性和功能性相结合

1.例如复习长江、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时,首先引导学生看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图,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编了一句顺口溜:“青藏川云庆南北,西安江上。”然后再看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图,再教给学生这样的顺口溜:“青川甘宁蒙,陕山河山东”,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感到非常轻松快乐,同时也很容易掌握此知识点。

2.例如复习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时,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回想一下每天到学校上学、寒暑假旅游的出行工具的选择,把此知识点生活化、具体化,使复习内容具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功能性。

3.在复习铁路线经过的省区时,引导学生复习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轮廓、省会等知识点,使复习内容具有联系性。

4.知识点的复习:推测考试范围,提炼重点知识,课上、课后教师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巩固的时间,采取多种形式,变换花样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比如师问生答,监督指导,答案写在黑板上的自主学习;生问生答,互相评价,答案写在练习本上的合作学习。

四、熟练掌握课本重要地图

复习地理必须复习地图,熟练掌握重要地图,是搞好复习,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

一是中国政区图。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记各省、区的名称和位置;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

二是中国地形图。熟悉地形概况,对掌握各区域地形的特征,对了解气候的重要界线,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大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农业、矿产、森林的分布,都有重要意义。对地形图要牢记主要山脉的位置,并熟悉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祁连山分布的省、区及与长江、黄河的相对位置。还要了解地势的三级阶梯。

三是气候图。包括一月、七月份平均气温图、温度带图、年降水量图、干湿状况图。掌握上述气候图,对了解气候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特征,了解区域地理的水文、农业等差异都有好处。在气候图中,要掌握一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年降水量图中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位置,五个温度带、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其中以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最为重要。

篇8

一、针对授课内容,恰当选择地图

我们知道,地图可分多种,如地形图、气候图、动植物分布图、人口分布图、人种分布图、交通图、行政区域图等。教师授课时不能针对性不强甚至无针对性地用图,否则不但不能起到地图直观、形象的吸引学生的作用,反面会产生干扰对主要内容的学习和把握,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不良后果。简而言之,就是每一张地图侧重点不同,不能混用。比如不能用交通图来讲行政区规划,不能用全国地图代替特定区域地图。

此外,选择地图还指要在同类型的地图中进行精选,要优中选优,重点突出,且数量不能太多。一般说来,一节课里运用地图的数量不得超过三幅,否则势必会使学生走马观花般地接受知识,而抓不住重点。一张地图往往包罗万象,内容繁杂,一堂课如果使用多张图,而且指导视图时面面俱到,就会失之过“多”,效果不佳。

二、精读地图,提炼重要信息

指从地图上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分布范围、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方向等信息,以达到以图知地的目的。读图其一要讲顺序,一般顺序是:先图名再图例最后正图。在读正图时还要注意其他顺序,比如:沿河流,沿海岸线、铁路线,沿经线,沿纬线等。其二要讲技巧,当然技巧是多方面的,因图而异。

读图是运用地图最基本的环节,是锻炼地图能力的第一步,是学习地理的“向导”。教师的关键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读图要领及注意事项,正确读图。

三、解析地图,挖掘隐性信息

解析地图意指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地图中的显性信息进行总结、归纳,进而得出属于自己的文字信息(隐性信息)。普遍认为,解图可分两个层次:①基础层次:挖掘隐性信息。地图中的显性信息主要有河流、资源能源、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交通线路等,要引导学生善于用显性信息分析挖掘隐性信息。如根据海南岛、夏威夷群岛等的地理位置、地形去分析它的气候特征和旅游业的形成,根据我国几大工业基地的位置、交通、矿产等条件分析其成因。②高级层次:提炼信息。通过对上述自然、经济要素的分析,懂得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整体性以及存在的地域差异。

另外,析图也要抓住重点,地理课中的每幅图,其上面的内容都有主次之分,教师要善于辨清主次,排除次要信息的干扰,抓住每幅图的核心和主旨,从而使每幅图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四、勤绘板图,引导学生自绘地图

绘图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己绘图,二是引导学生绘图。其中第二个方面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学生的亲手绘制,既能使学生掌握一些绘制地图的基本技能技巧,又能加深学生对所绘图中的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般的教学挂图由于它负载的信息量大,即使只用一张图或中心图,这些图的颜色、文字、符号、数字过繁,往往会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和着重点,产生教师讲课与学生听课的脱节而未能达到用图的目的,那么教师上课采用板图形式情况就会不同。教师用简易笔法把复杂地理事物迅速绘出,它取其神似,不计细节,旨在抓住基本特点。因此它表现的地理事实切中要点,对揭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具有突出的表现能力,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五、图文互转,理解记忆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地图中析理,或通过阅读把文字内容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是训练学生图文对照、以图释文的能力的基本方法。抽象复杂的地理关系,单靠综合性的语言文字记忆是困难的,借助各种图表来理解和记忆就比较容易了。课本中对“无霜期”的描述是:从头一年秋季的初霜到第二年春季终霜,这一段时间期称为霜期。除掉霜期,一年中其他的时期就是“无霜期”。假若设计图表来理解记忆,就容易多了。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地图和文字有机结合,既发挥地图直观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突出的特点,又发挥文字表达扼要明了、言简意赅的优势,进一步加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所谓教无定法,实际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地图的合理应用,无疑是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地图,同时教会学生运用地图,不仅使地理课程教学轻松、生动,而且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得灵活,记得长久。

【参考文献】

篇9

一、针对授课内容,恰当选择地图

地图可分多种,如地形图、气候图、动植物分布图、人口分布图、人种分布图、交通图、行政区域图等。教师授课时不能针对性不强甚至无针对性地用图,否则不但不能起到吸引学生的作用,反而会产生干扰对主要内容的学习和把握,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简而言之,就是每一张地图侧重点不同,不能混用。比如不能用交通图来讲行政区规划,不能用地形图来讲气候等。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读图

读图是指从地图上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分布,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方向等信息,以达到以图知地的目的,其中读图顺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本人在教学中严格坚持按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的顺序阅读地图,收效明显。因为图名代表着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先读图名有着开门见山、排除干扰、直奔主题的指导意义;图例是一幅图中地理事物的象征,阅读和熟记重要的图例,是轻松获知图中信息的基础;然后再读正图就显得较为轻松。读正图时一般要根据地图本身揭示的内容,按读图顺序,采用不同的方法:1.按地理事物的空间顺序读,这种方法适合阅读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地图,如气温分布图、人口分布示意图;2.按地理事物的时间顺序读,适合于阅读表达地理事物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地图,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人口增长图等;3.根据地理事物内在因果关系读,适合于阅读揭示地理事物内部联系的地图,如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气候形成示意图等。在读图方式上可以采取如下方法:1.教师示范读图;2.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互相交流读图;3.小组之间派代表读图比赛;4.也可以创设“小导游”情境来读图。其目的是使学生激发读图兴趣。

三、指导学生同步划图

一幅地图,为使其具有完整性、全面性,往往有着较多的地理事物,但对学生来说有点纷乱繁杂、抓不住重点的感觉。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删繁就简,有意识的勾划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并掌握它们的地理位置。一般来讲,重要的地形区、主要的气候类型、矿产地、能源地、河流、交通线等是需要划出的重要信息,如“我国交通线”中的几幅图,教师让学生只划出较为重要的名称并掌握其位置即可。划图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

四、指导学生描地图

地图上有许多线状地理事物和符号,如河流、交通线、分界线(区域、大洲、国家、省份界线)、等值线(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和分布区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水田旱田分界线、温度带界线、干湿地区界线、三级阶梯界线)等。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线状地理事物和符号一定要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绘,以加深印象。

五、指导学生画简图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示意图,如初中地理河流简图、地形简图、经纬线简图、大洲简图、交通线简图。以求加深记忆、理解、掌握的程度。

六、做沙盘

在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做中国地形图沙盘,学生极其踊跃,他们积极策划方案,找出解决办法,动手操作。虽然不够完美,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分析地图

析图就是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以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读图能力。一般来讲,析图可从两个层面进行。①第一层面:挖掘信息。地图中的显性信息主要有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资源能源、交通线路等,要引导学生善于用显性信息分析挖掘隐性信息,像气候、植被、水文、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特点、工业生产布局和特点、人口分布与流动等。如根据青藏高原的位置、地形去分析它的气候特征和高寒农牧业的形成,根据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交通、矿产等条件分析其成因。②第二层面:提炼信息。通过对上述自然、经济要素的分析,懂得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整体性以及存在的地域 分异。

八、图文转化

转就是地图教学过程中的图文转换。①图转文。将图中的信息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或表格总结出来,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便于记忆。②文转图。将课文中的文字信息变为图表形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地图和文字有机结合,既发挥地图直观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突出的特点,又发挥文字表达扼要明了、言简意赅的优势,进一步加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认识。

九、拼图游戏与填图

如中国行政区划地图可以利用拼图游戏来掌握,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掌握各行政区的形状位置关系,再配顺口溜记住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两湖两广两河山(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澳港西台贵云川(澳门、香港、、台湾、贵州、云南、四川)

四市二宁甘青陕(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宁夏、辽宁、甘肃、青海、陕西)

海内五疆福吉安(海南、内蒙古、江苏、江西、浙江、黑龙江、新疆、福建、吉林、安徽)

下面是我总结的简称口诀,每一句内各省之间都是有一定关联的,方便记忆而且容易对应到地图上。

\吉辽,京津沪,(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上海)

桂琼粤闽浙皖苏(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苏),

晋冀鲁豫湘鄂赣(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湖南、湖北、江西) ,

陕渝云贵围着蜀(陕西、重庆、云南、贵州、四川),

台港澳,藏青新(台湾、香港、澳门,、青海、新疆),

篇10

一、地图识别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知识是十分广泛的,大到全球,小到某片区域,很多是学生不可触及的。比如地球的内部结构,大气圈层等,这些所要学习的对象,单凭教师的口头叙述是无法感知到的,有的甚至连人类的双眼都无法观察到。解决这些学习对象的认知问题的方法只有靠地图的展示。如果教师只用语言或文字来对学生讲述,这些有具象化的知识却无法被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定位、区域分布这样的概念,更是无法用语言让学生去明确的。地图将地理事物用图形、文字、符号、数字、颜色甚至多媒体(电子地图)储存了大量的信息,是空间信息的理想载体。尤其是多媒体电子地图,使学生们在教室足不出户就见识了千里之外的风光,如身临其境般的向学生展示他们应该了解学习的对象。地图的认知能够到达传统教授无法达到的高度。如在学习某一区域时,地图用本身丰富的信息量向学生们介绍当地富饶美丽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对其的认知和热爱。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的现行教材明确指出:“地图储存传递着大量的地理要素,这是其他文字材料无法超越的”,在我国我国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及到地图的使用时,指出掌握使用地图,利用地图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地理学科上的感性知识,理解地理研究对象的分布、联系、作用规律等。并能提高我们灵活运用地图的技巧。地图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知识的整合,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必要工具,帮助学生学会地图识别,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识。

二、把握地图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熟识地理知识的最终效果是在心中形成一个深刻牢固的“心理地图”,把空间的关系、分布、变化、结构这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特点,标注在“心理地图”上。地图就承担了代替学生描绘“心理地图”的作用,它把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展示出学生心中该有的“心理地图”的摸样,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心理地图”,可见地图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地理技能和重要的空间定位能力等地理学科的基本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地图的使用,利用地图培养学生进行模型化的思维,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与地图的元素机能结合起来,教授学生的地图认知能力,树立学生的模型思维。比如通过了解地体册的行政区划图,学生可以直接可观的观察到行政取得位置关系和大致轮廓。效果胜过空乏无力的语言描述。又如在学习交通路线、铁路网的时候,老师无法用语言使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通过一张简单的“主要铁路图”,结合黑板略图的总结,学生可以一目了然。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知识的记忆。地图的彩色画面,相对于枯燥的黑白文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能够帮助学生残生整体意识,认识到地理事物相互间的必然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学科的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联系,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可以利用地图突出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在讲长江中下游的时候,可以语言的讲述和地图的绘制同步进行,从上游开始画,然后随着长江的绘画完成,沿岸的支流、风景名胜、特大城市、上中下游的分段、大型水利工程等都一一道出。顺便加上长江的水力资源、生态环境,整个地区的知识点可以在地图的展现出来。由此地图辅助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地理发杂的知识,有条理的形成了形象鲜明的记忆。

三、在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基本技巧

地图对于地理教学的重要作用是替代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地图是地理知识形象系统的展示,是一个庞大的承载多为知识的载体,教师应该懂得利用地图的之一优势,让地图更好的对学生的教授服务。系统完整的熟识教学的知识点,理清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合理运用地图中的各个元素,知识点与地图元素技巧性的结合,才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效果。

1、形象表达

运用地图绘制技术归纳知识点,将知识在地图上具象化,合理运用多种方式,图形、颜色、符号、数字。图形表达形象易于理解,记忆深刻。颜色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不同的颜色可以区分知识点中不同的两种或几种物质,比如地求内部的圈层,层次分明的颜色区分,是学生一目了然。又比如温度变化的标注,省却了复杂的文字赘述,简单明了的将温度的范围,变化趋势表现出来。图形与颜色的结合运用,便于理解方位和轮廓,比如行政区的划分,季风带的区分。

2、知识整合

一张绘制巧妙合理的地图,可以包含一个区域的多种元素。地理是自然学科,自然界很多现象时相互作用联系的,将有联系的现象绘制在一张地图上,将他们的关系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地形的形态分布图,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的海拔高度分布情况,以及各种地形相互作用的关系。自然资源的分布图,通过自然资源的削减以及流动过程,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生活水平、环境的保护与破坏等一些有联系的问题。通过关系在地图上就行知识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对认知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

总之要让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发挥作用必须熟识地图的各种元素、拥有系统的地理知识,有机巧妙的将地图的功能与私利知识结合起来,利用地图的表述功能,选择正确恰当的与元素去表达,才能让地图使得地理教学发货极大的功效,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

篇11

    在常规教学中,对系统知识的讲授要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系统知识的科学性讲授,可以帮助学生有条不紊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并从中把握学科知识的体系,掌握学习的技能,能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如通过对《中国地理》知识的系统讲授,在复习中,教师可带领同学从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两方面阐述。

    通过对系统性知识进行科学讲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知识。

    2、正确选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

    多少年来在教学法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但构建教学方法体系和选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却不外是“启发式”和“注入式”两大类。

    启发式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通过启发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启发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的沟通和信息的反馈。

    1、在地理教学中,正确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法方法,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巩固记忆,撑握技能,实现素质教育达到教学优化。

    在教学中使用启发式或穿插使用启发式,将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双边活动协调,学生在教师的层层诱导启发下,思维得到拓宽,感性的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使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得以利用。

    2、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比较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记忆

    如在讲授长江以后,讲授黄河就可采用比较法。比较黄河的发源地、入海、长度、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两河在治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通过以上内容的比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教学优化,实现素质教育。

    3、通过形似记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使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实现素质教育,达到教学优化。

    地理图并非所有的图形都与其它的物体形似,但涉及到1些重要的内容时,找到形似物体,并运用于教学。即所谓的形似教学。如讲中国34个行政区内容时,为了加深对每个省区廓的印象,就可通过形似教学加深印象。湖南省的轮廓形似披发女郎、江西省形似1个侧面男子的头像、云南省象1只鸡、黑龙江省象1只肥鸭,陕西省象1只小手枪,山西省则象1个平行4边形,湖北省仿佛是披发女郎(湖南省)头上的富有艺术性的帽子等,通过轮廓形状的形似记忆,再记省名、简称、省会,就显得简单些。

    3、在地理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可达到教学的优化,促进素质教育

    直观教具如挂图、板图或实物教具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读图识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技能,培养他们的读图技能,学会推理相关知识,突出学科的特点。

    如读中国地形图,找出秦岭----淮河。点明它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接着读中国的煤、铁、石油分布图、有色金属分布图,得出我国的煤、铁、石油主要分布在北方,有色金属主要分布在南方,矿产资源具有分布广泛相对具中的特点。

篇12

(三)合理运用地图教学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科学合理地使用地图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因为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地图的标示能够将各种复杂的地理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再通过反复地读图、说图和绘图,让学生不断获得对地图感知的同时,有效地增强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比起让学生死记硬背,运用地图记忆更加科学。

(四)合理运用地图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使用地图可以逐渐地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地图形象,他们的空间感就会越来越强。这种空间感一旦建立,学生们就更加容易接受掌握新的地理知识,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想象和思维能力。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与分析可以把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联系和规律。

(五)合理运用地图教学能够发挥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而寓德育于地图当中是地理教学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地图上学生可以看到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资源等,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在介绍名胜古迹时播放漫画“××到此一游”等,可以号召学生爱护公物、讲文明。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图表进行教学

强化图表教学,利用图表进行地理教学,需要从很多方面下手,下面我们仅就以下三种办法来进行论述。

(一)精选图表。精心准备地图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利用图表的第一步就是先要精选图表,选对图表,选合适的图表。何谓合适的图表呢?首先要具有清晰、鲜明的特点,要简化,主题突出,让学生一眼看出图表中包含的内容,一下子就能抓住图表中的地理知识。但是不可能都是简单的挂图,遇到复杂的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几张简单的图表,再加以叠加,循序渐进,一层层揭示,效果会比直接出示复杂的图要好得多。其次,图表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多利用生活中的内容作为图表内容,因为地理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地理也是为生活而服务的,因此生活化的图表选择是十分有必要的。再次,要贴近学生的兴趣。我们的图表是给学生看的,如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达到图表教学的目的了。我们在选择图表时尽量选择一些新颖的、内容丰富的图表,这样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进而产生地理学习兴趣。

篇13

基于对全书的学习和理解,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减灾观,这一主线要贯穿教学始终。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在理解自然灾害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各具体灾种形成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佐证了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之一即以自然变异为诱因。可见,自然灾害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目前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变异的改变还是有限的。但是,科学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助于有效地防治自然灾害。因此,有必要认识主要自然灾害、尤其是对我国影响严重的灾种的成因、分布规律、特点(第二章的主要教学内容)。而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之二即有受损的人员、财产、资源等客体,而这些受灾体易损性的不同,有可能“放大”或“缩小”灾情损失的大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受灾体特性不同,导致了同样灾强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影响,也使得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成灾特点不同。由于受灾体易损性的人为可控性,降低受灾体特性成为有效和主要的减灾措施。因此,人们可以运用先进的科技,通过一定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保护受灾体免受致灾因子的损害,或降低损害的程度,还可以在灾害发生之后及时救助、尽量减少损失,这就是防灾、减灾(第三章的主要教学内容)。所以,要让学生变“抗灾观”为“减灾观”: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是灾害损害是可以减小的。

2.用系统观理解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灾情的大小与孕灾环境的稳定性、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受灾体的易损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防灾减灾工作要通过预测预报致灾因子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地表系统稳定程度、降低受灾体的易损性,来缩小灾害影响的地域范围、降低灾害破坏的强度,从而达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目的。可见,一个区域所遭受的灾害损失,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抗灾救灾能力密切相关。用系统观来理解自然灾害,就能清楚地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特征、我国几个自然灾害多发区的成灾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各圈层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突发事件与人类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具有随机性、链发性、群发性、群聚性等自然特性,而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影响了自然灾害灾情的时空分布与演化过程。“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综合制约作用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强度、频率和灾情。防灾减灾成为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比如,对于洪水灾害的防治,不仅需要单纯的兴修水利,更需要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江湖整治等综合治理,要从被动的灾来抢险、灾后抢救转变为积极的防汛、气象、水文、保险乃至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和联合统一预防行动。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系统观来理解自然灾害。

3.强调和演练灾害自防、自救和互救

教改要求新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通过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基础地理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在《自然灾害与防治》的选修课程中,对学生生活最有用的地理就数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自防技能,它能帮助学生面对自然灾害临危不惧,有效避灾,减小危险[4]。

在教材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解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知识,这部分内容不仅需要在课堂上专门讲解,还需要根据地区实际,选择其中一两种本地易发或频发的灾种,组织师生进行自然灾害中逃生、自救、互救的实际演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紧急状态下的自救自防技巧和方法,普及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常识,增强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技能。演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假设地震发生,从教师喊出“地震了”开始,给学生10秒的时间来躲避,看学生的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纠正错误行为,再选择其他合适的时候进行一次演练;还可进行火灾的疏散演练,让学生熟悉学校的安全通道;也可请学校医务人员讲解如何做人工呼吸;还可模拟灾后互救,设置部分学生被困的情景,让其他学生去救援。

简化大社会中实际的自然灾害案例,实现小课堂上可操作的实践情境模拟,有助于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4.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材

首先是教学内容不一定求全,要注意详略得当。比如,关注主要自然灾害种类,尤其是对本区影响严重的灾种;如果某一灾害具有多种成灾原因,可以着重介绍最常见的成因。其次是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整教学顺序,不一定忠实于教材编排顺序。比如,可以从本地学生熟悉的灾种引入讲解,可以先介绍案例说明某灾害的危害,再介绍其成因和特点。再者,要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对于熟悉内容可以忽略,而重点讲解对学生来说陌生的内容。还有,就是要重视图像的运用,看图说话、图文互解,其效果通常胜于单纯的语言讲述[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