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篇1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置是按照传统课程的时间来设置的,学生没有自和控制权,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发起和推动的,学生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不是课程的主导者,任课教师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和教育部要求以及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相背离。

心理健康教育课初衷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体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心理上,而不是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进行关注和关怀,这对于促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来介绍设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设计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在设置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前,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初步的教学大纲,围绕一个主要的目标对学生展开教育,围绕整体的教学目标开展各项活动,为了遵循一致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环节设置时充分考虑到以下的问题:第一,通过本教学环节的设置,学生可以收获到哪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积极作用;第二,本环节的教学任务的设计怎样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细节应该如何把握;第三,当教学环节的设计逐步清晰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预估计,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否使学生获益,是否需要前期铺垫,教学活动是否需要进行改动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掌握,避免出现缺乏实践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象。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目标的一致性,学生才能够专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层层深入,突出教学的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二、普遍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全体和个别相结合,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具有普遍性,要来源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选取的内容要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集中体现高中生的需求,从日常细节出发,而不是找寻具有极端性的案例进行学习,这样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引起学生的排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高中生的心理为主,要在学生感觉身心愉快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享和体会,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收获的总结,从而促进心理成长。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引导高中生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心灵导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课程学习紧张并且面临着升学压力,所以一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起到让学生放松的目的,使学生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或者和传统课程无异,从侧面给学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那么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具有自己课程的特色,需要着重和传统课程区别开来,有趣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有趣的课堂互动才能够让学生暂时忘记学习上的重大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要根据课程设计的原则,围绕课程目标努力使课堂变得充满趣味。

四、知识传授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依据是心理学知识,但是并不仅仅指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单纯的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具有高深的理论,有些知识需要反复的推敲,对于高中生来说,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培养专业的心理学人才,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只需要在我们设计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积极参与课程活动,深入体验,得出自己的收获即可。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而不是心理学概念的讲解,要淡化心理学理论知识,对于高深的理论一带而过,着重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收获。将心理学教学理论作为授课的理论支撑,注重心理学原理在中学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简单概括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的基本原则,希望这些教学原则能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教育部大力倡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很大的升学压力,极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向着积极、乐观的状态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课程理念。高中生处于特殊发展的时期,正在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这个时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重视,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起着引导性的作用,特别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对学生的日行为分析其心理健康程度,从而进行教导。如今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不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观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教学无法灵活多变,课程相对形式化。

(二)心理教育教材亟待完善。心理健康教材五花八门,其内容设置上内容偏差较大,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本质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但是教材内容多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脱离了本质,也就无法达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学题材不能针对性的对学生性格、情操以及心理问题等方面做出明确判断,也就无法针对学生本质进行引导性教育,所以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题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从课时对比方面看,理论课与活动课的对比不甚合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学科,二者缺一不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大多学校在实践课课时分配问题上都会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以体育课为例子,体育课作为一门实践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体育通常课时的分配极少。笔者认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该作为一种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要设立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学生造成压力,导致其教学效果让人堪忧。

二、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原则

1.教师为辅,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任何学科都是不可改变的,只有坚定学生为学习主题,教师对其进行辅助与引导式的教学才有利于教学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也是一样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正确引导教育,对学生个性、情操有一个正确的导向教育,对于宽泛的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课程尽量简化。

2.情景教育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情景教学法不止一次被广大同仁提出,情景教学法对提升学习效率效果显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样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有效的学习情景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不同的教学情景很是重要,大多数学生都会有多多少少的心理问题,将其放置与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自己的心理因素,从而发现问题,与此同时,教学情境的构件,也相对风戽了传统的心理课程,对于优化课程检测起着重要的作用。

3.活动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周期长的特点,需要长期的教育与不断的引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现状,在课时分配上,加以调整,学生长期处于理论课的填鸭式教育中,难免心中会有负面情绪的产生,加之在课时比重上对于理论课方面的偏重,导致学生无法释放心中情绪,产生压抑心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理论与活动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教学有显著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讲,活动教学更能使他们放松身心,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程建设的举措

1.完善课程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体验性课程,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认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生的切身体验尤为重要。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使用不同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心理因素摆在首要位置,基于有效的活动教学,在理论课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活动实践课程,让学生身心放松,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健康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2.完善心理教材。上文中我们说到,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为宽泛的理论性知识,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其实际作用并不明显,往往还会导致学把其当做一门枯燥无用的学科,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一定要注意其实用性,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改变以往教材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泛论,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心理因素出发,围绕学生核心问题,进行教材的编制,尤其要注意学生情感与人才方面的心理因素,将其在教材中体现。

3.完善课程设计。实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实际课程的设计中,要不断规划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重,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讲,活动课程教学的开展,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方式。

总结: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行业同仁都在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被取代。与此同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需要跟随课改的步伐。现如今,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科学系统、切合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二、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的优势

网络视频媒体资源包括电影、电视剧、科普知识视频、学生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内容,它们在心理健康课中运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视频媒体资源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节有效的心理课,首先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之中。视频媒体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画面、新颖的形式及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视频媒体资源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前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学科,它非常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视频媒体资源通过视听信息的传递,创设情境,激感,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第三,视频媒体资源有利于学生信息的保持。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方面加起来就有94%。我们知道,视频媒体资源是视、听的结合体,因此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视频媒体资源中所传递的心理健康知识。

三、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的一般程序和实例

(一)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的一般程序

1.导入部分

本部分是暖身环节,可以通过游戏、小故事、新闻报道、心理调查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主题部分

本部分是课程的核心环节,包括四个步骤:首先是播放视频,播放视频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视频播放的时间不宜太长,二是视频播放的形式可以多样。随后由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要在熟悉视频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问题。接着由学生分享讨论,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顺序是由对视频本身到学生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最后一个步骤是教师小结,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

3.结束部分

学生可以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与感受。

(二)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实例

1.课例主题:

迈好眼前一小步

据高三部分班主任反映,班上不少学生在刚升入高三的时候,学习热情高,复习收获大,进步也快。随着复习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学生虽然与原先同样甚至更努力地学习,但是却不见效果,成绩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在与班主任的交谈中,这些学生深感焦虑,觉得自己是不是脑子出现问题变笨了。其实,高三学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出现上述短暂的停滞状态,在心理学上形象地称为“高原现象”,这是学习中的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消除不必要的焦虑,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高原期”,设计此次辅导。

2.教学方法:游戏法、视频故事法、分享讨论法

3.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本课采用游戏导入《雨点伴奏曲》,主要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同时利用雨点联想到人生不只有晴天,也有阴雨天,适时引入本课辅导的主题——学生复习备考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

(2)主题部分

在主题部分,我们选择了视频故事《十字架的故事》(见上页)。这个视频长约分钟3分40秒。

视频故事简介: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向前行走。突然有个人停了下来,“上帝,这实在太沉重了,请允许我砍掉一些。”于是他把十字架砍去了一小节,背负着减负的十字架继续前行,虽稍微轻松,但前路漫漫,十字架的压力让人依然行走艰难。“哦,上帝,让我再砍去一点点吧,这样我的旅途就更轻松了。”“感谢上帝,这样轻松多了。”当别人都负重奋力艰难地前行时,他哼着欢快的歌谣,不费力走到了队伍的前头,并暗暗得意于自己的聪明举措。(视频播放到这个地方停顿,提问故事接下来会怎样继续)突然前方出现一个宽大的沟壑,眼看着无计可施。这时,后面赶上来的人用他们的十字架搭成了桥梁,顺利渡过。当他也尝试着效仿他们时,才发现他的十字架远远达不到对岸。当别人都已渐渐远行,他只能停在原地懊恼不已。“如果当初不偷懒,我本也可以和他们一样,跨过这道沟的。”可是人生很多事情事发后再去后悔已经晚了……

视频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分享,教师总结如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十字架,在艰难前行。它也许是我们的学习、工作中的压力,也许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我们不愿背负压力,当人生出现沟坎时,我们将很难跨越。生命中很多东西看似承受会很痛苦,但是如果你面对了、扛过去了,也许就云开日出了。我们的人生高度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3)结束部分

学生分享感受:

今天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观看的《十字架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故事讲到我心坎里去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现在的学习心态。刚进入高三时,我的学习热情 非常高,但是接下来几次月考成绩都不是很理想,这些不理想的分数就像沉重的十字架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心里真的很想放弃和逃避,但是故事中人人都背负着十字架艰难前行,让我认清了一个事实,其实我身边的每一个同学都与我有着相似的心态,压力和焦虑是正常的,我要勇敢面对现在暂时的挫折。感谢心理老师给我们分享这么励志的视频故事。

四、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选取的视频媒体资源应具有典型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功运用视频媒体资源,首先要结合教学目标选取恰当的视频。选择恰当的视频,一是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选取典型的视频媒体资源,因为这样才容易围绕故事展开讨论,达到教学目标。其次,选取的视频媒体要尽量具有新颖性,因为学生对没有听过的故事会更有兴趣。最后,所选择的视频资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宜将不适合学生阶段观看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给他们观造成负面影响。恰当的媒体资源来源于哪里呢?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做有心人,收集相关的故事,可以在网络上寻找,也可以自己拍摄或让学生拍摄。

(二)以多种形式呈现视频媒体资源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要成功运用视频媒体资源,还需要以多种形式呈现视频。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包括哪些呢?比如可以将视频放到关键点停下来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视频故事接下来可能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是对话视频故事,可以让学生采用配音的方式,参与到故事中来,体会故事角色的心理变化。总之,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视频资源本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三)对视频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功运用视频故事教学法,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如前所述,心理健康课中所选取的故事,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载体。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结合故事进行深入分享和讨论呢?首先,教师要深入地理解视频故事的内涵,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了视频故事,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入分享和讨论故事。其次,教师在深入理解视频故事的基础上,要精心地、层层深入地设计好问题,像剥洋葱般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分享讨论。当然,这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砺才会有所提高。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一般课题“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深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研究”(立项编号:2013YQJK135)的研究成果。)

篇4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一)诗词意境教学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特定的政治理论问题放入美妙婉约的诗词中,既使学生理解了生涩的理论,又使学生获得了高品位的艺术享受。如在讲授唯物辩证法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重要观点,以宋代诗人坡的名诗《题西林壁》为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诗道出一个平凡的哲理,包括了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和综合等的哲学概念。这样,不难理解的一首诗,在经过哲学语言的诠释后,使人们真正把哲学生活化了。

(二)模拟角色教育法。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生活角色,让他们“身临其境”。比如,在讲《公司的经营》这一框时,让学生创设情境:假如你是联想集团的总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畅谈企业经营成功的战略。通过角色模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增强教师个人魅力

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那么,如何利用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上课前要面带微笑,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节课都保持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二)课堂教学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课堂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无论对与错,老师都要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安排三两分钟的新闻播报:可以使所见所闻,也可以是新闻时政,不管什么内容我都用肯定的眼神,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的价值,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个性的张扬,自卑感得以消除,自信心得到提升。

(三)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会使学生的各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并产生心理共鸣,从而增强教育效果。比如,在课堂上经常使用“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在以前我也会这么做的”、“请坐、请回答”等语言。通过这些亲切的语言,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四.运用激励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5

一、浅谈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情而又奔放的同时伴随着沉默寡言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热情奔放而又充满了活力,但当前高中生的热情而又奔放的特点仅局限于熟人面前,而在陌生人面前往往沉默寡言、谨不慎微。例如很多高中生在学校的交流范围较少,往往让别人误以为其自恃清高,久而久之被别的学生所排斥,使其感受到被孤立和被排斥的尴尬境地,最终内心感到孤独而表现出孤僻的性格。

(二)严重的依赖性使得独立性的缺失

当前,很多95后高中生在家里的独生子女,由于从小习惯了家长对其的呵护,很多事情都依赖父母,一旦进入高中之后由于独立性的缺失,很多时候往往由于自身不能完成而自暴自弃,而缺乏与人分享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容易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尤其是强烈依赖父母的同时也不把自身内心的矛盾告诉别人。

(三)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

当代高中生生活在经济发达和网络信息时代,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活跃的思维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并能根据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然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发达,其具有的双面性,给尚未步入社会的高中生具有帮助也有负面影响,当前高中生的各种奇怪的心理和违法的想象均源于网络,而这些根源就在于高中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使得其在热爱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在受着新鲜事物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严重偏离轨道。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不管处于任何年代和时代的青年,都具有相应的特点,但特点的形成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成的。因而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改为背景,以素质教育实施为载体,以促进当代95后高中生心理健康为目的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允许其个性特点的存在,对高中生的种种行为习惯和过的的性格特点,应采取教育为主、批评为辅的方式,以平常心态看待阩的个性特点,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多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从而与学生在某些程度上产生共鸣,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所在。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学生表现出的种种令人费解的行为习惯,往往是源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主体之一,在日常教学和学习生活中,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性格习惯,这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除采取常规的课堂讲座、发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手册的基础上,还应着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学的行为习惯,早恋、逃学、打架等问题的出现,只教师应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认识到自身某些行为习惯和特点的危害性,引导和教给学生掌握一些识别和防范心理危机的办法,为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心理无疑是莫大的帮助和关怀。此外,在当前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作为教师还应拓展沟通渠道,从传统的面对面访谈过渡到更多的交流方式中,如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搭建沟通平台,设立微博账号、建立QQ群等多种方式,着力拓宽沟通渠道,为学生心声的传达设立更多的畅通渠道。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分三个学段,即高一、高二、高三。而这三个学段的学生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作为高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由于刚入学,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所接受的学习任务和方式比初中时期更加深奥、更加多样化,需要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对于当代95后高中生来看,由于其个性化的性格特点,在这些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麻烦,因而作为教师应对高一新生进校适应性的教育,例如对学习、生活的适应,人家关系的监理,课余时间的利用以及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而对于高二的学生,应通过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可以增强高中生的体质、挑战极限、挖掘潜能,还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自信心、自立性、团队合作精神。而对于高三学生,由于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此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因而应侧重升学辅导,帮助高中生更好的升学,并做好高中生升学的心理辅导。

三、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被纪念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尤其是做好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分析和科学看待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提高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成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高中政治的许多内容是与公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有许多的知识点直接或间接与心理健康的内容有关。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在讲授学习《经济生活》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我采用了四人为一研究小组,通过调查表的形式,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对学校在校生进行调研,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自我研究性学习,通过他们的调查报告,发现他们的自主性和团结意识都较以前有所增强。

在讲授学习《文化塑造人生》时,我运用多媒体首先给大家展示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葫芦娃》的主题曲,引导学生去体会七个娃娃身上的性格,通过播放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懂得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生,进一步体会优秀文化的作用。下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学一首你认为对你的人生起很大作用的歌曲,并在班上演唱给大家听。通过交流,我发现有些学生有了很大改变,这些歌曲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许多教师都无法在教学中做到的。因版面要求,其它例证不再赘述。

2、创造机会、适时鼓励、增强自信,营造学习氛围

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公式:信心+恒心=成功。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一件事情的心理。还有: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见自信心在人生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损坏身心健康,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绊脚石。因而,要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

我采用一个自信训练方法,就是要求全班的同学上课时老师的提问按座位逐个顺着回答,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还有,在每一节课的开始环节,课前可留3分钟进行一个小型演讲,思想政治课课堂中首选的是“时政演讲”。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时政热点,温习所学,锻炼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心理潜能被挖掘出来。他们开始也许是生疏的、笨拙的、表达是不流畅的,观点是不成熟的,但教师如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将它们看作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会逐步的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肯定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有了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作基础,对学习和生活是大有裨益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很有效果的。特别是自信心的培养。现在我所任教的班的学生,他们的自信心比以前强多了。3分钟的演讲既没有量化的学习任务,也没有知识掌握的硬性要求,学生的心理感受是轻松的,正是在宽容的情感,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自主之树、自信之苗才生长得更加茁壮。也正是通过这样一段前奏,为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课本知识与培养自信心双赢的效果。

3、充分运用角色渗入法

篇7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2.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2.1团体辅导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以成员为主体,根据不同年龄成员的心理特点要求设计不同的系列活动方案以作出主题辅导安排,它强调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它要求成员主动参与、积极体会感悟,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掌握生活经验,促进自身发展。该种教育模式适合学生的学情,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的阶段性、课程实施的活动性、课程评价的灵活性以及师生关系的亲密性。

2.2辅助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班主任工作中必须为情感的碰撞、交汇、化合提供足够的能量,他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景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等于是班主任打开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心中健康向上的意识,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表现出自卑、胆怯、怯懦、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需要鼓励和支持。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利用一切机会,让他们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增进心理健康。

2.3学科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心理,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开发心理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程敏.农村高中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4,9:88~89.

[2]叶华文.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校园心理,2013, 11(2):114~115.

[3]赵娟.徐彩意,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2015,1:44~46.

[4]杨冰娟.探析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 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201.

篇8

一、创造课堂良好的心理环境

高中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问卷调查、口头了解、谈心、座谈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态度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地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师生共同合作、密切配合,消除学习中的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让学生彻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习英语。

二、学会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宽容、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一位高中英语教师,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要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课,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速度快,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言语有表现力。在教师的和颜悦色,满腔热情之下,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缓和,对立情绪得以淡化,自卑情绪得以扭转,竞争情绪得以激发,师生关系融洽、协调,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形成积极、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随之提高。反之,在教师不良心境的渲染下,学生情绪紧张,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师生间出现心理距离,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信息通道阻塞,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学习交往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前提。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学好高中英语,可是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往往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于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为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分析他们的薄弱环节和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扬长避短,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成功体验。其次,有计划地进行个别指导,对多数学生予以切实的关心,帮助他们弄清成绩差的原因,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特别是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必要的肯定、表扬和鼓励。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做的练习,要面向全体分开层次,承认差别。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帮助他们完成。这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喜悦,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学好英语,逐步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逐步引导他们学会交往。

四、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

作为一位高中英语教师,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要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因为在整个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课,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速度快,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言语生动很有表现力。在教师的和颜悦色,满腔热情之下,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缓和,对立情绪得以淡化,自卑情绪得以扭转,竞争情绪得以激发,师生关系融洽、协调,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形成积极、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随之提高。反之,在教师不良心境的渲染下,学生情绪紧张,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师生间出现心理距离,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信息通道阻塞,影响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接受,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篇9

1.活动:过多而体验不深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内容中加入若干有趣的活动。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缓解一下压力,放松一下心情,学习热情大幅度高涨,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学生高亢的情绪只停留在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并不能体验活动的目的和真谛,感悟不到价值所在,从而也唤不起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在课堂中,心理教师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活动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活动的感受或体会,他们一般都只会以简单的几个词回答教师,而且只体会到活动的表层意义,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经历或经验,说出一些深层的东西。活动体验不深,课堂的长远效果就难以保证。 

2.讨论:过热而远离主题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课堂讨论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活动课上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体现比较明显,教师主要是引导,所以学生的参与性较强。课堂中,讨论环节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有些学校教学中实行“杜郎口模式”,这就更加有利于活动课的开展,小组讨论更加方便。也正因为这点便捷之处,课堂讨论也成了学生谈天说地的好时机,表面上看,学生们确实是在讨论,仔细一听却远离了课堂主题。 

3.气氛:过躁而控制较难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由考试引发的不良情绪很常见,人际与情感问题也不少,学生对心理课的渴望有增无减。因此,一上心理课,学生们双手欢呼,身心完全放松。在课堂上,学生们拥有充分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各抒己见,可以适时地开怀大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格外活跃,大家都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课堂的这种开放性时常引来学生们的哈哈大笑与起哄声,气氛格外热烈,此刻无论教师用多高的嗓音与之抗衡,都无济于事,对课堂的控制顿生无力感。 

4.秩序:过于自主而略显混乱 

心理课上,要求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本质,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这种全面、全体、全程参与的课堂充分体了现学生的自主性,但有些学生认为自主性就是言语与行为的充分自由,导致课堂上不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者在他人发言时插嘴,或者在要求其配合时开小差。还有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与打闹,使得课堂秩序显得有些混乱。 

5.效果:显于表面而难见长效 

心理课通常会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与讨论中,然后在欢声笑语中结束,学生们在精神上获得了愉悦感与满足感。但是,学生们活动体验不深刻,课堂纪律欠有序,快乐或许只是暂时的解脱,课堂效果或许只限于短暂的一段时间内,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早已忘却了,课堂难见长期的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产生的原因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二者互动的效果。 

(一)学生方面 

1.观念有偏差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学生总认为它是自由课,可以随意发言,可以自由走动,可以不认真,可以纪律松散,甚至有学生认为心理课就是好玩的课,这些观念深入学生的思想,给课堂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也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制约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 

2.情感欠平衡 

出于对心理课的好奇,学生总被它深深吸引,对它充满渴望。或许是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高中生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心理学知识非常感兴趣,一旦上心理课就表现得格外亢奋,嘻嘻哈哈、吵吵闹闹现象频繁出现。也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安静。这与高中生情感的两极性有关,即情感有时很开放,有时很封闭。 

3.行为尚未自律 

由于观念的偏差,行为也随之有所偏差,课堂中存在打闹现象,把讨论当成闲聊,把课堂当成自由活动的场所,三心二意,这些都与学生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有关。 

(二)教师方面 

1.重形式轻内容 

心理课以活动为主,通常采用游戏、测验、调查、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形式,时常还伴随动听的轻音乐和精心制作的ppt,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活动,以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对于活动时间长短、与主题的切合度、逻辑性、活动后的缓冲时间等考虑略少。一堂心理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果活动与主题内容相关小或不相关,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是肤浅的。 

2.重气氛轻管理 

心理课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需要一个民主、宽松、信任、理解、尊重、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挖掘出更多的心理资源。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课堂动起来,如何让学生体验更深刻,而对课堂纪律与秩序却有所忽略,对学生的错误也更宽容。 

3.重主题的理想化轻实际性 

很多心理教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高中生应该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凭着自己的想象,选择一系列主题内容,设计一些活动。但是实施到课堂时,却发现参与的学生很少,导致课堂陷入沉静,师生不能互动。这可能因为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与他们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建议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能是学校自己编制校本教材。对于高中阶段的心理课,因为群体处于青年初期,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实施课堂教学。 

1.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 

心理课的主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应是学生最为关心的、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为了选择好主题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或晴雨表的情况来收集主题,了解当前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主题要明确,课堂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避免一节课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或者选择的主题太大,或者主题涉及学生的隐私而难以讨论。 

2.精心安排各环节的活动 

心理课的活动要注重“感受”和“体验”,活动不在多而在精,过多的活动留给高中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少,也就难以让学生有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因此,活动要遵循适量、全员参与的原则。同时,活动要符合内容逻辑,各环节活动的设计不应是平行并列、无逻辑的摆设,而应是逐层递进、有序的安排。这样,学生对所学的主题内容有个清晰的思路,对加强体验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此外,活动还要具有启发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有所悟。 

 3.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 

心理课要树立人人平等、全体参与的理念,不仅是人格平等,还要机会平等。不论成绩好坏、长相美丑、家庭贫富、座位前后等,教师都应给予同等机会。如果教师只注意几个活跃分子,其他学生肯定会越来越远离课堂,尤其是内向、自卑、孤僻、忧郁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其说出内心的声音,并多鼓励、肯定、表扬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同时,对学生发言时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与点拨,不断完善他们的认知。 

4.加强课堂管理 

心理课的课堂秩序与纪律是心理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又抵不住学生高涨的情绪;一方面需要心理教师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又要压得住阵场。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充斥着心理教师的心灵。因此,心理课上,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该让学生活跃时,要让其全身心投入;该安静时,要让学生回得过神来。对于这种需要热闹与平静交替的场面,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综艺主持人的主持风格,需要课堂安静时做个手势来示意,避免对学生大吼大叫,撕破喉咙。对于上课说话或走动或吃东西的学生,在给予其尊重的前提下,要及时警告,或者直接提问他们,让其回到课堂。这样,课堂会变得井然有序。 

5.引导讨论方向 

篇10

1.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1.1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鉴于高中生所面临的紧张学习状态和巨大心理压力,在政治课程中应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适度缓解心理紧张和压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生活状态和节奏,并在高中生的生活环境中控制、调节自身情绪和状态,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心理教学中,为学生分析、调节心理状态。

1.2有广博的知识修养。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心理、精神状态,然而人类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众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这就要求心理学教师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心理学实际应用方面,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基础心理学理论开展丰富的情景模拟,拥有强大的思维逻辑能力及出色的演讲口才。

1.3有高度的责任感。

在实施心理学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方面,还是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方面,都极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对于首次进行心理学教育的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对心理学教育的强烈热情和责任感,才能将这一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教育工作持续开展下去。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高中生群体,每天面对的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和作业,无穷无尽的各类课程是导致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所以一切的课堂教学都会引起内心的排斥或反感情绪,政治课堂教学也不会例外,如果直接将心理学教育拿到课堂上开展传统模式的教学活动,则学生势必会排斥和拒绝而不利于教育的实施,所以在教学模式上一定要有所改变,打破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自由灵活、生动有趣的相关活动吸引学生参与,然后在活动中逐渐渗透心理学理念,鼓励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和核心力量。

2.2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繁重的作业任务难以完成,长期不间断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压迫感,以及得到不理想的成绩之后面临的来源于自己、老师、家长的各方面压力,等等,说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为长期被动接受高强度教育而没有收获理想的成果而造成的,那么教师就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从关键问题出发,改变学生的被动情绪和心态,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角色,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就不会出现被动的压迫感。

2.3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在应试教育下,人们倾向于将高考作为学生的跳板,作为学生命运的转折点,高中生为了即将到来的高考不遗余力地学习和备考,然后进行一次次的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成绩,似乎成绩就是一切,因为高考是根据考试成绩评价的,大学是根据高考成绩选拔专业人才的,所以学生、教师、家长最重视的就是成绩,而对学习的过程并不在意,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可能不公平,分数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是具有情感的生物,存在感性的一面,所以人有时候会犯错误、会有失误,那么学生一旦在考试中出现错误或失误将会直接影响考试的分数成绩。但这并不能代表学生没有努力学习,不能因此而降低对学生的评价,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评价标准可以视情况而定,分数成绩并不是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人心的情感流露,对人心的感化力量十分强大,能够带给人信心和动力。爱同样能够融入教育中,为严谨、严肃的教育教学过程带来一丝温暖和感动情怀,尤其是教师表现出的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关心和爱护,同时是一种尊重和信任,这种爱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带领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纠结与迷惘,从而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针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合适的解决方法,比如改革创新高中的教学模式,缓解高强度课堂学习带给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迫力;适当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外集体活动,并带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放松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今后的课堂教学;建立健全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部门,可以设置类似阳光小屋的心理咨询师,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存在的心理方面问题。

参考文献:

篇11

一、以考试成绩波动的客观分析为主要措施,渗透挫折教育

高中数学学习中,容易使学生遭遇挫折包括:一是成绩的波动,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特别是一次考试成绩下滑,造成心理上的悲观,失望,从而消极学习,下滑速度更快;二是遇到难题解答不出,造成心理烦躁,甚至放弃对学习的追求。

针对考试成绩的波动,老师需要强调,在学习中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淡化最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所付出,有所努力,结果是否如愿,我们都是优秀者,从心理上自己战胜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帮助学生客观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解答难题造成的心理挫折,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学习上的帮助,指导遇挫学生解决一些数学方面的难题,让学生领略成功者的快乐,推动心理健康发展。

二、以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制约着课堂学习的效率。不同的课堂气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情感和注意力。我们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出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精力旺盛。

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如果老师上课不积极创设,学生可能出现一种消极,师生的这种消极将互相影响,犹如流行病毒一样在传播,导致更多抵抗力不强的学生被感染。流行是消极之病的祸根,但积极之风的流行,更是一种良好的态势。老师要成为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尽可能多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

课堂气氛差的原因,主要是老师有时教学过于严厉,出现过讥讽学生的错误,学生本性是积极的,追求进步,但一次受挫的心理因素而导致怕出差错,不敢于回答问题,长期的习惯形成了不积极进行思维。对症下药的解决办法是: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肯定。

三、以适当的课例为契机,激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高二数学(下)的“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一节内容中,联系到南宋数学家杨辉提出的“杨辉三角”。考试中杨辉三角不是重点,但在此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展开,把杨辉三角的内容讲授清楚,而不是轻描淡写,并且加以扩展,讲讲与杨辉三角相关的数学史,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五百年左右。高二数学(上)的“圆”一节内容中,可以联系到圆周率,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高三数学的“数系的扩充”一节内容,可以提到我国是最早使用分数、负数的国家,分数的研究是中国对世界数学的杰出贡献之一,负数的引进,又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的又一巨大贡献。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数学美给人们以精神享受,从而激发起学习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会给数学的发现带来积极的影响,数学美绚丽多姿、深遂含蓄又充满理性。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鉴赏、体会丰富的数学美。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唤起学生积极健康心理。

四、以适当的机会,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素质

篇12

首先要对教学模块按学期来划分,同时与学时相对应(体育与健康按18个学时1个学分),在设置模块时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来定,不能盲目地跟进和照搬别人的东西,按照本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师资特点设置切实可行的模块内容,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选修。由于学生对运动兴趣爱好的不同,选修项目的不同,学习的人数也就不同,为了开展有效的教学可根据学生选择的选修项目将学生分两个组别(男、女)或四个技术、运动能力小组(A、B、C、D)来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两个性别小组教学是各校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之一,其优点为男生女生分开教学便于某些项目的传授和根据性别特点实施的教学方法,不利之处是学习者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不一,特别是女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样一来一个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种方式来教,给教师增加了许多麻烦,不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制约了运动能力强学生的求知需求。

按技术能力运动水平分组教学,是现在教学的趋势,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首先让学习者根据项目选择组别(男、女不限),能力强者到A组,次之到B组依次归类,组别出来了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组别进行有选择的教学了。比如说按照教学模块篮球技术教学内容之一的“运球一急停―跳投”这三个动作要求一气呵成完,这足总的教学要求。要达到目标,各组的要求如下:

篇13

一 隐性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1.隐性课程的内涵

1916年,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连带学习的概念。1966年,美国学者杰克逊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课程是指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则、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国内教育学者刘佛年认为:“隐性课程是第三类课程,包括高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管理制度和教师人格和教育方式等。”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境中,隐性课程可以概括为物质形态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精神形态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们将隐性课程定义为:在学校物质、文化、社会关系等要素构成的教育环境里,隐性课程广泛存在于课堂内外、教育过程中。以间接的、潜在的、特定的方式呈现,受教育者无意识地受到感染、熏陶和认同,从而产生非特定的心理反应。

2.隐性课程的特点

第一,隐蔽性和暗示性。隐性课程是隐于教育过程的某些客体之中的,教育痕迹不明显,以隐蔽的方式影响学生,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了知识信息,受到了各种载体的潜在教育影响。从物质环境到精神文化、从规章制度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人格魅力到建筑物的设计等,这些隐性课程的因素都传递着一定的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给学生以心理暗示和导向作用,从而形成和改变他们的人生观、理想、信念和态度等。

第二,方式的多样性。高校里隐性课程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如,校园自然环境对大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建筑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渗透、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导向作用、教师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等,还有高校教育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校庆、颁奖、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节等,都在隐性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面貌。此外,还有家庭和社会中的隐性教育影响因素。

第三,功效的持久性。在隐性课程中,大学生所获得的心理态度、人生观、价值观、情绪行为等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质变过程,但这些心理品质,有可能长期保持下去,有较强的稳定性。

第四,差异性。隐性课程对大学生的作用不是系统的和连贯的,主要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其影响与大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有很大的关系,隐性课程的影响结果难以量化,只能进行定性分析。

第五,无意识性和非强制性。隐性课程是通过大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而发挥作用的,受教育者一般都是通过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而接受教育的,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知识、受到教育影响,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隐性课程是非强制性的,它能使大学生得到自由,在无心理压力的环境中自觉地参与,无意中得到感化,获得经验并促进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第六,对象的全体性。隐性课程主要通过各种环境来对人产生影响,以各种客体为载体来实施教育,它不可能单独为某个特殊群体服务,它一经实施就面对每个学生,能使大家公平地得到熏陶、受到教育。

二 隐性课程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它不同于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获得。隐性课程能提升大学生的愉悦感,减少阻抗,能影响大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接受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砺,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1.优美的物质环境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优美的物质环境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调剂精神生活、促进心理健康。校园整齐而对称的建筑布局、雕塑、假山瀑布、石刻油画、格言等艺术作品能使大学生心旷神怡,优美的校园绿化会给大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热爱,消减一些抑郁的情绪。校园里的阳光心语横幅、励志标语能照亮大学生的心灵。教室内有美感的设备、柔和的光线、匹配的色彩和装饰、良好的卫生状况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还通过情感控制人的行为。隐性课程通过优美的物质环境的创设发挥其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功效。

2.教师的人格魅力、积极的情感和人性化的教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高尚人格就像一缕阳光,它是大学生人格的榜样。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艺术化的教学方式和优美的肢体语言能激发大学生的美感,产生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情感,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志趣,甚至影响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教师热爱大学生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情境性和感染性,能使学生心情舒畅,产生情感共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对大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都会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从而使大学生自发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情感和行为。

3.优良的校风、班风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好的校风、班风会提供一种积极的心理氛围,一个班级、一个高校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就会对每个成员发生作用,会与置身于其中的人发生感应,从而不自觉地获得某种心理认识,感悟某种文化的精神、愉悦情绪。大学生如果长期在一种积极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不仅能陶冶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还能锻炼努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蓬勃向上的精神。

4.隐性课程无意识反应的教育过程能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和无意识反应的教育过程,能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进取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行自觉的心理转化和行为控制,大学生通过认识自己的活动行为来认识自己。隐性课程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内在的矛盾运动,发挥其主体性。大学生通过内在的调节,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和战胜自我的愉悦,加深了自我体验水平,提高了自我控制水平。于是,隐性课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主人格,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5.隐性课程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心理品质、价值观、人生观、行为准则等,对社会生活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因素,按照教育要求进行优化和设计时,就会产生正向效果。

6.高校民主的规章制度、优良的管理组织和各项活动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高校领导者、教育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培养意向,由制度文化形成的教育氛围,必然起到指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等作用。校园内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教师言行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形成发挥着巨大的同化和导向作用。校园里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高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会引导他们去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的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指的是教育者通过校园文化、生活等环境影响,以间接的、内隐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传递给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经验的总和。

1.建设物质形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高校的物质环境包括高校规划、建筑物的设计装饰、教学设施的配置管理以及各种自然环境景观、人文物质景观等因素,良好的物质环境以它特有的象征性符号向大学生渗透某种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内化在自己的心理世界。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时应注意统筹兼顾,以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出发点,建筑物设计要能体现凝重的文化氛围,整体规划要具有绿色理念,注意环境设置的人性化,尽量扬长避短,做到美观、色彩协调匹配、绿化、净化,给大学生以美的享受。受教育者身处这样的环境,会不自觉地摒弃负面情绪。班级教室设置要考虑光线、摆设以及大学生的座位排列等因素,要能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高校可创设世界大学城空间网络平台,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方式,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空间,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信息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大学生通过在空间学习、心理咨询、就业、交友、网上对话、网上调查、论坛等形式,他们会产生极大的兴趣,网络就成为了师生交流思想、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成为传播信息和知识、心理疏导、教育培养合格大学生的新渠道。高校可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大学城空间互动性强的优势,扎实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课程建设。

2.开发制度形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高校的制度形态是指领导体制和风格、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合理的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它要求大学生按制度规定的界限办事,久而久之就形成大学生内部的动力定型,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校园的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政策导向,优化设计高校制度和组织运行,利用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高校形成民主的领导作风和学生在管理上的参与有助于大学生自主、自立和坚持性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形成大学生的坚强性格,培养责任感,锻炼意志和培养尊严感,培养大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具有导向作用。高校大学生的自制程度、奖惩制度的艺术性,可使大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其学习的动机,改善教育活动的氛围。

3.建设精神形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校园的精神文化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促进、导向、约束、规范和教育的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格、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高校管理者和规划者要对校训、历史传统和办学风格等进行总体设计和构建,以此来对大学生进行陶冶和熏陶。高校从培养教师的心理素质,创设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优良的校风班风,教师创设课堂教学积极的心理氛围,有利于用精神文化潜在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灵。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社团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还可以通过举办校园艺术节、文化节、学术节、科技节、心理健康节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用高雅的文化滋润大学生的心灵。高校开展各种咨询、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塑造健康人格,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大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此外,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为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熊庆年.21世纪大学校园的生态[J].江苏高教,2000(5)

[3]廖传忠.培育“以德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J].高校理论战线,2002(2)

[4]任雪萍.从精神形态构建大学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2002

[5]吕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探索[J].职业时空,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