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篇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和生源结构已经发展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互联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也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层次性,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要及时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精细化的要求。管理学中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强调的是工作中的“精、细、准、严”,力争实现工作过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流程化,以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贯彻与系统执行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值得在更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实践和推广。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与特征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高等教育中的系统育人工程,不仅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做到精益求精、方向清晰,而且要求科学化、细致化,因此,将管理学中的精细化概念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是非常有比要的。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概念界定为:以精心的态度、精确的把握、精致的过程,突出工作重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个过程、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事件、落实到每一个大学生。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特点。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概念的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特点可以从“精、细、准、严”四个维度进行探讨。①精。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益求精,力争实现最完美的教育效果,教育细节和教学过程的精湛与精致,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这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实践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工作氛围。②细。即在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细致深入,要善于把握关键细节,注重管理细节,但也并不是事无巨细,而是要有重点、分主次的细,要紧紧抓住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提高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控性、可行性,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要重视内部的分工与合作,通过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等管理手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制定科学、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使组织管理的各单元精确、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③准。即准时、准确,主要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准确掌握,指令传递的准确;领导层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准确判断、合理安排和准确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汇报的准确,工作时间、工作衔接时间的准确,工作业务的计量和数据提供的准确等。④严。即使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变为事实的关键条件,这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贯彻、执行和控制上,同时也包括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标准要严格,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各项教育措施的坚决而深入的贯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格监督等。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致化,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育人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虽然强调精益求精,但这并不意味着越细越好,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显然是不合理的。从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是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致、具体和细化,甚至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时间和个人精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加上当前日趋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摒弃“事无巨细”的错误理念,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成了单向性的教育活动,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诉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但是有些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和执行措施时,基本都是以教育计划的执行为出发点的,忽略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单行教育活动,未能保证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这显然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有效贯彻与执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注重教育制度的刚性而忽略制度执行中的柔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做保障,这是确保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得以有效贯彻与落实的基础和前提,但有些高校在强调精细化管理制度刚性建设的同时,忽略了制度建设的开放性和柔性,因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人与人之间就会具有差异性和选择性,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和想法,思想政治素质更是千差万变,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更应当倾向于柔性管理,给学生更多的人性关怀,降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刚性要求,积极建设刚性管理与执行中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与措施,在开放、灵活、创新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向着更有效、更适宜、更和谐、更科学、更优质的目标不懈努力。

篇2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ummarize

WANG Y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hool,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current scientific theory about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nd sum up achievement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 brief review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needs further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problems.

Key words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ummarize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对来自专业选择、学习困难、感情挫折、就业压力、同学关系等很多方面的压力,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这些都离不开一项基本途径―沟通。沟通是一切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基,是一切社会矛盾得以解决的有效手段。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石,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近年来,沟通的理念逐渐彰显, 但相应的研究成果还是很少,同时现有的研究成果没有凸显足够的影响力,其中还有些存在争议的地方。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可以看到现已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不仅对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1 关于沟通一般理论的研究

沟通的一般理论是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基础,目前对沟通一般理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1 关于沟通含义的研究

不同学科基于本学科特点,对沟通的含义做了界定:

政治社会学认为:所谓沟通,实际上就是指信息沟通,即人与人之间借助于某种媒介,通过一定的途径传达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①教育社会学认为:狭义的沟通是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接受信息的人。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的整体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②组织行为学认为沟通也称“信息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达思想、交流情报、传递信息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的工具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还包括姿态和行为等。③管理沟通学认为:沟通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一定的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受者,并获取理解的过程。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转移信息的过程,有时人们也用交往、交流、意义沟通、信息传达等术语,它是一个人获得他人思想、感情、见解、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感情和知识,也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④

1.2 关于沟通要素的研究

不同学科研究沟通过程的角度不同:

教育社会学认为:有效沟通的要素包括理解、积极倾听、鼓励、培养、自尊等诸多方面。⑤组织行为学认为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者和所传递的信息。⑥管理沟通学认为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沟通的信息载体、沟通的渠道、沟通的背景、沟通的时机等。⑦

1.3 关于沟通的作用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认为,沟通提供人身心发展必须的信息;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自我概念:关于自己的概念。⑧管理学认为,沟通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沟通是组织协调各方面活动,实现科学管理的手段;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履行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沟通有利于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改善人际关系。⑨

从对一般的沟通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科对沟通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同,但都是根据本学科的研究重点来界定的,都有它的道理。各学科对沟通含义的界定都相对成熟了,但是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界定还是不成熟。同沟通的含义界定一样,不同的学科对沟通结构要素的组成也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大体上都是包括信息发出者、信息接收者、信息通道、信息及信息反馈等几个部分,但是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要素结构的研究还很少。总之,不同的学科对沟通的含义、结构及作用的界定是不一样的,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沟通的研究比较纵深,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沟通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就更少了。

2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论的研究

2.1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重要性的研究

杨学勇认为⑩两大因素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师生沟通:大学生的自身的素质问题,这其中又包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目前高校师生存在的沟通障碍要求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薛宇认为,大学生“立体沟通”教育的意义主要有: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可以建立信任机制,通过沟通可以缩小或消除“心理距离”, 互相产生信任感;可以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特征的研究

王宇航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具有系统性,沟通方式具有多样性,沟通的内容具有社会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持续性。罗海英认为双向沟通具有双向互动性、动态循环性和认识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强调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张淑芹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困境主要有:教育主体形成的沟通障碍;教育客体形成的沟通障碍;教育形式的沟通障碍。超越困境的途径是: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重视情感教育,寻找有效沟通的切入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建设;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杨春英认为:导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沟通失效的原因主要有:由于教育者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由于教育对象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由于教育方式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克服障碍,实现有效沟通的对策是:以人为本, 实施情感教育;磨练沟通技巧, 讲求沟通的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是指讲求语言沟通的艺术性,讲求非语言沟通的艺术性,善于引导教育对象;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吴文明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沟通的障碍, 包括以下几个层面:教育者的沟通技能影响沟通的效果;受教育者自身的因素影响沟通的效果;物理距离、心理差异等感情差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沟通媒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且认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途径有:以人为本,进行情感教育;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着的沟通技巧,具体包括:耐心倾听,通情达理,尊重学生需求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将是否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作为选拔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指标。

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原则与方法研究

张淑芹认为,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应坚持三个原则: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贴近学生生活;坚持关心学生的主体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罗海英认为要确保双向沟通的顺利开展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平等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和及时性与经常性相结合。张沧丽认为,沟通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形式, 如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另一种是深入生活与学生打成一片,从情感沟通入手来了解思想,沟通思想。

3 简要评述

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地成绩,但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障碍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多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素的角度分析,而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环节的角度分析的较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效果的评价问题很少涉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规律的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研究都比较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这一课题将逐渐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同时这一课题的研究趋势将呈现如下特点:第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念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第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法的研究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多样化;第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评价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全面性,防止片面性。

注释

①夏玉珍,江立华.政治社会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②⑤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③⑥肖志雄,刘宇Z.组织行为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

④王磊.管理沟通.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01.

⑦苏勇,罗殿军.管理沟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8.

⑧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⑨徐向艺.管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

⑩杨学勇.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沟通.中国校外教育,2008(10).

薛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立体沟通”教育体系的意义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王宇航.建立健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罗海英.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双向沟通.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张淑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困境与超越.许昌学院学报,2009(3).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001-0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优秀人才。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仍然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模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显然已经不合时宜,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主动适应大学生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

以人为本这一提法源自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是指“一切历史创造活动,都要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充分体现人的意志、愿望和需求。我国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总理系统的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只是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它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大学生为核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和根本利益出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我们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搞统一式、“一把抓”的教育模式,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和个性需求,只是把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一个整体对待,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育模式不能针对个体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忽略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缺乏与大学生进行个体的交流和沟通,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大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体因素,把大学生看成了一个共性的整体,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塑造的重要环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不同的特色优势,使其在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提升中,成长成才,才能针对不同的大学生培养其独特的创新意识和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1.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开展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以大学生为前提和出发点,充分考虑他们的思想实际、个体差异等,才能抛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关注大学生个性实际的错误思想,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样我们开展的活动才能有针对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增强以人为本的意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尊重、考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坚持以人为本,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出发点,彰显时代特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强,而且大多存在特立独行的心理。针对这样的实际,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打破传统的授课时教育方式,通过开展课堂讨论、一对一谈心、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论等更加丰富生动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更加容易接受和参与其中,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3.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再采用刻板的说教的方式,而是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而了解他们的思想实际,尊重他们的个性思想需求,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了解,消除大学生对教育的逆反心理,使他们更加容易接受正面的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迫切需求,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不应把他们单纯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转化角色观念,转被动受众为主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大学生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也才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篇4

一、“互联网+”环境的解读

“互联网+”是指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这一概念是国家官方给出的定义,从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内涵强调的主要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原有的基础之上“+”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和活力,发挥互联网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创新发展的新常态。其实质强调的也就是一种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关系,正是这样一种关系使得我们可以实现共赢,最终实现以人为本、连接到人、服务于人、人人受益。那么运用到教育领域,“互联网+”“+”的其实也就是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要通过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结合,改变传统教育以教学权威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进入到以互联网为载体,由教育者引导和帮助,学习者主体原创内容、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讨论等新的教育模式当中,从而使得学生接受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全面透彻理解“互联网+”环境的精髓,除了要把握其概念和内涵,我们还有必要站在时代的角度去考察、解析和研摩其特征。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洞悉目前与未来发展的动态,进而在学习、实践和决策时进退裕如。“互联网+”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2]跨界融合,强调的是“互联网+”的“+”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跨界,一种融合;创新驱动,就是要求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格局与自我限制,运用互联网的多变思维,发挥创新的力量;重塑结构,就是利用互联网变迁了的关系结构,使得我们固有的身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切换,进而实现转变;尊重人性,就是要求“互联网+”的连接与融合要基于人性思考、开发、设计和运营,人性化是融合的起点,是连接的归宿;开放生态,就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思考和设计新的模式,实现教育生态和创新生态;连接一切,就是以人为核心,让更多的创意、创新、创造集成交融,从而共创未来、各得其所。

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趋势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领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依托新媒体,转型寻求、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呈现与时展同步的发展态势。

首先,高校应转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思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网络化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期社会文化单一、意识形态单纯的社会环境,网络世界中各种价值观念交相辉映,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和道德失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必须要开放思想,与时俱进,利用新形势中国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互联网。”[3]“互联网+”“+”的不仅是通过新媒体教育使得大学生要达到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目标,而且也应达到新媒体素养目标。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由“传统教育模式”向“新媒体教育方向”转型。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下,由于没有重视激发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混同了思想道德观念的认知过程和养成过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模式开展的,强调的依然是把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把知识教育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太注重关注大学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互联网+”要实现的是以人为本、连接到人、服务于人、人人受益。“互联网+”“+”的是生态,更强调的是重塑结构、尊重人性。新的形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运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和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趋势引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大学生的意趣。我们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或网络媒体中大学生喜欢用的QQ、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平台。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通过新媒体搭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平台,可以利用构建班级网络群,通过互联网反映社会热点问题、校园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还可以通过网络群积极组织学生展开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讨论,促进学生在一种积极有为、理性平和状态下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引领大学生的舆论与思想导向。

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有“单一依靠教材”向“多样化开发”方向转变。当前,很多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实效性。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背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多依据现成的教材来进行,而教材在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限制性,它与大学生接受的即时性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4]特别是互联网深化发展时代的到来,各式各样的网路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抵触着课堂教学内容。因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在重视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有效地与社会即时性信息结合起来,引入时下的社会热点话题,这不但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有助于教育者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认识。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下,应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跨界融合与驱动创新。

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发展的时代生产力,具有强大的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实现了知识学习的生活化,使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式更加多样化。面对这种大势所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新媒体有机结合的新路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创新协调发展,从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前跨越。

第一,在“互联网+”环境下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技术队伍建设。新形势下,高校要想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理论储备好、网络技术强的思想政治理论和技术队伍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首先要努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用丰富的理论武装自己,并将这些理论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高校应该通过举办网络技术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网络知识竞赛、网络教学设计大赛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敏感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崇高的信息道德,从而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要注重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学辅导员是和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网络素养和信息能力的重要性,要善于利用受大学受青睐的网络,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了解他们的情感,掌握他们思想的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在“互联网+”环境下要重视运用新媒体,发挥传统教学与新媒体影响的优势互补综合效应。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教育形式为辅。然而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电脑以其便捷、灵活的特点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所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会转换新思路,可以通过学生们喜欢的形式,将教育内容通过手机平台或网络途径传递给大学生,不必要非得按照传统方式在一定时间到规定的地点接受思想的洗礼,应让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其可以结合自身需要自由地选择知识和信息,同时还可以采用多样化地形式和教育者及其同学进行参与交流,唯有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新媒体也并非摒弃课堂教学,而是要把课堂教学的优势和新媒体的优势相结合,发挥最大的功效。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建立班级虚拟群体,课下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和讨论,利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总结评价,这样不仅使得大学生在虚拟群体中可以发挥独立的思维力,还可以在现实的群体中增进表达力,而且还更容易让大学生群体主动接受这样的教育。

第三,在“互联网+”环境下要重视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强化网络监管与监督。当前以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制高点,教育信息化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进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发展的新阵地,这种趋势也是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国内已经相继建立了“之家”、“红色中国”、“红色世界”等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高校可以吸收借鉴这些红色网站建设的积极经验,开发优秀的校园红色网络资源,建设吸引大学生、凝聚大学生的网络群体,通过增强网站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引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塑造,从而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再者就是,高校在建设校园红色网站的同时也应加强网络的监管,最大限度地防止不良信息的入侵。还有就是还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网络法制建设,倡导网络伦理和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制作能力,使得大学生,使得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具有强大的免疫功能,以推动校园红色网站的建设和网络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邢蕾."互联网+"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J].信息通信,2015(9).

篇5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是推动中国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推进的中坚力量,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决定国家民族命运。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新媒体时效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互动更加突出,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1.新媒体概念分析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在上世纪末,全球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新媒体依托于数字技术,在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丰富了信息传播方式。从外延角度分析,光纤电缆通信网、手机及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互联网以及以数字技术为传播途径的广播网等均属于新媒体范畴。

2.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面临挑战

新媒体融合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思想多元化,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已成为知识获取、交友沟通的重要方式,改变着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寻求通过现代化网络途径极力鼓吹资产阶级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从而使部分大学生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思想及心智尚不够成熟、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年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及违法违纪行为呈现出明显上涨趋势。

2.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权威性面临挑战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就是权威,负责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式及手段的选择,是教育活动的组织及实施者。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多向性特征更加明显,大学生的选择更多,在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及较强的接受力的影响下,成为新媒体的推广主体,极大的强化了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2.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挑战

按照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者向大学生所提供的教育信息是经过选择和整理的,往往是按照教育者设计的模式开展,单向性是此种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在传统的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代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内容不够新颖和灵活,教育方法形式单一,忽视了大学生的体验及情感。

3.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出路探讨

3.1确定准确的价值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在新媒体条件下,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旗帜,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的推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其次,借助网络对我党现阶段的大政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围绕大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展讨论,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为大局稳定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对于出现的负面舆论导向,不要只是简单进行打压,需要对其进行积极引导,采取有效对策,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保持与大学生平等的身份地位进行事实。

3.2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首先,要突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要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坚持自由化及自主化的基本原则选择信息。其次,根据时展趋势,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式的革新,确保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效用得以充分发挥。利用手机、博客以及网络等新媒体方式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进一步扩展,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3强化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者工作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数字电视以及手机媒体等新媒体迅速壮大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作为新媒体的一种,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已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交友沟通的重要方式,对其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均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些敌对势力正是利用这一点加快意识渗透,极力鼓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标准,从而使部分大学生不知不觉滋生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所以,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积极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是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梁艳丽.冲突与重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原因及出路探析[D]西北大学2010

[2]葛琛佳.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1

[3]李京桦.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篇6

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在高校学生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比例,但其整体特征却非常明显,与理工科和文科学生差别显著。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扎实的专业技术,但文化课基础薄弱;个性特征鲜明,感性而充满朝气,但有时漠视规章纪律,缺乏集体意识;价值取向多元,独立意识强,但理想信念相对薄弱;思想意识前卫,但公德意识淡漠。因为艺术类大学生这些特殊的个性和思想意识上的特征,其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应深入研究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人格特点,将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融入进日常教学当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等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其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育途径。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其实施对象产生的效果。调查表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良好,具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自尊心,注重形而上的价值探索。此外,我国高等学校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经验,主要表现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这些成果表明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当的正面效果和可取之处。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反思和改进。例如,部分高校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师教书与育人分离情况严重,学校规章制度对艺术生的约束力度大于激励功效,艺术类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满意度偏低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艺术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度

艺术类高校的工作人员,如专业辅导员,需要加强角色定位,深化对自身职能的认知,明确职责范围。当前,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并非专职辅导员,而是由博士生或其他专业教师兼任。不少辅导员有“学生在校不出事,其他的都随意”的观念,并不明白自身的角色是服务于国家的教育事业,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到重要位置看待。因此,工作人员需要主动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对教育历史和教育理论著作的研读,学习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法,深刻领会为国家培养具有何种思想高度和道德情操的人才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

(二)教师应将教书、育人有机结合

艺术类专业任职教师需要明晰教书育人的两大职责,在专业教学中,坚持用观点指导教学,同时关注时事政治,始终坚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做好榜样。专业教师应致力于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艺术观,在艺术道路上坚持正确的方向,对艺术作品和观念具有独立的分析鉴别能力,创作具有一定艺术水准,同时又能为市场所认同的艺术作品。

(三)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加强,首先要制定符合艺术专业和学生特点的要求和目标。教育者和决策制定者需要深入调研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学习特点以及就业前景等,深入参与到艺术类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团体实践等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去,在长期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中积累经验,制定出切合实际并有效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并将此思想贯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这就要求高校艺术类教师不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授课充分结合,更要关注艺术类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展开个别教育,并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最后,要合理安排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笔者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都觉得思想政治类课程枯燥陌生,有相当程度的抵触心理。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课程比例和培养方案,使思想政治课程不显得突兀。此外,结合实践来教授思想政治课程,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实践细节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业界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现状,提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对策,希望通过这些分析为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洪铁.大学生成才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篇7

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一般通过专著和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体现出来。笔者对利用网络和西南大学数字图书馆检索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学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专著较多一些,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项久雨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蓝天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唐志龙、罗剑明共同编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论》。相对而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的专著少有问世。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上。笔者通过文献调查的方法,以1980年到2016年为检索时限,分别在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见表1。笔者通过合并,得到20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密切相关的文献,其中硕博论文7篇,核心期刊5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观点概述

通过梳理发现这些学术论文和期刊研究的中心问题主要集中在内涵界定、实现途径、困境与对策、实现的层次几个方面。另外也有涉及实现规律、实现的条件研究。

(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界定

学界目前对其内涵界定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即认为:作为价值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性通过实践活动去满足特定的价值主体(大学生)的需要。同时特定的价值主体(大学生)又在自身需要被满足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提升自我,提出新的要求。

如张亚丹就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通过教育活动对作为价值主体的大学生的需要的引导、满足和提升,促进价值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客体属性和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良性循环”[1]。还有张捍东认为“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价值主体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自身属性和功能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被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的效益关系”[2]。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困境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践中收到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困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的原因何在。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了众多不同的结果。归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本身的不利因素;如王东辉从后现代主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否定[3]。

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影响因素。李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做了概念界定,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利于其潜在价值向显在价值升华的因素总和。并且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划分为社会障碍、学校障碍、家庭障碍;物质因素障碍、精神因素障碍;经济障碍、政治障碍、文化障碍[4]。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的研究是比较集中的,其中比较有权威性的是项久雨的观点。他从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具体途径三个层次做了分析总结。并且认为实践是根本途径;“灌输”和“接受”是基本途径;课堂教育,管理教育等具体教育方式则被归类为具体途径[5]。研究者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也更多的是从这三个层次出发。这些研究既包括具有一般意义的实现途径也包括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困境或障碍的研究。例如张捍东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包括课堂教育、文化环境浸染、因特网教育、管理教育等[2]。中山大学的冯诗琦、龙维从关注接受主体需要的满足方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6]。

也有部分研究者另辟蹊径从优化内部和外部条件来论述实现途径。付有能、陈燕浩从优化宏观环境和建设微观环境的角度出发[7],陈草从资源合理利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8]。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有无层次、如何划分的问题上,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山东大学的刘贤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功能划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和个体价值三个层次。因此他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就应当是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9]。张亚丹从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过程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理解、认同和运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所包含的三个层次。并认为理解是最低层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基础;认同内化的标志;运用是外化的表现形式[1]。

三、现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总体来看,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是十分关注的,对其理论研究从无到有,并在不断深入。但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还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创新性

根据笔者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来看,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实现途径”上,且内容大同小异。更有研究者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套用在“大学生实现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上”,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进行详细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其他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没有实质的区别,不能够体现大学生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以及即将迈向社会进一步社会化的身心需要。这些都表现了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缺乏创新。

(二)系统研究不足

当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少有专著出现,并且现有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论述其中一个焦点问题,或是在兼论另一个问题。这些研究都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某一方面研究,甚至各个研究成果之间是有冲突的,不能在总体上把握也没有准确把握各个焦点问题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

四、未来研究展望

(一)观照大学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中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有着不同于其他价值主体的特殊性。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深刻而又快速的变革,特别是随着招生并轨、收费上学、就业时的双向选择等,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呈现出了复杂化的变化。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增强,在面对问题时看重的是自我的判断与选择,而忽视权威的指导。其次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倾向上已由集体利益向个人利益转移,越来越多地重视个人发展,逐渐轻视社会责任、集体责任。在价值评判的标准上,更多地以个人价值为标准评判是非对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和适应生活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应当更多地关照当前大学生群体的这一独特社会属性。

篇8

一、新媒体的概念界定

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传输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数据)服务,发挥传播功能,是传播者与受众(用户)互动的媒介的总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新媒体既是环境又是载体,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不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教育。

二、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新媒体因其强大的影响力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教育最重要的环境与载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既要深刻认识到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又要充分发挥好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做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平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来源于报纸、书籍、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信息量小,时效性差,缺乏感召力、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具有信息传输速度快、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快速传播优秀的思想、理论与政策,迅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助于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从平面推向立体,从静态推向动态,极大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利用新媒体“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的功能,随时随地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更丰富、更生动的形式传播给大学生。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等条件的制约,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任何他们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速度和效率。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直观,形式更活泼新颖,范围更广泛,更能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自主性

大学生多为已满十八岁的成年人,有独立的意识和判断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再是完全被动的受教育者。新媒体环境下,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信息,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重视和建立相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丰富畅通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渠道,丰富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上的形式和内容,大学生可以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

4.新媒体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只有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才能依照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提是要熟悉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和网络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平台,通过这个交互性的交流平台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有目的性地研究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极大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作用

当前,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因各种不利因素使其面临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才能更好地迎接这一挑战。主要表现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环境愈发复杂

新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数字信息交流手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一个动态平台,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与维度。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信息媒介,大学生通过这种媒介获取大量富有正能量信息的同时,也容易接触到各种腐朽的思想文化、消极观念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反人类思想。大学生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好奇心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极易受到新媒体复杂环境的消极影响。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几乎跟大学生平等地享有网络平台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向和信息,甚至很多情况下晚于、少于学生,一定程度上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此外,由于教育者新媒体教育理念的落后及技术能力的不足,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不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是迎接新媒体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亟待改进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广不断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的以两课教材为主要教育知识,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育形式,以考试评分为唯一效果反馈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也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如何选择效果好、生动具体、针对性强的教育模式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媒体环境要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挑战。

4.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增加

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以其海量的信息、便捷的方式吸引着年轻的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友、购物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无法估量的影响。

然而,过于依赖网络使身体和心理都还不够成熟的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失衡状态,出现网络沉迷现象。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对现实世界疏离,逐渐形成行为的异化,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良好发展。

四、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现阶段,如何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探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着眼教育对象,着手施教主体,着力教育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摆在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1.加快培养具有新媒体素养的高校思政教育队伍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前提是建立一支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高素质工作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又要掌握新媒体的基本理论并熟练进行新媒体操作;既要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又要具有一定的新媒体科技意识和创新应用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新媒体素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媒体技术素质和学习创新素质等,具有新媒体素质的高校思政队伍必须乐于探索并掌握相应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在合理使用新媒体方面需要具备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情趣健康的传媒道德。要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思想实际紧密结合,从大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出发,从大学生个人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媒体或手机媒体形式,融入头脑,丰富生活,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正面引导,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高尚的审美趣味,预防传媒道德失范,在不良信息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有害思想的侵蚀。

3.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

面对新媒体新挑战,高校首先要加强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大学生需求的了解,建设集趣味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网站。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信息,实现页面设计人性化,功能设置服务化,网站内容重实效,互动交流常态化。其次,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易信、“人人网”等虚拟社区平台的便利性和互动性,重视虚拟社区平台的政治宣传和思想塑造功能,加强新媒体干预机制,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思想倾向,使虚拟社区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成果,依托手机媒体开展“微课”,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4.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

适应新媒体环境,巩固高校的主流形态教育阵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要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高校各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联动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教育的无缝对接。建立快速沟通渠道、对话交流平台和心理疏导机制,及时化解大学生出现的思想包袱,引导大学生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形成有效疏导。以完善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和必要的物质投入保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运行。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付出、业绩和贡献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克服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信息时代,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被赋予崭新的历史使命。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新媒体有机结合,以更宽广深邃的眼界观察世界,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视角、范式、内容、方法、体制等全方位创新,才能获得新媒体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根基。只有通过新媒体技术凝聚社会资源,加强教育引导,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9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形势下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是在新媒体这一环境下进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双重影响,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的运用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融合性强、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优势切实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方便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精神交流和思想引导,拓宽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学校能够最大程度的共享教育资源,形成完备的教育平台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2.新媒体的运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新媒体的运用客观上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新媒体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生动方式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3.新媒体的运用灵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体和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手机报等多样的形式随时随地的接受教育,拉近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高校大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新媒体的虚拟性引发心理危机和交往危机

新媒体的虚拟性特点显著,常常表现为匿名性、隐藏性、自发性。大学生在虚拟的新媒体世界能放任自如,与现实世界的诸多约束形成鲜明对比,容易导致个体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在新媒体空间中,大学生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不规范,真实性无保证,甚至经常出现传播虚假言论,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2.新媒体的开放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媒体的发展步伐,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性的研究,导致新媒体中信息资源包罗万象、新奇有趣与传统教育枯燥单一、简单机械的形成对比,对思想政教育工作提出挑战。

3.新媒体的时效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高要求

新媒体的时效性使获得信息的优先权已不再掌握在特定的受众手中,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最早的接受者、使用者、推广者,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则普遍出现新媒体技术意识淡薄、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面对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主导权,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发展。

(一)树立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秉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传统教育理念,尊重个体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自主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新媒体平台,通过手机飞信、微博、博客、即时通讯、QQ等青年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辟绿色通道、拓展思想空间。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篇1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层面的问题可能都不是表面所呈现的那样仅仅属于该层面,很可能与更深层的问题相关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崭新境遇,直接表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弱化。何为“有效性”?“有效”是指能“能实现预期目标”。作为一种价值属性的体现,有效性是指特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在相应价值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应功能或功效。那么什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本质体现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所具有满足主体需求的功能属性,即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功能属性[1]。

三、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路径

篇11

1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特点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对于以前不能进入大学的高中生来说,这给他们提供了更多进入大学的学习机会,大学生的数量陡增,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大多数是自我意识较强,多以自我为中心。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它缩短了人们沟通的距离,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言论相对宽松的空间;同时由于网络传播的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使大学生成为了一个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知识面宽、涉猎广泛、兴趣多样的特殊群体;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多文化、多观念的渗透,对原来的价值观念有了很大冲击。在国家奖励、扶助等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教育的公平的问题尤为凸显;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既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各种不公平的就业现象在大学生中间产生了不稳定、不平衡的心理影响;同时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维权活动经常发生。另外,随着各项体制改革的进行,教师的切身利益也在发生变化,一些老师将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和自己的创收上边,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力投入”越来越少。正是由于这多种现象的存在,给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2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思想、生活、经济、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那么大学生的思想也在随着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和实际。

2.1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数量陡增和就业岗位的紧缺,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为了帮助大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随着“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高等学校要在适应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主要包括大学生的理想、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心理健康等,这也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2.2 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的提出,“中国梦”这一新概念,新思想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用“中国梦”来教育当代的大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在将“中国梦”的内涵、精神实质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始终,贴近生活实际,易于大学生接受;同时还要着力改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多种资源进行社会实践锻炼,使学生在实践中获益,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3 运用新媒体等网络手段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随着网络的发展,手机短信、网络论坛、博客、微信、QQ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大量的信息充斥在学生的周围,虚假、有害的信息使学生无所适从;另外学生还喜欢将自己的想法、观点和生活状态利用新媒体通过短信或图片展现出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方便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了工作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用好新媒体这一平台,那就需要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和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作为高校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新媒体中的动向,掌握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当新媒体上信息和舆论出现偏差时,大家要及时跟进,要引导舆论,加强正面舆论的声音,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和配合。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无论身处什么岗位的教师,都要肩负起教书育人使命。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要根据时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多形式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1).

篇12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在社会、家庭等多方面教育主体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既丰富和完善了一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根据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地开创了许多新方法,但从实践层面总结来看,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从教育者主观方面看

一是重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宣教中的灌输作用不容置疑,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太注重灌输教育也存在许多不足,产生一些弊端。理论宣教的内容存在理论与社会现实、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形式相对单调,往往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对象,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主体的一面。二是重整齐划一,轻分类指导。在现实教育者眼中,所有学生认知结构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任何差异,他们往往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群体而忽视个体,搞“一刀切”,未能做到因材施教。三是重传统轻现代和重现代轻传统现象并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倾向,或是惯用传统方法对现代方法利用不充分,或是现代方法被过度应用,使传统方法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排挤,这都不同程度地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功能。

2.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层面看

从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层面来看,一些新方法、新举措、新主张在实际运用中上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中缺乏可操作的规范和指导。长期以来,很多教育者虽然熟知各种方法的内涵,但却对如何实施这些方法、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方法的实效,缺乏必要的和具有操作性的规范及指导。以至出现教育者“满脑方法,却无从下手”的尴尬现象。由于实施层面的这些限制,使得许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概念或假设,而不是现实可行的实施举措。

3.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身的结构和内容方面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应用时而使用的特定方法。在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上都完全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相关内容。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已形成了自身完备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框架,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身在结构和内容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理论性过强,不实用,脱离学生实际过远;呆板、生硬,缺乏生机,没体现“人情味”;一些借鉴其他学科而来的方法专业性过强,缺少衔接性的理论和实际指导等等。总之,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可以适用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缘于“人学的空场”

“人学空场”是萨特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空场”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不是以人,特别是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所传授的是剥离了主体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在实施中脱离了实际生活。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会放弃“教育”角色,以日常行为和活动的管理工作来代替教育的职能,思想教育的对象由此从“人”到“事”,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转到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了错位。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大学生视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价值伦理规范的容器,而忽视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忽视了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的重要作用,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人学空场”现象。由于“人学空场”,使得“以人为本”的科学指导思想没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体现,教育者缺乏了“人本”的理念,受教育者没体会到“人本”的地位,方法自身因缺乏“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而成了丧失“人情味儿”的生硬理论。所以说,缺乏“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才是造成前面所有问题的最根本的源头所在。从此意义上讲,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把握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在实施过程中从大学生的角度切入,根据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即根据大学生内在思想的知、情、意、信、行,发展建立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在新的方法体系中,每一具体方法的方方面面,都要全面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人本化的思路去完善、优化、整合乃至创新各项具体方法,除包括现有的各项具体方法之外,特别要补充以下几种最能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实施方法。

1.体现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传统疏导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主动借鉴和引入心理学领域的心理疏导方法,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紧密结合,探索出了适应“以人为本”要求的心理疏导的新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是将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心理疏导手段和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疏导教育法有机结合,引导人疏泄不满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恢复正常心理和健康身心状态的一种思想工作方法。“疏”主要是指疏通思想渠道,广开言路,创造宽松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之间充分互动,让受教育者敞开思想,把各种意见和观点、思想问题的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导”是指在疏通系统了解的基础上,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启发思考,把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引向正常的轨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要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方式:一是宣泄疏导法。宣泄疏导法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中,教育者利用或创造某种条件、情境,提供合理的宣泄渠道,帮助受教育者把压抑的情绪或想法倾诉和表达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压力,稳定其思想情绪的心理疏导方式。二是认知疏导法。认知疏导法是借鉴了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的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受教育者重新建构认知结构,进而重新审视自己,建立自信,改正自己错误认知的一种心理疏导方法。三是心理危机干预法。心理危机干预就是通过有效措施及时帮助处于心理危机境遇中的人们恢复心理平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是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所面临的成长危机(新生入学适应、重大考试失败、学习生活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恋爱关系破裂、就业困难等)、心理危机(身体或心理疾病、精神抑郁、自杀念头等)等,积极采取救助措施,帮助其改善心理状态,摆脱危机而形成的工作方式。

2.以情感人的情感教育方法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是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情感陶冶和感化的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意义上来说,也离不开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能否打动学生的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但长期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在教育方法上也体现为情感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感情,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发自内心对学生付诸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和赏识的美好情感,才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3.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实践教育方法

实践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受教育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和考验的教育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自觉接受教育,从而既开阔眼界、改造客观世界又提升能力、改造主观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教育特点,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纳入学校的总体教学计划,教师和学生作为主客体共同参加,并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尊重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并结合各项活动主旨激发他们的综合潜能,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平台,融汇学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只有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体现人文关怀,注重情感投入,并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推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引导人的人本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康玉.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2.

[2]孟维伟.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D].合肥:安徽大学,2010.

篇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努力实现人的个性与社会本质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直接涉及到的是人,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掌握和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

然而,在高校中,由于一些客观、主观条件的限制,抓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摸清大学的思维规律,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所感、所思、所盼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代的大学生大的成长背景与上一代明显不同,国际,趋向经济全球化,国内,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其自身的发展又是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当今,大部分大学生依赖网上的交流而忽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交流,在大学生沉溺于网上交流的方式的同时,消弱和减少了他们与同辈及长辈之间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也疏离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这样以来,对教育者来说,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就更加困难。

此外,每一个时代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对周围的的事情的感受也不相同,通常,一代人与另一代人具有明显的差异。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代与代之间的差异。有人强调这种代与代之间的差异,称为代沟。由于这种代沟的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就有很大难度。因此,要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心理特点、和情感,就应该创新理念,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把黑箱方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富有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及科学性。

二、黑箱方法

(一)黑箱方法

黑箱是系统论、控制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所有的科学问题都是作为‘闭盒’问题开始的”,“若干可供选择的结构被密封在‘闭盒’中,研究它们的唯一途径是利用闭盒的输入和输出。”维纳所说的闭盒,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黑箱”。黑箱是我们未知的世界,也是我们要探知的世界。

所谓“黑箱方法”, 就是在不打开对象的情况下,靠输入指令和对象输出的信息来观察、了解和控制、掌握对象。

(二)黑箱方法的应用原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这种意义上,黑箱理论和黑箱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适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活的主体,有着自己的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被教育者,大学生也是活的主体,也有着自己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无论多么高明的教育者,也无法完全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对教育者来说永远是个黑箱,至多是个灰箱。尤其是新的教育者或教育者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教育对象对他来说更是一个黑箱。这时,教育者就需要靠黑箱方法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黑箱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及思想实质, 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黑箱方法的特点

1、整体性

黑箱方法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 不采取打开的途径, 而是从“输入”与“输出”入手, 对“要探知的世界”这一“观察系统”进行整体地探讨。因此,信息“输入”与“输出”是黑箱方法的关键, 而“整体性”则是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基本出发点, 目标是对“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获得全面、深刻、科学的认识。由此可见, 作为控制论的一种认识方法, 黑箱识辨方法继承了系统论的“整体性”思路, 扬弃了把研究对象先分割再综合的传统, 而是将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连续体,在综合的基础认识构成系统的若干具体而又特殊的要素。

2、联系性

黑箱方法通常将系统看成是“处在环境中,与环境互施影响、互通信息, 以一定的时间序列实现行为, 追求目标”的完整的系统, 因而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鉴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多的不可观测性和普遍联系性, 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时,我们不妨借助黑箱方法, 以“输入”与“输出”为根本楔入点来着手探索。

三、黑箱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根据黑箱方法的原理, 我们可以把黑箱方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中。

(一)通过黑箱方法, 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1、通过黑箱方法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如上所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虽然可以被教育者了解,但是在很多情形下,它对教育者来说,仍然是一个“黑箱”,因此直接从它的终端输出――教育对象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后的反应――来判断问题存在的原因,这样就可以使对问题的分析在程序上得以简化。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问卷,通过整体调查或抽样的方法, 调查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情况及思想特点,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中找到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及措施。例如,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了解,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根据需要分层次进行。从寝室、小组、班级的学生思想状况到全体学生在入学、毕业等阶段的思想状况,都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 教育者可以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通过黑箱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

同样,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具有差异性的问卷,了解当前大学生思想的状况及大学生对外界因素对其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的主观性判断。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中了解和掌大学生的思想信息和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分析,采用问卷推判法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发展的趋向和状况加以预测,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例如,我们对毕业生就业意向和新生入校后可能出现的思想、心理问题,都可以采取问卷法,从学生的输出信息中分析得知,从而及早地采取相应的指导和教育措施。

(二)通过黑箱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