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

篇1

课 题:本文系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升项目成果,课题编号:PXM2014_ 014209_07_000058。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热点,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就业工作一线人员的班主任老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做好这项工作,从学生利益出发,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一、宏观形势分析高校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难点

1.期望值不断升高,使就业工作难度加大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对工资待遇要求高;希望留在大城市;渴望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外企就职等。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必将使学生错过本该珍惜的就业机会。

2.市场经济形势下的新问题,给就业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就业制度也由原来的“毕业分配”改为后来的学生“自主择业”,随之而来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3.就业工作进度 “刚性”与学生就业进程 “弹性”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时间节点性非常强的工作,所以作为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班主任老师来说压力巨大。一方面是学校就业工作在每个时间节点的各种数据统计结果,另一方面是如何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就业签约。追求就业工作进度的“刚性”数字与学生就业进程的“弹性”结果一直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4.评价高校就业工作的指标体系单一,“就业率”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评价高校就业工作的唯一指标体系就是“就业率”,却忽视了“就业质量”。高校的“就业率”关系学校的社会声誉,影响学校的生存发展,固然值得关注;而“就业质量”决定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一生幸福,影响着整个国家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更应得到关注。急需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关注高校“就业率”的同时,也应关注“就业质量”。

二、微观角度分析高校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高校班主任多为兼职,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班主任往往都是兼职,所承担的班主任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然而要深入了解班上每位学生的详细情况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与每位同学进行深入交流更耗时费力,对兼职的班主任老师来说相当困难。尤其在就业过程中,学生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心理变化波动较大,更是需要与班主任老师多交流、沟通,时间和精力的耗费更使兼职班主任显得力不从心。

2.现行的班主任工作考评机制,无法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全面细致评估

在高校的班主任工作管理体制中,现行的考核机制只能对完成事务性工作的质量进行考评,而无法对班主任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评。而班主任工作其涵盖的内容不只是一些事务性工作,其更多的内容应该是关心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成长。

3.班主任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影响就业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高校班主任队伍机制体制尚未健全,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班主任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班级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班主任应如何开展全方位、个性化就业服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在就业时不仅仅满足于找到工作,而且也开始关注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这就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职业梦想?高校班主任的就业工作应该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特殊需求,提供其所需的就业服务。

1.班主任在就业服务工作中的优势分析

(1)能够经常接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就业服务。在我国现行高校管理体制中,接触学生最多的是班主任老师。从新生一入校起直到毕业离校,班主任老师始终像家长一样陪伴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鉴于这种时间优势,班主任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就业状况、解读就业政策,这种比较亲民的就业服务形式比起面对面的座谈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便于提供就业服务。高等教育学生的生源情况非常复杂,就业指导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并非易事。而班主任则不然,在陪伴学生四年大学生活后,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家庭情况都非常了解,便于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

2.班主任进行个性化就业服务的内容

(1)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搭建交流的平台,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就业动态。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信息平台的发展十分迅速,这就要求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无障碍交流。班主任老师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搭建交流平台,及时分享就业信息,通知各种事项,了解每位同学的就业和思想动态。

(2)建立班级就业工作“台账”,按需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服务。由于每位学生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择业意愿,作为班主任应该清楚每个人的情况,并将班级里有类似就业意愿的同学信息分类建立就业工作“台账”。这样既方便随时了解班级就业状况,而且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这种分类服务的管理,能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老师的关怀细致入微,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3)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辅导,助其实现成功就业。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内,设计中文写作和语言表达的内容较少,造成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难全面展现择业优势,赢得就业机会。在大学期间开设的就业服务课程中也只能是简单介绍个人简历的撰写,不能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和求职意向深入服务。而班主任老师可以再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就业服务。

3.班主任进行个性化就业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提前熟悉班上每一位学生的详细情况,为就业服务工作做好充分准备。②当学生面临选择时,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③不要将对学生的关心流于形式,更不要只是单纯地催促“签约”。④“将心比心、为师为友”,是班主任做好就业工作的主导思想。

4.多参加有关新媒体技术、工作经验交流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就业服务工作水平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技术发展飞快,班主任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媒体技术,才能走近学生、同他们进行无障碍交流。另外随着近年来毕业学生的情况日益复杂化,班主任老师还应该多参加经验交流以及政策学习等方面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就业服务工作的水平。

篇2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它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发展、对教学模式理论的丰富,而且是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在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而得到完善和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

一、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就主张,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被动地“读”科学。过去的大纲和教材,由于实验含量先天性不足,使得学生在认识上的感知过程明显欠缺。针对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内涵特点,新教材增强了探究性实验功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设置了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的条件,如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效果、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为此,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学习实验原理,明确做探究的意义,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指导他们从自身实践中得出答案的正确途径,从而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进行认知,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探究性实验中,既遵循教材的逻辑性,又不拘泥于一般实验的具体形式。

二、创建自主探索的初中生物教学环境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包括弹性的时间、灵活的空间、民主的教学氛围、丰富的地域文化以及开放的教育管理体制等。其中,创设和谐民主的、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生物教学氛围最为重要。生物教学氛围的创建要使学生的发言权、建议权得到尊重,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敢于进行非逻辑的异想天开和发散性的举一反三。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对学生既要多鼓励表扬,充分肯定并赞赏学生的探究成果,又要容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教师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误”养“正”,完成探究式教学任务。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环境的设计上,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生物的,从而由此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生物教学环境。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和意志是自由的,这时的学习任务是其自身学习生物的需求产生的,学生的主体性会得到充分发挥。

三、精心组织并指导初中生物探究

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要善于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究学习。具体而言,初中生物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首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假设。面对问题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物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猜测可能造成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初步提出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用的有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其次,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各种探究技能和方法。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报刊或其它信息源,对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灵活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测量、比较等方法去验证他们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组织和使用各种信息的技能,而学生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假设从多方面进行验证,如果结论证实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学生的认知就会趋于平衡;反之,则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学生就不得不提出新的假设或修改自己的论证过程,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帮助,这些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四、构建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激励评价机制是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要使探究式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学生潜能得以全面激发,评价机制必须是开放、多元性的。与传统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不同,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对评价的要求较高,如它要求评价每一名学生理解了哪些生物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能否灵活地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生物相关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证据,是否能判断证据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但要弄清楚这一切,单靠终结性评价是难以奏效的。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重视并改进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如学生每天的笔记、撰写的实验报告、绘制的实验图表、制作的实验模型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某个问题所做出的解释等。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及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探究教学评价的另一个特点。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如检查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解释是否合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等,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学生的自主评价相结合的开放性、多元性评价形式。

参考文献:

[1] 钟凤权.对初中生物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篇3

一、对探究学习的认识

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局面的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更多的是学生的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改革不仅会影响学生,也会影响到科学教育的诸多方面,如教材的选材和呈现方式、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师生关系等将会随之而发生改变。

探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尽管在思想、内容、过程、方式等方面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然而这两个概念存在的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不尽一致的。作为教育范畴中的概念,其内涵必然要与其教育价值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育领域即使是让学生模拟科学探究方式进行学习,我们关注的也不仅仅是科学探究的本身,而是采取这种方式所要体现的教育价值,是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照书本的样子,把获知的事物组织起来的一种活动。

探究性学习并不要求学生亲自获得直接的知识或经验。尽管学生的探究学习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课堂终究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在课堂上,师生们所追求的目标与在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尽一致。不能简单地将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简单化移植。作为教育范畴中的探究学习,决定了这种学习不能离开具体具体的教学要求与内容,让学生无序地开展所谓的探究学习:也不能过多地强调探究的操作方法与技能,将学生视为小科学家对其进行指导和培养。探究学习注重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但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生物学科是一个结构比较严谨的概念体系,在这个概念体系里的建立过程中,表现出了概念的建构性特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生物教学中许多内容可以以生物问题的方式来体现,例如生长素的发现、遗传规律的意义、光合作用的意义等。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就表现在探究过程。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认知建构,将生物概念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不进行概念建构的探究,是一种盲目、低效的学习行为。

二、生物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1.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就了解所要探究学习的生物内容的意义,使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新旧概念进行搜寻、联想。这样做可以为生物认知结构的建构打下基础,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协作和沟通。例如,在探究遗传特点时,导入“龙生龙,凤生凤,生个老鼠会打洞”的谚语,很好地激起了对遗传特点研究的好奇心。又如,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时,导入新西兰牧场上原来种不好三叶草,但在荒凉的牧场上却发现了“绿地毯”,于是人们如何发现了钼元素的存在的故事,学生的求知欲就很快强烈地激发出来。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办法。

2.把握生物探究的基本特征和环节

生物探究学习是针对有关生物问题展开的。如何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提出恰当的相关生物问题,直接会影响到学生探究的效果。一般来说,探究的问题宜小不宜大;宜紧贴社会生活热点,与教学主体内容紧密联系;宜具体,不宜笼统。生物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规律等理性生物知识,都具有很好地探究价值,可开展探究教学。

生物探究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证为判别尺度,以怀疑作为审视的出发点。概括起来,其特征为怀疑性、实证性、逻辑性。例如,在探究学习基因分离规律时,可通过事先让学生调查自己家庭的单眼皮和双眼皮情况,在课堂上进行统计、交流,使学生很自然地提出了为什么多数人是双眼皮以及单眼皮和双眼皮的数量比例等问题,自然地进入探究主题。

生物探究的基本环节是:发现问题一设计调查一实验、收集资料一分析、整理资料一提出假设、解释、预测一交流探究结果。在实际生物教学中,由于课堂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上述完整的探究环节往往无法在一堂课中都落实,多数情况只能实施其中的部分要素。

另外,生物课堂教学毕竟不完全等于生物学家的科学探究,它可以简约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常常只实施其核心环节,即:问题一假设一论证一交流。这样就保证了实施生物探究课的教学时间,也增加了生物探究课的灵活性,为生物探究课的广泛实施打下了基础,利于避免生物探究课的开展流于形式。当然,在探究性学习被简化的同时也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比如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更多注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设计,而不是急于知道实验现象和结论。

3.充分加强新旧生物概念、原理间的逻辑联系

引导学生建立起新旧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是生物知识建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新的生物认知结构,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过程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及产物等等,再进一步引出光合作用过程。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地在新旧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顺利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最终使生物知识的迁移顺利实现,更容易突破难点。

4.情境创设要利于生物原理的学习

探究性教学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良好的情境下,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才能有效地进行。情境一般有问题情境、悬念情境、矛盾情境、放松情境等。教学情境的创设始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生物原理的学习,而不是为了凑热闹。在探究课的开始、过程都可以灵活创设多种情境。例如,在探究伴性遗传特点时,讲到色盲遗传特点之一:患者男多于女,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现场调查,因为每年学校都组织学生体检,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清楚。于是在课堂上我问学生色盲色弱的有几位?看看性别是什么?结果一目了然,举手的都是男生,这样很清楚地展现了色盲病的特点。又如,在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我引入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使学生一下就理解了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强的特点。这种情境创设为学生后面的探究、认知建构打下了良好的情意基础。一个好的生物教师,要十分重视创设恰当、巧妙的生物学习情境,这是影响到学生生物认知结构能否成功建构的关键因素之一。

5.合作交流达成对生物原理的理解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为学生设计教学资源,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不同学生对同一概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为了保证学生个体间认知过程的缺陷得到弥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结合学生之间提供充足的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在探究的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如小组讨论的形式。这样,学生可以在探究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出合作学习的作用。

在上《染色体变异》一节课时,发现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结合图形和概念就理解了,但有的学生就有障碍了,于是事先准备了有不同颜色的染色体模样的粘贴纸以固定在白纸上,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染色体组概念的演示。四人一小组,小组的每位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说的说,贴的贴,贴错了由小组其他成员纠正错误。这样的探究活动就避开了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合作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交流、分析、思考、各抒己见,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能力、创造力与协同能力。我们在学习中尽可能创设分组合作交流的机会。

总而言之,运用探究式学习思想来设计生物课,能够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也体现了生物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通过我的亲身实践,生物探究的教学效果是突出的。但对于探究学习的实践还是处于初步分析和尝试阶段,还需要不断地钻研、学习、交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更多的生物探究学习,如与其它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最终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4

一、高中生物开展课堂探究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1.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强烈的新奇感和探究欲,探究教学正好适应他们个体发展的需要。这种探究性表现在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答案的获取也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论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2.生物课堂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在通过生物探究性学习,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了切身体验,使他们对真正的科学探究产生互动。有效的生物探究课堂中,学生提出课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法、做出计划,通过相互交流,最终形成报告。这个过程学生进行探究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能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逐渐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并掌握探究的技能。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其实,只要课堂生动,学生是非常喜欢生物课程的,探究教学正是能够给生物课程带来崭新面貌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与重视。探究教学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搜集资料、建立假设、实验验证、交流结果等活动,学生被探究过程深深吸引,从而热爱探究生物现象背后的原因。这种情况会改变过去学生讨厌学习生物的状况,大大提高高中生物课的效率。

二、开展探究教学的几点做法

1.设计情境,引导探究

当学生遇到了不确定的问题情境,而这个问题又是他们最终必须确认、充分地描述以及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的,当学生作为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者,探究性学习便开始了。如何精心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去寻求探究的话题、概念、主题呢?可以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精心设计的情境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探究性学习。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师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教师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2.注重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在体验中习得科学知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灵去感悟,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动脑思考、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获得的结论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洗衣服时到底用什么温度的水最合适?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学活动不只停留在探究活动的形式和外壳,而是从探究活动的特性——学生的自主构建出发进行设计。结果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都很高,思维活跃,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也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和效果。在进行《遗传与变异》模块“减数分裂”的教学时,如果直接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特点呈现给学生,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染色体变化的本质特征。我尝试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完成这部分教学,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构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模型,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再让学生小组成员合作,用橡皮泥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模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了不同的模型,然后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模型,师生共同展开交流和讨论,对各组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再让学生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在这个模型的建构过程中,学生把减数分裂过程中复杂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加以抽象、概括,主动构建知识,亲历知识的获得过程,课堂充满了活力。

3.培养学生勇于猜想、敢于假设的能力

目前,很多学校的学生存在知识面较窄的情况,所以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不敢大胆地去想象,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一旦教师提问,大多数学生总是埋头,不敢回答问题,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所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大胆思维。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是学习知识最快的方法,只有实践才可以让学生寻找出所需的答案和结论,而且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到课堂中无法学到的知识,教师也应该在旁引导学生思路,让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寻找答案,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例如让他们参加社会调查,参观科学博物馆,还可以让他们去参观工厂的生产,这些都可以让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有效开展。

4.整合小结,正确评价

所有知识点的探究结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本节内容的最后总结,必要时老师进行补充讲解,形成学生内在的知识网络和能力网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切记不要讲得过满、过透,我们追求的实效课堂应该是带着问题走进来,带着新问题走出去,要给学生留下“缺口”,打开“窗口”。

三、结束语

总之,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新课程教学内容对科学素养要求很高,要求教师对生物教育认识更深刻。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相互合作。

参考文献:

篇5

生物课中选择能显现事物规律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现象,认识规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的、适量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通过对问题的发掘和探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使质疑和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和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

斐林试剂 双缩脲试剂

组成 甲液:0.1g/ml NaOH

乙液:0.05g/ml CuSO A液:0.1g/mlNaOH B液:0.01g/mlCuSO

使用 现用现配混合使用 先用A液后用B液

用量 甲液2ml 乙液4-5滴 A液2mlB液3-4滴

有效成分 Cu(OH)2 Cu2+

反应环境 中性 碱性

反应条件 加热 常温

反应结果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紫色

在还原糖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注意两种试剂的比较

这样使学生知道了这两个实验的本质。

二、科学探究,实验六环节

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是基于中学生物学实验前提下的,由教师给予学生指导的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上,实验的结果、结论或许早就有了,但为什么还要组织学生去探究呢?因为要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考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表现,思维表现,学习能力表现等。探究性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开展,提倡“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探索,小组交流,重在发展”,它要求学生既要对所研究的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又要对实验过程开展学习活动。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课的教学过程结构归纳为以下六个环节:

(1)提出问题(2)假设(3)设计实验(包括实验A、B、C)(4)实施实验(包括实验A、B、C)(5)结论(6)表达交流。

以上六个环节可以解释为:

(1)教师提供背景材料或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或直接由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定探究计划,提出实验步骤,列出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与用具,选择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评价这些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可靠性。

(5)描述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乎实验的解释,形成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口头或书面表达交流探究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篇6

探究性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表达交流开展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式和过程。生物教学中探究式实验开展的有效性关系重大,到底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做一些探讨。

一、合理激趣,培养参与意识

1.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本身是很枯燥的,但生物实验由于和生活实际练习密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心理学也证明,学习的内容和生活情况越接近,学生越容易接受知识,越能自觉吸收知识。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多从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3单元第1节相关的“种子结构”时,我用“麻房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娃娃”的谜语让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集中到了课堂上来了。接下来,我让大家将事先准备好的杯中种子拿出来,自己对照书本上的要求去开展解剖实验,学生很想知道自己的种子是不是跟谜语一样的描述呢?这样的实验从导入,到选材都很接近学生生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也高。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好奇心特别强,他们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充满兴趣,如果教师能通过提问的形式去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教师的提问就会变成能量的转换器,将学生的好奇心变成对探究实验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

例如,在教学“检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中,实验过程中有两个现象:(1)可以看到有阳光充足的环境里,金鱼藻能放出许多气泡;(2)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木条伸入试管会发现带火星的卫生香或木条激烈燃烧。这时候学生对这种现象很好奇,我们可以就此提出:如果将同样的实验装置放在黑暗的环境下,金鱼藻还能放出气泡吗?我们怎么创造黑暗的环境呢?带火星的卫生香或木条激烈地燃烧说明了什么?助燃气体是什么?如何证明?可以让学生在保持好奇心的情况下深入去探究。

二、规范流程,突破实验难点

任何实验都有一定的流程,规范流程才能让学生按照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做下去,规范流程才能让实验过程更加严谨。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实验难度也更大,如果不规范流程极易造成学生思维顺序的混乱,探究性实验注重过程的性质而忽视实验的完整性。

探究性实验的步骤一般分为:(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做出假设;(3)制订实验方案;(4)实施方案;(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6)归纳、分析、交流。

完整的实验步骤和流程能理顺学生的探究思维顺序,能突破实验无从下手的难处,提高探究实验的完整性。

三、设计实验,增强动手能力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是生物探究性实验中关键性的环节,也最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实验将“要学生做实验”变成“学生要做实验”。设计实验包括“确定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

1.确定实验方法

这一步就是到底采用什么方式才能证明所要假设的问题是成立的。如“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探究实验,就是要确定绿叶中含有淀粉,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确定绿叶中的淀粉,具体分为几步。

2.设计实验方案

就是要具体细化实验,设计实验中所要用的材料、设备及具体每个环节如何去做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运输作用》这一节时,我们知道植物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是导管。

四、科学引导,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非不需要教学的引导。初中生物学科中的探究实验不是现实科学实验的探究,它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里的引导既不是代替和包办的探究,也不是放任不管,任由其胡乱的操作。这里需要教师科学地去引导,既不抹杀学生探究的参与意识、主观能动性,又不让学生无所适从,增加学生的探究难度。

科学引导同时也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强化,对教师起到督促作用。教师本身要学会思考,围绕“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初中生物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旨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要想有效地开展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就要通过合理的手段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规范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步骤,让学生思维顺畅,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的科学引导,能提高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萍.试谈如何进行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

篇7

一、高中生物开展课堂探究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1)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强烈的新奇感和探究欲,探究教学正好适应他们个体发展的需要。这种探究性表现在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答案的获取也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论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去查找资料、做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来证明假设,真实地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来得出结果,再做出结论。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生物课堂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在通过生物探究性学习,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了切身体验,使他们对真正的科学探究产生互动。有效的生物探究课堂中,学生提出课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法、做出计划,通过相互交流,最终形成报告。这个过程学生进行探究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能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逐渐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并掌握探究的技能。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其实,只要课堂生动,学生是非常喜欢生物课程的,探究教学正是能够给生物课程带来崭新面貌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与重视。探究教学始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搜集资料、建立假设、实验验证、交流结果等活动,学生被探究过程深深吸引,从而热爱探究生物现象背后的原因。这种情况会改变过去学生讨厌学习生物的状况,大大提高高中生物课的效率。

二、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高效的探究性教学

(1)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高中生物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组织中,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那么如何在而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就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应以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业水平、性别、能力等差异为依据组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定期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角色,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而且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在努力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更要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与他们共同努力争取实现预期的合作学习的目标。这样合作小组通过互相鼓励和帮助形成团体精神,发展为一个整合的群体。事实上,不同的探究内容有不同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有很大差异,所以就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探究内容是对探究小组人员的构成进行灵活的调整,以使探究活动顺利展开。

(2)建立好的氛围,促进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行为加以关注,还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来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实现知识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还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融会,进而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教师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的实际情况,从而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逐渐形成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的风格,来使他们自己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升华,使其创造力不断得到发展。所以说,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这也是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可忽视的环节。

(3)巧设质疑,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优秀的生物课,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入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上对于一些较难回答的问题,要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例如,补充一些相关的问题,把大题作适当的剖析,化成小题,分步思考讨论,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这样定会使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生充满兴趣。

(4)开展探究性教学应把握的几个环节。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应掌握下面几个原则:①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学习内容选择要把握好“度”,要有目的的探究。探究式学习要以学生的已有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为基础,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探究的内容又不能过于简单,要有可探究性和趣味性,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否则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生命科学是一个与实际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的科学,一个好的探究内容,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生物科学奥秘的欲望。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探究式学习内容的选择要具有可操作性,即探究的内容的范围不宜过大,否则会导致课时不够,学生负担过重等一系列问题。究竟选择何种内容进行探究,要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②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一个“度”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过于开放,将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去做,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过于拘谨,自设樊篱,将学生限制在条条框框之内,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③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学习的开展中,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性,建构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的重要观念。特别要注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的能力。④不能把生物学实验等同于探究式学习,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以高中生物实验为载体,适时适地的开展探究。

篇8

早在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就强调了要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者其他成人不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于一体[1]。当前探究性学习一词比比皆是,张忠燕对我国中学生物教育领域有较大影响的4种期刊《中学生物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和《生物学通报》中2002-2009年的497篇论文进行研究。发现教师探讨探究性问题产生的案例共计413个,其中直接或间接来自教师或教材的比例高达69.2%,而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仅占10.2%[2]。从这些研究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中学生物教学虽然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教改,但还停留在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性教学,而不是学生为主导的探究性教学。对于中学生物教师而言,如何进行探究性学案教学,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对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教学进行初步讨论,从探究性学案的提出入手,讨论了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的设计思路、实现途径、评价等。

一、探究性学案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逐年深入,以教师为主题的教学理念已经被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所代替,学案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体验过程的特色,其重要性逐步体现。其操作步骤一般分为 “提前自学、情景研讨、归理拓展”三个环节,它的价值追求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式,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6]。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到目前为止,也总结了一些学案的使用经验及值得思考之处[3-6]。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方式早在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就进行示范推广。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提高学习能力。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主要特点有: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7]。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和现代教学论思想看,现代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其中主体应该是学生。国家新课改的中心思想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身要转变观念,更要把学生的“学”的观念转变成“探究”的观念。学生如何形成“探究”的观念呢?虽然学生观念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但有一个良好的探究性学案则对学生观念的改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简言之,探究性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以探究性(在中学阶段可进行初步的探讨性质)为目的的学案。根据中学生物学科不需太深的理论知识、贴近生活、易于观察实践、很强的开放性、容易吸引青少年注意力等特点,相对于数学、地理、英语等课程,中学生物课程更容易推广探究性学案。

二、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的设计思路

与一般学案相比,探究性学案同样应该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问题导学、达标练习和推荐作业等部分;但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和开放性。

探究性学案的设计思路为:

(1)紧扣教学大纲制定明晰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突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易误点、易混点、易漏点,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一定的导学性、开放性;

(3)导学问题设置过程中要尽量创造条件和时机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

(4)达标练习和推荐作业中不仅要注重学习效果的检验,而且要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节课。食物链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明确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这些都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以设置如图1所示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导学:

图1:导学用的自学题目

在达标练习和推荐作业中可以设置如图2所示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图2:供学生思考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三、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的实现过程和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能力,探究性学案的实现过程和途径可以更加灵活开放,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依据青少年的成长特点,中学生物的探究性学案可以灵活多变。比如,农村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的采取动手方式,比如学习植物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麦、玉米,动物教学时可以关注猪、牛、羊等。并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等等;而城镇生物教学过程则可以更多的采用多媒体方式以及联系公园的植物和家里养的宠物来加大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探究性学案的组成有以下几部分:

教师设计学案

学生依据学案按教师要求自主学习

学生感知问题并且质疑提问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师生互动分析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解决了问题并消化知识

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当堂训练

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节课为例(图3所示),以多媒体方式来描述其探究性学案的实现过程和途径:

图3:课件: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图4 学案中师生共同构建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学案上的基础反思、以及能力提升的问题(如图5、图6所示)。在学生做完之后,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时可随机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4道题,进行PK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进行及时评价并讲解。最后布置下节课所需的课前准备。

图5:学案中基础反思的问题

图6:学案中能力提升的问题

教师在讲授这节课后,在自己的学案上完成教学反思。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指导。这样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四、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在实施探究性学案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一途径,教师可获得学生思想动态及学习状况的反馈,为持续改进教学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学生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

依据评价的方式及作用,探究性学案教学的评价方式可分为:单个学生自评、多个学生成立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档案袋、调查问卷、观察学生行为等[2]。

仍然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节课为例,以观察学生表现的形式对其探究性学案进行评价。可以设置如下形式的观察学生学习行为的角度并设置相应的打分等级,例如:如下表1所示:

表1:学生自我评价表

五、总结

本文以中学生物为例,对探究性学案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探究性学案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并明确了探究性学案的设计思路、实现过程和途径、评价方法等。对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玲玲,袁均林,崔鸿.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适应性[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2月,第24卷,第1期,p69-71

[2]张忠燕.中学生物探究教学现状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5月

[3]宋凡.中学地理学案教学实践探讨[J],现代阅读,2011年9月,第9期,p166-167

[4]于新刚.“理想课题.学案导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有关学案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1年第11期,p144-145

[5]孙桂芳.学案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辩证使用[J],学周刊,2011年第11期,p158-159

篇9

“做中学”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他把“做”看成是人的本能活动。在他看来,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他要占有必要的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一步一步的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既能将学生置于模拟的问题情境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之中,开发其多元的智力潜能,发展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最能体现构建主义教学所强调的主动性、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四大特征。从生物课外实验探究着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合乎构建主义教学理念的。

2.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推进策略

2.1 让学生学会选择,自主确立小课题

新课程突出科学探究,所以教材在编写上在原来老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活动及讨论、思考等方面的内容。它留有许多的余地,给同学们去想一想,动一动,这为我们开展探究性活动提供了空间。哪些 问题需要深入探究,探究什么,这是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第一环节。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开发选择课题呢?

首先,要根据新课题标准收集、整理适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小课题。如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活动的案例,有关观察、调查、检索活动的案例,有关控制实验变量的案例,有关技术设计的案例等。其次,确定小课题时,将科学各个知识点寓于其中。探究是为了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理解具体的科学原理。再次,在确定探究课题时,应充分考虑课题难道要适合中学生特点,考虑学生知识储备及能力前提等。将一些总结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通过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模拟学术研究,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生物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2 让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感悟小课题

确定好探究课题之后,最关键的一步是成立探究小组,制定方案,并依据方案开展合作探究。探究活动,需要同学们彼此之间进行协作、会话。为了方便开展,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6人一组,每一小组设一个组长。依据探究课题,先小组讨论,寻求较优化的设计,写出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案,在各小组交流本组计划,希望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主体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提出意见,改进小课题实施的步骤,最后进行分工协作。教师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如“探究酸雨对绿豆发芽率的影响”探究活动方案,本案例传递的信息主要有: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圈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的活动严重影响了生物圈;在人为模拟的情况下,可以再现自然过程,方便观察和实验研究;安全实验的技能。

2.3 让学生学会整理、总结评价小课题

篇10

高中阶段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中的转折点,至少在我们大多人的印象中是这样的,如果高中学习顺利,那么等待高中生的将是美好的大学生活,那么如何给学生一个高效精彩的课堂,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呢?探究式的教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好办法,在探索的过程中,生物学的奥秘将吸引学生不断的认真思考,努力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一、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的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去观察生物学中的现象,发现并思考问题,然后探索其中的奥秘,并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一般说来,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都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事实验证—得出结论,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独立的分析和实验,不知不觉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凸显出来了。

2.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我们都是知道,每一项生物研究的周期都是比较长的,短则一周或者一个月,长期的话则是经年累月,其中的曲折和失败可想而知,即使学生的探究也是如此。我们承认探究的结果很重要,但是没有过程怎么会有结果,因此教师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看重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及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并对此表示肯定,相信经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和敢于战胜的意志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二、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建议

1.创设情景教学

生物这门学科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但是高中阶段的教学因为学校设备条件、学生时间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要想对每一个生物学中的结论都进行研究,那是不肯能的。这是教师不妨转换一下教学方式,并不是所有的探究式教学都要亲手实验,尤其是在高中课程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但是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些教学情境,看一些相关的动画或者图片。

比如人教版生物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虽说这个实验并不困难,但是同学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观察细胞质的流动,那么教师不妨做一个细胞质流动的动画,模拟叶绿体的形状,在细胞之内设计一些叶绿体作为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参照物,的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同学看,这时同学们不用显微镜也可以知道细胞内是一个什么的世界了。

2.在建构模型中进行探究

建构模型中,学生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手脑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生物,学习生物。

模型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三类。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应用较广是物理模型,可以直观的将生物学中的微观生物用放大版的模型表现出来。比如人教版教材中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那么教师讲完这节课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DNA”,大家做好之后可以拿出来相互评比一下,看谁做的最好。

3.给定课题的指导性探究

很多时候为了让学生对重点部分有更深刻的了解,学校通常会分发一些探究课题,这些课题通常是在课本中选取的,探究的结果一般在课本中也都提到。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的“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个影响条件有很多,例如温度、pH值等等,学生科技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或者几种,实验步骤和材料的选择在实验之前小组内要做好讨论,明确耀探究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每个环节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指导,试验完成后要讲实验的数据或者现象记录到预先做好的表格中,方便对比和分析。

4.完全自主的开放式探究

通常这个高层次的探究活动会比较少,这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一般进行的方式是由老师给定一些课题,既可以是教材内容的延伸,也可以是一些自然现象,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去探究实验。比如“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相同环境下不同的植物光合作用是不一样的,不同环境的同种植物光合作用也是有差别的,学生一般在进行实验,都是经过教师的组织是和指导进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和自然条件决定学生做哪方面的研究比较合适。

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以“探究”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技巧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假设、去观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方法,体会大自然中生物成长的奥秘。其实除了在学校进行探究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都生活中的一些生物进行课外探究,毕竟我们身边的花花草草都是生物学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曹勇.对新课程生物学科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思考[J]. 新课程学习.2011,05(05):98-99

[2]陈福荣.对新课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1,06(05):92-93

篇11

一、探究的内容要精选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因为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领悟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有些知识很简单,如细菌的形态,只要观察就能知道;有些知识内容,如细胞器的结构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由于学生缺少相应的知识基础,无法设计成探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些内容,如病毒的结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初中学校受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只能观察图片获取知识。另外在义务教育有限的时间内,堂堂课探究、事事都要探究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初中生物老师必须精心选择生物学科中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作为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生物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探究的过程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生物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如果每一个探究活动都要按这个模式进行,在有限的生物课堂时间内各环节只能蜻蜓点水,学生无法掌握探究的方法,因此有计划分阶段进行探究活动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即在生物学习的前阶段,每次探究活动选择一到二个探究环节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环节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这样学生既体验了探究的全过程,又在有限的时间学会了某个探究环节,在学生学会了探究各个环节后,后阶段再组织学生完成探究的全过程。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探究的过程,学生掌握程度一定相当牢固。

如: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主要通过在不同环境中蚯蚓运动速度的不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至于其他环节则在老师帮助下完成,这是第一次初中生物探究活动,重点使学生学会提问与假设,其他环节只要有体验即可。而在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则提问、假设、实验过程都是通过他人完成的实验资料提供,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由学生完成,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得出结论环节上。在学生经历了多次探究活动并学会了各个探究环节的基础上,在探究霉菌的生长条件中,则全部探究环节都由学生完成,老师作适当的指导,因为此时学生已掌握了探究的各个单独环节,并且实验要求也简单,学生可以独立探究全部的环节。

三、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过程与结果、能力与知识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有的老师认为:科学家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是失败的,所以即使没有得出结论,也应该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也有的老师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学不学得到科学知识并不重要。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从科学探究的内涵看,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模仿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因此,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法,又是科学学习的内容。

从科学探究过程来看,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应该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等,没有“得出结论”这个环节,是不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来看,教学目标就包括了知识能力、过程体验、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其中,知识既是“载体”又是“目标”。这是因为科学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探究性学习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知识,同时,掌握那些对于他们终身发展必要的,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知识,就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篇12

1 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学生的自主性。在探究性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地抓住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现象,并通过探究过程自然而然的进入到科学的学习过程中。

重视过程、阶段性明显。探究性教学旨在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即科学概念,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生的认识发展都必须要有一个从感性思维升华到理性思维的过程。而且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而对某些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掌握好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探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并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发问。此外,探究过程中要求独立操作和思考,但也不缺乏必要的集体分析讨论,这不仅让学生有了独立思考与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为学生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完善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措施

2.1 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要实现高中生物的探究性教学,教师首先就必须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将设计教案的过程转变其探究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探究性教案时,应遵循这样一个思路: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搜集整合相关信息资料——了解学生的思维与认知情况——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学生能力发展、知识呈现方式以及探究方式三个角度进行入手,通过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者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造相关的问题情境,如此一来,就有利于学生从问题出发,借助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和不同层次的联想,衍生出各种类型的新问题,进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拥有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提高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生物学习效果。

2.2 营造一种探究的课堂气氛。开展探究性教学工作,课堂气氛十分重要,只有在开放、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会有实现探究性学习的可能,但这并不是说让学生一味的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学中进行适时的调节,做到收放自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内心想法,并引导流畅的表达,学会沟通,让学生更有动力和信心投入到生物的探究性学习之中。其次,对于课堂上学生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只要他们有自己的合理思路,教师都应该及时的给予表扬,即使有些学生的问题偏离了整个的教育教学目标,也不能够加以绝对地否定,可以建议其在课后的时间里展开讨论。最后,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的加以思维指导,可以尝试降低问题的台阶,或者设置一个相对较低层次的探究点,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总而言之,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适合探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中生物的探究性教学得以开展并圆满完成预期目标。

2.3 完善高中生物教学的评价体系。现在很多高中的生物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和完善,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建立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进而保证探究性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改变原有的单一考试定成败的局面,换之以笔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考察方式。除传统的笔试外,教师应增加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测试,材料收集和整理能力的测试以及实验能力测试等方面的考察内容。二,采取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师生互评以及学生互评等等,并根据一定的比例来确定最终的成绩,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全面发展,提升生物探究性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探究性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探讨 李绪彬《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2011年10期

篇13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及课程内容的束缚和影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在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上多采用验证性实验,即由教师先讲授知识,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已了解的知识。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差、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意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面对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实验教学目标强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专家们提出,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许多生物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我就如何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探究活动首先是基于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到教科书中去寻找答案回答,然后教师会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答案,因为这往往就是学生该掌握的知识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课前设计好的,按照教学的进度层层提出,虽然有利于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计划,但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问问我们的学生是否有问题。学生自己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那是具有创造性的表现。因此在引导中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必须让他们锻炼独立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依赖于问题情境的有效设置,要充分调动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即使这些问题偏离了我们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只要它是符合逻辑性的,是经过独立思考而提出的,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并且建议老师们多问一点诸如“在某种情境下,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有没有想过其中的原因?你觉得该怎么处置?你为什么这样想?”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与课本知识点联系不大,但对于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大有裨益。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实验

现行的生物学实验大多还是验证性的,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并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验证实验的内容有的偏重于技能的训练,有的则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较被动的情形中,它不利于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利于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生物学实验进行一定的调整,重新设计和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通过探索事物客观规律的活动来获得新知识,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让学生们熟悉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包括“情境设置―提出假设―证明分析―获得结论―引申扩展”这五个方面,各方面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式,也可以从现实生活吸取素材创设情境,或者介绍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经典实验,等等,方法多样。但总的说来,基本模式中不断强化,使科学探究成为同学们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一)时常引入有关的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科学研究过程的内容,而不仅仅只是说明结果。(二)加强多种方式的探究实践。包括围绕一定课题的讨论、辩论式的探究学习;针对特定的研究课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发现问题,再进行探究学习;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进行信息检索、收集、分析、综合,最后总结交流的探究等各式各样的活动。

四、注重学生独立探究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发挥探究功能的要点

随着初中生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思维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常常不满足教师和教材给予的现成结论,而是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对科学的新知识、新现象、新成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相互交流和辩论中,得到认同和发展。因此,初中学生在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求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能力的逐步形成。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科学素质的提高过程要给予足够的认识,要加以保护和鼓励;并在其中正确引导学生善于与他人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交流的过程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并培养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在生物课学习与实验中,重视学生对科学本质特性和科学过程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工作、科学发明、科学原理的应用与研究、科学传统、科学史等的兴趣,使他们能在学习与探索实践中通过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如在探索自然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好奇心、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善于与人愉快合作的意识和科学的品质、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和创造力。要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自己提出课题、设计方法、制订计划并最后写出报告,与他人进行交流。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发现困惑的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如何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的,并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科学的思维方式并不神秘,也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而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技能。在生物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其重要,有了这种思维品质,他们就能够对生物学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