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知识管理体系构建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知识管理体系构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篇1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广泛传播的背景下,行业的创新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逐渐被打破,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创新范式——开放式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概念于2003年由哈佛商学院亨利•伽斯柏(HenryChesbrough)提出,指的是当企业在发展新技术时,应同时将内部和外部的创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进行商业化推广。该模式强调组织的无边界化,认为组织边界是松散的、可渗透的,从而允许组织内外部资源的双向流动,并将企业的研究部门与开发部门看作战略目标高度一致的有机体。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云南中烟技术中心”或“技术中心”)作为云南中烟工业系统的核心研发机构,是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如何提高自身创新及研发能力、获得并扩大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技术优势是技术中心最核心的命题。2014年4月云南中烟技术中心成立后,提出要以本体组织为核心,利用世界一流的人才、技术、实验室,创建纵横连线、协同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创新资源生态圈。云南中烟技术中心作为中国烟草行业体量最大的研发机构,其人才、流程和资源是支撑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基础要素,如何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和充分连接便成为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石。知识管理体系、“知识+”模式的构建可实现对科技创新的人才、流程、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和有机融合,对这一命题的解决具有战略性的支撑作用。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良好运行可以盘活技术中心核心知识资产,提高研发效率,提升中心管理水平,促成良好的学习、创新氛围,逐步将技术中心转变为实际意义上的知识型组织、学习型组织,从而有效提升技术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助力技术中心成为世界一流的烟草研发机构。

二、知识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知识管理既是一项实践,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发展已经有二十年。1986年,知识管理概念首先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1989年,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开始在《斯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评论》以及其他刊物上出现。1990年,许多咨询公司开始实施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项目,而且一些著名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企业建立了重点知识管理项目。1998年,欧美国家企业开始大规模实施知识管理计划。经过多年的发展,欧美国家企业的知识管理已经成熟,成为了很多知识型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手段和核心能力构建的长效工具、方法和机制。苹果、埃森哲、惠普、通用、IBM、微软、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都是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者。知识管理在中国的起步始于1998年,刚开始主要是学术性的理论研究,从2003年起大量的企业开始自己的知识管理实践之路,国内知识管理实践,其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6年左右):早期的知识管理常被统称为信息管理,它是以邮件及文档数据库为核心的办公业务自动化管理(OA)的组成部分,重点主要在文档管理,缺乏企业知识管理整体体系方面的内容,例如:企业团队及共享文化,知识管理的激励,评估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的研究。第二阶段(2007~2009年左右):战略和业务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阶段,一方面深入到企业业务流程中,强调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的结合,强调企业知识的显性化;另一方面强调知识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结合,强调核心能力导向的知识管理建设,并加强了知识管理的激励与评估研究;在信息技术方面,增加了知识仓库、知识地图、知识和业务关联、企业搜索等方面的功能。第三阶段(2010~2015年):越来越关注以人为导向的知识管理应用以及知识管理如何支持知识创新等,强调人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以及企业文化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方面,增加了以web2.0为核心的应用,如博客、微博、WIKI、专家、爱问、SNS等功能。第四阶段(未来发展趋势):关注智能化导向的知识管理应用,如数据挖掘、文本挖掘、语义网技术等;大数据的概念提出,丰富了新知识管理体系。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因为具有了这些大量的数据而使得我们更容易、更精准、更深入地发现了数据间彼此的关联关系,利用这些挖掘出的关系而带来比数据本身更大价值的信息、知识等。因此大数据应用落脚最终也是离不开知识管理的范畴,同样是沿着“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个价值链的发展轨迹。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关注和投入知识管理,如联想、青岛啤酒、美的、天狮、上海通用汽车、腾讯、华为、盛大、新浪、海尔、康佳、TCL等都已经关注到知识管理,并投入建设,取得了一些比较可见的价值,通常体现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生产率、改善知识沉淀和储存、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帮助避免重复劳动等方面。相对于庞大的数量,在中国各类组织中,不知道、不了解、没听说过知识管理的占大多数;而知识管理的企业实施案例成功的少,失败的多;但是随着国际企业的示范作用,知识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知识管理对于国内的企业已经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来做、何时来做的问题。2009年的科技文献《烟草行业企业信息化之知识管理初探》首先提出了知识管理在烟草行业的应用探讨[1]。其他可以查到的烟草行业知识管理相关信息如下:2009年由联信永益公司帮助云南曲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实施了知识管理系统项目。2009年由蓝凌公司帮助广西中烟工业有限公司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2010年由深圳市汉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帮助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实施了知识管理系统项目。2011年由AMT集团帮助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由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知识管理流程制度三个核心内容组成的知识管理体系。2012年由蓝凌公司帮助昆明卷烟厂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2013年湖南省烟草公司和长沙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分别实施了知识管理系统项目。2012年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完成了《云南烟草科技知识地图研究与应用》的科技项目。总体而言,烟草行业对知识管理的应用探索才刚刚起步,大部分以信息系统的实施为着力点,以提高知识文档的利用率为目标,具有完整知识管理体系概念的案例较少,而具有云概念,能够支持不限于本体组织的研发生态圈的知识管理体系和知识管理平台还未见到实施案例。

三、技术中心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组织知识管理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知识管理与组织战略匹配、知识内容识别和盘点、IT平台建设、管理、文化等配套机制设计、知识管理与业务融合等各个方面。

1.知识管理战略规划

组织推进知识管理首先要明确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知识管理战略应当以支撑组织战略的实现作为终极目标,而不是以技术或者知识管理流行概念为导向,避免知识管理成果华而不实。云南中烟技术中心的战略愿景是“打造全球一流技术中心”,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也围绕以上战略进行。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愿景定义为:“构建卓越的知识管理体系,成为具有独特知识优势的全球化的技术中心”。即通过构建起卓越的知识管理体系,将知识管理能力内化为技术中心的核心竞争优势,提升技术中心的管理、研发和创新能力,进而助力技术中心“打造全球一流技术中心”这一目标的实现。知识管理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愿景,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因此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分步实施的准备。技术中心根据知识管理战略制定了3~5年的中期推进计划,将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分为多个阶段,在不同的知识领域进行实施和应用,进而实现全知识领域的覆盖。知识管理体系构建首先在人力资源领域进行试点,进而扩展到管理运营领域,最终向研发领域推广。

2.知识蓝图设计

建立系统、规范、标准的知识分类体系,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工作,也是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的重要前提。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知识,只有把知识梳理清楚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此外,知识分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决定了知识储存、维护和应用的质效,同时也能够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更好地丰富知识管理平台的内容。技术中心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运营和管理过程中所产生、所使用的知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因此从组织能力视角出发,从四个维度对技术中心需重点管理的核心知识进行科学识别和体系化的多维分类梳理。(1)项目成果类知识:来源于科研项目产生的成果类知识,包括基础理论成果、专利、应用技术成果、软科学成果等。项目成果是技术中心的核心知识,需全面盘点、评价、再利用。(2)业务运营、职能管理类知识:业务运营和管理能力是组织提高自身效能的一种极为关键的能力。对于技术中心而言,此类知识是指中心管理和业务活动中所产生以及所利用的知识,例如规范管理和业务的标准、制度、流程,各类管理文档、业务成果、业务文件等。(3)人才培养类知识:针对员工的能力素质,可以从“输入-输出”两个视角来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输入视角来看,技术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支撑员工能力提升的重要机制,相关的培训类知识是蕴含其中的重要知识内容;从输出视角来看,技术中心的专家网络资源、员工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则是体现人员能力素质的重要产出。(4)外部知识:前三类知识多为组织内部知识,除此之外,快速地捕捉、整合外部知识以内化为组织的内部能力,也是组织成长和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技术中心而言,需要整合的外部知识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要遵循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知识,二是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技术前沿信息等,三是来自利益相关者(如竞争对手、客户、合作伙伴等)的知识。

3.管理和文化蓝图设计

为促使知识管理成为技术中心的一种长期持续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需要以知识管理模式为基础,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予以保障。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的管理蓝图应清晰勾勒出:知识管理工作由谁来做?要做哪些具体工作?知识管理流程怎样流转?怎样考核和激励员工参与知识管理?(1)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工作需要由专人来完成,因此需设置知识管理组织架构,让各类人员各司其责,共同推进知识管理工作。技术中心基于知识管理建设阶段对相应的组织架构进行设计,第一阶段是知识管理项目推进阶段,主要工作是完成知识管理项目的建设,该阶段的组织架构以项目制搭建,集合多方力量共同建设;第二阶段是知识管理常态化运作阶段,主要工作是对知识管理进行常规化运营,因此设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知识管理的专项工作。(2)知识管理流程制度:在构建知识内容规范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遵循PDCA思想,设计知识运营流程和管理制度。具体而言,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流程制度包括知识定义、知识范围界定、知识内容规范、知识全生命周期运营流程、知识管理行为规范、知识管理平台规范、知识安全和保密规范等。(3)知识管理激励办法:适当的激励措施可以激发部门和员工参与知识管理工作的热情,为知识管理添砖加瓦。根据知识管理的实践经验,正向激励对员工知识管理行为的促进更为有效,因此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激励以正向激励为主,负向激励为辅。(4)知识管理考核办法:考核办法同激励办法不同,激励更偏重于鼓励员工主动和自发地进行知识管理工作,而考核则将知识管理纳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考核当中,偏向于对知识管理工作进行强约束和强管理。技术中心知识管理的考核的对象包括组织和个人,同时根据技术中心的实际情况,专门增加针对专家的考核,更多地将专家的力量纳入到知识管理工作中来。管理体系是知识管理的保障,文化则是知识管理生根发芽的土壤,良好的知识管理文化氛围能够帮助知识管理在技术中心落地生根,源源不断地为技术中心的核心能力提升提供帮助。技术中心将知识管理文化的内涵定义为“乐于分享、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根据文化理念设计员工的知识管理行为准则,并开展多样化的知识管理文化促成和运营推广活动,在组织内部营造一种变革的文化氛围,实现知识管理在组织内部的文化落地和习惯形成。

4.知识云管理平台建设

具有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能够提供进行安全、方便获取知识资源服务的私有云架构的知识云管理平台,是保证技术中心对创新生态圈中最核心的人才、流程和资源进行有效掌控和利用,从而支持整个生态圈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技术中心通过搭建知识管理平台,以支撑对中烟科技创新资源的应用,同时逐步建立智力云、管理云、知识云等应用,实现对中烟研发生态圈中最核心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掌控和利用,并将其转化为技术中心的知识资产,实现知识资产的增值和传承,从而支持整个生态圈的良性发展。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平台定位为非业务系统,不承担包括研发设计、专利管理、质量管理等在内的任何业务或管理操作,如产品概念设计、项目计划监控、专利提案评价等。知识管理平台只对各个业务系统中产生的知识和智力资源进行管理,同时将知识管理平台中的知识以及智力资源以服务的方式应用到各个业务系统的业务环节之中。业务系统生产及使用知识,但不管理知识;所有知识将由知识管理平台统一存储及管理,并且提供标准化的知识写入及接出接口供业务系统调用。知识管理平台主要满足技术中心以下几个方面的述求:(1)实现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及应用;(2)实现与工作相关的所有知识的统一管理及应用;(3)提供其他业务系统内知识接入接口;(4)向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知识及智力资源的场景化接出,如编写立项报告时,推送立项报告编写模板及与当前项目相关的经验案例等,同时,知识管理平台支持随着业务场景应用的深入,以及业务系统的增加,不断扩展更多的场景化应用。

5.“知识+”模式构建

知识来源于业务,并且服务于业务,是否融入并支撑业务通常是知识管理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组织需要在不同的规划期内,找到重点的业务热点或主题来推进知识管理,实现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的有效衔接和互动。通过对知识管理的深度研究发现,传统的知识管理模式(建立知识仓库-知识上传-知识搜索共享-知识奖励)生命力有限,当前“知识+”模式已成为知识管理发展的前沿方向,是知识管理与业务结合的最新实践形式[2]。“知识+”强调基于各种应用场景的知识连接,连接的核心就是知识的即时化(JustInTime),即让各类知识资源为业务过程提供服务和支撑,同时将业务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沉淀,形成知识-业务-知识的循环。技术中心作为中国烟草行业体量最大的研发机构,科技创新活动是其主要的业务活动,也是开放式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以科技创新业务为试点,实践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技术中心“知识+科技创新”的建设内容包括:(1)项目申报指南化:梳理云南中烟过往的项目课题,盘点各项目主要的创新点、成果、应用情况。将项目课题的相关信息和成果以类似知网模式的模式展现,在项目申报阶段为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部提供科研方向的参考,同时可以进行重复率课题审查等。(2)项目知识模块化:将科技创新项目管理中重复使用的知识(如标准、参数计算模型、标准项目阶段配置等),以及科技创新流程中重复使用的知识(如制度规范、指引模版、最佳实践等)标准化、颗粒化、结构化为知识模块包,满足重复使用的需要,节约工作时间。(3)项目运营协同化:对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进行协同管理,实现每个项目的文档、日志、会议纪要、项目经费材料等系统化管理。对跨业务场景之间的知识进行协同调用,如知识录入、填写的过程资料,无需重复录入,可直接应用到其他系统中;又如项目申报书填写完毕后,不管在哪个系统中需要用到,都可以自动调用,无需重复录入。(4)项目成果资产化:构建成果超市,收录云南中烟现有的专利、论文、项目打包成果(综合性的成果),同时与科技创新平台、生产研发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等系统同步集成,收录后续的项目成果。设立项目成果的跟踪和反馈机制、成果再评价机制、二次推广使用机制,实现成果价值最大化。技术中心“知识+科技创新”模式的建立,将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深度连接,将知识融入业务,融入场景,助力技术中心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全面提升,为技术中心开放式创新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知识+科技创新”模式的构建也为未来技术中心“知识+”模式的全面建立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和前期参考。

四、结语

从“由内到外”到“由外到内”,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正在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尤其在当今“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开始尝试开放式创新。但是总体而言,烟草行业对开放式创新的应用探索才刚刚起步,具有完整开放式创新体系概念的案例较少,而具有云概念,能够支持不限于本体组织的研发生态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和开放式创新平台还未见到实施案例。云南中烟技术中心知识管理体系、“知识+”模式的构建实现了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等业务的深度融合,对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各类要素——人才、流程、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和充分连接,让知识服务贯穿于科技创新业务的全生命周期,为技术中心开放式创新资源生态圈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烟草行业知识管理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和参考案例。

作者:张海涛 刘奇燕 单位: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信息管理部负责人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信息管理部主任

篇2

如今国际管理信息发展的趋势是: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从信息资源开发走向知识资源开发、由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走向Internet结构。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信息管理只是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汇总、组织起来,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和检索,然而,如何由信息产生知识,即如何利用数据信息取得知识、再利用知识获得最大的利润或效益,这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知识是由信息而来的,它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的,故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知识管理是通过一组问答序列,即解决方案的集合寻找和识别与问题有关的关键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形成对某一问题的专门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信息、知识和一些专门的技巧是获取利润的工具。知识管理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用知识指导决策付诸行动,再将该行动转化为利润。

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他们最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是知识,知识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把企业的知识资源纳入其管理之中。因此,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研究是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特别地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及其知识库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以及企业决策所必需的专家支持系统,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的保证。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已经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及其知识库,在公司知识生产、分配、获取、共享、利用等知识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当前的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知识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持续成长成为管理的目标,知识管理成为管理的主题。面对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更加迅速,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以及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业务流程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及其知识库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大致包括以下6个内容:(1)知识管理的基础措施:它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如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2)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其目的是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3)知识管理的方法:内容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通信管理等;(4)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包括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5)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6)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如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设立知识总管、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条例等。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为此,我们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并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设计为:以知识生产、分配,交换、获取、利用为主线,建立企业知识库系统。该系统还包括非知识资源子系统、财务运作子系统、供给子系统、生产制造子系统、服务维护子系统、工程技术子系统、市场营销子系统。

三、企业知识库

很多组织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员工数据库等。为什么还要建立知识库?知识库与信息数据库有什么区别呢?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下信息化、数字化、集成化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第一要素,因此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已经取决于知识的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或者说取决于知识在流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如何有利于知识的流动及其价值增值就变得十分重要,建立企业知识库系统应运而生人们通常认为知识是组织起来的信息,那么知识库就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当数据串连起来形成信息再依次经过组合和重组并变成有意义的知识簇时,知识库的构建便开始了。

信息数据库属于知识库的一部分,但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企业知识库应尽可能包含所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源和知识库。

知识库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来定。例如,施乐公司的内部知识库建立在企业的内部网络上,由安装在服务器上的一组软件构成。员工可以利用该系统阅读公报和查找历史事件,并彼此在虚拟的公告板上相会。该知识库的内容包括: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公司内每个职位需要的技能和评价方法、公司内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公司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历史资料、公司客户的所有信息、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

著名的英特尔公司在加速新产品开发速度的过程中,发现60%以上的技术问题其实在别的小组的开发经验中早就碰到过而且得到了解决。这启发英特尔建立了一个“最好方法资料库”,让每个人都能在此分享其他人的经验。这大幅度减低了问题重复出现的概率,新产品产出的速度大约提高为过去的两倍。

由此可见,知识库的内容是生动活拨的,一切应以服务于组织的成长为原则。知识库里知识的分类非常重要。

数据库等商业化应用软件极大地方便了知识库的创建和使用。安达信咨询公司在90年代初创建了“全球最佳实践”数据库,其目的是获取和共享全球成功的商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详细信息。在开发过程中,他们选择了原型法中较传统的生命周期法。

建立知识库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开发所需的软件,而企业知识库系统软件应具有如下的功能和特性:

(1)集成性。21世纪的企业是知识型的企业,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所以只有具有集成性的系统才能实现企业全部信息的集成和处理。例如多地点、多场所经营,跨国经营,可通过Internet/Intranet将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信息集成起来,及时了解企业内部、供货渠道、市场营销、金融动态、客户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最新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快速作出反应,紧跟市场变化并创造市场。

(2)外向型功能。在21世纪,企业的封闭状况将被彻底打破,在网络上企业是没有明显边界的,其管理系统也必须具有外向型的功能。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软件,除了具有生产管理功能之外,还应具备商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的功能。

(3)决策支持功能。在21世纪,大众的消费观将成为企业推出产品的首要驱动因素,企业必须利用集成的信息紧跟市场的变化,快速作出各种决策,如经营战略决策、投资决策、买卖决策、财务决策、产品组合决策、产品成本决策等,来为企业多、快、好、省地推出市场最需要的产品,并以最畅通的渠道提交到市场,尽快完成资本循环。因此决策支持系统将为企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提供有效的服务。

通过建立知识库,可以积累和保存信息和知识资产,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办法。知识库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知识库使信息和知识有序化,是知识库对组织的首要贡献。建立知识库,必定要对原有的信息和知识做一次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类保存,并提供相应的检索手段。经过这样一番处理,大量隐含知识被编码化和数字化,信息和知识便从原来的混乱状态变得有序化。这样就方便了信息和知识的检索,并为有效使用打下了基础。

篇3

作为伴随了中国多家领先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合作伙伴的AMT咨询,也与我们的烟草行业伙伴一起,面临着这样的思考——烟草行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核心使命是什么?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本文主要以烟草工业企业为例,着重探讨如何构建卷烟制造企业动态的、有活力的知识管理体系。

命题一:烟草行业知识管理实践的核心使命为何?

在全国禁烟呼声日益高涨,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中国烟草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国家局领导审时度势,顺应整体市场环境及行业发展趋势,明确提出“卷烟上水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烟草行业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卷烟上水平”是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是促进烟草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随着“卷烟上水平”的推进,行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将会发生重大的变革。

本质上,“卷烟上水平”就是以品牌上水平为核心,以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为主要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或更大范围内促进行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整个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推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

行业发展大环境以及国家局的战略发展要求,对中国卷烟制造企业而言,是一项严峻考验。他们将不光面临着整体中国制造企业发展模式由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向品质、技术和品牌优势转化的历史任务,更将直面卷烟行业内部品牌发展以及市场的检验。同时,当前形势也是督促所有卷烟制造企业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发起管理变革,打造全新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良机。

顺应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知识、技术、人才要素作用力被广泛发现,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比拼不再依赖于单一要素,而需要全面综合地来考量企业的各项软硬实力。在此趋势下,知识管理也必然成为卷烟制造企业进一步实现管理提升,打造新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力手段。知识要素将渗透入企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要素中,触发企业所有其他生产要素的聚合效益以及资源利用率。

烟草行业知识管理实践的核心使命,是顺应企业的发展使命,让知识管理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升华个人知识为组织智力,盘活和发挥组织整体知识资源效益,促使企业人才、技术、基础管理和文化能力的不断更新,跨越新的增长台阶。

烟草行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核心使命的分析与提出,明晰了我们在烟草行业开展知识管理实践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

首先,知识管理引起的企业管理提升与变革,不是打破原有管理基础,而是管理要素的完善与补充。我们是在补短板而非空降一个新管理方法和思路,因此需要关注的是知识管理如何更好地融入到企业原有管理体系与运作流程中。

其次,知识管理要不断地推动、升华个人知识为组织智力,这需要我们同时关注事(企业核心生产经营流程)以及人的两条主线开展知识管理,并通过串联“知识、流程与人”,构建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来盘活企业核心知识资产。

最后,要使知识管理能够作用于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发展、基础管理能力提升和企业文化加强,首先需完善知识管理体系内部的小环境,包括人员激励、日常管理运作流程、信息技术平台以及知识管理文化的培育,核心在于构建可长效运作的知识管理体系。

这引出了我们本文将着重探讨的议题:如何构建动态有活力的卷烟制造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命题二:如何构建动态有活力的卷烟制造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一经形成,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便具有相对静止的特性,如何使知识管理获得自我茁壮成长的生命力?如何使组织静态知识能够活起来?从企业管理层面,需要明确如何构建起企业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使知识管理活动成为日常一项管理活动,得以长效运营。而静态的知识能够活起来,则需要我们在做知识内容结构规划设计的初期,就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出发,以终为始地建立组织核心知识的动态应用能力。

企业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构建

知识管理初步导入企业,就像呵护一颗种子,需要阳光、土壤、空气和养分。落到企业管理层面,我们可以对应为战略引领、技术平台支持、企业文化引导、管理机制推动这四项举措,为企业知识管理找到对应管理体系构建的动态能力要素。

1.战略引领实现知识管理的价值动态能力。

服务企业战略目标始终是知识管理实践的前提,是知识管理这颗“种子”能够发育好的关键资源“阳光”。这要求我们始终找准知识管理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定位,不可让企业被知识管理。只有在“明方向”的基础上,体系化推动的知识管理,才能确保知识管理形成自我的价值驱动能力,是知识管理工作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2.技术支持实现知识管理的技术动态能力。

当前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更多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更新发展,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重要支撑作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工具,好的技术手段可更为有效地推进知识的传递与复用,使组织知识从技术上实现积累、存储、共享与应用全过程的现代化的运作支持,成为了知识管理这颗“种子”生长发育的“土壤”。技术平台的驱动力量是企业知识管理不可忽略的一个能力要素。

3.企业文化引导实现知识管理的组织人员动态能力。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难以转变的深层特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将有力地作用于组织所有人员,推动或者阻碍企业的一项管理变革。知识管理也是一项管理变革,需要引导企业所有员工参与的管理活动,需要良好的组织人员基础。因而,如果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将有力地保障知识管理的实施。倘若企业文化完全不能支撑知识学习、共享、应用与创新的活动,那么要想长久地实施好知识管理那几乎是不可能。培育好适应于知识管理开展的企业文化引导对知识管理而言也至关重要。

4.管理机制推动构建知识管理的机制动态能力。

构建企业日常知识运作的配套管理机制,是构建知识管理常态化运作的保障力量,使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日常运作流程的一环。良好运作的管理机制,可以成为知识管理常态化运作的有力支持,使知识管理不断地成长为参天大树,产生出持续长远的知识效益,庇护企业的发展。这里知识管理机制包括:构建推动知识管理有序运营的组织力量;构建评估考核与奖罚机制,以引导员工与组织行为;构建运作紧密、自成循环的日常知识管理运作流程体系,以规范员工知识管理行为。

组织知识的动态应用能力的构建

在具备阳光、土壤、空气和养分的基础上,我们的知识管理种子能否破土发芽,也甚为关键。企业导入的知识管理是否能成功,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对知识内容的规划,要使知识管理能活起来,我们首先需要在内容规划时,让静态的知识首先能够被激发,构建知识动态应用能力。知识的动态应用能力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应用与更新层面,包括变化感知、吸收、整合、配置。使知识能被动态感知、吸收、整合、配置,我们首先需分析知识应用触发的场景以及需求特性,构建知识关联。

做好知识内容规划,不能仅仅以为企业知识建立一个结构化存储维度的知识分类为终点,更需要从知识应用层面考虑如何使静态知识“活”起来,盘活企业知识资产。这要求我们不仅仅是管理静态的知识的存量,更需要我们在梳理盘点的时候,能够分析出知识的各种应用需求属性,建立知识应用关联。在本文前面内容中,我们明确了以服务战略目标为导向,需要关注“人与事”两条主线开展。“人”的知识主要体现为各种经验方法,以及价值观念,更多偏向于隐性知识的层面;“事”的知识则关注与企业核心生产经营流程,以及企业员工根据实践经验已经显性化了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表单信息等。简单说,就是需要建立“人、流程、知识”三者的多重关联,才能使原来单一静态的知识,通过各种属性或应用条件的触发,得到知识需求者更广泛的应用。

如何构建这些关联?对于卷烟制造企业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企业流程及流程节点为枝干,串接各类知识,包括制度标准、法律法规、工作指引、模板工具、经验方法等。再配合其他知识维度,通过信息平台,使原来无序,零散的各类知识,以一定的结构附着在流程枝叶上。同时我们也以流程为干,挖掘梳理对应流程关键节点的隐性知识以及对应可以求助的专家,如此为“流程、知识以及人”建立强的应用关联。

流程串接知识,形成了企业核心知识链条,同时企业中多条流程都会整合串接多类知识,最终交叉形成网状的知识应用体系,从而有效明确了组织各类核心知识的多种应用场景与使用需求,有力推动知识的共享应用。真正地使企业静态存量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的载体——专家资源,因这些关联而被全面盘活。

总结与推广

我们在本文的分析及探讨虽然以卷烟制造企业为主,结合了我们与卷烟制造企业合作伙伴一起形成的知识管理实践经验,但这些实践经验与思路也可以被推广应用到整个烟草行业的工商企业中去。

如何构建烟草行业企业有生命力的知识管理,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需要开展的主要知识管里任务,分以下三个核心步骤:

篇4

1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

1.1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定义

教师知识管理工作并非是单纯的集合和复制信息职员,而是基于知识获取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将隐形知识通过显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帮助系统化个人的零散知识,进而实现师生及同行之间的交流共享。教师知识管理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或日常生活中对知识的积累、获取、评价、创新和共享过程的管理,主要涉及到教师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层面,内容较为广泛。从狭义上来说,教师知识管理涉及范围较小,主要指教师应用、获取、共享和转换隐形知识所进行的反思和学习过程。

1.2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内容

①知识获取:可通过传播媒体、网络杂志、专题演讲、教学研习、学术活动和研讨会等方式充实高校教师的知识内容,最大化的从外界获取相关知识、信息和资料。②知识储存:教师对自身经验或专业知识进行书面化加工,通过管理、存储和索引等方式以供其它教师查询或学习。③知识共享:教师自愿将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主动分享,和其它教师共同商讨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实现教师间资源信息的共享和流通。④知识应用:教师在接收获学习相关知识后,在自身研究和专业上应用,通过知识的内隐和外显运用实现自身专业的课堂教学的发展。⑤知识创新: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进修,掌握知识信息的内隐和外显,并在学校或团体间扩散自身知识内容,教师在分享过程中可获取其他人的相关知识,进而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知识的创新。

2 基于Web2.0教师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通过分析高校教师的知识管理过程,将Web2.0相关技术与教师知识管理有机结合,构建起基于Web2.0背景的教师知识管理体系,其主要包括用户界面层、功能层、应用层与知识存储层,见图1所示。

2.1 用户界面层

用户界面层主要用于用户操作的响应和处理结果的显示,是系统与用户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户对知识管理系统访问的唯一途径。界面层中的浏览器界面可显示用户的输入信息和校园服务器中的返回信息,通过IE浏览器实现知识的网络共享,界面中展示了各项功能模块,便于用户使用。该系统用户可为管理员、学生或教师,所有用户都需通过身份验证方可进入系统。

2.2 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作用为加工、采集和传播相关知识信息,是系统处理逻辑的核心技术,它以应用程序服务器和校园网服务器为基础,在接收浏览器查询信息的同时响应数据库服务器,将查询结果导入至用户浏览器。基于WEB2.0技术的应用层主要包括以下模块:论坛模块、知识模块、专家导航模块、维基模块、用户管理、后台管理和知识储存管理。

2.3 功能层

功能层是知识管理开发的应用工具和平台,不能直接实现知识管理的具体操作,且没有用户界面。功能层在获取用户请求后检索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信息的筛选、挖掘、匹配和推送,将显性知识快速准确的提交给用户。

2.4 存储层

知识库和数据库是组成知识储存层的两大部分。其中知识库是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系统的安全管理、知识的存储管理及储存层的检索请求,知识库的更新和结构决定了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数据库主要作用为响应服务器请求和管理系统内数据存储,在信息数据库中过滤、分析和寻找相关知识信息,并列出关联信息,一并传送至系统知识库。

篇5

1.引言

随着我国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由国家财政拨款资助的科研项目数量日益增多,作为科研项目活动证据、记忆和知识的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失信”和“失用”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提高基于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的科研信息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控制力、证据力和服务力已成为我国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就管理主体而言,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涉及科研主管部门包括科研项目经费来源部门、科研项目依托和承担单位、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人员。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及文件管理专业人员等多个权益相关方,具有多元化和多层次复杂性的特点;就其管理过程而言,涉及国家科研创新体系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和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等多个管理活动领域,科研活动流、文件活动流和知识活动流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就其管理客体对象而言,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成套性和长期可用性直接影响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积累、共享与交流,影响国家科研项目知识资产的生值、保值与增值。

文献调查揭示:长期以来我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存在管理主体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的机制,管理活动自成体系相互分隔、缺乏统一管理的规范,管理客体相互矛盾、叠加重复、缺乏统一管理的法规等问题。

如何构建面向知识管理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是完善国家科研创新体系、解决我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无统一的管理机构”、“无统一的管理法规”和“无统一的管理规范”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模式选择

2.1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现状研究

本文采用包括档案的大文件概念,对国内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的规范及其最佳实践经验进行了案例分析。文件指“组织或个人在履行法定义务或进行事务活动过程中或为实现其目的而形成、接收和保管的作为证据或(和)资产的信息,不论其载体、形式或格式如何”。文件管理指:“对文件的形成、接收、维护、利用及处置进行高效和系统控制的管理活动,包括捕获并保存业务活动及事务处理的证据和信息的过程”。

2.1.1国内科研文件管理规范调查与现状分析 国内科研文件管理规范按其制定主体分,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包括科研经费来源部门),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

・第二类:科研项目依托或承担单位(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南京大学科研档案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文件材料接收归档的管理办法》、《清华大学科研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中国科学院科研课题档案建档规范》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第三类:国家档案管理主管部门,如《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和《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

分析管理规范对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活动过程和对象的要求,得出我国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具有以下特点:科研文件被看成是科研信息资源和国家科技储备手段,强调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项目启动计划管理同步、与科研项目中期检查同步、与科研项目结题与成果验收同步,重视科研文件的归档保存、保密和利用限制。

我国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存在以下不足:①采用科研项目文件生命周期阶段管理模式,多为被动和静态管理;②对电子文件管理实施纸质与电子双套制与双轨制,缺电子科研文件形成、保管与利用的管理体系与保障机制,管理过程中产生大量重复劳动,但科研文件可靠性和可用性缺少质量管理;③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与科研文件管理过程相分离,缺少连贯和一致的管理规范,电子科研文件大量生成,但管理手段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或以手工方式管理,缺信息化管理手段和自动化的管理规范;④科研文件跨部门和跨领域共享与再用困难重重,管理活动低效率、低效果和低效能。

2.1.2国外科研文件管理规范调查与现状分析 国外科研文件管理规范按其制定主体分,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包括科研经费来源部门),如美国科学促进会制定的《文件规划:如何做指南》、英国国民健康服务基金委员会制定的《科研项目文件的文件管理》、英国信息系统联合委员会制定的《科研机构原始科研数据和文件的管理》、《科研文件管理指南》。

・第二类:科研项目依托或承担单位(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制定的《科研数据和文件管理的方针》、美国加洲大学制定的《数据管理:科研文件》;美国能源研究与发展部制定的《文件保管期限表》、英国Boyce Thompson植物研究所制定的《BTI科研文件保管指南》。

・第三类:国家档案管理主管部门,如美国文件档案管理署针对科研文件制定的《战略方向:鉴定方针》。

分析管理规范对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活动过程和对象的要求,国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具有以下经验:①国家科研项目文件被看成是国家公共资产;②多采用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将科研文件看成科研活动过程的有机组成,强调基于证据的科研项目治理,遵从并符合学术规范与档案管理要求,管理规范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③强调科研活动过程中所有利益相关方有义务管理好科研文件,对科研文件形成、鉴定、移交、保管与销毁,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数据共享与利用,科研文件质量保证,科研文件信息化管理与电子文件管理负有共同责任,多为主动动态管理;④各部门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并得到法律授权,档案管理部门对科研文件的处置与销毁、永久保管与利用负有法律授权的重任,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对文件的质量保证及其管理有合法合规的义务。

2.2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模式SWOT比较

综合分析国内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的最佳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从科研文件管理的主体来看,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存在四种管理模式:

・第一种:面向档案管理部门的文件生命期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客体及其微观管理对象质量控制,重视文件的保存与知识的保值,对提升文件的控制力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是一种末端的静态被

动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在无统一管理法规依据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问题。

・第二种:面向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人员的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活动及其中观管理活动过程控制,重视文件的形成与知识的生值,对提升文件的证据力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动态应对的科研项目治理模式,在无统一管理规范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信问题。

・第三种:面向科研主管部门或基金来源部门的知识生态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系统及其宏观管理服务控制,重视文件的再利用与知识的增值,对提升文件的服务力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主动适应的知识资产管理模式,但在无统一管理机构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用问题。

・第四种:面向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的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体系及其复杂系统综合集成管理,重视文件多种多样价值的实现。是一种动态适应的信息资源与知识资产集成管理模式,但在无统一管理机制的条件下,很难实现科研项目文件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管理。

四种模式的SWOT分析及典型案例如表1所示:

2.3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分析与选择

对上述四种科研文件管理模式分析比较,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是涉及管理主体最多元、管理客体最多层次、管理过程最复杂,管理价值最大化实现的最佳实践模式。该模式以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为服务目标,以科研业务连续体管理理论、文件全生命期管理理论和知识生态管理理论为指导,融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文件管理和科研知识管理的目标与受益为一体,以满足共同的期望和要求为基本方针和原则,集成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管理活动内容和要素,科研治理、文件质量管理和知识资产风险管理优势互补,有利于发挥不同管理部门和各种学科领域的优势,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复杂管理体系。SWOT分析如图1所示:

3.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模型构建

3.1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概念模型与分析模型

从完善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的宗旨出发,采用综合集成管理最佳实践模式,以科研业务连续体理论、文件生命期理论和知识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是指导和控制一个科研项目与文件相关的活动的管理体系。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

3.2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规划模型

图4是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的规划模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管理三个层次搭建了三类管理活动联动的工作网络。微观层整合管理对象,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保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知识资产的控制能力;中观层优化管理活动过程,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信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生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证据能力;宏观层创新管理体系,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用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增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服务能力。

3.3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实施模型

国内外最佳实践经验研究揭示,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最佳实践均遵循以下8项管理方针和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合规性:科研文件产生、保存和提供利用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学术规范、研究者职业道德规范等科研业务要求。

・第二,规范化:采用国际标准和遵循国际最佳实践惯例,以系统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管理手段管理作为科研信息资源以及科研项目活动证据,记忆和知识的科研文件。

・第三,全员参与:科研文件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成套性和可用性保证是所有科研活动参与者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集中统一管理:国家科研项目文件作为国家知识资产,其处置与归档,永久保存与利用应合法合规,集成统一管理是法定的义务和责任。

・第五,全程管理:从开题到结题的科研活动全过程和从文件产生到销毁或永久保存及再利用的全生命过程中,每一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都应该得到适宜和有效的处置。

・第六,集成管理:面向利益相关方共同的目标和受益,将科研流、文件流和知识流集成,融管理主体控制、管理过程控制和管理客体控制为一体,实现服务满意、过程高效、结果质量保证。

・第七,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执行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保护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第八,安全与保密:严格执行信息安全法和国家秘密法等法律和科学技术保密相关规定,确保国家科研秘密和本单位的科研秘密等不受损害,科研文件在动态变化的技术环境中可以持续再用。

图5提出了实现上述管理原则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实施模型,从管理的责任分工与合作、管理的思想与方法、管理的任务与目的、管理的内容与要素构成实施框架,建立了管理主体问合作联盟的工作机制。

3.4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评估模型

图6提出了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评估模型,为管理目标和受益的实现,管理方针和原则的实施提供了连贯一致的评估目标、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

4.结论和建议

按管理主体、管理活动过程和管理客体的关系来分,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相关活动中存在科研项目文件生命期管理模式、科研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科研知识生态管理模式和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四种管理模式。SWOT分析揭示,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最适合我国目前“三无”管理的现状,最适宜解决“三失”问题,对提升国家科研项目的“三力”影响力最大。

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本文提出了面向知识管理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的构建模型。规划了所需建立的目标、过程及预期的结果,明确了其实施的管理方针、基本原则和工作机制,提出了根据目标实现、方针和原则实施过程进行的监测和测量,针对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了持续改进的综合集成管理解决方案。对完善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建议:

篇6

引言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全球化的速度逐渐加快,文化生产力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化知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一、目前我国企业的员工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1.培训方向的选定有误。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进行员工的培训时,大多数时候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容易受到眼前的短期经济效益的驱使,常常就会根据自己的意志武断的确定员工培训的内容与目标,而不注重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员工的个人素养得不到提高,长此以往,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素质的员工,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可能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致命的打击。其次,出于以最小的成本支出收获最大的利润回报思想的影响,为了减少人力、物力等的支出浪费,我国的部分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之前,往往缺乏对市场需求与员工发展需求的调研工作,企业在确定员工的培训方向与培训内容时,大都以企业目前项目发展的需要为依据,缺乏对员工培训给企业的长远发展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的正确认识,导致企业员工培训缺乏针对性与科学性。

2.培训方式落后。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缺少一套完善的员工培训模式,根据相关记载可知,我国目前几乎有4/5的企业仍然还没有较为科学完备的员工培训体系,且有将近一半的企业未曾开设专门的员工培训部门。同时,我国的企业在员工的培训方式是仍然是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员工只能被动的接受培训师通过语言所表达的企业发展理念及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在这种培训方式下,员工缺乏一定的亲身体验,对相关培训知识的内容理解不清,无法良好的掌握培训知识,培训的效果不佳;且培训师与员工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无法真正的了解每个员工的工作特点,且某些培训师本身的企业管理素质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1]

3.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企业员工培训的评价体系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许多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时,对员工培训发展的进度跟进不够,企业的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准确的了解员工培训的效果如何,因此,在培训中有问题产生时,管理人员也就不能及时的采取措施来改进培训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其次,我国各大企业在员工培训评价工作方面大都采取的是单向评价的方式,企业只负责了解员工对于培训项目的满意度,而对于真正应该了解重视的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却忽视了,对于员工在接受培训后是否在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上的到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是否有所增加等问题都没能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反馈,不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员工培训体系构建

1.合理制定员工培训的内容与目标。

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开展最终也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因此,为了提高员工培训的效果,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大发展,要求各企业领导层在进行员工培训工作内容与目标的制定时,始终奉行以提高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为前提,满足员工个人的发展需求为重点,积极的做好市场发展的调研工作,以为培训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企业人才奠定基础,优秀的员工不仅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还能够为企业日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对于员工培训内容与发展方向的确定,企业要根据员工工作性质与职能的不同,分层次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对于技能要求较高的人员,着重提高其专业技能;而对于高层的企业管理人员,则要较多的注重培养其专业的企业管理与工作组织能力。[2]

2.创新培训方式,推动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各企业需要积极的进行培训方式的改革创新,积极的引进新的培训方式,以推动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多元化发展。首先,工作轮换制作为企业员工培训的一种方式,主要采取定期内更换工作岗位,以期能在能够使新职员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不同的工作经验,以最终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这种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实现员工之间跨部门的合作,为一些大型项目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各企业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将员工培训体系与新型的视听技术相结合,采用E-learning的培训方式,让员工可以在工作之余可以自主的进行学习。

3.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员工培训工作的最终环节,是检验培训工作最终成果的一大标准。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要实时的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对于培训中的不足之处企业的领导者也要及时的做出调整,促进培训实质性成果的提高。同时,在培训结束后,对于培训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要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测试,以实现员工的科学分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

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知识管理理念之下实现员工培训体系的科学合理构建,企业需要不断的了解知识,把握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增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以实现企业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篇7

1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及特点

早在1964年,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就在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的引导下诞生。之后,又有很多学者从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概念。本文主要是根据现代企业的特点,把知识型员工分为研究型、管理型、技术型、销售型四类来进行研究。

知识型员工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它与一般员工相比有自己的鲜明的特点:一是在素质层面上,知识型员工拥有知识资本,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二是在心理层面上,知识型员工需求层次高,渴望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对专业领域的东西具有强烈的怀疑精神;三是在具体工作上,知识型员工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创新性劳动、自主性劳动,其过程难以监控,其成果难以衡量;四是在职业层面上,知识型员工更忠诚于提升自我能力和职业生涯的规划,知识型员工的发展趋势一直处于供不应求、流动频繁的阶段。

2 知识型员工在现代企业中的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发展历史短,管理经验相对欠缺。加之,一些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内部分工日趋专业化,又导致各职能部门协调困难,多头领导现象极易发生,管理效率大打折扣。具体现状如下:

2.1 没有适当的员工培训系统,对员工的职业规划也较模糊

不适当的员工培训系统和模糊的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必定会导致企业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间或者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矛盾。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很多短期工的现象,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导致员工流动性的增加。

2.2 奖惩制度不够新颖,企业员工激情不高,办事效率降低

现代化的企业多以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从而忽视了员工,不注重员工奖惩制度的多元化,而只注重一些量化指标,如生产效率、市场占有率等等。然而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业非常激烈,较之其他行业更虚注重目标的多元化。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由原来金字塔状的职能型组织向扁平化组织的转移,传统的奖惩制度,不能满足现展的需要。

2.3 员工流动管理落后,流动率居高不下

作为现代企业的一大重要资源,知识型员工在市场上越来越供不应求。由于企业内部对这类员工的忽视,导致他们有着较低的忠诚度,所以,他们也更愿意到处流动。据报道,在北京、广州等发达地区的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动率都在30%以上。

2.4 内部沟通效果不佳,部门间协调水平不高

科技企业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它比传统产业更加注重沟通,更加重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然而,事实上很多现代企业内部却常常因沟通不畅引发企业内部矛盾激化,协作效率下降,工作盲目无序。一些企业销售额下降时,每个部门都认为自己在企业中是最优秀的,不应该为业绩下滑负责,最终导致互相指责而找不到真正的原因。

2.5 激励机制单一

在大多数现代的企业中,激励仍然是以金钱奖励为主,缺乏精神方面需求的满足。

3 知识型员工柔性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3.1 知识型员工柔性化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知识型员工柔性化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把企业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基点,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知识型员工柔性化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人本化原则,将“以人为本,尊重人性”贯彻到体系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之中;二是坚持系统化原则,从细节上进行把握,保证它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坚持动态性原则,时刻保持最新的、最适合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体制,以适应周边环境发展的需要。

3.2 知识型员工柔性管理体系构建的内容

3.2.1 工作设计柔性化

柔性化的工作设计要注意从心理学、工效学、技术学的角度,始终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要求工作设计中注重向知识型员工授权,根据不同工作任务的特性,以充分授权、分布式的团队为核心,形成扁平化、半渗透性的组织结构,打破制度、部门的刚性束缚,促进纵向沟通和横向协作效率的提升。

3.2.2 员工培训柔性化

柔性化的员工培训要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突出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训。通过提升他们的耐挫能力和承受力,促使其首创精神的发挥;通过加强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提升其协作意识;通过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潜力;通过学习能力的培训,从而加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3.2.3 激励方式柔性化

柔性化的激励方式主要是根据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朴的调查研究,以个体成长(约占34%)、工作自主(约占31%)、业务成就(约占8%)、金钱财富(约占7%)为基础,实行多元化的激励员工的方式。

3.2.4 薪酬、福利柔性化

柔性化的薪酬和福利要把个人绩效和利润相结合,实行多样化的薪资结构;把企业的个性化发展和员工薪资的个性化相结合,成立新型的薪酬、福利制度。

3.2.5 职业规划柔性化

柔性化的职业规划要以员工的个体成长为中心,注重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加大培养知识型员工的各项能力,让他们能与企业的发展同步,最终能够顺利地在企业发展下去。

3.2.6 企业文化柔性化

柔性化的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的自身的文化为背景,通过不断地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价值观及经营理念的不断创新,使重要信息的传播畅通无阻,还要使企业文化保持对环境的适应性,符合企业和员工发展的长远利益。

4 结语

在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带动下,知识型员工应运而生,最终渐渐地成为企业里不可缺少的一类人才。相应的,这类人才也成为了企业人力管理的一大难题。企业在处理这一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员工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从员工的自我发展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出发,联系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这类员工的发展,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他们的流动性。

篇8

初识小数,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学生进行数系的扩展?小数与已有的整数、分数各是怎样的关系?这是学生能否接纳小数的关键所在。使小数在学生已有数学知识体系中生根,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又是抽象的,与学生的思维水平不相符。因此,如何将小数直观化,将小数与整数、分数关系直观化,是学生建立小数概念的重点。直观模型可以起到化抽象为直观形象的目的。

【教学片段一】

师:如果把这个正方形看成是1元,你觉得0?郾3元可以在图中怎么表示?

学生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生:我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在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

师:看着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数?

教学中,教师从几何直观入手,让学生通过图形,表示出一位小数,清楚地表示出一位小数与整数1、十分之几的关系。比分数还抽象的小数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对应的直观画面。学生在操作、想象等活动中,建构了清晰的小数概念,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一位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的数。

二、再识――以直观建立联系,深化认识

深入学习小数是在五年级的上册《认识小数》这一单元,全面建立小数的概念,对已有的整数体系进行扩充,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数位,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小数的改写,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以及后面的“小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单元。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何将一位小数的认识扩展到两位、三位乃至更多?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整数之间相同的十进关系?抽象的关系离不开直观的表达,越抽象的关系越需要直观的表达。小数的意义,一方面要在通过认识小数与分母是10■的分数的等价关系;另一方面要体现与整数的联系,即小数的计数方法与整数计数方法的同构关系,这样才能完成整数中一整套计数方法向小数的顺利迁移,完成学生已有数系的拓展。小学生即使到了高年级,有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也离不开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持,离不开丰富感性材料的支撑。所以,教学中直观模型对学生理解小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以直观模型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片段二】

1.如果用1个正方形表示1元,如何表示出0?郾3元?0?郾03元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表示其中的3份。因为0?郾03元是3分钱。

2.你会探究吗?

教师提供材料,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3.刚才我们把1元和1米平均分成了100份,可不可以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出示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你想在图中表示出哪些小数?

元、角、分,与米、分米、厘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为10,是十进制的直观模型。相对而言,小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比长度单位要熟悉一些。从人民币模型到长度单位模型,再过渡到相对抽象的正方形模型,学生对两位小数的认识从直观走向抽象,从模糊走向深刻。不容置疑,学生对两位小数的认识经验比三位小数要丰富。只有让学生对两位小数有充分认识后,才能通过想象、类比推理展开数学学习活动,完成把一、两位小数拓展至三位以至更多位数的小数,从而建立完善小数的概念。

【教学片段三】

归纳小数的意义。

出示正方形,正方体。

上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一位小数选哪个图形?为什么?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呢?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知道了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在完成对以米为单位的三位小数的认识后,分别出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的正方形及平均分成1000份的正方体,让学生表示所学的小数,学生要根据小数相对应的分数,再选择相应的图,这就加强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更从直观上突出了这些纯小数与整数1的联系,学生在用图表示这些小数时,初步体会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是若干累加构成新的小数,感受小数的计数单位。

需要指出的是,在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时,都可利用正方形(体)模型,数形结合,做到见数思形、以形助数,更直观地理解小数。

(二)以数轴直观沟通小数与整数的联系

篇9

知识经济;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发展目标

知识经济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利于推动与促进电力企业发展,加快电力企业现代化建设。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应明确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确保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文中从不同角度对基于知识经济构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进行了必要地阐述,客观地说明了做好这项研究工作对于电力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一、知识经济影响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相关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了人才是电力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保障,强调人才对于电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因此,电力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加入到电力企业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为此,电力企业在这种财务管理体系构建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优势。

(二)创新理念的原则

新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电力企业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从财务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战略部署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电力企业在新型财务管理体系构建中应秉承创新理念,这有利于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创新意识。

(三)集成化管理的原则

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可以保证电力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各种信息的正常传递,为企业提供实时的、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确保企业在相关投资活动中决策的正确性。坚持集成化管理原则,提高财务管理系统与其它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度,提升财务信息利用率。

二、基于知识经济构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

(一)构建符合电力企业发展要求的电价机制

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整体形势,需要电力企业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和其自身发展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逐渐提升企业的综合财务管理水平。在可靠的电价机制支持下,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有效地保障,电力资源也将得到充分地利用,从而使得电力生产活动开展中各种原材料的成本价格能够得到合理地控制,有利于现代化电力企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体系,完善符合电力企业发展要求的电价机制,对于不同生产阶段电价的动态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力企业控制工程造价水平,逐渐促进符合实际生产活动需要的统一电价销售机制的形成,充分地发挥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作用。这些方面的不同内容,客观地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电力企业有效构建电价机制的重要性,有利于完善企业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二)优化财务部门职能,提高电力企业的调控能力

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电力企业财务模式的构建、专业人员的配置等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有利于实现企业不同部门的均衡发展,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调控能力。基于知识经济新型电力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不断地优化财务部门职能,尤其是管理会计的职能,明确其具体的工作范围,促使企业实际经营活动开展中的各种风险能够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增强电力调度的实际作用效果。充分发挥电力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对于电力企业子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也至关重要。因此,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力度,促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而其中管理会计职能作用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全覆盖企业决策层和各级业务层面。同时,提高电力企业的财务调控能力,完善财务部门的服务功能,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三)建设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平台

篇1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颁布和国际ISO9000系列标准的引入,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更加趋向于科学化和规范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验数据的精确程度,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则是众多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所在。因此,探索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验室资质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的发展及社会作用

20余年来,我国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工作不断发展,目前,经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考核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专业已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它们承担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质量仲裁检验、商贸验货检验、药品检验、卫生防疫检验、工程质量检测、环境监测、地质勘测、节能监测和进出口等大量的检验检测任务,为政府执法部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为审判机关裁决因产品质量引发的案件提供了准确的技术依据,为商业贸易双方提供了公证的检验结果,为工农业生产和工程项目出据了科学、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

从整体上讲,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工作为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全民质量意识、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这两项技术考核工作也为政府、社会和用户所接受和认可,计量认证的CMA标志和审查认可的CAL标志已成为国内社会公认的评价检验机构的重要标志。在产品质量检验和检测等领域已将计量认证列为检验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为我国检验检测事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建立完善本单位实验室资质认证工作

1、人员

人员素质与水平的考察对实验室是至关重要的。人员是最宝贵的资源,一个实验室的水平高低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与水平,特别是对关键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应加以规定,如受教育程度、理论基础、实际工作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工作经验等。实验室应明确规定技术主管和授权签字人的资格条件。

2、设施和环境条件

为保证抽样、检测、校准结果的准确可靠,实验室必须配置相应的设施和环境条件。根据实验室所从事检测和/校准工作的不同,对设施和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还应满足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防护、对环境的安全保护等的需要。设施和环境条件是直接影响报告质量的要素,属于资源配置的过程。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应该与所进行的工作类型相适应,不同类型的实验室有不同的要求。实验室还应具备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和控制的手段,这些设施和环境条件以及监控手段是保证检测工作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

3、检测和校准方法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使用合适的检测/校准方法和程序来进行检测/校准工作。不同的检测/校准有不同的方法和程序,目的是为了使不同的人员、不同的时间所进行的检测/校准过程能保持一致。检测/校准方法中首先应给出被测样(或参数)所要求的量程和允许误差(或不确定度),所用仪器设备的一般说明,检测所依据的标准/规范等,还应给出验证检测过程适宜性的检测保证技术或不确定度的分析等,如没有这样的分析,则应保证测量标准的扩展不确定度不应超过被检样品所给允差的1/3~1/10(如美国规定为1/4)。实验室还应根据项目要求,制定相应的检测校准程序,包括抽样程序、样品制备程序、样品的贮存和传递程序、检验工作程序、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指导性文件、数据分析指南等。

4、设备和标准物质

实验室应正确配备检测/校准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包括抽样工具、样品制备和数据处理需用的仪器设备和相关软件。所用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功能应满足要求,量程应与被测参数的技术指标相适应。实验室的设备配备率可通过资质认定申请书的检测能力分析设备表(即标准要求配备的仪器设备)与实验室设备一览表对照检查。

实验室应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建立维护保养程序,明确维护仪器项目和保养周期,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的状态。

5、抽样和样品处置

现代抽样检查方法,即统计抽样检查方法是建立在概率统计理论的基础上的。具体来说,是以“假设检验”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抽样检查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三点:一是如何从批中抽取样品,即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式”;二是应从批中抽取多少个单位产品,即应取多大的“样本大小”;三是如何根据样本的质量数据判定批是否合格,即怎样预先规定“判定规则”。样本大小和判定规则构成一个抽样方案。因此,抽样检查可以归纳为:采用什么样的抽样方式保证抽样的代表性,如何设计合理的抽样检查方案。抽样方案设计以简单随机抽样为前提。为适应不同的使用目的,抽样方案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6、结果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导致不合格、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和结果。采用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可监控检测/校准工作过程,预见到可能出现问题的征兆,或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使实验室可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不符合工作的发生。

三、动态管理与推广实施

1、组建质量监督小组

有关领导可以根据各部门职工的意愿以及平时表现,从实验室各部门中选择一个熟悉各项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担任质量监督员,并由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员共同组成一个质量监督小组。在选拔过程中,必须采用自愿原则,以便于充分发挥组员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2、制定实施培训计划

实验室的相关领导可以根据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关文件对各个部门的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职能要求,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培训计划。分批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执行工作内容培训,并紧密结合培训人员的部门常见问题,同时还要对质量监督小组的活动目的以及意义详细说明,使员工能够积极地配合质量监督小组的日常工作。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有关工作的系统学习,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认识到自身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和其他活动的相互关系,加深职工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小组活动宗旨的理解。

3、质量监督活动开展

制定年度质量监督计划,明确每个部门的质量监督重点。每季度组织各成员对所在部门进行质量监督,监督覆盖实验室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对识别出的不符合项进行严重性评价:对于偶然发生或个别事件,立即采取纠正;对于一再发生的不符合项,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制定纠正措施,确定采取措施的预期目标和完成时限,组织该部门人员进行整改。质量监督小组对纠正措施的实施结果进行验证和监控,确认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质量负责人将每次监督的情况形成报告,在实验室内部公布,可使所有人员认识到本部门及其他部门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便在今后工作中改进提高。

结束语

实验室的发展需顺应时代的发展,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必然。但即使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和运行更是关键,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改进是无止境的,只有通过不断积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深入工作一线,善于总结经验,才能推动组织业务运作的规范化,使实验室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篇11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特色军革在不断推进,这就对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要求军校要紧紧围绕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认真分析当前士官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任职教育院校的教学训练工作,不断探索新时期士官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培养出大批适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合格军事人才。

一 当前士官队伍能力素质分析

当前基层士官队伍的政治素质是过硬的,军事专业素质是合格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与军队建设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1.文化素质偏低与建设信息化军队不相适应

士官的文化素质虽然较以往有所提高,但文化基础还比较薄弱。由于文化程度偏低,造成他们认识能力、自学能力较弱,士官骨干在分训中很难达到“四会”要求,在连队的思想、管理、组训等方面的骨干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从而给连队的组训工作带来了难度,同时也牵制了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可见,当前士官的文化素质与军队信息化建设要求还有一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2.专业素质欠精与保障有力的要求不相适应

部分士官军事专业素质欠精,只求过得去,不求过硬。究其原因,一是军事专业技能从学到精,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精通,许多选改士官的专业技能还不过硬,还需要长时间的磨炼,而在基层连队士官队伍中初级士官较多,中、高级士官占有比例大约在30%,从而造成部分士官的专业技能还不是很精,还不能适应保障有力的要求;二是培训渠道和途径少,部分士官专业技能得不到系统的培训和提高;三是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强。通过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士官只顾埋头干活,不注重学习研究。

3.社会压力直接影响士官作用的发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来自社会、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竞争压力,直接影响着士官作用的发挥。一是为选改高一级士官而忧虑。特别是农村籍士官表现比较突出,每到士官的套改期,思想异常活跃,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年的选改形势,千方百计为能留下来“铺路搭桥”,从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工作。二是为二次就业而担心,部分士官参与就业竞争的信心明显不足。特别是中级士官常常因为过多考虑“转业后就业难”直接影响着士官骨干作用的发挥。三是为家庭困难而焦虑,在与士官座谈中,他们普遍反映“家庭困难多”是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部分士官家庭的住房、生活、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是士官心理上的重重困扰。

二 构建士官教育新体系

针对当前士官队伍建设的现状,结合军事任职教育的特点,必须进一步深化教改力度,坚持以单位需求为牵引,以提高能力为目的,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1.构建士官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突出能力培养

培养目标自身是一个具有多维结构的系统,应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士官人才的培养要求,重在提高士官分析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将培养目标从顶层设计开始,逐层往下分解。具体而言,构建士官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要从三个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依据士官岗位任职需求,构建各专业士官人才培养目标模型。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需求,从各专业人才特点和岗位任职需求出发,建立各个专业的士官人才个性化培养目标模型,并依此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具体的内容要素,使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和个性化。

第二,突出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确立士官岗位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尽早着手,积极主动地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合理划分各专业、各类岗位士官任职培训班的课程模块,通过优化组合,使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更加适应各类士官培训对象的需求,提高士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大装备实际操作训练的比重,确立科学可行的培养目标。

篇12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出大量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型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具备良好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来说也应如此,其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在于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专业人才,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必须将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树立为教学目标,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始终围绕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应用性。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有有针对性,在专业教学全过程中能够贯彻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等。

2.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

为了促使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更多实践型专业人才,本专业须在教学内容上更好地突出职业应用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构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首先,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不但能够使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针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知识、技能等情况进行教学,还会就学生今后相近岗位迁移培养其相应职业能力,从而更利于学生就业。其次,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构建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充分基于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制定出结构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该模块化课程中除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教学模块外,还应包含诸如商务谈判、公关礼仪等专业技能模块。

3.仿真化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采取仿真化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仿真化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时,摒弃过度注重理论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采取结合岗位需求的实践性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实现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加强实践。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主要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类。首先,在校内实践中,教师应在本专业校内实践课程教学中结合岗位要求模拟出真实职业环境开展教学。其次,在校外实践中,高职院校应扩大与企业的合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践创造机会。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1.深化课程改革,重点突出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就此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予以深化,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课程。首先,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必需、实用、够用”的课程设置原则,对当前理论教学课程进行改革。简言之,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围绕实践开展,本专业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就合理设置这一理论的课程内容与课时。以本专业管理学原理这一理论教学课程为例,对学生来说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且实用性偏低,因此学校应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例如,将管理学原理基础知识、重要管理理论等内容予以保留,而将管理学发展历程、流派等删除。通过这样深化课程,不但可以确保学生学到必要的管理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实践教学课时比。其次,课程改革中应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主要有公共基础、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对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应在科学合理地压缩理论课程课时情况下,将实践教学课程课时提高,并确保该课程课时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40%的要求。

2.采取丰富的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需求,采取丰富的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一般来说,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以及顶岗学习等内容,对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仿真模拟、项目驱动法以及工作要素复合法等,将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等贯彻到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中去,从而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对高职院校来说,实训基地是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运用并提升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技能等。实训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类,前者主要由学校教师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岗位需求等设置实训项目,其作用在于检验学生的所学成果。校外实训基地则指的是,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所建立起来的学生实习基地,其作用是通过真实的岗位工作使学生在准就业状态下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须满足校企需求互补、三方(学校、企业、学生)利益共享以及就近这三个原则,如此一来不但有助于高职院校建立起实训效果良好的基地,同时更为其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高迎迎 单位:广州松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13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知识产品的所有人对其具有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利。在现代企业中,知识产权工作涉及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以及保护等各个层面。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特性和功能,从法律、经济和科技的角度,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运营而进行的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和利用的活动。企业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是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需要,企业是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实施的主体,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优化将大大推进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现。其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知识资源的价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全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很多跨国公司将专利大战的目标对准我国,使我国企业屡受损失。因此,现代企业应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淡薄,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比较晚,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重视对有形资产的使用和管理,而忽视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对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比较弱,不重视专利申请和技术秘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知识产权基础工作十分薄弱,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未能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与全方位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且缺乏管理与运作的人才。

2.2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都偏低,行业仿制率高,欠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发挥知识产权的功效不高。据调查发现国内大中型企业平均专利拥有量不足百件,且大多是科技含量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涉及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偏少。

2.3 对知识产权信息利用不够,缺乏相应激励机制

专利情报的合理利用可大大缩短研发时间,节省研发经费。但目前我国企业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专利文献,导致重复研究。虽然大多数企业已建立了知识产权方面的激励机制,但科技奖励制度较为单一,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与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未挂钩,奖励报酬与知识产权的创造及收益也未挂钩,不利于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4 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其主要表现在:(1)知识产权立法不够完善,如法律规定的赔偿额较低,禁令、临时措施的可操作性不强,专利审批期限过长等。(2)知识产权司法机关执法不力。法院与仲裁机构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处理中无法达到及时正确的裁断。(3)行政执法力度不够。行政机关对严重侵权而致犯罪的行为,缺乏防止措施和指控的权限。(4)市场上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中介市场不完善,中介机构难以发挥其职能。

3 构建现代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

企业要依据自身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开展有针对性、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同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设立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的专门部门,健全覆盖企业研发、生产、管理、销售各环节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另外企业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管理的投入,配备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员,加强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及知识产权运营管理。

3.2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研发

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将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积极开发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与前瞻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产学研”联合,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开发人员素质,并积极推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 建立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完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的不竭动力,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考核机制,通过对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及实施利用情况明确员工的业绩,合理分配知识产权利益,对技术核心员工实行持股计划。同时,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参与专利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有效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工作

企业要建立并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机制,建立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首先,通过局域网,加强各个企业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针对企业所在的行业领域建立知识产权专用数据库,收集和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对专利信息进行二次开发,并加强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以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