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1 缺少生产投资。由于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多了,但是却没有可以从事的工作。农民进城打工,做的也是最低端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并且可供发展的机会也很少。如果在农村投资兴建一些生产性的企业和工厂,就能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资金问题却是一直得不到解决,农民向金融机构贷款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1.2 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民缺少投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农民的素质偏低。在生产中,起到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即所谓的人力资本。农民缺少技术水平,就相当于缺少生产所必备的人力资本。目前,在我国,农民的收入很低,并且农村的教学条件很差,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办学资金,除此之外,农村的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来说不是很强,当然,教师的待遇水平也很低,这些都是农村人力资本难以形式的主要因素。
1.3 路况条件的限制。由于大部分农村位置偏远,没有修建通往附近城市的公路,交通很不便利。所以,即使是有很好的自然条件,也很难吸引外资。交通的问题是限制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很多地区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外面的人不愿意来,里面的人又很难走出去,这就浪费了很多农业资源。并且,农村的通讯条件也很差了,这就限制了农村地区与外界的沟通,也获取不到新的信息,就很难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这就更难吸引外资了。
1.4 农业科技的限制。在我国,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以及研究仅限于增产,像是改良品种、修建水利设施等,却忽略了开发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我们将90%的农业科研力量放在了产中阶段以及种植业,所以,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大多数为新鲜的蔬果,或是杂交后的新品种,但是对农产品的加工、贮藏等却被忽略了。但这里恰恰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只是没有被挖掘而已。
2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办法
2.1 缓解农业经济紧张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1 深化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农村信用社以及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端正方向,把服务农村经济为宗旨,。对于农村贷款的期限问题,应该合理考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1.2 给与农民政策上优惠,发挥农村的金融机构的作用,鼓励农民谋出路创收。
2.1.3 制定下发一些优惠政策,用来鼓励城镇企业到农村去进行投资,同时也要主动的去吸引外资。
2.2 提高农民的素质。
2.2.1 多方的进行筹措资金,在农村设立教育机构,专门对农民进行再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和技能水平。
2.2.2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拨出一部分款项用于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尤其是对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与一定的补助,减免学费。同时,鼓励社会各方的捐助,兴办社会服务,让学生可以勤工俭学。
2.2.3 把教学的领域拓宽,为适应于经济的发展,应该培养农民的机能,可以适应现代工业的进步,让农民学有所用。
2.2.4 对于工作在农村的科技人员,要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同时,优厚的待遇也是一项吸引外来技术人员的条件。
2.3 改善农村的通讯、交通条件。政府出资,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修建农村地区的公路,改善交通条件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铺设光缆,为农民安装电话等一些通讯设备,让农民多了解外界资讯。
2.4 加大对农产品再加工的科研力量。现代人提倡绿色无污染食品,讲求的是吃得健康,纷纷将目光放在了粗粮、多纤维的食物上。但是市场上的这类产品很单一,并且都是对农副产品的一些简单加工。所以,这里的市场前景很广阔、很诱人。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科研力量,并将成果下放到农村,在农村兴办农产品加工厂,吸收农村的劳动力,这将会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总结
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粗放型变为集约型。这种方式的转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国家颁布了减免农业税的一项政策,这是历史性的创举,国家的一些列惠民利民政策,都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生产模式的进步,对我国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黑龙江省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黑龙江省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组织方式优化、物质装备先进、服务保障有力、产业体系完善的新型农业局面。现代农业形式下形成的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具有多频度、多层次的特点,黑龙江省现存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问题亟待解决。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无论在金融服务质量水平上,还是金融制度环境方面,都无法满足我省农业发展的需求。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业发展进程存在相对较大的滞后性。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弄够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从而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因此,研究现代化大农业下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对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以及促进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制约农业主体融资的因素
首先,对于以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小型农村经营主体而言,担保物品不足以及农村地区信用信息不完全是农村经营主体面临的主要障碍。制约小规模农业经营者获得金融服务支持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于小型农村经营主体收入水平较低,进而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不足,无法满足农村金融机构对其客户的担保要求;同时,农村地区信用信息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机构无法低成本的获得客户相关信用信息。小规模农村经营者信用情况不佳,贷款服务的获得率不高,导致小规模农业主体融资的交易成本较高。第二,对于中型农业企业来说,担保不足同样是制约其获得金融支持的一大障碍。中小规模农业企业所拥有的机器设备、厂房等对于企业发展的具有重要作用。中等规模企业受其自有资金限制主要以租赁的方式使用这些生产要素,并不具备所有权。可作为抵押物品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手中。由此,中等规模的农业企业同样面临担保不足的困境。其原因主要来自农业企业资产规模和生产效能的相对滞后,缺乏有力的固定资产抵押物以及可靠的利润来源。因而扩大中等规模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其固定资产包括厂房、设备等的投入是解决中等规模企业金融需求的有利途径。第三,对于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成本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受其自身发展的限制,存在生产周期长,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的特征,因而其经营风险和生产成本都相对较高。由此,生产成本高是限制大型农业企业获得有效金融服务的主要因素。农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其经营风险较大。且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使得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利润空间普遍较小。因而提高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其利润空间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于大型农业企业的根本保障。
3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3.1合作联保金融组织模式适用于小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较小的组织形式。分散的小农生产是影响农村金融的重要方面,影响小规模农村经营者融资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于小型农村经营主体收入水平较低,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不足。同时,小规模农村经营者信用情况不佳导致其融资的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基于此种现状,为解决黑龙江省农户小规模运营与大市场环境之间的匹配问题,应着力将分散的小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建立联合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从而借助联合金融组织改善农村借款者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讨价还价的被动局势,从而为小型农村经营主体解决了融资困难的问题。合作联保金融模式对以往的小农经营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很好解决了小农经营分散性的不足。因此,合作联保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是黑龙江省当前将小规模农村经营主体联合起来的有效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这不仅提高了农村经营者的融资实力,有利于多种规模经营的发展,同时大幅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的违约成本。
3.2订单型农业金融服务模式主要适用于中等规模的农业企业。黑龙江省中小农业企业的农村金融支持水平主要受到企业拥有的农机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影响。农业生产设备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担保物品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中等规模的农业企业同样存在担保不足的问题。考虑到农业企业运营过程可能涉及多个主体,以及上下游企业相关连的运作模式,订单农业金融服务模式可以使农村地区企业之间形成以订单为基础的联合信用担保机制。这种担保模式创新着力于突破传统农村金融担保方式的制约,通过订单的形式使农业主体间形成相互配合的信用担保模式。订单农业模式是指农业生产主体通过使用农产品订单作为抵押品而获取金融支持服务的一种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以农业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订单形式联合上下游企业形成互惠互利的企业间担保体系。订单农业金融服务模式主要利用下游收购企业订单作为担保,以产品产销完成后的收购款作为贷款偿还资金。从而解决中小农业企业担保品缺失的困境。基于这种农业订单担保机制,能够解决农村中小企业抵押不足等问题,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搜寻信息带来的交易成本。与此同时,农业订单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农产品价格保障和农业技术服务支持等附加作用,从而能够有效的使农村金融风险降低,对提高农业企业运营效率具有较大益处。
3.3价值链融资模式适用于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黑龙江省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所面临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困境主要是来自于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其融资过程受农业生产周期和季节的影响较大。大型农业企业所需现金周转的使用周期长,对金融机构来讲承受的风险较大,因而金融服务难以满足龙头企业资金融通的需求。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黑龙江省较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农业价值链融资的运行模式为:通过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将企业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的价值增值过程和金融活动相结合,基于大型农业企业间业务往来形成的真实交易过程,以企业生产加工的最终产品和在产品为信用保障,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便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降低金融机构的审核监督的交易成本。企业间存在大量的赊销预付等商业行为,这使得价值链融资可以通过内部的行为,使得价值链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无形中变为可以提供金融服务的供给主体,这就打破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规模小以及服务数量不足的现实局面。
4保障措施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要想正常平稳的运行,就必须有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制度层面的保障。在此引出以下几点保障措施:(1)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能够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需要保险体系加以合理规避,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健康运转提供保障。(2)完善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需要政府积极的发挥其引导作用。基于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实践经验,国家政策性金融引导作用突出。政策性金融可以在纠正和监管金融市场的同时,对农业政策的推行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在经济中地位独特,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3)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当前,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普遍较差。对担保体系、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保障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顺利运行的基础。因此完善担保机制、健全农村金融相关法律制度、改善农村信用状况是确保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作者:张文超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EdwardS.Shaw.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M].OxfordUniversityPress,1973
[2]Ronard.I.Mckinnon.Moneyandcapitalineconomicdevelop-ment[M].WashingtonD.C:TheBrookingsInstitution,1973.
篇3
自然因素 热量 看作物种类及生长特性。不同的作物适宜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例如,橡胶为热带作物,苹果为暖温带作物,甜菜为中温带作物,它们的主导因素为气候你是依据图中哪些信息判断的?请列举两条并说明。(9分)
【答案】(1)乙地。乙地位于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根据等高线特征判断,乙地地形为低山、丘陵。
【易错点拨】注意从图中寻找有效信息。
【试题立意】本题以安徽省区域图为背景考查茶树生长的区域、条件及考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茶树生长在我国江南丘陵的酸性土壤中。题干中有“茶树适宜生长在温度为10~35℃,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乙在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从等高线图中可看出为低山丘陵区,排水性能良好。
二、限制性因素
指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某一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条件就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1.热量
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是热量不足。
2.旱涝、盐碱、风沙
华北平原――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3.水资源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满足不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只在有水源的地区才能发展种植业,因此,水资源是当地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2013年海南卷)图示为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
3.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答案】1.D 2.B 3.C
【易错点拨】需要结合图中信息去分析问题。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我国某区域地形河流图考查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区域发展等问题。
【解题思路】第1题,该区河流是时令河,因此较干旱,夏季蒸发旺盛;而丁地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则最容易出现盐渍化现象。第2题,根据纬度及时令河可以推出本区位于我国内陆,因此水分是限制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第3题,本区河流为内流河,径流量小,在中上游乙地大量引水灌溉,乙地易出现盐渍化现象;且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丙土地荒漠化现象。
三、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的关系
两者间的共同点就是都是影响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不同点是条件满足就是主导因素,缺乏就是限制因素。
1.若限制性条件得到满足,该因素即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而不是限制性因素。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条件优越,但缺少水,因此水就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塔里木盆地、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或河水灌溉,当地水源就成为主导因素。
2.某一因素的出现,打破了影响当地农业区位选择的制约因素,成为主导因素。如我国青藏高原的制约因素是热量,但在河谷等海拔较低处温度相对较高,则该地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就是地形;我国北方种植亚热带蔬菜,是科技打破了热量这一限制性因素而称为主导因素。
(2013年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轮台盛产小白杏。原来,杏肉食用,杏核弃之。某年,浙江义乌某瓜子商经反复试验,研究出炒制此种杏核的方法,其杏仁口味上佳。此后,该瓜子商从轮台大量收购杏核,在义乌炒制后出口美国。由此,小白杏成为轮台重要的农产品之一。评价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14分)
【答案】此处高山山麓洪(冲)积扇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3分)(沙漠边缘,)气候干旱,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4分)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地下水)可供灌溉。(4分)水源(宝贵)是制约瓜果种植规模的主要自然因素。(3分)
篇4
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主要包含四个环节:“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的确立”、“农业发展的问题”以及“解决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措施”。这四个环节依次延伸,形成教学活动结构体系(如图2)。教材内容中重点突出了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确立。
三、图像内容解读
1.拆解农业区位构成示意图
教材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为本单元最核心的概念构成示意图,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因此在教学图像时,需要将其进行细分,并能准确表达各构成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细分如表1所示。
区域农业发展首先需要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最主要的自然因素。自然区位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在区域农业的开发利用时需要进行改造和合理利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也很大。它的特点是发展变化迅速,需要不断增强应变能力和适应性,提高农业产出。
2.发现和提取农业景观图
农业景观图是在该单元教学内容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图像模式,是反映作物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环境的直观图片,为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教学判读时需要对该景观所反映的农业类型、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手段、农业技术的应用、地理环境的特点等信息进行逐一解读(如表2)。
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在列出的所有主要区位因素中,某些因素区位是该地区特有并且对该农业类型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则为主导区位因素。同时,结合所有的区位因素对比,找出影响该区域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如南方季风水田农业,它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为气候、地形、河流、土壤、诙力、种植经验、饮食习惯等,但是决定该农业类型的主导区位条件是气候和劳动力,它的限制因素则是旱涝频繁和人多地少。
3.辨析微观和宏观农业类型分布图
农业的区域范围有大小,在小范围的区域定位中,需要针对各种农业区位因素对不同作物的具体分布进行详细布局,如立体农业的开发和城郊农业的布局(如表3)。
在宏观(即大范围)的农业类型分布图中,则需要考虑到所处地理位置和该地理位置所处的地形、地带性的气候与土壤、河流分布、人口和工业基础等因素的空间关联,从而判断农业类型的形成区位条件。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如教材图3.9),根据图中提供的人口、地形、降水量和气温分布图进行分析(如图3)。
不同地域的农业区位分析中要明确农业作物类型的需求问题有不同的指向,然而农业区位因素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不同的农业特点。在实际利用中,需要对存在一定问题的区位条件进行改良和调整,使得农业发展更加顺利。
四、图像教学建议
1.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部分,教材首先安排图3.1“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图3.2“澳大利亚牧场”两幅农业生产景观图,要求学生通过对图中内容的感知获得农业区位的概念和构成。教材在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构成进行阐述时,则通过图3.3来逐一呈现,该图是教材核心图,它所表示的内容是该节重点知识。教学中,教师应提供两地区的位置、气候、地形图,引导学生从图3.1和图3.2中找到形成不同地域农业类型差异的构成因素,为分析图3.3区位因素的构成做好铺垫和引入;同时也说明构成一个地区农业类型的区位因素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而成的,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同时也具备主次之分(即主要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通过对教材图3.3的分析,可将农业区位因素的划分总结如表4所示。
对区位概念构成图充分了解后,可分析教材活动内容和案例。经过不断学习,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以后,再去分析农业布局类问题,将更容易完成知识的迁移,进而完成题目的解答。
篇5
2.1建立SWOT
战略因素矩阵在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浙江省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对这些主要因素进行评价和筛选,最终确定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要素个数的增多会导致两两比较的次数迅速增多,因此在每一个SWOT组内选取分值最高的4个因素(如表1)。
2.2建立判断矩阵及计算
确定了AHP分析模型和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后,下一步需要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我们利用AHP分析法中的1~9的标度(9个标度的具体含义是:标度1、3、5、7、9分别代表相同、稍强、强、明显强、绝对强;标度2、4、6、8分别代表对应的中间值),邀请相关专家对SWOT组中的4个要素(S、W、O、T)进行两两比较,再对4个SWOT组内的4个子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5个判断矩阵。用数学软件Matlab计算出各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指标CI。最后,将SWOT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可以通过其单个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向量(qS、qW、qO、qT)与A矩阵的正规化特征向量qA相应分量的乘积得到,
3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实际实用实效、设施与农艺相配套的要求,推进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区域协调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3.2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原则
a.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设施和农业品种结构,政府在设施农业的公共部分和关键环节给予必要支持。避免出现弃市场不顾,领导拍脑袋决定发展项目的情况。
b.坚持科学规划、挖掘潜力原则。结合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农机化发展规划,尽量避免与粮争地,拓展设施农业发展空间。
c.坚持经济实用、效益优先原则。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易于操作、成本较低的设施,扩大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面。坚持实用、适用和易用的原则,从低到高地逐步发展设施农业。同时,通过对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集成示范,辐射带动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普及应用,提高设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d.坚持农艺设施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要坚持对新农艺和新设施的开发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使农民能用、会用和用好先进的设施装备及农艺。
e.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发展设施农业,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f.坚持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原则。围绕生产实际需求,以设施农业发展技术瓶颈为重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研发水平。
4发展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的政策建议和主要措施
4.1实施适度倾斜扶持政策,增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投入
建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新起点上实施增量倾斜政策,即将中央下拨浙江省的购置补贴资金增量部分,继续向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倾斜;另一方面,全省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对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财政投入。因此,在保持农业机械化投入全局稳定增长并适当调整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大田生产和设施生产的机械装备间投入差距。促进二者间的协调发展,不仅符合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统筹兼顾的原则,而且也符合农业机械化投入稳定增长且注重实效的要求。
4.2加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补贴力度,调整和增加农机作业补贴标准与项目
在新形势下,应根据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特点及设施农业发展需求,通过改进农机购置补贴办法和措施,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类型和范围进行适当调整,加大对大宗设施农业农产品,如蔬菜、花卉苗木、水果和食用菌种植,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等关键环节所需的生产作业、环境调控、商品化处理及贮藏保鲜机械装备与设施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鉴于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实施水稻规模化育秧、插秧、统防统治和油菜收获等环节的机械作业财政补贴政策,来增强农户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以及促进全省粮油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的实际,并考虑设施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户经济条件,应对设施种植中的蔬菜、水果生产,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部分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环节进行财政补贴。
4.3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研发适合设施环境作业的装备技术
根据目前浙江省农机行业技术创新现状,应重点支持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领域为:
①支持建立农业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所需的基础性和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以获得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②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部门和推广部门参与,以区域化为特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上述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农业装备企业的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并根据农机农艺融合要求,加快设施种植中蔬菜、水果、食用菌,以及畜牧、水产养殖等关键环节所需机械装备技术的研发制造,进而满足设施农业发展对装备技术多样化的需求。
篇6
现代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的新原则要结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成的主要因素,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价指标的构建,客观反映出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潜力。评价指标构建以客观、整体行为原则,评价指标要素包含资金、政策、生产资料方面要素的同时,要体现能源、肥料等方面科研工作的评价,进而促使评价指标关注农业生产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发展提供系统的信息回馈。
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现状
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总体性评价指标的构建现状,反映出两方面不足:一是以产量高低片面评价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二是未来发展潜力在评价指标中得不到充分体现。农业生产效率决定着农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影响农业产量的高低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产量的高低情况,可以客观反映出农机科技、农业经济发展前景及未来发展进程。在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要素的总体构建中,针对农业产量的整体性评价指标构建较为具体,包括耕地合理开发、耕地土壤状况等方面,但欠缺人均耕地生产总量的切实评价。对未来发展潜力的评估在评价指标的构建中依然存在相应的漏洞,需要进一步的协调、弥补,导致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视角。该评价指标的要素构建主要围绕土壤改良单方面构建评价指标,缺乏农业科技的研发、农业扶持政策的应用、农业生产资料的再生、研发与应用等多方面评价指标。
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新原则
第一,以客观视角为中心,评价指标的深层次扩充。目前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方向主要体现两方面特点:一是评价方向、评价的侧重点缺乏创新,评价指标的构建深层次探索能力不强;二是评价指标的创新构建围绕的侧重方向依然是生产总量及相关影响因素层面,缺乏不同维度的客观探索。区域耕地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是指区域耕地对综合食物安全所需粮食的保障程度,受区域耕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科学评价区域耕地的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及存在风险,对于解决综合食物安全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应将政策调控、资金投入、科研成果、科技研究等相关要素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的新重点,结合政府政策调控分析并得出对今后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通过资金投入以及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判断吉林省农业发展实力以及发展水平,为当今农业生产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在科技研究与应用层面反映出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动力,评价结果中反映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整体现状,映射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第二,强调整合主体性因素,评价指标构建多元深化。吉林省作为中国粮食大省,素有中国“粮仓”的美誉,粮食生产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客观反映出我国农业发展进程。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评价指标构建,应全面反映出当前吉林省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在评价指标构建的主要因素中确立主体性因素,进而积极拓展评价的对象与主体,评价结果从微观角度反映出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评价指标的主体性因素的构建中将粮食生产总量作为核心,并具体探索影响粮食生产总量增长的因素,进而科学构建吉林省农业生产总量的主体性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构建方向创新的主要体现
第一,生产能力评价中发展潜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新原则突出评价方向构建的全新重点,重视发展潜力指标的综合构建,为客观评价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提供更为系统的发展依据。评价指标构建方向围绕资金、政策、生产资料三方面展开,体现出资金的保障作用、政策的扶持作用、生产资料的促进作用。资金投入的评价指标构建以资金投入的合理性评价为根本,评价指标要素主要包括土壤改良与升级过程的资金投入、肥料科研工作资金投入、农业机械生产资金投入三个方面。土壤改良与升级资金投入状况的评价,客观体现土质优化过程中资金能否起到保障性作用。肥料科研工作资金投入的评价是进行肥料研发工作开展进程的全方位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出肥料科研为农业生产能力发展形成的外在推动力。
政策干预与扶持的评价指标的构建应围绕政策的系统化构建角度确立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主要包含的要素:一是政策的扶持作用评价;二是政策的千预作用评价。政策扶持作用主要面向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层面,通过政策、法规关注的重点、目的,评价政府政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的扶持作用。政策干预作用评价指标的确立是以科研、生产两个角度为重要出发点,评价政策、法规对吉林省当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千预作用。
生产资料创新发展评价指标强调以农机、农业产品深加工、肥料创新发展三方面为重点。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农业机械研究的创新力、农产品深加工的创新发展方向、复合型肥料创新研究思路为基本组成因素,评价结果反映出当前农业生产资料创新发展状况。
第二,生产能力评价中资源再生方面评价指标的完善。现代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的新原则关注方向以生态化发展为依据,评价指标表达出资源再生方面评价指标的系统化完善,以能源、肥料等方面的科研评价为重点。因而在评价指标要素构建中应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光能、风能、沼气能源的可再生研究;二是机械能、矿物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前者立足自然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生活能源的研究,对农业生态条件的可持续循环利用状况给予评价。
肥料方面的科研与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复合型肥料的创新研究为重点,促使肥料的应用能够与土壤环境之间保持相互吻合,达到优化土质的最终目的。随着面源污染和土壤盐渍化成为环境污染源与粮食安全的关键制约要素,如何评价和量化农业生产的负面效应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需求大幅增加,人们需要单位面积耕地产出更多粮食,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大幅增加。评价指标的构建主要包含肥料物质元素的科学配比、肥料有利于土质优化的程度、肥料为提升农业产量增长作用的研究。
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新方向,应立足长远、走可持续发展新思路,为吉林省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客观、系统的信息回馈,确保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得到充分挖掘。评价指标构建要素需要突破传统主观评价因素构建视角的束缚,以全新的构建原则为立足点,凸显资金、政策、生产资料方面评价指标构建的同时,将能源、肥料等方面的科研评价指标作为重要补充,强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客观性、整体性、系统化发展,对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蕴含的发展潜力给于全方位评价。
(作者为长春工业大学财务管理系教授)
[注:本文为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决策咨询项目(项目编号:kx2014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⒖嘉南]
①刘宇航、张洪晨、王志丹等:《国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为例》,《世界农业》,2015年第2期。
篇7
近年,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引导和帮扶支持下,禄劝以微耕机为代表的农业机械成倍增长。禄劝微耕机在快速增长的背后也伴随着不少问题,如“重使用轻安全”、“重使用轻保养”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内部管理的协调性较差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作业尚未有效发挥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地方财力不足,农机技术没有推广经费,工作难于开展的局面。同时微耕机管理处于空白状态,无管理依据和有效手段,致使事故多发,影响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篇8
二、乡农业种植发展具体规划及扶持资金概算
〈一〉苹果生产
乡现有苹果面积8000亩,通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果农管理水平和果园收入都得到了较快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果农的科技意识低,管理水平落后,低产果园面积较大,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亩产量不高,果品档次低,亩收入低或增产不增收。因此,要提高苹果单产,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必须加大对4000亩低产果园的改造力度,改于以下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冬季整形修剪;加强灌水;(4)进行人工或壁蜂授粉;(5)加大疏花疏果力度;(6)普及果实套袋;(7)加强夏季修剪;(8)进行配方施肥;(9)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10)进行果园种草;(11)铺设反光膜等。主要技术实施扶持资金概算为:
1、技术培训:计划全乡培训25期,共培训果农4000人次,需要扶持资金5万元。
2、壁蜂授粉:计划推广壁蜂授粉技术500亩,每亩补助果农40元(实际成本70元),需金费2万元。
3、果实套袋:计划4000亩果实套袋2千万个,每个补助果农0.03元,需金费60万元。
4、配方施肥:计划4000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每亩补助果农20元,需金费8万元。
5、推广银色反光膜:计划示范1000亩反光膜,每亩成本费350元,每亩补助果农100元,需金费10万元。
以上项目共需扶持资金85万元。
(二)水稻生产
乡现有水稻种植面积7700亩,制约水稻增产的因素主要是施用钾肥及微肥不足,水稻稻瘟病及8月低温,因此,排除自然因素不可抗拒外,必须进行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和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全年计划实施增施钾肥项目2000亩,每亩补助农户20元,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三)玉米生产
乡常年种植玉米8000亩,主要以玉米套马铃薯2:2种植,制约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常规点种,叶向杂乱,光合作用差。因此,全年计划推广玉米单株定向种植2000亩,实行每亩补助农户20元种子费,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四)马铃薯生产
乡常年种植马铃薯9000亩,以玉米套种为主,净种为辅,当前制约马铃薯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品种老化,高淀粉品种缺乏,钾肥施用不足,病害发生严重等。对此,近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满足威力淀粉加工厂对高淀粉马铃薯的需求,在市农科所的帮助下,积极从省农科院引进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云薯201、云薯101、ya0.3---7、ya63----6、99---12---2,在本乡新河村试种及推广,今年已扩繁云薯201、ya---0.3---7两品种30亩。因此,全乡马铃薯的发展规划为:扩繁云薯201、ya03----7300亩,每亩补助农户60元,需金费1.8万元,建高规格垄作马铃薯生产基地3000亩,每亩补助农户增施钾肥30元,需金费9万元,技术培训费2万元,三项合计共需扶持金费12.8万元。
篇9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李世民曾说“农,天下之大本”。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之一,中国的耕地面积不足全球的7%,我国农业用地的总面占全国总面积的比率不足59%,对于农业来说这种比例并不充足,而其中肥沃的黑土地只有105万km2,而中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了,但也正因为这样,耕地对于中国来说更为重要,如此庞大的人口大国,如果耕地出现了问题那么对于中国来说会是灾难性的后果。而近年来中国耕地受到了严重的损坏。破坏耕地的“凶手”不仅是沙漠化的吞噬,同时人为破坏耕地严重,乱占耕地和土地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三江地区的耕地问题
我国农业的大粮仓非东北地区莫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黑龙江省的三江地区,三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保护基地,也是珍贵的黑土地,在我国的粮食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黑龙江省的黑土耕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正在急剧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等,但其原因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原因是过度开垦和掠夺式的经营以及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土壤污染、无禁止使用化肥农药、耕作制度不合理等人为因素导致的。因此,一个更加合理、科学的耕作方式,对于三江地区尤为重要。
3韩国循环农业概述及对中国三江地区农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韩国循环农业是不污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以遵循自然规律为主张,充分利用身边的天然物质来制作所需的生产资料,尊重植物和动物的基本权利,以此来恢复被化肥、农药以及用机械耕翻而破坏的土壤,也有改善盐碱地的能力,还能应用到沙漠化防治中,是一种十分科学的耕地管理体系。循环农业充分尊重生命,反对依据人的欲望设计的剥削生命体的生产活动,主张让生命体的本能力量被充分挖掘出来,着重开发自然的能力,以此方法生产出的农畜产品,比人为干预的,品质更好、产量更高。这正是三江地区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良策,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耕种方式使三江地区的农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三江地区急需一种更为合理科学的耕种方式改善现状,韩国循环农业的出现,给三江地区带来了这样的方案。韩国循环农业遵循自然规律这一主张,正是解决三江地区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过度开垦及土壤污染问题的良策,是低成本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循环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从根本上对土壤进行恢复,运用秸秆等自然物质为土壤提供天然的肥料,用大自然的力量来治理自然的产物,再好不过了。
结束语
针对制约三江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借鉴韩国循环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手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条件,加快农业向科学化的发展而努力。三江地区的农业发展不只是关系到三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关系到全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竭泽而渔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再实施下去,要发展低投入高收益的农业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让作为社会发展基础的农业走向正轨,才能带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刻不容缓,抓住吸取这次韩国循环农业的经验的机会,努力建设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参考文献:
[1]乌裕尔.韩国的亲环境农业[J].农村.农业.农民(B版)(三农中国),2006(12).
[2]邓启明,黄祖辉.循环经济及其在农业上的发展应用研究综述[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06).
[3]强百发,黄天柱.韩国农业发展和政策调整方向[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02).
篇10
1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1气象信息传达渠道受限
气象服务比较注重实效性,如果不能及时传达农业气象信息,即使再优质的气象服务也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一般情况下,灾害性信息的预警时间相对较短,如果在灾害发生之前不能够将相关气象报告及时发送给农业生产者,生产者就不能够对突发性天气采取相关解决措施,这样一来,农业气象预警信息就丢失了原有的价值。我国很多基层气象服务部门对于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多使用报纸或者是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这些媒体信息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不能够满足信息时效性的要求[1]。
1.2政府对气象服务不够重视
一些政府干部对气象服务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气象服务的支持力度不足,从而导致气象服务产品的研究受到制约,难以正常开展。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多,传统的气象服务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农户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要,需要开发新的气象服务模式来促进农业生产服务[2]。
1.3汛期气象预报不准确
我国气象站点建设的依据是行政区域,一般在县级别的地方都会建立气象站,主要对该县以内的农业生产进行指导。这种预报方式对于天气变化较为稳定的冬半年来说是有效的,但是受到强对流天气影响时,经常出现汛期,气象预报往往会出现问题,难以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
2提升基层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主要措施
2.1加大农业气象服务渠道的开拓
为了确保农户能够及时掌握农业气象服务信息,需要开拓农业气象服务渠道,可以利用网站、微博或短信的方式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促进第三代气象预报预警工程的建立,这种工程主要采用3G无线网络数据传输气象信息,通过视频、音频甚至是图像的方式显示气象信息,对天气预报以及气象指数等服务信息进行报告,同时还能够显示当地的温度、湿度以及风向等实况信息[3]。在各个村镇安装这样的设备,不仅能够气象预报的及时报道,同时还能够起到很好的灾害预警作用。
2.2坚持正确的农业气象服务理念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三农对于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基层气象部门作为三农服务的主体,需要突破气象部门的限制,真正走出去为农业、农民服务,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转变管理观念,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模式转变,从而实现田间地头一线生产服务的模式。此外,农业气象部门应该制定规范的需求调查制度,让气象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线走访调查,加强对农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并且对这些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方案。还可以建立用户反馈互动机制,及时根据用户的反馈对产品的内容以及服务方式进行调整,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帮助农户解决农业气象灾害问题。
2.3推动基层农业气象信息技术的发展
基层农业气象部门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气象服务很难做到精细化和多样化,不能够满足农业生产服务的要求。要提升农业服务质量,促进服务效益的最大化,气象服务科研人员就必须加大同气象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做到取长补短,实现技术共享和信息共享[4],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既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还能够在信息共享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服务策略,改进服务产品,提高气象服务的有效性。
3结束语
农业是最容易受天气左右的行业,农业的高产与农民的收入增涨等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气象工作。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做好气象为三农发展服务对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气象部门应该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改变气象服务的方式,不断更新服务技术,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帮助农民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标。
作者:王浩宇 刘桐义 王焕 苏小妹 尹思懿 单位:营口市气象局
参考文献:
[1]丁蕾,张育萍,谢洁,等.提高基层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策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270-271.
篇11
二、结果分析
将数据输入SPSS16.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前6个主成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安徽省各县低碳农业发展综合得分根据安徽省区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和低碳农业计算结果,全省大致分为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江淮地区、淮北平原地区三大块区域进行分析评价。总体来看,安徽全省低碳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出“南高北低”和“山区高、平原低”的态势。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农业产出不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加上对我国发展生态农业较为重视,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优势,总体来讲低碳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淮北平原地区则由于森林覆盖率较低,加上多是粮棉生产大县,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用电用能也较高,从而总体来看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较低。江淮地区处于淮河、长江之间,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具有安徽省“鱼米之乡”之称,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森林覆盖率、农业用能、化肥农药施用强度等方面均处于中游水平,综合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处于全省中间位置。
三、政策建议
(一)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实际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的地理位置、生产方式及传统生产习惯不同,决定了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根据所分析的结果,针对不同区域,从实际出发,制定不同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对于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建立低碳长期发展制度,充分利用其植被绿化率较高的优势,保障低碳农业持续发展。二是低碳农业水平处于中间的江淮地区,建立鼓励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减少农业用能和化肥农药的使用强度,提高农业低碳水平。三是低碳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沿淮淮北地区,一方面要增加植被绿化,另一方面减少农药、农用塑料膜、化肥的使用,推广农业立体种养,增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促进农业低碳发展。
篇12
〈一〉苹果生产
乡现有苹果面积8000亩,通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果农管理水平和果园收入都得到了较快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果农的科技意识低,管理水平落后,低产果园面积较大,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亩产量不高,果品档次低,亩收入低或增产不增收。因此,要提高苹果单产,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必须加大对4000亩低产果园的改造力度,改于以下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冬季整形修剪;加强灌水;(4)进行人工或壁蜂授粉;(5)加大疏花疏果力度;(6)普及果实套袋;(7)加强夏季修剪;(8)进行配方施肥;(9)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10)进行果园种草;(11)铺设反光膜等。主要技术实施扶持资金概算为:
1、技术培训:计划全乡培训25期,共培训果农4000人次,需要扶持资金5万元。
2、壁蜂授粉:计划推广壁蜂授粉技术500亩,每亩补助果农40元(实际成本70元),需金费2万元。
3、果实套袋:计划4000亩果实套袋2千万个,每个补助果农0.03元,需金费60万元。
4、配方施肥:计划4000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每亩补助果农20元,需金费8万元。
5、推广银色反光膜:计划示范1000亩反光膜,每亩成本费350元,每亩补助果农100元,需金费10万元。
以上项目共需扶持资金85万元。
(二)水稻生产
乡现有水稻种植面积7700亩,制约水稻增产的因素主要是施用钾肥及微肥不足,水稻稻瘟病及8月低温,因此,排除自然因素不可抗拒外,必须进行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和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全年计划实施增施钾肥项目2000亩,每亩补助农户20元,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三)玉米生产
乡常年种植玉米8000亩,主要以玉米套马铃薯2:2种植,制约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常规点种,叶向杂乱,光合作用差。因此,全年计划推广玉米单株定向种植2000亩,实行每亩补助农户20元种子费,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四)马铃薯生产
篇13
由于未能认识到农业推广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农村各基层部门对于农业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经营模式也在逐步增多,农业推广在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仍然有许多地区的基层部门和农民对农业推广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也未能引起他们的充分重视,导致在这些地区农业推广进展缓慢,不利于加快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1.2服务模式单一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农业科技园、示范基地等单一的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推广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因此需要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单一的推广服务模式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交流和推广,也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以农民为主导,政府参与的程度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相对于农民自己主导的服务模式,范围会比较广,农业技术水平会比较高,能够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1.3缺乏专业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
农业推广需要农业方面的技术及管理人才,但由于我国农业推广需要的人才较多,当前农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推广的需要;同时,最需要农业推广的地区往往条件较为艰苦,难以留住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限制了农业推广的进程。
2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
为加快农业推广速度,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地区都在积极开展农业推广服务。但由于不同因素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急需进行一定的创新,使其更加适合当前的推广需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2.1重视农业推广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资金已经不是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了。当前,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和市场,而农业推广刚好能够在这2个方面对农村提供较好的支持。因此,需要加大宣传,提高农民和基层政府对农业推广的认识,只有深刻认识到农业推广的重要性,才能重视农业推广的作用,进而加大农业推广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2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
面对农业推广人才的缺乏,一是要加大从外面引进的力度,二是各地区需要自己进行培养。大多数农民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对新鲜事物的认识不足,难以理解农业推广的作用,因而也不能在农业推广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各地区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加深本地农民对于农业推广的理解,再通过他们的带动,加深其他人对于农业推广的认识和重视,加快农业推广的进度。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农业推广较为成功的地区的经验,完善本地的农业推广过程。
2.3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农业推广服务的模式对于推广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不断创新农业推广模式,对于加快农业推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农业推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推广模式。创新推广主体,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主体是不同的,今后可以适当地增加推广主体。例如,可以借助一些政府的农业服务部门,以技术为依托,开展农业科技园;也可以利用一些农业院校等推广技术,如农业示范园等;农民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优势开展农家乐园等,丰富推广服务主体,完善推广制度,推广制度需要包括一些推广主体的管理制度、对社会力量的支持等。完善的推广制度不仅是推广服务模式的保障,还有助于保障各项工作规范开展。同时,注重农业产业的推广,农业产业在整个推广服务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产业的发展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的优势,将产业优势与推广模式相结合,取得最好的效果。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农业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针对农业产业的优势制定相对完善的推广服务模式。不管是农业推广服务,还是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都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农业推广工作人员在推广形式上创新,提高推广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加大农村科技园、示范园等的建设,带动农村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