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四年级语文教学重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四年级语文教学重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四年级语文教学重点

篇1

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采取了许多有利的措施。上课前,详细拟定让学生自主预习的要求,同时布置快乐预习的内容,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上课时,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在理解了课文以后让学生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等等。上课后,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以延伸。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高年段的语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创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自己本身也在提问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抓住那几个要点?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来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这些在备课时都要进行充分考虑,以便提前做好预设。

篇2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在进行大量识字的同时,还应注重词语数量的积累。词语是学生读写的基础,对词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这一个层面,更该注重词语的运用。例如,在进行《梅兰芳学艺》的教学时,可以看出,梅兰芳是经过了勤学苦练才成为闻名于世的京剧大师的,多么不容易。此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用“终于”“勤学苦练”来造句,学生既可模仿课文中的句子,也可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造句,这样一来,学生写出的句子也会更加的精彩。如“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语文成绩终于有所提高了!”“经过勤学苦练,小明的字越写越好看了。”这样,不但将语文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而且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笔可练。

二、仿写句子,丰富语言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有不少的生动、有趣的文章,其中,优美的句子便是读写训练的最好素材。例如,在《蚂蚁和蝈蝈》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该句子描写的是在大热天辛苦搬运粮食的一群勤劳的蚂蚁。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对句子进行了反复的朗读与品味之后,引导学生去模仿句子,并进行读写训练。如让学生通过“有的……有的……”来练习读写,并根据该句式,联系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说些各种不同的句子。这样的教学才会更加的生动、有趣。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语言优美,文体广泛,其大多数都是低年级学生喜爱的故事、诗歌等。通过语言优美的段落来进行读写教学,是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有效的途径。例如,在《乡下孩子》这一诗歌中,通过对挖野菜、逮鱼等的描写来反映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教师可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迁移性的读写训练。如教师可以这样来设问:“如果置身于这美丽的乡下的是你们,你们会选择做些什么呢?割青草,采野花还是逮小鱼,亦或是拾稻穗?”让学生根据文中的句子来进行模仿,并在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写。如“割上一篮青草,便喂饱了可爱的小兔;拾上一把稻穗,便乐坏了骄傲的公鸡……”类似于这样子的模仿,是能够很好地将读写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的。

三、续编故事,课文补白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拥有非常丰富、独特的想象力,对此,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故事续编。例如,在进行《蘑菇该奖给谁》这一故事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的想象:在第二天的比赛中,小黑兔会有怎样的转变?会选择与谁赛跑呢?会得到蘑菇的奖励吗?并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进行故事的续编。这样,学生便很快地续编出了《跑步能手》《变样的小黑兔》等非常有趣的故事。

这里说的课文补白,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中的空白进行补写。如对课文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进行一个合理的补充、解释以及说明等,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一,可在对话处补白。语言是能够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的,若是能够在对话处给予恰当的提示语,定能够帮助读者打开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大门。教师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寻找该“大门”,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其二,可在省略处补白。针对课文中没写出的内容进行补充与想象,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补白方式。例如,在《木兰从军》一文中,文中只提到花木兰说服家人同意自己替父从军,却未说花木兰是如何说服家人的。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去想象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并将想象到的话写下来。一些恰当的补白训练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还能丰富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篇3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文本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显得有些抽象,尤其是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文本,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遇到这样的课文,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形象生动的音频、视频以及画面,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中不断能够激活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耳目一新的课堂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知识原来也可以这么简单。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对桂林山水了解较少的学生先从感官上认识桂林山水。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环节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让课文由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或者视频。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有效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高效语文课堂上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就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不但能够改变过去单纯凭借教师的口传身授所带给学生的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而且能在语文多媒体课件中重点出示教学重点,并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把握。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百度地图查看金华的双龙洞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对双龙洞有个最初的认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的训练中能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有效把握教学重点,然后循序渐进逐步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完成对整个文本的认知。

三、拓宽课堂,孕育美感

篇4

一、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

首先,预习态度,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也认识到课前预习是对课堂学习有所帮助的,不过由于缺乏自律并没有将预习落到实处,态度不够积极,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更是直接忽略,有的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后续预习质量。其次,预习方法,小学四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的影响,虽然他们的求知欲较强,但是在预习语文课文时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如果再缺乏教师的明确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可能存在问题或曲折,导致预习效果一般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再次,预习习惯,在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中习惯较为重要,只有学生将课前预习当作一种自然的学习习惯,才能够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不少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二、解决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中问题的有效对策

1.明确课前预习目标,指明学生预习方向。

在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想有效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明确课前预习目标,为学生指明预习方向,只要有了目标他们预习起来才会更加积极、高效和有计划。预习目标作为学生预习的努力方向,教师在设置预习任务时需给予重点关注,这样他们能够依据预习目标知道自己的具体预习任务。为此,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可将预习目标以电子屏或小黑板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可要求他们把预习目标写在新课课文上。而且教师可利用分小点的方式清晰明了的展示预习目标,让学生有步骤、有计划的预习。

比如,在《牧场之国》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这样设置预习目标:自主学习和认识本课中的8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课文中的新词;通顺流利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加字、不缺少字、不将句子读破;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领悟本文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如此,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清晰,将会有针对性的认真阅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中运用拟人、比喻等生动形象的描法,知道自己需要完成哪些预习任务,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预习动力和热情,为了能够在课堂上有良好表现,将会认真仔细的做好预习工作、实现预习目标。

2.合理设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预习是对新知识的提前熟悉和学习,建立初步认知,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解决预习问题可从合理布置预习内容着手,设置的预习内容应贴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即为预习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内容不能过多或过少。如果预习目标过低或过少,学生不需要特别努力就能够轻松完成影响进步;过高的话他们通过努力难以实现,极易丧失自信和预习积极性;预习内容过多会让学生感到负担过大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将会应付了事翻转影响预习效果。只有预习内容合理,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设置预习内容:认识课文中的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尝试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述出本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初步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任务图片和生平资料。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人差异,教师在设置预习内容时应区别对待,对于基础较差可适当降低预习要求,以理解课文为主;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可认真探究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原理,恰当的提高预习要求。预习内容与学生能力相匹配,才能够帮助他们不断树立自信,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小学四年级语文预习环节,教师需正确认识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可采用明确预习目标、合理设置预习内容等对策,全面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2.研究工具

该项研究主要从朗读内容、形式与数量及老师指导等三方面开展研究与观察,这类研究的优势在于便于观察情况和进行量化处理,以此来实现观摩课的有效观察与记录。在朗读活动的观察中,应首先明确观察结构的框架,即题目、段落、内容等部分,而侧重点应放在课文的重点段落、重点词语、句子上,并做出及时的记录;其次,在朗读形式和数量上,主要对整体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泛读、点名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朗读形式进行记录,包括记录其朗读的时间和次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科学的引导,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朗读,教师都应从朗读发音的准确性、朗读技巧的掌握程度、朗读情感的掌控力度等方面进行评判。

二、研究过程与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和观察的对象为小学四年级的青年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观摩课,具体从朗读内容、形式、数量及教师指导等三方面入手,搜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及时的整理和记录,以文字形式进行表述,以此来实现分别说明的效果和作用。

1.关于朗读内容的研究

通过对朗读内容记录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朗读内容中重点句、关键词语、难点句是小学四年级语文朗读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在朗读内容中占最大的领域。但实际研究发现上述三种朗读内容在不同的课文中所占的比例不同,产生此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课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同。可以这样解释,该阶段的语文课文普遍较长,相对低年级来说课文阅读难度也有所增加。因此,就朗读活动来说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反复的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对课文大意、思路、情感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和了解,而课堂的教学时间又是极其有限的,加之还有很多的教学环节需要完成,学生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故而对学生进行目的性和方向性的重点、难点的训练与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合理。

2.关于朗读形式和数量的研究

大量的教学实例和调查数据显示,一般情况下,指名读是我国语文课堂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朗读形式,位居最后的是分角色的朗读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有的整体朗读占很大的比例,而合作朗读或教师泛读等互动性朗读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在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学生朗读与教师泛读的关系,往往避重就轻,在教师泛读的基础上,去减轻学生整体朗读的次数和时间,这样学生在朗读活动中往往缺乏实践的机会,而沦为朗读活动的观摩者和看客。另外,就指名朗读来说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指名读是针对个别学生而言的,这样大多数学生就会丧失课堂朗读的机会;而教师若选择整体朗读,就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在此过程中读得快的学生要适时适度地放慢速度,而读得慢的学生却要拼命地加快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的效果可想而知。鉴于整体朗读和个别朗读存在的缺陷,自由朗读便成为了大多数老师的最佳选择,因为此种朗读形式不仅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而且还可以兼顾到朗读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位学生都能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完成朗读活动,实现朗读能力的提升。

篇6

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依旧在盲目地以提高学生升学率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以致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应试教学的教育方式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失去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无心学习,从而没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支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理论能力知识。其次,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学校所配备的教学设备,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课前准备工作,学生面对沉闷的教学工作,无法提起兴趣。另外,教师无法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其实思维是十分活跃,但由于教师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都不一样,教师所营造的学习氛围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长期下去,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扼杀,语文学习能力急剧下降。

二、新时期小学四年级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道理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不断通过课堂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创新,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进而全面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促进学生的稳定发展。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对小学四年级语文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首要做的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进而构建高效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脱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禁锢,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本身则扮演好学习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课堂进行灵活性变通,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对教学方式进行转变,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以适应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所谓情景创设教学法,是指教师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环境、教材内容和学生心境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情景,使学生得到共鸣,进而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我要学、我想学”的情感感染下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小学四年级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对语文课程产生兴趣,才能激发潜在的求知欲望,进而有效集中学注意力,带动自身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由于《观潮》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的是钱塘江大潮壮丽的一面,旨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故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视频录像,让学生通过视频录像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赋予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三)营造气氛,共同参与

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努力打造一个民主平等、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进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交流与情感交流的。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智力水平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设计教学任务,建立全方位的教学互动平台。第二,学会换位思考,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多种高质高效的课堂互动教学活动,给学生提高更全面、有效的知识渠道。第三,营造友爱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影响作用,老师一个善意而理解的笑容,一句生动、充满激情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带来希望,成为他们爱上语文,学习语文的催化剂,进而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来。

(四)分层教学,整体发展

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强调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主体地位的同时又要看到学生之间各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认清差异,尊重差异,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做到知人善教,进行分层教学,进而最大程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具体的体现出本节课所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其中重点目标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应在分层教学中明确、具体的体现出来。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手段与方法去实现并掌握。

(五)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一堂高效的课堂除了要具备好的开始,精彩的过程,还必须要有一个令人回味的结尾。它不仅是一堂课的凝聚,更是对课堂的高度总结。教师只有在课堂的结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引导学生对课文、对教学内容进行回味,进而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可以说,一堂成功课堂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还具备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将课堂向外延伸,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故此,教师应该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在语文课堂结束时,选取一些趣味性的案例作为结尾,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领悟。

三、结语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追求的永恒主题。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必须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创新教学方式,用心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进行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而达到提高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目的,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尹玲娜.让语文课堂重现生命的色彩――创设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0年30期

篇7

本学期我接任新班,为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四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为中心,以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为主线,从日常行为到学习习惯;从学习成绩到身体素质等方面,力求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计学生75名,其中男同学41人,女同学34人。大多数同学学习积极、主动、思想素质良好,还有一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较差,个别学生良好习惯还有待形成。在今后教学上要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勤看书、多动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教材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四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

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在“发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工作目标:

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六、教学措施:

1、多读多记,多积累语言。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3、搞好各项班级竞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优秀生,增加班级优秀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努力在这学期的各项竞赛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4、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由于后进生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比较懒散,行动比较缓慢,理解力上相对而言弱一些等,同时后进生经常在无形中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后进生缺乏自信心。因此后进生转化的工作,一定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意识到希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的信心,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学校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要想得到家长的支持,首先应该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在细节方面下功夫,发现学生有什么异常的情况及时跟家长取得联系,继而解决问题。取得家长的信任,那么有助于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6、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培养习作兴趣,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组织展示和交流。

【范文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贯穿我县教育工作的一条主线,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是这条主线的关键突破点。为了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我将在新的学期里继续探究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富有成效地完成本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开学伊始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细致地研究了第七册语文教材的特点,领会了《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关要求,现结合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特拟定了如下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是我从三年级一手带上来的,现共有20名,男生14名,女生6名。他们大多是农村偏远山区的孩子,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所以都成为住校生。这些孩子基本都能吃苦耐劳,乐于助人,但因长期缺乏家长管教,目前还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完成家庭作业,合作探究意识淡薄,课外阅读不够坚持,习作兴趣不浓,背诵积累走马观花,作业字迹不端正,钢笔书写不按规范等,这就导致全班成绩稳定的尖子生不多,学习基础薄弱,有个别学生特别贪玩,懒记知识、怕背书,如薛云龙、薛瑞环等,总是拖欠作业,成绩有待提高。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它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因此,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和必然要求。

三、教材理解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分八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按专题编组。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本册教材将每篇课文的词语列在每组课文后为“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

2、教材重难点。

①重点学习18篇精读课文,掌握其中的生字词语。重视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②学会写书信。

③积累语文园地和精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落实目标的基本措施

1、熟悉本册教材的学期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教学和课文教学目标,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好课时教学目标。

2、识字写字方面: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随堂练习,按照规范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汉字,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进而促使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的养成,增强练字意识。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另外,要凭借毛笔字和钢笔字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3、阅读教学方面: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总之,要因文而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每课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另外,还要适时给孩子们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鼓励他们把看到的佳词妙句积累到“采蜜本”上,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

4、口语教学上:要充分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这一特点,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设法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尽量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上出特色,有效地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5、习作教学上: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能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加强书信等应用文的写作指导,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修改的习惯在习作开始之日起就加以培养。

6、综合性学习上:考虑到孩子还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个培养锻炼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体现既放手,又适当辅导的思想,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篇8

二、一鼎三足,整体构建

我在“大语文”观的引导下设计了语文教学“一鼎三足”整体结构模式。

“鼎腹”:课堂教学,用好教材——“六步四课型单元教学法”。

语文教材以“单元”为单位的编排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单元教学的观念,在比较高的层次上把握知识结构,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和教学过程中过渡性的环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六步四课型单元教学法”, “六步”指的是:定向通读——集中识字————词语盘点——交流拓展——单元练笔。

定向通读。就是通读本单元的所有文本材料和图片材料,求得一个整体印象,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集中识字。集中识字的优点是目标单一,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缺点是难以和课文练习,记忆比较机械。课堂上要多运用直观法、比较法、联想法、析字法等。

。在单元重点的训练基础上,每篇抓住一点,或一点积累,或一点思考,或一点模仿,或一点技巧,总之,一点到位。

词语盘点。其实在读的阶段已经接触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在这个阶段重点在于强化读写和比较记忆。

交流拓展。就是学生自主合作的综合性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熟练,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运用。教材中每单元都有一个交流平台,就是给学生一个把在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整合提高的机会。

单元练笔。单元教学中的习作要走“读写结合,以读导写”的路子,在单元阅读中找内容素材,在单元阅读中找语言材料,在单元阅读中找方法指引,在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中找思想观点和情感触发点。要让学生感到作文其实就是在整理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课型”指的是:知识迁移课,比较阅读课,综合活动课,以读导写课。

知识迁移课。针对积累基础知识设置,立足点在于通过比较、反复、形象化的方法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让学生有该学段必备的知识积累。

比较阅读课。有两种变式,在定向通读阶段为“求同阅读”,找出篇章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围绕的训练点,据此确定单元的训练重点;在阶段重点体现为“同中求异阅读”,在单元重点的训练基础上,每篇找出一个不同的训练点,体现单元教学的灵活性。

综合活动课。分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独立探究的活动,锻炼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在活动中锻炼心智,陶冶情操,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如:演讲、辩论、聊天、社会调查、办报等。

以读导写课。结合阅读中的精彩文段或篇章,就某一各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联系时要注意:一要有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是课内课外的精美文段;二要有方法的引导,一定要使学生有章可循。

“六步四课型单元教学法” 的宗旨是通过一步步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进而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

鼎足一:常态阅读引导

“常态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没有别人的指导、督促和限制的日常自然状态下的读书活动。理想的常态阅读应该是自觉、自主、积极、主动、探究式的阅读。

2008——2011年,我进行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常态阅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紧密联系生活,完善学生人格,充分发挥自主,特色专题引领”的学生常态阅读指导体系。

以“特色专题引领”为例,在小学四年级主要开展了两个专题,一是“英雄专题”,重点读了《水浒》《鲁宾逊漂流记》《岳飞传》《红岩》;二是“历史文化专题”,重点读了《史记故事》《成语故事》《三国演义》《孔子》。这样使新课标的课外阅读建议真正落到实处;以阅读为主线,化繁为简,整合了语文学习方法。

鼎足二:以《论语》为代表的蒙学经典诵读。

“六步四课型单元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为蒙学经典诵读提供了时间保证。蒙学经典诵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小学阶段的诵读积累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乃至一生发展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我们的经典诵读系列是这样的:一年级《三字经》《弟子规》,二年级《千字文》《训蒙骈句》》,三年级《论语》,四年级《大学》《孟子》,五年级《老子》《历代散文选》。

我之所以把《论语》安排在三年级,因为它是经典中的经典,它除了能给我们文化积累外,还能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能起到统领、解读、印证其他经典的作用。我开设班级论语“百家讲坛”,把《论语》分成“孝敬父母”、“立志”、“学问”、“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说话艺术”、“交朋友”等20个专题和学生一起讨论。我还把《论语》思想引入班级管理和家校合作中。这样就形成了系统完整又重点突出的经典诵读指导体系。

篇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这些优点是广大教师有目共睹的。然而,笔者在近些年探究语文教学更优化、更高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过多、过频地使用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弊端。

一、无需使用多媒体技术,留给学生阅读与感悟的时间与空间

四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三顾茅庐》(苏教版四年级)一文时,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相关事件。第一课时,先由谈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导入,接着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和有感受的词句,最后教师指名初读课文。有学生读出了张飞的粗鲁,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大笑。此课被教育局的督查领导批为差课,理由是作为现代化实验学校,语文教师上课居然不用多媒体。笔者认为,这课的生字量不大,可以由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认读,以体现教师的书写指导和示范功用。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按自己的感悟去朗读课文,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探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独特感悟,才能认识自己眼中的刘备、张飞、诸葛亮。这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达到了这课的教学目标,又为何非得使用多媒体呢?在语文教学“倡简”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感悟语言文字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而不是将多媒体技术变成程式化的教学机器,把学生制造成流水线上的规格产品。

二、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阅读与感悟的效果和效率

现代教育教学中,在不恰当的时机使用多媒体,不仅不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曾经尝试在同一课的不同教学环节使用多媒体技术,取得的教学效果完全不同。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的《泉城》第一课时教学中,笔者先在一个班级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济南四大名泉的影像,导入新课的学习。此环节的设计本意是让学生先对济南的泉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对课文描述泉水的语言降低感悟的难度。谁知,学生看了四大名泉的录像后,议论纷纷。那些问题,既有与课文所描述的名泉有关,又有一些无关课文的题外话。结果,笔者费了不少口舌,才将学生的思维牵回到课文中来,让他们按要求自学生字词,阅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仍然有学生不能专注地完成自学任务,还在窃窃私语。由此可见,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无法达标。笔者吸取了这个教训,在另一个班级教授《泉城》的第一课时的时候,由说一说城市的别称导入,引出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被人们称为‘泉城’。”有学生对这句话发出质疑:“济南的泉水为什么天下闻名?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笔者引导道:“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一下子就投入到课文的初步学习之中,专心致志地读课文、学生字,学习效果非常好。到第二课时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之后,再来欣赏名泉的影像,既提高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图文结合,印象更深刻,提高了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恰当的时机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加大学生阅读与感悟的广度和深度

二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口语交际《我长大了做……》时,指导学生说话。教学过程中,他播放了一段录像,内容是国旗班的战士们护卫国旗并与旭日一同升起,工人在工厂里做工,医生在给病人看病。当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理想时,就仅仅围绕录像中播放的三种职业来说。由此可见,这个教学中的多媒体使用没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如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工作,自己还了解哪些职业,自己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而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将更多的职业采集过来,并且阐明“职业不分贵贱,只要是为人民服务,都是高尚的”这一观念。

四、过多使用多媒体技术,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语文课教学时,我们经常会听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话语,可是自从学校配备多媒体设备后,许多教师就将多媒体设备运用到了“极致”。多媒体不光用来显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影像,就连板书也用投影显示,甚至是课文都被一句句、一段段地打在了屏幕上。学生只需看着屏幕,跟着鼠标,读着颜色各异、字体大小不一的字、词、句。如果鼠标再一点,可以标识重点词句,提示学生引起注意。学生将书本当成了课桌的装饰品,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手没拿过一次笔,书本上干干净净,什么标识与文字都没有。试问,学生的记忆力真的有那么好,可以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所有东西都牢记于心?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又该让我们如何去实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呢?

五、过频使用多媒体技术,阻碍年轻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

自从多媒体技术进了课堂,不少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都依赖于多媒体。不用好好练字,电脑打出的字漂亮着呢!不用简笔画示范,网络上的精美图片多着呢!不用示范朗读,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料上有专业播音员的课文范读,动听着呢!教师可以不用写字,不用读书,不用绘画,不用朗诵……一切有多媒体呢!就连课后小练习、小测验,都可以到网络上下载一个现成的,多么轻松。更不用说什么听课评论、教研小结、教学随笔,甚至是教学论文,都可以到网络上找到现成的,不用费心费力。许多教师将教学以外的精力,都用在了休闲、娱乐上,放弃了提高自身的教学功底。

综上所述,过多、过频或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不能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最优化、最高效,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其优点才能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为学生更快、更好、更高效地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首先,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对于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应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第一,当别人在说话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并且停止自己的小动作,以示尊重;第二,要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集中;第三,对于别人所讲述的内容,要进行简要的复述。在一、二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该致力于实现以上几个方面的目标,而在学生进入三、四年级的时候,则应该使得学生在倾听的时候,做出适当的肢体动作或者表情,给予讲话者诸如此类的反馈,表达对其的尊重,还要能够通过倾听找出相应的重点,这样便使得学生更好地对倾听的内容加以理解。此外,通过一、二年级倾听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这个阶段还要用语言对自己听到的内容进行转述,以上便是小学生在三、四年级应该实现的倾听目标。而在学生进入五、六年级的时候,其倾听培养目标则应该是实现一边倾听一边记录,而且对于倾听过程中所存在的干扰主观地加以排除,从而使得自己的倾听更有效。同时在这个阶段,学生还必须理解倾听内容的情感。

通过对于倾听培养目标的细化,可以使得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更有效,通过这一系列的细化目标,也可以更好地对教学效果加以检验。将倾听培养的目标加以细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2.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和教师往往都没有意识到倾听能力的重要性,而且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没有充分体现倾听的重要性。但是教材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还必须从教材入手,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教师在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时候,还必须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资源,选择适当的课文让学生进行倾听,从而对学生的倾听能力进行培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实质上有着许多课文非常适合用来对学生的倾听能力加以培养,这些课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而且有着十分充实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课文的音频,或者由教师朗读。当学生在倾听的时候,教师应当布置给学生适当的任务,从而帮助他们在倾听的时候集中精力。

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精彩的马戏》这篇课文对学生的倾听能力加以培养,这篇课文比较容易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在内容方面,也是小学生较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可以为学生朗读,然后让学生倾听,在学生倾听的过程之中,还应该布置给他们一些任务,比如“一共有多少种动物进行了表演”、“这些动物分别表演了什么节目”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带有一定的目的倾听,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倾听能力。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寻求一些课外资源,对学生的倾听能力加以培训,使得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从而使得学生的倾听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篇11

对于很多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作文很难,口头表达能力差等这些因素导致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没有上小学一二年级时那么浓厚。除此之外,三年级、四年级是小学的过渡阶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与一年级、二年级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难度也增加了很多,小学生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差距基本上都是在这两年产生的。在这一过渡阶段中,对语文一直保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通过继续努力地学习,在五六年级可以轻松面对升学问题。然而,在语文学习上开始打退堂鼓的学生,则会落后别人一大截,到了五年级、六年级的时候,差距立刻显现出来。所以,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些方法。

一、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费得瑞克・琼斯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教育结论:教师管理常规的建立,百分之九十可以依赖肢体语言的发挥。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沟通,通过沟通,教师可以将自己所要传达的知识准确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当然,沟通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技巧,沟通除了语言之外,还有肢体。肢体语言是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方式,肢体语言具有丰富、生动形象、方便时效的作用。这些特点决定它在教学中蕴藏了巨大的作用。小学生对动作比较敏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上课时的讲话语气、眉目神情、举止态度……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除了用口头表达意思以外,还应该运用各种肢体语言来表达教师的思想,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来弥补口头语言上的不足,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目光凝视。目光凝视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能够使学生有种被重视的感觉,并借此表达对学生行为的赞同和肯定,让他们知道教师一直都在关心他们。2.身体姿态。身体姿态是身体语言最外显的特征,学生可以很快地从教师的姿态语言中解读老师的情绪与权威。3.脸部表情。脸部表情是显示信息的直接特征,脸部表情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真挚、诚恳、温暖,使学生如沐浴春风。4.手势,使用多样化的手势,是教师吸引学生的法宝。教师要经常使用适当的手势,以吸引学生倾听,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肢体语言是教师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其加以适当的运用。

二、幽默的课堂语言

你想让你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吗?想让你的学生通过你的语言喜欢上你的授课吗?想让他们紧紧跟着你走,聚精会神听你讲课,不愿意错过你说的每一句话吗?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来点儿幽默吧,因为幽默就是教学的利器。幽默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美国的保罗韦地博士曾根据他搜集到的9万封学生来信,概括出了好教师所具备的12种素质,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具有幽默感,因为这样才能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兴趣,使课堂不至于单调,给学生带来欢乐。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中要学会使用幽默的语言,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学到教师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幽默的语言,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真正幽默有效:1.仔细观察生活,寻找喜剧素材,教师的喜剧素材越贴近生活,越能触到学生的笑点,还可以使学生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2.领会幽默的内在含义,机智而又敏捷地指出学生的优点或缺点,在微笑中加以肯定或否定。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捉襟见肘难以幽默,只有平等待人、从容、游刃有余、聪明透彻才能幽默。综上所述,运用幽默既要有趣,又要得体。3.扩大幽默的知识面,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读一些中外名人小品、名人趣事、歇后语等。平时还可以试着调动学生一起来观察生活当中的幽默。

篇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85-01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性课程。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是指向语言文字运用。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把语用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但由于不少教师对语用训把握不够到位,致使课堂中出现为了训练而训练,或者语用训练流于形式的现象,不能真正把语用训练目标落到实处。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把语用训练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找准语言训练点,避免无的放矢

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如果采取面面俱到的语用训练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如同走马观花,导致教学起不到应有的教学实效。语言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应在学生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找准语用训练点,避免无的放矢,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如在教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主要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把语用目标落到实处,教师以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仔细研读,说说这段话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再次回归文本,从中感受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优美。教师鼓励学生带着欣赏的目光再次审视文本内容,并想想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把课文写得优美动人的。这样一来,学生从表达方式入手,运用这种方法对自己熟悉的某一处景点进行仿写,使语用训练的目标、方法更明确,课堂衔接自然,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语用训练真正有效。

二、语言训练立足文本,避免游离文本之外

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又是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凭借。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经过精挑细选,其中不乏精到的用词、独特的句式、生动的描述、巧妙的构思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有效素材。不少教师虽然也知道,只有扎实的语言训练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但却苦于无具体的操作方法可资借鉴,常常是“跟着感觉走”,故这种盲目的训练效果并不见佳。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时,要注意立足于文本教材,设置仿写训练,为学生的仿写提供明确的方向,避免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语用训练现象的发生。如在教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时,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时,主要从文章中“起先,这小家伙只是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子上”的这段话入手,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链接的词语,然后再仿照这种形式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某一种小动物,这种小动物是如何与自己亲近起来的。这样教学,明确了立足文本进行语用训练的重要性,有效避免了语言训练游离于教材文本之外,教学效果显著。

三、注重语言实践活动,避免语言训练窄化

篇13

区直小学平均分为84.6分,优秀率为26.6;农村小学平均分为82.4分,优秀率为17.9;区直小学平均分最高为89.2分,最低为80.8分,优秀率最高为53.6,最低为7.3;农村小学平均分最高为86.8分,最低为71.4分,优秀率最高为34.6,最低为0。

本次检测班级46名任课教师中,35岁以上的有12人,35岁以下有34人,骨干教师0人;35岁以上的教师任课班级文秘站网-平均分为84.5分,35岁以下的教师任课班级平均分为83.3分。在46个班中,参考班级学生最多的是56人,最少的是15人。

以上数据,说明城乡教学成绩以及发展态势已经基本趋于均衡。但有两类数据相差还比较明显:一是农村学校的整体优秀率还和城镇相差将近9个百分点。二是班级之间学生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

二、命题的依据和特点

本次检测以《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和教科书为主要依据,考试命题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纲本性。这次命题主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小学语文京版第7册以及京版课改版第7册教材为主要材料,通过统一命题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考查。

2、全面性。此次检测体现了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综合性考查。基础知识占56:其中拼读书写占11,读音占4,词的综合运用考查占18,句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占13,教材内容的背诵积累、理解占6,句段的写法考查占4。阅读理解占14:分别考查了重点句的理解,写法的揣摩,利用字典理解词语,句号、逗号、冒号、引号的运用,对文章思想情感的体味,自然段的概括能力。习作部分占30。

3、灵活性。本次检测要求学生书写的内容比较少,试题类型做到全、新、活,突出了对学生审题、思考、分析、概括等能力考查,对今后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在试卷难易程度、新旧题型安排上,较易题和常见题型占85,较难题占9,新题型占6。习作是半开放命题作文,学生比较容易把握。

整体看,试卷命题基本体现了三个导向:注重双基考查,突出语文教学的训练性;增加阅读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坚持读写结合,提高作文水平。

三、主要成绩

本次检测正确率最高的8个小题如下:

一是根据字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选择在字典里的解释,正确率为97.6。二是写出词语的近义词,正确率为97.5。三是造句,正确率为97。四是默写诗句,正确率为95.6。五是扩句,正确率为95.4。六是加标点符号,正确率为95。七是修改病句,错误类型为用词重复,正确率为94.7。八是看拼音写词语,正确率为92.1。以上八个数据,平均正确率为95.6。这些数据说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具有如下优点:

1、基础知识教学比较扎实。主要体现在四个“注重”上:一是注重生字生词的正确书写。二是注重近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的辨析能力训练。三是注重词语搭配、造句、扩句、修改病句等句式训练。四是注重背诵积累方面的训练。

2、阅读能力的培养比较务实。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自主阅读能力,对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一定认识,对自然段具有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够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较好地掌握了句号、逗号、冒号、引号等基本标点符号的用法。

3、学生的习作基本上实现了从段到篇的过渡。这次检测作文平均得分为24.9分,平均失分5.1分,优秀率为28.6。从整体看,学生的作文选材内容比较丰富、表达的重点比较突出、写作层次比较清晰,一部分学生的作文不但写出了为什么喜欢,而且写出了怎样喜欢,体现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善于想象、读写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四、主要问题

1、在对语文教材的认识、把握、依托和利用上有偏位现象。本次检测错误率最高的阅读题是选自教材的《神奇的鸟岛》课文中的一个片断,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的错误主要是所问非所答,错误率高达63.8;再如一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寓言“狐假虎威”引伸义的理解,错误率也达到了23.3。认真分析这次检测错误率高的几道题,发现有四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一是教师由于“小视”教材,导致教材成为学生的夹生饭。二是忽视了教材的能力生成点和能力形成过程的载体作用,导致学生形成的能力处在浅层次;三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失衡,导致学生不能独立分析、解决语文问题。四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失衡,不少课堂情感产生了,但相应的语文能力训练却丢失了。

2、日常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写字教学没有得到重视。如检测试卷要求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端正,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摆放位置,但是学生的写字水平整体不容乐观,比较52.1的书写规范失分率和92.1的书写正确率这两个数字,我们就会发现教师对汉字的书写仅是停留在写对了就完成的层次。二是作文教学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从这次检测作文情况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班级整体在表达方法、详略安排、叙述层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缺陷。三是部分农村学校任教语数双学科的教师还存在语文教学让位于 数学教学等用力不均衡现象。

五、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同时强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三个目标同步发展:

(1)、长期性目标重在习惯培养。如在词句的理解与运用、文章的朗读与背诵、工具书的运用等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方面,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上下功夫。如写字教学,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又要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难写的字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在写好汉字方面培养起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审美能力,教师要努力做到“三到”:示范到、要求到、评价到,力求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端正、写美观。

(2)、能力性目标重在方法培养。针对教材中新增加的训练点,如把课文分成几部分、概括主要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等,教师要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搭设台阶,做到抓反复、反复抓,抓过程,抓提升,使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与形成阅读能力。

(3)、隐性目标重在兴趣培养。鼓励学生多读,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口语交际活动,及时运用学到的语言材料;鼓励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