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1.1学前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学堂乐歌”时期可以说是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的起源时期,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主要以前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为借鉴,强调学前音乐教育的道德教育和审美功能以及音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普及。学前音乐教育一方面继续强调思想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我国正处于时期,受此影响,学前音乐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被放到最突出的位置,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也被纳入政治运动的范畴。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这时期教育界首次提出了创造教育与智力教育,并逐渐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来开发学生潜能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这种认识也深深影响到这个时代及以后的社会音乐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文化艺术活动交流的频繁与深入,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地被介绍到我国,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
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使每个公民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一时期,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开始活跃起来,教育界人士越来越认识到早期音乐教育在人一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意义,这方面的学术理论专著、论文和有关的音像教材也越来越多。
1.2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现状
学前幼儿音乐教学是针对幼儿音乐能力开发与欣赏能力提高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新时期,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机,学前幼儿音乐教学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各级教育与行政发展部门,都建立了幼儿音乐教学发展管理平台,建立了咨询服务于幼儿教研部门,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职能,提高了幼儿音乐教学的发展动力,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幼儿音乐教学的状况,但是新推出的教学方式与制度,根本无法可依,造成了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混乱。第二、社会中涌现出厂一大批幼儿优秀音乐教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幼儿音乐教学队伍中存在很多理论与实际不能很好结合的教师,这些教师无法成为真正的幼儿导师。第三、幼儿音乐教学实践在向前发展,有效推动r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新编写的教材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相应提高,满足了幼儿的教育需求,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园舌理者从本质上支持了国家的教育整改工作,推动了幼儿园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我国幼儿音乐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在部分地区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实现学前优质音乐教学的条件
第一、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与标准,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发展思索能力,要针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思考,要挖掘教材中的精髓与内容,了解教学中的重要信心,教师要具备将音乐信息转化为教学手段的能力,拥有较好的语言艺术表达能力与激情的表演能力,要综合运用各类学科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
第二、要规范幼儿教学,保证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默契度等。
第三、对师生关系的配合:师生之间平等、信任、尊重、和谐。
第四、对教学设备的投入:需要有更多地能展现音乐、渲染音乐气氛的教具、学具。
3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价值的分析
教育指的是有计划的对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影响,同时,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情感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不管从社会方面,还是从儿童方面来分析,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1促进学前儿童的大脑发展
当代脑学专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分工也大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大脑的左半球用于对语言、概念、分析性思维活动等;而对于右半脑来说,则是掌控音乐、空间视觉、距离分析等较为综合性的思维互动。尽管人脑两个半球功能有区别,然而,它们却并不能分割,大脑必须在两半球机能在协同的状况下才可以发挥功用。然而,传统教育过于重视语言学习、抽象思维能力等的训练,从而忽略了对音乐感知、思维能力发展等的活动,这样一来,学前儿童右半脑潜能将不能得到开发,并且还会影响到人的大脑的工作能力。由此看来,重视大脑功能开发的音乐教育,才能促进学前儿童的大脑发展。
3.2 增进身体健康
学前儿童对于音乐的学习不能脱离身体运动而实现。特别是在进行乐器表演时,能够更好地锻炼儿童各个部位的肌肉、骨骼等,从而大大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以及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各个器官的耐受能力。即使是唱歌活动,也能够对学前儿童的发音、呼吸等器官发育起到促进的作用,增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
3.3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通过大量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首好歌曲就如同一首好的诗歌。当学前儿童在学习优秀歌曲时,既可以积累大量音乐词汇,又扩大了词汇容量,进而大大提高了对文学语言的运用的能力。
3.4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指的是完全不同于他人独特、整体的特点。其中,个性化成为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是个体在心理或者生理上获得独立的一个发展过程,重点是强调个体的特点、个人发展、独特性等。在学前阶段,其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儿童对周围事务持有的态度以及兴趣,音乐教育活动在此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5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篇2
儿童音乐教育设计除坚持以上原则外,设计的教育活动还要能够更好地遵循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2.1多种感知渠道感知音乐。教师设计活动中应注意向儿童提供各种感知通道的机会,不仅仅听觉,还要让身体动作帮助儿童感受和理解音乐,身体动作是一种重要媒介。其它通道的运用,也往往可以向儿童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和方式。因此,儿童在感知音乐时,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儿童对音乐理解越深,提高感知能力。2.2教师应注意向儿童提供具有完整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1)教师在向儿童提供音乐材料时,应注意其表现形象的艺术质量。内容粗糙、格调低下、音响混浊的某些流行音乐,或者教师没有认真准备的随意的示范表演等,都不宜向儿童提供;(2)教师在向儿童提供音乐材料时,应注意其表现形象的完整艺术含义,即使是需要分解或分析音乐作品,也应以不失其艺术表现意义为前提,切忌将支离破碎的音响或毫无艺术表现意义的孤立符号提供给儿童。具体地说,提供给学前儿童的音乐材料,至少也应是一个句子,一个完整的音型或节奏型。在表现这个句子、音型或节奏型时,应把它当做一个有生命、有情感的形象来表现,而不应仅把它当做一堆声音的材料或声音概念的要素来娱乐。通过主体主动性,教育的制定目标才可能得以最好的实现。
篇3
一、基本概念梳理
(一)音乐素养:“音乐素养”是由音乐训练和艺术实践而获得的与之相关的技巧和能力,是一个人在音乐方面的修养和素质。①那么,学前儿童的音乐素养主要是培养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强调审美体验和促进形成音乐素养的重要载体。具有音乐素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使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前儿童:学前儿童(以下简称儿童)的生理年龄是指7岁前的儿童。儿童在心理学认识发展理论上又可以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和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两岁前,语言能力较差,主要依靠动作认识客观事物;两岁后语言出现并逐渐成熟,依靠理解获得具体经验。
(三)当代父母特点:随着社会的变迁,当代父母综合素养以及经济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父母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越高越重视音乐素养的培养,父母能理性地发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一定的经济基础能为儿童提供浓郁的学习氛围,孕育音乐幼苗。音乐素养较高的父母,除了遗传儿童优秀基因,更加能理解音乐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当代父母培养学前儿童音乐素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与其说是“家庭教育”倒不如说是“亲子教育”。
(一)父母教育的优势:1.早期性和持续性。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持续地对儿童进行有意无意的音乐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品格和趣味。三岁前是儿童性格形成时期,家庭关系的和谐都成为了影响儿童的因素,作为父母可以通过亲子活动提升情感交流,建立亲密信任的亲子关系,这样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2.针对性和灵活性。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是最了解的,充分体现了父母的优势,在日常的亲密接触中,可以对孩子因材施教,生活成长过程中的大小事,都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3.隐秘性即生活性。作为父母应经常近距离观察孩子,深入了解他的思想、生活,比如观察行人的脚步,发现节奏律动,并将其用于音乐素质的培养。父母的言行一定起着好的示范作用,做到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
(二)父母力所能及范围内的影响:1.听音乐,学会感受音乐。父母要在家中制造和谐温馨的音乐氛围,更多的是让儿童感受音乐,哪怕没有语言的交流,儿童也能通过一个眼神或者一个肢体动作回应父母。音乐选择的类型以古典现代相结合,内容积极向上,童趣十足,这样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力,刺激听觉神经,建立乐感基础。儿童有语言能力后,可以通过语言对其进行固定的节奏感知训练,简单的旋律进行音高感知训练。父母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这是最重要的。2.设立家庭音乐活动小区域。父母要设立一个相对独立的音乐活动范围,从小培养孩子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儿童没有单独的行动力之前,圈出小块区域,进行亲子活动,里面放置与音乐有关的图片、音符、音响设备等。儿童有行动能力之后,活动方式尽量采用游戏式,父母主导儿童进行音乐游戏,儿童是通过与外界的互动直接认识周遭事物,尽可能促进其身心健康。3.父母要善于鼓励评价。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来自权威人士的认可,家庭中自然就是父母。儿童学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往往是用最直接,不加修饰的语言,这时父母不能直接否定,应先表扬孩子勇于表现自己的想法,再对其语言进行修正,尤其注意不能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4.关注儿童兴趣爱好,融入社会、大自然。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要因势利导,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现在很多的音乐活动比如交响音乐会、儿童歌舞剧、音乐剧都已经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象征,父母可以带着孩子走进这些场所,感受音乐,还可以从小学习音乐社交礼仪,提升音乐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三、结语
音乐素养的培养更多时候是有意的“无意行为”,不仅仅表现在音乐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全面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美更加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在将来更加轻松地学习生活。
注释:
①陈颖.儿童音乐素养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D].武汉音乐学院,2015:6.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陈颖.儿童音乐素养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D].武汉音乐学院,2015.
[3]肖梦妮.幼儿音乐素养的调查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篇4
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幼师、中师,甚至高师毕业的音乐教师,在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素质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问题。比方说有的教师在为幼儿范唱时一错再错,缺乏起码的音高感觉;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地为歌曲定调,有时孩子唱的是一个调,教师的伴奏竟是另一个调,有的教师节奏感比较差,在为歌曲伴奏时节奏掌握不好,忽快忽慢,令孩子们无所适从;多数的教师在节奏练习中不注意节奏重拍,拍手示范四平八稳,没有强弱感觉;还有的教师缺乏应有的内心节奏感觉,不能正确的、与幼儿的演唱相一致的速度为歌曲伴奏,往往是前奏速度过快,前后速度不一致。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自己对音准、节奏、速度、音色等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缺乏一定的敏感,不能听辨出正误、优劣、那他又如何去要求孩子并纠正错误呢?当然,这里面还反映了音乐教育观念上的问题,人们还不能正确、全面、辩证地来看待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和音乐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对于当代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方法的吸收和学习还很不够,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照搬阶段,对于其本质和精髓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领会。
与此相连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较多地运用了这些形式,占用了比较多的课时,而又不能保证其质量,本文由收集整理唱歌、律动、舞蹈、欣赏等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课时上被缩减了,而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优美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被乱七八糟的拍手跺脚声取而代之了。一个好的幼儿音乐教师,其自身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音乐素质:第一,必须掌握足够的音乐知识和准确的音乐概念,包括基本乐理、和声、曲式、歌曲作法、配器等有关知识和概念,并能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处理、表现甚至创作音乐作品,能够深入浅出地将概念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生动有趣的形象化的东西。第二,必须具备演唱、演奏、舞蹈、指挥、配器等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能够准确、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地再现和创造音乐作品的魅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演唱演奏技巧,同时还要求具备第三个音乐方面的音乐素质,也就是音乐素质中最妙不可言的一个方面——良好的音乐感觉。究竟什么是良好的音乐感觉?虽然对于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人们丝毫不怀疑它的存在和它那独特的魅力,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良好的音乐感觉首先依赖与细腻、敏锐、深刻的音乐听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把握能力,这一特殊性体现在它的音乐表达上并会形成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演唱演奏处理,所谓“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享有音乐,才有可能把美好的音乐传达给更多的孩子。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反思
音乐是充满感情的艺术,音乐教育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心与心的交流。只有源于心灵,才能进入心灵。因此,我们十分强调教师在音乐教育和艺术教育工作中发自内心情感深处的、真实的、诚恳的、深入的、有效的反思。只有当我们空旷的心灵充满的时候,艺术才会成为我们人类高贵的精神世界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真正需要。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只有当高贵空灵的艺术作品在我们的心灵世界中占据着和生存、温饱与发展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一席之地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更真切、更敏锐、更用心的享受到爱与被爱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力量!这种扪心自问的内省过程无论是对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还是对教师自身情感生活与精神品质的提升都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对于以情感陶冶和审美体验为宗旨的艺术教育来说,这一过程尤其必不可少。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这样说,这是从教育观念的转变落实到教师教育行为的第一步,也是最本质、最内在的一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在媒介日益丰富和发达,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方便与快捷的网络时代,集体教育存在的一个最重要与必要的前提,那就是网络与数字化永远代替不了的人的影响与作用。在学校和幼儿园里这个最重要的人是谁呢?无疑是教师!教师以他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精神、人格与个性感染着、影响着,而不仅仅是教育着他的学生,教师身上这种独一无二的品质又造就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健康快乐的学生,这样的教师,教师的这样一种作用是多么美妙!事实上忽视教师自身主体意识的发挥,无视教师这一个体的个性、独
转贴于
篇5
能力倾向(aptitude),是指人类在学习某种事物之前,对学习该事物所具有的潜在能力。〔1〕能力倾向通常分为两种:普通能力倾向(general aptitude)和特殊能力倾向(specific aptitude)。普通能力倾向指人类普遍具有的一般能力倾向,包括智力、言语能力、数理能力倾向等;特殊能力倾向指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表现出的特殊能力倾向,例如舞蹈能力、美术能力倾向。音乐能力倾向是一种特殊能力倾向,通常指个体学习音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有预测个体在音乐领域的学习可能达到何种程度的作用,因此是个体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2.音乐能力倾向的研究历程
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的施通姆普夫(C. Stumpf)和匈牙利的雷维兹(G. Revesz)就开始通过简单却系统的小型音乐测试对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进行探究。1919年,被称为美国音乐心理学之父的西肖尔(Seashore)研发出了第一个标准的音乐才能测试工具《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Seashore Measures of Musical Talent)。这个音乐才能测试工具旨在测定个人在音乐、语言、自然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听音能力,适用于任何语言、任何民族和任何文化。〔2〕它的出台标志着音乐能力倾向的研究正式成为一个科学化的研究领域。它先后在1939年和1961年作过两次修订,对于今天的音乐能力倾向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其后,《夸尔瓦瑟戴克马音乐测验》(Kwalwasser-dykema Musical Test)《德雷克音乐能力倾向测验》(Drake Musical Aptitude Tests)及《温格音乐智能标准化测试》(Wing Standardized Tests of Musical Intelligence)等测试工具相继推出,掀起了学界对音乐能力倾向研究的热潮。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音乐能力倾向研究处于停滞阶段。其主要原因是,音乐教育界对音乐能力倾向的理论产生了争议,尤其是以西肖尔为代表的音乐能力倾向先天论同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默塞尔教授为代表的后天论相互对峙,致使人们对于音乐能力倾向的认识无法统一,从而客观上影响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3〕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很多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工具出现了信、效度问题,导致研究结果难以为信,进而导致音乐能力倾向理论无法对音乐教学产生有实际价值的指导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怀着挖掘和发展每个儿童的音乐潜力,让儿童在音乐的陶冶下成为享受音乐之美、拥有音乐教养的文明社会人的理想,戈登基于其多年从事音乐学习过程与个体差异关系研究的经验,重新编制了系列科学化、标准化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工具,从而把音乐能力倾向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
二、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內涵及要点
1.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内涵
戈登认为,音乐能力倾向是学习音乐的潜能,〔4〕这种潜能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体进行音乐学习的基础,是遗传与早期经验结合的产物。它受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戈登通过研究发现,音乐能力倾向水平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与智商分布情况极为相似。音乐能力倾向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数均约为14%,另外,只有约2%的人音乐能力倾向非常高或非常低。〔5〕戈登认为,与智商相同,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是可变和发展的,儿童早期的音乐环境质量是决定其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戈登非常注重早期儿童的音乐教育。
在定义音乐能力倾向时,戈登还特别强调其与音乐成就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音乐成就是习得的音乐。〔6〕诸如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这些更多依靠音乐技巧和相关训练获得的音乐成就是无法用来评定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的。音乐成就是个体在习得音乐知识与技能后的外在音乐能力表现,音乐能力倾向则是个体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潜在能力。音乐能力倾向是音乐成就获得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一般而言,高的音乐成就意味着高的音乐能力倾向,而高的音乐能力倾向不一定代表高的音乐成就,因为音乐成就的获得还依赖于系统的音乐技能知识学习与相关训练。对此,现代心理学的大量研究也已证明:能力倾向是个体学习的潜能,而成就是个体学习的成果,虽然高成就的人必定具有较高的能力倾向,但能力倾向高的人不一定表现出高成就。〔7〕
2.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基础
1975年,戈登提出听想(audiation)一词。该词是戈登取audition和ideate两词的词义自造的合成词。其中audition是名词,表示听觉的行为或机能;ideate是动词,表示形成观念或进行思考。1999年,新版英文字典加入了关于听想一词的解释。但对于听想一词的含义,戈登曾进行过多次重释。2011年,戈登对听想所作的最新解释是只有经过大脑听想的声音才是音乐,个体在脑中对耳朵听到的熟悉或陌生的声音进行同化和理解时,听想便发生了。〔8〕实质上,听想就是用音乐的语言和思维来聆听、分析和学习音乐。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戈登的听想不是音乐想象或音乐联想。音乐想象预示着可能出现的生动的音乐图景,不需要对音乐本身的同化和理解,而听想却需要。〔9〕也就是说,听想这一过程是在对音乐本身的同化和理解之上结合音乐展开的想象,它是个体对音乐的意义进行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忽视音乐本身,天马行空的幻想。
戈登认为,音乐听想是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基础。如同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过程,个体只有在音乐思维的基础上对聆听到的音乐加以合理内化、平衡、重新建构,才能不断促进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因此,戈登的音乐学习理论重视教学生学会对音乐进行听想。他曾说过,假如你能够听想音乐,你就可以学会创作和即兴创作。〔10〕
3.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维度
长期以来,音乐心理学家对音乐能力倾向的理解一直存在着格式塔完形理论和原子理论两种对立观点。以欧洲学者为代表的格式塔论认为,音乐具有一元性,或者说具有整体性,因此音乐能力倾向应按各部分能力组成的整体来评定,且音乐能力倾向与个体智力水平高度相关。而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原子论者则走向了另一极端,认为音乐能力倾向是多向度、多维度的,它包含多种能力成分,但这些能力与个体智力水平无关。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类似。他认为,同多元智能理论一样,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也是多方面的,每个方面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与总的音乐能力倾向水平具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戈登所认为的音乐能力倾向具备完形论和原子论的双重特征,是多维度能力。他认为音乐能力倾向由音乐创造力、音乐记忆力、音乐智力、音乐表现、音感、节奏感、声感、音高、音色、音质、音准、平衡、调性、力度、速度、旋律、风格、和声、重声、辨别时间等至少二十个维度组成。戈登认为,其中的调性与节奏感是最为重要的两种音乐能力倾向。〔11〕关于音乐能力倾向的测量,戈登认为,应将其看作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
4.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发展
在戈登之前,许多学者,如皮亚杰、布鲁纳、蒙台梭利等都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学前期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对幼儿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最终达到的水平极为重要。〔12〕戈登的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戈登发现,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是可变的、发展的,以9岁为分界点可分为发展期(0~9岁)和稳定期(9岁以后)。大约9岁之后,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水平趋于稳定,很难再像9岁前那样呈持续增长的发展状态,虽然儿童音乐能力倾向测试的分数会逐年增高,但该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百分等级范围相对不变。〔13〕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儿童9岁之后进行的音乐学习是无效的,而是意味着儿童音乐能力倾向稳定后的水平会影响甚至制约其后天音乐成就的获得。也就是说,9岁以前是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忽视对儿童的音乐教育会导致其音乐能力倾向的衰退,乃至消失殆尽。〔14〕由此可见,早期音乐教育对个体一生音乐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5.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的测试
戈登主持编制了多套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工具,根据其对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划分理论可分为发展期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和稳定期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其中,发展期的测试工具有《初级音乐听想测试》(简称PMMA)、《中级音乐听想测试》(简称IMMA)以及《奥迪》(Audie),稳定期的测试工具有《音乐能力倾向测试》(简称MAP)和《高级音乐听想测试》(简称AMMA)。MAP是戈登最为著名的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工具,自出版以来已在美国等世界上10个国家得到了广泛运用。
戈登强调,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工具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儿童目前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水平,检验家庭或集体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并对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水平滞后的儿童进行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而不是对儿童音乐能力进行评价与筛选。〔15〕
三、思考与启示
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为早期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戈登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证实,9岁之前,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出生到6岁的这个阶段对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极为重要,这个阶段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会受环境与教养的交互作用影响。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正确看待幼儿的音乐成就,努力促进幼儿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根据一个人的音乐成就水平来推测其音乐能力倾向,例如她钢琴弹得那么好,因为她是一位音乐天才他唱歌走调,因为他音乐天赋不高,这是一种普遍但又失之偏颇的认识。教育者与家长要明确认识音乐能力倾向与音乐成就的关系,不能以幼儿的音乐成就来判断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水平,更不能指望通过大量的音乐知识学习与技巧的训练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倾向。音乐能力倾向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并且在9岁之前是不断发展的,以技能训练为依托的外在音乐成就无法真正反映幼儿实际的内在音乐感知与学习潜能。因此,以音乐成就来评估儿童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水平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虽说高音乐成就的儿童具备高音乐能力倾向,但不能说低音乐成就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就不高,教育者与家长要正确看待儿童的音乐成就。
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告诉我们,早期音乐教育对保持及促进兒童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期非正式或正式的音乐学习经验对幼儿音乐能力倾向水平的维持至关重要,早期刺激性的音乐环境缺失会导致幼儿音乐能力倾向的衰退,甚至消失殆尽。〔16〕因此,教育者和家长要及早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避免错过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最佳时期,以努力促进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
2.注重学前期非正式的音乐教育与指导
非正式或正式的音乐教育及指导对维持儿童与生俱来的音乐能力倾向具有重要作用。戈登的非正式音乐教育是与正式音乐教育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专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相对的概念。与正式音乐教育不同的是,在非正式音乐教育中,教师不注重对幼儿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17〕戈登指出,非正式音乐指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宜于0~3岁幼儿的非结构化的非正式指导,即家长或教师对幼儿的音乐学习没有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具体的计划;另一种是适宜于3~5岁幼儿的结构化的非正式指导,此时,家长或教师应为幼儿的音乐学习制定专门的计划,关注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的体验,但对于幼儿实际能达到何种音乐成就没有期望和要求。
戈登认为,幼儿早期的音乐教育应以非正式的音乐教育和指导为主,正式的音乐教育和指导则可从幼儿5岁以后开始。这一观点与我国于2012年颁布实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艺术领域的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的目标不谋而合。学前期作为幼儿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和体验,使幼儿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音乐学习过程,并善于表达和想象,在此基础上产生即兴创作的可能。在学前期,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注重对幼儿开展非正式的音乐教育指导,即为幼儿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结合体态律动、戏剧表演和音乐游戏等引导幼儿多样化的音乐感知与体验,要更多关注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和学习品质发展情况,而不是音乐成就。即使是在学前中后期开始引导幼儿开展正规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教师也宜将较为抽象的音乐知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加以呈现,切忌盲目灌输,已免导致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厌恶之情。
3.重视聆听的音乐教育价值,为幼儿创设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教育环境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与语言一样,是以听为基础的。个体在还未出生时,就可以听见外界的声音了,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虽无法理解听到的声音,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外界声音的无意识吸收,这种无意识吸收可为其日后有意识的语言和音乐发展做好准备。有研究表明,幼儿在3岁前无意识吸收的语言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其日后语言表达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早期丰富的语言环境对幼儿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影响。戈登认为,与语言学习一样,早期丰富的音乐环境对幼儿的音乐能力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婴幼儿只有及早接触音乐,才能无意识地积累音乐经验。婴儿虽然还无法理解听到的音乐,但这种无意识的经验积累是其日后有意识聆听的基础。人类的语言思维活动依赖语言,同样,人类的音乐思维活动依赖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的积累是音乐思维活动重要的基础与前提。戈登认为,只有大脑中有一定量的有关各种旋律、节拍节奏规律、不同调式风格等音乐语汇的积累,个体才能有可能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理解、同化,从而为正确的传达与表现奠定基础。幼儿在音乐环境中聆听及无意识积累的音乐语汇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日后的音乐听想能力,并影响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因此,一个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环境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现实中,除部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许多幼儿园班级中很难见到独立的音乐区角,有些班级甚至没有任何与音乐活动相关的材料。音乐区角是幼儿能够自主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造的音乐学习空间,是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教育环境在幼儿园区角创设中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音乐区角既要求空间位置选择适宜,又要求环境创设舒适且富有童趣;既要求投放的音乐活动材料具有安全性、丰富性、多样性和有效性,又要求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不断变更材料,从而使幼儿在高质量的音乐区角活动中实现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此外,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还可将音乐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平时注重选择多种风格(如不同时期、文化、节拍、调式)的优秀音乐作品供幼儿欣赏,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如集体和个人聆听、亲子聆听、体态律动、音乐游戏与戏剧表演等)引导幼儿聆听音乐。
此外,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也是高质量音乐教育环境创设的关键因素之一。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不仅能够实现对音乐作品原声音质的还原、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之美,还能够避免劣质音响效果乃至噪音对幼儿听力的损害。
篇6
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集体活动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音乐活动可被人的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平衡感等多重感觉通道同步接收。对于存在交流交往障碍、情绪行为问题的自闭症儿童来说,通过音乐刺激多重感官,能够调节其情绪情感,改善其感知觉、记忆力、注意力、肢体协调能力,激发其交往意愿,提高其交流能力。我校通过集体活动课的模式开展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活动,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一、从节奏入手,进行感知、表达训练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感知节奏是人的本能。节奏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关联的部分。开展自闭症儿童节奏训练,通过视、听、触、嗅等感受,以及拍打自己的身体、使用打击乐器、肢体律动等活动,提高自闭症儿童参与的主动性和活动的专注力。
(一)肢体律动感知与表达
节奏感强调儿童对节奏的身体感受,首先通过身体自发动作对节奏有所反应,然后加进相应的舞蹈动作。我们将大轮廓节奏型的身体动作表达作为自闭症儿童感知音乐的自然起点,让他们通过身体中介将内在的感受表达出来。不是采取艺术化的舞蹈动作,去做一些姿势和角度的研究,而是回到最简单的节奏型动作,将感知节奏配合身体律动进行练习,使自闭症儿童在运动中获得对节奏的音响、旋律、符号的体验,逐渐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从而感觉稳定节拍。例如,为了更好地感受乐曲的拍子,在课堂中进行简单动作的重复,包括走、跳、跑、身体摇摆、肢体行进、敲击物体、点头、拍手、拍腿、踏脚等。这些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基本的动作,可以从中得到最明确的节奏感受。分别做了这些动作活动后,再进行这些动作的联合,就可以组合成最基本的舞蹈形式。
(二)通过节奏改善发音
一些自闭症儿童口语表达方面存在发音不清、音节时长不合适等问题。学校结合音乐节奏教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们对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给以一个相应的音节发音,运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方法,从单音节到双音节,再到多音节,逐步扩充。经过反复练习,逐渐使自闭症儿童音节符号、发音与相应时值形成关联和记忆,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提高了学生发音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二、以辅助手段促进交流
自闭症儿童大都口语理解能力差,与他们的交往常常需要“身体语言”的辅助。因此,我们在音乐活动中,尝试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与自闭症儿童交流,例如教师的面部表情、目光、姿势与手势、语言与声音、视觉图片辅助等,以提高交流的实效。
(一)用手势帮助理解,维持注意
利用手势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帮助自闭症儿童感觉和辨别音程的空间距离,使抽象的音高概念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意义。例如“演奏打击乐”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手势的“暗示”来引导学生活动,两只手高举表示声音变大,学生就大力敲击乐器,两只手落下放于身体前部,表示演奏声音变小,学生就轻轻敲击乐器。运用身体语言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具有了直观形象的意义。在看教师的手势指挥过程中,学生有了注视,目光追随的时间也变长,注意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二)用图片提高兴趣,帮助表达
自闭症儿童的长处是视觉能力较好,对视觉材料往往反应较好。图片可以刺激自闭症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帮助他们有效地表达。例如“库企企”一课中,我们帮助有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儿童学会用视觉材料来表达他们的要求和感情,使用图片来描述音乐故事中的内容,如小花山、小草山、台阶、大门等,再通过教师的指示、点数、语言提示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
三、以音乐和游戏愉悦情绪
听音乐和歌唱会在很多方面影响儿童的情绪,可以使儿童镇静,也可以使他们振奋。通过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儿童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可以消除内心紧张,获得情感的平衡。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歌唱活动,以为他们“铺设直觉体验的道路”为切入点,旨在引导他们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习。我们将唱歌、动作和语言式的表达紧密相连,选择那些具有反复的特征,并与自闭症儿童节奏性动作相协调,配合旋律结构的歌曲,去音乐化地为他们提供愉快的运动方式,模仿性地学习唱歌。通过唱歌时歌曲旋律进行的方向,让孩子配以合适的身体动作,或通过一些可见的符号,如线段,来帮助记忆旋律进行的高、低、上行、下行,或通过对打击乐器的触觉演奏,感受曲调旋律的音乐美感。
(一)游戏歌曲
游戏歌曲能帮助自闭症儿童获得或提高对定向性、身体各部分、颜色或数字顺序这些非音乐概念的认识。比如《头发、肩膀、膝盖、脚》这首歌曲,从身体某部位名称(如头发)开始,边唱边律动,熟悉曲调和身体部位名称后,以旋律为基础,反复吟唱,将其他身体部位名称作为替换词加进去,学生在“唱与动”的结合中,情绪愉悦,参与度高。
(二)边唱边演奏乐器
打击乐器对自闭症儿童是有吸引力的。可利用他们对音色的自然兴趣,在歌唱歌曲时运用打击乐器伴奏。乐器与歌唱的配合,给自闭症儿童提供视觉和触觉的体验,帮助他们发展对各种不同音色声音的体验,创造原始音调、节奏、声音的想象力。同时,打击乐器的节奏帮助他们提高对拍子的稳定感,从而安抚情绪。
(三)音乐游戏
对于喜欢参加的活动,自闭症儿童会有积极的情绪和其他儿童共同表演,并且容易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例如彩带游戏,两个儿童为一组,每人两手分别共执两根彩带,然后挥舞彩带,随着乐曲做不同动作,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舞蹈。他们或跟随教师的示范,或根据自己的创作,在身体前后、左右挥舞彩带,或者,在空中、从低向高处挥舞彩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精神为之振奋、情绪格外饱满。
总之,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以其特有的“活”“动”的教学魅力,对自闭症儿童的节奏感知与表达、口语发音矫正、情绪情感的调节、社会往,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宋丽晓 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篇7
B>课程
1,基本内容
(1)B>课/!/程的概念
(2)B>课程的要素
(3)B>课程的结构
(4)B>课程的与实施
2,基本要求
了解B>课程概念,理解B>课程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理解B>课程的结构;掌握B>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实施.
重点:B>课程的结构
B>教育活动
1,基本内容
(1)幼儿活动理论
(2)幼儿教育活动理论
2,基本要求
了解幼儿活动划分标准,确立游戏是幼儿主导活动的思想.了解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特点和B>教育活动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幼儿活动,幼儿教育活动,B>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
能分析B>教育活动的特点,理解B>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及其关系.
掌握B>教育活动的组织途径,方法和实施原则.
重点:B>教育活动的组织途径.
难点:B>教育活动的目标.
B>健康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B>健康教育活动的概述
B>健康教育的目标
B>健康教育的内容
B>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组织
B>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2)B>健康教育活动的
具体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创编
活动
(3)B>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实施与指导的一般要求
体育课的实施与指导
早操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户外体育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掌握概念:健康,体质,健康教育活动
(2)从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两方面把握B>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B>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了解B>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组织.
(3)明确B>身体锻炼具体活动的内容主要有:游戏和基本体操.能遵循B>体育活动性游戏的原则进行游戏的创编.学习创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基本体操.
(4)遵循一定的规律B>体育课,幼儿早操活动,能根据户外活动的不同类型进行.
(5)了解指导幼儿实施体育课,早操与户外活动的一般要求.
重点:健康教育的原则
难点:户外体育活动的类型与组织
B>语言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语言的概述
何谓幼儿语言
语言对幼儿的重要性
幼儿语言获得良好发展的条件
(2)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
确定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依据
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
(3)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与组织
B>语言教育的一般方法
对B>语言教育活动与组织的一般要求.
2,基本要求
(1)掌握影响幼儿语言的因素,幼儿语言的特点.
(2)了解B>语言教育的类别与方法,能运用基本原则,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能出科学的语言教育活动.
重点:B>语言教育活动的原则
难点:语言教育目标的表述
B>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逻辑准备及特点
(2)B>数学教育活动概述
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数学教育活动内容
数学教育活动组织途径和方法
(3)B>数学教育活动与指导
操作活动的与指导
集体教学活动的与指导
数学活动区(角)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了解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2)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理解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重点理解和掌握B>数学教育活动的途径,方法及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学会各年龄班数学教育活动并能辨析数学活动角的设置.
重点:掌握幼儿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数学的途径与方法.
难点:掌握B>数学教育内容体系.
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学科学的心理特点
(2)B>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具体方法
(3)B>科学教育的方法
(4)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能通过实例了解,分析幼儿学科学的心理特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2)区分"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与"偶发性教育活动"的概念.
(3)能理解B>科学教育的目标和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能熟练掌握B>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能创造性地进行B>科学教育活动的.
重点:掌握幼儿科学教学的内容和学习科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1
B>课程
4
4
2
B>教育活动
6
6
3
B>健康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2
8
4
4
B>语言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4
10
4
5
B>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2
10
2
6
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6
12
4
合计
64
50
14
四,有关说明
1.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初以来,我国B>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幼教教材的"三学六法"结构已不适应当前B>课程改革新需要.《B>课程与教育活动》是专门培养,训练B>教师组织和B>课程与教育活动能力的教材.它既包含传统六法(语言,科学,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的内容,又增加社会教育,健康教育等新内容.
2.本课程不仅内容新,时代性强,而且实用性,操作性强.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首先以讲述为主,用描述性讲解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实例分析式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从典型事例中推出一般的原理.其次,学习本课程必须辅之以练习法,要求学生能具备与指导各类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
3.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既要重视平时的见实习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有关的音像资料制作CAI课件,利用学前教育实验室(模拟B>活动室)进行教学训练.
课程的学习必须在三学(学前卫生保健教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的基础上进行.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倪编.B>课程与教育活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__
周兢主编.语言.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张慧和主编.B>课程指导丛书·健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许卓娅主编.B>课程理论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
六,考核方式
平时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期末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
执笔人:陈蓓
审定人:陈蓓
批准人:刘维俭
二四年六月
B>教育活动与指导(下)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26学分1.5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应用性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一般理论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师的指导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理论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态度,基本知识及技能,为开展各种幼儿教育和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社会教育概述
B>社会教育是B>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B>社会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目标
内容
方法
(3)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活动目标的与拟定
活动的准备
活动过程的与活动的指导
基本要求
(1)识记概念: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观察学习法.
(2)了解B>社会教育是B>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B>社会教育目标的几个层次,掌握B>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原则,
重点:学习运用B>社会教育活动的特殊方法教育活动.
(二)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
(2)B>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要求
(1)了解幼儿绘画,手工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2)掌握B>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能正确表述教育活动的目标.
重点:掌握B>美术教育活动的和指导方法,能B>美术教育活动.
(三)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
(2)B>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了解世界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主要内容,理解音乐活动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2)理解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
(3)逐渐理解和掌握各项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原则与方法.
重点:B>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四)B>生活活动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生活活动概述
(2)B>生活活动的内容与指导要点
基本要求
了解B>生活活动的意义,目标和内容.掌握各类生活活动的指导要点.
(五)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区角游戏活动的概述
(2)各类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要求
能根据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原则,编写各年龄班各类区角游戏活动的教案.
(六)B>综合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什么是综合教学
(2)综合教学的意义
(3)综合教学的案例分析
2,基本要求
初步学习B>综合教育活动.
(七)B>教育活动的评价
基本内容
(1)B>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和作用
(2)B>教育活动评价的范围和类型
(3)B>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基本要求
了解B>教育活动的评价原则,范围和类型,掌握评价的各种方法.
三,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1
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4
2
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4
3
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6
4
B>生活活动的与指导
2
5
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4
6
B>综合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
7
B>教育活动的评价
4
合计
26
四,有关说明
1.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我国B>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幼教教材的"三学六法"结构已不适应当前B>课程改革新需要.《B>课程与教育活动》是专门培养,训练B>教师组织和B>课程与教育活动能力的教材.它既包含传统六法(语言,科学,数学 ,音乐,美术,体育)的内容,又增加社会教育,健康教育等新内容.
2.本课程不仅内容新,时代性强,而且实用性,操作性强.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首先以讲述为主,用描述性讲解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实例分析式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从典型事例中推出一般的原理.其次,学习本课程必须辅之以练习法,要求学生能具备与指导各类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
3.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既要重视平时的见实习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有关的音像资料制作CAI课件,利用学前教育实验室(模拟B>活动室)进行教学训练.
4.课程的学习必须在三学(学前卫生保育教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的基础上进行.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倪编.B>课程与教育活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__
B>课程指导丛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陈帼眉主编.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孔起英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许卓娅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六,考核方式
平时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期末以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查.
执笔人:陈蓓
审定人:陈蓓
篇8
1.音乐听觉游戏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听觉与生俱来,音乐听觉感觉是在听觉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是对音乐语言中各种基础要素敏捷能力的反应力、记忆力和整体感知力。音乐的听觉能力通过辨别、感知、领会、想象、思考音乐艺术形象及其内涵的能力,它包括听辨音乐的长、短、强、弱等。发展音乐听觉的游戏,就是让幼儿用耳朵充分欣赏自然产生的和人创造的各种音响效果,从音响的旋律、音色节奏等方面“接触”音乐语言,感受音响之美。
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开展音乐听觉游戏。对于小班幼儿,可以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具,比如游戏、简单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对于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多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进一步培养幼儿辨别音量的大小、音乐的强弱、乐音的高低等音乐听觉能力,以及建立在音乐听觉基础上的感受音乐情绪 、理解音乐的能力。
2.节奏游戏
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则必须依赖节奏生存,培养节奏感是幼儿音乐教育一项重要内容。节奏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节奏自身发展阶段特点,体验稳定旋律、发现感知节奏、多声部节奏活动,安排幼儿的节奏游戏要注意把握好内容渐进的层次。可以让幼儿朗读儿歌,边伴奏拍手、拍腿、踏脚、依次传球等动作,或者是用打击乐器做伴奏,游戏中要注意保持节律动作的稳定和连续,即使休止拍时律动也不能停止。
当幼儿能够独立地伴随儿歌表演出稳定的节拍律动之后,便可以引导他们逐渐地“发现”有的一拍中有一个音,有的一拍中有两个或更多的音的规律。对于节拍特征的认识,可以逐渐引导幼儿感知重拍音和节拍的强弱变化。通过对重拍音的识别,帮助幼儿理解二拍子、三拍子的节拍特征,游戏时不必向幼儿讲解节拍概念,也不要强调节拍的单位时值,只要求幼儿能正确感知即可。对于音符节奏的时值关系,我们则可以用“慢走”表示二分音符,用“走”表示四分音符,用“跑”表示八分音符等来形象地帮助幼儿掌握音符节奏。总之,节奏能力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活动形式进行,节奏感是无法从符号学习中获得的,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依靠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
3.歌唱游戏
歌唱,是人类发自本性和本能的一种嗓音游戏。歌唱,也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不仅仅要求有动听的歌声,唱得音调准确、节奏正确、吐字清楚,还要求能创造性地运用歌声来表达各种感情。歌唱游戏旨在通过游戏让幼儿享受歌唱的乐趣,培养音乐感受力,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我们可以准备一些适宜的童声歌曲录音带或CD,在幼儿自由玩耍时反复播放,让他们对歌曲不断进行整体感受,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耳熟能详”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学会这些歌。为幼儿选择歌曲,要符合幼儿演唱音域的要求,例如,小班幼儿的音域一般在八度之内,若是让他们唱音域达九度的歌曲《我的好妈妈》就会很费劲。
4.舞蹈游戏
幼儿舞蹈游戏主要是发掘幼儿喜形于色、笑逐颜开、手舞足蹈的本领,提高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发展想象力和动作表现力,为幼儿今后形成良好的艺术气质打下基础。舞蹈游戏注重动作,且需有想象力,能和表情协调配合,对此,可以让幼儿通过学习和排练一些简单而完整的小型舞蹈,来掌握一些面部和肢体的基本表情语言。
二、幼儿音乐游戏的设计
音乐游戏的选编设计往往是幼儿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中心内容,我们应该掌握将一些音乐教育内容进行游戏化处理的方法。主要手段有以下三种:
第一,以纯游戏活动为主导,加入一定的教育内容。纯游戏即幼儿自然自发的游戏,它的特点是有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极强的趣味,流传广泛,经久不衰。
第二,在教育活动中加入角色、情节、虚拟动作等虚构性成分和竞赛性因素。这种手段在教学手段中运用最广,变化也较多,如用小熊爱吃蜂蜜被蜂蜇这一情节,将辨别音乐性质的内容编成“蜜蜂和小熊”游戏。
第三,以游戏性语言、玩具等组织活动。这种手段通常运用较多,在没有精心准备的情况下则运用更多,例如,让幼儿反复听一首曲子,看到幼儿正抱着一只小兔子玩,我们便可以抱上一只小熊说:“小白兔,我们来一起听音乐好吗?”听音乐时,让幼儿学着让小动物随音乐律动。
由于幼儿注意力集中和兴趣维持的时间很短,极易转移,我们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也要与之适应。在设计音乐活动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还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音乐活动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逐渐推进,以使幼儿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活动。
篇9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
(一)音乐学科专业性过强
多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始终存在着一些误解,简单的认为音乐教学就是独立的学科上的技巧性学习与训练,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立了声乐、钢琴、乐理、视唱练耳和弹唱等课程,这些内容的开设与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差距太大,过多地追求艺术上的造诣而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导致学生出现所学非所用的现象。
(二)片面强调音乐技能技巧性的训练
音乐技能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向幼儿园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其掌握的情况好坏,只能反映出教学中学生能否将音乐知识和技能运用其中,并不能决定将来学生是否能够胜任幼教工作。
(三)理论与实践之间距离较大
在教学中,教师过于加重音乐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对学生音乐教学的能力方面教之甚少。把教师的教课作为核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效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正确的反馈,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很难适应将来的幼教专业工作的需要。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前专业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是整节课的讲解者,学生只带着二个耳朵听。学生一节课下来能接受多少知识,接受知识的效果又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这种教学会忽视学生作为音乐学习的主体地位,严重地损害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满堂灌的模式,学生只要配合得好,教师也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回顾本节课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死板没有活力,师生间几乎零交流,学生只知道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理解,缺乏自身感受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缺少专业特色,幼儿音乐比例偏低
来自不同地区的幼教专业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音乐的基本素养是参次不齐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来自城市周边地区和乡镇,从小接确音乐少之又少,有很多同学对自己的专业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她们会唱许多艺术歌曲但能够记住的幼儿歌曲非常少;会弹奏很多世界名曲但掌握到的儿童歌曲的自弹自唱却少得可怜;这些幼儿园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幼儿方面的内容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却都得不到很好的学习,这恰恰又都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
(三)重专业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受体制和模式的影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音乐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弊端。老师对教学生唱的歌曲,过多强调正确的发声训方法和气息的合理运用;在键盘的学习中过度的要求学生弹奏一些中外名曲来进行手指音阶的训练。当然,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专业学习中必须的,但是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投入到高难度技巧的训练中,使得他们在其他专业课的综合掌握上不甚理想,甚至是差到一点都不会的地步,特别是幼儿歌曲的学唱、教唱,儿童歌曲的自弹自唱能力上弱点体现得尤为突出。
(四)音乐教学评价考核以单一的终结性形式为主
目前的音乐教学评价比较简单,在考试测试中只要求学生会弹一首练习曲,会唱一首儿歌就作为考试的成绩。这样的考核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显示,这种评价的方式严重的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解决措施
(一)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逐渐体现出来,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实践,更加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人性化和差异化地对待不同的学生,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潜能,向课堂学习要效率。教师作为教学的主持者和引路人,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出好的环境氛围与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幼教音乐特色熏陶。
(二)合理全面地分析教学内容,适当开发幼教特色的校本教材
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学习特点,教材内容应以幼儿音乐为主导,适当加入一些其他儿童喜爱的音乐内容,注重实际意义和效果,也满足幼儿园教学的需求。针对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发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是提升专业特色和办学理念的重要举措,声乐教材内容编写上,要考虑到幼师专业学生的基本功程度、感知领悟能力和生理、心理等特点。键盘教材内容编写上,要立足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注重儿歌的自弹自唱。乐理视唱练耳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到幼师专业学生的音乐基础素质,简单实用即可,最好能把平时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视唱或练耳内容编写进去。
(三)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1.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对中职幼教的学生来说,良好的音乐素养能够帮助他们在幼儿音乐教学工作过程中学的更扎实。所以,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首先,音乐理论知识要慢慢培养起来,例如节奏、节拍、调号、常用音乐术语等。其次,视唱练耳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实用性技能,能够很快地把看到的乐谱或歌曲准确地唱出来,对于听到的音乐旋律也能快速反应在脑海中,并可以完整地弹奏记录出来。
2.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中职幼教的学生因其特有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将来是要走进课堂从事幼儿教育的,所以幼师专业的音乐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音乐课堂教学的多面手。以往的音乐教学只是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弄懂。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学生就会感觉到学无所用。怎么样把学生从“学会知识”转变为“会教知识”,这个课题是值得我们这些从事幼教专业的教师去深思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边弹边唱的能力,并使之转化为一种个人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各种形式,把“怎样教学”贯穿始终。
(四)正确运用评价手段,强调学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方式,具有了解和检验学生每个学习阶段的具体情况的特点,比终结性评价更全面、更科学。因而,在音乐教学评价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模式,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能起到积极的督促作用。音乐课程的学习与其他文化课程不一样,它是每个学生必须要经历、体验、感受的过程,这个学习和体验的过程是不容忽视的,并且音乐教学的目标也蕴含在教学过程当中,可见,在某种意义上,音乐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因此,音乐教学评价更应该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及时的评价,才能更直接、更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变化,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训和引进“双师型”人才
根据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合理提出和发展“双师型”的教学人才,对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幼教工作的培训,同时还要外聘部分经验丰富的专职幼儿园教师来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幼儿园工作中个人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树立自我学习目标,强化自身综合能力的训练。
四、结语
今天,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学前教育得以发展壮大的重任。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融汇贯通综合运用,是我们一如既往的追求目标。在此道路上,我们将不断打破束缚、推陈出新,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方良洪.“教材教法的选择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J].知识经济,2011,(07):170.
[2]习华夏.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郭声健.音乐教育新概念[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4]许草娅,孔起英.学前儿童音乐与美术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5]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郭丹.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7]朱红英.浅谈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J].创新教育,2013,(04).
篇10
7个月左右的胎儿便可以很清楚地听到声音。应选择一些频率、节奏、力度和频响范围应尽可能和宫内胎音合拍的音乐作为胎教音乐。8个月之后,婴儿可以分辨强弱声音的神经系统完成,对高音或低音都可以分辨。曾经有看到过有一则调查,胎儿喜欢低沉的如大鼓的音乐,而非尖锐的高音。现在书店里、音像店里,到处可见关于胎教的音乐音像制品,许多准妈妈们都会围在那选择一些舒缓的胎教音乐。9个月大的胎儿开始会对音乐表现出有限的接受能力,这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对婴幼儿的研究证明,他们的音乐能力是与生俱来与后天培养相结合的一种情况。也就是说,某些音乐能力是从出生就伴有的,而另一些如何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胎儿能够感受到音乐。
音乐胎教的主要方法有:
1.哼唱谐振法――母亲轻轻哼唱,让肚里的孩子感受到一些音乐的美感。比如哼一些舒缓的音乐,可以是母亲自身即兴所创作的,也可以是一些生活中的声音、音乐。
2.母教胎唱法――就是由母亲先哼唱出一句音乐,可以是有歌词的也可以只是单单的旋律,然后凝思婴儿在腹中学唱,达到一种交流,一种情感的交流。
3.器物灌输法――也就是需要每天每周,每月按时按量反复地听音乐,听一些节奏不太快的,舒缓的音乐,每天定时的听,让幼儿对此音乐有所印象,有所记忆。
4.音乐熏陶法――最常见的可以选择《摇篮曲》。将听音乐纳入日常的生活中,每天都能听音乐。
5.朗诵抒情法――即一边听音乐,一边朗诵诗或词以抒发感情,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积累母爱,不止让母亲放松心情,婴儿在腹中也可学习到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
将音乐的基本因素印入胎儿体内,让胎儿对声响产生记忆,给肚里的婴儿培养艺术能力。同时,音乐能给早产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他们具有保育作用。作为胎教音乐,音乐胎教法能使幼儿长大后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且有一种良好的大脑物质基础。
二、把“家”作为教育的场所――家中的音乐
幼儿家庭中的音乐教育具有其优势和特点,有关研究表明,出生两周的婴儿对伴随声音的人脸的注视时间比不伴随声音的人脸的注视时间要长。之后,婴儿就会对伴随声音的人脸进行微笑。到了2~3岁时,儿童能凭直觉做出符合音乐性质的动作。在3岁之后的儿童相比,更有创造力,因此要抓紧早期的音乐家庭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
1.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这也就是说,要在幼儿1~3岁时就开始对其进行音乐的熏陶。在一、二岁时要教给幼儿一些短小的幼儿歌曲,反复练习唱。三、四岁后所聆听分辨一些声音。如生活中的声音,大自然界的声音等。也就是要抓住生理上接受能力的时期,以音乐能力的发展带动多种能力的发展。
2.按个别性来安排音乐学习活动。
(1)按不同年龄特点来分,一般分为一至两岁,两至三岁,三至四岁三阶段,这三个阶段要逐步给幼儿一些渐难渐不易理解的乐曲去听,并逐步要求幼儿唱会歌曲,逐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听觉能力,音乐的感受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的表达能力。
(2)按不同个性与兴趣来分,幼儿都是不一样的个体,都具有个体差异性,有的孩子从小就喜静不喜动,有的孩子则反之,既然如此,有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表现出对音乐的爱好,这个时期也就是孩子学习乐器的最佳年龄段,这个年龄的孩子学习乐器会对其掌握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都有所帮助。而错过了这一良好时期,也就是错过了最佳的接受时期。
3.注意家庭教育中的随机性及灵活性。当幼儿熟睡时、进食时、玩耍时,任何时候都可以听音乐,或者只把音乐作为一种辅助,也能称为背景音乐,在幼儿玩耍时播放,让幼儿在玩耍时不知不觉的也能随音乐一起舞动,一起哼唱。陈鹤琴先生说过:“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大凡健康的儿童生来就喜欢音乐……无论游戏散步或动作,他们本能地都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当我们在逛公园时,会看见小孩子虽然一个人在游戏,但他必然会哼着小曲。也许他们并不明白自己在唱什么,这时一种无意识的情感外露一种天真一种无暇。因此,在家里进行音乐教育,可以根据一天的安排做调整,留给音乐教育一个最适合、最恰当的时机进行,有利于幼儿接受。
4.要注意家庭教育对幼儿影响的长期性和坚持性。家庭音乐教育与家庭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伴随儿童成长,在1~3岁幼儿家庭音乐教育中,必须要培养幼儿正确地唱歌姿势,包括身体姿势、头部姿势和口型,并保护幼儿的嗓音。另外,更重要的是家长能经常联系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作家、演唱方法、乐器等引导孩子的认知。并通过孩子的想象联想去理解音乐作品,逐步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家长要及时鼓励引导幼儿表演在幼儿园里所学的音乐歌曲,防止幼儿形成害羞或“好表现”的行为的出现。
家庭是孩子来到世界上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和主要照顾孩子的其他成员是孩子受到教育影响的第一任老师。婴幼儿时期是儿童接受艺术教育的良好时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时代错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
三、幼儿园中的音乐教育
儿童对音乐美的反映更为强烈,孩子都能在音乐声中兴奋起来,音乐的节奏能与儿童生命的节律产生共振。因此,儿童特别喜欢音乐,幼儿院中的教学基本采用音乐教育并行实现的。
1.学前阶段音乐教育特点。
(1)起步低――学习内容均应从最简单的元素开始。
(2)过程长――要经过幼儿若干个周期的无数次游戏活动。
(3)目标多――最后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潜能的发掘。
2.幼儿园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音乐教育不仅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及对自尊心差的儿童、特殊儿童以及问题儿童有一定影响,同时音乐游戏能开发右脑,增加幼儿学习的动机。加强自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并且能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音乐教育的经历通常还会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最后,幼儿园应以审美为核心进行幼儿音乐教育。
3.幼儿园中幼儿音乐教育的实施。
(1)传统的音乐课。对于有些幼儿园中的音乐课,只是让教师根据课本,谈一首曲子,孩子在座位上跟着唱,直到唱会,记住歌曲,这样做便是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因此,推荐使用一些动物的叫声的音乐,如猫的叫声,让孩子表现猫的动作,形态,特征,可以是用手在嘴边当成胡子,拉几下,也可以跟着音乐学小猫叫,更可以,学猫的走路方式,或者舔毛的样子,这样让孩子自己创造表现动物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教师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引导和保护。
(2)其他课程中的音乐教育的穿插。在英语学习中,虽然现在还有很多幼儿园特别是公立幼儿园没开始进行英语口语的教学,但英语教学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进行幼儿英语口语的课程中,都是让孩子反复唱英语歌曲以记住音律,从而使幼儿能很快的记得所学的英语单词。而另有研究表明,在阅读乐谱和音乐演奏方面的明确指示教学法,会大大提高数学的推理能力。因此,音乐能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幼儿通过对音乐的认知学习,会对数学中数的概念,推理能力都有所提高。
(3)午休时的音乐教育。音乐是一种油,当儿童在上完一堂“学本领”的课后,幼儿的大脑必定是处于疲劳状态,这时,便可在幼儿自由活动时放些舒缓的歌曲,而在幼儿睡眠过程中,音乐也能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
(4)幼儿园中,幼儿音乐教育对使用的教材的要求。
第一,要有真正的音乐游戏和儿歌。比如《拍手舞》便是一个边唱歌边游戏的音乐游戏活动。让孩子一边唱歌,一边跳,寻找自己的好朋友。这种游戏舞让孩子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简单的肢体动作。通过音乐,视觉,运动觉,形象思维的参与,提高大脑的使用率,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二,能学到真正的民间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增加一些戏曲课程,或兴趣班,如国粹京剧、上海的沪剧、安徽的黄梅戏、东北的二人转等的地方戏曲,一方面能保护地方戏曲的传承,一方面也能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篇11
在感受节奏和节拍这一方面,对于3―4岁这一发展阶段的幼儿,根据儿歌教学具有内容浅显、篇幅短小的特点,儿歌教学中所涉及的节奏型也以2/4拍居多,节奏以简单组合为主。例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中间设计的节奏型为2/4,可表示为“titi ta,titi ta,titi titi titi ta,titi titi titi ta,titi titi titi ta。”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手和脚,手拍节奏,脚打节拍,让节奏更易于被幼儿所接受。虽然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区分节奏和节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这一阶段让他们在无意识中进行感知,这是有必要的。这样能够在幼儿发展的初级阶段帮助幼儿建立基本的节奏和节拍意识,为以后接触音乐演唱和音乐表演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仅注重让幼儿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良好品格的熏陶。对于这一点,儿歌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儿歌教学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正因为这一点,在日常的儿歌教学活动中可以很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根据3-4岁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儿歌主要以轻松活泼、简易的内容为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幼儿感受节奏、韵律给他们带来的愉悦。4-5岁幼儿可开始接触伴有乐器演奏的儿歌表演,让幼儿在简单的儿歌表演形式中加入打击乐器的合奏,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助力。5-6岁幼儿的创造力和控制力发展趋于成熟,在儿歌的选择上可以加入更多的创新部分,内容的选择可以多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生活气息浓厚的儿歌,例如《过新年》等。
二、儿歌中音乐元素的分析
⑴儿歌中的节奏。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学龄前幼儿掌握节奏型的规律依次为2/4 、4/4 、3/4、 3/8、 6/8。
奥尔夫认为对幼儿音乐素养的训练最基本的应为节奏训练。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最初就是从朗诵字词、姓名的节奏教学开始的。例如:在身边找几样幼儿认识的实物(从单字或双字节开始):纸、笔、杯子、电话。将这几样物品以一字形无序摆放,让幼儿一边念名称一边拍手,有多少字就拍几下。比如说,排列成杯子、笔、纸、电话,其隐藏节奏型则为XX X X XX。这种巧妙的办法非常适用于刚接触节奏的幼儿,从生活中寻找节奏,能有效的增加幼儿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中从生活中寻找音乐的方式可以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⑵儿歌中的创编。儿歌中的创编是指在原有歌词或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幼儿自身的思维加工,产生的新的符合原有节奏、节拍的歌词和律动动作的过程。儿歌创编能给幼儿带来了许多有趣的经历,在创编活动中幼儿的音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在活动中的点点跳动获得了提升,幼儿对创编活动的喜爱也随着成功的体验获得了升华。
三、儿歌的音乐教育方法
1、提供乐理基础知识,初步了解音乐符号。乐理知识在幼儿阶段已可以有简单的接触,当然,教幼儿与教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幼儿有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认识实物的无意识性强,形象性思维占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基础的乐理知识传播要幼儿化。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五线谱可以变成大池塘、音符可以变成不同类型的小蝌蚪等。用这类儿童化的形式,能够让幼儿在无意识当中去认识五线谱,积累乐理知识。
2、体味不同的表演方式。儿歌的诵读与儿童歌曲的演绎一样,同样可以分为独、齐、轮、领与齐、对和合。这种念儿歌的多种形式对于幼儿以后的歌唱起了奠基的作用。
独念儿歌是指一个人诵读儿谣,由一个幼儿朗诵,可以适当加入肢体动作。
齐念儿谣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诵读相同节奏的儿谣,这种形式在当今幼儿园中是最为普遍的方式,幼儿掌握起来也非常的简单。
轮念儿歌是指分两个声部按一定时距轮念同一节奏的儿歌。
例: 《风来了》
2/4 风来 啦,雨来 啦,雷公 背着 鼓来 啦!你敲 敲,我敲 敲,敲得 雷公 弯了 腰。
风来 啦,雨来 啦,雷公 背着 鼓来 啦!你敲 敲,我敲 敲,敲得 雷公 弯了 腰。
领与齐是指由一个领读儿歌众人齐念儿歌组成。
例: 《小兔乖乖》
4/4 (狼)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兔子)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
3、感受儿歌情感,投入情感诵读儿歌。儿歌作为一种传统的语言艺术样式,与童话一样,最初都是从民间文化的原野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在一本童话集中有过这样一段话:“带着民间纯朴的天性和丰饶的情感,操着民间天然的语汇和温婉的语调,古老的童话进入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记忆之中。”显然儿歌也是如此,儿歌编纂者在编儿歌时一定也赋予了儿歌特殊的情感。
篇12
视唱练耳学习要想有所成效并非“临时抱佛脚”可以达成,很多家长在孩子急需用时才着急找老师狂补恶补,这些作法是不可取的,也是没有实际效果的徒劳,因为视唱练耳学科的专业特性是需要长期的学习与训练,实际效果才能通过诸多方面显现出来的。视唱练耳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能使幼儿在听、唱、记、能力方面得到锻炼。通过幼儿教师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掌握一定的自学能力,培养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感知、理解、表现音乐的能力,力求让孩子在无负担、无压力的条件下完成学习。先学而后有所用是这门专业课程的辅助特点的体现。这就更加说明了视唱练耳要从娃娃抓起,因此,视唱练耳就必须成为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专业学习中的基础训练内容,“视唱”就是看谱即唱,“练耳”就是听记谱例。能够准确按照一定的指示内容完成音高和节奏即可称为是“视唱”。凭借准确快速的记忆力和判断力记写音高和节奏内容称为“练耳”。音乐本身是一种非语义性的“语言”,让孩子们把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用音乐与节奏的方式唱出来、读出来是对儿童语言训练和提高直接有效的手段和形式。学前音乐教育具备着儿童语言发展的诸多要素。没有歌唱和节奏的学前音乐教育是不完善的音乐教育,视唱练耳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高和乐感能力,而且还是间接提高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专业特性和作用。它有着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和发展空间。我国常规幼儿音乐教育大体分为四项内容:唱游活动(也分为唱歌活动和音乐游戏)、韵律活动、打击演奏活动、欣赏活动。在3——6岁这个确定音高、节奏感最佳年龄进行机械性识记训练,可以培养牢固扎实的识谱能力,是训练歌唱、乐器和欣赏的基本技能的先决条件。通过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实例发现,视唱练耳教学在幼儿期开展至关重要,这就迫切要求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确立正确、科学、独特的教学方法。
三、视唱练耳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普通高中和幼儿师范中专,音乐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对于专业实践技能的了解和掌握能力薄弱,尤其表现在视唱练耳能力的差距悬殊,具有较好专业基础的人数很少,大部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训练还是个零程度,认知识谱、音准、节奏等专业概念薄弱,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视唱练耳学科进度,还对其它相关专业如声乐、钢琴等技能学科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如何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视唱练耳能力是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技能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刚入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快速展开合理教学的有效途径。学前幼儿期是学习音乐的黄金时期,据统计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是从这个关键时期开始音乐的学习和熏陶的。音乐教育中的听、唱、节奏的活动积极推动儿童良好的身心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渗透到儿童的品德修养教育中来,而这也正是视唱练耳专业研究、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游戏和舞蹈教学中了解节奏的重要性,音乐的起伏必定带动身体律动,一些著名的音乐教学法,如:柯达伊的“手势教学”、奥尔夫的“声势活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法”都极力推荐用身体运动来体验节奏,从而培养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在音高能力的培养方面,专业人士也提倡在3——4岁开始采用固定的音高乐器,如钢琴来开展固定音高的趣味教学,利用年龄的优势特性,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童子功”。因为在这个学前年龄阶段,儿童辨别音高的能力最强,这无论对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打基础,还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士,都是非常重要的时期。1、学前教育阶段重视视唱练耳训练,必须重视在大专院校的师资培养上加大力度。2、让未来教师在学习阶段提高对视唱练耳课程的重视程度。3、授予未来教师最行之有效的识谱和打节奏的方法,快速提高其任教能力。
四、学前教育专业在视唱练耳实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培养自我正确读谱的习惯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不要看到谱例随看随唱,而是要求按照惯例看调号、拍号,能够自我衡量适合的演唱音区,再看看有无音高和节奏型难点,这样对视唱谱例有一个总的结构概念,唱起来才会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可控性,速度也会控制得恰到好处。2、强化普及基础常用乐理知识,为训练做好铺垫和保障。为了能够达到对儿歌看谱唱词的良好效果,多唱、多听、多练习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个自习环节。3、有所侧重,查漏补缺。学生练习视唱更要注重错误细节的反复练习对于容易唱错的地方慢速度练习,反复巩固,切忌毫无目的的从头到尾通唱,做到精唱与泛唱相结合。4、学生之所以练习的速度慢,效率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练习的方法欠妥。科学地进行视唱练习应该做到“五到”,即“眼到、心到、手到、口到、耳到”。看清谱例中标明的调号、拍号以及各种音乐符号;浏览谱例,做到提前预知对旋律的起伏、力度的正确处理;把谱例准确地、有表情地唱出来;能够用耳朵控制音准、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边唱边感知拍子,节奏型的准确并把握好速度的快慢和节拍的强弱。5、多加强平时独立视唱的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展示性心理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平时练习是唱的很理想,但到考试或展示练习时就没有效果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做临时抽查抽练的教学环节,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6、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听觉的艺术,是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对流畅的旋律线条加以展现正是视唱中所要培养和提升的识谱能力、音准、节奏以及音乐感受能力。视唱是舞台演唱的前奏,需要在把握好音准、节奏的基础上,注重力度的强弱,速度的缓急,气息的流畅和完整,并且采用轻巧、柔美的声音再加上巧妙的发声方法把每个乐句表达到最好的听觉效果。
篇13
(一)明确教育目标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幼儿教育师资中的重要力量,要明确教育目标不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其培养目标应准确定位在以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理念下,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声乐教学过程中注重实用性。
3至6岁是幼儿成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声乐教学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创新能力、性格培养等方面具有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声乐教学中,更要注重实际,注意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学前教育新形式下的岗位需求,注重声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1.注重授课内容的专业性。
针对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存在的教育理论基础薄弱,声乐技能技巧基础差,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的情况,应首先对教学内容的做出调整。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在学生的声音训练上已形成一套经验,应该继续发扬,关键是在此基础上加强幼儿歌曲教学。侧重声乐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声乐的气息、喉位的稳定、共鸣腔的运用等歌唱基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欣赏知名歌唱家的歌曲和演唱视频,增强学生的声乐意识。引导学生欣赏幼儿歌曲的演唱和表演,增强学生的专业性。许卓娅编著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日本品川三郎编著的《儿童歌唱发声》等书,其中关于歌唱教学的观点与成功经验都对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有很大的启迪。作为补充材料可以让学前专业学生较早接触幼儿园歌唱教学内容,为未来的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2.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传统声乐教学先是发声练习、然后学习范唱、学谱、填词,再进行艺术处理,采取的是大课集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在唱主角,学生仍然处在被动的状态。大课授课模式,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对解决基础理论和培养基本能力,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等等,具有优势。另外,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采取小课教学,有针对性的结合全班同学的基础条件和个性差异等情况,将其分成若干个教学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针对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差,声乐技能水平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教学中容易被忽略,产生急功近利思想。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循序渐进,在打牢声乐技能基础时,更应加强学生的声乐演唱的表现力、演绎能力和感染力的培养。将大课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在小课中纠正。将小课中发现的个性问题,在大课中提出,引起注意。面对幼儿歌曲活泼明快的特点,通过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学习空间的灵活性和一定程度的分组教学,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掘学生的潜质。减少学生来自内部、外部的约束,克服羞怯感,从而变得主动活跃,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
实际教学中利用民族唱法教授学生演唱技巧的同时,让学生把民族唱法技巧灵活运用到幼儿歌曲的演唱中。篇幅简短,结构单一,内容浅显,思想单纯,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易唱是幼儿歌曲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幼儿歌曲的特点,运用演唱技巧,设计表演动作,教唱幼儿歌曲。民族唱法具有声音靠前集中,音色清脆明亮的特点,运用民族唱法进行幼儿歌曲演唱可以尽可能的“模仿”幼儿甜美明亮的音色。在幼儿歌曲教学中,还要教授学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歌曲教学实践。如幼儿歌曲《拔萝卜》我们可以把她设计成表演类型的幼儿歌曲。首先我们要讲一个关于萝卜的故事。老师在讲完这个故事后,用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回答问题,引导孩子理解并记住歌词。老师在范唱中,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因为这首儿歌角色比较多,老师可以用头饰来提醒。经过老师几遍的范唱,幼儿已经基本会唱歌曲,教师就要让孩子们唱出来(可根据幼儿演唱的情况对幼儿的声音进行简单要求,如,音量要适中,不要大声喊。)等幼儿都能熟练演唱歌曲后,让幼儿发表意见讨论各角色如何扮演。商定好角色扮演后让幼儿戴头饰进行歌曲演唱表演。这首幼儿歌曲的基本教学程序为:故事、歌曲、表演。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歌曲教学过程中,通过范例教学让学生总结归纳,确立幼儿歌曲教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