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1

2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 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作物本身的节水能力

现阶段,研究比较热门的节水技术就是对作物自身的接水潜能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开发,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节水能力,因此,在进行生物技技术节水方法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作物的自身生物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将其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去。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从作物自身生物技能入手,在做好作物生物节水技术的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农作物的茶凉以及对水分的利用率。最终保证将水是从传统的湿法生产转变为高产量、高品质变化的关键技术。

2.2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也就是区别与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在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中研究比较热门的技术主要包括了天然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对生活污水能进行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苦水和咸水经常处理之后回收利用,这些技术都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各个国家重点研究用于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研究领域。同时这些节水技术也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我们在进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上述的几个技术进行充分的研究。

2.3 节水技术研究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的高新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这些高新技术与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进行完全的融合和发展,使得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逐渐的进入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领域。目前,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合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作物生长周期进行模拟发现作物的节水点在那个阶段,然后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就能根据模拟的节水点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其次,通过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对本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节水因素进行实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一种就是利用3S循环技术对作物的需求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对作物生长的蓄水情况进行智能监测,并结合有效地动态信息管理、采集、传输和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对需要灌溉的农作物面积进行有效地灌溉处理。

2.4 新材料和设备不断的应用

在未来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趋势采用功能齐全,能耗低,环保、经济节约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不断促进现代节水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产品的应用性能,保证设备和产品能够更好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而服务。

3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建议

3.1 积极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知

篇2

1.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科技的发展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其技术创新体现出了以此几种特点:首先是投入成本较高,目前的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主要是以高科技为依托,在实际的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此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另外是开放性,与传统的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与各个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渗透。差异性,在对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实际的要求和需求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这就体现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差异性[1]。最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特征,体现出了集成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模式。针对其主要发展趋势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新型技术的支持下,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将重点从基础建设逐渐转移到了资源整合方面,希望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针对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逐渐将传统的单一环节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服务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1.2主要发展策略

在对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利用中可发现,对其技术进行创新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行开发和研究,并且对配套技术进行研发,这一阶段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来进行投入。第二个阶段是通过政府、相关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来对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建设,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引导。在最后一个阶段中,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新型技术和产业,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作为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其中发挥了主体地位的作用。

2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2.1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在目前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中,其整体精细化程度不高,常常会出现农业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情况,针对农业种类的不同,需要对全球定位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生产精准作业体系,进一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2]。

2.2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主要指的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运输方面的自动化程度。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储存成为了目前农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的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智能加工设备的开发、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其冷链的运输控制。这样的数字农业技术能够进一步对农产品进行开发。

2.3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指的是农产品的交易信息化,针对目前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信息流通不通畅等情况,需要在相应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符合当地农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交易系统,以此来提高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通过对农产品数据库的建立,对农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发和创新,并且与相应的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协作开发,将手机和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入到农产品的交易过程当中,以此来对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进行完善[3]。

3结束语

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需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针对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峥,张鹏飞,黄志文.省域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J].软件导刊,2014(12):7-9.

篇3

作者:张永杰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状况看,明显存在不足的现象,经费的支持度偏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看,其绝对规模比较大,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农业部门本身规模来说,呈现相对比较小的局面。科研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农业科研具有人力资源集约型的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农业科研能力,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要求看,具有几个显著性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正规性教育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弱。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需要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现阶段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农业科研、技术水平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之间存在分离的问题。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的降低,农业科技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比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属于同一个部门领导,因此二者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机制,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农业推广和农业科技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整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省部级可科研成果达到6000多项,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达到30%。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率转化达到60%,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成果转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性质认识不清,对市场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受到短期效应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时间人们放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大幅度削减农业科技推广的事业经费,这样形成了所谓的断奶、脱钩政策。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危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成果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和传播在农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交流落空、技术指导失灵,导致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自身存在问题,行政干预性较强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负面影响。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报表和指标等形式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科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附属物。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策略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调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环境。在集约型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推动农业科技全面发展,通过农业科技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从技术进步行为角度看,需要从农业技术选择的决策者向农户技能服务的方向转变,从根本上诱导农业技术选择。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信息服务水平,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服务。根据用户导向基本运行机制向农户型推广机制方向转变,建立以国家推广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其次需要提供风险保障服务,针对新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建立保险业务,如果农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受到一定损失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服务机制,针对技术选择问题需要投入各种要素,政府必须进行监督服务,从根本上减轻中间商对农户的盘剥,从而达到降低农户交易成本的根本目的。增加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研发展的后劲。现阶段需要明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按照法律的模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的比例,政府应该成为农业科研投资的主体,从宏观上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从而达到保证和维持农业科研活动达到最优选择的根本目的。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筹集机制关系到农业科研发展的整体趋势,通过开展多种渠道的经费筹集机制,从而达到丰富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的根本目的。所以单一化的政府农业科研投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所以需要开展其他模式的筹资渠道来弥补政府筹资的不足,当前需要制定有利的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从而鼓励企业对我国现代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从而实现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这才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略。农业科研基金的管理体制建设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需要对农业科研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规范的农业资金归口政策。健全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篇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创新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的新时代,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工作应当上升到更高层面,但目前一些地方在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过程中,还没有将“互联网+”与之进行有效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在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要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积极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有效策略,提升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整体水平。

1“互联网+”对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重要价值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在我国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的新时代,对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具有重要价值,重中之重的就是能够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进而使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将“互联网+”应用于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当中,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模式创新,特别是能够使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更具有信息化、网络化乃至智能化特点,比如通过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平台,能够使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更具有针对性和效能性,特别是在应用信息化手段方法能够实现多元化和系统化;将“互联网+”应用于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当中,还有利于提升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互动性,比如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可以根据农民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进而使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具有较强的特色化;将“互联网+”应用于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还有利于提升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实效性,比如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现代农业技术需求情况,能够为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提供一定的支撑。

2“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制约因素

尽管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持续深入实施,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改进。有的在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特别是不注重坚持以人为本,没有从农业、农民的实际情况入手,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相关的软件体系和硬件体系建设不够到位,而且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人员的信息素养同样有待加强,这就直接导致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无法实现更大突破,甚至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相对比较薄弱;有的在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过程中缺乏分类性,特别是不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类推广”,比如没有将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当中,在收集和分析需求信息、发展趋势等方面不够到位,同样会制约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有效开展;有的在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过程中缺乏拓展性,特别是在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方面缺乏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效衔接与互动,同时在应用网络技术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方面缺乏规范化和系统性,相关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咨询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等等。从总体上来看,尽管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也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但按照较高的标准和要求来看,一些地方在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过程中还不适应“互联网+”时代,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努力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模式,最大限度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步入创新发展轨道。

3“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优化策略

3.1强化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针对性

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一定要在强化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针对性方面下功夫,特别是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把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平台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切实加大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信息化、网络化乃至智能化建设,进而为提升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针对性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可以建立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大数据平台”,切实加强对农业技术需求情况的调查、收集与分析,为有针对性的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应当大力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APP平台建设,构建农业技术基层培训、指导、咨询服务载体,并且要不断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资源体系建设,建立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数据库”。

3.2抓好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分类性

要想在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中更有效的应用“互联网+”,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更加高度重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农民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推广,进行使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更具有特色化和有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在构建多元化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平台和载体的基础上,强化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内容的分类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比如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培训”,再比如还可以运用微信、QQ平台开展交流、互动等活动,这对于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分类性的基础上,还应当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入手,运用信息技术、动画技术、视频技术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工作,强化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有效实施。

3.3突出现代农业技术基层推广拓展性

篇5

众所周知,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随着种子、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技术使用量的增加,其市场供应价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而此时农产品的价格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与此同时,政府税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畸形发展,让农民苦不堪言。农村在经过了短暂发展之后,再次陷入发展的困境。农民在现代农业技术方面的投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利润被市场无情地攫取了。2006年,我国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了农业税,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实行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农业方面的惠民政策,希望稳定农业的发展。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补贴政策并没有真正起到“稳定剂”的作用,因为它们根本应付不了现代农业技术市场价格提升带来的影响,国家的补贴被市场以提价的方式剥夺了。另外,虽然政府给科研机构提供了很多科研资金,但实际上,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中有一部分却以商品的形式进入了市场,变成了企业赚取利润的工具,根本没有真正起到惠农的作用。另外,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企业就成了主要的税收对象,国家对企业税收的增加必将使企业将一部分税收以提价的方式转嫁到农民身上,这样,农民无形中就成了被征收对象。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主要受益者,而农村则依然被排除在受益群体之外,农村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牺牲品,农民成为市场的“雇佣工”,依然得不到应得的利益。

二、城市和市场对农民的控制作用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发现,农民始终处于“雇佣工”的地位,被城市和市场控制住了,而现代农业技术则成了控制农民的工具。农民虽然是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主体,但却被排除在受益群体之外。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导致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弱,进而导致土地的资本性质逐步降低。从实际调查发现,土地已经由发展资本变成了一种简单的生存资本,农民现在种地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口粮,而不是为了获取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农业已经彻彻底底地变成了农民眼中的“副业”。从农民的视角来看,土地的资本性质逐渐降低的原因是货币的资本性质正在逐步增强,而他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和依赖性也越来越大。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的需求层次比较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当时,农业生产既能够满足农民对食物的需求,也可以换取一定量的货币,满足其对货币的基本需求。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农村则继续被边缘化,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民对城市生活也产生了向往,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农民需求层次提高的表现,也是城市的高层次需求引诱的结果,但是,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实地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开始模仿城市人的生活,建造楼房,购买高档次的生活用品、衣服等,希望能像城里人一样。但是,满足这些需求却需要越来越多的货币的支持,因此,农民对货币的需求和依赖性必将越来越强。另外,农民生活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这些都导致农民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而此时,仅靠农业生产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了,货币成为农民追逐的目标。尽管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变弱了,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并没有抛弃土地,因为土地依然是他们生活的一项重要资本。为了能让土地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他们只能继续选择使用现代农业技术,而面对现代农业技术价格的不断攀升,农民只能选择少用或者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技术,但是,这样又会影响农产品产量的提高,由此可见,农民根本摆脱不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控制,他们已经对现代农业技术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而且他们的实际反抗能力很弱。

三、农民工的“雇佣工”地位的产生

面对现实困境,农民只能依靠自己,用弱者的武器来反抗现实社会。而外部世界对他们来说又是陌生的,他们每走一步,都充满了风险。但是,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铤而走险,自谋出路,选择了进城务工,以获取生活所需要的货币。农民进城务工也对农村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生计模式的改变,他们的身份也从一维的“农民”变成了二维的“工人—农民”。农民进城务工主要是为了改善其生计状况,这也说明原先的生计模式已经不具有可持续性或者继续发展的希望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也说明了他们对现有生计模式的否定。由于农民进城务工是被迫的,所以,农民生计模式也是被迫转变的。虽然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现如今,农民工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其实,农民进城务工是为了获取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货币,希望有一天能够拥有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成为一个“城里人”。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他们根本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他们实际上成了城市的“雇佣工”,他们依然是很多人眼里的“贱民”。

篇6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技术的创新一定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基础和保障性的支撑条件,在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技术的供给是连接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需求的纽带,它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和促进农业生产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纵观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只有走科技兴农之路,农业才会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

2.农业技术是巩固农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科技含量低,粗放式农业较为普遍,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与支持。

3.农产品安全的关键需要应用农业技术的合理应用

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频频出问,农产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式大大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一系列农业产品安全问题带来负面影响,都需要各有关部门大力推广相关的农业技术,只有使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才能效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控,并保证农产品安全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性的提高。

4.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基础保证

在市场经济迅速推进的前提下,农民的收入和经济来源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不管收入以何种方式存在,在农业生产与发展中,基于农产品是农民增收最重要的来源的基础前提下,依靠农业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才能够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站有率和品种的多样化形成,因此,结合我国市场多元化的需求特点,依靠多元化农业技术的支持培育出对口、对路的农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也是稳步落实与推进中央“三农”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二、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缺乏工作积极性

我国尚缺乏必要的农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储备和分配上存在不科学的弊端,部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较低,在促进农业推广意识上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农技推广部门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差

目前,政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在农技推广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技推广部门的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技推广部门基础设施办公条件很差,大多数推广部门不能上网,有的地方连电脑都没有。推广手段比较落后,交通工具缺乏而且落后,影响田间调查及科技下乡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3.农业技术种类缺乏

虽然我国的科学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但是,在农业技术的发明和创新上却仍然呈现出一种匮乏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我国的农业技术种类缺乏,新型技术在技能创新方面存在着不足,制约着农业化的发展。

4.管理体制不规范

现在多数综合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站、由乡镇政府管理,县级农业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农业部门管事不管人,乡镇管人不管事,造成农技推广工作管理脱节。

三、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1.多方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体系,是确保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大范围普及和推广的前提;建立制度与组织保障体系,可明确各级农技推广服务的职能职责,强化管理,增强服务水平,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良好运行的保障。建立农技推广经费保障体系,可最大限度保障农技推广活动正常开展。

2.加强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素质

长期比较单一、强度大、简单重复的工作,使从业人员的知识逐渐老化,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的进行科技培训,不仅要培训知识、还有培训技能,并将培训成绩作为任用、晋升的依据。并适当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待遇,使其能够安心为民工作,保证其稳定性。

3.提高农技推广效能

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市场需求、农民需要开展工作。根据农民、农业的实际情况改进其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完善服务模式、转变服务理念。改进推广方式,从单一的推广方式过渡到综合的推广方式。同时,在服务内容、技术方面也要不断改进完善。在服务技术方面,改变原有的种植为主的形式,实现向牧业、林业、加工业等全面发展。提高与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实现农业的全面发展。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形成

篇7

1“互联网+”农业概述

所谓的“互联网+”农业,就是指将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融入互联网技术,使农业发展趋于科学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在“互联网+”农业模式下,传统农业的时空限制不再成为问题,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互联网+”农业能够适应发展需求,对于农业产业的改造与升级而言无疑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目前,关于“互联网+”农业模式,我国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现阶段对其经济效果的评估也并不全面,然而就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而言,该模式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2.1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致认可,在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中,该模式发挥着巨大作用,其能够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成果,使新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并且能够为农民提供培训,促使其职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总而言之,为了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将“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2.2有利于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将移动网络传输设备运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中,可以使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得以上传,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相关信息得到有效搜集与整合,基于此对其采取专业处理措施,就可以使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而支持政府与企业作出正确决策,提高公众服务质量,为推动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3推动科研、教育与推广相结合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科研、教育以及推广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农业成果转化率得到有效提升。站在推广人员的角度,他们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搜集相关信息,而农学院则可以基于信息需求,对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行研发,在学习与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推广人员只需要利用互联网即可,并且还能够通过基层推广结构,将这些技术手段提供给农民学习,如此一来供需对接问题就得到解决。

2.4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技术推广强调的是生产的精准化发展,并且需要对网络化农业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加以运用,使环境感知、实时监测以及控制自动化得以实现。其次,在精准化作业的实施过程中,耕地生产潜力也得到充分挖掘,这样就可以减少生产投入成本,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站在农民的角度,他们可以利用手机等设备对农作物生长基本要素进行学习与了解,并在云系统数据分析的支持下,有效调整农作物生产方式,进而减轻他们的劳动压力。

2.5有利于环境污染控制

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在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污染问题更是愈演愈烈。而在“互联网+”模式下,传统农业思想得到巨大转变,农民可以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与认识,这样他们自然就能够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进而使农业化学物质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减轻环境污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6有利于网络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信息监测系统得以建立,该系统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例如灾害预警、耕地质量检测、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等,并使农业发展趋于“订单化”。与此同时,在云数据的支持下,农作物生产情况得到完整记录,消费者对农作物有一个深入了解,如此一来,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就得到解决。此外,基于农民培训教育平台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接受教育与学习。并且在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将视频或照片上传给平台,就会有专家为他们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农业科技也得到普及,对于农业推广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言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则在技术层面上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影响,并结合国内农业生产现状,采取有效运用对策,促使“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喻利春.浅谈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J].新农村(黑龙江),2016,(10):21.

篇8

2.1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作物本身的节水能力

现阶段,研究比较热门的节水技术就是对作物自身的接水潜能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开发,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节水能力,因此,在进行生物技技术节水方法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作物的自身生物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将其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去。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从作物自身生物技能入手,在做好作物生物节水技术的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农作物的茶凉以及对水分的利用率。最终保证将水是从传统的湿法生产转变为高产量、高品质变化的关键技术。

2.2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也就是区别与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在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中研究比较热门的技术主要包括了天然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对生活污水能进行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苦水和咸水经常处理之后回收利用,这些技术都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各个国家重点研究用于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研究领域。同时这些节水技术也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我们在进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上述的几个技术进行充分的研究。

2.3节水技术研究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的高新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这些高新技术与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进行完全的融合和发展,使得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逐渐的进入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领域。目前,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合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作物生长周期进行模拟发现作物的节水点在那个阶段,然后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就能根据模拟的节水点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其次,通过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对本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节水因素进行实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一种就是利用3S循环技术对作物的需求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对作物生长的蓄水情况进行智能监测,并结合有效地动态信息管理、采集、传输和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对需要灌溉的农作物面积进行有效地灌溉处理。

2.4新材料和设备不断的应用

在未来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趋势采用功能齐全,能耗低,环保、经济节约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不断促进现代节水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产品的应用性能,保证设备和产品能够更好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而服务。

3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建议

3.1积极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知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农业发展缺水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水资源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因此,在节水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好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都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节约用水从自身开始,在社会上还要积极的宣传和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得以全面实施的思想方面的准备。

3.2多部门联合工作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

农业生产中节约用水不单单是农业部门的事情,还包括了水利部门、气象部门、环保部门以及政府宣传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支持。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紧紧依靠一个部门的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对于上述的各个部门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综合协调办公机构,从组织角度出发为部门联合创建一个必要的条件;其次,按照项目管理的办法联合其他部门组织和实施;再次,制定完善的各个部门都能参与其中的规划方案,为保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充分发挥地方各个部门的作用。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只有保证全面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

篇9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随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潮流,政府也很重视及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因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1-3]。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研究及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到了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入WTO之后,面对环境全球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全球农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考验,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生态农业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自然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与组织适宜的综合性农业生态体系。

1.2 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保证农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把生物工程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4]。

2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的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少,淡水资源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从而决定了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路线,要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其次,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我国的农产品和制成品得到国外绿色认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最后,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概况

3.1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征

一是通过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资源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生态调节与循环作用;二是采用节能、节水的保护性技术措施,提高生态效益,增强生产创收;三是在方法上,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工程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与体制保障相互配合,合理组织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2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主要内容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发展生态技术,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取其精华构成具有系统综合性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包括:生物共生互惠及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农业资源保护与农业生产自净增值技术;水土流失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开发等技术;物质与能量良性循环与再生技术;立体种植与庭院相结合的综合利用开发技术;资源多层分级与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发的生态工程技术;农村能源互补型综合建设;能源副产品循环再利用技术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技术。

3.3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原则

尽管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结构有繁有简,但是均遵守以下各项基本原则:地域性、层次性、战略性、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整体与协调性等,以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产品数量稳定增长,产品高质量,经济上高效益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4 生态农业的技术

4.1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是指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连接技术。它主要包含:饲料接口技术、贮藏工程技术、肥料接口技术和加工工程技术。

4.2 庭院生态农业技术

庭院生态农业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产物,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农村充分利用庭院的设施、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从事适宜的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该技术包括庭院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这样可以改善小范围内的人类生活环境,如净化空气、美化生活、陶冶情操、防止噪声等功能。

4.3 高效立体种养技术

高效立体农业是相对于单一种植或养殖的平面农业而言的,是指在单位面积上,一定的区域或不同海拔高度内,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充分利用温、光、水、气、土等条件和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投入,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其特征是能实现生物种群间的最佳结合,充分发挥生物间的相生相克作用;实现农田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生物产品的多层次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保持土壤肥力的永久使用。

4.4 农业水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供水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节水农业是以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为目标,以各种工程和非工程的措施为手段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本质是提高应用于农业的单方水的经济产出效益,包含工程节水技术、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等多种节水技术。

4.5 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农村资源短缺,利用水平低下,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节约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尽最大地可能开发和利用的洁净能源替代含碳量高的矿物燃料,这是我国能源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政府有关部门目前高度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地适宜地积极发展秸秆气化、风能和太阳能的清洁能源,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5]。

5 结语

生态农业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整理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找出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中出现的技术类型,总结成功的经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进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使生态农业产业化走向好的发展道路。

6 参考文献

[1] 黄海滨.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36-3653.

[2] 章力建,朱立志,蔡典雄.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与模式[J].农业技术经济,2005(3):2-5.

篇10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篇11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和问题。本文在实地调查了解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的对策建议,对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重要因素。许多地方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因机构改革和经费不足等原因,存在着“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推广方式单一、手段落后,科技成果推广不力,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

一是机构队伍不稳,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据调查,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农技、畜牧兽医、林业园艺、农机站平均人数为25人,正式人员90.8%,专业人员85.7%。具有大专以上学历54.4%,中专30.6%;高级职称仅2.5%,中级职称35.8%,专业素质不高。

二是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的工资偏低。据调查,各乡镇农技站每年事业经费约70.3万元,其中财政拨款的占总事业费支出的72.5%,有1/4~1/3的事业费支出要自己解决。虽然乡农技推广站的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由财政拨款,镇政府支付,所谓财政全额拨款,也只是负责基本工资,承担公益性职能所必须的经费没有着落,工资福利由镇政府和自收自支解决;一线推广人员根据农时季节安排下乡推广指导工作,每月下乡10~20天,平均工资1.8万元,工作辛苦,待遇偏低。

三是设施条件落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大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购置或兴建的,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设施老化,服务功能下降。

四是推广人员缺乏培训。省农业厅经常举办由省专家主讲的各类培训班,但每年有机会参加的乡镇科技人员只有1~2人,仅占5%~8%,基层科技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多数县级农技部门尚没有对乡镇科技人员进行培训的计划。造成现有农技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较低,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五是科技推广缺乏后劲。乡农技推广站设在乡(镇)政府,由乡长负责行政管理,乡农技推广站长负责技术工作。2000―2002年乡镇合并,将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管理站、经济管理站合并为一,成立了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采用人员聘用制,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部分人员被分流,许多从事农业技术的人员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导致农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技推广后劲不足;加之经费不足,人事权管理等问题,与上级部门业务脱节,因而一些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基层农技人员往往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和处理繁杂的事务,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实施和成效。

2.农民素质不高,接受能力较差,是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技术推广与农民素质提高并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看,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平均在44.6岁,50以上岁的占36.5%,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25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因而,技术推广与素质提高同步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的不断加快,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进一步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差,市场意识缺乏,造成后劲不足,效益难以提升。表现在:

一是自繁留种现象依然存在。调查表明:在种植业中,购买来自农技站或种子公司的农户占72.6%,在集贸市场购买的占13.7%,自留种的占12.4%。在养殖业中,42.9%是从畜牧站或良种繁育场购买的,从集贸市场或邻居家购买的占18.6%,自繁留种的占38.6%。

二是施肥偏多,施肥方式不尽科学合理。从调查看,平均施肥量318.9公斤/亩,尿素、磷肥、钾肥、复合肥的比例为1∶0.61∶0.61∶1.57。农民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多施氮肥,而忽视磷、钾肥施用的不良习惯,施肥比例趋于合理,但施肥量仍然偏多,多为一次性撒施,施肥方式和施肥时期不尽科学合理。

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应用新技术积极性不高。从调查看,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农户采用农业科技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承受更高的机会成本。许多农民在权衡各种机会的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放弃采用农业科技成果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加之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化肥支出占相当的比重,约387.6元/亩,投入与产出比为1∶2.23-13.90,以蔬菜最高,果树次之(1∶4.67),经济作物居第三(1∶4.16),粮食作物最低。扣除种子、农药、柴油、水、电等生产资料和作业成本,种植业效益依然较低。

3.农业规模小,使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难度增加

中国的农业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型小农经济,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而且调查中,有68.4%的农户不愿意将土地承包给他人,在有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中,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比例仅为11.9%,大多数农户仍倾向于保留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对于土地种植种类、耕作方式等方面,每一个农户都有其充分的自。这种由农村土地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小规模的问题,不仅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规模效益区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成果的大规模推广和转化的难度,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4.科技推广与农户需求错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

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者和收益者,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最终得到农民的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民以取得效益为根本取向,对技术要求呈现多样化、高效化发展的趋势,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增加有效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而现行推广机制和推广方式偏重单一技术的推广,对新品种及其栽培管理技术的配套集成还缺乏有效的指导,对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重视不够;对节本增效、农产品安全及产后加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服务能力较弱,技术推广服务与农民的实际需求错位。加之市场信息不畅,影响了科技推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际效果。

5.科技培训的内容和效果得到农民的认可,但实用性和培训力度有待增强

调查显示,农技部门采用较多的是邀请有关专家或科技人员到指定地点为农民集中讲课(37.8%);其次是发放技术资料(24.0%),第三是科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作现场讲解(22.2%),第四是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13.2%)。多利用雨天或农闲采取定期举办农民田间学校等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利用黑板、门头、集日进行科技咨询、答疑、发放农事操作明白纸到各家各户指导农业生产;每年参加科技指导与培训的农民占78.9%,其中参加一次的占6.8%,二次以上72.1%。其内容以蔬菜种植、养殖技术为重点,分别占34.2%、25.9%;其次为果树和粮食生产,分别占18.9%、14.0%。从效果看,感觉满意或很满意的占64.6%;较满意的占33.9%;97.4%认为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帮助,但实用性差,接受培训的时间较短,力度不够。

二、加强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培训的对策建议

1.增加投入,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条件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科技创新与应用是关键,农业科技的创新与转化需要以国家持续不断投入为基础。因此,应加大农技推广机构经费投入,逐步改善乡、镇基层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以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发挥才干,增强农村科技服务功能。

2.加强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培训,提高基层技术推广队伍的业务能力

农民得到的技术服务主要来自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乡、镇两级农技人员(包括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服务。应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契机,以各级农业院校和培训中心为基地,结合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和对农业生产的全程技术服务、产业化经营和信息服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3.做好农民的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应将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作为首要目标,特别是强调对农村青少年的培养。要建立有效机制,整合各级农业推广、科研和教学等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从单纯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能力方向发展。通过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围绕重点推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进村入户,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对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和推广示范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扩散中的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

4.重视新品种及其栽培管理技术的配套集成,强化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

增加有效综合技术,重视管理技术推广。应加强以增产增收为目的,将主推技术配套集成为农民易学易懂的简单傻瓜式的节本节劳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强化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

参考文献:

篇12

农业;机械化;农机技术;农机制造

1现代农业机械的价值特性

马克思有关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农业机械作为一种技术、一种知识产出,不仅是科技人员有目的性研发而生成的劳动结果,也是在不断为他人所用、不断进行技术传播与交换的过程中产生出的一种新的价值。因此,作为一种技术商品、知识产品,现代农业机械具有其同类商品的共性。同时,现代农业机械还拥有应用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仅其在生产和创造的过程中,就已涉及工程学、基础力学、金属工艺、热力以及计算机电子领域;此外,受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变革、社会经济发展局势的转变,以及其他领域新科技、新技术的崛起,使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常态问题

(1)机械化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我国对农业机械方面的投资力度在最近几年有所增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仍无法满足国内目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求。同时,农业机械制造技术整体较落后,而针对农业机械的制造和研发又需要倾注大量资本,由此造成农业机械售价过高,大多数农民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机械化的农机设备,从而形成连锁反应,阻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应用。

(2)农业技术的水准欠佳。

我国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使用率较低,导致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其中,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尤其是农业电子检测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自动化设备应用较少,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推广和使用。

(3)农机制造的水平较低。

当前国内农业机械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生产的农业机械大多数只是对原有农业机械做了一部分改进,仅提高了机械的操纵性,并没有真正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如此不但增加了机械的复杂度,推高了农业机械的价格,还增加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动化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3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瓶颈的解决策略

(1)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应继续完善政府的资金投入体制,加大农业机械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农民、社会、政府、企业相结合的农业扶持体系,同时加大对农业机械制造商和农民的补贴力度,降低农业机械的销售价格,加快机械化农业生产设备的推广和使用,切实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从目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来看,其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发展趋势已经逐渐迈向产业化、市场化和服务化,广大农业种植大户将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促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存在,而独立服务于农村现代机械、展开维修和技术推广的专项人才也将成为未来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先驱。

(2)加速农业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将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即农业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增强,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增强又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则能够增加农业机械设备的需求量,进而促进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通过这个循环系统,便能够为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因此,扩大农业生产活动规模,结合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农业技术的创新速度,也是当前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

(3)提高农业机械制造质量水平。

提高机械设备的产业化程度和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水平,积极联合科研机构进行产品研发,在考虑农民购买能力、农业生产需求、产品使用性能、产品维修及保养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生产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以生产出真正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自动化农业机械设备;同时,还应拓宽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域,以“大农业”为指导思想,积极向林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方向拓展,以进一步挖掘农业机械化技术增收潜力。

4结束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具体到农业生产领域,只有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才能真正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的今天,必须切实推行农业机械化技术,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作者:谢赛 单位:长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作玉.论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06).

篇13

1.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融合当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处于发展阶段,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对弥补农技力量不足十分必要。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普通话作为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产业基础,在其中进行标准的深厚和融合,能够使农业经营主体保持融洽的沟通和交流。事实上,很多农业大会在参与新型农机推广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经验的学习和信息的交互。掌握流畅、规范、清晰、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减少语言沟通中存在的误会,加强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知识和眼界。

2.加快农业科技转化成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机行业追求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需要克服在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各项弊端,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尽可能的提高单位投入产出率。这需要相关部门加速对农业科技的转化,借助于普通话的融合,农业科技才能够拥有一批专业化、精英化、优质化的专业热技术人才,从生产技术培训、机械设备开放等多方面,引导广大农户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使集中的农业经营能够凝聚更高的发展效率,弥补农业技术存在的“语言技术交流断层”问题,进一步加强广大农民对于标准农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使普通话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3.降低农业生产资源浪费新型农业技术经营体系的建立需要从构建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投入生产,从而实现统一的耕种劳动、统一的服务和管理,以此实现对各种农业生产成本低的节约。熟练掌握普通话,就意味着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的相关说明,从汉语口语、汉语文字等方面做起,减低生产资料的浪费,以普通话为沟通桥梁,实现对农业技术的科学使用和管理。

4.拓宽农民致富增收的发展路径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农民需要掌握先进的种植理念,掌握健全的沟通、交流方法,使大批农民成为全面人才。让广大农户能够掌握普通话的交流技能,以多种培训增进百姓的精神面貌。例如,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文化站调研中发现,广大农户急需进行普通话培训,如果会说普通话,农民在新型技术管理岗位上,每月可增加两百到三百元的收入。于是该镇组织文化站结合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树立文化自信时机,把学说普通话作为新时代妇女文化素养提高的抓手,聘请当地高级教师担任讲师,开办普通话培训班,教授普通话。以此助力农业振兴。进一步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发展路径,让农户得到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新型农业推广形势下普通话存在的问题

从新型农业推广的整体形式上看,农户对普通话的使用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对普通话的接受能力较差农民受地方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的制约,无论是在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上,还是在对普通话的接受能力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制约性。一方面,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农业受自身因素的限制,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这也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扎实推进农村地区普通话推广工作,解决新技术中蕴含的风险性,满足农民的各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