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社区医疗的优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医疗的优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区医疗的优势

篇1

社区全科医疗以门诊和医院外的服务为主,具有许多医院内服务不具备的特点,人员少而精,一专多能,医师除做日常防治工作外,还要分工兼管社区全科医疗管理。全科医师不仅是社区全科医疗的实施者,而且也是社区全科医疗的管理者,他们必须掌握社区全科医疗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以便不断提高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服务等级、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社区全科医疗的管理包括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

社区全科医生在医疗保健服务中,既对社区人群健康负责,又对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负责,同时协调患者的需求和医疗保障制度及管理的一致性。

社区全科医疗的优势

全科医疗虽然是以现代医学科学为基础,研究和处理人的健康问题,但它也拥有不同于专科学术领域和服务范围的鲜明特征。

基层医疗保健:全科医疗是一种以门诊为主体的第一线医疗照顾,即公众为解决其健康问题寻求医疗卫生服务时最先接触、最经常利用的医疗保健部门的专业服务,也称为首诊服务。它能够以相对简便、便宜而有效的手段解决社区居民90%左右的健康问题;并根据需要安排病人方便而及时地进入其他级别或种类的医疗保健服务。正因为如此,全科医疗得以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医疗保健和医疗保险这两种体系的基础与“守门人”,它使人们在追求改善全民健康状况的同时,能够提高医疗保健资源利用的成本效益。

人格化的照顾:全科医疗重视人胜于重视疾病,它将病人看作有个性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疾病的载体;其照顾目标不仅是要寻找有病的器官,更重要的是维护服务对象的整体健康。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全科医疗服务中,医生必须视服务对象为重要合作伙伴,从“整体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全面考虑其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并加以解决;以个性化、人格化的服务调动病人的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健康维护和疾病控制的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

综合:这一特征是全科医学的“全方位”或“立体性”的体现,即就服务对象而言,不分年龄、性别和疾患类型:就服务内容而言,包括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就服务层面而言,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就服务范围而言,涵盖个人、家庭与社区,要照顾社区中所有的单位、家庭与个人,无论其在种族、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情况和居住环境等方面有何不同;就服务手段而言,可利用对服务对象有利的各种方式,包括现代医学、传统医学或替代医学;因此又被称为一体化服务。

开展社区全科医疗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社区全科医疗的确定与划分:我国大社区的划分也以行政区域为基础,农村以一个乡、镇为一个社区单位,城市则以一个街道或居住小区为一个社区单位。目前所设的乡、镇卫生院即可视为社区医院或全科医疗中心。由于城市人口居住比较集中,流动性较小,离社区医院很近,居民就医比较方便,因此,城市社区一般不再划分小社区。如果有一个居住小区离社区医院较远,居民就医不方便,则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小区中设立一个相应规模的医疗站。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地域辽阔,人多数居民离社区医院都比较远,就医不便。因此,可按人口分布情况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在大社区中再划分小社区,在小社区中设立相应规模的医疗站。

社区医院的空间和科室配置:我国三级医疗网的构成有两种:①大三级网,即省(地、市)医院-县(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或街道医院;②小三级网,即县(区)级医院-乡、镇医院或街道医院-村、巷卫生室(或医疗站)。在大三级网中,乡、镇卫生院或街道医院为一级医疗单位,应以提供通科或全科医疗服务为主,从理论上讲,不必设立专科。以提供一般的专科服务为主,从理论上讲,应设立一些大的专科,如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口腔科等。从职能上看,相当于社区医院的乡、镇卫生院和街道医院,既是一级医疗单位,又是二级医疗单位,可以在通科或全科医疗的基础上来设置各种大专科,这些医院中的医生都应接受全科医学的专门训练,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各自的专科特长,以期在提供全科医疗服务的同时,接受医疗站转诊来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一些基本的专科医疗服务,降低社区医院的转诊率。

社区全科医疗科的职责:①直接对外开展门诊服务,所有的门诊患者均由全科医疗科接待,必要时,请各专科的医生会诊或直接转诊给专科医生,也可直接将患者收住入院。②接受上一级预防保健机构下达的任务,负责开展预防保健服务,并指导各医疗站开展全科医疗服务。③接受各全科医疗站转诊来的患者。④协助专科医生治疗住院患者。⑤负责为社区医院所在地的居民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起中心全科医疗站的作用。⑥实施24小时值班制,保持其服务的连续性和可及性。⑦必要时,作为各医疗站的临时替补人员。⑧可分开内勤组和外勤组,内勤组负责社区医院内的业务,外勤组负责全科医疗站的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篇2

1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1.1社区卫生人员基本素质不齐 社区卫生从业人员大多为各医疗机构分流出来或原有人员,仅受过中等医学教育,这些人员部分政治思想素质不强,业务技术水平较差,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的理解,不具备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据资料显示辽宁省城区以下卫生机构主要由中专和少量大专学历人员组成,职称结构以初级职称为主,年龄结构以中年为主。沈阳目前参与卫生服务的2154各医务人员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120名,占4.77%,具备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的有526名,占20.92%,初中以下学历的有1868名,占74.31%[2]。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胜任社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这“六位一体”任务。在知识、工作能力方面尚需要较长的时间培训方能达到全科医生的标准,难以满足人们对健康需求的高水准,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效,影响社区的发展。

1.2敬业精神的缺失 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进取心,平时不注意专业知识的更新,很少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凭旧知识混日子,应付日常医疗工作,遇到危急重症病人毫无信心可言,一推了之。在患者心目中不能留下良好的印象,得不到居民的理解和认可,势必又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1.3房屋陈旧、设备落后 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破旧,多年无法修缮,医疗设备全部为早年的心电图机,分辨率低下的超声,老式的X光机,资金入不敷出,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差,患者进社区像进入70年代的卫生院,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其信任感也无从建立,宁愿花冤枉钱去大医院治感冒,也不愿在社区不花钱治病。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医疗质量的可靠保证。

1.4缺少继续教育及培训的条件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资金相对短缺,维持日常开销已捉襟见肘,没有能力支付昂贵的继续教育及培训费用。相对于大的医疗机构,他们的知识很难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学术和职称晋升方向远远落后他人。

1.5不是医疗定点机构,居民报销难题 目前还有很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纳入居民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存在费用报销障碍,给居民看病带来不便,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也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6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产品质量偏低,无法满足居民的要求 因社区就诊环境、基础设施、医疗报销限制,不能适应居民基本要求,而医护人员的技能、学历、态度、解决问题的效果与三级医院差别较大,无法提供相同的服务产品,而社区卫生机构大多不具备全天24小时开诊的条件,诸多因素造成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信誉评价较低。

1.7管理相对混乱,各种体制并存 各种卫生机构转型进入社区,管理及资金投入不明确,机构设置不符合实际,生搬硬套国外、省外模式,有形式而无内容。各地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投入各不相同,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

2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

2.1三级医院具备较大的人才团队,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弥补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知识结构的不足。打破传统的医疗服务框架,使医疗服务从医院走向社区,由被动服务变成主动服务,医院的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3]。依托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医院选择具有丰富知识经验、高级技术专家进入社区,是将门诊有效延伸到居民的门前,将小病解决在社区,大病确诊在医院外,能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社区居民得到有效、快捷、方便、超值服务的同时,也赢得居民的信任。

2.2三级医院的高精尖设备,给居民与医院相同的服务质量保证。医疗服务质量除与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关外,和科技检查手段密切相关,利用医院的相关设备,可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医院的设备作为社区医疗的补充和扩展,使居民除享受专家的服务外,也得到医院先进设备质量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等于三级医院服务。优质医疗服务进社区,缓解门诊的压力,便于居民习惯于有病先进社区。

2.3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工作,对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各种专家的带教。培养全科工作能力和素养,定期的继续教育培养,逐步改变基层医院医生普遍水平及学历较低、能力较差,难以获得居民信任[3]的状态,三甲医院人才储备丰富,人员学历高、能力强、素质好、转型快,通过培训容易获得居民的认可[4]。

2.4建立病源的正常流向,双向转诊可落到实处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85%的疾病都是通过社区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给予解决,全科医生承担着社会医疗保险系统“守门人”的角色。有统计表明,我国大医院中有有80%的门诊量只需要在小医院就诊[5]。人群中80%-90%以上的基本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解决[6]。由于人们的观念追求名医名院,导致本应在社区解决的小问题,成为流向大医院的主流人群,结果三级医院超负荷运载,浪费了医院的资源,加重了医院的压力,而三级医院借助技术实力、人员结构、诊疗设备、服务水平、急救能力的优势,可迅速转变社区居民的观念,使病源流向社区,缓解三级医院的超载负荷。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可将双向转诊变为现实,能有效的解决医疗上的标准不统一,社区与三级医院之间无联系纽带,缺乏标准流程及管理监督机制,在经济利益上不能协调的问题。三级医院和社区要各有侧重,两套机构统一管理,利益一致,利于病人健康保健在社区,患病治疗在医院,病后康复回社区的模式。小病、慢病不出社区,危重急症通过绿色通道进医院。摸索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

2.5有利于三级医院的发展

三级医院工作模式以临床医疗、科学研究、教学为三大主业,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变三级医院单一临床医疗模式,赋予医院新的功能,进入了大卫生服务的范畴,变以疾病为中心为以健康为中心,增加三级医院发展的空间,是在新起点上的一个飞跃,对医院的经济效益、扩大市场的占有度,提升竞争力均有着促进作用。

2.6 利于科研工作,便于病人追踪,病历收集,资料统计,大型队列的研究。

3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构想

3.1直接投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医院抽精兵强将,改变陈旧落后的医疗环境和设施,组成结构优化的科室,可迅速开展日常的医疗工作。通过加强培训学习,使专科医生能及早熟悉全科医生工作的特点。将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社区。这种模式便于管理,经济利益和医院一致,可视为医院的一个科室,出现问题的几率最小。

转贴于

3.2兼并原有的一、二级医院,建立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原有的一、二级医院,在地域上占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一定数量的社区人群。三级医院在人力资源、设备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是一二级医院所无法相比的,也是进一步可以充分利用三级医院的优势资源,满足广大病人的需求,解决一二级医院无病人的问题,利用一二级医院现有的病房、床位,使三级医院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化。这种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三级医院地域上的外延,扩大了三级医院的覆盖范围,选派业务骨干进入社区,改变原来医生业务水平及学历偏低、工作能力较差的状态,提升服务质量。医生的培训、继续教育和管理工作是重点。

3.3联盟模式 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医疗联盟,社区依托三级医院的技术力量,医疗设备共享;在社区医务人员培训、继续教育,病人双向转诊、社区行政管理制定相应规则,建立目标责任。三级医院通过专家出诊、医疗设备对社区开发,为医生培训、继续教育制定计划并实施,建立双向转诊的快捷通道等,最终获得双赢结局。

3.4托管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由三级医院负责,其隶属关系不变。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就管理目标及各项事宜达到一致。借助自身的优势,各科医生定期到社区服务,帮助开展业务工作,保证病人能够规范的完成各项治疗,使双向转诊工作易于开展。无需投入的情况下,扩大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增加了服务产品的销售范围。

4 可能出现的问题

4.1我国卫生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条块分割,三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在管理上各有隶属关系,人财物的管理渠道错综复杂,在不同利益诉讼下,经济利益难以协调一致,导致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不能形成理想的合作关系。涉及到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等不同层面的政策措施与工作协调问题。

4.2三级医院管理层可能存在的重医院,轻社区的管理的方式,出现把社区卫生服当成了医院富余人员分流渠道之一[7]。医务人员对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足,真正的医疗骨干没有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中,医院现行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带入社区卫生工作中,医院扩大规模为出发点,把社区卫生服务变成医院的门诊,改变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

4.3过于偏重临床医疗而忽略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临床医生多关注临床工作,医疗骨干不愿进社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社区卫生服务获得政策、经济上的支持,引导居民在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实现“进医院,小病在大病社区”的就医模式。

4.4社区卫生服务尚未全部纳入到职工医疗保险,对康复期需要恢复健康的病人会产生费用的负担,不愿转入社区继续康复,一来增加医院床位的压力,二来浪费了医疗资源。医疗双向转诊有效的建立及开展工作,必须有社区基础工作先行,保证其无障碍接受医院转回的病人,社区卫生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转诊的范围,使得职工双向转诊成为可能。

4.5社区卫生工作的法规制度缺陷,工作程序规范尚需要制定,存在着医疗隐患。尽早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人员严格教育培训,制定规范的医疗流程操作,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

4.6社区卫生服务缺乏激励机制,补偿机制。政府对此应该拨出专款用于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对医生的补偿,同时在激励政策上采用优惠的措施,开展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越多,服务内容越广,服务对象越多,服务质量越好,获得的经费就越多。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利于城市居民享受高质量的卫生服务,也利于拓展自身经济增长,对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就医格局至关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韩方群.中、社区卫生服务的比较启示.中国全科医学,2005,8(18):1506-1507.

[2] 张迅.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中国全科医学.1999,(5):395-396.

[3] 孔抗美.依托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508-509.

[4] 黄涛,等.三级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体会,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86-187.

篇3

1.1医务人员医疗素质高现在综合医院人员一般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在职工作人员很多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在工作业务以及学术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素质。

1.2医疗设备配置齐全综合医院一般资金较为雄厚,医疗设备向大型化、数字化、高精密化发展,通常是这个领域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如DR,螺旋CT,MRI,全自动生化检测仪等大型设备一应俱全。充分保证了临床工作的需要。

1.3科室建制齐全综合医院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各个学科齐全的临床科室。例如重庆医科大学目前就有32个临床医疗科室、6个医技科室、9个ICU。几乎涵盖了临床学科的各个方面。

1.4技术水平较高医院利用其具有的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大力开展高、精、尖技术,进一步扩大其技术优势,同时培养一批高水平人才,使其医疗技术水平在当地乃至全国具有领先水平。

1.5患者信任度高 许多大型综合医院是具有优良传统的“名院”,在当地以至全国都有相当的知名度,治愈了大量的患者,在人民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在患者中的信任度很高。

2 社区医院优势

2.1就诊便捷许多社区医院临近居住地,群众平时看病只要走上几步路,甚至打个电话医务人员及时上门服务,免了不少的麻烦。不用乘坐交通工具进城出远门看病,特别是交通不便的偏僻乡村,出门看趟病来回起码要一整天,甚至还要在外住宿过夜。在社区医院就诊便于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有利于社区群众的健康。就诊几乎是随到随诊,免去排队挂号等手续,方便患者就医。

2.2费用较低社区医院就诊医药费用,相比许多大医院动辄成百上千的诊疗费用,实实在在的减轻了群众看病的经济负担,较好地解决了“看病贵”的现象。

2.3对慢性病的管理许多慢性病,老年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治疗,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等,患者不可能每天到大医院排队挂号。在社区医院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许多社区医院建立了慢性病患者的社区档案,有患者病情及就医的详细记录,医生可以根据记录和目前的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治疗的疗效。

篇4

1.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与优势

中医药具有灵活多样、疗效确切的诊疗手段和治疗方案,中医诊疗技术简便易行。“简、便、廉、验”的中医药切合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无需大型医疗设备,中药资源蕴藏丰富,且服用方便,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小,容易在社区和农村推广应用。其治疗手段多样化,如中药、针灸、推拿、拔火罐、敷贴、膏药、刮痧、熏洗等用于治疗农村和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中医独特的养生康复保健医疗,对于老年人、残疾人和慢性病的康复期患者都有较为理想的疗效,尤其适宜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诊疗能力和水平,而且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对于目前农村和社区出现得越来越多的不良生活方式病也有很好的预防指导作用。同时,中医药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疗效好,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卫生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的作用。

2.中医药参与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中医药的不可替代性,近几年,我国传统中医药发展较快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中医药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

(1)中医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亟待加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还很不到位。

(2)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经费投入仍显不足。

(3)在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中对中医药的作用和地位的认知上,基层单位的认识程度仍显不够。

(4)中医药人才仍显缺乏。

(5)支持中医药参与社区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政策仍显薄弱等。以上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向纵深方向的推进。

3.扶助中医药发展,力促中医药走进农村和社区

为促进中医药在走进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推进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中的责任,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强化在社区居民中对中医药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认识中医药、相信中医药。继续组织各类中医药专家组成的队伍进行社区义诊活动,进行多渠道的宣传,包括媒体、板报、网络,真正形成社会各界支持、关心和推动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良好氛围。

(2)积极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加快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推广示范。要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服务管理工作,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示范单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为示范区的建设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政策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快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示范建设的经验总结,全面提升中医药卫生服务工作。

(3)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继承创新。要加强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全科医学知识和中医药知识,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要在保证机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输送更多的医务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进修和培养,鼓励医务人员参加专升本、在职研究生等学历教育;积极引进中医专业毕业生,充实中医药队伍;要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中医药继承创新工作,切实做好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老中医的学术继承和经验整理工作,在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传统中医药的学术特色和社会影响力;尽快对《执业医师法》中不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条款进行修订,制定符合中医规律的准入考核标准和技术传承制度,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解放民间中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保障农民健康发挥骨干作用。

(4)以满足社区和农村卫生医疗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加大对中医药研究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国家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的中医药研究,对适合农村的中医药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和示范推广给予政策倾斜,优先支持,严防伪劣和过期药物流向农村。具体包括: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长效运行机制和服务管理模式的研究;加强社区适宜技术筛选和推广研究,开展社区常见病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的临床研究,优化并推广综合方案。建设中医药社区服务研究示范单位,研究加快诊疗技术熟化过程,缩短中医社区适宜技术推广周期,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和防治方案推广网络,连接适宜技术研究单位,推广示范单位和应用社区,为社区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成果提供顺畅的途径和网络支持。

(5)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在农村和社区,每个乡镇卫生院都应设置中药房,提供中医药服务,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有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中医医院协作机制;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服务功能;大力推广经临床使用证明安全、有效、规范、经济、实用、便捷、易学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从注重医疗逐步转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并重,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和作用;加强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总结梳理验证中医药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并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中,中医药手段是其他诊疗手段的重要补充,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积极鼓励中医药参与并有机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过程,有利于优化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促进医患和谐。

【参考文献】

[1]张自宽.我国农村合作医疗50年之变迁.

[2]程津培.发挥中医药优势 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2006.04.04.

篇5

三是建立以思想稳定为主要取向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要按规定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或党小组,选好配强支部书记,并以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责任在社区”活动为抓手,引导老干部党员自觉体现先进性。要建立老干部协会等自管组织,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社区干部要与老干部加强联系,坚持定期上门走访看望、交心谈心、了解情况,并针对他们的思想、生活等问题,帮助解惑释疑。

篇6

(一)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依托三家社区医院,即区人民医院(二级甲等医院)、盐港医院(一级甲等医院)、妇幼保健院,按照“院办院管”的思路,截至**年3月底,我区17个社区居委会均建立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每个社康中心都与医疗保险支付系统联网,率先在全市实现了社康网点和医保网点两个100%覆盖率。在4个街道各建立了一个残疾人康复站,将社康中心纳入为低保人员提供医疗救助的定点机构。为13.2万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实现了居民足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到便捷、优质、廉价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较丰富的中医中药卫生资源。盐港医院一直按照中医特色建设医院。区人民医院设有中医科、中医康复科、中医制剂室。全区有四所放心中药房。另外,我区设有2家中西医综合门诊部,2家中医诊所和1家中西医联合诊所。辖区内中医专业技术人员45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12人,医师(士)24人。在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中,中医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有23名,占社区医务人员的28.4%。近年来,我区加强了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开展了创建区级医院示范中医科活动。**年,区人民医院引进了1名全国重点培养的名中医,该院脾胃病专科、肾脏病专科和肝病专科在全市具有了一定的发展优势。盐港医院不仅注重中医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效果,而且突出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病的疗效优势,对风湿病症、痛风、软组织损伤、肩颈腰腿痛、面神经麻痹、骨质疏松症等病的治疗,采取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显示出中医药独特的疗效优势。此外,我区重视中医药研究工作。**年,全区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中医论文7篇,区级科研立项1项。

二、中医药进社区的主要做法

我区户籍居民以客家人居多,他们对传统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易于接受,中医药简、便、廉的治疗方法,符合老年病、慢性病人的需求,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一)政府高度重视中医中药服务。“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全面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充分挖掘传统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把优先大力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构建新型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作为全民安康工程的首要任务列入十五期间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并相应制订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发展规划。在社康中心工作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卫生、计划、财政、人事、民政、计生、社保、街道办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的良好发展局面。**~**年,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社区卫生服务经费1943万元;每年中医事业经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达到7.8%,社区健康服务经费占16.5%;区社保管理部门将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区规划部门将社康中心的选址在法定图则和详细蓝图规划层面具体落实,区建设部门在办理报建手续和工程验收时予以把关;在区机构编制部门、区人事局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编制、中医药人才培训等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决,并为中医人才的引进开通了“绿色通道”;各街道办事处积极协助社康中心解决用房问题、协助入户调查和开展家庭访视等工作;稳健的人、财、物投入机制,保障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区中医药进社区工作的开展。

(二)全面配套发展中医药技术的资源。为了保障中医药技术在社区得以持续发展。我区要求社康中心在设置业务用房时,在符合《**社区健康服务基本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40~60平方米的业务用房。在设备上,为各社康中心配置了推拿床、针灸针、针灸治疗仪、拔火罐等简廉实用的中医设备。为使社区社康中心更好开展中医药工作,我区除在社康中心充实中医药人员外,还定期安排中医专家坐诊,鼓励退休老中医专家定期到社区工作等。为了提高社区中医队伍的素质,我区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对非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员进行医学继续教育,并把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纳入了全科医生培训内容。

(三)建设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点。为了满足本地居民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年,我区对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桥东、中英街、小梅沙、海涛、**等以中医特色为主的社康中心收入中,药费只占总收入的32.3%(全区平均水平42.7%)。在调研的基础上,我区提出了“中医进社区”的总体思路,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把中英街社康中心和新建的桥东、海涛等社康中心作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示范点。

目前,桥东社康中心为近万名居民提供健康服务,配备多名中医主治医师负责全科诊疗工作,设立独立的中药房,开展了中成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9种中医、针灸特色服务,配备374种中成药品种。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该社康中心添置了煎药机,方便了居民煎服中药。中英街社康中心运用中医药进行系统医疗,护理照顾,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省城市初保评审团认为这是“小规范,大方向”。该中心于**年被**省评为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

(四)全面普及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年,我区印发了《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工作的通知》,把“中医进社区”纳入政府工作,形成了推动“中医进社区”工作的合力。目前,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都配备了1~2名中医主治医师,64.5%以上的全科医师接受过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所有中医执业医师接受过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或规范化培训。开设中医诊室,配备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需的基本设施和体现中医特色的诊疗设备等。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全区有13家社康中心开展了中医药服务项目,占社康中心的81.25%;**年全区中医诊疗人次为12.56万,占全区诊疗人次的22.4%。

(五)中医药技术服务融入六大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是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医疗保健机构。为了加强内涵建设,适应群众需求,在加强社康中心的内涵建设时,我区充分把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六大功能中。一是将中医工作融入健康教育工作中。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贴近生活,百姓易于接受,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教育中,逐渐显示出自身优势。各社康中心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参与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我局出台了《健康教育宣讲实施方案》、《关于规范我区医疗卫生单位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组建了“健康教育宣讲团”,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学校和企业的协助下,每周深入居民区、工厂、学校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提高了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目前,全区共制定了中医健康教育处方11种。此外,区广播电视台,每天准时播出中医健康保健养生知识讲座。二是运用中医积极参与辖区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年抗击非典型肺炎期间,盐港医院每天向该片区的大企业赠送煎服中药,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三是将中医工作融入保健和康复工作中。各社康中心制定和实施有中医药内容的适合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亚健康人群的保健方案,开展具有中药特色的养生保健工作。为了加强对老年人和慢病病人的管理,改变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中英街社康中心在老年保健、慢性病防治功能中,指导社区老年人开展太极拳、太极剑等健身活动,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老年病和慢性病。在疾病诊治、康复上,该中心积极采用中医、中药、推拿、针灸、药浴等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综合手段,提高疗效。四是将中医药技术融入社区医疗服务中。我区外来劳务工占全区人口的80%,为了解决他们就医难的问题,**年,我区组建了“健康大篷车”,以中医药适宜技术为主,每周到各个社区、工人生活区轮流开展基本疾病诊疗活动,免诊金,常规检查收半费,送去治疗常见疾病的“一元药”,让外来劳务工和居民享受到了便捷的中医药服务。五是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和孕产妇保健的咨询及指导。

三、中医药进社区的主要成效

中医进社区在**的实践证明,发挥传统医学特色和优势,能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让每个家庭、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既符合民情、又顺应民意,为政府分忧,为社会减负,为百姓解愁,把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国策落到了实处。

(一)缓解了群众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趋势。近年来,我区各医院不断更新观念,拓展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办出了中医特色,使社康中心更好地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的六大任务,成为社康中心中医药工作的示范。中医的廉价服务,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深受居民的欢迎。据**卫生局公布的**年全市居民医疗费用情况统计表明,我区社区医院每诊疗人次费用、每出院者费用、每床日费用、单病种费用及药品费用远远低于全市其他同类医疗机构水平。

(二)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医疗需求。近年来,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从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多样化的角度,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医药防治一体化的服务,参与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制定和实施有中医药内容的适合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亚健康人群的保健方案,开展具有中药特色的养生保健工作,迎合了居民的服务需求,提高了居民满意度。

(三)推进弱势群体就医难问题的解决。为解决弱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年我区提出了的“病者有其医”计划。区民政部门利用社康中心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廉价优势,将社康中心纳入为低保人员提供医疗救助的定点机构。低保人员在社区医院和社康中心就诊,免收挂号费,药品费和材料费8.5折优惠,其它医疗费用按7折优惠。同时,低保人员可凭社康中心开具的医疗收费票据,按规定向区民政局申请医疗费用补助。通过推出“一元药”,开通“健康大篷车”,依托社康中心开展劳务工合作医疗,让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和外来劳务工的医疗保健得到了保障。

(四)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中医药进社区,在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对推动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稳定的病源,促进社康中心建设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提高了社康中心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市卫生局**年组织的全市社康中心年度考核评估中,**区有7家单位参加考核评估,成绩均在900分以上,其中鹏湾和中英街社康中心在全市269个被检查单位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名、第四名;大梅沙、小梅沙社康中心也排在25名内。**年,全市参评社康中心275个,**区7个社康中心中有5个在900分以上。

篇7

1辉南县朝阳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现状

1.1朝阳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情况。朝阳镇是辉南县县政府所在地,由于合乡并镇,现有6个社区,26个行政村,总人口数:121979人,城镇人口数:80427人,农村人口数:41552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有辉南县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双凤社区卫生服务站、高集岗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安川社区卫生服务站,42个村卫生室,服务总人口数:60849,城镇人口数:24710人,农村人口数:36139人;辉南县工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爱国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总人口数:61130,13个村卫生室,城镇人口数:55717人,农村人口数:5413人。

1.2朝阳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朝阳镇2个社区及22个行政村的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及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和康复等工作,下辖三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历史前身均是乡镇卫生院及地理位置因素(距朝阳镇5公里以上),仍然承担着预防保健工作和行使着乡镇卫生院的职能,并参照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在农村开展工作,双凤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7618人,高集岗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4768人,平安川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3753人。

2辉南县朝阳镇农村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运行情况

2.1 辉南县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服务人口中农业人口占60%,所以工作重点仍以农村为主,各服务站仍然保留着基本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两方面职能,且基本医疗卫生是农民看病就医主要的选择场所。

2.2 国家基本药物共计307个品种,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共205个品种;中成药共102个品种;其中兴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服务站经销的国家基本药物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有108个品种,中成药52个品种。

3辉南县朝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情况

3.1 朝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情况。朝阳镇总人口数:121979人,农村人口数:4155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数为39199人,参合率为90%以上。

3.2朝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情况。补偿模式:门诊统筹+住院统筹。2010年人均筹集资金150元,其中参合农民每人缴纳30元,县财政每人补助21元,省财政每人补助39元,中央财政每人补助60元。普通参合患者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的,其发生的医药费按参与报销额的30%补偿,封顶线为每人每年100元,即参合农民每人每年可以在门诊有333元的医药费在补偿范围。慢性病门诊医药费补偿:慢性病病种有糖尿病、慢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风心病、冠心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精神病、肺心病、非排菌性结核、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器官移植的抗排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硬化、慢性肾小球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门诊经胃镜特殊治疗、肿瘤放化疗、肾病透析、系统性红斑狼疮20种慢性病。病人办理慢性病补偿卡后,按参与报销额的30%补偿。

4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优越性

4.1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优势。农村三级卫生网健全,县-乡-村逐级管理,有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个村卫生室,预防保健工作一直由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承担,历史基础好。

4.2农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在医疗卫生保健的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很快,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病就看,能预防的主动预防,能保健的主动保健。农民与乡村医生和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感情深厚,相互信任,医务人员对所辖村的农民健康状况非常了解,为开展健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3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的优势。朝阳镇双凤、高集岗、平安川服务站前身是卫生院,医生本身就是“全科”,他们什么都能干,并且与农民能打得火热,深入群众具有更大优势。

4.4入户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及健康教育宣传的优势。由于农村基本上都是独门独户,进入其家庭建立健康档案及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更具有可接受性,特别是村委会对农民的号召更具有影响力。

4.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在农村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创造的优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卫生部门具体实施的一项医疗保险体制,经过几年来的运行,在农民心目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设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价格为A,参合农民患者门诊的报销比例为30%,农民患者实际买药品价格为B,得出以下公式:

篇8

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

造成医疗服务资源浪费的最主要原因是,社区居民不信任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而只有把三甲医院的优势资源融入到社区中,才能把患者吸引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医疗服务资源浪费的问题。

作为北京市的普通居民,我们都有过去大医院看病的痛苦经历。譬如说,如果想去协和医院、人民医院这样的三级甲等医院挂专家号,通常都得凌晨5点钟去医院排队挂号。上午8点钟,医生开始出诊,病人往往要等到上午10点或11点左右才能看上病,再加上排队交费、取药的时间,不到中午12点都回不来。有调查显示: 85.3%的人认为看病是件非常麻烦的事,73.3%的人担心花钱太多。

一方面,大医院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 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少人问津。即便是患了普通感冒,很多患者也愿意选择去大医院看病,大家往往认为去大医院看病心里才踏实。这就造成了“大医生看小病”,不仅难以体现专家的价值,而且浪费了医疗服务资源,也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社区居民不信任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王争说: “当务之急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只有把三甲医院的优势资源融入到社区中,才能把患者吸引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医疗服务资源浪费的问题。”

据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介绍,应该在功能和服务上,明确各类医疗机构的专业定位,譬如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心功能是“六位一体”的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基本医疗、慢病干预、健康管理、康复、计划生育和健康教育,由此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区属医院则定位在小综合、小专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常(常见病)、多(多发病)、普(普通病)、慢(慢病)、康(院内康复)”; 而三甲医院是国家重点投入的对象,拥有优势的医疗资源,其工作重点在于疑、难、急、重症的诊治与研究,以及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只有各类医疗机构定位明确,做到功能互补,才能解决医疗资源浪费的问题。

尝试医疗服务共同体

医疗服务共同体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 首先是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 第二个问题是,实现了绿色、快捷、安全、方便的双向转诊。

在探索如何解决医疗资源浪费的道路上,北京市西城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应运而生,该项目是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市卫生局的推动下,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撑下,由人民医院主持设计完成的。

2007年9月25日,共同体项目正式启动。北京市西城区的展览路社区和德胜社区的23万居民享受到了转诊的便利。居民如果想在人民医院看病,那么只要符合转诊条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预约人民医院的专家进行挂号、检查。“在共同体中,将统一接诊程序、统一检验质控、统一诊断标准、统一治疗原则、统一康复计划。”刘帆说。

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角度,韩王争认为,共同体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首先是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

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往往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同,提升医疗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此,共同体成立了13种慢性病管理团队,每个工作团队由1位学科代表或者专家牵头,由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来负责,再加上区属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医生。在这个工作团队里,他们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教学查房、继续教育课程学习、远程的视频会诊、病历讨论等。

“如今,每周三下午,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36个全科医生都可以与专家或老师进行会诊讨论。在每次培训和交流前,培训主题和病历都通过系统提前做好了准备。”韩王争介绍说: “共同体的培训体系形式多样,不仅有被动接受式的讲课,还有双向互动式的讨论,对于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专业素养、业务水准和技术水平效果非常明显,而且这一培训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

共同体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实现了绿色、快捷、安全、方便的双向转诊。

两级卫生服务体系合作的核心问题就是: 既转不上去、又转不下来。社区医院希望能够把他们的病人转诊到大医院; 病人在大医院完成治疗后,大医院希望能把病人马上转回社区医院,让病人在社区医院接受康复治疗。

以往,上下转诊非常不方便,只能通过电话等传统手段进行联系。而现在,转诊的过程简单、快捷,能够实现门诊、急诊、住院和检查共四种形式的转诊,只要是符合转诊标准的,都可以进行转诊。社区医生在网上为病人填写预约单,预约信息传至人民医院,人民医院协管中心按照转诊要求帮助病人安排,很快预约确认信息就传回德胜社区,社区医生将预约检查单和挂号单打印出来,交给患者。同时,社区医生还把病人的电子健康档案传送至人民医院,人未到信息先到。病人在人民医院做完检查后,检查结果也将直接传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患者可以在社区拿到检查结果。同时,在病人回到社区康复的时候,病人在大医院的所有资料都完全到达社区。

“畅通的双向转诊通道帮助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刘帆说: “展望未来,共同体的发展方向是X+X模式,即多家中心医院对应多个社区,社区医院的病人可以选择转到不同的大医院。这样才能引入竞争机制,让多家中心医院比拼医疗水平、服务水平,由此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的利益。”

跨越体制藩篱

医疗机构的体制非常复杂,号称是“八路大军”,譬如: 有卫生部的、市政府的、区政府的、军队的、企事业单位的,等等。因此,要实现医疗资源整合,体制与利益协调是最大的壁垒。

原三零一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医疗信息化专家任连仲教授介绍说: “简单来讲,区域医疗有如下这些形式: 一是满足监管部门对医疗运作状态的实时监控; 二是建立大社区的数据中心,居民的人口信息、健康档案等信息得以共享,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增强治疗的连续性; 三是医疗文档共享,理想状态是实现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的医疗文档共享。”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很多地区进行了医疗资源整合的尝试,譬如在北京市东城区,实现了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共享,上海市实现了20多家大医院的资源共享。“合纵联横”是区域医疗整合的理想目标,但是,上述这些尝试基本都是“横向”的,共同体则在“纵向”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据了解,医疗机构的体制非常复杂,号称是“八路大军”,譬如: 有卫生部的、市政府的、区政府的、军队的、企事业单位的等等。因此,要实现医疗资源整合,体制与利益协调是最大的壁垒。

在区政府的推动下,共同体巧妙地跨越了体制藩篱。原有的体制和架构并没有剧烈变更,只是在业务层面来探讨资源如何优化组合、业务功能如何整合。通过引入各项机制,真正保证了大医院和社区医院,各取所需,利益协调。

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社区医院所有收入都直接上交政府,不从病人交纳来的费用中提取个人收入,也就是完全切断社区和病人之间这个利益关系; 同时,社区医院的所有支出完全由区政府下拨。为了避免下拨过程中的“大锅饭”现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一套全新的管理手段,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服务满意度和资源利用率这四方面进行考核,通过这四项对社区医疗机构的部门和科室,以及个人进行量化考核,在量化考核的基础上确定人员的收入。韩王争说: “通过这项制度,整个医院的工作量增加了30%~40%,病人的费用在中间消费的费用减少了30%~40%,单处方费用减少了30%,每一次门诊病人在社区消费的费用,也叫日均费用,每天住院的每床日费用都减少了38%,同时,也提高了效率。”

“收支两条线”是共同体获得成功的前提,因为它解决了利益矛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全不计较经济得失,考核他们的评价标准只有居民的满意度。三甲医院为了提升其经济效益,就必须把小病患者转出来,集中优势资源专攻疑难重病。刘帆说: “只有大医院认真对社区医院做好传帮带,帮助社区医院提高医务人员的水平,才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尽快将病人转到社区,节省时间,重点解决突发急大病和疑难杂症。而要保证这种良好的合作,大医院必须保证对社区的较高服务质量。”

SOA助阵

在共同体项目中,SOA发挥了巨大作用,SOA成为实现区域合作信息系统的解决之道。通过SOA,实现了对异构系统的整合。

区域医疗全都依靠后台的IT系统做支撑,正是由于IT应用系统的支持,才使区域医疗模式成为可能。网络应用使医院之间的病人转接方便快捷,提高了效率。在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互转的过程中,韩王争说: “以前也能转接病人,但都是靠电话,记录病人信息和预约挂号等非常不方便,效率非常低,信息共享也不充分。”

以往,各单位的信息系统都是孤立的,彼此之间没有联通,不知道在哪个层面整合。在共同体项目中,SOA发挥了巨大作用,SOA成为实现区域合作信息系统的路由器。通过SOA,实现了对异构系统的整合。

在开始区域医疗合作时,其实每个医院都已经有自己的信息系统,而且每一个医院和自己的主管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联网应用。而现在要把不同医院之间、不同的主管部门之间、医院与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和功能共享,就必须打通,开放接口。刘帆说,各个机构将自己的系统应用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开放,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平台设在西城区卫生局),将向各个系统提供相应功能。在谈到SOA应用的发展前景时,刘帆说到,只要以后区域医疗合作不断普及,SOA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就是必须的。

快速点击

医疗服务共同体的效果分析

1. 建立健全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原架构无剧烈变更、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业务功能整合型共同体模式。中心医院有机融入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可复制、具开放性、工具化。

2. 完善综合/专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功能定位和职能转变: 定位科学、利益单一、成本/效益合理,降低社区及各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营成本,降低不合理费用。

3. 统一团队、标准、流程、健康档案,形成居民信赖的、职责清晰、渠道流畅、优质高效的共同体,改变居民就医习惯,缓解就医难、双向转诊难、住院难、手术难,化验及检查结果互认。

4. 探索不同信息化建设水平下的共同体模式。

篇9

一、社区卫生体系的作用

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社区卫生要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充分发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社区卫生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1.社区预防和康复

社区卫生的规模和条件限制下决定社区卫生所能涉及的医疗方面,即患者的手术和治疗不太可能在社区卫生进行,这些病症需要到大型医院进行正规的治疗。但患者在生病前和生病后就需要社区卫生来干预:社区预防主要针对于传染病和多发病的预防以及慢性病的控制,此外还要协助卫生执法部门对社区内的卫生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社区康复与医疗康复最大不同在于社区康复体现了医疗和保健一体化,全科医疗服务将会贯穿社区康复的全过程。

2.社区医疗和保健

社区卫生能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以社区为范围的基础医疗可以很方便的提供连续的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社区卫生医务人员作为社区的一份子更容易处理与病患之间的关系,适合基层医疗。社区保健则不仅从小到老,即婴幼儿、青少年、成人和老年人保健还要参与到精神卫生保健上,防范亚健康状态。

3.健康教育和促进

社区健康教育的核心实际上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为以人类全身心发展为核心的服务模式,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帮助人们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消除潜在的健康危害因素。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卫生保健的诸多方面,也为促进健康,提升生命质量夯实基础。

二、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卫生存在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从1997年起进行了15年时间,这期间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的欢迎和认可也说明社区卫生的优势逐渐显现。但社区卫生的发展速度仍然跟不上日益增长的需求。笔者认为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总结:

1.现有动力机制难以降低社区卫生成本

现有的社区卫生实际上是自筹资金、自负盈亏、以药养医的诊所模式,这种依赖出售药品和加价输液服务的社区卫生机构仅仅维持基本运转,也就缺乏落实公共卫生的积极性,而在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卫生还面临着地区差异、贫富差异以及观念差异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许多可以从基层进行预防的疾病发展为严重的病患,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也给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2.社区卫生体系不成熟

发达地区具有天然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可以方便、迅速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体系,包括标准化的社区卫生系统建设和管理,监督评价体系,新型技术应用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地区保障政策。这些都是社区卫生建立完善的最基本资源,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想要迅速实现社区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原有的卫生服务成为私人卫生服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基层的卫生服务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它都已经退变成了一个特殊商品的交易市场,消费者个体成为这个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城镇化的速度远远快于社区卫生发展的速度,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基础医疗保障,社区卫生体系的发展也需要更多地关注。

3.从业人员结构不统一

我国从社区卫生发展开始才建立起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开展的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的培训也仅限制在大中型城市中。因为社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又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参与社区卫生的人才也不断的流失,人力资源向高端卫生机构快速集中。在县级以下的社区卫生层次,消费者可以利用的卫生资源仅仅是原先的卫生室和乡村医生,这些从以前的赤脚医生转变过来的卫生人员严重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一些能够留在基层的医学类中专毕业生的医学水平也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医疗卫生服务技术的要求。

三、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卫生的改进

现有的模式肯定难以实现对新城镇化居民的医疗保障,于是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意见,希望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卫生发挥基础医疗保障作用提供帮助。

1.明确政策引导,改革社区卫生动力机制

社区卫生的从业人员收入一律工资化,不再以售药牟利的形式出现。笔者认为,一方面以集体出资的方式购买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卫生人员的服务成本,要签署明确的社区卫生服务协议,即统一进药、统一定价、免费基本医疗等项目;另一方面由政府财政支持专项资金,政府推动社区卫生体系建设。这样由政府出资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由集体出资维持社区卫生的正常运转,由居民服务反馈进行监督,形成了一个长效的社区卫生服务机制。

2.坚持政府主导,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主导公共事业的核心,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来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地方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区域卫生规划,明确落实实施的具体措施,主要调整当前的卫生服务资源,将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改造转型为社区卫生网络。财政也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在社区卫生体系建立的初期起到决定性作用,并在后期运转时适时介入,成为一个坚实的稳定器。此外,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事业编制,实行以岗位和绩效工资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社区卫生的服务质量。

篇10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居民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健康为中心、老幼妇残为重点人群,提供融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卫生监督检测等的连续性、综合性、公平、及时、方便、经济的新型卫生保健服务。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是发达国家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的平台。

二、社区卫生服务在发达国家的运作情况

社区卫生在世界上主要有三种运作方式:一种用全民医疗服务的方式,给每一个人提供医疗服务,例如英国。英国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发源地。英国的社区卫生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是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筹资,即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所有成本,医院属国家所有,医院职工为国家雇员;从事社区卫生的全科医生与国家卫生部门是一种合同关系。第二种就是全民健康保险,保险部门是第三方,通过投保再来选择医疗服务,如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社区卫生服务是国家计划管理、私人提供服务的经营模式,政府购买一定比例的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费用。其主要特点是社会健康保险的人群覆盖率很高,政府对卫生的投入主要是为居民购买健康保险或作为社会健康保险的主要筹资。第三种是是美国的方式,美国第三者是私营保险公司,是以私营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其运作主要遵循市场调节的原则,但是它出台配套政策,比如1965年颁发的《医疗保障方案》专用于支付所有65岁以上有资格接受社会保护利益的老人们的卫生服务资金。政府仍然参与一定比例的公共产品和基本医疗的购买。

三、社区卫生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情况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继1997年,国家在济南召开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场研讨会》,1999年,卫生部、国家计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等十部委联合《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相应经过了启动期、发展期。截止2003年底,全国有95%的地级市、52%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这段时间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成长期。2006年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卫生发展问题,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并在20xx年8月相继出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补偿机制等政策和指导意见。要求“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有关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成为现代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仍严重滞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前景

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亚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较活跃的国家和地区有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印度等。我国虽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经济增长迅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是当务之急,社区卫生服务将亦步亦趋地跟上世界潮流。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以及覆盖全民健康保险方面等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虽然不能跟上发达国家,但政府投入、补偿将明显增加,国家卫生部20xx年8月已经相继出台社区卫生相关补偿政策,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城市对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财政补偿已经高于中、西部城市。部分地区已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并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自付比例。另外尝试政府购买居民的公共卫生和部分基本医疗费用,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盈利可望带来希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四、对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思考

早在几年以前,湘潭市即已开始社区卫生服务尝试,经过几年的探索,“湘潭市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参加全国示范评选。

我院也早在几年以前成立“社区服务办公室”,进行社区服务,为医院走进社区铺路搭桥。我院属于二级甲等医院,在为周边老百姓的健康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跟全国所有二级甲等医院一样,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医疗资源严重重复设置,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光我们医院周边 ,就有湘钢职工医院,力源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多家二级甲等医院),随着医改的坎坷之路,许多二级医院退出历史舞台,有的被大医院兼并被托管,有的发展为专科医院,有的随之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外插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内全心全意把重点专科做大做强,走“大专科,小综合”之路应该是现今二级医院发展的最好模式。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新事物,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模式。

我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大力推广中医中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群众乐于借助中医药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中医药在慢性病以及术后病人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美容、保健、瘦身方面也异军突起。中医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其服务方式接近现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其次从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来看符合当前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整体医学模式转变,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强调天人合一及整体观念,这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相对“滥用抗生素”在老百姓心中的阴影,中医中药以其价廉、副作用相对较少所以近来越来越受老百姓信赖。所以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中医科或中医诊室,配备了中医药人员; 积极应用针灸、推拿、拔罐、熏蒸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社区群众服务。而为了发展我院儿科,为了和附近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湘钢职工医院儿科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为了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儿科很早即注意到这一重要意义,儿科很早即着手进行自己的社区服务,据统计,在儿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感染性病人逐渐下降,而哮喘发病率逐年增加。在儿科主任袁海斌这次着手策划进行的湘潭市小儿健康调查中,岳塘区即有哮喘患儿约160人,占所有调查儿童1%。自儿科创哮喘中心以来,利用中西结合治疗哮喘,主任袁海斌经过反复论证自行研发的“咳喘一号”“咳喘二号”,“虫草固本汤”服务于哮喘患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病人以及慢性咳嗽等患儿,以其方便、快捷、实效的特点深得咳喘患儿及家长青睐,湘潭锰矿、湘乡等地病患儿专门来我科购药,咳喘中药的收入数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儿童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重要的版块,儿科之前的为哮喘患儿建立的健康档案,进行随访跟踪,以及此次的湘潭地区儿童健康调查正为我院的医疗走进社区,为中医中药服务于社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前期工作。

另一个事实是,在小儿脑瘫中心的中医副主任医师刘卫民,扎根科室给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同时,他的治疗还涵盖“颈肩腰腿痛”、“胃溃疡”“肥胖”、“咽炎”、“高血压”、“面瘫”、“小儿遗尿”、“妇科病”等,其方法涵盖针灸、穴位注射、刺血疗法、埋线以及中药内服外敷、理疗等等,除外脑瘫患儿的收入,一年创收纯治疗费4万余元。更好的印证了“中医中药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群众乐于借助中医药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这一理论。综观我院有着较深厚的中医基础,有中药代煎业务,有大批中医专家,知名度都很高,正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大显身手,彰显湘潭市一医院社区中医特色。将创下可观的效益。

(2)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社区是“下摄司街道”1.8万人口,下摄司街道距离我院较远,此地区医疗资源相对集中,有湘潭电机厂职工医院——力源医院,约塘区人民医院,有约20个个体诊所。为方便起见,使优秀的服务真正走进社区,可以考虑申请在下摄司街道办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一医院社区卫生的窗口,同时也是一医院的窗口,抽调医德医术服务态度好的精兵强将,利用有特色的中医中药,实施“窗口服务”,为平民服务,能极大的提高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必能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11

一、完善社区老年群体卫生服务的重要性

1、老年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加需要更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其中

我国老龄化程度呈加速趋势,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特别是慢性病需求也随之高速增长。据统计,我国城市老年人两周就诊率为23.75%,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平均两周就诊率14.66%的水平;老年人住院率为7.62%,比其他年龄组平均年住院率4.36%高的多。我国卫生资源有限,少数高等级医院显然无法满足数量巨大的慢性病和康复需求,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其便利性和覆盖的广泛性,具备应对需求的潜力。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适合老年群体健康需求

由于老年人在活动能力和身形状态方面的特殊性,使其有着有特殊的疾病、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殊的医疗护理方法。这些情况对医疗保健服务性质、种类、质量等方面有更高的需求。这不仅需要先进卫生设备,更需要专业的、技术更先进的人力资源。目前,庞大的老年人口和老年病人使得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公立医院面临着巨大的门诊量压力,医生的平均诊疗时间一再压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力资源、可及性和覆盖面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使得针对老年人的持续和个性化的治疗与护理成为可能。

二、完善社区老年群体卫生服务的紧迫性

1、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人口老龄化空间上不平衡,地区间差距较大;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未富先老,超出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迫切需要构建新的有效的老年服务体系。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2、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无法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存在人才短缺、结构失衡和服务能力相对不高等问题,专业化的老年护理人员更是不足。尽管新医改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质资源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但人才和服务能力始终未能得到实质性提升。而且,财政投入通常以项目形式为主,其增长机制不稳定,难以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人力资源持续短缺。

3、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在管理上也受到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的影响,协调管理成本加大

尽管社区老年卫生服务由卫生部门主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但现实中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是一个综合性工作,还涉及民政、工商、物价、劳动等众多的部门。在投入、价格、服务监管等方面出现相关推诿等问题,不利于社区老年服务工作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大量时间精力浪费在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上,客观上也使协调管理成本加大。

三、完善社区老年群体卫生服务的思路与建议

完善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工作需要从体系建设、服务能力、服务过程、监管等多方面同时入手,以实现服务效果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价格和服务便利性方面的优势,继续引导老年社区居民一般诊疗下沉

加大医保政策倾斜力度,从起付线、报销比例等方面拉开与公立医院的差距,给予社区就诊更大的优惠。在药品使用方面尽可能增加常见病、慢性病药物,扩大基本药物的种类和数量,满足更多用药需求。同时合理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分布和规模,在布局、床位、人力资源和设备配备等方面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卫生需求,以最大的体现公平性。

2、重视就医过程因素,使老年居民“享受"看病过程

由于老年人就医频繁、看病花费高、自我照顾能力弱,因此服务需突出服务便捷、人性化以及相对廉价的诊疗与药品费用。同时,由于老年人在价格和自我尊重方面较其他人群更为敏感,因此对于老年人疾病的诊疗,医疗机构应顾虑到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尽量为他们提供方便又舒适的服务,提供人性化医疗服务。

3、拓展健康保健功能

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不仅体现在医疗服务方面,而是体现为医疗、生活、精神的综合性需求,这也符合当前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提供基本的健康保健外,还应积极开展基本预防控制、健康知识宣传、精神卫生等多方面的服务,并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社区内其他组织实现资源整合,共同开展老年人健康相关的服务与活动。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人才建设是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得以提升的根本条件。对于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化人员短缺的现象,应从技术能力、工资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服务能力。从国家层面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并使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心。同时,针对老年人健康需求特点,在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思路,使得社区卫生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理调适和其他方面的照护,使其提供更好、更有效的老年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一.浅析人口老龄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2] 黄燕,王倩,李昌琪.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4).

篇12

高校医院是依附于大学、具有相对固定服务对象的医疗服务机构。一方面它承担着为大学广大师生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任务,另一方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它承担着为该社区提供“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街道为基本范围,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基本医疗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简称“六位一体” [1]。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度改革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模式的完善,高校医院原有的运行机制受到了很大冲击,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在保障完成学校各项医疗服务的同时,如何顺利完成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高校医院需重视和明确的问题。

笔者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我校医院的基本情况及门诊医疗、高校医疗服务需求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调查与探讨,具体如下:

1 大学校医院基本情况

我校医院为一级甲等医院规模,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于2002年4月挂牌社区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开放。

校医院有职工52人,其中医护技人员42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27人。医院内设门诊部、护理部、药房、办公室4个职能科室,涉及全科、内科、外科、妇科、口腔科、中医科、眼科、保健科、理疗科、护理部及心电图室、B超室、放射科、化验室、药房、挂号室、财务室、办公室等相关科室。服务时间为24小时医疗服务。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组建4个服务团队,分别是:上门服务团队、健康体检团队、慢病管理团队、健康宣教团队。

作为医保定点服务机构,承接着选择本院就医的社会参保人员的医疗、保健等服务。

辖区内社区服务人口约10757余人,其中居民4138人,学生6619人,涉及居委会一个。

服务的主体是本校学生及教职工,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医疗服务及防病等工作仍是学校医疗机构的主要任务。

2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况

2.1 门诊医疗服务状况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接诊39932人次。前十位就诊疾病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骨关节病、糖尿病、胃炎、失眠、气管炎、便秘。

在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接诊39932人次中,公费医疗(含离退休人员、在职职工及学生)30597人次,医保7439人次,其他1896人次。

2.2 保障学校各项医疗服务

2.2.1 繁重的普查体检任务 包括新生入校体检、老生体检、在职教职工体检、离退休人员体检、女工体检(妇科、乳腺),体检频率均为每年一次。体检之后要求对每一人次作出健康评估并集中进行体检结果咨询、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等。

2.2.2 集体预防接种 非京学籍新生入校集中预防接种白破、麻风腮;全体新生注射甲肝疫苗;师生预防接种流感疫苗;应急事件预防接种(如H1N1疫苗预防接种)。

2.2.3 结核病筛查 对全体新生进行结核病筛查,包括胸透、OT试验、预防性用药。

2.2.4 组织学生义务献血 每年一次,集中在两天完成。主要任务是协助血站完成本校大学生义务献血工作,包括组织报名、献血前咨询、场地布置、礼品准备及献血当天的组织、登记、发放血证和礼品、应急处置与抢救、疏导等。

2.2.5 为学校及各院系提供外派医疗服务 遇学校组织大型活动、重要活动及各院系重要活动,均要依照相应要求外派医务人员跟随,并提供医疗保障。

2.3 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及研究对象

作为北京市首批挂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对照《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要求》,在基本设施、人员配备、科室设置及组织管理上不断加强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基本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2.3.1 团队服务 自2011年以来,校医院积极扩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思路,根据社区实际需求组建4个团队服务模式,即上门服务团队、健康体检团队、慢病管理团队、健康宣教团队。实行团队责任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社区的六位一体社区卫生团队服务化管理。服务对象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及慢性病患者、大学生等为重点,明确干预措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动态管理。

2.3.2 健康教育 针对不同人群采用网络、面授、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与宣传。主要包括针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针对教职工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与慢性管理、计划免疫、传染病的防治、生殖健康、禁毒和控烟有关的健康教育。

2.3.3 慢病管理 校医院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同时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现建档和分级管理制度,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

2.3.4 上门服务 校医院组建以全科医生、防保人员、护士为主的上门服务团队,针对80岁以上老人、新生儿及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贴身的上门服务模式,切合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

2.3.5 设立知己健康门诊 对适宜的慢性病病人、肥胖病人等开展知己健康工作,通过健康干预指导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运动方式,以规划适宜的饮食量、运动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3.6 培养家庭保健员 每年完成40—50名家庭保健员的培训工作,从防病、致病、急救、康复等方面入手,着力于把她们培养成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健康维护者。

2.3.7 家庭医生式服务 采用一对一签约、功能社区签约等形式对慢性病患者、65岁以上老人及学生、院系团体进行签约服务,提供相应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包括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与指导、健康咨询等。针对80岁以上老人提供每周一次的上门巡视服务。

2.3.8 传染病管理 开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并设立应急预案开设发热门诊及肠道门诊,加强传染病法规教育,加强传染病管理。对各种可预见性问题设立应急预案。对学生中发生的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观察管理制度,并对相关教室、寝室及公共场所采取消毒措施。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场地设施 目前的校医院存在楼道狭窄、科室布局不达标或科室缺失等问题,及易造成抢救延误、传染病传播、院内感染等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本院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3.2 慢性病管理不到位 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骨关节病是影响本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也应是本社区重点预防与控制的非传染性慢性病。遵照社区要求应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脑卒中进行建档和分级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力不足校医院目前只对部分高血压病人及糖尿病病人进行了建档和分级管理,即使是已经接受管理的患者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及书面而已,并未真正达到监控、指导及达标的目的。

3.3 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的实效性不高 上呼吸道感染占就诊疾病第一位的主要原因是我校为一所国家重点语言类学校,师生用嗓频率相对较高,患咽炎的比例较高且易反复。校医院目前只在门诊提供口服药物治疗方案,并没有针对病因进行探讨,更没有对师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甚至没有开展雾化吸入治疗项目,这是不能满足师生需求的,这也是常年上呼吸道感染占就诊疾病第一位而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3.4 高校体制下的公费医疗浪费 由于高校没有纳入医保范围,而目前医生工作站系统对公费医疗患者账户及医生行为的监控和管理不到位,对超量超极限、提前取药等没有约束,大处方、人情方、多开药、开好药现象屡见不鲜,过度的医疗现象造成公费医疗开支逐年上升。同时,按照卫生局要求退休职工可以自选就近医疗单位就医,而校医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由于上级医院与校医院的医生工作站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监管系统,双方均不能及时掌握外院的治疗及用药情况,重复开药给公费医疗支出带来了大量的浪费。

3.5 双向转诊不能落实 由于对口支援医院与公费医疗上级医院不是一家,不能对接双向转诊,无法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3.6 人员待遇 校医院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与卫生局下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任务完成情况无关。校医院是个非盈利单位,由学校提供工资、岗贴等收入。工资、岗贴标准由学校人事部门确定,人事关系隶属于学校。这就造成了领导忙、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现象。

4 对策与建议

4.1 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 (1)转变学校领导观念,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加大对校医院的投入,把搁置不前的校医院新址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利用人力、物力、场所的优势扩展校医院的服务质量。在医务人员配置上应建立一个长久的合理计划与机制,根据年龄结构和技术需求做好人员梯队建设。(2)转变医务工作者的观念,使之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地域优势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主动融入城市的社区医疗服务,为师生员工及其家属、子女提供“六位一体”的规范服务,这是目前最佳的应对措施。[2] (3)转变居民观念,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宣传,使居民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和任务,积极地参与并配合医务人员完成卫生服务任务。

4.2 加强卫生主管部门与高校相关部门建立通话制度 校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重身份的出现给高校医院的服务性质和服务定位带来了新的课题,建议卫生主管部门与高校相关部门建立通话制度,从思想上统一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定期进行工作交流,为校医院的工作制定和给予可行性的具体政策与支持。加大各项工作的实际性和切实落实,真正做好工作、做实工作,避免出现目标任务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统一的状况,更要杜绝出现为应付检查而敷衍了事甚至造假的一窝蜂工作状况。

4.3 建议打破现有校医院人员的经济管理机制 目前校医院人员经济管理体制是统一归学校管理状态,绩效考核结果也并未予工资结构挂钩。本人大胆试想是否由卫生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承担、管理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及酬金问题,从宏观上形成校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重身份的统一,既能有效监管工作的落实,又能积极调动工作热情,杜绝忙与闲的分化,医务人员的价值也有所体现。

4.4 加速改革现行的公费医疗制度 由于高校师生没有纳入医保范围,过度的医疗现象致使公费医疗费用大量超支和浪费。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的公费医疗制度,建立一种规范的、安全可靠的保障制度[3]。政府应高度关注全体高校学生医疗保障问题,并本着公平性的原则,将全体高校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3]。

4.5 语言类学校师生频发上呼吸道感染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经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面向社区对教职工、学生及辖区居民开展医疗保健综合服务是高校医院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出路。

高校医院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方面的重要机构,在普及高校人群的健康保健知识、疾病的监测和预防、保持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维护高校的安全和稳定上有着明显优势[5]。高校医院要坚持政府主导、高校协同的原则,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及高校医院的实际情况明确服务定位。同时,高校医院要积极参与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抓住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调整医院的宏观布局和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现有医疗条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上级医院和高校社区双向转诊制度,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从而提升高校医院整体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使命。

校医院作为具有固定服务群体的医疗服务单位,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抓住时机发展和完善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每位高校医务工作者们该思考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高校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正确为校医院的服务方向定位,探索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卫生行政部门、高校领导者与所属校医院管理者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文元,曹建波,于彤.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解读[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2] 王佐卿,王树山,薛亚光.对高校校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09,20(20):2403.

篇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针对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慢性病增多等一系列医学难题,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寻找适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是新时期全球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大多数西方国家将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放在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位置上,从医院到社区的转变越来越多,这使得全科医生也极为抢手。在当今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全科医生的职责和优越性也并未完全体现出来。人们必须重新认识全科医生及其功能定位,将健康管理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战略中来,这对缓解我国卫生费用不断上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健康管理的界定与现状

1.1健康管理的界定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为核心,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转变,弘扬“治未病”的传统思想,运用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健康为目标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医学服务过程。在健康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前提是健康体检,手段是健康评估,关键是健康干预,目的则是健康促进。

1.2国内健康管理现状 我国健康管理经历近十年的发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虽然目前有四五千家健康管理机构,但绝大多数健康管理机构都是企业举办,自身并不拥有医疗资源,且大部分都是为高收入人群而设立,不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另外在健康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很多都是通过健康知识讲座的形式推销保健产品,这将不利于我国健康管理事业的良性发展。

1.3国外健康管理现状 国外的健康管理相对我国来说发展较早,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一套体系。例如美国实行的健康管理是人人参与覆盖面极广的管理式医疗,它通过与医疗保险机构合作来确保健康管理资金的来源。德国则是将预防医疗与健康医疗保险相结合,医疗保障没有费用限制,除了支付疾病与医疗康复外,还提供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预防。芬兰健康管理模式则是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预防功能,通过改变人群的生活习惯,从根源上降低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通过1972-1997年25年的预防干预措施,芬兰北卡省的男性吸烟率、血清胆固醇平均水平和血压平均水平分别从1972年的52%、6.9mmol/L、149/92mmHg下降到1997年的31%、5.7mmol/L、140/88mmHg。

2.开展健康管理的意义

2.1有效实践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一项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为目的的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它所倡导的无病防病、病初防重和病后防残的观念与健康管理理念是相一致的。在实施健康管理过程中,是以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为对象,通过合理的干预手段来延缓、阻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将有效地实践三级预防。对于二、三级预防的生活方式管理比无病人群的预防效果更明显,且健康管理的功能在慢性病的二、三级预防中比在一级预防中能有更好的体现。

2.2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阶段。由于一些老年病存在患病率高且治愈率低的特点,应以预防干预为主。对老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健康管理,普及老年人的健康知识,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能够从根本上预防、控制老年性疾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我国更加从容地应对“未富先老”这一局面。

2.3有效应对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 据一项调查显示,即使在中低收入国家,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据了死亡谱的33%、12%和8%,这种情况在我国更加明显。而慢性病及一些非传染性疾病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一系列特点,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干预。健康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慢性病的主要特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造成的危害。

2.4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如果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同时,只关注疾病人群,仅在“诊断和治疗”系统上进行投资,忽视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对现有80%健康人口的损害,患病的人群将不断扩大,而现有的医疗系统也将不堪重负。据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2005-2015年慢性病将给我国带来至少5580亿美元的损失。通过健康管理,居民可通过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干预等一系列措施,改变原有的事后干预体制,达到疾病的事前干预效果,这是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和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办法和根本举措。

3.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健康管理的优势

3.1政策支持 2010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经验交流会”上,代表们提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这标志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2012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5万名以上的全科医生,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健康管理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保障。

3.2公益性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赢利为目的,全科医生提供的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的专业服务,使全科医生更容易与居民建立长期的合作互动关系,更容易取得居民信任,这正是其发展健康管理的优势所在。

3.3可及性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般都设在居民生活区,且提供持续,居民可以随时得到快速的帮助。而健康管理实施过程的连续性、长期性等一系列特点,也适合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其稳步发展的平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全科医生对于自己社区里的居民比较熟悉,同时居民对自己的医生也同样熟悉,并乐意提供自己的健康信息,这样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健康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是基本的医疗服务,在价格上也较二、三级医院低。因此,在地域、时间、医患关系及费用等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4人员、技术、设备已较为完备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面积、床位设置数、仪器设备及人员配备数量总体上已达到国家的标准要求,初步具备了提供连续性、综合的能力,还有全科团队协同工作等方面的优势。这些都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员、设备、技术方面已经都初步达到了发展健康管理的要求。

3.5多元化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服务方式上,除了一般的门诊外,还有家庭病床和一系列出诊服务,通过这些丰富的服务内容和灵活的服务方式,以及在和居民的交流中,更容易了解关于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同时可以调整自己的服务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4.社区卫生服务拓展健康管理功能的发展建议

4.1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强健康管理建设据卫生部财务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长期负债累计达3.5亿元,大大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良性发展。对此政府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卫生事业主管部门也应改进目前依据辖区面积或人头拨款的方式,实行按“六位一体”功能分类拨款,同时将健康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主体功能之中,增加健康管理专项拨款。相关部门应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及利用率、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卫生服务利用率等进行考核,以便确定第二年的拨款情况。如果全科医生重视健康管理,居民少生病甚至不生病,就使得拨款结余较多,这样不仅能提高全科医生的工作热情,更能使社区健康管理得到有效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由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的转变。

4.2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居民观念 依据知信行(KAP)原则,只有全面掌握知、信、行转变的复杂过程,才能及时、有效地减弱不利影响。居民接受健康管理理念并为之付出行动的模型见图1,当居民认识到健康管理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时,他们的态度就会发生某些改变,而态度发生转变后,相应的行为也就会发生。在这种模型中,健康管理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