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商管理专业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对专业只存在字面意义上的主观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满意程度不高。37.8%的受访者当被问及“对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选择“不满意”,仅有7.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另有18.1%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更有46.5%的受访者表示对“专业核心课程”“不满意”,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4.6%和27.7%。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非常不了解也不认同,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2.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界限模糊,竞争力不强。调查结果显示,41.2%的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开设了“专业实践类课程”,但仍有41.8%的学生对是否开设了此类课程或课程效果表示“不清楚”,即这41.8%的受访者可能对已开设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根本不知道或不认可。换言之,此类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中效果并不明显。何况在这41.2%的已确定开设此类课程的受访者中,又仅有14.9%的学生认为“效果好”。当然,这其中包括47%的受访者可能处在低年级,不排除他们有还未接触到此类课程的可能性。然而在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的问题中,高达41.0%的受访者认为“不知所学”,25.1%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由此证明,此类课程的核心技能不被大多数学生认可,或者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知识或技能不够突出。
3.学生的期望值偏高,与现实状况差距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21.9%和37.2的受访者表示所学专业知识或技能对今后就业或工作“不起作用”和“不太清楚”。受访者了解的本专业对口就业的“不满意率”高达34.1%,对口就业职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4.3%和11.0%。受访者就业首选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占比高达61.7%,选择“企业单位”和“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的比率之和都不超20%。另有18.4%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意向。由此可见,除去所谓国家“体制内”的6成以上的受访者,大多数学生的就业意向是盲目的、迷茫的。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然而在“国考”越来越热的现实情况下,专科(高职)生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已越来越难,只有少数人能顺利通过“国考”,大部分人只能从事其它工作。这就必然导致此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职位与期望不相符。
4.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在专科层次设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有待考证。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8.0%的受访者认为在专科(高职)层次开设工商管理大类专业是“合理且必要”的,有33.5%的受访者认为“既不合理也不实际”。由此可见,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是持消极态度对待此类专业的。尤其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更是占76%的受访者选择“既不合理也不实际”和“没考虑过”。据不完全统计,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低,且流失率高。
(三)原因探析
对调查结果分析探究,笔者认为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规模在专科(高职)层次迅速膨胀以及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普及,中学进入大学的绝对人数不断增长,社会需求增加的大环境所导致。二是很多专业性高校竞相朝着综合性院校发展,不断增设新专业抢夺生源。三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涉及的二、三级学科门类齐全、广泛,且绝大多数专业能文理兼收,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四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接触不到工商管理类专业,只能凭专业名称来想象专业内容及今后工作性质,存在认知误解。基于以上原因,学生进校后抱怨所学与“想象”相距甚远,甚至感觉“上当受骗”,从而导致厌学,专业认可度低、满意率低。加之非工商管理类的专科(高职)层次院校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后,师资力量薄弱,有些甚至是非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转向”后担任工商管理类教师的现象普遍,造成授课效果不好,课程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都不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毕业后难以对口就业。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育引导,明确学生专业认知
1.进行专业核心技能展示,树立专业形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普遍缺陷是专业核心技能模糊,这也往往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核心或骨干课程认识不清。因此,此类专业要注重对核心骨干技能或课程的宣传展示。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甚至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比赛。以此来树立专业形象,厘清专业知识或技能体系在学生心目中的构架,提高学生的认可度。
2.明确就业目标,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自己的就业倾向。引导学生对专业产生信任和兴趣,鼓励学生把兴趣培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从而为将来毕业后的对口就业奠定基础。对口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专业认同度和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尤其对于应届毕业生,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特别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提高其就业质量。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与就业市场接轨
1.积极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打造专业核心技能。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类包括的诸如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普遍的“软肋”是专业核心课程模糊。以上具体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大同小异,美其名曰交叉学科,其实是没有自己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此类专业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主动调整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部分专业课程,努力开发和打造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完善专业知识体系。避免学生所学广而不深,泛而不精,成为将来的“办公室勤杂工”。
篇2
一、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训。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并以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考核标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并不否认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认为很多理论知识基础需要死记硬背才能充分掌握,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很关键。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没有很好地平衡理论与实训两者的比例,过分重视理论的传授。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上不能满足用工单位的要求。
(二)以教师为中心。许多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依然以自己为中心,没有很好地跟学生互动,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不能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师生间缺乏互动沟通的环节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会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抵触的心理,导致学生上课玩手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屡禁不止。
(三)教学内容单一、过时。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授课内容仅来源于教材,没有引入一些相关教材外的知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实用性。如工商管理教学所引用的一些案例为西方的实例或案例的发生时间已超过10年,与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脱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科技的进步,工商管理的职能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适应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过时,容易使学生觉得索然寡味,并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相应的对策
(一)注重实训教学,实现实训方式的多样化。荀子说:“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实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为了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应重视实训教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训方式主要包括:小组学习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地考察法等。小组学习法通过把学生分组进行独立学习,提高和开发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用能力。案例分析法是通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来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力和创新力。游戏教学法通过加入游戏元素,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或扮演某一角色或情景来体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实地考察法通过到企业参观与实习,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90后学生个性鲜明,喜欢追求新鲜感。单一的实训方式,同样也容易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率”,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结合多种实训方式,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Lea等人(2003)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比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更有效。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摒弃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理论知识的推销者。教师可通过提问、设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与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乐园。
(三)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解说,要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引入相关的知识或自身的实践经验,以丰富教学内容。为了避免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在案例的选择上,应选择出自我国实践发展的实例,应选择近五年以来发生的一些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反应程度对教学内容作为调整。
篇3
一、存在的问题
1.案例选择方面存在问题
案例选择方面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缺少案例。也许有人说:“‘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哪个企业不是成功的企业?我们从每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挑出两个案例,那么我们手中就会有近千个案例!怎么可能缺少案例?”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不然。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工商管理课程中所采用的案例,均是来自于已经公开发行的报刊、书籍以及网络媒体,虽然案例确实不少,但是翻开工商管理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材均是重点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成功企业家来编著的,教材主要是针对MBA学生以及重点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本来就很差,这些教材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讲,理解起来非常费力,再加上有很多案例的情景资料比较难以寻找,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很难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的。那么如果教师自行收集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进行编排投入到实际教学之中,一方面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编排案例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很高的水平,如果编排出现了失误,则将会带有不可预料的后果。
2.案例本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起源于西方,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工商管理专业教材基本上都是翻译自西方国家,那么案例也多为西方国家的企业,本土企业很少涉及。虽然外国企业案例也能够反映相应的原理与理论,但毕竟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高职高专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对于这些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我国的社会体制与西方国家的社会体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那么企业采取的某些措施,会使学生们无法理解。
3.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待加强
从某个层面上来讲,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了案例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本身就要求师生互动,但是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往往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受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二是教师没有组织案例研讨,仅仅是将案例陈述一遍,学生并没有针对案例进行激烈的研讨,这显然会影响教学效果。三是教师所选择的案例不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或者案例的难度过低,没有讨论的价值;或者案例的难度过高,学生无法案例中企业的行为,更谈不上对教材中的原理与理论的理解。
二、对策分析
1.讲究案例选择方法
工商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前提就是拥有丰富而又具有价值的案例,教材的难度较高,适合的案例也很少,为了学生的能够获得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广大教师还是需要在能力的范围内,从而为教学工作准备更多的案例材料。我们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自己能够掌控的案例。教师对于案例的掌控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水平。教师要对案例所发生的始终进行完整的掌握,对案例的背景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并找出案例所反应的关键性问题,并且密切联系教材中的相关原理与理论。
(2)教师所选择的案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于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工商管理专业所选择的教材水平难度较高,因此,教师在选择甄别案例时,必须要特别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要注意难易适度。
(3)教师所选择的案例,要尽量以本土为主。管理学起源于美国,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用于。现阶段,我国各类学校在选择的工商管理教材时,为了能够与国际接轨,教材多是直接翻译自国外的著作,案例也多是国外的企业。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尽量要选择本土企业,这样的案例就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
(4)案例的选择要紧随时代步伐。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模式。近几年网络企业、电子商务企业、通讯企业迅速崛起,其中代表性的有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等,这些国内知名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以选择这些与网络相关的企业,从而使增强学生的时代感。
2.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必须要作为案例教学的主体而存在,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是教师要打开学生的心理壁垒,使学生们认识到案例教学的意义,具体我们可以采取专题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二是在案例选择上,教师可以选择那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或者采用多样的讲解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将学生分为几组,针对同一案例进行讨论,小组再派出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阐述。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参与意识必然会有所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案例教学恰恰能够满足工商管理课程教学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高专的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解决办法。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案例教学必将会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
篇4
作者:翁洁洵(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720)
一、研究背景
毕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行专业教学的最后环节和重要内容,是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和顺利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毕业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能力,并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提供的产品是服务,即直接以人作为工作和服务的对象。因此,该类专业传授给学生的主要是隐性知识,具有宽口径、实用性等特点。在教学中,该专业以管理和操作为主要内容,具有极强的职业性、技术性和操作性,这也要求教学要注重实习实训,要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工作环境中,让学生不断揣摩、反复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目前,毕业实习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管理较为松散,缺乏一整套关于毕业实习的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规范,导致对离校参加毕业实习的学生未能实施必要且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学生实际上处于“放羊”状态,理论与实践无法衔接。
二、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实习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实习的特殊性
首先,毕业实习的特点:一是时间长,高职三年制的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二是实习点多,人员分散;三是实习方式大多是顶岗实习,要求比较高。其次,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分散实习学生的管理鞭长莫及,而企业又难以按照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实习实训要求来有效管理学生。
(二)学生问题
首先,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够强,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其次,在毕业实习时间长、实习点分散、实习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学校管理的状态,导致其在实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无序失控的现象。
(三)实训基地支撑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实操训练是关键环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对内实训条件未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外缺少良好的实训基地。
1.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难以协调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但现实中,很多企业与高职院校在互赢互利的问题上存在矛盾,双方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往往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出现了学校与企业关系难以协调的尴尬局面。企业参与意识不强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的需求难以协调一致,学校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而企业的目的是招工,认为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往往不能配合学校开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
2.实习实训计划不稳定,管理松散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实习实训在合作企业有序进行。但是,大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甚至出现实习实训岗位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岗位不一致的问题,使教学计划无法实施,也使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
(四)缺乏规范的考核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毕业实习学生的管理较为松散,缺乏质量管理制度与评价规范,没有对实习学生实施必要且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即组织管理和考核机制跟不上,实习实训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三、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实习学生管理对策
(一)加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是学生毕业实习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和责任人,是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是进行毕业实习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毕业实习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并确保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第一,要加强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的骨干教师团队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形式,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其既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从而在实践教学和管理中能更好地执行学校的相关规定,并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处理好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第二,从企业中聘请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渠道得以拓宽,促进校企深层次互动。
(二)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管理是毕业实习学生管理体系的重要方面。学校要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要做好实习学生的组织工作,把在同一企业或同一地区、相近区域的学生组织起来,组成学生自我管理网络,并指定小组长负责与其他同学的联系,并加强对其的管理,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实习小组长的纽带作用,保障师生信息的畅通。此外,学校还要加强与学生自我管理网络的密切联系,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监控,并及时与企业沟通,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平台。学校应坚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密切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尽可能争取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合作,以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此外,还可在校外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节约资源,提高社会效益。
(四)校企联动,建立多元、严格的考核机制
毕业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进行科学考核。考核是确保毕业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和管理上应该规范毕业实习考核机制,以保证实习质量。长期以来,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一直由学校单方面管理,其间虽然强调校企协作加强管理,但实际上,许多企业往往不重视。毕业实习阶段的评价不同于校内课程的考核,应切实改变由校内指导教师单一考核的做法,将评价主体确定为校企双方,并成立实习实训考核小组,发挥企业在实习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五)搭建毕业实习管理平台
根据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实习学生管理较为松散的情况,本研究提出建立毕业实习管理平台,由管理平台统筹管理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协调学生毕业实习,并对学生在实习过程的表现进行指导与监督,以提高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实习管理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实习管理平台实际上是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顶岗需求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实习单位选人,学生选择实习单位、实习岗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训练专业技能的需求。平台发挥如下功能:一是信息服务,提供管理制度及条例、安全教育、顶岗工作流程、考核评价办法、合作单位信息、岗位信息等;二是双向选择,合作单位和学生根据各自需求进行选择;三是过程监控,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学生干部、实习小组长等多方参与对学生在岗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工作纪律、工作效果等情况进行监控;四是实习考核,校企联动,成立实习实训考核小组,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完成考核,保证考核的科学性、规范性及管理的有效性;五是开拓实训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寻求合作办学,创建稳定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方华.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81-83.
[2]王永福.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和监控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2):46-47.
篇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97-02
21世纪是人类从一个工业化时代瞬间迈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概念化时代的时期。信息化、概念化不仅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也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尤其是人才竞争越演越烈。我国要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优势和机会,就必须具备大批高质量的、能够适应时代选择的国际化人才队伍。调查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绝对剩余,但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却严重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质”的欠缺方面。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有不足,未能在国际化竞争的大舞台上迅速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作为具体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育路线、教育任务的教师应与时俱进,促进自身职业发展,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人才。
一、我国教师发展及研究现状
1.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急需向现代化改革转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经济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加明显,经济社会的地位日渐突出。经济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日益受到重视。由于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的时间较晚(真正意义上的工商管理专业是在改革开放后正式设立的),但此专业一经确立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所有大中专院校基本均开设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此外,更有以工商管理类专业命名的独立学校或学院。我国高考十大热门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位居前三,多年来报考工商管理专业的考生(包括本、专科考生)居高不下,报考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更是在各专业报考人数当中首屈一指。同时,直接或间接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已经接近1.5亿,直接或间接从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教师人数也突飞猛进,截至2010年已超过45万人。
在我国,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一般被认为是从大学开始的,但实际却是在大学毕业之后。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教师培养主要以短期培训班、集体听课、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形式进行,学习和接触到的是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和方法而已。目前在国际上,以课程内容、教师为中心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正在经历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转变,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教学模式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相互冲突的局面在短期内仍难以改变。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的传统教学观念与中国儒家思想相互推动,严重影响了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引入和推广,诸如普遍受中国人接受的“知识就是财富和力量,不能与别人分享”之类的盲目排外教学观。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并未涉入深水区,并未实现教学的人格和社会的转向,只是片面地追求量变向质变的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以强力推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一些先进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方略,如建构主义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法在中国方兴未艾,但与此同时,它们又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的阻碍。
2.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职业发展关键在于继续教育。在严峻的挑战和剧烈的变革面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方面的教师职业发展关键在于继续教育。一般来说,教师的业余自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如业余时间少、备课量大、作业批改繁琐、学习资源少、职称晋升压力、家庭方面压力等。因此,教师在职业发展之外的事情上所消耗掉的时间、精力远远大于自我对职业发展的反思和实践。传统的教师培训途径,往往忽略了对教育本质、教师本质、认知经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究,在质量和效果方面都远远达不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要求和该专业教师的预期目的。因此,虽然教师接受传统培训的机会较多,但是其本身的效果和对教师的影响微乎其微,合格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方面的教师在中国仍然很匮乏。
3.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尚待深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教师教育研究一直是一个年轻的领域,虽然有一定的突破,但该领域的发展仍然非常缓慢。传统的教师教育研究主要涉及教学技能、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认知取向、本质、人格、信仰以及职业发展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发展和广泛的研究。
工商管理类专业方面的专业教学改革不仅要求研究教学策略,还要研究教师本身,探讨教师的态度以及如何实现观念创新等。从教师职业发展角度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有利于把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推向纵深,能够有效地应对传统和时代的挑战,有利于教师在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教学环境中脱颖而出,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方面的教学水平。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教师的继续教育不仅涉及教学技能和方法,也包含教师对教学实践和职业发展的认识、价值观念等内容。首先,教师的人格、认知和教学实践要以社会文化行为为准绳,同时也受国家和各类不同学校教育体制的制约。由于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的巨大差异,中西方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及其学习方法的理解差异较大,如西方人赞成“用逻辑和理性主导管理学的学习”,而中国人则奉行“经验和情感化的管理学教学”。此外,中西方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理解、教师本质、师生的角色与责任、教学策略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分歧。其次,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制对教师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够依照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规律,兼顾该专业教师发展的特点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发展的措施,其教师职业发展的环境问题就能基本上得到解决;反之,不良的生活与教学工作环境是教师发展的最大障碍。如若教育主管部门不顾事实,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则由于不同学科内在规律和对从事该领域的教师要求不同,教师较容易产生受挫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对科研与教学产生应付心理,最终导致教学和教师的职业发展受到严重打击。此外,如果缺乏教师继续教育的时间与相关政策、学习资源和奖励机制严重滞后、教师的决策权严重受限,则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发展的主动性与期待心理就会严重受阻。
2.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教育遵循儒家思想,尊重圣人和权威,唯权威是从,导致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理性精神。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凸显理性科学的一门学科,这一点可以从标志现代管理学诞生的两大经典著作中看出:泰勒(F.W Taylor)的《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但在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及应用在要兼顾管理学的理性精神之外,从我国文化和教育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真正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水平。纵观西方文明的发展史,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从知识论到现象学、解释学、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彰显人的理智、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等的主体性哲学和理性精神渐渐成为西方文化的精髓。如果忽略了西方文化的主体精神和理性精神等文化精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就会本末倒置。简言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根本在于专业教师的主体认知和创造力。作为教师都不能盲目随从国外的或是中国的教育权威,而必须从实际国情、校情等出发,秉持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反思教学活动,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勇于创新。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面临这样一种实际情况:教师必须依据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大纲,抓纲扣本、以此为据。老师所学习到的一切学科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皆出于大纲,大纲就是一切,由于教师时间、精力方面的问题,超纲既没有必要又难以做到。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造性,教学技能、方法、知识就会平庸保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能做如集体听课、短期培训等表面文章。使用同样的大纲、课本、技能和方法,学生的学习基础接近,教学效果悬殊较大原因的关键在于教师不同。学科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是可以学习和复制的,但优秀教师的能力和创新是不可复制的。教师的信仰和自由创造力关系到中国教育改革的成败,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重点必须转向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
3.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教师的职业发展与教学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教师的实践活动就是个人实践知识的社会构建。教师的思维和信仰是课堂活动向纵深拓展的基础,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前提。课堂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展现教师人格,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主阵地,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探究各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实现中西文化以及课内、课外管理与教学的协调。教师的课堂思维有效地融入自我经验和社会文化经验,具体表现为不断的反思、想象、判断和创造。
教师的社会文化经验包括中西文化知识、国家教育管理机制、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课程规划、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学习资源等,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社会文化经验的中心点是教师的课堂实践活动,而教师的主体经验和创造性是高效课堂活动的核心。这与教师的个人经验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个人经验包括教师已有的知识总量、认知能力、人格发展、处理复杂问题的态度和信心,与社会文化经验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如果缺失个人经验,教师道德、职业规范、人际关系甚至职业发展就会自然丧失;另外,如果匮乏社会文化经验,教师的个人经验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教师的个人经验不仅与个人的已有知识、教学活动、学生有关,而且与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高效管理课堂活动离不开教师对学生、中西文化、教学活动、自我人格发展的准确把握,同时又要兼顾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认知能力和创造性。因此,个人经验是个体与环境良性互动的过程。在课堂实践活动中,两种经验时而协调统一、时而相互冲突,老师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个人经验建立在社会经验基础上,在教育教学方面,只有前者适应后者,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4.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限于学历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学术讲座,其教育目的、内容、教材、结果没有统一标准。继续教育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但成败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的认知与创新。实际上,关于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本身的发展问题并未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继续教育只能使教师的学历、学术水平、业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但并不能完全决定教师的职业发展。然而,有相当数量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却一般,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敬业精神、认知和信仰。调查数据显示,高学历和高职称的老师不一定受学生欢迎,而那些忠诚于教育事业、精力充沛、富有创新精神、积极向上的教师却深受学生欢迎。优秀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的动机、兴趣、知识基础、年龄等,学科知识和教学基本功深厚,把个人经验与社会文化经验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传授型教学变为探究性教学,敢于面对挑战、善于破解难题,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自学和培训不但要重视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还要把对教师人格和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和的各种文件、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对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正确的政令和管理无疑对教师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消极的管理会损害教师的利益、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阻碍教师的职业发展。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
1.改革教育体制。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改革教育管理机制,把教师及教师职业发展放在政策定位及教育改革的优先位置。首先,积极规划创新型教师培训,改进常规性培训。同时,学校教育管理者应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软件和硬件方面为教师创造条件,如实验室、专业图书资料等。其次,改变仅仅依靠教师数量和学生成绩评价的教师评估机制,建立多类别、多层次的评估体系。最后,各个学校、不同学校教师、本校同事、教师与社会团体之间应建立定期的合作与相互学习机制,取长补短、弥补差距。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为教师继续教育牵线搭桥,创造条件。
2.专家指导规划。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所需的资料和教材、教师需要学习的新型教学理念以及如何进行主体性创造和实践需要教育专家们仔细研究、选择和规划。增加反思教学、师生互动和角色扮演等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职业发展。
3.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培训班、研修班、国际会议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首先,对于网络上各类培训信息,教师可选择实用并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培训课程。如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教学行动研究法”,其核心是研究教师的认知发展和互动教学。但无论怎样,不能完全忽视传统的培训班,最佳的选择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只有这样,教师的职业发展才能顺利推进。其次,尽可能经常参加校内和跨校教师小组研讨和交流活动,不断改进自身的思维和教学策略。最后,加强自身科研能力,不断就教师认知、教学、教师发展方面进行调研,形成适合自身并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的教研成果。
[参考文献]
[1]申甜甜.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时代金融,2012(15).
篇6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我学院唯一的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一直以来承担着针对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任务。培养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国际视野及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有选择性的针对某些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我们认识到,探索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是这项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保证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精心挑选全英文教材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个多世纪。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工商管理在欧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其理论基础跨越经济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社会经济现象、企业经营运作中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要求。可以说,来源于欧美的英文原版教材浓缩了时代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精华。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无疑等同于可以与当代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工商管理理论实践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和最前沿性的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最为流行的工商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主要来源于美国,因此我们选择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都是世界著名的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汤姆森学习集团、约翰威立出版公司等权威机构畅销全球的工商管理教材,被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所普遍选用,是国际工商管理界最具影响力的教科书。这些教材的作者皆为美国管理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教授,这些教材经过了美国和世界各地数千所大学和管理学院教学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论述精辟、视野开阔、资料丰富、通俗易懂,又具有生动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经典之作。考虑到学生对原版教材的价格承受能力,我们主要使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国内商引进的原版教材影印版。虽然这些教材不是原汁原味的最新版本,但除了印刷效果略差以外基本保留了原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如(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所著的《管理学》(第8版)、 (美)弗雷德·R.戴维(Fred R.David)所著的《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第12版)、(美)N·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所著的《经济学原理》(第4版)、(美)加里·德斯勒(Gary.Dessler)所著的《人力资源管理》(第10版)、(美)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所著的《营销管理》(第12版)等。这些英文原版教材的使用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授课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广国际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教师作为双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质量。从目前我们学院的师资队伍来看,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很多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而具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的教师中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不佳的较多。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中又有一些毫无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所以我们一方面严格遴选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
1.在现有的师资队伍中,我们一般会挑选既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有较高的英语技能水平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又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精通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专职授课教师。从授课效果来看,大部分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纯熟的英语口语和国际领先的教学理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从校外聘请了一批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绝大部分有过海外留学背景并且有在外企工作的经验。此外我们还聘请了一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工商管理专业外籍教师来校不定期进行交流和讲学。
2.对于愿意从事双语教学,但目前还不具备相应教学水平的教师我们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培训的方式。例如每年我们会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修学习。参加由国内知名高校举办的由外籍工商管理专业的英文教师或高水平的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师授课的培训班。参加各高校不定期开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研讨会。此外,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某些教师我们也会选派他们去外企进行挂职锻炼。在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双语教学水平的众多措施中,定期组织教师观摩由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知名高校为代表的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已成为我们组织教研活动的必修课。这些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正在对我国大学的教学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公开课展示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思维方式和质疑精神,为我们推广双语教学提供了可资对比、借鉴的生动案例。
三、实行分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是学好任何课程的前提。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英语有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所以我们刚开始在推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工商管理专业中对双语教学抵触比较大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英语公共基础课程已经够多了,继续开设专业核心双语教学课程无疑会加大同学们的学习负担。上双语课程,由于外语的原因变得艰深晦涩,同学们往往会将课本当成外文阅读材料,学习的重心不知不觉偏向了外语而不是专业知识本身,这样就造成了本末倒置。此外,有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连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都难以通过,让他们也来上双语教学的课程的确有些勉为其难。一般说来,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均达到较高水平时,双语教学的效果才会很明显。
通过借鉴国内同行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的经验,我们发现目前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纯英语教学。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直接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授课教师直接用纯英语进行授课。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非常好的学生。第二种方式是中英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双语教学模式虽然直接采用的也是英文原版教材,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用英语进行授课,但当学生无法理解某些内容或者教师觉得有必要的时候穿插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三种方式是直接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但授课教师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一般或比较差的学生。根据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现状,我们认为推行双语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就。我们的做法是将专业核心双语课程暂时设置为选修课,对于选修了本课程的同学在开课之前进行英语测试,然后按照英语基础的不同根据测试的成绩实行分班教学。
四、重视案例教学,充分挖掘本土化案例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方法已历经百年,不仅遍及美国,也被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所接受。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了“主动”思考和探索未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指用英语上课,也不仅仅是指老师讲英语,学生听英语,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双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创造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此外,同学们为了更好的参与案例分析,必须在课下提前阅读大量相关的英文资料,课下准备更拓宽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范围,变课堂教学的被动读为主动读,也创造了课外英语使用环境。
在进行双语课案例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完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中的案例用于案例教学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的原因往往觉得这些国外的案例离自己很“遥远”,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给学生读懂这些国外的案例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进行双语案例教学的时候有30%选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中的国外案例,70%是经过授课教师自编的“本土化”案例的英文版。所谓“本土化”案例是指在学生生活与学习所在地的那部分企业案例。由于便利的地缘和人缘关系,学生、教师均比较熟悉本地企业,也容易获得本地企业最新和最具体的案例资料,甚至能够得到本地企业的支持(包括参观、实习和派相关人员到课堂讲解)。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参与程度,从而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根据我们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主要为适应湖北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1+8”城市圈的发展需要,按“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要求,打造适应地域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本土化”特色。
五、结论
我院经济与管理学部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推行中英文双语教学不仅因为英语是当今世界交往中的重要语言工具,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更是新型应用型管理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帮助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坚实基础。推动实行双语教学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学生——未来的企业家能够具备同国际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交流沟通和对抗能力。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的步伐,不断探索和完善科学的双语教学模式,使得英语不仅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核心课程,更应该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0).
[2]任荣.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0).
篇7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个多世纪。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工商管理在欧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其理论基础跨越经济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社会经济现象、企业经营运作中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要求。可以说,来源于欧美的英文原版教材浓缩了时代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精华。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无疑等同于可以与当代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工商管理理论实践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和最前沿性的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最为流行的工商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主要来源于美国,因此我们选择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都是世界着名的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汤姆森学习集团、约翰威立出版公司等权威机构畅销全球的工商管理教材,被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着名大学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所普遍选用,是国际工商管理界最具影响力的教科书。这些教材的作者皆为美国管理学界享有盛誉的着名教授,这些教材经过了美国和世界各地数千所大学和管理学院教学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论述精辟、视野开阔、资料丰富、通俗易懂,又具有生动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经典之作。考虑到学生对原版教材的价格承受能力,我们主要使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国内商引进的原版教材影印版。虽然这些教材不是原汁原味的最新版本,但除了印刷效果略差以外基本保留了原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如(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所着的《管理学》(第8版)、 (美)弗雷德·R.戴维(Fred R.David)所着的《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第12版)、(美)N·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所着的《经济学原理》(第4版)、(美)加里·德斯勒(Gary.Dessler)所着的《人力资源管理》(第10版)、(美)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所着的《营销管理》(第12版)等。这些英文原版教材的使用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授课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广国际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教师作为双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质量。从目前我们学院的师资队伍来看,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很多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而具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的教师中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不佳的较多。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中又有一些毫无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所以我们一方面严格遴选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
1.在现有的师资队伍中,我们一般会挑选既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有较高的英语技能水平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又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精通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专职授课教师。从授课效果来看,大部分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纯熟的英语口语和国际领先的教学理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从校外聘请了一批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绝大部分有过海外留学背景并且有在外企工作的经验。此外我们还聘请了一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工商管理专业外籍教师来校不定期进行交流和讲学。
2.对于愿意从事双语教学,但目前还不具备相应教学水平的教师我们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培训的方式。例如每年我们会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修学习。参加由国内知名高校举办的由外籍工商管理专业的英文教师或高水平的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师授课的培训班。参加各高校不定期开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研讨会。此外,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某些教师我们也会选派他们去外企进行挂职锻炼。在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双语教学水平的众多措施中,定期组织教师观摩由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知名高校为代表的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已成为我们组织教研活动的必修课。这些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正在对我国大学的教学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公开课展示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思维方式和质疑精神,为我们推广双语教学提供了可资对比、借鉴的生动案例。
三、实行分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是学好任何课程的前提。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英语有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所以我们刚开始在推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工商管理专业中对双语教学抵触比较大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英语公共基础课程已经够多了,继续开设专业核心双语教学课程无疑会加大同学们的学习负担。上双语课程,由于外语的原因变得艰深晦涩,同学们往往会将课本当成外文阅读材料,学习的重心不知不觉偏向了外语而不是专业知识本身,这样就造成了本末倒置。此外,有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连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都难以通过,让他们也来上双语教学的课程的确有些勉为其难。一般说来,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均达到较高水平时,双语教学的效果才会很明显。
通过借鉴国内同行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的经验,我们发现目前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纯英语教学。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直接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授课教师直接用纯英语进行授课。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非常好的学生。第二种方式是中英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双语教学模式虽然直接采用的也是英文原版教材,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用英语进行授课,但当学生无法理解某些内容或者教师觉得有必要的时候穿插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三种方式是直接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但授课教师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一般或比较差的学生。根据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现状,我们认为推行双语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就。我们的做法是将专业核心双语课程暂时设置为选修课,对于选修了本课程的同学在开课之前进行英语测试,然后按照英语基础的不同根据测试的成绩实行分班教学。
四、重视案例教学,充分挖掘本土化案例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方法已历经百年,不仅遍及美国,也被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所接受。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了“主动”思考和探索未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指用英语上课,也不仅仅是指老师讲英语,学生听英语,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双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创造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此外,同学们为了更好的参与案例分析,必须在课下提前阅读大量相关的英文资料,课下准备更拓宽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范围,变课堂教学的被动读为主动读,也创造了课外英语使用环境。
篇8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重视实践教学的建设,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对理论课进行整合,相应加大实践课的学时,逐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并出台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的管理文件等促进实践教学,但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看,目前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实验室建设不到位
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资金主要靠学校自己拨款,面临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相比公立高校软硬件投入不足,现有的实验室开放度低。近几年,文理学院根据各类评估检查和教学发展的需要,逐年增加了资金投入,购买了实验室的一些专业软件和相关设备,但还远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科研的要求,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升反降,影响了实验开出的数量与实验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力度不够
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文理学院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原有的传统的参照母体院校制定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但依然存在简单的课程实验多、综合性,应用性的实验内容少,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三)实践教学人员严重缺乏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教学师资水平的提高是根本。从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看: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实验技术人员欠缺。一方面独立学院的特殊性,使其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本身就存在人员流失、自有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高校工作中对实验教辅人员的歧视,没有人愿意从事实验教学岗位,专业实验教辅人员严重缺乏。
(四)实践基地建设不足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紧迫要求。但目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一些企业仅仅把学生作为低端劳动力,不愿意培养;实习过程中学生安全没有权益保障等问题使实践基地建设面临困境,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严重不足。目前主要是进行短期的阶段实习,而且合作的深度不够,围绕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难于推进。
三、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措施
(一)科学制定专业实验室规划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实验室的建设是独立学院各类评估中办学水平的一个基本条件,学院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办学的特点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各专业建设的需要,做好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分批逐步建立适应的专业实验室。
(二)加快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步伐
1.建立高效的实践教学体制
独立学院的实验室面对投入不足,更应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校内实验资源共享。体制上,实施院校两级管理。一方面成立校级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中心对各实验室进行管理,统一管理全校的实验人员,物资设备以及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自成一个完整体系。另一方面,各实验室又与二级院系紧密联系,制定教学计划,实施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提高了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又有利于各个专业学生对于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掌握,真正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得到能力的提高。
2.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按照实验的类型和要求,结合“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CBE实践四个层次,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分阶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强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实验教学的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核心,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实践教学学分制改革
作为独立学院,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应实施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制,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教学内容、特点和难易程度,确定实验课的学时和学分。学生按照学分制下各个专业教学计划和对实验课学分的要求,选择对应学分的实验课和实验项目学习,在做完所选的实验项目并取得合格成绩后,就取得了该实验项目的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制改革能提高现有实验资源的利用。
(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和重要保障,学院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一,建立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提高实践教师队伍的地位。如提高实验实践教师的待遇,加强实践教师培训等。第二,将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先派到校内实验室、校外的企业事单位进行实践方面的锻炼;第三,可从校外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和技术职务人员,形成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第四,聘用企事业单位退休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职务人员作为实践教学教师。这样我院的实践教学师资水平可以得到大大提高。
篇9
一、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在其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性不足的课程设置
现阶段,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我国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教学体系,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内容虽在教学计划中涵盖。但此课程设置方式的专业性不足。大量的专业知识虽在课程设置中包含,但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对其浅层涵义进行了解,在某一方向无法实现深入学习,从而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实际来说,针对应用型人才,他们需要擅长于某类专业知识,且具有较好的基础。
(二)缺乏高实践能力教师
对于国外高校来说,其工商管理专业的开设均具有较高的配套实践技能,且教师理论知识深厚,此类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同时具有丰富的任职经验。我国高校虽对高素质教师广泛招聘,但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均不符合相关要求。因此,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其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在我国严重缺乏该类人才[3]。
(三)与理论学习相比,实践过程较为落后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来说,因其存在较晚的起步时间,与医学、机械等专业相比,它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主要包括:具有较少的实习机会和实践设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困扰问题包括实习难和实践难等问题。注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应对学生的实习和实践问题加强重视。对于单纯的理论教学方式来说,其存在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过程存在一定困难,企业是学生实习的主要单位,但与企业的合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实践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四)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对口工作很难找到
相关就业统计结果显示[4],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存在较为分散的就业岗位。对外贸易类、销售类、财务会计类及文秘类等工作是主要就业去向,大部分学生对企业管理工作并未从事。在找工作过程中,存在较少的岗位与学生专业对口,同时不符合学生自身实际能力。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措施
(一)对培养目标积极明确
现阶段,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高校对其进行了有效划分,其中包括精英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精英人才主要包括高精尖人才和高等人才;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大的人才需求量,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中小企业是其主要就业对象。在培养目标上,与精英人才培养相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全面分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策。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服务、建设及生产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此,应准确定义人才培养目标:其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主要有法律、经济及管理等企业管理内容,同时对相关专业技能应用较好,对相关教学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能够胜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效明确,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导[5]。
(二)积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重视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高校应逐渐改革实践教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设置专业课程过程中,将实践教学课程适当增加,将实践教学比重不断增加。此外,应对实践教学方法积极改变,使学生技能实践训练不断增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模式可运用“自学+实践+创新”的模式,为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积极改变。在实践课堂过程中,也需要理论精讲,对学生思考过程积极引导,指导其动手操作,教师可对相关案例进行选择,并将其制作成CAI的形式,并进行简单讲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并使其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得到显著培养[6]。对于校内实践来说,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对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安排,学校可协调合作单位,使学生获得学习、考察的机会。在暑假期间可对社会实践进行合理安排,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此外,对学生学习体系积极完善,学校应当与企业积极合作,从而使学生获得适合的学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创新力、应用力、应变力及适应力等综合素质积极锻炼。
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学校可对选修课积极开设,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技能锻炼和学习。选修课选择的方向包括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及思想道德等,为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有效激励,应将选修课成绩计入学分中。
(三)对师资队伍加强建设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期間,教师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针对教学条件,在其突出问题改善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其关键内容。因此,应促进教师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现阶段,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多数教师的实际经验均存在不足的情况。因此,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来说,应鼓励其对管理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并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针对工商企业的实际状况,能够促进教师对其实现全面认识,从而对学生的良好学习提供有效指导。此外,应对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专家积极聘请,使他们可作为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现更好地学习。对于外聘教师来说,他们的实践经验均是十分丰富,可以传授给学生自己在以往工商管理工作中的相关经验,促进学生对有效的工作经验积极掌握,从而可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在其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应对市场需求这一导向积极坚持,全面分析学校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按照社会需求的实际状况,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促进其应用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同时应与企业单位加强交流合作。在定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使得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作者:李陶
参考文献
[1]严佳琪.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5,(3):70-70.
[2]王丽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的分析[J].时代教育,2015,(13):178-178,180.
[3]李国鹏.“高职任务导向型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以郑州财经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12):36-38.
篇10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本专业的多数双语教学老师虽然能够较好地用英语向学生表达清楚课前精心准备的讲授内容,但由于其英语水平很难达到“原汁原味”,也难以达到完全用英语思维的境地,因而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阻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及交际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是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齐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果。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部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较差,针对部分授课内容,老师不得不在用英语讲述的基础上再用汉语进行解释,影响了教学进度;另外,英语水平的薄弱容易单方面地造成学生注意力只集中于对专业词汇、专业术语的解释与理解,而忽视了本课程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容易造成学科损伤从而影响双语教学效果。
三是缺乏与专业全程双语教学要求相匹配的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工商管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事业单位或组织,因此其实习和实践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尽管目前通过院系的努力建立了部分相关的实习基地,但与本专业双语教学的培养要求相比还相差较远,还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实习基地和教学实验室,需要在人、财、物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
四是缺乏相应的考评与激励机制。双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考评机制来衡量。在教师激励方面,由于双语教学难度较大,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老师同时还承担着其他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工作。虽然学校在双语教学的工作量计算方面按照实际授课学时乘了1.8的系数,但大部分双语任课教师认为其为双语教学的付出和所得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学生激励方面,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对工商管理(双语教学)专业充满了极高的期望和热情,而目前对于学生生源选择和学习过程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与普通班级一样,没有体现出双语班的特色和先进性,加之双语班学生在学习上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较普通班多得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和多元化发展。
二、完善我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全程双语教学的思考
1.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取决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特别是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能力是影响教学成败的关键,涉及教师的专业素养、英语水平及二者的有机结合。虽然本专业的教师为全程双语教学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高标准、高起点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表现在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方面。因此,学校应在考虑专业结构和年龄梯队的基础上兼顾近期与长远需要来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师的培训机制,通过长抓不懈的各种形式的培训,使教师在英语水平及专业素养方面有一个持续的提升;同时,还应加大聘请外籍专家的投入和力度,通过定期聘请具有良好学术造诣的外籍专家来校讲学和带教,以帮助国内教师了解、把握世界前沿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并营造国际化的教学和校园氛围,推动全程双语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完善。
2.建立有效的学生评价与激励机制
评价机制的改革是实施全程双语教学的保证。要有效地进行全程双语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旧有的学生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从源头抓起,严把生源质量;在学生的学业和课程的评价与考核方式上要将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兼顾专业知识、英语、综合技能等多方面考核内容。只有建立这样的发展性评价,学生在专业全程双语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成果才可能得到科学公正的反映,评价机制才能成为学生双语学习积极性的又一种推动力。
3.完善双语教学的教师考评和激励机制
作为一种教学改革实践,全程双语教学没有成熟的经验借鉴因而具有较大的难度,同时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因此,学校在涉及双语教师的考评和激励时要充分考虑上述特点,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在严格执行教师“双语教学资格认证”上岗政策的同时,还应结合双语教学特点来确定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并通过定期的教师“双语教学资格审核”制度来促进在岗教师教学水平的保持和改进;另外,除了在工作量计算方面的倾斜政策外,学校还应考虑在津贴发放、上岗、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以更好地调动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4.进一步探索合理可行的双语教学模式
首先,需要在双语教学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更要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方面,要综合考虑专业和英语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英语水平来确定合适的模式,把握好课堂里中英文运用的比例与内容,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以形成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另外,作为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双语教学的实践教学也急需新的模式,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特别是与国际型企业建立稳定的联合办学实习基地,使学生不仅能在课外和校外的实践教学中增强其专业感性认识和岗位适应性,还能有效提升其专业和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秋.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9,(19).
篇11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在我国导师制最早应用于本科教育。1991年我国正式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快速。2009年起,我国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之若干意见》中提出“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要求,以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积极探索培养模式改革,双导师制在我国逐渐推广,有力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双导师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培养目标及定位要求
mba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两者的结合,在培养上强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目标人群定位为高层次管理人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贴近企业,契合多元化市场环境,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协同。
(二)培养过程的实践性诉求
基于培养目标实践性的需要,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和培养过程中的授课、实习实践、论文撰写等环节需要结合管理实践。而校内导师更多以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学术素养的师资构成,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来自企业的管理经验丰富的实践导师介入,进行联合培养。
(三)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
大多数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前已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他们在学习需求上,不仅关注系统的理论学习,还需要寻找解决他们在实际管理中遇到问题的方法,提升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校外导师的参与。
二双导师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双导师制实施初期,抽样调查的14所全国重点高校主要以单一导师制为主,实施双导师制的院校比例为29.10%。2013年以后,双导师制在全国232个MBA培养单位中普遍展开。双导师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培养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协同培养理念亟待更新
高校校内导师队伍主要在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他们更多以传统的重学术、轻实践的理念为主,在授课、实践和论文指导上与校外导师的实践性理念结合不强。大多数高校以校内导师培养为主,没有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协同培养的作用,缺乏协同培育理念。
(二)沟通交流机制不畅
在双导师协同交流上,未形成科学系统的交流机制,校内外导师的沟通渠道没有完全打开。双导师在象牙塔和社会之间身份没有完全打破,双方的互动性不够。特别是在校内导师所带的学生存在多个校外导师交叉的情况下,校内导师匹配不同的校外导师指导不同的学生,在具体的协同培养交流上,增加了难度。
(三)校外导师的积极性相对低
在双导师制度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条件下,校外导师以兼职受聘形式承担高校工商管理硕士实践指导职责。对于校外导师而言,由于本单位工作约束、合作高校在职责和时间要求、学生具有多元需求、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等阻碍,在课程、实践与论文的指导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容易错位和异化,造成校外导师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四)协同培养模式流于形式
双导师培养模式是一个高校-企业-学生与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之间建立的纽带,涉及多方参与。在实施过程中,任何一方的不作为势必造成协同培养机制无法形成闭环。在实际的运行中,有些环节不能完全落地实处,主要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难以参与到部分环节,易形成挂名的形式主义。
三双导师制建设策略
(一)树立双向协同培养理念
在其培养理念上,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通过企业参与课程授课、论文指导、实习实践和项目研究指导等,了解企业和学生需求。校外导师通过参与培养环节,将企业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系统的将理论成果与社会实践经验相结合,助推高校人才的培育,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端人才。
(二)构建多元化沟通机制
1.合作单位定期开展交流
高校应定期与企业合作单位共建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协议,定期在培养方案的设计、具体课程的授课计划、学生论文指导、实习实践事宜上建立官方交流机制,依托单位间的交流,对所联合培养方面的问题建立长效交流机制。
2.双导师间进行不定期交流
指导同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可以进行不定期交流,对共同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指导。构建交流平台促进校内外导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学生为纽带开展活动
针对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交叉培养的学生,通过以学生为纽带,开展学术沙龙、专题讲座、校内外导师见面会等活动,以灵活的形式就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校内外导师与学生可以自由构建QQ交流群、微信群等。通过信息技术达到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交流,解决双导师培养因时空限制不能方便及时交流的问题。
(三)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
1.明确校内外导师职责
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双导师制度,通过培养单位与联合培养单位共建研究生示范基地的形式,构建教师共同体,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以及在指导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上的各自职责,建立科学的聘任制度。通过对校内外导师的各自职责分工,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责、权、利,理顺机制,契合校内外导师及学生的需求,鼓励校外导师积极参与。
2.健全激励机制
对校外导师的荣誉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获得报酬权等做出明确规定,加强协同。通过专业学位副教授职称,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可以取得专业学位导师资格,激励校外导师积极参与到高校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在理顺制度及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实时动态调整,健全奖惩机制,沉淀适合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授予荣誉称号等,调动其积极性。
篇12
自国家开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却变成了以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等职业基础能力作为职业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层面似乎说得过去,但仔细分析下与中职教育目标贴近,体现不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导致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出现困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通病。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既是应以管理能力见长,并具备管理岗位职业发展潜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养发展型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中职教育。以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理论”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着重于学生的销售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等,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通过实训可以实现,但实践教学的要求把学生“圈住”了,自主意识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业能力没有,导致学生择业不明确,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体现,没有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当职业不理想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跳槽。每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习期后的跳槽率高达30%,毕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是50%,这些数据说明学生职业竞争力不强,职业发展能力弱的表现。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并具有较强企业管理能力,能在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包括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专业特定技能,然而到岗位工作后除了专业技能我们还需要职业发展技能———通用职业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结构的变化使人们的工作岗位发生着变化,人们不能再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面对就业市场上职业结构的变化、岗位的轮换,人们需要有更高、更强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更高的能力并不是通常的生产技术或专业知识,而是一种非技术、非专业的要素,这种要素能实现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要素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一种可转移性和适应性,这种重要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它被称为“通用职业技能”。通用职业技能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以下十项技能:(1)自我管理能力;(2)学习和适应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创新能力;(5)团队工作能力;(6)语言表达能力;(7)信息处理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9)系统化工作能力;(10)自我规划能力。具备以上能力的就业者本身具有职业发展能力,能在社会变化的环境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2.工商职业技能目标定位缺乏职业的发展性工商职业技能目标的定位主要在职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但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保守的职业技能培养显然不适应,企业需要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社会需要创业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3.职业素养被忽视《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但课程囊括的知识量多而杂,针对专业的职业素养内容没有。根据冰山理论,我们看到显性特质是技能知识,人的知识与技能,容易被感知和改变。而在工作中隐性特质是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较难进行评价和培养,花费的成本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潜能的形成与人的大脑的生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人脑的内在结构在经历了先天的塑造与后天的培养之后,到了一定年龄将不易改变,因此一个人潜在的动机、内驱力、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等隐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持久不变的。许多企业往往单凭专业知识与技能来选拔员工,这是过于表面的。事实上,素质中的隐性潜能部分对于指导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关键的,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庞体慧北海职业学院项目支持: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代用。因此,如果能够凭借隐性潜能来选拔员工,再对其知识、技能等素质施以相应的培养与开发手段,便能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学生的隐性特质开发是实践教学一个真空带,我们需要在校内就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隐性特质从而形成自我职业素养。具备隐性素养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社会,在职业生涯中面对困境更容易走出困境,并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提升自我的价值。4.实践教育缺乏开放性和市场化相对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更应具备开放性和市场化的特征。反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缺乏,美其名曰的校企合作成为市场化的羁绊。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资源的限制,教学制度的局限开放性程度低,实训还是校内实训为主,项目实训为辅,学生体验较少,专业技能锻炼少,加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还不能实现无缝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自然就脱离了市场需求。执教老师长期在校内工作,业务能力得不到锻炼,市场化程度难以提升。
三、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对策探讨
1.加入“新常态”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要求:(1)增速换档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在稳定规模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职业教育要开始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2)民生普惠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必须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接地气”的职业教育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备职业生存能力,在社会中的人才定位更清晰。(3)创新驱动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新活力。我国确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所以,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依此来看,如果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环节不进行改革何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新形势,适时改变工商职业技能目标。把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加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新常态下的职业能力需求。2.电子商务课程引入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等,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各种资源的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的资源也包括了电子商务在内的所以网络资源,可以说未来企业各岗位群都或多或少与电子商务有关。而且现在多数的创业人群都以电子商务作为基础发展而来,电子商务课程内容有必要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中,比如市场营销应引入网络营销的内容,物流课程应介绍市场电子商务流通的相关知识点,经济法也应介绍电子商务法规等。将电子商务作为基础知识融入各个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利用低碳环保的网络资源来解决实训资源紧缺。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麦克兰德的冰山理论,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开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应包括《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门店经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与营运管理》、《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小企业管理》;隐性课程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能和通用职业技能开设包括《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管理心理学》、《个人与团队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演讲与口才》、《沟通与协调》、《方法论》。4.联合企业共同推进实践教学高等院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市场化程度低,需要联合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跟上市场化的脚步,教学体系的开放性直接就影响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合作企业多半是活跃于市场竞争中的组织,由市场经济推动企业发展,但和企业合作就往往会和教学冲突,这是一个矛盾体,如何设置灵动的教学机制来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解决的前提是企业实训资源的稳定,接下来是校企合作的深入探讨,最后是实践教学机制的开放性,对企业项目实训在资金、资源和制度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师资结构化配置。实践课程考核应考虑结构化考核方式,也即是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考核要求细化到课程中。结构化考核更能体系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潜能。
四、结论
高职教育发展到现在还属于新兴的行业,没有一个最公认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供参考,但在的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感应新时代的到来并努力践行本职工作,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要改变观念,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新浪潮,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职业发展能力的新型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鲁昕.中国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提出新需求./content/15/0104/13/3106397_438067204.shtml.
[2]王臻,梅石.浅析高职高专顶岗实习创新实践与管理.论坛,2016年03期.
[3]杨勇.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多元投资和创新机制.职教天地,2016年13期.
篇1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程度的逐步加深与市场化竞争体制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地位的确立,当然,部分仍然由政府完全控制或者由政府占主导支配地位的部门除外,如水、电、交通等等,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进一步地,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了工商产业链条时代,一件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正式为消费者占有和支配,中间经过大量的环节,如大量的分销商与零售商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就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即将选择或者已经选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一专业一知半解,加之高职院校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从事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已经两年多了,对此感触颇深。对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往往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也是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因此,在一定程度内决定着高职院校盈利的多寡;对整个社会而言,相对稳定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有效供给是保障国家对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前提。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为研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发展及未来就业等问题,近年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大量工作,收获颇丰,如文献[1]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从理论和职业技能以及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两个角度去探寻该专业中的适合教学方法;文献[2]主要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给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解决对策;文献[3] 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帮助分析工商企业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帮助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这一专业,进一步地,让学生对该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与上述文献不同之处主要有: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民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期的特点,分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问题。分析表明,民办高职院校影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①师资力量不足;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不相匹配;③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④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课程与未来的发展就业方向缺乏必要的引导。进一步地,解决措施主要有四点:①加大重点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高稳定性、较强战斗力的招生团队;②专业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③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④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加以必要的宣传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
2 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门在吸收工商管理与企业管理优点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同时,又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对知识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体现了其时代性、前瞻性、应用性的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薪酬福利方面极具提升空间的专业;是一个培养大学生毕业之后工作3到5年,具备丰富的经营管理能力之后逐步走向开始独立或者合伙创业道路的专业;更是一个未来具有无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专业。然而,我国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面存在着某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地,影响到了相关专业,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等文科类专业的发展。本人仅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浅谈一下个人看法。
2.1师资力量不足,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很难期待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有多少是优秀的。然而,民办高职院校在生源日益萎缩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生存下去,只能在加大招生投入的基础之上,逐步减少或者控制办学经费的不断提高。相比公办的高职院校、一本、二本院校,动辄一个博士7万以上的年薪,教授10万以上的年薪(包括科研等项收入),外加五险一金的待遇,民办高职院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逐步形成了一支以本科学历教师为主,研究生、博士学历教师为辅的青年教师队伍,年富力强的教授、副教授团队由于引进成本太高无从谈起。师资力量的不足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专业发展滞后又无法保证对学生产生持久吸引力,反过来又会阻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2.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不相匹配。
目前,在民办高职院校,尤其是部分大二、大三的学生中间存在着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而无用,不能跟上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这跟专业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很多民办高职院校混淆了工商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后者的课程设置严格参照了前者,如设置了《经济学基础》、《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等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进一步地,会产生一个恶果,即在同等条件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竞争力要高于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这点毋庸置疑。从而,在高职生里面产生厌恶、恐慌、乃至无所适从的情绪,究其根本原因,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学科培养模式与市场定位错误。结合市场经济形势发展需求,开设一批市场亟需的,学生充满浓厚学习兴趣的专业课程迫在眉睫。
2.3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理科类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人均占有量要多于文科类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的人均占有量。换言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专业设置,但是缺乏专业发展所亟需的实验实训设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昏昏欲睡,老师也感觉缺乏上课与教学的激情。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与就业方向,如ERP方向,出于节约办学成本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只愿意购买ERP物理沙盘,而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所亟需的ERP电子沙盘闭口不谈;如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一本教科书加一名教授该课程的老师,仅此而已等等。实验实训设备、场所的严重不足,已经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大力度引进紧密结合市场发展形势的实验实训设备成为高职院校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措施。
2.4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课程与未来的发展就业方向缺乏必要的引导。
在21世纪信息化爆炸的的今天,经济条件尚可的学生及其家长可以很容易的获取他们所亟需的与专业相关的所有信息。笔者以从事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经验得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信息相对闭塞,经济尚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缺乏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系统认识。他们在选择专业之前或之后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对专业认识的空白期。如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不对本专业进行适当宣传,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这种情况会相当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扭转。
3 对策分析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措施:
3.1加大重点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高稳定性、较强战斗力的招生团队。
诚然,民办高职院校存在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是基于民办高职院校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目的考虑,必须克服困难,开源节流,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从物质到精神领域提高他们对学校的忠诚度。以我国某民办高职院校为例,招生形势还一片大好的前几年,在校生规模达16000人左右,据网络消息称,到了2012年招生规模只有300人左右,学校面临倒闭的境地。进一步地,在民办高职院校形成了一支战斗力强,不以教学为目的团队,即招生团队,他们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样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尤其是创办人,也需要不断考虑他们的利益诉求,提高他们的薪酬福利待遇,以较高的待遇吸引人,进而留住人。
3.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
在这里,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要尤其注意,既要善于发现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又要改革学科发展思路,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仍然处于发展上升期,社会经济结构正处于激烈的变革过程中,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遭到破坏,社会对复合型、知识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基于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多学习一些会展或者营销策划与管理、金融、财政、法律等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有余力的话,还需要系统学习一些软件方面的知识,如EViews软件,SPSS软件等等。传统、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就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3.3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
目前,在民办高职院校,甚至某些公办大专院校里面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例,要逐步加大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如建立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ERP电子沙盘实训室;建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操作实训室,采购大批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实验实训器材;建立财务管理操作实训室等等。结合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科特点,可以单独设立实验室,也可以与其它文科类专业,如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等专业的实训室放在一起,交叉使用。进一步,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逐步建立一种学校、政府、企业共同管理、合作发展的模式,以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为借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既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3.4对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的信息加以必要的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
针对大学新生对工商企业管理这个专业知之甚少,存在认知空白的实际情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要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系统讲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等内容,让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确立一个可行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尤其,重点讲授一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人力资源方向、财务管理方向、ERP方向、国际贸易方向、生产运作管理方向、运营管理方向、营销管理方向等等,给学生竖立一个良好的发展与奋斗目标。
4 结论
论文主要分析了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提出了必要的对策分析,即加大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加以必要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由于本人从事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时间尚短,经验存在欠缺,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的地方,希望能够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丽红.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析[J].商业文化,2011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