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畜牧业前景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畜牧业前景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畜牧业前景分析

篇1

青海省梅花鹿遗传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在青海发展薰衣草产业的建议

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之我见

发挥农机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同仁县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整顿农机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青海省农牧厅举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讲座

浅谈海晏县特色农牧业发展途径

加快发展我省鲑鳟鱼养殖产业的建议

加强我省重点渔区水产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

浅谈农村微生态养殖的应用与展望

青海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

化隆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植物检疫的任务和措施

确保羊群安全越冬的六种措施

无公害蔬菜苜蓿芽的栽培技术

生菜冬天的栽培技术

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

加快发展青海畜牧业之我见

青海省公路运输环节动物检疫现状调查与思考

海晏县农田野燕麦影响小麦产量的调查

浅谈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与对策

河南县三江源区生态保护项目中存在问题及措施

祁连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浅析

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发展海晏县农牧区畜牧业的对策

浅谈门源县皇城乡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影响民和县小尾寒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循化县冷水养殖发展思路

门源县发展特色种植业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关于在青海省推广微生态养猪模式的几点意见建议

关于加快改善基层草原站基础设施建设几点意见

青海省公路运输环节进省动物防疫监督探微

浅谈门源县俄博沟村推广种植青杂四号油菜的主要做法

退化草地牧草免耕松土补播与撒播镇压式播种技术在喷灌条件下的对比试验

青海5个地区淡水钩虾线粒体DNACOXⅠ基因的序列比较

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强化土地管理维护农民工权益

浅论大通县城郊型县域经济的发展

祁连县牦牛“复壮”工程进展及展望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几点思考及措施

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海南州奶产业现状及今后的对策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对称多县草地退化的探讨

对西宁市饲料生产与销售情况的思考

小麦倒伏原因分析及措施

整合资金集建培植能人经营推进规模养殖——对循化县积石镇新建村养殖示范点经营模式的调查报告

同仁县草场承包工作调研报告

对互助县八眉猪保种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前景分析

草食牲畜单一畜种能繁母畜比例发展指标验证计算法

集约化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与生态保护建议

篇2

[3]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http:///site/1/html/zwgk/0/1/16/8306.htm, 2014-05-28.

[4]边菊萍.榆阳区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4(8):249-250.

[5]胡晓宁,白艳艳,宋江湖,等.陕西省榆林市近年来草种引进调查报告[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5):22-23.

篇3

一、“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统筹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1996年以来,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而且联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在长顺县委县政府的综合调节下,将长顺绿壳蛋鸡产业发展作为 特色产业发展,“农业”问题有机转型为“生态畜牧业”问题,以绿壳蛋鸡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发展我县生态畜牧业。

二、生态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EAH)是运用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共生原理,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发展农业、林业、牧业和禽业等产业,因地制宜,合理整合,达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位合一的产业体系。以绿壳蛋鸡、山羊养殖等为中心,种植业、林业、草地建设配套结合发展。通过改良草地、人工种草、退耕还林、果林建设等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形成林(果)下养殖、草地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基地化发展,以促进我县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

三、产业基本情况

1.产业条件

长顺县地处贵州省中南部,全县草地逐渐增加,退耕还林加之原始林地,草地、林地占地面积达160万余亩。属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县交通公路逐步实现乡镇沥青路,村组硬化路。地表水多,水源充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产业区养殖土地资源充裕,地势、地形、防疫隔离条件好,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良好环境。

2.产业现状

截至2013年底,全县羊存栏量31.75万只;禽(绿壳蛋鸡)存栏量406万羽。全县畜牧业产值达5.65亿元,其中:生猪产值0.8225亿元;牛产值0.3285亿元;羊产值0.5658亿元;禽产值1.3145亿元;禽蛋产值2.6225亿元。发展养羊农户2万户,绿壳蛋鸡养殖户5万余户。

3.技术实力

全县现有畜牧兽医技术干部64人,其中行政人员11人,专业技术人员51人(乡镇技干31人)。硕士研究生1名,本科学历17人,大专学历24人,中专以上学历21人。取得中级职称32人,取得初级职称13人。有乡办畜牧兽医技术人员64人,取得助理畜牧兽医师6人,畜牧技术员58人,村级防疫员(协检员)149人。县、乡、村初步形成三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网络,能为长顺绿壳蛋鸡养殖产业、养羊产业提供各种技术保障。

四、具体做法

1.精准扶贫

1.1 精准思路

以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加快发展为核心,以“结对帮扶到户、产业扶持到户、技术培训到户”为起点,坚持以“县级统筹,分层负责;群众自愿,群众受益;部门联动,合力攻坚;分类指导,点面结合”的原则,把工作的重心下沉到户,精准识别“扶真贫”、精准帮扶“真扶贫”,全面协调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县贫困人口脱贫。

1.2 精准原则

具备一定劳动力、一定积极性与主动性、一定经济基础、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户。

1.3 精准方法

全县开展宣传、发动,农户自愿,村组公示,小组评审,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2.品种选择及标准

2.1 种羊的选择及标准

品种选择主要以南江黄羊、南本杂或地方良种黑羊为主,适应性较强、生长快、性成熟早、成年母羊四季、产羔率200%左右等优点,农户养殖效益明显。

种羊的标准:所采购种羊要求必须是体况良好,无生长缺陷的健康羊只。经产母羊占所购母羊的80%,初产母羊占20%,母羊平均体重30公斤,种公羊平均体重35公斤。

2.2 绿壳蛋鸡的选择及标准

品种为长顺县绿壳蛋鸡,引种地必须在县内的鼓扬镇、长寨镇、敦操乡等引种场选购。

绿壳蛋鸡标准:统一孵化、育雏,再发放脱温鸡苗给项目户饲养。鸡苗体格健壮、无病、无生殖缺陷,发放前一周完成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预防接种。

3.基础体系建设

根据我县喀斯特地貌,产业区内具荒山荒坡、灌木草地,资源极为丰富。采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草灌结合的模式,以灌木林地、荒山草地为主,种植人工草地补饲为辅。采取刈割、晒制干草、青贮,积蓄饲料,协调完善饲草饲料建设。

圈舍建设:地势高燥平坦,舍外具有一定倾斜度,水质好,水源足,交通便,防疫易,环境好,舍内空度大。产羔室按基础母羊数的20-25%计算面积,鸡舍建设标准按10只/平方米计算。配套建好舍周围的围栏、栏舍进出口的消毒设施和粪污处理设施。

4.经营模式

按照“以物投放、滚动发展”的原则,实行有偿技术服务,县畜牧部门负责对养殖户进行种草、建圈、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饲养技术指导。

5.运行机制

采取“项目补助”的资金使用方式,采购方式:集中采购的物资。

长顺县畜牧部门负责工程总体运行管理,负责工程规划实施,工程管理制度制定,资料收集整理,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对工程建设的“三个共同体”,即公司、合作社、农户三者进行监督、管理、协调,并签定管理协议。

一是对养殖农户,建档立卡,建立技术培训、服务及信息咨询的平台,为其发展绿壳蛋鸡、养羊产业提供必要条件。

二是对县域内所有种鸡生产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对种鸡场种苗供应信息,对种苗质量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所发放种鸡苗必须是长顺绿壳蛋鸡。

五、产业化建设

1.市场前景分析

1.1 肉羊产业

羊是草食家畜,羊肉含脂肪、胆固醇较低,而蛋白质含量较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通过农户养羊的良种化和商品化,促进农民改变传统意识,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加快发展肉羊生产,提高人均消费羊肉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1.2 绿壳蛋鸡产业

篇4

草食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区草食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是生产总量和生产方式仍然明显滞后,尤其是饲草料供需缺口巨大,严重阻碍了草食畜牧业乃至整个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1.2农牧结合的需要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但是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巨大约束,“调结构、转方式”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

1.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推行“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变粮、经二元种植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增加青贮玉米、青贮甘蔗和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通过粮食过腹转化增值,加大农家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才能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1.4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2年,我国人均口粮消费下降了16%,肉蛋奶消费上升了226%。未来的粮食问题不是口粮短缺,而是饲料粮保障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小麦、玉米、稻米是人们俗称的粮食,其实,畜产品实际上也是粮食。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展食草型畜牧业也是为了改善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选择。

1.5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更加严厉的环保法规相断出台,特别是我区“美丽广西”建设活动的全面深入推进,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粮改饲,可以将养殖粪污施肥还田,很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符合国际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2发展前景分析

2.1粮草资源丰富

广西气候温暖、降水充足,适宜鲜草生长,目前天然草地有1688万亩,可利用面积1266万亩,年鲜草总产量900万吨。另外,玉米是广西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94万亩,玉米籽粒产量269万吨,秸秆产量54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48万吨;甘蔗是广西最大宗经济作物(广西是全国产糖第一大省),种植面积1620万亩,原料蔗产量7630万吨,秸秆产量229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120万吨。丰富的粮草资源为广西推进“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奠定了有利基础。

2.2草食畜牧业基础好

“十二五”期间,我区畜牧业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15年末,我区牛存栏445.94万头,出栏149.28万头;羊存栏202.64万只,出栏205.33万只;奶水牛存栏8.98万头,鹅出栏1082.4万只,兔出栏757.1万只。良好的草食畜牧业基础,对牧草饲料需求量非常大,发展“粮改饲”有可靠市场。

2.3产生效益可观

2.3.1经济效益

我区种植青贮玉米亩产量大约为6吨/年(全株),按照目前我区收贮公司对全株青贮玉米收购价350元/吨计算,亩产值2100元。而种植普通玉米亩产玉米大约0.9吨/年,按收购价2000元/吨计算,亩产值1800元。种植青贮玉米比普通玉米每亩增收300元/年,提高16.67%。以试点项目计算,种植青贮玉米饲草料2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4200万元,助农增收600万元。而据资料可查,全株青贮玉米的可消化率可以比秸秆加玉米高30%以上,一般每3~3.5千克全株青贮玉米中约含0.5千克玉米籽粒。如育肥牛每天喂青贮玉米20千克或喂玉米秸秆加玉米粒26千克(24.5千克秸秆+1.5千克玉米粒),同样获得日增重0.6千克;按市场青贮玉米青贮料600元/吨、一般玉米秸秆青贮料400元/吨计算,每天喂青贮玉米成本为12元,而喂一般玉米秸秆加玉米粒的成本12.8元(玉米粒2.0元/千克),喂青贮玉米比喂玉米秸秆加玉米粒减少饲料成本0.8元,饲料成本降低6.25%。

2.3.2社会效益

规模发展“粮改饲”草食畜牧业,既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还可以对稳定肉制品、奶制品市场供应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拉动家畜屠宰业、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增加税收。全株青贮玉米收割时省去了脱粒、晾晒、处理秸秆等环节,能够有效缓解收割时农村缺青壮年劳动力的问题。另外,规模种植青贮饲草料,也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按人均可种植5亩计,每种植1万亩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同时,大规模推广粮改饲,可以拉动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养殖业的发展,并可带动辐射周边农户,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生态乡村”建设。

2.3.3生态效益

“粮改饲”的前提是一定要种养结合,草食家畜养殖产生的粪便经过处理后,就近消纳利用,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改善耕地结构。“粮改饲”还可以带动秸秆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通过全株青贮养殖,不仅不用考虑秸秆的二次收贮问题,而且还避免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就是通过收集家畜粪尿,推广“家畜-有机肥料-粮食(牧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生态能源开发建设。同时,利用家畜粪尿或沼渣,起到了改土肥土的作用,解决因化肥用量越来越多所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状日益劣化的问题,同时减少了化肥用量及有害物残留,这既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又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

3.1种养加工生产规模小

种植业各家各户小地块分散种植,养殖场和饲草加工厂规模也小且分散,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导致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

3.2“粮改饲”尚未形成产业

由于“粮改饲”刚起步,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种植、加工、销售和养殖产业链还没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形成一体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3.3机械装备和科技支撑不强

没有适合南方坡地小块地作业的饲草收获机械,人工收获成本高;青贮微贮加工储存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缺乏适合广西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品种。

4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粮改饲”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新常态下发展现代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畜牧业工作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粮改饲”工程推进,形成从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围绕发展中遇到的,如金融协调、土地流转等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完善扶持推进粮改饲发展的政策,营造出有利于粮改饲发展的政策环境。

4.2推广试点经验及时总结

兴宾区、武宣县作为我区2016年“粮改饲”试点县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并加以推广,遵循政策引导、农户自愿、市场拉动、因地制宜、合理改种、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的原则,根据草食家畜养殖规模和发展潜力和当地土地、水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结合种植条件,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合理选择“粮改饲”作物种植品种,发挥耕地产出最大效益。

4.3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中央财政资金的补助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尽可能吸引社会力量和资金来参与“粮改饲”项目实施,积极协助项目承担主体通过贷款或引进民间资本,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机制,确保饲草料种植和收贮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4.4提供技术支撑

成立“粮改饲”技术指导小组,由县(区)农业、水产畜牧兽医部门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县(区)农业、水产畜牧兽医部门二层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水产畜牧兽医站站长为成员,并以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畜牧总站等相关科研院校为依托,解决种植、青贮和加工环节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在种植加工等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展技术指导,加强协作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学习培训与技术交流,提高技术支撑水平。

篇5

养羊业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区畜牧业经济的主要来源[1]。盈江县全县15个乡镇,其中山区乡镇8个,半山半坝的乡镇2个,山羊饲养户多数集中在这一地区。山区农民养殖山羊已有悠久的历史,其主要原因是山羊适应性强、繁殖率高、疫病少,生产周期短,深受山区农民群众的喜爱。但是从盈江县养羊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发展现状

盈江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位于东经97°31′40″~98°16′0″,北纬24°24′16″~25°20′10″。国土面积4 429 km2,东西相距54 km,南北距离114 km,总人口29.3万人。全县山地面积占85.2%,坝区面积占14.8%,耕地3.111 4万hm2,林地30.053 4万hm2,荒地5.586 7万hm2。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于山羊的生长繁衍,是发展草食动物的理想之地。还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年产甘蔗梢、冬包谷秆、稻草约30万t;大量的麦秸、豆杆、花生蔓和农副产品下脚料为养殖草食动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面积5.506 7万hm2,还有大片的林间草场供草食家畜放牧。据2009年末统计,全县山羊存栏26 118只,比2008年同期增加1 200只,增长4.8%,其中能繁母羊15 114只,占存栏数的57.8%。全年出栏肉羊14 246只,出栏率57.17%,肉产量356.15 t。山区山羊存栏数23 245只,占总存栏数89%,其中能繁母羊13 738只;坝区山羊存栏数2 873只,占总存栏数11%,其中能繁母羊1 376只。

2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管理粗放

多年来,对于养羊山区群众思想中缺乏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观念,只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积累。羊只仅用于丧事、祭祀和偶尔解决家庭的部分肉食。羊肉主要依靠宰杀老弱残缺及淘汰母羊补充,处于“靠天养羊”的状况,生产基础薄弱,出栏率和商品率低,母羊比例小,养羊效益不高,羊肉生产水平低,表现为个体胴体小、屠宰率低、人均占有羊肉量少;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群众对养羊业的认识得到了提高,但始终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山羊的饲养缺乏科学的管理[2]。

2.2品种退化,饲养分散,林畜争地矛盾突出

山区农民养羊基本实行自繁自养,不加选择地任其发展,长期群内繁殖,导致品种严重退化,山羊的个体越来越小,产肉量低。饲养成本逐年增加,效益逐年下降。全县15个乡镇,养羊户主要分布于山区乡镇,饲养比较分散,规模小。据2009年年末统计,全县饲养山羊50~100只的有89户,存栏5 776只,占总存栏的22.12%;饲养山羊100只以上的有15户,存栏2 056只,占总存栏的7.9%;大部分养羊户一般养殖10~30只山羊,形成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随着国家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施行和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原有的草场、牧场大部分被植树造林,牛、羊等草食动物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受到限制,对群众养畜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3]。

3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大投资

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养羊业高度重视,将发展养羊业作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新途径,列入山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议事日程;还应给予必要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养羊业的发展基金,用于良种繁育补贴及市场风险的调节,对引进优良种羊和出栏肉羊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户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同时,充分利用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用于养羊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在现有的50个科技养羊示范户基础上,加大科技示范户的建设。

3.2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养殖观念

针对林畜争地矛盾突出这一现状,要合理利用资源,改变传统养羊方式,实行“两改”:一是改变饲养方式。改普通羊舍为高床楼式羊舍,在羊舍内增设饲槽、水槽和补草架;改公母混群放牧为分群放牧;改放牧为放牧加补饲。二是改变繁殖方式。改初配年龄过早为1岁左右配种。改常年乱配为春、秋两季配种,集中产羔。

3.3加强科学养羊技术培训

业务部门应主动联合其他部门,深入各山区村社,举办山羊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治、品种改良、牧草种植等技术的培训,充分利用广播宣传、会议讲解、座谈交流等形式广泛宣传科学养羊技术,组织专计人员到农户家中传授经验,对山区群众养羊实行“三推”[4]:一是推广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专业户;二是推广山羊短期育肥,提高个体产肉量和肉品质;三是推广适时出栏,优化羊群结构,减轻冬春饲草压力。“四配套”[4]即:山羊生产和育种繁育体系配套;山羊生产和饲草饲料配套;商品生产和羔羊培育配套;山羊饲养与疫病防治配套等,使群众真正掌握科学养羊技术,增强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为将来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3.4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羊肉品质

当地群众饲养的山羊几乎都是本地品种,长期近亲繁殖,导致品种严重退化,山羊个体小,产肉率低,饲养周期较长。业务部门曾经引进过黄山羊等优良品种进行改良,但数量不多,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应继续大量引进优良品种,对本地山羊进行杂交改良,使其发挥杂交优势;另一方面应搞好本地品种的选优选育,提纯复壮,选优去劣,杜绝近亲繁殖和过早配种,从而使本地山羊具有适应性强、个体大、生长快、产肉多、肉质好等特点,缩短出栏周期,减少养羊成本。

3.5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盈江县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面积5.51万hm2及大片林间草场,有大量甘蔗梢、冬包谷秆、稻草、麦秸、豆杆、花生蔓和各种农副产品下脚料。这就为饲养山羊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可根据不同的季节进行科学的饲喂。夏秋季节各种植物和牧草生长旺盛,应充分利用各种草场的鲜草,多余的牧草进行青干草处理,对一些农作物秸秆进行青贮或氨化保存,留作备用;冬春季节牧草干枯,是全年缺草的季节,可充分利用林间草场和山边水尾的草滩放牧,补饲青干草、青贮料、氨化料及农副产品的下脚料,使山羊的饲料得到充足供应,保障营养平衡,这就能避免当地的“夏起,秋肥,冬瘦,春死”的现象发生。

3.6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盈江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西面、西北、西南均与缅甸相连,有省级开放口岸那邦,还有卡场、红崩河对外口岸可进行牲畜及畜牧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盈江县的东部与腾冲相连,东南与梁河毗连,南与陇川接壤,在国内交通便利,为畜产品的流通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市场前景看好。还有我国的国际绿色通道很快就要打通德宏州,从而为盈江的养羊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7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引进外资

盈江县的山羊养殖户主要居住在山区村寨,且比较分散。那里山清水秀、树木繁多、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蕴含着极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资金不足、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养羊业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组建龙头企业带动养羊业的发展,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管理,实行企业担保,订单收购,农户饲养,技术部门把握引种关,保证产品的绿色健康品质。

3.8延长产业链,开发新市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羊肉是无公害绿色肉食品,这一点在国内外市场上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加之,社会分工的调整刺激了饮食习惯的变化,消费的简单化、方便化、精制化、地方风味化和外国口味化已经成为时尚。由于羔羊肉鲜嫩、、味美、胆固醇含量少、所含氨基酸的种类与数量符合人体生长与组织修补的需要,越来越受到城乡人民的青睐。可以将羔羊肉进行加工后采取多种形式向大、中城市销售,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促进养羊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4参考文献

[1] 姜怀志,郭丹,陈祥,等.中国绒山羊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0):100-103.

篇6

一、合理调整农业布局,立足区域优势,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实质上是对生产能力的调整,是生产能力在各种农产品之间的重新分配,最终目的是实现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的区域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有力的地位。各个地区必须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扶持重点发展,使资源、技术、区位等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注重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维护和提高产品的信誉,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并不断增加产品竞争能力,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充分发挥和逐步扩大,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最终形成各具特色又互为市场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从而使各个地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都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

二、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庆市农业结构调整见成效

以合理开发、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为重点,以农业生态工程为手段,以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为载体,逐步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在今后的时期,大庆上下应着力实施“四大生态农业经济工程”。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百亿斤粮食生产基地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同时,充裕的粮食也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因此,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几年来,大庆市始终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提高粮食产能的重中之重,实施了抗旱保收田、农机合作社、生态环境建设三大工程。形成了较完善的集农业科研、培训、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紧紧围绕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定单生产。大庆市的龙凤将相当于全区三分之一的土地,以承租反包的形式,通过发展招商农业,建设了龙凤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让胡路、萨尔图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大庆市决定实施“百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规划”,到2012年将粮食产能提高到50亿公斤以上,以全省5.5%的耕地实现10%的粮食产能。

2、畜牧业继续平稳发展,占据第一产业的“半壁江山”

大庆市是在草原上兴起的石油城市。大庆草原是松嫩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 把粮食主产区同时建成畜产品主产区,把当地生产的粮食通过养殖业转化成肉、禽、蛋、奶、鱼等高价值产品,改变农户单一经营种植业的生产方式,推广种植业和养殖业复合发展,不但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缓解粮食卖难问题。2000年制定的《关于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是:围绕把畜牧业建设成农村经济“半壁江山”的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依托资源优势,加快科技进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加快畜牧业向现代产业、外向型经济的转变进程,推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由过去的以“奶牛为主导,家禽、生猪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变为“以奶牛为主导,特色畜禽、生猪、家禽三足鼎立”的局面。

3、以实施无公害、绿色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经济工程

目前,黑龙江省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大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已成为大庆市上下的共识。2000年以来,大庆市在寻找农业出路,确定产业方向过程中,他们进行了广泛考察、深入比较,最终确定了“粮经济向牧经济转变,特色向绿色升级,种养向加工延伸”的思路。全市紧紧围绕杜蒙伊利集团为龙头的奶牛养殖加工、大庆金锣集团为龙头的生猪养殖加工等主要产业链,加强政策扶持、基地建设,搞好利益连接。并制定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若干意见》,积极为金锣、日月、吉泰、伊利等龙头企业争取省配套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大庆市目前已成为全省拥有绿色和有机食品品牌总数第一的城市。大庆市的绿色食品共参加香港、上海等地的展销活动6次,有11个产品荣获中国农博会金奖、最佳产品包装设计奖。在天津、上海、广州分别成立了华北、华东、华南3个绿色食品销售中心,并在全国建立了130多个销售网点。

4、特色旅游观光农业基地的建设

所谓观光农业,就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大庆市对发展观光农业进行了规划,重点建设“两廊一带”,即着力打造“东、西干线”旅游农业长廊,和发挥沿松嫩两江和“乌双”两河形成的湿地、湖泊及自然人文景观优势,建设沿江、沿河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让胡路休闲观光带建设了向荣葡萄采摘园区、三胜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红骥牧场蔬菜棚室园区等;银浪生态园是集采摘、垂钓、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园区,占地面积6000亩。今年该区还将开发建设科普示范区、农业科普示范区、湿地观光区、特色美食区、疗养别墅区、商务接待中心等,使这里成了市民的后花园。通过具体的规划,大庆市预计在2011年,使观光农业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

三、建立起具有大庆特色农业结构新体系的构想

今后,全市农业调整总的思路是:依托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坚持突出比较效益,发挥区域特色,实现规模推进的原则,把结构调整和实现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优势产业,提高农产品转化水平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建立起具有大庆特色,适应小康社会建设要求的农业结构新体系。

1、优化农作物品种和品质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和大庆市的资源条件,在确保全市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合理确定粮经饲比例。即在稳步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生产,形成“三元”种植结构,2010年要达到30∶40∶30,基本形成较为合理的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按照口粮、加工专用粮对粮食不同品质的要求,扩大优质水稻、专用玉米,青贮玉米和优质小杂粮生产,坚持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的路子,继续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

2、加快畜牧业发展

充分发挥大庆市的资源优势,把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以引进优良品种、加快品种改良为重点,加快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以推进规模化、规范化为重点,提高饲养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以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加强畜禽良种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为重点,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坚持区域布局、规模推进的原则,重点建设好六大牧业基地。重点建设好奶牛、生猪、肉牛和肉羊、肉鸡和蛋鸡、大鹅、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等六大牧业生产基地。

3、突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建设高标准的绿色食品示范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组织实施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谷子、水稻、绿豆、胡萝卜、红干椒、马铃薯等18个种养业绿色食品基地,以肇源、杜蒙为重点,建设绿色特色食品示范带,积极扩大绿色食品品牌群体规模,抓好有发展潜力的名特优产品的绿色品牌申报和认证,加速特色产品向绿色、有机食品的转化升级,成为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开发生产基地。大力开拓绿色食品销售市场,以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为依托,以大庆绿色食品经销中心为主体,建设好大庆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健全销售网络,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销售手段,增强大中城市市场开拓能力。

4、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大庆市观光农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基于其目前的情况,政府要重视加强规划与指导,把观光农业规划区的建设视为一项新兴产业和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之一,应在人力、资金、技术、政策上适当倾斜,投入资金建设硬环境,配以优良软环境。同时,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观光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宏观管理、组织机构、财政政策等领域,通过技术支持、合同规范、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贸易许可等各种手段,为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层面上的支持。

发展观光农业旅游要在政策法律的指导下进行。众所周知,观光农业涉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包括土地、水体、山林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整合。因此,观光农业涉及面广,各种形式的农业旅游,都应该依法进行,在当地区域内纳入相应的管理机制,得到旅游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这是观光农业有序经营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参考文献】

[1] 杨军:黑龙江省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5(6).

[2] 周文、王炜:关于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篇7

技术依托单位:陕西正大有限公司

概 述

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顺应国家产业政策,拟在我省扶县武功县武功镇建立基础母猪300头商品仔猪猪标准化繁育基地。

近年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优质商品仔猪供不应求。而且农户素有传统养猪习惯和经验,养猪生产已逐步地向集约化、标准化的方向转变。

建设优质生猪良种繁育项目,可以同蔬菜、苗木等种植产业有效结合:养猪业可以提供种植产业优良的有机肥料,提高蔬菜果品质量,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并可以有效调整并优化农村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农村养殖种植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统一。

第一章 项目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一节 项目建设背景

据统计的现状:20__年,全国存栏48200万头,出栏61800万头,猪肉产量4702万吨,而真正好的品种仅占当年肉类总产量的14.9%。

陕西省近年来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建设畜牧业强省,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实现了全省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为适应陕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而兴建的标准化养殖项目。该项目将采用“种猪基地自繁自养”的经营方式和“同源引种、分段饲养、全进全出、科学管理”的经营方针,创建绿色肉品养殖基地。

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目的

一、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进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二、促进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三、发展绿色品牌产品,带动区域养殖规模。

第三节 项目建设的意义

一、该项目建设是消费市场的需要。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消费者对畜禽产品的安全、优质、新鲜及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二、本项目的建设是提高养猪生产效率,降低养猪生产成本的需要。

三、本项目的建设是养猪业标准化发展的方向,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需要

四、推广标准化养猪利国、利民、利场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市场需求分析

第一节 市场分析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安全、新鲜、优质的猪肉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优质安全的猪肉食品较少,因此,肉猪销售市场潜力更大,而且售价比一般猪肉市场售价高,带动了当地农民养猪增收,发展了当地经济。

一、产品市场供求现状

1、生猪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母猪补栏难以同步,正是切入和发展的良好机会

2、生产效益显著,生猪补栏谨慎

3、猪肉价格市场分析

根据农业部对347个县的定点调查,20__年4月末,肉猪的市场价格为110.65元/千克,同比增长46.43%;猪肉价格为18.72元/千克,同比增长38.74%。按目前的价格水平,养一头商品猪获毛利300-350元,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企业每头毛利400元以上。

4、我国猪肉消费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__年1月-11月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量为每月1.67千克,与20__年同期消费量基本持平,占肉禽类消费比重为55.31%。

二、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有专家预测,到20__年,我国人口达14亿以上,人均肉类消费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约70千克,其中猪肉约为45千克(占65%左右),猪肉的需求量为6300万吨,以平均体重82千克计算,需出栏肉猪7.[,!]68亿头。

第二节 产品销售

一、自繁自养,标准化养殖,提高蓄牧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产业经营模式,是生产经营真正做到种猪供应标准、养殖管理标准、防疫标准、治病用药标准、流通外销统一。

二、实施绿色品牌战略,使企业推销出的产品成为信誉高的著名品牌,并对公司的产品注册商标,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应用现代先进的食品生产危害性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技术,可从良种繁育、养殖育肥的各个环节实行全面质量控制,制定科学养殖生产技术规范和技术管理措施,确保终端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四、强化养殖基地的技术服务与指导,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优质高效养殖技术与无公害饲养技术。

五、该项目建成后,建立猪肉定点销售网点,形成信息畅通、反应迅速、高效运营的市场销售网络。搞好猪肉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拓宽销售渠道,进行网上销售,争取取得最佳的销售效果。

第三章 技术方案

一、技术来源及水平

依托陕西正大有限公司养猪生产管理技术。

二、总经营流程

本项目采用整体经营一体化模式,建立全封闭的良种繁育体系。

三、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的总体指导原则:同源引种、分段饲养、全进全出、四良配套

本项目采用两阶段饲养、“全进全出”的流水线生产工艺流程。 以达到有计划地配种繁殖、合理利用猪舍和相关设备、全年均衡产仔的工厂化生产。

四、 项目技术工艺标准。

品 种:正大优良种猪。

工艺设计:采用正大集团生产流程及标准化设备设施。

布 局:两点式饲养方法,分为母猪区和育成区,所有项目都设参观通道。

生产方式:以周为生产节律,分段两阶段饲养,全进全出。全部生产过程实行电脑控制、自动化饲养方式。种猪年产2.25胎,母猪每胎活仔数10头,母猪分娩率高于85%,仔猪平均出生重1.5公斤,21天断奶仔猪重6.5公斤,断奶仔猪成活率97%。

营 养:采用正大集团养猪标准营养体系,全价颗粒饲料。

疫病防治:采用正大疫病标准化控制。

环境控制:采用正大养猪的环境控制标准,实行温度、湿度、通风、空气质量等综合环境自动化控制。

粪便处理:全部粪便污水采用沼气发酵处理。

五、 疫病防控制度

(1) 按照NY/T 5033的规定要求,建立健全严格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

(2) 种猪必须从无疫病区的种猪场引进。

(3) 种猪引进后至少经4-6周隔离检疫,期间确诊健康无病原体带入的,根据原种场免疫史,对症进行免疫接种和驱虫后,方可进入猪群。

(4) 生产场原有的猪群发生传染病时,要划定疫区,进行封闭隔离,限制猪群移动,加强消毒,禁止工作人员进出,防止疫病扩散,再选择疫苗、血清、药物、以减少损失。

(5) 发生烈性传染病时,对所有的猪只进行隔离扑杀或焚烧,以免疫病扩散。

(6) 每年对猪群进行一次疫情检测,并结合猪群抗体水平修订和完善 免疫程序。

(7) 病死猪及其产品按GB-16584的规定进行处理。

(8) 养猪场定期进行灭鼠和无害化处理,药瓶等废弃物按GB -8596的要求进行处理。

第四章 项目计划目标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主要目标

建设300头基础母猪的标准化商品仔猪繁育基地。

第二节 项目内容

一、建设任务和规模

1、设计原则及建设标准

推行“自繁自养”产业化运作模式确保绿色商品猪产品基地的建立。

2、建设规模

利用养猪场原有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扩建新的猪舍,建设年存栏基础母猪300头、种公猪8头的养猪场。全负荷生产年出栏5000头商品仔猪。

二、项目规划和布局

1、项目布局

分为三大功能区,即生产区、生产辅助区和生活区。生产区包括按工艺流程布置的各栋猪舍、更衣室、消毒室、隔离室、值班室等。生产辅助区包括兽医室、饲料加工间、水塔、配电房等。生活区包括生活办公区等。

第三节 项目的技术关键

一、仔猪繁育工艺

本项目采用自繁自育、两阶段式饲养、“全进全出”全年均衡饲养的标准化养猪生产工艺流程。舍内采用自动引水、人工送料、人工清粪的生产模式。

1、品种选择

采用三元杂交生产商品猪

2、生产工艺

采用分阶段、“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采用同期措施,批量定期配种,批量生产,以每周为一个生产周期,保持每一生产阶段的固定性。

二、绿色优质商品猪生产要求

生产过程的具体要求是:

1、生产标准化。

2、品种选育、营养科学化。

3、疾病防治规范化,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

第四节 项目建设标准和具体建设内容

一、建设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国和国行业标准《种猪场建设标准》以及建设部有关土建标准。

建设工厂化养猪场,猪舍内的环境条件执行GB/T17824.4《中、销型集约化养猪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

二、养猪场设备

种猪的饲养设备包括猪栏、保育箱、饲料饲喂系统、自动饮水系统、清粪系统、通风系统、卫生防疫系统、供电系统及饲料加工设备。

根据生产工艺各阶段需要的猪栏数进行认真的计算,并留出必要的调动用栏,使猪栏不在任何一个阶段缺少和余剩,既不影响生产,也不浪费建筑面积,使生产车间达到最佳利用,提高生产效率。

第五章 效益及市场风险分析

第一节 效益分析

一、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本项目采用现代化设施养殖三元商品瘦肉型猪,是对传统养殖方式的突破,有利于培植区域支柱产业。该项目的建成可大大推动武功县一方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当地25户农民(每户饲养100头育肥猪),年出栏5000头育肥猪,每户增收3万元。对推动区域养殖业现代化及当地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等方面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副产品利用分析

养殖业的副产品――猪粪,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后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当地苹果等种植业的单产和质量。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使养殖业、种植业形成良性循环。

三、预期经济效益分析

每年出栏优质育肥猪5000余头,直接经济效益可达 150万元。

四、社会效益

实施本研究项目的目的就是探索改善和控制猪舍环境的有效措施,为猪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以保持猪群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产力。从这点看,它产生的社会效益是现实的和显著的。

第二节 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

对养殖业而言,疫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全面采用“同源引种、分段饲养、全进全出、科学管理”的经营方针,并且由高级兽医专家全程指导,确保疫情的发生和防治。

另外市场风险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何来掌控这一规律,除了自身的严格管理外必须壮大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在把握市场盈亏周期规律的同时,优存劣汰,更新品种,适时增减出栏数量。

第六章 计划实施进展经费预算及来源渠道

第一节 投资预算

一、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该项目总投资36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00万元,流动资金60万元。

1、建设投资

该项目建设投资300万元,主要包括:

(1)工程费用22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费180万元,设备购置费40万元。

(2)引种费80万元。

2、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以经营成本费用基数,按扩大指标估算法(资金率按20%计)估算,该项目所需全部流动资金60万元。

三、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360万元,其中:项目单位自筹资金为120万元,个人贷款资金80万元,需 财政配套支持资金160万。

四、资金使用和管理

1、资金使用计划

该项目申请的地方配套资金主要用于项目的引种费以及设备购置费及部分土建工程。

自筹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其余的土建工程费、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和铺底流动资金。

2、资金管理

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设立专门账户与项目资金核算机构,接受商业银行及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与检查,确保发挥资金效益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销售收入估算

该项目全负荷生产年销售收入为150万元。

篇8

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生态;发展前景

1.自然环境与产业发展现状

门源县境内地势复杂,平均海拔2866米,高差悬殊,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中间是低地,构成了气候湿润、水分充沛的门源盆地。门源盆地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典型的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特征。春季多风雪,夏季多雨,秋季时间短而温和,冬季寒冷漫长。由于冬半年受来自西伯利亚干冷气候影响,气候比较寒冷干燥。而夏半年受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气候则显得凉爽湿润。

并且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雪豹、麝、猞猁等受到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还有水獭、天鹅、雪鸡、兰马鸡等珍贵动物,另外还有虫草、大黄、雪莲等六十多种珍贵的野生植物。而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不仅仅是工业,农业也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反面地利用好农业资源从而达到预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铁路、公路等交通的逐渐便利,信息传输能力的加强,尤其是互联网的盛行,保障了门源县发展特色农业的可行性。门源县由于地处相对比较偏远,农业形式较为单一,发展特色农业将会有利于改善其较为单一的农业结构,也有利于门源县对外形象的改善。门源县的主要农业形式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其中小油菜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亩,盛开的花海在国际上也是负有盛名的。除此之外还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及私人承包人参果经济作物。这些特色农业的发展将会为门源县经济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持。

2.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是以当地的整体资源优势为特点,依据独特的农业资源,为追求区域内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围绕市场的需求来突出地域特色,并且还将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加以配备。以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建设目标,做成一条符合市场和逻辑的产业链,有合适的规模,良好的效益,高配置的体系以及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2.1油菜花观光农业门源县的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其中小油菜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亩,盛开的花海在国际上也是负有盛名的,极具观赏性的美丽花田也被网络媒体评选为“全球十大花海之一”。县政府也观测到其中的巨大潜力,于几年前便开始办起了“油菜花节”。本县的油菜花节于每年的7月18日—25日举办,可以想象,在辽阔的原野上青草繁茂,底下牛羊成群,在景色秀丽的古城台举办男女老少齐聚城台,共观美景。这样的景观有利于旅游农业的发展,本身门源的油菜花已经具有了很大的名气,另外需要做好周边产品的完善和基础建设的完善,比如便利的交通工具、可得到的居住环境和较安全完善的制度。当然,这些建设都需要能保障长期的资金支持和技术的可能。而建设完成走上正轨的油菜花田将会给门源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发展特色的生态蔬果园和蔬菜大棚也是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选择。以门源县的“青鲁缘”高原冷凉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为例子,这是一个以山东援建为主的项目,省、州、县配套建设的门源县“菜篮子”工程,是集惠民和公益于一体的民生工程,总投资达近三千万元。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门源县政府部门根据客观条件加以创新,将室外种植和室内种植相结合,进行有机种植。依托于门源县所特有的大面积钙含量丰富的黑土,发挥其本地高原冰冷的气候特点,还有优质的水资源等等环境优势,采取合作社与基地、个体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不断加大产业的投资生产,最终做大了这个品牌特色。并且结合了旅游观光形成了蔬菜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一体化产业链的现代高原冷凉蔬菜农业生态基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使自然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收入,增加了经济创收,同时也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效益。这个项目的成功,也为之后的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2.3人参果致富路“人参果”是一种存在于神话故事里的作物。而在门源,当地人把“鹅绒委陵菜”称蕨麻,也叫人参果。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作物,口感清爽,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补血、改善营养不良等,人参果算是门源的一大特色,很多家庭都会在春耕时节人参果采挖的季节前去田地间开采人参果,现挖现卖,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门源的水土适合人参果这种富有传奇色彩的产物的种植生产,私人承包种植人参果就成为了发展门源特色农业的一大商机,通过技术的改良,塑料大棚的种植等等提高种植的效益,不同于野生生长的人参果,提高其亩产、产量,增大其种植效益,可以将人参果作为有价值的有特色的农业产品销往周边地区甚至全国范围。也能为门源发展色农业提供良好的启发。

3.特色农业新建设

特色农业的发展和门源县的新建设,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推进互相影响。最终的问题都是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门源县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为当地农民和政府带来经济上的创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生态发展的可能性。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生态、人文环境的完整性,需要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起来,创新管理体系,合理化规模,维护好生态环境,做好正确的规划和设计。以建设特色农业为依托,以点带线、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方式,通过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来确保特色农业的合理发展,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门源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协和。

参考文献院

篇9

根据海拔1400米,无霜期100多天的地理及气候环境,我区确定了以奶业、肉业及薯业为指导,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其中部分农牧场也积极推进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进和筛选出了一批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的专用、优良品种。目前,我区农村己形成一定的特色优势区域,并涌现了一批马铃薯生产的专业场区、专业户。在优势集中产区,马铃薯已成为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形成特色区域,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以先进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引进和培育一些龙头企业是做强产业、提高效益的根本途径。我区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种植户、基地联合发展稳固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在优势产区和基地引进、兴建了一批马铃薯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了以淀粉、马铃薯粉为主,加工马铃薯休闲食品为辅的加工体系。农牧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以区域示范促进整体农业经济的推进,提升了我区农业种植及经营水平。

(三)着重发展绿色农业,农业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近年来,我区加快了农产品的标准建设进程,形成了以绿色产品为龙头的质量标准体系。围绕主要农产品生产制定了相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扩大了认证规模,仅我区赤峰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总面积达到1458.43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8.7万亩,而部分地区则着重发展马铃薯的优良品种种植,建立脱毒无公害种薯良种繁育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水平。

二、马铃薯滞销事件说明我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分散种植,没有形成区域化和集约化的模式

我区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农产品生产的重视,尚未形成真正产业化模式,如去年马铃薯价格暴涨,很多农户寄希望于今年,都加大了种植面积,可是今年的丰收却没有让他们看到希望,这不是因为农民的信息掌握得不够准确,而是因为中国的农户都是散户,缺乏市场信息的整合,容易突破限度,造成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暴跌的结果。这种分散种植,致使生产基地发展不平衡,生产规模化的程度低,无法形成区域化及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现代信息掌握程度低,造成产业链条不完善

我区并没有完全形成与加工相关的龙头企业,做不到自产自销,市场组织化、公司化的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小。而作为农民则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度,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盲人摸象,靠瞎碰,生产面积扩大了,而良种繁育却没有保障,从种植模式、整地、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到收获、贮藏等环节的规范化操作水平低,生产水平不高。对高产优质、适应性好、抗旱性强的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不到位,绿色产品的达标程度较低。

(三)政府缺乏政策上的指导,补给项目单一

我区政府对农业一直进行着专项扶持,但却缺乏有关市场预测上的引导,农民知道有政府补贴,就加大了种植政府支持下的农产品,造成突破界限、供大于求的尴尬情况。农户易依仗专项补贴来推测市场,加之我区大都是散户种植,无法整合信息,突显了政府补贴在这一问题上的误导作用。而近几年,我区随着农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由于缺乏相关补给资金,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滞后,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程度不变,生产规模发展不快,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前景分析

(一)我区特殊的区域及气候条件,为调整产业结构打开了新的出口

由于存在过度放牧及自然灾害影响的问题,我区整体上草原生态失衡,草场退化、沙化日趋严重,畜牧业成本逐年加大。在此条件下,减轻天然草场压力、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成为我区经济发展一直坚持的首要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道路,也为调整我区产业结构打开了新的出口,在积极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的同时,我区又引进了马铃薯种植业,作为其经营自身扶持的经济来源,为农牧民带来了更多效益。从近些年的效果看,马铃薯种植对自然和社会效益明显。它保证了土壤可持续利用,春秋两季的马铃薯选种和成品分类等相关工作环节也为我区就业提供了市场,缓解了压力,有利于农牧民增收。

(二)市场对绿色无公害产品的需求促进了我区农产品的发展

随着人民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绿色无公害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我区由于天然的地理环境、盛产肉类及奶类食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加工及销售企业,并产生了自己的品牌如小肥羊等等。而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类似肯德基、麦当劳等以油炸薯条为特色的西方餐饮业,这也加大了我区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农民在市场引导下,积极投入到马铃薯的种植加工上,促进了不同类型产业的相互促进及转化,使收入呈多元化方向发展。按市场需求安排我区农业的生产,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突破了我区以肉食品加工为主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增加了我区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我区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农业是第一产业,它制约着我区的经济发展。近几年,我区在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一直没有放松对农业的重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农牧民增收一直是我区相关政策发展的重要导向,如在引导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我区还设立了鼓励种植马铃薯的专项补贴,这是融合了我区自然环境的条件及经济特色的结果,它对引导我区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促进我区农业的发展

(一)由“分散”到“集约”,完善我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我区地广人稀,土地沙化情况严重,气候条件复杂。农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整合有关市场需求信息,加大对优良品种培植加工上的投入,建立相关企业,使我区的农产品能在很大程度上依托我区的市场,避免对国家市场信息估计不准所造成的滞销情况的出现。在马铃薯种植问题上可积极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以此为龙头,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精深加工和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发展壮大加工、流通企业,带动加工专用薯和食用鲜薯基地建设,形成加工、流通产业集群和合理的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马铃薯市场信息体系和销售网络,引导相关企业开展订单生产,让农业生产规模化,并且公司化。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提升农产品对市场的敏感度,促进我区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二)政府转变观念,积极促进由专项补贴到农业生产整合上的投入转化

篇10

1.1 蕲春县再生稻生产和湖北省再生稻品种利用情况 蕲春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93万hm2,从2000年开始,再生稻面积逐年扩大,2016年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1万hm2,主要品种为新两优223、两优6326、淮两优608等杂交籼稻品种。常年于3月20-25日播种,4月20日开始栽插,5月1日前栽插结束,按照常规水稻栽培用量施用基肥、分蘖肥和孕穗肥,头季稻在7月上中旬抽穗扬花,8月10-20日收割,在收割前10d第hm2施用尿素150kg和氯化钾90kg作为再生稻的促芽肥。收割时留稻桩高度40cm,收割后3d内施尿素150~225km/hm2作壮苗肥,通过科学水浆管理及有效病虫防治,再生稻在9月15日齐穗,10月下旬收割。一般头季稻产量9000~9750kg/hm2,再生稻产量5250~6000kg/hm2,由于再生稻几乎不打药而无农药残留,且稻谷品质相对头季稻要好,稻谷价格也相对较高,在当地具有“一种两收”,省种、省工、省肥的特点,普遍受到农民的欢迎。

据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专家介绍,该省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水稻主要以杂交籼稻及常规籼稻品种为主,目前全省有14.67万hm2再生稻,主要品种以两系杂交籼稻为主。以蕲春县为例,该县常年有249d的无霜期、1300mm的降水、16.8℃的日平均气温、2100h的光照时数,再生稻生产、生态条件独特,该县再生稻种植规模和种植水平为湖北省之最,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1.2 饲料油菜品种推广应用情况 在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了解到,由中国工程院傅廷栋院士领衔的团队近几年研究开发了华协1号、饲油1号、华油杂62等饲用油菜品种,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示范推广应用达上千万亩,该项技术主要是利用春小麦收割后8―10月份期间的70~80d农田空闲季节的温光水土资源,种植专用饲料油菜品种,以收获终花初期油菜全株的鲜草,解决冬春青饲料短缺为目的,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持续发展开辟新路。该项技术较种植其他类型的牧草具有种子成本低、鲜草产量高、营养价值优等特点。

2 苏北沿海地区再生稻种植前景分析

2.1 种植再生稻有技术基础 盐都区农科所曾在20世纪80年代培育过常规中籼稻品种盐籼203[1-2],作为再生稻也在南方稻区(包括蕲春县)推广应用过一段时期[3],杂交籼稻制种和种植水平在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农户已熟练掌握杂交籼稻的种植技术。只要有适合的品种,完全可以进行再生稻种植生产。

2.2 温光等气候资源能满足再生稻的生长需要 盐都区地处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常年无霜期218d,日均气温在15.4℃,年10℃的初日在4月5日,20℃的终日在9月24日,气温较大陆季风气候区的蕲春县早春升温迟,晚秋降温慢,种植再生稻后期温光资源能够满足再生稻的生长需要。据此,理论上盐都区种植杂交籼稻的再生稻必须在4月10日播种,5月10日栽插结束,8月20日收割,方能使再生季稻在9月15日齐穗,并有较好收成。目前全区常用的水稻品种基本以粳稻为主,对这些品种的萌芽再生能力和对早播早栽的适应性还未进行试验研究。但据了解,蕲春县种植的两系杂交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2016年作为我省首例,在常州溧阳市上兴镇桥东村进行了2hm2的示范种植,头季稻产量9225kg/hm2,再生稻产量为3750kg/hm2 [4]。

2.3 农户对杂交籼稻的品种选择习惯可以因政策引导而改变 盐都区在1995年前后是以杂交籼稻为主栽品种,后来由于杂交籼稻增产潜力不足,逐步被粳稻所替代。近十年来农户已习惯种植粳稻,且粮食部门也基本只收购粳稻。目前杂交籼稻只有个别农户因特殊用途零星种植。但只要粮食部门与农户通过订单模式,约定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籼稻品种,农户应该能够接受种植籼稻品种;粮食部门也能通过单独收贮、单独加工、定向销售来提升自身效益。

3 苏北沿海地区饲料油菜品种应用前景分析

油菜作为喜冷凉作物,本身兼具油料、绿肥、饲料三重特性。经过定向选育的饲料油菜更具成本低、饲草产量高、营养价值优等特点,且盐都区气候也适宜油菜生长,可以充分利用因稻麦轮作季节矛盾而致的冬闲地进行种植,在盐都地区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有利于草饲动物养殖业发展。因受限于高质量的饲草产量,全区草饲动物养殖规模较小。在稻收后的11月份播种饲料油菜,可以部分解决草饲动物的冬春饲料补充问题,同时通过建立农牧循环体系,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二是用作绿肥培肥地力。未进行种养产业结合的地方,种植的油菜可以直接在水稻栽播前15d进行耕翻埋青,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4 几点建议

篇11

攀西地区地处金沙江和安宁河河谷流域,气候非常适合枣树的生长发育,且鲜枣产业适合攀西地区发展的高效益、短平快项目,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1 攀西枣的主要表现

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与攀西地区大量种植枣的米易枣业公司合作对枣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总结出枣在攀西地区的主要表现如下:

1.1 早熟

由于攀西地区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枣的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而国内的主产区山西、山东等地受气候的限制,枣的成熟期均在9月以后,成熟期早40~60天;就四川而言,比成都龙泉驿早15~20天。

1.2 优质

由于攀西地区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枣果的糖分积累,因此鲜枣含糖分高,部分品种成熟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45%,比国内其它区域高2~5个百分点,品质优良,口感也很好。

1.3 投入回收快

在攀西地区,枣苗于春节前后定植,3月上旬即可萌芽,当年就可结果,单株重约2kg左右。3年可丰产,单株产量可达10~15kg,667m2产量2000~3000kg。

2 攀西枣业的发展前景

2.1 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

2.1.1 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攀西地区金沙江和安宁河河谷流域,是我国西南资源“金三角”腹心地带,属南亚热带立体气候。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年均气温较高,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光合效率高,全年平均气温14.1~22℃,日照时数在1400~2700小时之间,为四 川 盆 地 2 倍 以 上 , 太 阳 辐 射 年 总 量 120 ~ 150

kcal/cm2,比纬度相近或略低的贵阳、桂林、福州高20%左右,比四川盆地高50%;光合有效辐射为60~72kcal/cm2,极有利于鲜枣果树干物质和糖分积累。因此,枣果含糖量高,品质佳。

2.1.2 土地资源丰富。枣树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极强,无论是在含盐量较大的海滨湿地,还是在干旱的丘陵瘠谷,都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3],具有耐旱、耐涝、耐瘠薄、耐盐碱的特性,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常理想的果树栽种树种。攀西地区耕地面积广,荒山、荒坡、旱坡地多,土壤以红壤、燥红壤、红色石灰土、紫色土、新冲积土等为主,pH值6~8.5,土层深厚,矿质营养丰富,是发展鲜枣产业适宜的土地资源。

2.2 符合市场需要,具有销售的有利时机

枣为我国的特有果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枣生产国和枣产品唯一的出口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仍将保持此重要地位。近年来,凭借鲜食枣具有的 “ 营养、安全、适口”三大优势,我国的鲜枣需求量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枣果在国际市场上的开发,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然而,我国枣树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枣业基本上尚未形成规模,四川的枣业发展也仅仅是起步阶段。攀西地区具有枣树生长的优越生态环境,在攀西地区的金沙江、安宁河谷流域,鲜枣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市场上少有鲜枣销售,鲜枣售价为梨枣8~10元/kg、金丝4号12~16元/kg、冬枣16~20元/kg,市场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十分看好,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

2.3 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林建设的需要

2.3.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21世纪的到来,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强果菜业,稳定粮食生产,而在果品中则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果品和小杂果。在西南地区种植枣树,作为一种适应性强、栽培管理容易、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果树,不仅符合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且深受群众欢迎。

2.3.2 促进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攀西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大多地处山区,发展鲜枣产业不仅能够将本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农村脱贫,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利于促进枣农积极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和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收;同时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富余人员的就业机会,减轻城市和社会的压力,带动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增进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促进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2.3.3 适于长期间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由于枣树在各种树种中萌芽最晚,落叶最早,加之根稀叶疏,因此,在攀西地区,枣树可与多种经济作物间作,如早熟茄子等,不但能提高农田大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而且能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农田小气候,使水、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实现枣蔬双丰收,提高土地和空间利用率,同时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被国内外公认为农林复合经营的一个典范。

2.3.4 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攀西地区地处安宁河谷流域,是生态林建设的重点区域。枣树根系广疏,枝叶稀少,抗旱耐瘠,在此地区发展枣业,既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减少泥沙的流失,也可兼获枣果经济之利,在生态林建设中不失为一种极为理想的树种。

(收稿:2012-05-22)

参考文献:

[1]王学君,王治平,张雁珍.论红枣在河套地区的发展前景.内蒙古林业,2005.2

[2]甘霖,夏树让.世界枣业概况及西南枣业发展前景.中国果菜,2006年5期:5-6

[3]冀国立.大枣发展前景分析与论证.烟台果树,2002~2(总78):7-8

篇12

2、攻关目标和内容

3、项目形成成果、知识产权及完成时间

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市场需求分析

1、项目技术攻关的必要性

2、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1、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和国内现有的工作基础

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四、项目计划项目及主要研究内容

1、主要目标

2、研究与开发内容

3、项目的技术关键,包括技术难点、创新点

五、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含市场风险分析、推广应用前景及产业化可行性)

1、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推广应用前景分析(产业化可行性)

3、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含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

六、计划实施年限、经费预算及来源渠道

1、年度计划

2、经费预算

3、经费来源

七、必要的支撑条件、组织措施及实施方案

1、必要支撑条件

2、组织管理的措施

3、组织实施方案

八、其它说明

九、行政主管部门(县、区)意见(并加盖公章)

项目实施方案(一)

根据自治县民委“马民经(**)19号”项目合同书内容和四川省民族两金管理相关规定,现就2007年低产茶园改造项目具体实施制定如下方案:

一、项目实施总体要求

通过对劳动乡、老河坝乡、民建镇三个乡镇部分老化茶园采取换种、深修剪、追施肥料等技术措施,实施低产茶园技术改造,通过改造大幅度提高项目区茶园生产性能,增加产量,提高茶叶品质,达到较大幅度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同时通过项目实施引进优良高产品种、推广适用先进改造技术,对广大茶农进行技术培训,达到科技推广宣传,带动全县茶叶生产科技含量稳步提高,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项目实施地和工作量

㈠劳动乡柏林村1500亩(其中换种500亩、深修剪1000亩);井池村深修剪1800亩。技术培训1000人次。

㈡老河坝乡永红村1000亩(其中换种400亩、深修剪600亩)。技术培训500人次。

㈢民建镇天星村600亩(其中换种100亩、深修剪500亩)。技术培训500人次。

三、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组织

县科技局、劳动乡人民政府、老河坝乡人民政府、民建镇人民政府。由县科技局负责统一协调相关工作、技术支持和补助资金筹措;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发动村组干部群众,并组织具体实施。

四、主要技术措施

㈠换种。对茶树树龄长,树势严重衰弱,产量低,品质差,生产性能无法恢复的茶园,选用现在最优品种,如名山131、福选九号、福鼎大白等进行换种。此项工作于2007年11月上旬完成。

㈡深修剪。对茶树树龄在十年左右,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树势有所减弱,出现减产,但生物经济年限还很长的茶园,采取深修剪、追施肥料、防治病虫等技术措施,恢复茶园生产能力,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此项工作于2008年6月完成。

⒈树冠更新。深修剪一般在春茶结束后进行,剪去树冠上部5——8寸的细弱枝条,再用整枝剪清除茶蓬中的弱枝、病枝、枯枝及下垂枝,保留分生力强的骨干枝。

⒉根系更新。在根系旺盛生长来临之前进行深耕,结合施有机肥。耕作深度应增加到9——16寸。

⒊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对土壤瘠薄的茶园,在茶树行间沿树冠边缘垂直掘出深40厘米,宽50厘米的沟,取出地土放置在行间熟化,新土填入沟中,实行土壤局部更换;对茶园进行改梯、建梯,并按新茶园的要求,修建排蓄水系统,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深耕施有机肥,通过深耕结合施有机肥来逐步加厚耕作层,一般深耕30厘米以上,尽量做到表土与底土互换。

⒋强化改造后的管理

增施养料:包括增施基肥、追肥及根外肥。

修剪养蓬:低产茶园树冠,不论采用何种修剪改造,在初期都要按照新茶园培养树冠的要求,采用修剪和打顶养蓬方式培养树冠,直至茶树树冠养成后才能正式投产开采。

合理采摘:树冠改造后的1——2年,要贯彻“以养为主”的原则,在茶树高度未达到70厘米,树幅未超过1米时,只能采用打顶培养树冠,要采高留低,采中留顶,采密留稀,抑制主枝生长,增加分枝密度,提高生长枝数量。

病虫防治: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五、资金安排。本着茶农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开展该项目实施。项目资金初步安排如下:

㈠劳动乡柏林村换种500亩,需茶苗款27万元(300万株),项目资金补助10万元;深修剪改造茶园1000亩需肥料款15万元,项目资金补助5万元。

㈡劳动乡井池村深修剪改造茶园1800亩需肥料款27万元,项目资金补助15万元。

㈢老河坝乡永红村换种400亩,需茶苗款21.6万元(240万侏),项目资金补助12万元;深修剪改造600亩需肥料款9万元,项目资金补助3万元。

㈣民建镇天星村换种100亩需茶苗款5.4万元,项目资金补助3万元;深修剪改造500亩需肥料款7.5万元,项目资金补助2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项目补助资金:50万元。

六、项目要求

㈠确保项目实施质量:为了扎实抓好项目实施,保质保量,对项目区参与项目实施的茶农实行实物补助形式,即由乡镇人民政府对农户直接补助苗和肥料,不补助现金。同时确保茶苗品种纯度和肥料质量;

㈡通过项目实施起到带动项目区茶叶生产产量和产值大幅增加,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㈢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激发广大群众用科技、学技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生产技能,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㈣强化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折不扣惠及群众。

项目实施方案(二)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依靠科技,建设示范基地;品牌经营,实施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创新经营机制;注重与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聚集、转化,推进农业园区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现代畜牧业发展、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撑和农民增收跃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一)优势产业原则。立足我市产业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在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二)科技先导原则。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促进主导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篇13

Key words: maize straw;banding;mech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S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309-03

1 对玉米秸秆打捆技术研究的目的意义

玉米和玉米秸秆都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对于玉米来说,可作为人类口粮、牲畜饲料和工业生产原料,同时也可以利用玉米进行新能源的开发,但是玉米秸秆的利用率却非常低,在我国北方,大部分玉米秸秆都被就地焚烧,这种处理秸秆的方法既对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未对玉米秸秆进行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

玉米秸秆在农村是最常见的作物秸秆,我国每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大,秸秆的产量高,据预测,我国每年可生产秸秆2000~2500亿公斤。但目前我国每年农民将大约3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废弃或者焚烧,大约有20%被用于生活燃料,30%用作饲料过腹还田,大约15%的秸秆资源被直接还田用作肥料,此外的2%用作工业原料,真正被用作饲料、燃料或肥料的还不足玉米秸秆产量的三分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先后到我国考察,官员们认为,“我国的秸秆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我国对秸秆的浪费却居世界首位,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利用玉米秸秆,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粮食的价格也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不断攀升,各国都不断加大对生物燃料的研究力度。例如美国用全国玉米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来生产燃料乙醇,并且鼓励农民种植生物燃料作物;欧盟为了生产柴油,大约用一半的植物油作为原料。但是在人类还没有解决吃饭问题时,用玉米等食品原料来生产生物燃料必然会造成原料的浪费。

我国也在努力开发新能源,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例如山东省东平县为了充分利用了玉米秸秆,在当地建成了发电厂和乙醇厂,这两个厂都是用玉米秸秆作原料进行生产的。根据计算,利用7吨玉米秸秆可以生产1吨乙醇,但是如果用玉米进行生产,则成本要高1000多元。因此,该项目在解决焚烧秸秆问题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

玉米秸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中能够被我们所利用的营养成分很多。玉米秸秆中能量和消化能的含量都非常高。经过对一些玉米新品种的秸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成分中含糖量和可溶性物质的含量都非常高,因此玉米秸秆是饲料的优质来源。

玉米秸秆的用途是很广的。玉米秸秆可以直接用来喂养牲畜,也可以粉碎之后作为青储饲料来喂养,这样可以实现牲畜快速增肥;经过牲畜消化吸收之后,秸秆还可以过腹还田,同样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将玉米秸秆进行发酵,可以产生沼气,还可以发酵生产乙醇;此外玉米秸秆还可以做液化发生灶的原料,如果用来栽培食用菌,也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资源紧张的今天,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废弃资源的重复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废弃的秸秆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不仅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环境保护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国外对秸秆打捆技术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从打捆机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从最初的畜力牵引式打捆机发展到小方捆打捆机,再到现在的圆捆打捆机以及中型和大型方捆打捆机。早在1958年,美国人罗托-巴勒已经将圆捆打捆机研制出来,当时由美国的艾利斯-查默斯公司负责生产,在该打捆机投入使用之后,打出的秸秆捆直径为36-56厘米,长91厘米,每个秸秆捆的重量18-45公斤,直到现在,这种打捆机在有些地方仍在使用。为了更省时省力,提高作业效率,科研人员不断进行潜心研究,对打捆机的结构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

西方国家的农业机械发展较快,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这些国家的秸秆收获机械已经发展达到高峰时期,其中畜力机械不断被淘汰,而与拖拉机等动力机械配套作业的农业机械逐渐走上历史的舞台,这些更新换代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此外,在这个时期,新型秸秆收获机械和各类联合作业机械相继研制成功并迅速推广,在美国,秸秆收获机械保有量迅速上升,达到70万台。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产品种类的增加,以及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各个农机生产企业都在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希望通过对产品的优化改进,占有更大的市场,以保持公司的竞争力。

国际上生产打捆机的企业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品牌有纽荷兰、约翰迪尔、克拉斯等。这些公司生产的打捆机品种齐全,生产的产品经过不断改进,能满足不同使用环境下不同机械化水平的需要,并且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精确控制,在操作人员的舒适性等方面也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在该领域,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科技先进,不断开发新产品而处于领先地位。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这些国家引进秸秆收获机械。国外秸秆收获机械的技术先进,生产的产品性能也比较可靠,能够适应各种生产条件,并且机具品种多,但是价格相对来说比较昂贵。

玉米秸秆打捆机按照其行走方式可以分为自走式和牵引式两大类,如果按照其打捆的原理可以分为内卷式和外卷式两种,这些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生产出来的产品结构合理,在工作过程中可靠性比较高,并且都已经系列化生产,其打出的秸秆捆密度高,体积大。例如,纽荷兰公司生产的BR6000系列的圆捆打捆机能够适应不同的作业环境条件,对于秸秆捆体积和密度的不同要求,都能够卷压出令人满意的秸秆捆。克拉斯公司生产的打捆机在欧洲居领先地位,其生产的ROLLANT系列圆捆打捆机,其性能可靠,可以对牧草和秸秆进行打捆,总是能塑造成完美的捆包。

目前,圆捆打捆机经过不断的改进,草捆直径已经可以达到60~120厘米,市场上甚至出现了直径为150~180厘米的大型圆捆打捆机,所以生产效率非常高,但是秸秆捆密度低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秸秆捆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也亟待解决,仍然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所以有必要对玉米秸秆圆捆机进行研究。

3 我国玉米秸秆打捆技术的研究情况

我国的秸秆收获机械工业在农机工业中是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的行业,但是秸秆收获机械却是我国最早生产和使用的畜牧机械之一。我国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生产秸秆收获机械,到70年代末期,从国外引进了捡拾打捆机,并且开始了对捡拾打捆机的研究。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成功研制的打捆机已经批量生产并且投入使用。通过引进国外的打捆机产品,学习其先进生产技术,对一些机型进行改进,使之适应我国的发展状况,产品品种显著增加,产品的性能也得到不断改进。但是,我国的机械化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不论是从科研的投入上,还是从科研的成果来看,我国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需要不断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转变我国的生产模式,加大对农业机械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我国的机械化水平。

目前我国的三大玉米生产区是北方玉米区、黄淮平原玉米区和西南丘陵玉米区,三大玉米产区的播种面积分别占全国播种面积的40%、25%和15%。全国大部分的玉米秸秆都是靠人工收割,根据数据显示,全国玉米的机收率还不到2%,因此要实现机械化作业,玉米秸秆收获机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如果全国玉米秸秆的机械收获率要达到50%,尚且需要10万台玉米秸秆打捆机,对于不足2%的机收率,将需要更多的打捆机。由此来看,我国玉米秸秆机械化收获滞后已经严重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所以要不断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水平,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实现其又好又快发展。

由于我国玉米秸秆的机收率水平很低,所以国产打捆机的市场并不是很大。对于从国外进口的打捆机,其价格非常昂贵,所以普及率不高。而国内生产打捆机的厂家对打捆机各个部件的研究比较少,其中的计算数据比较缺乏,只是仿造而没有创新,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能够适应各种条件的打捆机很少,并且研究的进展非常缓慢。另一方面,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秸秆做基础,新能源的开发需要秸秆来提供原材料,面对不断增加的需求,打捆机研究水平并没有提高,必然造成供需之间的矛盾。所以,打捆机的研制迫在眉睫,只有打捆机在性能方面有所提高,才能使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在研究的过程中,对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参数的研究至关重要,在其他行业中用到的压块机就为研究打捆机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借鉴其中的原理进行打捆机的研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的重视,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要使秸秆打捆机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些都是由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决定的,这对于将来秸秆打捆机的推广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就近期的情况来看,背负式秸秆打捆机在秸秆收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且价格便宜,所以投入生产会解决人工作业费时费力的问题。在以后的秸秆打捆机发展过程中,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获机由于其可以一次性完玉米穗和玉米秸秆的收获,所以发展空间将很大,是近期研究和开发的重点。玉米联合收获机可以同时收获玉米和玉米秸秆,能够达到农机作业的标准,可以实现茎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能够满足农区畜牧业发展初期的需求,该机械将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

4 玉米秸秆打捆发展方向探讨

通过对打捆机作业的需求分析,根据打捆机工艺的不断改进,我们可以发现玉米秸秆打捆机将向以下方向发展:

4.1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各生产企业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能够适应多种生产条件的产品,因此产品的多样化将会得到提高,产品的系列也将发生变化。

4.2 用户非常重视打捆机的使用性能,其经济效率也是用户非常看重的问题,因此打捆机生产厂家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改进产品性能,并将打捆机与先进的生产技术相结合,实现自动化控制,不断提高产品操作的简便性与舒适度。

4.3 由于田间的地形多变,所以在田间作业的时候,适应性强的打捆机的作业范围就广,因此提高打捆机的适应性,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4.4 增加草捆密度,可以减少打捆机作业时放捆的次数,可以节省存储的空间,这样就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各生产企业在增加秸秆捆密度的研究中也会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

4.5 根据现有的机械设计理论,以及打捆机各个部件的工作特点,设计出效率更高,性能更可靠的打捆机是企业研究的方向,如果将打捆机与其它机具相互配合实现联合作业也是客户需求发展的趋势。

农业是其他行业的基础,也是其他行业发展的保障,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我国是农业大国,要用9%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任务非常艰巨,最近几年国家对解决粮食生产问题越来越重视。从长远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多的优质玉米,因此要实现粮食的高产,实现农业机械的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可以省时省力的对秸秆进行处理,农民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的工作,从而可以实现农民增收,同时打捆机生产企业也会随着打捆机的普及不断实现效益的增长,所以秸秆打捆机的研制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俊友,吕黄珍,燕晓辉等.国外玉米和小麦秸秆收集装备发展及启示[J].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