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风险与应急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天然气管道风险特点
天然气管道运输的主要介质是天然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也包括少量丙烷、乙烷、氮气等,天然气管道运输事故主要形式为爆炸和火灾,天然气管道运输存在以下风险特点。一是事故后果十分严重。天然气属于易爆易燃气体,遇点火源将会发生火灾或爆炸。二是事故范围广泛。天然气泄漏以后,会随着风向迅速扩散,可燃气体逸散在空气中,容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遇火源即可燃烧和爆炸,导致大范围人员伤亡。三是管道穿越区复杂。天然气管道穿越的区域一般都是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复杂的区域,对管道的防腐和抗震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2天然气管道风险分析
(1)工艺站场危险因素运行中的压缩机会受到振动、压力、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设备故障。安装质量、材料质量也会影响管道安全。如密封和焊接设备主体、法兰等不合格。管道中过滤设备堵塞,天然气排放不及时,导致憋压出现泄漏事故。清理管道时,如果操作不恰当或仪表失灵,就有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天然气管道运输中压力自动检测系统是关键设备,如果出现误动,会导致天然气泄漏。变电站设备如果出现短路、接地失效、过载等问题,可引发火灾事故。(2)输气管道危险因素腐蚀会导致严重破坏管道外壁厚度,十分容易出现爆炸、变形、腐蚀穿孔现象,天然气管道运输中腐蚀失效是主要问题。依据不同作用位置可以把腐蚀分为外腐蚀和内腐蚀两种。一般情况下内腐蚀多于外腐蚀。内腐蚀主要包括应力腐蚀、化学腐蚀等。基本上都是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出现内腐蚀,严重破坏管道,应力腐蚀具备更高的风险。外腐蚀实际上是管道外面防腐层被破坏,往往会受到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类型,微生物等影响。材料以及焊接缺陷会严重危害管道运输安全。不仅包括工艺问题,也包括焊接质量,此外人员失误也会影响运输安全。(3)第三方破坏第三方破坏主要是指建筑施工、开采矿山等活动损伤管道。施工周围存在天然气管道时,可能破坏管道基础,促使管道变形。甚至在工程施工实施挖掘活动时,可能会直接破坏管道。
(1)消除风险消除风险主要就是降低风险给人员带来的影响,并且有效降低管道潜在风险,属于长期管理的过程。依据风险特点来分析、识别以及评价管道风险,尽可能控制频率高、危险大的风险。分析管道风险的时候相关人员应该定期管理和识别管道,评估管道风险给附近人员造成的影响,及时修复或者更换管道。(2)准备应急计划准备应急计划实际上包括准备、计划、评价以及评估四个阶段。准备应急计划需要识别风险类型,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价,然后确定应急水平。对于运输易燃、易爆、有毒介质,并且大于300mm管道直径、高于200km距离的管道,一般属于重大危险源,此时需要建立应急预案。计划过程中要识别现有应急预案与天然气管道应急反应要求之间的差距,通过实施改进、修补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不但需要检测是否有效,也需要确保操作人员可以合理高效实施操作,不符合需求的应急预案需要重新计划。准备应急计划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现场条件、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以制定新的应急预案、配置新的应急资源。(3)应急反应阶段应急反应阶段实际上是发生管道灾害以后,快速救助现场人员。应急中心应该合理协调相关部门、参与人员、管理人员、组织机构等,依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目标的应急方案,提供应急资源,保证最短时间内完成救助,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应急管理的关键是应急反应阶段,应急反应效率、速度会影响到人员伤害程度与事故范围。(4)恢复阶段在完成现场救助以后,需要及时恢复现场。恢复阶段可能在事故开始后很短时间就进入,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与应急反应阶段之间并无明显界线,需要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功能划分。恢复阶段主要包括人员安置、治疗受伤人员、评估损害、维修设备以及设施重建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是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确保天然气管道的安全,必须系统地对其风险进行分析。针对天然气管道的风险分析结果,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应急管理来减少事故的影响。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保障天然气管道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篇2
一、城市大型建筑的运营现状
我国建筑业长期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维护的弊端,城市建筑物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累积了诸多安全隐患,致使其安全运营事故频发,引起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中尤以受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围护结构高空坠落最为常见,已严重危害到广大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九五”期间,我国开始重视建设工程安全问题,以城乡居民住宅工程、特种工程、城乡建设为重点,解决建筑设计、产品开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超高、大跨度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和水下工程、隧洞工程等特种工程的设计方法、结构和施工技术。随着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的升级,国务院以及上海市政府都将城市公共安全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予以关注,对城市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不断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开展重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及诱变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研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公共安全领域确定“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为重点项目,提出研究城市灾害和工程事故类别及其应急救援措施和快速反应的指挥与装备,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地下空间的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围绕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力争实现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此外,《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指导公共安全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重点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与应急处置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综上所述,“九五”期间国家将建设工程提到重点发展领域,“十五”以来逐步开展了工程安全的机理、预测、防治、应急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工程安全首次作为战略任务被列入发展规划;“十一五”将公共安全提升到新的高度,建设行业针对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等重点工程的安全防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十二五”更是聚焦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关键问题,强调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
虽然城市建筑运营阶段的安全风险已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但重大安全运营事故仍频繁发生,折射出我国城市建筑的安全运营保障技术落后、安全运营控制与预警响应方法和手段欠缺,不利于现代化城市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课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对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何提升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安全保障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切实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与人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大型公共建筑为载体,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牵涉因素之多、突发能力之大,任何其它社会经济问题均无法与之相比。
(一)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特点
第一、大型建筑安全运营事故往往损失巨大、修复难度高、恢复期长,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与经济次序的破坏以及生产系统紊乱等后果。大型建筑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度的集中性和经济的密集性决定了运营突发事件损失巨大的特点。一般城市建筑发生突发事件时,影响范围小,其功能的基本恢复需要一个月以上,而对于大型公共建筑,一次突发灾害可能影响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行,恢复难度高,代价巨大。
第二、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包括建筑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干扰、人为因素等等。其中,由于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使得城市大型建筑所受灾害复杂,包括受地震、风灾、海啸、洪灾、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运营风险往往难以控制。
(二)完善城市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明确风险主动控制措施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灭正在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减轻灾害危害,保障系统的运营,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一般包括灾前的减灾、防备、预报、预警和应急,灾后的应急、恢复与重建。应急预案的具体组成包括准备程序、基本应急程序和特殊应急程序等内容,具体体现在如下若干方面:(1)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故的辨识与评价,确定响应的应急启动机制及应急管理等级;(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管理、确认和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科学、高效的应急组织实施体系;(4)涉及应急行动开展的程序及战术;(5)制定训练及演习计划;(6)针对特殊灾害制定的专项应急计划;(7)制定灾后的现场评估、整理与恢复措施等。
以数据监测预警为基础的主动控制措施是改善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需要考虑多灾种可能性及紧急事件的复杂性(风灾、水灾、火灾、地震灾害、恐怖袭击),以及报警层次多(紧急事件报警、灾害发生报警、小中大灾报警)等原因,须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分类与分级,以便准确地启动各种联动模式(火灾联动、区段联动、灾间联动等)与各级应急预案。由于建筑通常有多个运营管理主体的客观存在,预案启动须考虑到灾害的影响面,即集中救灾力量至灾害发生面,同时兼顾可能的蔓延面或影响面。
健全的应急管理体制能够最大程度弱化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一旦发生风险预警后,由监控信息管理机构首先接受报警信息,立即通知应急管理中心和灾害现场监测指挥机构在最短事件内确定灾情,并赶往灾害现场,应急中心根据反馈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指挥与调度,并保持与现场应急救援联系,对现场实施必要的管制,同时将相关信息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从支持保障机构调动应急所需的人员、技术支持和物质投入到灾害现场救援工作,信息管理机构则同步为其它各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实现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确保应急救援的快速、高效和有序。
(三)探索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应用,构建公共安全信息平台
BIM技术应用的意义是使建筑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各阶段各参与方中充分共享和无损传递,为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借助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管理系统,与大数据、物联网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智慧运维和管理,包括设施空间实时状态管理、实时构件健康监测信息反馈以及智能化运维预警。目前,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应包括以下几点功能:
1.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各类灾害报警事件集中处理,历史事件管理及查询;预先设定各类事件联动接口,并记录所有枢纽运行紧急事件及处理过程。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电力消费市场越来越大。电力营销关系着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的工作中电力营销业务存在着较多的风险,而营销稽查是降低电力营销风险的一项有效措施。做好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提升供电公司的营销稽查管理水平,能较好地提高客户服务质量,降低营销作业风险事故,规范营销业务,加强内部控制,有效降低电力营销风险,促进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1 电力营销风险
电力营销风险是指在电能产品销售情况、供电服务等各个环节所面临或潜在存在的风险。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制度跟不上等等因素,使得电力营销风险逐年增加。如何防范并降低营销风险成为当前电力销售部门的中心和重点工作之一。电力营销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完善的营销风险管理体系
供电企业在“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满足客户需求,对营销策略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层出不穷的状况,但往往忽视了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营销风险管理。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电力营销工作面临着营销风险加大这一紧迫、严峻的问题。例如:用电缴费欠费产生的经营性风险、客户服务中的法律风险、供电可靠性降低造成的企业信用风险、以及作业活动和客户用电等产生的人身风险等。
(2) 电能产品销售环节薄弱
电能产品销售是电力经营中的重要工作环节,是供电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和业绩的体现。
电费管理上存在的风险包括是否制订有效的电费回收内部管控制度,管控措施是否全面;电力销售报表中的应收、实收、未收电费的准确性有无监控措施;营销部门是否随时掌握电费欠费情况,对欠费是否实施定期催缴并收到成效;电费是否进入专用账户;超期欠费、违约用电等是否按规定收取滞纳金及违约金;电费发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等。
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分为营业管理损失风险、计量技术管理损失风险等。
电价监管风险包括是否有效正确识别电力客户的用电类别,是否按核准的电价计收电费,电价执行过程中是否有有效监督和考核办法等。
供电企业必须认真分析电能产品销售过程的薄弱环节,制订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降低电力营销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 服务机制不健全
供电服务风险的关键点在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服务安全。服务规范化风险包括电力营销各类业务是否在规定时限内办结,是否按规范程序办理,有无违规收费行为,是否存在违反服务承诺行为等法律规章的行为。服务质量风险是指对各类投诉、举报的处理及答复程序是否合理、是否有服务改进的举措等。服务安全风险是指供用电合同是否明确供用电双方的安全责任、是否有用电安全服务制度措施、对安全隐患督导是否到位、是否制订事故应急服务措施等。
作为供电企业,如在服务规范、质量、安方面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服务机制不健全,其带来的经济风险、社会形象风险是随时可能发生的。
2 以营销稽查促营销风险防控
营销稽查是指供电企业为了堵塞管理漏洞,防止经营损失,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促进营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对电力营销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督、检查的行为。通过营销稽查可以有效防控、降低电力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1) 营销稽查可以有效识别风险的存在
风险的识别主要是依据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深入研究分析可以得到最精确的风险预警。电力营销业务的范围较广,因此其涉及到的管理范围也较大。这要求管理人员对每一个业务关键点进行监控,并有效识别这些风险。在营销稽查过程中,对业扩报装、抄核收管理、计量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关键业务开展全面检查,掌握各项业务在哪些环节存在问题、挖掘管理漏洞,从而能有效识别出营销风险,同时为营销风险分析提供详实的数据信息
(2) 营销稽查可以对风险进行准确估测
风险估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害程度。营销稽查可以有效识别出营销风险,同时通过分析每类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周期、频率等要素以及对电力营销和客户服务工作的损害程度,确定风险处理的优先级别,从而实现对营销风险的准确估测。稽查结果记录了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异常问题,即对应的风险事项。通过对检查记录的风险事项按月度、季度、年度等进行周期整理分析,有针对性、入地分析风险存在的原因,评估衡量风险影响的程度和后果,确定风险事项是否需要处理以及处理的程序,提出整改意见、制订整改措施和防范措施。
(3) 营销稽查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
加强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首先,可以通过营销稽查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工作,提升全员的风险管理水平与抵御风险能力。其次,通过制订营销稽查整改意见和措施,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整改、非责任单位对照自查,监督整改落实情况,检查防范措施的执行效果,实现风险事项的闭环管理,及时防范、化解和控制各类营销风险。另外,通过营销稽查可以加强制度建设与落实,形成责任明确、有效约束的业务处理机制。最后,营销稽查可以协助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降低营销风险。
(4) 营销稽查可以促进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营销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是供电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的前提。通过在营销业务领域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设计营销业务风险管理目标、管理标准,辨析营销风险因素,制订科学的营销风险防范和管控措施,构建完善的营销系统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客户服务质量,降低营销风险事故,规范营销业务,加强内部控制,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营销稽查能为营销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有效的支持。通过营销稽查有效识别风险,为风险库的建立提供素材,从而建立完整的营销业务管理体系标准和评价模型。营销稽查过程也是对营销业务风险监控、风险评估的过程,营销稽查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完善风险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开展营销稽查相关工作,协助供电公司建立营销业务系统的、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消除和降低目前营销领域中潜在的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社会风险以及人身风险,达到风险可控、在控、预控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一、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
工程经济管理中,常见的风险有4类。(1)投标风险。投标是工程中的决策部分,投标中信息缺失、提价失误等,都有可能引起经济管理风险。一旦投标出现风险,就会扩大经济管理中的风险类型,后期无法获取高价索赔,增加了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发生率。(2)合同风险。合同中内容不明确、条款不完善,就会出现风险漏洞,或者埋下风险隐患,很容易引起经济风险。(3)成本风险。工程中的成本超过预算标准时,就会引起风险,导致投资过度增加,直接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4)质量风险。工程施工中,技术、人员、材料等因素,都是引起质量风险的因素,再加上工程经济管理上原有的缺陷,就会引起质量风险,不利于工程经济管理的落实,诱发质量问题。
二、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预防原则
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预防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中,构建预防机制,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监督工程中的经济风险,一旦发现经济管理风险,及时启动预防机制,避免管理风险扩大。(2)工程根据经济管理中常见的风险,制定突发风险的应急处理方案,针对管理中的紧急风险,实行预防控制,降低工程的经济管理损失。(3)工程经济管理中,针对风险构建成套的风险预防流程,同时将工程经济成本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预防方面,应严格遵循原则,按照原则中的规定,落实风险预防,处理好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三、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工程经济管理风险表现出多样化、潜在性的特征,结合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和预防原则,主要提出以下对策。
1.准确认识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
首先,在工程经济管理中,明确工期和效益的关联性。我国工程经济管理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大,过分注重工程进度,忽视了效益。所以,在市场环境中,工程经济管理要准确认识到风险,注重工程的效益建设,才能减轻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压力。其次,在风险认知过程中,要明确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结合。在经济管理风险应对方面,落实风险应对技术,对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实行比较,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如果发现工程经济管理中有风险,就要立即作出反应,解决好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最后,在工程经济管理的认知方面,考虑风险应对处理,促使全员树立风险意识。在工程经济管理中,合理组合其质量、进度、成本等因素,保障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应对,实行社会和企业的效益统一。风险意识在工程经济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落实风险意识的作用,以便提高风险应对的水平。
2.完善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的体系
第一,根据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构建组织体系。为了保证工程经济管理招投标的合理性,要在组织体系中,成立设计部、营销部,便于加强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的控制力度,要求工程经济部直接负责成本的预测,实时监控工程经济中的管理风险,不仅要求工程中的分公司、子公司都要遵循组织体系的要求,还要对风险管理的机构配置专业的人员,以此来体现组织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第二,站在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应对的角度上,区分工程中的管理层、作业层,完善工程经济中的管理承接,杜绝发生管理风险。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对应方面,要求各个部门参与到管理中,合理安排材料采购、机械采购、资金运转等,规避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还要评估工程中潜在的风险,落实好风险管理的工作。第三,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处理时,引入内部控制与竞争机制,用于监督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漏洞,预防风险的发生。例如:我国部分工程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已形成了专门的内部监督体系,配合竞争机制,可以在工程项目内部实行竞标,将外部单位的投标引入到工程企业中。在此基础上,明确工程经济的盈亏,防止经济管理上发生风险。第四,工程经济风险管理体系中,强化内部的物机体系,科学发挥规模采购的优势,辅助增加工程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促使工程企业内部形成自有的配送网。在经济风险管理方面,首先,降低材料的成本;其次,降低采购的风险。物机体系在工程经济风险管理中,可以较好的利用工程中的内部资源,构建材料周转的市场服务体系,完善工程内部的市场,进而强化管理与服务,降低工程企业对外部的依赖程度,减轻管理风险的压力。
3.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处理措施
第一,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应对方面,可以适当提高投标报价的整体水平,比较各类招投标方案的经济效益,需要根据工程经济管理中的工期、合同等因素,测算出工程经济管理的成本,结合招投标公司提供的报价,专门成立经济评审小组,进而为招投标提供有效的依据,既可以预防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又可以处理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风险。第二,工程在经济管理风险中,建设企业定额,结合责任成本管理,成立定额测定机构,促使企业的定额能列入到工程日常的管理内。强化工程经济管理的基础,重点在工人、材料和机械方面,推行限额控制,落实动态管理,加强管理控制的过程,降低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第三,工程经济管理中,为了降低风险,可以专门培养外协劳务队,严格按照技术、资金、业绩上的指标,分级注册外协劳务队。要求外协劳务队熟悉工程中的工作内容,遵循合同中的条款内容,完善工程经济管理的过程,利用外协劳务队,减少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第四,经济管理风险中,要严格管理好合同与建设的过程,利用合同的方式,明确好工程参与双方的责任、权利和利益,通过合同约束工程中的经济管理风险,规范工程合同的应用。工程建设过程的风险控制,强化索赔意识,防止建设过程中有索赔风险。
四、结语
我国工程建设比较复杂,在工程经济管理方面存在大量的风险,如工期风险、安全风险等,均具有不确定性,明确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根据预防原则,规划好风险的应对措施,以此来提高工程经济管理的水平,消除工程经济中潜在的风险。工程经济管理中,落实风险应对措施,把控工程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规范好工程建设,加强经济管理的控制力度。
参考文献:
[1]彭惠芸.浅谈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措施[J].价值工程,2013(26):99-100.
[2]张群伟.浅谈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四川建材,2011(4):284-285.
篇5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035-03
一、引言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大事。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从“三鹿奶粉”到“毒饺子”,再到“染色馒头”、“地沟油”,由于在我国很多企业家的道德意识并不是很强,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往往会铤而走险,导致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现。尤其是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存在漏洞、监管体系不完善,食物安全性相关法规和标准不完善且不统一,食品安全技术不成熟等等,这种情况下对食品安全的研究具有尤为重大的实际意义,我国迫切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以及管理机制来遏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可以有效预测、防范、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我国食品企业的信誉,优化我国食品产业结构,提高我国食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因为食品质量涉及到食品原料采购、食品生产、食品加工、食品流通等各个环节,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需要食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运作,因此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构建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显得非常必要。
二、食品质量安全的产生机理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可能产生于食品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而在食品供应链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衔接上也可能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1.食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由于我国食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大多并不密切,所以很难控制住由于食品生产所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大多采用的是农户分散生产,龙头企业统一采购的模式,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而农户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意识并不强,会出现农药使用不规范、违规使用激素等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情况下龙头企业采购的原料产品的质量问题不能得到保证。如江苏就出现过由于农户为了追求产量,过度使用膨胀剂等激素造成西瓜爆炸的现象。
2.食品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加工环节中同样存在食品安全的隐患,这主要体现在企业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或改善食品的色泽、形状等外观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例如,上海就出现过有食品公司将白面染色制成馒头在华联等多家超市销售的现象。另外,我国很多食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设备使用时间长,又不定期对加工设备进行清洗、管理不严,使得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此外,人为因素的影响也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比如操作不当,管理失误等,并且有些企业可能使用恶性竞争手段,有意制造食品安全事故,进而打击竞争对手的声誉,赢得市场地位。例如,甘肃就发生过同行为了削弱竞争对手的实力,在散装牛奶中投毒的食品安全事件。
3.食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流通环节中也存在着食品安全问题,如在食品包装过程中由于包装不当引起食品变质,如包装物破损、包装物中含有添加剂并在长时间后向食品内部迁移,同时包装物上的油墨也可能溶出导致食品污染;在食品运输或储存过程中由于没有恰当使用冷藏车或冷藏库,冷藏车或冷藏库的温度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也会引起食品安全事故,特别是肉类和蛋类食品,往往需要中转很多次才能到达消费者的手中,而中间每一次衔接的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另外,库存管理不当也是造成食品质量变坏的重要原因,很多企业没有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当库存货物较多时,不能做到先进先出使得食品超过保质期,而为了节省成本,这些企业又将过期的食品继续销售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三、食品安全的风险预警系统
食品安全问题急需建立一套风险预警系统,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分别是食品质量信息监测子系统、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子系统、食品安全风险预测子系统和食品安全应急反应子系统。先通过信息监测子系统对食品质量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上传到食品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属性分析,若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则启用食品安全追溯子系统,追究相应责任并责令改善;若食品质量合格则进入流通领域并启用风险预测子系统,进行食品安全警度分析;若超过警戒线,同时启用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子系统和食品安全应急反应子系统,否则进入销售。食品安全的风险预警流程如图1所示。
篇6
众所周知,中国筑坝数量位居世界领先水平,截止目前已超出8.9万座。水库大坝的修建为国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存在风险隐患的水利水电工程却对沿线生态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此外,水利水电工程风险因素涉及到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运行阶段,那么制定的风险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其中工程规划阶段应偏重风险识别与规避;工程可研阶段应偏重风险分析与防范;工程施工阶段应偏重风险监测与控制;工程运行阶段应偏重风险管理与应急。
一、水利水电工程规划选址阶段的风险识别与规避
(一)风险识别
工程规划选址阶段的最大风险主要由巨型滑坡体及自活动断裂所致。工程规划选址一旦出现偏差,后期采取任何弥补措施皆无法转移或规避既定的风险,其中以活断层上方建坝为甚。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福克河流域的奥本坝,该大坝因误建在活断层上方而被迫全面停工。
(二)风险规避措施
1.工程规划选址阶段必须采取必要的避让措施,此乃最大化规避或降低风险影响程度的必然要求。例如:汶川地震灾区的沙牌水电站及紫坪铺水电站与地表破裂带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2km、8km,从而把水电站整体震损控制到最小程度。
2.工程规划选址阶段必须识别源自库岸滑坡的超标准洪水及源自库内巨型或大型滑坡的库中坝风险。例如:阿尔卑斯山区瓦伊昂河流域的瓦伊昂拱坝因托克山坡体下滑而全部损毁。
3.坝址尽量避开存有严重地质风险的河段,即工程规划坝址应远离活动断裂带及滑坡体。针对无法避开地质风险地段的坝址,尽量不要设置高坝大库,以免工程受到山体水文地质条件改变的影响,由此把风险损失及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例如:汶川地震灾区某两座小型水电站因唐家山堰塞湖而完全损毁。
二、水利水电工程可研阶段的风险分析与防范
(一)风险分析
可研阶段必须对工程存有的一切隐性与显性风险进行分析,同时对一切风险的级别做出评估,由此提高所选坝型及枢纽布置格局的合理性。研究证实,对工程可研阶段风险的分析可防范风险;对建筑物设计的优化可降低风险;对设计标准可靠性的把握可控制风险;对运行调度方式的编制可管理风险。由此可见,加强对工程可研阶段风险的分析可提高工程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二)风险防范措施
1.就地质风险防范而言,挡水建筑物的布置必须综合考虑地质条件与地形条件的适应性,其中混凝土拱坝风险防范应偏重坝肩抗滑稳定问题;混凝土重力坝应偏重深层抗滑稳定问题;深厚覆盖层上当地材料坝应偏重地基渗透稳定问题及不均匀变形问题,同时必须重视坝基的防渗设计。
2.就洪水风险防范而言,水利水电工程应尽量选用混凝土坝,即通过坝身泄洪可有效防范工程结构布置风险。如果覆盖层深厚,最好选用当地材料坝,此时必须尽可能增强泄水工程的泄流能力,而工程结构布置必须考虑到泄洪消能区对挡水建筑设施的冲刷作用。
3.就地震等地质灾害风险防范而言,高山峡谷地区最好采用地下厂房布置方案,而进厂与上坝交通最好采用隧洞方案。此外,必须对地面建筑工程上方边坡工程的地质条件进行勘探分析,同时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以免变形岩体及危岩体影响到建筑设施的安全。例如: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纳伦河流域的托克古尔水电站,因可研阶段未考虑河流两岸坝肩岩体卸荷对坝体的影响,致使原工程施工方案及总体布置方案无法通过审核,从而对工程施工进度(该工程最终耗时达17年)与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监测与控制
(一)风险监测
工程施工阶段偏重对风险的控制,而一系列控制措施的实施旨在保障工程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及控制工程施工进度与施工成本。工程施工阶段通常需全面落实设计阶段指明的一切风险防范措施,由此实现对风险的控制。众所周知,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控制是工程施工阶段必须重点把握的风险,但目前多数建设单位皆执行一套“重进度、轻质量与安全”的施工方案,此乃我国多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风险由主观意识及客观存在所致的重要原因。
(二)风险控制措施
1.工程开挖施工阶段,往往出现一系列源自可研勘测预测结果与实际地质条件不相符的客观风险及源自参建单位“重开挖、轻支护”的主观风险。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开挖阶段必须坚持“动态设计”原则,同时结合施工开挖的实际地质条件及安全监测资料,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动态调整。
2.大坝填筑或混凝土浇筑阶段,工程风险开始向质量风险、内部风险、隐蔽风险转化,且期间产生的风险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由此可见,如果大坝填筑阶段(以混凝土浇筑为甚)施工质量风险失控,则后期补强与运行期间处理工作皆难以正常开展。
四、水利水电工程运行阶段的风险管理与应急
(一)风险管理
如果工程施工阶段风险因素未被完全规避或控制,其必然会再次集中出现在水库大坝运行阶段(以大坝运行初期为甚)。据国际调查资料显示,全球接近1/2的溃坝案例发生在工程运行的前5年,接近1/3的溃坝案例发生在工程运行的第一年,其中工程施工阶段及投入运行的第二年也存在溃坝现象。此外,如果工程规划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皆非常完美,但工程运行期间的保养与维护亦是必不可少的。
(二)风险应急预案
1.大坝风险管理要求必须明确责任的主体,即建立健全风险责任制。水利枢纽工程风险责任制的核心应为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即根据隶属关系,自下而上依次落实水库管理单位、水库主管部门、同级政府的责任人,同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2.大坝风险管理要求事先制定工程常见风险应急预案,同时建立健全风险等级报告制度,由此确保风险损失被降至最低。应急预案通常由运行机制、监督管理、组织体系、应急保障等部分组成。此外,报告制度必须明确事故的程序、主体与时限;阐明工程事故的具体地点、时间、原因、影响;针对事故基本情况制定并实施处理办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风险管理往往能为工程质量与安全提供保障性措施;理想的风险管理要求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风险因素,由此规避原本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及减轻或转移已经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而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由此可见,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芬花.水利水电工程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篇7
1 供电营销概况及前景分析
供电营销指的是供电机构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营销机制,集体包括从受理用电申请,批复,装表,接电到正常用电的整个一条龙流程。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对供电企业提出了供电营销的新要求,以此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提供更加可靠安全的产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是供电所需要发展的方向。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内地的改革不断的深化升级,电力企业的改革也正在实现着自身的华丽转身。各区域各级的电力企业都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从国有的计划经济到各类经济体制普遍发展,新的电力企业面临着市场的巨大竞争压力,如果做不好以市场为主导,极速的适应市场的发展来调整发展政策的话就会被市场所淘汰。电力企业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也不再是以前的安全生产就万事大吉了,对电力企业内部的综合发展,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电力企业要通过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这个措施提高企业的含金量,建立健全适合现代经济发展脚步的企业制度,通过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促进整个公司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把营销部门的业务水平放在重点提升的环节,通过营销系统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同时要建立起营销业务管理层的决策软件,来辅助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能力。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电力企业要完善数据库的建设,建立起电子商务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于实现客服系统,决策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强大的数据库,各部门可以迅速知道市场的变化,以及管理部门的决策。提高整个电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通过制定营销策略,市场定位和分析市场的走势,以及依据国家政策的变化等方法,为电力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资源。目前,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已经有了大约10年的营销信息数据,是电力企业很重要的材料,这有利于电力企业针对不同的客服做出贴心的一对一的服务方案,也有助于掌握市场动态,为企业的下一步行动做出更好的计划,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力量,把资金运用到研发系统方面,改变目前系统独立工作的性能,实现电力企业自动化系统管理当中各系统的兼容性,同时做好宣传,以服务于人民为宗旨,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想客户之所想,需客户之所需,建立起电力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电力企业营销系统信息化建设平台的完成打下夯实的基础,使得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2 供电营销服务中存在的风险
2.1 供电企业内部分工不明造成的服务风险
(1)供电网络没有完全覆盖用户区域,对于各站点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不够合理。尤其是针对大批的城市用电客户,站点设置不合理增加了客户装电的成本,这不符合电网公司提出的供电营销要求,没有做到满足用电客户经济节能的用电要求。
(2)对于特殊情况下的停电信息通知方式单一化,用户无法及时得知,覆盖范围面窄,在检修线路时,相关部门的工作分工不合理,造成重复停电现象,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无形之中对供电企业的信誉减了分。
(3)供电企业对于电路发生异常情况时的抢修不够快速,甚至在抢修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推诿扯皮或者协作较差的情形,降低了客户对供电营销服务的满意程度。
2.2 服务员工技能差距造成的风险
在供电营销服务这个新的口号提出来之后,在原有的供电企业内部有一些老员工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潮流。有些员工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较低,在抄表,装表,电费收取等各个环节屡错不改,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供电企业投入到员工培训方面的资金较少,对员工的要求不高,造成恶性循环,企业的营销服务质量得不到提升。
2.3 员工业务素质不高造成的服务风险
在一些供电企业没有推行“首问责任制”,造成了在客户问题回复环节出差错的时候难以找到负责人,各部门员工争相推卸责任。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没有忧患意识,缺乏责任心,工作的热情和服务水平都有所欠缺,无法到达用户的满意,这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供电营销服务中的服务风险。
3 防范与预警管理
3.1 风险防范对策
3.1.1 获取政府协助
供电企业需要与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做好汇报工作,正确政府对企业催缴电费的理解和支持。企业的稽查部门要和政府的破产清算小组建立长期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机,了解当地企业破产动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供电企业供电营销服务方面的风险,减轻电费风险额度。
3.1.2 强化服务理念
作为服务行业,必须要强化更新服务理念,供电企业要做好对员工正确服务意识的培养工作,使其明白真情服务对于员工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供电企业要完善自身管理,增加内部信息的互联互通,营造良好的企业服务文化氛围。除此之外,营销稽查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对公司的员工开展营销服务知识竞赛活动,考察员工对供电企业的服务理念是否了解到位,并且付诸实践行动。
3.1.3 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稽查部门着力于建设供电企业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用电客户进行分层考虑。把客户的用电缴费情况,缴费能力和经营效益等相关信息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客户信用评价等级体系有助于供电企业资金的回流和周转,方便了企业收缴电费,有效规避了供电企业的收电费风险,把资金投资到更加有效益的地方中去。
3.2 预警管理措施
3.2.1 制定风险预案
在电力营销管理中,除了保证企业的效益最大化,还要做好对风险的应急反映措施。强化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定期进行部门讨论,找出出错的地方,并针对性的找到解决方案,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
类似情况的发生。建立最佳风险预案,同时开展风险演习工作,供电企业应强化对各部门的营销管理,找出营销服务中发生过各类风险与失误,并对其进行整理与归纳,通过讨论分析后,总结出应对各类风险的最佳处理方案,建立一个系统化的风险应对预案。然后,企业可以不定期举行风险应对演习,不断考察各部门员工对于风险的应变能力。
3.2.2 加强电力营销稽查
营销工作与稽查工作,密不可分,营销是稽查的前提,稽查是营销的拓展。电力营销稽查分为两个方面,内稽和外查。它主要是为了促进行业内的公平竞争,避免恶性的竞争环境,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提高供电企业的综合业务素质。同时,要加强自身管理机制和内部信息反馈机制,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分析整理数据,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全程跟踪检查营销过程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对不合格的地方下发稽查工作传票限期整改。
4 结语
在激烈的供电企业竞争环境中,供电企业要坚持科学的服务管理理念,做好稽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供电营销服务防范风险预防机制,降低供电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的风险,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8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Ross(1998)认为供应链可以被归纳为两个相互呼应的主要功能,一是供应链将新制品开发方向与顾客的需求信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供应链的全体参与者可以共享新产品相关信息;二是供应链的全体参与者可以进行快速且低成本的价值转移。因此可以认为供应链是生产商把握顾客需求的新通道。可以看出,供应链的功能只有在各个参与者积极的参与且独自完成相应义务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相应的体现,也就是说供应链上的个别参与者如果不能完成自身的工作将会给其他参与者带来风险。如果一个参与者使其他参与者的风险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将可能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供应关系。相反,如果一个参与者能够通过合理的经营方法降低其应负担工作的风险水平,则整个供应链的风险都会随之降低。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适当的经营方法是保持供应链高效率的关键。实物期权(real options),是一种把金融市场的规则引入企业内部进行战略投资的决策方法,是现代企业用于规划与管理战略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公司面临不确定性市场环境时,实物期权利用金融期权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超额收益转化为公司的经营优势。本文将以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产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利用实物期权降低供应链风险,完善供应链管理。
二、供应链的风险及控制
马士华(2003)根据风险的不同来源,将供应链风险归纳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研究供应链风险防范的过程和理论模型;研究指出供应链风险因素通常来自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利用模糊风险因素分析法来评估供应链的风险水平是供应链风险控制的有效方法。Ernst、Young(2003)根据供应链各节点存在的风险,将供应链风险划分为八类:持续经营计划风险、数据完整性风险、供应链管理技术应用安全风险、企业治理风险、合作关系风险、供应链管理成本与投资风险、劳动力风险和税收风险,而通过供应链风险管理可以节约成本,获取战略优势。
针对供应链风险控制问题,近年来也涌现出诸多研究。侯杰(2011)对我国煤炭行业的供应链风险识别与控制进行研究,指出煤炭企业对煤炭供应链有强大的依赖性,使得煤炭供应链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链上各个实体内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煤炭供应链风险。晚春东、陈常君(2011)对水产品加工业的供应链风险的研究表明,增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建立供应链风险评估系统和供应链系统协调、应急机制、实施供应链系统柔性管理等几个方面是供应链风险控制的有效策略。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国内外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管理与控制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成果的可行性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验证。
三、实物期权如何降低供应链风险
利用实物期权原理如何降低供应链的投资风险,我们将以未来不确定性最高的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产品为例加以说明。
(一)成长期产品的风险分析
成长期产品的本质是产品技术的流动,其结果是产品在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都可能获得技术上的创新,最终会产生具有领先优势的产品技术。在技术开发过程中,理论上供应链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通过销售自己所开发的技术获得相应的经济附加价值。然而,实际上大部分的消费者只能在供应链最终端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产品革新。也就是说,未来产品是否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是否可以维持一个较高的市场份额,与处于供应链末端的生产商能否成功开发新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暂且称之为支配技术)。如果支配技术开发失败,将会给整个供应链中的各环节带来经济损失。理论上认为,在成长期产品的供应链条中各参与者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都会不遗余力的进行投资从而创造新的商机。Williamson(1991)认为这种存在于供应链中的技术投资可以被看成是为了获得生产新产品权利而进行的投资,将形成一种有关于权利的特殊资产。
可以看出提供成长期产品的供应链参与者将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首先是新技术开发是否能够成功,第二是新产品是否能够被消费者接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即支配技术开发是否能够成功。
(二)实物期权对竞争优势的贡献
一个成长期产品供应链能够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特殊资产的存在。虽然特殊资产投资风险很大,但供应链的各参与者又都无法回避。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在支配技术失败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减少其他参与者的损失。为实现降低风险的目的,首先是要对特殊资产进行阶段性投资。阶段性投资的最大优势是各阶段可以进行独立核算,并且可以将下一期的市场展望及本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未来策略,如果进行统一核算则各阶段的弹性将大大降低,中途退出的损失会大大增加。如果利用传统的投资分析方法,由于现金流量在期初即被设定,很难衡量投资计划中途放弃的实际价值。而利用实物期权进行阶段性价值衡量,其优势显而易见。也就是说,利用实物期权的不确定性分析来评估阶段性投资的实际价值,并且以本阶段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分析下一阶段的投资价值;当下一阶段期望现金流量现值大于下一阶段期初投资时投资继续进行;反之,投资终止。这样可以有效控制资金的不必要流出,大大降低投资风险。
(三)期权投资
看涨期权(call option,买权),是指期权的购买者拥有在期权合约有效期内按执行价格买进一定数量标的资产的权利。实质是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与执行价格之间的比较。阶段性投资的特点是将某个阶段的期初投入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以看成标的资产的市价,而期初投入则相当于期权的执行价格。由于购入看涨期权实质是获得了购买标的资产的权利而非义务,所以形成了风险控制效果。根据期权理论的定义,看涨期权的收益C=max(0,S-K)。
其中:S为标的资产到期日的市价,K为合约执行价格。max表示期权价值是在0或者S-K二者之间取最大值。当S-K大于0时行使对标的资产的购买权,获得S-K的收益;反之则放弃权利,收益为0。也就是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取最大收益成为可能。布莱克-斯科尔模型通过推导后得出:
其中:σ表示标的资产标准差。根据上式可以看出,决定看涨期权买入者收益的因素包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行使价格越低则收益越高;期权到期的期限越长或者标的资产价格在单位时间内变动的幅度越大,收益越高。
如果我们利用布莱克-斯科尔模型来衡量阶段性投资期权价值,那么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以被看成标的资产价值,阶段初期计划投入资金可以被看成行使价格。对于实物期权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标的资产市场价值变动的估算问题。在期权理论中,首先要假设一个与期权损益完全相同的投资组合,然后计算投资组合的价格作为期权的价格。其基本的原理是,无风险的套利机会能够被完全填补,期权与投资组合的市场价格完全相同。同理可知,实物期权中相当于标的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必须能够被确定。如果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无法通过市场价值进行确定,则必须存在一个与该投资具有相同风险水平的“类似证券”才能衡量实物期权的价值(Tesiberg,1995)。
(四)利用实物期权理论理解供应链价值
利用实物期权理论分析成长期产品供应链可以提高供应链效率,我们将利用Das、Deng(1998)所描述的利用实物期权核算成长期产品供应链的方法进行分析。
1.各参与者分别进行投资的核算。阶段性投资的经济评价工作中,首先要对未来各阶段现金流量进行预测。预测未来现金流量,需要不断的更新未来各阶段信息,再根据已更新信息逐次预测各阶段新进流量。如果某个产品供应链第一阶段参与者准备预测其经济价值,那么只要计算其未来本阶段可获现金流量的净现值(NPV)即可。这里的关键是,根据第一阶段的核算情况判断第二阶段是否继续执行,这就形成了一个期权的选择。实物期权的价值来自于具有弹性的投资,当一个阶段的期望收益小于阶段初期的投资额时,即使是进入到了中间阶段也应该立即终止该投资。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推出,每一个供应链参与者的战略性NPV应该等于第一阶段投资的传统NPV加上第二阶段的期权价值(实行或放弃的价值)。当战略NPV大于0时,投资将继续进行。
如果第一阶段投资的战略NPV为正,则投资计划开始实施,关于未来市场动态的信息收集工作也同时开始。信息收集工作会贯穿整个项目期间。经过第一阶段的投资和对未来信息的收集分析,即可以计算出第二阶段的战略NPV(参与者第二阶段传统NPV加上第三阶段实物期权价值)。如果第二阶段战略NPV仍然大于0则投资继续进行,反之投资终止。以后阶段依此类推,第二阶段后的实物期权分析归纳为:信息收集到战略NPV计算,最后到战略NPV分析。
2.供应链全体统一进行核算。供应链全体参与者进行统一的价值核算是一种传统的供应链核算过程。其特点是将所有供应链参与者的投资和投资收益进行统合再进行核算。在这种核算方法中,整个供应链被视作一个整体,以整体为单位收集市场信息、分析市场变化并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投资计划是否应该被执行。由于不存在投资中途停止的可能,因此整个供应链的全体成员应该被视作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如果投资开始执行,一旦终止,将会造成后续的全部现金流量损失,对整个投资期间的期望收益造成巨大的影响。
四、结论
传统的供应链价值核算方法是将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投资周期,投资决策分析在期初进行,一旦进入项目期间将不能停止,这样供应链投资风险的控制只能在期初进行。在传统供应链价值核算体系中,供应链参与者间的相互信任是供应链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各参与者形成利益的共同体,才有可能让供应链各阶段参与者均能获取期望收益。因此,不断强化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关系能够有效地降低供应链的内在风险。然而,由于不同参与者所追求利益的不同,供应链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除强化供应链参与者的友谊外,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另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利用实物期权原理将供应链的投资分阶段进行控制,即每个参与者均将自己所处阶段视为独立的投资阶段,根据上一阶段的情况与对未来的预测独立进行投资判断。这样将保证参与者在本阶段获取收益的最大,也可以保证即使在投资途中也可以及时终止投资,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降低风险。X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辽宁省港口――钢铁企业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2CJY040)
参考文献:
1.Das T.K.,Bing-sheng Teng.Between Trust and control:Developing Confidence in Partner Cooperation in Allian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3):491-512.
篇9
护理风险管理是针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护理应急预案是在国家卫生部、医院整体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的基础上,针对护理工作的专业性、特殊性所造成的风险而制定的有效措施和处理流程。我院实施护理应急预案演练旨在通过模拟现场实地训练,培训及提高护士面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帮助护理人员增强责任感,掌握相关急救知识,提高其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现将做法介绍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为全军创伤骨科中心,分4个病区,现有病床265张;护士92人,学历:本科10人,大专68人,中专14人;职称: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15人,护士65人。科室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小组,由总护士长担任组长,病区护士长担任组员。
2 方法
2.1 培训方法
2.2.1 以往由病区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师进行授课来巩固理论知识护士往往专科护理知识累积量不够,因此,要求护士在掌握急救流程的同时,必须结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2.2.2 改变惯有护理晨会学习模式:在既往科室晨会中,常用学习方法是:提问作答总结方式,我科在原有晨会提问基础上,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
2.2.3 情景模拟式培训: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或管理系统,让被训练者按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较好地模拟了现场的紧迫感,使训练者感到紧张、急迫甚至忙乱[2]。在每月的业务培训中,由高年资护师做指导老师扮演患者角色,进行应急病例病情描述,要求培训对象不仅要正确评估,并要立刻应用预案程序采取相应措施,结束后指导老师对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进行讲评。
2.2.4 情景模拟式考核:由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考核时间、地点、形式及内容,原则上演练时间选择在下午,此时是治疗护理相对较少的时段;选择风险隐患易发的患者,每周针对本病区1例危重患者组织1次应急预案为主题的情景考核。考核开始后,让家属按铃告知护士患者突发的风险情况,由专人记录演练过程及所用时间,观察护士对患者突发病情的处理能力与速度。通过考核,使护士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由此所获得的知识是在思考、观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得来,记忆牢固。
3 效果
3.1 构筑主动护理平台,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巩固了护士的专科急救理论知识。通过不断的模拟演练,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全体护士参与应急预案的演练,使得护理人员在有关护理理论和技术、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呈报制度的相关内容及国家重大法律、法规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3.2 增强了护士面对应激源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护士在需要急救的应急事件中多数表现为紧张、恐惧、惊慌,甚至不知所措,定期的情景模拟式培训可为今后类似的情景处理积累经验,把突如其来的急救变成一定的操作流程,并在演练中逐步锻炼了在应激状态下的心理适应力,保证了在实际抢救患者的紧张环境中技术的稳定性发挥[3]。
3.3 保证医疗环境安全,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率 随着全民法制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做好护理安全工作以外,对住院期间影响患者人身安全的突发事件做到心中有数,处理得当。
参考文献
篇10
一、车险经营风险的种类
按照风险因素的分布,车险的经营风险可以分为环境风险和流程风险。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存在于车险(财险)企业经营流程之外的经营环境中,因此企业虽然可以进行管理,包括识别和评估,并将其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但难以从事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主要针对流程风险,也就是影响因素存在于车险企业经营流程中的风险。
(一)车险经营的环境风险识别
通涨风险。由于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成本提高,油价和停车等使用成本的上升,车市低迷导致车险新保业务下滑;通涨也影响车险消费者的购买力和价格敏感度;对于车险企业,通涨引起经营费用和赔付成本的提高,使综合成本率居高不下影响财务绩效,为了维持监管要求的赔付能力,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资金成本,包括借款费用或机会成本。
产业链风险。车险所在的汽车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汽车生产(销售)商,车险企业处于相对弱势,受汽车生产(销售)商控制的4S店享有汽车和车险消费者的信赖和大量的客户资源,从车(财)险企业那儿无风险地获取较高的手续费收益;而在为车险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维修服务的同时,从保险赔款中分享高额的维修费用;汽车生产(销售)商协同(控制)4S店构建原厂零配件的供应壁垒,从作为最大买家的车险企业那儿赚取高额利润(实践中车损险赔款70%用于零配件购买,30%用于维修);甚至汽车生产(销售)商投资整合车险企业以控制产业链在我国也有事例,例如2005年上汽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投资成立安邦保险。总之,车险企业在产业链中与汽车生产(销售)商及4S店的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所受的利益损害不可小视。
环境风险除了上面所举的通涨风险和产业链风险,还有各种其他的风险,如不正当竞争风险、监管和政策风险以及行业风险等,限于篇幅不加赘述。
(二)车险经营的流程风险识别
车险经营的流程由诸多环节组成,按顺序可以划分为产品设计、展业销售、核保承保、再保险、理赔、追责和考评等。考虑到有些风险事件与若干个经营环节相关,本文不按照上述环节的顺序,而是从经营风险事件分析的需要,直接对在实践中比较突出的若干风险事件进行叙述。
定价风险。为了回应车险市场上“高保低赔”的问题,保监会2011年了《加强商业车险费率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同时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也了《机动车辆商业保险示范条款(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保险金额按“投保时的新车购置价减去折旧金额后的价格协商确定,或其他市场公允价值协商确定”,还制定了车辆参考折旧系数等数据。这无疑是对车险市场定价行为的一种规范,但也必须注意到它在实践中的风险。首先,在欠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公允价值由 “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共同确定,而两者确定的随意性较大,这给道德风险留有作用空间。其次,车辆“折旧系数”只是一种必要的假定,众所周知资产的价值损耗有使用损耗、自然损耗和无形损耗等不同的方式,假定车辆的价值属于使用损耗(会计上一般如此),就可以以公里数来定折旧,但此时自然损耗和无形损耗就被忽略,而事实上在技术进步飞速的今天,车辆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忽略其无形损耗显然不合理,所以将统一的“折旧系数”用于车险定价过程,消费者或车险企业利益受损的风险值得注意。
理赔风险。一是道德风险,随着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上升,涉及交通事故的赔偿金额也急剧攀升,各种法规及制度必然会存在漏洞和不完善,一些个人或组织受利益的驱动导致主观心理行为和道德观念扭曲,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恶意骗保非法牟利,致使保险企业受到损失,同时也损害了其他被保险人的利益,社会公平遭到破坏。二是偿付能力风险。原来的做法是按照机动车实际价值投保,当被保险车辆发生非整车的部分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实际修复费用乘以实际价值与新车购置价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车主仍需自担部分修复费用。行业协会2011年《示范条款》中的损失赔偿基础是“实际修复费用”,而非此前的“按比例赔偿”,若按照现行费率标准继续承保车险业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将面临较大风险。三是“代位求偿”责任下的法律风险,《保险法》65条第一、二款明确了保险人对于第三方的代位赔偿责任,加强了对第三者或受害人权益的保护,但对于车险企业来讲,将面临法律风险。第三者和被保险人之间赔偿责任的确定,如果是普通协商达成的结果,且在无法找到被保险人的情况下,保险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查明协议的真伪以及被保险人是否已经向第三者支付赔偿款等;保险人如未及时核定保险责任或未及时给付保险金,将会影响到保险人的理赔时效,车险企业将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为延迟赔偿付出代价。
篇11
1 电力营销风险管理
按照风险管理的主要理论,电力营销中的风险管理主要由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处理及效果评价几个主要的环节。
1.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工作要完成对潜在风险的判断、分类、鉴定的工作。主要是对经营和服中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
经营风险:供电企业经营的基础是电量、电价和电费三个方面,这三个基础也成为了电力营销风险的关键。①电费。对电费的回收的风险识别细节的工作很多,主要的工作有:监测电力部门是否制定的有专门的电费回收内部管理制度和按期电力产品销售明细表。对回收的电费金额管理中,是否对电费的收缴、缴纳情况了如指掌,对电费的应收、实收和未收的相关统计表有没有监控措施,换言之就是对整个电费的收缴到后期的催费等有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管理机制。在电费风险评估中尤其是电费收缴后的资金管理,是否有专门的账户和发票制度管理。②电价。对电价的制定标准进行考核,同时在电价执行的过程中,有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电价检查是否在按期进行,有无违反价格规定的相应处罚,电价业务工作人员素质能否达到要求。③电量。电量风险管理依赖于线损管理。主要考核的对象是线损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在线损管理普遍运用的四分管理是否进行了真实准确的数据统计。用电管理的内控制度完善情况以及抄表工作的科学性能否满足要求。同时还要对各个供电关口、线路、变压器、计量表的装置和管理是否合理进行考核;查处窃电和损坏电力设备的力度等是否满足相关要求。这些是经营风险识别的主要方面,也是影响电力企业效益关键的几个方面。
服务风险:电力服务的风险是针对客户来将,服务的质量、规范和安全三个方面。电力服务的质量主要是电力部门针对客户的投诉、举报进行处理和答复的程序,是否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及时为用户排忧解难。服务要规范,就要依据《电力监管条例》和相关的其他法律及规章制度监管电力营销中的各类服务,是否有违规收费的行为和违规办理业务的情况。客户安全防范措施和客户端安全检查和评价措施是否建立也是客户安全风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风险估测 风险识别工作完成后,就要进行风险估测,风险估测是工作人员以风险识别后的材料分析为基础,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损害程度。风险估测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同时要依据风险识别的条目进行针对性估测。风险估测有自己的估测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检查、专项检查、自评以及外部评估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检查,实现对管理目标常的常态检查。完成了风险估测的步骤之后就可以将结果进行分析,确定风险的程度,并初步确定风险的处理程序。
1.3 风险处理 一步三中心模式,实现了营销的专业化分工,所以风险的处理要结合营销每个细节的不同特点,对电力部门中专业部门等闲处理结果进行检查、考核和反馈,以点评、排序和整改意见书的形式将风险处理步骤进行完善,完成对风险的控制。
1.4 效果评价 风险管理的收益性和实用性要进行定期的评估,这就是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这样可以有效的对其中的缺陷进行修正,并且可以通过效果评价检测风险评估是否适应了条件的变化,保证风险管理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收到最好的效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同时也使电力营销的风险管理水平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
2 营销稽查
各地的电业部门在完善经营风险管理措施中,会设立专门的营销稽查管理处,并明确其稽查的主要任务。这也是是营销管理中的日常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的强化电力部门的服务、管理的可控能力以及在控能力。可以说,电力稽查是营销风险管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营销稽查工作从职能定位上,实质就是造风险管理的理念上,对营销工作和营销后的服务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测和风险处理。由此可知,营销稽查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很清晰、明确。
2.1 营销稽查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要将客观资料进行大量统计和分析,电力营销管理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稽查工作可以将经营风险和服务风险的各个方面整合为稽查工作的几个主要工作内容,比如供电服务质量稽查、电价执行业务稽查、业务变更稽查等等。稽查工作的方式是进行样本或者随机抽查,对所有的业务情况进行稽查,准确分析各个业务的现状,对出现的异常和故障进行稽查,为下一步的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2.2 营销稽查风险估测 常态营销稽查的后会以一个月为周期,对常态记录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各类预知风险的后期跟进和调研,对预知的异常现象发生概率和损害程度进行排序。同时,分析的情况要按照月和季度或者项目的不同进行管理,分析中一定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将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而不是单纯的停留在表面,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切入点,科学的规划整改方案。问题的分析是稽查工作的难点,比如,出现了抄错现象,就要对抄错现象的发生时间、次数和原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出现了停送电超时的情况,就要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管理问题还是电网架构的技术问题。实际上通过这些工作就可以看出,营销稽查实际上是营销风险估测的具体实施过程。
2.3 营销稽查风险处理 营销稽查是为了提高电力部门的营销管理水平。营销稽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根据相关的规范,将具体的整改措施以指令的方式下达给相关的部门,并且要将稽查中的问题整改情况作为依据进行相关部门的经济考核、绩效考核。稽查工作完成后,对所有的情况要用简报和分析的形式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以此提高部门的管理水平。通过这些都可以看出,稽查工作中的整改和考核就是一种有效的风险控制技术,能将营销中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
3 常态稽查的方法
营销风险管理离不开营销稽查的良好开展,各类营销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得益于营销稽查的内部监控职能。营销稽查的主要操作主要是常态稽查、专项稽查,二者从过程上看,常态稽查是较为有效的一种稽查方法。常态稽查开展的必要性是由电力营销中的客观特点决定,旧风险消除,新风险又诞生,风险管理的步骤就会不断的连续进行,才能保证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在电力营销中普遍会面临的一个风险就是欠费,如果监控机制不完善,一笔欠费不及时追回,马上会产生新的欠费情况。忽视小的风险必定带来风险的扩大,所以常态稽查就应该时刻进行,保障其持续性。常态稽查是对营销风险的过程进行控制,风险的防范远远胜过风险的处理,如果做好常态稽查,就可以通过风险的管理中用小成本获取大收益。当然,常态稽查本身也要进行控制和管理,首先要做好稽查中的“量”,完成相应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资料的归类整理工作。
电力营销和其他的营销一样,利用常态稽查只是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而不是消除风险,常态稽查可以将风险管理工作具体化和系统化,但是不能将所有的风险都评估出来解决掉,如果在稽查中只是着眼于稽查的作用,而不注重稽查本身制度的完善,就很有可能造成工作效能的降低,使常态稽查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4 结束语
电力营销的风险管理是一项需要不断在循环中进行升级的管理工作,相应的营销稽查又是强化这种管理的有效措施,以风险管理的理论为指导,完善营销稽查手段,无疑是提升电力部门营销风险管理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希阳.浅谈电力营销稽查工作[J].中国集体经济,2012(6):81.
[2]郭瑞鹏,常紫娟.利用电力供用电稽查促进营销管理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2(6):370.
[3]谢卫华.浅议我国电力市场的营销风险管理[J].新财经(理论版),2012(8).
篇12
一、高校体育类学生社团活动背景介绍
(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政策支持
《意见》中指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以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为切入点,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高校大学生体育类社团会进一步蓬勃发展,为更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体育活动方面的场地和契机,并且有组织地进行活动的开展。
(二)团中央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三走”活动
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要求高校学生会组织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健身活动,积极倡导和组织课外体育锻炼,帮助同学形成健康体魄、培育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三走”活动的开展,要求各高校大学生体育类社团不断创新的同时,设计合理的活动流程,更好地为社团同学提供服务。
二、高校体育类学生社团活动的风险点
在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时,因体育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及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为活动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活动中的风险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团组织内部人力资源方面
人力资源方面的风险点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公平感、团队成员间沟通、组织认同与关心等。举例来讲,如团队成员沟通不畅导致的活动目标不明晰,在活动执行时会出现一定偏差,导致不能按时完成团队工作;又如团队成员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导致团队凝聚力下降,故而无法为参与活动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活动体验;以及当团队成员没有足够的公平感或不明晰在团队中的自我发展定位时,没有得到组织认同感,会导致其动力下降。
我们知道的是,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执行力,但若是在人力资源方面出现问题,会因执行力导致活动效果下降。所以在学生的社团活动中,社团负责人及指导老师需要及时明确组织架构并合理分配人力。
(二)社团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因为在体育活动中不可避免的身体接触及竞赛类体育活动的冲撞,社团活动组织方及参加活动的大学生无法提前预知场上的活动,故而会有身体方面的伤害出现,诸如擦伤、跌伤甚至骨折等较为严重的情况。一旦此情况发生,如何及时做出应对便成为了一个极大的考验;同时要考虑的是,如何提前预防将身体伤害程度尽可能降到最低。
(三)社团活动中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
因体育活动对于活动场地的要求,很多活动要求在室外进行,如足球、飞盘等活动,这就要求在进行活动策划的时候要考虑天气因素。又因天气情况的不确定性,及时提前预测,也有可能在活动当天出现因天气情况无法在室外场地开展活动的情况。
或因场地协调问题,如笔者所在学校,体育类社团几十个,但各院系也会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十月份十一月份开展篮球、足球相关活动,但场地数量是一定的,这就要求在活动密集期,场馆方合理安排运动场地、社团负责人及时协调场地。
三、风险管理应用于体育类学生社团活动的必要性
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是自主管理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所以学生社团的活动应尽可能满足参与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因此,面对体育类社团活动中风险的不确定性,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参与活动者的安全,有利于实现体育类社团的活动目标,对活动组织方、参与活动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风险管理在体育类学生社团活动中的运用方法
(一)识别风险
风险识别是提前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社团活动产生影响,大学生社团负责人可根据相关经验及指导老师的建议来进行风险识别。
(二)预测风险概率、风险强度
在进行风险识别之后,需要做的是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的强度,进行量化统计,形成活动对应表格,由社团组织的团队成员明确,方能进一步完成风险控制。
(三)风险控制
在公司中,一般会通过降低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缩小其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同理,这要求社团活动负责人在活动开始前就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编制多个备选的方案。以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而在风险发生后,因为有预先的方案,所以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将损失降到最低。
(四)规避风险
篇13
1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及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首先,委托——关系的存在及由此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盈余管理的前提条件之一。一方面如果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对信息的了解与掌握是相同的,那么管理当局即使有动机,通常也不会进行盈余管理,因为信息使用者很容易发现和识别这种行为。在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是普遍存在的,这正好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烟幕”。另一方面,审计也是为了适应受托责任的产生而出现的为审查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独立第三者身份进行鉴证的需求而产生的。从这一点上来看,盈余管理和审计都是以委托关系所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为其产生的前提条件的。但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实施主体为管理当局,他们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而审计主要是受所有者的委托对财务报告质量发表意见的过程,实施的主体是审计师,而且一般是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负责,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
其次,除了由委托——关系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对称外,如果进行盈余管理不能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当事人带来利益而只有风险时,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事实上也就不会存在盈余管理了,而且经济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所以笔者认为经济利益的刺激对于盈余管理的产生也是至关重要的。委托关系和人的趋利性所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使得人们对审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审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管理当局的自利因素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保证审计质量。
第三,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不完善、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导致了盈余管理具有合法性。如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它虽然很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人为因素,需要进行大量的判断和估计,如费用的预提和摊销,这一特点为管理当局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又如稳健性原则只是对确认可能的费用、损失、收入、利得的一种原则性规定,缺少具体的刚性标准,因此它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往往建立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基础之上,存在着较强的主观随意性,稳健性原则的使用为企业收益平均化和提取秘密准备金提供了便利。这样的例子很多,这种本来就不是需要严格遵守而带有主观判断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使管理当局很容易将经济状况进行歪曲,而且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真实的财务报告可供批露。这种不严格的会计理论、方法和政策在遇到未来情况不确定时,可能增大审计师与客户发生摩擦的可能性,而严格规定的方法可以为审计师们提供一个方便的避难所。
综上所述,委托——关系的存在是为管理当局谋取私利提供了可能,正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成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动机,也使得所有者对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提供了必要性,从这种意义上说,笔者认为,委托——关系是盈余管理和审计二者产生的共同基础。
2盈余管理的具体动因与审计风险
2.1管理当局薪酬计划动因
几乎所有的美国企业都制定了与报告的盈余数字挂钩的经理报酬计划,结果导致了经理们自然有动机提高报告收益分配——因为越高的利润意味着更多的分红。但是经理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有时会使实际的经济状况不尽如人意,而高明的经理人不会滥用利润操纵的手法,他们为了实现“可持续经营权”,会采用一些比较合法而隐蔽的手段,如利用会计政策的灵活性将收益在各年度间随意递延或提前,以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盈余管理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如Healy关于为了奖金而操纵利润的研究中,就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管理人员的薪酬计划中,一般都包括有相应的盈利上限和薪酬上限、盈利下限和薪酬下限,如果当年的企业盈余超过与管理当局的薪酬对应的盈利上限时,管理人员会尽量压低利润,将多余的利润向后递延为以后利润不足年份储存盈余;如果当年的企业盈余低于与管理当局的薪酬对应的盈利下限时,管理人员会尽量压低利润,尽量将费用计入这一年,“Takeabath”(冲凉),以便下一年轻装上阵;如果当年的企业盈余界于管理当局的薪酬对应的盈利下限与上限之间时,管理人员会尽量提高利润以增加自己的收入。从这一个实证研究的结论中可以看出,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管理当局都是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的,审计人员在评估审计风险时应考虑到管理当局的薪酬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引导他们进行多大程度的盈余管理,比如在我国的众多企业中,经理人的薪酬计划与企业盈余的联系便不是十分紧密,审计人员在评估这一部分审计风险时可以适当降低风险防范度;而对于联系紧密的企业,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风险防范。
2.2规避负债契约限制动因
债权人在借出资金时,往往会与企业签订契约对企业进行限制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对资产负债率、负债权益比率、营运资金的保持等等的限制。Sweeney在1994年选取了1980~1989年间第一次出现负债契约违约的130家企业研究样本,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在负债契约中,最易违反的是净财富(network)和营运资本(workingcapital)限制条款,当企业管理当局拥有会计选择的灵活性和将承受违约成本时,他就越有可能做出调增收益的会计变更,以免受有关负债契约条款的限制。如在新的会计准则出台时,面临违约的企业会尽早采用那些能调增收益的会计方法,而推迟使用会减少收益的会计方法。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通过分析债务合同中的限制条款对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审计风险。
2.3政治成本动因
政治成本动因假设中指“其他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盈利越大,它的管理人员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将当期盈余递延到下期的会计程序。”在国外,政治成本动因一般包括行业监管动机和反托拉斯监管动机。一些战略型企业、特大型企业垄断性企业在其报告的盈利较高时,会受到大众和政府的关注,政府迫于压力,往往会对其开征新税、增加管制或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样盈利高的企业往往会面临更高的政治成本,相应也会有更大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躲开公众和政府的关注。而且在我国,因为对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业绩的评价体制使得管理者基于政治动因进行盈余管理的欲望更为强烈,而对上市企业进行行业监管的部门主要是中国证监会,我国上市企业的行业监管动机尤其明显,但其表现形式与西方国家恰好相反。我国企业应对行业监管的动机主要是设法增加报告期的利润以达到证券监管业的要求。我国证券市场上“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3盈余管理的常见方法与审计风险
3.1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会计准则一般存在多种备选方案,不同的备选方案会造成不同的会计期末利润。而在计算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需要大量的假设和估计,其结果也只能是近似的“精确”。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可以选择和变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这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曾报导的美国通用企业变更其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的事件:通过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由原来的10年延长到11年,使其每年的利润增加了20亿美元,这就是一个通过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的典型例证。对待这样的会计处理方式,审计人员要分析其变更理由是否充分,如果变更不合理,应该提请管理当局使用以前的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管理当局不予合作时,应在出具的审计意见中进行表达,如果其变更合理,该变更及其影响都要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披露。
3.2对应计项目确认方法的选择和对费用递延方法的选择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对应计项目的确认增加了困难,也产生了更大的弹性。由于应计项目是企业利润的调整项目,企业的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调整应计项目,尤其是应收应付款项、存货等流动性较强的应计项目实现,。如可以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提高利润,也可以通过相反的方式来调低利润。这种方法应用很普遍,因为它相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而言较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反倒是一个隐藏较深的“陷阱”,容易使审计人员忽视它。
3.3改变交易时间和创建交易
比如企业为了提高报告收益,可以推迟固定资产的购入以减少折旧费用;或是在年中大量赊销以增加销售收入;或是年终超负荷接受订单,尽可能地多发货物;向顾客提供特殊的信用条件以尽可能地提前实现销售收入等方法。大型企业通常可以采取更高明、更隐蔽的方法,如资产的出售或注销,企业的收购或重组,分企业的开业时间来控制开办费的确认时间等方式来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3.4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之间由于控制关系,往往以不公平的价格进行交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又一种有效途径。有时企业通过秘密控制某个企业进行关联交易进行盈余转移,而该企业在法律上并不具备成为其子企业的条件,因而不必纳入合并报告,此时隐蔽性就更深。通过关联方交易,企业可以对企业进行大量的盈余管理,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审计人员对关联方的关注可以大大降低审计风险。
4对盈余管理的认识与审计风险防范
首先,审计人员应该对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如查阅企业的债务契约合同、经理人的薪酬方案以及股票上市配股方案等各种文件增加对企业的了解,评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如果动机十分充分,则审计人员就应该评估为高风险审计,制定有效的审计程序;反之,就可以实施较为简单的审计程序。对盈余管理的分析将对降低审计风险和恰当的审计程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对于会计理论、会计方法的不完善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笔者认为会计理论界的学者专家应深入对会计理论的完善。而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该制定严格的会计准则,并且强制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减少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第三,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只有审计人员能够超然独立于被审单位的经济压力之外,审计才能做到客观公正,确保审计质量。而我国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会计师事务所小而分散,从经济上常常难以摆脱被审单位的依赖,有的甚至达到一家企业的审计收费占到整个事务所收入的很大部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审计人员查出盈余管理内容很大,可能也会屈从于企业的管理当局。笔者认为,我国应加大审计事务所的进入门槛,尽量培育出能在经济上独立,并能抵御风险的审计事务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