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篇1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填鸭式”的,教师只是僵硬地传授知识,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没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钻研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改革教学,必须做出改进。在地理课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进行教学,就是故意把学生引入到问题当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同时在学生发现问题的时候,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要鼓励学生不断分析和解答问题,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循环往复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光在地理课堂中教学还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多参加课外活动,开阔视野,学以致用。一些积极的课外活动能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充足的营养思维,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形式可以多样,例如,让学生们制作地理模型,画地理墙报,观测气象,学环保论文,等等。这样的课外活动都能增长知识,丰富情感,调动地理思维。学生们广泛地接触社会和自然,培养考察和调查能力,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平铺直叙的讲解只会使学生感到空泛乏味,也难以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是应该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在学习有关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时,学生能够轻松地脱口而出,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如果夹角变大,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如果角度变小,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南北半球气压带和农作物的分布将如何变化?”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把看似无疑的结论问题化,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之间,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之间,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南北半球气压带和农作物的分布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平中激疑,促进学生在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活动得到启迪。

三、通过作业,提高效率

教师要利用作业资源设计作业,同时学生也可以参照作业资源完成作业。为了改变传统作业的弊端,地理教师有必要开发、建设个人或者群体的作业资源库,为地理作业的设计提供良好的素材和有效的指导。因此,就作业资源库的建设,我提出了如下几条建议。

1.掌握作业资源的分布和建设作业资源库的方法。地理教师要掌握有哪些资源可以为地理作业设计所利用,即摸清地理作业资源的分布情况或者是来源。教师首先调查学校内的作业资源,然后调查学校外的作业资源。其次,教师需要寻找网络资料和报纸杂志上的作业资源,这部分资源因量大、面广、易变,搜集起来较为困难,教师需要经常留意此类资源。在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调查记录,理清思路,对照课本目录把各种作业资源在相应的章节下标出记号备用。在调查清楚作业资源的分布情况后,需要建设一个资源档案以备翻阅、查找、补充、更新。资源库档案的建设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版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的建设方法。档案内容包括:作业资源的名称、分布地点、数量、适用范围、获取方式、适合的作业类型等。

2.管理资源库。不同种类的作业资源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资源库的管理包括对作业资源的更新、补充和维护。作业资源中除了地理教学专用资源(地理专用教室、地理教具等)外,一般都不需要教师维护。对于其他作业资源,教师需要做到及时了解这些资源的变化,从中获取信息,以便对作业资源进行更新、补充。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在资源库里添加新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1)教育专家的建言。教育专家知识经验丰富,对作业设计有独到的观点,教师在作业资源库里不妨设计一个栏目,把专家的建言写上去,借此做好作业设计。(2)学生的建言。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他们的意见或者建议不可忽视,学生建言的内容可以是对已完成作业的评价、喜欢的作业类型和对新章节作业的要求等。他们作为作业的完成者,对作业的反馈意见是非常重要的。(3)其他教师的建言。其他教师作为旁观者,对作业资源的运用和管理有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建言对地理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意见。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教师要从上述几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同时,学生拥有了创新能力,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掌握。因此,提高课堂效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锻炼和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32(上).

[2]巨志军.高中地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新作文,2011,(1).

[3]孔祥卓,韩宗英.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J].新课程,2010,(5).

[4]江静华.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及提高策略初探[J].地理教育,2008,(1).

篇2

3 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但对多媒体教学所产生的问题却视而不见,致使学生因听课效率低下而开始怀疑多媒体教学的质量。有部分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理解不透,致使师生关系没有根本转变,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这都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授课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那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 强调发展。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

2 定准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探究、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3 面向全体。

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4 主动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5 关注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6 科学评价。

评价机制要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二、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起点和动力,是学生学习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做法:

1 多媒体教学法。

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广泛,特别是许多地理现象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和广阔的空间,发生于久远的年代或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地理现象的这种复杂性、抽象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人们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直接进行观察,这就给教师传授地理知识和学生认识、理解及掌握地理知识带来了很多困难。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外部刺激的多样性。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知识传递的交互性。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不仅能顺应当今各科教学的潮流,也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碰撞动画图、多幅防震救灾图等,使学生多种感官均受刺激,在快乐中度过40分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用多媒体展示地震、火山喷发、台风会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在CAI课件中适当插入Flash、AVI或MPG格式的视频影像,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能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

2 注意教态,语言生动。

教师的教学语言、教态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影响。教师教态好,语言幽默、风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高。反之,学生就不喜欢,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引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述黄河时,我引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三、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

1 摆正地理教师的位置。

新课程理念强调探究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抛弃“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要敢于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要敢于放下地理教师“知识渊博”、“居高临下”的面孔,从教学中的主角变为学生中的首席;给学生留有较大空间的前提下引领学生积极探索地理规律;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组织学生主动地合作学习;在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地理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自主学习。

2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篇3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处理地理新课程和现实生活关系时,常注意其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在“经纬网”教学中,就以学生看电影、找座位的生活经验来安排教学活动,可让学生凭电影票上的“几排”、“几座”次序,找到自己的座位,借助于这个实例,学习用经线、纬线的交*点来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当地理知识融入生活情景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突破“经纬网定位”这一难点。再如教学“气候的变化”时,提前布置学生每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学习播音员怎样由卫星云图预报天气,分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农事、调整出行计划,感知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能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和地理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感到学习地理知识对自己的生活的确有用。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同样,教学“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针对各地农民焚烧秸秆的做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农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对本地空气质量造成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经过这片田地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在田地里烧秸秆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哪些?进而思考讨论有效利用秸秆的方法和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大气粉尘的措施。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导的含义是“引导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很多教育者对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有着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的听;教师连续提问,学生胸有成竹的回答,就是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是扮演好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努力程度往往是其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定期进行自我判断、自我指导、自我反应、自我观察、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以及自我评价。总之,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和交流的平台,是引导学生提高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效果。

三、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和谐的地理课堂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注重面向学生的未来,既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身心自然的发展。在和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使课堂教学的各种主要因素处于良性互动、并得以充分发挥的状态,使学生能自觉、积极地进入学习,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以优化,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如果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就能创造出教学艺术的和谐。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

四、抓住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浓厚,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其求知欲越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就道出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

五、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应避免以下两种评价的负面影响:

1.忽视了过程评价,影响地理学习效果以及学生对地理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

地理测试往往具有滞后性,教师从试卷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时,某一内容的教学过程已经结束,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多数时候只能在下一轮的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影响了本届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同时,这种忽视学习过程的单一评价方式,往往给一些学生一种“平时不用学,考前临时突击就能过关”的错觉,教学评价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真正发挥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的教育功。

2.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弱化了主体意识

单一书面测试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受评的位置,没有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就很难对学生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失去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六、实践活动选题要结合教学内容,体现地理特色,贴近学生生活

例如,针对教材中“地图”和“地震的威胁”这两部分知识,设计了“绘制家庭居室平面图及家庭避震攻略”实践活动。活动的具体要求是,学完地图知识后,绘制家庭居室平面图;学习地震的威胁前,让学生试着找出自己家中安全的避震区域并用绿色标出,并找出在家具摆放、装修中人为制造的避震和逃生安全隐患,学习完地震的威胁内容后,和家长一起清除安全隐患,再重新绘制一幅家庭居室平面图并标出安全区域。这项活动通过绘制家庭居室平面图考查对地图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通过学习“地震的威胁”前后,学生对家庭避震安全区域的认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和家长对灾害的发生、防御的正确认识,具有了安全意识,而且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让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地理课程的确提供的是与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能够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七、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篇4

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可有时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还是不自觉地反复提示、讲解,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能力。

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的联系,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能有机结合。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教师往往受到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只是知识的转播者,其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改进,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在学习矿产资源时,可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讨论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组合状况与工业工业布局的关系,从而知道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建在矿产地附近,另一方面,有些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通过上述这种活动,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形成了正确的、辩证的人地观。

二、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走进了知识爆炸时代。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切实转变学习方式,成了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

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但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成了课堂的摆设。成绩好的学生唱主角,成绩差的学生在活动中成了配角,成了忠实的听众。甚至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彼此交流探讨的时间都得不到保障,活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深入探讨。

那么,究竟如何使课堂讨论获得较大成效呢?

首先,要明确小组合作与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章可循,避免讨论的随意性;各小组长在组内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使成员都参与进来,共同探究方法,发表见解。

其次,要优化合作学习方案。一是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探索。二是设计好每个环节,激发兴趣,循序渐进。三是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最后,要优化合作流程。首先要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探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教给学生参与、合作的方法,教师绝不能把问题交给学生后不闻不问,要参与小组讨论,给予指导、提示。然后,进入成果展示阶段。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最后,进行评价激励。可让学生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比比哪一组学得更好,哪一问题探究得比较好,哪里还需要改进,等等。教师适当点评,点评时不能只注重结果,要关注小组活动的整个过程。

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这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对学生多作学法指导。学生具备了会学的能力,才会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产生一定的成就感。

篇5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导的含义是“引导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很多教育者对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有着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的听;教师连续提问,学生胸有成竹的回答,就是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是扮演好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努力程度往往是其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定期进行自我判断、自我指导、自我反应、自我观察、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以及自我评价。总之,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和交流的平台,是引导学生提高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效果。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创设与教学相呼应的具体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充分的体验所学知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时刻处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使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从而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兴趣。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最终独立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教学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进行了以下尝试:

(1)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教学情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

(2)实验操作,形成手脑并用的教学情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动作操练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如在“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教学时,可请学生上讲台进行实验操作,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那么,褶皱、断层这些抽象的知识就容易理解了。

(3)案例引发,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学校附近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为案例来学习城市的发展;以长江为例来学习河流的流域治理等等。

(4)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非常低,并且可以降低学生对学习所产生的兴趣,结果将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解决这一弊端,它能将网络可储存性、大容量性、交互性、远程性和全面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适当的选择属于自己的试题进行训练和学习。它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型”式学习,打破书本知识观点的束缚,让学生参与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能够给予学生更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更易于思维创新。同时,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规律明显,更能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于传统“知识型”课堂教学,“探究型”教学模式更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而相对减轻课堂45分钟内课本基础知识的讲解,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走出课堂,注重社会实践

篇6

一、制约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的教育素质

不可否认,教师的教育素质是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因素,一方面,有的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在课堂上主要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贯彻与执行。另一方面,有的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如教学语言表述以书面语为主,语速滞缓,语调平淡,缺乏幽默;板书形式单一,板书内容结构不合理,难以集中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注意力;对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等。

(二)地理课堂上的互动性差

初中地理课堂上的有效反馈与互动,是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现状、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有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如在课堂上很少针对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提出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并没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如很少在课堂上组织合作性学习,或者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秩序比较混乱等。

(三)地理课堂的探究性不足

为了充分调动初中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地理课堂上需要有足够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但是由于很多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积极、思考探究不主动等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关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因此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创新,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新要求,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目标发展性、教学形式的新颖性。以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为例,如果采用传统的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初中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多样从教学方法创新的角度出发,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好奇、好动、贪玩的学龄特征,尝试巧用游戏法教学,将中国的不同区域随机划分给不同的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学生结合中国特定区域内的交通、资源等情况,就区域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等相关知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比式的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这是因为地理学科涵盖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理论知识的覆盖面非常广,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本来就非常强,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多交叉的环节。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可以降低理论知识教学的抽象性、枯燥性,引起和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借助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帮助学生去理解地理知识和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生活中天气变化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天气现象和气候现象,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充分结合起来。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的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地理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非常问题,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对此,初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要主动和他们去交流,注意维护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激活初中地理课堂活力,点燃学生主动学习与求知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初中地理课堂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就自身在生活中用的自然资源以及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进行总结,并谈一下个人的理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此时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减少地理课堂上的板书数量,增加地理课堂的知识容量,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使初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因此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此来吸引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仍旧存在很多值得改进和探索的环节,初中地理教师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段臣修.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语言幽默[J].现代阅读(教育版)

篇7

二、创设精彩的情景导入

一个精彩的情景导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例如,在《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教学中,我以当天的一个见闻导入:今天老师在上班的途中,看到有两个小商贩吵起来了,为什么呢?商贩甲说商贩乙占了他的大街转角的位置。有人劝商贩乙把位置让给甲,乙不同意;有人说甲就将就一下,不在大街转角不一样做生意吗,甲也不同意。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二人这么看重大街转角这个位置呢?大家经过讨论,得出了大街转角交通位置好、人流多的结论。这样商业街的布局原则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

三、打造高效课堂

在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基础知识需要掌握。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大家寻找巧妙的记忆方法,以下是学生们集思广益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例一,东南亚中南半岛上的河流自西向东依次是: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学生的记忆妙方是:一(伊洛瓦底江)、二(萨尔温江)、南(湄南河)、公(湄公河)、红(红河)。例二,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三大半岛自西向东分别是: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学生的记忆妙法是:一(伊比利亚半岛)、二(亚平宁半岛)(注:“亚”即第二的意思)、干(巴尔干半岛)。例三,美国西部的重要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是: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学生的记忆妙方是:西(西雅图)边的山(旧金山)上落着一只鸡(洛杉矶)。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这些知识,而且不容易忘记。这些成果让我感慨: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

培养分析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在世界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工农业区位因素是一项重点内容,但是如果只是学一节分析一节,则学生容易边学边忘。所以我在分析某一地理事物区位因素时,总是先分析该地理事物的区位因素,然后让学生总结对于该类地理事物的分析方法,再寻找其他地区同类地理事物的区位因素让学生自己分析。比如,学习中亚棉花区位因素后我便让学生先回忆印度棉花生产的区位因素,然后打开地图册埃及部分,让学生结合地图册上所给埃及气候类型分布图、埃及地形图,用分析中亚棉花的方法分析埃及长绒棉的区位因素。分析完欧洲西部航运发达的原因后,打开地图册俄罗斯部分,让学生自己分析俄罗斯北冰洋流域三大河流航运是否发达。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分析的方法。

融洽的师生互动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一种温馨平等教学情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干,富有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每一节课堂上,我都会选取三到四个有代表性的思考题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代表发言,我在某些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学生代表进行补充和完善。

高考中地理学科也经常涉及热点问题,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并且让学生自己总结相关的地理知识。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我及时从网络上查找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视频,看完视频后,便由某一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作答,老师则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找到了地理学习中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感觉到了一种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学习自信心大大增强。

四、创设精彩的总结

一堂地理课,时间短,内容多,所以一个精彩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对一节课内容的回顾和掌握。比如在学习印度时,我对这一节内容的总结是这样的:三大地形,三大河流,三种气候,三类国家,三大宗教,三大矿产,三大工业,三大经济作物,三大粮食作物,三个亿国。这样学生在复习该部分内容时,便心中有“数”了。

五、生活中做学生的大朋友

篇8

一、树立新型生态观念,深刻认识地理教育的独特价值

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是地理课程的独特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追求的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变。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平等共享,既反对富人和发达国家把金钱置于资源与环境之上,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使穷人和发展中国家失去利用资源的机会而被迫生活在受污染的环境中,也反对当代人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牺牲长远利益,断送子孙后代生存的条件和环境的自私行为。地理课程突出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人地生态文明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这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改变地理光靠讲理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转化为自身的理念和习惯。而探究式教学正好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地理教育国际》强调:"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这是对地理教育价值的高度概括。除了以上探讨的地理教育功能外,地理教育的价值还体现为: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对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情感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上,地理教育在使学生形成国家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二、构建主体多元和方式多样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侧重对教师的评价,从而体现了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评价重心偏离,即过分关注地理学习的结果,忽视地理学习的过程;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学习地理、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忽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的功用被曲解,甚至狭义化、数字化,而不是去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导致学生与传统教育评价各行其是,造成诸多弊端。而探究式教学的评价,应该是使教育教学评价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表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回归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出发点。正如卡罗・汤姆森所说:"评价永远是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因此,从素质教育理论出发,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评价应该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按照"学生主体论"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总体要求,实现地理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

三、立足农村乡土环境,开发校本地理探究学习资源

提到探究式教学,多数农村教师都会感慨:"这是城市学校的专利!因为那里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等等,而且城市学校的学生聪明,见多识广,而我们这里除了蓝天、白云、泥土什么也没有,加之学生思维狭窄,凭他们的知识、智力水平,掰开揉碎的讲还学不好,哪有能力搞探究?"事实上,资源是一个相对概念,农村与城市各有其资源优势。正如吴刚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言"从理论上讲,即使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地理教学涉及到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有关内容,从课程资源的意义讲,农村的一草一木、农舍炊烟、黄土高坡、丘陵山冈、道路桥梁等,仍是重要的课程要素,无论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它们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

在农村初中地理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身边的自然要素、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规划家乡的发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考察、调查、专题研究等活动。比如,山区中学就可以把地理课搬进大山,通过实地观察山顶、陡坡、缓坡、鞍部、山谷、山脊等地形特点,观察河流的位置与山地地形的关系,实地观察岩层的走向,了解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分析讲解成因,通过实地观察阴坡、阳坡在植被上的变化,分析两侧日照、温度、土壤湿度等情况。这样不仅多种课程资源得到综合利用,而且让学生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学会用"地理观"考察自然状况,考察社会问题,考察家乡的山山水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对家乡的"参与意识"。

四、关注农村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从学生身心发展来看,地理教师应注意到:一方面,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到高中学生的水平,所以对初中学生实施探究教学应多从直观、形象的现象研究入手,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因人而异,一是内在的潜能、先天的素质存在差异;二是因外在环境不同而造成思维方式、性格、视野等的不同。在进行地理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使活动尽量不脱离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这种较好的心理素质更能适应探究教学的需要。

并呈现出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一些原因,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展大多还是"水中月,镜中花。"鉴于此,必须改变目前农村教育"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立足农村实际,开展地理探究式教学,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只有当农村学校地理课程改革成功了,整个地理课程改革才算成功。

参考文献:

篇9

在讲系统的地理知识时,地理教师要具有威慑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也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讲解时逻辑性要强,要善于概括和推理;教师要能完全脱离教材,熟能生巧地分析知识点的异同,挖掘精妙,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教学讲究方法,讲精讲透,注意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容量;教学语言严谨,清晰,环环相扣;板书设计既简洁、条理化,又有内在逻辑性,能让学生根据板书结构“顺藤摸瓜”,理清知识点,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要有震撼力,威慑力,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老师这儿,才能充分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效率。

3.幽默活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效率

有的地理教师个性活泼、兴趣广泛,性格属外倾型。在教学中,往往不会墨守成规。他们巧于设疑,善于激趣;教风生动活泼。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以及风度仪表等,因而必然以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面貌活跃在讲台上。有的地理教师情感丰富,在教学中往往很注意情绪背景,善于用自己对所教知识的情感,来煽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有疑问,有惊讶,有问有答,有争论,也有笑声,情感起伏跌宕,学生情绪高昂、兴趣浓厚。这些教师在讲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时,总是以饱含感情的语言,自然流露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从而以情动人,以情激情,感染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严肃认真地讲解系统知识的同时,适当运用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思维敏捷、机智;能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特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擅长启发式,教法灵活,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语言富有激情、优美生动,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板书设计提纲挈领、新鲜醒目、语精字妙,一个箭头,一个图例,会引起学生对教材内容丰富的联想。

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四十五分钟效率自然就会更理想。

即使是同样的地理教材比如高中地理“我国矿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一节,不同风格的教师的教法设计迥然不同。严肃威慑型的教师,往往按照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这一线索,旁征博引,有条理,有层次地讲清讲透,学生往往学得扎实。活泼幽默型的教师,往往提出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的一些问题,如你对我国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持乐观态度,还是悲观态度;我国矿产中,有八种矿产储量居世界第一,请想个有趣的办法记住它;评价我国矿产的优缺点等等,让学生借助课本和自己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展开自由讨论,逐个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往往学得生动活泼。

4.师生齐动手,演示地理模型提高效率

篇10

主导的含义是“引导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很多教育者对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有着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的听;教师连续提问,学生胸有成竹的回答,就是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是扮演好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努力程度往往是其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定期进行自我判断、自我指导、自我反应、自我观察、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以及自我评价。总之,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和交流的平台,是引导学生提高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效果。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创设与教学相呼应的具体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充分的体验所学知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时刻处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使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从而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兴趣。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最终独立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教学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进行了以下尝试:

1.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教学情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

2.实验操作,形成手脑并用的教学情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动作操练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如在“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教学时,可请学生上讲台进行实验操作,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那么,褶皱、断层这些抽象的知识就容易理解了。

3.案例引发,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学校附近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为案例来学习城市的发展;以长江为例来学习河流的流域治理等等。

4.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非常低,并且可以降低学生对学习所产生的兴趣,结果将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解决这一弊端,它能将网络可储存性、大容量性、交互性、远程性和全面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适当的选择属于自己的试题进行训练和学习。它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型”式学习,打破书本知识观点的束缚,让学生参与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能够给予学生更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更易于思维创新。同时,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规律明显,更能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于传统“知识型”课堂教学,“探究型”教学模式更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而相对减轻课堂45分钟内课本基础知识的讲解,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走出课堂,注重社会实践

课堂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应该让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不但上课时要结合实际经常教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到野外观察更是学习地理所必需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比如学习“陆地地形”时,笔者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还需要学生密切配合教师,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此外,灵活多样的练习反馈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为每个学生都能在地理课堂上获得最大发展而努力,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使得地理课堂效率得到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1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兴趣的激发下满足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例如,在讲“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一节时,教师可在课前播放《七子之歌》,课堂导入时从歌词“MACAU”“母亲”“回来”等导入。在学习“东南亚”一节时,教师可问学生“是否喜欢旅游”,接着从广河本地的旅游景点“新马太”过渡到目前世界最火爆的旅游路线“新――马――泰”,问学生“目前世界上最火爆的旅游路线“新马泰”是不是本地的旅游景点“新马太”?接着播放视频,放完视频后问学生“这些地方美吗?有机会的话,想不想去这些地方旅游?这节课请允许我带着大家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国家所在的地区――东南亚。”这样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为此而心动,产生急于了解该地区的欲望,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提高课堂效率打好基础。

二、课堂内容――环环相扣

在组织学生的学习内容时,每个知识点之间尽量环环相扣,不给学生一丝思想脱轨的机会和时间,比如学习区域地理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出地理位置和地形,再根据地理位置和地形分析出本区的气候,最后根据气候分析出本区的农业和主要的农产品,即“地图――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农业和主要的农产品”。组织学生学习“世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节时,利用图片以及和雨有关的歌曲导入。利用降雨、降雪、降冰雹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降水的含义、掌握降水的形式划分。然后问学生视频中的雨应该是中雨、大雨还是小雨?学生有的说是中雨,有的说是小雨。接着问学生“谁说了算?”告诉学生谁说了都不算,只有测量降水的仪器说了算,提问测量降水的仪器是什么?拿着雨量器,去量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降水量,测量出的结果会一样吗?如何表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呢?逐渐引出最后的问题: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非常严密,学生的思想也不易开小差,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多样、方法灵活恰当

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互相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去掌握知识,就要使课堂形式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仍以“东南亚”一节为例,在组织学生学习“十字路口的位置”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采用“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总结归纳法”等,这些方法的使用,不仅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互协作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组织学习“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和东南亚的组成”时,教师可设计让学生分组模拟船队从欧洲、非洲向东亚、东南亚送货和“游戏闯关”等环节,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从而在无形中提高课堂效率。

四、课堂语言――亲和、有趣、生动、幽默

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就要让他喜欢上这门课,要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就要先让他喜欢上这门课的教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先要从语言开始,因为人与人交流主要的工具就是语言。亲和、有趣、生动、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一下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更进一步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问学生世界的“雨极”是哪里时,故意把学生的正确答案“乞拉朋齐”说成“去吗不去”;把南欧的“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分别故意说成“压平你半岛”和“把你干掉岛”。这样的语言会引来哄堂大笑,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获得知识,喜欢上教师,喜欢上地理。

五、充分利用好地图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科所独有的一种语言,它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突出等特点,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地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地图教学,进行“图”“文”转换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记忆地理事物及其知识分布,进而提高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学习“中国的主要山脉”时,教师可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在中国地图上,按照山脉的走向,逐个展示我国主要的山脉,可以让学生可以很快地、直观地了解我国主要山脉的位置及其走向。在讲等值线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已学过的温度、海拔等地理特征要素,在脑海中形成等高线。这种充分利用好地图的方式是打造地理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六、每堂课的知识点尽量课堂消化

每节课的知识点尽量当堂完成,不要留到课后。这主要指的是需要记忆性的东西。如组织学生学习“中国的邻国”时,让学生把邻国编成了顺口溜的形式记忆;在学习“五大湖”时,让学生用150秒的时间用谐音的形式去记忆,以记得好的不用做作业作为奖励,调动学生的记忆积极性,让他们当堂吸收消化本节知识点。

七、“特殊”学生要“特殊”对待

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很差,学习基础也差,时不时还要跟教师“做对”,这就是所谓的“特殊”学生。其实,他们和教师做对无非是想引起注意,对待这些“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我曾经遇到了一个很多教师都拿他没办法的学生。有一次上课,我准备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美国通用的语言是哪种语言?”他一边笑一边立马回答道:“英语”。其他同学都笑了,我说:“笑什么?其他班有好几位同学,我提问这个问题都不会,这位学生棒极了,回答的速度好快,反应好快,掌声鼓励!”从那次之后,他就开始认真听我的课了,而我也几乎每次都去提问他一些很基础的问题,继续表扬他.几节课后他居然自己举手了,这让我很感动,也更加坚定了“‘特殊’学生要‘特殊’对待”的信念。

篇12

初中地理学科知识众多、繁杂,对学生而言,学习负担仍旧较重。那么,在当前少课时、轻负担,却仍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形势下,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就成为广大地理教师所必须认真考虑的。通过十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一切,那么教师就必须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了新的师生关系――民主。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赞赏的关系。只有这样的关系才是和谐的,只有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和学。 有的时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教师抓的越紧他越不肯学,他们就是不想屈服于教师的威严。所以只有师生关系变的民主了,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课堂氛围轻松,学生就会自愿去学习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事物感兴趣,他学习起来就很快,也会学得很好,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就是指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效率就能提高不少。学习兴趣可以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2.1 教师首先得对地理感兴趣。教师对地理有兴趣,上课就会有激情,就会去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教师的情绪,行动就会感染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学生们听起课来就比较有精神,学习效率就会有所提高。

2.2 教师必须得有丰富的知识,这里不仅仅包括地理知识,还有其他,比如历史、化学、物理、政治等等。地理知识本来就包罗万象,我们的初中学生好奇心又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只有这样教师上课才有话讲,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听",昏昏欲睡,课后再去背诵。这样没有活力的课堂,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他们会对这样的课反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讲的东西,而没有兴趣,这样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课堂效率就比较低。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把学生吸引过来,让他们对地理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1)借古诗文教学。古诗文,词语琅琅上口,运用古诗文,也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讲地球自转的时,可以用"坐地曰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两句诗词形象说明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讲天气时,可以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明夜里下雨了,这就是很明显的天气状况,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了"一山有四季"的景观,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里就不再多举例了。

(2)巧借歌诀、谚语、顺口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相关联的知识编成简洁明快的歌诀,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记忆也较容易,再适当引用一些民谣、谚语、顺口溜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内陆地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时可以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两句话很形象地描述了内陆地区温差大的特征,在讲内蒙古高原时可以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景观特征,形象生动。在讲长江时,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这段顺口溜告诉了我们长江的源头,干流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分界点,注入的海洋,这么多的知识点,用几句短短的话概括了,简明扼要,学生比较感兴趣,又易记忆。

3.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几大因素

3.1 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设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上更是这样,如果想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那么首先要让学生对你的课堂充满兴趣,所以说,上课前的情景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3.2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好的课堂提问应该能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疏通学生的思考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所提出的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思考能得到答案的问题。也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3.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起一个主导作用,但不是一言堂。讲的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不能过多,节奏不能过快,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学生能讲的学生讲,学生能想的学生想,学生能做的学生做。

3.4 课堂上的"讨论"。地理有效课堂是建立在课堂上的有效讨论学习基础上的,老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广度,给学生足够的谈论时间,而不是急于走形式,简单化、随意化。

3.5 查补缺漏,提高能力的练习。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是地理教学法的重要原则之一。首先要精选练习的内容。精选的原则是:①从学生实际程度出发,面向多数兼顾两头;②以复习进度为依据,以认识规律为准绳,由浅入深,从易到难;③重点和难点部分要反复练,不选偏题怪题,否则要使学生迷失方向,丧失信心;④紧密结合教材。其次多练 "多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而且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再次,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因材施教。

3.6 课堂小结。凡是都要善始善终,地理课堂也不例外,也应该有课堂总结。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的同时,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强化,而且也能引导学生在课下主动收集资料解决疑难问题。

篇13

二、对课改下新教材内容的正确把握

在地理教学中要掌握新教材的特点,紧扣“课程标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能照搬以前的旧思路进行教学。否则,深化教学改革就会成为空谈。

湖南省地理教材使用的是湘教版,新教材文字比以前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多样。在教材中还增加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符合高考地理试题“无图不成题”的特点。新课程在设计上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突显新课程理念。

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必修一第一章“活动”中,可以设计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学生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了解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画地球公转示意图,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公转速度的变化。动口: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等。动脑:学生结合太阳系图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行星的运动规律;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

三、根据新教材确定新的教学方式

1.分层设计“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地理课程标准重点强调的理念。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将探究活动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活起来。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老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提供的信息,利用教材和地图册等学习资料,结合生活实际,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独立探索、协作讨论、教师指导等,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地理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2.根据地理学科特色,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

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语言”,在高考中每一道题都有图,同时学生觉得地理最难得就是地图。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填图、记图、读图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能力。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一些地图的题目,有的放矢,起到精讲多练,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教师要讲课不离图,作业布置图,测验多用图,还要常在黑板上画草图,也要求学生笔记本、纠错本上要有图。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中的读图,分析图的比例明显增加了,地理课堂应重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向学生进行地图教学过程时,更要细微、深入,思路明确。

3.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教会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形成有创见的思维和创造个性,落实到地理教学中,就是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把视野延展到课本之外,在认识、了解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因此,地理教师应首先从自己的思想观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把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掌握地理基本技能、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通过地理教育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4.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地理课堂教学要从老师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学会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在“地理Ⅰ”的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着重注意三点:第一,运用地图的能力,分为据图说明和读图分析(归纳)两大类。第二,举例(或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第三,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必备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高度关注、重点培养。

四、新课改下地理教师的转变

1.转变地理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学识水平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地理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地理教师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层次挖掘和把握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用正确的地理教学思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积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的亲和力

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使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教师成为传授知识的权威,而不是良师益友。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一个宽松的、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发挥其地主体地位,变被动为主动。

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