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技术的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

篇1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给社会生活带去了便利,但同时也给环境带去了不利影响,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有义务去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一方面,科学技术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改善了交通、通信等等的方式,促进了整个社会向着高科技化方向发展;另外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兴起也让社会环境受到了影响,导致了部分地区出现生态不平衡,动植物濒临灭绝的现象,这些现象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出现,因此,这就需要人类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同时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整个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此来起到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活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新的发展时期,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和创造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已经成为了经济的驱动力,各个国家也在不断的推进科技创新,以科学技术来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进步。在我国也是如此,难以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我国在大力支持发展科学技术,并且也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已经永存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人类也需要利用科技来生存和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政治、人文、环境等等都有着一定的有利影响。

2、科技发展改善人类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不仅仅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对于整个社会都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我国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对一些稀缺资源进行开发,增加了我国的可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多样化,满足我国经济对于资源的利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影响,而科学技术就利用较好的科技去改善生态环境,例如在空气污染方面,相关的部门就利用科学技术去改善环境中二氧化碳和尘埃含量;在工业污染较重的地区,也利用科学技术去改善环境和污水等等方面,让人类生活在干净的地球环境中。气候的变化、资源的稀缺浪费等等问题的出现都有利用科学技术去进行改善,利用科学技术可以让人类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从科技方面去探索新的资源,改善整个社会的需求所向,实现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二、科学技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对于任何事物的兴起和发展都对整个社会起着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对于科学技术也是如此,科学技术的利用虽然给社会经济和环境带去了有利的影响,但是同时也给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带去了不利影响。人类过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去开采地球环境,导致了生态失衡,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人类自身,在使用科学技术的时候,的确有给人类带去了好处,但是大多数人都只是看到了好的一面,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开发给社会带去的破坏远远比人类想象的要多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使用,科学技术带给整个社会的危害将会大于好处,科学技术所产生的破坏性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显。

例如,在农业上使用科学技术,在短时间内的确增加了农产量,让整个社会的人类得以生存,但是从长期上来看,对农产品所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科技会让水质、土壤受到影响,而且过于使用农药去杀害害虫的时候也让益虫的生产受到了危害。随着对社会的征服力度增强,对于自身生命的追求欲望也更加强烈,因此,许多的医学院开始利用科学技术研制医药品,以此来保证人类的生命健康,而过于的采用这些技术最终导致了人口加剧增加,人口的增加只会导致人类对社会的需求也将增加,最终就会去对环境采取更加强烈的开采和索取,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在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的展现出来,全球变暖、动植物灭绝、核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等这些都是与人类过分的使用科学技术有关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需要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整个社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如果人类过分的使用科学技术只会导致环境遭受破坏,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球环境与人类是一个整体,人类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去改善环境问题,而不是利用科学技术去制造更得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何秋洁.科学技术对环境影响的必然性及对策思考[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篇2

1.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历程

机械传动技术是由原来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和执行系统共同构成的,三者之间是一个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内容。这三个系统在应用中,构造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它通常都是在固定的动力系统上以机械能为基础来提供动力,而执行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发展态势。传动系统在应用中能够是将原理系统和执行系统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一个具备着枢纽作用的内容。机械传动系统在整个机械生产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依据传动系统的科学性、效率性对机械的运行机理进行评估。目前,机械传动系统已成为机械制造和生产领域研究重点,也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焦点。

1.1传动方式介绍

机械传动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包含了机械传动、流体传动、电传动等多个领域。在目前的应在用中,机械传动系统中逐渐出现电磁轴承、电磁传动等非接触传动方式,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1.2机械传动技术的特性

近年来,机械传动技术逐渐向着高效、节能、精密方向发展,并逐渐达到了预计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同时也使得机械传动的功能性、精密性达到了一个发展的新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传动技术的选择对机械的使用性能、寿命和能源消耗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机械传动形式包含了齿轮传动、带链传动、摩擦传动等多种。这些传动方式也是目前机械生产和应用中的常见方法和策略。

1.3机械传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传动作为机械设备中的主要部件之一,它在应用中同机械技术一样也在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中。就机械技术和机械传动技术之间的关系分析,而这是彼此依存、彼此推动的关系,机械技术的发展带动着机械传动技术的进步,机械传动技术有推动着机械设备和生产力的更新换代,有助于解决传统设备运行中存在的各种传动难题。我国的机械传动技术产生很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相应的传动方式,当时的机械传动主要是以水轮车中的齿轮为主。而在宋代的指南车中,这一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它可谓是我国机械技术发展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先辈智慧的结晶。

根据相关记载,机械传动技术的出现历史已经超过了三千年,在罗马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采用机械传动技术进行谷物碾压和磨制,当时主要是以水利驱动为主的,随之传动技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整个机械技术研究的重点,一直未曾中断过。

14世纪,由于时钟较为精细,传动齿轮逐渐精密、小巧,人们开始研究金属齿轮,以减小尺寸。

18世纪初,蒸汽机进入使用,相续在矿井排水、铁路机车、加工制造等领域。蒸汽机本质上是机械的动力系统,它的发展对于传动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金属齿轮传动在之后得到应用。

19世纪末期,电动机和内燃机出现。

20世纪初期,摆线、渐开线齿形的齿轮传动先后出现。40年代左右,渐开线和非渐开线齿轮传动的齿形计算方法、齿轮刀具、被加工齿轮、相互啮合的齿轮之间关系及齿形计算方法、空间三维齿形及其啮合计算方法,逐渐发展开来。20世纪50年代,初步形成了齿轮传动的表面接触和轮齿弯曲强度,以及动载荷的传动设计方法。20世纪60年代,宇航技术的发展要求机械传动更加精确。90年代,人们开发了被广泛用于冶金、船舶、电厂等关键设备及故障诊断的齿轮传动系统的状态监控。这一开发是基于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并在故障诊断与失效预报两个方面也开发了相关的诊断系统。

2.机械传动技术的相关研究

2.1机械传动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信息化和智能化作为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机械传动领域也如此。根据原动力系统的效率特征和执行系统的功能,结合了机械传动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了信息化和智能化,通过计算机控制技术,精确实现动力传动功率和速比的实时控制,使原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和执行系统趋于融合,这一研究也成为机械装备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重要基础。

2.1.1液力机械自动变速传动。由液力变矩器和行星齿轮传动构成的液力机械自动变速传动(AT),液力变速器不仅仅可增加扭矩、吸收冲击振动,也可在较小的范围内将无级变速变为现实。机械自动变速传动采用液力变矩器,使得车辆起步换档平稳、舒适。

2.1.2无级自动变速传动。实现“发动机一变速器一道路负载”的最佳匹配和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最佳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就是无级自动变速传动(CVT),即带式无级自动变速传动和牵引式无级自动变速传动。

2.2械传动装置的高性能、低成本、小型轻量化

从传动原理和结构出发,采用高强度的新材料,喷丸、冷挤压、表面涂层和表面复合处理,均可提高传动系统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减小传动系统的体积和重量。

3.传动系统新材料的突破

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先进材料对高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在机械传动技术领域,性能特点鲜明且独特,如梯度、纳料、陶瓷、高分子聚合物、智能、表面涂层,以及自修复材料等,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和性能被这些独特的性能推进发展。作为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结晶――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在全世界的排名中也位居前列。

4.提升机械传动的适应性

真空高,重力微,高温,腐蚀性海水的海洋环境,以及强磁场或强电场作用下的空间特机械环境,我们需要适应传输系统的环境。

此外,微型传动系统作为微机械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微型传动系统与普通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征受到尺度效应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传输系统的微米或纳米级的小尺寸,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新的科学问题。表面积的传输副成分增大,表面力学,表面物理效应,摩擦学,传输和不同规模的常规热传导体积比,我们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5.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信息和控制、新材料、能源和环保以及先进的制造技术,已逐得到创新和发展,科学在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领域,以促进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的机械传动。在很大程度上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影响着机械传动的发展与振兴,对机械传动的研究必将更加深入。[科]

【参考文献】

[1]秦大同.机械传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03,(12):37-43.

篇3

1 电子科学技术与高中知识的联系

在高中,我们的老师常常会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把我们所学习的函数图象更直观地展现给我们,让我们能够创设出直观、生动、形象的感知情境,从而达到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原理。

2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2.1 发展现状分析

现在我国在网络技术和电子工程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增进了我国在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子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经济的全球化在不断发展。我国在电子通讯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信息化的发展得到了大力的支持。

2.2 发展前景分析

2.2.1 向多业务及高性能方向发展

现在,电子信息技术正向多业务、高性能、大容量的方向发展。比如网络IP业务已呈现爆炸式增长光通信网络技术将极大降低网络传输成本,向用户提供无限带宽。

2.2.2 向多媒体及智能化方向的发展

实现多媒体实时通信成为可能。网络多媒体通信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同一网络上实现所有媒体成份数据。电子信息数字化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要的部分。

2.2.3 向宽带化、个性化及综合化方向发展

通信技术向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通信技术包括卫星、光纤传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微波技术、有线与无线接入技术等。

2.2.4 规模和特性化方向发展

现在,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生产在不断地扩大,都有了很好的规模,导致人们对于电子信息的需求也在提高,特性化消费占领了时代的潮流,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其前进走向表现出特性化及规模化。例如某些公司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商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经济方面也达到了良好的收益。

2.2.5 集成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

随着移动多媒体技术和半导体向片上系统方向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商品开始向集成化及移动化发展。所有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硬件的核心制造技术就是集成电路的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对集成电路的应用比较广泛,从CPU至IC卡,都进行了集成电路的应用。移动化具体表现在各种手机、电子产品,特别是便携式电子产品。

3 电子科学技术的应用探讨

3.1 应用领域分析

3.1.1 电子信息在通信工程领域

电子信息技术是通信工程中的基本支柱,它在通信工程领域中主要负责各种信号间的传输和与传输相关的控制。在通信工程中,都是利用电子技术实现信号发送接受和处理,通信工程提供了信息传输的基本技术。

3.1.2 电子信息在信息网络领域

信息网络额在电子信息中的功能是负责连接信息终端与传输,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传输数据主要通过通信网络。通信网络是信息网络的支撑。电子信息技术在信息网络中应用的方向是以信息网络中数据传输和数据传输控制的要求作为依据,然后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构造出数据传输中端,数据采集终端和数据数据传输设备。

3.1.3 电子信息在工业控制领域

工业领域技术的不断增大,现在已经出现了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控制各种机械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技术特点,是控制系统与工业行业直接相关,各种工业对自动化技术的需求都不一样。为了满足各种工业对自动化技术的需要,就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电子电路和微处理器技术设计出不同的电子控制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种设备的核心技术。

3.1.4 电子信息在物联网领域

物联网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物联网利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联接与互换,从信息上把全球的信息连接起来。物联网的崛起,一定会对人们工作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3.1.5 电子信息在汽车电子领域

汽车电子系统就是对信息采集处理和控制输出的电子信息系统。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是微处理器,用传感器技术做支撑。汽车电子系统是用多种传感器组成的传感网络,传感器向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供应出发动机的工作状况,并利用相应的算法完成信息处理,再由其向中央喷射器等执行部件发出工作指令。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有为力及传动系统控制、车辆系统控制、车身系统控制以及信息传递和通讯系统、自诊断系统五个方面。

3.1.6 电子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在医疗上的应用有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两个部分,网上检索等都属于间接应用的范畴。各种治疗技术都属于直接应用。电子技术还包括网上医院,可以在网上轻松的查到专家门诊、病历咨询、网上预约等服务,异地专家会诊和异地手术也成为现实。利用快捷实时的网络,不同城市的专家可以异地操控电子机器,进行手术,消除了距离上带来的不可能性。电子技术在很多的医疗器械上也得到了应用。

3.2 应用环境分析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势在必行的趋势,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经济、军事乃至政治竞争的焦点,成为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制高点。

4 结语

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不论是物联网领域还是汽车电子领域或者是医疗领域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我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将引领我国走向世界的顶端。

参考文献

篇4

    1.2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在供需双方交换,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3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解决好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与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的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及病虫害问题,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已走出实验室,成为动植物育种的常规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正逐步侵入和占领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尽管该技术在提高产量、抗逆及抗病虫害方面比传统作物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其安全性却无法准确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平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增加到5.9亿t,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是“三农”建设的基础,而科技创新更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从,这一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到现代化农业工程——超高产作物选育、现代化的畜禽育种技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工程等,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老话,从中反应出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学爆发式发展的推动下,尤其是经典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促成了现代化的作物、畜禽选育技术。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产相关候选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作物、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极大地降低了育种成本。而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抗病、抗逆育种,使得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被誉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更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在党和各级政府协同努力下重点针对盐碱障碍耕地淡水匮乏问题,改善种植结构,改良工程和农艺措施,选育耐盐抗旱新品种,综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资源对这一饱受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可估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篇5

2.1生物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以脱氧核糖核酸为基础的分子生物计算机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已经有科学家使用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了简易的数据计算和存储操作。他们采用以蛋白质分子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芯片作为集成电路板,该集成电路板比现有最小的最精致的电子元件结构还要小很多。因为蛋白质分子自身便具有立体的结构,所以它的集成密度要比使用轨迹制成的集成电路高约五个数量级,另外它本身就具有并行处理的能力,所以它的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还要快近万倍,而能量消耗却是普通计算机能耗的十亿分之一。最大的优点就是当出现故障时,它们可以进行自我修复,与人的身体相连,由组织细胞提供所需能量,真正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2.2光子计算机

所谓光子计算机,就是以光信号为基础进行逻辑运算的一种未来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激光器、集成光路和透镜等,与普通的计算机相比,所用的电子由于不带电荷,没有静止质量,所以不会受到电磁场的影响,速度更快,消耗能量更低,而计算能力与电子计算机相比有了指数倍的增长。而且光存储的储量是现在计算机普通存储的几万倍,随着光存储、光集成器、光互连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光子计算机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道路已经不远。

2.3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具有类似于人类大脑,当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出现故障时,原始数据则会自动绕过出错的部分,继续进行计算。量子计算机这种低功耗、高速度的优良特性,使得计算机向着更加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可能。

篇6

1.计算机科学发展历史与快速发展原因

1.1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史

图灵在1936年发表了题为“论可计算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的论文,从此开启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1946年至1969年是计算机使用电子管的阶段,国际首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在1946年诞生,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体积较大较重,花费成本大,运行并不快,它主要提供科学计算服务。 1959年到1964年是计算机晶体管阶段,在发展计算机科学计算的基础上,出现了中、小型计算机,开始大量生产低成本廉小型数据处理计算机。从1964年起,随着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步入了产品系列化阶段,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从1990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日益微型化、智能化,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其超强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性,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换代,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1.2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因素

社会需求的驱动。二战时期对信息的紧迫需求,大大的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后来,计算机因为其强大的运算能力,从研究所和政府部门转向民间,被发展为广泛的民用,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尖端科学领域,随着各行业对计算机高性能和大容量的需求,带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3芯片制作、软件开发

计算机芯片和软件的不断开发,使得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们的运用加速了计算机的研发,使得计算机科学创新技术日益加快。

1.4共享信息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

信息共享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日益大众化,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最新信息的平台基础上进行计算机的创新,缩短了研发周期。

1.5选择机制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

在选择机制下,认识的提高会带动选择判据的提升。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应用中被广泛接纳,得以在一次次的历史抉择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的解决好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选择机制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契机,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2.1微处理器的发展遇到新问题

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开发和使用微处理器,使计算机性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它就如同化学反应中的一剂催化剂,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发展更新。而改善微处理器性能的关键在于能否进一步减小芯片内晶体管的尺寸和宽度,这需要曝光光源的波长更短,从而将晶体管做得更小。但是UV(紫外线)已经无法使晶体管更小化,短时间内微处理器性能无法实现很大提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微处理器的发展。

2.2纳米电子技术崭露头角

一直以来,电子元件都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大推动力,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微型化、智能化、超高速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电子元件技术却没有获得同样的发展,目前来看已很难适应计算机技术进一步的发展需求,如同一双大小不合且过了时的鞋子,已无法跟上计算机的前进步伐。此时,纳米电子技术的出现,无疑成了摆脱这种僵局的一个突破口。纳米电子技术,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很好地解决了计算机集成度和处理速度的双重限制,为计算机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无限可能。

3.计算机科学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是一段光辉的历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渐发展,计算机必定会迎来更好的春天,计算机在以后的发展中必将朝着高速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好的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3.1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跟传统的电子元件相比,优势明显,不仅能冲破计算机集成度和处理速度的两度限制,而且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一方面,量子计算机的储存容量和运算速度均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另一方面,生物计算机在集成度、存储容量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处理速度更相当于普通电子计算机的几百倍。

当前所使用的计算机硅芯片物理极限已经无法再突破,无论是在体积方面还是耗电量上都无法再少了,也无法再提高通电和断电的频率。有专家预言要解决此问题必须采用纳米晶体管制作“纳米计算机”。据估计,纳米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将会是现在的硅芯片计算机的 1.5万倍,但其所耗能量却少很多。纳米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最终的目的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出来。

3.2 3D异类器件集成

两股不同的力量正推动着 3D阵列中集成半导体器件向不同方向发展。

一种方向是在公共平台上集成不同技术来提供最佳信息处理解决方案的需要。显而易见,微缩的CMOS之外的新兴技术通过混合搭配应用需要适应特定的技术,在性能上具有很大的改进潜力。不同技术的组合需要功能不同技术的3D集成,这些技术下至微处理器、ASIC和DRAM,上到RF、模拟、光学和MEMS。这类不同的技术包括将分子、塑料和快速单磁通(single―flux)量子超导体以及其他新兴技术直接3D集成到硅的平台上。

另一个重要驱动力是减少全局互联的延时,更好的提高系统性能。在同等条件下,器件的3D集成比平面排列的晶体管互联延时更少。因为3D集成的表面比平面电路低,必须解决3D集成的散热问题。3D集成中内存与处理器的集成前景广阔。

3.3量子胞自动开关

在量子胞自动开关(QCA)当中,包含了多个量子点规则排列的细胞构成了一种局部互联的架构。用静电互想的感应的作用,来给细胞之间提供联系,而并不是依靠线路。在向细胞内注入一对电子的时候,这一对电子的方向就决定着单元的状态。磁 QCA是另外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技术,目前电子QCA正处于主导地位,暂时还不能对它的性能来进行评价分析。将这些QCA 组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和使用布尔逻辑门电路完全不一样的电路功能。

3.4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一个量子位可以存储2个数据(0和1可同时存取),同样数量的存储位,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比普通计算机要大得多,而且能够实行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现有的个人计算机的奔腾3的晶片快将近10亿倍。

3.5生物计算机与光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的运算就是实现周围物理化学介质与蛋白质分子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由酶来充当计算机的转换开关,而程序则表示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20世纪90年代,相关学者发现脱氧核糖核酸 DNA在不同状态下代表不同信息。D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就相当于存储的数据,DNA分子间再通过生化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玛转变成另外一种基因的代码。反应前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入的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则相当于输出的数据。如果能控制这一个反应的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成功的制作DNA计算机了。蛋白质分子彼此之间的距离很近,比硅晶片上电子元件要小得多,生物计算机完成一项运算所需要的时间仅仅可以用微微秒还计算,所以,它要快于人的思维上百万倍。

【参考文献】

篇7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未来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并了解其未来发展趋势。

1现阶段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存在的问题

1.1环境问题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市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政策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起源于市场经济,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因此市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会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如若市场竞争机制存在问题,一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研发企业为了可以使自己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就会利用一些不光明竞争的手段干扰市场环境,严重的会使整个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市场环境恶化;另外,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可以有效地保护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例如,知识产权可以有效地维护电子信息技术人员的应有权益,但是,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立法进程非常缓慢,不能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研发起到及时保护的作用,导致一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创新人员的权益收到了损害,失去了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研发领域的热情。

1.2人才问题

人才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自从出现IT热以来,我国的各大高校就纷纷开设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然而,这些高校批量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人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只能够从事一些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工作,例如,技术维修工作,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水平较高或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导致我国现阶段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缺少高精尖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人员。

1.3结构问题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结构中对推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现阶段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是,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政府却忽视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阻碍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导致我国目前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水平低于其他国家[1]。

2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1集中化

发展集中化发展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许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集中化,比如,一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经和机械、交通以及能源等技术进行了良好的结合,而且这些技术彼此之间相互渗透、融合,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技术领域,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集中化发展不仅可以加快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还可以扩大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的规模;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人员应该持续不断地对电子信息集中化进行发展与创新,以保证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促进一些关键技术的发展。

2.2科技一体化

在世界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的前提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也朝着这一方向发展,未来,世界各国之间,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方面的交流会比现在更加密切,各个国家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水平,负责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不同领域产品的研发,比如,对于某项电子技术的研发,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主要负责攻关核心技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水平处于中等的国家,主要负责供应研发的电子产品所需要的材料,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则主要负责电子产品研发成功后的市场销售;针对各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水平对电子产品生产流程进行细化分工不仅是国际贸易中优化理论的必然表现,还是国家实现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并且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必然选择[2]。

2.3研发自主化

虽然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但是,国家之间合作的电子信息科技项目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电子信息科技项目都可以和别的国家进行合作;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在于其他国家进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交流时,涉及到的内容大多都是这个国家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里的边缘技术,一个国家是绝不会将其凝聚了大量社会资源的电子信息核心科学技术与他国分享的;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水平,使我国成为真正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强国,就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提高我国电子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只有实现电子技术的自主研发,我国才能够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国际间交流掌握主动权,进而实现在国际经济与技术交流中获取更大的利益的目的。

2.4产品智能化

电子产品智能化是指应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研发出来的电子产品,在人类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感知外界的能力、记忆与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更为先进的一些电子产品,甚至具有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初步智能化阶段,我国电子产品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智能化电子产品,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智能手机以及智能手表等,这些智能产品的存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依赖智能化电子产品,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实现产品智能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然而,现阶段,我国在实现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智能化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诸多的问题等待信息科学技术人员去解决,现有的一些智能化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仍处于模仿的状态,所以,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智能化电子信息核心科学技术的垄断,我国必须要在现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进行创新与突破,提高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2.5发展网络化

互联网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不但彼此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促进对方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互联网的运用范围正不断扩大,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实现互联网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国际之间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交流的范围,加深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交流的深度,打破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交流在地域条件方面的限制;除此之外,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实现网络化,在网络中就可以进行资金与技术的优化配置,降低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交易成本;总而言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网络化是我国在面临互联网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人员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对会联网体系进行构建以及健全,使互联网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之间推动作用更强。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人员应该顺应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努力创新,勇敢面对并克服电子信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篇8

针灸通过调整脏腑的阴阳气血、虚实正邪等达到治疗作用。它将疾病的病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根据机体不同状况,选用不同穴位和不同针刺手法,影响多靶点和疾病过程的多个环节,激发机体自身内在的调整能力达到治疗目的[2]。其整合作用不仅表现在影响疾病的病理过程,对体质改善也有作用,在解决疾病易感性方面优势明显。当前,人类的疾病已由以感染和营养失调为主的单因素疾病转向以机体自身代谢和调控失常为主的多因素疾病[3],以多环节、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为特点的针灸学,具有发展的独特优势。 现代生命科学对生命层次的整体性认识及各层次间的功能网络联系理解,与中医整体观是不谋而合的,在思维模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表述方式和研究层次的差异。引入生命科学技术研究针灸既不会脱离中医整体观念等基础理论,而且还会使针灸研究更加客观化、定量化,使针灸的抽象思维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针灸学的任务是应用针灸的方法探索生命科学并在临床上应用其成果。利用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技术优势研究针灸学,必将为解决当代生命科学重大问题做出突破性贡献。

针灸作用涉及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种调节系统的相互作用,不同针刺条件可能会产生不同疗效,传统方法无法同时了解不同系统间动态作用,针灸的研究总是难以深入发展[4]。针灸刺激可以引起人体各系统生理、生化水平上的多项指标的同步变化,失去了它治疗某种疾病机制上的相对特异性,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针灸对某些基因表达具有一定调控作用,但针灸的调控无靶基因,且不清楚针灸对结构基因的功能有无调控;某些研究结果不能很好的指导临床。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突破,成为分子水平上理解机体器官以及分析与操纵分子DNA的又一里程碑,与之相发展并衍生一系列现代生物技术前沿:基因组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5]。生命科学的发展从形态分类到细胞生物、分子生物。从研究方法途径来说,解剖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互相渗透结合在一起,如果针灸不在细胞层次、分子层次、结构与功能关系层次、信号传递与效应层次、基因型与表现型层次上进行学科交叉,吸收最新观念、方法、技术,就会被淘汰。

2 生命科学技术的应用与针灸学研究

针灸研究吸收、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可使针灸疗法更加科学化,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为针灸现代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针灸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成果已经并将继续为充实生命科学提供客观资料,为进一步探索生命科学开辟新的思路。经络现象、腧穴功能、经穴-脏腑相关、针灸调节作用及机制、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原理等研究结果,涉及到不少目前尚未能被生命科学解释的问题。

基因组学从分子水平辩证地研究整体的功能和联系,它从细胞超微结构及分子相互作用阐述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再经综合分析,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协调论等学说,把“孤立”的物质与组成整体的所有器官联系在一起,把局部的作用和整体的健康状况联系在一起。基因组学研究充分认识到基因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反映出基因组学与中医(针灸)学在思维方法学上的趋近性,显示出研究思路与方法相互渗透的可能性。许多学者着手于研究针刺对早期基因家族、神经肽、神经递质、激素及其相关受体的影响及基因技术在针灸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发现针灸可能对某些疾病或病理现象具有一些基因水平的调节作用。我们应当从调控基因的功能着手治疗疾病,进行针灸的多环节、多靶点的调节作用研究[6]。

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生命科学的诸多领域研究带来一场革命,而且给我国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以及中医药现代化带来了一次新的契机。基因芯片中的DNA微阵列可同时对大量基因的表达水平、突变和多态性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观察针灸作用后大量基因表达改变的情况,不仅使我们能够了解到各种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而且能够对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和调控的渠道有初步的了解,有利于研究针灸这种全方位、多靶点作用的整体治疗方法及治疗过程中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抑制削减杂交技术是通过自身前后所提取的cDNA杂交,抑制并扣除其表达相同的非目的基因,而显示出两者表达有差异的目的基因。对于研究针灸这类作用靶点广泛,涉及大量未知基因表达的研究特别有用,对研究针灸的分子疗效及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有重要意义。

蛋白质组学是对机体或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能清楚地表述细胞或组织或机体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表达的所有蛋白质。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是人体整体功能的失调,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机概括。证候既然是有规律的病理表现,就必然有其物质基础支配机制。中医证的本质是细胞内基因诱生性表达的细胞因子,证的基本发病机制是由于细胞因子网络功能紊乱的结果[7-8]。细胞因子的本质是多肽,即蛋白质组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从蛋白质水平可以反映细胞或组织特异性表型和表达模式,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必然内在联系。针灸作用突出的是多层次、多脏器、多水平调理过程,与整体和全局为出发点的蛋白质组学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双向电泳、色谱、蛋白质芯片及质谱分析等技术为蛋白质组学研究针灸提供支持。生物体在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蛋白质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采用对基因组的表达产物-全套蛋白质的研究对于针灸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针灸发挥作用的基本环节是效应物质与生命分子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针灸效应必然会引起从遗传信息到整体功能实现中的分子、细胞、器官、整体多个层面的结构与功能状态的改变。虽然决定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是基因,但其直接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基因翻译后的蛋白质。以蛋白质表达为指标,采用蛋白质组相关分析技术,以蛋白质调控改变和功能修饰为研究方向,比较分析针灸前后组织、细胞的蛋白质组,进行针灸效应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的研究,使我们能在分子水平了解针灸的作用靶点及方式、代谢途径,有可能对针灸作用机理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针灸对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依据针灸经典处方中不同穴位对应基因及蛋白表达点以及表达量,与穴位配伍及刺激参数相关联,分析处方组成中各穴位间的密切关系,阐明针灸处方的组成原理;确定针灸不同经脉对应基因及蛋白表达靶点,并根据表达量的多少与对应脏腑相关联,同时分析不同经脉对应基因及蛋白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经脉-脏腑相关。

生物信息学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中面对巨大且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生物数据的管理和分析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9]。以生物信息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作为桥梁,将生命科学中最前沿、最热点的研究与中医针灸联系起来,以信息、系统的观点切入针灸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以整体观、辨证论治、辨经论治为核心的针灸疗法。将诊断、辨证和治疗的各种数据集中起来,借鉴当代生物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各专业及相关的数据库,可逐步达到文献和信息的数字化。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完善和提高,以及与国际相关数据库信息网的连接,高效地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从多层次信息中发掘中医针灸的科学内涵。

3 结语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以生物信息技术为桥梁的综合研究很可能是针灸现代化研究的突破口。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与生物信息学技术互相推动,并行发展。近年来,强调整体思维模式的中医学正逐渐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新认识和再评价,高通量、大规模平行性研究方法如生物芯片、大规模筛查系统和生物信息学等,为研究中医药基本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充分运用基因组、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等现代先进科技手段来分析针灸效应,以“国际通用的医学语言”阐明针灸效应及作用原理对针灸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在针灸临床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由于方法学上存在着某些不够规范的地方,限制了世界医学科学界对它的进一步认同,对生命科学技术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 杨永清,陈汉平.针灸学与生命科学[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5):36.

[2] 洪 净.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与学术发展切入点的探讨[J].中医杂志, 2000,41(12):751.

[3] 李 扬.流行病学模式的转变[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15(3):97.

[4] 陈汉平.关于针灸学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的若干认识[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2):4.

[5] 陶勇光,曹 亚.现代生物技术前沿与创新药物研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2,23(12):8.

[6] 沈自尹.基因科学和21世纪中医药学的走向[J].上海针灸杂志,2002, 21(2):44.

篇9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而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表现在:

1.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重要的技术发展阶段。从1840年的工业革命到之后的蒸汽革命、新科技革命以及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对知识产权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传统的知识产权主要是对专利、商标以及著作权的保护,而现在却已发展为包括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多元对象。随着保护对象的不断增加,也就要求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不能一成不变地应对新问题,必须有所创新,必须针对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法律是有滞后性的,它应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由于上述原因,这也就加速了知识产权法的立法与修改,使得知识产权制度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内容也越来越多。

2.知识产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保护和促进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的创造者只有在自己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得到保护的情况下,才会有不断的科技创新。试想,在一个法律制度混乱,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无法得到国家强制力保护的环境下,谁还有那种积极性去创造能够产生财富的知识产权呢?一方面,这是一个经济循环的问题。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只有在自己的经济利益得到实现的前提下,才有资金去进行新一轮的发明创造,使科技创新走向良性循环。如此,才能够不断扩大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域和范围,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创新的保护也能为创新者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财力和人力的耗费。例如技术创新人员可以通过对专利或者商标的检索,从而清楚地认识到市场中哪些创新是不存在的,哪些技术手段是可以取得经济利益的。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发明、重复劳动等问题的出现。因此,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为科学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不断促进着更多创新成果的产生。

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冲击

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可以促进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但是它也同样对知识产权制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技的发展使知识产权的地域性趋弱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即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在空间上的效力并不是无限的,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其具有严格的领土性,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知识产品的国际性需求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限制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由此,保护知识产权的各种国际公约也就应用而生了。国际公约的出现使知识产权不再那么明显的具有地域性,虽然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这种限制的程度在降低,区域在缩小。例如196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建立,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开始向国际化迈进。再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通过标志着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了国际贸易法律框架体系。当然,完全的突破知识产权的地域限制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过程,也是今后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方向之一。

2.科技的发展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不断增加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其实也就是知识产品,即人们在科学、文化、技术等知识形态领域中所创造的精神产品。这主要包括了创造性成果、经营性标记以及经营性资信。起初,知识产权所保护的知识产品主要是指专利,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商业的发展,保护对象扩大到了商标。几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20世纪末科技的迅猛发展,现在的知识产品已经不仅仅包括专利和商标,还包括著作、商业秘密、产地标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号等等。可见,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在增加,也不断地在促进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出现的新客体进行有效的保护。

3、科技的发展使知识产权的保护方式日趋多样化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不断增加,单一的保护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各种知识产品必然具有各种形式和载体,因此,综合的保护模式是当今各国发展的方向。例如现在有些知识产品既是专利法保护的对象,也是商标法保护的对象,这就需要两个法律的交叉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的保护人们的创造成果。综合的保护模式不仅包括法律法规的健全,也需要相应的行政保护机构的建立。形成一种有法可依、依法执行的保护方式是科技发展所提出的新挑战。

三 在科技发展前提下,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的建议。

如何应对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知识产权制度带来的冲击?这是现如今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参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条约,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相对于很多发达国家来说还是落后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因此,需要利用参与国际条约、法律移植的手段来补足。一方面,积极地参与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条约可以有效的弥补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缺失。因为国际条约也是我国的法律渊源之一,因此,在不影响我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合理的国际条约是可以用于解决我国内部的某些知识产权问题的;另一方面,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用法律移植的手段将同时期其他国家的积极因素纳入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是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捷径,也是我国看清自己不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其他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阅读,可以将那些在我国未纳入保护范围的知识产品重视起来,进而建立相应的法律予以保护。

2.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提高公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建立起步晚,对公民进行法律宣传教育也相较于很多发达国家迟一些,因此,普遍的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烈,没有形成一种以不侵犯知识产权为荣的价值观。很多人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但却没有意识到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更有甚者将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作为一种盈利的方式,所以,在全民中形成一种知识产权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现在就应当开始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宣传,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一种影响。一方面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以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产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法律教育,在不侵害他人权益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创造良好的氛围。

四 结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两面性,这是辩证法的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对知识产权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冲击着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进步的现实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当遇到问题时,坦然面对,冷静分析其源头,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是我们长期要做的工作,这样,也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

篇10

一、目前制浆造纸装备技术的发展状况

我国制浆造纸装备制造业具有相当水平的制浆设备,制浆造纸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并有了跨越式的技术进步。我国制浆造纸装备已发展成为工艺适应性强, 具有机电、仪、计算机相结合的高新技术配套产品。但我国制浆造纸装备的技术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整体水平与进展装置建设费用高、难度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制浆造纸工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制浆造纸装备水平的迅速提高, 制浆造纸装备的师资不断减少,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浆造纸装备技术研发的企业也很少,结果势必导致我国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的发展,落后于制浆造纸工业发展的要求。现代制浆造纸装备具有大 型、高速、连续、复 杂、成套化和控制精度要求高等特点,制浆造纸装备从其科技含量角度上,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制浆造纸成套装备价格昂贵, 只能被国外少数公司垄断。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缩小了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已拥有世界上领先的制浆造纸技术和装备。制浆造纸装备具有技术关联度大、结合紧密等特点。由于国内制浆原料的多样化, 目前木材备料设备中削片机和木片筛发展不快,发展了鼓式削片机和盘式木片筛,并重视了备料系统的清洁生产。

二、制浆造纸设备的进展

1 化学法制浆设备的进展。化学法制浆设备的进展,主要是不断适应蒸煮化学反应条件下,大型压力容器的设计以及移动技术和测控技术的发展。在化学法制浆设备的研发主要围绕着实现新的制浆工艺、节能降耗、与制浆废液处理的衔接。用于木片及竹片的超级间歇蒸煮主体设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国际先进的连续蒸煮技术与装备有的已在我国得到了应用,近年来在洗浆和黑液提取方面, 国产真空洗浆机的性能和产能都有很大改进和提高,国内已有引进并不断的开发生产。在筛选净化设备方面, 具有减少纤维流失等优点的封闭筛选系统正在不断完善。

2 国产化制浆造纸装备技术发展迅速。例如:同向双螺杆搓浆机,高得率化机浆 APMP及 BCTM P等在国内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各种规模的高得率化机浆, 汽蒸仓、浸 渍器和反应仓等设备可全部国产化,国内开发了可用于机械浆或化学机械浆的双螺杆磨浆机及 APM P 化学机械浆设备, 10万 t/ a高得率化机浆关键设备的研制已完成设 计, 正在进行样机制造,完成后可实现 10万 t / a的高得率化机浆装备的全线国产化。

3废纸处理装备技术的研发。废纸处理包括碎浆、筛选、净化、洗涤、浓缩、 热分散、揉搓、浮选脱墨和漂白等工序。废纸处理装备最大限度地使脱墨浆的油墨和纤维分离除去。不断实现降低水耗和电耗; 单条生产线的大型化和成套化的制浆造纸装备技术的发展。脱墨浆在生产新闻纸中的使用比例逐步增加, 碎浆所用的间歇式水力碎浆机,正逐步被碎解较温和的转鼓碎浆机所取代,近年来, 废纸制浆技术设备,由于配置有螺旋转子的高浓水力碎浆机, 能够得到比鼓式碎浆机质量更佳的浆料,利用压力筛不锈钢筛板进浆面加工的波形开口,提高了浆料通过量和进浆浓度。国内可提供 600 t /d的 OCC生产线成套设备及 300 t / d的 脱墨浆生产线 设备, 碎浆机最大规格为4000 mm, 生产能力约 350---400 t /d 。在材料选用、精度和耐磨性上需进一步提升。

4 浆料漂白设备的进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浓纸浆清洁生产漂白成套设备,主要包括双升流塔氧脱木素段,过氧化氢漂白段,以及配套的中浓浆泵和中浓高剪切混合器,漂白用的二氧化氯制备装置等, 国内已有自己的技术装备, 目前最大制备能力在 6 t /d 已投入使用。

打磨机技术发展很快,新一代圆柱形磨浆机 ,克服了轴单向受力, 同时无需加轴,实现了节约能耗, 空载能耗。近年来, 国内外已经开发并应用了双磨腔锥形磨浆机,三锥式双 磨腔锥形磨浆机。该设备产能高,能耗和设备费用却小得多, 占地也相应减少。四锥式双磨腔锥形磨浆机,克服转子轴向受力的缺陷, 提高单位体积设备内有效磨浆区面积, 出现了新的结构即一台锥形磨浆机,对原ZDP系列盘磨机结构进行了改进, 使其性能提高,显著提高了打浆质量, 降低了电耗。

5林业制浆造纸装备控制系统的发展。例如:纸张质量与纸病快速侦测技术、运行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高速纸机在配套的开放式控制系统 、质量控制系统 、集散控制系统等。全过程集散控制系统在国内中得到配套应用,它利用高速图像捕捉和 Q m 分析技术来定义小范围的纸张匀度。同时还有高速纸机干燥部烘缸轴承运行状态振动监诊技术,振动信号变化规律及谱图特征,并且能对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与对策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造纸学会. 2009中国造纸年鉴 [ M ] .

篇11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前提是数字测绘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一线路是测绘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促进信息分享和知识交流,推进信息社会建设,已经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战略目标,测绘技术在经历过模拟时代、数字化改造之后,信息技术的发展,随之迎来了测绘技术的信息化时代。测绘的内涵是获取、处理与表达地球空间信息的的学科与技术,数字化是基础,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测绘是测绘的新一轮发展,它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测绘技术的发展

1、全球卫星定位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具有使用简单、测量时间短的优点,其充分利用卫星导航技术,实现了实时动态测量技术的发展,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就是借助测量软件,在测量时只需要在规定的基准控制点,就可以实现测量的一次成型,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消耗,目前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其在现代工程测量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编程平台,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测绘数据进行储存与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本质就是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呈现出网络化、系统化、社会化特征。

3、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主要是对物体的遥感技术。在测量中的使用主要是通过波谱产生响应不同的原理来识别不同的物体,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集合形态的物力性质以及物体的位置指标等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物体形态的测绘,遥感技术对于远程测量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非常的普遍,并获取的策略效果也是显著的。

4、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包含了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球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因此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自动化、电子化、数字化程度比较高。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就是以数码摄影设备为工具通过近景摄影测量软件形成区域三维数字表面模型,实现了高度的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对野外测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大比例地形图测量、地籍测绘、变形测量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现代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测绘技术是根据需要通过不同的传感器或相应仪器对地球空间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存储、融合、集成、管理、表达与应用的学科、技术。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的本质区别在于由原来传统的“测绘”逐步演变为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处理”。从摄影测量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摄影测量有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摄影测量(包括数字摄影测量)进行测绘都是基于控制点的。摄影测量所需的控制可以是点,也可以是矢量图上的线状地物,或者利用正射影像,摄影测量需要的控制已经由“控制点”转变为“控制信息”,同时事先作业人员对于控制点的位置与数量并不知情。当今地理空间信息获取的高速度与多数量成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础,信息化测绘的核心之一是利用多尺度(比例尺)、多时相、多源地理空间信息之间的高度集成与融合。测绘领域里地理空间信息包括各类不同的测绘产品,如多比例尺的4D产品(DOM、DLG、DEM、DRG)。在数据获取方面,信息化测绘技术实现了多元化、实时化与空间化的方式;采用以数据处理与信息融合的技术手段为主;信息表现为网格化、多层次化的存储和管理形式;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最终形成了较丰富的地理空间信息产品,为社会各领域提供了最快捷和最安全的网络设施多元化和人性化的地理信息服务。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主要优势特征,最终达到了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享受到所需范围内的地理信息化服务。

三、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的趋势“3S”技术

1、GPS技术

(1) GPS技术在建筑工程测绘中的具体应用特点

GPS技术在进行测量的时候自动化程度较高,目前使用的GPS接收机大都向机体小型化以及操作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可以由人员自行进行观测,利用相关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综合的处理,从而求得测点的三维坐标。GPS技术的定位精度较高,还可以为建筑工程建设提供三维坐标。同时,GPS技术在确定观测站所在的平面位置的时候,还可以更为精准的测量出观测站自身的大地高程。

(2)GPS技术在建筑工程测绘中的主要优势

第一,GPS技术的整体适应力较强,在测绘中方便快捷。在对建筑进行作业的时候,利用GPS技术能够使布网变得更为方便,而且在整个作业的过程中,GPS技术无需特殊的环境要求,自身的适应能力较强。第二,GPS能够提高测量的精准度与测量的效率。现如今的社会对于速度与效率的要求更高,利用GPS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第三, GPS技术能够保证测绘工作的安全性。在利用GPS技术进行布网的时候,可以凭借着GPS技术的精准测量,从而减少相应的作业强度,降低作业的难度,减少测量时可能产生的错误,继而保证了整体测绘工作的安全性。

2、RS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其中航空遥感作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已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卫星遥感影像测图也取得较好的效果,遥感技术可用于气候气象的观测预报、作物的产量估测、病虫害的预测、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交通线路网络等各个方面。遥感图像可以反映出水体的色调、纹理、形态等特征差别,根据其显示,就可以大体的识别出水体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的范围、面积以及浓度。运用遥感资料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而应用于测绘工作已广泛的应用。

3、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相继出现,但对其应用进行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两项内容:一是通过GIS系统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二是以GIS为基础,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地理信息软件系统。

(1) GIS的综合分析评价和模拟预测功能

对于GIS系统来说,其不仅能够实现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存储,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地理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模型,并且通过科学的算法从中获取相应的评价结果,以此为各项测量活动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这些发展结果的形式主要为函数和命令,进而对未来结果做出一定的定量与趋势预测,并能预测自然过程中的最终结果,将这些数据与特殊倾向可能出现的后果和各种决策方案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能够做出最优决策,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发生。

(2)GIS的空间分析和空间查询功能

为了使工作人员在管理及开发地理信息工作中更加便利,在构建数据库时往往采用分层处理的方式。这种方式的输入为原始图,而分析与查询的结果则是用经过空间操作的原始图来表示的,从空间定位角度来看,处理后的图件仍和原图保持一致。这种空间变换的内容主要有分析重置、拓扑空间查询、分析空集合等。

(3)GIS系统的运用能够建立区域信息系统和专题信息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题信息系统指的就是根据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操场资源等内容所建立起的专题信息系统,其中也包括水土流失的相关信息。

(4)GIS中二次开发函数库的应用能够开发出特定功能的软件系统

其主要内容有数据挖掘模块、地质变量信息的提取模块、图像处理模块、物探数据的处理模块及综合预测模块等,其中地质变量信息的提取模块通过使用MAPGIS中的输入函数和空间功能对整体函数进行分析,使该软件系统目前已基本成形。

(5) GIS的输出功能

地图制图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得以发展的基础,因此地图制图仍然是GIS系统的主要功能,并且能够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地图数据库,这与传统的手工绘图相比,不仅效率较高,而且也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工成本,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测绘事业随之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进步,向着高效、精华、高端的方向发展。现代测绘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数据的同时,作为一项基础性技术更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宋乃吉.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与战略分析[J].《消费电

子》,2014,(6).

[2]付劲松.关于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探讨[J].《中国科技纵

横》,2014,(5).

篇12

一、印后加工对封面的发展的作用

在解放前,科学技术极度落后,纸质媒体的封面仅仅是带有简单的书籍名称的纸封面。此种封面除了给读者传达一定的信息外,其艺术性无言谈起。而且由于造纸技术水平不高,其他的科学技术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封面经常处于损坏的危险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的技术――覆膜、上光、烫金等技术的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开始大量地应用到纸质媒体出版物的封面上,不同的技术使封面展现出不同的效果。

1.覆膜

覆膜加工工艺能很好地提高印刷品表面光泽度,大大提高了印刷品的外观效果,由于塑料薄膜本身的抗拉、抗撕等优良的性能,大大提高了纸质媒体的使用寿命,很好地改善了以前纸质媒体出版物封面易破损的情况及出版物的艺术效果。目前,此种技术已在纸质媒体出版物中普及,并成为一种很受欢迎的表面装饰加工技术。

覆膜工艺中使用的塑料薄膜分为光膜和亚光膜两种。光膜可以提高纸质媒体出版物封面的光泽度,使封面具有光彩夺目、显得富丽堂皇。随着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材料的发展,哑光膜开始不断的应用到纸质媒体中,哑光膜本身具有朦胧感,使封面给人一种古朴、雅典的感觉,大大提高纸质媒体出版物的艺术魅力。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覆膜工艺已广泛用于各种档次的包装装潢印刷品及各种装法的书刊、挂历、地图、书面、企业介绍、说明书等不同的印刷品中。

2.上光

上光虽然与覆膜工艺一样赋予印刷品光泽,但上光工艺也有覆膜工艺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从环保的角度来说,覆膜有两层污染,白色污染和覆膜胶污染。而水性上光和UV上光之后的封面可以直接回收,无须再做任何处理。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选择所要上光的幅面的大小,使印刷品的画面的光泽与暗调对比更明显,提高封面的光泽和艺术效果,起到美化作用,也同样改善了印刷品的表面性能,起到了保护印刷图文的作用,增加了出版物的吸引力,增加了纸质媒体出版物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烫金

烫金工艺能使纸质媒体的封面具有独特的金属光泽和强烈的视觉对比,使封面显得格外华贵和富丽堂皇,金属光泽耐久经用而且经济实惠,因此成为纸质媒体出版物印后表面装饰中所经常使用的一种工艺方式。

4.凹凸压印

凹凸压印工艺能使纸质媒体出版物的封面产生类似浮雕的艺术效果,使其表面具有层次丰富、图文清晰、立体感强、透视角度准确、图像逼真等特点。除了广泛应用于书刊的封面,还应用于各种高档包装纸盒、商标标签、请柬、贺年卡、证件等物品上,增加印刷品的艺术效果。

5.防伪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力的加大,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社会上的盗版现象日益泛滥。为了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现在纸质媒体出版物也在逐渐采用一定的防伪技术来达到保护的作用。虽然防伪技术不属于表面整饰技术,但在出版物中,应用得较多,在这里我们也简单的介绍一下。

现在纸质媒体出版物中使用最多的防伪技术是全息照相技术。此种技术中图像的产生对于周围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只要周围的环境有稍许的变化,有可能就改变所要产生的图像信息,所以能够达到防伪的目的。

全息防伪标识图像色彩绚丽变幻多端、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有很好的装潢和观赏效果,同时由于其制作技术较复杂,不易翻版复制,标识直观、较易于识别,使用成本低等特点,在纸质媒体的出版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不同的印后加工技术可以出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为更好地表达纸质媒体出版物的题意及精神思想等提供了更好地空间,这些方式的应用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纸质媒体出版物的美感,提高了其艺术性及附加值,推动着封面的进步。

二、信息技术对封面的发展的推动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辅助设计、照相排版、数码打样等技术手段在纸质媒体出版物的封面的制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缩短了封面设计制作时间,同时使很多以前不能应用的图像,文字应用到封面上,使封面更加丰富多彩,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使纸质媒体出版物的发展的发生了质的飞跃。

三、造纸技术对封面的发展的推动

自造纸技术创始以来,造纸技术得到不断的改进,使纸张在色彩、花纹、肌理、质地、克度、韧性等方面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纸张的种类也异常丰富。不同种类的纸张的自身的质地、肌理、色彩、花纹都带有特定的感情语言,都能透过感觉的冲击作用,影响到心理、感情上的变化,从而产生情绪的波动,引发联想――古朴的、现代的、高稚的、粗犷的、华贵的、素朴的。合理地选择运用特种纸,不但能给封面形象注入生机,而且能扩展纸质媒体出版物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使作品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有时还能达到更特殊的、意想不到的视觉艺术效果。

新的纸张种类的出现为印后加工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平台,使封面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四、社会的需求对封面的推动

篇13

2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商业活动的安全度

在传统的商业活动中,企业之间的交易契约大多是通过面谈或电话交流形式进行的,而在这种条件下,双方很难凭借第一印象判断对方的信誉,这就加大了商业风险,并且,传统的商业契约大多是通过书面或以实物形态来完成签订的,这种商业交流方式很容易泄露企业的隐私以及企业的商业机密,容易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而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在全世界各领域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在目前所形成的网络经济条件下,电子商务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存在着无法预测的发展潜力。计算机信息技术覆盖下的商业活动与传统的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对信息的存储也更为方便和快捷。

3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使企业快速地增加自身的规模,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而对信息处理的效率也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展开竞争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演化为对信息掌握速度和数量的竞争,企业要想更好、更快地壮大自身的规模,就必须尽可能地利用现代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获取大量的商业信息,并在信息的应用中逐渐研究和探索能够适用于未来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互相竞争的双方如果在信息的掌握上处于严重的不平衡的地位时,就需要花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来收集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的位置。

计算机信息技术使企业获取信息的难度和获取成本大大降低,商家不再具有信息上的优势。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互换,由于信息传递和复制的成本很低,信息传播范围又很广,不会产生由于信息传递成本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可以广泛采集客户数据,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结合市场的发展情况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营销策略。总之,网络可以减少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配置的优化程度,从而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

4如何更好地发挥计算机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的各个方面,经济的发展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网络经济的繁荣,一系列网络及计算机问题随之出现,这些都对当前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络,并不断地开拓新的营销渠道。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网络的企业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有实力的大公司都在开发内部网络系统。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实际上是网中之网,既可独立成网,又可连接国际互联网络,优越性极大。

人才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因素,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网络经济所涉及的人才包括各个层面,网络经济目标的确定、扩展、组织规划的实施都是在相应的技术环境、经济环境以及人文背景下由各方面的人共同确定的。所以,人才是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想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占据领先的地位,就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变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带来了很多以往社会发展中从未出现的法律问题,传统的法律条文在解决新型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时具有较大的滞后性,所以,必须根据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存在的基本法律问题来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增强对信息技术的法律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