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管理原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员工管理原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员工管理原则

篇1

Keywords: effective incentives; Incentive principle; case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激励管理的基本概念

激励管理,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目标的系统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激励实施方式体现为两种:一是物质激励,二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按照激励的方向分类又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所谓负激励是指惩罚和批评等。激励理论还要求企业对员工的激励贯穿于员工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激励管理在员工管理中的案例及分析

企业制定激励策略时,常因缺乏制定原则而陷入误区。那么制定激励策略时,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案例入手分析。

案例1:公司某项目经理参加管理学培训后,应用了如下激励理论:首先是放权,让员工有充分的决策权,赋予其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同时改变以往批评责备的管理方式,采用赞扬和赏识方式来沟通。一段时间后,员工积极性不仅没有提高,不满反而增加了。员工一致认为,经理是通过花言巧语欺骗他们工作,他们希望的是与责任对等的薪酬水平。另外,由于经理只表扬,一些犯错的员工没有得到惩罚,引起群起效仿,经理的威信和管理效力也开始降低。

以上案例中经理的出发点是想采用激励来鼓励员工,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其症结首先是对该群体体选错了激励方式。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人的追求分为五个等级,依次是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价值需要。只有当低一级的需要满足时,高一级别的需要才表现出来。项目部员工正是为生计奔波时期,对生存和安全的要求最为迫切。然而经理的激励措施只让员工工作内容和责任增加了,收入却没有提高,劳动与报酬不对等,自然产生不满。其次,经理一直发表鼓励的,表扬的言论,当看到一些犯错员工没有受到惩罚时,其它员工心理出现不平衡,认为经理软弱缺乏原则。

该案例说明:激励首先应该按需激励,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讲,党物质激励的刺激不起作用时,精神激励往往更有效。其次,应坚持双向激励,激励不是一味的鼓励和表扬,必须奖罚分明,维护公平公正的形象。

案例2:项目部的技术员小陈通过研究,对现有施工方案进行了改进,使成本大幅降低,施工速度明显提高,但由于工程已按照原方案开工,无法调整,新方案未能立即实施和推广。一年后,新开的项目采用小陈方案后,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当年年底召开表彰大会上,小陈受到表彰,也收到了奖金,但是小陈却没感觉到任何动力和鼓励。原来这一年,小陈因为自己的贡献不被得到认可,心灰意冷,认为花心思在创新上没有意义,一年后,小陈觉得发展前景渺茫,便辞职了。

以上例子中看出,小陈具有良好的科研和创新潜质,但由于成果迟迟得不到承认和鼓励,创新热情受到打击,由此逐渐放弃和荒废创新,直至个人潜力被完全扼杀。公司流失了一个潜在的优秀人才,小陈的职业发展也受到影响。

有效激励应该是及时的,公开的。让受激励人立刻感受到冲击,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更高一步的工作中。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有被认可的愿望,只有及时的给予激励,才能不断提供动力源泉。

案例3:公司对外聘职工考核转正,后勤的王师傅多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获得考核组认可。为了激励王师傅,特批王师傅转正,王师傅收入也实现双倍增长。第一年,王师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尚能完成工作,但一年之后,他的积极性逐渐下降。领导非常不解,认为公司将你由外聘转正了,抱住了铁饭碗,巨大的激励应该换回感激和回报,为什么反而不积极。

以上案例中,不难发现王师傅积极性下降的原因,首先是王师傅在自己岗位上没有得到升迁希望,与之前大的激励相比,没有持续的激励来刺激王师傅努力工作。其次王师傅转正后一下子抱定了铁饭碗,再也没有后顾之忧,压力顿时降了下来。

该案例说明激励首先应该是持续的,不能奢望一次激励起到一劳永逸的功效,持续激励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不竭动力。其次,激励应是适度的,过低的激励起不到刺激作用,而过高的激励将过分抬高期望值,一旦激励力度达不到之前的水平和期望,则激励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有效激励对策和原则

对以上案例,应采取如下措施做到有效激励。案例一中,员工职责增加时,需随着提高收入,实现劳酬对等,经理也应理解负激励也是激励,除必要的鼓励,对问题员工要及时批评和惩戒。案例二中,企业应吸取教训,对一些好的方案和思路要通过及时激励搭建平台,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同步发展。案例三中,可将王师傅的一次大激励分为若干个小激励,细水长流持续激励,如采用适度增加待遇,待遇逐渐提高,预转正及考核转正等步骤实施。转正后,要通过培训,让王师傅看到更好发展前景。

由此,可以总结有效激励管理的五个原则。即应坚持按需激励、正负激励、及时激励、持续激励及适度激励的方法和原则。企业应针对不同员工,不同时期等具体情况,在激励原则的基础下,制定激励管理措施。

总结

激励管理是企业设计的一系列外部管理手段,在提高企业的员工积极性,挖掘员工潜能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若不分对象、不分时间的单纯激励,往往适得其反。因此,企业应追求最有效的激励管理,立足自身情况,深入分析,在坚持按需、正负、及时、持续、适度原则的基础上,研究针对本企业的激励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篇2

众所周知人本原理是管理学四大原理之一。顾名思义,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原理。它要求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以人为核心,以人的权利为根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实质就是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其实质就是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同时,通过激励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去实现预定的目标。

然而,任何管理理论的提出都有其阶级和时代背景,人本原理也不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个领域的管理哲学和管理实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本原理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依据新人本原理的内容,可以延伸出如下几条管理原则: 激励原则、行为原则、能级原则、动力原则、纪律原则。

本文要论及的是激励原则。激励原则即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这是激励原则的理论根源。他告诉我们,满足人类各种需求产生的效果通常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仅仅满足物质需求又是远远不够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从精神上给予鼓励,使员工从内心情感上真正得到满足。作为人本管理学的第一原则,讨论激励的机制和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激励的机制与问题

就人类单个个体即自身而言,激励是有效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激励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十点:(1)树立远景,它应是你人生的目标。(2)离开舒适区,不断寻求挑战激励自己。(3)把握好情绪,人开心的时候,体内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获得阵阵新的动力和力量。(4)调高目标,真正能激励自身奋发向上的是确立一个既宏伟又具体的目标。(5)加强紧迫感,20世纪作者AnaisNin(阿耐斯)曾写道:“沉溺生活的人没有死的恐惧”。自以为长命百岁无益于你享受人生。(6)撇开朋友,你所交往的人会改变你的生活。(7)迎接恐惧,对于恐惧最可怕的莫过于双眼一闭假装它们不存在。(8)做好调整计划,实现目标的道路绝不是坦途,有起也有落。要留给自己调整的机会。(9)直面困难,如果学会了把握困难带来的机遇,你自然会动力陡生。(10)内省,不要从别人身上找寻自己,应该经常自省并塑造自我。

从管理学或者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激励成为了一种管理艺术。当然,激励这个词更多地出现在一些管理学论著和企业的管理文件中,如各种励志书籍、员工激励、激励机制、激励政策、激励方案等等。的确,企业管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活动,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利害,员工的性格、心理需求、爱好特点各不相同,各种状态胶合在一起,成了令管理者头疼的事情。不做激励,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能力强,工作努力的员工肯定不答应,凭什么自己干的多,干的好,却和其他人拿一样多的薪水,分一样多的奖金?市场经济也不会容忍平均主义存在,平均主义的后果只能是人才大量流失,企业面临人才瓶颈,闹人才荒的可怕局面。所以顺应潮流,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为了留住优秀人才和人才竞争的需要,各个企业都在搞激励政策,发展激励机制,想尽办法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留住人才,但是由于企业的能力的差异和努力程度大小决定了企业间的激励政策各不相同,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关于激励的方法,专家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主张高薪激励,有的主张感情激励,有的主张发展机会激励,有的主张股权激励或利益共享,等等办法,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激励办法,选择一种或几种,但是这些办法的作用只是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上的,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覆盖面不够广,激励点单一,不具备长期性和持久性等。

三、什么样的激励才是有效的

在何种激励是行而有效的问题上,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人类心理学专家推崇的动机激励才是根本和有效的激励办法,因为动机激励是基于员工的需求,是完全发自人的内心,完全出于自愿,这也符合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所表现出的动机也就各不相同,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动机进行激励更具针对性,更具效率和人性化。笔者比较赞同这种观点,这种激励机制乍看散乱无序,难于操作和管理,却是切中了激励的要害,只有出于动机的激励才是员工需要的,才会被员工接受,真正达到激励的目的。因此动机激励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激励办法。

笔者认为将动机激励转化为管理者帮助员工进行自我激励,将激励的主动权下放,培养员工的自我激励意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帮助员工发现自己的需求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激励,帮助员工进行自我管理,实现管理的良性发展,此不失解决激励难题的一个方法。

帮助员工自我激励不代表企业就不搞激励政策,把所有的激励责任全部推给员工,不是,相反,企业需要更加重视这项工作,提到相当高的高度,建立更加开阔、更加广泛和平等的激励平台,让员工在这个平台上,在企业可以允许的范围内自由活动,充分发挥自主性,努力展现自我,激励自我。

所谓的激励平台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建设,涉及到企业怎么看待人力资源的问题,企业的用人哲学是什么、员工的职业生涯如何规划等。它需要企业管理者改变观念,重新认识管理者的角色和责任,将员工看成社会人、文化人,而不是简单的被管理的对象,更不是管理者赖以使用的工具,管理者也不仅仅是所谓的权利人,更多的是辅导员和教练的角色,作为员工的工作伙伴和支持者,帮助员工进步,帮助员工提高绩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它要求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企业的管理者不再是挥舞大棒的监督者和发号使令的指挥者的形象,而是更多地当起了啦啦队长、支持者、鼓励者,不是依靠权力管理,而是凭借着因与员工共同进步、对员工指导帮助和公平公正的形象而获得的威信来帮助员工工作,通过员工的进步实现自我的价值,并推动工作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以此来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使公司价值得到提升。

这些都对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管理者不仅具备很高的个人修养,更要具备现代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巧,需要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改善知识结构,改进管理技巧。

管理者需要进行充分的授权和沟通,并有责任唤起员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意识,让员工意识到企业给了自己发展的空间,员工自己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发展负责,独立工作承担责任的同时,也独立承担自我发展的责任,对自己进行激励和提高。管理者定期不定期和员工进行沟通,让员工知道管理者期望自己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激励,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

企业集团或者社会组织不能因为组其自身的某些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有些员工产生消极情绪,降低了工作绩效。只要建立积极的工作环境、领导风格和开放的沟通渠道,员工都愿意积极工作并追求进步,员工在发展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越了对薪水福利的要求,仅仅将员工当作经济人看待是不全面和缺乏远见的。只有将员工看成社会人,认识到员工的被尊重、被认同和实现自我的需求,管理者才能更好地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能,更直接地帮助员工进行自我激励。

篇3

城市是区域中生产力最为发达的、它是整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发展进步不可避免地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迁入其中,并且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进步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导致城市环境越来越恶劣,因此园林建设也是势在必行,只有明确有关城市园林建设的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保证园林设计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更好地改善城市的环境,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1 园林建设的基本内容

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它是及诗词、书画、音乐、雕塑、碑刻、建筑等等于一体的,在建设园林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园林的形式与内容、审美与功能、科学与技术、自然美与艺术生活美的统一,城市园林建设也需要做到这样。

2 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2.1 城市环境的恶劣

城市园林建设的好坏以否是城市明信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等已经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城市的环境质量也严重下降,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健康,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来投资。因此加快城市环境建设是必要的。

2.2 城市园林建设有利于美化环境

城市的污染日益加剧。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工厂的增多导致空气污染加重、有害气体的排放、已经影响了市容市貌,城市园林建设能够有效地减少污染、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有利于改善市容市貌。

2.3 城市园林建设有利于人类健康

园林建设有利于改善环境,使得人们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并且各种花材和艺术造型有利于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降低生活压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的园林建设使得城市的绿化做到合理的布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同时生态环境的和谐美丽,有利于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保证精力的充沛,也有利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与文明进步。

3 城市园林设计的原则

3.1 因地制宜

曹雪芹曾经在红楼梦中提到了关于园林建设“天然图画”,就是山水艺术,并非勉强造作、装腔。要求明确在明确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在规模上的要求、充分调查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技术条件水平、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根据用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具体如下:(1)要考虑的是植被的选择,如何选择达到最优,因地制宜,考虑植物的生长周期、生态习性,根据具体的环境区域来选择最适合的植被。比如街道周围的绿地建设,它要求植被具有吸尘、隔音、美化作用,因此可以选择对水、土、肥要求不高、易于修剪、并且抗性强、的树种。综合性公园则可以建立具有很多枝干,高大密集、能够庇荫的乔木以及可以休息的灌木或者草坪。工厂周围可以进行防护,美化环境。可以进行多元化的植被建设来进行合理的配置。(2)根据当地的城市风格建设,园林建设与城市建设是融合在一体的,不能与城市建设显得格格不入,需要根据当地城市的整体风格相联系。(3)根据当地人们的习惯进行建设,包括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对户外活动的要求,选择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适合当地人们的风格进行城市园林建设。五是考虑到当地的空间时间限制,根据空间的大小,选择树木的种类多少,以及植被的组合美化和组织空间,协调城市建设,不影响正常的城市建设。

3.2 讲求统一

进行任何一项工程建设需要做好规划建设,城市园林建设也是如此,城市园林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栽种植被、或者说着进行开湖建设,而是应该应该遵循美的规律,讲求规划的统一,将园林建设放到整个城市规划中,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建设设计之前,准确掌握各种学科知识,建设的时候综合运用美学、美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做到科学建设规划,同时做到艺术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艺术性就是在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求能够满足人们的观赏活动需求的同时达到美的效果,发展性就是在园林建设中能够达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或者提升人们的美学意识。只有做好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艺术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才能更好地进行园林设计。

3.3 天人合一,和谐建设

城市园林建设最好能够做到最大程度的偏向自然的和谐,原始生态环境是最美的,要求在计划设计城市园林建设的时候,尽最大的努力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进行生态建设,减少对自然的破坏。把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和谐运用到城市园林建设中,同时也要求园林绿地建设在具有实用性的基础上,总体上做到协调和谐,在做到不同的绿地、景点、建筑要体现不同的风格的同时也做到和谐配置。比如公园的、风景点的建设做到美观、色彩丰富。寺院或者古迹周围做到庄严、肃穆。植物的种植考虑整体的效果,包括形、色、味、声的和谐等等,体现不同且和谐的风格。

3.4 经济实用

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求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其中包括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的选择、施工成本等方面的同时,做到事半功倍。具体如下:(1)具体运用乡土树种,乡土树种价格较低、独具特色并且适用性强,易于种植,可以进行充分利用,从而降低建设费用。(2)进行经济树种的种植,可以种植一些经济树种,比如柿子树、银杏、核桃等等,这样既可以美化环境也可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3)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地面挖掘。也可以依附于城市的建筑进行设计,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的投入。

4 施工管理要求

4.1 做好前期工作

首先应该明确园林建设的基本内容,做好工程范围内的工作,具体如下:(1)熟悉设计的图纸,按照要求设计,并且检查设计的图纸是否齐全、完整,符合国家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还有进行现场的勘察,勘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施工现场的交通,是否有利于大型车辆的运行,是否妨碍了当地的交通安全。施工现场的地形是否符合建设要求,是否需要开挖,或者周围的居民是否需要搬迁等等。施工现场的水电方面是否能够保证供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资源方面的情况,并且做好相应的预算。(2)绿化问题,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绿化,并且与当地的环境、人文等各种因素做到有效地结合。并且了解勘察当地绿化的适合时间,种植适合的植物。(3)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对施工地区的垃圾、废弃物进行清除,并且铺设好相应的管道。

4.2 有效地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施工部署

人员作为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个高效的施工组织,其中包括人员众多,比如说设计师、项目经理、技术质检、材料供应商、运输维修人员等等,合理分配工作,确定哪些人负责前期准备工作,那些人负责绿化装饰工作,哪些人负责植物的栽种工作,还有养护工作等等,保证施工队伍能够有效的进行工作,保证人员的充足,并且能够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等等。并且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规范、标准,充分了解设计图纸以便顺利进行施工。

4.3 做好材料准备

在城市园林建设这一大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充分的材料准备,包括基本的大型机械,还有中小型机械的引进等等,并且确保好完好率和出勤率,注重维修和包养,还有包装材料的质量安全,比如树种的选择,保证种类、数量的充足。

4.4 做好安全保护措施

城市的园林建设设计方面较广,并且不同的季节施工的难度也不同,也需要做好相应地安全措施,保证安全,其中包括人身安全,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运行,人员自身也做好保护工作。还有施工过程中安全,比如说在雨期中做好防护工作,避免触电,做好防风工作,并且保证树种的正常生长等等,只有做好基本的安全保证,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总之,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的明信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在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做到合理规划,遵循一定的原则,严格施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4

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人为的不合理操作因素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为的不合理施工操作引发事故发生主要表现为:一是水利水电的作业人员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者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因麻痹大意产生错误操作而引发事故问题,没有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二是施工作业人员的从业素质不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能力不够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处置安全突发性问题时缺乏经验,在事故发生时没有及时有效的控制现场,致使安全事故不断加大。

1.2施工设备的因素

在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除去人为的因素以外,施工设备材料等客观因素也是影响安全事故的另一重要方面。通常水利水电施工是一项劳动较为密集的工程项目,在操作的过程中,人与机械所接触的时间较长,几乎在施工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工作人员来进行对机械设备的操控,并且在机械设备和人为操作时存在相互交叉的局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施工项目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所以在确保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应该做到及时排出存在危险的因素,做到最大限度的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

1.3环境因素

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环境因素是最难把握的,同时环境因素也是复杂多变的,一方面是水利水电的施工环境几乎都是户外作业、高空作业或者是水下作业,同时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及温度的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危险系数将会不断增大。另一方面项目施工的场所难以确定集中在某一个地方,多数是随着项目工程的需要而不断改变,施工流动性较大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2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安全施工的管理原则

2.1全方位综合性的管理原则

水利水电在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同时在一定范围里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可确定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提前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另外对于一些无法预料的随机性安全事故,在实际施工操作中无法做到相应的预知时,就只能通过强化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者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监督。

2.2强化施工安全的主体性原则

水利水电施工所涉及的因素非常的广泛,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绝对不是某个人的行为就可以避免的,因此要充分的调动从事施工作业人员参与到安全管理当中来,具体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当中。避免在管理层面上松下紧,出现逐级弱化的现象。同时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安全问题谁管理谁负责,从领导到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层层落实把关,运用考核的机制来落实安全责任制。

2.3预防为主的原则

根据相关安全事故发生的数据分析,许多的安全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其发生的原因是因为项目工程施工的前期,没有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所以在施工的过程的前期,做好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指导和培训,把安全问题排除在萌芽阶段,从而有效的减免安全问题的发生,另外还需遵循强制性原则,在施工中把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做到任何违反安全规定的个人或者部门都应受到相应的惩罚。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有效策略

3.1制定和完善施工安全的规章制度

制度是确保一个项目有序施工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需要说明的是,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必须要严格参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章制度的条款必须通俗易懂,突出重点,让人看起来就能够理解并且能够参照所建立的制度进行日常的工作指导。

3.2强化员工施工安全意识的培养

在水利水电日常的施工过程当中,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从业技能的培训,是确保施工安全和进度的实际需要。安全教育的内容必须涵括了培训的对象、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形式以及培训的效果等。同时对培训的对象应该做到具有相应的层次性,不同的对象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也完全不同,因此培训的内容必须具有相应的针对性,保证不同的施工作业人员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有所成。另外培训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现场讲解、集体示范以及开设专门的培训班等等,把安全意识和日常的考核机制纳入到受教育者的考核当中,从而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加清楚的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篇5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员工在面对责任承担时候,相互推诿。管理者希望通过建立一种完善的责任追求机制,来划清责任范围,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相关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公务员中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机制的制定,希望通过建立归责原则,确定责任形式,建立评估机构,确定责任追究主体,进而完善责任追究程序;对于企业内部责任的追究,希望从被究责任对象、内部责任追究的依据与内容、内部责任追究实施的机构、内部责任追究制度的原则和程序以及方式上进行完善;还有建议通过建立员工责任管理体系、打造可持续的员工责任管理链来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避免员工在责任承担方面的推诿。

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会发现尽管制定了很多责任追究原则、体系、制度与实施方法,员工在责任承担方面还是存在较多的推诿现象。对于现有的这种责任追究机制,其可行性到底如何?其实,退一步考虑,员工在思考承担或不承担责任的同时,更多的在考虑承担责任后的结果会如何,如果现有的责任追究制度让其明白主动承担责任的机会成本很高,那么不可避免的员工会积极推诿责任,如果员工会主动去承担责任,那么也是由于这一责任承担的机会收益大于机会成本。因而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责任追究,那么员工推诿责任的现象就会始终不能得到改善,始终是员工个体在责任承担方面的成本博弈。如果不进行具体责任的追究,那么事故的责任处理与警示作用就很难实现;如果进行具体责任的追究,那么员工就会尽力推卸自己的责任以保全相关利益。关于责任推诿的管理就会出现类似“剪不断,理还乱”这样一种困境。

二、责任相互推诿的形成原因

导致员工在责任承担方面相互推诿的原因很多,相关企业管理者提出很多观点。其中主要有:1.责任的相互推诿只是表面现象,根源来自于员工素质不高,如员工没有团队精神、责任心不强、没有面对错误的勇气、凡事归罪于他人等;2.利益的驱使促使责任的相互推诿,推诿责任就是为了规避风险进而保障自己的利益,如金钱、地位、面子等;3.员工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由于事件或事故的处理超过了个人的应对能力,因而会出现这样的责任推诿;4.相关权责划分不清,导致问责之时,员工有漏洞可循,借以推诿责任。

探究责任相互推诿的原因,确实很多,综合来看可以概括为个人因素与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个人因素主要是员工个体关于承担责任的成本与收益博弈;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是企业的制度因素,涉及企业责任追究机制、领导权限界定模糊、制度的执行力等方面。

(1)个人因素

正如前文所述,员工在思考是否承担责任的同时更多的在考虑承担责任后的结果会如何,员工会综合考虑其承担责任的机会收益与机会成本。若机会收益高于机会成本,则员工会主动去承担相应责任,相反则会想方设法推诿这一责任。这种成本与收益的博弈一方面源自于个体的自我保护,由于面对未知就有风险,人的趋利避害本能会驱使他避开这一事件或事故,因而其存在是客观必然的,也具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源自于社会人的理性利益导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社会人,其社会行为以经济利益分析结果为导向,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因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员工对责任承担方面进行相互推诿是难以避免的。

(2)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企业的内部环境因素包括:①企业责任追究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就为了试图去理清关于事故或问题的责任人,进而进行惩罚。这一制度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员工对于机会成本的考量,不可避免的员工会设法推卸相关责任,保护个人不受相关追究制度的惩罚;②领导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很多责任的相互推诿源自于领导或员工的职责划分不明晰,当某一事件或问题产生时,在原有的责任追究体系下,员工的潜在意识是将自己努力从责任区域内剥离开来,因而若之前的职责没有划分明确,那么必然为之后领导或员工推诿责任提供了空间与条件,助涨了责任推诿这一现象的产生;③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公司的制度的制定就是为了规范作业流程,当相关部门或员工没有按照作业流程来进行操作时,若公司不能够及时进行处理,那么必然会导致事故或问题的发生,带来的便是后期部门或员工对于责任问题的推卸,从执行力这一层面导致的责任推诿现象,公司的管理层具有很大的责任,且执行力的提升必须从公司高层向基层进行辐射加强,没有高层的身体力行,执行力是无法强化的。

从个体的自我保护与社会人的理上理解员工对于责任的推诿,可以发现这一现象的存在是相对客观与合理的。但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希望通过建立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来合理规避这一现象的发生,减少经济上的损失。企业内部制度与体系如果建立不完善,又会从企业内部导致这一现象的严重化。作为管理者,我们应当反思是否制度建立完善了,这一责任推诿现象就可以避免了呢?

三、避免相互推诿责任的管理机制的设计

公司为避免这种责任的推诿,会设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以期找出相关责任人,加以惩罚。当我们的制度能要求大家理清责任,并追究相关责任人,往往显性的责任者很难逃脱,而隐性的责任者往往会逃之夭夭,且即使找出了责任人,这一事故与问题带来的损失已经很难挽回。

例如,当一个产品的退货事件发生,到底是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还是由于交货期出了问题,抑或是客户因素。这个因素的确定,足以使员工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如果一定要处罚一个可以界定的责任者,毫无疑问,大家一定会指责他人是直接责任者,而自己没有责任。然而,很明显的是,不论是谁的责任,退货事件一旦发生,公司层面的损失就已经造成。因而,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不能只考虑如何惩罚相关责任人,而是更多的考虑如何避免这一事故或问题的发生,避免这种责任相互推诿的出现。

究其根源,员工之所以会推卸责任,是因为他们在现有的责任追究体制下,认识到只要不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就可以轻松从这一事故或问题的责任追究中剥离开来,就不会受到惩罚。正是由于体制上设计是为了找出责任相关者,员工就会明白只要把自己推诿成“责任不相关”,那么自己就安然无事了。那么,实际上正是由于这样一个“责任不相关”角使员工进行责任推诿。因而,管理者应换种思维考虑,关于上述退货事件,不论谁对谁错都不允许事故的发生,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样,当事故尚未发生,员工会更加关注:现行生产方式会不会带来损失,技术如何达到要求,销售人员如何才能使产品销售得更好以减少因客户失误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如果,每一个环节中员工都考虑去更多地承担责任,那么其他环节的工作就易于开展,公司的损失就会更少。

但是,如何才能让各环节员工努力共同承担责任呢?在这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所有人都变成“利益相关者”,不再是想要把个人从事故或问题中剥离开来进而避免纳入责任承担行列。如果让某一流程的所有员工都成为“利益相关者”,那么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顾及周边,尽力避免事故或问题的发生,进而就不会出现后期推诿的事情了。

四、总结

建立“利益相关者”管理机制,进而避免责任推诿,并不是希望员工在面对事故发生后,都能积极主动去承担责任,而是让员工在事前尽力去避免事故的发生,共同承担事故发生的风险损失。因为制度上将他们设计为“利益相关者”,只要出现事故或发生问题,每一个相关者都毫无疑问地受到相关责罚。因而,在作业的每个流程中,领导与员工会尽个人能力去做好,而不再是“只要不是我这一环节的责任,其他都不关我事”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张一鸣.领导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2):109-115.

[2]吴开全,李春森.基于公司内部治理的责任追究制度构建[J].法制与经济,2007(11):35-37.

篇6

1.自请辞职。

2.职务调动离职。

3.退休离职。

4.解雇离职。

5.其他原因离职。

(三)自请辞职者,如平时工作成绩优良,应由单位高级主管加以疏导挽留,如其去意仍坚,可办停薪留职,但不发离职证件,目的仍希再返公司效力。

(四)离职手续:

1.员工离职,由单位直属主管向人事单位索取员工离职通知单(如附件一)按规定填妥后,持单向单列各单位办理签证,再送人事单位审核。

2.职员以上人员离职时,应向人事单位索要移交清册三份(如附件二),按移交册内容规定,详加填入移交清册,办妥移交手续后,一份存原单位,一份离职人保存,一份随同离职通知单及工作时间卡一并交人事单位呈转核定,移交清册并移送稽核室存查。

(五)移交手续:

1.工作移交:原有职务上保管及办理中的帐册、文件(包括公司章则,技术资料图样)等均应列入移交清册并移交指定的接替人员或有关单位,并应将已办而未结案的事项交待清楚(章则,技术资料,图样等类应交保管资料单位签收)。

2.事务移交:

①原领的工作服交还总务科(一年以上的免)。

②原领的工具,文具(消耗性的免)交还总务科或有关单位。

③上项交还物品不必列入移交清册,由接收单位经办人在离职单上签证即可。

3.移交期限以5天内办妥。

(六)离职人员办理移交时应由直属主管指定接替人接收,如未定接收人时应临时指定人员先行接收保管,俟人选确定后再转交,如无人可派时,暂由其主管自行接收。

(七)各员工所列移交清册,应由直属主管详加审查,不合之处,应饬更正,如离职人员,正式离职后,再发现财物、资料或对外的公司应收款项有亏欠未清的,应由该单位主管负责追索。

(八)离职手续办妥后,始准填发离职证明。

员工离职处理细则(2)

电脑应用与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各级人员移交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是依据人事管理规则第104条的规定订定。

第二条本公司职员经解职或调职时应办理移交,除另有规定外悉依本办法办理。

第三条本公司职员的移交分下列级别:

(一)主管人员:是指部经理、室主任、科(股长)。

(二)经管人员:是指直接经管某种财务或某种事务的人员。

第四条移交事项规定如下:

(一)造具移交清册或报告书(格式另订)。

(二)缴还所领用或保管的公用物品(簿册、书类、图表、文具、印章、轮锁等)。

(三)应办未办及已办未结各案应交代清楚。

(四)其他应专案移交事项。

第五条主管人员的移交清册应由各该层次人员或经管人员编造,经管人员移交清册应自行编造,并均由各有关人员加盖印章,作成三份,一份送人事科,另二份分别由移交人接管人留存。

第六条移交清册应合订一册,移交人、接管人、监交人应分别签名盖章,监交人在科由主管科长,部科长以上人员由经理,经理、协理由副总经理或派专人办理。

篇7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事业部所有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三条 安全环保处

(一)安全环保处为本实施细则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本规定的制定、修订工作。

(二)负责做好工伤事故现场的调查、取证、处理、现场保护、现场事故的初步认定及工伤的申报工作。

(三)负责对重伤以上事故报公司调查处理,并全力配合调查工作,或在公司授权的情况下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及上报工作。

(四)负责在接到通知后协助事故发生部门将受伤人员送往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紧急救治;负责做好工伤台帐的登记建档工作。

(五)负责负责通知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办理工伤人员医疗费用的申请手续工作。

第四条 综合管理处负责做好对工伤人员的探视和慰问工作。

第五条 安全环保处负责事业部工伤资金的申请,负责与人力资源部做好对接工作,做好工伤人员的工伤认定和伤残鉴定、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的材料的申报及工伤保险管理工作。

第六条 事故发生部门

(一)负责在事故发生后及时通知调度及安全环保处,将受伤人员送往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紧急救治。

(二)负责在工伤事故发生后按照《电石事业部事故、事件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做好工伤事故的上报工作。

(三)负责指定一名负责人做好受伤人员住院期间相关事宜的协调工作及住院费用的结算工作。

(四)负责填写“员工工伤事故登记卡”,做好员工工伤申报相关资料准备工作。

(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负责随时关注工伤人员的恢复状况直至工伤人员康复。

第三章 工伤认定和伤残鉴定

第七条 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环保处确认,按照工伤申报: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死亡时间以医院证明为准;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员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旧伤复发的。

第九条 员工由下列情形之一,造成伤残或死亡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酗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杀或者自残的。

第十条 员工发生工伤,经治疗医疗期满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由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按国家制定的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对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的员工伤残后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和护理依赖程度进行等级鉴定。

第十一条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第四章 工伤申报内容

第十二条 员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工伤人员所属部门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上报事业部相关部门,48小时之内将有关材料(受伤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书复印件、医院初次诊断证明、工伤人员或当事人书写事故经过,签字并按手印、员工伤亡登记卡一式三份、旁证人员书写事情经过,签字并按手印)报事业部安全环保处,未按规定进行上报的每拖延一天扣罚工伤人员所在部门100元,由于工伤人员所在部门延误上报时间,由该部门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三条 工伤人员在出院当日需将申报工伤的其他材料:出院证明、费用清单、医院复印的病历、员工停工留薪期表、片子等,交至综合管理处,由综合管理处备案后上交公司人力资源部。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四条 员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需要进行治疗的,应当在指定的医疗机构就医治疗,紧急情况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病情稳定后由事业部联系人力资源和财务确定联系转入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员工发生工伤后未按要求到工伤定点医院进行就医治疗的,所发生的费用由工伤人员支付。

第十五条 确定为工伤的员工符合规定治疗,工伤员工所需的挂号费、住院费(按照普通病房标准)、医疗费、药费、就医路费等工伤医疗费用,按照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服务标准的费用从市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按照就医规定超出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服务标准的费用由工伤人员上报公司,由公司进行处理,工伤人员住院费用超出普通病房标准的由本人支付。

第十六条 确认为工伤的员工在治疗期间,治疗非工伤范围的疾病,其医疗费用由本人支付。非工伤范围疾病的费用由吐鲁番地区工伤保险部门确认。

第十七条 工伤人员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吐鲁番地区工伤劳动部门鉴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由市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第十八条 员工因公负伤或者患职业病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的,实行工伤医疗期,医疗期的时间由指定治疗工伤的医院或医疗机构出示证明,并由吐鲁番地区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经吐鲁番地区市劳动局审批后认可。医疗期一般不能超过12个月。

第十九条 员工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或职业病,暂时停止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医疗期停工期间,工资待遇按照公司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工伤人员伤残等级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的,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由吐鲁番地区工伤保险部门按月支付伤残津贴,由公司按月缴纳医疗保险费,工伤人员达到退休年龄的上报公司,由公司办理退休手续。

第二十一条 工伤人员伤残等级达到五至十级的,由吐鲁番地区工伤保险机构按照伤残等级标准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未达到伤残等级的并按规定支付医药费。

第二十二条 因事业部委派工作而发生人身伤害的,由事业部安全环保处上报公司安全环保部,安全环保部根据情况确认为工伤,吐鲁番地区工伤保险部门不予确认工伤,受伤人员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事业部工伤人员所在部门上报公司支付。

第二十三条 员工因工死亡,按照吐鲁番地区工伤保险规定由市工伤保险机构支付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第二十四条 工伤人员旧伤复发,由工伤定点医院在"诊断证明书"中出具诊断结论,需要治疗和休息的,由事业部报公司工伤管理部门备案,由公司工伤管理部门上报市工伤保险管理部门同意,方可继续享受工伤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五条 工伤员工需要住院治疗的,在本县住院期间由公司按照出差伙食费补助标准的70%发放伙食补助费,住院治疗的员工病情较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陪护的,由工伤人员所在部门派人进行陪护,陪护人员工资待遇由所发生部门按照原工资待遇执行,陪护人员按照公司出差伙食费补助标准的70%发放伙食补助费,按公司规定发放交通费的不再报销往返路费,未发放交通费的按照公司规定核发交通补助费。因特殊情况需要外聘护理人员的,由事业部上报公司同意后,按公司制度执行。

第二十六条 因受伤人员伤情严重,父母不在本县的,父母从内地或疆内来探望伤者发生的往返路费、住宿费用、伙食补助费由事业部上报公司,经公司工伤管理部门许可,按公司制度执行。

第二十七条 工伤员工出院后,在停工医疗期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理的,由医院出具证明,由事业部上报公司,经公司同意,聘请他人护理的费用由公司根据现行护理价格支付;由事业部派人护理的,护理人员每月工资按原标准发放。

第二十八条 工伤员工出院后,在停工医疗期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理的,由医院出具证明,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员工医疗期满,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生活护理等级标准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第二十九条 工伤员工需往内地治疗的,经指定医疗机构出具证明,由吐鲁番地区工伤保险机构批准方可转入内地治疗,就医费用由公司先垫付,在就医地点交通费用报销50元/月,伙食补助费、住宿费用按照公司员工差旅报销规定执行,费用超过工伤规定部分自理,治疗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吐鲁番地区工伤保险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后不予支付的其他费用自理。

第三十条 经批准前往内地住院治疗的员工病情较重,需要护理人员陪护的,由公司支付相应陪护时间的工资,在就医地点内交通费用50元/月,前往就医地点的路费(火车、飞机、长途汽车、轮船)、伙食补助费、住宿费用按照公司员工差旅费规定执行,超过差旅费规定的部分自理。

第六章 工伤保险管理

第三十一条 依据工伤保险医疗机构指定医院,公司指定的工伤医疗机构为:托克逊县医院。

第三十二条 在指定医疗机构治疗,因医疗条件所限需要转院的,需经指定医院或医疗机构、工伤保险机构出具证明,并经事业部上报公司同意后方可转院。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期满仍不能正常工作需要继续治疗的,必须有指定医疗机构医院证明,经市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吐鲁番地区劳动局工伤保险处批准后,可继续享受医疗期,其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处给予报销。

第三十四条 因工伤后医疗期满已恢复劳动能力而未上班,又无医院证明的,所发生的缺勤日按照事业部考勤管理制度执行。

第三十五条 因工负伤人员在医院治疗期满后,应向治疗医院诊断机构要求出具用药、检查治疗明细单、各类检查治疗结果、费用结算票据等票据并交公司工伤管理部门。

第三十六条 发生事故,未按规定上报的,一经发现按照隐瞒事故不报进行处理,除按照事业部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外,由该部门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按照公司、事业部《工伤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全额承担工伤人员所发生的所有费用,事业部不予垫支。

第三十七条 工伤人员对伤残等级、护理依赖等级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要求重新鉴定。重新鉴定结果一致的,由当事人支付鉴定费;不一致的,当事人免交鉴定费。

第三十八条 工伤人员在紧急救治时所需的费用先由工伤人员所在部门垫付,治疗期间所需费用由事业部上报公司,先由公司垫付。工伤人员在治疗期间用药与伤情不符或经医院通知出院而拒绝出院所发生的费用,经工伤保险机构核实后不予以支付的费用,从本人工资中扣除。

第三十九条 工伤人员由于“三违”所造成的工伤,除按照事业部有关考核标准处理外,视责任、事故、情节轻重,扣罚事故责任人所支付工伤费用的5%-30%。

第四十条 返聘退休人员、实习生和其他人员发生工伤,按照工伤保险待遇进行认定,评定伤残等级、核准待遇,所发生的费用由事业部上报公司,由公司支付,并且按照第三十八条进行处罚。

第四十一条 对未参加工伤保险前发生工伤的人员,根据当时工伤档案记载被确认为工伤的,属旧病复发的,经公司工伤管理部门同意,按照规定到公司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公司医疗机构不能治疗的,经公司医疗机构负责人同意,可以到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治疗费用必须经公司医疗机构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公司工伤管理部门方可按照规定给予报销。

第四十二条 工伤员工所在部门,要对每一起工伤认定、待遇审批做好建档、存档工作,做好员工因工伤亡事故登记、统计、报告、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四十三条 由于工伤事故涉及到的法律纠纷,工伤赔偿、处理等,以国家司法机关判定为准。

篇8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本来隐性的城市公共资源短缺很快显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公共资源短缺的集中爆发从大城市逐渐蔓延到中小城市,并且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水务问题、公共交通、垃圾处理、供暖问题、城市管网建设等。各城市在极度被动的状态下开始了“兵来将挡、水来土堰”的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的攻坚战,但政府很快就发现这是个无底洞,政府的投入永远无法满足城市化带来的公共资源需求膨胀,政府开始寻求其他的途径提供公共资源。在这方面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体制)模式。在国外比较着名的是英国撒切尔时期进行的私有化改革,在国内较早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公用事业研究。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在我国可参照的经验不多,更无可直接引用的案例,天则的公用事业研究也是边理论边实践,至今已有一些正待检验的案例。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从理论到实践尚无比较成熟理论体系和可操作性规范。本文尝试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而这恰恰是进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城市公共资源内涵(本文所讨论概念的界定);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的范围界定;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内涵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界定

城市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以及由政府作为供给主体,被全体人民共享并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特征的、城市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与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

(二)公共资源的特点

城市公共资源属全体人员共同享有,一个物品是公共资源,必须有以下特点:

1.公共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所有权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部分成员和全体成员所有。它同时存在多个使用者,每一个使用者不存在竞争性,具有公共性质。

(1)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一个使用者使用公共资源不会引起另一个使用者的效用减少。公共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全体人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公共资源的外部性。一旦公共资源遭到破坏时,对其他使用者来说会产生一种额外支出,例如,同使用一条河流的上下游两用户,上游企业排放污水必然会影响到下游居民正常生活。

2.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在工业化社会以前,各种资源丰富,人们认为公共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口的剧增,人们才认识到了公共资源的稀缺也在日益增加。

3.公共资源具有整体性。这就决定了一旦某项公共资源受到破坏,将影响到公共资源的整体价值。如城市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会降低城市的整体价值。

4.公共资源价值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评价公共资源价值不仅偏重于其经济价值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偏重于对其公共资源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即公益性的评价。

城市公共资源具体包括:

1.城市中的自然资源。如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地、湿地、矿产、海洋等资源。

2.城市中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一是有形资产。可经营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二是无形资产。依附于有形资产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本文所讨论的公共资源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源。

二、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范围界定

通过上述公共资源的内涵分析,以及考察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沿革,我们将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作如下界定: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

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主要针对上述分类中的公用事业部分而言。和其他转轨国家一样,我国公用事业也带有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因此我们在理论上首先应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明确哪些是纯公共品,是由政府必须无偿提供的;哪些是准公共品必须由政府有偿提供的;哪些应该由市场提供的;哪些是暂时无法分清的。

(二)城市公共资源建设的融资模式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全部由财政投资的公共资源;财政与市场共同出资的公共资源;由市场融资建设的公共资源。具体融资形式体现在:财政融资,包括财政预算、国债、政策收费等;银行贷款;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等。其中近年来表现尤其活跃的是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涌现出很多重要的做法,包括:企业发行“准市政债券”;以信托为工具的“准市政债券”(如国内第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上海外环隧道项目);保险资金的进入。2003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提出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这些投融资模式应进行操作程序的规范、操作方法的完善,并逐渐将其一般化。

(三)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研究

在城市公共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偿提供的,这是一笔只要城市存在就永远不会枯竭的收入,现在由于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大都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效率低是经济学人所共知的,因此现在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国有企业大都亏损。而私营经济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公众利益与其经济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难免会发生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伦敦机场由于私有化而一度出现滞留旅客无法登机的混乱局面就是先例。城市公共资源经营模式研究从理论到操作细节的设计,以及适用的条件都应有事先的充分准备,而且需要通过区域试验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法律规范。

(四)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研究

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是城市公共资源正常有序运营的保障,监管、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是转轨经济的又一特点,因此监管、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城市公共资源运营模式研究同等重要。

三、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

通过城市公共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提供与管理的现状和背景分析,在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目标:理顺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规范市场进入公共资源领域的规制及程序;完善城市公共资源监管体系;建立城市公共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原则

1.以公共财政的理念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指导

城市公共资源主要解决城市公共品的提供以及外部性的纠正,因此对现有城市公共资源进行整合的理论基础应是公共财政理论,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对具体城市的公共资源供给现状进行分析,确立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确定市场进入城市公共资源领域范围。

2.以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区域性特征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出发点

篇9

企业薪酬通常有下列三部分组成:(1)工资;(2)奖励;(3)福利。另外,员工持股、股权激励、股票期权等的形式也在充实着企业的薪酬制度。

在现阶段,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也就是按贡献分配,其本身隐含着等价交换的内容。中央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对企业的薪酬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薪酬的功能实质上就是能吸引来、保留住和激励起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吸引、保留、激励三者是一致的,就是薪酬的激励功能,或者称为薪酬管理的目标——即吸引和留住组织需要的优秀员工,激发起员工的良好工作动机,提高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鼓励他们创造优秀绩效的热情。

一、合理健全的薪酬制度的要素

1,补偿性要求能够补偿员工恢复工作精力所必要的衣、食住、行费用,以及补偿员工为获得工作能力以及身体发育所先行付出的费用。

2,公平性企业员工对薪酬分配的公平感,也就是对薪酬发放是否公正的判断与认识,是设计薪酬制度和进行薪酬管理时的首要考虑,因为员工对企业薪酬分配是否公平的看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竞争性竞争性是指在社会上和人才竞争中,企业的薪酬标准要有吸引力,才足以战胜其他企业,招到所需人才。所需人才是否可以获得,要视本企业的财力。但要有竞争力,开价应该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4,激励性激励性是指要在内部各类、各级职务的薪酬水准上,适当拉开差距,真正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5,经济性即考虑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提高企业的薪酬水准,固然可以提高其竞争性和激励性,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人力成本的上升。因此薪酬制度不能不受经济性的制约。

6,合法性即企业的薪酬制度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法律。

7,方便性要求薪酬制度内容结构简明、计算方法简单和管理手续简便。

二、薪酬管理的公平性

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在大部分人的眼中,薪酬既是对其过去工作努力的肯定和补偿,也是对他们以未来努力工作得到报酬的预期。因而,薪酬不仅仅是他的劳动所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其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

因此,薪酬的公平对员工的影响是巨大而又十分敏感的。薪酬管理中的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内部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及其对员工的心理影响:

1,分配公平性的特征

(1)主观性只完全凭当事者主观判断,不存在统一的客观标准,与当事者的需要、动机、经历、个性、价值观等个人因素关联很大。

(2)相对性与别人的比较得出,通过纵向或横向的,自身不同状态间或人际的比较而产生。

(3)保健性指人们在对自己及参照者的收获与贡献之比作对照后得出的感受,或心安理得,或觉得吃亏了心中不满。

(4)扩散性与行为倾向性指若某人对某项分配产生了不平感,他便会气愤、焦虑、心理失衡、波及到他在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情绪和态度。不仅如此,他还会产生要去改变他认为不公平的根源意向。

(5)内部公平性与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指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所获薪酬应正比与各自的贡献。只要按贡献律,比值一致,便是公平。外部公平性是指统一行业或同一地区或等同规模的不同企业中类似职务的薪酬应当基本相同。因为员工的分配公平感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相互比较,还取决于同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的比较。

(二)企业内部薪酬公平的特点

薪酬的内部公平,是指员工对自身工作在企业内部的相对价值认可。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员工将自己的付出、所得与企业内其他员工的付出、所得进行比较,进而判断自己所获薪酬是否具有内部公平性。当员工发现自己的“收入——付出比”与其他员工的“收入——付出比”相同时,他就会获得薪酬的内部公平感;反之,则产生内部不公平的感受。

企业在薪酬管理中能否做到公平地对待所有员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研究表明,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高于关心薪酬水平。从企业服务价值链的角度看,如果薪酬没有体现内部公平,员工满意度会降低,必然影响由员工向客户提供的、决定客户满意度的服务价值,进而影响客户的忠诚度。因此,在薪酬管理中,内部公平是管理者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1,薪酬的内部公平是员工的主观感受

作为员工的一种主观感受,内部公平具有明显的个性特色。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员工的公平观念不可能完全一致。员工是通过比较“收入——付出比”来判断企业的薪酬是否具有公平内部性的,但个人的收入和付出具体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对这二者应该如何衡量?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往往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多为员工的自我理解和判断,与个人密切相关。个体的多变性决定了员工的公平观念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二-员工对薪酬内部公平性的判断,也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此外,员工在判断过程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对有效付出和无效付出不加分辨,将无效付出纳入比较之中,并且存在高估、夸大自身付出、低估他人付出等倾向。

2,内部比较是产生不公平的方式

公平作为一种相对平衡的心理感受是通过衡量、比较产生的。员工对薪酬的内部公平感是通过内部比较获得的。在薪酬比较中,员工并不是仅仅将自己的收入与企业其他员工的收入进行比较,而是将自己的“收入——付出比”与他人进行比较。员工进行的不是简单的绝对收入比较,而是与个人付出紧密相关的复杂的相对收入比较,更多的体现的是个人的判断和分析结论

3,追求内部公平的员工要求的是基于过程公平的结果公平。

在判断薪酬是否具有内部公平性的时候,员工之所以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付出,实际上是要求薪酬体现出彼此在劳动付出方面的差异性,追求收入和付出正相关。具体而言,薪酬应该体现出各种工作不同的价值含量,体现出各个员工不同的个人劳动生产率。

三、实现薪酬的内部公平方法与途径

基于薪酬内部公平性特点分析,实现公平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薪酬内部公平观的建设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宣传与薪酬制度公平一致的理念,帮助员工对公平的有正确认识。引导员工树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建立内部一致的薪酬公平观,避免由于不合理的公平标准引起的不合理的薪酬内部不公感。

通过规章制度、薪酬手册制定明确的薪酬标准,以此营造并强化内部一致的薪酬公平观,在公平观的建设和宣传中,企业应对“付出”与“有效付出”、“收入”与“部分收入”、“全部收入”等概念作明确地辨析,彤成统一的公平标准让员工明确:在工作中的一切努力是“付出”,但不等于“有效付出”。能够创造和提升企业价值的付出才是“有效付”,反之则为“无效付出”。薪酬鼓励的是“有效付出”

2,薪酬制度设计应体现员工劳动的多样性和能动性

(1)薪酬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要体现公平,同工酬,不同工则不同酬在制定薪酬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员工劳动的多样性,公平确定企业内部各职位的相对价值。不同职位的薪酬水平的排列形式必须保持公平性和一致性,在薪酬水平等级的多少、不同薪酬水平之间级差的大小以及确定薪酬级差的标准等方面体现出公平。

(2)关注个人绩效,按绩分配。区别同一职位的胜任者、合格并和不合格者,将这些差异在薪酬制度中加以体现,确保员工的薪酬与其绩效一致。

3,强调薪酬制度的有效执行

制度的执行与制度的建设同等重要。公正的薪酬制度唯有获得有效地执行,方能实现“公平对待每一位员工”。在某种程度上讲,强调有效执行就是强调程序的公正。制度是基石,程序则是保障。公正的执行程序保障着公正的薪酬制度的真正实现。健全的考核制度和措施,能使员工普遍感到公平与公正,从而增强工作满意感。

4,做好职位评价工作

职位评价是根据各职位对企业经营目标的贡献,对企业中的各个职位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决定企业中各个职位相对价值的大小,从而确立一个合理、系统、稳定的工作结构,开发一个工作价值的等级制度,在此基础上确定各职位的薪酬级别和职位待遇。职位评价将企业内所有职务的工资都按同一贡献律定薪,使员工相信公司每个职位的价值都反映了该职位对公司的贡献。由于它对薪酬的基础作了明确、清晰地限定,避免了由于薪酬基础限定模糊引起的员工不信任和对偏袒、歧视的怀疑。员工对各职位间的价值差的接受性相对较高,对绝对薪酬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随之增强,易于获得薪酬的内部公平感。

5,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沟通机制

引入督机制,保障薪酬制度的有效执行。可以通过上级、同级实施监督。比如核定员工绩效薪酬时,可以采取上级建议、隔级核定的方法。这样既可避免由于下级矛盾或过度亲密引起的过高或过低的判断;同时,隔级核定也使得管理者可以从更高层次审视该员工的绩效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减少有限视野下对组织整体薪酬内部平衡的忽视。管理者要建立沟通机制,搭建高效的沟通平台,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与员工进行积极地薪酬沟通,充分发挥员工的监督作用,保障公正的薪酬制度得以公正地执行。

四、努力保障薪酬激励效能的最大化

1,在薪酬构成上增强激励性因素

从薪酬构成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保健性因素和激励性因素。真正能调动员工工作热情的,是激励性因素。因而薪酬的体系,不仅包括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期权期股,还包括如何给员工提供人成长、工作成就感、良好的职业预期和满意度的激励成分薪酬内容。

2,重视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感受

篇10

1薪酬公平性原则概述

薪酬公平性原则是薪酬设计的基础,无论什么地方的员工都希望能够获得公平的薪酬待遇,所以员工都是希望薪酬的设计是在公平的原则下进行的,这样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才能有效实现薪酬的激励作用。设计薪酬体系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公平性原则,它可以作为一个心理原则,也可以作为一个感受原则。

1.1公平的分类

薪酬管理系统的公平性可以根据管理阶段的不同分为两种:薪酬管理结果的公平性和薪酬管理过程的公平性。按照员工所参照对象的不一致又可将薪酬管理结果的公平性分为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和个人公平性。

1.1.1外部公平

当企业内部员工发现自身的薪酬水准跟外部同行业相同类型职位的薪酬水准相比较明显较低的时候,其满意度就会大大降低,可能会导致员工有不愿意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的想法;如果员工感觉到自身的薪酬水准与外部类似职位薪酬水准相当的时候,其满意度就会比较高,就会使得其积极的参与工作。

1.1.2内部公平

在企业中都会设置各种不同的职位,各个职位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需要的技能以及岗位责任是不一致的。所以就需要采取比较科学的管理办法,探析出企业内部不同职位之间的相对价值来体现这种企业内部的薪酬公平性原则,使得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提高。

1.1.3个体公平

这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绩效报酬上,主要表现在当员工感觉自身的工作内容与其他员工的工作内容相同或者类似时,但是绩效方面又需要体现出优秀、一般和不良的情况,使得绩效的收入存在比较合理的差距。这样才能体现出企业对于员工个人贡献度的认同及不同个人对企业贡献的差异性。

1.1.4薪酬管理过程的公平性

薪酬的管理过程及薪酬的实施方式也会影响到员工对企业的薪酬公平性原则的看法,比如企业中如果存在暗箱操作来决定薪酬水准及不必要薪酬保密的政策,就可能会导致员工对企业薪酬制度的不认可。所以公开透明以及充分与员工进行沟通达成的薪酬决策而定制的薪酬制度,才容易被企业员工所认同,使其更加容易接受这种薪酬管理。

1.2员工对公平的感受

员工对薪酬公平性原则的感受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外面其他类似企业比较产生的感受,即外部公平;二是员工对企业薪酬体系的分配机制及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感受,即分配公平;三是将自身薪酬与企业内部其他类似职位的薪酬作比较所产生的感受,即内部公平;四是对企业内部薪酬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公开性产生的感受,即过程公平;五是对当前获得的薪酬结果的感受,及结果公平。

1.3公平性薪酬的意义

企业的薪酬系统设计的公平性会直接反映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激情上,员工对企业薪酬系统感觉不公平的时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对工作也显得不积极,会大大降低员工在工作中的投入度和责任心,使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大降低,也不再珍惜当前的工作,只会寻求更低层次的比较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或者换工作。在员工对企业薪酬系统感觉公平时,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都大大提高。因此薪酬管理中的公平性原则非常重要,它就像在赛场上一样,只要当规则是公平的,大家才会愿意去接受结果,不管好坏。

2造成薪酬不公平的因素和影响

2.1造成不公平的因素

导致薪酬不公平性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酬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受传统的平均主义公平观的影响深远;②薪酬管理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况;③薪酬管理过程中与员工缺乏必要的沟通;④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⑤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竞争机会不公平以及外部薪酬环境不规范等等。以上这些方面都是影响薪酬不公平性的原因,值得企业高层管理者考量。

2.2不公平薪酬对员工的影响

在员工受到不公平的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员工便会作出以下的几种选择:第一,降低自身的产出;第二,降低自身的投入;第三,改变自我的认识;第四,改变别人的看法;第五,换一个工作场所;第六,换一个参照的对象。

3实现薪酬公平性的措施

为实现公平性的薪酬制度,在定制薪酬管理策略的时,需要做全方面的考虑,要考虑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员工个体公平性以及薪酬管理之间的薪酬协调。本文从职位分析和能力评价等角度出发,对企业促进薪酬公平性原则在企业中的实施做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薪酬满意度调查

可以通过薪酬满意度调查去真正的收集到员工对薪酬福利水平、薪酬结构、薪酬的决定性因素、薪酬的调整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员工对企业薪酬管理的评价和期望,做到真正了解员工的需求,然后在薪酬的设计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

3.2薪酬市场调查

通过薪酬市场调查来确定企业薪酬水准与外部薪酬水准的差异是解决薪酬外部公平的方式。企业在经过薪酬市场调查之后可以掌握到整个市场的薪酬水准及其动态,尤其是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准,以此来确保自身企业各个岗位薪酬水准的合理性,确保自身所设置的薪酬水准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一般情况来说,企业的薪酬水准要高于市场上的平均水平才具有竞争力。所以企业制定与市场水平相当的薪酬水平是企业吸收和保留人才的关键。企业在定制薪酬水准的时候不光只考虑以上的观点,还需要考虑到企业自身实际的战略定位和发展阶段的情况,然后再做选择。选择薪酬水准领先的策略,还是跟随市场上的薪酬水平的策略,亦或是高层员工薪酬水平高于市场水平,基层员工低于市场水平,又或者是下低上高的策略,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此外,在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的时候还要分析企业的支付能力,当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后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有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如何找寻到一个相匹配的契合点是关键,这就需要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去深入探析。

3.3合理的绩效考核

对员工的薪酬定位不能是一个固态的结果,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体系,薪酬管理中应该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对工作绩效做一下浮动和适时的调整。由此看来在科学的考核系统下,企业应该对员工考核和薪酬级别的浮动制定出合理公平的规定,这样来确定不同的绩效考核等级对应不同的薪酬级别,把员工对企业做出的业绩和贡献度融入到薪酬系统中来,这样才能展现出薪酬的导向性作用,在确保了企业薪酬设计的内部公平性的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员工工作的动力。

4结语

薪酬管理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的最重要因素,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来说显得特别的重要。企业应该持续关注员工对于薪酬方面的期待,了解外部市场薪酬水平,同时建立内部相对公平和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实现薪酬制度管理过程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不断提升员工的薪酬满意度,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黄燕 单位:国网重庆奉节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唐久玉.薪酬激励对核心员工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10).

[2]颜映梅.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

[3]张四龙.论薪酬公平的内涵与现实[J].改革与探索,2004,(6).

篇11

企业薪酬通常有下列三部分组成:(1)工资;(2)奖励;(3)福利。另外,员工持股、股权激励、股票期权等的形式也在充实着企业的薪酬制度。

在现阶段,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也就是按贡献分配,其本身隐含着等价交换的内容。中央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对企业的薪酬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薪酬的功能实质上就是能吸引来、保留住和激励起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吸引、保留、激励三者是一致的,就是薪酬的激励功能,或者称为薪酬管理的目标——即吸引和留住组织需要的优秀员工,激发起员工的良好工作动机,提高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鼓励他们创造优秀绩效的热情。

一、合理健全的薪酬制度的要素

1.补偿性要求能够补偿员工恢复工作精力所必要的衣、食住、行费用,以及补偿员工为获得工作能力以及身体发育所先行付出的费用。

2.公平性企业员工对薪酬分配的公平感,也就是对薪酬发放是否公正的判断与认识,是设计薪酬制度和进行薪酬管理时的首要考虑,因为员工对企业薪酬分配是否公平的看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竞争性竞争性是指在社会上和人才竞争中,企业的薪酬标准要有吸引力,才足以战胜其他企业,招到所需人才。所需人才是否可以获得,要视本企业的财力。但要有竞争力,开价应该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4.激励性激励性是指要在内部各类、各级职务的薪酬水准上,适当拉开差距,真正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5.经济性即考虑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提高企业的薪酬水准,固然可以提高其竞争性和激励性,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人力成本的上升。因此薪酬制度不能不受经济性的制约。

6.合法性即企业的薪酬制度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法律。

7.方便性要求薪酬制度内容结构简明、计算方法简单和管理手续简便。

二、薪酬管理的公平性

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在大部分人的眼中.薪酬既是对其过去工作努力的肯定和补偿,也是对他们以未来努力工作得到报酬的预期。因而,薪酬不仅仅是他的劳动所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其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

因此,薪酬的公平对员工的影响是巨大而又十分敏感的。薪酬管理中的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内部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及其对员工的心理影响:

1.分配公平性的特征

(1)主观性只完全凭当事者主观判断,不存在统一的客观标准,与当事者的需要、动机、经历、个性、价值观等个人因素关联很大。

(2)相对性与别人的比较得出,通过纵向或横向的,自身不同状态间或人际的比较而产生。

(3)保健性指人们在对自己及参照者的收获与贡献之比作对照后得出的感受,或心安理得.或觉得吃亏了心中不满。

(4)扩散性与行为倾向性指若某人对某项分配产生了不平感,他便会气愤、焦虑、心理失衡、波及到他在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情绪和态度。不仅如此,他还会产生要去改变他认为不公平的根源意向。

(5)内部公平性与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指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所获薪酬应正比与各自的贡献。只要按贡献律,比值一致,便是公平。外部公平性是指统一行业或同一地区或等同规模的不同企业中类似职务的薪酬应当基本相同。因为员工的分配公平感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相互比较,还取决于同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的比较。

(二)企业内部薪酬公平的特点

薪酬的内部公平,是指员工对自身工作在企业内部的相对价值认可。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员工将自己的付出、所得与企业内其他员工的付出、所得进行比较,进而判断自己所获薪酬是否具有内部公平性。当员工发现自己的“收入——付出比”与其他员工的“收入——付出比”相同时,他就会获得薪酬的内部公平感;反之,则产生内部不公平的感受。

企业在薪酬管理中能否做到公平地对待所有员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研究表明.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高于关心薪酬水平。从企业服务价值链的角度看,如果薪酬没有体现内部公平,员工满意度会降低,必然影响由员工向客户提供的、决定客户满意度的服务价值,进而影响客户的忠诚度。因此,在薪酬管理中,内部公平是管理者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1.薪酬的内部公平是员工的主观感受

作为员工的一种主观感受,内部公平具有明显的个性特色。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员工的公平观念不可能完全一致。员工是通过比较“收入——付出比”来判断企业的薪酬是否具有公平内部性的,但个人的收入和付出具体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对这二者应该如何衡量?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往往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多为员工的自我理解和判断,与个人密切相关。个体的多变性决定了员工的公平观念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二-员工对薪酬内部公平性的判断,也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此外,员工在判断过程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对有效付出和无效付出不加分辨,将无效付出纳入比较之中,并且存在高估、夸大自身付出、低估他人付出等倾向。

2.内部比较是产生不公平的方式

公平作为一种相对平衡的心理感受是通过衡量、比较产生的。员工对薪酬的内部公平感是通过内部比较获得的。在薪酬比较中,员工并不是仅仅将自己的收入与企业其他员工的收入进行比较,而是将自己的“收入——付出比”与他人进行比较。员工进行的不是简单的绝对收入比较,而是与个人付出紧密相关的复杂的相对收入比较,更多的体现的是个人的判断和分析结论。

3.追求内部公平的员工要求的是基于过程公平的结果公平。

在判断薪酬是否具有内部公平性的时候,员工之所以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付出,实际上是要求薪酬体现出彼此在劳动付出方面的差异性,追求收入和付出正相关。具体而言,薪酬应该体现出各种工作不同的价值含量,体现出各个员工不同的个人劳动生产率。

三、实现薪酬的内部公平方法与途径

基于薪酬内部公平性特点分析,实现公平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薪酬内部公平观的建设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宣传与薪酬制度公平一致的理念,帮助员工对公平的有正确认识。引导员工树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建立内部一致的薪酬公平观.避免由于不合理的公平标准引起的不合理的薪酬内部不公感。

通过规章制度、薪酬手册制定明确的薪酬标准,以此营造并强化内部一致的薪酬公平观.在公平观的建设和宣传中.企业应对“付出”与“有效付出”、“收入”与“部分收入”、“全部收入”等概念作明确地辨析,彤成统一的公平标准让员工明确:在工作中的一切努力是“付出”,但不等于“有效付出”。能够创造和提升企业价值的付出才是“有效付”.反之则为“无效付出”。薪酬鼓励的是“有效付出”。

2.薪酬制度设计应体现员工劳动的多样性和能动性

(1)薪酬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要体现公平,同工酬,不同工则不同酬在制定薪酬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员工劳动的多样性.公平确定企业内部各职位的相对价值。不同职位的薪酬水平的排列形式必须保持公平性和一致性,在薪酬水平等级的多少、不同薪酬水平之间级差的大小以及确定薪酬级差的标准等方面体现出公平。

(2)关注个人绩效,按绩分配。区别同一职位的胜任者、合格并和不合格者,将这些差异在薪酬制度中加以体现,确保员工的薪酬与其绩效一致。

3.强调薪酬制度的有效执行

制度的执行与制度的建设同等重要。公正的薪酬制度唯有获得有效地执行,方能实现“公平对待每一位员工”。在某种程度上讲,强调有效执行就是强调程序的公正。制度是基石,程序则是保障。公正的执行程序保障着公正的薪酬制度的真正实现。健全的考核制度和措施.能使员工普遍感到公平与公正.从而增强工作满意感。

4.做好职位评价工作

职位评价是根据各职位对企业经营目标的贡献,对企业中的各个职位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决定企业中各个职位相对价值的大小,从而确立一个合理、系统、稳定的工作结构,开发一个工作价值的等级制度.在此基础上确定各职位的薪酬级别和职位待遇。职位评价将企业内所有职务的工资都按同一贡献律定薪,使员工相信公司每个职位的价值都反映了该职位对公司的贡献。由于它对薪酬的基础作了明确、清晰地限定,避免了由于薪酬基础限定模糊引起的员工不信任和对偏袒、歧视的怀疑。员工对各职位间的价值差的接受性相对较高,对绝对薪酬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随之增强,易于获得薪酬的内部公平感。

5.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沟通机制

引入督机制,保障薪酬制度的有效执行。可以通过上级、同级实施监督。比如核定员工绩效薪酬时,可以采取上级建议、隔级核定的方法。这样既可避免由于下级矛盾或过度亲密引起的过高或过低的判断;同时.隔级核定也使得管理者可以从更高层次审视该员工的绩效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减少有限视野下对组织整体薪酬内部平衡的忽视。管理者要建立沟通机制,搭建高效的沟通平台,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与员工进行积极地薪酬沟通,充分发挥员工的监督作用,保障公正的薪酬制度得以公正地执行。

四、努力保障薪酬激励效能的最大化

1.在薪酬构成上增强激励性因素

从薪酬构成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保健性因素和激励性因素。真正能调动员工工作热情的,是激励性因素。因而薪酬的体系,不仅包括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期权期股,还包括如何给员工提供人成长、工作成就感、良好的职业预期和满意度的激励成分薪酬内容。

2.重视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感受

篇12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一个建筑项目的成功与否,不光与设计、施工等技术因素有关,而且也离不开施工现场精心高效的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手段,确保项目施工能够顺利进行,节约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使施工项目可以优质高效地完成。

一、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原则

施工现场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代表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施工现场管理的好,企业的的产品质量才有保证,也就是房屋等建筑物才能出精品,出优良栋号,出样板工程。现场管理好坏是施工企业的立企之基和信誉保证。现在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注重寻找施工管理的理论和原则,也有更多的学者,通过实践和观察来总结出现场管理的原则,让企业有章可循,有则可依,通过现场施工经验,也查阅了一些观点理论,认为现场管理属于新兴的管理学范畴,在实践中也有共性,综合起来,有以下一些原则可循:

1、科学合理原则。科学合理是万物之本,任何理论之真理所在,现场管理要达到企业计定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以及经济目标,施工现场的所有对应管理措施都应当符合科学合理的原则。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管理、科学施工,用合理的管理来换取企业合理的目标和利润。

2、企业管理应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这一原则已经被国际化,所说的一系列ISO 标准,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在制定自己的标准化规范化准则,甚至规范到流水线上的每个动作的协调程度,上厕所要占用多少时间。标准到每一块砖的尺寸的偏差是多少,标准到建筑规范越来越精细的建筑施工要求,砌块之间的缝隙是多少,饱满度是多少,墙体的垂直度是多少,厕所地漏和地面的高差不能大于1 公分,等等。这些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也是建筑施工企业所必须遵守的一项原则。

3、节约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建筑产品体积庞大价值昂贵,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浪费,累加起来,可能就会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在所以的企业中,曾经观察过,由于施工现场平面图设计不合理,现场水泥堆场,钢筋加工场,砂石堆料场,木料加工场,小型混凝土构件现场浇筑场地,这些场地位置设计摆布不合理而导致的材料发生二次搬运费,每年都大得惊人。再有因为工序不合理,不同施工队伍交叉作业,不注意成品保护,无意中损坏或污染前道工序的产品,而造成的再次施工或补救,这种经济浪费也大的惊人,每个施工队伍、施工班组都是施工企业的一部分,他们累计起来的节约,就会给整个企业节约很大一块成本,任何时候降低成本、节约成本追求效益更大都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一个目标和原则。

二、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系列标准的贯彻控制,要求施工企业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现场,突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考核建筑施工企业的第一系统目标,即质量、安全、成本、工期四大指标的落脚点也都是在施工现场。施工现场露天高空作业多,多工种联合作业,人员流动大,是事故隐患多发地段,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加强工程操作的系统性推行。另外,在施工现场的改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能减少施工材料的消耗,为施工企业节支增收。工期的拖延或赶工都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安全和成本因素。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合同履行率,能确立企业信誉,保证企业效益。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各项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整个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

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方法

1、进场教育

对于项目新入场的员工和调换工种的员工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一般企业对于进场的员工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它也是新员工接受的首次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企业对新员工进行初步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意识和任务的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架子队对新分配来的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技术操作一般规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法律和文明施工要求;工程的基本情况现场环境、施工特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班组对新分配来的员工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包括:从事施工必要的安全知识、机具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教育: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班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基本要求和劳动纪律;本工种容易发生事故环节、部位及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

2、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

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施工现场所有人、财、物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方面的管理。因此必须有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来加以保证。所以应建立从企业负责人、项目部经理到各班组长参加的现场管理网络体系。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明确各级管理者和操作者的责任,都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网络。

3、编制科学的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是用以指导施工准备乃至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其内容视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施工复杂程度、工期要求和建设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够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需的费用也不同。因此,在施工前应组织包括技术、质量、施工、机械、材料、劳力等相关人员,共同研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反复斟酌,优化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所选择的施工设计或施工方案组织实施。

4、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涉及企业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个操作人员,再加上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的多类特点,决定了现场管理的难度较大。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制定企业自身的管理标准才能保证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加强施工组织的协调管理

协调工作要从技术上下功夫,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配合问题,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首先要全面,掌握各专业的工序和设计的要求,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小到最小。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责任和义务。

6、加强与施工员工的沟通

在实施施工过程中,如果项目管理组织没有充分认识到应该沟通的对象,就会使项目处于风险中,沟通管理是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项目组织的临时性,沟通是项目管理者有效激励的基本途径,同时,沟通与协调也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有效保证。土建工程项目一般来说环境开放,面临着繁重的对外沟通与协调任务。我国土建项目管理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给土建项目沟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是目前处理项目管理中各种矛盾、应对项目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的最重要手段。

7、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即为产品使用者着想;努力实现城市规划的要求,从现实出发考虑长远需要,从技术上解决经营方面的一些问题。建筑施工管理的每个阶段又要面对众多工种、众多学科,要象一个魔方一样将各技术工种、各种建材设备从平面到立面、从时间到空间有机的组织落实到一个工程上。

篇13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水平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地深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以建筑工程的发展势头最为地迅猛,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特别是现场质量管理对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民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控制质量工程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降低工程成本

一、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关乎项目整体施工质量以及进度安排,因此必须结合预先的设计,严格执行,从而最终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以及良好的成本管理和进度保障。具体而言,在现场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两项原则:第一,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建筑施工现场的每一项工作,要根据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有序的现场管理方式,积极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更好地杜绝不合理、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在现有的进度以及成本基础上,要提高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减少资源的浪费,真正保证现场施工的有序和合理性,让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各司其职,并且有效协调各方的利益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第二,成本、质量、进度并重原则。

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对策

1、编制科学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的组成部分之一,施工组织设计是控制建筑施工全局的经济性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是根据施工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工期的要求、施工的复杂程度和建设地点的自然与经济环境等条件编制的。一份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够有效地指导项目部合理地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能够通过较低的投入换取较大的施工成果。所以说,施工组织设计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针对同一个项目,设计不同的施工方案,会在工程造价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应组织包括技术、质量、机械、施工、劳力和材料在内的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共同商定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针对性的编制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认真执行施工方案,当施工方案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时,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对反馈情况因及时检查和调整施工方案,保证施工方案具有科学性、及时性并紧密结合实际,严禁采用假的或套搬的施工方案应付了事。

2、提高施工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

建筑工程管理特别是施工现场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工作,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一线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和安全技能培训,提高防范危险、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与从业人员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施工单位要将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作为日常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3、加强对施工设备及材料的管理

避免施工现场所有材料乱堆乱放的情况出现,对于短时间内用不到的材料可以暂时寄存到别处。对于设备和材料根据施工进度,制定进入施工现场的时间表,并严格执行,既保证设备和材料的及时进入,又防止其在现场大量堆积。其次,根据具体的施工现场的情况,对资源利用率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期实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手段,提高施工效率。再次,对于已经进入施工现场的设备和材料由专人负责维护,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耗。此外,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保工作,防止施工设备或者材料的丢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为了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到防范于未然,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必须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加以重视。在施工现场各方面、各环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例如施工材料的保存不当,可能引起火灾或者爆炸; 各种乱搭乱建,可能由于倒塌造成人员伤亡;施工人员在施工中没有做好安全措施,可能引起人身安全问题等。针对施工现场可能出现安全问题,施工单位应该建立专门的安全小组,由小组成员对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防护方法培训,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为了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进行全方位控制和管理,还应该做好施工现场的“一管”、“二定”、“三检查”。“一管”主要是指在施工现场要由专门部门对施工安全进行管理;“二定”是指制定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预防规范,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机械设备、建筑结构等进行安全检查;“三检查”的主要内容是:1.检查施工人员的安全执行情况;2.检查施工现场是否有违章施工和搭建;3.对安全设备进行严格检查。为了做好施工现场的“一管”、“二定”、“三检查”工作,施工人员在进行每项操作时都应该以安全为前提,做到安全操作,安全管理人员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设施的投入和安全生产制度的严格执行,从而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4、加强施工现场的成本管理

在进行施工现场的管理时不应只强调缩短工期和工程质量,还应对控制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成本管理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确定。首先,要对物资的采购成本进行控制。对主材和大宗材料以招标的形式进行采购,通过招标的形式,来使最低价格透明化,通过各个销售商之间的压价竞标,可以压减掉高于正常利润的利润水分从而得到质优价廉的材料。其次,要对物资的发放环节进行有效地管理控制。物资的发放是以计划任务材料定额为基础进行管理的。物资发放部门应先对生产的工班根据施工的任务量发放材料的品种和数量。并对发放的物资进行台账管理,并在限额发料、使用过程的控制、修旧利废和节奖超罚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从而保证能够有效地节约生产成本。最后,要加强物资的回收力度。要把物资回收的工作与员工的利益相联系,使员工认识到物资回收问题是施工单位的工作,同样也是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如果施工单位的利益受到损失,那么个人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失。加强员工对回收物资的信心,使员工或工班得到实惠,从而解决回收物资与经济相联系的问题。

5、加强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施工现场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质量管理也是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标准。所以,必须制定科学的工程质量标准,并且需要技术的掌握材料的变化情况。坚持预防为主,做好施工过程中前期和中期的控制,将质量管理贯穿于现场施工中,严格检查和控制质量,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达到优良的质量标准。并把质量管理责任制度落实到位,杜绝任何质量问题的出现。

结束语

总之,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效果对于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投资效益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我们则必须对容易发生的问题给予高度警惕,并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在扩展建筑企业竞争空间,强化企业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在不断地探索发现中完善自我,克服更多的难题,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