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相关理论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旅游相关理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村旅游相关理论

篇1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和运营中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村劳动力富足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人力资源的保障,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其次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乡村旅游的繁荣,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旅游业中来说明乡村旅游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经济收益的提升,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农民更愿意参加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去。最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又夯实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农业及其所带来的一切可为旅游所利用的要素,农村劳动力的富足使得农业的发展更加有人力资源的保障,人们更多的参与到农事农活当中,这无形中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创造了旅游资源和发展条件,从而形成一种农民发展农业,再利用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反哺农民、提升农民收入从而促使农民发展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断升高的这么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搭建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的桥梁是极其重要的。以政府为主导,以专业的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为依托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进行宣传,同时出台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政策,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创业和就业指导来搭建农村劳动力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信息渠道和桥梁,帮助农民尽快建立起加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的思想,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2

1983年,格莱夫(Grove)和费斯克(Fisk)将剧场论引入服务业,首次提出服务剧场理论。该理论认为,服务过程与戏剧表演具有极大相似性,剧场构成要素与服务构成要素之间能形成特定的对应关系。旅游业属典型的服务行业,作为备受关注的乡村旅游,其服务过程和戏剧表演之间亦有很强关联性和相似性。因此,分析剧场要素,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乡村旅游服务要素。

剧场要素中的演员与乡村旅游服务中的导游及一线服务人员性质相似,均直接面对客人,在服务质量的好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游客则相当于剧场观众,其旅游经验、知识层次、旅游期望影响着其对旅游信息的处理,从而间接影响其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景区、饭店等游客活动场所相当于剧场前台,其环境氛围对游客感知以影响亦很大;安全部门、管理部门可当做剧场后台,是支持乡村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坚强后盾;服务规范与产品设计则是餐饮服务中的剧本,从源头上决定着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

二、基于服务剧场理论的山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分析

(一)“前台”建设不完善。山西乡村旅游点一般都存在道路狭窄、交通不便的问题,无wifi覆盖也是旅游者抱怨的主要内容,厕所少且多以旱厕为主,这是久居城市的主要游客所不能接受。其次,文体娱乐设施严重缺乏,不能满足游客休闲需求。

(二)“剧场”卫生状况差。住宿方面,一些农家旅馆的布草不能做到一客一换;餐饮方面,餐具往往不消毒,食材处理不到位便端上餐桌,且服务员不注意个人卫生;公共场所垃圾、家畜粪便随处可见,气味难忍。

(三)“演员”技能水平低。乡村旅游基层工作人员基本均为农村原住居民,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其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技能不高、服务品味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求差距较大。

(四)“后台”管理不到位。山西乡村旅游应急机制极不完善,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极不同步。其次,食品安全管理空白,粗粮、野味等是游客的最爱,但这些食材并未经过食品安全检验便进入厨房,加之乡村服务人员卫生意识不强,制作过程难免不卫生,是威胁游客安全的重大隐患。

三、山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改善措施

(一)完善“场景”建设。正如观众对表演场所的设计及整体氛围要求严格,游客对服务场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极为在意,因此,要完善乡村旅游点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首先,要加大投资力度。仅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必须扩展投资渠道,正确引导社会资本来发展乡村旅游。其次,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实施乡村旅游便利化工程。重点突出交通、垃圾污水处理、无线网络等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网络。再次,注重配套设施的内部创新。如客房装修,要充分考虑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既要体现乡村主题,又要考虑高端舒适。事实证明土炕和席梦思床垫可以和谐相处。

(二)提高“演员”技能。山西省旅游局应加快建设“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基地”,聘请相关专家,制定科学、又不缺乏弹性的乡村旅游相关各岗位服务标准,结合“培训班”模式与“上门指导”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同时,相关部门应督促旅游相关企业进行员工日常教育与培训,实现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的常态化、规范化。正如演员要时常练习才能保证基本功不费,只有做到以上所述才能真正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

篇3

乡村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和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以来,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就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热忱关注。尽管已有很多研究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较完善的界定和解释,但由于各个学者研究出发点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做出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各界习惯用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等名词来描述其相关内涵。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有很多种,例如中国旅游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文昌教授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田园生态景观、农事活动、农俗文化的深层次开发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具有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环保等多种功能的旅游形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寇明婷博士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当然还有很多研究人员给出了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对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很有意义。何晓芳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区域,以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用景观生态及生态美原理与方法为游客建立起一个欣赏乡村景观、认知自然、培养与体验生态的旅游环境,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乡村居住的宜人价值、乡村文化的追忆价值与乡村生态的教育价值,并最终使得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尽管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界定,但笔者认为何晓芳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并从规划角度,生态发展角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做了很好的阐述。该表述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科学合理,体现出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一)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现阶段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分析,提出其具有的特点,大致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空间区域布局划分陈文君的《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中根据空间地域上的不同,明确地给出了分类方式,其类型主要有景区边缘型、都市郊区型和老少边穷地区型。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在《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也根据空间上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划分。笔者认为其空间划分中也有一定的经济因素和资源的利用上的考虑,该种划分有利于研究者弄清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那些地域更加合适,其对各个具体地方应用这种空间区域开发有积极的指向性作用。

2.按照经济贡献差异划分云南大学的王静博士在《试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型》中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把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拉动型、农庄经济聚合型、生态经济型、对内联合型。同样的,贺颖华、贺蓓滢在《昆明乡村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探索》中也提到了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景区带动型,乡村组织型,公司农户型,综合开发型。他们针对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一些经济参与者和合作模式给出了不同的分类,但本质上都是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上给予区分的。

3.按照旅游活动类型划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的谢花林在《乡村生态旅游探析》中明确地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大类型,分别是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景观农业),民俗型(民族乡寨,特色村寨)和休闲型。段景春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同样以这种分类方式为要点论述。这种分类方式具有简明和概括的特点,而且从宏观的层面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重点突出了休闲型旅游,很多的研究者在进行论述的时候都会应用到该种分类方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属性是与具体的乡村地区的特性相关的,针对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的学者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都做出了相应的陈述。马勇、舒伯阳在《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一书中指出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基础性、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等特点;章家恩教授的《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可持续性、融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于一体、地域多样性、动态性、可塑性、高效益、低风险、参与性等特点。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定量的研究,例如林刚和石培基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中,根据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界定了乡村生态旅游的6个标准:乡村地域为依托、乡村田园风情为吸引、农业生产活动为吸引、民俗文化为吸引、农家生活体验为吸引、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活动。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整理,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特性虽然很多,但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特点就是乡村性和生态性。旅游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表现形式上具有民俗性和原真性,旅游活动安排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且在现实意义上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经济性等一系列特征。

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模式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和近来生态旅游的升温,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热衷,国内各省市相关的乡村生态旅游得到了极大推动,特别是在一些乡村资源丰富的省份更是受到了极大重视,学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十分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出现很多研究成果。笔者收集到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研究案例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模式

这类文章的研究模式一般包括研究地的乡村旅游的资源现状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根据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这类文献有游茜的《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胡晓聪的《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万幸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湖北省木兰天池官田村为例》、苏珍的《安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初探》《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李晓阳的《打造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对策研究》等。该种研究模式是国内学者较为熟悉的研究方式,但由于学者的研究功力不够等多种因素,不少的文章都浮于解释问题式的回答问题,对理论的延续和加深缺乏相关贡献。

(二)应用相关理论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模式

这里面包括张丹的《柳州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李明月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张禹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以苍南县五凤乡为例》。胡志毅、张兆干在《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中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并描述了“近S形”的总体发展曲线模型。杨兴柱、陆林、王群等人在《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就很好地应用了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决策的8个重要变量。该种模式应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从调查出发,针对具体的案例地进行调研得出相关结论,一般比较有说服力,是比较规范的研究模式,很多根据研究成果翻译得出的研究文章都到国外的顶级期刊得到发表,与国际研究范式较为切合。

(三)引用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对比性分析的研究模式

该种模式把本地区甚至本国的一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国外的一些相关开发经验做一个对比性研究,从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得到很多的启示。例如凌强的《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问题与启示》,和张兵、尹弘的《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对比性研究。其中,邓冰、吴必虎的《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提到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ecotourism,CBET)是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一个新趋势。该种模式走在理论研究前沿,对国内旅游研究方向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我国广大学者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如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社区增权式旅游等多种旅游研究新方向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认知和研究。

(四)利用旅游规划理论和开发手段进行分析的研究模式

部分研究者利用相关的旅游规划开发理念和手段提出很多好的开发模式,如董宁、徐颂军等的《广州乡村生态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探讨》中以广东为例,举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主要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区位优越,可进入性强;旅游产业体系完善;宏观环境良好这几个主要方面。在开发广州乡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者的行为转变,旅游业的相关特性,乡村生态环境以及政府引导、监督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这4个方面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做了探讨,得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些条件和相关模式。何晓芳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详尽地给出了详细的规划原则、规划程序和规划内容。其按照乡村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乡村景观生态设计、乡村服务设施的生态设计和相关社区参与的顺序对规划内容进行了分章节的论述。文章通过分析安吉县禹山坞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和发展目标,以及功能区分和环境容量测量等,提出了该地方的乡村生态设计、相关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设施生态设计以及相关规划保障措施。

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很多的学者都结合相关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问题,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文献都是根据具体的案例来阐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晏磊、詹斌的《关于发展江西乡村生态旅游的若干思考》中结合对江西乡村旅游的分析,明确表示在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乡村文化特色不强,开发存在变异迎合性问题;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等严重问题。类似的,林龙飞、陈辉的《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以阳朔为例》中以缺乏规划、生态项目缺乏、开发无序、缺乏合作和缺乏特色这五个方面总结阳朔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此外,李录堂教授专门从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指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目前存在经营者认识不足、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投入不足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何晓芳、王莉红则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角度指出了国内在该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指出:乡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乡村景观受损现象严重;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于旅游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乡村旅游开发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贡献有限这些问题。通过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当今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整体规划观念和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上运营管理不善和综合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上客源细分不明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上同质性产品过多和乡村特色产品优势不明显;相关的制度规定不健全和旅游人才缺乏等。

六、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展望

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乡村生态旅游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并有效利用了当地旅游资源,在满足广大消费者回归生态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怎样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准确、科学、合理地定位,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提出合理可行的旅游开发策略和对策,既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又让旅游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笔者认为,今后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界定乡村旅游的概念

我们要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其指导意义,尽早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以便在调查、开发和保护当中更有针对性,这也有利于我们在学术上的长足进步。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逐渐形成该领域的科学学科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有利支持。

(二)借鉴国外开发经验

乡村生态旅游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很好应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乡村生态系统设立和社区参与共建等很多方面形成了较多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国外经验借鉴的对比性研究还不是很多,该方面值得进一步加强,让我们可以更好借鉴经验教训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这有利于我们国家乡村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应用定量研究方法

现阶段的很多文章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很可能只是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在规划与开发上需要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便于真正弄清楚乡村生态旅游中各相关要素的主次要关系和决定程度,以便于构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程序和管理决策模型。

(四)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

篇4

引言

20世纪中后期,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或行业的依存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龙头产业和核心产业,并且在它的周围也集聚了一大批相关产业或行业。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1.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供应商、服务机构、与产业相关的公司及社会团体(大学、贸易机构等)在特定区域内,既竞争又合作所形成的地理集中。产业集群并非全新的学说,新古典经济学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对这种现象做出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阿尔弗雷德·韦伯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论文数量逐渐增多,甚至在美国出现了研究产业集群的热潮,一些负有盛名的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量研究成果由此产生,如波特等。

2.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是指由旅游要素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优越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空间地域集聚体,它是旅游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现象,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大量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能够促进区域旅游内聚力的提升和区际旅游产业的和谐共生。

3.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企业和旅游相关企业从乡村文化和乡村资源的特色出发,为满足旅游者体验乡村性的文化、景观和乡村生活的需求而相互结网互动,创新旅游服务的乡村旅游产业链的集群。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最早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钱津研究员在对中国产业集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后提出的。对乡村旅游来说,主要由独特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充足的体验乡村生活的旅游市场需求、配套完善的旅游相关支撑产业、产业链上的企业为满足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活的旅游需求而相互结网和互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等导致产业集群。

二、当前研究内容

1.旅游产业集群。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竞争优势,集群中就业和劳动力分配,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网络和社会资本,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和合作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国外学者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1)在旅游业发达,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的地区的确出现了明显的旅游产业集群现象,用集群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2)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间联系、社会资本等方面,对旅游产业集群企业竞合机制、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和演变以及集群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龙勤在《建立云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簇群的意义与构想》一文中,将波特的集群理论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这是现今所能见到的关于旅游产业集群方面最早的研究;有的学者的针对“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如刘恒江在《上海旅游产业簇群研究》中,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上海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旅游产业集群能有效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各地实施旅游企业集群战略,以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竞争优势,实现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学者重点分析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机理和细部架构,如尹贻梅和刘志高在2003年中国地理学会年会的发言提纲《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中提出,将企业集群战略引入到旅游目的地发展中来,认为这是一种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新的战略模式,并给出了旅游企业集群的定义、分析了旅游企业的优势、讨论了旅游企业集群的构成并提出了发展旅游企业集群的战略;有的学者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带动作用角度分析旅游产业集群现象。如郭荣朝在《物流业与旅游业互动研究》中,阐述了物流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整合对策;有的学者还从创新的角度来对旅游产业集群加以了分析。如麻学锋在其题为《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创新研究》一文中,着重分析了中国旅游产业集群的现状,旅游产业的集聚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时意义,并且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措施。

总的来讲,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界定旅游产业集群并辩证其存在性、研究其形成条件和集聚机制、阐释其形成机制和构成、分析其结构类型和竞争优势等。研究的特点表现为着重于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的应用和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框架的初步构建,在研究方法上相对而言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学科角度。

2.乡村旅游产业集群。钱津认为产业集群将在服务领域遍地开花,由工业产业集群和商贸产业集群向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是必然趋势,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到产业集群化的高度,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平台和更好的产业规范保障。乡村旅游只有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才会获得根本出路,而走向这一条道路,必然会形成新型的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要想更好地发展应注意以下四方面的基本点:一是政府主导,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就是在某一个县、市内开发出十几个甚至是上百个村寨成为乡村旅游点,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不仅应在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在日后的运营当中也应该起到统领作用;二是品牌同质,产业集群不是进行差异化生产,而是追求同质产品生产的集中;三是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形成产业群,必须是乡村能够赚到较多的钱,即有好的收益,要达到这一点,只能是创造条件发展度假型乡村旅游;四是规模适当,太小了形不成产业的号召力和市场的吸引力,也不能超越市场需求去盲目发展。

杨伟容在《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文中,根据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理论与方法,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分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以武汉黄山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刘冬认为随着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链逐渐完善,产业集群模型初步形成。作者顺应上海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上海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策略,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冯静在《贵州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组织模式研究》一文中认为,以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来实现贵州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提高贵州旅游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结论

国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于近几年,目前研究成果集中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研究上面,如旅游产业集群的界定、形成条件和聚集机制、旅游产业集群的结构、类型和竞争优势等,仅有少量的研究涉及集群发展空间布局模式及培育途径、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旅游产业集群的演进、集群内产业间和企业问关系、集群内部竞合机制等方面,对乡村旅游集群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而且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定量研究。再者,由于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较为滞后,政府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度不够,支持力度不足。

参考文献:

[1] Sara Nordin.Tourism Clustering& Innovation- Paths to Economic Growth & Development[EB/OL].http://etour.se.2006-12-21.

[2] Patrice Braun.Creating Value To Tourism Products Through Tourism Network and Clusters:Uncovering Destination Value Chains [EB/OL].http:// /data o ecd /27/3/ 6886079.pdf,2007-12-21.

[3] 麻学锋,吕白羽.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6-8.

[4] 杨竹青.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5):79-81.

[5] 杨伟容.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6] 冯卫红,苗长虹.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7,(5):16-21.

[7] 龙勘.建立云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簇群的意义与构想[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4):43-46.

[8] 刘恒江.上海旅游产业簇群研究[J].上海经济,2003,(5):25-26.

[9] 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Z].2003年中国地理年会发言提纲.

[10] 郭荣朝.物流业与旅游业互动研究[J].物流技术,2004,(10):37-38.

[11] 麻学锋.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创新研究[J].市场论坛,2004,(8):62-63.

[12] 钱津.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J].中国纵横,2005,(12).

[13] 钱津.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及其反贫困意义[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5).

[14] 钱津.产业集群与乡村旅游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2007,(4).

[15] 里白.乡村旅游形成产业群化走势探索[J].经济师,2007,(8):6-7.

[16]] 冯静,邹显强.贵州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组织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09,(5):153-156.

篇5

在追求“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的目标下,旅游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趋势不可阻挡,乡村旅游本身具有自然生态性,其发展也必然要求生态化、低碳化。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和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归纳与总结,对低碳乡村旅游界定如下:低碳乡村旅游是指将乡村旅游“低碳化”,是乡村旅游与低碳旅游的综合,即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本着低碳经济的理念,使用低碳技术和相关政策措施对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宣传倡导低碳理念,让旅游者在旅行中自觉减少碳排量,实现高效低耗的乡村资源利用和最小化的乡村社区环境损害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

(二)低碳乡村旅游的内涵

低碳乡村旅游与传统乡村旅游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低碳乡村旅游是具有低碳体验和教育功能,以减少旅游活动中碳排放和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为基础,重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乡村旅游模式的构建

(一)低碳乡村旅游模式构建的理论

1.循环经济理论是必备的理论基础。低碳乡村旅游注重资源再利用、关注环境、倡导节能减排,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入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可持续重复利用的方法来缓解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循环经济在低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是通过清洁生产、资源再造、环境修复等途径,形成旅游业与乡村产业循环体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体系和构建低碳保障体系,实现乡村旅游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多赢的战略目标

(二)低碳乡村旅游模式构建的路径

低碳乡村旅游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且需要乡村农户、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推进。具体模式可参见图1。

三、低碳乡村旅游模式实施的方法

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形式,是国内旅游中的一匹“黑马”。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面向低碳经济,以积极的姿态,学习现有的低碳示范区,引导乡村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实施低碳乡村旅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应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共同宣传乡村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多做公益广告,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其了解低碳旅游,促进公众在乡村旅游中主动进行绿色消费,践行低碳旅游,追求低碳生活。

培养旅游者与农户的低碳旅游意识,营造低碳乡村旅游环境。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乡村农户是低碳乡村旅游氛围的营造者,低碳乡村旅游模式落实到实践中并取得可观效益,最关键的就是要使活动主体,即旅游者,和乡村农户自觉树立低碳旅游意识。乡村旅游目的地可利用多媒体、广告牌及宣传手册向广大旅游者广泛普及低碳环保理念,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从饮食、住宿、交通、购物及娱乐活动等方面自觉购买使用含有低碳性质的商品和服务。

篇6

一、乡村文化旅游相关理论

(一)RMP(昂普)理论吴必虎认为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指导、产品为核心,将资源经由市场转化为产品,解决旅游开发中无效旅游产品供给过多、结构性过剩及旅游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必须基于这一理论进行乡村文化旅游的分析,包括资源赋存现状、文化旅游市场、现有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实现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体验经济理论体验经济突显人本性、情感性、体验性和个性化特点,可以将其引入到乡村文化旅游之中,强调旅游者本身的参与性和融入性,探索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和旅游产品,为乡村文化旅游带来全新的思路和机遇。

(三)产业融合理论厉建新提出在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要加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等产业的链接和融合,形成“旅游+”的综合新产能。

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剖析

(一)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速度慢、规模小当前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然而开发利用率相对偏低,缺乏完善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尚未打造出成熟系统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没有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文化产品的内涵挖掘不足在现有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于文化产品的内涵挖掘明显不足,没有使旅游者深入体验和感受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难以真正感受到文化旅游深层次的满足感。加之当前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定位不高,存在资源简单整合、产品相似度大的问题,无法形成强劲的竞争力,并缺乏精品开发的理念,无法满足旅游者体验至上的需求。

(三)相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村文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停车位明显不足、公共交通班次较少,卫生环境整体较差,餐饮配套相对粗劣等现象,无法使旅游者感受到良好的旅游体验,对地方的整体形象也大打折扣。

三、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一)整合资源,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竞争力1.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要注重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开发,打造高品质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使游客能够更好欣赏体验到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资源,立足于传统的文化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和宣传推介,启动旅游产品品牌,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合理策划,利用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内容,如:雷州的妈祖文化、宜兴的陶茶文化、汤山的温泉文化等,形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旅游效应。2.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要对当地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采用以路串点、以路联景的策略,将乡村文化旅游路线进行串联,打造古村旅游文化带、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养生度假基地、民俗文化廊道等特色景点和项目,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旅游路线,并充分利用线上旅游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和链接,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取乡村旅游线路及周边配套设施信息。3.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乡村民宿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风情、慢生活体验,尤其是物美价廉的优势,日益受到市场热捧。据相关机构调查,超过1/4的游客出行愿意选择民宿。随着乡村民宿业态的不断演化升级,也催生了多种服务业态,促进了游乐、娱乐、度假、康疗、养老、体育、教育、环保、生态农业等多种产业发展,综合带动性极强。在具备条件地区,应制定乡村民宿专项规划,统筹布局和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4.开发特色精品旅游纪念品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旅游者,使旅游者在参与当地特色文化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和领略乡村文化特色内涵,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精心制作的旅游纪念品。

(二)融入政府、企业、民众的合力1.政府要加强开发宣传推介政府要在全域乡村文化旅游中占据先导地位,进行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并积极引入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大对乡村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介。同时,要在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加大乡村文化旅游环境设施的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环境设施的整体提升。2.企业助力投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政府和企业要通力协作,进行旅游推介会投资项目的招商引资活动,打造优质文化的旅游产品,并带动区域内其他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3.加强民众服务意识要增强当地民众的服务意识,加深对当地特色乡村文化的理解度和接受度,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当地民众综合素质,营造出良好的旅游氛围,提高民众服务技能和水平。

(三)打造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乡村旅游文化产品1.实现“文化+旅游+工业”的融合,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区可以选取当地工厂企业作为工业旅游示范区,联动食品产业、旅游产业,形成食品加工观光区、食品制作品尝体验区、生态文化休闲区的产业链条,较好地提高工业旅游示范区的品牌知名度。2.实现“文化+旅游+农业”的融合,打造农旅一体化园区可以将当地农耕文化与旅游文化元素相链接,打造农旅一体化园区,并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加强旅行社与旅行平台的合作,使旅游者能够在农旅一体化园区享受到旅游、果蔬采摘园、农耕体验园、住宿等过程,深入理解和体悟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3.实现“文化+旅游+教育”的融合,形成研学旅行模式可以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形成研学旅行线路或研学旅行教育基地,让学习者通过观光、参与、体验的方式,加深与当地文化的亲近感。

篇7

海口乡村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优美的热带自然田园风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丰富的海洋渔业旅游资源,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都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标准与要求,海口拥有270个旅游单体,7大类,22个亚类,50个基本类型。其中,自然资源87个,占总数的32.2%,人文景观183处,占67.8%。国家5级旅游资源单体两处,分别为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级7处,主要有凤生香草园、绿枫山庄、琼崖云龙改编旧址、侯家大院等;三级旅游资源单体34处,以东寨港乡村公园为代表;二级及其以下等级共228个。总的来说,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储量大,类型比较齐全,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多,旅游资源布局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特色鲜明,地域组合较好。

目前,海口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有1255个,可作为乡村生态游点开发的有270个,已推出3条成熟乡村生态游线路,分别是火山休闲徒步游、乡村农家乐游、渔家乐生态游。初步具备接待条件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点约28个,年接待市民游客突破70万人次。主要有美兰区演丰镇乡村主题公园、凤生香草园,秀英区火山泉休闲农庄、南海休闲农庄、绿枫庄园,琼山区本立村、龙连村、加乐湖村、南畴村、田心村,龙华区新坡、文山村等。近期还将重点培育10个乡村生态旅游点,中远期将打造50-100个乡村生态旅游点。近几年,海口乡村旅游景点接待的外籍游客的数量有所增加,乡村旅游渐渐趋向国际化。因此如何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外国游客的水平是提高海口市乡村旅游整体接待和服务质量、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形势需求,而且这个需求随着海口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会变得越来越急迫。

二、当前海口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要指的是现在在海口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工作的服务人员、渔家乐和农家乐的经营者、服务者等。近期笔者对海口最受游客喜爱的10个乡村游景点,海口火山泉休闲农庄、龙鳞村、世外桃源养生度假区、绿色乡村世界―龙泉香园、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等景点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针对300名乡村游从业人员,我们统计了他们的年龄、性别和学历教育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乡村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超过70%的从业人员学历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不到5%。在调查中,只有龙泉香园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些培训,90%的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由此可见,乡村游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培训少。90%以上的从业人员对英语一无所知,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只有很少的地方有一些英语标示,大部分都没有英文的介绍。

2.乡村游从业人员女性偏多,占到60%。由于乡村游主要是服务行业,从业的人员中大部分以女性为主。外出务工人员中,以男性偏多。从性别结构来看,农村实际从业者女性偏多,而在外务公人员中男性较多。

3.近年,由于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中较高文化素质的中青年人员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大学生返农比例过低,致使乡村游从业人员结构配置呈现以下特点:女劳力多、年龄偏大者多、文化程度偏低者多,无技能者多。

4.许多乡村游景点经营者存在小农意识,注重短期效益,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欠缺。在乡村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专业层次低、专业结构单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深、不透,指导能力不强。

5.由于从业人员的受教育背景、英语学习基础以及个人语言学习天赋和积极性等不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海口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水平非常低。

6.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各区县旅游局每年都组织培训,但内容大都集中在如何提高餐饮制作、卫生水平以及一些简单的服务接待礼仪培训,针对接待外国游客的英语口语培训和西方禁忌礼仪常识等培训存在盲区。

三、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措施

1.建立旅游英语培训班。为了海南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海口市旅游局可以和各高校外国语学院合作举办旅游英语培训班,来自海口附近乡村旅游景点的从业人员可以参加培训。各个外国语学院可以安排英语教师和一些外教进行授课,内容包括常用旅游英语口语、跨文化交际、西方礼仪等相关英语知识课程。也可以建立培训基地,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的培训方法,确保培训质量。同时抓好宣传,积极深入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动员、组织有志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参加培训。

篇8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in Hebei Province

ZHAO Rui-jun,WANG Lan-hong

(School of Tourism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industrial cluster would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By applying the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in Hebe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tourism plann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in tourism industry,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dustry cluster; regional tourism; Hebei province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有观光、度假和体验等性质的旅游活动。河北省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多年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统一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河北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质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诸多问题日益显现,如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效益低下等。探索河北省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经济形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也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实践领域将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起初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发现旅游业同样出现了产业集群现象,而且呈现出与制造业不同的特征与规律,因此利用较成熟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成果也逐渐增多。旅游业发达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旅游产业集群现象,这说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助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从国内外经验来看,产业集群化是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利用产业集群理论对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指导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集群和旅游产业集群

1.1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概念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他把产业集群定义为: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特定地区,形成的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1]。从此,大量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现象,如产业集群的特征、竞争优势、形成因素、演进规律等。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对产业集群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部分学者认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

1.2 旅游产业集群

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理论能否应用于旅游产业的研究有很多争论,但很多地方的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空间集聚明显、产业联系紧密的特点符合产业集群的部分特征,因此旅游产业集群逐渐成为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Porter[2]指出:旅游产业的集群效应非常明显,建议国家和地区应把旅游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他同时又把与旅游相关的集群――加利福利亚葡萄酒集群作为实际集群的案例引用。Jackson等[3]对澳大利亚区域旅游集群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理论非常适用于旅游业,尤其是区域旅游的发展。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从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特征、竞争优势、形成条件及集群内部企业竞争与合作机制、集群演进规律、政府在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明显的竞争优势。学术界对于旅游产业集群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本研究将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企业和支撑机构在特定地理空间聚集,为了共同目标而分工合作,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集聚体。

2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乡村旅游业大部分是由中小企业甚至个体户来主导,其存在资本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信息渠道不畅、市场竞争力弱等比较劣势,而形成产业集群则能带来如下竞争优势。

2.1 外部经济优势

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后,众多乡村旅游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共享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劳动力供给和培训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从而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集群在精细的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协调运作,成员企业越来越完善的精细组织结构使集群内企业的配套成本降低,而改善后的配套环境又吸引着更多的企业进入集群,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集群的外部范围经济效应[4]。

2.2 成本优势

以产业集群模式发展乡村旅游,能使诸多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集聚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各主体近距离接触交流,减少信息搜寻成本;而彼此间长期合作竞争,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则有利于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使企业间交易顺畅,有利于降低包括企业谈判成本及合同执行成本等交易成本。因此,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乡村旅游目的地获得成本领先的优势。

2.3 区位品牌优势

乡村旅游企业由于资本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无力打造自有品牌。以共生性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却可以克服单个企业无力承担巨额广告费用的弊端,利用集群整体的力量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树立区位品牌,从而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受益。

2.4 创新优势

旅游产业集群中,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必须创新。在较小地理空间内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迫使它们必须不断地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顾客在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程度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集群具备较好的创新环境。企业地理上的集中使得人际间的接触和交流密切而频繁,从而利于各种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和传播扩散,形成知识溢出效应,激发集群创新[5]。

3 从产业集群角度分析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不完善

很多乡村旅游景区(点)由于“条块分割”,形成了部门与地方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分散经营的格局,景区(点)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关联企业不能协调发展,使产业链上的各环节被局限于各自区域之内,无法协调运作,大大增加了各种成本,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进程。尤其是很多地方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这种人为限制竞争的手段严重制约了不同地域间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协作,不利于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3.2 缺乏统一规划,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作为一种集聚经济现象,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旅游地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及交通条件等紧密相关。河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地理位置分布上相对分散,景点间相距较远,加上有些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交通不够发达,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再缺乏整体规划,必然导致各地乡村旅游景点各自为战,呈散点式发展,影响产业集群的生成,从而无法实现集聚效应。

3.3 企业之间无法形成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

产业集群内部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可以提升整个集群的竞争力,从而使其成员企业获益。但乡村旅游企业进入门槛较低,低水平重复投资较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6]。另外河北省的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仅仅局限在观光层面上,缺乏度假休闲类项目,影响了旅游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以上两方面原因造成乡村旅游企业间的联系较弱,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专业化分工网络无法建立。

3.4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

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是集群发展的动力,但乡村旅游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较弱。企业进行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并承担很大的风险,而模仿费用低、风险小,因此有些企业选择快速模仿而不是以新产品取胜的发展之路。模仿这种“搭便车”现象使得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往往创新企业还来不及享受创新带来的利润,就会陷入模仿者激烈的恶性竞争中,挫伤了企业的创新意识。企业创新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素质旅游人才短缺;二是企业规模小,缺乏创新资金;三是与教育培训和研发机构缺乏合作[7]。

3.5 缺乏产业集群中介机构

产业集群中介组织的主要功能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河北省各地乡村旅游产业缺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金融机构、民间风险投资机构不足,使企业融资比较困难;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短缺,影响到集群产业市场的正常秩序;人才市场落后,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信息服务、创业咨询服务等严重滞后,这些对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4 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加快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

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区域旅游整合阶段,要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壮大必须推进旅游资源与产业管理一体化,整合邻近资源,塑造整体优势。针对条块分割、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需要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建立统一的事务协调解决机制。如可以成立县级旅游发展联合会,对涉及不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组织协调,要求各乡镇旅游企业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建立旅游企业合作网络,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搭建平台[8]。

4.2 实现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由于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差异比较大,要充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须树立“大旅游”观念,对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出整体规划,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旅游业发展龙头,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并以旅游精品与品牌为基础,加强资源整合,引导同类产品区域聚集,以增强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9]。

4.3 建立乡村旅游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合作网络

首先要调整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把传统单一的观光型产品逐步转变为休闲度假型与体验参与型的旅游产品,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的长度。其次应建立促进乡村旅游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如为当地乡村旅游企业提供交流的会议场所、定期安排座谈等,使大家有机会聚集到一起,交流信息、洽谈生意及合作项目[10]。

4.4 增强集群和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如果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消化吸收能力差,必然会导致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影响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集群组织一方面需要增强企业的创新理念,营造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如帮助企业引进高素质旅游人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连续合作等。

4.5 加快乡村旅游产业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为乡村旅游企业提供各项专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是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一项有效途径。集群内要建立和完善的中介组织主要包括以下3类:一是为企业提供信息沟通、技术交易、融资担保等的咨询公司、信息公司、风险投资机构等;二是提供各种沟通和协调服务,促进生产要素流通的经纪组织,如商标、税务、人才交流中心等;三是各种评价审查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8.

[2]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7-91.

[3] JACKSON J, MURPHY P. Cluster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4)1018- 1035.

[4] 沈中印.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政府与政策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66-20667.

[5]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33-343.

[6] 张 雯,段大娟.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672-6673,6750.

[7]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理论解释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93-205.

篇9

(一)乡村旅游定义

自1996年开始,我国部分学者针对乡村旅游所下的定义不下30种。其中马波(1996)、王兵(1999)、熊凯(1999)、郭焕成(2000)、杜江和向萍(1999)等学者给乡村旅游下的定义被广泛引用。刘荣栋、碧愚溪(1998)、何景明(2002)、诸保金(2002)、李立华(2002)和应瑞瑶撰文专门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和探讨。概括来说,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纯乡村旅游,例如农家乐等;广义的乡村旅游概念则是包括名山大川、小城镇旅游在内的准乡村旅游。严格意义上来说,位于城市近郊、远郊的地域范围存在的观光型农业也应该属于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业提供了包括农场参观、农业参与、绿色旅行及生态旅游等在内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

(二)共生理论与跨行业合作内涵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在1879年提出,用以指不同种属的生物生活在一起。随着生物学以共生关系研究生物进化工作所取得的突破进展,共生理论逐渐被引用到社会领域,用以分析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存在高度倚赖关系的共同体。

近几十年来,运用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成了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由袁纯清著的《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一书中说:“一般意义上说,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在袁纯清归纳的共生理论分析基本结论中提到:合作是共生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共生并不排除竞争,不是共生单元自身性质和状态的丧失,而是单元自身性质和状态的继承和保留;不是共生单元的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生关系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关系,共生关系的发展实质是共生体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有效产生、交换和配置等。这种共生理论给企业采取跨行业合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企业的跨行业合作营销就是一种共生单元的共生现象。所谓跨行业合作营销,是指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通过同一商业项目、同样的目标受众群体联系在一起,以资源互换、整合、捆绑等为主要营销模式,相互取长补短,在合作各方不另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与营销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达到多赢。在跨行业合作营销中,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生物界的的生物体成员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一样,为了实现各自的可持续发展而彼此进行资源的共享与融合,形成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使企业获得长远健康发展。因此,将共生理论引入企业的跨行业合作营销,以求以最小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乡村旅游跨行业合作可以理解为旅游经营实体与其他行业,相互利用本行业现有资源与对方进行买卖合作的行为。跨行业合作的特点是不局限在本行业,需要跨领域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跨行业资源为市场带来新的盈利模式。

二、共生视角下跨行业合作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意义

(一)在开拓新市场方面

相对于同行企业的直接竞争关系,不同行业间的企业一般不存在直接的以利益争斗为基础的竞争关系,而且通过跨行业合作可以使企业通过与合作伙伴的消费群体的零距离接触,既开辟了新市场又大大节约了开发费用,获得事半功倍效果。

(二)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结构、开发新产品方面

随着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任何行业的企业都不可能对消费者任何细微的需求时时洞察秋毫。通过嫁接外部资源弥补企业缺憾,不断优化产品功能的合作就有了可能。当旅游企业发现市场机遇时,可以联合有关的企业、媒体等共同打造和推广一种产品和服务,最快捷地满足顾客的潜在需求,告别“有心无力”的局面。这样,企业的专项投入既小又不用负担那些平时无法利用的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节省了成本,还降低了竞争风险。

(三)满足消费者一站式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方面

一般地,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不是一项一项地进行的,而是按照自己的需求组合进行群组化、系列化消费。比如,在到某个景点旅游消费时,消费者还会想到与旅游相关的景点特色美食、住宿、购物、其他娱乐等内容。这就给旅游企业进行跨行业合作营销提供了理由。这样,企业才能适应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最大满意的服务。

三、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广西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在全国而言处于突出位置,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的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呈良好态势,而且广西的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从全国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和广西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比较。

(一)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帮助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增加农民收入,吸纳剩余劳动力,其集约化、规范化的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做强做大乡村旅游,可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旅游业这一现代化的新血液,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将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发展提供可持续性的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经济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认定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通知》,评选出沂源县、张家界、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等38个县(市、区)为乡村旅游示范县。据统计,2012年10月截止,我国开展的乡村旅游有8万多个,经营业户有170多万家,收入超过2000多亿元。乡村旅游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底,广西14个地市县共有各类大小乡村旅游经营实体景点约2500多个,2004年至今,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景点达34家:如北海田野生态农业旅游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村休闲农业旅游区和宜州市刘三姐乡流河社区马山塘屯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巴马瑶族自治县、阳朔县、恭城县和灌阳县。自治区级的农业示范点达115家。这些示范点和示范县的年接待量都达到了5万人次以上,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从2011年至今,已经评出了30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29家。

2004年9月18日,广西桂林、贺州及广东的广州等6个城市共同签署了《无障碍旅游区共同守则》,正式开启了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无障碍旅游。泛珠三角经济区指包括珠江流域在内的周边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湖南、江西、云南、海南、贵州9省、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作为泛珠三角经济区合作重点的旅游合作,六市无障碍旅游区开启了旅游合作的新篇章,为广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据统计测算,2012年,广西乡村旅游业为本省提供了5万多人的就业岗位,直接服务乡村旅游产业的人口达20多万人,分布于14个地市60多个县的250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游客总量达两千多万人次,全年乡村旅游直接总收入超过3亿多元人民币。

在广西境内,拥有众多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就2012年全年,广西在国内旅游者目的地比例中占比33.5%。(见表1)

2013年的“十一”黄金周,广西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较大幅度地增长,其中,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经营场所更是呈现出一片异常火爆的景象。特别是在今年7月,广西召开高规格的旅游发展大会,积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并完善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之后,广西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广西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经营场所异常火爆。南宁市的八桂田园、凤凰谷、乡村大世界等规模较大的乡村游景区均人满为患,垂钓娱乐、摘菜采果等成为游客们的主要娱乐内容;桂林市的阳朔、龙胜、兴安、恭城、资源等主推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县(自治县)接待游客数也大幅度增长;在贺州市昭平桂江生态园、富川秀水状元村和神仙湖景区、钟山十里画廊、八步临贺故城等10个乡村旅游景点今年国庆期间共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这些农家乐项目不仅丰富了游客的假日生活,对拉长广西旅游产业链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如此强劲和广大的现实需求,广西各乡村旅游景点和企业应该坚定跨行业合作的信心。

(三)乡村旅游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跨行业合作的有利因素分析

1、乡村旅游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广西的乡村旅游实体普遍经营规模小,分散,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产品和服务项目总类单一,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供给结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行业内部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多元化经营意识。同时大多数景点缺乏有效的宣传促销手段和渠道,很多景点无网页,只有极少数景点有自己的主页或网站论坛。在利用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方面,广西的乡村旅游企业实体也比较少,据统计,目前以广西旅游为主题的淘宝卖家在淘宝网上共有1523家,涉及乡村旅游景点的卖家仅有81个,仅占5.23%。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乡村旅游实体企业经营惨淡,每年都有大批乡村旅游景点因游客少而停止营业。

(2)虽然在小长假期间各景点都出现了供不应求、游客爆满的情况,但对于广西消费者和旅游实体企业而言也是存在弊端的一种畸形消费现象,从长远来看,对乡村旅游景点不利。因为瞬间的爆发的消费需求,景点难以完全满足,产品和服务跟不上,在这种严重供不应求的冲突中,顾客的抱怨与投诉在所难免,进而影响了景点的声誉。对景点的宣传和未来经营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消费者在这种畸形的消费过程中,难以实现满意消费,不好的旅游体验也会影响其下次重游的决策。探讨如何把瞬时需求合理分摊到非节假日,实现双赢局面这是目前旅游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3)在非旅游旺季,各乡村旅游景点的宣传各自为战,在没有行业协会的组织下,某些有实力的景点仅仅局限于各类传统媒体渠道和网站渠道来实现吸引游客上门。即时有旅游行业协会,也未能真正体现团结一致对外的合作局面。平时周末,各景点面对着庞大的出游群体,未能真正主动出击把握机会。因此,各旅游企业实体如何到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中寻找需求,有效转化需求为现实消费,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乡村旅游企业有有必要实施跨行业合作,侧重解决在非节假日里,把潜在的旅游需求尽可能的释放出来,这对于消费者和景点而言都是双赢的局面,消费者在舒爽的环境中消费,满意度不会低,而景点经营者也解决了淡季业务不足的尴尬局面。

2、实施跨行业合作的有利因素分析

(1)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因为乡村旅游符合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和健康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收入提高,家庭车辆保有量的增加、在道路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和重大假日免费通行政策的支持下人们对举家出游意愿的爆发式增加、未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十分巨大。

(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化合作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行业间对于互惠合作的认可和支持得到提高。

四、乡村旅游企业实施跨行业合作的对策分析

共生理论下企业跨行业合作是各方是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信任、相互独立的基础上,通过事先达成协议而结成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因此,企业跨行业合作营销的成功是需要一定基础条件的。具体归纳为:1、清醒的合作认识;2、真诚的合作态度;3、可行的合作计划;4、正确有效的执行合作。乡村旅游企业基于以上4个条件实施跨行业合作,成功的机率会更大些。针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本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广西乡村旅游企业实体实施跨行业合作的一些对策。

(一)乡村旅游企业实体应寻求或建立专业的策划团队

两两行业或企业的合作,需要有一个由相关参与的行业的若干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需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热情周到的服务精神。其主要负责制定合作计划,有效的执行行业合作具体事项,并代表行业进行沟通联系,对有旅游需求者在旅游活动方面提供预订、接待、服务和跟踪反馈工作,完成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最终达成供求一致为核心的商业合作。这样的团队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可以自己建立,没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以到市场中去寻找,现在各类合法的旅游中介比比皆是。建立或者聘请一个专业团队,在成本支出方面也要考虑,毕竟作为经营者还是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的,利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问题。

(二)积极开拓与各类企业和团体组织有效合作渠道和方式

乡村旅游企业实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团队或者通过市场第三方进行市场调查,对市场上潜在可以进行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团体组织实体进行分析,探讨可行的合作方案。毕竟这些单位和组织,存在着大量的需求者,有单位统一的需求,也有单位中分散的个人需求,如何把这些潜在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到景点消费,这就是有效开拓合作渠道和方式问题。有效合作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如与移动通信运营商、企业、学校及车友会等组织合作,需要让对方或相关负责人得到相应的实惠,才能把合作渠道开拓成功。

(三)借助互联网,有效开发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促进景点旅游产品信息有效宣传和销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搜索引擎、微博、微信、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已经被互联网用户广泛使用,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高速传输的时代。乡村旅游景点及相关的旅游产品生产商与旅游需求者之间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方向和主体的限制被打破并重新定义。乡村旅游实体,想要旅游需求者通过百度、谷歌等超级搜索引擎、或是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刷新微博和微信就能够轻松快速地获得他们想要的旅游产品信息,新开发的旅游产品与服务能够得以迅速有效地进行宣传和分销,旅游实体应该主动出击,但是互联网是个大概念,乡村旅游企业实体需要具体分清哪些是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按照现阶段的实际,与旅游专业类网站论坛运营商及淘宝等在线电子商务运营商合作,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办法。因为专业类旅游网站和淘宝网等电子商务类网站传输速度快,覆盖面广,费用低廉和使用便捷等优势,已逐渐成为信息传输的最主要网站之一,同时也是游客和旅游企业的首选信息支撑平台。

篇10

(一)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的典型特征

首先,乡村旅游市场以距离城市远近划分游客群体。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是依托于景区或城市周边景观进行开发的,因而现阶段乡村旅游旅游者以靠近旅游目的居多,远距离旅游者相对较少。其次,乡村旅游出游率相对较高。由于乡村旅游目的地一般都距离城市较近,而且交通比较便利,方便城市旅游者出行,城市旅游者可以利用闲散的时间到乡村旅游目的地畅玩,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花费的资金相对较少,对很多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成了城市旅游者高频次的旅游去处。最后,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之当前很多城市居民都面临着较快的生活节奏,工作压力较大,在这一背景之下很多城市居民都选择在周末或节假日到乡村散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享受难得的恬静生活。而乡村旅游目的地正是凭借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成了城市旅游者的主要去处,因此,未来乡村旅游市场前景仍然十分巨大。

(二)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核心要素

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要以市场营销理论作为指导,当前市场营销理论对于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影响主要是通过乡村旅游企业发挥作用。当前乡村旅游企业非常注重市场营销,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随着当前乡村旅游目的地竞争的更为激烈,乡村旅游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就必须提升市场营销水平,让更多的旅游者了解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与推荐的核心因素有:

第一,营销主体。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开发过程中会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可能被一个组织完全垄断,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涉及旅游企业、本地居民和服务人员等,这些都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的重要主体,要想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和特色就必须注重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工作,并明确营销对象和主体的职责。

第二,营销客体及内容。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营销模式,其所涵盖的营销内容非常广泛,乡村旅游目的地包含了目的地区域内的所有旅游企业相关产品,营销对象不能只是一个旅游企业或旅游产品,而是应该将目的地所有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都囊括进来,通过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获利的也不可能是一个企业,而是整个目的地所有的相关利益主体[1]。当前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要想提升营销效果,就必须在前期进行系统调研和资源整合,这样才能够提升营销效果。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包含旅游目的地的价值和形象营销以及潜在的旅游优势,同时

还要包括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各种协调配套措施和旅游产品及相关服务,通过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活动,能够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市场份额,刺激潜在旅游者产生消费行为,进而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营销工具。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需要运用恰当合理的工具才能够提升营销效果,营销工具就是将营销对象的相关信息与乡村旅游理念传递给消费者的途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为营销工具使用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手段,营销工具恰当合理的运用能够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效果,而能否合理利用营销工具也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乡村旅游用户潜在偏好的转向及其特点

乡村旅游目的地所具备的美学价值不仅对乡村旅游主题定位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也成为乡村旅游吸引用户的重要影响因素,乡村旅游用户潜在偏好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偏好实用性和信息价值

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旅游用户潜在偏好逐渐向实用性转变。旅游者在出行之前会结合自身的旅游经验和旅游体验,对乡村旅游目的地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设置一个期望值,而实用价值就是从心理角度出发,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综合评价,会通过对比所获得的产品服务与期望值得出评价结论,如果乡村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没有达到旅游者的期望值,那么旅游者的实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就会认为乡村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服务没有满足自身的需求,进而会降低旅游者的满意度。而旅游者所关注乡村旅游目的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旅游目的地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保障能力;二是旅游目的地服务基础设施和配套措施的便利程度;三是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卫生条件、环境承载能力、线路设计;四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乡村旅游的消费价格,这些因素都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用户潜在偏好转向的影响因素。对于旅游者而言,通过乡村旅游能够使旅游者的个人阅历得到增长,而信息价值是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效率和效用的集中反映。旅游者的信息价值是对乡村旅游目的地信息要素的综合评价,主要包含乡村旅游目的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健全情况,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准确度,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信息传播速度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程度等。

(二)追求身心体验的获得

当前旅游者非常注重追求身心体验的获得,同时也成为旅游者潜在偏好的重要转向,如果需要通过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获得情感享受和心灵体验,其主要影响因素包含吃、穿、注行、游、娱等多个方面[2]。此外,旅游者的情感价值还受到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旅游主体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导向,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等等。从旅游者心理体验角度看,每一次到乡村旅游目的地出行都存在相应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包含社会风险和心理风险,其中以心理风险最为突出。其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安全可靠性,乡村旅游目的地能否体现放松心情的功能,乡村旅游目的地能否实现旅游者自我实现功能,乡村旅游目的地服务者对于旅游者的态度,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潜能等,这些都会对旅游者的心理价值产生影响,如果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目的地评价的心理价值越大,那么,旅游者就越有可能到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

(三)对付出旅游成本的衡量

对于旅游者而言,出游成本也会成为用户潜在偏好的重要导向,旅游者到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成本的高低也会影响旅游者是否决定前往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为,旅游成本价值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资金成本。对于旅游者而言到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游玩、娱乐都需要付出一定的资金,这样才能够获得相应的服务;二是时间成本。无论旅游者到乡村旅游目的地一日游还是多日游,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才能够获得相应的服务和感受;三是精力成本。旅游者到乡村旅游目的地游玩会支出各种精力,而精力损耗程度也会影响乡村旅游用户潜在偏好;四是体力成本。体力成本与精力成本相对应,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都会耗费一定的体力,因此旅游者在前往之前必然会考虑体力成本,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用户潜在偏好导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推荐策略

乡村旅游目的地推荐策略主要针对的是潜在用户,这些旅游者已经具备了出游动机,但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具体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旅游者会有针对性地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各种营销活动进行了解,而这种营销活动就成了影响用户潜在偏好的影响因素。用户潜在偏好导向会直接决定用户行为,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推荐策略应该将用户潜在偏好导向考虑进来,特别是随着当前旅游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乡村旅游目的地推荐策略选择上要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确保推荐策略能够与用户潜在偏好导向有效融合,进而激发旅游者前往乡村旅游目的地。

(一)基于用户偏好建立营销数据库

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数据库建设可以从目标受众和潜在旅游者数据库和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数据库两方面入手。目标受众和潜在旅游者数据库建设。乡村旅游开发企业应该购置先进的设备,聘请专门的人才组建专门的团队,针对目标受众和潜在旅游者进行信息收集,进一步提升数据库建设效果。结合乡村旅游目的地推荐策略具体需要,将目标受众和潜在旅游者的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出行目的、旅游偏好、旅游满意度、受教育程度、乡村旅游目的地平均花费、乡村旅游目的地出行频率等相关数据收集到数据库之中[3]。同时在新媒体背景下,目标受众和潜在旅游者会在新媒体空间留下很多数据痕迹,而这些数据痕迹就是目标受众和潜在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数据,对于这些数据的收集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偏好。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一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对旅游者在乡村旅游目的地产生的个人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的数据作为主要收集对象,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基础。二是要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在数据整合分析过程中要辨别数据的真伪,并定期对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数据整合找到提升数据质量的方法,进而确保提炼出来的数据更有针对性。三是要对数据进行系统挖掘,要结合提炼出来的数据,对目标受众和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偏好进行掌握,并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四是要动态的调整乡村旅游目的地推荐策略,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对推荐内容和推荐途径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信息推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数据库建设。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应该对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所需要的所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进而为乡村旅游目的地推荐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依据,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乡村旅游目的地推荐策略制定上能够对不同的目标受众群体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大数据结果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群体推荐不同的信息内容和产品,通过数据库的建设有效地避免了以前对所有客源人群使用同一品牌和同一推销策略的弊病。基于数据库的分析数据,了解用户潜在偏好,进而可实施有针对性的推荐策略,实现了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推荐。同时也可以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意见带头人”,可以广泛邀请各类新闻媒体记者、旅游者代表、新媒体社区中的活跃用户、市民代表前来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考察,进而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设施、服务水平进行全面的认知和了解,通过亲身感受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宣传和旅游品牌形象的“代言人”。

(二)采取积极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

当前很多旅游者对于乡村旅游认识还停留于浅层次,这也影响了旅游者前往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积极性,降低了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偏好,因此,应当采取更为积极的营销策略,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特点和特色主动的推荐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服务和活动有更为全面的认知和了解,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进而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

品牌策略。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对旅游者的潜在变化会产生重要影响,乡村旅游目的地应该打造个性化的品牌,进一步突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和特点,增加乡村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情感附加值,进而激发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同时独特个性的旅游品牌也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具有更高的辨识度,更容易被潜在旅游者所接受和认可。

产品策略。乡村旅游目的地在产品策略选择上应该围绕用户潜在偏好展开,只有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和服务与用户潜在偏好契合,才能够激发起用户潜在的旅行动机。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在产品设计和活动开发上要对乡村旅游潜在用户的心理偏好和行为偏好进行全面了解,争取打造出来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活动符合潜在用户的预期,进而更好地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

价格策略。当前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的主要是城市旅游者,这些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消费水平,同时前往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次数也较多。但对于乡村旅游目的地而言,应该采取较为稳妥的低价策略,通过低价方式赢得稳定的市场,同时也不会让城市旅游者感到厌烦,也有助于扩大乡村旅游市场规模,提升乡村旅游市场档次。

篇11

(一)信阳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端,处于中国东中部人口密集区的中间位置。河流众多,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水资源充沛;地势南高北低,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等多种地形。信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特别适合植物生长,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到35.2%,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信阳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信阳毛尖、皮影、南湾鱼、华英鸭等特产知名度较高,为信阳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基础。

(二)信阳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信阳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信阳市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点有56个,农家乐片区达10个。其中,新县和商城县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平桥区郝堂村、负忧睡仙桥村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美誉,并成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市有11个村入选河南省“美丽乡村”创建试点,5个村进入了河南省特色旅游村名录,22个村进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016年,国家旅游局与9个部委、单位共同制定并印发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信阳市共有125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信阳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因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加之政府大力支持和民众积极参与,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购物游、以采摘为主的亲子体验游、以农家乐休闲为主的度假游、以温泉为主的疗养游、以青山绿水为主的洗肺游、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民间艺术游、以品尝信阳土特产的养生美食旅游等旅游形式。但在管理制度、基础设施、旅游产品等环节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转型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过程中,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旅游生态化转型指的是为适应当今环保要求,旅游业在发展上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道路。信阳乡村旅游生态化要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满足农民生活与生产的客观需求,还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用长远的眼光发展农村经济。

(一)生态化是信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空间环境为依托,利用乡村各类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人文与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生态性是其根本特性。生态化发展信阳乡村旅游,不仅突显乡村旅游的核心就是感受原生态的人文和自然,还强调了乡村旅游的环保功能和教育性,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参与者的环保意识。生态化转型对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合理利用资源,f调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为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但现阶段信阳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旅游业的经济带动力,忽略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害,这些“反生态”问题恰恰是在破坏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束缚了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化转型是信阳乡村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现实需要

乡村生态旅游是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助力。在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使农村传统的产业结构向低碳型优化和升级,促进乡村聚集经济的形成,加速实现由乡到城转变。信阳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依托乡村自然、人文等资源,实现旅游特色化发展,形成不同类型的旅游特色小镇,为新型城镇化打开新的路径。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转型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信阳市政府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在生态化转型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生态管理方面不够完善。一方面,执法和监管部门缺少处罚和惩戒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旅游经营者和参与者的依据,导致其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生态评价体系不足,使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发展缺少评价依据,易造成乡村旅游经营者瞒报谎报当地生态水平,不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

(二)环保和生态服务意识不足

旅游经营者与参与者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服务意识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转型的重要保障。但因为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参与者环保意识薄弱,他们肆意开发利用乡村资源,对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信阳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依然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心态搞旅游,任意砍伐树木、随便搭建棚屋、排放污水、捕捉野生动物;大量游客借助各类机动交通工具涌入农村,造成废气排放量增加,污染空气,产生噪音;有的游客只顾自己休闲娱乐,在农村乱摘乱踩乱扔,破坏乡村优美环境。其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品低,缺乏专业服务技能培训。他们大多是农村留守老人、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生活自由散漫,意识不到生态服务保护的重要性,不仅不制止游客的乱摘乱踩行为甚至还会鼓励参与,对乡村旅游环境的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服务设施缺少文化认同

l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最根本特征。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原生性的乡土文化和原始性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乡村所以保留的旅游资源的乡村性多寡,决定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也决定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大小。信阳的乡村要发展旅游,吸引接纳更多的城市游客,必然要修建建筑,摆设摊点,开辟索道等等,但在开发中一味迎合城市旅游者的喜好,也使乡村性渐渐缺失。例如,有的农家改造自家房屋开办“农家乐”,在修房时偏向西方风格,模仿城市建筑形象,使乡村气息被弱化甚至同化。有的乡村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乡村习俗被 “商品化”、“舞台化”,使乡村文化被扭曲,失去了乡村旅游特有内涵及价值。

(四)产品形式单一,缺少生态型旅游产品

当前信阳多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形式单一,缺少创意,游客参与体验性不强,有明显特色的生态性旅游项目更是少之又少。农户在经营思路上主要强调实用性、经济性,经营模式雷同,娱乐项目相似。旅游活动主要围绕“爬爬山、摘摘果、钓钓鱼、吃吃饭、打打牌”等项目展开,旅游体验仅局限于“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没有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教育功能,没有发挥其对游客生态意识的培养作用。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对策建议

(一)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完善乡村旅游管理制度

为促进信阳市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市政府可结合信阳乡村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对开发和经营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旅游景点和项目立即叫停。可建立“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的环境保护押金返还制度,对造成环境污染而不能消除影响的旅游企业,视损害程度给予经营者扣除押金、罚款甚至停业处理。

(二)以生态文明理论为依据,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培训

信阳市政府为了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工作,进一步提高乡土旅游人才素质、能力,已经多次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培训内容上还是缺乏相关生态意识、生态化服务的内容。此类问题应当引起政府的重视。首先,在教育和培训中注入生态服务理念。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是发展趋势,乡村旅游能否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只有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乡村旅游的生态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其次,将旅游服务与生态服务结合起来。乡村旅游生态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与服务相结合,让游客不仅能体验到质朴原生的乡村景观,还能接受生态教育和文化熏陶,提升乡村旅游的功能和层次,真正发挥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文化性内涵。

(三)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建设乡村旅游生态型服务设施

坚持和谐观念,遵守低碳发展,提高整体素质,是完成乡村旅游生态化建设的最新要求。信阳乡村旅游要实现生态化转型应该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采用生态科技,供应低碳环保商品,不断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例如,旅游区建筑材料和设施尽可能实现多次利用,发电可采用沼气、太阳能等再生环保资源、挖建蓄水池盛接雨水循环利用;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游客节约水电;开通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率;多设立环保标语提示牌等。

(四)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核心,打造生态化乡村旅游产品

通过深度发掘乡村风土人情和文化资源,设计和开发一批文明、健康、自然、质朴生态化旅游产品,帮助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形象。在产品形式上,加强乡村自然景观、风土人文资源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智慧产业的结合,寻找多种表现形式;在保持乡村本土环境和生活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内涵的建设;延长旅游产业链,利用乡村土特产增加增加购物项目比重;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项目,增强游客的体验经历,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提高餐饮、住宿等旅游收益。

篇12

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1.1 研究假设

社区归属感(sense of community,SC)是现代社区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指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彩,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单菁菁,2005)。社区参与(community involvement,CI)是指在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等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当做旅游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参与的主要影响因素(陈钒,2009),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与社区参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菁菁,2005;陈钒,2009)。Cicognani(2008)研究了美国、意大利和伊朗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同社区归属感的关系,发现美国大学生的社会参与程度、社区归属感和社会福利水平普遍较高,社区归属感与社会参与具有正相关关系。丁凤琴(2010)认为,个体对社区的喜爱、依恋和投入越强烈,就越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反之,社区参与下降。据此,研究提出第一个假设:

H1: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旅游获益(personal benefit from tourism,PBT)是指居民所在社区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的收益,以及居民家庭和个人从社区旅游业发展中获得的收益(汪侠,2010)。本研究中的旅游获益是指居民家庭和个人从旅游业中获得的收益。有研究认为,社区归属感与旅游发展态度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说明社区归属感越高的居民,越是支持发展旅游业(赖彦任,2008),从而旅游获益也越高(Keogh,1990),对旅游业及旅游者也更为欢迎(Murphy,1983;Pizam,1994)。因此,本研究提出第二个假设:

H2:社区归属感对旅游获益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旅游社区参与主要受到旅游的社会经济等方面获得的收益所驱动(Wang,Fesenmaier,2004),旅游社区居民的旅游获益越高,其社区参与越积极。Kenny等(1998)认为中介效应是一个因果链——中介变量由自变量引起,并影响了因变量的变化。为检验社区归属感是否存在通过旅游获益对社区参与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假设:

H3:旅游获益对社区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1.2 量表设计

社区归属感(SC)、旅游获益(PBT)及社区参与(CI)是本文理论模型的3个潜变量,不能直接测量,必须设计相应的量表。基于相关研究文献,选定3个分量表,11个问卷题项。其中,参考Goudy(1990)、McCool和Martin(1994)以及单菁菁(2005)的研究,社区归属感(SC)量表设计5个问卷题项:我喜欢这个社区(村)(SC1);我和社区(村)中很多人是好朋友(SC2);如果条件允许,希望长期住在本地(SC3);非常关心社区日常事务(SC4)及如果搬离该居住社区会感到很留恋(SC5)。借鉴杨兴柱(2005)、冯淑华(2007)的成果,社区参与(CI)量表涉及4个题项:您所在社区(村)自主管理(CI1);您所在社区(村)居民的参与意识(CI2);您所在社区(村)居民参与决策(CI3);您所在社区(村)居民与投资者实现利益共享(CI4)。旅游获益(PBT)量表参考Ko等(2002)的成果,设计2个问卷题项:个人职业与旅游业的关系(PBT1);家庭成员职业与旅游业的关系(PBT2)。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67,分量表社区归属感、旅游获益和社区参与的α系数均高于0.70的建议标准,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信度,观测变量效度可靠。

1.3 理论模型

结合前文研究假设和观测变量选定情况,本研究理论模型如下: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域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全县国土面积 188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5.71万,是世界著名的竹子之乡、中国白茶之乡、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996年进入浙江省小康县行列。安吉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拥有3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并有世界最大的竹子主题公园和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抽水蓄能电站资料来源:安吉县人民政府.安吉概况[EB/OL].http:∥/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473,2011-02-18.。近年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逐渐成为浙北著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201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11亿元,占当年全县GDP的26.96%资料来源:安吉统计网(http:∥/)数据整理。

2.2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对理论模型中的观测变量展开形成调查问卷的题项。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案例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旅游获益和社区参与展开调查,使用乡村居民易懂的语言,如“很不好、不好、一般、好、很好”和“强烈反对、反对、一般、同意、非常同意”等,按赞同或满意程度由低到高分别赋值1~5分;第二部分为受访者人口统计学特征调查,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等。课题组成员于2010年10月,在安吉县天荒坪镇进行入户问卷调查,采取现场填答现场回收方式。一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58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使用SPSS 13.0和AMOS7.0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2.3 中介效应检验

目前,检验中介效应的方法很多,MacKinnon(2002)建议直接考察“自变量X到中介变量M的路径系数a”和“中介变量M到因变量Y的路径系数b” 检验中介效应,如果两条路径系数的乘积 ab≠0,就代表a和b都不是0,说明M是X和Y的中介变量。本文采用MacKinnon方法检验理论模型中的中介效应。

3 数据分析

3.1 描述统计分析

受访居民人口特征主要表现:年龄主要集中在31~50岁之间,共336人,占60.2%;男性300人,占53.8%,女性258人,占46.2%;有243位受访居民从事旅游业,占43.5%;初中学历(240人)和高中学历(198人)共占到78.5%,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者仅78人(13.9%);从事个体旅游经营的最多,有198人(35.5%),务农的有171人(30.6%),旅游公司职员48人,仅占8.6%;只有210户居民家庭月均收入为1001元~3000元,占37.6%,月均收入在3001元~5000元的和5000元以上的家庭数量基本相当,各有147户和146户(见表1)。同时,量表各个题项的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2。

3.2 问卷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问卷测量的可靠性,它反映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计算问卷测量信度时,多采用Cronbach’s a系数(简称a系数)。a系数越接近1则信度越高。一般而言,a值≥0.70时,认为其内部一致性较高,属于高信度;0.35≤a系数

4 研究结论

旅游地居民既是旅游地发展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也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蒋依依,2008),因此,居民是旅游地发展必须正确应对的重要议题之一。培育乡村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增加旅游获益和提高社区参与能力,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坚持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探讨乡村旅游地这三者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 乡村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旅游获益和社区参与模型是一个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模型中社区归属感是外生潜变量,旅游获益是中介潜变量,社区参与是内生潜变量,观测变量有3组共11个,3个潜变量间存在3种假设路径。研究显示,理论模型假设H1、H2和 H3全部得到实证支持,所建理论模型可以接受。

(2) 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其直接效应(0.48)远远高于通过中介变量旅游获益对社区参与的间接效应(0.55×0.27),说明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的直接影响最大,但通过旅游获益产生的间接影响也应受到重视。这进一步说明提高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培育居民社区归属感,如促使居民喜欢居住社区和关心社区日常事务等,二是通过增加居民的旅游获益,如建立居民个人(家庭成员)职业与当地旅游业的良好关系。此外,按照社会交换理论,只有满足旅游地居民的真实需要,居民旅游获益才会增加,旅游业发展才会真正得到居民支持。因此,乡村旅游发展重视培育居民社区归属感和增加旅游获益,可以有效弥补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不足,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3) 乡村旅游地居民旅游获益包括居民个人职业与旅游业的关系(PBT1)及家庭成员职业与旅游业的关系(PBT2),其标准化因子负荷分别为0.83和0.72,说明乡村旅游地居民对个人职业与旅游业的关系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家庭成员职业与旅游业的关系。因此,乡村旅游发展要重视居民个人职业成长及建立个人与旅游业良好的合作关系,要大力吸引居民从事旅游业以提高旅游从业居民的比例(调查中比例低于50%),同时重视建立居民家庭成员职业与旅游业的关系,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运行。

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的影响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议题,本研究仅引入旅游获益一个中介变量,是否还存在其他的中介变量及其影响程度尚待探讨;此外,本文以乡村旅游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所得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类型旅游地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观察。为增强理论模型和研究结论的普适性,这些不足都是后续研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Cicognani E,Pirini C,Keyes C,et al.Social Participation,Sense of Community and Social Well Being:A Study on American,Italian and Iranian University Student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8,89(1):97-112.

[2] Goudy,Willis munity Attachment in a Rural Region[J].Rural Sociology,1990,55(2):178-198.

[3] Kenny D A,Kashy D,Bolger N.Data analysis in social psychology.In D.Gilbert,S.Fiske,and G.Lindzey(Eds.),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4thed.,pp.233-265)[M].New York:McGraw-Hill.1998.

[4] Keogh B.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17(3):449-465.

[5] Ko D W,Stewart W P.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resident’s attitud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5):512-530.

[6] MacKinnon D P,Lockwood C M,Hoffman J M,et al.A comparison of methods to test mediation and other intervening variable effects[J].Psychological Methods,2002,7,83-104.

[7] McCool S F,Martin S munity attachment and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4,32(3):29-34.

[8] Murphy P E.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f Decision-making Groups in Tourism Cente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3,21(3):8-12.

[9] Pizam A,Milman A,King B.The Perceptions of Tourism Employees and Their Families Towards Tourism: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J].Tourism Management,1994,15(1):53-61.

[10] Wang Y C,Fesenmaier D R.Towards understanding members’ general participation in and active contribution to an online travel community[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6):709-722

[11] 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4):401-413.

[12] 丁凤琴.关于社区情感的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0(7):23-27.

[13] 杨兴柱,陆林,王群.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运用[J].地理学报,2005(6):928-940.

[14] 冯淑华,沙 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3):616-624.

[15] 蒋依依,王仰麟,成升魁,等.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理论[J].生态学报,2008(4):1786-1793.

[16] 赖彦任.温泉地区居民社区意识与观光冲击认知对观光发展态度之研究:以台东知本温泉与红叶温泉地区比较为例[D],台北:台湾辅仁大学,2008.

[17] 单菁菁.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1-132.

[18] 陈钒.城市居民的社区意识与社区参与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19] 汪侠,甄峰,吴小根,等.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驱动因素——以广西阳朔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0(5):841-851.

篇13

1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现状

1.1资源现状

资源禀赋理论[1]表明,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设计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对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资源概况见表1,其旅游产品的资源优势突出,拥有自然、文化、社会等旅游产品资源247处[2]。

1.2市场现状

绵阳市近4年乡村旅游产品市场概况见表2。从2011年到2014年,围绕着特色文化、生态、民俗、风情等主题,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总收入及年接待量不断增长,年总收入达到了277.26亿元,年总接待量达到了2821.86万人次,增长率在波动中达到了35.11%和15.46%。与区位和资源相似的区域相比,绵阳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市场需要进一步拓展,乡村休闲旅游路线和实体产品需要开发打造。

2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主要问题

1)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设计单一且分销渠道狭窄。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供给主体主要为农户,其分销渠道狭窄、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技术缺乏、产品相对单一[3]。产品的分销主要靠口碑和网络宣传,但大多数经营户又未涉入网络宣传[4]。绵阳市的乡村休闲旅游活动主要有赏田园和吃美食等,度假村类型以观光型和休闲型为主,缺乏能够体现乡村休闲旅游特色的产品设计,绵阳市现有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见表3。2)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大多数乡村休闲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卫生设施还处于原始状态,休闲场所环境不够理想,景点的解说、标示、急救服务、金融服务系统等不够规范。这些问题会使人们不愿意参与乡村旅游活动,会影响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3)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规则。由于农业的季节性特点,乡村旅游也具有非常鲜明的季节性和市场需求不规则性特点[5]。调查表明,绵阳市在2006年的3个黄金周里共接待了游客239.23万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9.76亿元,分别占全年总量的26.45%和14.98%;2007年的3个黄金周共接待了游客313.49万次,旅游综合收入达了11.88亿元,分别占全年总量的30.04%和13.59%。黄金周期间接待的游客大部分是本地一日游,游客集中在黄金周和小长假,其余时段较少。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缺乏专业人才,没有与时俱进、紧跟市场需求,管理者理念落后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浪费了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中的农业资源。

2.2形成原因

1)政府和旅游业经营管理者对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策划力度不够。开发者没有进行合理地规划和传统农耕文化的消失使文化活动现代化且单一,难以让旅游者找到放松身心和回归自然的感觉。经营管理者由于缺少市场意识、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掌握不足、没有关注旅游者的需求等原因,使游客的乡村休闲旅游愿望难以实现。政府的管理力度不够,并未起到引导作用,这使得传统农耕文化活动逐渐减少。2)“二元经济”结构[6]不利于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完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城乡分化,城市依靠公共财政积累获得了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拥有良好、完善、可供旅游业使用的设施;农村由于长期缺乏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各种基础设施奇缺,这对完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乡村社会的经济边缘化,即基础设施比如供水、供电、排水、通讯等相对落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接待设施及旅游产品都处于较低水平,只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难以满足游客大规模、高层次、多样化的需求。3)农业的季节性特征使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没有得到延续。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使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和市场需求不规则性的特征。不同季节的游客人数不同,这浪费了农业资源。经营主体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产品服务落后、宰客现象时有发生等原因使游客不可能驻足并重复购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3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实践路径

3.1乡村休闲旅游主题

3.1.1多元化游憩式度假村产品

基于绵阳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设计多元化游憩式度假村,多元化游憩式度假村产品设计见图1。多元化游憩式度假村让游客在住农民家的同时还能吃农民自产自制的绿色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参加各类活动、获得旅游的体验与身心的放松。

3.1.2中西方文化结合式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结合中西方乡村休闲旅游的特征,借鉴、融合西方有价值的地方,以广大年轻人与部分中老年人为市场,设计农庄式观光旅游产品,中西方文化结合式休闲旅游乡村产品设计见表4。

3.1.3野外拉练式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野外拉练不仅能提高青少年独立生活和应对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乐观的心态。目前,绵阳市及周边的野外拉练式休闲旅游产品供不应求。经营者可以利用多山复杂的地势设计野外拉练式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在有完备保障措施的条件下开展定向越野、野外实地训练、跳伞等活动。野外拉练式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会受到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消费者的关注。

3.2打造精品路线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更多地体现在文化与景区的结合上[7]。设计的关于少数民族风情和三国文化旅游的5条精品路线如下:(1)少数民族风情路线,绵阳—北川羌族文化区—报恩寺—白马人山寨—王朗—绵阳,此路线加强了游客对羌族生活的了解;(2)古蜀道文化走廊路线,绵阳—富乐风景区—七曲山大庙—剑门关—李白故里—绵阳,此路线使游客更好地领略到了绵阳厚重的文化底蕴;(3)汶川地震遗址旅游路线,绵阳—北川地震遗址—绵阳,此路线能让游客产生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想法;(4)绵阳精品旅游路线,博物馆—中华科学家公园—科学城—戈家桃林—绵阳,此路线使游客领略了科技城的魅力;(5)三国文化旅游路线,西山公园—富乐山公园—梓潼北伐演武遗址—古瓦口关,此路线让游客体验了三国文化。

3.3创新实体产品

3.3.1观光果园产品

绵阳位于成都平原,地势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大,土壤为南方红土,适宜种植亚热带水果如柑橘、柚子、甘蔗、草莓、荔枝。观光果园以水果旅游为主题,突出了特色,引起了消费者的兴趣和消费欲望[8]。当果园的水果成熟时,可以设计观果、摘果、品果等系列活动来吸引游客,游客可以亲自采摘、品尝、加工水果。游客可以开展骑车、烧烤野炊等活动,还可以举办京剧和禅道等活动来吸引有这方面爱好的游客。

3.3.2科技观光旅游产品

科技观光旅游产品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的小型农、林、牧生产基地,在生产农副产品的同时又给旅游者提供了游览场所。绵阳科技较发达,可在周边地区建立专业的农林创新种植基地,如蔬菜高新技术创新园、外商投资园和吸引游客目光、向游客普及了基因知识的西南科技大学实验基地和仙海生态旅游区。

3.4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实践保障措施

首先,政府主导与民间配合相结合[9]。政府应重视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协同旅游、农业、林业等部门对绵阳市辖区内各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进行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确保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其次,健全体系,统筹全局。政府及相关机构管理人员应当建立健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涉及到的政策体系与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立一套以政府为引导、企业集团和社会为主体的完备体系来与优美的自然风景相匹配。最后,调动乡村休闲旅游地居民的积极性[10]。先从绵阳当地居民入手,调动其积极性,采用广告、公共传媒等营销手段来进行推广,逐渐提高绵阳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闻名于四川省甚至全国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品牌。

4结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与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实践路径紧密相关,更与实现各区域内的小康社会密不可分。虽然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资源丰富,但是与临近的成都等相似地区相比仍发展滞后。绵阳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应遵循多元化的游憩主题、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实体产品的设计理念,并以此开展实践。

作者:龚姝颖 沈忠明 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周金堂.要素禀赋与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J].农业考古,2007(3):25—26.

[2]赵秋泉.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08.

[3]宋增文.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6):217—220.

[4]粟路军,黄福才.服务公平性、消费情感与旅游者忠诚关系:以乡村旅游者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3):46—47.

[5]马治鸾.成都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与升级新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203—207.

[6]顾婷婷,严伟.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4):132—137.

[7]王文瑜.旅游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4):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