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篇1

篇2

安徽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砀山县又位于安徽省最北端,该地区小城镇发展呈现出滞后于其他地区的明显特征。 

1.1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砀山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增长后劲不足;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质量和效益都不太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深加工业发展不足,优势资源转换不多;企业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大企业、龙头企业少,只能依靠中小企业维持着经济发展;地方财力十分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城镇和升级产业。简单地说,砀山走的是一条农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之路。随着农业弱质性的进一步显现以及农副产品特别是水果市场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一发展的低效性已经暴露出来;同时,随着周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一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1.2要素资源短缺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尚处在原始的资金、技术积累的阶段,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由于发展相对落后,砀山的要素资源积累能力低。2003年,砀山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位居全省61个县市第46位;人均财政收入不足百元,位居全省倒数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2194元,仅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才、技术短缺。全县工业企业中,科技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其中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1O多人。产业结构的表面合理性掩盖了产业结构深层次的不合理。按当年价计算的砀山县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1995年的54.7:25.4;19.9调整到2003年的45.7:22.6z31.7符合世界模型的一般规律,有其合理性。但深层次地看,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带来深层次的质量提高,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较长、附加值较高的对工业经济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制造业比重过低,仅为19.78。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的技术基础薄弱,主要为由第一产业延伸出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效益低下,主要是个体经营的小规模服务业,功能局限于每月传统的固定时日的简单集市贸易,辐射范围也仅是城镇附近的乡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呈现出要素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低度的特征。 

1.3城镇化水平低下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开发强度偏低,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也较小。2003年底,砀山县城市化水平约为20.6,远低于全省水平。由于产业、技术与人才的集聚度不够,小城镇功能薄弱,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较弱目前由于砀城小城镇核心度低,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较松散,呈现小城镇与乡村发展相对均衡及城镇体系结构等级弱化的特征。因此,小城镇发展带有明显的农村集镇特征,仍处在缓慢的城镇化积累的初期阶段。另外,由于教育支出不足,小城镇中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城镇化水平存在着质与量的低下。 

2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不足 

2.1中心城市经济薄弱 

区域经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如果中心城市竞争力强将有利于其集聚周边的要素资源,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经济及产业腹地,一旦其要素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强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否则,缺少中心城市辐射,区域经济就有可能被临近的城市所覆盖蚕食、分割。 

2.2推动发展的动力不足 

砀城小城镇发展不仅内部动力不足,外部动力也相当匮乏。尽管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有政策上的倾斜,每年有定期相应扶贫款的财力支持。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这些资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足以使经济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一方面,尽管经济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小城镇的发展仍然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与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区域经济中经济同构现象严重,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往往限制在少数技术含量低、有资源利用优势的项目上,造成乡镇企业的发展缺乏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推动力。 

2.3基础设施的制约 

城镇物质空间环境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容量与空间。而目前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的巨大缺口是制约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以交通设施水平发展为例,在砀山县范围内无一条高速公路通过。而作为刚起步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对对外交通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2.4逆向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是经济,而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工业发展普遍力度不足。工业企业的低层次组织不仅使小城镇对周遍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力缺乏吸纳力,甚至小城镇中的一部分居民也亦工亦农,呈现不彻底的城镇化的倾向口]。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向周边乡村地区的经济辐射还相当肤浅,城镇化的推动力也十分有限。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呈现出一种逆向趋势,砀山县由于经济落后,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流人经济发达地区谋求职业,他们每年带回的资金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在集镇中买地建房,发展个体经营的服务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人才与资金在推动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3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措施 

3.1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02年的39左右,比世界平均城镇化率提高的速度快一倍多,但是目前还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方面测算,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由此将创造大量的新兴城镇市场,给城镇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小城镇首要的基本职能是为农村非农业经济活动提供场所,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挖掘经济发展的潜能,以此为可能出现的跳跃式发展做好准备。 

对于砀城,它首先缺乏明确的投资项目和吸引力,无论是乡、镇的或县的决策者,对其未来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缺乏具体的设想,并且认为发展的困难和阻力都相当大。因此,在规划中将小城镇发展条件划为三个层次:(1)优先建设县域中心城市,使之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县域城镇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重点发展中心镇。选择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镇,逐渐培育为新的中心镇,使中心镇成为所在辐射区域的产业、经济的核心,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3)合理发展一般镇,因地制宜撤并乡镇,引导一般城镇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3.2基础设施的选择性建设 

由于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往往受到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瓶颈的制约,因而在城镇化初期全面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网络是不现实的。鉴于有限的投资能力,只能对基础设施的各项缺口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度作出分析评价,着重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区域中宏观基础设施骨架的构建,以使小城镇在未来发展中保有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的可能。 

在砀城县域规划中,县域交通网的规划建设与城镇体系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和建设时序上相互协调,并适当超前;建设与城镇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城镇之间的快速联系干道;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拉动经济发展。近期拓宽与连霍高速相联接的101省道;远期与周边地区相协商,建成与商毫、连霍、京福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快速干道。 

3.3城镇体系的合理规划 

经济落后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的松散及小城镇间孤立、单向的经济联系不利于城镇化的进程。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政策要求将小城镇建设纳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强小城镇在村镇地域的经济、技术、政治、人口、信息等的集聚。因此,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首先需要培育自身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利用资源的稀缺性发展特色产业,谋求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使在区域中拥有多向经济联系。恰当的职能分工和产业互补有助于区域小城镇化进程,也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区域环境。 

砀山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可分两步走。 

篇3

作者简介:潘汤水(1964―),男,浙江景宁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065-03

1 景宁县经济林资源

景宁县位于浙南中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7.5℃,年均降雨量1 626mm,比较适应经济林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林基地,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全县经济林面积4 074.6hm2,蓄积24 071m3。

1.1 地类构成

根据2008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统计,景宁县经济林地类由乔木林、竹林、灌木经济林3部分构成。其中乔木经济林面积2 684.5hm2、蓄积24 071m3,分别占经济林面积的65.88%、蓄积的100%;竹林42.3hm2,占经济林面积的1.1%;灌木经济林面积1 346.9hm2,占33.02%。

1.2 树种构成

经济林乔木树种类面积2 684.5hm2,占经济林面积的65.88%;灌木树种类1 346.9hm2,占33.02%,竹类42.3hm2,占1.1%。在各经济树种中,厚朴面积最多,为1 516.9hm2,占经济林面积的37.23%;其次是茶叶,面积840.4hm2,占经济林面积的20.63%;第3位是板栗,面积764.1hm2,占经济林面积的18.75%。经济林各树种面积构成见表1。

1.3 生产期构成

乔木经济林、灌木经济林面积4 031.4hm2,占经济林面积的98.94%。乔木经济林、灌木经济林生产期以盛产期为主,面积1 822.6hm2,占45.21%。乔木、灌木经济林各龄期面积构成见表2。

2 景宁县经济林发展存在问题

2.1 规模化程度底

现在大部分经济树种林地比较分散,规模化程度底,体现不出规模效应,无法开展专业化生产,较难形成品牌效益,农民知识水平底,难以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知识。

2.2 龙头企业

现有经济林产品采收、分级包装、储藏保鲜、零星链物流以及初加工企业经营规模偏小,管理粗放、效益较低。由于龙头企业小,体现缺乏规模化龙头企业带动和知名品牌的支持,初级产品比重很大,产品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很低,产业效益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2.3 科技含量不足

2.3.1 良种苗木缺少

近几年来,景宁县经济林产业发展较快,营建经济林基地面积逐步增加,但经济林良种缺少,扩大培育技术缺乏,培育苗木基础设施滞后,经济林良种苗木生产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林产业大发展的需要,如全县培育良种板栗苗木只有约2 000株,而全县市场需求量达30 000株。

2.3.2 重视造轻管理思想

相当大地方和农民受到“重视造轻管理”思想束缚,对经济林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认识不足,缺乏自觉发展和经营意识,普遍存在“只种不管”或不会管、不想管的现象。

2.3.3 科技普及不足

经济林科技普及覆盖面不广,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服务措施没能及时跟上去,导致栽培管理技术滞后,如景宁县现设5个镇,16个乡,1个管理区,2个国有林场、1个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全县254个行政村,而每年只开展1次林业科技宣传,并且只到重点乡镇,或者举办1~2次专题讲座,只邀请几十人参加。

2.4 林业合作组织较少

近几年来,全县经济林产业发展迅速,但林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根据了解,全县林业合作组织在数量和规模上,远远滞后于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因现有林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发挥在推进经济林产业化经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5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景宁县经济林产业发展来源农民、企业自筹、财政补助等3方面,而财政补助标准偏底,如厚朴、菜竹、干水果等,连片造林的补助4 500元/hm2,零星种植经济树种只赠送苗木,导致投入标准偏底,远远不能适应经济林快速发展的需求;在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上习惯平均分配,“撒芝麻盐”,投资效益不明显,回报率低;经济林产业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林木林地抵押贷款等融资体制不完善,社会和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受阻。

3 发展景宁县经济林的对策及建议

3.1 严格执行“五化”标准

在发展经济林产业时,严格执行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农民知识化等“五化”标准。

3.2 培育经济林产品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把培育状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经济林产业的工作重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自身优势和特色,着力提升壮大和培育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种植业主,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规模效益。此外,要积极鼓励支持国有、外资等企业、专业大户、种植业主当龙头,力争在基地建设、储藏保鲜、加工等方面抓一批典型,推动经济林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还需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引进实力雄厚、技术和管理先进的大企业加入到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当中来。

3.3 科技进步和创新

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加强技术推广和科研攻关工作,通过强化科技支撑,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比如可以通过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提高经济林高效优质管理水平;通过层层建设示范样板,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加大经济林科学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及推广力度,努力提升产业效益;建立和完善县、乡、村技术服务体系,在基层建立经济林技术推广站和技术服务站;开展经济林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基地建设、果品采收、储藏保鲜、加工销售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形成等。

3.4 建立和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加大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力度,充分重视其在经济林产业化经营中的协调、指导和服务作用。组建专业协会,在规模集中的重点乡镇村、龙头企业组建不同类型的与基地农民紧密结合的专业合作组织;加大典型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力度、宣传力度和推广力度;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另外,要不断创新组织形成、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指导经济林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同时,加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3.5 财政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方可有效保障经济林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大对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科技推广、示范样板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开展创建标准化果园建设,引领经济林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支持特色经济林专业合作组织承担的发展建设项目,并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济林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健全给予立项支持。对经济林龙头企业的种植、养殖及经济林产品初加工贷款项目,各类投资主体营造的木本粮油经济林以及种植、养殖及初加工贷款项目,农户和职工的营造林与经济林产品加工贷款项目给予林业贴息贷款扶持。

参考文献:

[1] 景宁县林业局.2009年3月景宁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报告[R].景宁:景宁县林业局,2009.

[2] 王万有,苏广宁,雷丽萍.彭阳县经济林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63~64.

篇4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各级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由于投入不足,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大多已超期服役,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导致抗灾能力明显下降。

1.2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

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双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巨大差别,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割裂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农业和工业产品价格巨大剪刀差的存在,导致农产品价格低廉,束缚了农业经济发展。而农民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应有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1.3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4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

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水平很高,而当前我国许多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2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循环农业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3加快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篇5

要更好地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信社应积极拓展创新支农路径,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农信社应实现“自我突破”

农信社要想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必须加快自身发展。

(一)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农信社应简化贷款手续,重申信贷纪律,对新系统的业务操作加强培训,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增强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举办服务礼仪培训班,树立优质文明服务理念,提高优质文明服务质量;加强网点环境建设,提高服务效率。

(二)科学加强经营管理

要增强资金实力。一方面农信社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存款组织力度,增强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的资金实力;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把小额农贷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结合当地实际推出新的贷款品种,满足多种贷款需求。同时注重发展消费信贷业务;要提高资产质量。农信社在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的同时,严格执行贷审分离和贷款“三查”制度,规范贷款操作,强化贷款营运监控,切实防范新增贷款风险。同时要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便农信社评级授信,为贷款创造必要条件。

(三)形成企业发展合力

农信社正处于改革后期的发展阶段,在竞争能力、服务手段还落后于同行业,还有待于政府出台相关的各类扶持倾斜政策,协调与各中介部门的关系,降低中介收费标准,帮助农信社增强支农发展后劲,积极推介优质项目和优质客户,把农信社真正办成老百姓自己的银行,办成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的银行[1]。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走差异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之路

农信社拥有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信社正处于股份制改造阶段,在加快推进股权改造的同时,从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及自身转型方面看,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差异化经营的问题。就是把人力、机构、费用、技术、品牌等诸多方面的配置向与自身服务能力相匹配的业务、客户、产品方面倾斜,应由主要针对农户生产性、消费性周转贷款,转向支持农业科技发展,集中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生产等结构调整方面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力,形成比较优势。二是专业化经营的问题。应在管理、战略、文化、服务、产品、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专业化的经营,力争让品牌影响力走在市场前列。专业化经营既是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也是适应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农村贫困,农民增收缓慢,导致农户抵押难、贷款难的问题仍较普遍。农信社要围绕提高金融产品供给效率这一目的,按照不同类型的产品特点,加快金融服务改革、开发和发展,构建多元化、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此外,要从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增强农业产业生产后劲,激活农业存量资产,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出发,开发农民房屋、承包地、林地、荒山、采矿、商标等抵押贷款产品,提供方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2]。

(三)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信用建设是发展农村信贷的基础。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薄弱状况,应加快农村资产评估、担保公司、征信登记等金融中介机构建设,建立一套针对“三农”特点、行之有效的定价机制,并开展农信评估、担保、评级工作,让农户树立起信用观念[3]。还要抓住在中西部地区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层次开展农村金融教育活动的机遇,组织好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培训以及农村金融改革、农业保险、农业合作经济等方面的培训,解决好农信社与农村、农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切切实实推进农村信用体制建设。

(四)推动民政企有机结合,达到共赢

从目前看,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政策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农村信贷市场准入政策逐步放宽的形势下,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限,逐步提高市场开发程度,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造政策环境。二是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其中公共财政资金配置最为关键。要做出统一安排,使政府与农信社等地方金融机构真正有机结合起来,用好用活支持金融发展的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

通过客户结构转型,紧扣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思路,就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而言,要切实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瞄准设施蔬菜、特色养殖、经济林建设、水利建设、产业升级等事关长远发展的项目,持续加大融资力度,有效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辉,许荣彬.对农村信用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金融, 2006(01).

篇6

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从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来看,发展动力不足是其主要表现。就目前的现状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不够深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化结构调整,促进结构合理性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但是目前的这种调整科学性不足。第二是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没有充分的认识。增长即是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强化对增长极的认识,又可以进一步的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的这种分析明显不足。

(二)区域经济的特色性不明显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县区的资源优势各有不同,发展区域特色对于县区经济的发展十分的有利,但是目前的县区经济发展,重复化发展模式明显,导致了区域特色的明显性降低。所谓的重复化道路主要指的是大部分的县区发展都在走一些区县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的照搬和应用导致了原有特色的减弱,从而形成了目前的现状,而这种现状对于县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力不足

创新是县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目前的县区经济,创新严重不足,主要有两种表现。第一是在发展模式上,大都照搬照抄其他县区发展的模式,完全不考虑自身特点,导致了县区经济发展的雷同化严重。第二是在自身特色资源的利用上,缺乏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发展理念,依靠的单单是产品或者资源的单一价值,这种无创新的开发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后续乏力,所以县域经济的持续性比较弱。

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结构合理性

为了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结构的合理性是重要的措施。优化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主要从两方面做起:第一是合理规划县域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并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使得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会得到强化。第二是要充分的认清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从产业间的互补性出发,加强产业间的联动趋势,最终实现县域经济在合理的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

(二)强化创新,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创新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要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创新必不可少,所以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持续不断的进行创新培养与运用。就创新能力的强化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的措施:第一是理念创新。就经济发展而言,理念非常的重要,有了全新的理念,经济措施才会有相应的突破,所以理念认知必须要在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高。第二是措施创新。措施创新主要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规划执行的时候使用的具体策略。通过措施创新,经济发展规划的作用效果会发挥到最大,而且其性价比也会提升。

(三)加强区域特色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性

就县域经济的发展而言,特色经济是其巨大的竞争力,所以为了将这种竞争优势扩大,必须要强化区域经济特色的开发。区域经济特色的开发主要有两项措施:第一是深化区域特色的分析,加强对其内涵的理解,这样便可以将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等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文化特色的推动下,经济的特色性会更加的显著。第二是要加强区域特色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区域特色资源的整合,区域资源的利用效果更加明显,价值体现也会更加显著。

(四)促进产业化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综合进步

促进产业化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综合进步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措施。从过去的县域经济发展来看,经济的整体性表现不强,而这种整体性不强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带动区域的整体提升,通过区域特色经济的开发,然后在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游的建设,这样,特色经济产业化便建立了起来。通过不断的强化和完善,使得特色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并在这种带动下完成县域调整和整合,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综合开发。这样,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性会越来越明显。

三、结束语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体经济的基础,所以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县域经济的开发。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动力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所以积极的进行县域经济创新能力以及动力性提升等方面的探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篇7

一、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

2015年 4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会:《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在北京举行。报告首先对根据GDP、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三项指标遴选的全国400强样本县(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年度回顾。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向“新常态”的迈进现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性非常的大。尤其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并且财政的职能与紧急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矛盾,以及财政的收支情况很多时候过于依赖当地经济的的发展。所以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实现政府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得发展。

县域财政也要转变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是一个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财政调整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且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县域政府的经济行为的监督力度,然后政府要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税收政策,为县域企业创造良性发展的环境。以及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例如对其实行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的措施,解决县域财政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县域政府要展开对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其中的内容来保证经济发展措施的落实。

二、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财政体制,完善对下转移支付制度

现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直接限制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县域政府对财政的职能不明确,财政权责的问题比较模糊。所以导致政府财政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矛盾和冲突。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增加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对下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专项资金配套办法等。把财政的权利真实的归还与下级政府,让政府能够宏观的来参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运用科学合理的经济手段来调控当地的经济。在进行政府财政职能的改革过程中,要取消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不符合的财政职能,建立能确保新的职能体系的保障制度,使县域政府在当地经济发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要建立相关的体制来对政府财政职能进行约束,保证政府不滥用自己的财政职能,而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落实财政政策,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符合我国当前的总体经济发展的环境。通过一些财政的手段,例如,增加财政的投入,调整税率等手段,来刺激内部的消费状况,调整社会供给的平衡,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我过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的发展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认真的贯彻中央的财政政策,科学的发挥政府财政的职能,加快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硬件的保障,从而为县域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硬件基础的建设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促进投资产业的交流,带动经济上的发展。

(三)政府财政引导民间资本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在进行经济发展建设中,资金的投入是不能缺少的。但是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与作用,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以积累经济发展的资本。具体措施有: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的措施,如,政府财政直接投入资金,降低税率等。然后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财政运行的相关机制。其次,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协调当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工作,对市场的运行进行监督,为民间资本的投入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建立城镇互动机制

现在我国很多乡镇的劳动力转向城市,直接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解决现在状况的主要措施就是政府把资金和项目向县级镇重点倾斜,引进适合在当地发展的企业,缓解劳动力流失的状况。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的推进相关企业与乡镇农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农村经济市场体系,促进当地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其次,政府的优惠政策是乡镇建设的重要措施,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的落实,不断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解决好进城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突出问题,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是我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政府要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政府财政体制,落实相关的财政政策,积极引导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建立县域城乡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职能,以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

篇8

首先,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缩小地区内的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影响了各个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很多县域的道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水、电、气等基本建设比较滞后,农户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比较辛苦。农业、农村和农民集中于县域,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富民经济。其次,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加快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巩固农业、加强工业,发展第三产业,这样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和农业的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再次,县域经济更多的是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可以鼓励个人创业,增加造血能力,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筹划好城乡人力资源开发,利于地区的振兴。最后,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扩大地区的市场需求。很多地区的发展无法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没有出口的市场,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也导致当地的有效需求不足,县域居民的收入和购买力不足导致市场需求有限,不利于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好县域经济能够有效提升市场需求,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战略的转型。

二、县域现行融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融资的支持。近年来,我国的县域金融环境有明显的好转和改善,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有了极大的进步,这些变化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县域金融的发展与其应承担的使命仍有较大的差距。

(一)从融资机构分析,融资网点匮乏、种类单一、体制不完善

全国有2000多个县,但是各个县域内的金融机构网点匮乏,部分乡镇没有设立金融网点,涉农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县域内的网点也很少,绝大多数的农村县等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等几乎为零。由于部分县域的银行网点盈利能力弱,银行将经营的中心也退出县域经济,导致网点服务面狭窄,基本上是以储蓄为主。这样的形势导致农村信用社在县域金融市场的地位更加突出,金融机构的过分单一导致了竞争缺失、效率低下、贷款成本偏高等问题。

(二)从县域融资的有效信贷投入分析,县域资金外流、涉农贷款少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很多的县域经济资金出现外流,如储蓄银行等,多是负责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力度小。资金外流导致农村资金非农化,对原本就资金紧缺的县域经济而言,将严重制约其发展。就算一些有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其本着减少坏账风险的原则,也多以短期贷款为主,无法及时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长期资金需求,投向乡镇企业的资金也不高。

(三)从县域融资服务水平分析,金融品种单一,多层次服务体系未建立

三农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推动城镇化的建设,这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是,目前的县域融资政策主要集中于存款、贷款、汇款等传统业务上,很多城市金融融资业务并没有同步推向县域经济,金融产品不足、单一且同质化,无法针对具体的县域推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农业地区的政策性金融供给不足,目前的政策性金融服务还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金融需求。主要的涉农金融机构改革没有深化。由于难以达到保持自身持续发展并服务三农的平衡,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离农脱农现象明显。

总之,县域经济的融资政策没有解决市场发育滞后的问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无法有效结合,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对民间借贷等融资方式也没有全面解决其市场准入的问题,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都造成了县域经济的融资困难。

三、县域融资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县域经济的融资主要是依靠银行融资及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由于《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政府融资平台有一定的要求,县域经济的融资难度更大。

(一)融资难度大、融资金额少、服务面窄,不利于县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由于县域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部分乡镇的财政资金可支配数量少,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加不利于三农的发展,无法从本质上提升当地的财政收入。这样就导致县域的基础设施长久无法得到实质性解决。而目前的融资平台受限,融资方式也较少,政府可以进行融资的品种、金额均较少,无法真正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现有的融资政策无法真正解决农业产业化、工业规模化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解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以工业带动农业,最终达到居民收入提升、就业提升、产业升级及市场需求提升的目的。农业的产业化需要对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对农业生产品种进行优化。工业的规模化需要生产线的投入和市场的开拓。以上的这些前提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目前县域经济的农业和工业造血功能还是太弱,无法提供以上的资金,如果单靠自身的积累将导致县域经济失去发展的契机。因此,融资受限将造成县域经济无法及时把握机会发展,无法真正达到产业的升级。

(三)现有的融资政策无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现有的融资政策主要是依靠政府的信用和政策性资金,县域的经济没有发展起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没有真正培育出合适县域发展的高水平金融机构和体系,县域经济的直接金融体系也没有成型。而县域的融资体系不成熟也直接导致未来的融资政策无法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无法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也将导致其金融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无法达到二者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以融资等金融发展促进县域

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配合政策等保障措施,促进县域融资环境的优化

县域经济的融资政策需要县域政府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进行配合。首先,县域政府需要推动完善金融立法体系。县域及县域以上的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地方融资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界定县域金融的概念,对涉农、支农的金融融资体系机构的监管和扶持要建立明确可执行的制度。其次,政府需要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和其他政策支持。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必要的利率、再贴现等手段,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比不同的贷款对象采取不同的贷款利率;对县域的一些优良中小企业实行必要的优惠利率;对县域金融部门的存贷比和再贷款采取扶持力度。在财政政策上,政府需要在税收、补贴政策上有所作为,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引导银行资金等向县域流动。同时,政府还需要组织力量宣传和普及金融政策和知识,让县域金融部门和融资需求方可以多方面利用已有的融资政策,推动社会资金参与融资。

(二)重构县域金融体系,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

构建多层次的县域融资金融体系需要对已有的金融机构进行改革。首先,要调整信贷管理政策。县域金融部门要保证国有的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明确各个金融机构存款需要按照一定比例投入到县域经济中,限制县域金融资源的外流。其次,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政策性银行要拓宽其业务范围,增加支持农业生产、加工、转化及基础设施、产业调整等领域的业务,对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及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要研究可行的措施。再次,要进一步推动农信社的改革,完善其法人机构,转变经营机制,提升盈利能力。国家可以对其政策性贷款进行风险补贴,对其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推动农信社结合当地县域的发展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

对于一些目前在县域没有足够资源开展的融资业务,县域政府也要有意识地进行构建。首先,可以引导设立区域性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县域政府可以组织一些有能力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主、个人等入股,以良好的产权制度保证中小银行的稳健发展,完善其制度设计,从而完善对中小客户的金融服务体系。其次,对于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的非正规金融业务也需要进行规范和引导。县域政府应当允许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满足个人、私营企业的多层次金融需求。通过引导和规范其发展,成为融资的有益补充。再次,构建县域经济特色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因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市场较为不稳定,经济基础较为脆弱,县域经济主体经营的风险较大,信用也不高,中小企业和农户等个人贷款均遇上担保的问题。县域政府可以适当引导资本建立一些担保机构,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大企业和大公司的入股,提升担保公司的支持能力。

(三)创新县域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县域经济的融资生态环境

县域的融资能力弱化部分原因在于县域的融资生态环境恶化。政府要优化县域的金融环境。县域政府要加强一线监管队伍的建设,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将金融监管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对一些新型的业务进行专项监管,提升融资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对县域经济的负面影响。在监管方式上,监管单位需要引导服务方向,防止系统性风险,构建统一监管原则下的分类监管模式,对经济发展水平、机构性质不同的机构等进行分类监管,完善风险评测体系和预警机制。

县域经济要完善融资生态环境需要建立起信用体系。县域政府应当对社会信用服务行业有足够的支持,建立起社会中介、服务和监督机构,通过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守信氛围,通过合理的激励和惩处机制加强信用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通过开展征信系统的建设,县域政府要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过银行、工商、科技等部门的监管联动,建立完整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资信档案库,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法制建设和信用整治活动,提升违规成本,优化县域的融资环境。

现行的融资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融资政策支持。本文立足于融资环境和融资体系的建立,探讨融资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丁继友.浅谈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J].科技视界,2012(17).

篇9

一、盈江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2011年是盈江县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的启动之年。一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共克时艰,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在大灾之年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1亿元,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13.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4%;第二产业24.59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11.32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比重从26.6:49.9:23.5调整为26.9:50.1:23.0。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6%。完成工业总产值46.72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28%。主要工业产业中,电力、电冶完成27.89亿元,增长23.7%;制糖业完成6.64亿元,增长29.8%;建材业完成6.16亿元,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11亿元,增长2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4亿元,增长20.1%;进出口总额完成11.36亿元,下降21%。其中:进口4.63亿元,增长75.6%;出口6.73亿元,下降42.7%。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04亿元(不含捐赠资金),增长32.2%,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1亿元(不含捐赠资金),增长31.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86亿元,增长1.6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5.35亿元,增长44.7%;贷款余额32.08亿元,增长3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24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4712元,增长26.8%。

二、对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省委书记秦光荣强调,强滇之基在于强县,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云南省实现“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目标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没有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大跨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全省经济、抓县域经济就是抓全省经济”的思想,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优势,努力挖掘县域经济潜力,坚持兴产业、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抓改革、扩开放、增收入、重科技,大力加强基地建设,强化产业培育,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突出县城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一)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强化县域经济的领导

切实强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是加快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从纵向比较,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横向比较,盈江县经济发展与全国、全省乃至周边县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始终把经济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

1.强化党政领导机制。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抓住机遇,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统揽全局的能力。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进盈江县域经济发展。

2.强化部门协调机制。党委、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要围绕发展形成合力,不断为基层群众解决困难,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强化日常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组织领导体系。扎实推进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发展盈江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3.建立完善长效机制。要把抓盈江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一项惠民工作长抓不懈,建立健全定期分析研究经济工作制度,做到重大问题早发现,应对措施早布置,各项工作重落实,确保国民经济沿着健康轨道发展。要建立盈江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例会制、部门分工负责制、部门联席会议制等工作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破解发展阻力。

(二)研究政策,制定措施,创优环境

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对县域经济发展尤其重要。就盈江县而言,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经济增长点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就必须采取硬措施来抓好环境建设。

1.要加强研究,强化结合,营造政策环境。只有深入研究国家、省、州有关惠民政策,把国家、省、州有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很好地与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用足、用活各项政策,才能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弥补自身不足,促进盈江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必须在吃透、用活政策上下功夫,寻找结合点,努力改善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2.要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改善行政环境。要坚持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以环境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建设规范高效的行政运行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形象环境和良好的企业运营环境,实施体制创新、行政提速、信用盈江、优质服务等环境创新工程,在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方面狠下功夫;要着力抓好制度的实施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级政府的公信力、诚信度和行政效率,切实改善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环境。

3.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服务环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发展盈江县域经济的关键。思想不解放,思路就不会拓展,眼界就不会广阔,经济就不会发达。我们与发达地区最根本的差距就是差在解放思想不够、更新观念不够、改革创新不够。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敢干敢闯、敢于突破、敢于冲破束缚,用特殊思维特殊路子特殊办法,采取超常规促进盈江跨越式发展。

4.要兑现承诺,落实政策,打造诚信环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要为市场经营主体做好各项服务,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社会各界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对中央、省、州、县作出的各种优惠政策一定要兑现到位,切实加强政府诚信环境建设,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为加快盈江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三)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五个结合

1.发展县域经济要与班子建设相结合。各级领导班子是一个地方的最高决策集体,其成员素质的高低、作用发挥的好坏、凝聚力的强弱,发展思路和最终决策很大程度决定着一方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首先要按照“靠得住、有本事、作风正、民意好”的原则,把能够踏踏实实地履行工作职责,具有独挡一面,善于处理好各类矛盾、棘手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其次是要从思想教育入手,培育想干事、敢干事的领导班子,重点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具有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的领导班子。再次是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管,从制度和机制方面下功夫,通过对干部实施年度考核、来信来访、任中和离任审计等方法进行全程的监督,防止出现并及时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做法。

2.发展县域经济要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只有干部队伍的素质提高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才能得到科学的落实。因此要强化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坚持在干事创业中考察识别干部、培养锻炼干部、选拔任用干部、激励约束干部,大力提拔重用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工作上有实绩、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纪行为,通过强有力的惩治与保护来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提速增效、实现超常发展。

3.发展县域经济要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县域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说,只有把科技创新作为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将其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经济社会发展才有活力、才有希望。

4.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发展地方经济,在大力引进外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同时,必须结合实际,致力于本地资源、发展现状、承载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本地资源集约开发上下功夫,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否则,经济发展就会受制于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会被削弱。为此,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在引进外资的同时,由靠别人援助转向靠自我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5.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走外延式发展道路,是实现增量扩张的有效途径。盈江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在经济发展中,却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生产要素,因为,在现阶段,必须大力引进外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广借外力,嫁接优势,加快对县内资源的开发建设进程,努力做大经济总量,盘活经济存量。为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础。

(四)发展县域经济须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1.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企业。首先,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既要有强有力的管理者,也要有素质过硬的技术队伍,这样才能为做大做强奠定基础。其次,一个企业要做大,就要借助外力,善于“借水养鱼”,政府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先做强,再做大。同时要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抓农业,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下大力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使本县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农业综合效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2.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盈江县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必须以推广循环经济为载体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目标。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落实环保措施、提高准入门槛、做大企业规模为切入点,促使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更新换代。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综合利用的势头较好,需要突出精深加工,突出清洁生产,突出盈江仕明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壮大工业实力。

篇10

(一)县域金融需求量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在近年来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而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县域中的资金投入不足,并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难以得到顺利进行,并制约了我国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县域金融需求结构朝着多样化发展

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使得有利于县域经济的个人、企业以及机构组织的数量越来越多,并共同促进了我国农村区域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说种植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农户、一些大型的农村企业以及农业产品合作社等。这些组织的出现,也使得农村经济主体的数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其经济主体的构成更加多元化,因此对于金融需求的结构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金融环境较差

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环境比较差,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进行不断的加强,并且来达到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效果。

二、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

(一)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不足

随着我国金融机制的不断调整,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其对于县域的金融体系工程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使得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难以充分满足现阶段县域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在县域范围内的银行规模都比较小,因此在银行信贷方面一般也只是提供一些小额贷款,这就导致该县域中的一些企业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信贷资金支持,并导致企业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资金难以得到顺利流转。而县域经济中金融信贷支持力度的不足,也会阻碍了当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提升。

(二)县域资金朝外流出现象严重

要想进一步提升县域的经济水平,就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措施,来达到县域经济增长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县域的资金不仅没有充分投入到该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反而朝外大量流出。我国现阶段的县域金融结构业务中,农村的存款量每年都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但是能够真正使用在县域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量也没有随之增长。资金的大量外流,也导致了县域在发展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并且无法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来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缺乏一个完善的县域信贷环境

在我国县域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县域企业或者个人采用了不合理的方式,来逃避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此外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而对于一些恶意逃避县域金融结构的债务问题报以纵容的态度,这样就导致了县域金融机构中的贷款债务越来越多,并严重制约了我国县域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县域经济运行条件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用环境变得越来越差。因此说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唯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县域信贷环境,才能够促使县域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从而给该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对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一些针对性策略

(一)进一步加大县域金融信贷的支持力度

为了充分发挥出县域金融结构的作用,并为县域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就需要各个区域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专门的信贷政策,并且进一步加大县域金融信贷的资金投入。借助于不断扩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扶持力度以及加大县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等方式,就能够进一步县域金融的服务质量。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大县域金融信贷的支持力度,也就需要当地的财政部门降低金融机构的服务标准、提升县域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加强县域中金融结构在服务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以及进一步扩大我国县域经济的服务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现需要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结构的外部环境,并对该县域代化的金融产品,并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并打造出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供求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并打造出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服务平台。一个良好的金融秩序。

(二)充分加强金融结构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四)提高金融的服务水平

篇11

1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湖南省县域经济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实力不强,发展比较滞后。产业发展慢,水平低,是制约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1.1 县域经济总量明显不足

据统计,2010年,湖南省县域经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0450.0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5.7%,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但湖南省县域面积占全省的90%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3%以上。两相比较,说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处于上升态势,但速度缓慢,且县域经济总明显不足。这种巨大的差距值得各级领导反思和研究。

1.2 县域经济结构中农业比重大,产业层次低

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与弱质产业。目前,农业仍然是湖南省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同时,县域经济中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县域经济总体上产业层次偏低。湖南省农业发展存着发展水平不高、生产方式仍比较落后、规模效益低、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县域经济基础不牢,制约了发展潜力。

2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经济发展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

从全省来看,县域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往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很低,“三农”问题突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机制制度等软环境水平较低,对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及强农惠农政策的掌握和实施存在缺陷,企业负担较重。因此,各级部门在支持农村、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力度不足。

2.2 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距大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环长株潭(3+5)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湘西地区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但是,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地的发展极不平衡,人均资源相对较少,能源日见紧张稀缺,资源环境消耗较大,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瓶颈制约与传统发展模式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2.3 认识不够,观念不新,制度不完善

各级领导干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它作为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情来抓;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措施不力;广大干部群众头脑中还没有完全树立“跳出农字抓农业”的大农业观念,没有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明确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从而导致支柱不强,加工不深,效益不高,二三产业发展不快。

3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是中部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对县域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强调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县域经济。结合湖南省实际,必须把建设、发展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工作、关键环节和根本措施来抓。

3.1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首先,针对某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少的实际,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推进短期内保农业丰收、长期内可持续发展。在资金来源上,要坚持农村投融资体系的深化改革,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入齐上,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

其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做好良种引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委托、定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劳务输出。

3.2 提高认识,坚持人才兴业

应大力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可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工程,提高农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建设,增强农村干部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大局掌控能力和细节实施能力。

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结合“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大型公益事业,根据本地区实际,增加对农村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推动农民创业培训项目的进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各行业、各层次的培训机构的力量,形成合力,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4 总结

县域经济一方面承载着农村发展的重担,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城市经济的冲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全面协调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使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从而带动整体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小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2,(10).

[2] 武力.中国经济发展史[J].中国经济出版,1999.

[3] 周符波.县域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J].信息导刊,2004,(14).

[4] 宋洪远.进一步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J].农业部农业经济探究中心.2008.

[5] 邱志忠.湖南县域经济与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篇12

不同县域的特色不同,只有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才能更好地调节市场结构,保证县域特色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现阶段在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无法使县域特色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为了使其能够得到解决,促进地方经济更好的发展,全面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本文就在阐述县域经济特色概念、分析当前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培植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的措施。

二、县域特色经济概念

县域特色经济主要就是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通过行政划分地理空间,使县域特色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配置,从而将县域功能和地域特色更好的融合起来,带动县域的经济发展。换言之,县域特色经济就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发展的纽带,在发展过程中兼容了城市和乡村,借助地域特色,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城乡的经济能够实现共同发展。通常情况下,县域特色主要包括人文历史特色、地理位置特点、环境资源特点等。基于此县域特色经济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同县域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经济,因此在发展方向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二是在发展过程中,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效果取决于当地资源特色,如果当地资源具有较大的优势,县域特色经济也会有更好发展前景。

三、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现状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县域特色经济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现状主要为:一是以主导产生划分,现阶段主要有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主导的县域特色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的不同,县域特色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使每一项产业在经济增长中都能够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使不同产业能够与较强的产业产生关联,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根据空间地域进行划分,现阶段主要分成区位视角、地域空间布局、产业空间布局的发展模式,在第一种模式中又包括以园区化模式为主的县域特色增长点、以城镇化模式为主的县域特色增长点以及以集权化模式为主的县域特色增长点,不同模式的增长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四、培植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的措施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到县域特色对经济发展点的重要作用,也能够看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就提出三点解决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县域经济布局

产业结构是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因素,要想培植出发展更好的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就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县域经济布局。其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不断加强县域特色板块建设,按照“调优品种、调大县域特色规模、调高相应的效益”的主要发展思路,不断强化县域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能够起带头作用,为优化县域经济布局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结合县域当地特色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在此过程中就要综合当地区域的科技水平、资源特点、产业结构和交通特点,打造出县域自己的特色,使县域能够能够更好地调整产业的整体结构,从而在传统产业的带动下,做好县域特色产业工作,保证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的发展。

2.依托县域特色,扩大经营规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改变,逐渐呈现了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县域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应该依托县域特色,扩大经营规模。首先,在上文优化县域布局中已经提出了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方法;其次,在县域特色产业的引导下,相关部门就应该结合的当地经济条件和其他资源,通过招商引资的方法,扩大生产规模、不断优化产品,并开发新产品;最后,县域特色就是县域品牌,就是县域发展经济增长点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按照“提高综合效益、拉长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扩大县域特色的发展优势,放大县域特色的强势,使其能够实现县域特色经济的增长。

3.完善优惠政策,发展市场主体

政府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增长点的主体,在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政府就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政府就要在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完善优惠政策,为市场中相关的主体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使其能够高效的发展。首先政府可以出台一些融资、用地、用工的优惠政策,使市场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解决在实际发展县域特色产业过程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促进市场的壮大和发展;其次政府应该通过优化周围环境,建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的有效机制,使市场主体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政府还应该简化一些在办事过程中不必须的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从而使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发展得到更好的支持。

五、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促进县域更好地发展,首先就要促进经济的增长,解决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问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通过本文的全面分析和提出的相关培植措施,希望能够使县域特色得到更加深入的挖掘,从而在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泽炯,吴滨兰.县域经济竞争力、特色经济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J]. 菏泽学院学报. 2012(06) .

[2]赵淑敏.论强势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 北方经贸.2012(06) .

[3]梁杏飞.论贵州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以贵州省施秉县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11(09) .

[4]李剑波,张焕祯,赵星洁,陆小青.河北省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状况分析[J]. 经济论坛. 2006(17) .

篇13

工业化水平低是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要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就要富裕农民,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兴工强县”的思想,突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强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我国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经济,农业始终是县域经济的根。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农业产业化的特色化、市场化、基地化、高效化等方面做足功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有效解决三农农问题。转移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城市化。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着力点是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小城镇作为二、三产业发展的载体,是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它能有效的接受大中小城市辐射和产业转移。

二、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县域经济单位财政力量比较弱,多属“吃饭”财政,没有多余的力量发展经济,而中央财政对县级区域的预算支援也很有限;县级单位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数量较少,投资力量较弱,也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由于多数县级单位地处偏远,市场规模狭窄,投资环境较差,在信贷资金、吸引外资上也不具优势。因此,县域经济只能依靠民间投资的发展。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我国县域经济中存在大量的“全能县”经济,全能县的“小而全”经济有很多弊端,比如: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难以获得平均利润,难以保证产品质量,难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等等。这些弊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然带来三大后果:低质、低效、慢速。改变“全能县”的经济模式,必须抓住特色这个关键,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每个县域均有自己的资源优势,要立足资源突出特色,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改造“全能县”,培育特色经济应该与走专业协作之路结合起来。要放弃只想当“龙头”不愿当配角的旧观念,如果能把一个产业,一个品牌甚至一个零件做强做大,都能很好的带动经济的发展,许多成功的企业走的都是专业协作的路子,如英特尔公司并不生产电脑整机,它只为全球电脑整机厂商提供芯片;微软公司也不生产电脑整机,它只为电脑使用者提供操作系统软件,但它们都不失为IT业的巨子。

四、把劳务培训和输出作为一种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