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程管理标准体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l建筑工程管理内容
所谓工程管理就是企业通过系统的观点与理论,采用科学技术对建设项目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和协调等整个项目全过程管理。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相辅相成,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特点,是建筑工程的生产要素。加强建筑工程的全面标准化管理,需要对其每个生产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有4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创新性。所谓创新即对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调制度标准管理。第二,科学性。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的管理方式,其标准化管理方式和途径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形成管理的准则和依据。第三,系统性。项目建设的环节是系统性和连接性的,将项目管理规章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类,形成一套与项目管理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从而使工程项目全过程各项工作的开展、各种管理的实施、各种技术规范的执行,全面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范畴。第四,实用性。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详细标准,标准针对性、操作性强,便于考核。方便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有章可循,有利于落实标准。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2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遵循的原则
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遵循4个原则:质量原则,预防原则,服务原则,数据准确原则。
工程的质量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强化工程各参建方的责任意识十分重要,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原则。预防为主,从图纸设计,材料采购,参建方资质审核,施工过程等各个环节,对可预见的问题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保证工程质量。服务原则,建设工程项目是满足用户要求,满足用户对质量的要求。提高服务质量,企业上到下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并贯穿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数据准确原则,数据的准确性也是工程建设科学性的体现,客观实际的数字和资料也是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体现。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工程质量的波动情况,探究控制质量的规律性,找出影响工程质量的主次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3如何加强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体系
3.1质量管理体系
一个地区和一个企业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工程质量看出。开始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前,要接受企业自身监督与业主(监理)监督。
企业自身监督。建立健全的质检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项目质检员、分公司质检员和总公司质检科联手全方位监督、巡查、验收工程质量。三级管理,逐层分工,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
业主(监理)监督。亦作第三方监督,也是最权威的监督。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的、正施工的和己完成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3.2进度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建筑项目进度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企业对工程的特殊性考虑不够,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抄袭严重;进度计划对可预见性的情况分析不足;进度计划缺少对部门之间、上下工序协调配合的考虑。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项目施工时的客观和外在因素,天气、周边环境、材料选购、人员配备、机械分配等其他因素。科学合理制定进度计划,从季度、月、周、日详细部署。只有科学、严密、完善的施工计划和进度计划,才能保证施工如期完成。
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管理计划控制进度:
首先,工程进度款的管理。工程进度款是施工各生产要素的物质基础,管理好工程进度款,才能保证施工进度。对工程进度款应科学计划进行使用。
其次,组织定期召开各相关施工人员的例行会议。在会议中分解计划各个阶段的目标,对已完成的工序进行检验是否按进度完成,形成牢固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具体目标概念。
再者,及时有效处理纠纷,避免纠纷造成经济等的损失。应以大局为重,避免纠纷造成工期延期。
最后,及时解决影响进度的施工作业方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钻研施工工艺,掌握市场信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
3.3投资控制体系
3.3.1工程涉及及其预算体系
工程建设前期的首要部分是工程的设计和预算。建筑工程设计既是设计院的责任,也是业主的责任,然而,由于设计单位各方面的原因,施工图纸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业主根据施工图编制进行投资预算,施工图纸的不足必然影响投资预算的准确性。因此,要认真重视对施工图纸的审核。严格审核施工图纸既可以保证对可预见性的技术问题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同时业主根据准确的施工图纸准确的做出投资预算。尽可能的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每一项涉及到资金的环节都应认真审核,编制符合实际情况,有实际意义的工程投资预算。
都不应遗漏,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具有真正实际意义的工程投资概算。
3.3.2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体系
工程变更,诸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装修标准及建筑材料采购或临时增加设备等变更要素,要科学合理分析,切忌主观变更工程,导致造价时空。
避免随意改变既定施工时段的施工方式。加班施工和签证用功要严格审核,对于每项成本支出应认真考虑其价值。
对于已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变更签证前也要先行区分是否属于设计问题或施工企业自身责任,如属于设计责任,在成熟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不同企业之间的报价不应该相差悬殊。如果最低报价与其他几个较低的报价是比较接近的,或者虽然相差较大,但仍在可以接受的幅度范围之内,则该最底报价就有可能性;相反的,如果最低报价比次低报价低得多,则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分析。
对降低成本的措施应具体分析,考虑其操作性。例如对新工艺的采用,新材料产品的使用,新技术和科学的施工方案,以及工期是否安排合理,人力物力资源调配是否科学等,这些措施要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和投资预算进行认真分析,保证措施科学、合理、可靠,保大体上能实现降低成本的要求。
4结束语
建筑工程全面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连贯科学的工作,是工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以往经验,不断的完善管理体系,保证管理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时效性,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以更多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篇2
前言: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兴建了一大批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我国的水利行业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成为WTO的一员,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的标准进行分析,揭示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逐步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的简介
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主要由《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负责的标准项目现状表》中的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及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国家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根据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包括了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技术、河道堤防工程项目管理、水库大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闸工程项目管理等。
2、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现状
我国国家水利管理体制是以国务院授权水利部统一管理,国务院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管理。流域机构在流域内按照水利部的授权行使水资源管理职责。各省市下设水利厅局履行各自区域内水资源管理职责。由于水利工程的多样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内容也存在差异。但是其管理模式大同小异,机构设置繁杂全面,分工太细,职责交叉。另外,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长期存在着体制不顺、机构臃肿、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等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由于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的分离,经常出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防洪安全的执法权和管理权、水政渔政的执法权和管理权等工作的错位或缺位,以及在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水费计收体制、水利工程管理或养护、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诸多矛盾。在运行机制方面,习惯于商品生产和工程建设严重依赖上级的行政命令,单位职工吃“大锅饭”, 职工收入差、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水土资源的综合收益率低,忽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机构设置不科学,机构臃肿,因人设事,因人设岗,造成了人员臃肿且人才比例失衡的问题。由于没有经费,长期以来,没有加入社会保障体系,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非常严重。另外,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资产、财务管理薄弱,难以做到规范化管理。大多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创新能力差,没能依托行业和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多种经营。而水价、电价偏低,水费收取困难,未能实现良性循环。并且我国大多数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修建的年代时间都已经过长,受当时技术、资金条件的限制,设计要求低、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不高。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跨塌水毁严重、水资源损失浪费惊人、存在重大的水利工程安全隐患。鉴于以上的这些问题,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必须要适应时代的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设计。
3、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解决方案
工程建设管理虽具有相应的国家管理规定和基本建设程序,但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具体标准,也缺少现成的经验借鉴。如何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业务特点,制定临时(建设期)与永久(运行期)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十分关注和急需的课题,也是涉及水利信息化建设战略实施的关键。根据长期的工程实践,我们认识到工程建设管理应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基础,结合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并应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择优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构成一个技术先进、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系统开放、扩展灵便和实用的综合业务现代化管理操作控制平台,提供信息交互、资源共享的网络服务环境,将是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发展方向。鉴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业务特点,系统中通信传输链路的建设拟采用有线、无线兼容,多链路迂回的基本原则,其骨干性传输链路拟选择技术先进成熟、性能稳定可靠的光纤、卫星或数字微波等通信方式,以确保通信畅通、传输可靠和安全运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拟根据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客户终端和网络管理等硬件和应用软件,并研制开发相关的工程建设管理专用软件,完成工程建设管理局域网络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做好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计算机网络的汇联,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建设管理广域网络。
4、现行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行标准体制的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现行的“以强制性标准为主体,推荐性标准为补充体制”不符合WTO/TBT的协定的要求,也不符合我国《标准化修订草案(送审稿)》精神。
(1)现行体系中的强制性标准
现行体系中强制性标准的占该体系标准的82%,实践证明,这些标准不可能都强制执行,2004年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原本是为了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主要内容是由老标准个别条文汇编而成,虽然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等相关条文,但不能充分体现《水法》 《安全法》 《环境保护法》 《建筑法》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国家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工程监督的依据。需尽快按《标准化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要求(即TBT技术法规的要求)重新组编有限数量的强制性的标准。
(2)现行技术标准系中的推荐性标准就水利行业的推荐性标准而言,其立项、编制、审查批准与实施等,与强制性标准基本相同,其标准内容也并非全部纯属技术要求,同样也包含部分管理性条文。
5、建议
5.1重新编制强韧性标准
重新整合并编制相关强制性的工程建设标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后,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应该对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类标准加以认真审核并从“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考虑,全面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并对零散不完整等条文进行填充,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汇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新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现行法规的要求,并且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以我国法律、法规、WTO/TBT协定为基础依据。
5.1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修订
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高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标准制订,不断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必然举措。因此,通过新体系的建设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技术标准,是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标准可依,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江、河、湖、库等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体系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6、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WTO协议,深化建设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新的体系建设还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并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于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新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我国的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验也应加入到新的标准体系中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成为WTO一员之后,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篇3
一、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的简介
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主要由《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负责的标准项目现状表》中的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及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国家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根据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包括了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技术、河道堤防工程项目管理、水库大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闸工程项目管理等。
二、我国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一共有163项技术标准。其中综合类标准为19项、水利工程建设类标准为102项、水利工程管理类标准为42项,三者分别占标准总数的12%、62%、26%。另外,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中,强制性标准106项,推荐性标准23项。因此,在水里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强制性的标准占主要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中,施工质量检验类的标准有6项,验收及评定类的标准有14项。因此,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的现行标准体系中,涉及工程建设的安全及环境标准的只有2项,明显较少。同时,对于验收及评定的标准只有14项,其中10项都是评定类的标准,验收标准明显不足。
三、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
首先,从对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行体系主要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推荐性标准为辅,这种体系标准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协定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中,我们应该后对现行体系中的强制类标准做出一定的修改。并且,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来修改并组编强制类标准较低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
其次,对于加入WTO后,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标准中出现的结构不合理、不配套的项目建设标准要予以修改。进一步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来配套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同时,建立配套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符合我国相关行业的标准。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不断完善,我国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建设与评定做出了新的规范。水利建设行业等建设行业要实现验评分离,严格实施好工程验收标准。
第三,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中技术内容相对比较陈旧的部分要加以修改。由于我国现行体系标准是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编制的,应该把这些工程建设施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的反应上去,以更好的配合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中缺少与环境安全及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
第四,重新整合并编制相关强制性的工程建设标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后,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应该对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类标准加以认真审核并从“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考虑,全面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并对零散不完整等条文进行填充,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汇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新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现行法规的要求,并且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以我国法律、法规、WTO/TBT协定为基础依据。
第五,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修订。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高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标准制订,不断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必然举措。因此,通过新体系的建设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技术标准,是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标准可依,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江、河、湖、库等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体系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WTO协议,深化建设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新的体系建设还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并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于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新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我国的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验也应加入到新的标准体系中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成为WTO一员之后,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篇4
山西省电力公司标准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前提,以成本效益为导向,以责任成本管理为基础,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以监督评价机制为保证,建立一整套理念先进、标准科学、统一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降低成本消耗水平,实现公司成本管理的持续改进。
(二)课题研究范围
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项目的有序开展,有必要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建立阶段性目标或分项目目标。
根据省公司成本管理现状的初步判断,课题组将成本管理体系建设分资产生命周期阶段和成本可控性两个维度对课题范围进行了明确,本课题主要针对资产运营环节的可控成本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省公司成本管理现状,课题组进一步将课题目标细化为以下具体行动任务:
1.选择符合企业实际,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管理模式;
2.解决原有成本管理制度规范与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对接的问题;
3.解决各单位成本核算不规范的问题;
4.解决成本管理基础信息不健全的问题;
5.初步建立省公司层面的运营标准成本;
6.解决现行目标成本管理向标准成本管理的过渡问题。
(三)成本管理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成本管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应是规范成本管理,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电网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也要遵循这些科学的成本管理原则,以便利用这些原则来指导成本管理工作,使得成本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取得卓越成果。
1.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由省、市、县多层单位、多个部门及有关人员来完成的,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相互协调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协调各级各部门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应本着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集中统一是指在省公司的经营领导下,由财务部门负责牵头,统一规划,组织制定相关成本管理制度和成本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和统一核算,总结各单位成本管理的典型经验并予以推广。分散管理是指各基层单位、各生产部门及职能部门负责在管辖范围内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对成本管理的操作进行规范,对成本标准细化分解,进行优化控制,层层落实管理责任,提高成本支出效益。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成本管理的工作任务。
2.专业管理与职能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技术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本管理工作不能仅仅看作是一项财务会计工作,它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职工,与企业各个部门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克服“搞技术的不问成本,搞成本管理工作的不参与技术决策”的倾向。建立符合电网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本标准,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高度参与。所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材料采购人员都应懂成本、关心成本。财务会计人员则应向专业技术部门的人员学习,要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参与成本、技术的决策。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才能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3.重点管理与全面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成本管理的实践中,某些企业陷入了一个误区,主要表现为偏重成本预算、核算与考核,忽视其他成本管理工作,例如目标成本规划、成本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成本管理知识培训等等。其实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由于成本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各项工作的好坏都可以从成本指标的高低上体现出来,所以要想降低成本就应动员整个企业的力量,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4.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原则
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实现新旧成本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山西省电力公司未来成本管理将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实施全面成本管理。这将涉及成本标准,成本管理组织、成本管理制度、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成本管理的各要素的完善与重建工作。另外,目前各单位管理水平差别较大,经营环境不尽相同,财务信息化水平不一,采取一刀切式的全面推进方式也不现实。因此应按照先易后难、先重点后全面的顺序,有步骤、分阶段的推进成本管理方案。
上述各项是做好电网企业成本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选择成本管理模式、制定成本管理方法、实施成本管理措施时,都应考虑上述成本管理的原则,只有符合上述这些基本原则,制定出来的方案、方法及措施才能科学、合理并得以贯彻执行,才能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
二、山西省电网公司运营成本管理的特点、现状及成因分析
电网企业成本按资产生命周期阶段可以划分为:资产形成阶段的成本,主要指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成本;资产运营阶段的成本,主要包括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本文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主线,重点针对资产运营阶段的供电成本管理特点、现状及成因进行调研分析。
(一)运营成本管理特点
电网企业是输送和提供电能的生产企业,运营环节的成本主要包括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其中,供电成本包括材料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及其他费用。
从成本构成的内容来看,供电成本有以下特点:
1.成本与售电量缺乏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资产规模及职工规模。
分析供电成本各个项目,工资的多少决定于工资政策和用工人数,与每年售电量没有关系;折旧的多少决定于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政策,与售电量没有直接关系;修理费用由电网设备的检修周期及材料价格等因素决定,与售电量也没有直接关系;其他费用一般与售电量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材料的多少与电网的故障情况及材料市场价格有关,与运行管理的质量和负荷高低有关,与售电量没有线性的关联。因此,供电成本水平与售电量间缺乏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资产规模、资产运行状态、职工人数等因素。相对于售电量,供电成本呈现出固定成本的特征,即单位成本随售电量的增加而减少。
2.不可控制成本高于可控制成本
由于目前的工资计划是由上级管理部门核定,因此对于工资提取目前是不可控制成本;另一个不可控制成本为折旧,由于电网建设的投资决策权在上级管理部门,折旧这一块对于电网企业而言,缺乏控制手段。只有材料费、修理费、其他可控费用属于电网企业的可控成本。根据 2006 年的数据来看,电网企业的供电成本中接近70%的成本为不可控制的。
(二)山西省电力公司运营成本管理现状
近年来,在各供电分公司的积极参与下,省公司开展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省各单位成本管理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并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保障了资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是积极开展成本预测,合理确定成本目标。随着全省范围内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成本预算的约束力明显增强,从而促使各单位主动加强了成本预测工作。省公司也在成本预算审核过程中加大了与各供电分公司的信息沟通力度,使成本总目标与分项目标的制定更趋合理。
二是成本控制程序与方法有效保障了总成本水平受控。在省公司层面,由成本指标、成本预算、重要成本支出审批程序等构成的成本控制体系已经建立并有效保证了省公司总体成本水平的可控、在控。
三是成本分析不断深入,为成本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省公司把成本管理纳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将成本指标、成本项目细化分解到月度,并坚持月分析、季评价,开展重大成本差异的专项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调整改进措施,使成本分析成为成本管理循环优化的源动力。
在总结上述成本管理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课题组也关注到,省公司特别是各供电分公司层面还有一些成本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1.成本管理基础薄弱
成本管理基础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财务口径的成本核算信息和业务口径的成本统计信息如何衔接的问题。目前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信息缺乏和信息失真的现象。部分单位有关成本指标的下达和考核目前只到了供电分公司下面的一级部门及供电支公司,对班组的考核基本停留在业务量的考核上。因此,多数业务部门内部未能建立严格的台账管理制度,各班组的成本消耗总量、成本支出方向等方面的信息缺失严重,严重影响作业标准成本的核定与实施。
2.供电分公司层面成本核算不规范
各单位在其他费用各项目的核算范围上有较大不同。例如:有些单位把电脑耗材全部算到材料费中,而有些单位则把公司本部的电脑耗材放到办公费里面。再如:有些单位把保安费按外部劳务费计算,而有些单位则把保安费按“安措费用”计算。
有些单位在一些费用项目入账时存在随意性。重点包括材料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等的核算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例如,修理费是指汽车修理工时费用,办公设施的维修(例如空调)、办公室的整修费用,房屋建筑物的小维修(例如墙面需要粉刷、顶棚需要清洗等),道路地面的维修,照明线路维修费用。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修理费中包含聘用合同工的工资,例如:部分生产部门聘用司机的费用也在修理费中核算。
在核算时间方面问题也比较严重。查看每个供电分公司的财务账就可以看到,大量的材料费、修理费用都是在11、12两个月结算的。另外,由于成本费用方面下达指标的刚性,导致“先入账后干活”和“活干完了不入账”的情况同时存在。这种严重滞后或提前的会计核算,使得企业在全年大部分时间里的财务数据失真,财务的过程监控、成本预算差异分析的作用大打折扣。
3.成本控制精细化程度不够
成本控制目标简单化。与其他企业追求成本水平的持续降低不同,被调研单位都把成本控制目标定位在完成上级单位下达的成本指标上面,既不要超支,也不要节约。基于这样的控制目标,对那些无法完成的成本费用指标(比如年底下达的大修项目资金),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会很自然地达成“先入账后干活”的默契。
成本控制责任单一化。从省公司到供电分公司再到部门、班组,大家普遍存在一种认识,就是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对于供电分公司或供电支公司来讲,还存在一种心理,就是成本控制是上面的事,上面给多少下面就花多少。这种把成本控制责任向上往财务部门推的思想,加之成本费用核算不及时、不规范的现状,使得各单位成本控制职能相对弱化。
成本控制手段指标化。各单位在控制手段方面更多依靠成本预算指标的刚性约束作用:超出考核指标,就不给钱,不报销;只要不超出考核指标,怎么支出由成本中心负责。对于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缺乏相应的程序控制,这样导致被考核单位在各成本项目间进行随意调剂,对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严重影响。
4.各单位成本水平相差悬殊
通过测算,被调研的各供电分公司,无论是从资产原值、净值,还是输电线路长度等的维度,各单位资产消耗的材料费水平差异都比较大。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此基础上按照“平均先进性”测算出全省统一的标准成本并同步实施,存在一定操作难度。
(三)运营成本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1.电网企业管理模式影响基层成本控制积极性
电网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电费收入全额及时上缴省公司,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均由省公司统一核定划拨。对上级管理部门实行“计划上报,定额使用”的资金流转体系。这种“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的做法,具有统收统支性质,由企业财务部门向上级管理部门的财务部上报年度用款计划,由其审定后拨款,而财务数据基本上依据各责任成本中心往年的实耗数据进行均衡并结合本年向上级申请的新项目、费用等情况汇总,按此分配下达。各责任成本中心在此额度范围内使用资金,财务部门无力控制,各责任成本中心又无控制压力,往往是以往的实际消耗决定了下一次资金的使用与成本消耗,因此导致企业追求效益的动力不足。
2.成本管理机制影响成本控制力度
财务工作与企业内各责任成本中心的各项生产经济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贯穿于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有效的成本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将产生从宏观到微观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成本管理只注重成本预算的下达和成本结果的考核,没有介入经济活动的过程管理,致使成本一经发生,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以资金管理为例,资金管理的权力枢纽下放后,财务部门很难从整体上做好资金预算,由其他部门和班站负责的资金额度使用在实际执行中更多的考虑了生产与质量的需要,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经济、节约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效益。
3.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不健全,基于业务动因的成本差异分析不足
成本分析,是指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事后分析。成本目标的确定、成本差异的分析需要从财务结果出发,追根溯原,找出业务和管理动因。但是由于电网企业(尤其是各供电分公司)的成本管理责任多半停留在财务部门,甚至只是财务一两个财务专责的岗位上,成本管理成了财务部门一家之事,因此成本的分析广度和深度都显不足。现有的成本分析一般局限于与往年数据的比较,与预算的比较,多为总量上的比较,没有分项目、分部门进行分析。成本分析不力,进一步导致成本失控的责任无法明确,也就无法落实降低成本措施。
4.局部刚性过强与整体刚性不足同时并存,成本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近年来,成本考核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成本控制的作用,“材料费、管理费绝对不能超支”的原则从省公司到供电分公司再到各生产部门和职能部室被严格遵守,刚性很强。但是,在省公司层面和供电分公司层面,总成本控制方面却表现出刚性不足的现象。出于谨慎性的考虑,省公司或供电分公司一般只把全年成本预算进行部分分解,其余部分则以追加预算的形式处理。因此在成本执行过程中,一些超过成本指标的成本中心则会提出很多理由,去争取追加预算解决资金来源,或者将考核成本向非考核成本转移。例如,供电分公司一般对下一级成本中心考核材料费和其他费用,而对于修理费则不纳入考核,这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将材料费打包进大修理项目中,或者在材料费和其他费用之间进行调剂。在考核结果应用上,表现为奖少罚少,没有在调动各部门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方面达到预期效果。
三、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概述
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运用过程方法和系统管理方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成本管理。
全面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性、企业内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的综合性的成本管理。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企业高层的战略性思考;企业内部全员参加的成本管理;企业内部生产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市场、科技、人力资源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各环节的全面管理。
(一)影响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
电网行业特性。电网运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性、资金密集性和资产分散性的行业特性。上述特性要求电网企业必须通过战略规划保证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设备的高可靠性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同时,电网企业还应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经营收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电力资产的投资规划与运营维护至关重要。
电网企业成本结构。前面已经提到,电网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由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组成,其中购电成本目前以执行国家计划为主,企业基本没有自主性;而供电成本基本为固定成本,其中近40%为电力资产的折旧费。因此,电网企业成本管理不仅要关注运营阶段的成本消耗,更要关注资产形成阶段的成本消耗。
(二)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构成
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山西省电力公司成本管理实际,课题组将山西省电力公司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归纳、整合如图1所示。
四、推进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建设的其它建议
(一)加强电网建设前期的目标成本规划,实行源头控制
电网企业运营成本中固定资产折旧大约占到40%的比例,这些成本在电网建成时即已确定,运营环节无力调整。因此,这部分成本的控制应从电网规划设计阶段入手,加强目标成本规划,实行源头控制。就省公司而言,目标成本规划的具体流程如下:
1.确立初步目标成本。即以行业材料和工时定额水平确定目标项目的初步成本。
2.对目标成本,按照某种特性(功能、构造、成本要素、时间要素等)进行分解,使“可供使用的目标成本”布局具体化。
3.布局完成后,应尽可能在各部位都采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节约式施工方式,确保目标成本的达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步骤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一次性达成的,往往需要多次的循环往复。由此可见,目标成本直观而言,是一种多重循环挤压的降低成本方法,通过逐层逐次不断地挤压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由于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影响,目标成本规划决策中价值工程方法常常要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后决策。
目标成本规划工作主要由省公司战略发展部门联合工程设计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完成,实施初期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目标成本规划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准确、及时核算产品成本,保证成本指标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篇5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机构都要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是基础,制度的执行是关键。制度的建立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项目管理机构建立之初的制度随着管理工作的推进,管理范围和形势的变化,很多制度已经成为工作的制约和瓶颈。所谓不破不立,对原有制度的修订和改进是一个永远都没有止境的工作。比如项目管理机构建立之初的合同内审制度一般是比较粗糙的,审核部门少,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很多人不知情,对合同的顺利履行有一定的影响,于是内部审批制度就改成所有部门负责人都参与的人人皆知的制度,但在这一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又发现这样的内审制度有着主次不清的毛病。目前内审制度经过调整已经变得主次分明、合理有效了。举这样一个例子,只是说明合同管理制度化,不只是包含对既有制度的执行,还应该包含对制度的修正。即合同管理制度动态化。
二、合同分类清晰化
项目管理机构管理的项目种类多,既有地方项目,又有更新改造项目又有国家铁路建设项目,还有保密项目。这给合同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经手的各类合同既要符合国家的法律、地方法规、行业的规章,又要符合铁道部和铁路局相关规定,这就需要吃透大量法规和路局文件,才能做到拿到一个合同就知道从哪里下手办理。项目管理机构须针对本项目常见的合同整理出一套细化的合同办理思路,拿到任何一个合同,就把它放到这个框架中,也就是对合同进行分类,按类办理。
对合同的清晰分类看似是合同管理中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却直接关系到合同处理的方法,如果处理不好,会为以后的合同审计等工作带来坏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三、合同成本目标化
项目管理机构投资控制的任务很重。由于工期长、经济形势变化快,鉴修概算批复期的物价指数、人工成本等影响合同成本的因素在项目中相关合同实际签订时会有较大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有时是对成本控制有利的,但大多数时候是不利的。这就对合同签订的成本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超概算为基本目标,能有所降造、合同成本最小化是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项目管理机构在合同管理中以合同签订流程清晰化、签订过程主管化、成本控制层次化为原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四、合同签订流程清晰化、签订过程主管化、成本控制层次化
项目管理机构须形成较为合理的合同签订过程管理程序。由于项目管理机构签订的合同大多数具有较多的专业元素,这就决定了专业工程师(包括物资)在合同签订中的主导地位,这并不是说专业工程师就是万能的,由于合同主管和财务主管部门人员位于合同签订过程的下游,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合同签订前的合同洽商,由承办人与合同相对方进行联络、沟通、洽商,计财部等其他部门在概预算情况、类似合同文本提供等方面配合合同承办部门的工作。如需要组织洽商会议的,由经办人组织。洽商前由合同经办人将合同概况、合同谈判进展、谈判难点、拟谈判内容、谈判原则等告知主管领导和相关参加洽商人员,洽商后由合同经办人将合同谈判内容和进展、结果形成合同谈判登记记录,作为合同档案的一部分。
这样的机制保证了合同一直处于有人主管的状态中,因为合同后期的履行和监管主要是由主管工程师负责的,由于各相关部门人员都参与了合同的签订洽商,熟知合同的技术要求、验工、付款等条款,从而使合同执行过程各部门之间的磨合和协调过程提前,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了合同执行成本。
这样的机制又保证了合同成本的可控。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主管工程师在技术上是有优势的,对合同涉及的工作量有很好的把握,也能吃透相关价格依据,但在价格谈判上可能缺少相应技巧,因此项目管理机构的价格谈判就分为三个层次:主管工程师层次;合同洽商会议层次;项目负责人层次。一个合同经过这样三个层次的把控,经过多几个人的慧眼识别,就能很好发现对方报价中隐藏的陷阱,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实现合同成本控制目标。
五、合同档案管理部门化、过程化、常态化
毫无疑问,合同签订过程至关重要,但中国人常说盖棺定论,可见结局也同样不可小视。法律工作尤其重视证据,而合同管理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就是一个收集证据的过程。项目管理机构要非常重视合同档案的归集、整理工作。合同承办人按项目管理机构合同管理部门要求跟踪合同履行结束前相关情况,并围绕合同收集、管理和保管合同签订前、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和合同结束各个环节形成的合同相关资料。原则上在合同履行结束后十日内将上述资料归档、装订成册并形成资料清单送交合同管理员;合同管理员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也及时收集合同审查、签订过程中散落在各处的相关资料、如果参加合同洽商,也要及时协助经办人做好会议记录登记整理工作,一边形成完备的合同档案。
合同档案管理不能等到合同履行完毕了再去收集资料,那时已经为时过晚,所以档案管理的过程化、常态化非常重要,洽商记录不过夜,合同签订登记表填制不过夜。
另外,项目管理机构还要对已经签订的合同建立合同档案路径管理目录。在档案路径管理目录的指引下,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存放在综合部、物资、工程、安质、财务部门的批准文件、相关招投标资料、图纸、验工计价、财务付款凭证等资料。
对于比较重要的合同文件资料,可建立扫描版的电子档案,以便于使用。
篇6
针对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各承运企业基础弱、问题多、管内部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江南石油分公司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之外,加强管理力度,制定下发了《二次物流公路运输管理细则》《承运商考评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对承运商实行按月考核,内容包括交货周期、数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等,全部量化评比。考核结果用作调整运价、运量时的重要参考。在运输车辆管理中,采用车体罐车举报电话、GPS视频监控手段;对于查处的油罐车司机偷盗油行为,处以司机列入黑名单、赔偿所盗油品、车辆下线、处罚诚信违约金510万元、扣减相应的承运企业扣减10%运量等处罚措施。
在加强考核管理的同时,江南石油分公司总结并提出了“管理要规范、监督要到位、服务要真诚”的工作理念,明确地将自身定位为协作、监管、服务,帮助承运企业规范管理,与之构建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根据运输企业的要求组织与外省物流运输企业进行经验交流;组织承运商自选代表开展司机和押运员工作服的团购工作;定期组织召开物流运行和承运商管理工作会,交流意见,加强沟通;建立安全信息报送制度。
二、对比分析世界先进的物流发展趋势,发现问题
2001年公布的《物流术语标准》,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目前第三方物流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趋势:美国90年代中后期第三方物流使用比例约为二分之一,市场规模为200亿美元,APPLE、通用等企业依托第三方物流实现了零库存管理;欧洲目前第三方物流所占的比例为四分之三,其中德国99%的运输业务和50%以上的仓储业务交给了第三方物流;在英国,第三方物流服务领域从货物配送发展到了店内物流,及零售店把开门到关门、从清扫堂到补货上架等原先由商店店员负责的服务工作也完成了。第三方物流以其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已经深刻地融入到了企业经营过程中,其主流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归纳世界先进的第三方物流管理,其特点有如下五个方面:合同化、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
目前中国石化销售企业对物流业务所实行的专业线条管理,使得物流运行部门(包含油库、承运企业等在内)具有相对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可视作第三方物流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是与物流服务的世界化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在这个专业线条的整体构成之中,中国石化物流运行部门是物流服务的提供主体,它在二次物流公路运输部分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选择签约运输公司。
客观的说,中国石化的制度建设是非常完备的,物流运行管理规范,系统化管理水平较高。目前物流运行的薄弱环节主要是二次物流公路运输承运企业这个部分,表现如下:
1.公路运输企业规模大小不一,车辆数从十余辆到数十辆不等,内部股权结构复杂,各运输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中国石化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在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发展程度普遍存在不足。
2.油罐车质量良莠不齐,技术标准不统一。目前多数承运企业从成本角度考虑而选择品质中下的油罐车生产厂家;对油罐车相关的技术标准尚未有统一规定,比如目前正在建设的GPS视频监控系统,是各个省市自行选择GPS供应商,这势必会影响系统标准的统一性和兼容性。
3.承运企业缺乏流动性,成品油市场化进程受阻。由于改制企业的发展具有地域性特征,某运输企业在某地长期经营发展,固步自封,分散割据,各地区的承运企业缺乏流动性,这成为服务质量低下甚至导致不稳定事件的诱因,个别省市发生的停运、罢运等事件就是明证。由于流动性的缺乏,承运企业市场化的进程受到阻碍。江南分公司开展的异地承运及其效果使得推行成品油公路运输市场化的意义和价值初步显现,但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也同样面临诸多内部和外部的难题需要解决。
三、细化承运商准入和考核管理工作,构建成品油公路运输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
构建成品油公路运输企业管理标准化体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硬件基础条件的标准化,这可以通过统一车辆、物流设施设备的技术指标以及建立设备供应商资源库等途径来解决,二是建立销售系统成品油公路运输承运商资源库,实施统一的考核管理标准,完善考评管理体系。
(一)实施运输车辆和设施设备标准化
1.统一车辆购置及准入标准
目前各承运企业的油罐车辆由各承运企业自由采购,不规范厂商生产的拼装车较多,车辆的品牌、生产厂家、型号、技术标准等无法统一,车辆的质量良莠不齐。为了确保车辆的合格有效,江南石油分公司规定,所有油罐车辆的使用年限原则上不得超过8年。但这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即承运企业从成本考虑,不愿购置更高品质的车辆,成品油运输车辆的硬件水平难以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标准。
综合考虑,应通过细化承运车辆准入管理来提高承运企业所属油罐车辆的质量。可以考虑由中国石化列出可供选择的车辆生产商名录,规定范围,或者提出详细明确的车辆技术指标要求,所有车辆必须达到相应的技术指标要求方可获得准入,参与营运。这为制定统一的车辆检查细则,规定统一的车辆最长使用期限,制定统一的车辆装卸标准(上装、下装)等工作都提供了前提条件。
2.统一车辆附属设备设施
车辆附属设备主要指车辆出厂之后加装、改装的设备,包括GPS视频监控、电子锁、折叠式防护栏等。以GPS视频监控系统为例,目前江南石油分公司已经基本建设完成。这套GPS视频监控系统是在吸取海南、安徽等兄弟单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并无统一标准。由此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各省市公司选择的GPS视频监控系统供应商无法统一,产品和技术标准不统一,以后如果需要实现不同省市之间的联网,或者运输企业到不同区域承运,都将面临比较大的技术难题。
综合考虑,应在车辆附属设备设施项目的推广过程中推荐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或将符合条件的设备供应商(服务商)纳入中国石化资源库中以供选择。
(二)建立承运商资源库,统一管理和考核标准
1.资源库
尽管目前的承运企业以改制企业为主,且大多数是按传统区域进行承运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和固有区域限制是物流优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同时,江南石油公司的实践经验证明,承运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流动或开展异地承运是可行的,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此,有必要考虑将现有的承运企业纳入统一的承运商资源库中,并根据需要不断扩充资源库中的承运企业数量,为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2.建立统一的承运商标准化管理和考核评价
建立承运商资源库之后,要求对所有承运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采取统一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这样才有可能为中国石化各销售企业在选取承运商时提供合理可靠的参考依据。考核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交货周期
①到货率为100%。由于承运商车辆和人员原因导致已下达配送计划落空或变更的,扣减相应分值(排除不可预测及不可抗拒情况)。
②应急订单满足率为100%。加油站遇突况时,承运商执行物流中心制定的紧急配送计划的完成情况应为100%,若无法满足,扣减相应分值。
(2)数质量管理
①打击偷盗(换)油管理。每发现一起司机偷盗(换)油行为,全年该分值为零;每发现一起安装暗箱、暗管或进行其它形式的以偷油为目的的改装行为的,或存在铅封不到位、私藏铅封的行为的,或放置油桶、塑料壶等容器以及除卸油管以外的各类软管行为的,或无押运员等现象的,扣减相应分值。同时鼓励承运企业自行查处司机偷盗油行为,并设定相应奖励分值。
②容积表达标率为100%。月度考核以油罐车容积表100%有效为基数,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减相应分值。无容积表或容积表过期的车辆将被要求暂时下线,直到重新编定容积表后,经物流中心审核通过方能继续营运。
③专车专用管理,混油事故为零。对私自调换车辆混装不同油品、未严格执行清罐流程并进行现场确认、混装油品导致混油事故等行为扣减相应分值。
(3)安全管理
①不发生等级事故。承运商所属车辆凡出现规定等级的交通事故且承担主要过错责任的,扣减相应分值。
②月度安全考评。依据承运车辆运输安全检查考评表等规范标准对车辆进行检查,不符合标准的扣减相应分值,累计得分为月度得分。
(4)服务质量
①投诉率为零。凡出现一次加油站、油库等部门员工对承运商油罐车辆投拆到省公司物流中心或者物流管理部,并经物流中心或分公司物流、安数、零售调查属实的,扣减相应分值。
②现场管理规范。设定检查表,检查条目应当涵盖油库和加油站的所有规范操作行为,如“付油七步法”和“卸油十步法”等,发现违规行为扣减相应分值,由油库和加油站分别负责考评并将结果汇总到物流部门。
篇7
1引言
为加强以及推动房地产企业的工程管理标准化、体系化的建设,以及推进房地产工程项目建设技术不断发展,加快房产建设速度,合理使用建设项目资金,保证房产工程建筑质量,提高项目投资收益率,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系统有效的、加强管理知识累积以及相关资源共享机制,很多房地产企业把工程管理体系建设列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来进行。
2房地产工程管理方法
1)工程计划管理体系
建设工程计划管理是房地产工程管理重要的部分之一。建筑工程计划管理体系往往是通过多个系列性的预先控制计划进行管理,使得参与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管理人员事先在自己的脑海中把建筑物盖起来,对建设工程项目做到心中有数,并可以将各个部门的工作有机地联接在一起,确保建筑工程企业的工作步调一致协调。
2)工程技术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体系是房地产企业工程管理的基础以及底线。如果建筑企业没有技术底盘作为支撑,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是很难得住换句话说成本控制就不会那么科学合理;如果没有技术体系底盘,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必然会产生很多随机变化的问题,设计图纸好、施工单位技术强,,不能确保房地产企业所开发的楼盘。
3)工程成本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体系是房地产企业经营最为的一个管理体系,它也是企业以及员工都关系关心的。这关系到个人的经济利益的问题,工程成本管理体系应该是通过建设项目科学定位、建筑工程成本合理测算、多种控制设计、建筑工程招标动态控制、现场签证控制等一系列的诸多环节进行控制。
4)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
工程质量是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收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工程质量的高低优劣直接关系企业的以及相应的。目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中,往往特别注重营销,制定花样翻新的各种营销理念,但是房地产行业中的企业间竞争最终还是产品的竞争,也是产品建筑技术与产品质量的营销。而建筑工程质量则是建筑产品质量的核心的、重要的、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中,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很多房产开发企业平时不重视、不关心的,认为施工单位相关的但是建筑工程项目一旦出现问题,面对建筑业主的维权,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受到牵连甚至受到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5)工程风险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工程风险管理体系是在做任何工作时都要对该项工作存在风险进行分析与预测,做出科学的管理保证体系,建筑工程管理也同样存在着风险,所以工程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对建筑工程风险进行识别、预警以及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降低或避免建筑工程项目的由风险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
6)现场管理标准化
建筑工程中有严谨的计划管理、合理的工程技术底盘、科学的成本动态控制、完善的工程质量监控系统、万全的工程风险的防范措施,这使得现场管理变得简单现场应该做到现场管理标准化,这样就不仅仅可以降低对现场管理人员的相关要求,而且可以避免房地产建设工程管理对工程项目部较强的依赖性。
3房地产企业工程管理体系建立
体系建立基本原则:工程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行业的以及地方的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范,并密切结合房地产企业本身的一些优点.
2)体系实施步骤:应根据现代项目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首先把管理框架体系分解为:项目计划、工程成本、工程技术、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工程风险等管理以及现场管理标准化、项目信息化及事后评估管理等几大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将体系建设分阶段逐步进行实施;在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建设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资源,使管理体系建设分阶段地、有步骤地进行实施与落实。
3)工程管理体系内容
(l)综合沟通协调管理在企业内部也是需要进行合理组织协调管理,建立工程项目管理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工程、建筑设计、建筑成本、产品销售等都需要综合协调建立工程项目管理考核评估相关制度。与企业直接关系的外部组织做好合理协调管理:主要包括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组织关系处理与政府部门等的组织管理与企业工程项目交流管理等等。
项目计划管理编制计划管理工作流程制定里程碑性质的节点计划编制总体及专项实施详细计划。细致研究企业标准工期,应该进行分区域、建筑类别、结构形式、工艺形式、调整因素等来制定企业的标准建筑工期,形成企业项目管理参考数据库。
工程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实行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编制工程成本管理工作流程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的都要进行成本。成本控制管理实施的重要环节就是完成目标成本管理加强和完善工程成本数据库的建立并建立成本跟踪机制建立合格供应商管理体系实施合同保障体系工程进度预支付管理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工程竣工结算管理索赔管理保修金支付管理态成本控制管理。
(4)工程技术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应做到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企业必须建立与企业的内部技术标准
(5)工程质量管理企业质量标准的建立与实施,制定企业质量标准;制定工程建设交底制度。工程检查管理,通病防治休系,编制常见质量通病分析手册。工程维修管理,制定工程维修管理办法建立维修案例数据库,管理体系。
(6)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编制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作业制定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制定事故分析报告制度编制现场安全文明检查明细表。
(7)工程风险管理主要是对工程建设风险的进行责任划分及采用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同时工程风险分析预测,使得工程风险降低到最低。
(8)现场管理标准化:工程建设实施策划时,需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监理实施细则内部要求;还需要编制工程管理策划书。编制项目前期准备、工程进度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安全文明管理、现场成本控制、工程验收等一系列的作业指引,来实现工程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管理
(9)
项目信息化及后评估管理信息化体系管理制度的构建项目后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普。
通过以上大分解体系的构建.房地产企业便可搭建起工程管理体系的框架,在不断的项目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具有品牌特色的房地产工程管理体系。
4结语
房地产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建立是一个分阶段,有步骤的实行过程,在建立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企业的自身特点,分析行业相关管理问题以及外国一些优秀的管理体系,利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体系,这样才可以在企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理念的大力宣传,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绿色设计也逐渐渗透到城市化和城镇建筑中来,人们在房屋建筑中除了对舒适性、功能性方面的要求以外,更加重视居住环境的生态、安全、健康。文章主要探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绿色建筑工程的几点建议。
2绿色建筑工程的问题分析
2.1法律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
我国颁布的《建筑法》及《节约能源法》中对绿色建筑工程的内容都有涉及,但是这部分内容对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而言,实操性和强制性相对较弱。《节约能源法》关于建筑方面的内容没有明确的指出建筑节能的相关细节,只是做了笼统的概括,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建筑法》在绿色建筑工程方面的法律内容也同样的笼统化,很多建筑工程中的问题没有做出针对性的规范要求,技术标准中只对建筑节能设计做了强制性的规范,建筑材料及建筑施工监理方面的要求和标准相对欠缺。从各项的建筑法律制度来看,都未提到开发商与建筑企业在建筑市场中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导致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完全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由此可见,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和监督力度还不够健全,直接影响绿色建筑设计的推广和开发。
2.2建筑企业绿色建筑发展意识淡薄
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开发商与建筑企业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识淡薄非常不利于绿色节能标准的实现及推广。从绿色建筑工程各项法规来看缺乏激励性、优惠性的经济政策,绿色建筑理念在社会层面及国家层面的实现效果相对明显,对于个体而言对绿色建筑的追求还不够积极。所以经济激励政策及优惠政策的实施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没有制定完善的绿色建筑工程评价体系
我国绿色建筑工程评价体系在近几年通过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体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漏洞亟需解决,当前的绿色建筑工程评价体系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建筑层面的类别还比较片面,对不同建筑类型的评价体系不够全面,而且评价体系的内容以环境保护为主,对经济方面的价值、社会方面的价值及健康反面的价值评价少之甚少,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工程评价体系很有必要。
2.4各级管理部门协调能力差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到的部门非常广,不仅有建筑工程管理部门,还有采购部门、安全部门、计划财务部门、监督部门、机械管理部门等,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各部门之间需要合作协助,但是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能力不强,导致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推行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降低了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行效率。
3加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行策略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必须意识到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自身的领导、组织能力对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做出清晰、明确的定位。保证各部门清楚自身的工作职责,并能够吸取借鉴外国绿色建筑经验及技术,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针对我国当前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3.1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
政策体系和法律制度是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方面的法律体系可以约束和规范政府的行为,加强政府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干预政策,逐步完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法律体系。首先,通过科学、合理的法律手段规范建筑市场的行为,完善建筑追究责任制度和赔偿制度,加大对咨询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及资质管理体系;其次,完善和补充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最后,监理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评估制度,制定等级评定标准,发挥对市场消费的引导性作用;此外,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加强人们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认知和了解,对于知法犯法人员,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法律的权威性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发展的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落实到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工作中。
3.2实施有效的经济激励、优惠政策
实施科学、合理的经济激励、优惠政策在建筑市场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不仅可以加强开发商与建筑企业的积极性,还能方便建筑管理问题的解决。所以,经济激励、优惠政策也是实现绿色建筑工程推广的重要途径。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直接补贴和贴息补充两种方式对建筑生产进行财政补贴,既能够调动生产人员的生产积极性,还可以刺激当地的消费,加强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其次,设立专门的绿色建筑专项资金,建筑企业在建筑投资中花费成本较大、成本回收时间长是放弃节能建筑投资的根本原因,绿色建筑的推行可以保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在政府资金支持和鼓励下,绿色建筑工程的宣传和教育意义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与传播,绿色建筑工程在质量上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3.3完善绿色建筑工程评价体系
绿色建筑工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评估标准,如果出现不符合绿色建筑工程标准的项目直接取消评估,从根本上减少非绿色建筑工程的流入;二评价体系的操作不可太复杂,不被人们接受和理解的评价体系很难顺利进行,同时评价体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三根据居住环境和建筑设计的差异性,构建不同的评价体系;四加强评价体系的监督力度,防止发生的不良现象,保证评估体系公平、公正及公开性原则。
3.4管理部门协调统筹,发挥部门主导作用
加强各管理部门的协调统筹能力,形成强有力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专门的绿色建筑组织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建立符合当地建工程标准的发展战略,不定期的组织各管理部门进行绿色建筑交流学习研讨会,构建绿色建筑交流平台。培养一批优秀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并加强对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和技能考核。在绿色建筑工程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我国的绿色建筑工程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4结束语
当今社会绿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成为高度关注的话题,在绿色建筑带来巨大优势的情况下,人们还应该重视它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总而言之,绿色建筑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条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林海燕,王清勤.加强绿色建筑科技研发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施工技术》.2014(10):142
[2]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城市发展研究》.2009(7):93
[3]陈宏,甘月朗.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看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街区尺度篇《建筑学报》.2016(2):124
[4]叶大华,胡倩.基于低碳生态详细规划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城市规划》.2013(1):99
篇9
1国内外工程管理咨询比较分析
1.1制度规范
跟发达国家相比较,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良好的自律规范方面,国内的工程管理咨询行业还是缺少了有效、系统以及完整的制度和规范。国内外在工程管理咨询的制度和规范方面在特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一,在法律体系上,国外偏向制度化和系统化,而国内的体制有约束性,分为多头来进行管理;第二,在专业规范上,国外走标准化和程序化的道路,而国内尚未形成比较专业统一的规范;第三,在行业协定上,国外主张规范化和以强制力的态度去处理,国内的局限性很大且没有约束力。在国内,法律制度和相关的规范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国内的相关咨询行业的水平不高以及其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很完善。而且,我国在工程管理咨询行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以假乱真以及出借资质的现象,甚至还有很多企业之间有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1.2市场环境
就国外而言,一般没有进行工程管理咨询相关的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比较完善的手段来对市场的法制和经济来进行行业的约束,对整个市场行为进行控制。与此同时,还未工程管理咨询行业提供了比较优良的生存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了比较专业的工程管理咨询服务体系。并且,其社会化的程度较高,使广大的业主有了高度的任课,促进了工程管理咨询行业的长远发展,市场已经进入到了以及良性发展的循环之中。国内外在市场环境方面有一定的对比。第一,在市场准入方面,国外一般只对有执业资格证的执业人员进行准入,国内主要把企业资质作为中心,个人的执业资格证为辅;第二,在市场主体方面,国外主要主张完整的经营独立,国内则具有一定的经营自由权;第三,在市场开放方面,国外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国内的国际化水平较低;第四,在市场秩序方面,国外的法制化程度较高,国内则还没有形成较公平的竞争,缺乏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我国的工程管理咨询行业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及公平竞争的形成。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工程管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迅速,市场的容量也很大,但是,由于相关管理部门针对市场的宏观调控的管理能力不强,就算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工程管理咨询企业也很难跟国际接轨。对新服务领域进行开发,会对企业之间的交流以及公平竞争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管理和推广的顺利进行。
1.3管理体制
国外在工程管理咨询常用的管理方式是基尼系那个项目管理制,通常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来进行。为了促进效率的提高,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度,这种制度对人才的全面培养有利,并且,有助于企业人才在专业水平上的提高。在进行工程管理咨询的过程中,可以促成一体化模式的形成,促进全过程服务质量的提高。国内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对各个阶段的项目由各大专业单位进行负责,促使各不同阶段的非连续性,没有系统性的去认识项目的意识。
1.4服务内容
国外的工程管理咨询行业有了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可以进行全过程的项目服务管理,可以为建设工程提供各个阶段的管理服务。但是,国内在工程管理咨询方面主要进行的工作是针对单项的咨询工作,建设全过程的服务并还没有进行开展,缺乏全面发展的技术和专业能力,其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主要有不同性质的管理咨询企业来进行。国内外在工程管理咨询方面的服务范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国外企业有其先进的服务体系和强大技术,所进行服务的范围也很大。国内工程管理咨询企业上面缺乏综合性,在项目咨询上缺乏整体性,是服务质量大幅下降,不利于企业自身能力的发展。
1.5取费制度
在国外,其所具有的工程管理咨询已经趋向成熟,在服务取费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标准。就目前来看,国际工程管理的咨询市场在计价规模上主要分为7种:成本加手续费、按时计算、固定价格合同、长期聘用方式、按建设比例来进行计算、工资制以及工资按一定比例的其他费用。中间的建设项目在项目管理中,主要按照投资的比例来进行计算,这种取费模式在德国、日本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费率在国际水平中占到1%~5%。在取费标准方面,国内外的工程管理咨询存在的特征对比具体情况主要如下:第一,在管理规范方面,国外主要运用法律、行业规范以及自律协会来跟企业内部的相关制度进行结合,国内主要是把企业内部的制度作为重点,在法律以及规范方面的设置不完善;第二,在管理方法上,国外主要是运用市场机制来进行管理,国内主要是用行政手段来对工程管理进行管理;第三,在组织结构方面,国外主要是以矩阵式的结构作为主导,国内则以矩阵式和直线职能式这两种结构来进行组织;第四,在管理内容上,国外主要对建设工程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国内主要是以建设工程的某阶段来进行管理。在我国,工程管理咨询行业还没有形成较统一的取费标准,主要是由于明文规定的法律和法规的缺乏,工程管理行业没有法律的支持,同时,项目建设全过程被分割在不同的职能机构和企业,很大程度的阻碍了取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2完善国内工程管理资讯类的建议
2.1健全行业制度规范
想要加快促进我国在工程管理咨询服务行业的发展,就必须针对当前的制度规范进行改革和完善,从法律体系、行业自律协会以及专业规范这3个方面来进行。为其发展提供合适的竞争成长环境,与此同时,在政府方面,政府需要对其职能进行改变,使政企分开,给工程管理咨询行业以及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开辟出一条广阔的、新的市场道路。
2.2开发专业技术服务体系
在技术服务体系方面,对企业而言,在工程管理咨询业务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入新的项目管理理念、方法以及技术,使项目管理的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展,渐渐将造价咨询、招标、工程建立以及局部的单一投资等业务来进行整合,建立其健全的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使工程管理咨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可以向各个阶段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对国家而言,在工程管理咨询领域内促进共享信息网络的建立,积极的开发网络体系、集成化的管理软件以及管理数据库,促成信息化技术与工程管理咨询行业的高度结合。
2.3制定行业取费标准
由于我国在工程管理服务取费方面缺乏法律依据,在行业取费标准方面,需要迫切的建立其良好的取费市场,促进服务取费标准在法律上的明确落实,建咨询取费可以以利润、税费、间接费以及直接费来进行基本要素的构成,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进入到该行业中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采用菜单式的收费标准,制定促进项目全面发展的管理服务取费标准,促进健康稳定市场的建立。
2.4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在我国的工程管理咨询行业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个问题,需要从根本做起,国家方面,要不断地推动高校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对于传统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重视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适当的安排专业时间活动,促进人才在专业技能上的提高。对于企业来说,要重视对于人才的聘用和培训,在员工素质以及要求方面实行严格的把关,对员工所负责的工作进行重视,把人才的发展和培训放在重要位置。
3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管理咨询是一项较复杂的行业,在进行国内外的分析和对比之后,在对比以及数据现实下,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工程管理咨询行业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问题,法律制度不完善、高素质人才的缺失、服务取费没有确切的标准以及专业技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出现,使该行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困难。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希望可以对工程管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刘昳晗 方健 单位: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金德民,郑丕谔.工程咨询企业向项目管理企业转型的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7-51.
篇10
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正确管理需要建筑工程使用和管理单位共同的正确的管理和使用,它要求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好建筑工程管理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
一、对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同其它生产或者经济领域相互交流和沟通。众所周知,不同的生产或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对我国当今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实施现代化的管理,可以方便大范围地与其它生产或者经济领域进行合作,从而有利于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有利于解决当今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诸多管理问题。由于当今建筑企业私营化起来越普遍以及企业自身的改制导致的管理机制被严重削弱,使得质量问题、违法违纪案件、管理混乱,工程事故以及鉴定不利等管理问题普遍出现,因此必须对现代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加强管理,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二、加强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进度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建筑工程变更的体系中的管理。
管理人员编制的进度计划要具体、合理,要对人员、天气、材料等影响施工过程的因素充分考虑。对管理人员定期召开会议,使他们能够牢记各个施工阶段的施工计划与目标。进度款是建筑工程进度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做到使用合理、规划详细。以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这个大局为重,对施工中出现的矛盾,要积极协调,对影响施工进度的原因要进行深入调查,及时解决,保证施工进度。
对所有管理人员,施工质量的管理都是其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质量管理人员在主动与监理部门等积极配合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方法以及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加强管理力度,可以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人员要严格依据新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为对施工作业进行监管,对施工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明确规定,对于随时发现的问题,要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同时编写质量控制书对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详细说明。对建筑工程变更的体系要严格控制。
第一,既不能由个人的主观愿望对建筑结构布局、和装修等标准进行任意变更,也不能对建筑临时设备和材料进行随意变更,以避免造价失控的出现。第二,既定的施工时段内不要轻易更改施工方式,保证加班施工和签证用工的必要性,尽可能减少施工成本。第三,对于施工方面的管理,如果出现问题和矛盾需要变更签证,要先弄清楚是属于哪一方面的责任。
2、普及计算机技术,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效率的快速提升。
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手段的实施与计算机密切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对建筑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提高的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就工程质量、造价、工期和投资效益等方面吸收和创新了很多有效的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管理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促使当今国内外很多新颖的管理手段和想法快速与建筑企业的日常管理相融合。这在保证工程质量、改善投资效益、提高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有效、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管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效率的快速提升。
与国外计算机水平发达的国家相比,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在我国各个行业的普及率还相对较低。建筑工程业也是如此。因此,无论管理人员还是工程技术人员都应当接受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以及现代管理体系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应当在职工技术培训、现代化管理知识普及等方面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以达到管理体系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快速提高。整个建筑企业的业务人员都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办公,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的要求。
3、在管理人员方面,要充分发挥监督、约束、竞争和激励等机制的作用。
篇11
中图分类号:TV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2)01-0150-03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ydraulic Projects
OUYANG Hong-xianga,LI xina,FANG Guo-huab
(Hohai University a.Business School;b.The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the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of the hydraulic projects may involve the following aspects:management philosophy,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management techniques,management level,and management talents.On the basis of the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hydraulic projects is developed systematically.In this paper,each quantitative indicator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defined,and its calculation formula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re also presented.A case study using thi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uggests that this system can clearly reflec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hydraulic project management,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effective and applicable.
Key words: hydraulic projects;management modernization;evaluation index system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水利现代化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1-2]。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走上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实现水利现代化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不仅是客观自然条件和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必然要求。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涉及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人才、发挥水利工程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很丰富。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和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对水利的要求以及水利自身的发展水平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及相应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根据对国家现代化、水利现代化进程及其经验的研究,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水利建设和近年来一些地区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可以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建立现代科学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才的现代化。
1.1 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根据新时期水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步伐,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3-5]。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主要内容。
1.2 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就是要建成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其实质是实现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6]。
1.3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改造和替代现有设备,改善水利管理条件;加强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监测自动化程度;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监测、预报和决策的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增加管理工作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
1.4 现代化的管理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根据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水利人才队伍,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
2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进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综合评价,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是基础。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指标比较多,有些指标相关性很强,有些指标虽然重要,但不易取得准确数据。本文采用常用的专家调研法,经过三轮咨询后,才形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了能够客观、准确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区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发展水平,在确定指标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7-10]:
① 指标体系要符合我国水利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
② 指标体系要有系统性和协调性;
③ 指标体系要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④ 指标体系要考虑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两个方面;
⑤ 指标体系要体现社会管理和工程管理不同层次的要求;
⑥ 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导向性。
2.2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类别,每一个类别由两个层次构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见表1所示。
2.3 定量评价指标的内涵
① 工程设施完好率。工程设施完好率是指水利工程中技术性能完好的设施数量占全部设施的百分率。即工程设施完好率=(技术性能完好设施数量/全部设施数量)×100%。
② 观测设施完好率。观测设施完好率是指水利工程中设置的技术性能完好的观测设施数量占全部观测设施的百分率。即观测设施完好率=(技术性能完好的观测设施数量/全部观测设施数量)×100%。
③ 工程设计能力达标率。工程设计能力达标率是指水利工程目前实际防御洪水能力(蓄水、泄水、输水)达到设计洪水(蓄水、泄水、输水)标准的百分率。即防御洪水能力达标率=实际防御洪水能力/设计洪水标准×100%。
④ 保洁率。保洁率是指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持续保持洁净的水面和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率。即保洁率=(持续保持洁净的水面和土地面积/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总面积)×100%。
⑤ 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是指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绿地总面积占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即绿化覆盖率=(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绿地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⑥ 水土流失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率是指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已经得到治理的水土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
⑦ 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是指水质达标的认证水体及断面数量占全体认证水体及断面数量的百分率。
⑧ 生态与环境用水保证率。在基本保证生活、生产用水的同时,要重视水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满足维护生态与环境用水的要求。预测的生态环境用水量,应包括维护河道、河口稳定和维持改善生态与环境的水量。生态与环境用水保证率=(1年中满足生态环境需水的天数/年总天数)×100%。
⑨ 水管单位盈亏率。水管单位盈亏率可按下式进行计算。水管单位盈亏率=(水管单位盈亏额/综合经营总成本)×100%。
⑩ 合理水费及其它规费征收率。合理水费征收率是指每年实际征收的水费额占每年按标准应征收水费额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合理水费征收率=(每年实际征收的水费额/每年应征收水费额)×100%。
11可开发土地资源利用率。可开发土地资源利用率是指已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占水管单位管理范围内可开发土地面积的百分率。
2.4 评价方法与步骤
对于定性指标,可分五级进行评价: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对应的分值为:(0.9~1.0),(0.8~0.9),(0.7~0.8),(0.6~0.7),0.0。至于定量指标,可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实际情况,测定各指标现状值。
①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针对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水利工程,可对指标选择有所取舍。指标的权重确定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方法。
② 确定定量指标的目标水平。目标水平值的确定是对定量指标进行评价的基础,并带有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价值取向的特征,兼具阶段性和地域性。因此,对定量指标确定目标水平值,是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③ 对二级指标进行评析、考核。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是具体的考核对象,对定性指标可根据其内涵进行考核以确定达到等级,对定量指标可根据其定义直接进行计算求得;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二级指标的实现程度。
④ 对一级指标进行评析、考核。一级指标是根据下一级各指标(二级指标)的考核结果、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在此基础上,确定该一级指标的实现程度。
⑤ 对系统总体进行评价。系统总体指标是根据下一级各指标(一级指标)的考核结果、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在此基础上,确定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程度。
3 案例分析
横山水库位于江苏宜兴市宜溧太华山区,是太湖流域溪河水系的拦蓄工程,是江苏省六大水库之一。水库于1958年动工兴建,1969年9月基本竣工,2001年10月至2004年4月实施除险加固,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水利旅游、水产养殖、山林种植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
2005年,横山水库管理处被批准为江苏省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3.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根据横山水库实际情况,初步拟定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评价指标,然后再根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设计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值。最后通过与江苏省内有关专家反复协商讨论,确定出横山水库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及权重体系。
3.2 管理水平综合评价
根据横山水库工程管理现状,对照各指标体系内涵和计算办法,计算出横山水库工程管理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为91%,见表2所示。
4 结语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对水利的要求以及水利自身的发展水平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及相应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现有关于水利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界定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是指水利工程管理理念的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以及管理人才的现代化。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构建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步骤,文章最后用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国家现代化与水利现代化[J].中国水利.2004(4):24-28.(The Research Group of China Water Conservation Modernization.State Moderniza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dernization[J].China Water Conservation.2004(4):24-28.(in Chinese))
[2] 顾浩.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GU Hao.Research on China Water Conservation Modernization[M].Beijing: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ess,2004.(in Chinese))
[3] 汪恕诚.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4):1-2.(WANG Shu-cheng.Boos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to Promote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J].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and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5(4):1-2.(in Chinese))
[4] 黄莉新.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水和谐[J].江苏水利,2004,(3):4-5.HUANG Li-xin.Establish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o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Water[J].Jiangsu Water Conservation,2004,(3):4-5.(in Chinese))
[5] 黄莉新.立足创新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J].江苏水利,2002,(5):6-8.(HUANG Li-xin.Promote the Hydraulic Projects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Based on Innovation[J].Jiangsu Water Conservation,2002,(2):6-8.(in Chinese))
[6] 国务院体改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Z].2002.(The State Commission for Restructuring.Implementing Opinion of the Hydraulic Projects Management System Innovation[Z].2002.(in Chinese))
[7] 吕绍东,张信源,钟继尧,等.珠江三角洲和经济特区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00,(10):3-5.(LV Shao-dong,ZHANG Xin-yuan,ZHONG Ji-yao,et al.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earl River Delta and Special Economic Zone Basically Achieving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J].Guangdo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2000,(10):3-5.(in Chinese))
篇12
Keywords: gree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一、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政策保障体系。在我国当前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政策方面,颁布于20世纪90年代的《节约能源法》以及《建筑法》中都有涉及到建筑节能以及绿色建筑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和强制性。《节约能源法》在建筑节能方面所作出的规定相对笼统和过于原则化,并且存在法律责任缺乏明确性的问题,这导致了《节约能源法》本身可操作性的欠缺。和《节约能源法》一样,《建筑法》也并没有在绿色建筑方面作出强制规定,只是提到了“提倡”、“支持”以及“鼓励”,强制性的欠缺直接影响了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性。在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规定中,有关的强制性标准仅仅局限于建筑的节能设计方面,而材料方面以及施工监理方面却缺乏相应的要求与标准。并且从我国当前实行的各项法律法规来看,对于开发商或者建设单位没有对建筑节能标准作出执行的基础上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导致了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对建筑节能标准作出改变或者根本不执行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也使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流于形式而没有得到贯彻。虽然针对建筑节能管理,建筑工程相关管理部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规章,但是这些行政规章并不具备如法律法规一样的权威性,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中,这些内容往往只能够发挥参考价值。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并没有出现建设单位因为违反了绿色建筑标准和规范而被的现象,这也反映出了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缺乏配套性和可诉性。从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来看,多年来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实践突出了对工程设计的监管,而在工程规划、工程施工、工程监理以及工程质量监督方面的监管力度并不十分到位,这些监管的薄弱环节直接导致绿色建筑本身的推广工作流于形式。
(二)开发商与建筑单位缺乏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开发商以及建筑单位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的积极性欠缺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绿色建筑相关节能标准的实现和推广。从我国地方性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法规来看,虽然强制性得到强调,但是大多数内容都比较滞后,同时激励性的经济政策相对缺乏。
(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设中对国外的许多先进经验进行了借鉴,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使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这些内容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等。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当前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仍有较大的片面性与局限性,绿色建筑技术评价的适应面还仅仅停留在奥运建筑、住宅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等层面,在针对不同建筑类型所作出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本身的系统性以及全面性相对缺乏。同时评价体系的内容也只是局限于对环境的保护方面,而对经济价值、健康价值、社会价值所作出的全面评价相对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当进一步根据国情对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作出完善,从而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支撑。
二、加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策略
建筑工程中的管理部门是建筑业发展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对绿色建筑推广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此过程中建筑工程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对自身的职能作出明确定位,同时对自身的职能范围作出准确界定,在对国外绿色工程管理经验积极借鉴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法来不断推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有序发展,从而对建筑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根据我国当前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筑工程的主要管理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推动绿色建筑管理工作发展并提高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质量。
(一)通过法律政策的完善来加强管理部门宏观管控能力。政策体系的完善是确保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能够对政府的行为与决策进行有效的规范,从而减少因为政府不当干预而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一是要重视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首先要通过对法律手段的运用来对市场行为作出规范,并在对建筑主体的权责关系进行理顺的基础上进行责任追究制度与理赔制度的完善。并且要重视对咨询服务业的应用与扶持并促使其发挥出应有作用,同时要建立起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与资质管理体系。其次要对相关法规作出修订。如在《城乡规划法》与《建筑法》等法律中加入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内容,对已经有这部分内容的法律法规也要尽量进行补充与完善。再次有必要进行绿色建筑认证、评估、标识制度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分级评定,从而对市场的消费决策起到引导作用;二是要加强执法力度。当前我国的大部分民众对建筑业法律法规的了解十分欠缺,同时建筑人员也存在知法犯法的情况,所以不仅要重视对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绿色建筑监督机制,同时要落实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部门而言必须对法律权威性作出维护,通过违法必究来保证绿色建筑标准的落实。
(二)完善经济激励政策,调动开发商以及建筑单位积极性。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与优惠政策的实行能够对市场起到调节的作用,同时能够通过开发商以及建筑单位积极性的提高来促进相关管理问题的解决,所以对经济激励政策作出完善是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标准的有效途径。在经济激励政策的完善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进行财政补贴,其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补贴和贴息补充两种,通过财政补贴不仅可以对生产者的积极性作出调动,扩大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刺激消费,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需求;二是进行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的设立。对于开发商和建筑单位而言,在进行建筑投资决策的过程中绿色建筑投资成本较大并且回收时间较长是其放弃节能投资的直接原因。但是绿色建筑的推行能够创造出较大的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而为了推动绿色建筑开展,政府有必要进行专项资金的设置来进行绿色建筑的教育与宣传、对已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对节能技术进行推广和示范等工作,从而促进绿色建筑工程的推广以及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提高。
(三)积极进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构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守准入关。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准入制度的实行十分必要,在此过程中要重视评估指标的建立,如果一方面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则应当对下一步评估进行直接取消,从而从根本上杜绝非绿色建筑项目的进入;二是评价体系要确保操作的简单化,即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如果过于复杂则会直接影响评价体系的推行和应用。同时评价体系要具有时代性,即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市场的需求对评估体系内容进行完善;三是根据地区实际制定相应标准。我国各个地区在社会习俗、居住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也有必要体现出地区差异性;四是加强对评价工作的监管。加强对评价工作的监管能够有效地规范评价工作行为,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所以我国可以通过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来建立具有独立性的监管机构并对管理行为作出评估以保证评估体系的专业、公平、公正和公开。
参考文献:
1.卢求,卓定疆.德国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和技术措施[J].北京房地产,2006
篇13
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具有建筑装饰与技术管理的双重特点,也就是既要对施工建筑工作负责,也要加强对建筑项目设计方面的管理。与建筑施工过程相比,建筑的装饰管理周期相对较短,因此装饰工程组织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尤为重要,也是判断一个装饰管理方法是否切实可行的主要依据。建筑装饰工程管理是影响整个建筑工程最终效果的重要环节,装饰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建筑装饰单位内部的管理质量,是其自身形象、实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建筑装饰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完整的装饰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装饰工程管理活动高效运行。
现阶段我国装饰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由于实际条件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工程管理工作存在有一定的缺陷,下面就现阶段我国装饰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装饰工程设计不够合理
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是整个施工工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保障建筑施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装饰工程设计要求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切实可行性,能够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技术与理念的创新。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设计工作在建筑施工之前并没有事先制定好合理的施工设计图纸,甚至一些装饰单位仅仅凭借平面图或者效果图就开始进行装饰施工工作。特别是一些施工量较大的复杂性建筑项目,为了加快建筑施工以及建筑装饰的进度完成交付任务,大都是选择在建筑施工进行的同时分布设计装饰方案。
装饰工程管理模式陈旧
现阶段我国的装饰工程管理模式相对传统,不能适应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现象。具体表现在施工工艺标准、建筑项目中的隐蔽性工程以及建筑材料的管理方面。原有的装饰工程中施工工艺的管理标准,明显已经落后于现代化机械操纵的技术操作标准,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施工工艺的推广。施工单位往往会为了节省成本,在隐蔽性工程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违规操作,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加强装饰工程管理创新,推进管理新原则、新方法的具体措施
建筑装饰工程的质量直接体现着装饰企业的运作能力和工作成效,因此,大部分装饰工程项目为了提高自身工程的最终质量,要求建立一套相对较为科学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下面就如何加强装饰工程管理创新,推进管理新原则、新方法提出具体的方案。
积极引进应用型新技术,加快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以及管理技术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技术升级。装饰工程施工方面,要针对不用类型的材料、工艺、设备而进行相应的技术更新与改造,特别是要注意引进新型应用技术和施工工艺。将计算机软件以及网络技术应用于加强装饰工程管理改造,不管是装饰预算管理还是具体的装饰设计都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平台来实现。积极引进应用型技术,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应用管理,积极推进新型工艺、材料、技术在实际装饰工作中的应用,加快施工以及管理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建立健全建筑装饰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在建筑装饰工程管理中要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推进建筑装饰工程管理新原则、新方法的发展,建立质量监督体系,需要坚持经济效益最优原则、科学合理原则、标准化原则。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监督意识,企业制定明确、全面、合理的质量标准,配合实施适度的奖励措施。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每个工序进行质量检测,并且制定严格的验收标准,确保整体工程建筑装饰与施工的质量。
加强对建筑装饰施工与管理人员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