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的技术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程机械的技术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程机械的技术管理

篇1

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不仅依靠的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更新,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利工程施工设备的更新。对于水利工程施工项目来说,机械设备是其进行生产的设备,由于水利工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导致了在水利工程中机械设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做好水利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不仅能够加快水利工程施工的进度,同时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效益的增加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部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部机械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制度有待于健全。通过完善的管理机构的建立对水利工程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管理。对机械管理的各级机构以及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使得水利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有保障。然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因为水利工程通常涉及到很多方面,人员、机械设备等的调动非常的频繁,造成了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部对于机械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企业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对机械设备部门的机械管理人员进行压缩,甚至其他部门人员进行兼管,造成了操作与管理出现了偏差,难以实施设备的管理。另外,有些水利工程项目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有待于完善,机械设备的台账,资料等的建立不健全,严重的甚至对于新的设备不能及时入账,使得机械设备管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第二,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部机械设备的使用和保养存在脱节。当前,大部分的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部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采取了定人定机的制度,然而,对于定人定机的维修保养制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责任没有落实到实处。基于此,机械设备的使用人员通常“只用不修”,而机械设备的维修人员也没有足够重视,当机械设备发生问题时,就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问题。使得机械设备的使用受到了影响,同时,也使得机械设备的维修的费用增加,设备使用的寿命降低。部分水利工程项目的负责人过分重视眼前利益,对于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方面,重视使用忽视管理。存在赶进度使得机械设备超负荷进行工作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更有甚者出现违章使用机械设备的问题,因此,严重影响了机械设备的使用。

第三,机械设备的购置具有盲目性。随着当前水利行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对于工程质量、工期等的要求逐渐提高。人才与设备的竞争是当前水利施工行业竞争的关键。对于部分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而言,存在着当前的机械设备不能适用当前发展的需要,整体上机械设备的技术比较落后,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对国外先机的机械设备进行引进,从而使得企业技术力量得到提高。然而,部分企业并没有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机械设备的购置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新购置的机械设备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或者是因为受到资源,施工场地,环境,操作等方面的影响,使得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第四,人员素质不高,培训少。在施工当中,一些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接受过正式的上岗培训,使得他们对机械设备的操作并不熟悉,造成他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出现很多问题,给施工带来安全隐患。

第五,预见能力的局限性。在施工中,普遍存在操作人员的责任心较差,没有纪律性,一些机械设备的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不够仔细。在机械操作的时候,一些操作人员边开车边打手机,甚至有些操作人员还穿拖鞋进行机械操作,这些情况都会带来机械设备的安全隐患。

三、提高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部机械设备安全技术管理的措施

第一,不断完善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机构。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部机械管理要明确设备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的职责。加强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的教育,做到对机械设备实现全员管理,提高人们爱护设备的意识。机械设备的使用人员以及维修人员对设备的管理要给予足够的支持。构建完善的机械设备使用交接班制度,机械设备的使用制度,机械设备的保养制度等,严格遵循规章制度使用和管理机械设备。

第二,完善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部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加强对于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的重视程度。通过事先保养和事后维修相配合的方式,对于水利工程机械设备进行预防性的维修与保养。通过对水利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综合性的经济分析,对水利工程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制定科学的计划,在进行维修的过程中,严格遵循水利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对于能够进行维修的就不能更换新的设备,对于可以部分利用的机械不能更换总成件。

第三,加强对水利工程机械设备的合理调度与科学使用。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与设备操作人员的机械设备性能知识,对机械设备做到合理调度与科学使用。水利工程施工过中,施工现场的设备数量众多,种类也多样化,设备的性能都不一样,因此,施工现场的调度人员及指挥人员对于各种机械设备的工作的性能要熟悉,能够做到施工现场的合理的使用,从而使得机械设备的有效工作的时间提高,进而使得机械设备的工作的效率提高。基于实际的施工现场情况,对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合格之后持证上岗。采取定机定人的负责制度,使得对于机械设备的保护落实到人。操作人员对于机械设备的工作性能以及机械设备的运行的情况要能够熟练把握。严格遵循机械设备的操作流程使用机械设备,同时,创建以人为本的设备操作环境,机械使用的过程中做到使用前,使用后的认真检查。

第四,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对于那些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在施工之前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首先让他们能够对相应的施工机械设备了解熟悉,其次要使得他们掌握施工过程中的要领,最后还要锻炼他们在遇到机械故障时处理机械事故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进行水利工程机械设备操作的时候能够更加地得心印手。

第五,需要加强机械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水利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在遵守施工纪律的同时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这样在施工的时候就能够兢兢业业,确保水利工程施工机械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做的更好。为了加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首先需要树立施工人员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承担责任的意识。对于表现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表现较差的给予一定的惩罚,从而确保水利工程施工机械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做的更好。

四、结束语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没有机械设备的支持是无法正常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因此确保水利工程机械设备的性能,对水利工程的正常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工作过程中,水利工程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来不断提升对机械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能够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篇2

1.1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内涵

信息主要指食物有关运动状态方面的一种陈述,可以以文字形式、信号形式或者数据形式等进行传递或者进行处理的一个对象,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系统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方面、多媒体方面以及网络方面的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其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系统主要是指通过电子技术实现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应用,是集传感、通信、计算机以及信号处理等技术于一体的一项综合技术体系,其产业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多,如各种制造业、各种软件业和各种网络建设等。

1.2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系统在应用方面具有的特点

(1)实现智能化管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智能化正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感觉以及各种行为,再通过逻辑分析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2)实现网络化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字化网络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管理系统之中,通过网络技术可以是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互动交流,进而实现了资源共享。(3)实现高效化管理,相较以往技术而言,信息化的网络技术要更加快捷,现代化网络技术在相关开发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基于信息整合和信息存储,利用计算机在信息方面的处理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高效、快捷的管理。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实现高效化管理。

2路桥工程有关机械管理方面的系统分析

基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路桥工程在其机械管理方面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系统。

2.1路桥工程中以WEB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系统

(1)WEB技术在机械管理系统中的相关应用。通过WEB技术可以进行信息、浏览和查询,用户通过WEB还可以获取各类网络信息,WEB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不同区域中具有的浏览器,另一部分是具备浏览网页功能的客户端。对于路桥工程而言,WEB技术主要通过B/h结构模式应用于其中的管理系统,相较以往的C/S结构模式,B/S模式可以统一客户端,对系统功能进行集中展现,进而使系统更加简洁、方便。如此只需一个浏览器便可以实现信息交互,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维护的成本。将B/h模式应用于路桥工程的机械管理系统中,能够在接收到任务请求不断地自动实现同数据库之间的交互,并结合用户发出的请求将目标信息进行编译,然后以网页的形式通过浏览器传递给用户。对路桥工程而言,当其需要检修和系统维护的时候,管理系统便会形成动态形式的数据信息,进而对数据库进行更新,以便用户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源,和以C/s模式相比,B/h模式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和运行成本要更低,此外,还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路桥工程的相关信息,进而推进路桥工程的改进工作,这样在提高路桥工程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大大促进路桥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2)路桥工程有关机械管理方面的系统研发。对于路桥工程而言,其在机械管理方面以WEB技术为基础所设计的管理系统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其一,逻辑层。此部分的主要职责是在编辑过程中进行逻辑运算,所以不论是桥梁还是隧道,其管理系统中所包含的任何逻辑运算均可由此部分完成;其二,关联层。此部分的主要作用在于承上启下,关联层处于用户层部分和数据库部分的中间,当用户需要提取数据库中的任何信息时,关联层便可将用户指令传递给数据库,再将数据库的反馈信息传递给用户,以此实现二者之间的交互传递。其三,用户层。用户通过此部分进入系统主界面,可在此界面中对路桥工程进行综合评估,对其相关信息进行增加或者删除等操作,实现操作的简单化、便捷化,便于对相关功能的开发,以达到客户的满意度。(3)系统评估功能的研发。在路桥工程中从事机械管理的人员需熟悉路桥工程中包含的所有构件,并可以辨识出其名称,其中每个构件出现的具体情况和具备的特点均不相同,所以管理人员需从整体情况出发,对其做出综合评估,并对评估值做出合理预测,以便管理者及时了解目前路桥实际的服役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4)系统预测功能的研发。通过对管理系统中的预测功能进行设计开发,管理者能够通过此功能了解其所辖范围内路桥工程的具体服役情况,并合理地分析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根据路桥工程具有的类型特征分别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如某桥梁工程的管理信息,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将该桥的桥龄输入进此系统中,利用系统中的预测功能便能够根据桥梁的综合情况对其进行预测,并给出相应的预测数值。

2.2以GIS系统为基础的管理系统

篇3

伴随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工程不仅数量有所增加,其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但是由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十分复杂,其中包含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实现项目动态管理成为有效途径。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可有效处理多方管理主体的关系,明确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及时发现并解决管理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项目动态管理概述

(一)管理内容

基于建设工程项目具有的管理主体多、项目目标责任不明确、受内外部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等特点,在进行建设工程管理时,需要多方项目管理人进行协调,比如说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工程建设中勘察单位等,需要明确各单位应具有的责任,并根据项目受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化,通过分析判断、协调处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的过程。进行项目动态管理,应重点对项目成本、工程进度、工程建设质量三个方面的动态协调与质量控制,促进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管理特征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管理特征:首先,工程项目动态管理属于宏观管理。较施工项目管理而言,工程项目管理不仅包含施工单位,同时所有参建单位都是项目管理的主体,项目目标也以建设产品的完成为主,管理过程强调对技术、物资、人员等的动态控制,属于宏观管理。其次,工程项目动态管理属于过程管理,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后,需要根据项目具有的实际情况,以及内外部环境现状,实现对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过程,建设工程项目的动态管理过程分为八个,分别是撰写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招投标、项目施工、工程竣工、交付使用、项目后评价。最后,协调与冲突处理是项目动态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协调手段可以避免多方管理者发生冲突,有利于疏通项目建设中各方关系问题,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冲突有时会不可避免发生,进行冲突处理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手段,可改进与完善工程项目的组织决策。

(三)管理方法

工程项目动态管理过程复杂,应有效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效性。分层管理与PDCA循环控制是当前运用较广的两种管理方法,现对其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分层管理。基于项目工程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对其管理进行层次划分根据层次的不同,所具有的管理责任与任务有所差异。决策层是工程项目动态管理的中枢,负责工程项目的全面管理与协调工作,需制定项目总体计划与施工力量;管理层主要负责具体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综合效益目标的要求,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优化工程项目的造价、工期与质量等问题。实施层指动态管理的具体实施单位,主要有施工单位与勘察单位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做好过程控制是实施层具有的重要责任,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层要做好内部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合同内容完成任务指标。第二,PDCA循环控制。动态管理重点在于对过程的质量控制,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则是重要的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具体分析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从而找出原因制定问题解决计划,并将计划内容在管理过程中具体实施,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检查,总结有效经验纳入管理标准之中,对尚未解决的问题或者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再次进行分析,循环进行质量控制。

二、项目动态管理的协调技术

(一)沟通

沟通是工程项目管理中较为常见的方式,为实现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管理者之间可彼此进行交谈,实现观点、信息、意见等互换与分享,促使管理系统内部人员相互信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若对沟通方式进行划分,根据划分依据不同,其形式多种多样,管理者之间进行沟通时既可以进行正式沟通,也可通过非正式沟通方式对项目目标进行交流。借助沟通技术,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增强了项目建设的凝聚力。

(二)协商

商议与商量即为协商,该种协调技术主要根据项目计划进行,为解决某些事情而开展。地点、时间、进度是协商的三大要素,进行协商时一定事前对要素内容加以确定,从而提高协商效率。因协商具有一定的时间性,时间紧迫的一方更易在协商过程中做出让步。

(三)谈判

谈判较协商更具严重性,主要对双方认为重要的问题进行,若不能达成双方都能接受协议,将会引发矛盾冲突。建设工程项目动态管理过程中,进行谈判协调需要准备的材料较多,涉及的工程内容比较广泛,比如说图纸质量、进度报告、监理依据、新型工艺技术、责任范围等等。只有双方就谈判问题达成一致协议,谈判结果双方再无异议,才代表谈判协调成功。

(四)通报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开展与实施过程中有多方单位参与,项目活动的进展情况需要及时告知相关单位,比如说汇报、报告、通知、请示等,这类通知活动则被称之为通报。作为重要的协调技术,进行通报工作时应做好如下几点:第一,通报应及时、内容应全面。对项目进展的了解主要借助通报获得,若内容不全则无法获得详细信息,不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第二,通报形式的选择应严谨。通报形式具有一定的适用限制,针对不同的组织关系,应科学选择通报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动态管理对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建设工程项目日渐复杂多样,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内外部环境影响,为更好的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必须重视动态管理,加强对现代动态管理技术的运用,充分运用项目协调技术,疏通项目建设中各方关系问题,减少矛盾冲突的发生。

篇4

随着天津市特高压工程及500kV工程趋向于规模化建设,建设体量越来越大,工程建设档案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然而,当前档案管理理念相对陈旧、责任意识相对欠缺、标准化制度有待完善、工作便捷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凸显。因此,为确保档案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保证档案资料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创新档案管理模式成为必然。

档案管理一直以来是各行业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加强档案过程管理是提高档案管理质量的关键。张淑婷[1]对电力工程档案质量管理控制要点进行了探析,构建了电力工程档案质量管理体系,对档案前期规范化处理,加强过程管控,提高档案管理质量。钟志平[2]对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档案形成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档案形成过程控制的几个主要环节。陈铁山[3]通过分析电力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队伍建设、制度建立、管理方法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档案管理趋势,同样是学者们研究热点之一。陶琨[4]对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流程、档案类别、档案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同时引入现代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电力工程档案信息的查询、统计。陈炜[5]从国家电子档案产业政策、信息技术应用等角度,探讨了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途径。罗琴[6],首次将和谐管理理论应用于企业档案管理中,实现了企业档案的和谐管理,达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该管理理论为文章创新档案管理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新的档案管理模式,旨在促进档案形成的同步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落实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档案管理理念;提升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1 基于和谐管理的档案管理模式

1.1 实践思路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首次提出,以提升档案过程控制为核心,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分别从科学管理和工作便捷两个维度进行制度优化和工作环境改善。一是建立“谐则”机制,即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使归档同步化、责任明确化、资料标准化;二是建立“和则”机制,以用户为根本,研发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和手机APP等,提高归档便捷性和高效性。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对科学管理办法进行了固化,科学管理办法推动了系统的准确、有效运行,最终实现档案管理整体和谐。具体实践思路如图1所示。

1.2 体系架构

该管理模式以《输变电工程档案深度规范管理指导手册》为标准管理依据,依托档案动态管理系统落实执行,互联手机APP辅助管理,创新应用NFC技术和OCR技术,自主研发新型档案柜。旨在提升档案管理标准化、数字化、便捷化水平。其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1.2.1 编制《输变电工程档案深度规范管理指导手册》

通过对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建设管理单位档案管理专责、质量管理专责等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的调研,梳理行业规程规范以及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完成本手册编制。其特点如下。

(1)过程全覆盖。覆盖项目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建设和总结评价工程全过程。其中,业主项目部分册,归档范围共计858项;监理项目部分册,归档范围共计218项;施工项目部分册,归档范围共计1289项。

(2)专业全覆盖。覆盖进度、安全、质量、技术、造价全部五大专业,涉及专业管理全部环节。

(3)岗位全覆盖。首次将归档责任主体下沉到业主、监理、施工项目部专责人员。

(4)标准化管理。①归档时间节点统一。归档时间节点与工程建设节点挂钩,保证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②归档模板样式统一。编制档案文本标准化模板202份,负面清单146条。

1.2.2 研发“工程管家”电网建设全过程档案动态管理系统

以档案归档同步化、规范化、标准化、明确化为目标的档案动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实施监督和检查、各管理专责检索、查看和提交,以及管理员信息维护3个子平台。

(1)管理人员实施监督和检查子平台。通过选择工程名称、工程建设阶段,管理人员随时对各参建单位归档现状检查,包括:查看当前应归文件资料内容和应归未归资料内容;对已归档的资料内容,可以点击文件填写正确性、规范性等;对于应归未归的文件资料,可以点击提醒相应专责,督促其及时提交资料。

(2)各管理专责提交档案子平台。通过点击样例参考,查看系统内资料内容标准化模板,按要求填写相应档案,并完成提交。

(3)管理员信息维护子平台。管理员对不同工程归档范围、资料标准化模板和工程一级网络计划等信息进行更新维护。

建立手机APP与档案动态管理系统互联,作为档案管理辅助手段之一,进一步提高了档案过程管理的便捷性。

1.2.3 创新应用NFC技术和OCR技术

通过NFC技术使手机APP与打印机无线连接,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和WIFI传递档案信息,实现远程自动打印,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利用OCR技术将纸质档案利用扫描仪,通过关键字识别,实现自动分类、智能化上传至PC端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并建立目录索引。

2 案例分析

该管理模式已应用于天津静海500 kV输变电工程、南蔡500 kV输变电工程、蒙西~天津南1 000 kV输变电工程、锡盟~山东1 000 kV输电工程档案过程管理中,取得经济效益明显。

(1)该管理模式明确了资料标准模板,节约了各专责档案填写时间,尤其减少了档案资料重复填写次数。根据调查,应用该管理模式的4个工程,节约495 000元。

(2)OCR技术的应用,使档案扫描工作由两人一周扫描4 h,减少到1人2周扫描2 h,此项工作节约327 600元。

(3)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和手机APP实现了管理人员随时随地在线检查档案。据统计,应用该系统检查档案共计42次,节约126 000元。

3 结语

文章对档案管理新模式实践思路进行了介绍,对其体系架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指导手册、档案动态管理系统、手机APP和新型档案柜的内容、特点和功能进行了具体介绍,对NFC技术和OCR技术应用原理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模式的应用效益进行了分析。新的管理模式从科学档案管理和工作便捷两个维度进行了全面优化,对提升档案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淑婷.电力工程档案质量管理控制要点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3):189-190.

[2] 钟志平.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档案形成过程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2(23):39-40.

[3] 陈铁山.浅析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0(11):246-247.

篇5

前言

我国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也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轨道。尽管如此,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尚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解决。我们要加强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知识的认识。力争做到建设与管理两不误,建设与管理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另一方面,要重视起领导力量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于水利管理工作者的培训,使管理工作更科学、更规范,以达到促进水利事业发展的目的。

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分析研究

1、一些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的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不高,工程的总体质量达不到国际的或者是国内的行业标准。满足不了防洪抗涝等的水利实际需要。一些径流量比较大的江河堤防工程,大多存在有堤坝顶的高度不够、堤体的断面单弱、堤基有严重渗涌等问题。目前,我国现有各类型大小水库大坝数量接近十万计。其中病险水库的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水库有的带病运行,有的空库运行,有的降低水位运行,严重影响到经济与社会安全,一旦出事,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2、水利工程建设的速度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不相协调。当前水利工程总体上处于落后态势,同其他诸如电力、交通、能源的建设相比,相对滞后。有些大的河流至今仍然没有控制性的水库管理工程。若有洪水侵袭,政府与人民无力应对。防洪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缺水已经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地步,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更是极大的制约,可是相应的水利工程跟不上。目前,我们国家建有一定数量的地面水库,可对地下水资源的研究利用并不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地下水进行有节制性的利用。另外,在大都市中,污水治理也是水利工程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怎样解决城市污水,同时又对环境产生最小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3、因为有重视工程建设、轻视工程管理的现象存在,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方法不够先进,技术水平上不去。对于工程建设和工程功能的发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方说,为数不少的水利工程修建时间较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却得不到修理解决,一些病险工程也得不到及时的加固处理。管理技术手段方面,目前的监控水平、监控覆盖范围同我们国家对于水利安全的要求都极不相称。要求高,实际能达到的标准低。关于安全监控与评价,至今没有一个完善的全国范围内的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信息时效系统。在软件管理上,不管是出于对水利工程的平时安全,还是出于对排险加固的工作安排,没有相对的风险监测与评估分析。

二、水利工程管理的几个关键技术分析研究

1、工程技术层面的几个关键性技术

①深层覆盖堤坝的地基渗流控制关键性技术。对防渗体系与防渗效果检测等技术加以完善,分析研究超薄、超深的防渗透墙的工作原理,并据此研发出更具经济优势与质量优势的新型防渗人工合成水利工程材料,研发出能对大变形做出适应的高抗渗性水利工程用混凝土。②堤防崩岸的原理、预报和处理举措。这里边包括崩岸后的地质资料、河流地质作用、崩岸稳定性评价、崩岸监测与预报研究、崩岸防治等。其中的崩岸预警应急技术应当做为主要研究方向。③分析研究水利工程的病险与老化问题。内容包括病险老化原理、隐患监测设备研究、病险评估、渗流控制与加固技术、堤坝减压处理等。④水利工程的实时监测技术。这里面包括钢弦式小量程孔隙水压计,它具备强抗干扰、耐久、精度高等优点,使用范围很广。分布式智能型自动监测系统、水利工程中泄水构造物全程动态观测以及数据评价分析。水利工程水情与工情同步自动监测管理系统。超高坝特殊技术。⑤对于面板胶结堆石和碾压混凝土坝的关键性技术分析碾压混凝土坝中涉及到的内容有,改进结构设计、施工方法、材料配比、施工质量还有温控方法的掌握。做好面板胶结堆石掺入料配比率、胶结堆石料持久性实验、高坝坝体的变异性研究、抗震监测与设计、工程加固。⑥加强对于可应用到水利工程中的新材料与新结构的研究。新材料涉及到的领域有:掺合料、外加剂、各类新型的防护材料、水下水上的修补材料、灌浆超细水泥以及自排水模板等等。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变水利工程造价高而效果不尽可观的现状。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范围应用新型材料之前,一定要对新材料加以试验性研究。

2、人员组织管理层面的几个关键性技术

①建立完善合理的水价形成制度,加强水价管理。对农业用水与非农业用水应当分开管理、分类制定价格,按照合理收益、补偿成本、公平承担、节约用水的原则核定水价。改进收费的方法,减少收费的环节。②把水利工程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经营种类具有多样性。水利工程的管理企业要清晰思路,明确重点,在保证水利工程安全、保证工程主体效益得到发挥的前提下,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基础,发展多形式的经营活动,壮大水利工程管理企业的经济实力。另外,要强化财务管理,对不同种类的经营活动实行分开核算,独立审计。这些经营项目要同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分离,实行企业的管理体制。做得好的,还可以按经济要求,实行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合作制乃至股份制。用多种形式争取经济利益,达到水利工程管理经营最大程度的自主性。③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应该是两套系统,不能混而为一,这对于管理的有效性是极重要的。要组建独立的专业性强的养护队伍,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优秀的养护企业,为确保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做准备。另外,在这一点上,国家与各级政府也应当极早制定出相应的维修与养护企业工作资质规范性文件,使维修养护工作有法可依,环境更干净更具可操作性。④努力探求有效合理的内部分配制度,从人员岗位的区别出发,建立起业绩、岗位津贴制度,鼓励各类型人员积极工作、对于管理者,要依其职能大小与目标完成状况,建立以业绩为主要考量标准的津贴制度。真正做到待遇随着岗位走,随着成绩走。让更多的优秀人才与关键岗位在管理制度上得到实惠。

三、结束语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掀起,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也越来越重要。水利工程管理属于水利整体管理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水利工程的保护、操作、维修及运用等内容。水利工程完成建设之后,还要有有效的管理,方能使预期的水利利用期望值得以实现,保证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从总体上来讲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有不足甚至是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在关键性技术的改进上给予适当的完善。本文就此谈了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供同行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篇6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group;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信息化技术协同管理

信息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是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更是一切系统的联系中介。而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特定现象,其表明人类对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化是人类社会继农业革命、城镇化和工业化迈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工程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所谓信息技术,主要指以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创造、分析、管理、交换等。

现代企业集团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已不适应传统的家长制垂直管理模式,她追求更加开放宽容的扁平式管理模式和三维立体式管理模式。信息管理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更体现其宏观性和系统性。应以“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搭建全面信息化平台”为目标,建立在统一平台上的一个有机联动的综合项目管理协同平台。突出统筹管理,侧重集团制度管理、物资统筹、人力资源统筹、运营统筹、资金统筹和资源统筹体系。整个信息化业务蓝图突出关注三个层面的应用群体,对内是决策层、企业经营层和项目执行层;对外则是业主、建立、分包方等关联方的信息共享需求。内容涵盖合同、进度、成本、物资、分包、技术、质量安全环保等主要的工程项目管理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和归集。

二、当代建设集团企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大量渗透到建筑行业当中,建筑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传统模式下建设项目管理各个阶段相互独立、信息沟通效率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根据有关国际文献的资料统计显示:①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2/3与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的问题有关;②建设工程项目10%~33%的费用增加与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有关;③在大型建设工程中,信息交流的问题导致工程变更和工程实施的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5%。项目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信息量,信息内容及其来源也十分复杂,能否有效地做好信息交流与沟通方面的工作将直接影响项目管理工作的成败。由于建设项目地域跨度越来越大,项目参与单位分布越来越广,项目信息成指数级增长,信息交流问题成为影响建设项目实施的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对工程建设管理的作用等于一个工程的项目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协调,建设方(业主)、设计、监理、质监、各个材料与设备供应商等等。项目内部需要处理和控制的内容也是纷繁复杂,项目的技术、计划、质量、进度、成本控制、安全管理、合同信息等等。建设工程管理过程中,信息协调关系至关重要。单向的信息交流会阻碍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信息沟通,造成了目前许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工程变更频繁、工期延误、质量隐患、费用超支等现象发生。

集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一批专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为实现企业成为“立足温州,走向世界,争创特级”的目标,提高企业的信誉度、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企业还面临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挑战,而作为企业管理提升的助推器,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首要任务,也突现了目前信息化存在的短板:不同阶段应用的系统,缺乏总体规划,主要以部门级的信息化为主,形成:“信息孤岛”,如OA系统、与业务系统未能实现数据的交互,各工程项目部的数据不能自动互通,也没能及时传递到总部。这就大大影响系统使用效率,及总公司层面管控力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公司运营管理信息化比较弱,企业管理系统的存在集成性、灵活性及性能等方面的不足,存在被信息化遗忘的角落,有待进一步满足。另外,还缺乏严谨的信息化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各部门、分公司、项目部存在各自为政现象。

三、协同式信息化技术在建设集团管理中的作用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推广、统一优化”的四统一实施策略,协同式信息化技术管理能打通企业集团、各分公司/子公司和项目部的层级屏障,实现企业资源统筹管理,发挥集团集约化经营管理优势,形成一种分工明确、渠道畅通、执行有效的稳定的金字塔管理模式,从而不断优化信息管理,推进集团企业跨越式发展。

其中,最高层集团公司总部,定位为制定策略、确定目标和决策分析的功能,管理重点为企业决策管理,包括组织规划、全面预算管理、决策分析支持和经营指标管理。中间层分公司和子公司定位为分解落实、统筹管理和效果分析的功能,重点为企业经营管理,包括项目统筹管理、招投标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基座层项目部定位为保障执行、真实反馈和实时监控的功能,重点为项目施工管理,包括合同管理、结算支付、资金管理、费用管理、进度管理、物资管理、三标一体、档案管理、成本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竣工管理等一揽子具体执行任务。在协同式信息化技术管理过程中,凸显三大特点:一是根据企业定额或以往类似项目执行经验确定报价,方便收集投标资料,提高投标效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有效反应;二是项目中标后,能合理控制成本,高效组织各种资源,完成项目施工任务;三是如何有效协调资源,统筹管理下属众多项目,达到企业经营目标。

具体而言,协同式信息技术管理有以下四大作用:

(一)在企业的不断发展扩张过程中,解决企业资源缺乏和资源有效整合的问题,方便集团快速反应,提高决策效率。

1.收集人员方面的信息

人是五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环,包括施工企业分管领导及工程项目部管理人员,也包括参与工程施工的操作人员。人的技术水平、工作经验及责任心(或者说质量意识)是决定工程质量的核心。

(1)检查施工单位项目部人员配备及资格证书,如项目经理、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以及特殊工种人员的岗位证书,并核对现场人员与其单位项目部任命文是否一致。检查施工单位有关人员到岗情况。

(2)检查项目部人员配备及到岗情况,看其是否能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

2.收集进场建材、设备及施工环境方面的信息

(1)检查进场材料是否有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及新产品推广证等,有没有进行见证取样试验并检测合格。检测的数量及批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检查进场机械性能是否完好,运行是否正常,能否适应该工程施工的要求。重要设备的安全性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的检测鉴定。

(3)施工环境是否适应工程安全、顺畅的施工。如施工平面图的布置是否合理,场地是否硬化,场内外道路是否通畅,水电是否接通等。

3.收集工程有关资料方面的信息

(1)审查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专项方案》是否已经编制并经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是否已经报总监理工程师审批。检查其是否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即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检查其施工是否以此为指导,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始终贯彻之。

(2)检查施工项目部的质量验收资料,如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验收记录是否齐全与工程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检查施工项目部的施工日记,与工程报验及验收资料时间是否一致,是否有弄虚作假现象。

(二)信息化技术可以把企业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流程和方法固化下来,形成公司特有的管理模式,在不断发展中改进提升。

1.建立信用档案,按信用等级实行分类管理

建立项目承包负责人及项目部管理人员和班组的信用档案。对那些信用等级高的项目承包负责人及项目部管理人员和班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减少对他们的检查频次;而对信用等级低的项目承包负责人及项目部管理人员,则增加对其的检查频次。在公司招投标或项目承包等方面对各类项目承包负责人及项目部管理人员和班组实行奖励与惩罚,并定期在公司文件上通报他们的行为。激励先进,鞭策落后。

2.收集施工人员的质量行为方面的信息

(1)检查施工人员的质量行为。公司质量监管部门可以采取抽查或组织检查等方式,通过对进场材料,如钢材、水泥、砂石、砌砖、砂浆、混凝土等检验批以及分项、分部工程的报验、验收情况进行检查,来检验工程的结构安全状况。通过外观检查,来发现工程使用功能的保证情况。检查施工项目部对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因此,质量监管部门应配备相应的检测工具,如混凝土强度回弹仪、砂浆强度检测仪、测距仪、垂直度检测仪等。

(2)检查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甚至是质量事故时,施工项目部是如何处理的,检查其处理程序、处理方法及处理结果是否恰当,是否有擅自处理或隐瞒不报现象。

(三)把例行的工作规范起来,提升执行力,避免扯皮现象。有利于领导把精力集中到思考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上来。

随时掌控工程质量实际状况,可在施工现场安装监控网络终端,即安装摄像设备并与网络联通。质量监管人员足不出户,便能监视整个施工现场及施工的全过程。通过网络监视工程施工质量并检查工程的有关资料。检查在分部工程、专项工程及验收中,有关责任人员如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人员是否到场。施工单位的分管领导或技术负责人是否参加。在验收过程中,有关单位提出了那些问题,对提出的质量问题,项目部是如何督促施工班组落实整改的,整改结果如何。

(四)让集团各分公司和子公司保持即时的信息互通和共享,让企业管理层随时掌握企业各层面的动态。

通过各种措施,广泛收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指导工程质量监管的有效方法。如:(1)在对工程施工过程的检查或巡查中,发现施工企业现场的管理人员与企业任命文件不一致,随即要求施工项目部改正。对那些阳奉阴为的施工项目部,根据工程施工质量状况,分别给予有关人员及项目部负责人不良记录、罚款等处罚。(2)对检查中发现材料不合格的现象,如钢筋直径偏细,强度、延伸率未达设计要求的,责令项目部限期将该批材料清退出场。如果再次出现次类问题,将给予严厉处罚。(3)对检查中发现工程资料与工程实际状况明显不符的弄虚作假现象,给予项目经理一次不良行为记录,给予禁止该资料员在本项目部执业的处罚。(4)发现施工项目部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专项方案》与工程实际不符,即不具有实际操作性,随即要求施工项目部针对工程实际重新编制,否则,暂停施工。(5)对施工机械存在安全隐患,必须整改并通过安全鉴定使用,否则暂停施工。对那些可能影响结构安全及使用功能的施工质量问题,及时督促施工项目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整改,经建设、监理单位验收后,方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要求施工项目部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四、实施协同式信息化技术管理的实效措施

(一)系统管理集成化

加大了管理层的管理幅度,管理层能及时了解企业的整个经营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将财务、资金、预算、人力资源、资产、存货、合同等各业务模块功能集成到统一的EAR管理平台,统一规划项目多方协同管理信息化目标。

1.建立综合的项目管理系统城

通过建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平台,实现各项目间的协同运作,综合项目管理平台能对项目实现进度、合同、物资、成本、安全、质量及竣工等全方位管理。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与财务系统、人办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工程设计软件、项目概预算软件、标书制作软件等系统和软件的数据集成。

2.建立全面的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设计理念,以能力素质为基础、员工管理、薪酬管理、时间管理、绩效管理、培训发展、社保福利、招聘选拔等功能于一身,系统而全面的支撑企业HR管理业务。

3.建立规范、完整的档案管理平台

档案管理系统根据企业资料管理或档案管理的规定和制度,建立建设项目资料管理体系,将资料收集、整理、跟踪和管理的权限赋予企业和项目的各个管理部门。

(二)数据管理统一化

支持全面灵活的系统数据接口。系统满足业务流程控制和领导决策分析统计需要,并提供特级资质综合能力集成达标要求所需要的相应接口和数据模型。实施集成应用及基础信息规范分类编码技术,完成组织、人员、科目、项目、客户、供应商、等基础数据的规范统一,搭建良好的数据基础。实现数据共享,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通过适时的远程数据传递,及时合并集团账务以及总部对信息的跟踪,可以直接追溯到分支机构原始的业务凭证,实现远程的查询和监管。建立先进的安全的可扩展的基础应用平台。采用技术先进的业务基础平台,保证综合管理系统安全体系的建设,避免企业信息化应用铺开后导致的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灾难性数据丢失等信息安全问题。

(三)财务、业务及异地数据一体化

建立业务一体化的集团财务管控体系。打通业务与财务核算长期不统一的障碍,改变目前财务信息化无法实现集中管控和项目过程控制的不足,通过财务处理、财务报表、应收应付、财务分析和资金管理等系统的应用,建立管理集约化、业务一体化的集团财务管控体系。

建设项目资源计划管理信息技术化,提高资金及集团管控力度。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经营风险,加快周转速度,提高公司经济效益。预算管理系统应用,企业管理成本降低,资金预算控制由工作流程控制明显减少管理成本与工作量。合同管理系统的就用梳理出以往无法做到的工程合同应收应付情况并及时统筹。集团层面更加有效的对资金收支的预见性做出有效的统筹,再加上结算中心的应用,整个集团的资金成本明显降低。集团资金中心在使用结算系统后,统一结算,在业务量同行的情况下即时监管资金的安全流通。

(四)系统信息决策化

通过EAS商务分析模块,切实提升决策的操作性和科学性。网上招投标系统的应用加强了集团采购的规模和减少了隐性成本,进一步杜绝了暗箱操作,加强采购的透明度,尤其是针对项目工地的用料采购效果,更加有利于加强集团资金管控力度。

总而言之,只有掌握充分的信息技术,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才能作出准确的行动,即做到有针对性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及时纠正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问题,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信息,可以大大节约人力资源,又可提高工程质量监管的效率,进而促进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和建设工程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达到工程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

结语

参考文献

[1]张重党.浅谈建设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城市建设,2010(9)

[2]周军,徐茂林.浅析工程建设前期的信息收集.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 29(10)

[3]李兵.试论工程信息管理方法.科技资讯,2008(6)

[4]张巍伟,佟艳辉.浅谈对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的认识.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5]吴少勇.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建设,2008(4)

篇7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而这些市场竞争的特性又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如何缩短差距,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摆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企业研发、生产、供应链、营销、服务和财务管理等活动,构成了一个企业管理活动的价值链。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之中,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生产计划则是企业计划管理中的重点,因为生产计划管理可以创造出企业最优的生产力。但是,由于行业不同,生产计划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比如,制药、薄膜、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与工程机械企业就有巨大差异。工程机械企业的生产模式是典型的离散制造模式,其生产计划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

工程机械企业的离散制造模式的特点是:产品品种多,仅徐工集团重型有限公司一个企业就有近200种产品;生产批量小,每批订单1~40台不等;产品复杂,一个产品的零部件有3 000多件;生产周期长,大型设备单台套生产周期长达半年甚至一年;工艺复杂,包括磨、切、钻、铣、焊接、喷砂、油漆、装配等多道工艺处理;组织生产难度大,既有自己组织生产,又有大量采购,还有很多外协加工。自己加工生产时,各分(子)公司下设若干个生产分厂,生产流程布局、工位划分、工作中心的合理设置,都是生产计划的关键因素。再加上上千家供应商、几百家外协厂,内外生产节拍的衔接,对于计划管理都是巨大挑战。

面对如此复杂的离散制造管理,在纯人工管理条件下,生产计划的管理模式落后,成本计算不准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数据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上述特点使生产管理非常困难,生产计划与控制根本无法有效指导生产。

2 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特点和现状

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是生产管理活动的中枢,是生产系统运行管理最基本的日常工作,正确与有效的生产计划管理是提高生产有效性与经济性的根本保证。对生产进行计划管理是企业实现内部科学、系统、有效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对降低制造成本起着关键作用,是企业实现精益生产的基础。

工程机械行业经常无法准时交货,更多的交货期满足都是依赖库存出货,企业往往开足马力拼命生产备足库存,订单波动、产能不均、计划失控成为很多工厂的顽疾,计划形同虚设;但客户的计划常常变更,即便库存很高,也常常无法满足客户需要,太多的紧急出货,常常缺料;产序失调,招致人、机、设备、物料配合不佳,质量无法保证,退货量太高,太多的跟催,太多订单无法整批出货……经常不能如期交货,最终客户流失,企业损失惨重,其根本原因是计划管理没有完全到位。

现行生产计划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企业的生产计划是一个静态的、分散的、不连续的、按台套的计划,不能进行合理的通用件合并,缺乏科学的计划政策、批量政策、储备政策、提前期等生产计划参数。由于计划方式落后,造成很多企业的生产周期长,库存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不能准时交货,多数企业执行月计划,滚动计划,计划较粗,上下工序缺乏精确的衔接,由于在制品、库存、物料定额数据不及时,不准确,计划的准确性差;由于计划管理不周,造成生产不均衡,零件成套率差,不能按时交货,生产调度工作量大,天天抢缺件,这些是大多数工程机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考察了很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企业上erp还是没上erp,车间里、装配线上、加工线上的作业计划、生产过程的调度和管理仍然是在用最初最原始的那种老方式——多数时候是人的经验,有时候是感觉在起作用,加上少量的以excel为工具的报表运算,虽老虽笨但是有效。erp功能再强、管得再宽似乎也管不到这里。结果,表面风风火火的erp与企业最关键的运转过程发生了断层,从这个断层衍生出来的一大堆问题成为众家erp难解之死结。最关键的是,企业生产调度是对企业最底层的生产资源——人员、设备、场地、配送等,按照它们的能力进行合理安排。但是上层的erp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去考虑这些资源和它们的能力,或者假设生产能力无限,或者按照一个人为定义的瓶颈资源进行简单四则计算,这种简单计算很难满足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要求。

3工程机械企业生产计划模型

针对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的特点,企业必须考虑在保证满足销售需求的情况下,生产计划如何均衡;如何和供应商计划协同;如何快速变更计划;如何提高存货周转率;如何和配送方协同,既能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又能在正确的时间内,配送方把物料按指定的数量送到指定的地方,生产订单量大,为现场报工带来困难,进而影响计划的准确性和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这一连串的疑问对erp系统生产计划提出挑战,erp系统很难完全满足这种计划模式,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开发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插件”。所谓的插件,就是从erp系统取数,处理完毕,写回erp系统的“增强功能”。这些增强功能不会变更erp系统核心逻辑,也不会影响系统标准产品的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一连串的疑问逐个解决。

3.1 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以徐工集团生产计划为例,徐工集团设置了3层计划体系,分别是销售滚动计划,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销售滚动计划主要指导长期采购件计划,主生产计划主要指导零配件加工和总装计划,而mrp计划主要指导供应商送货计划(如图1所示)。

3.1.1 销售滚动计划

工程机械行业必须建立滚动销售计划的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事情:一方面,要设置合理的滚动销售计划的时间跨度,考虑到部件采购提前期和总装提前期,设置不同的时间跨度,比如当前一个月的计划要细分到周,后面两个月的计划,可以明确到月;另一方面,要定义合理的滚动计划的对象,比如在当前的一个月内,计划对象必须是具体型号的车,而后面的两个月可以明确到车型,从而实现基于车型的滚动预测。

3.1.2主生产计划模式

销售部门做完滚动销售计划后,总装工厂得到销售部门的计划。但该计划不一定是可以落地的计划,生产部门通过toc平衡交货期以及工厂生产能力和配套厂能力,做到工厂生产均衡,并对销售滚动计划进行能力模拟,物料可用确认等,最终把滚动销售计划中的周计划变成可以执行的到天的计划(如图2所示)。

3.1.3toc运算逻辑应用

约束理论 (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eliyahum goldratt)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其最优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 opt)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进入90年代,goldratt 又在toc基础上发展出用来逻辑化、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thinking process, tp)工具。因此,toc既是面向产销率的管理理念,又是一系列的管理工具。 约束理论体系可以用图3表述。

toc的核心理念是指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约束,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 (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约束。任何系统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所构成,环与环相扣,这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最弱的一环,而不是其最强的一环。同理,也可以将企业或机构视为一条链条,每一个部门是这个链条其中的一环。如果想达成预期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最弱的一环,也就是从瓶颈(或约束)的一环下手,才可得到显著的改善。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约束决定一个企业或组织达成目标的速率,则必须从克服该约束着手,这样能在短时间内显著地提高系统的产出。

工程机械行业运用toc,是由于toc有一套思考的方法和持续改善的程序,称为五大核心步骤。这五大核心步骤是:

(1)找出系统中存在哪些约束。

(2)寻找突破这些约束的办法。

(3)使企业的所有其他活动服从于第二步中提出的各种措施。

(4)具体实施第二步中提出的措施,使第一步中找出的约束环节不再是企业的约束。

(5)回到步骤1,别让惰性成为约束,持续不断地改善。

工程机械企业运用toc理论,就是运用opt的9条生产作业计划制订原则,即:

(1)不要平衡生产能力,而要平衡物流。opt认为生产能力的平衡实际是做不到的,必须在市场波动这个前提下追求物流平衡。所谓物流平衡就是使各个工序都与瓶颈环节同步,以求生产周期最短、在制品最少。

(2)非瓶颈资源的利用水平不是由自身潜力所决定,而是由系统的约束来决定。所谓约束即瓶颈(也称瓶颈资源),是指实际生产能力小于或等于生产负荷的资源。这一类资源限制了整个企业产出的数量,其余的资源则为非瓶颈资源。

(3)资源的利用(utilization)和“活力” (activation)不是一码事。“利用”是指资源应该利用的程度,“活力”是指资源能够利用的程度;“利用”注重的是有效性,而“活力”注重的则是可行性。

(4)瓶颈损失1小时,相当于整个系统损失1小时。

(5)非瓶颈上节约开1小时,无实际意义,只是造成了相关设备的闲置,不能提高产销率。因为瓶颈制约着产销率。

(6)瓶颈制约了系统的产销率和库存。产销率是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并销售出去的量,即通过销售活动获取金钱的速度;生产出来而卖不掉的产品,只能是库存。

(7)转运批量可以不等于1,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应该等于加工批量。opt把在制品库存分为两种不同的批量形式,即转运批量(指工序间运送一批零件的数量)和加工批量(指经过一次调整准备所加工的同种零件的数量)。

(8)加工批量不是固定的,应该是随时间而变化。

(9)优先权只能根据系统的约束来设定,提前期是作业计划的结果(不是预先设定的)。

toc运用到工程机械企业生产计划时运算逻辑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工程机械企业必须先进行能力配套,再进行物料配套,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存货周转率。瓶颈计划是控制供应链生产节奏的关键,就像是音乐会的指挥。要提高存货周转率,那么瓶颈后不允许留取库存,留取库存就是降低存货周转率。瓶颈前必须有库存,但必须控制量,过大也降低存货周转率。那么非瓶颈计划要完全服从瓶颈计划,要服从指挥。

工程机械企业的erp计划只能通过mrp来解决物料齐套性,因而必须在mrp运行之前,先进行能力齐套约束检查,从而保证计划的可执行性,这对于任何一家工程机械生产企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3.1.4物料需求计划(mrp)

主生产计划确认后,系统将会对主计划运行mrp,系统根据整机部件的采购提前期,自动生成供应商的预测交货计划(forecast delivery schedule),该预测交货计划可以是滚动的,从而用以指导供应商的生产及配送计划。而基于erp系统,可以实现对交货计划的每天更新,确保供应商适时了解总装厂的主计划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3.1.5工程机械行业生产主计划运行模式

工程机械生产主计划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销售中心根据经销商反馈,制订滚动的销售计划:一方面是销售中心的紧急插单或进出口公司的销售订单,生产主计划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程度,即配套供应商能否均衡生产。同时,主计划不同时段计划的对象不一样,离当前时间越近,计划的对象越具体,反之,计划的对象往往是机型。

生产主计划经过产销协同确认后,mrp根据材料明细清单,考虑库存、已订货、在途物料,对主计划内容进行计算。此时,erp系统将一个滚动的送货日程表给配送单位,送货日程表是一个用于指导配送方计划预测的依据。送货日程表的时间可以是前细后粗,即前面明确到天,后面明确到周或月的格式。

根据生产累计提前期,生产主部门把主计划转为生产顺序计划(即上面的计划行),明确了生产线的上线顺序。

生产顺序控制系统 (sequence controlling system, 简称scs),根据生产线的上线顺序,考虑到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和配送物料的配送节拍,生成jit配送指令。在jit配送指令中,可以明确送货时间到分钟,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指导配送执行。

配送方根据配送指令送货,总装厂按配送指令收货,减少收货的动作,加快收货处理的时间。

根据配送指令的收货明细,可以形成供应商的开票明细,供应商根据开票明细,进行开票,形成应付账款。

在生产执行时,对生产进行报工,系统自动确认相关的人工和机器成本,与产品成本核算关联。

整机生产完以后,凭erp系统中的发货单,将产品发运给经销商,erp系统自动结转销售成本,财务根据发货单,进行销售开票,确认应收账款。

3.2 生产排程

有了能力平衡,有了按照toc理论计算出的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应该很好了吧?其实不然,对于指导具体生产来说,这还是差得很远。现在我们以一个假想例子来说明。

erp系统计算出了一套生产作业计划,即为所有生产资源安排工作的作业计划。现在,由一个有经验的车间老调度员来判断这个erp计划系统是否可以用的,他将如何做?

首先,他会逐一检查每个工序的时间安排,看它们之间的次序和逻辑关系是否符合企业生产工艺的逻辑关系要求;其次,他会观察这个计划中对每个资源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一个时间内同时干两件事冲突的情况发生;最后,他还要看在计划时间内物料能否及时供应。只有当他确认没有这些问题之后,他才会认可:这个计划已经是一个“可行”的计划了,也就是说,照此计划一定可以完成生产任务。

但是,还有一个关键的事情,老调度员根据自己习惯的做法,手工制订了一个作业计划,他把这两个计划一对比,发现问题了。手工的计划可以8个小时完成全部工作,而计算机的计划需要9个小时。或者手工计划可以在8:00完成而计算机的计划要在9:00点完成。原因在于:计算机对某几个工序的顺序安排虽然可行但是不合理,而老调度员根据长期经验早已清楚此时安排工序应该哪个先、哪个后、哪些并行比较好,结果可以得到更短时间完成的计划。这是一种优化安排,而计算机没有找到这种安排方法,所以计算机给出的是一个“可行”的,但是“不是最佳”的计划。理想中计算机应自动计算出一个比手工计划更好更优化的排产方案结果,指导人如何工作。这样的软件才能体现出“企业资源计划”的威力。否则,不能满足最优化排程的生产计划,在企业生产中还是无法代替手工。

这个例子凸现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关键技术瓶颈:一个生产过程可能有无穷多种“可行”的安排方式,但是必须从中找出一个“最优”的计划,即使不能达到最优,起码要比人的手工计划更优,这才是一套车间或工段可用的生产计划,否则企业还是用不起来。

找出“可行”计划的难度已经很大,找出“优化”计划的难度更大。不仅要处理错综复杂的约束条件,还要从几乎无穷多种满足约束的可行方案中找到优化排程方案。怎样才能找到这种优化的计划?这是erp系统共同面对的真正瓶颈问题,没有erp系统可以完全解决,企业自己只能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生产排产模型,这需要根据企业的产品特点、生产节拍、交货期、工艺路线、资源情况等条件,进行排产,下达生产指令,使用哪些资源、加工时间及加工的先后顺序,以获得产品制造时间或成本的最优化。

实际生产环境是变化的。加工路径:在实际生产中,作业的加工路径可能需要动态改变;随机事件和扰动:比如设备损坏、加工操作失败、原料短缺、加工时间/到达时间/交货期的改变等;每个产品的生产批次的经济批量是不一样的,新产品与老产品生产方式和时间都差距很大,把这些变化的toc约束因素也要考虑到生产排程模型中,这样开发出的生产排程插件才能更加灵活实用。

3.3 配送管理

制订了科学的生产计划和排产计划,但是,所有的单据靠人工输入,数据输入滞后1天的时间,导致信息不能jit。许多的信息要人工记录,未能及时准确地进入系统,没有按照节拍来送货,这个问题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生产计划和制造管理”,其结果是系统和实际作业两张皮,反过来会完全影响到mrp运算,计划再科学,考虑再周全,也是无法指导整个生产体系的。因此,人工数据采集成为生产计划的“瓶颈”。

装配车间调度提前一天jit call计划(装配生产顺序),配送方可以了解配送计划。根据jit call,在配送前(通常是半天,视生产线节拍),配送方生成本次配送的明细(即配送指令单),按配送指令明细内容,把货送到指定的总装工位。总装车间根据配送,确认实际收货数量,进行收货,提高收货处理速度。财务部门根据总装确认的收货明细,和供应商结算。

有了配送的管理,在生产执行层面,大大简化了仓库管理人员、供应商和车间接收货物人员在系统中的操作;在生产管理层面,建立了装机顺序、装机顺序下达、配送指令、配送指令收货的一整套体系,优化了总装车间和内部配送方及外部配送方的信息沟通,同时降低了装机顺序不可执行的风险,从而彻底解决最后的“瓶颈”,提高了车间作业效率,降低了供应链存货,有效保证了生产计划在执行层面的操作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参见图6)。

综上所述,对于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管理,目前很难有成熟的erp系统完全满足这种多品种小批量、产品工艺复杂、生产计划灵活多变、典型离散制造的特点,解决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管理这些难题,必须根据toc约束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和所选erp软件,开发必要的增强插件,逐一解决各环节的“瓶颈”,弥补erp系统不足,增强生产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艾利·高德拉特.关键链[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美]艾利·高德拉特.绝不是靠运气[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美]艾利·高德拉特.仍然不足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篇8

水力机械制造工艺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力机械及工程方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根据该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在流体机械及工程等部门从事开发、研究、设计、运行、 现代 管理 、 科学 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工作。事实上,近三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了较高水平,水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到专业对口部门的占到了 70% 以上,而这些毕业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水力机械的设计与制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如果能在在校期间掌握好流体机械特别是水力机械制造工艺的相关知识,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大有裨益,这将促进他们将理论知识 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以增强他们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wWw.133229.cOm

水力机械制造工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也相当广泛。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该门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完流体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工程基础、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结构及强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在学习该门理论课程的同时到水力机械制造厂参观实习,这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加工设备、加工零件、加工环境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条件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况且大中型的水轮机零部件尺寸较大、结构复杂,加工制造工艺涉及的问题较多,即使是到专业的水力机械生产厂的加工现场也很难对其结构和加工过程有全面深人的了解。因此,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通过书本上的插图对所学的对象,如零件、加工设备、检验设备等进行了解,学生很难有深刻的认识 ,况且部分插图书中没有附上,结果制造工艺课程学完了,部分学生到了工厂还是会把车床误认为铣床,一些专业典型零件也看似很陌生,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手段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并不能将课堂所学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水力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中,将抽象的零件和加工过程形象化,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零件结构,理清零部件的装配关系,进一步理解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的关系,并将加工过程中所涉及工装夹具、机床、刀具等素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到教学课件中,从而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 发展 起来的新兴技术 ,在各个领域逐步得以开发应用。根据沉浸程度的不同,可将虚拟现实分为桌面式、大屏幕式、沉浸式和舱室仿真器四种类型…。其中桌面虚拟现实是一种初级的虚拟现实,它的沉浸度差,但最为简单,制作成本低,易于普及和实现。本课程教学中使用的仿真系统就是采用 vrml (virtuai realitymodeling language,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开发的桌面式虚拟现实仿真系统,以配有高性能的图形加速卡的 pc机为开发平台,其性能能够满足系统实时性的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在最近十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其特有的仿真特性,如沉浸感、时实交互性、想象力和三维图形等,它正在成为解决工程问题 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实现 计算 机辅助教学 的重要 手段。

在水力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为了真实地再现水力机械典型零部件的结构,我们采用了功能强大的 cad/cam一体化软件 unigraphics 进行零件的三维建模,以 word的格式输出,再利用 vrml对各零件的显示颜色、材质、光照等进行渲染 ,这样就可以利用安装了 cortona插件的 ie浏览器进行零件的浏览了,从而脱离了复杂的 ug软件环境。在浏览器里可以通过插件上的控件对三维模型进行旋转、平移、放大等操作,帮助学生全方位 的了解课程中所讨论的对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图 1、2分别为水轮机座环和水轮机顶盖的三维模型,在讲解到此类典型环形类零件的加工时,就可以通过旋转放大等操作全方位地浏览三维模型,比较它们结构上的异同,深入理解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认清关键加工部位,为拟订高效合理的加工工艺方案奠定基础。

水力机组装配与一般的机械产品相比有其特殊性,即在制造厂仅能完成重要部件的预装配,而整台机组的装配是在水电站完成的。对于大型电站,安装周期较长,水轮机的许多零部件被安装在机坑里,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很难有机会全面地看清楚其内部结构及各零部件的空间位置关系。为此,我们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开发了水轮发电机组检修仿真系统 ,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各零部件的三维实体模型及零部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联接关系等 (如图 3所示),了解水力机组安装过程中零件的安装先后顺序和相关的技术要求,有利于学生了解和制定合理高效的装配方案,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 java编程实现简单的人机交互功能。图 4为水轮机水导轴承动态仿真装配过程截取图,在进入装配场景后,点击启停按钮,动态装配过程即呈现在窗 口中,视图左边显示的是水导轴承安装步骤,这样学生不用到水电站或制造厂装配现场就能较直观地学习水轮发电机组各部件的装配工艺规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 发展 ,水力机械的制造也沿着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水力机械许多曲面类零件均采用数控方法加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专业的加工仿真软件 vericut 逼真地再现了实际加工工件、加工机床和加工环境 ,对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测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加工制造过程有全面的认识。vedcut 采用了先进的三维显示及虚拟现实技术,对数控加工过程的模拟达到了极其逼真的程度。特别是在叶片类曲面加工过程中,如何确定合理的加工参数 (刀具形状与尺寸 、刀具相对加工表面的姿态、走刀路线、主轴速度、切削深度和进给速度等)以适应加工过程中叶片曲面形状的变化对提高加工精度变得非常重要,这些都可以通过加工仿真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图5所示)。但是目前这部分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能在课堂上做部分演示,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让学生自行建立零件 、机床的三维模型,模拟水力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 ,从而帮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

虚拟现实技术现已延伸到许多领域,它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相关软硬件的发展,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该技术为实际问题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水力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教学中,逼真生动地再现了真实的零件结构、零部件的装配过程和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学生通过这些虚拟现实环境就能够从形象化的角度理解零件从设计、毛坯形式、安装定位、加工、装配、质量检查等各个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 ,从而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 文献 :

篇9

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实行管理是为有效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并在有限的资源内实现最大利益化,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环境下,施工单位需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由此可以看出水利施工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只有对水利施工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一、当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施工人员质量控制意识不足

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施工时,施工人员要有较高的质量控制意识和较强的责任感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然而许多施工人员施工质量控制意识不高,责任感不强,在施工过程中无视施工要求,没有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操作,从而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1]。

(二)施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然而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施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引起足够重视,无法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进度、施工管理、技术要求和成本等施工要求进行掌控,加上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经验,降低了水利工作施工管理水平,从而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2]。

(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不当

水利工程施工前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果无法将前期工作内容处理妥当,就会导致后期施工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状况,无法了解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的问题,正式进入施工阶段后,难以控制水利工程的质量,导致水利施工管理过程出现问题; 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尚未安排妥当,导致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目标不明确,责任未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员,导致施工单位无法实行管理项目、现场施工处于混乱局面、工程施工过程得不到有效的管理、质量控制问题也无法解决等,进而影响到施工工程的成本管理出现问题; 许多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工作只是体现在形式上,没有按时对施工现场进行考察,管理力度不强,导致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增加施工过程管理的难度。

二、水利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

(一)提升施工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

只有充分提升施工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和责任感,才能保证水利施工工程的质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做好施工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培养工作,让施工人员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紧密联系,水利工程质量得到保证,才能有效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控制好施工质量,提升施工管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在施工过程不断提高自我素养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水利施工建设过程的实效性[3]。

(二)提升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控制力度

施工材料和施工机械设备是水利施工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 施工材料、补充材料、机械配件和设备等,提升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控制力度,才能进一步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如果施工材料和施工机械设备质量达不到施工建设的要求,就会对水利工程质量造成直接影响[4]。

提升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控制力度,要求施工管理人员亲自到施工现场对材料和机械设备进行严格的排查和验收,并建立健全施工材料的接受、发放、储备和运送的管理制度,如果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存在质量问题、无质量保证书或者运送过程出现损坏的情况皆禁止运入施工现场; 如果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供应商无法证明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质量好坏,应加强进一步的检验力度,建设单位也准备好建筑材料质量检验报告单,一旦施工过程出现问题,就能根据报告单找到该材料的来源、生产商和规则等信息,从而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三)完善水利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度

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是水利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施工安全管理,也是控制水利施工质量的首要条件,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需完善水利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现场建立起完善的安全施工管理责任体系。

施工管理人员应作为施工过程的安全责任人,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范畴和内容,并提出相应的施工安全管理规定和要求,签订相关的安全责任书,进一步加强施工安全措施的实行; 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的同时,要求施工人员明确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才能有效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保证水利施工过程落实好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按时对施工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开展施工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进而有效提升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培训,同时加强施工安全知识的宣讲力度; 按时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的安全施工进行检验,检验内容包括: 水利施工的整体质量综合检验、施工材料或机械设备等专项内容的检验,除了施工过程的一般性质量检验外,还需要对水利工程的疏通系统、堤岸防洪措施等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质量控制管理项目实行严格的检验,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保障。

三、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施工工程,因此需要施工单位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引起足够重视,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力度,根据施工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而提升水利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赵孝孝,钱聪霞. 水利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改进措施[J].华章. 2013( 22) : 206 -224.

篇10

1. 故障树分析法概念及特点

故障树分析法,即故障树分析技术是在1962年由美国贝尔电报公司开发研究的,其在系统故障分析、系统可靠性设计、安全工程等有广泛应用。故障树分析法,是将系统故障的形成原因从总体到部分,根据树枝状的逐级细化的一种分析方法。首先,故障树分析法将研究系统中最不期望发生的故障,作为故障分析目标,即“顶事件”,接下来逐级探查可直接导致故障发生的“中间事件”与“底事件”,最后,使用适当逻辑门将“顶事件”、“中间事件”与“底事件”联系在一起,形成故障树,并根据故障树图形化分析导致系统出现故障及证实体统故障的诸多因素之间逻辑关系。

故障树分析法的主要特点包括:①自大系统至小系统、自整机各个系统至零件,采取逐级细化方法进行分析;②可进行单因素故障分析,也可进行多因素故障分析,不仅可采取定性方法分析系统故障,同时也可采取定量分析法进行系统故障分析;③故障树系基于逻辑门所构建的逻辑图,可由计算机完成。同时,故障树分析法还具有知识库容易更新、诊断高效以及简单直观的特征。

2. 故障树分析法的流程、基本事件及符号

故障树分析法流程共计5步,主要是定义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定一定时间、构建故障树、定性分析与输出诊断结果。同时,故障树分析法的基本事件与符号均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具体见表1.

3. 故障树分析法――定性分析

在故障树中所对应的底事件中,如果某几项底事件在同一时间发生,且必定引发故障树中对应的顶事件时,则可将这几项底事件所构建形成的集合称为“割集”。显而易见,每个割集可对应整个系统中故障的某种情况。如果割集中,某个割集去除其中任何一项底事件之后,这个割集就不再成为割集,那么可将这个割集定义为最小割集。由最小割集定义可知,整个系统中所包含的全部的最小割集,即代表系统出现故障的全部故障种类与故障模式。在故障树分析法当中,最小割集作用体现于为维修系统故障提供了必须维修的最基本的故障点。对工程机械故障诊断而言,故障树分析法中的定性分析目标,是探寻整个体统中全部的最小割集。此外,还有除割集与最小割集以外的定义,即路集与最小路集,如果某几项底事件集合均不发生,则顶事件同样不发生,那么这几项底事件所构成的集合为路集。相应的,去掉整个路集中任意一个底事件,此路集不再为路集,那么这个路集即为最小路集。路集与最小路集的定义,同割集与最小割集的定义相反。最小路集可代表整个系统确保顶事件正常运行时所有的可能途径。

4. 故障树分析法在工程机械维修与管理中的作用

故障树分析法于实际工程机械维修与管理应用中,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和优越性:①故障树分析属于一种图形演绎的方法,故障树的图形可清晰表达整个体统内在的联系,同时揭示出体统和零件之间逻辑关系。故障树分析法,是故障事件在一定条件下的逻辑分析法,其可围绕特定故障状态进行层层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此寻找出整个体统所有的故障谱和薄弱环节。②在工程机械维修和管理中使用故障树分析法,可考虑所有的有可能导致系统失效的各类因素,如此不但能分析出某些机械零件故障对于整个体统的影响,还能考虑到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和软件因素等。 ③故障树图建成之后,对于不曾参与过系统设计的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而言,相当于一个形象管理与维修指南,因而,可以用故障树分析法来培训系统管理及维修人员,同时也可检查系统发生故障的原因。④故障树分析法对系统发生的故障作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其不仅能分析因单个零件引发的系统故障,还能分析多个部位出现故障所引发的系统故障。

5. 结语

综上所述,故障树分析法具有以下优点:能将故障发生原因全面而直观的表现出来,有利于管理人员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有利于管理人员探寻原本未发现的机械问题,从而找到系统潜在故障;通过故障树的建立,清晰的列出各种导致故障发生的可能,为施工现场维修人员进行准确而快速的检查、维修提供依据;可经过建立故障树而发现由环境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形成的故障,方便在不同施工环境中设置并完善机械检查与维修制度。

参考文献

篇11

一、引言

本文通过对影响目前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且针对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以下就是对于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以及提高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的一些方法和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二、工程机械的管理

1、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

虽然我们作为工程单位不可能直接的参与工程机械的设计与制造,然而优秀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作为重要参数能够反映工程机械性能,因此我们在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采购时,要选择实力强并且信誉度高的生产厂家的产品。并且我们还可以将工程机械在施工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直接的反映给机械设备厂商,间接参与工程机械的设计更新与制造革新。

2、工程机械的操作人员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方面,使工程机械的种类和功能更加齐全,并且结构构造更加复杂,因此对于工程机械的施工操作人员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作为操作人员不仅需要对工程机械结构组成、性能、原理以及操作技巧有所了解,而且还要能对工程机械的故障进行快速的诊断和维修。良好的技术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与完好率,防治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工程机械的意外损坏,缩短工程机械的维修时间与周期,使工程单位拥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3、工程机械管理部门

工程机械管理部门在施工单位是设备科,我们需要建立完善设备管理网络,明确相关责任,还要严格的遵守机械使用的抽捡与监察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发现机械使用中的问题,做好工程机械的维修以及保养工作,实现工程机械资产的效益。

三、对于工程机械的维护和保养

1. 管理机制不健全,影响正常施工。

一个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是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不过,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仍缺乏完整、严格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由于他们错误地认识,导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所以,必然会出现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同时,设备管理工作也很难实施。

2.进行盲目导购,舍不得智力投资。

虽然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了设备管理部门,但由于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管理人员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并且,有些企业只是注意到眼前的利益,宁愿花耗大量资金购买先进设备。但是对于管理人才培训的智力投资方面,却吝啬的舍不得花钱。正是因为这样,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管理跟不上,也是很难提高效益,实施设备管理的需要。

3.设备维修“滞后”, 忽视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

由于大部分企业还不能有效地实行保养措施,对于设备的管理,也往往是出现了问题再维修。企业管理对于设备的故障及老化现象也不能够早期发觉、预防、修理,最终导致了不必要的影响及浪费。并且,有个别维修人员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加以修复利用,任凭其随意地报废,更有严重者,不考虑其它设备的整体性能,得过且过,只要机械能动就交差了事,结果也只会严重影响了工程机械的正常工作,导致工程收益大大降低,最后也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

4.机械维护方法不重视

大量的机械,在工程工作中,经过长期工作运转,已经磨损。但是,企业有时不能发现问题之所在,不了解设备的生命周期。导致利益的损失。其实,设备的使用、保养及维修阶段占设备总寿命周期的绝大部分,且是设备真正发挥和体现其使用价值的保障阶段。

四、提高设备使用性能的措施

1加强操作人员的管理

工程机械的操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积极性以及责任感对于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操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认真的依照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因此就需要加强对于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进行培训,以提高操作人员的施工操作和工作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才能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加强工程机械的养护

对于工程机械的养护质量是机械设备能正常使用的前提与基础,工程机械在长期使用施工过程中,工程机械由于零部件磨损、间隙增大以及配合改变等原因,会造成机械设备的静平衡与动平衡被破坏,减低其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最终导致工程机械的工作效率下降,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一些机械的零部件的永久性损伤。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工程机械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对与工程机械维护和保养的管理力度,严格的遵守各项相关规章制度,还要结合实际使用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养护计划,及时的做好工程机械设备的养护工作,并定期的对工程机械设备的养护情况进行检测,认真做好工程机械设的养护记录。加强养护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机械的保养工作,避免漏保现象。没有做好保养工作是造成工程机械故障的主要原因。工程机械的管理者必须按照机械保养使用制订比较切实有效的保养计划,还要和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随时抽查机械保养的落实情况。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热情以及工作积极性,认真做好机械保养工作,确保机械设备能正常运行。

(2)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检查工作,并对检查结果做详细的记录,以便能及时的分析、判断工程机械的故障,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的杜绝故障隐患。

(3)工程机械的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机械的使用情况,做出合理、详细的机械设备维修计划,还要加强对维修作业进行监督,以防止不必要的维修费用的浪费问题,降低项目成本。

(4)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机械维修与保养规章制度以及完善工程机械数据统计系统;加强对采购和加工配件等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工程机械设备配件的数量与质量。

3加强对施工环境的管理和维护

例如沥青混合料搅拌机械、联合式破碎机等许多规模比较大的大型机械设备对于施工工作场地的要求很严格。所以在施工工作场地的选择上必须充分的考虑风向、河流以及周围建筑物可能对设备造成的不良影响,还要保持使用场地的平整、密实,以防止由于工程机械的重量过大、使用过程中振动过于剧烈等原因,导致机械发生倾斜以及基础塌陷等问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坏和工期延误。

五、总结

在施工中影响工程机械设备正常使用的因素有很多,因此需要我们掌握影响交通工程施工机械的各种因素,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机械使用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做好工程机械的使用工作,提高工程机械的利用率,降低项目成本,使工程机械在施工中得到更好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刘薇.机械设备管理大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2-67

篇12

1、安全性安全第一,安全重于一切。在公路工程施工中选择机械时,首先应充分考虑其安全可靠性,根据不同的情况着重考虑其安全性能:如可移动机械的行驶、防倾覆、落体保护装置、防尘隔音系统等等。

2、适用性选用的机械设备要能适用于所施工地的气候、地质、场地、施工断面、工程质量要求等,同时还要适用于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要求。

3、先进性因为新型的公路工程设备具有高效低能耗、性能优越稳定、安全可靠、工作质量高、性价比高等优点,最终可取得较高的技术经济效益。

4、经济性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量大小、质量等级要求等选择合理的机械设备配置,使投入的机械设备资产小孩及运行费用在工程成本中占据比较合理的比例。

5、协调性在设备配置时,要考虑所投入的机械设备之间的协调性,包括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之间配合等等。如:一个沥青路面工程中,配置的沥青拌和站、摊铺机、压实设备等之间的工作能力的匹配协调,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6、多用性对于某些作业场地,考虑一机多用,提高机械利用率。

二、工程机械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使用存在的问题

1、程机械使用局限于微观,缺乏战略指导

目前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的市场竞争非常的火爆,施工企业的生存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施工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于施工效率和施工费用的竞争,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工程机械的使用对于施工效率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对于工程机械进行一定的费用管理也可以降低一定的施工费用,目前对于工程机械的使用一般都局限在了部分工程使用机械,使一些工程机械在完成了部分施工后就离开,要是再次使用机械还要再调过来,缺乏对工程机械统筹性的战略指导。

2、工程机械使用片面强调费用的降低

由于我国目前在公路工程的施工中片面的强调对于工程机械使用费用的降低,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大型机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缺乏系统性,这种片面强调降低费用的方法所依赖的理论基础是部分不大于总体,个体的降低导致总体的降低,这是一种静态的理论,但是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动态的,所以对于工程机械的使用不能片面的强调使用费用的降低,应该把机械使用费用与企业的战略结合。

3、工程机械的使用不规范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公路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使用者必须跟上设备更新的脚步,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使工程机械的使用不能很好的、规范的被使用,出现了一些高科技的设备施工单位只用其简单的功能,白白浪费了资源,或者对于工程机械的使用不够规范,不懂机械性能,为了贪图一时的效率而拼命要求机械操作人员开尽马力甚至超负荷工作也在所不惜,很容易造成机械的损坏。

4、工程机械的维护不科学

为了更好的确保工程机械可以稳定的工作,日常中应该对工程机械进行科学的维护,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工作不能严格的按照机械的使用说明书进行维护,或只作一些简单的、盲目的维护,比如公路施工现场出现的用油更换时不讲牌号、更换的周期不按时等不科学的作法,虽然其后果不会立即显现出来,但却严重影响设备的有效使用寿命,也给突发性故障埋下了隐患。

5、过分依赖工程机械的使用,忽略了科学的人文观的指导

目前很多的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只懂得工程施工须依赖于工程机械的使用,而忽略了科学的人文观的指导和不重视机械专业化管理人才的培养,由于人力资源是企业所能拥有的各种资源中唯一的具有创造力的资源,仅仅依赖对工程机械使用是不科学的,忽视了“人”这个关键的因素,其局限性是显然的,漠视作为管理者的人和作为管理对象的人与工程机械、物资之间的和谐性要求的一面,各种管理措施经常会南辕北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提高施工机械之间协调的方法

1、科学决策,优化组合,保证机械配置合理

施工企业在选择机械配置时,要根据施工作业的内容和施工作业条件进行合理选择,遵循与工程实际相适应、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等原则合理配置工程机械,处理好自身装配机械与租赁、专业分包之间的关系。

2、 强化管理,健全制度,建立科学的施工机械协调体系

公路施工机械设备协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全面参与、积极配合,完善协调管理体制,健全相关制度,重视各级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的人才。只有这样,公路施工机械的协调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3、提高认识,加强协调,保证施工机械合理使用

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从技术协调、组织协调和管理协调三方面入手,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统一协调各种施工机械,保证公路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

对租赁机械的安排和人员的组织、与分包公司的协调沟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和按期完成工程项目,提高技术经济效益的关键。施工单位的主管人员要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对待协调问题,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的高度充分认识公路机械的协调工作的重要性,细致研究各施工环节和作业的要求,合理安排各种机械的进场时间和作业时间。作为有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加强协调管理的主要措施可从技术协调、组织协调和管理协调三方面入手。技术协调主要是做好施工组织,充分考虑工程作业的需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让施工队、班组以及机械操作人员充分理解施工组织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减少交叉协调问题,从而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

在组织方面,应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应定期组织举行工程机械协调会议,解决工程机械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工程项目,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另外,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避免重犯相同的错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路面工程施工的质量对公路的使用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施工的时候要严格的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针对不同的项目要根据其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有效的保证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乇少松.浅谈路基路面施工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资讯,2006。(18).

篇13

1.2机械设备管理机构的弱化

据调查研究显示,在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工程企业中,对工程机械管理不够重视,即出现弱化的现象,其中就包括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没有专业性的技术管理人员,等。现在,大多施工单位所用的机械设备都是采取自己购买或者是租赁的方式,但是这方面的大量投入也成为了施工企业的严重负担,因此会出现许多机械设备老化的问题,制约着机械设备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还有就是当施工企业的任务比较多时,企业所拥有的机械设备一般很难满足工程的需要,而在企业施工任务较少甚至没有施工任务的时候,机械设备又会全部闲置下来,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1.3专业管理人员缺乏,机械管理意识淡薄

工程施工过程具有战线长、参与的人员与设备调动频繁等特点。许多施工企业的领导对机械设备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为了减少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往往随意压缩机械管理人员的数量,或让其他施工管理人员兼任机械管理员。长期以来,造成了专业的机械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而兼职的管理人员素质又达不到要求,使得机械管理工作出现空白,造成工作互相推诿、设备无人管理的局面。而专职机械管理人员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机械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不具备完整的机械使用管理制度,机械采购、入库、使用及维护和报废等制度措施无据可依,造成了管理工作的混乱。甚至,有的施工企业对自己下属的机械设备数量和类型都不清楚,设备管理是一本糊涂账,根本无从谈起机械设备的管理意识。

1.4工程机械的维修设施不全面,维修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许多施工企业由于领导不重视机械的维修和保养,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机械维修车间,检验的技术水平又不高,导致难以及时发现并控制先进的、复杂的机械设备中存在的故障隐患。有些企业会经常聘用一些短期技术人员,他们的培训时间短,技术能力低,而且在培训的过程中只注重机械的操作,不注重机械保养。盲目地使用造成机械的负荷加重,导致施工机械加速老化。

二、工程机械管理的有关建议

2.1建立健全的工程机械管理制度

对于施工企业,为确保施工的机械设备处于受控状态和做好工程机械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建立一个相对健全的管理机构,成立设备管理领导小组,有机械设备的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来对工程机械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工程机械档案,并建立一个详细的工程机械技术资料,而且要定期地组织检查,机械技术的档案要由专人保管。

2.2建立机械操作岗位责任制

为了保证施工机械的正常使用及维护,施工项目部应设置机械管理专职部门,该部门包括机械管理与调度员、操作人员、维修及保养人员、仓储人员等。建立机械管理责任制是在施工的规章制度中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根据其岗位的不同而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工作人员要做什么,还要要求该怎样做。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主要责任,实现机械管理责任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