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基本技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健康教育基本技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

篇1

1 必须树立现代健康教育观和现代护理观

1.1 现代健康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概念的界定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现代健康观念。这一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他们希望掌握更多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这一健康观念使护理工作者对人的理解.对健康概念的理解,有了认识上的飞跃,只有树立完整的健康观念,才能把健康教育工作做好。

1.2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 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按护理程序解决病人健康问题的护理模式,这是社会发展向医疗服务提出的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

1.3 转变观念是保证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 整体护理观念,确立了护理工作者要主动为病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服务,确立护士必须承担多角色功能。健康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灌输而是有助于病人建立健康行为的手段。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树立全新的健康观和整体护理观,才能为病人更好的实施健康教育。

2 必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沟通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技术。学会运用沟通技巧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整体护理的基础,也是获得健康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2.1 交谈是沟通的主要方式 交谈中护士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亲切、美好的,要注意语气,要善于总结哪一种语调易于让患者接受,易于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2.2 具有易被接受的亲切感 在健康教育中,护士要以良好的仪态、仪表、言谈举止等,表现出较高的文化道德修养,给病人以可信、可亲的感觉,用娴熟的专业技术及处理护理问题的能力,取得病人的信任,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让病人有亲切感,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为实现病人的需求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其自愿接受并配合健康教育。

3 必须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1 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及人文理论的知识 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应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人文理论如心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实施健康教育。

3.2 加强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的掌握 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是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人际传播健康教育处方,行为干预,制定和使用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等基本技能,遵循评估-诊断-计划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的教育程序,才能不断提高临床护理中健康教育的水平。

篇2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08月至2012 年12月我科正常待产妇40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 例, 2 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即在住院期间无固定时间限制、无计划、随机灵活的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按照产科护理特点制定合理的临床健康教育路径表,责任护士根据产科护理路径表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

1.2.1 制定CNP 表 为了保证临床健康教育路径的科学性、实用性,根据产妇的基本需求、治疗和护理的特点、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1.2.2 实施 产妇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负责向其做好入院宣教并发放临床健康教育表,讲述CNP 的有关内容[4] 。介绍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护士长、住院环境、饮食指导、安全指导、检查指导、用药指导,分娩教育指导自数胎动和吸氧。

进行产前、产时心理指导,讲解产程各期的注意要点和分娩配合技巧及剖宫产时心电监护、禁食、去枕平卧、腹部压沙袋的作用及重要性,留置尿管的意义及护理产后出血的观察和早期排尿的重要性。分娩后母婴物品准备,早接触早吸吮,指导第1 次母乳喂养,做好饮食指导。

对产后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按需哺乳的重要性,喂奶、喂奶姿势。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发生与消退时间以及必要的急救知识,新生儿的喂养及护理,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以防产后抑郁[3] 。

对出院产妇进行指导,新生儿出院产科登记,产妇饮食、休息、避孕、复诊,新生儿疫苗接种,出生证明的办理,母乳喂养知识。

1.2.3 评价方法 出院前对每例产妇采用匿名自填调查表方法进行评价。(1)健康教育内容采用自行设计的相关知识问卷进行测试,采用百分制,得分在80 分以上视为健康教育达标。(2)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采用匿名自填调查表方法进行统计,90%以上满意视为合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 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对孕期知识掌握程度、育儿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母乳喂养成功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 作为护理管理新模式,融入了成效管理的概念,以取得最佳护理效果为基本水准而设计,有严格的时效性。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帮助规范护理行为,有效指导临床护理的实施,提高护理质量,使医务人员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有预见性地依照标准、科学的工作流程进行临床护理,防止因个人能力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遗漏与疏忽[3]。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实施的产科健康教育, 使每位产妇都能得到规范的、连续的、完整的健康教育,使产妇了解整个护理流程,帮助产妇解决产前和分娩当中存在的不同程度、不同情况的心理问题,满足了产妇的需求,使她们不再茫然而被动,可以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提高对医务人员工作服务的满意度,同时有助于避免医疗纠纷[4]。

产科健康教育是一项人性化的、有目标、有标准、系统而有具体、灵活而又有延续的教育活动,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产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达标率显著高于产科常规护理。能有效加强加强产妇母乳喂养基本知识、新生儿护理基本技能及母婴保健基本技能。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对孕期知识掌握度、对新生儿护理能力、母乳喂养成功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临床护理路径使产科健康教育程序化和规范化,可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产妇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完善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内容,也是今后护理管理者需要重视的问题[6] 。

参考文献:

[1] 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2.

[2] 周婉靖,金红. 心理护理干预对临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3 -4.

[3] 马鑫,温韬雪,孟春艳.临床护理路径在宫颈癌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9):6-7.

篇3

2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重视基本知识、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引导实习护士步入成熟的基础,是将课堂所学的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的必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临床带教中发现,护生刚进入临床实习时,好奇心较强,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动手操作、学以致用。因此,临床教员应根据护生特点耐心细致地做好带教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巩固基础理论和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上。我们安排每周2次晨间提问,每月1次教学查房;结合专科特点上小课,查找临床较典型病例加以分析和讨论,方便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妇产科的专业性、实践性较强,在实施各项专科技能操作前,老师先做一遍正规操作,边操作边讲解,让护生了解操作程序、掌握操作原则后,在老师监护下动手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加以领会,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指出存在问题,使护生的理论和实际达到有机结合的目的,既可补充护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使护生的操作技能得到较好的锻炼。

3 注重语言交流技巧方面的培养

语言是护患之间沟通情感的桥梁,良好的语言能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安慰,促进患者康复。患者入院后,为使其尽快适应患者角色、接受治疗,护士应主动介绍科室环境,通过谈心、询问等方式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护理。而护生初进科室实习时,面对不同文化层次、社会阶层、经济能力、的患者,不知如何与患者交流,针对此现象我们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注重学员语言交流技巧方面的培养,指导学员正确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技巧。如初次与患者接触时,首先要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交流过程中表情自然,举止端庄,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准确;与患者交流时注意把握“度”,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护士不能解释的或不会解答的,应向患者说明或用委婉的语言解释,切忌不懂装懂。向患者介绍入院环境时可选择个人距离(30~60 cm),为患者实施护理操作时可选择亲密距离(约30 cm)等[3];对于患者隐私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疾病应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可利用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的机会,结合病情边做边讲解,这样深入浅出,指导效果直接体现在患者身上,从而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使护生认识到只有通过良好的语言沟通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才能打开患者的心灵之门,收集到准确的护理资料。

4 加强健康教育能力培养

传播与教育并重是当前世界健康活动的一个重要趋势[4],护生兼有“传者”与“受者”的双重身份,既是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又是健康教育的对象[5]。加强卫生宣教与健康咨询。围产期保健,优生、优育宣传与指导,越来越重要。因部分妇科疾病是由不良生活作风引起的,健康指导也是妇产科护理人员工作的一部分。指导性病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并及时彻底地治疗疾病。加强性知识及性道德教育也成为妇产科护理人员新的工作任务,对于影响患者治疗信心的病情及诊断应坚持保护性医疗制度。对于患者隐私也应该给予尊重和保密。妇产科护士面对的是深受疾病困扰的女性,有的疾病患者难以启齿,因此护士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与患者的交流上。护生在学校经过正规的综合教育,相对而言,理论知识较扎实,而在沟通和交流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在掌握妇产科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加强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及心理状态,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及护理,可自然获得患者的理解和满意,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既使护生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与责任,又有助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整体认识和护生的整体素质。

5 注重计算机运用技能的培养

在信息时展的今天,电子计算机为先进的管理工具,已广泛应用于护理质量的控制与评价及日常护理工作中,是现代护理思维、方法和手段的集中体现,亦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适应现代化医院的管理和发展需求,作为21世纪护理实习生应当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处理各项护理业务,因此,我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尽量给护生提供电脑操作的动手机会,如电脑医嘱的处理、电子病历的书写等,让学员有感性的认识,为今后踏入社会更快地进入护士角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更好的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6 小结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新时期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从护理实习生的基础教育抓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将来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黄小霞,刘一苇.探讨高等护理教育毕业实习生临床能力的培养[J].上海护理,2005,5(2):66.

[2] 党小珍.护理教学中的护理安全教育初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7):75-76.

篇4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1]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当前的中职生相对普通中学生更缺乏完整人格,他们需要更早地离开学校走向社会, 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授予学生一定知识、技能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结合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超声诊断是临床主要的辅助检查之一,在中等卫生学校超声教学是临床专业课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临床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际操作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而,在实际操作中把握良好的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如何在超声实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全的人格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子师以正,熟敢不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积极的心态、信任的眼神会使学生倍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 ;相反,教师如果喜怒无常,冷漠粗暴,奖罚无度,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中去,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恰当的教育行为去感化、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此外,教师还要掌握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轻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微笑、尊重和民主带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围绕着教学中心,让其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学习。这样,不但有利于身心健康,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很大帮助。

2.2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主导者、组织者。在超声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依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打出准确的器官切面,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其对所打出的器官切面总是不满意,对自己的操作就会失去信心,这时教师再手把手地帮助他打出标准切面,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了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比如,在练习肝外胆管下段时不易找到,教师除按正确操作要领指导外,还要举例说明临床上若找不到下段胆管就会出现很多失误,以致给患者生命造成难以挽回的代价,以此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

2.3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一种教来使人愉快的艺术,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忧,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教员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感情得以沟通。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挚师爱,师生才能彼此尊重、理解、信任。怀着“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时刻紧绷着脸的师道尊严。

2.4 尊重、关爱学生

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关爱学生,才会被学生所尊重和信任。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产生自信心、成功感。教师多表扬少斥责多鼓励少挑剔,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努力不够。赞扬、肯定的教育方式带给人的是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时时感受到教师浓浓的师爱,对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大有益处。虽然中职生要比中小学的学生年龄大一些,但是他们的自尊心更要强,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在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时常给予肯定的语言,“很好,你的手法很不错,再接再厉”,等等。

3. 结论

篇5

对儿童青少年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学校健康教育的作用极为重要。

健康教学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旨在让学生学到提高健康水平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养成维护自我健康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以利于学生改善态度和行为习惯。学校健康教学计划应规定学生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技能,其服从于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的的需要,也是确定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依据。

一、制定学校健康教育计划的依据

制定学校健康教学计划,确定健康教学的内容体系,应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它的依据。主要来自三个主要方面:社会的需要;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的兴趣及其所关心的问题。

(一)社会的需要

学生生活在具有复杂关系的社会文化体系中,这个体系中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关系、伦理道德、宗教、风俗、教育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等,在不同时期对学生的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也会对学生的健康维护和增进提出不同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与环境原有的平衡,产生了新的问题。例如,青少年的吸烟、酗酒、吸毒、自杀、意外事故等问题,正在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在数十年前是较少或极少发生的。因此,学校健康教育计划及教学内容应根据当代社会的需要而制定和调整,使健康教学的内容既具相对稳定性,又能针对学生面临的最为重要的健康问题。

(二)学生的需求

所有的学生都有对健康的基本需求,包括良好的营养、爱和友情、充分的安全感、牙齿保护、视力保护等等。健康教学计划及教程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种健康需求,进行基础性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训练教育,以达到自知、自防、自治和自我保健的目标。

(三)学生的兴趣

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于健康问题的兴趣是不一样的,年幼的学生对自身机体的结构和功能较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心理健康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学校健康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应照顾到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兴趣。例如,小学中年级学生对于“耳朵是如何工作的?”“人是如何长胖的?”“小孩是从哪里生出的?”“人为什么会死?”这类问题感兴趣;而小学高年级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则是“人最佳的食品是什么?”“我怎么样会高兴或伤心?”“空气污染是怎样影响人的?”“我如何与朋友相处呢?”

二、学校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一)学校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

学校健康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注意使教学内容保持相对的稳定,具有系统性,又要留有余地,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灵活性,及时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健康问题进行教育。在选择学校健康教学内容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程目标应是明确的;

2.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

3.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有逻辑体系;

4.内容的选择应适合学生的兴趣和活动实践;

5.内容应具有灵活性与发展性;

6.要考虑教学时间的分配与制约。

在健康教学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是极为困难的,这不仅仅因为健康教学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而且由于各方面的内容与不同年龄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为了使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往往只能为学生选择一些主要的概念、观念和技能。美国的健康教育家们常为健康教学规划10~20个不同的内容领域,规划的方式取决于教学内容如何加以组织。例如,大多数健康教育家都同意将以下方面作为小学健康教学的内容领域:心理健康;身体各系统和感觉器官;营养;家庭生活;酒精、药品和烟草;安全和急救;个人卫生;消费卫生;疾病;环境卫生;成熟;死亡。

(二)学校健康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学校健康教学内容的组织问题上,主要有按保健学逻辑程序和按心理程序两种组织方式,前者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严格按照课程的目的任务组织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者则以学生自发的活动作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的中心,强调学生的个人经验和教学内容的心理程序。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有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前者将健康教学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内容基本不重复;后者则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使教学内容重复的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学校健康教学的性质决定了采用螺旋式的内容组织形式,比较有益于学生形成较为稳固的卫生态度和卫生行为习惯。

有些内容,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都要进行安排。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安排教学内容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是合理的。教学内容领域一旦确定,即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在各年级对不同的内容领域作不同的强化。表1表明的是大多数健康教育家认同的小学12个健康教学内容领域在各个年级的螺旋式安排。

表1 小学健康教学内容的螺旋式安排计划

***主要强调 **强调 *涉及或复习

(根据Anspaugh,D.et al 2004).

篇6

3.消毒接生率≥98%;

4.产前检查覆盖率≥90%;

5.区、乡镇医疗保健机构产科“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考核合格率≥80%。

二、项目实施时间和范围

项目覆盖全区7个乡、镇,51个行政村,于**年元月1日启动,12月31日前完成。

三、项目建设内容

**年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为: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建立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危急重症抢救中心”;基本设备配备;项目启动和宣传。

(一)人员培训

1.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培训对象为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妇儿工委、区妇幼保健等机构领导和工作人员,按要求安排4人参加省级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目标中各相应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工作责任、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转诊急救系统的建立、项目监督及工作协调等。

2.区级师资培训:按省计划安排区级师资培训5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开展项目培训的目的、要求和方法;孕产妇保健、产科危急重病的处理及转诊;有关卫生技术服务规范、产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急救设备操作规范、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等。

3.产科及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培训:按项目要求,对全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内承担妇幼保健的工作人员进行轮训,使市三院、区防保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的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掌握产科急救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规范,提高产科急救能力,重点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助产人员孕期正常处理、高危筛查早识别与处理、常见产科急救基本技能及转诊过程中基本急救技能、健康教育等知识培训;加强对各村村医的培训,全面提高村卫生室人员对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做到早孕孕妇摸底和高危初期筛查并动员孕产妇到区妇幼保健所、各乡镇卫生院建卡检查及宣传健康教育知识等工作。

4.培训方式:区项目领导小组举办专题培训班,由到省参加“降消”项目培训的人员,对区内相关单位、医疗保健机构负责人及妇幼保健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培训。

(二)健康教育

全面加强对乡村干部、妇女干部和乡村医生的孕期保健知识培训,逐步建立完善基层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网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适时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制作宣传展板和永久性固定标语,编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读本,印发“致全区孕产妇的一封公开信”,张贴“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知识”宣传画,做到每个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等公共场所都有宣传画,都有固定展板(须有孕产妇急救电话号码),每个行政村都有1条以上的永久性固定标语,每一位怀孕妇女都收到一封公开信,拥有一本健康教育手册。同时,要针对农村妇女文化水平较低及受旧的风俗习惯影响等问题,积极推行“以妇女为核心、家庭为最佳场所”的健康教育模式,通过举办“孕妇学校”、“家庭学校”,对孕产妇进行面对面的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等知识的讲解和宣传,切实提高全区群众对“降消”项目的知晓率,提高育龄妇女对孕产妇健康教育知识的覆盖率,提高群众对孕产妇急救电话的知晓率。

(三)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

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提供医疗救助。具体救助实施办法另行制定下发。

(四)建立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危急重症抢救中心

加强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危急重症孕产妇抢救中心建设,对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实行高危孕产妇跟踪责任制,开展孕产妇死亡评审。各行政村级要建立孕产妇急救护送队、及时转送高危孕产妇;有能力开展产科业务的乡镇卫生院要加强产科建设,做好平产的接生工作,严格执行高危孕产妇转诊指征,杜绝滞留高危孕产妇;市三院孕产妇急救中心负责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形成全区上下贯通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技术精湛、设备完善的抢救中心,确保高危孕产妇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五)基本设备配备

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为区妇幼保健所配备保健工作急需的基本诊疗设备。设备参照省项目实施方案中提供的品目,上报市卫生局统一配备。

(六)项目启动和宣传

召开区“降消”项目领导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参与的项目启动大会,明确项目工作要求和部门职责,加强统筹协调,落实具体措施,同时,利用“送卫生下乡”、街头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确保项目顺利启动、快速推进、全面落实。

四、项目组织实施

(一)组织形式

按照省妇儿工委、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关于认真做好“降消”项目工作的通知》(卫妇秘〔**〕506号)要求,成立区“降消项目”领导组(见附件1)和专家技术指导组(见附件2),

(二)部门职责

“降消项目”由区卫生局牵头组织实施;区妇联负责健康教育,并会同乡镇建立完善村级急救护送队;区计生委协助做好健康教育和动员孕妇到妇幼保健部门建卡检查工作;区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并落实项目配套工作经费;市三院负责建立健全全区的孕产妇危急重症抢救中心和急救技术领导小组;区项目办负责项目日常工作及人员培训,并协助区卫生局做好各乡镇、村和医疗保健机构的指导工作;乡镇卫生院协助做好健康教育,并成立相应的孕产妇危急重症抢救技术领导小组;各乡镇负责本辖区“降消”项目宣传、农村孕产妇名单确定、村级急救护送队组建等工作。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要坚决执行限价分娩,乡镇卫生院平产不超过600元;区级医院平产不超过1000元,剖宫产不超过2000元(以上费用均不包括难产和并发症)。同时,严格控制剖宫产率,剖宫产率原则上不得超过30%,乡镇卫生院不得实施剖宫产。

(三)资金安排和管理

按照省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项目管理,完善资金配套,严格资金监管,统筹安排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基本设备配备、项目启动和社会宣传等工作,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充分发挥项目效益。

五、项目监督

区项目领导组负责对项目实施的组织、落实、质控,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全区项目进展情况组织专项督导,重点对项目计划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人员培训进修和社会动员效果;设备使用情况;急救绿色通道的运行情况;产科建设及妇幼保健服务状况;现场指导和专题讲座以及群众对项目的评价等进行督促检查,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并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督导验收。

篇7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每学期8课时以上),中小学生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85%,健康促进学校创建率达到85以上(除山区个别学校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安全、文明、和谐校园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的“小广播”作用,通过中小学生向家长传播健康知识“小手拉大手”一对一传播活动,做到学校健康教育教师、教材、教案、课时、传播“五落实”。实现“健康教育有人教,四病(肝炎、结核、包虫病、菌痢)防治有人包,健康行为有人传,环境卫生有人管”的全民健康教育行动促进总目标。

三、具体措施

1、认真上好卫生课,教育学生并向家长传授基本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做到洗脸洗手一人一巾,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戒烟限酒,低盐饮食,瓜果洗净,不喝生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2、治理校园环境卫生,教育学生帮助家庭治理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乱倒垃圾、乱堆乱放等不良行为,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并积极与当地卫生院(所)取得联系,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健康知识竞赛、作文征文比赛、手抄报、健康沙龙等活动,深入开展健康知识进校园活动,为学生当好“小广播”员奠定基础。

3、健康全民行动工作将纳入年终考核,望各学区、学校加强领导,周密安排,抓好落实,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益。

篇8

临床实习是护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社会角色的改变是多数实习生所不适应的,虽然经历了理论学习、技能操作锻炼等多方面的教育,但是进入真正的实际操作和工作中仍会感觉有所欠缺。护生进入临床后,不知如何接近患者、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地交流。主要表现为不自信,说话没有条理,有的甚至出现恐惧心理,不能和患者有效的共同。带教老师首先指导护生,做好心理转变,要相信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给护生演示如何接近患者,比如做自我介绍,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探询患者的需求等。教会护生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时机进行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多实践,培养当众说话的胆量。这样,才能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达到解决患者身心健康问题的目的。指导护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生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护理服务的基础,从患者入院就让护生早期接触患者。患者入院后,带教老师与护生一起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环境、病友、主管医生、责任护士,老师应向患者介绍护生,护生也应向患者介绍自己。让患者对医院环境有较快的了解,稳定他们的情绪,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一只有这样才能在信任的基础上为患者做好护理操作,患者才愿意并配合护生的工作,主动与护生交流,完成健康教育。

篇9

1.1基本技能实验模块

基本技能实验项目以常用社区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操作为主,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基础知识包括人体十二经脉循行定位、常用腧穴定位、耳穴定位、足部反射区定位等;基本技能操作包括灸法、皮肤针法、耳穴压豆法、拔罐法、刮痧法、穴位按摩法(含足底按摩法)和中药用药护理技术(含中药煎法、熏洗法、湿敷法、敷药法、药熨法、贴药法等).技能操作严格遵照2006年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进行.注重态度、知识、技能目标的考核及技能操作的精准性、规范性、统一性.重点开设社区人群中需求度排在前4位的穴位按摩法、拔罐法、敷贴法、刮痧法,并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其他项目采用演示、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解决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学时少、项目多、无法有效开展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的问题.

1.2综合护理实验模块

综合护理实验项目关注社区卫生服务6大职能,均紧密围绕社区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充分利用中医护理在病情观察、预防保健、慢性病护理、疾病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以社区常见案例为引导,将辨证施护与社区整体护理有机结合,使中医护理完全嵌入社区护理实践,病例可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分组编制.病情观察将中医四诊内容引入社区健康评估中,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将彰显中医特色的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生活起居护理、用药护理等施护内容嵌入到社区慢性病护理和康复护理措施中,以提高社区护理质量.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将中医养生方法融入到社区健康教育中.编制案例依托社区护理学科优势,结合学科研究方向,侧重于社区慢性病及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围产期妇女)的健康教育等.

1.3探究式创新实验模块

探究式创新实验项目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它以合作学习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选取中西医结合护理优势病种,突出社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及社区慢性病护理.探究式创新实验项目依托导师科研课题和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借助社区护理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分析现状,解决社区实际问题.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通过开题答辩后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项目并撰写实验报告.探究式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实验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的改革

2.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以树立终身学习观为目的,遵照现代营销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精髓,重点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体现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社区护理和中医护理实验室,采用科学、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技能实验采用演示操作法、案例教学法和竞赛法,综合性实验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模拟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创新性实验采用体验式教学法、PBL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

2.2教学手段

采用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不断完善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具体实验教学手段如下.

1)制作CAI课件,购置VCD/DVD教学光盘,精选社区应用广泛的技能操作录像等扩充音像资料,利用实验室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设备,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中西医结合护理技能操作过程,使实验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依托社区护理精品课程和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教学平台,将实验教材、CAI实验课件、部分实验录像上网供学生浏览,实现网上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随时将实验设备的名称、性能、用途等公布在网上,将实现数据和设备进行共享,实现时间、空间、实验项目等全方位开放,为开展分组异步实验,大组同步互动实验教学模式提供资源保障.

3)通过联网计算机将实验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指导和学生操作有机地融为一体.

4)在充分利用社区护理标准化病人的基础上,建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SSP队伍.为开展高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提供条件.改变过去以单一课程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科群和学生为教学核心,以实验室为中心,以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目的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10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促进人类健康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一项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是公共卫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也是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可或缺的要素。国外对健康教育非常重视,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提高公民素质,转变生活方式,改善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成为各国政府制定卫生政策的基石。

1.调查研究方法

1.1文献循证方法:应用国内外著名的电子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包括国内电子文献数据库检索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为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运用主题词与/或关键词与/或自由词方法进行检索。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循证,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了解江苏省及国内不同地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情况、存在问题和运行模式。

1.2现场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地区社会经济分析,选择了苏南、苏中和苏北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苏州、泰州、徐州,分别代表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2.结果

2.1不同地区居民对基本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本次调研主要调查了两种代表性的疾病知识--高血压和艾滋病。在对高血压病人饮食情况应注意的问题的调查过程中,三地区对此知识有全面了解的人数占本地区调查人数的百分比分别是:徐州30.1%、泰州55.9%、苏州45.6%。对艾滋病知识了解情况的调查当中,对此了解的人数占本地区调查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徐州92%、泰州99.1%、苏州100%。

2.2不同地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了解居民是否需要健康知识和技能,需要哪些健康知识和技能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三地区居民是否需要健康知识调查来看,大部分人对健康知识是有需求的,非常需要者在每个地区所占的比重都很大,而不需要者所占比重非常小。

2.3不同地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获得途径。健康知识的传播途径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有重要影响,本次调查了三地区居民接受健康知识的途径及其乐意通过什么方式接受健康知识。调查结果如下:在居民接受健康知识的形式上基本相同,排在前两位的是分别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

从结果来看,在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苏州、泰州居民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反而较低;在健康教育开展较差的徐州,居民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反而较高,一方面可能与调查样本较少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也反映苏州、泰州居民对健康教育有更高的要求,这一点值得注意。

3.讨论

当前由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位,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都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在机构设置,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3.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管理体制不规范,机构设置不明确,职责模糊,尤其是在基层,健康教育机构应该设置在那个部门或是否应该独立出来,存在很大的争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力量分散,缺少协调。

3.2政府职能缺位,补偿机制不健全,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苏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资金匮乏,很难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缺乏科学指导。开展健康教育,做好健康教育项目计划、执行与评价,是每一个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许多地方对开展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主要为完成任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缺乏科学指导,工作盲目被动,缺乏针对性,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际效果也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评估。

3.4地区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很大,城市和乡村的差距很大。尤其苏北乡镇、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开展困难,居民的基本健康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3.5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机构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老化。目前从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中,低学历,低职称和非专业人员所占的比例非常高,一些专业人员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仍停留在卫生宣传阶段,缺乏对“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这一基本概念的认知,更谈不上健康教育规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4.建议

4.1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目前,国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管理模式主要有政府主责模式、卫生部门主责模式、社会协调模式、市场发展模式、FLEAH模式、综合干预模式和俱乐部模式,每个地方应当根据各自特点和条件,借鉴和选择适应自己的模式。

4.2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经费保证机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保证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门槛,具有投资少,效果长远的特点,但由于见效慢,往往被忽视。要加强资金的投入,坚持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经费的比例,建立健康教育专项经费,防止经费的断层,另外在各专项疾病预防项目经费管理中,划出10-15%作为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使分散于各项目健康教育经费集中使用,更好发挥其使用效率。同时积极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筹资途径,建立健康教育经费的补偿机制。

4.3鼓励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科学指导和专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科学指导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建立专家组,参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科学指导、具体实施和效果评估,用科学发展观加快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在公共卫生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中发挥更大作用。

篇11

2加强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

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向患者传播防病治病的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拓宽知识层面,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与护理技能,还要学习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健康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良好的公关能力与交流沟通技巧。在这方面,我们重点是抓医学、护理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实行分类培养、整体帮促的做法:副主任护师是护理学科带头人,对她们主要是培养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广泛涉猎护理专业前沿科学,深入研究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主管护师是护理工作和进行健康教育的骨干,对她们主要是强化护理基础理论教育,提高组织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和对年轻护士的传帮带能力;年轻护士工作经验少,技术水平相对低,对她们主要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进行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除此之外的其它相关理论,我们主要是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后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班,全面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患者对进行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3营造氛围,体现健康教育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在疗养院开展的健康教育内容要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问题,使来院就诊、疗养的人员所关心的健康问题都能得到体现,这就是健康教育的多样性。同时,健康教育又要服从医疗和教育对象的需要,不能为教育而教育,更不能把健康教育强加给患者,这就是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为了使多样性和针对性有机结合,我们采用设立健康教育处方栏、黑板报、宣传橱窗、标语牌、网络电视、分发教育材料、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健康咨询等形式,大力营造健康教育的氛围;实行个性化护理和个性化健康教育相结合,采取一对一的个案教育方法,使他们从入院到出院全程都能接受到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信息。

篇12

一、导言

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入学基础差,在校时间短,在学习与就业中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宿舍是学生休息、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中,学生彼此接触频率高,互动时间长,心理行为特征得以全面展现。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点放置在宿舍,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和疏导。因此,设置宿舍心理委员,是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基于宿舍心理委员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中拓展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研究视角。

二、宿舍心理委员设置的优势

(1)弥补师资不足,覆盖面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由学校心理健康咨询老师,院系心理安全干事,班级心理委员三个层次组成。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学校层面普遍存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紧缺的现象。有的高职院校只有一两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没有专职师资。院系层面的心理安全干事,基本是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来兼任。班级层面的心理委员,因为班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学生选课集中,班级组织更加松散化,已经难以胜任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宿舍设立心理安全委员,大家共处一室,朝夕相处,相互交流多,一个同学针对三五名同学提供服务,在心理知识传达、信息收集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能够顾及到每个同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做到全覆盖。

(2)反应迅速及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基本是症状比较明显或是出现心理危机之后才会被发现。这种状况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且效果往往不理想。要把心理问题和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首先是心理问题和危机信号的识别。宿舍设置心理委员,可以捕捉到宿舍同学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从而及时发现同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萌芽,并迅速上报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师,使遭遇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学生得到及时救助,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和心理危机的爆发。

(3)针对性强,有效性高。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课程、讲座、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是局限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场所内集中进行的,缺乏针对性。对于个别性格孤僻、适应性不良、学习困难、沉迷网络、就业困难等特殊学生,如何有针对性地及时获知这类学生的心理状态具体信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宿舍心理委员,在和同宿舍同学之间密切接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获知异常学生的心理状态信息,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宿舍设置心理委员,彼此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较为了解,同学之间容易沟通和达成共识,能直接提供广泛的社会性心理支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宿舍心理委员设置的实施

(1)建立健全选拔机制。宿舍心理委员选拔是否得当,决定了这支队伍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成效。选拔采取自愿报名、同学推选、心理测试、专家面试的步骤。前两者保证心理委员的积极主动性和群众性,后两者保证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最终将积极主动、服务意识强、具备一定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兴趣的学生,确定为宿舍心理委员。

(2)加强培训力度。宿舍心理委员的岗前培训是以心理咨询基本技能为核心,以助人自助、珍爱生命为理念,以自我成长为基本方式。培训内容主要是岗位纪律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两部分。岗位纪律培训以工作的岗位职责、制度要求、工作方法培训为主;基本业务技能培训包括大学生学习心理、压力应对、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危机识别与干预等内容。

(3)规范信息报送制度。宿舍心理委员首要优势是对宿舍同学心理状况信息的掌控。宿舍同学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等心理安全事件,宿舍心理委员应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报告,向学生主管的系部、学工部等部门报告。建立定期心理安全信息沟通制度,院系辅导员应定期召开班级的宿舍心理委员工作例会,就宿舍同学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不好解决的,具有一定共性的问题向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汇报。

(4)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宿舍心理委员的工作,需要学习专业性知识技能,还要有尽心尽责的服务意识。在班级班委建制中,对于宿舍安全委员的工作职位要给予充分的认可和重视,在班级评优评先中,要给予和其他班委同样的待遇。另外,学校要统一对宿舍心理委员进行考核评价,对于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的同学,要给予嘉奖和表彰,授予 “优秀心理委员”等荣誉称号,激发宿舍心理委员的工作动机。

(5)强化工作督导。宿舍心理委员先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知识技能,心理健康咨询技能提高和自我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个过程应依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宿舍心理委员的工作方式方法进行监督引导。专业教师要及时处理宿舍心理委员在工作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针对典型案例,适当组织团体讨论,定期开展成长工作坊、心理沙龙、心理委员交流群等培训活动,以促进心理委员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专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一、全科医学概念

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的新型医学临床二级学科,它以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预防医学为主导,防治与保健一体化,为人们提供主动的、综合的、连贯的、协调的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1]全科医疗首先在美国建立,并相继在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我国的全科医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结合生理、心理、社会因素考察疾病,明确诊断,并进行初步处理,通过治疗、预防及健康教育,改善病人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全科医生是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佳提供者,是健康保健系统的最佳守门人。

二、全科医生人才培养

全科医生是一类重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病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培养目标要求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能力要素有机融合。目前在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2]从2010年起,教育部、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连续3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本科毕业生。目前,中西部22个省份66所高校已招录免费医学生1万余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三、全科医师视角下免费医学本科生的培养

1.培养目标与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为:根据国家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农村及社区卫生工作需求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立志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举止;培养学生对健康和生命的尊重之心,对患者的大爱之心、关爱之情。

知识体系要求为: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熟练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基本了解人文科学、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基本技能要求为:具备较扎实的全科医学技能,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具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处理方法;初步掌握预防医学及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与康复、社区卫生服务、一般疾病的初级诊疗、疑难病症的转诊治疗能力。

2.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毕业实践三段式教学;设置主干学科和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全科医学课程及选修课等课程群。将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型实践教学各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

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实施通识教育,通常包括思想政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数学、物理、化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科学研究概论等课程,为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

(2)生物医学课程

以夯实专业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通常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

(3)公共卫生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为独立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奠定扎实基础。通常包括预防医学和(或)卫生学等课程,涵盖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与管理学、初级卫生保健、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技能等有关内容。

(4)临床医学课程

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通常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基础、口腔科学、医学影像学、传染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皮肤性病学、中医诊断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课程。

提倡早期接触基层,早期接触临床,利用模拟教学进行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开展临床课间见习、集中见习等获取临床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5)全科医学课程

以强化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是整合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课程,通常涵盖全科医学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计划生育指导、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诊疗技术、急救医学等课程。

(6)选修课程

以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依据,科学配置选修课程,选修课程通常分必选和任选两大类。

3.教学评价

一是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记分作业考核、教学实践活动考核、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笔记等基本形式;二是分析课程考核和考试质量,坚持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