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篇1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紧扣复习重点

1.紧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的复习过程,是让学生有效参与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复习。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运用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各种历史问题。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在不同的复习进程中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让每一次复习都能够环环相扣,跟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精选习题,拔高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在复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本章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展示出来。在知识树的构建中,教师要让学生整合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研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并不容易。教师在确定复习策略的时候要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初中历史的中考是开卷考试,越是开卷考试的科目学生学习能力的运用就需要的更多,教师要把握学生能力的提升策略,精选习题,抓好学生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突出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让学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进行复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学习能力相比较,确定自己的上升空间。教师要整合不同层次的历史能力的不同,开展中考复习策略研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讨过程中,思考自身复习策略。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明考点、夯基础、突主干、成系统的复习专题教学模式中进行复习。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1.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的优势

初中历史知识点比较繁杂,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系统了解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研组要抓好集体备课,搞好集体教研,凸显团队合作,由集体共同研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夯实历史复习重点。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教研组要做好组内教研,加强复习专题研讨,将历史专题复习运用集体教研的形式对学习专题进行高水平、深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要研究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世界近代史中的知识点,并学会运用已经具备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让学生展示复习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体系的研讨中来,让学生讨论在答题时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遗漏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学生需要拷贝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家中进行自主复习,更好地完成对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的掌握。

三、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1.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复习经验交流,研讨命题经验。教师要重视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从知识点、考点思考复习重点,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手中的复习资料做好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解答历史问题。教师要摒弃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的观点,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要将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复习,针对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提升向学生出示复习重点。

2.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教师在进行中考复习的时候,要关注中考历史命题的角度,解读各届中考历史命题特点,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以时政为依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角度去分析时政热点。从命题看复习,可以让学生远离题海,回归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在课堂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提纲和要领,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新知识点,要记录在教材的醒目位置,便于考场上能够随时翻看到。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整理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背诵基本知识点,然后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运用历史学习能力做各类历史问题的练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好纵横比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以单元复习为主,采用构建知识树的形式,以点带面,侧重历史细节以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四、合作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考历史复习方法

1.合作学习中提升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复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复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存在自身复习的薄弱环节,而团队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失分现象。同时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合作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小组的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考的薄弱环节,学“活”历史,“活”学历史,加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同时复习“中国近代史”,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世界历史事件的认识,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2.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在材料题的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学生先分析问题,再阅读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历史的中考。

参考文献:

篇2

一、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教学实践,可以说是永远通用,浓厚的兴趣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乐此不疲。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对于历史学科的热爱。初中学生的低龄化特征,决定了初中生的“少年儿童特点”仍比较突出。初中阶段的学习仍属于启蒙教育,而启蒙教育可以从游戏开始,即在游戏中学习,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鉴于此,教师可以从游戏中开始历史教学活动。比如,教师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学史明智”的重大意义,可以先带领学生做一个小游戏。即先说明游戏“规则”,再指导学生进入游戏过程。在游戏中,先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上,确保他(她)看不到任何东西,并让他(她)暂时原地不动,等待“指令”。与此同时,教师让其他同学悄悄地把一张桌子抬放在该同学的前面不远处。安排妥当后,教师发出“开步走”的“指令”。无疑,该同学在向前走的过程当中,撞到了那张桌子。这时,教师允许他(她)取下眼罩,并让其他同学记下这个“历史事件”:“某时某人在某地撞到桌子。”并向该同学发问:“从这个‘历史事件’所吸取的‘经验教训’,如果给你机会再走一遍,你会如何做?……”然后,根据该同学的个人意愿,重新走一遍,或者让其他同学来走一遍。这个游戏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过程充满了乐趣,并使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学史明智”的含义:“学习历史,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而少走弯路。”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措施内容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罗列和讲解,势必引起初中学生的厌倦心理,并分散注意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据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做足准备,精选一些“方言版”音像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实时翻译”。结果可想而知,同学们对某些方言的表达内容几乎是一无所知,从而使学生在领略到各地方言的新奇感之余,对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优化了历史课堂教学。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却不能发挥其主动性,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心不在焉,教师口干舌燥,学生认为历史课程枯燥,教师抱怨学生难教。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采取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低龄特点,巧妙借用教学辅助设备等予以具体实施。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一章节中的“北京人”这一块历史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设计“北京人”的动作、台词和活动场景等,并组织同学们进行集体表演,以“真实再现北京人一天的生产、生活等”,促使同学们在表演情境中,增加感悟和体验,并有效凸现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成功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营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篇3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前提

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神奇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常用的方法有倾注关爱之情、以疑激趣、创设情境、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等。二要训练学习方法,要建立学习小组,训练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师生、生生有组织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参与式教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好学习小组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了,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可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关键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重大事件准备史料让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史料、历史地图的方法,训练学生分析因果、动机与后果等的历史思维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锻炼学生表述历史的方法。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

篇4

二、完成由“重教”到重 “学”的转变,注重历史课堂教学艺术的运用。

新教学理念倡导的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研究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掌握方法。为此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民主教学,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掌握丰富的史料,运用生动语言和准确描述,创造历史情境,丰富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课讲得生动有趣,学生才产生兴趣。其次,精心设问也必不可少,抓住有分歧的问题设问,最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又不能高深莫测,使学生无从下手,失去信心。提问的方式宜新颖,避免单一和重复。学生争论激烈,兴趣浓厚。再次,教师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适当增加趣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得出结论,点燃学生求知欲的火花,激发学生兴趣。其四,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使用图表、实物,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多样的教法促使学生喜爱历史。

三、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当作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和关心学生,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要富有感染力,教师要用灿烂的微笑为学生送去阳光、雨露,为学生营造一份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迁移,使之“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这样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才敢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去创新,学会的才敢说一说,不懂的才敢问一问,有不同的意见才敢争一争、议一议,也才能真正体现出主人的姿态。例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中,我让学生课前查资料进行备课,让他们“授课”,他们讲完后,我再进行肯定和补充,好多学生都争先尝试当历史老师呢。转换教师角色,也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体会当教师的辛苦和不容易。师生关系随之融洽,学习动机也激发起来了。而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比如我在上《美国南北战争》时,我先让学生上网去收集美国的著名总统及刚刚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由此导入新课。又比如在讲《》时,我是先播放了两首歌曲《我家就在东北松花江上》和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九一八小调》让学生体会到东北――我国美丽富饶的地方,让学生和即将学习的日军对东北的侵略,对东北的践踏做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了情景的激发,学生学得都非常专心,非常投入,自然学习效果也极佳。

篇5

改革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坚持两方面的原则,一是提高教学的普及率,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二是课程标准符合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自身的优点。改革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加入了人文主义、民主平等、可持续发展等体现时代精神的特色因素。学生在赞扬先人取得的科技成果的同时,可以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帮助;通过了解我国社会体制的演变历程,认识到民主与平等对人民的影响力;通过学习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材料,掌握世界格局的变更,认识到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初中课程标准更加重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增加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2.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初中历史课堂标准注意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时间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线索,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自主学习的模块。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历史常识的层面上,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并针对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探讨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行相应的解释说明。历史课程标准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3.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新增加了交流讨论的模块,例如,教材设置了关于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成败的讨论课题,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找出王安石变法没有商鞅变法效果明显的原因。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个环节,及时地总结每单元的重要知识点,然后和学生一起研究分析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制度,归纳出两者取得不同效果的原因。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变法内容的理解,掌握变法的内容对当时社会体制的影响,分清这两次变法的功过是非,并且清楚两次变法效果不同的原因。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熟练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初中历史标准中已经剔除了以往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重视课本知识学习,忽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核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切实可行

历史教学的评价一直是广受教师和学生家长关注的话题,对于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有着指导作用,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对传统教学评价方法中的不良影响因素做出了评判,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确定了教学评价的指导地位,以此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促使教师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鼓励教师不断进取、认真工作。初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方法不仅考查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和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评价方法不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重点,而是作为评价的一部分,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

二、实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意义

篇6

其次,现行教材突出了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教学方法应该体现这个意图,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扩大教学效果,而不能以偏题怪题让学生钻“牛角尖”;教学中转变观念,是用好现行教材的前提。只有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

一、挖掘新教材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教学中的实践让我感觉到:

(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便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九年级十一章,在本章开始安排的插图就让学生联想到水的旅途,从而就想知道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这样就能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效果。

(二)插图可以创设情景,烘托气氛。如九年级35页插图,学生们一看就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分析插图就能自然的得出要保护环境必须解决哪些问题;再如九年级84页的家庭电路中常见的触电事故,能容易的让学生知道怎样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三)插图的直观性强,能使学生较容易的明白现实生活中不常见,教师又难以描述的情景,如九年级135页的插图,这幅图清晰明了的展现出的整个电话网络,让学生们有种参观实物场景一样的感觉,就不难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了,这样既帮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展示了相关的科学前沿成果。充分挖掘新教材栏目的变化,能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

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如在学习“怎样描述力”时,通过“交流与讨论”,能很快的让学生明确力的三要素,并能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初中生,比较容易片面地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听与不听”,也很容易根据教师讲课的“有趣或无趣”来选择自己“听与不听”。如果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努力让学生直接接受认识或意志支配的“有意注意”起到主要作用,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

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帮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认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间的紧密联系。如:学习声现象,可让学生讨论怎样防治噪声,利用各种渠道收集超声波在实际中的应用;学习人怎样听到声音后,让学生去查助听器是怎样帮助人听声音的资料;学习眼睛和眼镜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视力、做眼保健操对眼睛有无益处,端正学生对做眼保健操的态度。通过讨论和交流,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使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得到共同提高。

五、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及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的含义比较广,从教学的这个层面主要是指挂图、幻灯、投影、监视器,摄录相机、光碟播放机、音响等用来传播信息的各种设备。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用于物理教学使二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六、教师要努力汲取知识,不断吸收“百家之长”

由于学生现在了解认知世界的途径宽了,只要他们可能涉及到的知识都有可能被他们识记下来,教师要不落伍,要走在学生前面,只能不断的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的知识更加的渊博,唯有如此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得心应手,学生也会因为教师“渊博的学识”,而更乐于与教师接触,这样反过来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7

1. 仁爱版英语教材(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特点

该英语教材在视觉上,配有丰富的彩色图片,形象逼真,图文并茂,吸引眼球,视觉效果好,符合学生的认识旨趣。

其次,该教材以话题为主线,整个教材知识与趣味性有机统一,话题内容接近生活,内容的选择比较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注意到不同地区学生的需要。教材注重语言文本的输入,有利于基础较差的学习者通过模仿地道的语言文本,来训练自己的说、读和写的技能; 还注意阅读训练题型的多样化。教材注意中西方文化知识的均衡输入,不但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也符合教材编写中要求注重学生的对语言的运用的课程标准。

此外,该教材词汇量大,语法知识呈分散状,部分语法知识会出现在还不适宜进行语法项目教学时,这相关语法知识的各种难点就已到处闪现了,使得授课教师无法按简单到复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输入教学,学生也无法在一段时间内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一堂课的内容既有听力、对话,也有短文,在规定的45分钟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以跑的速度,否则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新教材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对老年教师形成巨大的挑战。

2. 《英语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

英语课程的任务是: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设计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能力素质能否适应要求,教师能力素质是决定教育质量,关系教育改革成败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初中英语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是决定初中英语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3. 提高英语教师课程实施的相关能力

课程实施(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就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际的过程,也可以说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际的过程。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镜式的反应。实施过程中必然涉及到课程实施者的理念和个性化的工作,甚至涉及到对课程方案的调整和修改以及补充。课程实施的好坏,主要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没有考虑到影响课程实施的可能存在的因素,在实施过程中,实施了哪些因素,哪些因素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预设的轨道,以及那些因素在实施过程当中影响了课程的实施。在这里,课程实施能力是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实际教学过程的能力,落实到具体的学科,英语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也可以说是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能力。具体而言,提高英语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有以下及方面:

3.1 更新教学理念能力

英语教学理念主要包括对英语语言的认识、对语言学习的认识和对教学的认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的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挑战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模式、课程、教材等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对已经习惯的、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挑战。这种挑战迫使初中英语教师不得不积极思考,重新为自己定位,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使之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教学理念要从原来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到研究学生如何自主学习上来,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并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转变的能力。教会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查找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等。

3.2 教师的视觉表达和解读能力

(1) 视觉解读能力

视觉解读能力是一种建立于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美术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更深刻的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图像本来就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能传递情感和思想。我们要正确解读视觉符号,这就需要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

(2) 视觉表达能力

视觉表达能力是通过图像、绘画或图表把教育信息表达出来的能力。要培养视觉表达能力,需要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随着图形、照片、雕塑、模型、Flash 动画、网页、表演、视频等视觉元素的增多,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视觉表达能力。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表达和展示自己教学内容已不再困难。

3.3教师的质疑能力

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在课堂这一主阵地里,要想在45分钟内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师的质疑能力和质疑技术非常重要。在哪里设疑、设置什么样的疑问可以说是教师实施课程能力的一些考量指标。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质疑最终是使学生的主动质疑。学生主动质疑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3.4教师的选择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国家采取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一体的对课程资源管理模式。学校有了自,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适当的删除、添加、替换和补充。尽管仁爱版英语教材被广大教师、学生所接受,但基于中国地缘广阔,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实施课程时,内容不可避免地存有不符合当地城市或农村实际的情境。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地更好地学,为达到这种目的,教师必须有选择性地对教材内容加以处理。

同时,改版后的英语教材,词汇量猛增和知识点相互交缠,在短短的45分钟内要将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全部授完,这对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尤其是对老年教师更是一种折磨。事实上,我们的教师也没必要如此做,在中考大棒的指挥下,教师们必须根据课标要求,挑精捡要地选择部分适当内容来备课、授课。

篇8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观的问题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由实验和理论组成。旧教学大纲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主张“选择基础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承。虽然有实验方面的教学要求,但没提及科学研究,也没提及科学过程。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机械叠加,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学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教师按此方式培养出的物理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二、搞好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为了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耐心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要及时指出。教师要善于选择指导的最佳时机和方法,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科学探究形式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如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教师都要适时指导。通过一定数量的探究实验积累,就可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逐步为后面独立完成涉及更多探究要素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式教学虽然能促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探究式学习方式来进行。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使用包括接受式、探究式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资料分析、实验操作等。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应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学习噪声时,可以让学生到附近调查噪声的来源、噪声对居民的影响,并在班上展开讨论,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获得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大致有四种不同的层次,即直觉兴趣占31%,操作性兴趣占37%,探究联系兴趣占13%,概括认识兴趣占13%。直觉层面的兴趣是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往往只停留于现象本身,有操作兴趣的学生喜欢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施结果施加影响,但实验操作完了,学习兴趣就随之消失;探究因果联系兴趣的学生喜欢探究出所学物理现象的本质原因;有概括认识兴趣的同学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喜欢做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物理习题。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新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正好适应学生的这种需要。学生见到现象后,都希望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找到原因,所以我们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科学探究因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对课本上安排的每一个探究实验,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课前认真准备器材,备好课,对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课上根据学生探究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指导。有些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的探究环节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

另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尽量多做实验,提倡他们多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例如: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材料木头梳子,金属笔帽、硬币、头发、棉线、纸张等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问题;用两手的食指顶住塑料笔杆的两端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等。

物理教学知识联系生活,会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用生活中的俗语提出物理问题:

1.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 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3. 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篇9

一、新课程标准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前“新课标”的要求已在我省许多地区展开,凉山州民族中学也积极参与到新课改革之中,“新课标”给多数物理教师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的教师,面对民族学生如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思索。老一套应试教育的方法,课堂教学往往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外练习常常是让学生面对系列参考书、练习册,整天沉浸在“题海战术”之中;这样的做法最终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不能适应“新课标”要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教好;更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物理教师要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1.明确“新课标”意义,增强主动参与改革的自觉性。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科教兴国战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积极投入到“新课标”改革工作中。

2.思索现有课程的不足,明确“新课标”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现有课程突出的问题和不足在于:课程目标的偏向性、内容的片面性、结构的失衡性和实施的重传承轻创新性。对于来自凉山境内各县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特别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在重视学科课程的同时重视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要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勤于动脑,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把握住教师在“新课标”改革中应起的作用

1.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勇做桥梁。积极在教学中运用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并在教学实践中将先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成果。

2.教师应从单纯的授课者转变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以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课改的具体对策

1.“新课标”改革教学案例写作方式可采用叙述为主的方式来展开,在叙述的教学事件时必须相应地显示出一定的情节性、可读性和典型性,并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并区别于教学之前的教案和教学之后的课堂实录。

2.物理教学的特点是在注重双基的教学的同时,又要将教学案例中蕴涵的教学案例拓展到社会实践中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这一特点就要求物理教育者要更多的了解掌握自然规律,使教学更具说服力。教学中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积极倡导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的学习态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效率,这是全面实现课改目标的关键。

3.牢记教学基本任务,为实现备课改革做好基本保证;把握《课程标准》精神,为实现备课改革提供理念支撑。其关键是用好《教师教学用书》,为实现备课改革提供现实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与教材配套推出,内容包括每一单元综述,阶段教学目标、与《课标》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教学建议,把课本全部内容予以呈现,并在旁边附上教学建议。用好它既可以缩短备课时间,又能提供执教或备课的参照。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先独立进行设计,再与《教师教学用书》进行对比总结,发现不足以改进教案设计的程式与思路,为高质量的授课奠定基础。

4.备课过程中还需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实现备课改革铺平道路。备课前一定要先对全册内容有个简要的了解与整理,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个全面的感知,再针对单位备课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同时牢记《课标》所指出的“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这就需要备课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生基础较好,对教材内容又较为熟悉,则须对教学难度予以适度的提升,给学生一定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难,较为抽象难解,就需要考虑变换设计角度与思路,降低内容的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和喜悦,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意愿。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师来说,更需要针对民族学生普遍存在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够强、见识少、知识面狭窄等现象以及有时还会因为语言习惯差异等特殊情况来进行分析,在深入探索研究与实践中逐渐形成适合本地区特色,具有各自风格的课程设计。解决好备课备学生这一复杂、难把握、具有较高弹性的问题,使每节课都能确保顺利、高质量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能有效地推进备课改革的力度与进程,并通过它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推动课改实验的大步前进;同时也希望新的备课方式能使教师加快实现自身转型,确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全新教育理念,在创造性的工作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从而更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结论

“新课标”改革势在必行,只要在课改过程中真正做到教育思想意识的转变,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在课改大潮中我们民族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学无论是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是执教能力,无论是民族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都将受益非浅,大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篇10

二、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老师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音乐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甚至会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因此在新课程的标准理念下,老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培养自身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品质,吸引学生去模仿学习并超越自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注重课堂语言的灵活运用,用精妙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的学习。此外,在音乐教学中,歌曲表演是课堂中重要的一部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演唱表演歌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能深入的理解并感受音乐的魅力。比如在学习歌曲《青春舞曲》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新疆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简单的改编,在演唱的过程中可以加上一些舞蹈动作或者表情,也可以配备手鼓、竖笛等乐器设备进行表演,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充分的感受新疆歌舞的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由注重老师“教”转变为注重学生“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是以老师教授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程的改革,老师的角色要进行大幅度的转变,老师的职能不再只是教授现有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的了解学生们的兴趣,并根据他们的兴趣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就会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是要把握好学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年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充分的了解学生并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对音乐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对那些音乐领悟能力较差或者五音不全的学生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引导,使他们能够大胆的尝试和锻炼自己,勇于去展示自己。

四、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融洽”

篇11

一、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实验教学的改革,强调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前沿阵地。实验室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化学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对于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 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做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实验管理工作的策略

1、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完备的实验制度是实验室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要使实验室成为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场所。首先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保证实验仪器完好,药品能用、够用,实验材料充足,以使实验室处于随时可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主要有:①实验教师工作职责;②实验用品请购制度;③仪器出借制度;④议器损坏赔偿制度;⑤报损制度;⑥实验教学管理制度;⑦实验准备,记录和仪器维修制度;⑧安全防护制度和学生实验守则等九项。为了实施好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仪器出借制度和赔偿制度,应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以下的一些问题:与课任老师相互沟通,取得任课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及时制订分组实验计划,做好学生损坏仪器的登记;实验后仪器的清理及药品的复位工作;以学生为根本,以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原则,适当增加部分制度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与作用。

2、加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室环境是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室的特点是:玻璃仪器多,易破损,化学药品多,大多是腐蚀,剧,零碎东西多而杂。如何合理安排才能做到摆设分明,有条不紊,使用方便。在保管和使用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仪器设备的管理

建立固定资产和低值耐用品的工作明细账,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时登,实验前后对使用的仪器要进行检查清洁维护、并集中放置。对于出现故障的仪器要写明原因,以便及时维修。定期盘点,确保仪器设备完好,整洁,并做到账、物、卡相符。

(2)玻璃仪器的管理

实验中玻璃仪器大多使用频繁,种类多、数量大、易碰碎,如果管理不善,就会给实验教学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科学合理的管理势在必行。玻璃仪器应按分类存放,在仪器柜的贴上标签,写明品名、型号,以便取放。每次按实验要求成套分发给学生保管使用,明确责任,实验中如有丢失、损坏玻璃仪器及时填写记录单,既方便学生,又减少仪器的损耗。以便实验技术人员将丢失、破损的仪器补齐。

(3)化学试剂的管理

化学试剂品种多,性质复杂,大多试剂易挥发、易燃,有毒,作为实验技术人员,必须根据试剂的毒性、易燃性、腐蚀性、氧化性、挥发性等特征,采取相应的保管方式,在放置时,可按要实验开出顺序摆放,将常用的危险试剂单独管理,定期检查,以防万一。配制的化学试剂瓶要贴上标签,注明名称、浓度及配制时间,方便取用。同时在购置试剂时不宜太多,否则会给保存带来困难或在长期贮存中失效,对实验室安全也构成的一定危险。

(4)实验室安全卫生的管理。

篇12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特点及现状之分析

初中历史与社会以培养公民人文素质、综合探究和社会实践能力、历史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为教学基本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讲究史学观念的多维性、教学方式的艺术性、思维训练的灵活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就目前各个学校的教学近况来说,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并没有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完全领会,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人文性教学内容的缺失仍然普遍存在。另外,许多同学还人文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枯燥乏味,课后作业死板枯燥。这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以生为本—构建初中高效历史与社会课堂之途径架构

1.兴趣激发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动机是前提

首先,笔者不得不说的是许多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都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初中历史与社会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实行开卷考试,分值与思想品德合卷为80分。因此,无论在课堂讲授还是课后作业上教师往往存在一本作业或一张试卷了事的想法,导致历史与社会课缺乏趣味性、学生不爱上。因此,只有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不受重视”“副科”的地位。柏拉图说:“强迫的体育锻炼对身体没有任何害处,但是强迫的学习不会再心灵中长久保存”保护学生珍贵的好奇心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针对这点,笔者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是什么阻碍着学生们的好奇心,那么制作调查问卷和私下找同学谈心就可以让教师明白为什么学生不愿意上历史与社会课。只有正确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才能从思想上彻底解决缺乏兴趣这一问题。

2.情感体验丰富历史与社会教学方式是重要途径

精心设计课程,关注教学中的细节是实现兴趣教学的重要途径。笔者提出两种教学模式:一为体验式教学,二为情景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提出:“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的认识社会,逐步学会利用唯物历史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本身就非常适合进行体验式和情景式教学,比如在学习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文化生活时会涉及对古代城市建设的学习,这些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远导致大部分内容难以消化理解。这时,教师课程找到所讲朝代的城市地图让学生坐着“时光机”穿梭回去,作一天的小导游。例如北宋的东京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清明上河图去考察城市、采访古人、返回现代,分小组合作体验的方式将结果写成文章或做成ppt文本相互展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还可开启他们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渴望。

3.提高教师素养水平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实效性是关键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笔者担心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历史与社会内容综合性的提高使得大部分老教师无法跟进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进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针对这点笔者认为,集体学习新课程标准是提升历史与社会教师整体素质的前提与基础。另外,开展学术研究,重视学术交流也是培养专门性人才的关键。

4.减轻负担增加教学评价全面性是有利保证

初中历史与社会具有广泛的科学性,这点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助于学术减轻学业负担,在分科课程下一个初中生要在3年内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课,还有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单科课程,可以说分担十分沉重。这种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方式使得原本无法进入评价体系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及生物等课程进入了评价范围,评价体系更加优化升级。

三、结语

以综合性为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对初中教育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学科交叉性及人文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社会生活。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也是对老师素质的考验,笔者一直认为改革教育理念和优化教学方式的时刻已经到来。为此,我们应与学生携手努力,共同谱写出“年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篇13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仍然处于喜欢玩耍同时也不喜欢读书的阶段,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将教育教学活动与娱乐进行结合,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以及效果。

所以,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利用游戏进行相应的历史知识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可以利用一个实际的具体例子阐述该项工作,例如: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经常需要记忆相应的历史事件以及该事件所发生的时间以及地点,如果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记忆方法,那么这样就很容易使得学生记忆混乱或者没有条理性。历史老师可以设置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们都参与进去:教师可以先将历史事件利用一把椅子充当,同时营造相应的历史事件所发生时的具体情景或者气氛,让学生蒙上眼睛进行前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历史老师对其进行引导或者带领,最终让他们接触到上面充当历史事件的椅子,然后让学生睁开眼睛,老师对整个游戏进行解说,某某人在特定的时间内撞到了该历史事件,学生在完全了解以及掌握该历史事件之后,历史老师可以让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分析或者思考,从而开阔同学们的思维,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该历史事件发生之后,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想,假如当时真的是同学们撞上这样的历史事件,那么他们会采用什么样的动作。

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历史老师尽量让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趣味性,与此同时让学生们进行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娱乐的同时,也能够学会相应的历史知识以及掌握所要求的各种历史事件的内容。

一、历史老师对初中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以前的历史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当教学主体,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扮演着被动的接受者形象,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容易走神,同时大部分学生会感觉历史知识繁琐以及杂乱。所以相应的教育教学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改变以及完善,要求历史老师对初中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比较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以及掌握历史知识学习的正确方法。

历史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有趣的方法去记忆历史知识,与此同时对于各种历史问题让学生们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意见,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与此同时也能够让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最终达到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历史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与同学们建立比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够与学生们协调好师生关系,那么学生将会对其产生一些好感,这样也会使得学生愿意认真听讲该老师的课程,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表现的比较积极主动。所以历史老师对初中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之前,需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尽量在平时的接触中与同学们进行沟通或者交流,从而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样当历史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比较轻松愉悦的进行听讲或者提问,而不会感觉紧张或者烦躁,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历史水平同时提高老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在校园里如果遇到学生给老师打招呼的情景,老师应该给予笑容或者问候,这样能够让学生感觉老师在性格上平易近人,也就会对其产生好感;同时老师在课堂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给予尊重或者重视,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主动积极的参加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各种要求以及标准的提出,不仅仅对学生提供了各种帮作用,同时也给老师带来一些挑战,但是我们相信初中历史老师一定能够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优化学生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殿祥. 新课程标准下的优化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J].文理导航(上旬),2012(01):19-2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你好,需要期刊咨询服务吗?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24:00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客服服务
期刊咨询
订阅咨询
投诉留言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