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幼儿园数字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儿园数字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幼儿园数字教育

篇1

在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中,幼儿园数字教育资源与儿童、家长及教师之间均存在双向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资源不仅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发展,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中各主体的发展,包括教师与家长,而这种作用又将积极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如图)。其中,幼儿园教师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应当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以支持教师进一步深入了解儿童、有效设计活动、加强对课程的反思以及增进家园联系,这最终将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及整个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内涵的理解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它基于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科学、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指标,反映了国家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合理期望。《指南》的颁布为我们深入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更多样化地理解幼儿因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随着《指南》的颁布,将《指南》中提出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高质量教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幼儿园教师新的工作重点。它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能够正确理解儿童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有效观察、记录与评价儿童的学习,并结合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开展家园互动。(2)能够结合《纲要》中的教育理念与《指南》中各年龄段儿童具体的发展目标设计、实施课程。(3)能够结合儿童评价结果与课程内容反思结果,努力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教师以上几方面的专业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支持。因此,对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理解不仅应包括传统的教与学资源,还应包括:(1)与《指南》配套的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的资源,让幼儿的学习行为“看得见”。(2)在《纲要》和《指南》指导下,体现过程与内容有效结合的资源,包括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参考性资源。(3)便于教师交流和反思的反映现场教学过程的可视化资源。(4)用于分析幼儿发展水平以及教育效能,有助于评价和反思课程有效性的资源。(5)支持幼儿园文化积淀,反映园本特色的课程资源等。这些有关课程构建、教与学、师幼互动、家园互动、儿童发展评价等与幼儿园教育实际密切关联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落实《指南》,促进幼儿园质量提升的有效资源。

(二)幼儿园应作为主体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一般人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很难在幼儿园层面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大家把数字化教育资源狭隘地等同于那些用于教与学的视听动画等。事实上不尽然,尤其是《指南》颁布后,幼儿园教师能否科学有效地观察与评价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成为能否有效落实《指南》的关键。为提升教师有效观察与评价儿童的能力,把评价与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幼儿园可以作为主体建设一系列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比如,教师应依据《指南》指出的各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目标来观察与评价儿童的发展,并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课程的设置。幼儿园可以借助园本教研,通过让教师撰写并交流儿童的学习故事来分享观察心得,在提高教师观察与评价儿童能力的同时,积累与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有关幼儿学习故事的资源。幼儿的学习故事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发生了什么”,可借助文字、图片或视频对儿童的自发游戏、学习活动情景进行真实描述。第二部分是“学习了什么”,即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包括儿童对各领域内容的学习水平及其学习品质)进行解读、评价和回应。第三部分是“接下来的教育策略”。这是对教师接下来该如何进行指导的计划与思考。通过不断的积累、筛选、完善与整理,学习故事的第一部分内容就可以成为生动、直观呈现儿童在五大领域中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资源,第二部分内容则可以成为体现教师如何看待儿童的学习行为、如何适宜地评价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资源,第三部分内容则能成为体现教师如何结合儿童的表现反思当前教育行为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考与调整的资源。这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积淀与进一步的合理运用既可以成为园本教研的主题或培养新教师的途径,又可以成为幼儿园文化积淀中很有意义的一个音盼。

由此可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形式非常丰富,幼儿园完全可以自行建设,而且这样的资源建设对于幼儿园的意义与价值更大。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幼儿园可以巩固园本教研的效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最终提高园所整体教育质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少提炼、整理与结构化的过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可能会迷失在资源的海洋里。将资源的积累变成了资料的堆积,这是幼儿园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该避免的误区。那么。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三、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系统性

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管理的角度将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这首先需要园长具有相应的领导力,要在宏观把握幼儿园文化建设和教育质量建设的基础上明确资源建设发展的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应该以系统的思维方式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对资源的类型、资源建设的途径、资源的收集时间、资源的编辑与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形成明确的规则和程序,并确定相应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

(二)有意性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有意性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建设资源。一方面,每一次资源收集之后就应该根据系统设计的框架给予一定的编码,即给资源贴上相应的标签,明确资源所反映的内容和作用;另一方面,还应该依据形象性、有效性和便捷性原则对每一个资源进行及时的剪辑与整理。比如,传统的教育案例通常只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教师只能大概了解活动的计划与思路。教学过程录像则可能因为时间过长、无用信息过多等原因,教师不愿意从头到尾细看,而且由于容量较大,在储存和传输方面也存在较多不便。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完整教学过程的可视化教案,既能使教师快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过程的脉络,又能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关键性的师幼互动过程加以聚焦,还可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以及完成的作品,这样的可视化教案资源建设既反映了资源建设的有意性,又体现了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性

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是指幼儿园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某些方面不仅优于其他方面,也优于其他幼儿园的独特品质。个性与特色是一所幼儿园的竞争力之所在,它赋予幼儿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积累传承本园最具特色的教育资源,这也是积淀园所文化的有效方式。事实上,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特色教育资源的建设可以成为幼儿园办园特色建设的一部分,长期的资源建设将会成为一所幼儿园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特征。这样的特色创建能够拓展和丰富幼儿园教育的内涵,有效扩大幼儿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篇2

一、为什么将民间艺术应用于幼儿教育

首先,民间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中华文化,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包含着糟粕,但这并不代表优秀文化不应得到学习与发扬。中华上下五千年,其中的文化宝库不是一个人一生就可以参悟的,不早点应用于孩子的教育恐怕日后更会被新鲜的事物所淡忘。其次,民间艺术的存在是多个地区的特色文化共同的。一个地区的民间艺术也是这个地区文化的体现,是一个民族智慧的象征,这是不可拒绝、不可替代的。将民间艺术运用到幼儿教育中,让该地的人们更早地接触到这些民间艺术,受到浓郁的艺术熏陶,有利于提高本地区的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这对于该地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中,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操,简单了解本地的民间艺术,在他们心中种了一棵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让这些优秀文化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一起发芽。同时,也使孩子们对于其他民族、种族文化有包容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比如,在新疆地区的幼儿园,可以在幼儿教育中加入热瓦甫演奏、新疆传统舞蹈等,可以使孩子们增加对地区文化的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这些文化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在今后的社交中有一个良好的修养。

二、如何将民间艺术应用于幼儿教育

我国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将民间艺术应用于幼儿教育中,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相信随着时间会慢慢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幼儿教育的道路。民间艺术应用到幼儿教育中首先是由教师来进行传播,而教师的民间艺术修养却存在欠缺,也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课程安排以及民间艺术能不能和其他领域融合也是一个未知数。

(一)加强教师的培训

对于民间艺术的应用来说,幼儿教师不仅是艺术题材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还要从诸多体裁中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选择一种合适的艺术形式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这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因为这是把幼儿教育与民间艺术融合在一起的关键。对幼儿教师开展严格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民间艺术修养,可以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培训,一个是实践活动。专业培训应该找民间艺术的专家以讲座的形式使教师对本地的民间艺术有深刻的了解和运用,提高其业务水平。实践活动就是邀请专家和本院的教师幼儿们一起参加民间艺术活动,由专家亲自指导幼儿进行学习,不仅使教师学习到传授知识的技巧,也使幼儿得到新的知识。

(二)严格选材安排课程

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多样,教师不能盲目选择一些不适合幼儿学习的,应该从一些具有简单教育意义的开始,根幼儿的年龄段和他们的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来进行严格选择。这样,幼儿既能接受民间艺术,对它们产生兴趣,也能促使他们继续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优秀的涵养。

(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教学不应过于单一,不能死板的口口相传,应采用多角度多方位全面的教育方式。丰富的教育方法,不仅使幼儿深刻了解民间艺术,也可以培养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参与多种多样的民间活动,使他们对课本古籍里边的文化有所了解,知道是什么样子、源头、方式等等。参与活动的同时,也要让幼儿注意安全,不要乱跑,也不要破坏这些古老文化遗留下来的物质遗产。

三、民间艺术应用于幼儿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民间艺术应用于幼儿教育不仅是培养幼儿良好的民族精神修养,但实际上更是对我们优秀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如今许多非常著名的民间艺术已经失传,不是我们不想学而是我们不知道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应用到幼儿教育中去,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也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发扬。只是目前这种形式刚刚开始,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不可估量的前景,这不能用金钱来计算,文化在何时都是无形资产,沁入骨髓方知伟大。

幼儿教育与民间艺术的融合,也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让幼儿能够全面发展,提高幼儿的艺术嗅觉。参加各类的民间艺术活动,了解丰富的文化宝库,学习优秀的民间艺术等,这些对于幼儿的成长会起到点睛的作用。

篇3

二、精心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创作的兴趣

我班幼儿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蚂蚁运粮,每到课余时间,他们就结伴去看,有的还向同伴诉说了自己的发现。有的幼儿问我:“老师,蚂蚁为什么要运粮食?”“这些食物运回去又藏在哪里?”为此,我特意设计了“蚂蚁王国”的美术活动,让幼儿了解蚂蚁巢的特征及功能,并大胆创作蚂蚁巢。活动前,我就带领幼儿认真地观察了蚂蚁运粮,让幼儿明确蚂蚁想了哪些办法把粮食运回去的,又是怎样运的,回去又是怎样存放的。由于幼儿对蚂蚁运粮有了初步了解,因此蚂蚁巢的设计就很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呈现的蚂蚁巢别具一格:有高楼大厦式的巢,有简陋的茅草巢,还有豪华的宫殿巢……思维十分灵活,想象十分丰富。这样,我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创作的欲望,让他们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随时随地取材、因材施教,既能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又能教育他们对生活的认识:生活处处是美术,美术时时在身边。

三、拓展幼儿美术活动的空间

(1)染色。染色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根据染色的材料,比如麦秸、小树枝、芦苇杆等采用画一画、浸一浸、染一染的方法去进行恰到好处的染色,再将这些材料进行恰当的、科学合理的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幼儿在这样的染色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提升动手能力。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在活动中关注影响幼儿一生的良好品质、习惯的形成。因此,在活动中,这些兴趣、习惯的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

(2)石头画。在“奇妙的石头画”中,虽然幼儿的画笔还很稚嫩,但在他们大胆涂色的过程中,我们能明确感到幼儿成功的喜悦,有的说画的是蛋、有的说是机器人、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汽车,幼儿就在不同的色彩游戏中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

(3)拓印。教师引导幼儿借助于自然物内在的纹理,借助于色彩开展拓印活动。幼儿可以用各种叶子、各种蔬菜的切面进行拓印。这样,幼儿真正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4)拼贴活动。自然物简单、方便、实惠,教师应充分发挥自然物的优势,将有关自然物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拼贴活动之中。如树叶贴画、蛋壳拼贴、瓶盖拼接等。在拼贴与组合中,我们要用美来装扮生活,不仅在选择的材料上进行深挖掘,而且也要注重作品的最后走向生活。如在“相框与装饰瓶”的学习过程中,让幼儿体会到生活是靠自己的双手去装扮的。

四、正面评价幼儿的作品

其一,在活动过程中的引导性评价。教师对幼儿的作品不要过多干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外向活泼好动或内向寡言文静,这造成他们对作品的感受、表达能力各不相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并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内向的孩子能大胆地表达自我,使外向的孩子能做到粗中有细,帮助孩子学会观察生活。

篇4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婴幼儿智力的发达,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明显的差别。”兴趣是每个幼儿学习活动中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是刺激他们学习的良好方式。因此,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利用语言和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方式的刺激,激发幼儿对事物的感知兴趣、唤起他们的绘画愿望。《纲要》指出,教师应营造自由、积极的氛围,提供易于儿童操作、掌握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工具和材料,支持和鼓励儿童参与艺术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到快乐和满足。在美术活动《吹泡泡》中,教师以卡通片《泡泡王国》作为教学背景,营造泡沫王国的情境,让幼儿扮演相关角色,在玩泡泡的游戏中感知泡泡的形状和大小,以此来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大胆、丰富的联想,激起了绘画创作的愿望。

二、挖掘影视资源,生成丰富的美术教育内容

德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过:“幼儿所画的就是他们所想的、所见的。”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作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种动机,这种动机可以是幼儿自我表达欲望,可以是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也可以是生动有趣的美术教学内容。而这些新颖有趣的美术教学内容有可能源自于幼儿可见、可想的影视动画作品。教师通过和幼儿一起充分挖掘影视动画的美术素材,提取适合幼儿发展的、感兴趣的美术活动内容。例如,在动画片《咕咕妈》中,小孩对“小咕咕”的形象非常感兴趣,圆形的身体、尖尖的嘴巴,从而创造了一个泥塑活动《可爱的小咕咕》;在母亲节主题活动中,幼儿看到“咕咕妈”有一条漂亮的围裙,就提议进行装饰活动《妈妈的围裙》,并把装饰好的围裙送给自己的妈妈;在看到“小咕咕们”在墙面画满上画满的漂亮小花朵,绘画活动《朵朵花儿开》孕育而生;“咕咕妈”制作的彩色冰淇淋引起了幼儿的兴趣,于是孩子们拿起纸,亮片和超轻粘土制作《好吃的冰淇淋》。

三、借助视频资源,帮助幼儿了解美术教育的内容

美术创作是一种认知活动。在美术教材中会涉及一些理解性较难的知识点,教师单纯的讲解或者利用多媒体简单的介绍,不够生动,幼儿无法理解美术活动的难点。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有趣的图画视频,用动画的形式直观的展示传达给幼儿。在线描画《小蜘蛛织网》活动中,为了突破“将多个线条进行创造性地组合,有效组合变化出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的教学重难点,教师在《动物世界》纪录片中找到了“小蜘蛛织网过程”的视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蜘蛛如何编织网,让幼儿观察线条不断重复或者随意组合后所产生奇妙的效果;根据不同位置、方向对长短不一的线条进行组合也会变化出多种多样的图案。再通过一系列的欣赏、尝试活动,幼儿对于线描画有了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步掌握了线描画创作的方法,所创作的线描作品也是丰富多样的。

四、结合多元化的影视资源,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篇5

一、乡土资源概述

乡土资源就是学校所在地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包括自然中的各种花草树木之类的植物和动物,以及各种社区周围的文化宣传活动设施等。城乡的幼儿园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乡土资源,从实际出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如何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美术教育

1.亲近自然,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热情

一个伟人说过:“只有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幼儿正处于认识各种事物的初级阶段,亲近自然,用孩子特殊的好奇心去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的美感,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解,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出来。

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等都是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植物的静态、动物的动态都有自己独特的美。著名的美术作品梵高的《向日葵》的创作灵感便是来自大自然中静态的植物。亲近自然,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美术的创作热情。

2.开展主题活动,培养美术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雪花是白色的,在幼儿学习《七彩雪花》时,教师可以开展以“雪花”为主题的班级活动,让幼儿自主讨论探索雪花的构成,幼儿的思维没有被自然的现象禁锢,因此,幼儿画出的雪花有可能是紫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等等,还有的把雪花涂成五颜六色的。这样自由的创作,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创作的创新意识。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后,以后幼儿便能随时随地取材创作,为幼儿一生的美术兴趣奠定了一生的基础。

篇6

本次培训不光重温了幼教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学习一些从未接触的技能技巧。如:听取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孔起英的《幼儿美术创作与作品解读》专题讲座,观摩了福州市晋安区实验幼儿园、福州军区总院幼儿园的现场观摩活动及聆听专家对观摩活动的点评,并参观其幼儿园的美术工作坊。所见所闻开拓了我的思路,提高眼界,收益非浅。

这次的培训,还为我们安排了省幼儿园部分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跟着省幼儿园领导和骨干教师学习,我们获得了很大帮助。

如:福州市晋安区浦下幼儿园刘伟群老师的手工:创意童印之象棋兵示范课,让我们目不暇接。在她手里,简单的一粒棋子摇身一变就成了很好的教育资源,成了孩子们篆刻的用品。孩子们玩的乐此不彼。整个教学都在游戏中完成,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与学习。

又如:福州总院幼儿园中班刘文琴老师的美术欣赏活动:昆虫的对话。她结合自己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实践,给我们上了一节美术欣赏示范活动。使我们学到了一些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手段,让我们知道美术欣赏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将静态的画面转化成动态的画面,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审美、创作的能力。        

篇7

绘本是通过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方法去营氛围以表现故事情节的读本,透过插画与文字艺术,向读者诉说简单的主题、人物以及情节。绘本的插画借助具有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细节的图像、图形表达文字难以传达的场景和形象,给予儿童生动、形象、直观、愉快的视觉感受。优秀绘本,它的插画富有艺术性,并且都保持了较高的艺术品位,符合孩子们的审美趣味,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

1 绘本的美术欣赏价值

1.1 多元的世界文化

优秀的绘本来自世界各国,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讲友情的、讲亲情的、讲勇敢的、讲生命尊严的、讲自然和环境的。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因此,作者要用很多的心思去表现:用他们独特的视角、质朴的画面、简练的文字将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赋予深刻的哲学意蕴。①如: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作品《爱心树》、《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他用极其简单的黑白线条,充满诗意又略带嘲讽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爱与索取”、“缺陷与完美”、“成长与依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日本作家佐野洋子创作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在日本被赞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世代的图画书”、“是读了100万次也不会厌倦的永远的名作”。故事以一只猫的传奇为线索,讲述的却是关于生命和爱的意义。此书作者将中西方文化、中西方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巧妙的融合,令人惊叹。还有有各国的民间故事,如杰拉尔德·麦克德默德的《射向太阳的箭》;童话故事,如南茜·艾克红·柏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成长故事如保罗·弗莱舒曼文的《威斯利国王》等优秀绘本都体现了各个国家的文化精髓。在愉快的阅读中,孩子们感知世界文化的多元性。②

1.2 多样的艺术风格

绘本的风格迥异,可以带给孩子们丰富各异的审美体验。艺术家在深思熟虑之后,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正是由于不一样的艺术风格,孩子们的审美范围大大拓展了,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了。带给孩子无限遐想与智慧启迪的是抽象派的作品。如李欧·李奥尼的《小蓝和小黄》,是一部世人所公认的抽象派作品,作者完全摈弃了常见的具象,用一蓝一黄两个近似圆形的抽象的色块,象征两个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融合的故事。真实的场景与画面的再现,是写实派作品的特点;通过变幻莫测的光线与色调是印象派的特点,它带给孩子们感悟和领受美的乐趣。如:《夏日海湾》带给我们充满了神秘气息的岛屿生活,作者用的是水彩画的方式。最后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绘本,它让我们了解了多元的世界。

1.3 丰富性的绘画技巧

为了达到所要表达的效果,绘本的作者会采用不同的手法来描绘,如:有水墨画、拓印画、水彩画、手印画、撕贴画、铅笔画、油画、压克力颜料画等等。正是这种多样化,才让图画书拥有了迷人的外貌,更使图画书成为美术教学的资源宝库。

1.4 贴近幼儿的绘画的形式

儿童绘画本能地应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使描绘的对象处理具有生动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运动感的“涂鸦”、生命感的“蝌蚪人”、“平面的视角”、用情感表现色彩,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图形表达方式表现出儿童的心声。③绘本的角色形象、环境氛围根据儿童绘画生动性的特点进行典型化的概括,趣味夸张处理,使绘本的形式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使儿童在视觉上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使儿童观赏绘本像读“自己设计的书”一样熟悉和亲切。

第一,涂鸦是幼儿最早的绘画语言。幼儿刚刚开始接触绘画,常常是以涂鸦的形式呈现。当孩子从无意识的在纸上留下痕发展到有意识地表现出点、线、面等图形,这是观察事物的结果,每一笔的绘画都呈现出线画的特点,充满了生命力。绘本《好饿的毛毛虫》正是以线条形式表现出毛毛虫的身体特征,让毛毛虫德形象鲜活地印入幼儿的大脑。

第二,头大、身体小的“蝌蚪人”是幼儿绘画的特点。看过孩子绘画作品的人都会发现,孩子画的形象常常是头大大的,而身体和四肢则像火柴棒一样。这就是俗语所说的“蝌蚪人”。“蝌蚪人”的形象深入孩子的内心,同时也充满了稚嫩的“生命”气息。而绘本《大卫不可以》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与大多数孩子一样会犯错误、淘气的大卫形象,这已经使孩子非常兴趣。而作者又巧妙地将大卫画成了“蝌蚪人”,让孩子感觉自己就是大卫。

第三,同一平面是幼儿绘画的方式。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你就会发现,在孩子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的物体是在一条线上的,远近、前后的物体不会分大小、遮挡进行表现。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它就将母鸡与狐狸处于同一位置,对空间做平面化处理,构筑出的画面富有童趣。

第四,鲜艳的色彩是幼儿绘画的又一特点。色彩也是一种沟通的重要语言。每一种颜色都散发着它特有的魅力,让平淡无味的东西,瞬间就能变得漂亮、美丽起来。罗斯·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探索绘画与人格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提出了“颜色是儿童情感生活本质以及情感强烈程度的最早表现,学前儿童通过颜色媒介表达他们的情感、冲突和困难。”孩子能够本能地感受到色彩所代表的含义,例如:高兴时、心情好时,他们会用鲜艳的色彩表现;而生气、伤心时,他们则会使用一些暗色。他们是天生的色彩学专家,用夸张的色彩表现自己的心境、感情、意图。绘本《彩虹色的花》,顾名思义,作者用彩虹的不同颜色描绘出了花的鲜艳,带给人快乐的故事情节。④

2 选择合适的绘本,让它成为美术教育的载体

是否所有的绘本都适合成为孩子们美术教育的载体呢?如何选择合适的绘本进行美术教学,能够真正达到激发孩子绘画的兴趣、提高孩子的表现水平、拓展幼儿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增强审美情趣和想象创造的能力呢?因此,选择合适的绘本作为美术教育的载体是成功的一半,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经验中,我们将尝试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选择。

2.1 内容符合孩子年龄水平以及兴趣

根据孩子的年龄段不同,他们的智力发展和心理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所阅读的读物的难易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像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正处在自我意识、独立个性、自信心等重要非智力心理素质以及记忆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等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可以选择情节较简单、形象鲜明的绘本。⑤如:《好饿的小蛇》,它的画面既简单,又生动形象,每个吃进肚子里的东西都会在肚子里显示出形状。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绘本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会激发孩子开始阅读,并从中获得单纯的快乐,体味到幸福。

2.2 美术表现手法符合孩子的绘画技巧和水平

绘本中有许多的美术表现手法,每一本绘本的作画表现方法都各不同,有油画处理的、有撕贴的、有印染的、有拓印的等等。对教师来说,首先需要找出符合现阶段孩子的绘画技巧和水平的绘本,让他们在了解绘本的美术表现手法后来模仿,掌握这种绘画技巧,从而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像绘本《大脚丫跳芭蕾》就比较适合中大班的孩子。因为他们已经开始接触人物画,而他们的人物画多以蝌蚪人的形式来表现人物的动态。作者用漫画手法夸张地画出主人公贝琳达像音符般的黑色发髻、橡皮般的长手、长腿和一双大脚,幽默地展现芭蕾舞伸展、跳跃的种种姿态,让画面充满了舞动的线条。贴近幼儿绘画方式的画面能让幼儿拥有创作的欲望,在欣赏中提高了自己绘画的造型能力。而小班幼儿,他们的心理、生理正处于发育之中,他们的思想境界还处在涂鸦阶段,他们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更多地把美术活动看作是一种游戏,在绘画过程中享受着一种快乐。我们为幼儿选择的绘本如:《好饿的小蛇》、《小黄和小蓝》、《这是什么形状》等。⑥⑦

2.3 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篇8

2.幼儿认知思维特点

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划分,幼儿园的幼儿正处于直觉思维时期。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他们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儿童依靠直觉能够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能够体现美的自然法则。

由以上幼儿发展特征和教育理论表明,利用农村幼儿耳濡目染的农村乡土资源进行幼儿美术教育,提高幼儿美术创作能力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

二、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

(1)亲近自然,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热情。山野风光、自然美景是农村的优势,是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当春回大地、百花齐放时,我们将孩子们带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那碧绿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紫、白相间的蚕豆花及田埂、小溪边不知名的野花,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孩子们如同走进了画里,不自觉地发出“哇噻”“好漂亮呀”的赞美之声。我们的孩子得到了亲身体验的知觉材料,有了表达自己情感的热情,这时让他们创作“春天的景色”就会水到渠成,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也充满灵气。

(2)家园互动,收集各类自然材料。拥有丰富的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采用群策群力、家园互动的形式,调动教师、幼儿和家长的收集热情,使幼儿园的资源材料品种繁多,源源不断。那么如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呢?我们开设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向家长展示我园幼儿美术教育的特色;举行家长与教师的联欢和聚餐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同时把利用农村资源提高幼儿美术创作能力的想法与家长交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发动家长,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3)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表现美。幼儿园利用主题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农村资源,作为幼儿理解融入各种主题的操作材料。真正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真正地实现了幼儿在做中玩,玩中学。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运动,也是最容易获得知识的活动。利用农村资源进行美术教育活动,在美术教学中从重知识的创收变为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从重讲解演示法变为重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审美能力,表现美。

(4)充分利用丰富的农村乡土资源,创设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创设环境不仅仅指美化活动室,它应该是孩子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也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儿尽情想象与创造的天地。为幼儿创设一个时时、处处可感受、可触摸、可欣赏的特色环境,使幼儿真正置身于民间特色化的氛围中,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从民族特色、24个节气、12属相等墙饰、种植园的特色种植、利用民间材料手工制作欣赏作品,给孩子们创设了赏心悦目的环境,不断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调动幼儿喜欢、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1.存在问题

(1)幼儿园教师对农村乡土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仍有大量资源被埋没、闲置和浪费。

(2)幼儿园教师们开发的乡土资源由于没有及时深入研讨,在美术教育中的有效性及教育价值不够高。开发农村资源大多只停留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并未由此对资源在导入途径、利用方法、利用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探讨和总结,因此在利用上存在着短时性和肤浅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村资源利用的价值。

(3)教师没有形成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操作策略系统,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过程显得杂乱无章,不成体系。

2.建议

(1)要将开发乡土资源与美术课程建构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构建出明确的目标、规划出引入的途径、选择好适合的操作方式,并在实施后进行有效地反思和评价,才能系统、全面地组织开发,而不造成资源浪费。

篇9

二、艺术教育审美价值目标的体现

我们知道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在《指南》中,艺术教育目标第二点也明确指出:“让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我们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首先注意的是能否将幼儿带进一个美的境界;能否让幼儿在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纯洁其心灵、陶冶其性情;能否让幼儿萌发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例如,我们除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资源外,还结合潮汕艺术特色及幼儿年龄特点创设校园环境,以环境的无声教育促进艺术教育的开展。首先,我们教师努力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自由、开放的心理环境。其次,我们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环境,在幼儿园的楼道、走廊挂置潮剧剧照、潮剧脸谱、竹编工艺、剪纸等艺术作品,给幼儿以艺术的氛围、艺术的熏陶,让其在美的环境中获得视觉的刺激,获得美的感受,对生活环境中的审美、艺术原理产生敏感,为艺术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随后,又在幼儿园大环境中设置潮州风情屋、潮人小作坊、潮州文化广场,为幼儿提供集体艺术实践活动的场所。在音乐厅陈列各种潮州乐器,在各班活动室设置开放式“小潮人艺术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艺术操作材料,创设“动手环境”。让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拥有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拥有自身可自由选择体现艺术感受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在好奇心驱使下的艺术情趣活动及时得到表现。这样幼儿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得到了倡导和发展,有效促进了幼儿独特审美的形成,也体现了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

三、艺术教育发展智能及情感价值目标的体现

在《指南》中,艺术教育的第三、四点目标提出:“让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能力。”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艺术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智能及情感。我们在日常的乡土艺术教育活动中,并没有进行专业的或机械的强化训练,而是以尊重幼儿的态度,着眼于幼儿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初步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及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从而丰富其精神生活。如我们开展美术综合活动“我爱潮州柑”,教师为幼儿创设具有多种操作材料的环境,引导幼儿运用自己擅长的剪、贴、绘画、泥塑等形式表现对潮州柑的感受和理解;要求幼儿运用自己创造的作品来美化布置活动室,体会创作的快乐、分享的乐趣,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再如,在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指导下的潮汕特色艺术活动,更能体现这一目标。你看,“潮州风情屋”中,陶居的小陶匠正全神贯注制作潮汕工夫茶具;绣馆里的“小绣女”正飞针走线有模有样地绣龙绣凤;“咚咚锵,咚咚锵”,潮州文化广场上,潮乐悠扬、锣鼓喧天,戏迷小舞台上,小演员穿着自制的戏剧服装来一段潮剧演唱……活动中,幼儿情感愉悦,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也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感受到美的同时,有了更多机会选择语言、音乐、视觉、色彩、听觉、肢体等渠道去表达情感,去创造与发展;在表现情感同时,也获得了表达美的技能技巧。这体现了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发展智能及情感的价值。

篇10

一、数字化

1.“数字化”的简单应用

我们幼儿教师的平时工作中,“数字化”随处可见。比如,我们教孩子们洗手,常分四步:一(把手弄湿),二(擦肥皂),三(搓手心、手背),四(甩三下);我们也常会与孩子说“一二三,不说话;四五六,坐坐好”,正是用这些数字来告诉孩子们做事情要分步骤、讲速度。

一次吃早点时,我发现许多孩子把饼干拿在手里一点一点地咬,这样就延长了时间,对下面的活动会造成影响。看着他们手里的饼干,我灵机一动,说:“现在我们分四步把饼干吃完。”于是我开始数“一二三四”,没等我数完,有的孩子已经吃完了,并摆出一副得意的架势,炫耀自己的“胜利”。

体育课教师在新授动作时,“数字化”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我在教“立定跳远”时,注意到部分孩子的手臂不知道怎么摆动,所以我采取了“数字化”的方法:一(双手由身体两侧自下而上举起),二(双手由举起经身体两侧向后甩,双腿同时弯曲),三(双手再由身体两侧用力向前利用惯性起跳)。就是这个过程,配合示范,孩子们看了很清晰,操作起来自然有了方法,再配合自己“一二三”的口号,训练起来格外精神,动作很规范。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生活中不胜枚举。

2.“数字化”的优缺点

“数字化”的应用,其优点在于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正确地学会各种规范的动作,而且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办事效率。长期的“数字化”训练,还能培养孩子们分步骤做事情的良好习惯,教会孩子们做一个做事条理清晰、干脆利落的人。

“数字化”的应用,其缺点在于,盲目地强调“数字化”,也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我们在学习韵律活动时,有些连贯的动作,如果分步骤进行,则会导致孩子们动作生硬、不流畅,从而使动作的整体美感大打折扣。“数字化”强调的是整齐划一,但我们又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对待有差别的孩子。如果盲目地强调“数字化”,可能会使发展缓慢的孩子完不成要求。像吃饭,有的孩子的确不能很快地吃,如果我们再强调“数字化”,可能要出些问题了。

“数字化”的应用需要灵活多变,“数字化”标准需要层次分明,不能盲目为了追求整齐划一而“数字化”。

二、节奏化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灵活多样的节奏给音乐增添了无限的魅力。然而节奏在幼儿生活中的运用,也同样会妙趣横生。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老师边拍手边说“请你跟我拍拍手……”这样的例子。这就是节奏的应用。一般来说,教师打的都是一些基本的节奏,因为这样便于幼儿模仿,最后让他们安静下来。还有一种便是我们语言课时念儿歌,经常会采用一定的节奏型,这样会使儿歌念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孩子记忆。

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对于英语“数来宝”的兴趣远高于对英语歌曲的兴趣。每当“数来宝”开始时,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拍起手跟着念,有的孩子甚至直接跟着节奏做动作。原因之一便在于“数来宝”的节奏很明显,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

音乐活动中,孩子们普遍喜欢音乐游戏和打击乐,不仅因为可以玩游戏,还在于有明显的节奏。音乐游戏需要跟着节奏做,打击乐也如此。节奏是一种很容易制造的音乐要素,伴随着音乐的进行,孩子们很容易参与其中。那么,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容易制造的音乐要素运用到体育活动中,许多体育活动都能用上节奏。

例如,在教孩子们拍球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之所以不会拍,是因为他们拍球的时候会把球胡乱地拍打一气,速度很不一致。但是要向幼儿表达正确的方法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就给这些孩子固定一个节奏,按固定的节奏来练习拍球,这个方法对于他们来说很好,练习很有成效。

篇11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幼儿园教学,可以激发幼儿兴趣,充分调动幼儿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对幼儿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前调动幼儿的求知欲望,激起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活动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义务阶段启蒙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将许多静态的、抽象的活动内容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动态的、直观的图画、动画等多媒体材料展示出来,这就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在《祖国是个大花园》这个活动的引入,我先让幼儿观看科学启蒙VCD,让幼儿了解祖国是个大花园,有着繁多的花草树木,了解主要大城市的花,从而深信刻认识到“爱环境,爱家园”的重要性。同样在进行猜谜游戏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动画效果,让谜底一个个有节奏地从画面中“蹦出来”,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活动目标。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幼儿园教学,可以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幼儿融入情境之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大量实验证明,人类信息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普通话作为一种用于交流的工具,如果在活动中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入一些日常对话的场面,使幼儿切身融入创设的情境之中,并在情境中学习语言表达,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也可以提高幼儿的交际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剪辑一些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动画片给幼儿播放,并且让他们分角色进行练习,长此以往,幼儿的交际能力定会提高。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幼儿教学,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手段,无非就是教师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课本和一些玩具,再加上一块黑板。对于这种古板甚至有些枯燥的教学模式,在这些年来一直是影响和制约着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没有先进的活动手段,幼儿教育也就成了一难题。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信息技术整合于幼儿园启蒙活动中,让信息技术成为幼儿生活、游戏、活动(和学习)中的“玩具”,让幼儿在活动中尽情玩乐,在玩乐中探索。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参与游戏和各类活动,并能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和活动中思考和学习。也就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课程教学理念,优化了活动结构。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幼儿课堂教学,加大了课堂教学互动活动,引导幼儿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幼儿园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认知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情感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精神。通过与多媒体互动,开展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和小观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从小就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用科学的态度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教育“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在幼儿科学启蒙活动后,多媒体显示“橡树池塘”让幼儿了解天气的变化、动物的冬眠和苏醒以及春夏秋冬的各种植物;幼儿教育要突出准确、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图片。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能够调动幼儿的多感官参与的特点,即运用有趣的图形、悦耳的声音、生动的画面等形式将教育过程中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易于理解,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并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能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开发幼儿的智力。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方法和内容,优化了活动结构和过程,使一些抽象、乏味的教学内容更为直观、生动有趣,同时也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及其有效途径,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努力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设计出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内容,有的放矢地组织与实施现代幼儿教育。更应该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我国在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1999(10).

篇12

一、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和幼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幼儿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

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是人们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存在于幼儿生活的环境中,这使得幼儿容易认识和接受。幼儿思维活动的特点在于对具体生动的形象感知强烈,乐于自由想象和自由表达,而民间美术作品的题材内容广泛、趣味性强,表现形式质朴率真、不拘一格,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满足幼儿乐于想象、感受、尝试、表现的欲望以及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幼儿的审美需求。

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教育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之一,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发展需求的新理念。所以,幼儿园应发挥民间美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创设条件让幼儿亲近和参与民间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对身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他们能够从民间美术活动中享受到无穷的审美乐趣,并且力求让幼儿将这种乐趣不断地巩固和提升,使之成为自己终身的需要,进而达到民间美术寓教于乐、审美育人的目的。

(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幼儿民间美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情感教育,担负着“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 培育幼儿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职责。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必须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传统和特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性,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体。”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人们在接纳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应重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本国以及本土文化的民族性建设。

黑龙江流域沃野千里,群山巍峨,草原广袤,这里养育着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赫哲族10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他们拥有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个性鲜明的民族习俗,同时还拥有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形式,如剪纸艺术、桦皮艺术、鱼皮鱼骨艺术、刺绣艺术、雕刻艺术。然而,这些独特的艺术瑰宝,正随着现代文明的涌入受到严重冲击。一些幼儿对本民族、本地域的民间美术知识和美术形式知之甚少,如何推广、传播、保护与传承这些民间美术,已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

二、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对幼儿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提升幼儿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民间美术教育是把幼儿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放在首位,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其目的是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作品不追求外在的、表面的像与不像,而是强调造型的意象性,完好地保持着原发性视觉思维方式,不模拟客观物象,采用特征对比、变形夸张、装饰美化、形象比喻、几何图形概括的表现手法,如对称性剪纸、颜色对比强烈的风俗画、外形夸张的民间泥塑、图案花纹变化丰富的服饰、吉祥寓意的刺绣,这些恰恰符合幼儿的审美感知和创作的特点,即夸张的再现、自由的想象、抽象的概括、形象的装饰,而非单纯的写实。

在民间美术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欣赏具有地域特色的典型性民间美术作品,来了解黑龙江流域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如赫哲族风俗画、满族剪纸、锡伯族木雕、鄂伦春民族服饰等,这些比较生活化又能够体现民族传统特色的美术作品,使得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民间美术的感受力。因此,将民间美术的丰富审美内涵渗透于幼儿教育中,有利于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性格塑造和全面发展特别是审美情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应当创设条件让幼儿多参与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让他们理解一件简单的民间美术作品背后蕴含的美的本质,正确引导幼儿认识到底什么是美,除了直观的形色感受,反映中华民族永恒精神和民族情感的东西才是美的东西,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崇高的美。

(二)提升幼儿审美创造能力

幼儿民间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幼儿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幼儿手、眼、脑协调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操作性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是一个孩子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我感受表达出来的过程。在民间美术创作中,他们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根据已有的审美经验进行理解加工,用绘画语言或形象符号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物质材料去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所见所闻。

生活化是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的一大特点,在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中,民间艺人们的创作工具和材料往往都可“随手拈来”,就地取材,其材料的便利性、多样性、熟知性为幼儿表现民间美术提供了可能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因材施艺”是幼儿审美创造的主要表现手段。在民间美术创作过程中,幼儿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他们大多是运用“因材施艺”“迁想造物”“借迹造型”等创作形式。因此,用来表现艺术的物质材料规范着艺术的内容,决定着审美创造的手段和技巧。例如,他们会把一块三角状的石子想象成狐狸的头、把半个果壳想象成甲虫、把一个松塔想象成小刺猬。在动手制作时,会像民间艺人那样,一边构思、一边制作、一边修改,融构思设计和制作装饰于一体,直到完成他们头脑中所想象的作品。黑龙江流域各民族所生活的地域都有很多独具特色的物质材料,它们都是随处可见的自然物质,这些物质材料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引导幼儿从物质材料的特性出发进行创作,并且工具材料的简易性和创作的随意性很容易激发幼儿创作的热情,在撕、剪、贴、捏、折、染、编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作品。

幼儿期是想象最活跃的时期,幼儿爱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而民间美术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幼儿在民间美术活动中容易渗进个人的直觉和想象,对事物的喜欢和表达往往爱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也正是幼儿思维的不拘一格,使得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符合幼儿天性的民间美术作品,发挥他们无限的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民间美术创作是一个手、眼、脑并用的心理操作和实践操作的过程,能促使幼儿手部小肌肉群进一步发育成熟,使手、眼、脑逐渐协调一致,达到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从实现幼儿素质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提高审美能力的角度,将优秀的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引入到幼儿教育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要求,符合幼儿对于民间美术的内在需要。在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并且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具有民族特色,能被幼儿所接受和喜爱的民间美术主题作为教育内容,使幼儿在掌握简单的民间美术技能技巧的同时,接受民族价值感教育、民间艺术审美教育、认知发展教育,以此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实现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发展。

(注:本文系2010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扶持共建项目,项目名称: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对幼儿教育的渗透研究,项目编号:10E045)

参考文献:

[1]黄任远.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高卉民.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美术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王冰.美术与幼儿美术教育[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7.

[5]孙运来.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6]赵玉兰,蔺江莉,张赤华,等.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朱晓红.浅析蒙古族民间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8).

[8]邢有琼.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12).

[9]孙丽娜.对幼儿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篇13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

1.理论依据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包括认知学习理论、教学与发展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活动设计理论。依据对这些理论依据的深入解读,发现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应该从学习者的本身出发,在学习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保障数学结构与幼儿认知结构的协调性,以信息加工模型为教学活动的指导。此外,活动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组织形式等在活动中的作用,为数学教育活动的成功提供有效支撑。

2.现实依据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现实依据包括社会要求、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等,社会要求指的是国家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正常运行,τ锥园提出培养儿童的分析、抽象等思维能力、发现问题等事物的探究能力的要求。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指的是不同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数学认知结构,只有通过儿童数学学习的主动建构才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实现知识内化。在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只有满足社会要求和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潜能,为幼儿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影响因素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除了以理论和现实依据为指导外,还应充分认识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以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为指向,还受教育内容、形式的选择以及活动环境的构建等因素的制约。

1.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基于儿童年龄、家庭环境的等的差异,儿童学习动力、认识结构等也会具有较大差异。在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只有对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提升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儿童分析等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儿童学习数学有一个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同化到顺应、不自觉到自觉以及自我中心道社会化的过程,在活动设计中只有充分认识儿童发展的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活动设计,才能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例如,儿童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时,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就可以通过让幼儿利用“2”进行各种物品的描述,从而摆脱“2个蛋糕”等具体事物的限制,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共性,理解数字“2”的抽象含义。

2.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目标作为数学教学活动控制的导向,直接影响和规范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明确了数学教学的评价标准。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应以教学目标为指向,对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依据不同领域进行分类结构,依据纵向进行层次划分,为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提供指向。其中,从心理领域进行教学目标划分可分为认知、情感以及动作技能领域。层次划分一般分为总目标、各年龄阶段数学教育目标、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目标层次越低执行起来越简单。

此外,教育内容、形式的选择以及活动环境的构建等也是影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儿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提升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儿童在宽松的、和谐的氛围中促进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数学活动设计的目标。

三、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除了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影响因素外,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还应注意活动设计要与儿童发展阶段相适应,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活动的有效性,注重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此外,数学教学设计还应满足发展性、生活化、活动性、整合性等基本要求。

案例设计:“我来帮数字宝宝”

活动对象:幼儿园大班儿童

活动目标:

1.让大班儿童对相邻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自然数列中每个数总是与前后数字相差1。

2.让大班儿童对数字1,、2、3等能够进行书写,并在过程中培养儿童独立完成任务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

新房图片,1-10的数卡学具

活动过程:

(一)欢迎数字宝宝

1、提出问题

在依次出示1-10的数字的过程中,教师:数字宝宝要搬家了,想请小朋友一起帮数字宝宝,大家觉得如何?下面让我们欢迎数字宝宝们亮相。

2、感受数序

教师:数字宝宝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我们班的?

幼儿:…

教师:请大家读一读数字。

幼儿:1,2,…,10

(二)帮数字宝宝搬家

教师:数字宝宝的家是这样的(出示新房图)。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它搬家?

幼儿:我。

教师:在帮数字宝宝搬家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下规则。大家应依据新房图将数字宝宝放入相应的位置,并告诉老师每个数字旁边分别是几。

幼儿踊跃参加活动并回答问题。

教师:数字宝宝7想跟自己住在旁边的数字宝宝玩耍,谁能告诉我,住数字宝宝7旁边的数字宝宝是几?

幼儿:6,8。

教:为什么是数字6,8呢?数字6住在7的哪儿?6和7谁大谁小?

幼儿:前面,7大。因为7在后。

(三)活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