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1

国内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苏南和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浙江模式是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苏南模式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珠三角则是主要依靠承接国外和香港产业转移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三种模式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本质上看,前两种模式走的是自主发展之路,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后一种模式则是依附性发展,容易遭受外部经济冲击,需要加快转型。

淮安等欠发达地区目前以承接东部或周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主要发展思路,走的是珠三角早期的依附性发展路径,虽然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很多县主要承接的是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化工、机械等用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是一些产能过剩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而且所承接产业的规模和体量很有限,无法形成自身清晰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导向,工业化缺乏推手,需要加快转型。

(二)支撑性平台建设滞后,重园区建设轻专业市场体系建设

平台载体建设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各地都比较注重平台建设。但淮安等一些欠发达地区各区县在各种平台载体中并未明确哪些是要着力打造的支撑性平台,哪些属保障性平台。事实上,从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看,园区和专业市场体系是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撑性平台,其他平台都属保障性平台,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两大平台建设。

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它不仅是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供给基地,还是产业集群、经济聚集的重要载体。专业市场及营销网络是原材料和产品供给与产品需求之间的桥梁。但从目前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情况看,各区县重园区建设轻专业市场体系建设。园区只是工业园区,功能单一,没有原材料、半成品、专业设备和成品专业市场做支撑,无法形成高度产业集群和发达的块状经济。

(三)区县园区产业定位不明确,区域间相互恶性竞争

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特色化发展非常明显,有的以纺织业为特色,有的以珍珠业、袜业为特色,有的以小商品产业著称。这种特色化发展避免了各地恶性竞争,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各区县园区只能依据资源和招商引资情况确定化工、机械及零部件为主导产业,产业布局、发展定位同质化,产业链短而不全,“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还没有形成,导致招商变抢商,手段大多是提供竞相降低的廉价土地资源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园区带动成效不明显。

(四)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识和政策措施,但缺少相应平台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间的张力得以释放是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的一大精髓。淮安等欠发达地区也很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各种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措施,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缺少平台。更具体地说,园区是中大型企业创业平台,专业市场才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创业平台。只有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体系解决了中小民营企业创业的平台问题,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民营经济才能大发展。

(五)地市和区县的职能、体制机制亟需厘清和明确

从实际情况看,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地市与区县之间人事、财政等体制机制矛盾已成为县域开发区建设瓶颈,项目审批、土地、规划等管辖权限的制约,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可用财力紧张,融资渠道和手段缺乏使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加之土地指标较少,项目等地、等配套现象突出。地市级政府继续简政放权,保障区县园区用地需求是县域园区建设的保障。

二、应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一)承接发达地区县域发展模式转移,确定民营化发展思路和方向,实现以商带工

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推进工业化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苏南发展模式的精髓。淮安等欠发达地区不仅要承接其产业转移,还要承接其发展模式的转移,要实施专业市场建设工程,建立起从原料到产品生产、销售的较为配套的、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体系,走“建一方市场、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之路,实现以商带工,带动园区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着力培养区县特色产业集群,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实现以工促工

学习浙江经验,发展块状经济。每个县重点围绕一个或几个优势产业形成从研发、 生产到物流、营销一个配套的产业体系, 形成“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布局, 避免各区县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共同获取规模经济效应。同时, 鼓励支持与发达地区“结对子”, 共建园区,借力发展。引导区县招商引资不仅要注重引资规模,更要注重引资背后的品牌、管理理念、技术平台、市场空间、环境保护、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培养和形成等。

(三)培育人才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提供保障

浙江发展迅速就得益于庞大的营销人员及其营销网络,苏南地区则得益于庞大的技工人才队伍。要摆脱依附性发展,只有着力培养四支队伍,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一支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一支掌握营销技巧和营销网络的营销人员队伍、一支具有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政府管理人员队伍、一支庞大的掌握各种技能并具有技术革新能力的高级技工队伍。围绕专业市场建设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三大工程,形成相对庞大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队伍。

(四)着力功能配套的平台载体建设,强力服务县域园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

物流发展是专业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有形的和无形的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专业市场发展不起来,或者发达不起来。因此,要着力打造物流运输平台;大胆创新,打造金融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和信息服务平台等功能配套平台载体建设,强力服务县域园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

(五)加强各级财政支持,继续简政放权,促进区县园区建设大发展

一是加大国家、省、 地市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 每年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县域基础设施、 园区开发和专业市场等建设。

二是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很多发达地区都减少了行政审批项目。比如凡是省授予市里的经济管理权限,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授予县(市、区)。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继续削减30%以上。

三是进一步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建议淮安等地原由市级备案的国内企业投资项目,全部委托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备案。市属企业需核准或备案的项目可自行选择由市级或所在县(市、区)核准或备案。除国家、 省另有规定外,省以上审批、核准的项目,由县(市、区)直接上报,同时抄报市级备案。同时,建议总投资3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和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国家另有规定除外)、国省道施工许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下放到项目所在县(市、区)审批。原属市政府审批权限的具体建设项目供地(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方案), 由县(市)政府审批。

四是进一步简化证照办理手续。建议淮安等地,凡县(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符合市场主体登记条件的,在取得法定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文件前,可凭政府有关文件到工商部门办理筹建登记。

五是保障用地需求。 建议淮安等地,已列入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重点建设项目,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同意,可以使用增划的基本农田面积指标,按占用一般耕地报批。市政府根据省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农转用指标和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分解下达各县(市、区)政府,各地在安排年度计划指标时,应优先考虑试点镇、中心镇用地需要。

参考资料:

篇2

县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县紧紧围绕建设“三晋十强县”的总目标,按照“1356”转型跨越发展总战略和“335”工作思路,立足实际,登高望远,主攻五大板块,打好三大硬仗,强化五大支撑,全县各项事业发展成效显著。现就沁水县经济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两方面内容谈一点思考和建议:

一、经济建设方面

沁水县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县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农民增收幅度居晋城市全市第一,招商引资工作全市第一,并且取得了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第九名的好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象农牧、力宇燃气动力装备、中电明秀瓦斯发电等一大批非煤项目的上马,有力地带动了全县产业结构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那么如何推进全县经济建设在今后一个时期再上新水平,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第一,沁水县山大沟深,立地条件差,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就要大力依靠有条件的地方,比如在沿河、沿路地段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在沿山、沿沟地带发展经济林及小杂粮等特色农业产业。第二,新兴工业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沁水县是煤炭资源大县,随着煤炭、煤层气等资源项目的不断落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装备的市场空间将更大,要多引进有实力、有规模的投资商,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第三,三产服务要以资源型专业物流为突破口,积极引进以配套服务设施蔬菜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现代物流企业,同时建立大型仓促中心,农贸市场,形成供应、生产、销售物流相协调,相促进的良性发展。

(二)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十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结合山西省委提出的“市域城镇化”、晋城市委提出的“城乡一体化”以及沁水县提出的“特色城镇化”的要求,应进一步打好 “城乡建设硬仗”,城乡建设要以县城为重点找准突破口:一是城市标志性建筑工程要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使城市建设一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面貌。二是随着城市绿道、三河靓丽景观带等项目的开工上马、县城新面貌已现雏形。建设就要以最为紧迫的几个项目为突破口。三是要在乡镇建立专职的环卫队伍,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杜绝发生“突击式”、“应付式”的现象,使城乡面貌有一个持续的好转。

(三)千方百计促农增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集中打响了农民增收硬仗,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并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但由于“小农意识”的影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的内在动力。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不只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应包括偏远山区。就沁水县来说,第一就是要加大扶贫、移民力度,从根本上改变生存现状、生活模式,集中起来走集约化、规模化路子。第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社运营、分红的监督考核机制。近年来,各类合作社运行日渐成熟,应对其运营、分红状况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使合作社收入公开透明,分红公平合理,有效维护农民应得利益。第三,在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合法自愿有偿的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同时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培训,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多渠道增加收入。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再次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是国家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确保大局和谐稳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主动地做好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理清社会管理思路。一要坚持预防为先。针对发展类矛盾,重点要推行科学决策,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维稳预警水平,减少因决策不当而引发社会矛盾。重点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民意“宜疏不宜堵”,群众上访其实就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就是送上门的社情民意,只要我们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合理解决群众诉求,主动接访也可以预防矛盾发生。二要坚持化解为要。有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消除矛盾的方法和手段。解决矛盾纠纷有很多种方式,有调解、仲裁、诉讼等,其中调解往往是本着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原则达成调解协议,这样便于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进网格化建设。网格化建设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管理工作条块分割矛盾、资源调配不优的问题,实现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实施过程中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要通过整合现有资源,统筹协调推进。要依托现有党建、计生、交通等各职能部门的网格化资源,通过统筹规划,在机构、人力、财力、设备等方面进行优化配置,做好管理的纵向协调和服务的横向协调。二是要通过缩小管理半径,提高管理反应速度。在村居、社区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以自然村或者村民组为单位,划分若干个责任网格,将人、地、物、事等管理对象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以便实现社会管理“零距离”、反应速度“零时间”,加快建立基层点、线、面结合的社会管理网络。

(三)加强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实现高效化管理。社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要实现高效管理,必须对管理机构、管理力量进行整合。要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乡镇综治工作中心要实施综治办、、司法、调解、警务、民政、妇联、劳动、安全生产、应急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形成各个机构一个场所办公、各类案件一个口子受理、各项工作一个目标统领的工作体系。同时,在村、居、企业也要加快建立涵盖治保、调解、、安全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治工作站,真正提供流程化、一站式服务管理。

篇3

一、对企业的影响

1.对外贸企业的出口(尤其是对美国出口)影响严重。据外贸部门反映,以出口业务为主导的服装、水产等加工企业,出口产品量价齐跌。由于汇率波动,一方面造成企业汇兑损失,另一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降低了出口竞争力,内外需求双双疲软,订单萎缩,生产减缓。如某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对美出口占其出口额的90%,因金融危机影响,现在每月对美出口产品只有一个柜,而去年有10几个柜。某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继电器,因原材料价格的巨大跌幅,空调市场的严重不景气,导致产品滞销,大量积压仓库,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迫使企业减产和裁员以渡过难关。调查中还发现某出口企业12月份无订单,企业不得不暂时停止生产,仅保留部分管理人员为明年市场恢复时作相应准备。对欧洲出口企业表现主要表现为订单下降,但也有企业订单增长,如某香水企业表现为订单下降,而某食品企业对法国的出口还在扩大规模,其订单已订到明年。

2.部分内贸企业产销不畅。一是本地为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购销企业销售减少。因受广东等地相继有部分企业关闭或暂停营业影响,销售到沿海各地的大米、面粉、油脂等粮食产品竞争残酷,销量变小、销价变低、利润空间减少。二是矿产品加工等资源型企业,由于受国际油价暴跌的影响,矿土、石英砂等价格下滑,且有效需求和市场景气度下降明显,库存明显增多,应收账款回笼较慢,企业流动资金较为困难。三是为大型企业配套的企业,受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响,其经营困难正在逐步显现,如某企业其产品主要为大型钢铁企业钢炉做配套,目前大型钢铁企业处于限产状态,从而影响到其生产。部分企业未受金融危机影响。如某消防器材厂,近期生产的订单,都是去年上半年以前的订单,由于钢材大幅度降价,企业利润反而上升了。金融危机对内贸企业的影响主要是订单在不断减少,且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企业对前景不乐观,特别是价格不稳定,企业不敢盲目生产。

3.对房地产企业影响严重。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一是体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明显不如预期值。房地产开发企业受冲击较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吃紧,房地产业销售前景不容乐观,表现为几家较大房地产公司中仅有一家楼盘销售较好。二是从居民购房者看,由于受宏观经济及房价下降预期的影响,居民购房数量大不如去年那么积极踊跃,商品房销售明显下滑,成交量萎缩,有意购房户持币观望。受沿海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房价下跌影响,居民认为房市会继续下跌,同时,利率下调仍将继续的心理预期,也进一步引导客户处于观望心理。受

土地价格的影响,当地房地产价格下调的空间不大,房市供需之间的博弈将持续下去。

二、对银行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影响总体较小。国有商业银行对本地企业贷款较少,发放的主要是房地产贷款,因当地房价绝对值较低,所以降价空间不大,商业银行对于借款人资金来源、收入来源及稳定性和可靠性也都有明确的要求,客户还贷能力总体较高,目前资产质量较好。但由于受沿海中小企业倒闭及裁员影响,可能会有部分客户还款能力下降影响还贷,目前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属关注类贷款比例较少,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

2.金融危机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影响甚微。由于农发行贷款企业户数相对较少,仅有储备库及四家粮食加工企业,其中储备库承担国家储备、地方储备、代收调控粮、国家临时储备收购等任务,其执行的全部为政策性任务,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四家民营加工企业承担米面油加工销售等工作,他们的经营性质决定基本上都是采取以销定产,达不到盈利目的绝不轻易加工销售。所以金融危机对农发行贷款影响有限。

3.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影响较大。一是表现为信贷资金营销难。从信用社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分析,制约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千方百计组织用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没有市场,导致业务发展缓慢。即使按照2008年初核定的信贷规模,也还有近1个亿资金没有投放出去,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很难找到更多的符合信贷投放标准的企业。二是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波动,企业经营困难程度加大,企业贷款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贷款风险有逐步显现的可能。

三、其他影响

1.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明显

从明光市看,近三年财政收入高速增长,2008年全年财政收入3.2亿元,比上年增加20%。但与往年相比,增速下降,并且7月份和11月份单月同比去年同期收入下降。预计对2009年上半年影响较大。

2.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

一是因本地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正常,新增失业人员较少。二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较少,有零星人员返乡。

3.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较大

因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担心,且实际收入增加较慢,居民更加注重节约,不愿意轻易消费,导致消费不旺。重点显示耐用消费品支出减少,如保险公司反映,2008年8月份以后,个人新车保险的极少,往年恰恰是新车购车险旺季,表明现在购新车较少。

四、政策建议

在国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方面首先要树立信心,清醒认识困难只是暂时的,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必将能战胜危机。各方面应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增强区域经济活力,促进和保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引导当地产业升级,从而减轻和消除金融危机对当地财政、就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1.企业应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合理安排生产

从受影响较大的企业来看,企业不仅关注世界经济受影响情况,也关注企业所处行业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需求及应变手段安排,如某企业进行了相关产品加工销售。对于受影响较小或未受影响的企业也应积极关注行业情况,确保生产经营正常。出口企业可以利用国家提高出口税率的有利时机,合理安排产品外销。企业应避免采用停产等极端方式回避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保持人员相对稳定,确保在市场恢复时有相应的技术力量和劳动力。

2.利用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银企合作,促进企业渡过难关

金融部门和企业应充分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强银企沟通与协作,促进银行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暂时困难银行予以贷款支持。如银行可以对当地有竞争潜力特色产品进行资金支持,促进企业产品占领更多的市场。包括通过创新贷款担保、抵押方式,提前做好授信,积极关注企业经营状况,通过适当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减少贷款需要的时间等支持企业发展。企业经营良好,银行才能获得经营效益,资金安全性也能有保证。

3.利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争取项目,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一是利用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政策,做好基础建设。如村村通工程、渡改桥、水利等各项新农村建设,要积极筹措安排配套资金,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做好规划、征地等工作,从而为当地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争取项目资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各类建设项目,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对于已批和在建项目要做好项目管理、资金专款专用,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篇4

一、县域经济的概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其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职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实现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

二、新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新疆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同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比较来看,差距还很大。新疆县域经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发展的不平衡,区域间差异明显

从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在全国省区市的分布情况来看,就全国而言,百强县(市)依然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其中浙江、山东、江苏三省占据大部,而新疆只有库尔勒入围;在疆内,各个地区之间的县域经济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区域间差异明显。具体的来说,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不平衡发展状况。其中,中间部分指天山北坡经济区和东疆经济区的一些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两头指南疆西南部经济区和北疆西北部经济区的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差。其次,县域间经济发展呈轴、带状的两极分化。沿轴线位于交通枢纽和交通干线上的县(市),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远离交通干线的沿边地带,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2.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

在第十一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十一个省市区的分布上,新疆占有11个。较之以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经济总量比过去有大幅度增加,经济结构得到一定的变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得到了优化。但同沿海地区的百强县市相比,新疆县域经济总量较小,规模不大,竞争力较弱,发展相对滞后,无论从县域GDP总值,还是从人均GDP来看,与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还比较低,没有发挥出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综合竞争力不强。

3.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水平低。各县(市)间的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低,产业结构趋同。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不发达。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例相对较大;第二产业中,主导产业不突出;第三产业中,服务业发展滞后。不少县(市)缺乏主导产业,特色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工业项目少、规模小、效益差,县域各种资源不能有效的组合,资源优势不能得到很好发挥。产业整体层次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已是制约新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造成这种相似的经济结构,一方面是由于各县(市)有着基本相似的经济资源,发展相似的产业,同抢一个市场,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济效益很难搞上去。此外,对土地资源依赖性较大,种植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有些县(市)政府仍然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方法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对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缺乏认识,在发展经济中往往不考虑市场需求,盲目的攀比,造成资源的浪费。

4.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海洋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不足,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省区之一。虽然新疆土地总面积有16648.97万公顷,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但绝大部分是高山、沙漠和丘陵,适合人类居住的可耕作土地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能力相对低下,使得新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5.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

部分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的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单位GDP的能耗较大,县域工业产值大都来自对产品的初加工,忽视了对产品的深加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恶化趋势不断加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

三、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统筹城乡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树立全局意识,打破行政区划束缚,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必须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调整城乡关系,以全局的意识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以科学的态度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认真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把城乡一体化建设摆在战略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引导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赋予县域单位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机制体制的创新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同时,统筹规划建设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区位优势,有效改善县域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2.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疆县域经济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就是要解决新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问题,重新协调好各产业的主要比例关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农业经济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经济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经济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3.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发展县域经济.就要立足当地优势,依托优势资源,围绕“特”字做文章.倡导特色经济,突出区域特色。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竞争力,应该把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从全区和全国产业分工体系中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发挥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特色鲜明的特色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纵观全区乃至全国的县域经济,像绍兴的纺织业、寿光的蔬菜业等,都是特色变优势的实证。就新疆的县域经济来说,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做大、做强特色经济。特色经济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发展特色经济要注意克服“贪多求全”、“一刀切”的倾向,避免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老路。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常规的思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综合因素,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开辟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发展县域经济,应抓好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其中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限制人类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的一种手段。新疆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重大。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于促进新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首先,要整合城乡的工业资源。加快县域经济中的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整合资源,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淘汰生产能力不强,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积极把生产要素资源引导到经济效益好的关键行业、重要部门集中,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发挥其稳定县域经济的作用。其次,加大金融、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应该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农、林、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瑞娟,李雪艳.新疆县域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疆社科论坛,2004(5).

[2]宁聪慧,张远大.新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财经,2008(1).

[3]沈利平.新疆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J].新疆社科论坛,2004(5).

篇5

(二)一些发达县域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点。2008年,全国百强县人口占全部县域的7.7%,行政区域面积占1.3%,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部县域的1/4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1/3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46.7%,出口总额占2/3。人均GDP3.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495元。

(三)全国形成了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全国县域大概形成了三类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第一类是广东模式,即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产品占据了国内外市场的较大份额。第二类是江浙模式,即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通过块状经济振兴县域的好路子,目前江苏和浙江县域经济已占70%左右的份额。第三类是山东模式,即一方面依托区域优势实施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依托专业化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并取得巨大进步。

二、当前县域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落后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二)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供应不足。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一产比重约25%,而2008年全国GDP中一产的比重是11.7%。因此,县域经济整体上仍然没有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总体特征。

(三)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片面理解发展工业化仅为上项目、建工厂、建开发区,个别项目能耗高、污染重。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对“三农”利益的损害。

(四)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仍然突出,县级政府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除少量经济强县外,县级政府动用各方面力量发展经济、调控经济的手段不强,自主加强公共服务的能力普遍较弱。

(五)县域经济的体制束缚仍较严重,自我发展能力和活力有待增强。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随着地改市的推行,由市管县带来的体制性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因机构层级较多,行政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市级政府往往倾向于调配市域内资源来集中发展中心城市,由此造成了县域经济自身活力不强、财力不足、资源不够。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经营的问题正日益显现,农用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仍受诸多制约,而“农地入股”试验也存在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偿债”风险。在企业改革发展方面,虽然县乡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普遍没有建立起来,县域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融资、技术、人才、咨询、物流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障碍。

三、政策建议

(一)制定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国家有必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尽快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定位、方向、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支持的基本框架,从总体上引导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篇6

但是,与沿海先进地区相比,湖北县域经济仍有相当的差距:一是规模小。2008年,湖北省县域生产总值的平均规模只相当于江苏的五分之一、浙江的三分之一。二是工业化程度偏低。2008年,湖北省县域工业增加值仅占其生产总值的35%,而江、浙两省该指标分别达到65.9%和54.4%。三是投入不足。2008年,湖北省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规模为16.6亿元,仅相当于江、浙两省的四分之一。四是市场主体少。2008年,湖北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93家,而浙江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549家。国家农村调查总队对全国县市区的综合测评结果显示:在“全国百强县(市)”中,自2004年起,湖北省没有一个“全国百强县(市)”。

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 以期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参考。首先,借助于SPSS统计工具,构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其次,使用《湖北省统计年鉴——2011》的面板数据,对2010年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因子分析,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提出加快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力求能够对推动湖北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二、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模型

(一)因子分析的建模

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潜在的、不可观测的变量(因子)来描绘许多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关系,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变量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从而使研究简化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为:

式中x1、x2、...、xm为实测变量;aij(i=1,2,...,m,j=1,2,...,n)为因子荷载,是第i变量在第j因子上的荷载。aij越大,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密切,aij越小,则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疏远。εi(i=1,2,...,m)为特殊因子,是实测变量与估计值之间的残差值。Fi(i=1,2,...,m)为公共因子。

(二)实测变量的选取

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因素众多,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产值等。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综合评价来帮助我们准确地量化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厘清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发现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实现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2011年的“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使用的指标进行分析,在原统计公报“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列出的80个县级单位38个经济指标中,遴选出12个主要经济指标作为实测变量,构成了本文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指标考察体系。这12个经济指标分别是:常住人口(万人)(x1)、第一产业(亿元)(x2)、第二产业(亿元)(x3)、第三产业(亿元)(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万元)(x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x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x7)、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x8)、粮食产量(万吨)(x9)、棉花产量(吨)(x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x11)、招商引资(万元)(x12)。通过对这12个经济指标的因子分析,来完成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

三、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使用SPSS对数据作相关性分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原统计表960个数据中,有20个数据为0(原因不详),在使用SPSS统计时,为了真实科学,对于缺失值,我们采用取均值来替代。结果显示,在相关矩阵C12×12的144个数据中,112个数大于或等于0.3,占比77.8%,可以认为大部分在0.3以上。其KMO与Bartlett''''s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0,Bartlett''''s检验在0.0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得出该样本数据适宜作因子分析的结论。

因子提取。求解特征方程,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得出前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4.8%,说明这3个因子已包含了全部12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载荷旋转。为了使得因子意义更明显,采用方差极大方式,对因子载荷正交旋转。经过6次旋转迭代,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

计算因子得分。使用SPSS计算因子得分,进而实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目标。SPSS计算后得到因子F1、 F2、F3的公式。最终,综合因子F公式可写为:

F=(38.479F1+ 32.060F2+14.303F3) / 84.843=0.454F1+0.378F2+0.168F3(2)

用综合因子(F)给湖北80个县(区)域逐一计算得分,根据得分高低排名,见表2。

四、因子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建议

(一)因子分析的解释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1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6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l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都是些经济总量指标,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l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第一产业(亿元)、粮食产量(万吨)、棉花产量(吨)、常住人口(万人)5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2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农业与人口因子;招商引资(万元)指标在公共因子F3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3命名为招商引资因子;换言之,可以从经济总量、农业与人口、招商引资三个维度来对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评价。

从求解特征方程计算得出,决定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总量因子F1,方差占比38.5%,其次为农业与人口因子F2,方差占比32.1%,第三是招商引资因子F3,方差占比14.3%。三因子方差累加占比84.8%,说明三因子能很好地代表全部12个指标的信息。

从综合因子得分排名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名仙桃市综合因子(F)得分与最后一名梁子湖区综合因子(F)得分相差很大,说明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位于“1+8”武汉城市圈的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江夏区等发展较好,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1.2以上,而鄂西、鄂南山区,库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相对很弱,像来凤县、鹤峰县、五峰县和梁子湖区等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0.8以下。

(二)加快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化引领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45.4%。而经济总量的大小主要还是需要工业产值来给力,因此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首要支撑,是发展的“第一产业”,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强。从统计公报的各项指标数据也可以看出,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县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业规模总量大,依靠工业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市)”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狠抓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把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工业倾斜,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支撑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农业与人口因子F2占比37.8%,比例很高,与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差不多。由此可见湖北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二、三产业比重太低。因此,湖北省要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必须正确处理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了缩小县域间经济的差距,应大力推动不同的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流动,增强经济发达县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使得一般制造业更好更快地流向欠发达的城镇和农村,最终形成所有县域都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

第三,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招商引资因子F3占比16.8%。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坚持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利用各种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会等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大项目,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①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N].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②湖北省县域经济2008年度发展报告[N].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篇7

“县域”这个概念首先是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来的,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得到了重视强调。中国当前的国情以及经济状况表明,走县域经济发展之路成为我国提升总体经济实力的必经之路。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为基准的地理空间里以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的政治主体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型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涉及到第一、二、三产业各个部门,同时又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强弱左右着一个省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支撑着一个地区教育科学的发展、政治民主的实施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由城至乡的进一步普及。如何推进县域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等成为当务之急。每一个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财政,财税政策的健康有效实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三大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发展过于粗放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偏向于第一产业,而第二产业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投入而导致其发展乏力。第二产业的缓慢发展必然给第三产业的兴盛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虚拟经济的支撑,第三产业将长期处于低比重的分散游离状态。

湖南县域经济多数产业的发展还处于粗放模式,对于我国一直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没有很好地灌输到位。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这种速度型的经济发展必将使县域经济的发展走上狼吐虎咽的畸形发展迷途。因此如何使经济发展的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成为当务之急。

2.高消耗,重污染,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威胁着湖南经济发展的前景

由于湖南县域经济的多数产业是粗放型的,这些产业基本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来取得产量的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因此市场占有率也低,这不可避免地严重影响到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前景令人堪忧。同时由于一些工业部门生产时废水废气等废弃物的排放,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空气,水,土壤等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以及经济的循环发展。

3.湖南县域经济实力薄弱,招商引资困难重重

近年来,湖南省的地方财政收入较东部发达省份依旧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其财政体制还不够完善,在各个层级存在的偷税漏税现象屡禁不止,政府部门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因此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投入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企业的投资贷款环境管理过于严格,湖南县域经济总体实力的薄弱,使外商投资以及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激发。

4.基础设施投入不够,人才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广,这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湖南县域的一些基础设施条件。公路的普及修建,使县城至乡镇的交通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公路的后续养护力度不够,路况开始持续呈直线下滑。同时由于冰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湖南省的电网改造迫在眉睫。交通设施的投入,电网的顺畅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强化,更是重中之重,这有利于打破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

三、促进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财政收支结构,鼓励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整合财政收支结构,加大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和促进县域经济三大产业结构科学调整优化,即加大对一些优良可取的产业结构财政支持力度,对成熟产业保持原本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变,对新兴产业加大财政投入,同时有选择性地对夕阳产业进行财政上的淘汰,从而选择一些有前途的产业,使财政支持能够收到应有的成效。对于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也需要财政的政策引导,找准产业的长期的颇有力度的经济增长点,对高附加值的产业加大投入,并通过技术投入创新产业,从而从根本上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对科学技术研究运用的财政投入,使县域经济的财政投入由输血型的依赖性发展走向造血型的自主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财税体制的整合改革,壮实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力量

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县级财政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整合财税政策体制。首先需要整合财政体制,给予县级财政部门更大的财权和财力,使得县级部门能够更好地因地制宜,同时需要精简财政部门的人员,减少财政开支,对财政的支出以及收入进一步理顺,确保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其次是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可以设置一些县级的独立性税收,扩大财政收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规范税收转移支付,以弥补财力薄弱的企业发展,缩小地区的财政差距,同时改变我国当前的转移支付模式为以纵向转移为主,纵横交错辅之以“因素法”原则的转移支付模式,逐步提高转移支付的资金规模。

3.实行有选择有梯度的税收征管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当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条件各个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实行有选择有梯度的税收征管政策,即税收倾斜政策,给予各类企业不同的税收政策优惠。对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的产业实施高税收征管,刺激其不断地更新生产技术,降低污染,对一些长期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加强税收征管补偿环境污染政策的实施。对高新科技的新兴产业则是要给予其税收政策优惠,使其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军。对于一些接近零污染的生态型工业甚至可以实施税收补贴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走一条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技术含量高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从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4.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以及有效配置资源的必要的前提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获得市场竞争力的能力以及对投资对象的吸引力。从总体上来看,湖南省县域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仍旧比较薄弱,湖南省县域应该根据具体的财力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如公路的进一步扩建,电网等的建设以及建设后的养护工作,优化湖南县域招商引资的外部环境,从而打破县域经济发展投资不足,缺乏吸引力的瓶颈看,使湖南县域经济的发展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5.进一步加强和推广省直管县,使财税政策更好地零损失地实施到位

2004年9月初湖南省召开了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暨要素市场改革会,提出了强县扩权的政策建议,并开始在一些经济强县实行强县扩权的试点,强县扩权中不言而喻地包括了强县在财税政策上可以更自由地根据本县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构建对县域经济投入持续增加的长效财税机制,同时“省直管县”的体制改革使省级下达的财税政策能够更好地实施到位,做到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支持度逐年稳定增加,并拨款按时到位,还可增加县级独立性的税收以保证基层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为经济的发展履行其应尽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和推广省直管县,使财税政策更好地零损失地实施到位,使湖南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财政上走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6.加强对财税政策实施的监督

进一步完善财税监督体制,首先财税监督执法的主体必须遵守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以利于提高监督部门的工作效率。其次应该坚持统一领导,分工监管的原则,恰当地发挥监督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是建立把监督和管理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和管理并重的财税监督的新格局,从而使财税政策的管理水平得到总体上的提高。另外是要强化财政内部的监督,建设一个灵活的信息反馈系统和一支高效的监督管理队伍,从而保证财税政策的落实到位。最后应该增强纳税人的监督意识,让全体公民都参与进来,从而使湖南县域经济财税政策的实施得到超值的成效,更好地促进湖南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友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_以湖南为例[J]. 商场现代化,2009 (3)

篇8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不断扩张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依旧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继续坚持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路径。尽管近些年来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但是我国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于金融资金的依赖程度很高。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及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不断扩张,催生了金融需求,主要包括中小企I融资需求、农户融资需求以及政府需求三块。

中小企业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金融服务对象,各类特色开发区和农村产业园区的发展,催生了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随着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越来越旺盛,金融机构的借款占到整个县域金融需求的大部分,涉及包括保险、贷款、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

农户金融需求主要包括存款需求和贷款需求两类,随着农户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存款需求也随之有显著提升。农户贷款需求主要是来自于消费、投资以及子女教育和健康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一般来说,农户生产性消费因为需要的资金数量较多,主要的借贷渠道是金融机构或者民间金融组织,生活性消费主要来自于亲友的借款,民间金融借贷活跃度相对较低。

县域政府融资需求主要是以县级政府部门为主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因为流动性资金需求向金融机构提出的融资需求,也包括一些部分财政负担供给的项目所提出的融资需求。县域政府融资平台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大,而且期限比较长,近些年规模急剧增加,但是由于很多项目操作不规范,所以其中也潜藏很大的金融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金融供给不足

整体来看,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资金需求比较旺盛,但是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存在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县域金融体系运行状况一般,从而导致县域资金的外流比较严重。县域中小企业主要以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为主,价值普遍不高,但是资本的趋利性使得中小金融机构还是将重点业务放在工业和城市建设上,使得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将资金转移到别的地方,转移到附加值较高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当中去。另一方面,我国一些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户没有形成较为良性的生产再扩大行为,一直都是处于贫困的状态当中,对于贷款没有特别强烈的需求。正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直接以存贷差的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将本地存款资金转入到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建设当中。

县域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和城市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相比,金融体系尚不健全的县域中小金融机构服务手段、服务内容都比较简单,而且对于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建设也存在问题,金融机构常常是宁缺毋滥的想法,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目前我国县域证券类机构较少,所以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而且传统农业生产附加值不高,回报率较低,所以保险机构、信托机构都不太愿意涉足农业领域,使得县域信贷业务面临压力较大。正因如此,使得县域金融发展面临供给不足的困境,影响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也使得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难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服务对象。

二、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县域经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在县域方面,全国县域银行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占到全国网点总数70%以上,其中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多种形式的法人机构。在县域资金需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很多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也开始尝试进行产品创新。比如说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模式进行新探索,引入风险投资公司或者上下游企业作为第四方进行担保,这一模式使得银行和担保公司单独难以承受的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分散。还有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尝试构建以金融规划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模式,即成长金计划。该模式根据中小企业行业归属、发展情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资产规模等多方面的分析,为中小企业选择适合的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完整的系统性信贷问题解决方案。还有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会尝试小企业销售收入回笼比例和担保方式制定不同梯度的贷款利率,销售收入回笼越多越快,那么贷款的利率就会越低。

(二)影响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用发挥的问题

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自身依旧存在深层次的矛盾,没有充分发挥其支持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职能,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金融资源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新兴工业区,农村金融资源偏少,有一些乡镇金融资源基本是枯竭的状态。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比较迅速,但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差,发展过程中受到的阻碍更多,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难以发挥。

第二,县域中小金融自身定位不明确。很多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受到利益的驱动,盲目追求获利,对于自身的经营特点以及市场定位没有明确,所在具体业务操作种盲目追求大企业的大项目,对于三农业务不屑一顾,甚至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偏远地区开展业务,这就与服务三农发展的目标相背离。

第三,产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县域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问题就非常突出。社员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职责不明确,内部控制行为比较严重,地方政府的利益体现非常明显,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第四,存在金融风险隐患。一方面由于县域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资产比较高,导致资本充足率很低;另一方面就是追求信贷大企业大项目,跨区经营抢占异地客户资源现象比较多,这样就会导致中小金融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出现系统性风险可能性比较高。县域金融机构的坏账比较多,不良贷款率较高的现象十分严重,整体资产质量不高,而且由于地位特殊,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替代性不高。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为三农的重要金融支撑,这些金融风险都会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态势,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强化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充足性的建议

第一,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县域地方政府应该要充分认识到股份制改革是提升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成功的必要条件。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股份制改革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

第二,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实力。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民间资本出现较大规模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准入限制比较严格,很多民间资本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到正规金融机构,很多民间资本转战地下,就带来更高的金融风险。所以需要政府部门主导,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县域信用社,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综合实力。

第三,增强县域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一方面需要加强成本管控的能力,需要制定一套激励制度鼓励信贷员积极从事关系型贷款,减少不必要的费用,从而有效控制成本费用。另一方面需要给予税收优惠,推进不良资产的处置,建立全国性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资产证券化改革。

(二)提高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发挥程度的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县域中小金融机构激励机制。由于地处县域的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竞争程度较弱,根据平静生活理论如果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那么银行基层经理有可能为追求个人生活质量,选择低风险的优质客户,对于那些可以给银行带来潜在高收益但是并不能提供完整财务信息的企业不予受理,从而导致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够。

第二,加快h域中小金融机构信贷创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县域金融机构需要立足于“三农服务”这一基本目标,以市场化为根本导向,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信贷创新,推出多元化的产品从而满足中小企业、农户、政府多主体的多样化需求。但是在信贷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需要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二是需要在风险控制方面引入保险以及政府部门的配套支持。

(三)打造有利于中小金融机构发挥的法制环境

第一,健全完善信贷征信法律法规。信用制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想构建全面覆盖的征信体系,需要有完善的法制保障。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相关信贷征信法律法规,尽快制定与县域金融服务相关的法规条例。基层央行还需要主动发挥地方金融运行的协调作用,建议以地方政府制定当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并且以地方性法规来促进当地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第二,加快制度体系建设。一是要完善与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发挥作用相关的民商事法律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降低机构准入壁垒和业务准入壁垒,在风险可控和成本可算的前提下,积极创新符合县域发展需求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在市场退出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中小金融机构的终止、拍卖、破产等方法,为依法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其二是要完善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法制环境,提高竞争力,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促进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通过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改善其外部竞争环境。

篇9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和附近的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谐发展之途。因此,设法发展当前县域经济,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对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1.发展农业综合企业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农业综合企业是指从事农业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经营活动,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少、农村发展慢,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不仅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着力点。

2.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当前,我国大多数县处在农业经济阶段,准确地说应是不发达农业经济阶段,其主导产业仍为传统的农业,工业甚至农产品加工业比重很小,经济效益差。对我国绝大多数的县而言,即使是较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也还只是处在工业化初期,必须把工业经济当成县域经济的主体来重点发展。当今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仍然是工业化,农业发展应当以工业化为方向,小城镇建设应当以工业化为基础。

3.完善信贷管理规定,强化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功能

突出支持重点,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倾斜力度。一是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对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项目, 特别是县域交通、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 要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 以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对政府确定的试点县, 特别是对信用环境好、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在信贷项目的评估、贷款的审批上优先考虑。三是应坚持“不分经济性质, 不分规模大小, 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 对所有县域地区的企业平等对待, 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县域新兴企业和项目, 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筛选推荐的扶持企业, 给予大力信贷支持。四是调整对县域地区中小企业办理信贷业务的掌握标准。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要降低贷款准入门槛,可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五是积极支持对县域地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对拥有成熟技术及良好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产品或专利项目的中小企业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积极予以信贷支持; 对从事出口生产的中小企业,优先办理打包放款和出口押汇等贸易融资业务。

4.要优化各种环境

环境既是软实力,也是竞争力。有了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就可以产生三方面的效应。一是“洼地效应”。这种效应可以使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汇流和聚集,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爆发力,促使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二是“亲和效应”。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使人们心情愉悦、安居乐业,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连锁效应”。好的环境还能使受益者成为宣传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生活和创业,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

5.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首先推进强县扩权改革。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减放并举、依法下放、权责一致、提高效能的原则,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进一步赋予县级更大的发展自、决策权。其次是加快“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规范试点县财政体制,加大省级扶持力度,减少运转层次,提升管理效率。二是要建立县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加快弱县与强县产业的有效对接,促进地区间合作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政策,建议借鉴江苏的做法,每年安排部分资金,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中西部省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支持东部地区企业向西部的产业转移,投资兴办项目。构建产业对接的协调组织机制,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县域间的协调与沟通。三是要整合对农业的各项补贴项目。目前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名目繁多,也比较零碎,且政策刚性很强,基层实际执行的工作量很大。建议整合各项扶持资金,多搞一些能够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开发性项目。

结语

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新时期县域经济建设,应坚持全面的协调经济的均衡发展战略。面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应立足现实,借鉴和学习一切有益的经济管理发展经验,加强和创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为推进县域经济管理,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渠晓伟.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J].工业技术经济,2007,9(9):33-34

[2]马宗国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0,12:65-68

篇10

2、高级技术人才匮乏。

县域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宜人、初级劳动力过剩,但是高级技术人才匮乏。由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引进人才之路举步维艰。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重农轻工,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重传统产业发展,缺乏改革和创新性的新兴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尚未协调发展。

4、受政策、体制影响较大,缺乏创造力。

当前,县域人口几乎占全国人口的70%。由于综合考虑国家往往将一些大项目和大产业放在大中型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发展动力不足。存在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政府政策导向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缺乏高级市场要素,上述原因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健康平衡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且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深刻清醒的认识当前环境、形势的发展趋势,并根据我们自身的条件理清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并确定相应的新对策是抓住县域经济发展机遇期的关键所在。

1、明确发展思路,革新发展理念

目前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人才,更缺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应从多方面确立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摒弃不合时宜的传统县域经济发展观,与时俱进研究新思路,不要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就县域抓县域的单一孤立打法,而是应以工带农,统筹兼顾。

2、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引领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县域发展的工业化过程,是用现代工业带动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全国强县的实际情况已经是最好的证明。

3、加快城镇化进程,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依存的,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础点。

4、创新县域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那么首先就应该创新县域经济制度,这是前提,没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那么我们说的发展县域经济都是空话。为有效创新县域经济制度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重点应该从明确当前县域经济制度改革、创新目标和方向来对农业生产承包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等进行完善,坚决剔除阻碍县域经济以及农工一体化的制度障碍,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力、技术、资本等合理流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有序、开放的市场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来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还要鼓励县域经济主体走集约经营道路,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益受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实现农工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县域企业民营化进程,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5、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目标还是注重依靠政府主导的大项目,总想依靠政府直接统管来建项目,恰好不重视市场的调节和决定性作用。县域经济应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丰富优势,不光靠政府建大项目,还应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和政策性问题,吸引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来投资服务地方经济,带动县域经济项目建设步伐,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当前,普遍重视政府投资的大项目建设,而恰恰忽视船小好调头的民营小项目小企业,这一适合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模式不容置疑、不能轻视。这可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

篇11

摘要: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仍存在着不均衡性及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破解发展难题,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 通过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存在的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 12-0065-04

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却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近几年, 山东省在/促强扶弱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下, 通过加快实施/双30工程0, 县域经济呈现出龙腾虎跃、竞相发展的局面。但县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 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2009年, 山东省122个县(市、区)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93414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123818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4517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923818亿元, 进出口总额108517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的8615%、5613%、8416%、8117%、7813%。全省有26个县(市) 进入全国百强, 其中前20强中占了7席。

(二) 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山东省在转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提高经济集中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县域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山东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8年的1012B 5911B 3017调整为2009年的919:5810:321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114%, 比2008年提高214个百分点。以提高经济集中度为目标, 通过加强园区建设, 促进了县域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的聚集。近几年, 许多县市规划建设了各类经济园区, 目前, 全省县域经济园区已达1100多处, 60%以上的新建项目聚集在园区内, 经济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载体, 区域经济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三)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 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 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55元, 同比增长819%, 农民恩格尔系数达3615;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3476元, 同比增长1317%; 2010年一季度,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14元, 同比增长1318%。

(四) /双30工程0成效明显

通过实施/双30工程0, 经济强县优势更加突出。2009年, 30个经济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收稿日期:2010-08-20

作者简介:马宗国, 男, 山东泰安人,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美国罗德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企业战略。

1290818亿元, 同比增长1212%, 高于全省增幅013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612亿元, 同比增长1412%, 高于全省增幅119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324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917%, 低于全省增幅71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1210亿元, 同比增长1610%, 高于全省111个百分点。经济欠发达县发展势头也较强劲。2009年, 30个经济欠发达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216亿元, 同比增长1316%,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17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16亿元, 同比增长1818%,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615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26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15%,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01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9117亿元, 同比增长1819%,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二、山东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模式(一) 特色产业主导型

山东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0, 发挥比较优势, 打优势牌、走特色路,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 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几乎每个县市都有特色的典型或品牌, 有的特色项目与县域名称齐名, 甚至成为县域的代名词。如, 提到/贸工农一体化0就会想到诸城, 提到南北两大/菜园子0就会想到苍山和寿光, 提到/阿胶0就会想到东阿, 提到蔬菜加工和出口就会想到莱阳, 提到羊毛衫加工就会想到海阳, 提到黄金生产就会想到招远。

(二) 创新导向型

山东省坚持突出科技创新先导地位, 整合创新资源, 聚集创新要素,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县域经济全新发展模式。如, 沂源县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 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引导企业科技创新, 实现以/高0补/晚0, 以/高0补/弱0, 强化了科技的支撑作用。禹城市实施/新、特、优0工程, 突出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知名品牌、循环经济四大亮点,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0%以上。

(三) 产业集群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导向,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 注重拉长)

产业链条, 做大做强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加快发展配套产业, 壮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骨干力量。如, 茌平县以打造东方铝城为重点, 着力发展以信发铝电为龙头的铝产业集群, 与铝相关的企业发展到70多家, 全县65%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税收来自铝产业; 诸城市培育了销售收入过千亿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四个过百亿的食品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形成了主导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区域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

(四) 大企业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壮大骨干企业, 以大项目、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推动了县域经济规模扩张。如, 邹平县魏桥创业集团一个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近7成; 海阳核电建设2009年为地方提供税收7560万元; 寿光晨鸣、高唐时风、莱阳龙大、诸城福田汽车、龙口南山集团等一大批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成为建设经济强县的主导力量。

(五) 资源开发型

山东省坚持依托优势资源, 进行综合开发, 促进资源和原材料产品多次转换、加工、增值, 使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如, 巨野县立足煤炭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煤电化工和优质浮化玻璃, 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多。邹城市着力推进煤电开发, 形成了以煤化工、触煤合金、特种玻璃、新型建材为重点的煤电化产业集群, 全市煤电行业利税占工业利税的7成多, 税收占地方入库税收的一半以上。

(六) 大城市依托型

坚持依托中心城市, 主动对接融入, 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配套经济, 走大城市辐射带动发展的路子。如, 胶南市抢抓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滨海交通公路通车的重大机遇, 沿桥隧、滨海公路辐射, 形成了家电电子、汽车零部件、船舶配件三大产业群, 其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章丘市积极承接济南的产业转移, 落户开发区的重汽汽车产业园年实现产值

占章丘工业园产值的三分之一。

三、山东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 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省份是江苏和浙江, 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 强县大而强; 浙江县域经济富裕程度高、差别小; 而山东/强县不强0、/居民不富0、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山东省平均每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为江苏的70%、50%左右; 全国百强县前10位中, 江苏占了7席, 而山东省最强的龙口市仅列第11位。

(二) 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出, 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用地指标紧张, 从宏观看, 是由国家严格土地审批、减少项目用地指标、对开发区进行审查核减等措施造成。受国家宏观土地保护政策的限制, 目前平均每个县市只分配给200~300亩的土地指标, 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 计划指标下达晚, 加上建设用地按项目审批手续繁杂, 运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 不利于建设用地的及时供给,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现行金融体制也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 县级银行普遍没有信贷权, 只能吸收存款, 不能发放贷款, 而向上级银行申请贷款审批程序又过于繁杂, 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 影响了使用效率。虽然为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家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金融结构仍存在惜贷慎贷现象,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 且越是需要资金扶持的欠发达县融资难度越大。

(三) 县域自主发展能力不够强

山东省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差, 大多数县属/吃饭财政0, 除了保工资、保民生的/刚性0支出外, 所剩财力寥寥无几, 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县域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极为有限。同时, 县域很难留住高层次人才, 高素质劳动力也相对短缺, 这对县域的自主发展能力造成影响。对欠发达县而言, 财政支出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种补贴来维持,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乏力, 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难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

[1]

有效支撑。正是由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招商引资难, 县域内资金外流现象突出, 导致其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四) 县域发展不平衡

山东省东部和西部、强县和弱县相比, 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且差距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2009年, 山东西部四市县域(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的31个县市) 的人均GDP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东部四市(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的24个县市) 的4315%、3719%。不仅强县与弱县之间差距大, 而且30个强县之间也有较大差距, 人均GDP 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分别是最低的318倍和417倍。

四、加快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一) 破解三大难题, 增强发展活力

11切实解决建设用地缺口大的问题。随着国家对土地保护越来越严格, 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紧张, 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与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0。从山东省县域情况看, 许多县市已十多年没有进行过村庄规划, 由于农民进城、子女上大学等因素, 农村出现了许多空闲宅基地, 不但浪费了大量土地, 也影响了村容整洁。目前, 如能将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民住房模式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有效化解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 也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21在产业集群内打造/企业联合体0, 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症结在于担保问题。借鉴山东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 建议由政府搭桥, 推动同一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加强协作, 本着互相帮助、利益共享的原则, 打造以产业协会为重点的/企业联合体0。/联合体0实行会员制, 政府为其提供部分/过桥0贷款周转金以吸引更多的同类型企业加入/联合体0。/联合体0的成员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拆借流动资金, 尤其当某一企业急需银行贷款时, 由/联合体0成员审议同意, 其他企业按其权益在/联合体0中所占比重提供同比例的信用担保, 改变过去一家企业为多家企业集体提供担

保模式, 有效分散风险。在此基础上, 要积极探索建立由/企业联合体0、中小企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组成的融资联盟, 形成多方交流合作机制、服务机制和诚信机制。

31加大对欠发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欠发达县由于财力捉襟见肘, 再加之县域内资金外流而导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山东省目前对欠发达县虽有一些扶持政策, 但扶持力度远远不够。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县的扶持力度, 关键要解决扶持资金的来源问题。因此, 应借鉴国家筹集各地区资金集中支持西部地区的做法, 建议实施/强弱统筹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按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县域经济统筹发展基金0, 该基金主要用于提升欠发达县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1推进强县扩权改革。一是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减放并举、依法下放、权责一致、提高效能的原则, 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 进一步赋予县级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二是加快/省直管县0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规范试点县财政体制, 加大省级扶持力度, 减少运转层次, 提升管理效率。

21建立县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加快弱县与强县产业的有效对接, 促进地区间合作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政策, 建议借鉴江苏的做法, 每年安排部分资金, 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 支持中西部省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支持东部地区企业向西部的产业转移, 投资兴办项目。构建产业对接的协调组织机制, 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县域间的协调与沟通。

31整合对农业的各项补贴项目。目前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名目繁多, 也比较零碎, 且政策刚性很强, 基层实际执行的工作量很大。建议整合各项扶持资金, 多搞一些能够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开发性项目。

(三)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11加强分类指导, 实施差异化考核。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以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为推动措施, 结合各地区位特点, 梳理思路、明确方向,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东部县市区, 要充分利用蓝色经济与高端产业这两个/加速器0, 唱响/蓝色主旋律0, 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 推进制造业由加工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 促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中部县市区, 要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临港产业带, 主动接受辐射带动, 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加快县域经济崛起。西部县市区, 要把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优势与西部的资源、成本优势结合起来, 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共进, 培育经济发展的自主增长机制, 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在科学分类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施差别化考核。

21实施新一轮/双30工程0。建议重新调整30强县和30个弱县名单, 实行动态管理, 加大对调整后的30弱县的扶持力度, 制定实施强县对欠发达县新一轮对口帮扶政策, 使帮扶政策长期化、制度化。

31明确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启动新一轮小城镇规划修编, 明确各个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全省评选100个经济强镇, 对其所在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由省市县加大支持力度, 促其快速发展。同时, 在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 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角度制定新农村建设绩效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篇12

1前言

东明县地理区位比较重要,但目前东明县路网建设还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公路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量矛盾相对还比较突出;道路运输结构不尽合理,运输效率和质量不高;现代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在为商品流通和人员流动创造良好运输条件、实现与京津等地的有机衔接上有待加强和提高。

2交通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县域经济建设中,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担负着千百种原燃材料的运输供应,形形商品的交换,成为各行业生产、流通的不可或缺的链条。路通了,车可以到田头,种菜不愁销,还能卖出好价钱。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路桥畅通吸引了大批客商投资兴业。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拉近了城乡距离。交通事业的突飞猛进给陆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催生了一条条公路经济带。一马平川的大地上,国道贯穿境内,高速公路、县乡一级油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车流川流不息,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有力推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桥梁、渡口是交通的纽带和公路的延伸。一条路一条经济走廊。交通建设,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而且改善了经济发展条件,蔬菜、粮食、畜禽等一大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应运而生。

3交通路网建设的现状分析

县域经济面临国内国际市场日益增强的辐射力和冲击波,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结合当前交通建设发展实际,就如何科学统筹交通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和定位思考。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是交通工作的根本要求。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看,总体而言是区位优势的拉动辐射效应不明显。从服务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看,公路易发事故路段的安全防治、危桥危涵的改造、紧急突发事故抢险救援等方面还有待完善;运输车辆技术状况、资质审核检验和运输安全等方面有待加强;公交运营线路数量、通达深度还不能满足群众便捷出行需要;出租运营车辆标识不一,良莠皆存,不规范、不统一、不满意的矛盾还相对存在。做好群众“出行放心、出行满意”的工作任务还很重。

4立足路网布局与县域经济的有机衔接

4.1正确认识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先发展,超前发展交通事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和推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的形象标志是城镇化发展水平,而城镇化的发展与交通条件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纵观东明发展历史,交通条件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城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交通指向性,众多历史名镇,皆按交通建设沿线分布。而现代城镇建设要走集约发展、集中建设的道路,择优发展重点乡镇是城镇建设的必然选择,城镇化的进程将使一些重要乡镇所在地得到强化和发展,随着交通通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城镇化建设也必将做出新的调整,也必将推动我县产业积聚区、主导产业和社会工程的加速发展。

4.2县域经济发展与路网功能的重新定位

县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路网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是布局规划的关键问题所在,应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国省、县乡道路行政等级划分的模式,依据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重新予以定位。从当前县域经济交通路网功能展现看,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主干网,用于连接县域内外重要结点和交通枢纽,技术等级主要是二、三级路组成;第二层次为次干网,用于连通县与县及县与各乡镇之间的公路,技术等级主要是三、四级路;第三层次为一般网,用于连通县域各乡镇与行政村之间的公路,技术等级主要是由农村公路组成。从这个角度看,优先发展主干网,强化发展次干网,连通改善一般网,就能使有限的交通建设资金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适当调整农村路网结构

考虑县、乡村发展和土地整理及新农村规划,建议调整路网规划或给予在建设中进行置换变更的政策余地。加强养护管理,延缓使用年限,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十分必要。为提高道路品位,弘扬交通文化,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须注重把历史、文化和景观与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在提升道路的人文品位和文化气息上做文章,对每一条公路周边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历史底蕴和特色经济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挖掘,使公路文化成为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载体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桥梁。

4.4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合理优化路网建设

干线交通是区域间联系的纽带,地方道路则是一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条件,而城市道路则是城市运行的载体,三者结合构成了“大交通”的概念,大交通可影响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可影响一个区域的产业布局,可影响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还可以影响一个区域某一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甚至可诞生一个城镇。交通上不去,经济就无法发展,由此而言,发展“大交通”势在必行,在谋划上是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建设纵深,沟通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二是建设枢纽,实现物流集散,三是建设走廊,解决瓶颈,改善能源运输通道。

4.5加快相关城镇过境道路改造升级的步伐

在路网建设中重点发展县域的主、次干线公路项目(县道、乡道)。村村通道路大多为沿干线公路呈“鱼刺”状形式,而乡道建设标准又过低,起不到乡镇区域内的干线或分解国道线路压力的作用,建议下阶段路网建设以县道改造升级、乡道(次干线)、专业道路(矿山道路、粮食产区路、果品蔬菜产区路、红色旅游路)建设为主。在县域农村形成主干、次干、专业路、村村通,高中低等级配置,车辆择路而行,路网车流密度均匀的格局。

参考文献

篇13

有的干部弄虚作假严重,缺乏正确的政绩观。思想观念落后的集中表现是:抓抢机遇的意识不强,创新开拓的勇气不足,营造发展环境的措施不力,干事创业的氛围不浓。从而导致县域经济的创新缺乏动力,发展缺乏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存在封闭保守、小富即安、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小农经济观,缺乏科学发展观。习惯于等、靠、要和政府包揽的计划经济观。由于贫困县有扶贫政策,富裕县却没有鼓励支持政策,导致不少县级领导热衷于戴贫困“帽子”,而且戴上就不愿脱。忽视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还没有转变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观。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农民出不去,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支出却快速上升,收支差额扩大,导致县乡政府只能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维持正常的机构运转和工资发放。由于县域财政支出主要是保工资、保机构运转,公共支出和生产建设性支出的资金很难保证,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多数县的经济基础还很脆弱,缺少支柱产业,难以支持财政收入快速稳定增长。城镇数量和规模均不足,城镇体系不完整,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对周边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小,使得各类要素市场发展缓慢,抑制了农本文由收集整理产品流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

2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与措施

2.1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

一是规范转移支付的项目设置。取消直接用于竞争领域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整合投向相近、零星分散的专项转移支付;将各年度数额相对固定的专项转移支付,归并到财政体制补助中;新增专项转移支付应严格控制在办利民实事的项目范围内,重点向财政困难县、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倾斜。二是进一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审批程序,提高资金配置的合理性。三是减少县级配套,减轻县财政压力。由于县域财政的自给能力低,中央和省级财政应足额安排各自应承担的经费,尽可能减少县级配套资金。四是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使用的监督制度,构建绩效评价机制,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让县级政府有更多的精力和自主安排的财力筹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2.2整合专项资金,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加强各项政府非税收入征管,特别是国有土地各项有偿收入、矿山、林业保护管理收入中调剂一块。以上收入大部分有其特定用途,通过整合用于对应的县域经济发展项目,既不违背政策,又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专项拨款是政府间财政资金补助的重要部分,是上级政府体现政策导向,配置公共资源的重要手段,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但也存在分配与需要分离、权利与义务脱节、片面追求数量最大化影响预算平衡等问题。通过改革,预期达到安排更合理、使用更及时、责任更明确、监管更到位的目的。建议选择部分县先用省级专款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稳步推广后,将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理财观念和财政职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政府能否为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歧视待遇。

2.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基础设施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是县域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对优化投资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设施的质量决定着一个地区能否获得新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是投资者确定潜在直接投资对象的重要因素。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存在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报率低但社会效益高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仅靠市场力量是无法进行的,而这又恰恰是财政理应支持的项目,因而县乡政府要通过直接投资或多种融资方式创造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2.4进一步规范财政供给范围,提高财政支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