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境污染的途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此案是国际法历史上第一起越界环境污染案例。该案的裁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仲裁庭作出裁决依据的是英美法系公害法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即“自己财产的使用不应损及他人的财产”。据此该判决确立了国际环境法中的“各国环境和不损害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责任原则”。这为跨国环境损害所引起的国际纠纷的解决提供了基本准则。针对该案的上述裁决,不仅为美加两国,并且逐渐被各国所接受,成为一项公认的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
二、越界环境污染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分析环境和发展的曲折历程,不难发现,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都比较偏重经济指标的增长,甚至会一度忽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即环境污染和破坏。等到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已经严重阻碍到了本国经济发展时候,政府才开始猛然醒悟,采取一系列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抑制因发展而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降低其损害程度。这几乎成了规律。但是,如果发展过程中损害的环境成本是具有国际性的,如:上游国家对界河或者国际河流产生了污染,污染物顺流而下,最严重的损害情况反而发生在下游国家。这时候就容易产生跨国界的环境污染纠纷。其实从预防的角度来看,如果相关国家事先能够采取污染防治措施,越界环境污染是有可能被避免的。但是,单个国家在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时,不排除其首先要考虑其经济效益以及相关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如何。因此,就容易形成如下局面:一方面,对于跨国环境污染,需要相关双方或多方共同合作进行防治;另一方面,由于相关国家为环境保护而付出大笔费用将削弱其产品的竞争力,使其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价格优势,从而使国民经济受到影响。因此,在自由竞争的世界市场上,各国都不愿付出巨大费用来整治环境污染而削弱本国产品的竞争力。这是越界环境污染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越界环境污染未必在经济上缺乏效率,但必然产生国家间的环境不公平。因此,越界环境污染的实质是国家间的环境不公平,即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扩散到污染国之外的国家,一些国家从产生污染的发展中得益或者虽受损但获益较大,另一些国家从污染中受害,而受害国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总体上可能有效率的经济收益只为污染国占有。因此,为弥补受损的环境公平,一国的行为若对别国管辖下的环境造成污染,则应承担制止这种危害结果的责任。
从国际法律责任的视角分析,一国在其境内从事的行为,如果对它国环境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则构成了国际不当行为。尽管该国在其境内的行为有可能是符合本国法律的,或者是法律未加以禁止和限制的,甚至可能大多数是对该国至关重要的,该国仍然需要为其行为承担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在“特雷尔冶炼厂案”中,仲裁庭的裁决已经清楚表明,国际法对越界环境污染造成的别国环境或者国际公域受损认定为是一种国际不当行为,如果后果严重,污染国应当承担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
毫无疑问,这体现了人们对环境公平的追求,但由于越界环境污染的复杂性与领土障碍,公平的结果往往不易实现。在通往最终解决方案的路途上,不同国家往往会斟酌解决越界环境污染纠纷的各种可能备选方法,衡量拟采取的方法对本国以及本国企业的利益影响程度,最终作出决策。
三、越界环境污染的几种国际解决途经
根据国际环境保护的有关实践,解决越界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有如下几种途径:
1.外交途径。外交解决途径主要包括谈判、协商、斡旋和调停方法。其中,谈判和协商是解决越界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办法,许多国际环境条约都规定了这种解决办法,如《联合国》第33条就是明确地把谈判作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首要方法。例如,我国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影响到了下游俄罗斯渔民的相关活动,中俄两国就在互相谅解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达成了解决协议,顺利解决了该污染事件。一般来说,谈判和协商的基本操作途径是,与越界环境污染事件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国围绕彼此间的环境争议而进行交涉。其中,外交谈判方法由来已久,也比较成熟,已经有了较固定的一套形式和原则。在谈判过程中,应遵循利益均衡原则。以谈判和协商解决越界环境污染事件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或者二者同时并用;可采取双边形式或者由有关国家召开国际会议的多边形式进行;可由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参加,也可由环境部长、驻外使节或特派全权代表参加。在采用该类方法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平等原则,在谈判中坚持利益平衡原则,各方在平等基础上,互谅互让,解决争端。由于具有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特点,谈判和协商方法成为解决跨国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途径。
当越界环境污染当事国不愿意直接谈判或者虽然谈判了但是仍未能解决双方分歧时,第三国或国际组织可以出面协助当事国解决,这就是外交斡旋和调停方法。斡旋和调停本身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斡旋是第三国以各种有助于促成当事国进行直接谈判的行动,但是斡旋者本身不参加谈判;而后者则是第三国以调停者的资格直接参与当事国的谈判,如缓和紧张气氛、主持谈判、调和双方的分歧、提出折衷建议等。应当明确的是,在斡旋或调停中,越界环境污染事件的当事国都保留了完全自由,斡旋或调停无论最后结果如何,第三方的任务也就终止了,而且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仲裁途径。除了外交途径,解决越界环境污染事件还有一种常见方法,即仲裁途径。仲裁是一种古老的争端解决方式,早在12世纪,就已经被瑞典、英国等国家所应用,成为与司法途径并重的纠纷解决办法。具体来说,仲裁是争端当事方根据协议,约定把争端交给他们所选择的仲裁员处理并接受和遵守仲裁员作出的裁决。使用该方法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双方应当达成仲裁的意愿,即具有仲裁协议;二是裁决应当依据国际环境公约和其他相关法律文件作出;三是仲裁裁决对双方具有约束力。由于该解决方法既能够充分尊重越界环境污染当事国的意愿,又能体现国际法保护全球环境的立法宗旨,所以成为许多越界环境污染案件解决的首选途径。美国和加拿大之间发生的的著名越界环境污染事件――特雷尔冶炼厂案件最终也采取了仲裁途径解决。
3.司法途径。司法途径的基本做法是越界环境污染事件的争议双方在共同同意的基础上,把争端交给一个国际司法机构,以判决来解决该争端。目前,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能够受理国际环境诉讼的司法机构主要有联合国国际法院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国际海洋法庭。此外,欧洲法院可以受理欧盟成员国提起的环境诉讼,在一定条件下个人也有权向欧洲法院提起司法程序。值得注意的是,和仲裁方法一样,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越界环境污染案件也必须以争端各方的同意为前提条件,并依照国际环境条约、协定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等作出判决。例如,国际法院自设立以来,曾解决过多起跨国污染事件,包括1949年的科孚海峡案、1974年的核试验案和1997年盖巴斯科夫-拉基玛洛水坝案等。
四、中国在解决越界环境污染事件过程中的立场
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各类环境问题,有些环境问题明显具有越界环境污染的特征,如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特大污染事件。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类似的问题仍然有可能发生。那么,我国在面对和解决这些越界环境污染问题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立场,如何才能充分体现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呢?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国际环境问题林林总总,但是,无论是从工业化的时间还是从对全球环境资源的占有和耗损比例上看,发达国家都对全球环境恶化负有较大责任。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紧迫的经济发展任务,因此,在解决越界环境污染问题时,在坚持保护国际环境要素的前提下,也要区别对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篇2
如:2013年5月4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记者在山东潍坊地区采访时发现,当地有些姜农使用神农丹种姜,神农丹的主要成分是涕灭威,是一种剧毒农药,50mg就可致一个50kg重的人死亡。涕灭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被植物全身吸收。当地农民根本不吃使用过这种剧毒农药的姜。还有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万寿桥工商所执法人员在辖区一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内查获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000kg。2013年5月6日上午,在南京众彩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车来自潍坊的生姜被查出农残“氨基甲酸酯”超标,市场已将这批生姜进行封存,并将取样送有关农残检测机构进行定量检测。
农药污染事件屡屡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少数农民对农药的认识不强,施用农药时,没有按照农药操作规程施药,甚至明明知道是有毒农药,为防治病虫,为了高产,为了赚钱,还在喷施。还有的农民盲目混用多种农药,这样反复不合理使用农药,使病害虫抗药性增强,致使蔬菜、水果农药残留超标,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进而破坏了农业环境。
二、农药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农业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施用农药会有三种途径进入农业环境。
1、施用农药污染了大气。
农药多数是以液体形式喷洒使用,在喷洒过程中或使用后,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耕地及农产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气中的农药还可能随着气流漂移,扩散到附近地区或更远的地方。空气中的除草剂浓度较高时,还会对敏感作物造成药害。污染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对人体健康及整个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2、施用农药污染了水环境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如防治鱼、虾病喷施农药;农药随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进入水体等。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不仅可造成鱼、贝、虾等水生生物中毒死亡,同时还可能污染饮用水,威胁人体的健康。
3、施用农药污染了土壤
土壤中的农药来源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如除草剂的施用;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通过生物链形式进行转移和传递而蓄积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体中,人类处在食物链的顶端,最易受到农药残毒生物富集后的危害。据文献报道,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约90%的残留在环境中,造成对土壤的污染,受污染的农产品,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对人体身体产生间接危害。
三、保护农业环境,减轻农药污染的对策
1、用沼液防病虫,减轻农药污染。
沼液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氨基酸、微量元素、植物生长刺激素、B族维生素、某些抗生素等。其中有机酸中的丁酸和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吲哚乙酸以及维生素B12,对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沼液中的氨和铵盐、某些抗生素等对作物病虫有直接作用。实践证明,沼液防治病虫害,无污染、无残毒、无抗药性。同时,沼液对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13种作物中的23种病害和14种害虫有防治作用。
据资料显示:用沼液喷施果树,对红蜘蛛成虫杀灭率为91.5%,虫卵杀灭率为86%。用沼液防治玉米螟一般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15%。取过滤后的沼液1份加水3份,混合均匀后叶面喷施黄瓜,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效果可达90%以上。用浓度为50%以上的沼液处理黄瓜能有效地抑制白粉病。喷施沼液防治番茄早疫病。取过滤后的沼液1份加水3份,混合均匀后叶面喷施番茄,可防治番茄早疫病,效果可达80%以上。因此,大力提倡用沼液防病虫,可以减轻农药污染。
2、合理使用农药,正确诊断,对症用药。
当农田中发现病虫时,首先,要了解田间发生的是病害还是虫害,是什么病或是什么虫。其次,还要了解所购农药的成份、特性、用途。如菜青虫选用阿维茵素防治;蚜虫、飞虱、叶蝉选用吡虫啉防治;菜青虫选用敌百虫防治;白粉病选用粉锈宁、烯唑醇防治等;总之,在施药前,我们必须根据防治对象选用适宜的农药,切实做到对症下药,这样才能避免盲目用药,方可充分发挥药剂本身的效能。
3、搞好预测预报,适时施药。
一般防治病害要掌握在发生初期,防治虫害掌握在低龄阶段,防治草害掌握在杂草萌芽期或幼苗期,结合田间实际调查,搞好预测预报,适时施药。同时,还要根据病虫害发生为害不同的特点和不同药剂的性能,抓住关键时期,及时用药防治。如在防治虫害时,应在害虫3龄期以前,利用害虫幼龄期抗药性弱的特点,施药较合适,效果会更好。
4、交替施药 轮换用药。
对同种作物长期、反复使用一种农药,害虫易产生抗药性,久而久之,这种农药就达不到它原来的防治效果。因此,对防治对象要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可延缓产生抗药性,充分发挥农药药效。同时,要注意长期使用一种或同一类农药防治某一种害虫或病菌,易使害虫或病菌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因此,要尽可能轮换用药,防治效果达到最佳。
5、科学混用农药。
篇3
(一)油品挥发
加油站经营的油品具有易挥发、易扩散、有毒性的特点。加油站排入大气中的油蒸气还可产生光化学烟雾。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氮氧化合物,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含量随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汽车数量的剧增而急剧增加,排入大气中的油蒸气更使空气质量雪上加霜。当油蒸气(烃类物质)遇到氮氧化合物时,在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一氧乙酰硝酸酯、高活性自由基、醛、酮和有机酸等二次污染物,一次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就构成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有很强的氧化性,产生的有毒物质对人体有较大危害,可诱发人体器官尤其是呼吸器官的病变。
(二)油品泄漏
由于储油罐和输油管线长期与地表水、土壤直接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腐蚀和渗漏现象。由于近几年国家开展加油站专项整治,对于一些严重不符合规范的加油站进行了关闭,其地下油罐一般没有运走而继续留在地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下油罐由于金属材料的锈蚀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泄)漏,污染了油罐周围的土壤,甚至污染物还会渗入土壤,污染附近的地下水。如果污染源与地下取水源较近,这样的污染事故的后果不堪设想。如在某市一起加油站泄漏污染地下水事故中,其水质化验指标高锰酸盐指数为44.6 mg/L,石油类项目结果高达2.8×103mg/L,远远大于地下水的国家标准。
(三)污水排放
加油站的污水主要包括收发区污水、生活污水和污染雨水等。收发区污水主要来自油罐清洗水、地面冲洗水和辅助设施排水,其中油罐清洗水的污染度与油罐储存油品的性质、检修周期、操作管理等密切相关。生活污水来自厕所、浴室以及洗车排水,主要污染物是悬浮物和COD。污染雨水,主要指受污染的地面雨水,来自储油罐区和收发油设施的含油初期雨水。加油站含油污水的排放管道一般采用埋地敷设,检修困难,长期使用后,地基下沉易造成管道接口漏水、检查井开裂,引起雨天外漏、非雨天内漏的恶性循环,既污染环境(土壤、地下水等),又直接加大了含油污水的处理难度。从加油站污水的形成和排放途径可看出,它排放的污水存在着排放不连续,水量变化幅度大,变化规律性差,难以控制等特点。
二、防治加油站环境污染的措施
(一)改进作业方法,减少油品蒸发
首先,加油站收油时应尽量选择在早晨或晚上温度较低时进行,用清洗或大修后的油罐进行初次收油时,应加快初次收油的速度。其次,尽量提高油品的罐装率,减少储油罐中的油气空间。试验数据表明,当油罐的罐装率由95%减少至20%后,油气排放量增加到原来的8倍,因此,平时应尽量将罐装量保持在较高值,以降低油气排放量。第三,应尽量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量油,有条件的加油站应采用密闭式量油工艺,以减少油蒸气的排放给空气造成污染。
(二)利用油气回收系统,收集油蒸气
油气回收,是通过一定的装置将收发油过程中所产生的油气进行回收,防止其排入大气而污
染环境的一种措施。加油站的油气回收系统一般可分为独立回收处理型和一、二级联合型两种。独立回收处理型油气回收系统,可直接在加油站将油气处理,并回收为油品。该类油气回收系统适用于大型加油站、独立加油站和无一级油气回收系统的加油站。一、二级联合型油气回收系统,必须与一级和二级两套油气回收系统配套使用。一般在加油站安装二级油气回收系统,在油库或炼油厂安装一级油气回收系统,二级油气回收系统的作用是将油气收集到加油站的地下储油罐中,并由运油槽车将油气运到一级油气回收系统统一处理。该类油气回收系统适用于有一级油气回收系统的石油公司的连锁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系统不仪对环境保护有利,而且也可以给加油站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据有关资料介绍,油气回收装置加上更换油枪等费用共7~8万元,它的回收率为3~14 kg/h(连续工作时),每年1万t吞量的加油站每月可回收油品2000L,其投资成本一年时间就可以收回[1]。
(三)改造和更新设施设备,防止出现跑、冒、漏油现象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规定,对建在水源保护区内以及建在地下建筑物上方的埋地油罐应采取防渗漏扩散的保护措施,并应设置渗漏检测设施。目前我国一些加油站的埋地油罐不但防渗漏扩散的保护措施做得不好,并且几乎没有设渗漏检测设施。因此,应积极改造加油站的储油罐,采用混凝土罐室并对其内壁作防渗处理,同时在罐室内安装带有声光报警的检漏装置。有媒体报道,江浙一带的外资、合资加油站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有的已采用玻璃钢槽罐室进行防渗。
另外,还应及时更新一些加油站的设施设备,如输油管线应逐步淘汰抗腐蚀性能差的金属管,
而采用“耐油、耐土壤腐蚀、导静电的”非金属环保地下输油管道。为了防止地下水和土壤被污染,一些有条件的加油站应积极采取措施,主动采用一些环保的设施设备,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四)有效处理污水,避免直接排放
加油站排放的收发区污水、生活污水和污染雨水,不应直接排入排水管道,应在建筑物墙外或围墙内分别设水封井。水封井的水封高度不应小于0.25 m,水封井应设沉泥段,沉泥段高度不应小于0.25 m[2]。对那些有污染情况的地点,要采取清理整治行动。例如,对于油罐周围污染的土壤,可以把污染了的土壤运到专门的有害废弃物填埋场填埋,或是将其经过一定的处理后运到一般的废弃物填埋场填埋,然后用新土回填原处。
篇4
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新面貌,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业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各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同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业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由于城乡差距大以及政府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保护上,导致农村的环境问题比城市更加突出和严重。
一、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
(一)我国目前近3亿农民都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中一些地区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涩、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长期饮用这样的水,将严重的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有6300多万人在饮用含氟量严重超标的水。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造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等问题。水污染不仅仅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它可以导致农作物减产、含有毒物质、渔业受损等一系列的问题。
导致农村水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工业污染。为了实现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许多外地工业污染正在源源不断地向农村转移。工业企业排放出的工业废水,都直接流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污染。农民再取这样的水来灌溉、饮用。其次,农业废弃物也在对水体造成越来越大的污染。大量的垃圾、秸秆、人畜粪便进入水体,以及水产养殖业对水体的污染,导致水质不断恶化。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或者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者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稻田、池塘。地下水是人们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化学肥料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硝酸盐可直接引起婴儿缺氧甚至死亡。硝酸盐进入人体后,还会在口腔及肠道中迅速转化成亚硝酸盐,并形成亚硝酸基化合物,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人们喝了这样的水,就容易生病。目前有大量的化肥随着农田径流流入了江河湖泊。
(二)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当前,我国农业土壤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耕地、城市农业土壤环境、矿区农业土壤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农业土壤环境的污染源呈多样化的特点。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的总体情况可以用“四个增加”来概括: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的面积在增加,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在增加,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的类型在增加,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物的含量在增加。
导致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有:
1、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
工业“三废”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将会污染环境,并最终归于污染农业土壤环境。
2、污水灌溉
不少地区用污水灌溉农田,且多数污水未经处理,所含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会在农业土壤环境中累积,造成严重后果。
3、农药、化肥等化学制品。
许多地区单纯地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制品,造成农业土壤环境过酸,使农业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农业土壤板结。
4、重金属污染
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废水进行灌溉是重金属进入农业土壤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重金属进入农业土壤环境的另一条途径是随大气沉降。
5、非降解农膜的大面积使用
残留在农业土壤环境中的农膜阻碍了农业土壤中水分和气体的交换,破坏农业土壤环境的物理性状,甚至使农业土壤的性质改变而不宜耕作。
二、导致农业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粗放式现代化农业生产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的传统农业迅速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生产过程污染较重而又治理不善,以及高耗低产等问题。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过去自然和谐型转变成现在的自然危害型。首先,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二)环境立法缺位
首先,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体系,是以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为目标而建立起来的。而农村的面源污染与城市污染、工业污染相比有着极大的差异。如前所述,农业环境污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三是不易监测性。这与城市和工业的点源污染相比更加难以掌握、监控和防治。
(三)农村人口压力过大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的迅速膨胀,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特别是在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贫困农村地区,人口、环境、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人口素质低下―-人口再膨胀的怪圈。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四)农业环境问题宣传不足
我们国家的环保宣传设计是以城市为重点的,而对农民的环保需求,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农民对农村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农民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对环境危害问题认识不够到位,大多数农民都认为只有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才叫污染,而化肥、农药、畜禽排放的粪便等都不属于污染。另外,相对于环境问题而言,农民更看重的是经济利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农民环境意识的淡薄,也是导致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尚未有专门针对农业环境问题的立法,现有的环境立法也难以用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农业环境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农业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对农村的有关防治畜禽污染,农村化肥、农药、农膜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专门性规定。
(二)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针对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必须一改往日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是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多资源利用的生产体系。
(三)控制农村人口数量
要在农村大力推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对人口的控制,减少总需求量的增长。从而达到减轻自然生态环境压力的目的。同时,还应当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在农村切实有效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要使农民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
(四)加大对农业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篇5
石化企业是以对石油天然气进行化学储藏、提炼和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在进行工业生产时,会产生大量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和工业废料,在进行上述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进行运输和排泄废物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重大的突发性污染事故。这种污染事故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使周围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因此,石化企业要严谨的对待石化生产过程中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并对其进行应急监测,通过应急监测及时的解决环境污染事故。保证周边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一、应急监测在石化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中的应用价值
应急监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事故的严峻性中,石化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特性:首先,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突发性,石化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没有固定的方式和途径,在发生事故时,突发性环境污染会在不固定的位置上大量的排放高危险性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其次,石化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污染物成分复杂,主要成分包含液体、气体和固体。气体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一旦暴露在空气中,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液体中则含有大量的耗氧物质,一旦进入到周围环境中的自然水体中,就会急剧的恶化自然水体的水质,使水中动植物大量死亡,进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最后,石化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另一特性是范围广泛,污染物一旦大量进入周围环境,对周围大面积的环境都会造成影响。可见,石化企业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具有非常高的严峻性。而应急监测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上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确定污染出现的地点和污染的影响程度,分析污染物的成分,从而进一步的解决污染,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二、石化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应对措施及处理方法
2.1 确定污染因子
石化企业的污染源和危险品种非常多,具有多种形态、多种传播方式、大面积出现的特点。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出现时迅速的对污染因子进行判断和辨别,能够有效的提升对污染物进行处理的速度。石化企业的最主要两大污染源是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成分为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以及耗氧物质等。不同的污染物需要经过不同种类的控制措施,因此,对污染因子的判断是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基本工作。企业的环境监测系统应该能够迅速的启动应急监测设备和工作流程,通过应急监测及时、准确的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以及可能的污染范围和发生的其他环境问题。以便通过有效的监测,从而达到控制事故情况,减少事故危害的目的。
2.2 采样点位的布设
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都属于是发散式的污染,污染物进入空气或水体后,会迅速的扩散到水体和空气中,并且无法明确的检测到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因此,对环境污染的采样点的布设,就是找到污染物传播范围、确定污染物的传播速度的重要手段。环境空气应急监测点的设计应该设计在污染发生的地方,确定污染源后,在静风的情况下,将监测点放置在离污染源最近的地方,在有风的情况下,将监测点反之在上风向的位置上,并且特别是当周围出现医院、居民区、学校甚至是商业繁华区时,要将监测点设置在这些区域周围,以便确认环境污染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在气候条件对污染的监测产生影响时,要采取更加密集的检测方式,可以采取网格布点、轴线布点和扇形布点等方式进行空气采样。在发生水污染时,需要在水污染源头设置监测点,并建立事故污水收集池。并在接触到饮用水源或牲畜水源地等地区时,对上述水源地进行设点监测,成立应急监测小组,保证水源地的污染最小化。
三、企业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3.1加强石化企业生产工作中的环保宣传力度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企业对生产安全重视程度高,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在生产中产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在进行生产时,企业应重视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对环保的宣传。在出现突发性污染事故时及时的通知相关的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源进行解决和处理,并对已经受到污染的环境进行改善,一旦错过了敏感点的监测时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处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3.2加强石化企业应急监测的配套装备
应急监测时,需要多部门的人员对污染源进行布点、采样、追踪和监测,因此,需要大量的交通工具、检测设备以及联络设备。以便随时的报告情况、改变方式,调整位置等工作。在事故现场污染物浓度高的情况下,需要对检测人员进行防护设备的配备。这些都需要企业对配套设备进行充分的准备。
3.3石化企业监测技术人员的水平提升
石化企业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出现的时间不固定,呈现突发性的特点,如果监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到位,应变能力不强,就会影响到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监测工作的结果,进而影响到整个污染事故的处理。因此,要对石化企业应急监测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大量的实战演习,以得到良好的技术熟练度,充分的提升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处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曾建.浅谈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J].能源与环境,2014,06:68+70.
[2]郭艳.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北方环境,2013,06:138-140.
[3]何兆华.石化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种类及应急监测对策[J].安徽化工,2014,01:56-57+62.
篇6
一、前言
文章对岩土工程施工和环境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对岩土工程施工对环境的污染种类及危害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岩土工程施工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二、岩土工程施工和环境的关系
岩土工程和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岩土工程施工给环境带来不可逆的影响。另一方面,岩石工程施工对环境也有一定的依赖。实施不同的岩石工程需要不同的地质环境予以支持。岩土工程施工对其周围岩石存在一定程度的震动,这对岩石周围的水环境产生影响,引起周围岩石水流场的变化,由此容易导致一系列的灾害,比如在岩石工程施工过程中突发水事故、造成地下紧邻建筑出现裂损、造成地面水枯竭。岩石工程施工中的各类开挖土地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土体的移动和变形,甚至这种影响会波及到地面,而这种地面的移动和变形会对各类地面建筑物、道路以及各种地下管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现在城市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使城市的建筑更加具有集约化的特征,城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这种高层建筑施工的基坑往往很深,这种深基坑施工对附近地面和相邻建筑影响很大,如果处理不当会使边坡失稳和水位近距离陡降,导致建筑物和地表开裂。大量开展岩土工程施工也对保护和改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正面的积极作用。
比如,在保护水环境方面,开展岩土工程建造地下蓄水池和地下溶血槽可以丰水季时多余的大气降水、降雪,这样不仅节约了水资源,避免水在丰水季白白流向大海,而且储存下来的水资源还可以满足缺水季节的用水需要,从而保护和改善了我国的水环境。再如,在改善城市景观方面,进行岩土工程建设,开发地下空间,大大地提高了城市的集约化程度,使得城市结构更加紧密,这样不仅降低了人们对城市交通的需求,而且还使得城市的服务更加接近居民。进行岩土工程建设,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创造了更加宜人和舒适的环境。
三、岩土工程施工对环境的污染种类及危害
岩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污染物都形成了新的环境污染影响源,这其中就包括噪音、空气、水和废弃物污染。
1.噪音污染和危害
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较多工程都是靠机械施工完成,其施工机械的噪音污染,往往是在施工中最容易忽视的。施工中的主要噪音来源与打磨机、柴油机、打桩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在机械操作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等级的噪音,工作中声动率级可以达到130分贝甚至更多,造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空气污染和危害
岩土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粉尘、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污染物。在工地上物料的搬运和堆放中,由于土料、石灰料和水泥等都是容易产生灰尘和尘土的材料,在搬运、搅拌等施工过程中,非常容易造成颗粒污染物进入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一旦遇到风,会加大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
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沥青等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学品,在加热之后会产生多种极易挥发的气体。基坑围护栏所使用的油漆、油漆稀释剂、模板油等有机化学品,极易挥发出有机物气体,造成空气污染。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施工机械,如推土机、空气压缩机、柴油发电机、挖掘机等机械多为燃料燃烧推动,机械工作过程中岁排放出的废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化碳等含量较高,这些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3.废弃物污染和危害
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形成的废弃物中,有害固体废物较多,一旦处置不当,有可能会通过不同途径造成人类健康损害。在工矿业中所产生的含有化学成分的化学污染、施工单位在工人生活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等,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物,容易形成病原体型污染。施工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废物,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表现在:污染土壤、侵占土地、污染大气、污染水体和影响环境卫生。
为了处理城市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许多城市都在城郊设置了垃圾堆场,侵占了大量的农田。在废物堆放中,非常容易产生有害成分,污染土壤,由于土壤本身就是真菌、细菌等微生物聚居的场所,微生物和周围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承担了氮循环和碳循环的工作。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有害的固体废物,经过风吹日晒、雨淋雪融,侵入地表,产生的有毒液体渗入到土壤中,杀害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了土壤的腐解能力,造成周边草木不生。固体废物在堆放中,也存在自身的分解作用,容易产生含有污染物的淋滤液,这些成分随着雨水,流入河流和湖泊中,造成水体污染,而河流流入海洋中,又会造成更大更多的水体污染。
四、岩土工程施工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1.围堵隔离法
围堵隔离法是指将易扩散污染物限制在某个区域内并于外界隔离,避免其扩散而对环境造成破坏。其有关例子,包括拆除石棉时将该区域围封,把易生成粉尘物料放在四周有围护掩蔽的地方,在棚架上设网,工地堆砌围墙等等。
2.选择环保施工机械
如今的施工过程经常会运用许多高科技机械,虽然这可提高施工效率,但在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空气污染物。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合理的规划使用机械的种类是解决该问题的最好办法。如以电力代替柴油发电机的运作,可减少大量有害气体的产生与排放。
3.使用符合要求的生产物料
工地上用于施工的物料种类繁多,在其使用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废弃污染物(如使用含哈龙的灭火筒及燃烧含硫燃油等)。因此,工地的环境相关监管就要积极的去识别并处理那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如选择含硫量低的燃油可以达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目的,不采购含有哈龙物质的手提灭火筒,可以做到保护臭氧层不被破坏。
4.改良扬尘物料其表面性质
工地在搬运和堆放物料时,也可采用植物、水、布等覆盖物覆盖物料的办法,来防止物料因随风扩散而产生危害,从而达到防止扬尘物料飘散的目的。
5.集中处理生产污水。“末端处理”是指对施工时产生的污染物在其排放前,并于最终点作相关净化去污处理后在排放的过程。这是如今工地所常用的污水治理方法之一。末端处理方法虽是一种较为落后的环境补救措施,但该方法的好处是可以立竿见影,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6.减少在施工中产生污染物。企业也可以采用全新的科学生产工艺、先进的作业设备,危害性更小的有机化学物料等方法,来减轻施工过程使用各种材料时对环境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危害。
7.污染物的循环再利用。污染物的“循环再利用”是指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与科学工艺将工地上生产中产生的无用污染物就地在该范围内做出合理的循环利用,将原来需要被丢弃的水体废物重新进行调制与利用。在现实的作业工地上经常因施工产生大量污水,如果将有关的污水循环再用,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相关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对当地环境所造成的负担。而目前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对一些工业废水的多次利用。
五、结束语
减少岩土工程中的环境污染,要提高施工人员和企业的环保观念,同时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岩土工程中可控的污染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保证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志豪.岩土工程施工对环境的污染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2012.
篇7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有着非常鲜明的特征,主要包括防治的面积非常广、基础薄弱等,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在此条件下,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出现了很严重的交织,多种行业呈现着相应的上升趋势,同时,多个地区的土壤污染状况是非常严重的,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出现了伤亡的情况,所以,土壤污染的防治是势在必行的。而对市场调查的结果进行充分分析,对土壤污染的防治经济政策进行创新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建构的措施,对于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管理转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1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状况
1.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不容乐观
2014年,环保部联合国土资源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其中的数据对我国的土壤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充分的展现。
我国土壤环境的整体状况是非常严峻的。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很大比例的土壤超标状况;多个区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土壤的类型不同,超标率有着一定的差异。通过相应的调查可以看出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的土壤点位超标率是最高的,然后就是利用地、草地和林地,耕地土壤环境污染问题是非常突出的;其二,工矿业废弃地和重污染企业用地土壤环境的质量是非常差的。
同时,存在很严重的重金属超标的情况,其中,镉污染所占的比重最大。以镉、汞、镍等为主的无机物超标点数在总的超标点数中占据较多的比重。
1.2 土壤污染的责任还是比较不明确的
在土壤污染工作的防治过程中,没有深入开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土壤污染修复的责任体系存在问题,对其产生了很多的阻碍作用,在此基础上,需要将土壤环境管理体系机制改革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去开展。
不能明确判定土壤污染的责任人。同时,土壤污染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是潜伏期长,在被污染到发现污染有着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不利于土壤污染者的判定。就算土壤污染者能够得到相应的判定,但是也可能不存在了,不能对其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相应的追究,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使实际被大量污染的土壤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这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的风险是不可估量的。
在判定土壤污染责任人的过程中,必定要和我国的土地国情进行相应的结合和联系,但是我国的土地国情对于责任的判定是非常不利的,使其难度不断增加。在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中,最多的就是国有企业,同时,我国有着相应的土地国有制等制度,在此影响下,我国的土壤管理法规不能对其中的责任进行有效的判定和处理。
1.3 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问题非常严重
要实现土壤污染治理的目标,需要将资金作为其基础和前提,那么,在此条件下,保证资金的供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
当下的土壤修复资金不能和土壤污染治理的要求相适应。土壤污染治理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笔者对国际经验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索,从中发现相比于水和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的资金需求更大。同时,我国存在严重的遗留土壤污染状况,在此条件下,只是通过想削减相应的存量是不能有效处理的,需要在风险的防范等方面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
土壤污染治理的资金来源有着相应的特点,主要是资金的来源有限,同时不能得到持续的保障。现如今,在我国的土壤污染的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资金的提供中,政府相关部门和土地开发商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主要的资金来源,但是,这也体现出一定的劣势,即资金的来源是非常单一的。土壤污染防治的系统性是非常突出的,需要多种资金来源的参与,其中,土壤污染的治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资金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资金的缺乏对于土壤污染的防治是非常不利的。
1.4 土壤污染的社会治理机制没有形成
在我国土壤污染的防治过程中,主要的资金提供者是政府,那么,在此过程中,土壤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为政府增加了非常大的负担。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形式得到了充分的深化,在此条件下,土壤污染治理费用的承担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目前的主要承担者是企业、政府和开发商,与此同时,将社会治理机制融入到土壤污染的治理中是非常必要的。
2 发达国家土壤立法中市场经济手段的运用经验
(1)进一步强调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并将其作为基本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对土壤污染的责任进行有效的判定,避免出现无法判定的状况,对于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罚。
美国制定并颁布了《综合环境污染响应、赔偿和责任认定法案》,对土壤污染“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了充分的明确,不断突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具体内容是,造成污染问题的各责任主体有义务对其行为进行经济赔偿,利用所赔付的资金进行相应的修复工作,履行相P的法律责任。同时,当责任主体没有履行相应的责任时,需要通过相应的超级资金提供修复的资金,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没有承担起相应责任的主体有着相应的被追究责任,可以要求其支付应付费用的3倍以内罚款。
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在英国的土壤污染的防治立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其立法规定,土壤表面和地下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个人等都有一定的承担污染责任的义务。
在德国,实行了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由此应对土壤修复的高额费用。当没有做好土壤污染责任人的判定工作时,土壤的修复费用是由政府垫付的。通过相应的追查,可以判定相应的责任人时,相关的土壤污染费用还是要由相关的责任人付费。
(2)通过对污染者责任延伸原则的应用,实现经济政策拓展的目标。美国颁布了《超级基金法》,其连带责任为污染场地治理提供了更大的追责空间。同时,其中第9 607条规定污染场地的潜在责任主体涵盖场地被污染时的所有者、污染场地F在的所有者、产生废物工业活动的操作者、废物运输者和废物商人、废物处理设备原有的所有者或运营人、参与有害物质处理或有关管理决策的公司人员等,主体范围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同时,对所有的主体实行连带责任,明确了在责任主体已经不存在或者不确定的情况下的责任。
在英国,对于污染的场地实行了相应的等级责任制。所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的第78条进一步明确了土壤污染责任主体,且将相应的责任主体进行了分类,主要分成了两个级别:第一级主要指的是把污染物排放到土地中的个人或者公司,或者是容许污染行为发生的知情人;第二级主要指的是土地的当前所有者。从原则上讲,需要第一级的责任主体承担相应的污染责任,当找不到原始污染者时,由第二级责任主体承担。
(3)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落实过程中,需要明确政府的责任,这是非常重要的保障。在污染防治立法的过程中,各个发达国家对相关政府的责任都进行了相应的明确。在我国,在污染防治的立法中需要将管理部门的不同职能作为重要的依据,通过对法律形式的应用来明确其责任,为土壤污染的防治提供重要的保障。
美国对土壤污染防治中环境署的政府职责是非常重视的。美国环境署的办事机构在不同的州都有相应的设置,同时,将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权原则作为重要的基础和依据,其主要的权力集中在环境署,与此同时,各州的权力也是相对独立的,对责任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做到责任到人。2000年时,美国出台了正式的棕色地块经济振兴计划,同时,将相关的权力赋予各州、社区等,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清洁,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为城市棕色地块的治理提供新的可能性。
(4)在土壤立法的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土壤防治基金。这也是土壤立法中的一般的做法。足够的治理资金对土壤污染的治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其重要的保障,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美国,所使用的超级基金制度,对污染土壤的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其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在土壤污染的治理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没有判定相应的污染责任人,那么,治理工作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超级基金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处理目前的状况,为其提供足够的治理资金。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超级基金的来源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是多元化,其具体的来源包括6个方面:其一是一般的财政拨款;其二是潜在的责任人追回的治理费用;其三是基金利息;其四是年收入过200万美元公司缴纳的环境税;其五是石油和化工原料的原料税;其六是不愿意承担相关环境责任的公司或个人罚款。
(5)在对土壤环境污染防治市场化强化的过程中,对市场手段进行充分的应用。土壤的污染防治需要的资金是非常多的,如果只是依靠一种资金来源,那么,相应的土壤污染治理的目标是不能实现的,所以,需要对各种资金的来源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发现。
在美国,对相关的税费手段进行了充分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污染主体主动作为。在其颁布的《纳税人减税法》中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并提出了多种税收的优惠政策,从而对私人资本发挥重要的鼓励作用,使他们加大对棕色地块的治理开支。
除此之外,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融资的渠道,将市场化管理的手段应用到了土壤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实现土壤污染防治的有效性。美国的棕色地块计划对于污染场地治理的激励政策是非常重视的,同时,其资金支持模式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是多元化和立体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很多国家对投资和融资机制的创新越来越重视,并通过这种方式对土壤环境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在巴西,建立起了相应的国家基金,主要目的是对高风险的污染场地进行有效的治理和修复。巴西央行通过对绿色信贷的实施,将环境风险纳入了场地评估的要素中,并不断突出其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有着潜在风险的商业和工业场地建设等的贷款。除此之外,还对具有严重土壤污染的地块进行确认,并对其进行优先治理,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承担着资金投入的职责,并积极鼓励成立私人基金,由此对高经济价值的地区进行开发。
3 结 语
土地对于人类来说是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人们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土壤的开发、利用等都和国家、民族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土壤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且量大、面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我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土壤污染进行有效防治,以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全,葛察忠,璩爱玉,等.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防治土壤环境污染的国际经验分析及借鉴[J].环境保护,2016(18).
[2]杜锦华.浅议土壤环境污染[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
[3]李玉国,陈风琴,史秀娟.土壤环境污染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z2).
[4]刘彩霞.土壤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3).
篇8
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与应急监测
1.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在瞬时或短期内排放出大量的剧毒或恶性污染环境的物质,导致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的恶性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形式多样性、发生的突然性、危害的严重性、处理处置的艰巨性以及影响的长期性。2011年4月23日所发生的新安江苯酚污染事故,导致20吨泄漏苯酚随地表水流入新安江中,造成部分水体受到污染,直接威胁到下游杭州地区数百万人用水安全;2011年6月发生在渤海的油气田泄漏事故,造成劣四类海水面积840平方公里,对油田以及周边海域海洋环境以及渤海湾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污染损害;2011年3月11日受日本强震和海啸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4个机组出现事故,放射性物质持续外泄,造成了危害巨大的放射性污染,严重破坏了周围生态环境,导致核电站周围20公里居民撤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严重的国际恐慌。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大量的人员死亡和受伤,以及重大的经济损失等,带来社会的不安定以及恐慌。由于几率很小、发生突然、污染物扩散迅速,后果严重,使环境监测、处理处置非常困难,成为环境监测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1.2 环境应急监测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突然、危害严重、影响长久,如何有效地防范其发生,如何提高事故的应变处理处置能力以及如何做好环境恢复工作等至关重要,而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是指环境监测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对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物浓度、污染的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作出判定的过程。只用做好应急监测工作,才能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快速准确地提供引起事故发生的污染物类别、污染物浓度分布、影响范围以及发展态势等现场动态信息和数据,为事故处置快速、正确决策赢得宝贵时间,为能快速查出污染源、有效地控制污染范围、缩短事故持续时间等提供便利,将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2 我国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现状
(1)应急监测的硬件设施不足。我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应急监测的硬件设施以及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等都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普遍使用检测管,便携式检测仪器不足;定性分析仪器多,而能够对污染物进行定量成分分析的色谱和质谱较少,不能满足多种环境基体不同污染物的应急监测和分析的需要。
(2)应急监测的技术储备不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部分地区对可能导致污染事故的污染源情况“底数不清”,缺乏相应的技术储备与处理处置经验,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能的区域污染源种类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从未出现过的或者法规上没有的污染源;另一方面是人才储备的不足,现阶段我国从事环境应急监测的人员不多,专业人才更少。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并缺乏相应的应急监测的经验,这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质量。
(3)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应急监测属于特种监测,一般的环境保护技术规范已不能满足应急监测的要求。我国尚未建立起应急监测的统一的技术规范,对应急监测也没有统一的技术指导。这样就可能导致对于统一突发性污染事故,不同的人采用不同仪器设备,应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依据不同的规则,最后得到不一样的监测结果,影响监测质量。
(4)缺乏统一布局的应急环境监测网络和完整应急监测体系。目前阶段来说,虽然我国已在部分地区已经建立起相应的环境监测站,但是这离一个统一布局的、覆盖全国各地的应急监测网络还有很大距离。
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对策
3.1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工作,防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首先,要做好日常的准备工作。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具有突然性,这就要求应急监测工作要有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此,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应急监测工作小分队。要明确队员工作职责与任务分配,加强队员技术培训和岗位考核,定期进行应急监测工作的“实战演练”,打造一支“思想觉悟高,专业技术好”的应急监测队伍。其次,要开展所在地污染源的排查,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要对监测范围内的主要污染源以及污染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积极指导相应单位进行改进与技术升级。同时对可能发生的污染事故进行备案,查清隐患的污染类型、污染物种类以及可能的影响范围与时间,并根据这些制定出相应的应急监测的技术预案。
3.2 规范应急监测程序,保证应急监测工作质量
(1)要设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报警值班室,接收报警。要设立专门电话,配备专员值班,24小时接收群众报警。在接到报警后,要了解事故的大体情况,完成事故记录,并立马上报上级领导以及通知应急监测小分队。
(2)尽快进行现场监测采样。一旦确认事故情况,应急监测小组应该立即行动,携带相应的仪器设备,赶赴事故现场进行现场布点取样,并在现场或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得到监测数据。
(3)及时出具事故监测报告。根据得到的监测结果,对事故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发展态势等作出详尽的分析,对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坏以及应对措施等作出合理的预测与建议。
(4)跟踪事故处理进程,指导环境恢复工作。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往往危害巨大,其影响也往往是长期的。因此,监测工作应该跟踪事故处理进程,指导环境的恢复工作。
总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几率很小,发生突然,危害巨大,它严重污染自然环境、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并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的态度,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的日常工作准备,提升环境应急监测能力,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为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恢复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与依据。
参考文献
篇9
b)将受污染的河水全部拦截在事故点下游约7km的坝内,随即调用了21台消防车、运水车等将污水运送至该焦化厂污水处理站和县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部分运至周围洗煤厂、煤矿等企业事故池暂存或喷洒至煤堆;
c)立即组成200余人的专业施工队伍开始施工,将上游清水截流在坝内,并通过2800m管道引至坝下游,以减少河水流量,减缓受污染水体流速。同时要求上游焦化厂停止排水,在上游设置多道清水坝层层截留清水,并采用大功率抽水机将清水提至农田,以减少河水的流量;
d)抢险过程中,为了减少河道的污染,在水体投放活性炭80t余,用于吸附水体中的污染物;
e)当地环保局第一时间责令该焦化公司采取封堵外排口等先期处置措施,并下发通知,要求限产保炉。该焦化公司焦炉结焦时间已延长至50h,焦炭生产负荷已降至45%;
f)共布设21个监测点位对污水流经河道(约7km)浅层水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污水流经的河道浅层水未受到污染。未发生人畜伤亡事故。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情况:监测站共布设14个监测断面对蔺河、沁河水质进行了监测,同时为了了解蔺河过污河道潜层水受污染情况,在7km河道内布设21个监测点位对潜层水进行了监测。
结果表明,过污河道潜层水未受到污染。从15日22时到17日2时,蔺河入沁河前200m断面COD、氨氮、挥发酚浓度稳定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本次事故未对沁河水质造成影响。在本次污染应急事件中环境监测站出动应急监测车7辆,动用监测仪器、设备20余台(套),每2h采集1次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共出具监测数据2000余个,为指挥部科学处置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2012年12月31日山西长治市潞安市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生了一起苯胺泄漏造成浊漳河水体污染的环境突发事故。事故原因是,该公司苯胺罐区一条软管破损,而雨水排水系统阀门处于开启状态,如果企业的管理到位,雨水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泄露的苯胺就会流入事故池,出不了厂区,恰恰就是企业的疏忽导致泄漏的苯胺通过下水道排进浊漳河。2012年12月31日早7时40分,事故发生,省环保厅1月5日才获知消息,中间间隔了5d。
2012年1月6日,长治市政府和天脊煤化工集团才实施了应急预案,在浊漳河河道对水质污染物进行活性炭吸附清理。泄漏事件导致河北邯郸市区从1月5日下午起突发大面积停水事故和居民抢购瓶装水,河南安阳境内红旗渠等部分水体有苯胺、挥发酚等因子检出和超标。根据2012年3月山西通过的《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第三十条规定:较大以上和暂时无法判明等级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报告,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2h内报告省人民政府。山西长治出现苯胺泄漏污染水源迟报,事故在12月31日发生,直到1月5日才得以披露,主要是因为该公司和当地的环保部门对苯胺泄漏污染浊漳河水体的事故严重性认识不够,当地相关主管部门如果把化工企业作为一个重点监管对象,尤其是在安全、环保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企业对自身设备、设施管理到位,完全可以避免外泄的苯胺通过雨水、污水管道流入浊漳河,造成污染。也不会由一般性安全事故发展成环境污染大事故。以上两件突发环境事件如出一辙,但是因为当地政府对污染事故的认识不同、警惕性不同,造成了处置方式的不同。长治市政府在第一时间知道事故后,未按照《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上报省级人民政府;在5d之内,长治政府和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只是将污染的河水拦截在市境之内,结果事态无法控制、污染了的河水已流出市境(同时是省境),当地才急忙上报。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没有认真核查苯胺泄漏量,误报为1t~1.5t,迟报了苯胺泄露导致浊漳河污染事件,误导和延误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此次环境污染事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处置。
造成了应急处置失当,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存在疏漏等问题。企业在日常巡检维护中,没有重视对雨水阀的维护,雨水阀处于开启状态的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置。长治市环保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突发环境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和信息报告规定不到位,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不高,执行力不强。在得知苯胺泄露的事件后,面对大量的监测数据未能及时作出正确判断、不能向领导和上级提出正确建议,在监测数据连续超标的情况下,仍坚持将污染事件暂定为一般环境污染事件。
而临汾市和安泽县的环保部门在2013年10月9日,得知脱硫液泄漏,部分脱硫液排入蔺河的事件后:a)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b)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c)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行动;d)协调对周边地区污染源的监控工作;e)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确定重点防护区域;f)根据现场监测结果,随时调整应急方案;g)每天向上级部门报告环境污染事件的进展情况。通过积极努力,避免了一场大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未对环境造成破坏。
篇10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步伐加快,同时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突发性环境事故一方面包含常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还包括化学品、危险品在生产、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如紫金矿业“7.3”泄露,瓜州儿童铅血事件等。事件一旦发生,将严重危害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和生态平衡。因此,完善环境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管理和监测经验意义重大。
1.当前突发环境污染管理与监测存在的问题
首先,突发环境污染预防体制尚不健全。当前,虽然我国大部分大型化工企业都编制了 《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但广大中小型企业对此尚不明了[1]。部分突发环境事件存在一个由缓慢积累到最终爆发的过程,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如不进行相关环境数据监测,很能可酿成大错。其次,对事故责任单位处罚力度不够,产生违法成本低于事故预防的局面。须知环境突发事件危害强度之大,远远不能用眼前利益来衡量,一旦事故发生,周围群众、生态环境很可能承受巨大的损害,加上公安、消防、环保、安监、医疗等部门的处理,成本无法估量。再有,事故处理尚有草率之处。当前,我国大多数市级、县级行政区划中不具备污染处置设备。一旦发生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处理未必及时,此外,部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中,惯性采取污染物掩埋方式,进而对对下水造成污染。此外,事故瞒报谎报的问题、大型化工厂位置不合理等问题也给突发环境污染的管理与监测带来一定问题。
2.突发环境污染管理与监测的建议
2.1 加快环境管理体制改革
要做好突发环境污染的管理就必须有完善的体制进行配合,当前,地方政府管一手管环保,一手抓经济,往往因经济利益而放松了对环境的保护,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环保部门更好的开展工作,可将其独立出来,像技术监督局一样垂直管理,切实做好环保工作,遏制环境恶化势头。
2.2 加强对环保企业的处罚力度
从法律的角度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理力度,要切实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法规,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因生产而造成的严重污染却要广大人民群众为其负责的不合理现象,要让污染性企业了解到,违法排污将会得到巨额的罚款,严重者要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令其停业,以此来增加企业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明确规定,企业必须定期对员工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环保素质,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2.3 加强对环保部门人员的管理
加强环保部门的人员管理需要从环保队伍建设开始,要不断的吸收高素质、专业型的环保人才,调整队伍建设中的专业知识结构,要坚决将的人员和收受企业贿赂的人员辞退[2]。环保管理部门如果出现工作失误,就可能引发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最终是要追究环保部门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因此必须实施求是的做好环境的监测工作,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2.4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防”
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理,最理想的状态是将事件遏止在摇篮之中。因此,环保应急中心应对管辖区域的环境事故源头进行定期排查,对存在严重风险的单位予以停产治理,直至达标。更新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指标,相关负责人签字生效,新上马项目特别是事危险品、有毒、有害物质生产、使用、贮存、运输等企业,需评估合格后才能运行,从源头上减少环境突发污染事故的发生率。
2.5 加强应急监测设备的研发和普及
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同时,生产企业要加强自身的设备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以此来提高设备对环境的监测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市级和县级环境检测站的投入,并不断的对监测人员开展知识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市级和县级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较大的环境污染事故,可以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作出处理,降低污染的蔓延和危害,并可以收集第一手数据,为处理制定处理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使污染事件得到最快的处理。
3.结语
环境安全重于泰山,环境突发污染的管理和监测意义重大。本文从加快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环保企业的处罚力度、加强对环保部门人员的管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防等角度对环境突发污染的管理和监测展开探讨,从从环保制度、环境执法、人员管理、预防监测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路,希望对我国环境突发事件的管理和监测有所裨益。
篇11
一、环境监测中水污染监测的重要性分析
环境监测工作中水污染监测是其中关键的内容,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现象和问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愈发深入,人们对环保以及资源利用加大了关注和投入力度。针对环境监测中水污染监测工作进行优化探索,能够提高水污染环境监测的质量,由此加强对水污染实际情况的掌握,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和计划,明确水体的正确治理方向。通过落实水污染的监测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获取有关水资源污染的信息,掌握水污染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地控制,避免发生水污染恶化的问题。保证水污染监测和治理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结合真实、可靠、全面的水污染监测数据分析,建立起相应的水污染监测和管理机制,提高对水污染情况的掌控力,为后期环境治理以及保护水资源等各方面的工作提供切实的依据、夯实环境检测和保护的基础工作[1]。
二、环境监测中提高水污染监测质量的途径
(一)强化预先控制
环境监测工作体系中针对水污染环境的监测工作,应致力于提高水污染环境监测的质量与效率,加强对水污染的合理管控。为了提高水污染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首先要在监测前的环节做好相应的准备,强化预先控制工作,监测人员应构建起全面、合理的框架体系,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和运行。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强化人员的责任意识,真正将职责落实到个人,由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工作人员进行水污染的监测工作。结合环境监测的相关标准要求,由具有丰富经验和一定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展开对水污染环境的监测各个事项,要求工作人员能够独立完成水污染环境的监测相关操作,强化预先控制有效性,保证提高对环境的监管力度。落实到实际的水污染环境监测工作中,工作人员应严格检查监测水污染时使用到的设备、仪器等硬件设施,做好对设备设施的定期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仪器和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避免发生监测数据丢失或准确性不足的问题。强化对监测前的预先控制,有利于提高水污染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2]。
(二)建立常规监测体系
对于水污染环境的监测工作,要结合常规监测的工作内容,建立起完善的常规监测工作体系,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体系的正常、稳定运行,提高常规监测工作的综合水平。环境监测部门要选择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人才,进行一系列的常规监测操作活动,包括选择监测仪器设备、使用监测设备设施,以及针对水污染监测仪器和设备的维护管理等,均要专业的水文人员操作完成。对于水环境常规监测中的样品检验和样品储备工作环节,应结合实验室的标准规范要求进行对样品的准确检验,提高对样品的储备质量。水污染环境监测人员应制定详细、规范的工作计划,做好定时段、定期水污染环境监测措施[3]。
(三)优化样品采集
水样品的采集环节对于环境监测中、水污染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与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监测人员在采集水样品时,保证样品采集的良好质量,详细分析采集到的水样品信息数据,加强对水资源污染来源的准确判断,分析水资源污染原因,以此制定可行的水污染管控措施。样品采集工作应保证样品采集的过程准确、及时,结合平行式的管理模式,保障水污染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实施。采集好水污染样品时,加强样品管理,通过编码和归类,保证样品管理的规范性。对于不同地区的水污染情况,使用不同的样品编码,建立起模块化的控制管理体系,保证将水污染的情况能够系统地反映出来,样品采集的质量和样品管理有效性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为后续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后期监测工作的效率,保证后期的水污染环境监测工作各项操作能够顺利展开和实施。结合不同水体特性、选择正确的采样方式,通过单独采样、混合采样等,保证采样设备的干燥、清洁,避免采样过程中有漂浮物干扰,标注好不同的水体数据信息。完成水样采集之后进行实验室检测之前,由于采集地点和实验室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水样保存是重点环节,要结合具体的时间间隔,做好管理措施保证水体的质量不受破坏。采样完成后保护好水体样品,以免在运输过程中破坏样品质量,向实验室输送的时间要采取特定的保存方法,根据水样特性的不同,保证保存方法的准确、科学,以免二次污染水样,避免其他物质影响使水体质量发生变化
[4]。
(四)控制实验室质量
对于水污染环境监测工作,要在实验室质量控制方面加强关注,操作人员要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校准工作,调整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玻璃量器、分析仪器等,准备好化学试剂以及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水,提高样品检测的校准曲线绘制质量。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要根据样品的初次检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再次的确定,利用空白实验的方式,保证样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严格按照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加强对实验流程和步骤的严密控制,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实验室的水污染监测实验的准确性受到不利影响,保证准确的测验数据,提高水污染环境的监测总质量。
(五)分析监测数据
为了提高水污染环境监测的质量,要对监测数据进行合理、准确的分析,加强对细节操作的关注,数据处理作为水污染环境监测的最后环节,直接决定着水污染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工作人员要严格的审查监测到的数据,保证数据真实性、可靠性,以数据为依据制定水污染的治理措施,操作人员对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各细节加强严格管控。例如,若是在水资源的采样过程中,采集到了大量的污染物,针对水样的数据分析则要根据污染物浓度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计量器具,提高测量的精准度,划分出水污染的等级,保证水污染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得准确、可靠。通过分析数据,划分水体质量等级,优化水污染环境监测工作方案,为后续的水污染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5]。
结论: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的环境监测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环保理念的逐渐深入,水污染的监测工作,应致力于提高水污染监测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水污染监测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提高对水体质量的监控有效性,及时处理水污染问题,保证良好的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马慧.论环境监测中如何提高水污染环境监测的质量[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39(01):153-155.
[2]鄢文曦,潘敏.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及问题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1):77-78.
篇12
土壤是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着环境中约90%的污染物。同大气和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物相比,土壤中的污染物更不易迁移,更易集中富集。由于重金属大多对人体有毒害作用,这种毒害作用随着含量的增多而增大;当重金属的浓度在一定范围下时,其毒害作用因在短时间内无法发现而容易被忽略;当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显著发生时,多数是属于无法治愈且不可逆转的。
土壤中的重金属一般是通过食物链进而在人体内富集,当某种重金属的量超过安全阈值时就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研究表明,人体内的有70%镉来源于大米和蔬菜,而大米和蔬菜中积累的镉大部分来源于土壤,少量来源于灌溉水和空气。镉会影响酶的活性,影响人正常的新陈代谢,可引发贫血、高血压、骨痛病等疾病,其危害长达数十年。陕西省华县龙岭村,这是一个有名的“癌症村”。该村的土壤被多种重金属所污染,种植的芹菜中汞、镉、铅、铬、砷等重金属含量极高,其中铅超出国家标准限值83.5倍;生产的面粉中镉的含量超出国家标准限值1.6倍、铅超出国家标准限值2.98倍。富含重金属的粮食使得该村的居民备受癌症、肺心病、脑血管等病痛的折磨。
值得注意的是,土壤中的重金属除了会通过植物吸收进而对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外,还会经由雨水淋滤及地表径流作用转移进入地表水系统,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互作用污染地下水体,进而对饮用水的安全构成威胁;土壤中的重金属还可能会缓慢的、微量的释放到空气中,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及我国的污染现状
工业“三废”排放、采矿和冶炼、家庭燃煤、生活垃圾渗出、汽车尾气排放等是我国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废水、矿坑涌水、垃圾渗滤液等液体成分复杂,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固废堆存地约300万亩,合计超过1.8亿亩。这些受污染的土地大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全国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多达1200万吨、因重金属污染而导致粮食减产高达1000多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农业部环保监测系统曾对全国24省、市320个严重污染区土壤调查发现,大田类农产品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超标占污染土壤和农作物的80%。农业部调查发现:我国污灌区面积约140×104公顷,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染总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占46.7%,中度污染占9.7%,严重污染占8.4%,其中以汞和镉的污染面积最大。全国目前约有1.3×104公顷耕地受到镉的污染,涉及11个省市的25个地区;约有3.2×104公顷的耕地受到汞的污染,涉及15个省市的21个地区。国内蔬菜重金属污染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更为严峻。珠三角地区近40%菜地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重庆蔬菜重金属污染程度为镉>铅>汞,经调查其近郊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汞和镉均出现超标,超标率分别为6.7%和36.7%。广州市蔬菜地铅污染最为普遍,砷污染次之。保定市污灌区土壤中铅、镉、铜和锌的检出超标率分别为50.0%、87.5%、27.5%和100%,蔬菜中镉的检出超标率为89.3% 。
3 环境监测为土壤环境质量的整治提供技术支持
篇13
引言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全球顶尖汽车制造商都进入了中国,大量的工业污染及能源资源消耗使得人们对保护环境、节省能源的意识不断加强,国际组织条约及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涂装技术也随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汽车涂装是汽车制造过程中能耗最高且产生三废最多的环节之一。因此,减少排放、节省能源已成为涂装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涂装工艺中污染源分析
1、涂装工艺
涂装工艺是指汽车涂漆前车表面的处理、漆膜涂盖、烘干等过程。汽车涂漆前处理有预清洗―预脱脂―脱脂―水洗―磷化―二次水洗―二次纯水洗等多道工序,其中在脱脂过程中,经常使用由聚合性碱盐、强酸、强碱、表面活性剂等组成的热碱清洗液,在清洗完毕后,带有这些物质的废水含有很高的污染性和毒性。
2、污染源分析
在整个涂装工艺中,废水的主要来源于脱脂、磷化电泳、喷涂及涂装车间其他工艺等工序中。
(1)脱脂废水
汽车在进行前处理时,使用热碱清洗液清洗车身的油脂物质,白色的汽车在涂装前面还要去除表面的油污、铁屑、灰尘等杂质。常用的清洗液具有高效表面活性的复合型碱性脱脂剂,在进行脱脂工艺时,会连续的排放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清洗液,当脱脂液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进行定期的排放高浓度的废液,废液的主要有油类、磷酸盐、COD、SS等。
(2)磷化废水
汽车前处理的磷化过程中,使用由酸式磷酸盐、强氧化剂、添加剂等组成的磷化液磷化工艺产生的废水组要成分有酸性物质、重金属、磷酸盐等。
(3)电泳废水
电泳废水主要来源于汽车电泳后清洗、超滤产生的废水。电泳的涂料大多是由离子水溶树脂、色浆、有机中和剂组成,在车身清洗后,排放的高浓度超滤液、电泳槽残液及电泳过程中排放的低浓度清洗液是废液的主要来源。废液中含有大量的电泳漆、颜料、有机溶剂。
(4)喷漆废水
汽车喷涂的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树脂,喷漆结束后,用水对空气中的漆雾进行清洗,去除喷房中空气悬浮的漆雾,排放中的废水中含有酯类、酮类等低分子有机溶剂。
(5)其他废水
涂装车间其他废水主要有:热轮清洗废水、反渗透清洗酸碱废水、空调加湿废水、化验
室废水等。
二、新涂装材料的应用
涂装材料的开发应用是各涂料供应商永恒的主题。在不断满足涂层性能和外观要求的前提下,除考虑涂装成本外,涂装材料的开发始终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排放、节省能源为主要发展目标。
1、水性涂料的应用
近年来,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及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汽车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标准。国外VOC排放现状及要求见图1。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汽车单位面积VOC排放的限量,但也对二甲苯等有机溶剂的排放作了规定,我国也会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更为严格的VOC排放标准。
2、高固体分涂料的应用
由于很多早期的汽车涂装生产线都是在水性中涂和面涂产生之前投资建设的,这些设备改为使用水性涂料需要很大的投资。设备改造对生产也会带来影响,并且水性涂料耗能大(与“低碳经济”矛盾)。另外,水性涂料的生产维护也比溶剂型涂料困难,鉴于此,汽车涂料商研发了其他环保型溶剂型涂料如高固体分涂料。高固体分涂料采用低黏度的聚酯、丙烯酸树脂及高固体分氨基树脂制成,在汽车中涂、面涂和修补漆等方面都得到了应用。目前溶剂型中涂、金属闪光色漆、罩光漆的涂装固体分分别达到了65%~70%、45%~50%、50%~60%。高固体分涂料最高的施工固体分可>60%,平均每kg涂料的溶剂挥发量可减少1/3以上。
3、硅烷前处理材料的应用
德国Chemetall等公司在21世纪初先后开发出一种取代磷化和钝化的硅烷表面处理材料,该材料无重金属离子等有毒有害物质,可以在常温下对金属表面进行防腐处理,目前该技术在一般工业领域应用较多。硅烷前处理和磷化处理的差异见表1。
表1硅烷前处理和磷化处理的差异
三、涂装设备的现状及发展
1、喷涂室节能技术
涂装车间喷涂室能耗约占整个涂装车间的40%,因此削减喷涂室的能耗是涂装车间乃至整个汽车制造厂节能减排最重要的环节。为了节省能源,可尽量缩短喷涂室的长度和宽度;可考虑喷涂室空调风循环再利用、空调热泵技术应用、干式喷涂室应用等许多新技术。
(1)采用壁挂式机器人
为了节能,我们通常会想方设法减小喷涂室的送风截面积,以前通常会考虑采用将喷涂机器人外置等技术。自从德国EISENMANN公司开发出壁挂式机器人之后,喷涂室采用壁挂式机器人已成为一种趋势。采用壁挂式机器人可以缩小喷涂室的宽度,最终能够减少喷涂室15%的送风量即减少15%的能耗。表5是常规机器人和壁挂式机器人喷涂室的尺寸对比。
(2)循环使用喷涂室空调风
喷涂室的送排风量都很大,以前这些空调风经喷涂室及水处理系统后都直接排到了大气中。目前,越来越多的涂装车间开始循环再利用喷涂室的空调风,尤其是水性涂料喷涂室的排气经过漆雾净化后,VOC含量较少,因此可以将人工作业区的排气循环利用至机器人喷涂区和流平室等,这样减少了新鲜空气的使用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涂装车间中涂段循环风利用的方式为:将中涂擦净区的排气在漆雾净化后循环利用至中涂机器人喷涂区、中涂检查区及闪干区入口,最终能够减少喷涂室约47%的新风送风量及相应的能耗值,见图2。
图2中涂段循环风再利用示意图
面涂段循环风的利用方式为:将色漆人工喷涂区的排气在漆雾净化后循环利用至色漆及清漆机器人喷涂区,最终能够减少喷涂室约28%的新风送风量及相应的能耗值,见图3。
图3新能源工厂面涂段循环风再利用示意图
(3)采用空调热泵技术
基于热泵技术可以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近年来在汽车涂装领域已开始推广应用。涂装循环风空调为湿式再循环空调器,其功能段大致为过滤、冷却除湿、再加热调温,正适合冷温水同时使用的热泵。采用热泵技术后,该空调器CO2排放量较原来方式可削减66%,见图4。
图4面涂喷涂室空调热泵技术流程图
2、烘干炉余热利用
采用蓄热式热力焚化炉装置(RTO)可以充分利用废弃物的燃烧热,见图6。其原理是将来自烘干炉的废气在760℃以上燃烧,使废气中的VOC转化成CO2和H2O。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流经特制的陶瓷蓄热体,使陶瓷体升温而“蓄热”。此“蓄热”用于预热后续进入的烘干炉的废气。从而节省废气升温的燃料消耗。由RTO装置燃烧后排放的气体温度高达180℃,目前利用这部分热量预加热烘干炉的新鲜空气,更进一步地节省烘干炉的供热燃烧消耗。
图6烘干炉废气余热利用
3、电动泵在调输漆系统中的使用
国内外汽车厂涂料循环系统一般都选用气动泵和液压泵,气动泵和液压泵运行稳定可靠,但存在有气动泵、液压泵噪声大、能耗大、占地面积大(须建相应的空压站、液压站)、涂料压力不稳等诸多弊端。在调输漆系统中使用电动泵势必会成为一种发展方向。电动泵用电量对比见图7。
图7电动泵用电量对比(11条管线)
结束语
虽然很多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都开始在涂装车间得到了应用,但是有些新技术还存在一些质量、使用维护、使用成本等方面的难题需要去解决。同时还有一些可预见的节能减排的技术有待开发。在今后的涂装生产线改扩建、新建项目中,有责任和义务采用涂装技术领域出现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先进材料和设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