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篇1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就是围绕如何将企业国内优势高效地转移到国外,实现其战略目标,让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从企业优势跨国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我们对上述从理论推演中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优势转移起点的因素,如企业优势资源的性质和价值,企业的国际经验等;二是来自优势转移终点的因素,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差异和配套资源等;三是企业海外战略,如企业海外投资战略,投资动机等。企业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就是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方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图1。

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建议

从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看

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如果当地政府对直接投资股权有所限制,则可采用合资新建模式投资。

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以高技术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我国企业以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这些行业时应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但中小民营企业表现日渐突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具有较多国际经验,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应该采用独资新建为宜。而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从优势资源转移终点因素来看

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很大,直接投资中,应采用独资新建方式。东南亚各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文化产差异比较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潜力比较大,对我国企业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和环境支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可采用独资新建的方式。

欧美各国,和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则在直接投资中,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量比较少,一般是为了获得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采取合资并购的方式进入。通过并购,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带动国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采用合资的形式,企业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而且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以充分利用和转移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

从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看

为了获得全球资源,实行全球一体化战略,则直接投资应该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如果是为了实现当地化战略,则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如果企业投资的战略是为了获得全球的资源,则倾向于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获得全球的协调和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全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对于海外投资战略是为了寻求当地化战略,以快速有效地对当地需求变化等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则企业应该给当地企业充分的经营自,发展他们和当地供应商、顾客、政府等的关系网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以获得海外资源为动机,应选用合资并购方式;以获得海外市场为动机,在趋于饱和的市场,应该选用合资并购,在成长潜力大的市场,应选用独资新建。如果是为了获得海外资源,则可采用合资并购。资源类型企业往往投资巨大,投资开发周期长,投资风险比较大,而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有限,所以不宜采用独资模式,合资可以使得企业和合资伙伴共担风险,从长期的互利关系中得到稳定的资源供给。如果企业投资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海外市场,在那些潜力比较大的市场,采用新建模式;在需求趋于饱和的市场,则应采取并购的方式。

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本文从优势资源有效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的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一种观察的新角度,以后还可进一步拓展,比如可以应用这一框架对某一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进行具体的研究,另外,对投资方式选择的三大影响因素还可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篇2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就是围绕如何将企业国内优势高效地转移到国外,实现其战略目标,让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从企业优势跨国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我们对上述从理论推演中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优势转移起点的因素,如企业优势资源的性质和价值,企业的国际经验等;二是来自优势转移终点的因素,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差异和配套资源等;三是企业海外战略,如企业海外投资战略,投资动机等。企业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就是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方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图1。

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建议

从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看

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如果当地政府对直接投资股权有所限制,则可采用合资新建模式投资。

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以高技术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我国企业以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这些行业时应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但中小民营企业表现日渐突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具有较多国际经验,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应该采用独资新建为宜。而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从优势资源转移终点因素来看版权所有

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很大,直接投资中,应采用独资新建方式。东南亚各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文化产差异比较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潜力比较大,对我国企业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和环境支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可采用独资新建的方式。

欧美各国,和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则在直接投资中,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量比较少,一般是为了获得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采取合资并购的方式进入。通过并购,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带动国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采用合资的形式,企业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而且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以充分利用和转移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

从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看

篇3

对于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实证研究方面,许多学者以折衷分析为基础,通过对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拓展和深入,从实证检验角度来研究影响跨国企业选择方式的产业特有性因素、国家特有性因素和企业特有性因素(包括企业战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折衷理论。

Caves(1982)发现,只有某些行业的企业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小企业处于成本的考虑,不能进行队伍外直接投资。Errunza和Swnbet(1981)检验了FDI理论的一个观点,即由于市场(产品、要素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跨国投资企业将借此获得相应的垄断租金,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结果显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其市场价值呈系统的正相关关系。Kim和Lyn(1986,1987)的研究,则进一步证实了市场不完全性使得拥有垄断优势(尤其是无形资产优势,如研发、产品差异化等)的企业,通过跨国投资获得了超额利润。Doukas和Travlos(1988)通过研究美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外国市场的股价效应,说明跨国公司利用市场不完全提高了市场价值。

三、模型分析

模型的数据来自于万方数据库,数据库共收集了两万余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料,且数据每年更新,数据可信度较高。最后确定了192家企业,其中独资企业71家,合资企业121家。

影响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方式的因素非常多,模型只是选取其中的部分指标量化,主要原因在于许多的数据无法获得。根据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相关数据,模型选取11个变量,因变量Y和自变量X。

1、模型形式

由于本文中外商面临的是建立独资或合资两种选择,因变量取值为0和1,所以将采用二元选择模型。假设一个与x与关的指标变量y,用y是否超过一个临界值决定y取1和0(如通常取0作临界值,y>0则y取1,否则取0),在这里Y就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方式选择,采取独资取值1,合资取值0;即建立:Y=Xβ+μ,(Y=0,1)。

2、理论假设

(1)区位因素

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建设、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而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相对比较低,投资的环境也不完善。根据中国各省市的经济特征,将中国划分为以下三个地区。

地区一: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这四个城市具有相似的特点: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金融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差别不大(X1:企业地处4个直辖市的取值为1,否则为0)。

地区二:包括五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和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威海、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防城港,这19个地区在中国范围内的开放程度最高,拥有相对自由的投资环境(X2:沿海开放城市还应包括上海和天津,但在地区一中已有这两个城市,所以这里就不包括在其中。企业地处5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取值为1,否则为0)。

地区三:包括除上述地区外的所有内地省市,这些省市享受的特别经济政策较少,经济相对不发达,当地政府经济的干预相对较多,对外商投资者来说,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现和不确定性(X3:除上述地区以外的取值为1,否则为0)。

因此,预测在不同的地区,跨国公司会选择不同的进入模式。

(2)来源地因素

来自不同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外国投资者,将选择不同的FDI进入模式,这与外国投资者母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和社会文化特征等因素有关,也和母国企业的总体特征有关。与东道国文化越接近,外国投资者就越容易了解东道国的文化环境,而东道国也越容易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拥有较多的专有性资源。

因此在衡量外商母国和我国文化的相容性时,考虑到港澳台与内地同属于华语圈,差异最小(X4:港澳台地区取值1,其余国家和地区取值0);其余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大都受到儒家文化影响,也有一定的文化相似性(X5: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取值1,其他国家地区取值0);其余的国家和地区与我国文化差异较大(X6:除上述国家和地区以外的取值1,否则为0)。所以将来源地分为三类,并预期不同的来源地跨国公司会选择不同的进入模式。

(3)企业因素

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因素有很多,在这里选取可以量化的若干变量,这些变量与企业的规模,投入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预测它们与企业的选择也是有一定的联系。X7:经营年限;X8:职工人数;X9:注册资本;X10:年营业额。

3、实证

建立logit模型,Y为因变量,X1,X2,X3,X4,X5,X6,X7,X8,X9,X10,为自变量,采用EVIEWS软件分析,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发现X1,X4,X5,X6,X8,X10的Z检验值的相伴概率P大于10%,也就是他们的Z统计量在10%水平上不显著,对所有自变量作简单相关性检验,发现X1和X2、X3以及X4、X5、X6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舍弃X1、X4、X5、X8、X10再次建立相关自变量的LOGIT模型,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各变量的Z检验值的相伴概率P都小于10%,说明它们的Z统计量在10%水平上显著,特别是X2、X3、X6、X7在1%的水平上显著。

根据结果显示出在Y=0的观察值中,当前模型有98个值分组正确,而零模型全部正确。可以看出,虽然这时零模型分组正确个数比当前模型多,但如果加上Y=1的观察值的分组情况,还是当前模型更优(199>167)。比对恰当比例62.97%,说明预测效果还可以。总效果百分比为21.48%,说明当前模型有比零模型更优的预测效果。可以看出,在167个Y=0的个体中,Y=0的期望观察值数有94.58个,149个Y=1的个体预测期望值是77.52,比起零模型,它提高了4.30个百分比,提高率为8.63%。因此比较而言,logit模型显然更合适。

将数据按照软件自定义的方式分成10组,对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HOSMER-LEMESHOW统计量和ANDREWS统计量分别是8.8895和10.8805,他们的X2检验相伴概率P值比较大,分别是0.3517和0.3669,表面不能拒绝零假设,应认为模型拟合程度是高的。

4、结论

(1)区位因素

在进入模式选择回归模型中,X1的系数是负数,并且没有通过显著程度检验,这说明投资企业在考虑区位因素时,对被投资企业是否是直辖市,并不十分的介意。X2和X3的系数是显著的,这说明相比较而言投资企业更关注的是被投资地点。X2和X3的系数是正,这表明在中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跨国公司倾向选择独资企业。在中国的不同地区,进入模式的选择倾向是存在的。他们在选择地区的时候可能更为关注的是其开放程度,以及所处的地区是否交通及配套的设施健全。由于实证研究将区位作为虚拟变量来代替,这就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具体的区位因素,而未能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在不同的区位,FDI进入模式选择会产生不同。

(2)来源地因素

篇4

一、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

(一)行业规模

行业规模是指排名规模与品牌规模,其在中国汽车行业中,影响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效果。例举排名和品牌的实际影响,如:(1)我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属于跨国公司的范畴,行业的排名状态,直接影响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效果,如果选择投资行业,必须要明确该行业在区域中的排名位置,从排名规模的角度上,考察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具有可行性的特征;(2)品牌排名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影响,表明了汽车品牌在投资方面的影响性,明确汽车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忠诚度等因素,可以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选择可靠的品牌,进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二)财务绩效

中国汽车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财政绩效,是评价汽车行业海外经营的一项指标,直接的反馈出对外直接投资的效果。我国汽车行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规模非常大,如果能够获取可观的财务绩效,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可行、可取。在财政绩效上,必须合理的分析财务绩效,以此来评估对外直接投资的效果,可以选择2010~2016年为数据统计的期间,专门统计对外投资的总额、固定资产净值、工业总产值、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等参数,研究财政绩效的影响,以便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有效性。

(三)营业额度

营业额度是影响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因素,也是考察企业规模的指标。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自2011年之前呈现出上涨的态势,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获得了良好的营业额,同时也反应了我国汽车规模在逐渐的扩大。例举2007~2010年,《财富》杂志中,世界500强,中国入选的汽车行业,其在营业中的数据额,做为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中的分析对象,如下表1。

(四)盈利水平

盈利水平与营业额度相同,均是反馈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效果的因素,而且盈利水平也是影响投资的重要指标。中国汽车行业,考虑到盈利水平对直接对外投资效果的影响,将其做为考察经济效益的指标,同样以财富杂志中的数据为例,列出下表2,明确对外直接投资在2007~2010年阶段中,盈利水平造成的影响。实际,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盈利水平表现出上涨的区域,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促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力。

二、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未来发展

(一)投资规模扩大化

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未来发展中,投资规模朝向扩大化的方向进行,我国应该抓住汽车行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机遇,扩大投资的规模,将资金注入到具有可盈利条件的海外国家,适当的更改对外投资的管理方式,充分运用中国的投资政策,支持汽车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增强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Y的效益。

(二)投资方式多样化

中国汽车行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上,推行多样化的理念。目前,汽车行业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非常活跃,应该注重两类产业的建设,促使其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体现出投资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借鉴投资、并购、海外研究所等投资路径,提倡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三)投资格局多元化

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格局的多元化,能够提高企业行业在海外市场中的竞争力,打开海外市场的大门。我国提倡对外投资格局的多元化,将产业投放在发达与发展中过大,保障中国汽车对外直接投资的格局,能够渗透到全面领域内,最大化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效益和水平。

三、结束语

中国汽车行业想要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站稳,应该明确自身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国汽车企业的未来发展,既可以保障中国汽车行业直接对外投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又能最大程度的获取经济利润,表明了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汽车行业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胡彦涛.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调整[D].厦门大学,2009

篇5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篇6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篇7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篇8

一、人民币汇率走势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人民币汇率走势。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基本呈现出“大涨小跌“缓慢盘升的特点。2005年人民币汇率保持小幅升值;2006―2007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汇率波动幅度增大;2008年以来更是一路“破关”,4月10日迈入“六时代”;2009―2010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6.8368~6.8201区间内小幅度的波动;直至2011年4月1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301元,创汇改以来最高,这一价格与汇改前的8.2765相比,累计升值达到了21.1%。此外,中国目前居高不下的外汇储备水平与紧缩的货币政策手段,会使得人民币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升值的态势。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迅速提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呈加速增长。据统计,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65.3亿美元,从存量上看,截至2008年底,中国随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了1万家,对外直接投资额累积达1 179.1亿美元。2002―2008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43%。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加速增长,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1)从投资规模来看(如表1所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都在不断增长,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吸收FDI第一大国;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相对偏小,2007年之前每年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的比例一直小于0.3,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93),与中国整体经济实力以及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严重不相符。(2)从投资地区来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几种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这种过分集中的地区分布,不但不利于分散风险,而且会造成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自相竞争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果。(3)从投资行业来看,中国的对外投资结构过于低级化,第一、第二产业在中国FDI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80%。这种低级化的投资结构会对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产生不利的影响。(4)从投资方式来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比较单一,超过七成的对外投资企业属于投资新建企业,且经营形式以合资和跨国并购为主。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1.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影响。传统理论认为,本国货币升值有利于本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意味着外国货币对本国货币贬值了,即以本币衡量的外国资产价格、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以及名义工资降低了,本国对外直接投资所需要的投资成本减少;另一方面,汇率的小幅稳步提升必定会提高本国经济和货币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为本国对外投资企业提供更好的对外投资条件。

为了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我们利用1999―2009年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年度数据,建立了一元线性回归基本模型:LnFDI=β0+β1LnE+μ。其中,FDI为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净额;E为直接标价法表示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并利用Eviews6.0软件对上述两个变量的平稳性和协整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变量都是二阶单整,且变量LNFDI和LNE有协整关系,其协整回归方程如下:

LNFDI=118.9764-17.19524LNE

(4.9871)(-4.8101)

长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人民币的汇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即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会带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17.19524个百分点。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两个P值分别是0.2972和0.0246,说明变量LNE是LNFDI的格兰杰原因,但LNFDI不是LNE的格兰杰原因,即人民币汇率变化是引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表2

2.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是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明显增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主要力量是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由于人民币升值带来了新机遇,许多创新型企业踏入这个新领域,例如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等,中国的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和合理化。

3.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影响。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众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投资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趋于多样化和创新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主要有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跨国并购、参股控股等投资方式。

4.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影响。要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调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而人民币升值恰好给中国出口型投资企业提供了这个契机。行业中的优势企业由于人民币的升值更占优势。

三、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1.投资主体策略。一方面要积极培养中小投资主体:中小型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具有更强的产权、营销、成本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在产权方面,国有企业由于委托等因素往往会造成化公为私、私吞投资款项等现象的发生,而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投资者就是经营者并且企业内部管理层较少,化公为私等现象发生的几率较低,另外投资者会首先考虑自身利益谨慎投资;在营销方面,对于长期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来说,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于东道国的市场更为敏感,能更快的适应和挖掘东道国的市场;在成本方面,相比大型的国有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无疑是无论在人力、技术还是生产方面的成本都占有很大的比较优势。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了盈利会从利益最大化角度配置人员,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人才,达到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缺乏高技能、高创新能力、高素质的管理、科技、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外,对外投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投资分析制度、财务预算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对外投资企业应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优化企业内部经营环境,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

2.投资区位选择策略。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企业的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更要灵活多变。首先,可以针对性的加大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因为发达国家具有技术以及管理上的优势,且市场潜力较大,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收益率相比较高。并且发达国家拥有一些难以通过外部市场交易获得的高端技术,中国可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研究机构学习这些高端技术。其次,可以选择性的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相比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进入障碍较少,资源性较强,并且其投资空间及投资潜力较大,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对于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型投资可以极大缓解中国的资源紧缺状况。

3.投资方式结构策略。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适当转变经营方式,灵活应对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最直接影响到的是价格,所以一些企业如果能够采取措施控制其商品的价格,这会大大减少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影响。一些纯粹的出口企业,可以转变经营方式,转型为供应商,直接在国外创立自己的品牌、自己的营销网络以及自己的服务体系,更为直接的接触其商品的购买者,也可对购买者进行调研,掌握其偏好的变化,进而建立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逐步使自己的产品同其他同类产品差别化,从而可以部分的控制其产品价格,减少汇率波动产生的影响,也可以赚取超额利润。

4.政府宏观扶持策略。政府的扶持会使一些融资困难、信息缺乏以及投资风险过大的中小型投资企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下,政府的扶持无疑是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强有力的催化剂;而且在这种背景下鼓励中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解决流动性过剩,平衡国内外经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1)简化省批程序。政府可以适当放宽审批政策,简化审批程序,使各种类型的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竞争。(2)给予投资者鼓励优惠政策,加快生产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于某些利用国内生产设备和生产资源出口到国外进行投资建厂的,政府可以适当缩减出口税收;对于某些投资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投资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贷款;对于一些在国外投资并开发出国内缺乏的技术产品或资源材料的企业,在中国进口时也可给予减少税收以及外汇补偿的优惠。(3)加大对中国对外投资的法律支持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4)积极参加同各种地区性的经济合作,通过签订互利互惠的双边或多边协议,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参与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的投资项目,改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篇9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篇10

事实上,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超过100亿美元。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当年流量的一半,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的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在直接投资中占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四成,在开曼群岛、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超过亚洲地区跃居第一,地方的投资流量较上年增长一倍多。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继续放大,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从存量的构成上来看,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最大。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投资存量的一半。

此外,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特点突出,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从境外企业的分布情况看,亚洲、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5%。从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4.7%,批发和零售业占1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建筑业占7.6%。

二、员工的海外培训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占全球总额的比例依然很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实际上,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国际化人才的缺乏。由于缺乏具有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我国企业很难有效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已经实施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很多以失败告终。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员工的海外培训是解决国际化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能缓解我国国际化人才缺乏的局面,并能进一步加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使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崛起。

中国企业应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利用国际市场培养人才,员工接受海外培训是实施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在培养员工方面的很多理念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例如,IBM公司多次成为《财富》杂志“全球培训百强”冠军。IBM公司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约占年营业额的1-2%,每名IBM的员工每年至少会有15-20天的培训时间。再如,微软公司的员工几乎每人每年都有机会到国外接受培训。技术人才借此跟踪最新技术进展,营销人员借此了解技术新概念,学习新的营销方式、理论和策略等,行政人员则可以借此了解到总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这种培训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个月。微软、IBM公司每年也都会把优秀的中国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跨国公司之中,类似微软和IBM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会尽可能给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真正地重视员工、理解员工才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和竞争力的真正源泉。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中国企业首先要意识到为什么员工接受海外培训能促进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培训员工有哪些主要方式?海外培训员工有没有风险?

(一)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海外市场,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做好准备。国际化人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桥梁,中国企业需要借助他们了解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了解企业所进入或将要进入的“生态环境”。例如,鞋业制造商派遣员工海外培训就能清楚地告诉本土企业:这个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喜欢什么式样的鞋?喜欢和忌讳的颜色是什么?平均的温度和湿度适合穿什么鞋?当地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服饰中,鞋子精美与高贵的标准是什么?实用耐用的鞋是什么式样等。了解海外市场是中国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第一步。

2.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先锋部队。中国企业在进入海外后,要建立熟悉当地人脉关系的机构,通过当地的渠道熟悉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熟悉商业获准资格的管理渠道等。在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投资区域,中国企业越早培育成熟的海外机构人员,越有利于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占据有利地形。海外培训员工是学习取经、为我所用的最佳方法。海外培训员工可以使员工从了解中寻找差距,从学习中快速提高,这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来说至关重要。作为先锋部队,派遣到海外培训的员工将为中国企业投资主力军的到来铺平道路。

3.抢占战略性优势。让员工在海外竞争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对于中国企业最终在国外市场获得战略性优势地位至关重要。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前,中国企业应该与海外的潜在市场建立信息与物流的“联络站”。巩固和发展这些根据地的员工,让他们具备战略性管理和市场研究的综合能力,这对中国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经济全球化不断催生产业链的子集在世界各地繁衍、复制与发展。如果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那中国企业只能被动地在国内等待跨国公司侵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夺走自己原有的市场。通过海外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抢占海外市场战略性优势地位作好准备。

4.提高员工国际化的素质。海外培训员工,对于员工本身来说,无疑是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及开阔眼界的最佳途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高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对人才的定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稳固扎实,而更注重其社会能力、全局观、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以及全球化的价值观。中国企业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和市场定位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更多的能够与世界接轨的员工与之相匹配。把员工送到海外培训不仅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整个中国人才素质必要的一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员工是企业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员工的素质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当海外员工亲身实践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时,他们的切身体会将对传统观念进行比较彻底的“思想变革”。当海外员工体验到ISO系列标准在周围的社会环境中普遍应用,并且从企业管理的流程和具体项目管理流程中体会到高效率、高质量管理的魅力所在时,他们会自动改正在国内企业养成的惰性或无质量控制与能源节约意识的行为,使自身的国际化素质大为提升。

5.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大量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没有海外市场的亲身磨练,就难以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海外培训员工是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人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把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实际上是让员工学会看世界的新视角,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冲击中,使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为灵活、认识更为超前。接受海外培训后的员工必然对市场定位和产品的把握有了全新的认识,眼界放宽了很多。他们思考问题会从全球出发,而绝不是仅局限于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地区,而这正是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不可或缺的。

(二)海外培训员工的主要方式

海外培训员工一般有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1.短期培训。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时间比较短,成本相对较低,但缺点在于缺乏长时间在国外环境下具体工作的经验,培训比较理论化。

2.实践培训。将具备潜力的员工派遣到国外工作,通过实践锻炼能力。这种方式针对的人群较少,必须是符合特定标准、具备在外工作能力的员工才能采用这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的成本比较高,人员流失的风险比较大。但是从提高员工国际化水平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效果要远高于第一种方式。

3.合作培训。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合作,中外双方共同制定培训方案、教材和课程等,共同参与培训。

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员工海外培训都是采用上述三种方式,如日本、新加坡等,它们要么把员工送到国外合作伙伴企业进行短期或实践培训,要么就是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共同制定课程,对员工进行合作培训。

篇11

Key words: Japan;China;FDI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11-03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随之加快,但是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规模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对未来进行大规模的全球战略布局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既是经济强国,又是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发展与壮大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曾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动机、产业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情况与8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有相似之处。由此,本文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归纳和提炼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以期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良性发展提出管窥之见。

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历程回顾

随着日本经济的阶段性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规模、动机、行业和区域选择以及投资载体都发生了阶段性地演化。综合其发展过程,可以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大致划分为起步、发展、扩张、调整四个阶段。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由获取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指向,升级为开拓和巩固海外市场、建立国际性生产流通网络和获取专利与信息;投资主体由中小企业为主到大型跨国集团与中小企业结合、互补;投资方式由“绿地投资”到独资、合资、合作、并购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展;投资的行业和区域则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投资东道国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比较优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2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2.1 以“边际产业扩张论”为理论基础 日本和欧美国家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西方国际投资理论普遍认为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是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必须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结合日本国情,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边际产业扩张论”,其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母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他认为比较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并指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一是充分利用了国际分工,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益,从而把劣势变成了优势;二是在国内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使本国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边际产业扩张论”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能够解释一定时期内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特点,但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局限。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日本出现了与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趋同的趋势。

2.2 投资动机不断调整 日本的资源禀赋、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欧美国家的差别。欧美跨国企业在资本和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之所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一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占领东道国市场,二是由于技术等资产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通过销售获得全部收益,而直接投资可以保证企业对国外经营及技术运用的控制,因而获得所有权带来的最大优势[1]。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初的动机则是获取资源、降低成本。

战后至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经历了以保障国内原燃料资源供应为目的的资源型投资、利用东道国廉价劳动力为目的的成本型投资,发展到目前以开拓与巩固海外市场、建立国际性生产流通网络、获取专利与信息为目的的综合型投资。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在行业间在与区域间存在规律性的差异。在行业间差异表现为,农林水产业为资源型,建筑业、商业与服务业为市场型,制造业则为复合(市场+生产+成本)型。在地域间的差异表现为,对北美和欧洲直接投资动机主要在于市场、技术、信息以及规避贸易摩擦;对于亚洲这样的发展中地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已经明显表现出了从追求低劳动力成本的成本型向追求开拓东道国的市场、建立国际性生产与流通网络这样的市场主导的复合型(市场+生产)转换。

2.3 投资载体灵活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投资主体,以合资为主要投资方式,8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现了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并购逐渐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用边际扩张理论来解释,就是中小企业竞争力较弱,更容易成为“边际部门”,为了获利不得不向海外转移;同时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更符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构和水平,容易被东道国所接受。由于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有限,也为了规避风险,因此投资多采用合资的方式进行。

而欧美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是由大型跨国公司完成的。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来解释就是,大型跨国公司规模大、实力强,拥有更多的垄断资源,即所有权优势;同时,大型跨国公司把所有权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强,因此大型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由于欧美大型跨国公司投资是以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为基础的,为了维持垄断优势、防止泄密,其必然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

2.4 投资行业与地域指向明确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日本以非制造业为重心。1971-2011年,日本对非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大部分超过历年总投资的50%,1986年达到最高值,超过总投资金额的82%;在三次产业间的投资,呈现出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结构,但2005年以后的投资又将投资重点回归到二产,跟世界金融市场形势不稳定有关;具体的行业选择,对金融保险业的累计投资额最大。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选择上,日本以发达地区为重点。70年代初期以前,日本对外直接在地域分布上波动较大,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发达地区的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1990年比重最高,超过总投资额的80%,之后对发达地区的投资比重在波动中缓慢下降;具体而言,对北美洲的累计投资金额最高。

2.5 受汇率影响巨大 虽然货币汇率的变动对不同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整体上看日元汇率的变动的确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汇率与对外直接投资变化关系图(图2)中可以看出,1971-1973②年和1985-1988年两个阶段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后几年内迅速增加。周展、陈作章(2009)通过实证模型验证了1971-2007年间日元汇率的波动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日元升值对劳动成本指向性投资影响最大,市场指向性投资次之,对资源指向性投资也有一定影响,对污染产业移转性投资很微弱[2]。

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历程对中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与日本80年代十分相似,主要体现在:

第一,两国在对外贸易中都面临日益尖锐的贸易摩擦;第二,两国货币都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但是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日本同期加以比较后发现,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上看我国投资规模低于日本同期水平[3]。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外投资规模有限,成长空间巨大。由此,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投资动机、投资行业和地域选择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给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带来了一些启发。

3.1 政府引导至关重要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经验表明,海外投资初期要获得成功往往与政府完善的促进体系密不可分[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海外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对全球经济动向把握不足,视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政府有必要对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在投资动机、行业与地域选择方面进行科学的、具有预判性的引导,避免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提升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2 行业与地域需要科学选择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的技术与资本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在行业与地域选择上,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认清目前哪些是我国的“边际产业”,这些“边际产业”对哪些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在对东道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对不同的行业和地区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最终实现科学、高效投资。

3.3 对外直接投资以科技领先作为动力来源 当前世界经济竞争的本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进步使日本不断产生新的“边际产业”,获得比较优势,由此可见,科技领先对日本企业向海外的扩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状况是,生产世界级的产品,却少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世界级的品牌,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难以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未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急需技术领先作为助力。

3.4 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关系密切。战后日本的经历了三次产业升级,每一次产业结构的蜕变都是伴随着阶段性的产业外移,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借鉴日本经验,我们可以将对外直接投资当作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契机,向海外转移边际产业的同时不断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循环提升。

注释:

①The 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积极致力于促进日本与海外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加强企业之间的商务合作为目的的工作,其中尤其以加强东亚地区的商务合作为重点.

②日本银行日元兑美元汇率数据中无法查到1971、1972年汇率.

参考文献:

[1]马海.日本与欧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之比较[J].日本问题研究,2004(1):9-11.

篇12

Mundell(1957)利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要素的标准国家贸易模型,提出了“替代关系理论”,即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该理论的前提假设是:(1)只存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2)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一国是劳动密集型国家,另一国是资本密集型国家;(3)两种产品中一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种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4)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只依赖于生产中投入的两种要素的配置比率;(5)不变的规模报酬,即产品产量的变动比率和要素投入量的变动比率一致。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之上,Mundell认为,当两国仅存在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他们必然会展开贸易,并且这样的贸易会使得世界各国的要素价格实现均等化。可是,现实世界很难达到前述的严苛的前提假设。而且现实中各国存在贸易壁垒,所以现实情况下,贸易障碍会导致资本的流动,产生对外直接投资;反过来,资本流动障碍也会产生贸易。所以Mundell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Vernon(1966)在对美国式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解释时,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将产品生产分为三个阶段:(1)新产品阶段,产品刚刚被发明和生产出来,属于技术密集型,跨国公司拥有垄断优势,因此该阶段由母国生产并以高价格出口到国外市场;(2)成熟阶段,国外市场需求旺盛,技术逐渐稳定,出现模仿品和替代品生产的竞争对手,该阶段跨国公司会选择到需求量大的国外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和生产,出口减少,意味着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有替代作用;(3)高度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技术已经高度标准化,产品由技术密集型转变为劳动密集型,该阶段跨国公司会选择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进行生产,并以此来满足全世界的需求,原来发明创造的母国会完全成为该种产品的进口国。产品周期理论动态的描述了跨国公司的发展阶段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如何一步一步的替代了原有的对外贸易。

二、互补关系理论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小岛清在其代表性著作《对外贸易论》中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的理论,指出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该理论强调国际分工的重要性,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统一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指出国际直接投资并非简单的资金流动,是包括了资本、技术、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本的总体转移。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母国的边际产业依次开始,即从在母国已经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在东道国具有显著或者潜在的相对优势的产业开始转移。小岛清认为,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将母国比较劣势产业输出,扩大了比较优势的幅度,从而增加了贸易量并促进母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就业,增进社会福利,加速技术创新与扩散。

20世纪80年代,Markuson和Svensson也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是互补的关系。当贸易障碍产生对外直接投资时,资源一般是流入进口替代部门。如果资本的流动不是由贸易障碍引起,而且主要流入出口部门,则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就表现为互补关系。这种情况下,资本的流动会带来进一步的国际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从而对外贸易大规模增加。

三、不确定关系理论

Patrie(1994)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是不确定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将其分为三类:(1)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种投资是跨国企业为逃避东道国严苛的贸易保护壁垒,迅速占有东道国市场,而对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和当地销售。(2)生产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种投资是跨国企业受到东道国廉价资源的吸引,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对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产品可能在当地销售也可能出口到别的国家。(3)贸易促进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种投资是跨国企业为了更好的配合自身的出口贸易,为企业的出口提供必要的服务而进行的直接投资。这三种源于不同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是相互替代的,而生产导向型和贸易促进型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是互补关系。

Head和Rise(2001)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直接是替代还是互补的关系,与投资是垂直方式还是水平方式有关。他们利用数据分析了日本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总体上是互补的。但是,他们还发现,以垂直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是互补的;以水平方式进行投资的企业,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是替代的。

四、启示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不完全是替代或者互补,更多的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自从我国加入WTO,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越来越频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以生产为导向,积极寻求外国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以此实现对外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篇13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038-04

自2000年中国正式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2003年~2008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流量几乎保持了每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2010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688.1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首超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从对外直接投资所在行业分布来看,中国资源类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井喷态势。据统计,2009年中国海外并购中来自资源类行业的交易金额超过了9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全部交易金额比重的七成以上。为什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资源类行业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中国3/4的对外直接投资由资源类企业完成

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是新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解释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安特拉斯(Antr6s)(2003)将刻画企业边界的契约理论与国际贸易新理论相结合,揭示了企业在资本和技术上的异质性是如何影响其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模式的,即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了对外直接投资,而有些企业则选择外包。根据安特拉斯(Antr6s)(2003,2005)的理论模型,当最终产品生产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大于某一临界值时,该企业将会选择直接投资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反之,更倾向于选择外包的组织形式。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行业选择与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存在密切关系。

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对其选择何种方式来组织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将择优选取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按行业分组的规模以上企业数据为样本,重点考察中国39个细分行业中434364个企业的资本密集度情况。依据计算出的资本密集度结果,我们大致可以将39个行业划分为三个层次(如表1所示)。第一个层次为资本密集度在80以上的行业,这类行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高,更适于通过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来安排组织结构,因而此类行业可能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行业;第二个层次为资本密集度在40~80之间的行业,随着这类行业资本密集度水平的逐渐提高,其生产模式可能从外包向对外直接投资转化;第三个层次为资本密集度小于40的行业,这类行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低,而更适宜采取外包方式来组织全球生产。

依据企业内生边界理论,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企业能够从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因而可以理解为资本密集度越高的企业越应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在表1中,居于第一个层次内行业的资本密集度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而这些行业中的绝大多数都与石油、天然气、金属和水等资源的生产相关,因而根据企业内生边界理论可推断,资源类行业应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这与事实完全相符,近年来中国“走出去”企业的行业分布表现出了显著的集聚态势,大批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现象十分突出。

来自国内外的统计数据证实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类行业。据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0年,中国能源和电力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022亿美元,占五年内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47.3%;金属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608亿美元,所占比重为28.2%。可见,约3/4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资源类企业所完成,此类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

来自国内的统计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以资源类行业的代表性产业——采矿业为例,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201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100亿美元的六大行业中,除资产管理类和金融类投资之外,采矿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从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上看,近十年来采矿业保持了17.2%的平均对外投资比重。2009年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133.4亿美元,接近2003年的10倍,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23.6%。可见,资本密集度较高的资源类行业更易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行业。

二、中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特点

资源类行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导行业,资源类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投资主体、投资方式、投资目标和投资风险四个方面,具体特点如下:

(一)大型国企占据主导地位

资源类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一直以来大型国有企业始终在这类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资源类国有企业因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能够更好地降低投资风险,从而实现海外扩张。根据投中集团(China Venture)(2011)统计显示,在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1亿美元以上的21个案例中,有19个均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实施,国有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比例超过90%。在这些投资海外的国有企业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央企主导了多项海外大型投资项目,是国内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资金实力雄厚且经营业绩良好的民营企业也逐步加入到对海外资源的投资中来,但资源类行业的独特属性使国有企业稳居核心地位。

(二)投资方式以跨国并购为主

近年来,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手段,并购案件的数量和涉及金额呈快速上升趋势。2010年,中国企业完成的跨国并购55件,环比增长7.8%,披露金额294.19亿美元,环比上升2.91%,其中资源行业占比较大,披露交易金额居各行业之首。中国资源类企业主要选择跨国并购为主的海外投资方式,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跨国并购可以使企业在较短的周期内实现收益,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跨国并购可以使中国资源类企业利用国外企业在资源掌控方面的优势,快速进入海外资源市场,通过打入产业链上游来降低原料供应成本,并保证原料稳定供应。如,2009年中石化以72.4亿美元收购了瑞士的阿达克斯(Addax)石油公司,这项收购使中石化获得了阿达克斯(Addax)公司在尼日利亚、加蓬和伊拉克部分地区的油气开发权,增加了中石化的油气储备,并顺利完成了企业的资源结构优化。

(三)寻求优质海外资源成为主要目标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需求日益扩大使中国资源类企业迫切需要寻求优质的海外资源,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使国外一部分资源类企业面临生存困境。于是,中国资源类企业加大了对海外资源市场的投资规模。2010年,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中有7项来自资源行业,资源行业以230.71亿美元的海外并购交易完成金额占据该年度海外并购案例总量的79%。而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和许多西半球国家成为中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市场,占中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总数的70%左右。如,中石油联合皇家壳牌以31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煤层全体生产商及液化天然气勘探公司(Arrow En-ergy)的全部股权,五矿集团以13.86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矿业公司(OZ Minerals)的部分资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向委内瑞拉投资400亿美元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合作。

(四)高投资风险与高投资收益并存

中国资源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交易金额往往很高,基于1994~2009年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其中近七成企业属于资源类企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为投资者带来了正的财富效应。但是,海外资源类投资在给国内企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这类高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所蕴含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在技术条件、管理水平、运营能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薄弱而可能导致的投资损失;企业外部因素所引发的投资风险也往往会对企业投资收益产生巨大影响,政治风险是当前中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首要风险。一旦东道国政府利用海外投资进行政治博弈或当地发生政局动荡,都将引发投资不畅甚至直接导致投资损失。2009年中国铝业公司收购澳大利亚力拓的失败,以及2011年利比亚政局动荡引发的投资损失,都突显了政治风险对资源类企业海外投资的重大影响。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探讨了企业资本密集度与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关系,认为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企业更容易参与对外直接投资。上述研究解释了中国“走出去”企业集聚于资源类行业的现实表现,揭示出企业在资本密集度方面的异质性对其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模式的内生决定作用。尽管企业内生边界理论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都证明了资本密集度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他要素对企业“走出去”的影响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出如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