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创新实践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构建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篇2
在2010年,财政部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截止到2020年,规划中提出了中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缺乏统一的规范的会计实践教学目标。虽然会计本科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高能力的会计人才,但是高能力怎么来定义和衡量?会计人才的高能力应该体现在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上,即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能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但若没有统一的会计实践教学目标,那么在培养学生时,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如何去检验实践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关键问题缺乏一个统一衡量的标尺—会计实践教学目标,这必然会困扰会计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也造成了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发展良莠不齐的现状。
(二)落后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校内实践,二是校外实践。对于校外实践,从组织的形式来看,一般分为学校统一组织的集中式实践和非统一组织的分散式实践。集中式实践模式主要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去通过实地实习,由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但是,这个环节由于学校实习基地和学生实习机制不健全,有的不能够达到实习的目的。分散式实践,往往是由学生自主联系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校外会计实践。由于有些企事业单位出于嫌麻烦、担心增加成本费用、害怕泄露商业机密以及对实习学生工作能力的担心等问题,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使得校外实践流于形式,从而达不到校外实践的目的。校内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往往是借助教材模拟一套工业企业或商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流程,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经济业务,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会计循环。由于会计实践教材毕竟有其局限性,有的业务与实际脱节,不能跟上张静:创业教育下的会计实践创新教学探索时代的节奏,不能适应当今创业教育背景下多行业企业会计实践的需要。这样的会计实践模式只注重强调学生个人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没有注意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符合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会计人才的需要。
(三)会计实践教材跟不上时代
在进行会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实践教材,它是规范实践教学,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目的的重要基础,是会计实践教学的指南。所以,会计实践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直接影响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按其来源,会计实践教材可以分为自编教材和现成教材。自编教材往往根据本校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量身定做,虽较单一,但针对性强,可以及时更新,但质量受限于学校教学团队的编写能力。市面上现成的会计实践教材名目种类繁多,但其质量也良莠不齐,精品教材少;有些教材粗制滥造、内容陈旧,甚至漏洞百出,这样的教材不仅指导性差,而且还会给会计实践教学造成极大的困扰,也不能跟上会计专业创新教育的发展。(四)缺乏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在整个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会计实践指导教师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然而相当一部分会计专业教师都是会计专业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缺乏专业实践能力。没有较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会计学高等教育又怎能培养出具有专业创新能力的优秀会计人才呢?
二、创新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清晰的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1990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ccountingEducationChangeCommission,AECC)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在有关提高会计教育质量的第一份研究报告—《会计教育的目标(1号立场报告)》中,AECC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未来成为专业的会计人员,而不是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专业人士”。它将会计教育的教学目标聚焦在怎样培养学生具备在会计职场中成功的技能和怎样培养学生具有面对未来的会计职业要求这两个方面上。这份报告同时也指出,会计教育不是培养学生毕业踏出校园时就已经成为一名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其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是AECC提倡的,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会计教育目标则包括会计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认同这三个方面。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会计人才的竞争优势就体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上,而动手操作能力就需要会计实践教学来培养。高等会计实践创新教学应树立“分阶段、分层次”的观念。所谓分阶段,就是分不同的学历阶段,树立不同的实践培养目标,比如:专科(包括高职)阶段应以培养技能应用性人才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谓分层次,是指会计实践教学应区分大众实践教育和精英实践教育两个层次:大众实践教育,就是把学生锻炼成应用型人才,使他们在企业中能够从事具体工作;精英实践教育就是把学生作为精英来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分层次的会计实践教学,把学生发展成为“通才+专才”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样,就可以打造专业化、有竞争优势、富有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这样的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才符合我国会计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
(二)完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设置
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在创新观念的基础上,除了改革会计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外,还应该着力改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互独立。目前,有些会计实践课程是单独开设的,但多数是依附于理论课程,起到辅助会计理论教学的作用,尚没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观念的引导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应该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结合起来。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对其组成要素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结构框架,其构成要素包括会计实践教学目标、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会计实践教学管理和会计实践教学条件等。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会计实践教学要从整体出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以培养大学生会计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线,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分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对高等学校会计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分清不同实践教学环节在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认真修订或重新设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三)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的硬件配置
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完备的会计实践教学硬件配置。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会计实践教学的硬件配置是会计实践教学的根本。高等会计实践教学除了要开设综合会计实训课程外,还应该配备达到仿真要求的会计模拟实训室,保证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一般情况下,校内会计实训室应该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同时,建立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真正实现会计业务操作的仿真模拟,从而实现学生所学会计理论和实践无缝对接,达到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一些相对稳定的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具体包括校内和校外基地,两者相互补充。积极拓展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间的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四)规范会计实践教材建设
会计实践教材或指导书是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只有利用高质量的会计实践教材才能提升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所以要想创新会计实践教学就必须规范会计实践教材的编排和出版。因此,在会计实践教材建设中要特别注重教材的质量建设,判断教材质量的高低可以依据如下标准:(1)会计实践教材是否与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相适应,做到理论联系实践;(2)会计实践教材是否结合当代会计实务的发展,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订,使其内容与会计实践相一致,做到教材的不断创新;(3)会计实践教材是否紧随现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税务法规等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做到紧跟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总而言之,组织和编写高质量的会计实践教材是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
(五)强化会计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
篇3
在“十二五”课题规划时,针对阅读教育的模式改革做出了两个题号38和39的教育研究,分别是针对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和读书习惯的养成两项研究。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多年的教育和长期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在这其中,孩子的阅读需要家长以及老师的监督,并对其进行长期的训练,这样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成果,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近些年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化,阅读教育已经有了较为深层次的教育结构和层次,加上多年来在实践中不断成功的教育经验以及众多教育者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了“课堂创新阅读‘471’模式研究”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
一、模式的确定方法和研究意义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能力较弱,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传授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接受知识和理解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是课堂阅读。开展创新课堂阅读的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阅读的魅力,感受阅读带来的知识,使用这种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和阅读兴趣,对学生未来的教育和发展都有推动作用,更能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研究本课题的目的主要是:将该实验投入实践,确立学习的教育宗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兴趣,在读书中学到知识并不断地深化理解,能够更快地转换为自身的技能。在课堂中开展创新阅读教育的指导方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学习,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奠定阅读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
(1)通过将课堂创新阅读投入实践中,不难发现以下问题:学生阅读观念较为淡薄;缺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因素;没有适合学生课堂阅读的方法;将课堂创新加入实践中可以发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而改变学生以往过于盲目的学习状态,培养新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使阅读在学习中所占资源最优化。
(2)课堂创新性阅读,能够从中摸索到适合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知识教育的方法,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用阅读拓展课堂中教育的死角,达到全方面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3)这一研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教学理念得到很好的发挥,对于构建新型阅读教育模式有着不可描述的重大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同时,养成了学生终身阅读的良好行为模式,对于积极开展语文课程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着重大意义。
(4)学生养成创新阅读的习惯后,能够形成以课堂为辅,自主阅读为主的一系列阅读方式,形成完整的自由阅读以增长知识的价值理念,对于获取课本之外的知识而言,这是最佳的战术策略。
二、实现该研究的理论依据
只有严谨的学术理论的支持才能使课题研究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作为有着科学性指导的课堂创新阅读,同样有着强大的科学理论。
(1)认识论。自主阅读需要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切入点是认识论问题,教育者需掌握行为习惯的规律,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是人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下做出反应的一系列组合,表现形式和方法多有不同,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利用行为规律构建创新阅读的教育模式。
(3)环境场理论。课堂创新阅读作为改变学生行为的主要环境,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共创良好阅读的大背景。
(4)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个人成长,为个性化阅读打造平台,形成公平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结语
在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具有强大的知识储备能够增加自身的阅历以及视野。社会在不断变化,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只有跟上时代进步的脚步,不断更新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课堂作为阅读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创新阅读在这里将得到最大的发挥,也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这一目标铭记于心,将课堂创新阅读不断地投入到实践中来。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5602
1 引言
随着现代大型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日益加强,企业对人才需求尤其是工科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牢固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还要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等相关技能。当前,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在传统的教育模型下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快胜任所聘任的工作岗位,使得很多高校不得不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大幅度的改革。为此,内蒙古工业大学在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开设了“机器人创新实践”这门实践课程,引入了CDIO项目式教育培养模式。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随着该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得到了很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认可。
CDIO的意思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共同建立的基于工程的教育改革模式。该项目式教学法主要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程系统能力以及掌握基础知识能力,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是该项目式教学法的主要目标。CDIO项目式教学改革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工程背景,在实际生产环节中对产品从最初的构思-产品设计-产品实现-产品运行的条件下,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自主研发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深刻理解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
2 课程方案的制定及具体实施过程
2.1 课程方案的制定
为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事先了解各个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学科,根据各班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实验教学硬件设施的现状,对机器人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将CDIO项目教学模式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新旧大纲学时安排对比如表1所示。
由表1新旧大纲的对比可以看出,学时分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在保证重点知识授课学时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项目制作时间和讨论环节。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且高质量地完成。
为了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提高授课质量,结合机器人创新实践课程的特点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具体项目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实施步骤
2.2 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团队分组、项目确定、硬件搭建设计、软件编程驱动、调试运行、验收等环节。
(1)团队分组。由授课教师根据平时学生成绩以及男女比例等进行分组,通常3人为一个小组,每组选取一人作为组长,主要负责项目的顺利进行。
(2)项目确定。首先由教师介绍硬件作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两种方案的设计(包括硬件搭建的外形和将来实现的动作);最后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最后的方案。
(3)硬件搭建设计。由教师提供硬件包括设备驱动控制器、配线以及必须的其它配件等,学生根据事先确定的设计方案自行搭建外形。本环节可以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体构思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4)软件编程驱动。对搭建出来的硬件进行软件编程驱动,既可以检验硬件安装是否正确,也可以对搭建的项目进行智能驱动,设计有创意的动作以及实现机器人的自动控制。
(5)调试运行。机器人套件搭建完成、软件编制驱动后,各组成员自行检测、调试各自的项目,解决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6)项目验收。要求每组学生边讲解边现场操作演示,指导教师给予综合点评。
3 项目式教学法的研究意义
以项目为导向的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意义有如下几条:
(1)以机器人技术为载体的项目式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目的性,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有显著的效果。
(2)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渠道,藉此可以总结、遴选出有效措施和方法,以利于传统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坚持和推广。
(3)开拓了一条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渠道,能借此寻找出一种新思路、新方法,有利于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更上一个新台阶。
4 总结
CDIO项目式教学在“机器人创新实践”课程中的应用和推广,能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与实际生产企业用人需求脱节的问题。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实际生产过程中项目制作的因素,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实践证明,该项目式教学方法推动和促进了机器人创新实践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思远,姜万录,陈刚,等.基于CDIO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电气传动与控制课程三级项目教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2,(03):4446,73,124.
篇5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工作遵循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幼儿园教师工作实施保教并重,承担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建立保教常规,抓好幼儿的保育工作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基于对保育现状的分析
提起保育一词,大众普遍认为就是洗洗杯子毛巾、分分碗筷、刷刷厕所之类的保育员所承担的生活护理,教师几乎不参与保育活动,其实不然,幼儿园教师与保育员长期以来都在共同承担孩子的保育工作。只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大部分幼儿园重教轻保,整个保育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居多,在实践工作中,幼儿保育活动的目标较为笼统;主配班教师和保育员队伍各自为政,保育目标、要求、措施均不统一;保育活动的各环节流程不清晰明确。新课程的实施使幼儿园为幼儿发展不断提供丰富的活动,幼儿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处在一个保教融合的有序环境中,而我们的教师和保育员由于观念的滞后,缺乏关注幼儿发展的责任和与时俱进、主动思考的动力,固守原来的保育方式,使保育效果不明显。
(三)基于对保育内涵的思考
1.幼儿的保育常规培养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保育教育看似无形,因为它不象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引领、艺术处理,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
2.幼儿保育常规的培养融合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它能帮助幼儿逐步弱化自我中心、过分自由、干扰同伴,等不良心理特点和行为,从而使孩子适应、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并积极地参与其中,渐渐得由他律走向自律,由互助走向自理。
3.幼儿的保育常规培养将道德教育同幼儿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不仅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激发良好的情绪,促进他们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并学习协调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4.幼儿的保育常规培养,对孩子倾听能力,理解能力,自信心的培养,能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听清要求,理解行动,成功给自己带来自信。
二、幼儿园创新“保育”实践研究的意义
选择这一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保育方式,就是随着健康概念的日趋完善以及人们对幼儿生理、心理和安全教育的深入研究与探讨而引发的。
(一)更新原有单一割裂的保育方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原有单一割裂的保育方式已渐渐不适应幼儿健康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我们幼教人员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重视保育工作,保教并重,使孩子适应、融入集体生活,并积极地参与其中,渐渐得由他律走向自律,由互助走向自理。
(二)创造幼儿健康发展所需的新的保育内容。通过幼儿园保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得出有关幼儿园保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从而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逐渐确立创新保育方式的小、中、大保育目标体系,创新保育方式的主、配班、保育员“三位一体”的培训策略,创新保育方式的幼儿保育流程设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的新视点。
(三)改变保育观,树立“三位一体”的全新保育理念。理想的幼儿保育也应是主配班教师与保育员“三位一体”的方式,思则变,变则通,只有主配班教师与保育员真正改变观念,共同参与幼儿保育、教学活动,才能使“保教结合”不流于形式,实实在在地提高幼儿在园生活学习的品质。
三、幼儿园创新“保育”实践研究的内容
(一)幼儿园保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首先对幼儿园保育现状做一系列的调查分析,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对调查所得的大量资料进行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有关幼儿园保育情况的现状分析报告,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创新保育方式的大、中、小保育目标体系的研究。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分析孩子的现状,把抽象的目标变成可操作的目标,分段落实。
(三)创新保育方式的主、配班、保育员“三位一体”的培训策略研究。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创新保育培训方式,形成主、配班、保育员三位一体,实现目标统一、要求统一,措施统一。
(四)创新保育方式的幼儿保育流程设计研究。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尝试把每一个保育的环节系统地联系起来,让孩子在每一保育环节有事可做,减少保育过程中的等待时间,避免因无序,而造成孩子的混乱。
《幼儿园规程》中指出,幼儿园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注意保教结合的原则,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保育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培养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地位同等重要,保育工作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及日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长远影响。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强化保育与教育的渗透统一,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发展着的今天,保育工作也需要有一个新的飞跃。不只要求在物质条件上、人文环境上的科学化,更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讲求个性的发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聂莲.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实验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当代学前教育[J]
[2]车美玲等.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幼儿教育[J]
[3]黄桐英.如何抓住细节深化幼儿园管理.考试周刊[J]
篇6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英语教学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以实用为主线设计一系列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运用中学会语言的各个技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每个单元生活化的独立主题,有效设计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培养其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培养研究与实践
首先,教师要完善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适度引导和监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增加个人展示机会,唤醒自我意识。其次,教师要根据每堂课的内容量身定制,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设计突出学生能动性,鼓励学生多角度表达和展现自我。课文内容解析部分结束后,围绕单元主题演讲、主题班会随堂讨论、单元主题和时下热点问题相结合的小型辩论赛等都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1.关键问题
(1)根据每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学生活动内容,确保实现培养学生英语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双目标。(2)针对学生英语实际水平,确定各教学环节难度,使各层次学生参与其中并且能有所收获。教学活动的难度很大一部分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决定了教学的效果。(3)教师教学手段和方式实现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参与意识。教师也要不断学习,紧跟课程步伐,以身作则,并且在任务开始初期,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跟踪和思考。教师要摈弃传统的上课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发挥思维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4)将学生课外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效果的反馈、跟踪、记录作为学期考核的依据。实现改变后,教学单元的单词、语法、翻译、写作只是占到了教学时间的一部分。单元主题外延得以无限地放大,和主题相关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值得应用和鼓励。(5)改革英语考核方法,侧重过程性考核,突出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重心转移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环节上,相应地,课程考核评价进一步向过程考核倾斜,考核过程注重创新及实践。
2.成立英语训练营
课堂教学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学生需要在课后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课堂上不能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去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为了突破班级的限制,以专业或学员为基础建立英语学习训练营是很好的选择。
多位英语组的骨干教师现场指导和监督学员的每一次活动。训练营举办一系列活动,如英美文学鉴赏会、影视欣赏交流会、诗歌朗诵会等。
3.创新思维实践
以《新航标职业英语》第一册第五单元为例。围绕单元主题Automation,在第一小节,要求学生就身边熟悉的自动化产品做简单介绍,包括产品信息、功能、社会影响等。然后要求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各小组讨论并设计自己小组独有的产品,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新颖性。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同时,教师将各组成员的任务分派和完成情况留意并记录在任务过程中。在第二小节,完成小组成果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主要阐述,其他成员进行补充,使表达环节完整。在第三小节,学习课文Bill Gates’Big House,各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描述,勾勒出这所大房子的大概特征,并评价其优势和不足之处。第四小节,各小组设计梦想中属于自己的“大房子”,同时就房间内的各个设计阐述主要设计思路和功能实现效果。在演示环节,其他小组成员就正在演示的作品进行提问,被提问的小组成员对自己成果的合理性、实用性、创新性和现实性进行辩论。教师结合产品特征和小组演示环节辩论中的语言表达打出分数,作为平时课堂考核分数。
以《新航标职业英语》第一册第六单元Low-Carbon Life为例。整个教学环节从以下几点做出突破:一,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影响绿色生活的事件,提出自己看法并提出改进措施。二,结合reducing Carbon Footprints这篇课文中描写的两个方面,让学生完成两个问题:第一,If you are a driver,how do you keep your carbon footprints?第二,If you are a hotel owner,how do you do to reduce your carbon footprints?在整环节中,鼓励学生创新、动手实践。
三、总结
篇7
(二)现金流的核心作用未完全凸显出来上世纪美国曾有人对财务分析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上市公司的股价主要取决于现金流量。从此,现金流量引入我国,并且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在2007年12月,我国开始颁布实施《企业财务通则》,这个通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应该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要把现金流量作为核心,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照企业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财务活动,如资产运营、资金筹措、成本控制及收益分析清算等实施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可见,现金流量在企业财务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但实际上,很多企业负责人常常忽视现金流量的重要作用,未能把现金流的核心作用凸显出来。
(三)企业财务分析系统有局限性很多企业只能看到企业自身内部财务的状况,对外部市场分析不够全面。对于一些上市企业来说,眼光狭隘,看不到外部市场状况,不能根据外部市场调节和改善自身企业内部财务系统,企业财务分析系统受限。另外,一些企业财务分析系统只能分析出物质投资方面的状态和绩效,对智力投资方面考虑不周全。这也是企业财务分析系统受限的另一种表现。
二、财务分析创新内容的实践方法
(一)分层次构建初级、中级及高级的财务分析系统企业财务创新,应该根据企业财务人员状况构建适合不同层次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系统。1、构建初级财务分析系统企业财务部门不是孤立的,企业发展离不开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然而,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不了解财务工作流程,实际工作中看不懂财务数据和财务报表,对财务工作也不能起到监督作用。构建初级财务分析系统,是让非财务人员都能了解财务知识,能够看懂财务报表,并且根据财务报表数据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管理。企业可以组织基层员工培训,让其他部门人员了解国家财务法律法规,懂得会计基本术语,知道财务管理及数据处理的过程,会看账簿及凭证,还能通过财务数据对生产及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初级财务分析系统内容可以包括:财务分析定义、种类等;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分析;负债分析;利润分析;所有者权益分析及会计报表分析等。2、构建中级财务分析系统中级财务分析系统主要为一些负责专门项目的工作人员或企业管理人员构建,一些企业上报申报项目等都需要有准确的财务数据。构建中级财务分析系统,项目相关人员能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财务数据进行专项分析,做出有深度,并且有技术性的分析结果。中级财务分析系统内容可以包括: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专门分析,比如货币资金、智力投资等;财务综合分析,如财务绩效及经济效益等。3、构建高级财务分析系统企业负责人或高级管理人员要对企业做出战略性的决策,而企业财务经营状况能够提供战略性的决策依据。高级财务分析系统可以应用数学模型,真正为负责人或者管理人员分析出准确的数据。高级财务分析系统内容可以包括:投资决策分析,如风险、期权方面等;企业整体分析,对企业整体营运及成长遇到的危机分析等。
(二)大力推进企业财务分析由传统应用向现代应用转变在企业财务分析由传统应用向现代应用转变过程中,比对传统应用与现代应用的区别,分析现代财务分析的优点及基本特征,研究应用现代企业财务分析方式、方法及发展趋向等,不断磨合和改进现代企业财务分析系统。
(三)构建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财务分析系统企业应该意识到现金流量的作用,重新构建财务分析系统的各个体系,总结提炼现行的财务分析系统,以现金流量为核心,大力构建适合自己企业的分析体系。比如构建运营资金流动分析、融资资金分析等。
(四)全面分析外部市场状况企业财务分析系统应该根据外部市场进行创新,比如现今证券市场、股市效益、市场风险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企业除了分析物质投资,也应该关注智力投资。在物质绩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智力分析体系,研究智力投资分析的特点、内容及方法。将企业实际情况与此类研究有机结合,促进财务分析系统的创新与实践。
篇8
20世纪90年代我国推行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招收制度,并随后鼓励全国各大高校扩大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并具备行业或职业实践创新能力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加快转变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推进,培养高理论,高创新,高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显得更加迫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着重强调: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协调发展[1]。培养面向前沿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无疑是国内各大工科院校的义务,也是国家新形势下的历史责任。1985年,华北理工大学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是河北省开展研究生教育较早的高校之一,也是河北省同时具备招生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十大高校之一。研究生学院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条件先进、学术气氛浓厚,已形成了完备的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拥有1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并建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3个唐山市重点实验室,为学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保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校重视研究生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实行学校、招生学院、学科点三级管理。目前已立项教学改革课题百余项,涵盖创新素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培养管理、质量监控、导师队伍建设、生源质量等多个方面。学校始终坚持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放在首位,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多次在全国科技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研究生学院成立以来,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方面不断研究探索,努力构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二、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代表着当代教育的最高水平,其教育培养,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砥柱力量[2]。党的十明确强调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和知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并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写入“十三五”计划中,可见国家已经把实践创新认定是国策,也是当今阶段重点发展提升内容。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输送者,是国家整体创新水平提高的关键[3]。国家重点加大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推出有利于培养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政策,并在全国推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制度,为全国高校提供充足的培养经费和机会,着重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构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一项体现国家和高校重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决心,也是国家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条件。可见,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重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对实现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当今国家教育迫切的工作。
三、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一套由多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明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标的体系[4]。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华北理工大学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长期教学实践中,重视多学科理论知识的相互渗透,注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例的衔接,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断进行探索与优化。同时,给合学校多来年已形成的人才培养的一些优势和办学经验,经过多次调研和研讨,逐步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工程实例,并构建了与之相对应的成套教材,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学校全日制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新型课题组的组建,课题的选择,新型双导师制度的建立,学科实践实验平台的提升,实践基地的建立。
(一)新型课题组的组建。传统课题组的组成是由各教学单位组织指派构成,该形式的特点是:强迫性、主观性、自由度小。这种形式的课题组课题相似,研究领域狭窄,极大阻碍导师和研究生思维的扩展。教育部近年来越来越强调多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目的就是让研究人员不只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研究方向、某一学科。摒弃传统课题组的制定安排,学校多次举办学术交流和学术沙龙活动,让研究人员倾听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研究的成熟或热门的理论,针对自己研究内容,寻找研究方向方法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根据自己学科研究方向的需要,自由结合,不限制某一单位,实现了全校的学术融合。例如,学校电气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了“人工脑”课题组,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新型课题组的创建,不仅开阔了研究生的研究领域的视野,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课题的选择。课题一般有理论性和实践性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分别重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研究生若选择理论性的课题,很有可能在三年学习生活中,忙于读论文,写论文,理论水平很高,但毕业面对实际工程工作无从下手,理论和生产活动严重脱节。若选择实践性课题,那可能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严重缺乏理论知识,与国家实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相违背。学校鼓励博士生和研究生导师,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结合,为学生选取理论和实践能够相结合的课题,这样既提高了研究生的理论水平,达到了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样的教学培养体系何不是一种最优的选择。
(三)新型双导师制度的建立。我国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大都采取双导师培养,即一个校内导师,一个校外导师。其目的正是既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能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复合型”人才。但是培养过程中双导师制度多呈现于表面,实施效果不佳。学校“十三五”规划制定中,研究生学院就怎么处理好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关系的问题展开激烈全面的讨论,产生了统一的意见,并写进了“十三五”规划中。意见中指出:加强校内导师理解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切身实地跟随校外导师认识和接触实际工程,熟悉社会工程的环境和运行情况;着重筛选校外导师的人选,严防“虚挂名”现象的发生,并和企业导师签订学生实习协议。(四)学科实践实验平台的提升。搭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平台:软件平台是研究生进行理论研究时实验算法仿真必然使用的平台;硬件平台是校内学生将新算法、创新点用到实际控制或验证算法有效的平台。学校自始至终一直强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平台的建设,但由于实验设备的老旧、器件的老化、试验平台跟不上科技的进步,实现不了新算法,创新点的验证实验,学校借整体搬迁,成立“新校区搬迁提升专项经费”近上亿元,为各教学单位购置新试验平台。新实验平台的购置,为学生提供新的试验平台,在一方面端正了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态度,另一方面极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
(五)实践基地的建立。国家提倡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制,但是一些学校和企业为研究生提供的实践环境与资源严重不足,无法让学生真正进入工程实践环境中去,只是局限于校内硬件平台,从根本上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环境的需求。为此,校领导亲自带队走访京津冀三地知名具备适合学校研究生实践环境的企业,并与之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学科专业校企合作基地;企业成立高校研究生培养导师制度,切实实现真正的校企联合培养制度。近两年学校先后和天津中粮包装有限公司、传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仅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也能使学校培育更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企业不断充实队伍,提高人才专业技术水平提供保障。以上是学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中详细阐述每一个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措施的具体内容,把每部分整合成模块,并采用综合考评的形式,督促和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细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一项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工作。学校为实现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实践性人才为办学定位,并侧重于创新实践能力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与实现,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符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定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根本上缓解了高校师资机构单一、实践基地不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强的教育现状,对创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少国,杨武,张建勋等.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158~159
[2]王少华,张桂青,谢秀颖等.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3):274~278
篇9
Key words: life sciences;innov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Q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276-02
1 以生物技术为基础,推动定向进化开放的新热潮
篇10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其他相关因素有机组合的具体形式,它是一个复杂系统,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实施条件和教学评价等内容。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其他教学因素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均必须围绕其展开。操作程序不仅对教学步骤、教学活动等进行了规范化安排,而且体现了教学模式内在逻辑,它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教学实施条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师和学生,教学条件对教学模式具有重要影响。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界定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是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其他相关因素有机组合的具体形式。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包括账务处理能力、业务技巧、职业判断能力、业务沟通能力和解读政策法规能力等。
二、现行会计实践教学评价
近几年,全国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各种会计专业实习基地、实验室纷纷建立,许许多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行政事业单位也大量接纳会计专业实习学生。许多高等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参与各种会计电算化操作演练,还要求学生继续开展会计手工账实习。开展会计实践教学以来,学生的动手能力比以往更强,毕业生也比以往更加符合市场和用人单位需要。但是,现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会计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和会计理论基础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以往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被置于次要地位,导致校园会计教学活动开展与用人单位要求严重脱节,学生毕业以后难以迅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相反,开展实践教学以来,现在许多高等院校,转而严重忽视会计本科生基础理论教学,过度强调会计实操教学。有些教师,甚至有些本科院校,轻视甚至忽视课堂会计理论知识讲解,直接抛出经济业务,让学生照猫画虎,机械地演练会计账务处理。有的大学会计课堂直接与注册会计师(CPA)考试挂钩,题海战术成为会计教学主旋律。虽然部分同学能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胜出,但是他们并未真正理解经济业务本质与账务处理原理。他们当中一些人成为纯粹考试机器和解题“高手”,考分上去了,但是不具备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家能力。综合以上正反两方面的现状,我们发现目前一些学校会计本科专业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准确。
第二、会计专业师资质量存在问题。目前,会计专业教师队伍构成仍然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只有一部分会计教师具备会计本科专业背景,他们对会计基本原理、会计手工账和会计电算化等会计业务比较熟练。另外一部分会计任课教师以博士身份从各类高校毕业,他们的本科学位甚至硕士学位都不是会计专业,他们对会计实务甚至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也比较陌生。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任课教师中极少数人来自产业界,许多人不了解公司或企业经营业务,不了解基层会计实务。此外,还有一些高校会计专业与产业界联系不紧密,不能与其建立起定期或经常流机制,师生与业界缺乏基本的业务交流。会计专业任课教师产业背景的缺失无疑也会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极为不利。
第三、会计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恰当。在会计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有两个焦点:一是会计手工账时间安排问题。课时分散不利于学生连续、集中和系统地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效果不佳;可是过于集中(如两个星期集中训练)又会打乱其他课程安排。二是会计生产实习,现在学校会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学生也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固然好,但是他们会因此旷课。旷课多了学生容易导“挂科”,从而影响其正常毕业,也破坏其所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影响日后发展。有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对目前的学年进行重新划分,让春秋季学期短一些,另外安排一个小学期,让学生集中从事生产实习。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从本科阶段的八个学期中拿出一个学期专门用于学生生产实习。总之,会计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一直遭到人们的非议。
第四、生产实践范围严重受限制。根据我们对实习生的访谈,发现几乎所有用人单位都回避学生接触公司核心财务业务,以保护公司的商业秘密。用人单位也担心实习生业务素质尚不足以从事更加复杂而综合的会计与财务业务。绝大多数会计专业实习生只能在公司做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而不能自由发挥其业务专长。单调重复的工作未必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才干,其工作技能也无法提高。
针对当前上述种种不足,本文认为应当基于如下几条原则重新构建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三、会计实践教学模构建式原则
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是由实践教学目标、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等相关因素构成的系统。构建会计实践教学模式需要遵循系统设计原理,并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原则。会计实践教学形式要与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相适应。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的同时,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实践教学形式。各个教学单位采用手工账训练,会计软件训练,到生产单位从事生产实习,还是采取其他形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该根据各个教学单位的学生素质、教学力量、教学条件和外部环境来定,不能搞一刀切。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强调会计实操的同时,不能忽视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二者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否则就难以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且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轻视会计实践教学,可能回到旧的会计教学模式中去,学生缺乏操作技能,无法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在强调会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会计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机械地模仿某些经济业务的会计业务处理,充其量只能培养出初级会计专业人才,很难培养出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高端会计人才。所以,当前会计本科教学应当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
第三、权衡原则。当前,一些人对大学生参加校外生产实习持赞同意见,也有人持反对态度。后者认为,大学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基本要求,学期中大学生应当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认真把握课程体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他们也认为学生可参加适量的校内实习,但反对学生到校外实习,更不应将其纳入教学日程。 前者则认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扩大办学影响,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让在校生更多地参与生产实践,并将这些活动纳入到正常的本科教学环节。
笔者认为,在会计实践教学安排上,应当坚持权衡原则,顾此失彼害处多:过于保守,过少地安排校内外实习容易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差;过于激进,过多的校外实习,势必挤占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容易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无法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第四、协作原则。任何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完成的,要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在当前条件下,高校首先要为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活动创造条件。就会计实践教学而言,教师要率先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到企业挂职,了解公司经营活动,懂得公司会计业务处理。学生应该响应教师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掌握其传授的理论知识,接受其给予的实习指导,并分享其积累的丰富间接经验。在课内外学习中,学生一定要要注重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第五、动态原则。在尊重会计实践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学校应当认真制定并执行会计实践教学计划。一个好的会计学实践教学计划应当包括如下主要内容: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步骤、实践教学日程、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实践教学纪律、实践教学材料和实践教学评价等。由于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会计实践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变化,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也应当相应改变。所以,会计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并适时进行修订。只有坚持动态原则制定并实施会计实践教学计划,会计实践教学工作质量才可能稳步提高。
四、新实践教学模式
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由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实践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其他相关因素组成的系统,其宗旨是使在学生充分学习和领会会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掌握一定的会计业务处理技巧,初步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本文构建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图)
篇11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生物制药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基于生物制药专业的特点,结合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育现
>>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多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研究 中职机电专业工程实践创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基于创新能力试点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石油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开创服装纺织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汽车类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基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EDA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宁夏大学电气信息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面向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程序语言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 开放性实验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蒋春露,刘琼,王勤.大学生村官“水土不服”问题及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37-42.
[3] 刘瑞江,张业旺,于小凤.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7):1735-1737.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37-01
创新创业精神已成为目前素质教育的焦点,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在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21世纪,在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民族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
自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各高校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理念,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及实践项目,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目前高校实践研究的热点。
一、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意识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报名、自主实践、自主创新。它不是一种强迫性的要求,因此培养大学生主观的创新创业意识很重要,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责任之一。[1]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协调等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革,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也应制订可行的政策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如开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方法、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就业与创业等选修课,在学分认定上给予强化,对学生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予认定,或聘请一些有过创业经验的毕业后大学生传授经验,也可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创新创业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2]
二、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取决于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常由教师进行指导。学校应制订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指导,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导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施行个性化管理。大学生创新训练通常是以专业为背景,学生通过已学的专业知识构建创新思路,其中有许多想法是理想化的,可能难以实现,因此导师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要给学生正确的导向,虽然也支持失败的创新,但创新点的构建要有理论基础,导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创业实践项目通常是学生根据当今社会形势或身边一些案例等提出各种“奇思妙想”,学校内的导师一般也缺少这样的创业经验,但导师的社会经验更丰富一些,这就要求导师与学生一起对当今社会形势和所研究的项目进行调查、分析、撰写项目报告和进行项目的实施,有必要时聘请企业导师进行项目指导,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创业能力,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导师要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成果。高校也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前提。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同时应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对指导学生取得创新创业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
三、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建设
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在不断优化,近些年来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政策,这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高校也要加大力度,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实行导师制、辅导员制,划拨专门的基金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此外,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供相应的实践条件,因此高校要重视实践条件建设。如高校的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各级重点实验室在满足正常科研、教学的基础上要为有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试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园也要积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任务提供技术、场地支持,尤其是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高校也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搭建与企业一线人员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机遇,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分享创业经验。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首先,高校相应的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交流平台,挖掘身边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和典型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头作用,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可组织开展创业者校友联谊会、创业者协会等活动,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更多与成功者交流的机会,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与信心。[4]其次,要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支持项目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学校还要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可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大赛、职业能力规划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等,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如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同时鼓励学生发表文章、撰写专利,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五、结论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后备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可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更为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题提供重要的手段。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出现了积极的方向,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需求与大学生个体自我能力发展的需求都要求高校在各方面加大创新创业力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摸索新的思路、探求新的方法。高等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在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娟,高志宏.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2,(5):237-240.
篇13
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模式设计
要研究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为临床医学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应从现代社会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思想的创新观念出发,围绕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操作程序、教学策略、评价标准等教学模式构成要素进行理论探索。
(一)指导思想。程体系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应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要重视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宏观背景,培养以人文性为先导、以综合型的智能结构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造性医学人才。
(二)目标内容
要建立与医学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其主要框架包括三个部分:(1)医学思维与创新的理论知i识通过创造学基础知识的构建,发展医学生的一般创造力。(2)临床专业与技能的指导。通过临床专业和技能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专业创造力(3)创新个性的素质培养及其社会实践该部分的课程设置将有利于医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三)操作程序。
提出问题(临床病例或社区专题卜搜集数据(诊断依据与调查资料h形成解释(可能结论h评估结果(讨论引导)—验证结果(实践检验)以上操作程序主要从学生见习病例报告撰写和社会问题调查报告两方面进行设计。
(四)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以认知、技能和素质三种不同的目标进行符号性、观察性和活动性三种方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第二课堂,以技能操作为主,教师将对第一课堂的知识进行再现性操作示范,并为学生在课后进行提示性技能练习创造条件。第三课堂,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相结合,在实践应用中得以锻炼提高。教学部门还要导向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和社区医学从业岗位整体任务和局部内容训练,并进行持续性的反馈,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五)评估。
主要通过建立三个领域的评估来实施:(1)认知领域临床医学决策思维能力考核(2)专业课程和思维科学相结合的理实践论文评审。(3)态度领域病人评议学生学风医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及志愿者服务社会的价值评价等。
三、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实践
根据21世纪的医生培养目标要求全面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应当减少应试教育的痕迹,重视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医学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经验、教学双方的个性特征等。在此基础上从现代教学论的要素结构出发,调整和改革现行的临床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模式,追求创新教育系统动力机制的整体优化
(一)目的是导向因素,临床医学创新教育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要重视把教育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扩展到学生的人文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思维方式的教育。因此,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追求的是科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结合;人文观念与职业特征的结合;个性心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培植,强调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是核心因素,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从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动力。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其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课时条件和实践空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结构:(1)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开展了包括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在内的各种医学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实施以问题为引导的临床与社区医学教学改革。并以此为契机,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空出一定的学时数,增加实践课和自学选修课程。(2)加强实践技能训练w加强了医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实践和社区全科医学服务实践课程计划。例如,坚持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不低于1:1;加强临床见、实习带教老师的上岗培训工作,使其明确带教要求和操作规范;在严格执行病区专题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行内、外、妇、儿分科床边技能考核和毕业综合技能操作考试;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基层和专科教学医院、社区教学基地轮回实习,加强学生全科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初级卫生保徤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医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独立撰写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能力。(3)开设医学前沿理论选修i课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树立学习的综合意识、超前意识和终身意i识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卫生保徤需求的变化,调整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开设医学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讲究特色和因材施教是本科生选修课设置的基本原则。(4)开设引导掌握思维方法的相关课程为了使医学生在进入临床课程学习时,熟悉医学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已在九五~◦◦级的六届医学生临床课程阶括思维科学、医学思维与学习、创造性思维和技法训练、创造力培养与成功者品质修养、研究型实践学习习作等。(5)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显性课程教学活动而言的。隐性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有: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考察和国情、创业教育,结合临床见、实习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等等隐性课程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来加强医学生的德育实践,并以此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
(三)方法是技术要素,积极探索结合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学新方法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探索和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面对21世纪知识的骤增,临床医学教育要强调方法教育,使医学生有能力区别重要和次要的知识,使其头脑留有持续学习的空间,提高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吸纳能力,这对于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我们积极鼓励临床教师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实施情境模拟法和标准化病例教学法,就是在创新教学方法上的有益探索。情境模拟法是通过一个具体临床情境的描述和演示,引导学生对特殊情境下的病例展开讨论和研究的教学方法。标准化病例教学法的开展动因源于临床上一些非常见病例的教学要求,临床教师将这一类非常见病例的典型体征、诊疗方案进行归纳总结,是在见习带教中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并参与诊治的一种案例教学方'法两者都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要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病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起到较好的效果,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情境之间的差距,能帮助学生体验从业环境中医患关系处理的方式方'法
(四)学生是根本因素,教师是关键因素,教与学互动机制为系统提供原动力和主导力。
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以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为前提条件。创造型教师不仅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且要善于培养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在实践中编写了《临床教师与管理干部基本教育素质培训教程》,并分批对临床教师进行思维科学和创新意识培训,规定45岁以下教师必须以计算机辅助临床教学的要求,在客观上收到了一定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展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于知识的再发现的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可以反馈教学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改进授课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定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教学工作的热情。例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无论是理论课、见习课还是实习阶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评教工作,与教师的评学工作一起,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五)环境是支持因素,教学环境和机制的整体优化是系统持续运行的保证^
要进一步发挥教师与学生在创新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制定和规范适宜的管理制度,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培育创新教育的新机制。目前,我们的做法是从七年制教育起步,逐步向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部分科研课题实践;开放电子阅览室,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社区全科医学服务中心,安排3~4周的全科医疗服务,并结合社区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由专家负责指导。对于临床教师,我们加强了临床骨干师资创新能力的培训;建立和加强教学质量评估,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的互评机制;建立有利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此外,为临床教师提供获取信息便捷途径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努力提高临床和结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介绍相关的实验技能,如如何看电路图、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电路的连线技巧和各类电子元件的识别等。
第二阶段,以数字电路实验为主。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我们为实验准备了各类集成电路模块,让学生利用面包板,按实验线路图在数字实验箱上自行搭建线路,进行调试、观察及测量。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完成门电路、触发器、555振荡器、计数器、译码显示及A/DD/A转换等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既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又是理论部分的补充通过课堂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学生们对电子技术从模拟到数字、从分立元件到集成芯片、仪器设备体积由大到小、功能由单一到系统的飞速发展过程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初学时的各种抽象术语及名词如负反馈、脉冲、二进制等,就都变得简单易懂,激发了他们学好医学电子学的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