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

篇1

0 引言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营林技术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以“免耕”和“免炼”的现代营林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江西林区中,创建了许多省级示范点,通过创建现代营林技术样本示范基地,举办培训班,让相关人员能够进行现场观摩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进而为江西省培训了一批现代营林技术人才队伍,并且还要求各个营林耕地技术能手深入到江西省其他地区,进一步的推广的现代营林技术。同时,江西省还将现代营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纳入到了国家重点营造林工程项目的绩效考核中,对江西省现代营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 基于林业高效发展的江西现代营林技术应用的意义

1)现代营林技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措施。气候变化是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同时也是创建生态文明的严峻挑战。从长远意义来说,江西省应用和推广现代营林技术,能够为我国创造更大的排放权,是除了工业改革之外,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方法之一,该种方法能够显著的增加江西省以及我国现代森林的总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创造适宜生活环境的同时,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产品,为江西省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加广泛的空间;

2)现代营林技术是江西省繁荣生态文化的源泉。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林业不仅仅可以创造出大量的物质成果以及生态成果,并且还能够在繁荣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以及保护环境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帮助人们树立“植树用树、以林抒情、借树寓意”的林业文化,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以及形成保护生态行为规范,为推动江西省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态文化提供更多的动力;

3)现代营林技术是江西省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林业是仅次于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资源,并且具有可降解、可再生、绿色环保等特点,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江西省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现代营林技术,能够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林业经济循环体系,保证林产品以及其他生态产品能够满足江西省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促进江西省林业经济、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4)现代营林技术对维护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湿地与森林是现代陆地最重要的两个生态系统,在飞生物界与生物界之间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交换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营林技术能够加速江西省林业发展的速度,创建更多生态体系更加健全的生态林业区,这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以及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江西省在林业高效发展的背景下,应该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现代营林技术,进而维护生态安全,以此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

2 基于林业高效发展的江西现代营林技术的应用

1)现代播种技术。种子想要发芽首先应该打破休眠,但是种子在自然条件下打破休眠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还会导致种子在没有发芽时就已经死亡,因此,现代营林技术中的播种技术至关重要。现代播种技术能够对种子进行处理,帮助种子做好发芽的一切准备工作,以此促进种子能够快速的发芽,有效的缩短种子打破休眠的时间以及留土的时间,保证播种的种子能够几乎同时发芽、出苗,这样还能够有效的预防病虫害以及动物等对种子造成的影响。现代播种技术包括以下几种为:首先是撒播,该种方法不用整地,播种后也不用覆盖土壤,种子在的状况下发芽,该种方法的成本较低,并且工效很高,在播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双行或者单行,可以是间断的,也可以使连续的,该种播种方法使用户灌木的树种以及个别的乔木树种;其次是穴播,该种方法按照一定的穴距以及行距进行播种,当播种完毕后应该覆盖突土壤,然后进行填压,该种方法的用工量相对较少,并且操作非常简单;

2)现代种植技术。现代种植技术是现代营林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其一,分植技术,分植技术的优点在于成活率非常高,能够有效的节省育苗的成本,并且该种种植技术操作非常简单,其要点就在于保持营林地较高的立地条件,但是该种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适用于柳树、松树以及杨树等树种;其二,苗木种植技术,该种技术是目前现代营林技术中最常用的种植技术,该种种植技术在移植苗木时会在苗木的根部包裹一层泥土,这样不会破坏苗木的根系,以此保证苗木根部的水分平衡,保证苗木具有更高的生存能力,为了推广苗木种植技术,还应该实施苗木工程,对现有的苗圃进行改革和创新,促使江西省苗木工程向市场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培育全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促进江西省林业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是林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如果林业区发生病虫害时不能够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将会给林业区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江西省在发展现代林业时,应该重视现代营林技术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现代营林技术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天敌防治技术,通过利用大自然中的食物链关系,以大自然中生物特有的相生相克的特点,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来消灭林业区中的病虫害,例如具有“捕鼠大王”之称的猫头鹰以及“树木医生”的啄木鸟等,通过病虫害的这些天敌,对防治林业区的病虫害具有十分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二,机械物理防治技术,机械物理防治技术指的是隔绝高温处理技术、遥感技术、人工诱杀以及捕杀等,机械物理防治技术的优点在于即不破坏食物链,又不会污染环境,但是其缺点在于成本相对较高,并且防治病虫害的效果也相对有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其三,除了上述的技术措施之外,还应该加大调查力度,强化对林业区病虫害的防治力度,通过加大宣传能够帮助江西省的林业部门及时、准确的了解林业区病虫害的类型、组成以及发展趋势等,通过分析病虫害可能对森林资源造成的损害,然后制定相应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办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尽可能的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还能够有效的降低防治成本。

3 结论

总而言之,在林业高效发展的背景下,江西省应该将现代营林技术作为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推广和应用现代营林技术,为江西省创造更好的营林产业,进而推动江西省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篇2

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森林资源和林荫空间,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产业的经营活动。发展林下经济,能够增加林业的附加值,加快林业的经济周期,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开辟农民增收的途径,对发展循环经济、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1-4]。

1 兴宁市资源概况

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北部与江西省寻乌县毗邻,东北部与平远县、梅县相接,东部与梅县交界,南部与丰顺县、梅县相连,西北部与龙川县相邻,西南部与五华县接壤,属于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兴宁市总面积2 104.85 km2,土地21万hm2,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3.7万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68.4%,其中有林地面积12.59万hm2,森林覆盖率66%,林木绿化率68.9%,活立木蓄积量313.3万m3。生态公益林面积4.53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3.1%。现有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78万hm2,6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0.82万hm2;1个国家森林公园,面积0.066万hm2,8个县级森林公园,面积1.18万hm2。

2 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具有易操作、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等突出优点,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实施山林立体综合开发,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变经济先发为生态先发,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结合兴宁市资源实际,适宜的林下经济主要有林药模式、林禽模式、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模式、林业生态旅游模式等4种模式。

2.1 林药模式

林药模式主要是在林下种植中草药,根据兴宁市山区的总面积较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特点,采用该模式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是一条可行之路。林药模式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组织农民在退耕还林地林药间套、野生资源封禁保护、次生林地林下套种、疏林地撒播补种等方式开发林下经济。林下适宜种植的中草药包括青蒿、金银花、当归、巴戟等。通过稳定发展林下经济,逐步建起中草药生产基地[1-2]。

2.2 林禽模式

除了林药模式,林禽模式也是一种经济高效实用的林下经济模式。森林不仅可以为家禽(鸡、鸭、鹅等)提供良好的生存和活动环境,还能提供家禽食物资源,包括昆虫、草料等。畜禽可以在林下觅食青草、杂草、昆虫、小动物,林下适宜的光照、充足新鲜空气可以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林禽模式可生产出市场销量大、售价高、带“土”字的畜禽产品。有研究表明,林下养殖的土鸡不易生病,售价比普通肉鸡高出50%,且口味较佳。另外,林下家禽摄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林地内杂草生长,减少林木病虫害发生,降低林业生产成本,同时林地施入发酵后的家禽粪便,能够促进林木的生长,提高林果产量,实现“林养禽,禽育林”。如各镇各村农户自行建立的山窝式养鸡场,就是最好的典范[2-4]。

2.3 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模式

在兴宁市的一些村社,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建立以沼气为核心的“猪—沼—果”、“猪—沼—茶”、“猪—沼—菜”的生态模式,平均可增加经济收入300元/户,使兴宁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善。这种模式既发展了庭院经济又减少了薪材、秸秆等生物能源的浪费。如梅州市盈安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有机沙田柚示范基地和养猪场紧密结合的“猪—沼—果”生态环保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2.4 林业生态旅游模式

森林旅游是一种原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又能满足游客增强体质的健康需求,更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应充分发挥森林氧吧的健康效能,以及纳凉避暑等生态功能,在适宜的林区发展林下集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和林下采摘、垂钓等特色森林产业[3-4]。如兴宁市正在规划建设的集林下休闲、观光农业、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熙和湾客乡文化旅游产业园和神光山生态旅游产业园。

3 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兴宁市的林下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家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需求和应发挥的作用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对林下经济认识不足、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管理欠缺等问题。

4 林下经济发展方向

4.1 搞好产业规划,合理布局,完善产业链

可持续发展是产业生命力的体现,要实现林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以搞好林下产业的规划。为了完善林下产业链,应当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林业生态旅游模式等,将林下产业建成为生态文明、绿色环保、兴林富民、高效持久的重要产业[1-2]。

4.2 积极推动,强化服务

林下经济是新兴的经济模式,覆盖范围广、涉及行业多,需要积极推动,以及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首先是做好资金服务。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其次是完善技术服务。科技服务能够深度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专业技术服务组(队),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不定期进行技术培训,能够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服务质量。再次是打造市场服务。加强市场研究,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3-4]。

4.3 扶持龙头,典型带动

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目前尚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具有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这就需要做出一个示范企业来,从而带动其他企业发展起来。因此,为了推动林下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应当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抓好典型,树立典范。在探讨多种发展模式的同时,现阶段应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深加工,实现多种经营,打造优良品牌,提高信誉度和影响力[1-3]。

4.4 树立林业生态旅游品牌,增强林下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为兴宁市林业生态旅游树品牌,结合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使游客真正认同“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

5 参考文献

[1] 唐慧芳,谭子幼.泸溪县林下经济发展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3):82-84.

篇3

一、高峰竹柳与木塑聚合材料

目前,万里常青公司正在进行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生产试验,这是一项造福人类社会的最新技术成果。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是利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与木粉,经分子层次聚合生成,采用挤出、模压、注射成型等常规塑料加工工艺,生产出各种板材、型材和产品。这种新型板材不吸水、不变型、不褪色、不老化、不腐蚀、不霉烂、不虫蛀,节能环保效果好。

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的主要成份是木粉,该木粉则是由“高峰竹柳”造林中幼林抚育大树修剪产生的枝条或竹柳大树成材加工剩余的枝叉加工而成,也可以高密度种植高峰竹柳,以小径材制成所需的木粉材料供聚合之用。为此开辟了一条竹柳木材加工新途径。

和普通木材相比,木塑分子聚合材料还具有以下优点:首先,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到废物利用。因为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全部使用竹柳小径材、树木枝条、加工剩余物、废弃物,节约竹柳成材和优质木材,将竹柳木材的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都聚合进了新材料中。使用和损坏后的木塑聚合材料,可以全部再生利用,是一个全回收、全循环、全利用、全环保的项目。

其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具有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回报的优势。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0.6吨竹柳木粉和0.4吨废旧塑料,就可以生产出一吨产品,目前国际市价格最高达28000元/吨。一个年产10万吨木塑材料的企业,可利用竹柳6万吨,利用废旧塑料4万吨,相当于从垃圾中捡回25万立方米木材、相当于节省水泥、钢材分别为40万吨、替代塑料和铝材分别是8万吨,这是木塑产业发展对循环经济的贡献。

再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改变了商品林的生产方式,由长时间周期性生产向短期林业种植业转变,可实现竹柳当年种植当年受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开展竹柳规模种植。把林业、木材加工业、废旧塑料回收业也聚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社会系统工程。

最后,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途广泛,现已被应用于包装运输领域中、车辆船舶领域中、建筑材料领域、室内装潢领域、军事领域等,它将在众多领域和范围内取代木材、钢材、水泥、塑料等常规材料。

二、高峰竹柳与生物质能源

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克服能源危机的主要出路。据预测,到2020年,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的比重接近60%,而生物质颗粒燃料则占生物质能利用的60%。

所谓生物质能源也就是利用生物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常规燃料能源。有机物中所有来源于动植物的能源物质均属于生物质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

柳树是林业能源林的主要树种,“高峰竹柳”则是多基因组合杂交的柳树新品种,具有速生、高产、抗逆等优点。作为能源树种每亩可密植1万株,每亩每年生物产量鲜重可达8至10吨,是普通柳树的十倍。在国外柳树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的主要途径是发电,柳树生物质具有较高的燃烧值,发达国家用柳树生物质发电已经有20 年以上的历史。将柳树粉碎后制作成生物质能源颗粒和煤炭混合发电,可以大大提高热效率,降低污染50%以上。

生物质颗粒燃料是最具大规模产业化开发前景的新型生物质能源,用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取暖和生活用能,生物质燃料利用率高,便于贮存,无污染。二是生物质工业锅炉,用生物质能替代燃煤,解决环境污染。三是发电,可作为火力发电的燃料。据统计,2008年全球生物质颗粒燃料销售量达1.8亿吨,市场规模超过500亿欧元。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以年均18%的速度高速成长,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中的“香饽饽”。

竹柳是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最好的原料。生物质颗粒需求之大,竹柳作为原料种植前景更为广阔。

生物质颗粒燃料发展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但透过国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高峰竹柳”将在生物质能源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峰老人发起的1000万亩竹柳大造林,将可年产生物质颗粒3.25亿吨,相当于年发电量9000亿KWH以上。

三、高峰竹柳是最好的纸浆来源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纸品消费国,各类纸和纸制品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4%;同时我国又是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在各大纸浆生产国中,中国的净进口量最大,但仍有很大的市场缺口,大量造纸原料需要进口。

要解决纸浆用材需要日益增长与森林资源匮乏日显突出的矛盾,缓解国际进口纸浆价格暴涨的压力。建立纸浆原料林基地,逐步减少对国外进口资源的依赖,显得非常迫切。营造速生丰产纸浆林“高峰竹柳”是最好的树种之一。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进行了“竹柳材性纤维质量及制浆性能的研究”,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高峰竹柳材质色浅且密度适中,木粉自然白度比杨树高,竹柳木材的纤维质量较好纤维长宽适中且柔软。符合制浆工业对木材要求。根据竹柳木材密度和材质白度分析,该原料适宜做高得率化学机械浆。竹柳可以作为纸浆材合理地种植并开发利用。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纸张、架材、板材等木材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当前很多工业企业都呈现出掠夺式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展高峰竹柳造林是对我国的能源资源的有效补充和储备,是改善生态缓解能源紧张的务实之举!

中国高峰竹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凯旋城1号楼2栋1403室

电话:010-59273183

15855582853

香港公司地址:香港九龙尖沙咀厚福街3号华博大厦18楼1806室

电话:00852-23682122

00852-33673126

皖阜阳公司地址:阜阳市经济开发区申寨社区政务大楼1-3楼

电话:0558-2220627

2226697 400-088-2853

篇4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缓解我国能源矛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举措,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改善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发展生物质能源前景广阔,方兴未艾。然而,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就开发湘西州永顺县生物质能源,笔者认为,必须破解难题,创新生物质能源开发商业模式。

一、当前生物质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生物质能具有产量大、可再生、可储存、碳中和等优点。理论上生物质是可行的替代能源,但实际应用并不尽如人意。

(一)原料成本之困――原料涨价

一是能量密度低,原始成本高。与其他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相类似,生物质的能量密度低,需要大量的土地。在倡导种植非粮作物和利用边际性土地的“非粮”、“非耕地”路线下,产量和能量密度都低于普通粮食,原料成本还是很高。不管是否与民争粮还是与粮争地,目前的生物燃料的原料成本都很难控制,无法摆脱对补贴的依赖。

二是物流不经济,中间成本高。此外,生物质物流也很不经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收集、储存、运输,在生产出洁净能源的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甚至污染环境,很难形成闭合的能量循环系统。

(二)技术瓶颈之困――第二代技术仍存在不确定性

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转化成本高、效率低。液体生物燃料存在关键转化技术不成熟、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离产业化尚有一定差距;固体成型燃料加工设备的能耗较大,约在90-100千瓦小时/吨,原材料收购价格波动大,季节性因素导致收储难;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存在无成熟的生物质类洗焦废水净化技术,燃气热值低,气化机组运行连续性差,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关键设备依赖进口,我国大中型沼气、固体成型燃料以及生物质直燃锅炉设备的核心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现有项目多停留在中试阶段,且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

(三)政策支持乏力――政策反复裹足不前

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发展受原料高成本的影响,大部分生产企业需要额外的补贴、税收优惠才能赢利或生存。但目前政策补贴不够完善。生物质能源扶持政策缺乏系统性和配套性,在多种能源产品和规模上未给予明确的支持和指引。有些政策补贴起点过高,如财政部《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8]735号)仅支持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以上、年消耗秸秆量1万吨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导致多数企业无法得到补贴;有些政策设计不完整,补贴仅针对直接生产环节,对消费能源产品的终端用户则没有补贴。

(四)商业环境不成熟――销售不畅、融资困难

一是缺乏系统的产业链。生物质能的开发还需要高效率的商业生态链条。首先种植环节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之后还需在收购、调配、销售、技术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整合。生物柴油的原料问题突出,废弃油脂的收集、运输等环节缺乏有效的组织,“地沟油”等废弃油资源的利用率仍然较低。培育高含油量和高生态适应性品种是生物柴油的关键。遗憾的是,中国的生物柴油产业在初期没有打好基础,各地盲目种植油料树木,品种单一,形成“南方只有麻风树、北方只有黄连木”的局面。而大面积单一树种增加了虫害等问题,造成产业环境恶劣;而且,按照现有的信贷标准,树木种植不能抵押,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木本植物种植周期长,投入大,若没有商业银行贷款支持,企业很难独立承担,造成融资困难。

二是商业模式难建立。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模式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技术略为成熟的主要是糖淀粉制燃料乙醇、植物油或地沟油制生物柴油、农林废弃物制固体颗粒燃料、沼气利用等,但其中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成本优势)的并不多。

二、创新永顺县凯迪阳光生物质能源开发商业模式的建议

要解决生物质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就湘西州永顺县而言,要在湘西州永顺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上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巩固成效,解决问题,消除制约因素,创新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商业模式,把生物质能源开发做大做强。

(一)以价值理念模式创新,实现企业、农民、政府多方共赢

一是要树立民生理念。湘西州永顺县凯迪阳光生物质能源建设项目用凯迪独有的“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民争利”的发展理念,用“规划一个片区,培植一个产业,改善一片生态,致富一方民众,发展一地经济”的系统工程,用“两个农业项目支持三个工业项目”的完美组合,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创造“地方有税收,部门有作为,农民有收入,员工有回报,企业有发展”的多赢商业模式。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是要树立共赢多赢理念。湘西州永顺县凯迪阳光生物质能源建设项目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公司的高新技术、雄厚资本和当地资源条件为基础,以坚持有利于“增量、增收、增效”为原则,以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为目的,在平等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建立以节能、降耗、减排为主的绿色能源环保型企业,实现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永顺经济社会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将凯迪阳光生物质能源项目建设为互利多赢、协调一致、可持续滚动发展的有机统一体。

三是要树立“两型”企业理念。湘西州永顺县凯迪阳光生物质能源建设项目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标,以现有的薪炭林、农林废弃物等资源为切入点,以宜林荒山荒坡及现有灌木林、低效林等林地资源为发展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以及高效开发,以示范基地建设联动农民参与,以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初级产品利润回归农民,促进工业原料保障以及农民增收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企业、农民、政府、国家多方共赢。

(二)以发展模式创新,解决商业环境之困

湘西州永顺县凯迪电力的“低碳及循环经济+创新的经营模式+高技术壁垒”发展模式,与传统试点生物质能电厂项目相比,凯迪生物质发电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为公司拥有较强的技术壁垒,采用全球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而使用该技术达到超高压等级的企业全球仅有三家,因此凯迪电力是当之无愧的国内生物质发电的领跑者。

能否稳定成本,是生物发电的关键,也是市场对公司最大,忧虑。凯迪生物质电厂采用创新商业模式即“‘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模式实现了‘能源植物和农林废弃物一电能和燃料一灰渣一有机肥一有机农林产品’的完整的闭环流动循环经济体,公司不但符合目前国际 国内低碳、环保、节能的趋势,而且生物电厂盈利能力较高,内部收益率达8%-12%。”“三级燃料保障体系”商业模式,能够对燃料供应量、价格有较好控制力”。

(三)以技术模式创新,解决技术瓶颈之困

湘西州永顺县觊迪公司在广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结晶煤燃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循环流化床技术开发和研制工作,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其中以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和防止设备碱金属腐蚀技术为重点。技术的不断成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设备制造、适合中国资源状况的技术经验积累,为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加强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林科院的合作,加快生物能源良种及新技术的推广速度,配合开展高产、稳产、多抗优良新品种的选有,以及生产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新技术,依托林业科技推广网络,推广生物能源优良品种,建立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突破关键技术装备和核心装备的制约,加强产学研组合,组织联合攻关。

(四)以经营机制模式创新,解决政策扶持之困

一是构建管理机制。要实行科学规划,稳步实施,采用核心基地和周边面上分散基地相结合,以万坪镇为中心,向周围乡镇辐射,以能源林基地为中心的“一体化”模式,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农户自愿、乡村牵头的原则;坚持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高产化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依法有偿、互利双赢的原则,全面推进我湘西州永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二是构建政策资金投入机制。政策投入机制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逐步从建设投资补贴为主转向原料补贴、产品补贴、消费补贴和投资补贴四管齐下。一要加大生物质资源开发补贴力度。二要完善生物质能源产品的市场准入、监督和价格补贴。三要制定生物质能源产业专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物质能源行业,扶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篇5

(一)商品能源消费

农村商品能源消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农业生产用能和农民生活用能。农业生产用能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包括农业机械、喷灌等方面的用能。从统计数据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也快速增加,2007年达到76589.6万千瓦,比2006年增长5.6%;2007年农村用电量5509.9亿千瓦小时,比2006年增加11%。农民生活用能方面,在煤炭、电力、液化气、煤气等为代表的商品能源消费上,近年来人均生活用能增长较快(如图1),从2000年77千克标准煤增加到2006年131千克标准煤,平均每年增长约9.26%,超过城市增长速度5.08%(城市为4.18%)。

(二)非商品能源消费

目前,农村生活消费非商品用能主要是沼气、秸秆和薪柴(如表1)。从三者的构成比例看,秸秆和薪柴占绝大部分,只有极小部分(不到2%)的比例为沼气。从近年的发展趋势看,沼气尽管占有比例很少,但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较快;秸秆占比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商品能源价格的上涨,使农民商品能源消费减少;在政府大力提倡环境保护与封山育林的号召下,薪柴比例有所下降。可以预见,在现有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下,随着农村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必然会增加秸秆和薪柴的消费。这种过度依赖秸秆和薪柴低效的用能消费方式,不仅容易造成空气污染,更会加大林草植被资源的破坏,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农业是最大限度依赖于自然又是人为强度控制的特殊生产部门,既是生态环境的受害者又是最主要的“贡献者”之一。循环农业的发展,要求改变石油农业生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并不断“贡献”于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显然,转变农村传统低效的用能方式与循环农业发展目的是一致的。在这种转变中,需要有优质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能源,而被替代下来的秸秆、薪柴又必须作为资源进入到循环农业的循环流中去,实现3R原则下的可持续清洁生产。

三、可再生能源在循环农业中的利用:以沼气为例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可再生能源的清洁、无污染、可循环的特点,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这注定它在循环农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沼气作为最贴近农村特点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在循环农业中担当着主角地位。

(一)沼气的优点

第一,沼气能源在我国农村分布广泛,便宜实惠。可以说,凡是有生物的地方都有可能获得制取沼气的原料,所以沼气在农村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第二,我国地广人多,生物质能资源丰富。研究表明,在21世纪,无论在农村还是城镇,都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就地利用粪便、秸秆、杂草、废渣、废料等生产沼气用来做饭、加热、取暖和发电。第三,可以就地取材,节省开支。在农村建设沼气电站,发酵原料就地取材,同时,设备和技术都比较简单,管理和维修也很方便,大多数农村都能办到。据调查对比,小型沼气电站每千瓦投资只要400元左右,仅为小型水电站的1/2至1/3,更比风力、太阳能发电低得多。第四,小型沼气电站的建设周期短,只要几个月时间就能投产使用,基本上不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采用沼气与柴油混合燃烧,还可以节省17%的柴油。一个3~4口之家,修建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只要发酵原料充足、管理得好,就能解决照明、煮饭和洗澡等的燃料问题。

(二)利用模式

目前我国有南北两种典型的沼气综合利用模式。1.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在5~14℃,尤其冬、春两季雨雪冰冻,对沼气池的正常运行威胁很大,针对这种气候条件,北方广泛应用的是“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工程模式。“四位一体”模式是将半地下或全地下式沼气池、猪舍、厕所组合在一起,设立在蔬菜简易温室中,不仅解决了沼气池的运转和牲畜生长对温度的要求,就地解决了人、牲畜粪便等沼气池原料的供应,还利用沼渣、沼液对蔬菜施肥,生产有机蔬菜。2.在南方地区,分布着大量的丘陵和山地,土壤贫瘠,但气候条件却可以满足沼气池在露天情况下常年运转。针对这种特点,当地农民创造了“猪—沼—果”生态农业工程模式。将养猪、建沼气池和发展柑橘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后又发展了“一池带四小”(四小指小猪圈、小果园、小菜园、小鱼塘)等庭院经济模式。

(三)沼气的作用

沼气在循环农业中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测算,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处理4口之家、3~6头生猪的人畜粪便和部分生活垃圾,全年可得沼气385立方米、沼肥30立方米,替代薪材相当于3.5亩左右林地的蓄积量,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一,大量有机肥料的产生。建立沼气池后,大量畜禽粪便送进沼气池发酵,不仅可生产沼气,还可沤制出大量优质的有机肥料,扩大了有机肥料的来源,而且由于腐熟程度高使肥效更好。沼液及沼渣总称为沼肥,是生物质经沼气池厌氧发酵的产物。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钠、钙等营养元素;沼渣中除含上述成分外,还含有有机质、腐植酸等。沼肥中的全氮含量比堆沤肥高40%~60%,全磷比堆沤肥高40%~50%,全钾比堆沤肥高80%~90%,作物利用率比堆沤肥提高10%~20%。此外,沼液和沼渣中还含有微量元素和17种氨基酸以及多种微生物和酶类,对促进作物和畜、禽、鱼的新陈代谢,以及防治某些作物病虫害有显著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沼液及沼渣常用于浸种、叶面施肥、防虫、盆栽、柑橘、梨、西瓜、蔬菜、水稻、烤烟、花生等的种植,以及栽培蘑菇、养殖蚯蚓等。凡是施用沼肥的作物不仅增强了抗旱防冻的能力,而且提高了秧苗的成活率。施用沼肥不但节省化肥、农药的喷施量,也有利于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另外,在畜牧业的发展中,沼气可以解决“三料”(燃料、饲料和肥料)矛盾,促进畜牧业发展。第二,净化环境,保护生态。沼气主要是对废物进行再利用,动物粪便(如猪粪、牛粪)、剩菜、垃圾等,都可以作为沼气的原料,并随着这些原料进入沼气池,其所带的病菌、寄生虫卵等,因密闭发酵而被杀死,从而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条件,减少疾病的传染,对人畜健康都有好处。利用沼气当燃料,无烟无尘,清洁方便,可以改变农村长期以来柴草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蚊蝇乱飞的状况,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利用沼气作生活燃料后,可以减少生活用柴、用煤,节约秸秆和煤炭,减少森林砍伐和破坏,有利于保护林草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可以避免直接燃烧秸秆和木柴,降低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排放,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四、构筑以可再生能源为支撑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根据农业和农村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循环农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构筑以可再生能源为支撑的循环型农业生态系统。其思路是在“3R”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以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和动力,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投入;强化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环节的协调,实现物质能量的优化配置和梯级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农业废弃物,提高利用效率。总之,这种运行模式将以最少的资源,最小的费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一)深入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工程

根据农村地区地域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优势的可再生能源种类,加以开发利用,并尽量辅之以其他种类,做到优势互补。1.利用当地的太阳能资源推广应用太阳热水器、太阳灶、被动式太阳房和户用太阳光伏发电系统。2.利用当地的风力资源推广应用小型离网风力发电系统。3.利用当地的微水能资源推广微水电技术与产品。4.利用当地的生物质资源以及气化、固化和液化转化技术,推广应用生物质气化、致密成型、生物质乙醇和生物质柴油燃料及其配套设备。5.利用当地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推广应用高效低排放的省柴节煤灶以及商品化节能炉。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工程,可以增加农村能源供给,并最大程度地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减少环境污染,净化农村室内空气,降低地方疾病发病率等,使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并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机会和脱贫致富条件,走向共同富裕。

(二)积极推动乡村清洁工程

重点以村或镇为单位,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等“三废”向清洁燃料、有机肥料、高效饲料等“三料”的资源转化,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1.通过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和工程措施,净化水源、净化田园、净化庭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三生”目标。2.在适宜或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传统养殖业发展粗放且具备规模地区,推广以农村户用沼气、污水净化、垃圾秸秆堆肥、物业化服务为重点的“四结合”型模式。3.在养殖小区、大中型养殖场集中的地区,突出建设规模化的粪便和污水处理、沼气和有机肥生产及企业化运作、物业化管理结合为主体的“集约型”模式。4.对各种作物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可以根据条件因地制宜地用作沼气、食用菌、商品有机肥料、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等的生产原料,或直接机械粉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肥料。

(三)扩大推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以沼气为纽带,整合利用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类能源生态模式,促进高效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形成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达到家居温暖、庭院清洁、经济高效和农业生产无公害的目标。根据各地区域特点,在北方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重点是建设包括沼气池、猪圈、厕所和日光温室在内的“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在南方建设包括沼气池、猪圈、厕所和果园(或粮田、菜地、鱼池等)在内的“猪—沼—果(粮、菜、鱼)”能源生态模式;在西北适宜地区建设包括沼气池、猪圈、厕所、果园和水窖在内的“五配套”能源生态模式;另外,在居住点、甚至小乡镇居民区中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在有条件的养殖小区和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

(四)推动沼气产业化发展

沼气是发展循环农业生态模式的重要支撑点,与诸多农村产业、项目、领域相关联,互为因果,相互影响,重复循环。可以说,发展沼气业是未来农村产业的一场革命,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产业,将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所以,应将沼气列为农村重要产业的范畴,把“沼气循环经济”做大做强。目前,我国沼气建设很大一部分来自政府国债投资,今后,要尝试沼气建设的市场化运作,例如可以采用BOT投资方式。通过组建乡村沼气开发公司,先由其自筹资金进行设计、购料、施工、安装、装料发酵产气,整个过程均达到国家标准验收合格后,再由政府进行投资补贴或购买,公司从政府投资中按标准支取报酬,其后政府可以委托公司继续经营,或公司经营期满后移交给政府,这样就可逐步形成国家、农民、社会共同办沼气的投资机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沼气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果。

五、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科学规划管理,保障发展健康有序

可再生能源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有必要纳入农村整体发展规划中,通过科学规划管理,保障发展健康有序。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后15年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推行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根据总体目标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目标任务,并注意与循环农业发展的结合与联动,做到方向正确、目标明确、计划科学、措施得力,从而有序、快速、持久地推进可再生能源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早日实现。另外,鉴于我国可再生能源存在的管理多头、开发混乱、竞争无序、技术质量标准不系统等情况,政府还应加强和完善对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管理,理顺农业、水利、电力、林业、贸易、计划等部门的关系,制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准入条件和行政许可办法,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技术质量标准体系,以使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切实有效、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着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增加农村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降低传统能源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农村居民经济状况改善程度及收入增加幅度。如果农民收入难有实质性的大幅度提高,那么农村居民在进行能源消费选择时就会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煤或干脆使用传统的薪柴、稻草、秸秆,从而导致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甚至传统能源的使用开始出现大幅度反弹。近年来,由于能源价格的大幅度全面上涨,致使农村居民无法承受价格上涨的负担而重新选择使用传统能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因此,要想加快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确保农村能源消费环境安全,关键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确保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济基础。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篇6

高峰速生竹柳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强、材质优良、可高密度种植等诸多优点,从其诞生始起就一直受到林业专家及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是一种亟待开发的优良超速生新能源树种,同时也受到想要快速致富的众人们追捧。

湖北江夏区河脑镇的有一个4000亩的湖滩地,以前是一座一眼望不到边的烂泥地,因为不能生长庄稼,所以一直以来都闲置在那里无人问津。后来被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用较低的价格拿下了这些荒地,然后全部种上了速生竹柳成材林,现在这些树木已全部成活,过去一个一望无际的滩涂地现已全部变成了一眼看不到边的绿色海洋。据统计,每亩湖地里的树木每年都能产生效益15600多元,六年以后这片湖地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2个亿以上。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面对这样的场景都忍不住地感叹,万里常青公司为林业界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提出这样设想:在烂泥地里栽种1000亩速生竹柳,六年后将为社会创造财富1个亿,这在林业界应当算是一个奇迹!

为了做大做强高峰竹柳这一品牌,万里常青公司在北京注册了北京南昆高峰竹柳研究院。2011年2月20日,万里常青公司又与湖北武穴企业家王总签署了开发湖北江心洲,联合造林业4万亩的协议;2011年3月3日,与中国数农集团签下联合培育1000亩速生竹柳种苗,造林100万亩的战略合作协议。

为把高峰竹柳做成一个产业链,万里常青公司日前又联合湖北的知名企业家张昌梅女士投资1000万元,在当地租了4000亩湖作为育苗基地,用育出的种苗在荒废地上种植大面积成材林,然后用成材林生产板材、生物能源颗粒和纸桨,走循环生产和林业产业化之路。目前,万里常青公司正在进行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生产试验,这是一项造福人类社会的最新技术成果。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是利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与木粉,经分子层次聚合生成,采用挤出、模压、注射成型等常规塑料加工工艺,生产出各种板材、型材和产品。这种新型板材不吸水、不变型、不褪色、不老化、不腐蚀、不霉烂、不虫蛀,节能环保效果好。

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的主要成份是木粉,该木粉则是由“高峰竹柳”造林中幼林抚育大树修剪产生的枝条或竹柳大树成材加工剩余的枝叉加工而成,也可以高密度种植高峰竹柳,以小径材制成所需的木粉材料供聚合之用。为此开辟了一条竹柳木材加工新途径。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其特点和优势表现在:

首先,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到废物利用。因为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全部使用竹柳小径材、树木枝条、加工剩余物、废弃物,节约竹柳成材和优质木材,将竹柳木材的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都聚合进了新材料中。使用和损坏后的木塑聚合材料,可以全部再生利用,是一个全回收、全循环、全利用、全环保的项目。

其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具有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回报的优势。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0.6吨竹柳木粉和0.4吨废旧塑料,就可以生产出一吨产品,目前国际市价格最高达28000元/吨。一个年产 10 万吨木塑材料的企业,可利用竹柳 6万 吨,利用废旧塑料 4万 吨,相当于从垃圾中捡回25 万立方米木材、相当于节省水泥、钢材分别为40 万吨、替代塑料和铝材分别是8万吨,这是木塑产业发展对循环经济的贡献。

再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改变了商品林的生产方式,由长时间周期性生产向短期林业种植业转变,可实现竹柳当年种植当年受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开展竹柳规模种植。把林业、木材加工业、废旧塑料回收业也聚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社会系统工程。

最后,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途广泛,现已被应用于包装运输领域中、车辆船舶领域中、建筑材料领域、室内装潢领域、军事领域等,它将在众多领域和范围内取代木材、钢材、水泥、塑料等常规材料,因此,第三代木塑聚合材料必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必将引发一场世界性基础材料领域的革命。节能与减排成了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件大事,如能把高峰竹柳这个品牌做成一个产业链,就可以带动更多人们投入到植树造林这一行动中来,让大量的荒山、荒地、浅滩千百倍地增值,改善环境,创造财富。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纸张、架材、板材等木材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繁育栽培速生竹柳具有很好的经济前景。而且实验证明速生竹柳还是个“吸毒解毒”的治污能手,因此种植竹柳可以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此我们衷心祝愿高峰竹柳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篇7

1.2沙漠化侵袭严重

团场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及东南部的库鲁克沙漠极端干旱,纯属沙漠景观。塔里木河从2沙漠之间流经,注入若羌县境内的台特玛湖,近10a来,孔雀河干枯断流,塔里木河下游断流频繁,2沙漠之间已有百余处汇合,大有合拢之势,绿色走廊濒于消失,等待挽救。

1.3风灾沙害严重

由于两河来水剧减,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气候恶劣,干旱少雨,风灾沙害严重,全年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蒸发量是降雨量70倍左右。由于团场紧邻塔拉玛干沙漠,每年春夏的大风、风沙和浮尘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1.4林业资源衰退严重

2河下游,土地盐渍化严重,荒漠林、草植被长期缺水,出现大面积死亡;林草野生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沙漠面积扩大。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团场干部职工深刻地意识到,没有林业发展,就没有农业的丰收,要生存发展,要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团理念,把生态戍边作为屯垦戍边的基础,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团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保护团场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生态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基本前提。只有提高认识,加大对生态建设的保护力度,使团场全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投入人力、物力扩大建设生态区,把保护资源和环境治理并举,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2.2加强生态保护力度

加强公益林管护建立各项生态资源管护制度,签定公益林管护责任书,保证公益林管护4个到位,即做到管护措施到位、管护人员到位、管护经费到位、管护责任到位。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和野生资源免受破坏,恢复发展公益林的长期生态效益,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绿色植被的违法行为。积极发挥林业站的各项职能作用加强林业站对管辖区域的监督、管理,制定林业生产阶段目标管责任制,依法治林,严禁乱砍乱伐林木,严禁破坏自然植被、野生资源。加快对人工防护林的建设,做到耕地林网化、道路绿荫化、城镇花园化的环境格局。

2.3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环境、经济、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要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在原有基础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严禁毁林开荒,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植树种草的成活率;要保护好现有的防风林带,禁止乱砍乱伐;要扩大生态保护区范围,在各自然保护区,划出一定面积作为缓冲过渡区,确保保护区的安全。

2.4发展生态经济林产业

加大生态经济林的建设,合理调整和改善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以林养林,加强管理。生态经济林既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对团场农田起到防护作用,也提高团场现有耕地的单位效益,增加团场的经济总量和职工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5科学的开展植树造林

在靠近农田较近的荒地,选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抗风、抗旱、抗碱的植物种植,改善农田环境,对棉花种植起到保护作用。生态林种植的树种主要以耐盐碱、抗干旱、生长快的乔灌品种为主载品种,主要以胡杨、沙枣、红柳等容易成活的品种,形成乔灌相结合的种植模式。既能保证防风基干林的形成,又能达到保护农田、改善环境的效果。

2.6有效实施节水灌溉造林

节水滴灌造林,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地、提高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独特优点,可避免人为沙化、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是防沙治沙、控制土地沙化的新途径,是一项集防沙、治沙、开发沙地资源、扩大绿洲、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于一体的技术。

篇8

生物质包括各种速生的能源植物、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水生植物以及各种有机垃圾等[1]。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利用形态和传统能源的利用形态相似,将现有机器设备稍加改造即可使用,推广价值巨大。各国对发展生物质能源有不同的考虑,但能源替代和环境保护两个主要的原因相同。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相对滞后,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源作为实施替代能源[2]。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其倡导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将促进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全面发展。

1 生物质燃料乙醇的应用和效益

生物质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生物质能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曾在维也纳乙醇专题讨论会上提出:“乙醇应该被当作燃料和化工原料永久的和可供选择的来源”[3]。据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咨询机构测算,每吨生物燃料乙醇能够产生2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因此,许多国家将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列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巴西、美国的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和使用国。燃料乙醇是通过对乙醇进一步脱水,再加上适量变性剂制成。目前,中国试点推广的E10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掺入10%纯度达99.9%以上的乙醇制成[4]。乙醇燃烧值仅为汽油的三分之二,但其分子中含氧,抗爆性能好,取代传统MTBE为汽油抗爆、增氧添加剂,避免了其毒害性(致癌,地下水污染),具有优良能源、环保效益。如汽油中乙醇添加量≤l5%时,对机动车行驶性能无明显影响而尾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可降低30%-50%。添加10%,其辛烷值可提高2-3倍,还可清洁机动车引擎,减少机油替换并使其动力性能增加[3]。

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和石油替代能源相比,燃料乙醇在中国发展最早,并经过系统有序的试点,市场规模较大,在政策法规、组织管理、生产供应、市场销售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在能源替代、环境保护和振兴农业三方面都具有突出作用。 既有现实基础,又具有综合发展价值,燃料乙醇得到了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的高度认可,并最终确定为中国中长期新能源战略中的重点发展方向[5]。根据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生产6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500万吨,生物柴油100万吨;到2020年,生产20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1500万吨。

2 生物质燃料乙醇的代价和制约

原料保证是生物质燃料乙醇的关键限制,它影响成本和规模生产的可行性。生产1吨燃料乙醇,耗水30m3左右,耗电200kwh左右,约耗标准煤0.6吨左右。大约需要3.3吨玉米或7吨木薯、10吨红薯、15-16吨甜高粱[6]。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1.3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发展生物质燃料乙醇一定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稳步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不能依靠对粮食的占有和生产面积的挤压来实现, 也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7]。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全面叫停粮食乙醇的开发,要求今后生物燃料的发展必须满足不占用耕地、不消耗粮食和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结束了以玉米等粮食为原料的时代,开创了以木薯等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新时代,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的优势日益凸显。

3 木薯酒精的优势

实践证明我国过去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不符合国情,利用木薯作为燃料乙醇生产原料,符合国家“非粮替代”的要求。木薯属非粮食农产品,是中国主要的热带作物之一,它对土质的要求低,耐旱、耐瘠薄,符合“不争粮,不争(食)油,不争糖,充分利用边际性土地(指基本不适合种植粮、棉、油等作物的土地)”的国家粮食发展战略,同时发展燃料乙醇也很符合当前国家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种植木薯还有利于拉动农业,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状况,可形成农业产业化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统计,我国有荒草地7.39亿亩、盐碱地1.53亿亩,总量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利用这些土地种植耐干旱、耐贫瘠的薯类、高粱、秸秆作物等,对发展非粮燃料的乙醇生产,潜力巨大。木薯是可再生资源,通过推广良种,木薯产量已由过去的亩产1.3吨提高到现在的亩产2~3吨,最高还可以达到5~7吨。

4 木薯酒精的生产及前景

到“十一五”末期,乙醇汽油将占我国汽油消费量的一半以上,形成以“非粮”原料为主、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经济效益为中心、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压力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生物液体燃料产业链。 作为我国第一个非粮燃料乙醇试点项目,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主要采取生物法:纤维素、半纤维素,酸解或酶解或发酵单糖(五碳、六碳糖), 化学、 酶催化及微生物发酵乙醇。生物法具有选择性高、活性好、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但原料利用率低、反应时间长、产物浓度低及酶、微生物活性易受影响且纤维素降解和单糖转化所需酶、微生物适于不同反应条件,不能很好耦合。其制约因素是成本和寻找高效、廉价的催化剂、酶和合适微生物的开发等关键技术。

随着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木薯作为燃料乙醇的最佳原料,需求量将会不断扩大。木薯酒精生产面临着原料市场不稳定的困难,还存在着木薯种植缺乏组织性,种植粗放,且品种单一、单产低等困难。木薯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在于搞好木薯产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厌氧发酵技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用鲜木薯生产1吨酒精约生成11m3的酒糟醪液,约含660的COD;经厌氧发酵处理可生成约350m3沼气;350m3沼气约等于0.54吨煤。经厌氧后的酒糟废水其COD指标可以达标用于直接农灌,废渣可作有机肥料还田或作食用菌的培养基生产食用菌。合浦当地的农民用木薯渣与鸡粪混合再发酵后作蛋白合成饲料喂猪,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5结语

燃料乙醇直接打通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农民成了“新能源”提供者,这为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新能源由梦想成为现实的可能。以木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是一条资源消耗低、综合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在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朱锡锋. 生物质热解原理与技术[J].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23.

[2]石元春. 一个年产亿吨的生物质油田设想[J].科学中国人,2007,(4):35-37.

[3]雷国光. 用纤维质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是我国再生能源发展的方向 [J]. 四川食品与发酵, 2007, 43 (135): 39-42.

[4]任波. 乙醇汽油转折 [J]. 财经, 2007, (178): 100-102.

篇9

推进农业健康发展是当今世界性潮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团场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缓解土地资源和农业用水严重不足的状况,加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的环保条件,切实推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好及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提供雄厚的基础,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 团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塔里木垦区三十一团,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西南面临世界第2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临库鲁克塔格沙漠,是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下游的两河冲积平原,是新疆主要的农业生产区,也是我国典型的干旱荒漠生态区。

1.1 林地面积

位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三十一团现有土地面积38000hm2,耕地面积4200hm2,林地面积1400hm2,果园面积1733hm2,水域面积5867hm2,其他非生产用地667hm2,其余为未开垦荒地或野生及次生林保护区。

1.2 气候条件

塔里木盆地的三十一团属典型的内陆型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气候干燥,多风沙浮尘,日照长,温差大,热量丰富,冬夏长,春秋短,夏季炎热,冬季干冷。主要灾害性的天气为风沙、冰雹、干旱等。

1.3 水资源状况

三十一团位于卡拉灌区,引水水源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及卡拉水库,年供水量1.2亿m3,多年来由两河共同供水。塔里木河据恰拉水文站41a资料分析,2007年以来,年径流呈下降趋势。

根据1981年零零九二五部队勘探调查分析,团场区域土壤土质多为沙壤、轻壤土、沙土和粘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1%以下,土壤pH值在8~8.7之间,总盐量为0.1%~1% , 土壤经熟化后易脱盐,通气透水性好,近几年由于两河断流频繁,地下水位在3m以下,天然林及农作物种植缺水严重。

2 保护团场农业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2.1 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

三十一团地处塔里木盆地的东北边缘位于巴州尉犁县境内。南至塔克拉马干沙漠东北边缘,北临库鲁克塔格沙漠南缘,两沙漠交汇点最近处不足2km。塔里木河的下游近30km河道贯穿其中。由于解放以来几次大的农田开垦活动,使得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每年由于沙漠侵蚀农田的危害性日益加剧,自然环境沙化现象使得团场大面积农田被迫撂荒,加之日益频繁的沙尘暴的发生,已严重制约了团场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对改善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效益,增加团场的经济总量和职工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沙漠化侵袭严重

团场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及东南部的库鲁克沙漠极端干旱,纯属沙漠景观。塔里木河从2沙漠之间流经,注入若羌县境内的台特玛湖,近10a来,孔雀河干枯断流,塔里木河下游断流频繁,2沙漠之间已有百余处汇合,大有合拢之势,绿色走廊濒于消失,等待挽救。

2.3 风灾沙害严重

由于两河来水剧减,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气候恶劣,干旱少雨,风灾沙害严重,全年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蒸发量是降雨量70倍左右。由于团场紧邻塔拉玛干沙漠,每年春夏的大风、风沙和浮尘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2.4 林业资源衰退严重

2河下游,土地盐渍化严重,荒漠林、草植被长期缺水,出现大面积死亡;林草野生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沙漠面积扩大。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团场干部职工深刻地意识到,没有林业发展,就没有农业的丰收,要生存发展,要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团理念,把生态戍边作为屯垦戍边的基础,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团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保护团场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生态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基本前提。只有提高认识,加大对生态建设的保护力度,使团场全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投入人力、物力扩大建设生态区,把保护资源和环境治理并举,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3.2 加强生态保护力度

3.2.1 加强公益林管护

建立各项生态资源管护制度,签定公益林管护责任书,保证公益林管护4个到位,即做到管护措施到位、管护人员到位、管护经费到位、管护责任到位。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和野生资源免受破坏,恢复发展公益林的长期生态效益,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绿色植被的违法行为。

积极发挥林业站的各项职能作用

加强林业站对管辖区域的监督、管理,制定林业生产阶段目标管责任制,依法治林,严禁乱砍乱伐林木,严禁破坏自然植被、野生资源。加快对人工防护林的建设,做到耕地林网化、道路绿荫化、城镇花园化的环境格局。

3.3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环境、经济、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要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在原有基础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严禁毁林开荒,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植树种草的成活率;要保护好现有的防风林带,禁止乱砍乱伐;要扩大生态保护区范围,在各自然保护区,划出一定面积作为缓冲过渡区,确保保护区的安全。

3.4 发展生态经济林产业

加大生态经济林的建设,合理调整和改善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以林养林,加强管理。生态经济林既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对团场农田起到防护作用,也提高团场现有耕地的单位效益,增加团场的经济总量和职工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5 科学的开展植树造林

在靠近农田较近的荒地,选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抗风、抗旱、抗碱的植物种植,改善农田环境,对棉花种植起到保护作用。生态林种植的树种主要以耐盐碱、抗干旱、生长快的乔灌品种为主载品种,主要以胡杨、沙枣、红柳等容易成活的品种,形成乔灌相结合的种植模式。既能保证防风基干林的形成,又能达到保护农田、改善环境的效果。

3.6 有效实施节水灌溉造林

节水滴灌造林,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地、提高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独特优点,可避免人为沙化、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是防沙治沙、控制土地沙化的新途径,是一项集防沙、治沙、开发沙地资源、扩大绿洲、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于一体的技术。

3.7 加强森林有害生物病虫鼠害防治

篇10

目标是前进的灯塔,是指引行业发展的新方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态势喜人。《规划》的颁布为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指明了道路。

建筑垃圾“旧貌换新颜”

一个城市的发展是需要消耗很多资源的,同时导致了很多垃圾的产生,如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城市生活垃圾在卫生填埋的过程中,会产生含有沼气的填埋气体,如果不加以收集处理,除了会带来火灾及爆炸等安全隐患外,其内含的温室气体,更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生活垃圾的危害如此重大,那么那些高楼大厦建造过程中剩下的废石废料、钢筋水泥呢?这些体积庞大、不易处理、同时又蕴藏着很大价值的建筑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同时也是耗能大国,回收利用剩余资源,能够有效地缓解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的压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资源循环利用的前景无限广阔,近几年的发展更是如日中天,当前的大形势更是给循环利用增加了压力、提供了动力。

我国是世界上年新增建筑最多的国家,由此产生大量建筑垃圾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环境污染,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给城市带来一系列压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些建筑垃圾同样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要合理地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起来,就会给社会、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

早在2005年,建设部就颁布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居民应当将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别收集,并堆放到指定地点,建筑垃圾中转站的设置应当方便居民。对不按规定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罚,以此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保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

但这些只是强调建筑垃圾的回收,并没有对回收之后的利用进行规范。其实建筑废料、建筑垃圾浑身都是宝,只要技术先进,按照一些列工序就可以实现“变废为宝”、“旧貌换新颜”,成为建材大家庭的新成员。

建筑垃圾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重新为建筑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利用废弃建筑混凝土和废弃砖石生产粗细骨料,可用于生产相应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砂浆或制备诸如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以用于制作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粗细骨料添加固化类材料后,也可用于公路路面基层;利用废砖瓦生产骨料,可用于生产再生砖、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建筑渣土可用于筑路施工、桩基填料、地基基础等;对于废弃木材类建筑垃圾,尚未明显破坏的木材可以直接再用于重建建筑,破损严重的木质构件可作为木质再生板材的原材料或造纸等;废弃路面沥青混合料可按适当比例直接用于再生沥青混凝土;废弃道路混凝土可加工成再生骨料用于配制再生混凝土;废钢材、废钢筋及其他废金属材料可直接再利用或回炉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玻璃、废塑料、废陶瓷等建筑垃圾视情况区别利用。这都使得建筑垃圾再生具有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使用范围广、环境与经济效益好的突出优势。

石块混凝土“脱胎换骨”

一位建筑垃圾处理厂的技术人员给记者描述了废石料混凝土处理时的情景,建筑垃圾进入机器进料斗后,先接受一次粉碎,变成直径80毫米以下的碎块,然后通过磁选设备挑出其中的金属碎片。紧跟着二次粉碎,碎块直径缩小到40毫米以下,最后到达移动式筛分机,筛分出三种物质,分别是直径在10毫米以下的回填土,直径10毫米到20毫米的细骨料和直径20毫米至40毫米之间的粗骨料,通过三条履带传出。这样经过筛分,除去杂质,形成一定粒径要求的建材原料,然后按级配设计要求在原料里添加水泥和粉煤灰等辅料,加入一部分水后进行搅拌,通过制砖设备,形成不同的建筑产品和道路建设产品。其中,细骨料可以制成实心砖、路沿石等绿色再生建材产品;粗骨料可用作地面铺设的基础材料;回填土则可以直接应用到回迁楼建设中。

由此看出,建筑垃圾废料,是放错地方的“黄金”,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废石、废土,经过回收利用之后,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近两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逐渐走上了良性轨道,一些企业的规模早已摆脱原有的小规模、粗放型生产模式,逐渐成长为现代化、机械化的大企业,为本行业的产值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不少地方政府也在建筑垃圾方面做出了表率,取得了“经济环保”双赢的好成绩。

重庆市就是典范之一,2010年,重庆市建材行业共吸纳利用工业和生活废弃物1400万吨,同比增加两成。固体垃圾65%以上都被循环利用,变成了建材行业的各种资源。“十二五”期间,重庆建材行业每年吸纳利用的工业和生活垃圾将超过2000万吨。为实现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伟大目标,重庆市在进一步降低建材企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依靠企业窑炉煅烧工艺温度很高的特性,大力推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回收的产品包括,一些化工厂搬迁后留下的被污染土壤,还有采矿行业产生的煤矸石、废矿渣、粉煤灰等,这些固体垃圾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置,就只能掩埋或抛置,不但会占用大量土地,还极易形成二次污染。回收以后,再生成各种建材产品用于市政建设,既节约了成本又保护了环境。

重庆建筑垃圾处理工作非常出色,深圳也不例外。当前,随着城市旧城改造力度加大,一批批崭新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建筑垃圾到处堆放,老城区的改造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 。据统计,深圳每年产生1000万吨建筑垃圾,长久以来都是用填埋的方式处理,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占用了大量耕地。在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深圳提出了“十二五”建成绿色建筑之都的畅想,预计减排二氧化碳649万吨、回收利用建筑废弃物2406万吨。

深圳市相关部门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建筑工地上回收的建筑废弃物都很大,首先用建筑垃圾粉碎机将这些垃圾变成颗粒小的砂石,接着进行筛选,把不同规格的砂石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强化处理工序,将筛分后的砂石投入专用设备中,经碰撞产生好的“粒形”,砂石的粘合度、使用强度就会大大提高。然后再对再生砂石进行清洗。再生建材产品,颗粒较大的砂石在行业内称为“再生粗骨料”,可以替代采石场开采的石子;颗粒较小的砂石称作“再生细骨料”,又叫“机制砂”,可以替代天然河沙。相关部门表示一吨建筑垃圾经过处理后,百分之七十为粗骨料,其余百分之三十为细骨料。相对于天然砂石,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产加工成本虽然略高于天然砂石,但是经过检测,这些再生建材完全可以替代天然砂石,甚至优于天然砂石,细骨料还可以制成彩色砖、植草砖、透水砖等环保砖。同时,可缓解建设用砂石的短缺现状、遏制乱采滥挖,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恰逢“十二五”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各大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国内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着眼于满足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

垃圾归“零”大势所趋

新的楼盘建成之后,残留的建筑尾料成了困扰开发商的首要问题。因为体积大,占据了很多土地资源。如果运走,又要花费高额的成本。这时一种新的处理方式:“现场回收、当场利用、生产回收利用一体化”成为业内一颗璀璨的明珠。“零垃圾”概念由西方发达国家在20多年前提出,它把以往的垃圾资源回收同以消除垃圾为理念的工业重新设计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废弃物完全作为再生产的原料,完全不丢弃。在这个概念里,一件产品如果不能被回用、再建造、再刷新、再组合、再循环或堆肥处理,它就需要重新设计,或从产品目录上去除。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25年前仅有20%的市政垃圾被循环利用,如今已超过50%。

上个世纪之前的建筑废弃物处理方式基本都是填埋,资源循环利用率几乎为零。

“零”垃圾,即垃圾处理一体化的实施,在我国已早有历史。

1992年6月,北京城建集团一公司先后在九万平米不同结构类型的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回收利用各种建筑垃圾840吨,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细石混凝土楼地面和混凝土垫层,使用面积约3万平方米,节约资金4.5余万元,垃圾回收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近几年,河北一家公司成功开发出一种“用建筑垃圾夯扩超短异型桩施工技术”,在综合利用建筑垃圾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这项技术是采用旧房改造、拆迁过程中产生的碎砖瓦、废钢渣及碎石等建筑垃圾为填料,经重锤夯扩形成扩大头的钢筋混凝土短桩,并采用了配套的减隔振技术,具有扩大桩端面积和挤密地基的作用。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可达500~700kN。经测算,该项技术较其他常用技术可节约基础投资25%左右。这就使得原有的建筑垃圾不仅不浪费,还创造了经济效益,节省了成本,可谓“一箭双雕”。

建筑垃圾透水性好,遇水不冻涨、不收缩,是道路工程难得的水稳定性好的建筑材料。建筑垃圾颗粒大,比表面积小,含薄膜水少,不具备塑性。透水性好能够阻断毛细水上升,在潮湿状态和环境下,建筑垃圾的基础垫层,强度变化不大,是理想的强度高、稳定性好的路用材料,如利用废弃建筑混凝土和废弃砖石生产的粗细骨料,可用于生产相应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砂浆或将粗细骨料添加固化类材料后,也可用于道路路面基层。建筑垃圾较其他建材而言,所具有的优点正是当前建材缺少的特点,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取建筑垃圾之长补建筑材料之短,达到兼容并蓄的良好效果。

南科大项目首现“零排放”

深圳南科大建筑垃圾现场是全国首个建筑废弃物“零排放”示范项目,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将产生的6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约合100万吨)通过现场再生处理利用的方法,回收利用,创造综合效益近亿元。

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圳市住建局、城管局、建筑工务署及南山区政府利用招标的方式引入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进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引进移动式破碎制砖工厂——建筑垃圾破碎处理设备和建筑垃圾制砖机,将建筑垃圾现场破碎、筛分、制砖,废砖废水泥全部制成了再生骨料、实心砖、空心砖、彩色荷兰砖、透水砖、植草砖等15类绿色再生建材产品,这些产品将全部回用于南科大、深大新校区建设。

在建筑废弃物堆成的大“山”旁,一座移动式的破碎机站 “吞入”大小不一的混凝土块,从侧后方两个出口“吐”出来的却是沙状的细骨料和稍大颗粒的粗骨料。前者将被制成实心砖、空心砖等再生建材产品,粗骨料则用于地面基础材料,全部现场用于校区建设。“按传统处理方式,这批建筑废弃物全部外运填埋,需占用土地6.67公顷。大量建筑废弃物的运输车辆还会给城市交通带来极大压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循环经济产业政策。”深圳市住建局局长李荣强如是说。

经测算,南方科大建筑废弃物采用现场处理的方法,可节约土地资源约6公顷;按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转化率90%计,可减少天然砂石原料消耗60万立方米;可节省建筑废弃物外运及填埋的处置费用4000多万元;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

南方科大是深圳首个建筑废弃物就地绿色消化、再生利用的项目,建筑废弃物转化率达到90%以上,它的成功运行,将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创新的模式。建筑垃圾、废弃物,通过一系列的处理转变为新型建材,其实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加工处理“摇身一变”,也能成为建材行业新成员。

秸秆化身外墙能手

节能环保显高招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能耗大国、建筑大国,建筑材料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中国43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中,99%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即使是新建筑,也有95%以上仍是高能耗的,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世界上气候条件相近国家的两三倍。这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中国建筑的高能耗,与使用的建材关系很大。目前仍占中国墙体材料总量70%左右的粘土实心砖,由于保温隔热性能差,使得中国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为发达国家的3~5倍。窗户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3倍。

近两年来,各建材厂家、科研院校一直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工作上围绕“节能、环保”作文章,开发的新型节能环保幕墙和断热窗等节能产品就得到很好的应用。秸秆建材具有的利废、环保、再生、节能等突出特性,在市场上已经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发展前景。在国家禁止粘土砖生产、循环经济、环保节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系列国策推行展开的今天,秸秆建材的广泛使用,为上述政策的实现提供了物质保证。新型环保健康的秸秆人造板材将是今后我们建材行业大力发展的方向。

作为全球农业大国,我国每年所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数量惊人,由于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作物秸秆的适用范围大大缩小。当前秸秆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或者焚烧,但是这样不仅浪费土地资源破坏土壤结构,而且还会污染大气,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其实秸秆的用途非常大,将秸秆进行加工处理就能改变原有的性能进而转型成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对农作物秸秆的研究较国外晚。在80-90年代,我国南方己形成利用蔗渣制造硬质纤维板、刨花板的工厂体系。近年来,中国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先后对此项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利用麦秸、稻秸、棉杆等非木质材料作为人造板的原料,制造出刨花板或中纤板。其物理力学性能达到国家有关人造板的标准技术指标。随着技术与生产的结合,近几年国内涌现出大批生产秸秆板材的厂家,产品除了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外,也大量直销海外市场。

浙江省舟山市伟丰墙体工程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秸秆利用综合性公司,是一家集新型墙体材料研发、生产、墙体安装、成套墙体自动化生产设备研发、制造为一体的高新产业结构链企业,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目前该公司的钢丝钢架农作物废弃资源芯板是当下非常受欢迎的建材产品。生产该产品的全自动焊接编网机组可按资源分布状况生产各种类型的资源墙体材料,可利用“绿色环保”农作物的废弃资源研发填充料,如:稻草、麦杆、高粮、玉米杆、棉花杆、树枝、杂草等粉碎成纤维状或粉粒进而配制成质轻、防火、防水、防霉、保温、隔热、隔音的墙体填充料,只要挤压成长方条形状的填充料都可在自动焊接编网机组上进行生产板墙体系列产品。

谈及秸秆综合利用制成墙体板材的工艺,何总经理告诉记者,早在很久以前公司的领导层就注意到了这个节能环保、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何总表示,在我国发展此类产业有非常有利的条件:原料非常丰富,建筑材料用途很广,前景广阔;当前我国正是倡导“节能、环保、利废” 的关键时刻,国家政策扶植力度很大。

伟丰公司的一位技术人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农作物秸秆转化的人造板与之前的建材相比所存在的优点。

隔热、保温、节能,是农作物秸秆建材的首要特点。轻型人造板若作为墙体材料其重量是砖墙的1/10,而传热与导热几乎是砖墙的1/3~1/20,其中5.8厘米厚的稻草板相当于56厘米厚的砖墙,3.5厘米厚的水泥刨花板相当于25.85厘米厚砖墙的热阻值。规格200毫米厚的墙板,保温系数高于370毫米粘土砖墙4倍,取暖热耗降低4倍,取暖成本减少4倍。每年可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大大降低取暖支出。生产传统的墙体材料粘土砖,每万块粘土砖消耗标准煤约1.53吨,占建材行业总生产煤耗约50%。假设如果以生产砖的煤耗作为1,则人造板中的稻草板约为0.27,水泥刨花板约为0.38,植物纤维的碎料板约为0.47。河北省宣化县绿环新兴建材厂生产的植物纤维外墙保温板每平方米耗电0.142度,耗水1.5升,不用一克燃料。每平方米中电、水的成本1元。与其它的墙材比较,其产出量与能耗比是极低的。所以从节能要求出发发展人造板作为墙体材料应用中的一部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隔音是农作物秸秆建材的另一大亮点。建筑设计中的隔声主要是针对空气声与固体声,用轻型人造板做隔墙时要求板材容重大且要有一定的厚度,这样声波衰减也较大,隔声效果就越好。德国采用人造板做内隔墙(单层)时其厚度不小于16毫米,做外墙时不小于18毫米,防止固体声应采取双层结构(中空结构)或在双层中填充填垫物,以达到隔声的目的。

秸秆建材的重量轻是原有建材无法企及的优势之一。秸秆人造板相对于混凝土、砖石结构材料而言是轻质材料,它的容重一般为430~1300 千克/ 立方米。人造板所构成的复合墙板几乎是粘土砖墙体重的1/10。轻质墙体材料可以减少建筑物的自重,提高结构抗震能力,减少建筑物的基础处理费用,降低造价,节约运输费用。据统计,目前每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的建筑材料质量约1200~1300千克,而采用人造板和复合墙体材料,其质量约为80千克左右,大大减轻了房屋的整体质量。

秸秆建材还有一个非常有利的优点便是施工快捷。秸秆板复合墙体材料,可采用装配式施工,按图制作,便捷按装,加快了施工速度,减少了材料的堆积面积,促进了文明施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支持为秸秆人造板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为秸秆板的广阔前景铺平了道路。当前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在实施,许多普通刨花板和中密度纤维板厂将面临原料的供需矛盾,市场竞争能力下降。未来十五年内,预计秸秆人造板的年需求量将超过3500万立方米。显然,我国的秸秆板材的生产具有广泛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废水回收,建材迎来新材料

日前,复古建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铜材料装饰的门窗市场悄然兴起,各种合金产品的使用也越来越与时尚、环保结合起来。

电镀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加工业,其产品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同时电镀行业也是当今我国三大污染工业之一,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镍、铬等重金属废水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电镀企业已达到2万多家,其每年向环境排放的废水多达4亿吨。随着国家可持续性发展宏观政策的推行。以及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水资源的匮乏导致水价格的不断提高,要求电镀企业寻求一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的新工艺、新技术,来实现电镀废水的循环利用。

电镀是利用化学和电化学方法在金属或在其它材料表面镀上各种金属。电镀技术广泛应用于机器制造、轻工、电子等行业。电镀废水的成分非常复杂,除含氰(CN-)废水和酸碱废水外,重金属废水是电镀业潜在危害性极大的废水类别。根据重金属废水中所含重金属元素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含铬废水、含镍废水、含镉废水、含铜废水、含锌废水、含金废水、含银废水等。电镀废水的治理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重视,各国研究机构研制出多种治理技术,通过将有毒治理为无毒、有害转化为无害、回收贵重金属、水循环使用等措施消除和减少重金属的排放量。随着电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目前,电镀废水治理已开始进入清洁生产工艺、总量控制和循环经济整合阶段,资源回收利用和闭路循环是发展的主流方向。

惠州东江废物综合利用基地是废水回收利用的典范,目前该基地有含铜及含镍废物处置和回收利用两条生产线和废水处理系统,年处理能力超过4万吨。其中含镍废物处置回收生产线是东江环保自行研发创新的连续处理回收工艺,相关技术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处理效果及回收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记者采访了东江环保的一位负责人王丽萍女士。王女士介绍说含各种重金属的污水通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回收利用,例如含镍、锌、铝等元素的废水经过回收提炼出金属用品可以用于门窗合金的制作,例如防盗门的门把手、橱柜的拉手等等。

另一方面,含铜废水可以通过萃取、置换等方法提炼出金属制品铜,进而用于日渐兴盛的古典建筑——板材的生产。同时,含铜的电镀等工业废水可以通过加入化学成分,处理制成铜盐等一系列产品,用于建筑木材的防虫防腐。废水,原本是危害极大的物质,但是经过物理化学等处理方式之后,变成了为建材行业服务的新产品。

建筑垃圾体积庞大,难处理的缺陷使之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的硬骨头。但是与之相反的生活垃圾,虽然不似建筑垃圾那样笨重,但是因为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杂乱无章,反而成为政府更加头疼的问题。如果这些垃圾同样可以回收利用,那么创造的效益可想而知。其实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早已走上正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当前最夺人眼球的要数生活垃圾转型,成为新型建材。

地沟油不上餐桌上墙面

地沟油,这个名词大家并不陌生。其危害,更是众所周知,以致出现了“谈地沟油色变”的状况。“地沟油”还有一个学术化的名称,那就是废弃油脂,包括工业用油、垃圾油、地沟油、潲水油、下脚油等,餐饮业、食品加工业是废弃油脂的生产大户。这种废油脂不仅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和市民生活,而且还会造成大面积的水体污染。过度使用的植物油如果不加以处理,继续作为食用油使用,将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对废油脂的回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废弃油脂危害大,但其实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只要经过国内先进设备及先进技术高塔分离处理,就可以转化成各种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广泛用与树脂生产、医用、建材等各个领域。

记者从艾迪森化工公司朱玉峰经理那里了解到,废弃油脂经过加工会产生很多可再生的资源。其中一项就是油酸,这种产品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建材领域,它可以应用于工程塑料、油漆、涂料剂等不同领域。另外,它还充当于木材的防腐添加剂,与原有的添加剂相比无论是环境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更胜一筹。另一种产品是硬脂酸,广泛用于橡胶生产及日用化妆品等。艾迪森化工公司的朱经理还告诉记者在废弃油脂经过在加工时,会产生很多下脚料以及废物残渣,这些也是非常有利的资源。该物质被称作植物沥青,又称为黑脚,是脂肪酸及油酸生产过程中残留的下脚料。朱经理介绍说,在利用废旧油脂生产脂肪酸或油酸时,首先要做的是对植物油脂进行水解,然后进行脱水、脱气制得粗脂肪酸,粗脂肪酸或半成品油酸蒸馏时残留的下脚料即为植物沥青。其主要成份为油脂、脂肪酸及蜡等。这类产品主要用于生产铸造粘结剂、橡胶软化剂、水泥预制隔离剂、黑色印刷油墨、沥青涂料、涂料、表面活性炭、皮革助剂及重质燃料等等。

植物沥青的用途十分广泛,仅仅是作为铸造粘结剂,它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我国铸造用粘结剂主要分为有机粘结剂和无机粘结剂两类。前者使用中产生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后者生产成本高、生产工艺存在着较大缺陷。这就使得使用生物原料来源的植物沥青来制作铸造粘结剂,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以前被大家所诟病的地沟油,也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这样不仅解决了人们餐饮的后顾之忧,同时也给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型的建材。但是,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这方面还需加大科研力度,降低转化成本,真正地实现物美价廉、变废为宝。

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增大

我国始终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一如既往地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同时国家政策的颁布也为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从2002年通过的《清洁生产促经法》,到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到2009年1月1日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再到今年颁布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国家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资源循环利用的前景十分明朗。

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非常明显,各地方政府也不例外。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这方面的政策支持比较突出的便是上海。自2009年开始,上海市就颁布《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扶持暂行办法》,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专项资金来扶持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补贴方式采取一次性“以奖代补”的资助方式,即企业的生产设备已经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并投入生产了2年以上,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为当地增加了税收后,再依一定程序以报告形式向上级申请节能资金奖励或补助。资助标准按照企业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与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相关部分投资总额)的20%执行,单个项目资助总额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

杭州市2006年就开始施行杭州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从政府财政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投资额在40万元以上、节约率达到5%以上的节能、节水、节材、减污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根据实施项目先进性程度和实际投资额按以下标准安排资助:一般项目,按投资额6%资助;达到省级先进的项目(经专家评审确认,下同),按投资额8%资助;达到国内先进的项目,按投资额10%资助;属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项目,或达到国际先进且效果特别显著的项目,按投资额15%资助。单个企业或单个项目的当年最大资助额控制在100万元内。

大连市对企业节能、节水、节材、清洁生产、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和技术改造等项目,按照实际投资总额给予不超过6%的专项补助,重点项目和重大示范项目按照实际投资总额给予不超过10%专项补助,单项补助资金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各地优惠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表率,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各项社会产业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虽然垃圾全身是宝,但是目前我国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我国的能源现状不容乐观。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从2005年7.7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15.2亿吨,综合利用率由55.8%提升至69%。截至2010年,中国煤矸石、粉煤灰、钢铁渣、尾矿、工业副产石膏的综合利用量分别达到4亿吨、3亿吨、1.8亿吨、1.7亿吨和0.5亿吨,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量达到1.4亿吨。

尽管中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未来发展前景看好,但必须清醒看到未来在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工业废气和废水、典型生物质废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中国尾矿累积堆存量已达百亿吨以上,每年仍以10亿吨的排放量增加,而年综合利用率只有14%,未来循环利用任务仍很艰巨。

篇11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导下,开始了“全面砍光”的开荒造田行动,使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地表大面积。农民形象的说“山顶和尚头,山腰罗汉肚,山下黑水流”。生态系统失去了自我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温、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大大降低。

2、耕作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

大量应用粗放的铧式犁深翻耕作,使土壤,细碎、干旱。当大风刮起时,将大量干燥细小的土粒带到空中,便形成了沙尘暴。当天下暴雨时,洪水从的地表冲走了肥沃的土壤,沟壑纵横、耕地贫瘠,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当干旱少雨时,的土壤风蚀严重,耕地沙漠化趋势逐步加快。

粗放型耕作形成了生态环境恶化——干旱等自然灾害增多——农业减产——农民贫困的恶性循环。

3、焚烧作物秸秆,污染天空环境

种植业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每个农户就有数吨。有的种量大户甚至有几十吨,这些秸秆除少部分用于牲畜饲料外,大部分农民拉回家用于生活燃料,或被当做废弃物丢在田间地头和路旁在秋春之际烧掉了。焚烧秸秆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增加和环境及大气的污染,在公路和飞机场周边焚烧,产生的浓烟影响车辆和飞机的正常行驶,增加了安全隐患。

4、化肥农药使用不当,污染生活环境

在种植业中,农民只知道化肥具有运输使用方便,肥效高的优点,而不知道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硬化的后果。二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力较少,大量应用农药除草和灭虫。而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甚至使用不当,会使化肥和农药在农作物的秸秆和颗粒中残留,造成对人畜的危害。农药在毒死病虫的同时,还毒死了益虫和益鸟。生态失去了平衡。当出现暴雨时,部分化肥及牲畜粪便随地表径流到受纳水体,使人畜饮用水源受到污染,粪便中的氨气等气体散发到空中,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二、发展低碳环保农业的建议

农业要实现低碳、环保发展,必须把农业、林业与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有机的结合起来,向着低碳、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方向和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统一”的目的,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增强环保意识

人来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提供了资源和容纳废弃物。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管开发利用,不管保护建设,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因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要用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危害的事实说服教育;二是要用分析预测的方法,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子孙后代无法生存的严重性说服教育。尽快扭转“重生产轻环保:重粮食轻林草;重城镇轻乡村: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思想,增强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营造绿色家园

为营造一个山川秀美、鸟语花香的绿色家园,一是要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二是要继续绿化荒山荒坡,让山顶戴上绿帽子(植树),山腰系上彩带子(水渠、林带),山根铺上绿毯子(种草、种树)三是要在耕地边、道路边、院墙边、水渠边种植树木花卉,努力实现农田林网化,水利化:村庄园林化、清洁化。四是要科学绿化,计划要合理、种树要适宜、管护要规范。巩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成果,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

3、推广保护性耕作

退耕还林还草虽然是治理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但是退耕还林还草只能退掉一些贫瘠的陡坡地,而平地和较为肥沃的缓坡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口粮田,是退不掉的。这些干旱耕地,这是沙尘暴频发和水土流失的来源地,怎么办?我们只有采取转变生产方式,把落后的粗放型耕作,转变为科学的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采用免耕,少耕、深松土壤、秸秆还田等技术,利用作物残茬和秸秆覆盖地表,用根茬固土,秸秆覆土,提高土壤的保土、保肥,保墒能力,达到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沙化、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作物产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经过试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应紧紧抓住机遇,要大力推广普及。

4、应用清洁能源

在农村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能达到节约资源、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尤其是沼气技术的效果更为明显,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一座8M3沼气池可年产沼气300 M3左右,基本能满足一个5口人家做饭用能的需要,不仅解决了用秸秆做饭,烟尘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后,减少了对薪柴的砍伐问题,使退耕还林成果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2)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污水等直接流入沼气池作为发酵原料,可改变农村粪便、秸秆和垃圾乱堆放、乱燃烧状况,消灭了蚊蝇的产生和病菌的传播,解决了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3)沼气池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富含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氮、磷、钾元素、肥效高,无污染,且有杀死病菌的作用,沼液喷施在农作物及果树上灭虫,不仅起到了杀虫的作用,而且还有叶面施肥的作用,没有毒副作用。在种植业中大量使用沼液和沼渣,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是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的有效途径。

篇12

稻草砖作为新型的绿色墙体材料具有以下特点:可有效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轻质、强度大、抗冲击、防火;具一定的隔音性、具有杀菌、防霉、可保湿、无放射性等功效。它可使农业废弃物再循环利用、提高环境质量、有利于百姓的身心健康,且完全具备绿色墙材特征,是今后我国墙体材料主导的发展方向,也是建设节能减排社会的必然需求[1]。

1 普通稻草砖的腐朽问题

草砖房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承重墙底部、窗台下、门框上下等部位,常见不均匀的沉降裂缝现象。这些都是由雨水喷溅、浸泡和潮湿气体侵入造成的,使墙体底部常出现返潮、渗水等现象,日积月累,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承重墙失效,同时易引起鼠害的发生。

改性稻草砖更加坚固,可以有效的防止稻草砖失效,使用时可靠性高,是一种既能防水,又具有高强度抗拉、抗震、抗腐、抗潮、抗鼠等综合性特征的复合稻草砖。最终可以有效解决墙体底部、窗台下、门框上下等部位的潮湿问题。

2 稻草砖的改性防腐防潮试验

稻草砖是由新鲜稻草先经过自然干燥脱水,再经过打包机工艺压制而成。稻草主要含有纤维素、多糖等生物大分子,同时也含有C、N、O、P、S以及少量微量元素。稻草砖在使用中不可避免受外界雨水、潮气的浸泡,在适当温度下,雨水潮气就会导致真菌等微生物的滋生、繁衍,最终导致稻草秸秆强度降低、粉化、脱皮,最后脱层。既降低了草砖的质量,又缩短了草砖的维护周期。即使经过维修,亦难以使裂缝愈合,伴有雨水的喷溅、侵入、鼠类的侵扰的时常发生,导致稻草房保温性能下降。能够腐蚀稻草的微生物很多,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等都能分解稻草纤维。这些纤维素分解菌,都能不同度程度地引起稻草中纤维素的霉腐、崩溃。通过实验,在普通稻草砖表面外层浸渍由硫酸铜和工业熟石灰以及表面活性剂OP-10制成的浆液,研制出的改性复合稻草砖可以有效的防止稻草砖失效现象的发生,使用时安全可靠。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利用干草打包机将干燥的稻草秸秆经物理加压成型后,用铁丝紧紧捆扎而成长度为90cm、高度为36cm、厚度为45cm,重量为36kg的前期物块,其承重压力为1956kg/m2,密度112~134kg/m3,含水率小于17%,导热系数≤0.172w/(m·K)。经后期制作样块为6m×6m×6cm,用线绳裹紧,备用。

2.1.2 试验菌株

2.1.3 防腐防潮剂

2.1.4 培养基

试验菌株的接种、扩繁和培养选用改良的PDA培养基配方,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稻草砖样块的崩溃失效试验采用粉碎珍珠岩和锯木屑混合培养基[2]。

2.2 稻草砖样块的灭菌和接种

将同一配方药剂、同一浓度处理的稻草砖样块用多层纱布包裹,外包牛皮纸2层,在高压蒸汽灭菌器(0.1MPa、121℃)中,灭菌30min,自然冷却。在超净工作台上,将样块在平面与培养皿中被菌丝覆盖的稻草接种,放入无菌消毒的2000mL烧杯中,杯口用消毒的聚乙烯膜和牛皮纸各1层包裹,用棉线绳系牢,每个试验处理重复3次。

2.3 样块的崩溃试验

将样块放置于103℃恒温箱中,烘干120min。过夜冷却,称质量,然后置于无菌蒸馏水中,使稻草砖样块吸收一定的水分,再用天平称量,记录,依据不同的浸水时间,控制样块的含水量;再将稻草砖样块装入聚乙烯塑料袋内,袋口用普通棉花做一个呼吸口,用无针头注射器吸取混匀的菌液各5mL,在稻草砖样块表面的几何中心涂布真菌培养液[3]。将接种真菌的稻草砖样块置于在25~30 ℃、相对湿度为90%条件下的培养箱中,每隔2w取样1次,每次处理均取6块。将稻草砖样块表面的菌效刮掉,置于103 ℃恒温箱中,烘干120min。过夜冷却,称质量。

2.4 稻草砖样块崩溃程度的评定方法

2.5 稻草砖样块耐腐性评定原则

3 展望

作为新型绿色环保节能建筑材料改性稻草砖的推广,对传统民居向生态民居转型,消除焚烧秸秆对环境污染,节约农村耕地资源,以及探索农村循环经济的可再生、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均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利用稻草制成的稻草砖作为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又是人类回归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有效能源,延续人类进入下一个良性生存链的有益探索[4]。

将常规稻草砖用防菌剂处理,从而克服了当雨水侵入时发霉、发腐时稻草砖承压强度降低、稻草砖填充墙体时常出现裂缝、雨水喷溅的难题,即解决了墙体等部位的潮湿问题,又抑制了真菌等微生物滋生问题,使改性稻草砖更加坚固,可以有效的防止稻草砖失效。推广使用新型改性复合稻草砖,可以节约土地资源、煤炭,保护环境,因此,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效光,马捷.草砖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建材发展导向,2006,4(3): 57-60.

篇13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产业集群的曹妃甸新区高层次人才集聚战略对策和措施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0日

曹妃甸项目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投资最大的项目集群、河北省“一号工程”,其发展建设颇引人注目,而作为支撑曹妃甸工业区加快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也必然备受关注。

一、曹妃甸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比较优势

按照高层次人才流动趋向和流动规律,高层次人才主要流向大量资本投入、大规模产业聚集、创业发展环境好和具有宜居生态环境的区域。某一区域具备以上条件越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大。曹妃甸拥有天然的优良港址、广阔的岛后滩涂、便利的交通通讯、充足的电力和能源供应,这些都是吸引国内外投资的有力砝码,加之目前国际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国内产业和国际资本投资正由南向北移动,京津产业向河北扩散,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新的部署以及临近京津这一人才资源宝库等优越条件,使得曹妃甸已经具备了吸引大量资本投入的比较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其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加。

(一)区位优势。曹妃甸毗邻京津两大城市,距唐山市中心区80公里,距北京22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距秦皇岛170公里,交通便利发达。从国际海运看,距韩国仁川港400海里,距日本长崎680海里、神户935海里,与矿石出口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海运航线十分顺畅。“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腹地广阔有支撑”,曹妃甸在建设深水大港,发展临港产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港口是曹妃甸发展的最大优势。曹妃甸拥有深水岸线69.5公里,岛前500米水深即达25米,深槽水深36米,为渤海最低点,不冻不淤,是渤海沿岸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大型泊位的天然港址。曹妃甸港区吞吐能力将达到3亿吨,吞吐量将突破2亿吨,正在朝着国际化、大型化、现代化功能完善的综合性贸易大港迈进。岛后滩涂广阔且与陆域相连,既节省了征地、拆迁、安置人口等成本,又可为临港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可以说曹妃甸工业区已经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区位优势。

(二)资源和产业优势。唐山市工业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已形成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产业群,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曹妃甸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依托。京津的巨大人才储备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也为曹妃甸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通过正在建设的蒙冀铁路,联通华北、西北等广阔腹地,可为发挥港口优势,做大临港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全国电力、能源等供应短缺,外商和国内投资将更加重视电力、能源等供应条件好的区域,而曹妃甸功能定位中的“北方国际性能源、原材料主要集疏大港,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和“大电能工业”将是吸引国际国内投资的有力砝码。

(三)时机优势。改革开放初期,国际资本投资方向主要在我国南方,而且呈现出一一对应关系,如:欧美主要投向我国的上海,日韩主要投向我国的山东和天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聚集,国际产业正在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国内产业也由南向北移动,国际资本投资已经打破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一对应关系。21世纪以来,国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环渤海区域,不少国际资本正在投向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要打造北方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为曹妃甸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支持提供了可能。为环渤海区域的曹妃甸吸引外资促进发展带来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京津冀乃至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北京实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及天津建立北方的金融、商贸、信息和技术中心的定位,从某种程度上讲都离不开河北和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曹妃甸新区高层次人才集聚战略基本模式

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的曹妃甸新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河北、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生产力布局调整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巨大带动作用和深远影响。曹妃甸新区的规划目标是建设成为以现代港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为主导,电力、海水淡化、建材、环保等关联产业循环配套,信息、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循环科学发展示范区。从区域发展过程角度来看,曹妃甸新区经过了区域发展论证阶段,已经进入区域整体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并逐步走向产业结构体系形成阶段。

曹妃甸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工业区,现阶段的高层次人才聚集模式是政府牵引型人才聚集模式。具体来说是以政府行政力量为主导牵引下,服务类组织优化人才环境为拉动力量,不断提升重点产业核心企业的人才吸引力,三种力量交互作用形成了曹妃甸工业区现阶段的人才聚集力。具体分析如下:

(一)以曹妃甸新区管委会为代表的各级政府组织机构。这类组织承担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的管理、监督、协调和服务等政府角色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海关、商检、边防、海事、土地、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所设置的派驻机构,这些组织机构为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在曹妃甸新兴工业区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组织机构在新兴工业区人才聚集过程中,通过政府行政干预力量或政府政策规划引导作用,将各类企业或组织机构以及相关人才引进曹妃甸工业区发展,这是现阶段曹妃甸工业区人才聚集的政府牵引力量。

(二)曹妃甸工业区公共服务类组织机构。这类组织承担着工业区开发建设过程的行政服务、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等区域公共服务方面的工作,对构建曹妃甸工业区的人文生活环境、提高园区公共服务水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类组织将进入园区内发展,并持续优化曹妃甸工业区人才环境,对区域人才聚集起到了拉动作用。

(三)以首都钢铁集团为代表的各类企业。区域内各类企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聚集的基础是企业在一定空间上的汇集。有研究表明,区域人才聚集与开发与区域内重点规划发展的产业相辅相成,了解重点产业的人才配置和需求成为提高区域人才聚集力的前提。现代港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四大产业是曹妃甸工业区主导产业,而重点产业中的核心企业是形成产业聚集的关键因素。在区域发展初期,重点产业的核心企业的发展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体系的形成,核心企业的发展过程对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才的需求构成了曹妃甸新区人才聚集的关键力量。

三、基于产业集群实现曹妃甸新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对策建议

(一)加紧编制配套的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划。成立人才规划编制小组,广泛征求国内外人力资源专家以及首钢、唐钢、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精心编制曹妃甸工业区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包括人才资源开发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规划的编制要树立新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要与河北省和唐山市的“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相协调;要借鉴吸收国内先进开发区(工业园区)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划的优点。

(二)推动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开发一体化发展。近几年,京津冀三地对人才开发一体化已形成“共识”,人才开发一体化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京津是全国最大的人才、教育、科技、信息等资源宝库,曹妃甸工业区应当积极参与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合作,并借此补给自身发展建设所需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在遵循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开发一体化基本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京津曹三地的实质性合作,如三地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北方高层次人才市场曹妃甸分市场;建立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积极参加“环渤海地区人才智力交流洽谈会”,实现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等。

(三)抓住机遇,打造曹妃甸高层次人才强力磁场。在曹妃甸工业区设立“高层次人才特区”,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给予必要的改革试验权。同时,利用国家打造中国北方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大好机遇,借鉴深圳特区、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地的经验,积极争取国家在曹妃甸的优惠政策支持,如税收、海关、用地优惠政策,建立保税区政策,外资项目特殊审批权政策等做足沿海大文章。曹妃甸工业区的沿海区位优势,除了发展工业产业外,营造宜居生态环境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产业也是形成高层次人才磁场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适当调整曹妃甸发展规划,努力提高工业区综合竞争力和区域服务能力,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将其建成“中国北方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科学发展示范区。

主要参考文献:

[1]牛冲槐等.人才聚集效应及其评判[J].中国软科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