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篇1

(二)农村小学教职工人员老化,部分教师不能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年龄在51周岁以上的人员占27.07%,而个别山区乡镇比例还要大,达到45%以上,还有些山区小学教职工全部为40岁以上人员。由于年龄偏大,加之精力和体力的原因,使得大部分人员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即使能坚持工作的人员,其工作量也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由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人员老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在年轻时,由于精力和体力透支,使教师一过50岁便显出老年人的特征,尤其是女教师更为明显,本来还可以继续工作却因年龄偏大而不得不转为职员或实行校内退养,产生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二是由于近几年通过考录制,每年师范类毕业生进人数量受到了一定的控制,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确保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将大部分毕业生都留在了高中或职业学校,只将少部分毕业生分配到乡镇。分配在乡镇的毕业生也往往被做为教学主力留在了初中,从而造成农村小学多年不进人的局面。尤其是一些山区小学,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人员流动困难,使得农村小学在人员使用上进入恶性循环,老龄化现象更加突出。

(三)部分教师素质较差,不能胜任正常教学工作

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不适合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只有转岗从事后勤工作。由于用人机制和考核机制的不健全,对这部分不能承担教学任务的人员没有可适用的政策,只能由学校自行安排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造成目前教职工队伍素质不高的原因:一是目前教职工队伍人员构成情况较为复杂,1999年以前只要是师范类毕业生,包括电大毕业的师范类计划内自费生一律分配在教育系统,除此之外,通过招收代课教师、合同制工人等渠道,使一些业务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的人员进入各学校,造成教师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二是2003年龙口市最后一批民办教师767人一次性转为正式教师,这部分人员相对来讲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加之转为正式教师后,部分人员认为自己有了铁饭碗,进了保险箱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中没有了以前的干劲。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严格执行机构编制规定,确保教学工作高效正常运转。班额明显不足、学生数奇缺、发展后劲丧失、群众反响较差的学校,该撤销的坚决撤,该降格的一定降(如完全小学可降为教学点),能合并的尽量合,减少学校数量,收回教学编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确保总编不突破的前提下,对一些教学质量优秀、发展前景光明、社会反映看好的中小学重点扶持,编制要给足给优,要注重结构、岗位、专业的需要。确保教学工作高效正常运转。

篇2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健康运转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建筑工程质量,特别是住宅工程质量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建设工程产品的工程项目,投资和消耗的人工、材料和能源都相当大,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一方面关系到工程适用性,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所以把质量管理放在头等地位是当务之急。

1、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特点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1复杂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复杂性。例如建筑物的倒塌,可能是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与持力层不符;也可能是未处理好不均匀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或是盲目套用图纸,结构方案不正确, 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或是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差;或是施工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施工质量低劣;或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擅自代用材料等原因所造成。由此可见,即使同一性质的质量问题,原因有时截然不同。所以,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 研究 ,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

1.2严重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1983一1984年平均每四天半就发生一次房屋倒塌事故。某地有一栋六层的住宅楼,在主体施工过程中,现浇圈梁,轴线偏移了9.5cm,圈梁上面的楼板搭接长度不足3cm,造成6层楼板一直砸到底,当场砸死了11人。这血的教训,值得深思,对工程质量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妥善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1.3可变性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不断 发展 变化。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建筑物的倾斜,将随着附加弯矩的增加和地基的沉降而变化;混合结构墙体的裂缝也会随着温度应力和地基的沉降量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以发展成构件断裂或结构物倒塌等重大事故。所以,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应及时采取可靠的措施,以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1.4多发性

施工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就象 "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而成为质量通病,如屋面、卫生间漏水;抹灰层开裂、脱落;地面起砂、空鼓;排水管道堵塞;预制构件裂缝等。另有一些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往往一再重复发生,如雨蓬的倾覆,悬挑梁、板的断裂,混凝土强度不足等。因此,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认真 总结 经验,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2、我国项目质量问题

3.2.1设计质量问题。建设工程项目最开始的质量问题应该在设计方面。一个工程项目,设计是关键,它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整体,包括外形和结构、抗震等。由于整个工程项目都受限于设计图,所以,一旦设计出现不符合环境的地方,就会导致整个施工出现问题,如同北方的楼体,让南方人设计,由于南方很多设计师不了解北方的环境,导致设计的环形楼不通风,夏季炎热。毕竟北方人一些场所还是讲究通风,不是单单空调.项目管理论坛

2.2建筑配套设施质11。一个工程项目质量除了土建方面还有在水、电、暖、电梯、防火、卫生、设备等配套设施方面。有些工程项目虽然建设得很壮观,但是水压不够,高层上水问题;电线老化快:电梯噪音大;窗户密闭性不好,隔音效果问题。这些在很大方面上给完工后的住户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工程质量不仅仅是主工程问题,还有这些辅助设施的质量问题

2.3隐性施工质量问题。在工程完工之后,需要检查质量、评估工程、竣工验收时候,往往偏重于外在的质量问题,对较隐蔽的质量问题很难发现,如:钢筋间距均匀性、下料长度、箍筋弯钩角度、搭接绑扎质量、焊接接头质量、管线耐久性等均较容易忽视。同时由于现场管理人员质量责任意识不强,知识水平较低等因素,造成某些表面质量不错而内在隐患大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隐蔽工程质量问题的监督和检查。Training.省略

2.4管理休系问题。我国目前工程项目质量问题之所以存在这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建设工程管理质量体系的问题。由于这些内在的体系问题,造成监督质量力度不够,执法不严,部门保护,关系户等致使工程项目质量受到巨大影响。

3、加强质量控制的措施

3.1加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意识。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建设单位要求各施工单位建立健全分级质量检查队伍,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施工单位、质量检查人员、监理人员、甲方代表以及质监站人员相互配合,从各方面加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对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检查。把事后检查变为以预防为主,主动控制为主。

3.2严格关键工程、特殊工种的施工人员的资质审查。为了保证关键工种、特殊工程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对他们严格实行上岗考核制度并定期检查。没有国家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相应上岗证者严禁上岗。以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保证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

3.3严把材料进场检验关。有些建材商受利益的驱使,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有些检验单位也把检验报告当成商品出售。所以,作为建设单位代表不能只看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材料进场后,还要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报验单逐项检查,对一些明显存在问题的产品要进一步复检。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必须清除出厂。

3.4克服长期存在的质量通病。工程施工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例如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通病最主要的是配合比不准确,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为了保证混凝土配合比符合要 求,采取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旁站监督以及配合比计量措施,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3.5加强工程竣工验收前自检工作。工程完工后,要求施工单位对所建工程进行自检。重点排查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对不能认真自查整改的单位工程不进行正式验收。

结语:

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工程项目主要就是以质量为纽带,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三者关系,加强对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建设中只有很好的落实了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完全真正按照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办事,配合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才能完成工程预期的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1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存在的。必须明确的是,研究城乡结合部是以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框架来对它进行考察。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社会功能的双重性。目前,我国城市的周边农村,由于土地功能的改变已不是传统意义的乡村。wWW.133229.cOM大量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不仅使原来的农民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同时,由于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辐射也使精神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这些地区又不是真正意义的城市,这是由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手工业时代如果在城市的边缘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地并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那么这些边缘地带便被自然地认为是城市的边缘地域,它可被视为城市新的组成部分。而今天由于城市功能的发展已到了基础设施完善、文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因此目前的所谓城乡结合部不具备现代意义的城市功能,而是城市与乡村的一个过渡地带。它不是现代意义的城市,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农村,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有现象,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功能,而又不具备城市和农村的完全功能。二是时间的阶段性。从历史角度看,城乡结合部是在实现城乡社会平等后,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有的经济地理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逐步消除,它必将失去存在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意义。三是空间的滚动性。城乡结合部在空间上呈现着以城市中心为原点不断向外移动的趋势。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乡结合部的内边线为一环路,外边线为今天的三环路。随着城市的发展,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到21世纪初城市建成区已达到三环路边。使目前三环路成了许昌的城乡结合部内边线,外边线大致与四环路重合,并有继续向外扩展的趋势。这与全国其他城市的发展规律完全吻合。四是形成的自发性。城乡结合部不是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项目,也不是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城市或村庄。它是农村乡镇村组和当地农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为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自发建设形成的,是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土地及各种生产要素自由组合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呈现着一定的无政府主义的特征[4]。

2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显著

建设结合部是城乡空间一体化的产物。城市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用地支持,建成区的扩大必将不断蚕食其周围的农业用地(多为肥活的耕地)。既要发展城市,又要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因此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日趋突出。

2.2布局不合理,相互干扰

城乡结合部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总处在一种相互转换与争夺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程度很大。在结合部,往往居民用地与污染工厂相邻,军队用地与地方生产用地互相穿插,商业用地被夹在教学之中。另外,由于征地时为节省资金,有意避开居民点,形成“城中村”,城乡建设极不协调。

2.3土地利用稳定性差,结构失衡

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引起土地利用格局分散而混乱。道路的延伸,独立工矿、居民点的兴建使得农业用地支离破碎,既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也不利于城区规划建设的实施。一方面,有些刚建成的工业、居住建筑不久就面临拆迁,如近5年来,许昌市城乡结合部许多农户已经不止一次地历经征地拆迁,搬了建,建了搬;另一方面,投资兴建的菜蓝子基地、水利设施,在城区扩展影响下被迫缩小、迁建,造成产业结构不稳定,外部经济负效应显著。

2.4土地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城乡结合部一方面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建设用地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以及征而不用、浪费严重的现象。不少单位往往因为征地面积过大,征地费用过高,而缺乏建设所需资金,只好在所征土地的外围修上围墙,或围铁丝网,长期荒废,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2.5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偏重眼前经济效益,缺乏整体规划与分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整体开发,配套设施不齐全,商业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缺乏,绿地系统不足等,另外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管齐下”,大气、水、地资源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

3土地利用调控对策

3.1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实行动态监测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向郊区扩展的重要地带,城市发展总是表现为大片土地成为城市土地,最初的农业景观逐渐被工矿、居民、商业等为主的城市人文景观所取代。由于城市的不断外延,城乡结合部的空间位置和区域不断改变。分析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状况,有些土地利用基本合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另外一些则是人为活动的过度影响,存在乱占滥用的不合理现象。比如,一个时期以来,大规模兴建各种楼堂馆所、盲目地圈占工业区、开发区就是明显的实例。城市建设的盲目性,往往表现为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由于农用土地变为城市用地之后,很难再重新恢复为农用土地,而农用土地肥力的形成需要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要求在改变土地用途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效益和环境影响做出深入分析[5]。

为了有效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需要加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对土地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获得及时准确的了解。监测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多样,比如,一方面,可以通过航片、卫片的判读解译,获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监测结果的研究,就可以及时地对土地利用现状做出分析、引导和调控,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3.2实行土地管理信息化、科学化

传统的土地管理方式和手段高耗、低效而且精确度不高,使得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时空信息不能及时得到管理和更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及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支撑的土地管理软件应运而生,实行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土地信息的变化情况,如土地用途变更等,并及时、适当的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如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审批,使土地管理达到实时、高效。

3.3加强城乡规划,依法执行规划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和农村的交错地带,是最有必要加强规划而又最难规划的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从规划上对城市的盲目扩展加以限制,切实保护耕地,把城市用地的需求转到内涵的城市用地集约利用上,同时也要加强城乡结合部乡村居民点的合理规划,对于超标用地的居民点要强行拆迁,保证城市规划的严格依法执行[6]。

3.4规范土地市场

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出让,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机制,形成完善的土地市场。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人为干预过大,越权批地,批“人情地”现象存在,不能很好地实行公平竞争,土地利用和土地使用者应承担的责任不能统一。为此,必须尽快建立新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规范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市场,借助地价杠杆来调节土地利用,可以减少盲目占用、非法占用耕地,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在出让土地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等形式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尽量不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使得土地市场逐步步入规范化、公平化。

4实现城乡结合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

要实现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除采取诸如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实行动态监测、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规范土地市场、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和利用、加强污染治理、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模式、建设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示范基地与示范工程等一般措施外,还应特别注重以下三方面的战略措施: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结合部土地发展战略

有关职能部门要与周边乡村的基层组织密切合作,在明确结合部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分析政策、市场、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区位等方面的条件与优势,准确把握自身不足和外界挑战的基础上,遵循重点突破、发挥优势、整合功能、博采众长等原则,提出具有创新性和操作性的城乡结合部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功能分区、建设内容、重点项目、战略部署、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等,使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有章可循。

在城乡结合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土地管理等职能部门应努力协调配合,并主动与有关乡村基层组织合作,打破常规的规划思路,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特殊性,编制专门的城乡结合部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结合部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要遵循“生存、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兼顾”的原则,在切实保护优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基础上,从城乡总体利益出发,根据各部门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安排、资金来源产际情况,协调平衡农业、乡镇企业、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用地的需求,进行统筹安排,确定各部门的最佳用地数量和位置,使结合部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劳动地域分工与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科学,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效益的提高。为此,应成立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乡村基层组织和咨询机构等组成的城乡结合部管理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结合部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监督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处理战略与规划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7]。

4.2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准确的定位

准确定位是城乡结合部持续发展、土地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要在全面认识城乡结合部环境与条件、优势与基础、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从产业、技术、市场、功能和主体等方面对结合部进行准确的定位,主要是:遵循收入弹性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区域优势明显的原则,确定结合部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依据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和互补性等标准,确定结合部重点引进和自行建设的项目与技术;在分析预测国内外产品的市场容量、供求状况、竞争态势、贸易条件和行业壁垒的基础上,确定结合部不同时期的产品生产和市场开拓方向;遵循针对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的原则,确定结合部应具备的功能;遵循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确定结合部的投资建设主体[8]。

4.3创新城乡结合部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

为确保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创新土地管理与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通过完善结合部土地估价制度,推进土地的有偿使用,培育健全土地交易市场,引导土地集约配置,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为此,应做到:一要严格控制结合部集体土地入市,明确规定耕地不能以任何形式转变为非农用地,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应采用补偿方式;二要建立健全土地规划的约束机制,坚持“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的土地开发原则,促进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高效化;三要加大土地的执法监督力度,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9]。

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即限制城乡结合部土地的用途,规定土地用途转变的许可、限制许可和不许可条件,对土地利用和用途变更进行监督,受理变更土地用途的申请并办理审批手续。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乡结合部实行数字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数字土地用途管制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城乡结合部及其土地利用活动和整个结合部的时空变化输入到计算机中,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土地流通和实时动态监测,服务于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体讲,就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技术为纽带,运用城乡结合部的各类信息,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多维描述,以此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用途自动化管制。城乡结合部的数字土地用途管制应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信息共享,要在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打破部门和地区之间的界限,做到城乡之间统一标准、联合行动、相互协调、分工合作,以发挥整体优势,形成规模管制。

篇4

1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存在的。必须明确的是,研究城乡结合部是以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框架来对它进行考察。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社会功能的双重性。目前,我国城市的周边农村,由于土地功能的改变已不是传统意义的乡村。大量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不仅使原来的农民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同时,由于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辐射也使精神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这些地区又不是真正意义的城市,这是由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手工业时代如果在城市的边缘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地并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那么这些边缘地带便被自然地认为是城市的边缘地域,它可被视为城市新的组成部分。而今天由于城市功能的发展已到了基础设施完善、文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因此目前的所谓城乡结合部不具备现代意义的城市功能,而是城市与乡村的一个过渡地带。它不是现代意义的城市,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农村,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有现象,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功能,而又不具备城市和农村的完全功能。二是时间的阶段性。从历史角度看,城乡结合部是在实现城乡社会平等后,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有的经济地理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逐步消除,它必将失去存在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意义。三是空间的滚动性。城乡结合部在空间上呈现着以城市中心为原点不断向外移动的趋势。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乡结合部的内边线为一环路,外边线为今天的三环路。随着城市的发展,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到21世纪初城市建成区已达到三环路边。使目前三环路成了许昌的城乡结合部内边线,外边线大致与四环路重合,并有继续向外扩展的趋势。这与全国其他城市的发展规律完全吻合。四是形成的自发性。城乡结合部不是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项目,也不是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城市或村庄。它是农村乡镇村组和当地农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为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自发建设形成的,是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土地及各种生产要素自由组合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呈现着一定的无政府主义的特征[4]。

2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显著

建设结合部是城乡空间一体化的产物。城市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用地支持,建成区的扩大必将不断蚕食其周围的农业用地(多为肥活的耕地)。既要发展城市,又要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因此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日趋突出。

2.2布局不合理,相互干扰

城乡结合部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总处在一种相互转换与争夺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程度很大。在结合部,往往居民用地与污染工厂相邻,军队用地与地方生产用地互相穿插,商业用地被夹在教学之中。另外,由于征地时为节省资金,有意避开居民点,形成“城中村”,城乡建设极不协调。

2.3土地利用稳定性差,结构失衡

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引起土地利用格局分散而混乱。道路的延伸,独立工矿、居民点的兴建使得农业用地支离破碎,既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也不利于城区规划建设的实施。一方面,有些刚建成的工业、居住建筑不久就面临拆迁,如近5年来,许昌市城乡结合部许多农户已经不止一次地历经征地拆迁,搬了建,建了搬;另一方面,投资兴建的菜蓝子基地、水利设施,在城区扩展影响下被迫缩小、迁建,造成产业结构不稳定,外部经济负效应显著。

2.4土地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城乡结合部一方面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建设用地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以及征而不用、浪费严重的现象。不少单位往往因为征地面积过大,征地费用过高,而缺乏建设所需资金,只好在所征土地的外围修上围墙,或围铁丝网,长期荒废,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2.5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偏重眼前经济效益,缺乏整体规划与分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整体开发,配套设施不齐全,商业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缺乏,绿地系统不足等,另外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管齐下”,大气、水、地资源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

3土地利用调控对策

3.1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实行动态监测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向郊区扩展的重要地带,城市发展总是表现为大片土地成为城市土地,最初的农业景观逐渐被工矿、居民、商业等为主的城市人文景观所取代。由于城市的不断外延,城乡结合部的空间位置和区域不断改变。分析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状况,有些土地利用基本合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另外一些则是人为活动的过度影响,存在乱占滥用的不合理现象。比如,一个时期以来,大规模兴建各种楼堂馆所、盲目地圈占工业区、开发区就是明显的实例。城市建设的盲目性,往往表现为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由于农用土地变为城市用地之后,很难再重新恢复为农用土地,而农用土地肥力的形成需要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要求在改变土地用途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效益和环境影响做出深入分析[5]。

为了有效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需要加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对土地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获得及时准确的了解。监测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多样,比如,一方面,可以通过航片、卫片的判读解译,获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监测结果的研究,就可以及时地对土地利用现状做出分析、引导和调控,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3.2实行土地管理信息化、科学化

传统的土地管理方式和手段高耗、低效而且精确度不高,使得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时空信息不能及时得到管理和更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及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支撑的土地管理软件应运而生,实行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土地信息的变化情况,如土地用途变更等,并及时、适当的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如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审批,使土地管理达到实时、高效。

3.3加强城乡规划,依法执行规划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和农村的交错地带,是最有必要加强规划而又最难规划的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从规划上对城市的盲目扩展加以限制,切实保护耕地,把城市用地的需求转到内涵的城市用地集约利用上,同时也要加强城乡结合部乡村居民点的合理规划,对于超标用地的居民点要强行拆迁,保证城市规划的严格依法执行[6]。

3.4规范土地市场

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出让,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机制,形成完善的土地市场。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人为干预过大,越权批地,批“人情地”现象存在,不能很好地实行公平竞争,土地利用和土地使用者应承担的责任不能统一。为此,必须尽快建立新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规范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市场,借助地价杠杆来调节土地利用,可以减少盲目占用、非法占用耕地,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在出让土地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等形式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尽量不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使得土地市场逐步步入规范化、公平化。

4实现城乡结合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

要实现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除采取诸如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实行动态监测、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规范土地市场、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和利用、加强污染治理、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模式、建设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示范基地与示范工程等一般措施外,还应特别注重以下三方面的战略措施: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结合部土地发展战略

有关职能部门要与周边乡村的基层组织密切合作,在明确结合部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分析政策、市场、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区位等方面的条件与优势,准确把握自身不足和外界挑战的基础上,遵循重点突破、发挥优势、整合功能、博采众长等原则,提出具有创新性和操作性的城乡结合部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功能分区、建设内容、重点项目、战略部署、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等,使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有章可循。

在城乡结合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土地管理等职能部门应努力协调配合,并主动与有关乡村基层组织合作,打破常规的规划思路,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特殊性,编制专门的城乡结合部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结合部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要遵循“生存、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兼顾”的原则,在切实保护优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基础上,从城乡总体利益出发,根据各部门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安排、资金来源产际情况,协调平衡农业、乡镇企业、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用地的需求,进行统筹安排,确定各部门的最佳用地数量和位置,使结合部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劳动地域分工与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科学,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效益的提高。为此,应成立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乡村基层组织和咨询机构等组成的城乡结合部管理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结合部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监督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处理战略与规划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7]。

4.2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准确的定位

准确定位是城乡结合部持续发展、土地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要在全面认识城乡结合部环境与条件、优势与基础、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从产业、技术、市场、功能和主体等方面对结合部进行准确的定位,主要是:遵循收入弹性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区域优势明显的原则,确定结合部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依据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和互补性等标准,确定结合部重点引进和自行建设的项目与技术;在分析预测国内外产品的市场容量、供求状况、竞争态势、贸易条件和行业壁垒的基础上,确定结合部不同时期的产品生产和市场开拓方向;遵循针对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的原则,确定结合部应具备的功能;遵循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确定结合部的投资建设主体[8]。

4.3创新城乡结合部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

为确保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创新土地管理与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通过完善结合部土地估价制度,推进土地的有偿使用,培育健全土地交易市场,引导土地集约配置,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为此,应做到:一要严格控制结合部集体土地入市,明确规定耕地不能以任何形式转变为非农用地,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应采用补偿方式;二要建立健全土地规划的约束机制,坚持“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的土地开发原则,促进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高效化;三要加大土地的执法监督力度,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9]。

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即限制城乡结合部土地的用途,规定土地用途转变的许可、限制许可和不许可条件,对土地利用和用途变更进行监督,受理变更土地用途的申请并办理审批手续。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乡结合部实行数字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数字土地用途管制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城乡结合部及其土地利用活动和整个结合部的时空变化输入到计算机中,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土地流通和实时动态监测,服务于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体讲,就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技术为纽带,运用城乡结合部的各类信息,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多维描述,以此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用途自动化管制。城乡结合部的数字土地用途管制应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信息共享,要在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打破部门和地区之间的界限,做到城乡之间统一标准、联合行动、相互协调、分工合作,以发挥整体优势,形成规模管制。

5参考文献

[1] 王国强,王令超.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2):32-35.

[2] 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 RICHARD REYMENT K.Applied factor analysic in the natural scienc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4] 叶岱夫.论郊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问题[J].农村生态环境,2001, 17(1):60-63.

[5] 杨山.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4(3):19-23.

[6] 顾杰.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01(7):38-39.

篇5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铁路站场的信号设备越来越精密,由于信号设备以电子和微电子技术装备起来的且工作在弱电环境下。当单独接地支柱发生短路时,会造成支柱周围地电位过高,严重时就会击穿支柱附近的信号电缆,这样击穿电流会通过信号电缆传输到信号楼,并损坏信号楼内的通信设备,不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着铁路的安全运行[1- 3]。2012年9月22日15点34分,神池南站II场西咽喉因接触网放电造成部分信号电缆烧损,19个轨道区段发生红光带,经三局电务和神池南电务工队紧急处理后,于19点08分设备恢复正常。故障总延时214分钟。现场验收人员反馈中铁电气化局刚在134号网杆安装地线施工时造成接触网对独立支柱放电,由此初步判断造成轨道电路红光带的原因为接触网对单独接地支柱放电对信号设备造成的冲击所致。因此,本文通过仿真分析研究与实际考察支柱短路信号电缆的影响对我国的高铁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4-5]。

1建立仿真模型

图1 站场接地系统简图

图 2站场中间部分综合接地系统剖面图

图1为站场综合接地简单模型,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站场较大,站场两边的支柱与贯通地线相连而中间的接触网支柱只能单独接地。相关的通信信号线铺设在站场中间钢轨的两边,深入地下0.5m处;轨道采用CRTS 1型板式无砟轨道,轨距采用标准轨距1435mm。轨道结构由钢轨、弹性扣件、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填充层、混泥土底座构成,标准轨道板厚度不宜小于190mm,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填充层厚度为50mm,混泥土底座厚度不应小于100mm,弹性扣件厚度为10mm,轨道采用CHN60轨道,等效为圆柱体时的半径为49.6mm。由于扣件、混泥土及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绝缘性能很好,仿真时可把此部分等效为空气。接触网钢支柱采用H型钢支柱,每隔50m架设一个,支柱基础的最大接地电阻为10Ω,支柱距离钢轨1.2m,深入地下2.5m。建模时钢轨和信号线长设为3km,并在它们两端都接上匹配阻抗,以模拟导线延伸至无穷远的情况[6]。

在同一行两根轨道之间每隔500m装设有扼流变压器,以保证牵引电流顺利流过绝缘节,当从扼流变压器中点流向两端的电流相等时可将扼流变压器等效为导线,上下行轨道通过扼流变压器或者空心线圈的中心抽头设有简单横向连接或者完全横向连接,简单横向连接实现了两钢轨间的等电位连接,完全横向连接实现轨道间的等电位连接[7-8]。

将接触网支柱、钢轨等效为圆柱体,各个导体的主要参数见表1。

表1 导体的主要参数

导体 型号 电阻率/Ω・m 等效半径/mm

钢轨 CHN60 0.90909×10-7 49.6

接触网支柱 H型支柱 0.90909×10-7 86.55

在CDEGS中根据图1、图2及以上文中假设连接各个导体,根据表1设置各个导体的参数,搭建仿真模型[9],如下图3。

图3 仿真模型

2仿真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接触网支柱发生短路对信号电缆的影响,所以最终是为了研究信号电缆上的相关电位,确定电缆是否会受到破坏也即击穿。根据CDEGS中搭建的仿真模型,仿真时设置3个变量:短路电流I;土壤电阻率ρ;电缆距离钢轨的水平距离d;改变以上3个参数值,仿真得出信号线上的电压幅值。根据铁道行业标准TB/T2476.1~4-93规定:铝护套铁路信号电缆缆芯对地的工频耐压水平为1800 V(2min),因此本文中设电缆的安全耐受电压为1800 V[10]。

现保持短路电流I(2KA)和电缆距离钢轨的水平距离d(0.5m)不变,改变土壤电阻率ρ,土壤电阻率ρ的变化范围为100~1000Ω・m。将仿真得出的电缆上最高的电位值列于表2中。

表2 改变土壤电阻率得到电缆上最高电位

土壤电阻率(Ω・m) 100 200 300 400 500

电压 (V) 1695 2347 2810 3203 4075

土壤电阻率(Ω・m) 600 700 800 900 1000

电压 (V) 4972 5873 6772 7677 8585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电缆上的电位随着土壤电阻率的增大而增大,最高电位达到8585V左右。

再保持短路电流I(2KA)和土壤电阻率ρ(200Ω・m)不变,改变电缆距离钢轨的水平距离d,d的变化范围取为0.5~1.4m。将仿真得出的电缆上最高的电位值列于下表3中。

表3 改变电缆与钢轨之间的水平距离得到电缆上的最高电位

篇6

1.1 常见问题

现浇箱梁预应力施工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在预应力管道定位、穿束、张拉、压浆、锚固等五个环节。常见的问题有:孔道移位,穿束困难,孔道漏浆,孔道堵塞,压浆不饱满,预应力筋断丝、滑丝,张拉应力损失过大,伸长量不足等。

1.2 产生原因分析

1.2.1 孔道移位

孔道移位往往是施工不认真、固定点焊接不牢固和操作不当造成的,主要原因有:(1)固定点间距过大,没有按设计间距固定,转角和弯道加密区未加密;(2)固定点焊接不牢,浇筑砼时管道上浮或横向移位;(3)弯道防爆钢筋方向不对;(4)浇筑砼时没有对称下料,导致振捣时腹板截面变大和钢束孔道横向移位;(5)施工放样定点错误,完毕后没有逐一复核。

1.2.2 穿束困难

由于在现浇箱梁中往往是几跨为一联,预应力束很长,可以上几百米,这无疑给穿束工作带来困难,通常有以下原因:(1)设计原因,设计成孔管道直径与预应力束直径不匹配,直径差过小;(2)牵引头选择不当,牵引头有采用镦头式、锚固式、钢筒楔头式等,导致牵引头过长在幅度区穿束困难或破坏管壁;(3)穿束机械选择不当或机械牵引力过小。由于管道长,管道摩阻力较大,选择的机械牵引力过小,同时,对于有坡度的预应力穿束,一般选择从高处向低处方向穿束。

1.2.3 孔道漏浆、管道堵塞

由于管道在砼浇筑前被破坏或接头包裹不严,导致砼浇筑时水泥浆进入管道,其产生的主要原因:(1)施工工序不当,未穿预应力束便进行侧模加固,致使穿束时管道局部破损而没有仔细检查和发现;(2)管道接头处包裹不牢、接头过短或接头内外管不匹配,在穿钢束时接头脱节。(3)焊渣烧坏管道或固定管卡时不小心灼伤管道而没有被发现。(4)管道材质不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5)对于半径较小的管道在刚束穿束时未选择合适的牵引设备,导致在穿束过程中造成管道破坏。(6)锚垫板根部与波纹管处没有包裹好、锚孔没有填塞和压浆孔没有堵塞。(7)排气孔处管道处理方法不当或包裹不严、排气孔不小心埋入砼中等而进砼浆导致堵塞。

1.2.4 断丝、滑丝

断丝的主要原因:(1)钢绞线材质不符合要求,有断头、刻痕或严重锈蚀。(2)操作过程中没有做到孔道、锚圈、千斤顶三对中,造成钢丝偏中,受力不均,个别钢丝应力集中。(3)张拉油表失灵或千斤顶未按规定进行校验,导致在张拉时张拉应力过大。(4)预应力束没有编束或编束方法错误,使得钢束长短不一或发生交叉,造成钢束受力不均。(5)预应力刚束和锚具硬度不匹配,夹片或锚塞的硬度过大而切入钢丝表面过深,导致钢丝断裂的现象。(6)锚具几何尺寸的影响。锚环内圆锥两端出口处倒角不够(R

滑丝的主要原因:(1)锚圈锥孔与夹片之间有夹杂物。(2)预应力筋和千斤顶卡盘内有油污。(3)锚下垫板喇叭口内有砼和其它残渣。(4)锚圈偏离锚垫板止口。(5)钢绞线直径的影响,锥形锚具锚塞的角度和锚圈内孔的锥形角度均是按钢绞线的公称直径设计的,钢绞线直径偏差大,必将造成锚具各组装件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显然直径不均的钢丝组装在一起,直径小的钢丝就容易滑丝。(6)锚具(锚圈、锚塞、夹片)质量不符合要求。(7)动力作用的影响,锥形锚受到动力作用时,有可能松动,造成滑丝。(8)限位板限位深度过大而引起的滑丝。

1.2.5 张拉应力损失过大

张拉应力损失过大的主要原因:(1)锚固损失:锚具变形引起预应力筋的回缩、滑移。(2)摩阻力损失:在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后张法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3)砼的收缩和徐变引起的损失。(4)松弛损失:长度不变的预应力筋,在高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产生松弛,会引起预应力损失。(5)弹性压缩损失:砼弹性压缩,后张法中后拉束对先张拉束造成的压缩变形而产生分批张拉损失等。

1.2.6 伸长量不足

伸长量不足的主要原因:(1)预留管道不顺直,致使预应力钢筋与管道壁的摩阻力增加,虽控制应力未变,但平均张拉应力降低,而使伸长量不足。(2)所采用的预应力筋力学参数与理论计算所采用参数有差异。(3)张拉设备标定时或油表读数换算为拉力的数据不准确。(4)管道漏浆使管内某段处钢束固结,导致伸长量不足。(5)管道发生位移使钢束线形发生变化以致预应力筋变短而伸长量不足。(6)对于曲线连续箱梁在计算伸长量时没考虑平弯对钢束的影响。

1.2.7 压浆不饱满

孔道压浆不饱满产生的主要原因:(1)孔道压浆时未按照由低处向高处的方式进行压浆。(2)水泥浆配合比不当,泌水率太大,造成水泥浆离析,管道内形成游离水。(3)水泥浆的膨胀率和稠度指标控制不好。(4)孔道漏浆、堵塞导致压浆困难。(5)压浆时压力不够或封堵不严密。(6)管道压浆前未进行清理。(7)管道较长时未设置排气孔或排气孔设置不恰当。(8)注浆孔、排气孔堵塞。(9)管道周围砼不密实,在压浆过程中管道出现漏浆。(10)孔道串孔,内漏,封堵不严密,不能保持压力持荷。(11)孔道空隙较小,水泥浆不易压入。

2 防治措施

2.1 孔道移位的防治措施

(1)在进行孔道定位时要仔细核对相应固定点的坐标位置,正确后固定。电焊固定时点焊要牢固,并不得烧伤孔道壁;固定点间距严格按设计,在转角、变弧和弯道处应比设计适当加密。(2)弯道防爆钢筋方向要放置正确。(3)浇筑砼时腹板砼要对称下料,下料高度和砼堆料高度基本一致,振捣时要对称均匀振捣,防治腹板内侧模位移而截面变大和钢束孔道横向移位(没有对拉杆的腹板)。

2.2 防治穿束困难的措施

(1)在施工时先要核对和计算图纸上相应的预应力束与对应的孔道内径,要求孔道的内径要比预应力束的外径大5-10mm,且孔道面积应大于预应力束截面净面积的2倍,否则应提请设计修改成孔材料规格。(2)根据孔道长度和曲线弧度变化缓急选用相应的牵引头方式,一般讲尽量选择牵引头相对较小和较短的,以便于在曲线区穿束容易和不会破坏管壁。(3)穿束机械选择要正确,一般超长束、特重束和多波曲线束,一般选择牵引型机械作牵引设备,如卷扬机,要求卷扬机的速度宜慢些(10m/min),且电机功率为1.5-2.0kW,才有足够的牵引力,对于有坡度的预应力穿束,一般选择在高处方向牵引。

2.3 孔道漏浆、堵塞防治措施

(1)对每批进场的波纹管材料进行取样、检测,使用的波纹管必须具备足够的承压强度和刚度。有不合格或破损的管材不得使用。(2)严格按正确的工序施工,每道工序完成后经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3)管道接头长度为20-30cm,采用大一号的同型螺旋管,接头两端包裹牢固,避免在穿钢束时接头脱节。(4)钢筋电焊和固定管道管卡时应防止电焊火花灼烧波纹管的管壁,同时每完成一个管卡时仔细检查该处有没有烧伤现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5)锚垫板根部与波纹管接头处要包裹好,排气孔、灌浆孔及泌水孔要位置留设正确,锚孔要填塞和压浆孔堵塞。排气孔、泌水孔及中间灌浆孔要开口向上,要露出砼面至少500mm上,并包裹好防治进浆堵塞。(6)在砼浇筑前先进行孔道钢绞线穿束,穿束过程中跟踪检查管道是否受损,对被已破坏的位置及时进行处理。(7)遇到孔道堵塞时,首先根据预应力筋曲线坐标,标注漏浆孔道堵塞的位置,在避开梁的主筋位置,采用冲击钻缓慢进行开孔,清除波纹管中的水泥浆块,然后待张拉完毕后用高一等级微膨胀砼封堵孔洞。

2.4 压浆不饱满防治措施

(1)孔道压浆时严格按照由低向高、先下后上的方式进行施作,张拉完成后应及时进行管道压浆。(2)根据孔道形式、压浆方法、材料性能及设备等因素,选择配合比,一般宜采用纯水泥浆;空隙大的孔道,水泥浆中可掺入适量的细砂,优化水泥浆的配合比既能保证足够的强度,又能有效地控制泌水率及有效膨胀系数。(3)水泥浆的拌制:水灰比宜为0.40~0.45,稠度控制在14~18s之间,水泥浆拌和时,先下水后下灰,拌和时间不少于2min,水泥浆自拌制到压入孔道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40min。(4)严格控制水泥浆的泌水率及有效膨胀系数,泌水率最大不超过3%,拌合后3h泌水率宜控制在2%,24h后泌水应全部被浆吸收。水泥浆的流动性不超过6s。水泥浆中所加入的外加剂通过实验进行确定。(5)孔道压浆前用压力水冲洗,以排除孔内粉渣杂物,保证孔道畅通。冲洗后用空压机吹去孔内积水,但要保持孔道湿润。在冲洗过程中,若发现有冒水,漏水现象,则应及时堵塞漏洞。当发现有串孔现象不易处理时,应判明串孔数量,安排几个串孔同时压浆。或某一孔道压浆后,立即对相邻孔道用高压水彻底冲洗。(6)采用真空泵压浆工艺。压浆前,先用真空泵抽吸管道中的空气,使管道的真空度不小于-0.08Mpa,然后在管道另一端用压浆泵以一定的压力将搅拌好的水泥浆体压入预应力管道并产生一定的压力,由于管道内只有极少数空气,浆体中很难形成气泡;同时管道内和压浆泵之间的预应力差,大大提高管道内浆体的饱满度和密实度,从而减少浆体的离析、泌水和干硬收缩。(7)对较长的管道在管道最高点处设置排气管,使在压浆过程中将管道内的空气及时排除。(8)保证压浆压力。压浆使用活塞式压浆泵,压力以保证压入孔内的水泥浆密实为准,压力从小逐步增加,最大压力一般为0.5~0.7Mpa。每个孔道压浆至最大压力后,应有一定的稳压时间,压浆应达到孔道另一端饱满和出浆,并应达到排气孔排出与规定稠度相同的水泥浆为止,应保持不小于0.4~0.6Mpa的二个稳压期,该稳压期不宜少于5min。稳压力应保持在0.6~0.8Mpa之间。

2.5 预应力断丝防治措施

(1)对每批进场的材料进行抽检、全检,对质量不稳定的产品,严把质量关,必要时应逐片检查夹片的硬度。(2)应按规定要求进行锚具外观尺寸检验和锚固性能试验。(3)加强进场材料防护,锚束在张拉前应有专人和专门的措施保护,以免因人为或自然的因素造成钢绞线刮伤、烧伤、松散、锈蚀及孔道进入杂物等事故,穿束完成后及时用帆布将锚束两端遮盖。(4)严格控制顶楔力。按规范规定顶楔力不应超过张拉控制应力的60%。(5)对钢绞线和钢丝进行认真编束。(6)若施工中刚束出现断丝情况,但断丝数量在设计及规范范围内的,可采取提高其它钢丝束的张拉力作为补偿。但在任何情况下最大超张拉力不得超过设计的规定。凡反复张拉已经超过三次,或张拉力超过钢丝的抗拉极限强度标准值,则整束更换。(7)限位板限位深度过小,张拉时工作夹片不能充分后退导致钢束被夹片刮伤,钢丝截面变小而引起的断丝。通常限位板槽深5-7mm,根据不同锚固体系和生产厂家有所不同。

2.6 预应力滑丝防治措施

(1)预应力施工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机械性能,熟悉张拉程序和技术要求,杜绝误操作。(2)张拉过程中若发生异响和不正常现象时,应停止张拉,缓慢回油,再对工作锚、工具锚、夹片、预应力筋进行仔细检查,必要时予以更换。(3)应严格对锚具和预应力筋材料供应商的资质审查,并按规定数量进行复验。必要时应对钢丝(或钢绞线)极限强度上限值予以规定,并对钢丝表面硬度进行检查。(4)根据预应力筋直径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浮动量,合理选用限位板槽深。(5)限位板限位深度过大,张拉时工作夹片后退过大,导致自锚时不能完全回缩锚固而滑丝。通常限位板槽深不大于7mm,根据不同锚固体系和生产厂家有所不同。

2.7 预应力张拉损失过大防治措施

(1)所使用的锚具必须与使用的刚束配套,对进场的锚具的各项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对不合格的锚具严禁投入使用。(2)改进钢束孔道施工工艺,使孔道线形符合设计要求,必要时可使用减摩剂,以减少管道摩擦力对应力的损失。(3)通过对刚束进行超张拉方式减少应力的损失,对于应力损失较大的刚束可适当超张拉3%~5%。(4)选择合理的张拉方法,对于曲线预应力筋和长度大于30m的直线预应力筋,宜采用双端张拉。(5)预应力筋在持久不变的应力作用下会产生随持续加荷时间延长而增的蠕变,如果把预应力筋张拉到一定的应力值后将其长度固定不变则应力将会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因此选择低弛的钢绞线可有效减少应力损失。(6)减少砼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应减少砼收缩及徐变变形。所用砼采用高标号水泥,减小水泥掺量,降低水灰比;采用级配较好的骨料,加强振捣,提高砼的密实性;加强养护,张拉前应定期浇水养护,以减少砼收缩;延长砼的受力时间控制砼的加载龄期。(7)增加预应力筋张拉至设计应力时的持荷时间。

2.8 预应力筋伸长量不足防治措施

(1)在张拉前仔细验算其刚束的伸长量与设计是否相符,计算时所取的预应力筋的各项参数应根据设计及规范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必要时通过实验来确定其管道的摩阻系数及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等参数。(2)张拉前,应根据刚束的控制应力、孔数等要求,选用合适的张拉设备。(3)张拉所用的设备必须通过有资质的计量单位进行标定,张拉时张拉油表和千斤顶必须配套使用。(4)张拉时,按照0%―10%δcon―50%δcon―100%δcon(持荷3~5分钟锚固)的顺序进行,并及时记录、计算该阶段的伸长量。(5)伸长量的量测根据测定钢绞线直接伸长值,钢绞线伸出千斤顶尾端10cm。测定钢绞线直接伸长值比测定千斤顶的伸长量更准确,减少操作误差对刚束伸长量的影响。(6)对于半径较小的连续箱梁在计算其伸长量时不仅要考虑刚束的竖弯角度还应考虑其平弯角度对刚束的影响。

3 结语

篇7

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即是建设成本的控制,建设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投资效益。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从立项到竣工投产使用为止,包括立项决策阶段、工程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工程结算阶段等关键环节。本文以污水厂项目为例,探讨下从投资控制方面项目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如何改善。

1项目投资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设计阶段投资控制。污水厂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因工艺调整进行了设计变更,工艺在污水厂项目的重要性致使变更牵一发而动全身,投资从原先的8亿缩减到5亿。此次设计变更也影响到了后期施工,因施工日期已确定,设计修改时间较短、任务重,加之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常将主要精力放在施工现场,对设计师的设计盲点及设计偏差易于疏漏,导致设计图纸中错、漏、碰、缺现象严重,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大量发生,建安成本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设计单位为北方单位,设计过程中又没有对本地进行详细考察,而在地下部分未考虑到南方地区做法而直接采用北方做法,造成浪费。也有部分材料无法在本地采购到,延长了采购时间或是进行了材料变更。因厂房为水池叠加,预留孔洞未事先留置造成土建和安装施工难度加大,此处也是设计未能充分考虑施工的难度而造成的。

1.2工程量清单的制定与报价。污水厂项目编制的工程量清单有诸多漏项,且业主制定的招标控制价未提供计算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模板算法审计和土建不一致发生争议;安装工程报价存在缺项和项目内容不详细,引发变更等问题。从03年国家推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至今,建设工程已普遍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前提是招标人自己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编制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投标报价、竣工结算造价、工程费用索赔,也是投标报价产生偏差的关键。在现阶段,工程量清单编制存在问题加上承包商没有自己的企业定额,导致工程量清单计价不能很好地反映一个项目的造价。工程量清单编制中的问题不加以解决,对工程造价控制的确不利,也不利于维护招标投标市场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1.3承发包模式的选择。污水厂项目业主采用平行承发包模式,此模式仅是沿用一个分散的、非专业性的、甲乙双方分工管理的方式,虽然有利于业主择优选择承包商,但实际影响到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来业主需在公司职能部门以外单独成立工程部,且因承包商数目多,使项目系统内结合部位数量增加,这也需要业主及其委托的监理单位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二来增加了工程造价控制难度,由于分别发包,总合同价不易短期确定,从而影响投资控制工作的实施;同时由于工程招标任务量大,需控制多项合同价格,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控制的难度。在国外大型项目多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EPC承包模式),这种模式将设计和施工深度交叉,能降低工程造价。在平行发包或是施工总承包模式下,施工和设计时分离的,双方难以及时协调,常常产生造价和使用功能上的损失。工程总承包能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幅度降低成本。如果污水厂项目采用此种模式,那么设计与施工之间间隔时间就会大大缩减,业主的工作量也会骤减,工程总造价也易于控制。但目前中国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并未成熟,现有的也只是简单的将设计和施工的能力相加,而没有将两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同时因为在国内此类承包商比较少,选择此种模式,业主选择范围也会缩小,对造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4合同形式的选择和签订。污水厂项目主要采用单价合同,此类合同业主承担工程量风险、承包商承担单价风险。但实际操作中合同中未有对工程变更范畴进行详细的规定,业主虽制定了工程变更流程但也未对工程变更范围进行规定,为避免造价大幅变化不易控制,业主要求每月提交的工程量计量表中不包含工程变更部分,对工程量增减、工作内容变化等均算做工程变更,需要承包商申报工程变更,待业主投资委员会同意后方可实施。此种做法完全削弱了单价合同的优点,业主制定的工程变更流程也太过冗长,工程变更周期长,若是在关键部位可能影响工期,且周期太长,大量工程变更在后期积压,业主就不能及时了解总的工程量完成情况及工程造价变化。

1.5施工单位成本控制。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的管理活动,以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是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

污水厂项目的承包商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土建项目上仅配置预算人员一名,主要计算工程变更造价。项目以及企业完全忽视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这也就难以避免管理人员在管理中错漏关键,因小失大的事情发生。比如在前期准备阶段,承包商采购的水泥无人管理,堆放在路面上受雨天浸泡硬化而无法使用;女儿墙钢筋绑扎中,因原有的ф8钢筋还未采购进场,工人即使用现场ф10的钢筋,而在审计中仍按ф8计算;架体拆除后扣件未回收。以上问题均造成材料浪费和成本增加,这也反映出承包商项目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项目管理中质量、进度、投资控制是缺一不可,相互影响的,不能单一注重一方面,进而损失其他方面,造成总目标完成有偏差。

承包商也没有自己的企业定额,也不注意收集人、材、机消耗信息。国家从2003年正式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在此良好背景下,施工企业并未能发展自己的企业定额,绝大多数仍然沿用了地方定额或行业定额的规定,未能在材料消耗、用工消耗、机械种类、机械配置和使用方案、管理费用的构成等各项指标上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体现。

在施工阶段搞好成本控制,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是项目经营活动中更为重要的环节。一些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低等诸多问题,造成成本支出较大而效益低下的不良运作局面。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施工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从投资控制角度探讨如何改善项目管理存在的不足

2.1提高各设计专业间沟通,加强方案、图纸审查。目前设计分的专业很详细,但各专业间衔接度不够,往往是结构设计人员设计结构、工艺设计人员设计工艺,两者没有相互沟通,常出现不合理的设计,图纸全部设计后出图前审查也比较简单,这就增加了施工时的难度。

2.2加强技术和经济的结合度。目前工程设计和投资控制工作联系不够紧密,设计者仅仅是做设计,造价人员仅仅做造价,两者并没有相互沟通、相互制约。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设计人员根据设计委托进行现场调查,选择方案,进行设计,不同阶段向造价人员提供条件,进行估价或预算。但造价人员没有主动、及时向设计人员反馈造价信息,设计和造价两工作缺乏密切配合,从而未能使设计方案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投资。

2.3提高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①业主委托比较好的招标文件编制单位。好的编标单位能掌握预算定额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的区别和联系,适应市场要求,迅速准确按照清单规范计算工程量清单,了解各种关联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案,熟悉政策法规和工程材料、价格及特性;②修改和推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使之更贴切市场行情;③聘请审计单位对工程量清单进行审查。

2.4根据项目情况选择适当的招标方式、合理划分标段。业主根据项目的特点、市场环境、企业条件等选择适合本项目的招标方式。若企业有经验丰富的工作团队,可采取平行发包或是施工总承包;若条件不足,没有足够的人力去管理项目,可委托项目管理公司,或是工程总承包。总之需综合考虑,不能盲目划分标段,选择最适合的承包方模式。另外,政府因支持发展工程总承包,提高我国的施工企业的竞争力,逐渐与国际接轨。

2.5采用合理的合同形式,做好合同管理。业主根据自己的资金来源、资金量、工期长短、施工难度等采取适合建设项目的合同形式。合同签订后,要做好合同跟踪管理。合同跟踪是合同管理上的主要环节,合同签订人员应与现场管理人员对合同确定的目标、要求等进行交底,现场管理人员要跟踪检查合同履约方是否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等。发生工程变更时应检查是否在合同范围内,是否超出合同变更规定,需要进行合同变更。

2.6建立项目成本管理小组,重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可实行全员项目成本控制,建立起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实行全过程项目成本控制,提高每个员工的自觉程度,建立可行的激励制度。承包商要结合工程任务的实际情况,以施工定额为标准,以施工队伍或班组为最基本核算单元,推行内部定额工日和供需单价承包制,对施工工程中每道工序严格把关,让职工个人经济收入与完成工作量联系,调动工作积极性。

3结束语

在目前的建设实践中,项目管理还没有完善的体系,仍有许多不足需要改善,不仅是加强投资控制,也要加强质量、进度等控制,更好发展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篇8

1 风电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

1.1 风电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存在认识误区

风电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是一项涵盖全员、全过程的管理,其核心目标需要在施工生产、组织及实施过程中得以实现。成本管理主体包括财务会计人员、施工组织及生产人员,单纯地将成本管理任务交由项目成本管理财务或工程组织、材料管理等部门负责,表面上可能是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但成本管理权责却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被削弱或淡化。就此而言,财务人员应当做好成本管理的核算工作,单纯在某一部分总揽成本管理的权力,不足以做好工程成本管理工作。

1.2 项目财务成本信息缺乏真实性与实时性

成本管理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并加以落实。风电工程是风电施工企业的产品,其结构、规模及施工环境的差异都使得不同工程成本之间缺乏可比性。因此,科学制定单体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的可操作成本控制标准十分关键。但相当多的风电工程施工成本目标,制订得过于表面化、简单化,或是依据经验工程成本降低率制定目标成本,未将工程现场环境、工期等因素考虑在内;或是项目部按同比例套算工程成本,忽视了成本项目利润空间的差距。这些都直接导致目标成本在实际施工程序的操作中缺乏可行性,更无法深入剖析成本差异的客观因素,使目标成本管理只是纸上谈兵。此外,风电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不完善还表现为制度建设的不完善,财务决算报告的时效性滞后,导致难以形成科学的“事前预测、过程控制与事后监督相统一”的成本管理机制;同时,“权、责、利”相结合的奖励机制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成为挫伤相关人员积极性、致使成本管理落实存在诸多障碍的重要因素。

2 完善风电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主要措施

2.1 推进制度建设,加强成本管理监控力度

项目施工成本管理要取得实效性进展,必须强调费用成本监督控制手段的多样化和可行性,并以挖潜增效为出发点,着手以下三方面关键工作。

(1)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一是要科学制定企业内部施工定额、管理费用的明细开支标准,确保目标预算的真实性与准确度;二是将预算管理范畴全面涵盖工程直接成本、期间费用两方面,形成总公司与项目部互动、互比的成本管理氛围;三是落实预算制度中的各项规定,奖优惩劣,使各部门管理层直至基层班组,均形成“优化成本结构、降低成本规模”的管理意识,将成本管理理念切实地渗透至项目运营的细处、实处。

(2)健全施工现场实物资产管理制度。由于风电工程施工项目涉足的点多面广、战线长、工期紧,材料费用和小型实物资产的成本控制难度较高。因此,应当注意健全材料的“购、管、用”程序,并夯实实物管理人员责任制度;对于批量购置的实物财产,如小型工具器具、后勤用品等,均要严格购置、领用、报废手续等。

(3)重点发挥内部审计的成本监督作用。由于风电工程客观上存在投资大、施工技术门槛低等问题,成本管理必须与项目内部审计相统一,在材料采购环节、机械租赁、劳务人工费等项目方面应安排专员审计监督。

2.2 精细管理,重点审核管理费用明细支出

从内容和用途的角度区分来看,风电工程施工项目费用成本主要包括:管理费用、经营费用、人工费、材料费以及机械租赁使用费等。单独计量的分包工程成本、税金都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首先要在严化、细化成本支出方面明细支出项目,以此为着力点,重点完善成本款项支付流程,对阅知、审批、审查、复核等签审环节人员权责一一落实,达到“精细管理、限制成本浪费”的管理目标。具体来说,一是管理费用控制要与项目效益挂钩,在总额限制的基础上,将职务消费类费用实报实销制转为现金补助包干制;二是制定内部招投标机制与成本管理奖惩机制,以确保工程直接成本控制的实效性,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三是营改增后要做到合理避税,包括优化施工组织流程,缩短结算环节,与人、机、材供应商直接结算,规避重复缴纳税款。

2.3 提升管理队伍业务素质,保障成本管理效能

项目财务部门要积极参与成本管理,并以成本管理为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扎实做好成本核算和监管工作。一是遵守和执行国家会计准则及相应法规制度,以成本管理为指挥棒,盘活、健全财务管理的职能体系。以工程量清单作为会计核算科目设置的基本依据,结合招投标文件中的相应预算定额、单价作深入分析,分摊期间费用,有效改善财务成本核算与控制,使分部分项工程产生的“人、材、机”及诸项管理费用支出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由此形成的历史财务成本数据与此后的工程招投标估价也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项目管理提供定量支持。二是强化财务管理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财务人员切实履行成本费用支出的财务监督职责,成为项目保证资金高效运作、降低成本浪费的坚强防线。三是组织财务人员接受基本的风电工程技术知识培训,并轮班安排财务人员赴施工现场参与成本控制业务,使财务人员对风电工程施工的各项核算定额、费用支出形成初步认识,不做项目成本管理的旁观者。

2.4 保障职工薪酬,兼顾公平性与竞争性

职工薪酬是施工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成本,是影响项目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成本管理必须关注到这一问题。一是关注效益性,职工薪酬应在项目成本费用与利润分配中占据合理比重,以“适度”为准,推行岗职一致的薪酬标准,保证职工薪酬的设置不影响项目利润,也不会损害职工利益;二是兼顾公平性,职工薪酬在以最高与最低者的倍数关系及薪酬的科学设计来刺激职工工作积极性外,也需要保障最低收入标准;三是将职工薪酬打造为风电工程施工项目的重要融资渠道,配合项目筹资策略结合,使职工可从中分享项目成长的收益,进一步增强职工的上进心与凝聚力。

3 结语

项目施工管理是风电项目履行工程承包合同最基本的工程管理实体,成本管理作为贯穿于项目管理各项职能始终的重要一环,必须受到重视。抓好成本管理,是项目真正做到挖潜增效、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促进企业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篇9

1.1 样品及结构实体检测不规范 质量检测内容方面存在样品委托管理不规范、结构实体检测验收不规范等问题。样品委托管理不规范,样品的真实有效性存在问题。没有按材料产品标准规定的抽样规则取样情况普遍存在,取样不规范的样品其检测结果就不能准确的判定产品的质量。结构实体检测验收不规范,委托方或被抽检方合法权益的维护不够。同条件试块强度检测及验收,经常忽视试块必须满足的条件,没有进行标准养护强度的折算;结构实体强度检测及验收,经常出现检测方法错误,检测质量控制有缺陷,验收合格判定不正确。

1.2 设计文件质量有缺陷 设计方面如果存在质量问题,那么对整个项目的影响是比较关键的。因为设计是施工的基础,是先行专业。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即勘察设计单位的智力成果应力求做到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应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应与当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应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1.3 多方面履约不及时 主要是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备厂家、施工材料供应商之间存在的一系列履约问题,主要表现为履约不及时、质量不过关等问题。这些问题中,尤其以施工单位、施工材料供应商的履约问题最为突出。对施工单位而言,当签署了项目合同后,主要问题就变成了如何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及时履约业主的问题,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但往往由于人员问题、资金问题等制约性因素,施工单位会对合约方面的时间控制不是那么严格,从而造成项目履约的延迟。对于设备厂家和材料供应商来说,影响他们履约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方面的问题。

1.4 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水平偏低 为保证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标准,按照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在施工时,正确完成每道工序,力求准确规范。然而,由于施工项目的不同,施工人员水平、机械设备等的差异,在施工进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在施工的执行中,施工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以保证工程项目如期高质的完成。

1.5 恶劣的市场竞争使得合同单价偏低 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中,社会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很大,主要包括国家政策、经济状况、整治情况等。另外,产业环境也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产业环境受多方面的影响,仍无法满足社会化生产的需要。因此,在项目施工中,一方面业主要求施工单位加紧施工;另一方面恶劣的市场竞争造成了施工单位不断压低合同单价,就出现了工期紧张,交底不充分等情况。

1.6 管理疏漏,人员缺乏 在对施工项目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的疏漏,往往会出现监督力度不够,施工过程和管理空白与重复管理等问题,造成安全事故。为改变当前施工项目管理的现状,提高施工管理质量,监理单位要明确各自职责,严把监督关。监理单位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公司,主要负责对工程建设实施的投资、工程质量和建设工期进行控制的监督管理,它既是业主的委托方,又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对保证项目质量负有重要责任。

2 工程项目提高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把好原材料质量关,做好验收工作 施工原材料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因此在施工时,相关施工单位一定要保证施工原材料的质量,做好项目材料质检工作。一套公正合理的质检标准是保证质量检测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要想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做好项目施工验收工作,就要不断加强对质检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从业者的检测质量。

2.2 保证设计文件质量 项目设计对项目质量管理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项目设计中要根据设计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在修改时要根据现场施工情况进行调整,以不断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促进项目的顺利进展。设计人员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强换项目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设计职责,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创新培养机制,保障施工项目按时完成。

2.3 强化施工质量控制及加强人员配置、全面质量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质检宣传,强化施工质量。保证项目质量能够达到规范和标准要求。施工单位不仅要严格控制质量,而且要合理安排人员,控制施工进度。人员缺乏对项目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充分配备,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管理人员对项目的调配、总体进度把握有着充分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把项目质量控制好。

3 结论

综合上述,工程质量管理关系到我国建筑施工的安全问题,是一项包含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原材料、施工方法的重要工作。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直接负责着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在施工管理中要严把质量关,依照规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施工流程进行全程监督。本文通过对施工项目监督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出了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为今后建筑项目的质量安全鉴定提供了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周学章.浅谈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J].山西建筑,2008(23).

篇10

关于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问题之一――全面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全面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的主要表现是:地质勘察企业的全体员工对于成本管理体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成本管理的控制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体系。再加上成本管理的方法依然演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于成本的预算、计划、决算以及考核等工作的关注度较少。

问题之二――地质勘察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地质勘察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较为淡薄的主要表现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地质勘察企业由于资金多是国家拨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采取实报实销的方式,会计管理工作属于时候追踪算账,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主动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地质勘察企业的管理层没有从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没有形成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关于成本管理的知识与经验不足。

问题之三――项目成本管理的负责人职责不清晰

项目成本管理的负责人职责不清晰的主要表现是:很多项目负责人认为只要认真将自己负责的工程完成就可以了,项目盈利与否和项目负责人的关系不是很大。这种观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项目负责人在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增强。

问题之四――项目勘察材料管理存在问题

项目勘察材料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材料的采购缺乏计划,随意性较大,从而造成地质勘察企业停工待料或者库存积压等问题的出现。同时很多项目管理部门对材料领用之后的跟踪管理工作不到位,对于剩余的材料缺少严格的退库制度。

问题之五――地质勘察项目的绩效责任考核工作不到位

地质勘察项目的绩效责任考核工作不到位的主要表现是:在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绩效责任考核制度不完善或者绩效责任考核标准缺失,又或者缺少相应的奖优惩劣制度。

针对提升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研究

对策之一――建立完善全面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要想建立完善全面项目成本管理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将项目成本管理与涉及该项目的班组作业绩效、部门作业绩效以及员工个人作业绩效与经济利益紧密结合,将成本管理任务落实到个人;二是要采取措施做好项目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工作,即在项目施工前的准备阶段,财务与成本管理部门要对项目的施工主客观条件与价格组成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成本计划,另外在项目的施工、竣工验收阶段,要对工程需要机械设备、材料的采购、以及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对策之二――采取措施增强地质勘察成本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要想增强地质勘察成本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的培训与教育;二是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在地质勘察企业内部加大对成本管理理论知识的宣传力度,努力创造员工个个紧抓成本,管理人员个个有任务指标的良好氛围。

对策之三――强化对项目成本管理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要想强化对项目成本管理负责人的责任意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选择具有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成本管理经验以及施工实践经验,同时要善于处理与质量监督部门、监理部门、当地居民之间关系的项目负责人;二是要采取措施制定严格的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将项目负责人的经济利益与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责任、权利之间的统一。

对策之四――强化对项目地质材料的管理

要想强化对项目地质材料的管理,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采购材料的过程中要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同时对于大宗货物的采购要坚持招投标的方式,申请采购材料的数量要严格按照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与工程量进行选择审核;二是要采取措施严禁超量或者不足量材料采购状况的发生,以免货物积压或者停工待料现象的出现;三是要制定并执行限额领料机制,并强化对材料领用之后的后续管理工作,在材料被领用之后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对于一些多余的材料要及时地进行退库处理,对于一些多次周转使用的机械设备或者工具要在使用完成之后进行登记造册处理。

对策之五――强化对地质勘察人员的责任绩效考核

要想强化对地质勘察人员的责任绩效考核,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和员工签订责任书,将各个员工的责任目标进行量化处理,明确每一个人的利、权以及责之间的关系,并将次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之内;二是要在地质勘察项目中建立健全奖优惩劣制度,对于其中工作态度认真、工作效率高的员工要给予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奖励,但对于其中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效率差的员工要给予严厉的处罚措施。

结语: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材料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施工过程的管理等,这是地质勘察项目组全体勘察工作人员的任务。但在现实的勘察工作中,项目的成本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地质勘察项目的进度与质量。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葛幸松.论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05)

[2]王凤兰.浅议新形势下且以成本管理[J].项目管理者联盟,2011(01)

篇11

一、医院内部控制的涵义

医院的内部控制,是指医院为了维护医院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医院经营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医疗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医院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二、目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其作用认识不到位

医院的高级管理者主要来源于医疗技术骨干或者学科带头人,他们精通业务,具有系统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条件有利于医院科学建设,但由于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医院管理理论的系统培训,缺乏系统的财务核算及经营管理知识, 往往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二)基层医院会计人员配备不足,财务管理监督力度较弱

内部控制主要是运用财务管理职能,对医院不同工作岗位、执行部门进行监督。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如实地反映医院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防止内控关键控制点出现漏洞,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院部分财务人员对医院业务流程了解不够;另一方面医院缺少必要的会计人员。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中的财务监督管理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三)医院会计核算与医疗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相脱节

目前,由于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结合国家对医疗参保人员报销的相关规定,公立医院的各项收费、药品出入库、患者住院费用结算等日常管理依靠医疗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运行。但个别医院各药房从药品库领取药品、器械时,会计凭证后附件仍是人工填写领料单,而没有采用医疗管理信息化系统自动生成的出库单进行会计核算。另外,内部控制没有建立对账机制,长期不盘点、不对账,导致与资产有关的风险增加。

(四)内部控制制度中的岗位分工制度不完善

医院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不明确。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各部门职能交叉,责任不明确,导致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下;二是相关职能相互制制衡机制不完善,甚至缺失,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果。个别医院存在的权责不清的现象表现在:药品管理流程、各岗位分工不明确,药品的采购、保管、发放不相容岗位存在相互兼职现象。

(五)普遍缺少对电子医疗管理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

由于电子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医院陆续开发使用医疗管理信息化系统。由于医院的规模和资金所限,各医院使用信息化系统的软件开发研制单位不统一,使用过程中医疗信息化系统的缺陷逐步显现。利用医疗信息化系统的缺陷贪污医疗费用的案例近几年屡见不鲜。如:丹阳籍男子毛某,系丹阳市人民医院财务科住院处会计。毛某多次利用医院电脑结账系统存在的漏洞,套取医院现金,毛某共作案161次,累计贪污公款金额370余万元。

三、健全和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相应对策

(一)医院领导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管理力度,确保内控制度有效实施

医院领导的管理理念和综合素质是医院内部会计控制设置和实施的关键要素。首先,医院领导应加强对会计法律和法规的学习,强化领导层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医院领导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内部控制大检查活动,以监督、考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针对内部控制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位。

(二)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细化职责分工,明确责任人

医院要根据本单位岗位设置情况,结合业务流程的特点,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及权限,落实责任人,对重要岗位要实行定期轮换制,切实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医院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以强化内审的监督职能:

(1)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应在最高层领导下开展工作,确保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和控制;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为切实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要注重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

(3)强化内部审计的管理服务职能。审计结束时,对内部控制的功能和效果进行评价,从制度设计和执行上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

(四)建立健全功能完善、控制严密的医疗管理信息化系统

医院要进一步加强医疗信息化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方面的管理工作。对于发现的缺陷,逐步完善应用系统。对于个别尚未解决的系统问题,建立手工帐登记制度,采用定期对账的方式。及时检查系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升级、维护及数据备份工作,预防违法乱纪案件的发生。

篇12

二、企业财务治理的重要性

企业财务治理是企业治理的核心部分,能够综合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控制和监督各种经济活动,并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具有导向性作用,是企业治理现实、集中以及根本的展现,增强了企业治理的明晰性和应用性。它还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公司财务治理实质上是通过财务机制及其制衡作用进行的,公司财务治理中的制度安排包括对财务信息生成程序、生成质量以及呈报机制等的规范,对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权的配置和再配置,以及激励制度等。只有进行有效的财权配置,才能提高财务活动的效率,确保最大财富的实现。

三、企业财务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公司财务治理中的利益主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所谓公司内部财务治理,是指限于公司组织边界以内的财务治理,是通过在公司内部合理安排财务权力实现的,公司内部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机制起着直接的影响,也是第一类利益主体寻求最大化自身利益的主要手段。第二类是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公司外部财务治理,是指公司组织边界以外的财务治理,主要是通过签署一系列合约的方式实现的,其目的是保证企业的运行不会降低社会效率。

财务治理客体,也即财务治理的对象。财权体现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称分布,如何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合理分配是财务治理的客体。衣龙新博士(2004)认为,财务治理的客体是主体共同指向的对象。财务治理客体具有两种表现形式,治理框架下具体体现的是“财权”,财务范畴之内总体体现为“本金”。

四、乡镇企业财务治理现状分析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各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繁荣,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队伍中的主力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但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但通过对江阴市乡镇企业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在财务治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财会人员素质不高

财会人员是企业财务治理之本。财会人员必须熟悉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和制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这是企业招聘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但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乡镇企业因为是私人办厂,对财会人员的招聘大多依赖血缘亲友关系,对专业素质的要求较低。甚至有许多人是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财会人员专业素质的不足使得在财务治理上力不从心。

(二)财务信息失真

企业各种财务资料是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由于信息传递不及时和伪造变造财务信息等行为使许多乡镇企业财务报告普遍存在着可信度较低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影响财务治理的有效性的发挥。

(三)财权配置不衡

财权的合理配置是指财权尤其是财务决策权在财务治理主体尤其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合理划分。只有各财务主体之间各司其职,并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才能进行有效的财务治理,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许多乡镇企业经营者将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部分财务监督权集于一身,财权配置严重失衡,致使企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导致财务治理无法有效进行。

(四)财务制度陈旧,更新不及时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是进行会计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则和约束,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乡镇企业中会计管理制度虽然建立,却很不完善,基本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系统、合理的管理制度。乡镇企业由于自身制度的不健全,出现财务控制薄弱的现象,对资金使用缺乏科学安排,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由于乡镇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导致很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形成呆账或坏账,更加剧了乡镇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五、完善乡镇企业财务治理措施

(一)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财会人员的素质是乡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纪法规教育,使财会人员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办事,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做好本职工作。如一定要重视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严格执行有关的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对于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要严肃处理。广泛普及会计电算化操作,提高会计人员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在用人方面还应打破任人唯亲的家族式用人界限,唯贤而举,在各个岗位实行竞争上岗,能者居之,完善加强自身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管理。同时对在职财会人员,除了精神激励和支持外,在物质上要做到奖罚分明,奖励不同会计岗位上的职业能手,对于干不好的人员,查明原因,帮助其纠正错误,不改者给予处罚。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完善乡财政内控约束机制。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乡镇使用的各种账薄,都要实行建账监管,在县财政局统一办理,领取账薄、表册;要建立资金、现金管理制度,票据购销、领用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要做到按规定建账、设置会计科目、记账,账目做到日清月结;会计、出纳取得的原始发票必须符合规定;要严格做到会计、出纳分设,会计管账不管钱,出纳管钱不管账,印章分管,各尽其责。从而通过这些措施强化票证管理,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内控制度,使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提档升级,使财政管理工作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审计监督。

(三)建立有效的财权配置机制

建立有效的财权配置机制,其核心是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融的财务制度或财务机制。只有这样财权配置才会得到制度保障,并使财权配置落到实处,最终使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得以建立和完善。企业还可以推行股份合作制,这样可以明晰产权关系,建立较为有效的监督机制,也可以扩大财源,形成新的积累能力。

(四)建立有效财务评价体系

篇13

以作者所在的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为例,该企业主导产品包括隧道工程、电力装备、建材装备、冶金装备等大型设备,公司经过原有两个国企重组后,资源得到合理优化,企业运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经济规模持续增长。但是,从深层次来看,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产品结构调整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出口、大型项目的生产制造与组织管理上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有的项目缺少详尽的概算和目标成本控制,合同文本、技术协议以及供货范围缺乏规范性,有几个较大项目出现执行困难甚至处于暂停状态。因此,对于大型制造业企业如何规范项目管理,创新项目管理体系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管理的运营体系不完善。公司目前承揽的大型成套项目日渐增多,主要采用项目承包制的办法,由于总承包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司对项目管理难以控制。由于缺乏全盘性的统筹和客观性的预测,致使对项目的最终运行结果心中无数,例如对工程的质量、项目成本等,只能事后认账。

2.项目成本核算不合理。项目的成本要量价分离、成本细分、对比控制、审核准确,然而公司对项目的成本核算常常是:预算定额一套成本(并非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成本)和经验估算当成本。这种成本核算既无原则,又不规范合理,项目的成本控制自然也就无法到位。

3.项目合同管理不规范。项目在合同管理上法律意识淡薄,项目管理人为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企业有没有通过规范的管理来保证合同管理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可靠性,项目出现违法分包、违约和索赔等问题时,项目很难得以解决,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损失。

4.项目计划编制不科学。项目负责人编制的进度计划与资源供应等计划不匹配,使得某些资源出现空置、浪费,影响项目的进度与质量;项目负责人专业水平不够,工序安排不合理,遗漏了关键环节,拖延了项目进度。

5.项目团队建设不到位。由于生产项目的各个成员是以部门的形式参与到项目中,具体参与项目实施的职工,并没有感到压力,也不关心自己工作的真正目的所在,根本不关心最终的工作成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产品生产项目团队建设机制,缺少与产品生产项目管理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对项目的顺利完成产生了很大的障碍。

6.项目时间管理不严格。在项目合同签订时,没有经过严格的活动定义和工作活动先后排序,更没有经过科学的活动时间估计,只提交粗糙的进度计划,导致项目立项决策后,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从而使生产项目的时间比合同规定的时间要长很多,没有专人人对其进行跟踪检查考核,影响合同的正常履约。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创新项目管理观念。对于实施项目管理的管理人员,树立管理创新的理念,把项目管理看成一种管理科学,而非看成依照行政指令推行的权宜之计,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参与项目管理的创新。

2.创新项目管理组织。公司项目管理的实施者是项目部,加强项目部的组织与建设,完善项目考核办法和建立项目责任制度对项目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1)对项目部减压。明确项目部重点管理质量、工期、成本、安全和文明施工,使项目部腾出更大精力抓项目管理;规定各项目部只管理单个工程项目,配齐各专业管理人员;取消项目部按序列号排名,工程完工,项目部即撤销,并进行终结审计,人员进入培训中心待命。这样,项目部就建成了弹性、变动、一次性的经济管理组织,更有利行使项目管理职能。

(2)完善项目合同管理机制项目部做工程,要依法履行合同。项目经理要重视研究合同条款,在执行合同中,要对所有的变更以函件形式备案,不能带有随意性;要善于运用合同,尤其是要善于运用合同索赔,保护自己正当权益。

(3)项目考核多样化。对集团中标的项目管理实行百分制考核。与项目经理签订责任书,将项目管理的各项责任指标细化为施工进度、安全生产、材料管理、技术、质量、成本、资金收支和结算管理等多项内容,并对每项指标制定了详细考核标准和百分制比例,然后对项目部进行考核,量化打分。

3.创新技术。项目管理要创新,离开技术创新,离开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实现工程的优质化,那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要进行项目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4.加强项目成本管理

(1)建立健全项目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公司项目管理应建立健全有关资金、收入、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对生产经营中一些特殊情况,应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实事求是地合理解决。

(2)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以目标性、合理性、完整性、稳健性和责任合理划分为原则,追求的是预算管理的精细度,建立一种责任、控制和绩效考核并存的项目管理机制,实现公司项目管理运行过程中对不确定因素的可预见性,有效控制企业项目管理运营成本。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为了公司各不断发展壮大,走高端成套的发展道路是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项目管理,解决项目管理中中存在个各种问题,坚持管理创新,最大限度的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中国制造真正变成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