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

篇1

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许多青年高血压患者认为自己身强力壮,即使出现高血压症状如头晕、头胀、耳鸣等当作无所谓,没有认识到高血压病的严重性。所以,要对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定期测量血压,避免高血压危象出现。

按医嘱合理用药: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多种,不同的病人其肝肾功能、心率、心功能等情况不同,降压所用药物的选择也不同,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用药。通常是从小剂量、单一药物开始,根据药物疗效调整剂量或换用其他药品。反对私自购买、服用降压药,以免因服药不当而加重病情。

篇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到今年为止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45%,并且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高血压是导致脑梗、脑出血、心功能不足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所以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要正确合理地对高血压进行预防和治疗,这样才能减小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使身体的其他脏器免受损害。本篇文章中,我们对2012-2014年的5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了药物和饮食方面的治疗和预防,并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临床资料

对2012-2014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经过正规合理的检查后确诊为高血压,并对这些患者进行统计分类。其中,男性患者有28例,女性患者有22例,患者的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上85岁以下,平均年龄是70岁,患病时间一般是1年以上10年以下,平均患病时间是2.8年。在这50例患者中,患病时间不超过3年的有40例,患病时间在3-5年之间的有8例,患病时间超过5年的有2例。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根据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作为标准,我们把150/90mmHg作为这50例患者的降压标准。对这50例患者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和心理饮食方面的治疗,一段时间后对这些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同时把测量的患者血压分为达标组和非达标组。在达标组中再统计有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数,把这些数据都记录下来,并进行对比分类。

2.2 统计学方法

把统计出来的数据信息用SPSS13.0系统进行统计研究,患者的资料信息用(x+s)表示,同时用t检测,统计学的计量结果用卡方检测,P<0.05为差异这样的结果才具有统计学价值。

3.结果

3.1患者的基本情况

这50例患者经过半年时间的治疗后,患者都做到了合理用药和规律的饮食,同时这48例患者的高血压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其中只有1例病情控制的不是特别理想,还有1例出现心功能衰竭的症状,其他的48例患者的高血压症状都得到了改善和治疗。

3.2监测指标情况

在高血压的50例患者中,我们分成了降压达标组和未达标组,通过监测发现,降压达标组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要比未达标组中心血管的发生几率小28%,同时监测到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监测还发现,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压差要比没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压差高。

4.讨论

4.1高血压发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压呈现出这样的趋势:收缩压会越来越高,同时人体的舒张压会越来越低或者是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样的话脉压差便会增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血压的发生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压力感受器对血压变化的感受力会越来越弱,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人体的血压变化。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如果运动量增加、情绪波动大或者是季节变化明显时,就会出现血压波动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血管壁的韧性会变小,同时血管壁的硬度增加,当出现情绪波动或者是变化时,血管中增加的血液不能有效的储存在大动脉血管中,变现为收缩压变化明显。人体还会出现性眩晕或者是心脏供血不足等症状。激素水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的降低,因而不能有效的通过调节血容量来改善高血压的症状。

高血压经常会伴随许多的疾病出现,比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梗等等,人体的血压增高时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如果这种高血压的症状长期不给予治疗的话,就会发生很多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心肌肥厚、心衰、肾功能不全等等,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猝死。所以在对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检查时不要忽略血糖和血脂的检查,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患者的症状并不统一,同时高血压的起因也不相同,因而进行治疗时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治疗。同时治疗时要运用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4.2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的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心脏和身体的各大脏器处于功能逐渐衰退的状态,因而在进行治疗时要遵循合理的治疗原则,使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并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常见的比较合理的治疗原则有以下几点:①密切的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②选择使用的高血压药物必须让患者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在服药的疗程中医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合理的调整剂量水平,必要时医生可以让患者用多种药物同时服用的方法从小剂量开始服用;③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高血压的并发症,有条件的可以合并并发症一起进行治疗;④尽量使用一些长效的降压药物,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以增加患者对药物的顺应性,使高血压得到有效的治疗。

在对高血压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非药物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合理饮食减轻体重。肥胖是引起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因素,合理饮食尽情体重,制定一个有效的减肥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把肥胖这个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治疗。②避免过度劳累。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使增加动脉的韧性,从而减少血压的波动,但是一定要避免过度的劳累,过度劳累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引起突发症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福平.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 当代医学,2011,25:47-48.

[2]李月芹.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1,18:47-48.

篇3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06月—2012年03月,收治的妊娠疾病患者67例,年龄23—42岁,其中初产妇20例,经产妇47里均为单胎这些患者中无肝肾功能异常,无胆汁淤积,糖尿病,精神异常等严重疾病,45例为轻中度患者,两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在家抽搐一次,入院过程中又发生抽搐,经过抢救母子平安,临床症状;45例患者入院数天前已有头晕头痛胸闷呕吐视物模糊四肢或全身水肿,只有少数几例患者无自觉症状,在进行产前检查时发现。预防做好预防工作对降低妊辰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建立孕期系统管理,以科学管理为主建立健全三级妇幼保健网,开展围妊娠期及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强健康宣教,使孕妇掌握一些孕期疾病的基础知识自觉进行产前检查,指导孕妇合理饮食及休息,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铁、钙、镁等微量元素食物既新鲜水果,减少动物脂肪及盐的摄入,控制体重的增长幅度,保持足够的休息和愉快的心情,坚持左侧卧位,增加胎盘绒毛的血供,根据医生的指导补充钙剂,补钙可以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国内外研究表明每日补钙1—2g能有效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2 治 疗

子痫前期应住院治疗,防止子痫及并发症的发生,治疗的目的和原则是争取母体可以完全恢复健康,胎儿生后可以存活,以对母儿影响最小的方式终止妊娠:(一)休息,左侧卧位,间断吸氧;(二)药物治疗:①正经药物可消除患者焦虑精神紧张的情绪,达到降低血压,缓解症状及预防子痫的发作,其药物有地西泮,冬眠药物,巴比妥类药物。②解痉药物首选硫酸镁,它能控制子痫抽搐及防止再抽搐,用药方案是静脉给药结合肌内注射,用药过程中,监测血压血清镁离子浓度,硫酸镁具有毒性反应,可发生镁中毒,症状为首先表现为膝反射减弱或消失,继之出现全身肌张力减退,呼吸困难,复视,语言不清,严重者出现呼吸肌麻痹,甚至呼吸停止,心脏停搏,危及生命。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①定时检查膝腱反射,呼吸不少于每分钟16次,尿量每小时不少于25ml,一旦出现中毒反应,立即停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②对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时,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降低颅内高压,防止抽搐。

3 终止妊娠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老年高血压患者且血压≥160/100mmHg以上148例,其中男80例,女68例,年龄65岁~80岁138例,>80岁10例。病史均≥10年,合并糖尿病68例,冠心病80例,心力衰竭20例,脑卒中后45例,肥胖18例,房颤48例,轻度肾功能不全(血肌酐

1.2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均在试验前3d停服其他降压药物,并每天测3次血压,取其平均值为基线血压。并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及心电图检查。安搏诺及安搏维均于每早起床后服用,每日一次,每次一片。用药期间每天08:00-09:00测一次血压,取其平均值为治疗后血压。共观察8周。

1.3疗效判定标准 以平均每两周每人所测血压较基线血压变化进行比较,观察其平均降压水平。分别以收缩压

2 结果

2.1 降压效果 经过临床治疗8周,复方制剂组较基线血压平均下降26.8/14.5mmHg,达标率96%。单药组较基线血压平均下降20.5/10.1mmHg,达标率78%,两药降压幅度相差平均6.3/4.4mmHg。见下表

表1 2组血压下降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2W 4W 6W 8W 平均下降水平

合剂组 74 14.1±1.2/6.5±0.8 20.4±1.7/10.1±1.2 24.6±2.1/11.0±1.4 26.8±2.4/12.6±2.8 26.8/14.5

单药组 74 11.5±1.2/6.0±0.4 15.2±1.4/7.8±1.4 18.2±1.8/9.2±2.1 20.4±1.8/9.8±2.4 20.5/10.1

表2 2组血压达标情况

组别 收缩压

合剂组 73 68 96

单药组 60 52 78

两组血压下降水平及达标率均采用X2检验,P均

合剂组:有4例发生恶心、眩晕,2例发生轻度低血钾,1例发生全身酸困不适。2例发现血肌酐稍升高。单药组:5例发生恶心、眩晕,2例血钾偏高,2例血肌酐升高,两组均有2例发生一过性低血压。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4.8%,统计学无差异。

3讨论

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隐形杀手”,随年龄化进程其患病率逐年上升,我国随高血压研究进展和宣教知识的普及,人们的知晓率、控制率、达标率虽有所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仍较低,由此造成的致残率致死率仍居高不下。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有效地降低血压,能最大限度减少靶器官损害,预防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2]。把血压降致达标水平是保证降压获益的根本。老年高血压人群有与一般人群不一的特殊性,有其特别的病理生理特点[3]。基于这一机制《中国专家共识》提出老年高血压适宜的降压策略应该立足于改善患者外周血管顺应性,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脑肾靶器官,改善全身及局部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尤其是抑制心肾血管局部RAS激活,改善肾脏对水盐平衡和容量调节的作用,降低外周阻力,关注血压的稳定性。针对老年患者而言,组方制剂减少了用药数量和次数,简化了治疗方式,有助于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的老年患者减少药物漏服或遗忘的现象,药物组分和剂量配伍合理的复方制剂针对老年人高血压治疗具有其明显的优势,即增强降压效果,提高血压达标率,改善治疗依丛性和安全性。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按照坐位收缩压< 180 mm Hg,且90 mm Hg≤坐位舒张压< 110 mm Hg标准,共纳入10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排除已知的继发性高血压和有严重的重要脏器疾病,为2010年2月~2011年12月在本中心就诊的患者,两组入组时一般情况见表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患者的一般情况

1.2 方法

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厄贝沙坦治疗组(n = 52),服用厄贝沙坦150 mg,1次/日;另一组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组(n = 54),服用厄贝沙坦150 mg和氢氯噻嗪12.5 mg的复方制剂,1次/日,均由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于每日7:00前后半小时内服用,观察期为8周。入组后在观察期内原降压方案(包括用药剂量及服药时间)仍保持不变。分别于入组时、入组后1、4、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为上午8:00~9:00,静坐5 min后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坐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每次测3次,取其平均值。每次随访记录SBP、DBP、PP(PP=SBP-DBP),心率(HR)变化及不良反应。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电解质、血脂、尿酸值。

1.3 疗效评价

(1)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85 mm Hg以下或下降20 mm Hg以上;(2)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10 mm Hg但降到85 mm Hg以下或下降10~19 mm Hg;(3)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性变量用x±s表示,分类变量用百分比或率表示。经正态性分布检验,两组间变量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8周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降压的总有效率为83.3%(45/54),厄贝沙坦降压的总有效率为78.8%(41/52)(P < 0.05);两组血钾、LDL-C、尿酸、血糖较入组时无明显变化(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钾、血脂、尿酸、血糖变化(x±s,mmol/L)

注:与入组前比较,P > 0.05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均提倡高血压联合治疗[4]。联合用药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处方的临时联合应用,另一种为固定复方制剂的应用。采用固定配比复方的给药方式,服用方便,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是一种固定复方制剂,厄贝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它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与其Ⅰ型受体的结合,拮抗Ang Ⅱ的强力缩血管和水钠潴留作用,从而导致降压、强力利尿、排钠、降低冠脉阻力,减轻左室重构,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脏血流,不仅起到降压效果,还有靶器官保护作用。应用ARB后,血清Ang Ⅱ水平上升与Ang Ⅱ2受体结合加强,可能发挥介导缓激肽、NO和前列腺素的产生,有利于降压和靶器官保护[5-6]。有研究表明ARB可改善心脏与血管重构,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房颤发生率和代谢紊乱发生率(如血尿酸降低),另外较少引起血钾升高[7]。氢氯噻嗪作为一种常用的噻嗪类利尿剂,在降压的同时可能影响肾脏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肾素活性,从而影响降压效果,另外可使患者糖耐量下降,血尿酸升高,血钾下降,降低脂肪酶活性,使三酰甘油分解代谢减低,以致血三酰甘油升高[8]。因此,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可产生以下协同作用:在增强降压作用同时,抑制利尿剂诱导的RAS激活,改善单用噻嗪类利尿剂产生的对电解质、尿酸、糖代谢、脂肪代谢的影响等。因此,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治疗高血压患者既通过抑制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激活的角度改善血压,又从减少容量负荷的角度协同降压,且相互抵消不良反应[2-3]。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具有确定的降压效果,有效率可达83.3%,而单用厄贝沙坦降压的总有效率为78.8%,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比单用厄贝沙坦降压疗效显著,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能会出现尿酸增加,诱发痛风,或造成低血钾,诱发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本研究均未出现上述现象。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制剂较单用厄贝沙坦的血钾、血脂、尿酸、血糖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增加不良反应,但降压效果优于厄贝沙坦组。

总之,对于在社区就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治疗降压疗效满意,达标率高,且安全,不良反应少,是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理想用药。

[参考文献]

[1] Hansson L,Zanchetti A,Carruthers SG,et al. Effects o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nd low-dose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 (HOT)randomised trial[J]. Lancet,1998,351(9118):1755-1762.

[2] 孙宁玲,荆珊,陈捷.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治疗中国高血压病患者的达标率分析[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7):618-621.

[3] 陈少萍,郑兴,秦永文. 复方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4):164-166.

[4] 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5]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Guidelines Committee. 2003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2003,21(6):1011-1053.

[6] Julius S,Kjeldsen SE,Weber M,et al. Outcomes in hypertensives patients a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treated with regimen based on valsartan OR amlodipine the value randomized trial[J]. Lancet,2004,363(9426):2022-2031.

篇6

高血压患者预防措施

国外研究进展:西方发达国家很早便开始了高血压的相关预防措施的研究,其中美国早在1977年就开始了对于高血压疾病的研究,经过连续30多年的深入研究发现,早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终点现象的概率。有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得到结论:早期开展高血压疾病的预防对于防治疾病、减少患者痛苦的效果显著。有研究人员通过对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该型高血易导致患者出现卒中,故应对其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韩国的研究表明,对高血压老年患者进行家庭指导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患者出现高血压,保证健康。

国内研究进展:我国在高血压疾病的研究上开展时间较晚,但随着医学的发展,该领域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多,有研究人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随访的方式对高血压疾病进行预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有研究人员在研究了我国高血压人群的现状后得到结论,同时积极进行疾病的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对于控制病情蔓延效果显著。有研究人员通过对妊娠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检测CysC指标,可有效预防妊高征,提升孕期母婴生活质量。

高血压患者治疗措施进展

国外研究进展:美国于2008年成立JNC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了3种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措施:①通过口服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在添加第二种口服药物时,应将前一种药物的剂量最大化使用;②在第一种药物使用未达最大化时添加第一种治疗药物;③同时口服两种治疗药物时,可继续添加多种药物。有研究人员得到结论,高血压疾病作为一种常见内科疾病,同时还会对脑、眼等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防止高血压患者继发其他疾病,应将患者血压值控制在130/80 mmHg以内。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其中长效钙离子拮抗剂联合应用对于控制病情的效果较好。有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老年高血压人数较多的原因在于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度增加,患病率升高,在对其进行治疗时,临床应着重开发新的与血管变化有关的治疗方法。

国内研究进展:我国目前在高血压的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研究者发现了25羟维生素D与高血压之间的关联,得到加用维生素D有助于降压的结论;有研究者得到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患者社会支持利用度,着重对病程短、家庭收入差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提升其对治疗的依从性,更好地控制血压的结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患者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55.6±13.7)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病程(6.1±3.7)年。血压偏高者共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8.9±16.4)岁。高血压患者及血压偏高者均在我院就诊、体检时发现血压异常,入院后建立个人档案。

1.2 方法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及血压偏高者档案资料分析得出高血压预防及治疗工作现状,高血压患者就诊及治疗方案、治疗状况及时收录在案以便分析,血压偏高患者遵医嘱开展高血压预防工作(调整饮食、作息、运动习惯,科学用药)、定期复检,检查结果录入档案[2]。针对高血压患者及血压偏高者疾病防治现状对疾病防治工作进行适当调整。

药物干预: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及并发症状况、年龄、相关病史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患者文化层次及治疗态度予以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鼓励患者配合医生规范用药预防和控制病情。老年高血压患者优先选择长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实际灵活选择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以维持正常的血糖、肝肾功能,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尿常规及血脂变化情况。对于血压偏高者,根据实际血压监测情况及糖尿病的相关疾病情况灵活药物预防。

非药物干预:指导患者控制饮食含盐量、注重营养均衡、少食多餐,遵医嘱积极体育锻炼,保持正确的运动量,合理选择运动类型、控制运动时间[3]。指导患者及家属自行检测血压并规范记录;予以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2 结果

2.1 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日常生活控制效果不佳。高血压的发生本就因患者日常生活习惯不良、长期饮食不均衡、作息不规律、运动不足而引起,很多患者患病后并没有对高血压形成高度重视,仅仅认为吃药、治疗便可,尽管国内临床对高血压患者的生活问题高度重视,仅仅对患者提出简单的生活建议,并未追踪指导、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患者日常生活中饮食、睡眠、运动不达标,不按时测血压、不了解高血压基本知识,治疗效果事倍功半。

用药依从度不高。本组高血压患者50例,因惧怕药物毒副作用、对药物作用持怀疑态度不肯规范用药的患者有7例,4例患者听信广告、他人言论同时服用其他降压药物,此种现象与患者治疗态度、对高血压病机病理及治疗方案了解程度有关,同时也与医务人员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有关。

2.2 高血压防治效果

针对性制定防治工作方案,予以全面防治工作干预后,5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态度得到纠正,用药依从度上升至90%以上,均未见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血压控制效果良好。30例血压偏高患者血压水平控制效果良好,基本稳定。

3 讨论

高血压发病影响因素多而复杂,且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临床治疗工作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实际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病情实际及文化程度、治疗态度科学制定治疗方案,积极实施药物联合治疗,强化追踪指导,开展疾病健康宣传教育,帮助患者更有目标、更有意识地配合疾病治疗工作。

体检发现血压偏高的人群,医院要建立预防工作档案,向患者讲明血压状况及诊断结果,鼓励患者遵医嘱调整生活习惯、均衡营养、控制盐分摄入量[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措并举,控制血压水平。

医院应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考虑患者的病痛、心理负担与经济问题,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防治服务,真正提升高血压防控质量[5-6]。

参考文献:

[1]李瑞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重点内容介绍[J].中国临床医生,2012,02:69-72.

[2]张廷杰,徐俊波.从几个更新指南特色看当代高血压防治基础与实践[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02:101-106.

[3]施仲伟.血压目标将有回调,综合干预必须加强:从指南更新看高血压防治新动向[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06:512-514.

篇8

1、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

为了提升高血压病医疗工作进行的高效性,研究人员对之前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在逐渐提升。患病人数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另外,研究人员发现,患病人员的患病率和其年龄成正比。尤其是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众,患高血压病的几率占45%-50%左右。但是,从调查中还会发现,人们对于高血压病的知晓率非常低。也就是说,在对高血压病进行控制和治疗几率也比较低。所以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血压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对于高血压病来说,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包括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和行为的影响。由于人们所接触的后天环境不同,血压调节机制的作用发挥程度也就存在着差异。从相关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高血压病的遗传因素仅仅占据20%左右,可见,后天的行为方式是直接的影响因素。比较典型的就是患者对食盐的摄入量、精神因素以及饮酒和吸烟的程度等等。从临床诊疗中可见,如果对后天的一些不良因素进行克服,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同时,对患者进行积极地治疗,完全可以对高血压病进行控制,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2.1一级预防

所谓的一级预防,就是对那些存在着发病因素,但是还没有存在高血压病症状的人群进行预防。这种预防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社区居民的档案情况来对这些人群进行筛选,这就是预防工作所面临的高危人群。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对选定对象的日常饮食进行规范,主要以清淡和高营养为主。同时还对食物中的钙离子和纤维素等含量进行控制和规定。对于肥胖的人群来说,应该尽量减轻体重,保持锻炼。另外,戒烟戒酒是至关重要的。保证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平衡程度是保证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这些人饮食和运动进行规定的同时,工作人员不能间断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讲解。

2.2二级预防

进行二级预防工作主要是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选定疑似患有高血压病的人群。要及时地对这些人进行确证,进而进行治疗。从这一方面上看,主要的治疗措施为落实一级预防的所有工作内容,通过采用高效、科学的治疗方法来对高血压病进行治疗。治疗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等进行检查,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解和明确,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另外,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血压值测定,工作人员要对患者的用药时间和用量进行说明。一旦出现严重的病情恶化,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找到主治医师进行治疗。

3、高血压病的合理治疗

3.1要求病人自觉干预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自觉接受医务人员的监督,定期给病人测血压并作记录。

3.2必须参考每位病人年龄、病程、危险因素、靶器官的功能、既往用药史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制定用药原则,治疗方案应尽量简便,容易被病人接受,能够坚持长期治疗,选择副作用少、价廉、长效的药物。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5大类:

第一,利尿剂:降压作用缓和,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及心力衰竭伴高血压的治疗,但长期应用可引起血钾降低及血糖、血尿酸、血胆固醇增高,糖尿病及高血脂症患者慎用,痛风患者禁用。

第二,β-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缓慢,降压同时不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高血压患者。

第三,钙拮抗剂:降压迅速,作用稳定,适用于中、重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已证明钙拮抗剂长期治疗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率。其长效制剂副作用少可用于长期治疗。

第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各种程度高血压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伴有右心力衰竭、左室肥大、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合并症患者尤为适宜。高血钾、妊娠、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刺激性咳嗽,可发生于10%~20%患者中,停药后即可消失。

第五,α-受体阻滞剂:可出现性低血压,因此较少作为一线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作用平稳,适应症与ACEI相似,但不引起咳嗽反应为其特点,可与大多数降压药物合用。

3.3为病人制定最佳治疗目标

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降至138mmHg,舒张压降至83mmHg,可使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30%;平均舒张压从105mmHg降至83mmHg,每1000病人每年可防止4起严重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中风、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在得到良好治疗的高血压病人中,使用小剂量的乙酰水杨酸可使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降低36%;因此控制血压是降低高血压死亡率的基础。

3.4注意保护靶器官的功能

血压持久升高可引起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因此控制血压可以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4、总结

全科医疗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为特色的基本服务,非常有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全科医疗在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孕妇合并的临床症状,对产妇和围产儿都具有极大的危害[1],且常合并子痫等严重的并发症,对孕妇及产儿生命健康造成威胁。近年来,针对妊娠期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有了新的进展。

1 临床表现与诊断

孕妇在妊娠早期由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管舒张因子分泌增多等原因,出现血压轻度的降低,至妊娠中期血压降至最低。若孕妇在妊娠早期血压并未出现轻微下降,甚至血压升高,则可能存在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妊娠期间出现血压≥140/90mmHg,且为首次,排除原发性高血压、肾源性高血压等疾病。褚黎、霍桂荣[2]等研究了影响妊娠高血压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通过随访2165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记录其血压控制情况、是否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等临床资料。研究表明,妊娠高血压妇女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痊愈的可能;同时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妊娠高血压发生率高于无家族史的患者。可见,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2 治疗与预防

对于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上对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降压、解痉、镇静等。

2.1 降压药 降压药物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临床上对于降压药物的选择需遵循患者可长期耐受、副作用轻微等原则。甲基多巴[3]是常用与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药物,甲基多巴是中枢性降压药物。其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副作用较小,较为安全。云航燕[4]等选取9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拉贝洛尔在治疗妊娠期高血压中的效果。究了研究中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实验组患者采用拉贝洛尔治疗,两个对照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与心痛定治疗。研究结果为:拉贝洛尔治疗组患者血压低于其他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良好。拉贝洛尔是肾上腺素能α及β阻滞剂,在减慢心率的同时起到降压的作用。同时拉贝洛尔副作用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2 硫酸镁 孙燕[5]选取了57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硫酸镁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采用硫酸镁静脉滴注后,患者血压、血尿素、尿酸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硫酸镁中的镁离子进入人体后,可有效参与体内的生化反应以及能量代谢,提高患者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解除因供氧不足引起的外周小血管痉挛,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2.3 血管舒张剂 酚妥拉明是α受体阻滞剂,可以舒张外周血管,从而降低血压;同时,酚妥拉明可以抑制肾上腺素α2受体,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提高心肌的收缩能力。王晓君、王浩等[8]研究了硝酸甘油与酚妥拉明在治疗妊娠高血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酚妥拉明与硝酸甘油相比,可更有效地降低患者舒张压。酚妥拉明改善机体微循环,使血液循环重新分布,有利于改善组织器官血液灌流。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晨虹、张文瑾、林慧英[7]将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黄芪注射液,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西医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尿蛋白以及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妊娠并发症等也低于对照组。可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可以改善妊娠期高血压的病情,改善患者及产儿的预后。丹参、黄芪中的有效成分清除血管内自由基,减轻血管氧化应激损伤而引起的痉挛,从而舒张血管。3 并发症的治疗

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严重的症状之一。当患者在妊娠高血压的基础上合并尿蛋白时,可诊断为先兆子痫。先兆子痫严重影响患者及产儿的预后。

宋成文、谢守珍、枝岚等[6]研究表明,小剂量阿司匹林在治疗妊娠高血压妇女中,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先兆子痫和子痫的发生率。先兆子痫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大多学者认为是由于全身小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以及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导致。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防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激活前列环素从而舒张血管;同时副作用较小。

4 小 结

妊娠高血压是临床上危害孕妇及产儿的重要原因,临床上治疗应予以重视。对症治疗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主要方式。降压药物的选择与一般患者有所区别,在临床治疗中应尽量选择副作用最小的药物。妊娠期高血压的血压控制范围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临床治疗中,需要结合医生自己的经验。早期对重度子痫前期进行诊断和治疗是缓解对产妇和胎儿的损害的关键[9]。重度子痫前期的存在血容量和肾脏体积增加等生理、病理的改变,但病因尚未有明确的认识,炎症、体内胎盘缺血、胰岛素抵抗、肾损害和遗传免疫是目前病因基础的重点研究方向[10]。控制血压在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有着重要的作用[11],对产妇生产后有着积极的作用,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并对提高自然分娩率有帮助。不同药物的安全性、血压控制的合理范围、先兆子痫的预防与诊治,均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沈舒,王选华.36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其并发症妊娠结局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12):58-75.

[2]褚黎,翟桂荣,丛克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165例远期随访[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5):4957-4960.

[3]Khalil A,Harrington K, Muttukrishna S, et al.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with alpha-methyldopa on uterine artery Doppler in pregnancies with hypertensive disorders[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10,35 (6):688-694.

[4]云航燕.拉贝洛尔治疗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产后高血压30例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1):921-922.

[5]孙燕.硫酸镁防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效果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35):62-62.

[6]宋成文,谢守珍,陈枝岚,连俊红.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血管紧张肽原基因多态孕妇子痫前期的预防作用[J].医药导报,2008,27(12):1473-1474.

[7]张晨虹,张文瑾,林慧英.丹参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和IL-12水平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3):491-493.

[8]王晓君,王浩.硝酸甘油与酚妥拉明分别联用硫酸镁治疗妊娠高血压危象[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2):2075-2077.

篇10

1.1 一般资料

对在2012年4月―2014年10月期间我院住院的2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1例。对照组男5例,女6例,年龄分布在42-79岁,平均62±10.8岁,病程2-8年,平均4.1±2.3年;实验组男4例,女7例,年龄50-78岁,平均68±9.9岁,病程2-7年,平均3.3±2.1年。两组患者经过相关检查均具有高血压的典型症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明显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者均为高血压患者,经过相关检查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张压≥89mmHg。

1.3 防治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如限盐、运动、服药等方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防医学原则,从病因预防、发病预防、临床预防三个方面进行预防,结合相应的护理治疗措施,具体措施如下:①改善饮食结构,?限盐建议每人每日5克以下的标准,增加钾的摄入,增加钙摄入,钙可降低血压②防治肥胖和超重,一是防止从膳食摄入过多的热量;二是增加体育活动;③减少饮酒和戒烟④家庭护理,坚持长期规则治疗和保健护理,不可随意添加或停用药物。定期督促患者测量血压,以观察病情。定期带患者回医院检查等等。

1.4 观察指标

通过患者的血压状况及是否又头疼、头晕现象判断临床疗效。①改善明显:血压基本恢复正常,头晕、耳鸣、眼花、失眠等高血压症状基本消失;②好转:血压有所降低,离正常值相差不大,已无头痛、耳鸣、眼花、失眠等高血压症状;③未见好转:未达到以上两标准,尚有头痛、头晕、眼花、失眠等高血压症状。将明显改善数和好转数为总有效病例,计算总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将统计后的临床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如下表1

篇11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示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12(B)-0044-02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生随年龄的增加和血压的增高而增高。降压治疗在脑卒中防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高血压导致脑卒中机理及相关研究

全世界约2/3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要归因于血压控制不佳。Progress研究显示,随着基础血压的升高,出血性及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均升高[1]。据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高血压的主要转归是脑卒中,其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2]。持续性的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硬化,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可以破裂出血导致脑卒中;或使血管管腔狭窄、血管扭曲变形以致形成缺血性梗死导致脑卒中。血压的高低对脑血流量至关重要,由于大脑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波动并不会改变脑血流量,一旦超过某个范围,脑的血流便依赖血压的变化。

2目前降压治疗防治脑卒中的现状

当前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CCB)、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等几种。脑卒中治疗的药物和方法不断更新,长期实践已证明,抗脑水肿、调控血压和对症处理仍是脑卒中治疗中的三个基本原则。而血压能否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脑卒中后防止再卒中极为重要。自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以来,对于推动我国控制高血压,防治脑卒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提高治疗高血压及其脑血管并发症的疗效一直是临床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而降压达标是预防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关键因素。降压可以有效地降低脑中风发生率已成为共识,包括心脏结局预防评估研究(HOPE)、培哚普利预防再次脑卒中研究(PROGRESS)、抗高血压和降脂治疗预防心脏病发作试验(ALLHAT)、氯沙坦干预减少高血压终点研究(LIFE)等,一致显示无论在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降压治疗均能带来对其预防的益处。多项大规模随机降压临床试验证实,降低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5,6]。重视个体化治疗是预防再卒中发生的关键,必须重视其它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如依据脑卒中的病理分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程度、是否高龄等分别对待,只要能耐受、无严重禁忌证,可实施缓慢、平稳、逐步的降压治疗,并尽可能达标,保证足够的脑血流。值得注意的是发生过中风的病人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受到破坏,如果同时合并动脉硬化,则过度降血压可导致脑灌注降低。虽然部分学者认为血压越低脑卒中的相对危险越小。不存在脑卒中危险性增加的血压阈值,但在脑卒中患者降压时保证一定的脑灌注是必要的,强有力性的过度降血压会导致继发缺血区域灌注降低,从而扩大梗塞面积,故降压必须循序渐进,正确地把握度的原则,过犹不及。如在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血压达标治疗(

3指导病人控制血压防治脑卒中

脑卒中无论是初发还是再次发作,高血压都是一种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血压水平高于160/100mmHg可使脑卒中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而无症状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有症状性高血压患者的4倍,因此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及早发现高血压;对于存在高血压的患者主张终生规范应用降压药物,积极的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脑卒中的风险。首次脑卒中后的患者,不论既往有否高血压病史,均需密切监测血压水平,脑卒中后急性期过度降压会导致全脑低灌注或脑白质疏松,是卒中后痴呆发生的重要基础,因此降压需平缓,所有患者均应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合理选用降压药物治疗。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长、短效钙通道阻断剂预防脑卒中方面有明显差别,由于利尿剂或短效钙通道阻断剂价格低廉,不管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临床效果看,利尿剂都是首选的降压药[12],而钙通道阻断剂是预防脑卒中的最佳选择,ACE抑制剂联合利尿剂可能是最佳的联合。另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钙离子拮抗剂能显著减低后负荷而特别推荐用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病病人。

4今后研究的方向

4.1客观评价疗效临床医学已进入循证医学阶段,诊断和治疗都必须有客观证据。某种治疗方法是否对脑卒中病人有效,对哪一类病人有效,需要通过对一定样本数、有明确入选和排除标准的病例,并进行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其他研究者必须能重复其结果。

4.2加强健康指导无高血压病史的中年人和小于35岁但有高血压家族史者也应监控血压,确诊为高血压后应开始非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并持之以恒。指导高血压病人监控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服药或换药后的效果,以及是否需调整药物剂量等。

4.3临床医师医师应积极做好二级预防如在没有用药禁忌证前提下对房颤病人进行长期抗凝治疗;控制血糖、血压和调理血脂是糖尿病病人治疗的关键;在饮食、运动等疗法的同时使用降脂药物是预防高脂血症病人脑卒中的必要手段。

4.4在降压过程中对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临床医生有义务防止患者由低危变为高危,即由简单的高血压症状转变为发生并发症,如糖尿病、脑卒中等。

4.5研制新药尽管在抗高血压及预防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方面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仍需要更加有效的降压药物。

篇12

加强血压测量,把高血压患者从人群中检测出来,提高高血压知晓率。

目前,仍以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有条件的应同时积极采用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家庭血压≥135/85 mmHg;动态血压白天≥135/85 mmHg,或24 h平均值≥130/80 mmHg为高血压诊断的阈值。因汞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应积极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

高血压的治疗

综合评估后选择治疗措施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对患者要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心血管危险度来决定治疗措施。

治疗目标 高血压治疗的基本目标是血压达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总危险。

目标血压 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

血压达标的时间 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推荐尽早血压达标,并坚持长期达标。治疗2~4周,评估血压是否达标,如达标,则维持治疗;如未达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对治疗耐受性差或高龄老年人达标时间可适当延长。

坚持生活方式改善 长期坚持生活方式改善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合理使用降压药是血压达标的关键,两者缺一不可。限盐是预防治疗高血压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初步诊断后,所有患者均立即采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根据危险分层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高危患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治疗;中危、低危患者可分别随访1个月、3个月,多次测量收缩压仍≥140和(或)舒张压≥90 mmHg,启动降压药治疗。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和危险程度,确定治疗方案。见图1。

五大类降压药及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的选择医生要掌握药物治疗的禁忌证和强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药;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比选择降压药的种类更重要。

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以下5类: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拈抗剂(ARB)、噻嗪类利尿药(D)、B受体阻滞剂(BB)。5类降压药及固定低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选择药物。如有必要,还可以选择a受体阻滞剂和其他降压药。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和可持续治疗的原则。

血压达标的主要措施:尽量使用长效药,尽量使用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

①建议血压水平

高血压的随访管理

长期随访,了解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根据血压是否达标确定随访管理级别,推进社区规范化管理。血压达标者每3个月随访1次,未达标者每2~4周随访1次。血压未达标的,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可增加原用药的剂量,或加用小剂量其他种类降压药,或开始联合治疗或选用复方制剂。高血压分级随访管理内容见表1。

高血压管理时间较长且条件尚好的,且已经按《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指南》进行分层分级管理的(即高、中、低危分别进行每1、2、3个月随访1次),可继续执行。

高血压基层管理流程见图2。该流程既考虑到高血压患者的总心血管风险,有综合评估、综合干预的理念,又考虑到血压达标是治疗的基本目标,简化了随访程序。总体上有利于基层医生掌握高血压的管理流程。

篇13

研究已证明高血压病存在许多危险因素,而且高血压病可以合并许多临床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流行病学研究已发现,不同地区、种族和年龄的高血压发病率不同[1]。为了了解包钢老年离休人群的血压分布,和高血压的患病、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为此我们对这一人群进行了调查,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于2006年对包钢在册离休人员(除外认知力差及不能行动的)682人进行整群调查,男477人,年龄77.98±3.97岁;女205人,年龄75.38±4.43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医务人员询问调查对象填写,填写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指标、个人病史、家族史以及疾病知晓、控制情况等。血压测量采用汞式标准袖带血压计,根据调查对象上臂选择适当袖带,取坐位休息10分钟后测量右上臂SBP(收缩压)、DBP(舒张压),取3次测量(间隔30秒)的平均值。高血压诊断和控制标准依据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调查前有高血压史并服用降压药者均判定为高血压患者;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为SBP/DBP<140/90 mmHg。知晓率定义为高血压患者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比例。治疗率定义为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的比例。药物治疗控制率定义为利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降至正常的比例。人群控制率定义为参加调查的所有高血压患者中,血压降至正常的比例。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分析用SPSS11.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作为标准人口,对患病率进行标化。

2 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682人,人群平均收缩压水平女性高于男性,平均舒张压水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随年龄而增加呈上升趋势(直线相关系数rs=1.0,P<0.01),见表1。表1 不同年龄、性别调查人群血压水平(略)

高血压患病人数273人,粗患病率为40.0%(男性36.7%,女性47.8%),标化率为43.11 %(男性36.97%,女性49.64 %),人群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直线相关系数rs=1.0,P

本次调查共确诊高血压患者273例,高血压患病知晓率为71.4%,采用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为54.9%;血压治疗控制率为30.7%,病情控制者占全部治疗者的20.7%,见表3。表3 不同年龄调查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服药率、控制率(略)

3 讨论

本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3.11%,高于 1991年全国高血压普查的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 40.4 %[2],高于成都60岁以上老人高血压患病情况[3],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女性高于男性,这与北方血压高于南方血压有关。收缩期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甚至比舒张压增高更具危险性[4]。本人群收缩期高血压占整个高血压人群的7.10%,稍高于1991年全国调查资料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6.83%[5]。

知晓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是接受降压治疗的第一步,本次调查为离休的一组特殊人群,他们具有优良的医疗条件,且年平均收入为3 236.78±253.61元,疾病预防意识强等特点。所以本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为71.4 %,显著高于1991年全国高血压普查的知晓率(30.2%),但仍有28.6%的高血压患者未被发现。因此,应加强本人群定期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知识的普及与其主要危害、危险因素的宣教工作。充分认识到高血压病治疗及预防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服药的顺从性,以减缓高血压危险度的升级速度[6]。另外还应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促进人们自觉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稳定情绪等,避免或减少高血压的发生。通过高危人群的筛查来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建立高血压病例档案,进行动态观察、生活指导及药物治疗,提高病情控制率,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8-270.

[2]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治疗和控制状况:1991年抽样调查结果[J].高血压杂志,1995,3(Suppl):14-18.

[3]阮蕾,秦方,阎亚非,等.高血压病现状及问题-成都7 288例人群分析[J].高血压杂志,2002,10(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