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文化与营销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经典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是竞争。以需求导向,以发现和满足需求为动力,以竞争为手段,以利润为目的。为了扩大需求,赢得竞争,获取利润,现代市场营销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鼓励消费,奖励花费,甚至不惜浪费。损人利己,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杀人放火都屡见不鲜。在天然资源日益缺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过去那种无节制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已经快要走到尽头。现在营销大师们纷纷提出,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为全人类的根本利益考虑,要节约资源保护生态,这与中华传统文化理念越来越接近了。现代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是和谐。以问题为导向,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动力,以合作为手段,以幸福为目的。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现代市场营销必须努力创新,从红海战略转向蓝海战略,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基准,在为大众服务中获得自己的利益。一旦思想理念发生转变,市场营销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从而不会陷入价格战、广告战、促销战等低端竞争,而是开辟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顾客既不是企业的奴隶,也不再是企业的上帝,而是与企业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顾客不能无限制地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企业不顾原则和公正,牺牲生态环境和大众利益,对企业提出不正当的过分要求。因此,顾客是上帝的口号可以休矣。经典市场营销的口号是:竞争,超越,自由,极限。现代市场营销的口号是:和谐,平等,合作,创新。关于和谐营销的具体阐述,请看本人原作《和谐营销——理论与实践》。
第二:营销战略。
在以需求为导向的理念指导下,经典市场营销的道路越走越狭窄。主要体现在三个基本矛盾上。1 过剩的生产力与有限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2 无节制的欲望与有限量的资源之间的矛盾。3 极端的利己倾向与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具体表现为: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精美绝伦却销不出去的“废品”;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极少数人却消耗最大部分的资源;各类工业和生活垃圾堆积如山,将很多城市包围起来;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假冒伪劣有毒有害商品,转基因、激素、化肥、农药无处不在。因此,现代营销理论纷纷提出绿色营销,文化营销,知识营销等新战略。市场营销模式也越来越丰富,如网络营销,整合营销,品牌营销,全球营销,形象营销,互动营销,定制营销,关系营销,服务营销等。在营销战略的创新的广阔空间里,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大有作为。有句经典的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庞大丰富,里面可以用来增加商品和服务附加值,提高品牌含金量的元素,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关于这一点,人们普遍都认识到了。这也是当前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现实价值的主要观点。
第三:营销策略。
中华传统文化在制定具体的市场营销规划时,也有非常具体的指导作用。以大型医疗器械市场营销为例。在和谐营销的理念指导下,采取与医院合作,成立产-研-医三位一体,进行临床科研和产品研发的模式越来越常见了。在这种合作模式当中,一切经典的市场营销理论,如4P,4C,4R,细分,定位,整合营销等都失去意义。这种模式生动真实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的重要原则。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从来没有对立竞争,零和游戏,你死我活,损人利己的概念。相反,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利人就是最大的利己,助人就是最好的助己,行善积德必有善报,作恶损德必有恶报,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在成就他人同时自然就会成就自己。即使在经典市场营销活动中,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发挥指导作用。如设计产品时采取中庸之道,制造产品时务必保质保量,在选择渠道时重视诚信道义,在开展促销时注意文明礼节。选择市场目标人群要照顾弱势群体,产品定位要兼顾小微购买力,满足特殊功能需求。只要怀着一颗仁爱助人的行善之心,不要过分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以为天下造福为大众谋利作为最高宗旨,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那么在制定具体营销策略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心胸坦荡,思路宽广,游刃有余,财源广进。因为这样,信誉就跟着品德而来,市场就跟着信誉而来,利润就会跟着市场而来。关于这一点,请阅读本人原作《开心营销法则——从顾客满意到顾客乐意》。
第四:营销技巧。
有了市场信誉和形象口碑,营销技巧的来源就会很宽广。无论是上门推销,电话营销,直复营销,电子商务,门店坐堂,甚至根本就没有市场营销部门和人员,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都不愁没有市场。中国古话里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为现代市场营销创造新的销售模式,中华传统文化本身也提供很多思路。如举办各种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在活动当中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吸纳人群,将产品和服务自然融合到活动当中。比如在祭祖朝拜活动中,在节日庆典活动中,在论坛讲座活动中,在养生保健活动中,在书籍音像出版中,在旅游观光活动中,都可以找到宣传吸引的办法。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就必须具备厚实的中华传统文化功底,否则就只能望洋兴叹,临渊羡鱼了。因为不能与人找到共同话题,相互之间缺乏共同语言,甚至无法与顾客和经销商沟通。未来中国社会里,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强盛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势下自己还是一个门外汉,无形中自然会错失很多商机。在商务谈判过程中,除了众所周知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还要学习领悟古圣先贤的大智大慧,从易经太极阴阳八卦五行生克中吸取力量,树立全局求胜谋谈判的大眼光大格局,赢得谈判的权力战、博弈战和心理战三大战役。关于这方面的讲解,请看本人原作《全局求胜谋谈判》系列讲座。
第五:个人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利益,在于对市场营销人员自身的成就。这是最关键同时又是最被忽视的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有非常丰富深刻的做人处世行事道理,孔子给仁的定义——恭宽敬敏慧,就足够人一生去学习领悟。简单的几本书如《孝经》《弟子规》《了凡四训》《二十四孝》《安士全书》《太上感应篇》,就可以让销售人员一生受用不尽。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如果这方面没有做好,前面的一切都如同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一个人如果连启蒙的《弟子规》都不知晓,就不要妄谈什么中华传统文化。销售人员的行为举止,言语谈吐,穿着打扮,气质形象,名声信誉,都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恩惠。良好的人品不仅对工作有利,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和谐、朋友交往也有很大好处。在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下,销售人员能够保持自己的本心,拒绝社会上一切不良诱惑,避免杜绝违法乱纪的可能,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范围。每个从业者要以这十个标准时时衡量自己——爱国,守法,敬业,护家,健身,合作,团结,公正,平等,创新。这十项标准,代表当代人的大善大德。中华传统文化里的许多典故传说,都为销售人员成长具有启发意义。如十二生肖故事里面,鼠代表善于沟通,牛代表长于坚韧,虎代表富于激情,兔代表谦于言行,龙代表志于高远,蛇代表敏于行动,马代表勇于担当,羊代表勤于学习,猴代表智于应变,鸡代表严于自律,狗代表忠于职守,猪代表仁于内心。这十二生肖动物性格,就是销售人员必备的十二种基本素质,而且其顺序排列也非常符合销售人员职业特点。关于这个方面,请看本人原作《销售人员现代圣经——十二生肖演义》。
第六:团队管理。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收录日期:2014年6月8日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业界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人才对国家经济社会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也成为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共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物质和精神创造,是我们民族繁衍生息的不懈动力,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有关宇宙、世界、人生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智慧瑰宝。20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汤恩比与日本学者池田先生的对谈集《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中指出,要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需要依靠中国传统文化。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巴黎会议有一个鲜明的议题:人类在21世纪的生存,需要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当前,人类面临诸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国内外很多国家和地区、各行各业纷纷向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答案,形成了一股股学习国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例如,上世纪的日本、韩国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积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面对当前的这种大趋势和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营养,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显得尤为必要。另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营销人才不断地向国内外进行营销传播,打造我国的民族特色,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创新型的营销人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践行并营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文化发展的大繁荣,实现中国梦。
一、创新型营销人才及其培养
创新型营销人才是具有高尚的创新人格、敏捷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和较高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营销人才。创新型营销人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追求真理,对事物充满了好奇,积极探索未知的东西,不迷信权威,不惧怕困难挫折,不怕失败,原意与人合作,乐于奉献,敢于自我挑战;同时,头脑灵活,敢于打破陈规,善于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外,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善于在实践中积累新知识新经验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创新型营销人才包含了道德修养、理想信念和人格特质等人格要素,也包括了思维方式、做事方法、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等思维、知识和能力要素。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能力共同组成了创新型人才这个有机体。
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形势下高校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承担的现实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自身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谋得生存发展的平台,实现自身理想、价值的需要。除此外,营销作为一种企事业行政单位、各行各业、各种组织和个人在运行、工作、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理念和技能,其重要性越来越突显,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作为很多高校都开设的营销专业,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道德素质不高,人文素养欠缺,缺乏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做事情心浮气躁、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能够心平气和、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在学习中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和一些技能证书的获取,等等。面临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一些营养,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下,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较完美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创新人格一方面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创新的人格,是创新的个性,一般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自信心、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迷信权威、敢于打破陈规、不断进取和不断超越自我;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思想品质的角度来界定,创新者的人格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坚持真理、乐于奉献、不怕失败,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格。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人格的塑造都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格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修身为本”;历来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不怕艰难困苦,不断超越自己,都可以成圣作贤,要相信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个人要养“浩然之气”,“心怀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仁爱,“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帮助塑造较完美创新人格的精神财富比比皆是。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体悟并力行这些智慧,是能够塑造较完美的创新人格的。
(二)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需要站在一定高度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创新性的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很多东西都可以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带来启迪。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天、地、人”并称三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视事物的整体联系,具有明显的整体思维特征;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取象比类,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来探究人身、自然和社会等不同领域的规律,看重类比思维;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直观体验和体悟,具有直观思维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反对机械呆板,拒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认为“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具有辩证思维的特征,等等。相比直线式的机械式的思维,这些思维方法在帮助学生开启创新之门的过程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思维支持。
(三)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特别是一些人文方面的知识。营销是综合性非常强的活动,营销的创新需要吸取经济、管理、自然、人文、社会、哲学和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知识。而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藏,蕴含了大量的涉及各个领域的智慧。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为学生的营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比如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营销者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产品的文化意蕴,开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像美国人利用中国文化素材拍摄制作了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向全球市场推广,取得了很高的票房收入;在产品品牌和包装策略中,营销者可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以此来彰显自己独特的定位和个性;在广告创作过程中,营销者可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此来吸引受众,打造自身的独特形象,像乌江涪陵榨菜的广告宣传中强调“中国好味道”,并更换带有国粹京剧脸谱标志的新包装,使得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形象得以迅速提升;在促销活动中,营销者也可以基于传统文化采取合适的促销人员、时间、地点和方式等等。
(四)传统文化有助于营销理念的树立和实施。树立和实施现代营销理念是营销活动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在商业组织经营、行政事业单位运行,还是个人工作、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营销理念的树立和实施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营销理念强调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向“顾客”提供更多价值,让“顾客”满意,使“买卖”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仁爱、和谐,强调亲亲、仁民、爱物,“凡是人,皆须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营销理念的本质,使得西方的营销理论增加了几分本土色彩,从而更加方便营销理念被各行各业各种组织和个人所采用和实施。
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营销人才的营销与弘扬,借助传统文化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也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比较少,缺乏正确的认知,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落后和禁锢人性的腐朽的东西。所以,借助传统文化来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有利于对我国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向国内外营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这种人才的回答,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与一般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内容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了传统文化相关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内容,引导着人才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的选择。除了一般的培养要求,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对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相关的素质要求,像孝悌忠信、仁爱和平、礼义廉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养性和修齐治平等,强调学生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还要不断向国内外弘扬和营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正如北宋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生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心胸,把光复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一个神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在培养内容方面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培养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的构成,决定着向学生教授什么课程的问题。在营销专业的教学内容中,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定为大一或大二的专业必修课,每个营销专业的学生用至少一学年的时间较系统地学习这门课程,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知并逐步产生学习兴趣;在大三增加与营销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相关的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思维方法、传统艺术和古代文学等方面的课程作为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这在营销中日益强调文化价值,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日益迅猛的大背景下,这些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的营销创新和实践具有较多好处,有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大四,我们开设国学经典选读的专业选修课,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等。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贯彻整个大学四年,使他们耳濡目染、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产生兴趣,逐渐践行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创新教学和考核方式。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必须有什么样的老师。要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创新型营销人才,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创新素质。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授课和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传统文化精神,学习并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其次,教师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在介绍营销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除了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相关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来探讨相关问题;再次,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能够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当成说教,使学生把所学课程当成自己拿学分的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利用案例式、体验式、研究式、启发式和师生角色互换式等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成长,重视知行合一;在考核方式方面,创新教学考核方式,不但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还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不但考核结果而且更要重视过程的考核,在教学考核中也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
(四)学校改变管理理念,塑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学校要改变管理观念,由“管”师生转变为服务师生,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为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校各个部门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在工作、生活实践中践行传统文化的精神,“自己做到然后再要求别人做”,这样才能够上行下效,得到师生的积极响应,为师生树立一个效仿的榜样。学校要在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和其他管理过程中,积极贯彻落实学习传统文化、力行传统文化和宣传传统文化的精神,使传统文化成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论坛,成立一些学习传统文化的教师和学生团体组织,开展推广落实传统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师生每天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等经典读物;积极利用广播、海报、路标、条幅和网络、手机等传统的和现代的媒介不断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推动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为师生共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越是民族的越是特色的”,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是世界教育的大趋势”。在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挖掘和吸收反应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的智慧宝藏,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来提升学生的创新人格、启发创新思维、丰富创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同时,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使他们致力于向国内外营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曾经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她还会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来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帮助我们实现中国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1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拥有良好的人格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良好的人格是确保学生能够向上发展的基础,而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形成,就可以通过语文课堂实施传统文化的方式形成,因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的孝、礼、信等多方面品格进行提升和优化,能够起到良好的人格培养作用。
1.2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经实践发现,学生语文能力和知识的提升,也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实现,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较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文章,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则更有利于小学生,语文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增长,包括语文知识的理解,也有提升效果。
1.3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因为语文课堂是教授学生汉字,教授学生汉语的课程,对于学生的语文水平,以及语文综合素养,有很大的提升作用,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就可以通过语文课的汉语学习进行传授,就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2.1挑选优秀传统文学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的应用,还要注意优秀传统文学的选择,传统文学的利用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和使用效果,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学中包含了很懂人生的哲理和大量的语文知识,通过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和了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古汉语水平的掌握和进步,特别是对于刚开始接触古汉语和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传统文学的利用更能促进学生文言文水平的提升。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传统文学的经典,《三字经》《道德经》《论语》等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带领学生学习这些经典古籍中的优秀片段,以此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经典文学著作,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学做作品,以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提升自身的语文水平和传统文化水平。
2.2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传统文化的良好实施,教师要注意正确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方法的选用十分重要,因为教学质量和效率,受到教学方法的直接影响,而方法的合理选择,一方面需要教师注意教学方法选用的多样性,因为教学方法只有保持一定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才能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的有效性,也需要注意,也就是说能够有效的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利用,以此促进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效融合,例如,教师在融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将传统故事展现给学生,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情景的优化,以此促进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的有效。
2.3增强学习传统文化氛围
要想将中华民族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的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就需要将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教材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及时发现生活中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细节,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充分的利用,如,多媒体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方式。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特点来为学生创设出真实且形象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能够置身其中,这样能够很好的提高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强化对古典文化的学习体验,从而让传统文化能够在小学生这一代人身上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扬。
2.4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学习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加强训练,此方式不仅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量,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承担起传承文化知识的使命。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满足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下,让学生利用阅读课堂的时间来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可以让学生通过板报或者读书交流会的方式进行,以更好的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含义的理解。
2.5通过民族传统习俗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篇4
二、平面设计传统文化效应的概括
平面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效应是现如今重要的发展因素,传统文化是我国上千年传承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京剧、戏曲、节日等,这些元素之所以现在还被我们所铭记,那就是源于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平面设计也担当着重要任务。平面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效应首先可以让现在的年轻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度,从而喜欢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创新设计理念。其次,对于老一辈的人们来说,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效应是带动老一辈人们的先进观念的一种动力,对于传统文化的感受也促进了老一辈人对现代设计元素和科学产品的理解和使用,对于全民现代化生活具有推动作用。
三、平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平面设计中心理效应存在的问题
在平面设计中,心理效应的带动不够深入,对于元素和产品而言,没有深刻的打动消费者或观赏者的心理,对于观者的情绪没有很好的把控,对观者的心理感受和作品的情感表达不立体,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不具有直观的情感表达,使观者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含义,设计元素不突出,搭配不和谐是现在平面设计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对于平面设计的心理效应无法更具体的表达。
2.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效应存在的问题
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不充分,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出现误区。现代社会对于平面设计而言,时尚元素和美观性是设计热点,对于时下最流行的元素和八卦成为博取热点的方法,大大忽略了传统文化的运用,设计理念过于平庸,设计“快餐作品”应接不暇,忽略了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结合。现代设计作品中,大多设计作品重视表面文章,没有深度内涵,积极接纳国外设计理念,对于传统的文化设计却不重视,致使我国传统文化慢慢流逝,传承遭受阻碍。
四、优化平面设计中的心理效应与传统文化效应的措施
1.优化心理效应的措施
优化平面设计心理效应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对于色彩的使用和搭配要具有冲击性和感性。对于一个作品的色彩方面的塑造可以最直观的表达含义,比如黑色和红色的搭配设计可以塑造时尚立体感,黑色多红色少使作品更加神秘且时尚,红色靓丽的色彩在黑色的衬托中像是朝起的太阳,也具有发展向上的象征性,适合发展中企业的设计理念。(2)对于图形的设计和搭配要具有和谐性。对于作品中图形的设计运用,可以让观者直接了解到作品的方向。对于圆滑的图形表现温和圆滑的态度,大多都以服务型的企业使用;而对于棱角分明的图形,表达出冲击力和前进态度,大多是竞争性的企业所使用;所以对于图形的设计也是非常讲究的。(3)对于文字的设计需要具备辨识度。文字设计是企业的脸面,在一个企业中,人们看到的第一眼是企业的名称,那么企业名称的辨识度归功于文字设计。立体感和设计感的结合可以使文字设计更具冲击力,对于文字设计而言,严谨和细心是设计文字的根本。
2.优化传统文化效应的措施
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效应的运用,需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学习并使用,传统文化的运用不仅能够打开市场,并且可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多元化社会具有推动作用。好比京剧的运用,京剧中脸谱的辨识度是非常高的,把一个作品中加入戏曲文化和脸谱元素,直接让观者联想到京剧,从而吸引高龄段的人们关注作品;在脸谱元素中加入现代流行元素设计和搭配,体现时尚性,吸引低龄年轻人关注传统京剧文化;传统和时尚的结合为我国平面设计多元化的发展提供动力。
篇5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由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稳定的、具有特定内涵且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个性、形态及精神。不同于西方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险文化”,是一种德智结合、以德摄政的文化。中华民族形成的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连续性;而儒家多元、开放的思想理念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合性、变革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同时存在积极、正向和消极、腐朽的文化思想观念。在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应采取批判性的继承态度,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旧赋新。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强思政教育功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精髓对于大学生“大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小到修身养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其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思想干预和行为引导,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因此,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文化活动,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更有互通互补的紧密联系。当前,部分高校将《论语》《大学》等传统文化经典读物作为教学教材,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这说明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正积极着手加强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但这项工作仍有欠缺,仍需进行全新、全面的构建。首先,各方的重视度不足。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思政工作者难以转变固有观念。部分高校由于教学资金、资源等方面顾虑,无法全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门也缺乏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方针,未形成机制保障;其次,在思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通过“两课”开展,课程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尚不完善。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解读》《传统文化导论》等选修课程,但仍存在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最后,在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方法相对陈旧。各类现代教育手段未能广泛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只是直接搬用教育手段,没有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也“没有形成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覆盖网络”。
三、拓展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一)立足传统文化完善教育理念
首先,在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中坚持马克J恩主义教育观,并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吸收。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也不能颂古非今,要以辩证的、发展的态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进行时代性的解读和运用,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其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讲求以“德”为立人之本,这与当前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相契合,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方向。思政教育者应充分了解传统文化中对立人、育人、树人的要求,结合人才发展需求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其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较高社会价值的人才;最后,要做到现代教育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其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建构和应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丰富和创新教育形式及内容
第一,从形式方面讲应寻求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例如,以传统节日、学校重大事件为契机,通过文艺节目、典礼活动、演出、论坛等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思政教育中。还可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展示、文学作品创作、网页制作、网站设计、宣传片设计等竞赛,促进大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另外,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介展现和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可组织大学生收看“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及反映传统文化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等。教师也可以运用微博、微信等向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形成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合力;第二,从教学内容方面讲,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思政教学内容。例如,“儒家讲求‘人不知而不温’和‘吾日三省乎吾身’的内修和内省,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这些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琴棋书画礼等文化技能以及传统文学、古典戏剧、古代建筑、中医养生等文化知识,都应作为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
(三)全面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首先,各高校应围绕思政教育目标及自身办学特点,结合传统文化构建,激发大学生爱国感情、爱校深情、学习热情和生活激情的大学精神。在大学精神的构建过程中可聘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结合教学实情和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文化创造性地体现在大学精神中;其次,通过高校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校园建设、建筑布置、校园管理等角度着手为大学生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使学生树立向往美好生活、热爱自然、追求崇高理想的心态,对学习传统文化起到寓学于情、寓教于景的效果。例如,北京大学的建筑物多为古式建筑,校园的湖泊、拱桥、楼阁等也具有传统文化元素,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情感认同;最后,通过校园文化宣传系统,加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力度。可充分利用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场所,建立集校报、校刊、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内网、报栏、展品等宣传设施于一体的传统文化宣传系统。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其关键性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当前传统文化元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情况并不理想,还需要教育部门、高校、思政工作者、大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从更新教育理念、扩展教育形式及内容、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等层面发力,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路径,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篇6
前言
对于高校感恩教育,其实效性的提高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感恩意识的基础上,实现感恩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发展的智慧结晶,将其应用在高校感恩教育中,能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注重传统文化与高校感恩教育的融合十分必要。
1.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感恩教育的影响
(1)优秀传统文化能促进高校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
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发展的瑰宝,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感恩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正确的引导高校大学生,帮助其正确的看待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并培养大学生学会正确的抒感及良好的报答社会心理,以此全面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从高校传统道德文化的角度看,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基础,将传统文化应用在高校感恩教育中,能全方位的促进高校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
(2)优秀传统文化能促进高校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的言行举止、内心发展进行基础教育,这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然阶段,对于高校感恩教育,可以说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进行深入引导,以此保持高校大学生内心的正确性。对于传统文化,是经历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来的,通过传统文化,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感恩心理,提高高校感恩教育效果,这对于高校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传统文化在高校感恩教育的应用
(1)以情感教育为出发点缔造学生纯洁心灵
对于高校感恩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内心情感,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帮助学生缔造纯洁的内心世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在净化学生内心世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感恩教育中,采用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活动时,教师应该以情感教育为出发点,用真情打动学生,保证学生能将真切的情感抒发出来,这样才能促进高校学生的内心健康发展。对于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保持学生内心的纯净是十分重要的,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在高校感恩教育中,能指引大学生内心思想的健康发展,使其树立积极回报社会的正确观念。
(2)以情感教育为基础促使学生形成感恩意识
在高校感恩教育中,应该将情感教育当做是基础教育课程,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挖掘,让大学生能流露真情,这样才能通过接下来的感恩教育,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发展方向。在高校感恩教育中,对学生的自我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有很高的要求,为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积极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学校的关怀,以此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
(3)融合传统文化推动感恩教育实施
在我国传统文化系统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感恩的心理回报学校、回报社会是高校大学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在高校感恩教育中,应该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并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心态、感恩行为,从而实现高校感恩教育的顺利实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于其思想具有时代进步性,对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高校大学生内心情感的形成也是如此,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融合传统文化来推动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施。
(4)利用传统文化提高感恩教育针对性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对人的意识观念进行培养,通过净化人的心灵,来培养人的良好道德素养,进而对人的言行举止起到约束作用。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感恩教育中,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内心情感。高校感恩教育能适应不同学生人群的发展需求,传统文化的融入,更能提高感恩教育的针对性,以此促进高校感恩教育活动的更好发展。
3.总结
高校感恩教育的教学质量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环境下,为全面提高高校感恩教育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并将其合理的应用在高校感恩教育中,以此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并做出相应的感恩行为。
参考文献:
[1]赵赓,徐景升,张敬丹.浅谈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1):19-20.
篇7
Abstract:Traditionalcultural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servestoinstillpatriotism,apositivephilosophyoflife,andhumanitarianism.Toemphasizeitisanimportantmeasuretoenrichuniversities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undercurrentcircumstancesforthecultivationofstudentswithloftymoralstandards,highculturalattainment,apositiveoutlookonlife,asenseofnationalpride,andstrongselfconfidence.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traditionalculturaleducation;humanitarianism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得突出,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十分广泛,而思想素质教育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因为思想素质教育的成败得失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就人才的个体而言,思想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合格人才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将思想素质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来抓,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真正使思想素质教育行之有效,在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当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虽然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外来思想特别是西方腐朽的思想对我国固有思想文化正在进行着有力的冲击。在这种复杂的条件下,只凭有关的思想理论教科书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思想教育,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祖先以他们过人的聪明智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文化,这是一笔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在今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思想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将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人格理念的提升,都会起到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能够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念,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爱国思想的确立,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母题。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充溢着圣贤先哲们浓厚而强烈的爱国思想,传统文化教育就是通过古代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爱国思想感情的影响。我国古代有成就的文人大多是优秀的爱国主义者,他们一生的经历行事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而他们留下来的文章著作则是其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结晶。
在我国众多的爱国文人中,屈原是杰出的代表。屈原一生经历行事的本身就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思想的内涵,他的那种“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操守,那种为了国家民族的振兴富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追求,那种为了实现美政理想而“虽九死其尤未悔”的致死不渝的爱国信念,都如同经天之日月,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而屈原创作的楚辞作品始终充溢着这种强烈而执著的爱国思想,几千年来它一直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典范题材。屈原的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哺育了千千万万个爱国主义者;即使在今天,屈原作品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仍然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楚辞作品仍然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
高等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历史文化典籍中蕴涵的爱国思想通过学生的阅读或教师的讲解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乃是一个人应有的崇高品德,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我国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许多先烈为国家、为民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应该永远成为我们炎黄子孙学习的典范。
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在抗击金人侵略的斗争中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爱国词人辛弃疾年逾花甲,仍以廉颇自喻,报国之情弥烈;范仲淹高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念;大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民族英雄文天祥慷慨悲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家为民族从容就义;这些都是何等崇高的人生信念和壮烈行为!通过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学生将会懂得,爱国主义并不是一句空话,传统文化典籍中充溢的爱国思想感情也并非是著者的矫情,而是著者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是饱蘸着著者心血的情感结晶。“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屈原、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等都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涌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们毁家纾难,精忠报国,不成功,便成仁,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篇章。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诗文典籍,对后人都将永远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昭示。
当然,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爱国主义在内容上有着重大的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是与忠君思想密切联系的,因为在家天下的封建专制时代,国君就是国家的代表与象征,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即是忠君。“忠君”与“爱国”几乎成了同义语。从屈原以来的历代志士仁人,几乎都把“忠君爱国”当作高尚人格的终极追求。因此,就出现了一个令我们今天不能接受而予以批判否定的“愚忠”的思想。例如岳飞就因为愚忠致使抗金大业功败垂成,自己也残遭奸臣杀害,从而留下千古遗憾。就今天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而言,“愚忠”思想当然是封建文化的糟粕,应当予以批判和扬弃。但同时我们也应当将这种思想与行为放在特定的历史氛围和社会背景中去分析理解,在批判其思想糟粕的同时,发掘与继承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强调对于传统爱国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继承、发扬与光大,这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实践将会证明,加强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操一定会起到十分有效而积极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中的人格风范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他们既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与远大的理想。人格与理想是人的灵魂。一个人的知识再多,能力再强,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他就不可能将这种知识和能力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甚至还会走向
面,危害社会和人民。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人格的建设人才。人格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突出表现,人格的高下,突出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优劣。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德”尤其是人格的教育与培养,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才育之间的关系:即德是才之魂,才是德之实;以德御才,德才兼备。因此,高校思想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与远大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理念。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树立崇高人格与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古代的圣贤之士都十分强调做人的操守,注重人格的历练和培养。先秦儒家尤其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为和人格操守的磨练。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先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和孟子的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而儒家“士穷节乃见”,“君子固穷”等人生信条,则要求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尤其要保持独立特行的品节操守。孟子还认为,一个品节高尚的人必须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说“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摧毁他的信念。这种人格操守正是我们民族自强自立、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虽然它有许多糟粕,但儒家提倡的人格思想,却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也是积极的影响。而先秦道家所提倡的“抱朴守拙”、淡泊超远、追求人生自由的思想,则是对儒家人格思想的有效补充,同样成为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基本特质。
我国古代众多的文人大都有着高尚的人格品节,他们的作品都是自己崇高的人格思想的真实流露。屈原刚肠疾恶、修身洁行、出污泥而不染纤尘的高风亮节,司马迁正直不阿、受辱不屈、发愤著书的执着精神,陶渊明淡泊明志、弃官归隐、追求人生自由的品格操守,都在他们的诗文歌赋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过程中,去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使这种人格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中,我们仍然要提倡:富贵不能其心,贫贱不能移其志,威武不能屈其节。尤其是今天道德严重滑坡、物欲横流、腐败滋蔓的情况下,我们的高等教育更要注重高尚人格的培养。只有人格高尚,才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
从一定的角度说,高等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比向他们灌输知识更为重要,而人格的塑造必须要有精神榜样,我国古代这些有着特立操守的志士仁人就是光辉的典范。开展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教育中接受榜样的人格力量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品位得到逐渐提升。特别是文学典籍,其淘情冶性的作用又不同于一般的思想道德理论的直接灌输,文学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人格力量能够潜藏于读者的心灵深处,对他们产生人格的熏陶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讲,高尚的人格往往来自于高尚的审美情趣,一个人有了高尚的审美情趣,他就会自然的排斥一切庸俗丑陋的东西,在行为方面就会有较高的取舍标准,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文学鉴赏活动则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是一座可供华夏子孙万世取用的精神宝藏,其中所蕴涵的崇高的人格精神更具有发掘的价值。鉴于此,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开展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活动,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熏陶,以期取得积极而显著的教育效果。
三、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使之成为性格健全富有爱心的人,高校思想素质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人道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博大的胸襟和仁爱思想。
关心和乐于帮助他人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我国的侵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人生观念已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金钱锈蚀了人的美好心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已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处世哲学,有些人甚至变得自私冷漠,寡廉鲜耻,不择手段地侵占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来满足一己的私欲。社会公德的败坏和沦丧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强调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人道主义是在14——16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文艺复兴中诞生的。但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诸子著作就已经反映了朴素的人道思想和人道精神。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反对猛于虎的苛政,提倡施行仁政;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墨子的“兼爱”“非攻”的主张等等,都闪耀着人道思想的光辉。我国历代的文学家们继承和发扬了先秦诸子的人道精神,在他们的创作中始终表现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终极关怀。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曹操的“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高适的“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等等,无不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人道精神。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与理解,古代文化典籍中蕴涵的人文关怀和博爱精神,能够深深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思想的共鸣。谁都知道,当一个人居于高堂华厦之中,食膏粱,饮琼浆,空发一些关心民生疾苦的高论,那是很容易的事。但中国古代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的作者大多命运蹭蹬,处于窘迫维艰的困境。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的作品没有仅仅就个人的不幸怨天尤人,痛苦不堪,而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的底层,对劳动人民的疾苦予以极大的关切,一个没有博大的胸襟、充满爱心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
在这方面,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年轻时的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远大抱负来到长安,,但是,由于权奸当道,政治黑暗,他的理想很快破灭;在物质生活上也开始陷入困境,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甚至于“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劳动人民,认清了黑暗现实。对劳动人民开始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写出了《三吏》、《三别》这一类的杰出诗篇,唱出了那震撼人心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晚年的杜甫四处漂泊,贫病交加,“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即便如此,他还是那样为民请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境界,都源于杜甫心灵深处潜藏的博爱精神。而蕴涵在杜甫诗作中的这种关心民众、体贴他人的博爱思想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作用。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先秦儒家著作和杜甫诗歌这一类文学作品表现出的人道思想,正是我们要挖掘的精神宝藏。
篇8
传统文化;高校;感恩教育;应用
前言
对于高校感恩教育,其实效性的提高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感恩意识的基础上,实现感恩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发展的智慧结晶,将其应用在高校感恩教育中,能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注重传统文化与高校感恩教育的融合十分必要。
1.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感恩教育的影响
(1)优秀传统文化能促进高校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
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发展的瑰宝,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感恩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正确的引导高校大学生,帮助其正确的看待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并培养大学生学会正确的抒感及良好的报答社会心理,以此全面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从高校传统道德文化的角度看,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基础,将传统文化应用在高校感恩教育中,能全方位的促进高校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
(2)优秀传统文化能促进高校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的言行举止、内心发展进行基础教育,这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然阶段,对于高校感恩教育,可以说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进行深入引导,以此保持高校大学生内心的正确性。对于传统文化,是经历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来的,通过传统文化,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感恩心理,提高高校感恩教育效果,这对于高校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传统文化在高校感恩教育的应用
(1)以情感教育为出发点缔造学生纯洁心灵
对于高校感恩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内心情感,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帮助学生缔造纯洁的内心世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在净化学生内心世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感恩教育中,采用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活动时,教师应该以情感教育为出发点,用真情打动学生,保证学生能将真切的情感抒发出来,这样才能促进高校学生的内心健康发展。对于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保持学生内心的纯净是十分重要的,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在高校感恩教育中,能指引大学生内心思想的健康发展,使其树立积极回报社会的正确观念。
(2)以情感教育为基础促使学生形成感恩意识
在高校感恩教育中,应该将情感教育当做是基础教育课程,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挖掘,让大学生能流露真情,这样才能通过接下来的感恩教育,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发展方向。在高校感恩教育中,对学生的自我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有很高的要求,为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积极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学校的关怀,以此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
(3)融合传统文化推动感恩教育实施
在我国传统文化系统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感恩的心理回报学校、回报社会是高校大学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在高校感恩教育中,应该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并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心态、感恩行为,从而实现高校感恩教育的顺利实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于其思想具有时代进步性,对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高校大学生内心情感的形成也是如此,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融合传统文化来推动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施。
(4)利用传统文化提高感恩教育针对性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对人的意识观念进行培养,通过净化人的心灵,来培养人的良好道德素养,进而对人的言行举止起到约束作用。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感恩教育中,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内心情感。高校感恩教育能适应不同学生人群的发展需求,传统文化的融入,更能提高感恩教育的针对性,以此促进高校感恩教育活动的更好发展。
3.总结
高校感恩教育的教学质量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环境下,为全面提高高校感恩教育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并将其合理的应用在高校感恩教育中,以此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并做出相应的感恩行为。
作者:李稣荻 战令琦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平面设计中的心理效应
平面设计中的心理效应由受众心理接受途径,受众心理需求的变化两方面构成。先来谈谈平面设计的受众心理途径,平面设计不仅仅以深刻优美的画面作为标准,还要考虑其传达的信息途径和受众心理接受的空间二者之间的关系。要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与之产生心理互动,这也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准则。追求欣然和美是人的天性,平面设计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拥有美的特征。于是受众心理接受途径有创造意境美这一方式,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美学的规则,努力营造出美的意境和塑造美的形象,重视受众感性的思维,满足人们的情趣,有助于平面设计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提高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认知。受众心理接受途径还有因相似特点导致的错视,就是指由相似性引发的联想效果。相似联想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可以让信息传达更加快速和直观,所以在平面设计中要注意这一点。除二者之外,还有借用认知经验而移情的途径,因为人们总是不自觉或自觉的用自己过往的经验来搜寻能引发共鸣的信息。如今在平面设计中加入人们熟知的信息,有助于受众产生移情效应,达到物我一致的效用。
受众心理需求的变化也是平面设计心理效应中重要的关注点。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于环境,心理空间,个人情感,审美等都产生了新的诉求。这这个满是设计的时代,平面设计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强制人们关注平面设计的方式被越来越受到抵制,所以设计师应当改变过去单向输出设计传输的途径,尽可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更主动设计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让受众变得主动乐于参与这种互动的推广模式。
平面设计的传统文化效应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文化的传承与积累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若将传统文化的精神或图腾融入到西方的平面设计当中,可以让民族精神在设计中呈现另一种美感,触动人们的内心,最终获得设计的成功。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可以激发人们的共鸣。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北京”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意境,精神与智慧的特性。会徽设计以中国印作为载体,把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和印章艺术相互结合,夸张的展现出一个奔跑舞动着的人形,刚柔相济的外形又酷似中国汉字的“京”字形,搭配上色彩更显出这份平面设计的别出心裁和特有的感染力,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和形式感。
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设计融合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加减,应该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融合。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看去线条流畅舒适,极有现代的活力感,标志又显示了中国古钱的形象,有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包含其中。提倡平面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效应并不是让设计师们依葫芦画瓢的去继承它,而是要努力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合到现代设计理念当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平面设计中的精神与内涵。
平面设计中心理效应和传统文化效应的结合
平面设计作为精神的载体,是用一定的理念原念指导价值创造和精神的一种形式。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平面设计营造出特有的意境,是人的一种情怀,一种意识的体现。在这种特有的意境中,客观的精神得到了集中额处理,使创作作品情景交融,牵动受众的某种体验,情感,联想。想要达到这种特有的意境效果,需要通过心理效应和传统文化效应的有效结合。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设计者们应该更加深入探究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一步的挖掘,继承,分析研究传统文化。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其形,意,神融合进平面设计当中。此外还要重视受众的心理需求,加强对于受众心理的分析探索,设计要符合受众的心理认知,满足他们普遍的需求。一件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就应将心理效应和传统文化效应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总 结
篇10
1.1历史文化的差异
藏族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在这之前还没有文字出现,这么多年来青藏高原繁衍生息,由于地势、寒冷缺氧的气候、偏僻闭塞的环境使藏族长期与外界很少联系,但随着佛教的广泛转播,使得西藏与很多国家有了很多的来往,西方也人带来了很多西藏没有的东西,因此在藏语中有很多词汇是外来语,如英语:biscuit(饼干)、lighter(打火机)、glass(杯子)、mug(缸子)等等,印度语:gum bha li(毛毯),deng ga ri(自行车)、bj ji li(手电筒)等,藏族人还仍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这这些词汇。英语形成于15—16世纪,在发展中曾较多地受别的民族和文化影响。英语中有大量的拉丁语、法语、日语。18—19世纪英语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而传播到世界的各地从而使英语表现出更强的开放性和容纳性。同时也使英语中出现了大量外来语发音规则与语法,为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在英语中许多词语都与英美人民特定的历史发展有关。
1.2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差异
从宗教信仰来看;藏族是以藏传佛教(buddhism)为宗教信仰,其又是信奉大乘佛教(mahayana)为主群体的一个民族,在大约七世纪时,由松赞干布提倡藏传佛教,直到今天在藏族人民心中已形成了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强有力的社会气氛,使得信徒们以诵经求佛为人生重要工作和平生最大的快乐。由此可见这种源于宗教的历史长河,渗透到了藏民族的生活中,从婴儿赐名到丧葬祭祀,从新婚仪式到节日娱乐都被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对生长于这种氛围、呼吸着这种氛围中的藏族学生的影响又有多大。
英美国家是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圣经文化在英美国家根深蒂固。不同的信仰所包含的教义必然不同,由此形成的宗教仪式和道德规范不同,而这必然会带来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所以两种文化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碰撞和冲突在所难免,这就要求两方的语言交流者要站在相互尊重和理解各自文化的基础上。以平等的态度来进行交流与沟通。不能对其他民族的信仰进行贬斥,也不要因为文化差异贬斥自己本民族的信仰,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努力了解其它文化中的特点、内容、禁忌等,使两种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人文习俗、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每个民族在生活习俗、生活节日、饮食、语言禁忌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比如由于气候和水土的影响,两种文化在饮食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在过节日方面,由于英语发展时间不长,表现出浪漫和温馨,而藏族源远流长的风俗习惯而显得过于传统;在语言交际方面,由于道德规范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两种文化必然存在相互学习和磨合的过程,而两者之间的冲突也是在所难免。
2、藏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势
2.1语言环境的特殊性
由于独特的生存环境、习俗、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形成了本民族独特而又极其丰富的藏民族文化;同时又受到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影响,藏族学生在感知、思维方面具有群体特色的认知态度和方式。对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种特质会使藏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所学语言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并且产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学习效果。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当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时,藏族学生对外来文化具有认同感。进而有利于他们接受并学习外来语言。
2.2母语对学习英语的影响
人们刚刚出生时的语言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只会哭、笑或者保持沉默。四、五年之后,人们就学会了母语的全部基本语法和音位结构。并能在许多语境中用它来交际。人是怎样学会他们的第一语言的呢?各个语言学习流派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如行为主义就认为人通过不断的模仿来学习语言的。而先天论则认为人一出生就具有天生的,遗传的语言习得能力。这种能力常被称为语言习得机制。据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从一出生就含有普遍语法的原则,而且一切语言都要遵守这些原则。随着儿童的成,长,普遍语法原则也在慢慢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儿童在出生后几年中的某个时间,在某智力发展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已经建立起语言形式的最完整的系统。即母语不必正式学习,儿童通过积极地与母语环境接触即可习得。一切正常的儿童不用正式学习就能成功的习得母语,但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人们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水平就大不相同,即使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超过第一语言的学习,何况对于藏族学生来说英语已经是第三语言了。以藏语为母语的藏族学生受到藏、汉、英、三种不同语言的教育,在学习英语过程当中思维转换相对迟钝。因为幼年时接触的语言完全是藏语,思维方式中形成了藏语语法的固定模式。上幼儿园及小学时慢慢接触到了汉语及英语。同时学习完全陌生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再加上自身母语的学习,对藏族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通过母语教授藏族学生英语的方法效果可能会更加显著,笔者也会努力研究藏英方面的教材及撰写工作,为提高我校藏族学生英语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3、提高藏族学生英语水平的建议
3.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活跃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是学习英语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多数藏族学生,因为他们的文化特点有着十分活跃的性格,求知愿望也很强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为维持课堂纪律而去打击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用丰富的语音、语调。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给学生创造十分放松的学习环境。另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也是十分必要,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地鼓励可以使学生更加有自信,能够怀着轻松愉快心情学习英语,并敢于大胆发言。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意学,才能学好。另外,藏族学生热爱歌舞娱乐,个性活泼,那么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性格特点,让音乐成为其学习英语最好的辅助手段,我们在今年也举行过英语歌唱大赛,报名参加的学生特别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藏族学生很乐意在美妙的音乐中唱唱跳跳,轻轻松松学英语,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唱歌来培养学生兴趣,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生动直观的视觉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3.2教师要转换教学方式,加重文化教育的比重
英语教师要促进教学方式的转换,努力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侧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英语教师要拓宽教学视角,要在平时的教学当中,除了加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翻译能力之外,更要侧重于英美国家和汉族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得藏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文化知识的传授则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文化类的小故事、小笑话,编排文化类的话剧,做游戏等等,让学生成为参与者、研究者,这可以让学生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娱乐,在轻松而欢快的气氛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文化的差异,从切身的感受来体会文化的多样性。
3.3营造课外英语学习的气氛
文化差异的范围很广泛,所以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对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掌握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在校的藏族学生想要获得相关信息和材料就要依赖学校所提供的知识资源和社会资源。学校应引导学生并要为藏族学生学习英语营造气氛,通过学校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努力从理论上弥补藏族学生在汉族文化、英美文化上的知识的缺乏,构建学校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氛围。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活动,或者提供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人员进行交流的场所。营造跨文化交流的校园气氛,从而加强藏族学生对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了解,对学习英语起到积极的作用。
结论,文化差异对藏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带来了一定影响,为了使藏族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让藏族学生充分明白英语学习中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准确地进行沟通,了解外国历史和风土人情,达到相互理解的境界。在尊重外来文化的同时了解并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一面,使得本民族的文化能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一、传统文化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是以正义、礼貌、孝敬、谦让、敬业、奉公、刻苦、自强为核心的,与高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的目标正好相吻合。传统文化中可借鉴的价值取向、个人修养、家庭人际关系、集体原则、个人生活和事业等方面的先进思想,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统文化中可坚持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和以身作则等教育方法,仍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法宝;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和现代精神,强调内心愉悦的道德修养,其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容易唤起被教育者潜在的道德情感,大学生更易于接受认同,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传统文化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
对待传统文化的内容,我们应采取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并结合现实去积极探索挖掘其价值内涵,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借鉴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律己修身的个人修养、健康和谐的自身心态、仁爱孝悌的家庭规范、尚群为公的集体原则、崇尚节俭的生活传统、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义重于利的价值观念,“革故鼎新”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等思想。这些内容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并行不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都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素材。实现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文化纲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大学生会在生动丰富的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中,愉悦地将其现代价值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
三、传统文化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育思想,使其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有效作用。
1.借鉴以身作则的方法达到榜样效应
榜样的力量不可估量。大教育家孔子善于以身作则。他重视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重大影响,处处以高尚的品行为学生示范,时时以真诚的人格给学生熏染。他培养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足已证明这种以身作则的儒家思想,是有效的榜样效应和教育方法。
同样,墨家思想也强调以身作则。他们宣扬“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大学生的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身作则,用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带动大学生成长。
2.借鉴因材施教的方法达到个性尊重
孔子善用因材施教。他有“弟子三千”,性格各异。如有人喜欢表扬优点,有人害怕暴露缺点,有人喜欢控制别人,有人喜欢推卸责任……他会根据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注重心理引导,达到尊重个性、发挥长处的良好教育效果。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坚持这一方法原则,借鉴“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传统思想,坚持因材施教,尊重个性,以人为本;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知识结构、心理承受力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把整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通过传授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达到尊重个性,挖掘潜能的教育目的。这样既可因材施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又可一视同仁,避免教育顾此失彼,欲速则不达。
3.借鉴循序渐进的方法达到润物无声
孔子注重循序渐进。“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2005方案)就是证明。大学前两年的四个学期设置四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必修课,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逐步提升。每一门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吸取儒家求“仁”思想,“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大学生道德从低层次向最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就是从学会刚强、坚毅、朴实、谨慎等优良品质向仁德靠近的过程,就是从基本仁德的学习和培养,达到最高层次的“仁”德的过程。
因此,高校思想教育最根本的方法循序渐进达到如物无声。就是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使学生道德提升,循序渐进,达到德育为先的教育目的。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以古鉴今,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立足民族、时代和学生实际,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服务于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篇12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国学热也席卷了整个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同时也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那些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和道德意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尽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既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其次,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其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例如:教师可以在晨会班会上进行系统教育,让传统美德在21 世纪发扬光大。在数学课上,通过数学家成长的经典故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与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达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做呢,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天马》一文,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引导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R。
2. 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及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在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中,我安排了一组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展开了阅读一系列的传统文化典故。这些典故在内容安排上,体裁多样,内涵丰富。文本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阅读本组文本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知晓了叙事性的散文描写,也深刻的理解了说理性的文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了精神,也收获了知识,能更进一步加深了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再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诗,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所写的,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清香高洁的品格,来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这些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
4. 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
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可搜集、摘抄、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导学生举行各种文化比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要把它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与生活相融合,这样才能永久地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安晶.孙芳芳.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01.
篇13
一、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来看,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融入加深了学生对于英语特色的认识。英语在表达上和汉语有着显著的区别,而传统文化的融入就是将传统的表达进行体现,通过这种表达方式的融入,学生对于英语表达的认识更加具体。第二是传统文化的融入使英语学习的单调性有所减弱。就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而言,单纯的英语教学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十分的不利,而融入传统文化之后,英语教学具有了现代感和古典感,这样,其教学的内涵丰富性增加,学生对其的兴趣会浓厚许多。
二、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融入
1.科学的设计英语教学课程。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做教学设计。而要想使得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好的作用,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是对英语教学内容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考虑。英语不单单是一门语言,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所以其语言表达的内容必然会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对教学内容的文化背景做出考虑可以为中国文化的融入提供更好的环境。第二是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想融入。虽然说英语背后的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其在某些方面的表达还是相同的,所以从教学内容进行引申,可以发现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第三就是进行合适的教学案例设计,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入到英语教学案例中,这样,二者便可以实现有效的结合。
2.在教学中找好融入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找好切入点也是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步骤。之所以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文化角度去理解语言,从而使得学习的效果提升。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那么英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会成为两个单独的单元,这种独立性对于学生的文化统一性认识非常的不利,所以找好切入点使得传统文化融入到英语课堂中十分的重要。举个例子,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的内容会从旅游、法律、或者制度等方面展开,在进行这些内容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们对英语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关性讨论。通过讨论范围的扩大,内容实现由点到面的扩展,学生们对于英语中的文化理解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都会更加的全面。这样,学生可以在对比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英语的特征以及文化的特殊性。
3.在英语学习中强化传统文化与英语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在英语学习中强化传统文化和英语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分析也是传统文化融入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教学的融合发展来看,具有相似性的内容在融合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会更小,融合的效果也会更,而差异性较为显著的内容,因为其对立性较强,所以很难实现有效的融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英语背后的文化分析,然后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强化,这样,通过对比模型的区分可以将二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表现得更加全面。在全面掌握差异和同一的基础上,采用统一融合,差异分立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英语代表的文化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因为英语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大环境下,对于载体的认识和把握效果会更加的具体。
三、结束语
英语教学在目前的高校中被普遍的开展,但是从具体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度不高。要学习一门语言,最好是将其放置在相应的文化环境中,所以英语教学需要进行英语文化环境的建设。利用传统文化的融入,通过对比可以营造出具有具象性的英语文化环境,这样,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无论是对应于的兴趣度,还是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何立艳.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廊坊高校英语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3,25:4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