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学历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学历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学历教育

篇1

1 调查基本情况

1.1 调查对象 对西安市某大学和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包括高职、本科和研究生各学历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部分毕业班的学生。调查的内容涵盖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三个方面。

1.2 调查方式 调查地点选择在图书馆、教室、大学校园,宿舍公寓,通过与部分学生进行谈话交流,网络调研,随机抽取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资料。

2 调查结果

2.1 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53%的学生对学习有很高的热情,35%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还有12%的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高等教育就是学历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们认为高等教育的最大收益就是学历文凭,所以把学习看作是一项任务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有高达96%的学生都有自己“最不喜欢的老师”和“最不想上的专业课”。学生对大学老师和专业课程有这样的情感是有原因的[2],一方面每个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所差异,学生对老师有相对的适应性差别;另一方面有些专业的理论性较强,使学生有些不知所用。在调查结果中显示,76%的学生喜欢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课,而对学术性过强的推理性专业基础课程则不感兴趣。

2.2 学习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在创新型教育模式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导向性有了一定的认识。73%的学生表示自己有喜欢的专业,并且其中92%的人希望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上能够有机会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以便获得更多学术专业的知识和能力,部分学生也希望通过实践活动,对将来的就业有所帮助。同时,还有25%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培养目标并不明确,也不是很感兴趣,所以认为只要专业知识够用,考试合格,能取得相关的基本技能就达到了学习专业的要求。

2.3 学习目标 大学教育是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后有79%的学生选择了再深造,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18%的学生毕业后想在实际的工作中锻炼学习,在社会中磨练自己。

3 创新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分析

3.1 学习目的更加务实化和功利化 在整个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在学习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深浅掌握不同,也有根据个人兴趣扩展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表现出在现代新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学习趋向务实化和功利化[3]。现代社会知识“折旧”加快,专业精细化程度加深,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的全面务实,不仅希望学生具备专业知识,更看重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这些都与付出劳动后实际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所以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更多地希望所学知识实用,对生产生活有实际的价值。就业难的问题也是对大学生学习目的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尤其是高职学生在学历上没有优势,对学术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很难有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创新型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 学习取向多样化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就业,创造社会价值。虽然多数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很明确,但在调查中发现他们学习的主观选择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他们已经意识到就业难的客观环境,社会竞争压力大的问题,然而在思想上理想的认为未来自主创业取决于自我的能力,而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太大的联系,在学习上表现出什么有用学什么,什么科目价值不大就放弃的消极态度,学习的主观因素太强,造成学习目的取向的多样性。

3.3 学习的横向多目标和纵向多层次 由于学生学习取向的多样化,个人目标的务实化和功利化,使得他们在学习心理上表现出横向对知识广度的多目标选择和纵向对知识深度的多层次划分相结合的特点。大学学习相对义务教育阶段有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有些学生既想要学习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希望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以外有所涉足,以获得更广泛更广博的知识。从纵向来看,对大学毕业后是就业还是再深造,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需求不同,课业努力的程度也就不同,造成了学生学习心理上的多层次化。

4 结束语

教育模式的转变带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就业压力增大的同时职业划分也逐渐扩大,不论是走向职业岗位,还是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都应以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为目标,不断在学习中完善自己,努力进取,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惠玲.构建具有特色的高职导师制教育模式[J].价值工程,2011(07).

[2]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

篇2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sdom of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ntelligence education, the research discusses the way of boosting the wisdom education in Open Univers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of Open Universit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city.

Key words Open University; wisdom education; method

当前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相继提出智慧城市战略,其目的是力争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处于优势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构建智慧城市,已成为了我国城市发展令人关注的重要战略问题。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健康顺利发展的保障。开放大学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宗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共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①②是智慧教育实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探索开放大学建设助推智慧教育的路径,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终身教育资源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终身教育需求,推动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向智慧城市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1 智慧教育内涵与特征

智慧教育即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与智能仪器设备等为铺垫,以大量的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通过各项配套保障措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及相关机构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化教育服务体系。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教育即具备“教育”的属性,又具有“信息化”的属性。从其教育属性来看,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等几个方面。第一,其开放性就是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瓶颈,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与个性化;第二,共享性使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全体学习者所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特征之一;第三,交互性即是实现人机之间的沟通和学习者人与人之间的在线远程学习交流;第四,协作性体现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科学有效的相互协作的机会。从信息化技术属性来看,智慧教育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特征。第一,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性能更加可靠,更便于使其标准统一;第二,网络化使得教育资源更便于共享,更易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合作,第三,智能化使智慧教育系统能够实现教学行为个性化、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第四,多媒体化使得智慧教育相关设施设备一体化、教育信息表述多元化,使得相关教育资源内容更加直观,更加丰富多彩。

2 国内外智慧教育相关发展状况

智慧教育对传统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促使现代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发生了重大变革。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借助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传统教育模式,是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国内外在智慧教育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许多成功案例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目前,国外走在前列的以美国、韩国和日本为代表。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雷汉姆小学尝试开展了教育云计算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校600名师生可通过“通用云计算服务”获取虚拟电脑桌面,并可方便地使用其中包含的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弗吉尼亚州Passage中学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终端进行学习。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许多可以使用手机参与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过程与内容写成博客或录制为视频在网络上共享。有些教师也开始尝试利用手机来加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如在课堂中提问时,不再只是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而是通过短信的方式,并将学生的答案投影到教室的大屏幕上供学生讨论;还有的教师通过Twitter平台与学生一起协作创作故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日本总务省于2010年启动了国家级教育信息化项目――“未来校园”智慧教育项目。该项目建立了具有良好人机交互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互动性白板和连接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为所有六至十二岁的学生提供丰富的电子学习资源。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与国家信息化战略委员会一起,于2011年6月推出了“智能教育推进战略”,即从2015年起将在相关学校推出“量体裁衣”式的智慧教育体系,用电子数码教科书取代传统的纸质教科书。韩国政府为此将投入约合21亿美元的资金来完成此项战略,将在所有学校建设以云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环境,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各种智能数字终端进行学习活动。

近年来我国各省份和城市围绕智慧教育建设也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例如,湖南省为了进一步加快湖南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了职教新干线,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服务、覆盖湖南全省职业院校、基于网络的开放式学习互动交流平台。湖南职教新干线现已建有平台161个,师生教学空间30余万个,教学内容视频25万个。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积极开展智慧教育探索,形成了一个中心(云计算管理中心)、3个平台(云基础平台、资源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的智能教育模式,构建的云计算环境下的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南教云”主要有电子政务云、学校管理云、教育资源云、互动社区云、智能课堂学习云等,③对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3 助力智慧教育实现的开放大学建设策略与路径

3.1 搞好顶层设计,明确定位及目标

开放大学是智慧教育实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全民学习的服务平台和终身教育的支持体系。

3.1.1 明确定位

开放大学是全民学习的服务平台和终身教育的支撑体系,不仅为全民学习提供服务,同时还为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平台提供支撑,充分体现开放大学的开放性和社会责任。第一,要立足省情和市情。制定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切实增强服务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第二,要面向未来。努力将开放大学建设成为满足全民教育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需求的新型大学和终身教育平台。第三,通过创新不断谋求发展。以社会的学习化进程为出发点,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立足点,使开放大学真正成为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有生力量,实现开放大学建设助推智慧教育的目标。

3.1.2 明确职能目标

一是办学职能,继续办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当前仍以专科和本科为主,并积极探索与高校合作开展面向社会的研究生教育。二是服务职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环境,采用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三是管理职能。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开展决策咨询、发挥好业务指导、过程监督等管理职能。

3.2 进一步加大开放大学信息基础设施及长效运营体系建设力度,助力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

开放大学在远程教育方面有着多年的经验积淀,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网络,较早地涉足了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SAAS等现代信息新技术。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基础设施及长效运营体系建设力度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软硬件等方面距离智慧教育的要求仍有较大的距离。因此亟待搭建实施智慧教育的相关平台。

智慧教育的构建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逐渐成熟为智慧教育体系的搭建奠定了基础。它为智慧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底层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因此,借助已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搭建长效运营支撑平台是智慧教育体系建设所不可缺少的,该支撑平台包括:一是智慧教育的计算与安全能力核心的云计算与云服务管理平台;二是保障系统运维的常态化的集中式的系统运维团队及专业面向客户服务的呼叫中心。

3.3 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整合

现有教育资源与应用已达到一定积累,亟待整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行业的各类参与者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数字资源,但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当前教育运行体系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各种教育产品的“炮楼”模式,不适合交叉、跨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因此智慧教育体系构建必须充分解决好跨界问题,从而实现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又如当前我国网络在线教育在连续性方面仍显欠缺,主要表现在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成年、职业、老年的终身教育体系不完备,受众缺乏终身的、延续的教育场所。

开放大学应着眼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围绕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坚持内涵式发展,立足区域、面向全国,借助国家和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学科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彰显区域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并使教学资源得到可持续的更新。一是充分运用开放大学系统的现有课程体系;二是同自学考试系统的自考课程互通;三是通过政府购买等形式,向各级各类学校、企业、科研单位与社会相关机构征集优质课程,从而促使教学资源更具针对性、历久弥新。

3.4 积极探索“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以面向社会公众的在线教育超市为代表的智慧教育运作模式

“教育超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办学模式,它的构建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而且有利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教育超市”实行开放式教学,能为各类受教育者提供层次多样、质量高、数量足的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加人文化的学习环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在搭建面向社会公众的在线教育超市时应注意以下策略:

(1)明确定位与服务目标。应充分体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兼顾,积极推进各类教育形式之间互通,通过在线教育超市平台内容丰富的优质课程满足广大学习者多种层次的需求,并赋予他们充分的选课自,为渴望通过学习提升自我的社会公众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2)构建科学设计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在线教育超市的主要功能模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在线教育超市的运行永葆活力的源泉。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公共基础课程超市与专业课程超市。在设计公共基础课程超市时应注意既要课程内容符合相关专业修业的基础性要求,又要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职业素养应变能力等需求;在设计专业课程超市时要在保证专业体系完备性的同时尽量突出专业特性。

(3)构建健全的自选课程制度。应摒弃原有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中只能在狭窄的专业计划限定的范围内选课的制度,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建立符合学习者需求的选课制度,使学习者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选修课程,又要注意有利于学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4)探索实施学分银行制度。课程在各层次高校教育间的互认互通及转换,是面向社会公众在线教育超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搭建各类教育之间的有序衔接和灵活沟通的“学分银行”平台,是解决当前各类教育资源各自为政、学分不能互认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实施中可借鉴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ECTS) 模式,即通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全国和省市级高校学分认证机构,由认证机构制定和执行一系列课程学分评估项目和评估标准,确定各个高校教育的各门相关课程学分兑换系数及跨行提取学分的相关标准,从而建立起网络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间学分互认互通的立交桥,促进各类教育间的有序竞争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5)完善课程导师制度。网络是面向社会公众在线教育超市的主要载体。构建完善的导师制度,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进行全过程指导,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构建课程导师队伍时,应从长远发展出发,充分考虑导师队伍的专业学科类别、职称、年龄等因素,以保障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制订统一的课程遴选制度。包括课程遴选的评估入市、检验复评、退市的标准,应进一步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成面向社会公众的在线教育超市资源开发整合和应用升级的良性循环。

注释

篇3

Abstract: Ba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more than 1 000 students in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different professions, the college students containe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horticulture, and animal science had highe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ut humanities and food science was lower; in different grade and education,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had had highe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ut the graduate students of grade one was the lowest; the direct inner factors influenced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the realization of personal value", and the external factors was the employment prospects. Therefore,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the practical skill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experience of successful persons should be introduced and different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should be plann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据统计,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的数字再次验证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说法[1]。没有最难,只有更难,2014年毕业生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达到727万人,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2]。更为严峻的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再加上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预计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

富有创新与挑战精神的大学生,在中国经济整体向好的大环境下,不循常规,谋求自主创业,在近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并且首开先河的允许创业课程算学分,允许休学创业,传递了国家对扶持创业愈发重视的信号。在天津考察时,也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3]。

大学生创业主要是由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组成,但在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展相对较慢。749万――这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1%――这是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大致比例[4]。2个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创业难、创业配套政策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本研究以天津农学院为例,涉及全院各个年级不同专业的专科学生、本科学生和研究生,通过对创业意愿的问卷调查,来探讨现在农业院校如何正面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创业的动机,为学校努力创造出适宜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以及推进大学生的创业进程等提供依据。

1 调查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问卷内容是参照国内相关文献和学生访谈而确定的10个影响创业的直接因素,每个因素为不定项选择。调查于2014年7―9 月份在天津农学院进行,共选择专科8个专业,本科11个专业,研究生2个专业的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随机发放纸质问卷,总共投出问卷1 435份,回收问卷1 207份, 回收率84.1%(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专业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 ,大学教育中除人力专业差异较小外,其余10个专业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占大多数,其中农环、动科、园艺、水产和基础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均占到一半以上(分别为56%,56%,54%,52%和51%);其次是工程、计算机和水利专业的学生(分别为49%,49%和47%);再次是经管和食品专业的学生(分别为44%和39%);人力专业的学生最低,仅为31%。

创业意愿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创业可能性的考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会首先考虑本专业创业的可能性。本研究中,园艺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城市的园林绿化和美化工作,农环专业主要进行城市的环境保护、治理,动科专业主要从事畜禽饲养、宠物疾病的治疗等,这些专业实用性、技术性强,而且目前国家扶持度高和实际联系密切,个人可操作度高。因此,这3个专业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天津农学院是最高的。而人力专业主要以人事管理为主,与实际的商品接触较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创业意愿最低。

所以,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创业想法和意愿。总体上看,目前农学院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强,这也符合社会的需求,学校方面应该积极加大对创业的指导工作,尤其是根据不同专业有的放矢的制定指导内容,应强调学科或专业的实用性教育[5],与社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有一技之长。

2.2 不同学历教育和不同年级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大学教育中除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外,其他各年级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占大多数,其中专科一年级和专科二年级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最高,分别为56%和57%,其次是专科三年级和本科一年级,有创业意愿的均占50%,再次是本科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二年级,分别为47%,45%,47%和47%,研究生一年级最低,仅为30%。

由于高职专科的专业教育与本科不同,专科教育不以理论内容为主,而是侧重于实际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相对较强,对本专业的实际应用也较了解,激发了他们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因此,高职专科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天津农学院是最高的。而研究生教育则侧重于专业的深度研究,并且大多数学生擅长理论研究,整体创业意愿最低。

所以,学校应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既懂得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掌握本学科的技术,具有一技之长,加强实践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和研究生创业的关键。

2.3 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直接因素的分析

在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直接原因进行调查时发现,多数的同学都选择了两个因素以上,说明创业意愿受多方因素的影响。Gilad 和Levine很早就提出了“推”和“拉”理论[6]。“推”理论强调外在因素, “拉”理论强调内在因素。

笔者把10个影响因素分成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2个方面,外在因素包括A、B、C、D、E,内在因素包括F、G、H、I、J(图3)。结果分析显示,内在因素对学生创业的影响比外在因素高19.4%。内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实现个人价值,占32%;其次是赚钱,占30%;再次是对成功人士的崇拜,占22%。说明实现个人价值和赚钱,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或直接内在因素或动力。也说明农学院的大学生多数怀揣着梦想,想通过创业和自己的努力赚钱实现自我价值,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另外,有较多的学生选择“赚钱”为创业动机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农学院的学生较多的来自农村,经济状况较差,农村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也较差。这使得许多学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们的命运,“赚钱”改善家人的生活[7]。因此,学校的教育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创业。

外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就业前景。的确,就业前景是每个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所关注的,也是在校生和应届生求职时迫切关注的问题。由于大量的毕业生,2015年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

3 结 语

创业意愿的形成是个动态的过程,受着内在与外在环境的直接影响。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和措施,但实际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有着积极的人生观,在创业意愿上也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学校要做的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8],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为实现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加强实践教学和加强大学生技能的培养,让他们有一技之长[9];多介绍本专业和本学科成功人士的成才经历,让学生懂得如何创业,真正学会创业的方法和明确创业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开始为创业筹谋和规划。总之,农业院校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培育出健康、有效的自主创业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对创业有系统的了解,激发出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和热情[10]。

参考文献:

[1] 201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率下降12个百分点[EB/OL]. ,2015-04-09.

[4] 749万毕业生 自主创业如何撬动就业难的结构性杠杆[EB/OL]. http:///kuai_xun_4343/20141216/t20141216_1214131.shtml,2014-12-16.

[5] 赵璐诗.美国、荷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经验及启示[J].商业经济,2013(1):20-21.

[6] Gerry Segal, Pan Borgia, Jerry Schenfeld. The motivation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EB/OL]. /1355-2554.htm.

[7] 刘瑛,O晓燕.大学生创业动机概念模型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1):155-156.

篇4

高等体育院校是在苏联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单科性体育院校,属于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体,以体育师资为主要培养对象的师范类单科性体育院校。与综合大学体育院系相比,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存在着专业性和行业性较强、专业方向单一不灵活、专业口径较窄,与其他专业交流过少等问题,因此,综合大学体育院系具有明显的办学优势。

(二)体育院系在综合大学中的办学优势

综合大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淀,有着多学科发展的优势,有着丰富和先进的教学资源,其多学科优势为体育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合作平台,提供了更为多样、广泛的选择。

(三) 体育院系在综合大学中面临的问题

由于多年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相当多的体育院系自身存在着办学理念不清、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从而使体育院系在综合大学中的地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发挥出综合大学多学科的办学优势,存在忽视高等教育的共性和专业个性的现象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体育院系在综合大学中的发展。

二、体育院系在综合大学中的教学理念

(一)公修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

普通高等学校公修体育课程的改革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其教学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全面发展,一专多能,习惯养成,终身体育。

在校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及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最终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修养的目的。对公修体育课程的定位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通过身体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要明确公修课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因此,应把体育教学工作放在全校体育工作之首,学校的一切体育活动都应围绕体育教学工作展开。

(二) 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理念

1.突出体育专业特点。以体育科学为主,利用综合大学优势,对学生进行多学科、多专业交叉培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积极引导体育教育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规范的程序与灵活的机制相结合,对成绩突出或优秀的运动员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实现学士―硕士―博士衔接系统化。

2.强调综合大学体育院系特色。大学的学术性是维系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而体育的竞技性是高等体育院校区别于其他各类大学的根本点。因此,综合大学体育院系的发展既要保持大学的学术性,又要突出体育的竞技性。

3.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教学、训练、科研的结合,是高等教育规律和体育运动规律在普通高等体育院校办学中的具体反映,也是普通体育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办学特点,更是普通高等院校存在和发展的优势所在。加大“三结合”的力度,不仅是行业办学、服务体育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

4.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综合大学体育院系在发展中应根据自身实际,选中切入点,注意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一是设立特色专业,以保证人才培养的先进性。二是要利用综合大学的学科和教学设备优势,创设自身的特色学科和特色实验室,保证科学研究的前沿性。三是要有特色项目,保证高水平训练的领先性。

5.为学生实现跨学科学习提供条件。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而体育学习也不仅仅是单一的身体锻炼和简单的体育教学,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综合大学体育院系必须结合本学校的实际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实现跨学科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现代知识型人才,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就业创造条件。

三、体育院系在综合大学中的培养目标

(一)公修体育课程培养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逐步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制定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能够掌握常见的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测试和评价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的目标;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社会适应目标: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运动技能,积极进行运动参与,达到身心健康,进而适应社会环境,与社会环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相宜相适的关系。

(二)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1.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2.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规格。世界一流的体育大学以培养能够影响体育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杰出人才为目标,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体育院系在综合大学中的培养目标的途径

第一,公修课体育教育要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一专多能,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健康和成长是体育教学的宗旨。只有充分贯彻这个指导思想和宗旨,才能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落在实处,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体育教育专业要在办学目标定位方面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原则,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能从事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和社会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体育教育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真正得以贯彻实施。

第三,积极拓展研究生教育,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切实利用好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实现体育学科科研水平上规模、上档次、见效益。

第四,为体育专业学生攻读双学位、跨学科学习创造条件,加强新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真正培养出具有多方面知识的新兴体育人才。

第五,重新设计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增设新专业,要紧密结合专业特色,认真分析社会对各类人才的素质要求,重新建构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从而增强人才的适应面以及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篇5

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有效开展的实现,需要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所涉及行政、学术与教育的权力体系协调平衡与活动环节的有机衔接,当前这个议题突出的语境就是基于治理理念与模式,在去行政化推动下,行政与学术的权力关系改革,在我们聚焦于学术与行政的同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权益范畴,教育及其所产生的教育权力,也许会说,教育不就是学术吗,它的权益不是涵盖在学术权益中吗?其实不然,教育与学术有交集,但是独立的权益体系,从活动性质考察,学术使人探求客观世界与社会的规律性科研活动,寻求的是真理,具有客观性吗,而教育是育人活动,它涉及科研、教学、学生工作、思想工作、后勤服务等,既有教书育人、也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实践与人,教育是与育人内容、环节相关的方方面面相关,学术活动是其重要交集面;从组织性质考察,行政是大学作为科层制行政组织的性质表现,学术是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性质反映,教育则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性质体现;从权力主体范畴来看,行政主要是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如各职能处室工作人员,学术则主要是教学科研人员,以教师为主体,教育则是全员性,包括行政、教师,还有教辅、工勤人员以及非学术化的学生工作人员等;在代表性权力组织,行政主要是党政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学术主要是学术委员会,教育则涉及董事会、教职工代表大学、教学委员会等;从关系角度来看,教育是核心、学术是基础、行政是保障,教育为本、学术为体、行政为用。因此,大学治理的有效实现,就需要处理好行政、学术与教育的权力关系,实现均衡治理局面。

二、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治理平衡的基点:行政与学术的协同治理

去行政化不是取消行政,而是改变行政权力泛化的局面,使行政回归于管理服务的本位,强调学术与学术权力,不是突出学术的唯一性,而是从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出发,承认学术的专业性与独立性,二者并非对立存在,而是建立大学学术共同体与教育专业机构的组织特性上,应该是一种协作性共同治理关系。学术共同体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因此学术权力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本源性权力来源,在大学权力体系中属于的基础性权力,学术权力的基础是民主程序上的专业性共识,对于学术事务的决策是由具有学术职称等级差别的学术人员,以民主评议、投票、研讨辩论等集体表决的得以实现,当民主形式不完善时,就会出现评议表决不公平,学术权威独大,程序繁复效率低下的种种问题。现代大学已经从单一的学术共同体,发展为集学术组织、教育机构、文化场域与准公益组织于一体的复合型组织机构形态,组织化、机构化与场域化互构性较强,单一的学术权力不能全覆盖,学术权力的运行应有边界,特别是权力来源于分工,在大学内部分工结构上,是围绕学术、教育、教学,形成教学岗、教辅岗与行政岗的分工,并且分工之间是专业合作与职业协同的关系,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结构化的分工体系,一方面大学中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日益专业化、职业化与岗位化,教师兼职或专职行政管理的岗位空间与素养要求已经不可嫩让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混同存在;另一方面,现代大学是一个复杂紧密的组织机构,当组织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行政管理的效率就成为至关重要的治理标准,因此专业化、职业化与科层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就具有支撑轴动作用;行政权力主要解决除学术事务之外的其他事务,包括大量的行政事务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诸如争取社会资源、制定发展规划、管理内部事务等。[1]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作为大学内部的两种权力类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合作、协同与相互监督的关系,二者都是满足大学基本功能实现与发展的工具性权力安排,权力的根本功能目标是一致的;并且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在具体权力功能上还具有区别性协同关系,是独立存在不可相互替代的额,大学教学、科研的基本属性与功能的保持发展,需要学术权力正当性的存在的同时,也需要行政权力的合理支持,行政作用在于大学非教学性行政事务性活动的开展,保障教学科研活动的有序、效率与可持续的开展,形成权力互补、职能互动与功能互嵌的有机整体,发挥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与教育权力的协同互促效用。

三、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治理平衡的动力;学术与教育的互动

学术具有自己独立的领域,教育也有自身独特的范畴,二者既相互区别,又有交集互动空间,学术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与内容之一,教育又是学术的实践范畴与方式之一,大学的精神包含学术精神与育人理念,因此学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互动的。这互动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与学术的互动,通过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理性思考等途径对教学活动在继承、发现、综合及应用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高超能力与所做出的创新性成果。[2]在理念层面一个大学的学术能够影响教育活动,如北大的学术自由与独立的理念,兼容并蓄,严谨治学的精神,使得北大的教育具有了以人为本、严谨开放的特点,反之一个大学的教育理念也应影响着教师学术活动的伦理判读与行为选择;在主体互动层面,教师是学术者,也是育人者,教师的学术活动受教育活动制度与机制的影响,这点在地方大学尤为明显,在我国大学分类管理的去趋势下,地方大学许多是教学型大学,未来还将出现技术型大学,教育的权重对于教师个体也将超出学术研究,这是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教学相长,学术与教育的互动发展;在大学内部教育与学术的互动,行政消退,学术为尊,教育淡化,教学边缘,在去行政,为学术正名的同时,更要维护教育的中心地位;在组织制度互动中,将学术制度与大学内部的教育教学制度有机衔接,如有的大学在学术委员会中增加学生代表,实践教学、学生教育等要通过机制衔接,接受学术委员会的监督,同时学术委员会也应对教务委员会等开放知情、表达与监督权项。

四、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治理平衡的实现:制度化衔接——以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为例

首先,要从自身大学类型定位,根据研究型、教学型与应用型大学的不同办学理念、教育模式与教学特点,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考核程序与激励约束机制,进而结合该校的教学教务与教辅管理等职能部门的职能分工、组织架构与教学流程,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督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本校学科、专业与教育资源的保有性,发展性与可持续性考察,构建总体标准一致,学科区分、专业特色与教育发展相统一的,二级细化性质量标准,以增强可执行性,发挥以评促建,质量发展的效用,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的本科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实行全面系统监控,并以教学质量为监控重点,最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其次,进行科学细化分工,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监督评估职能性管理部门,惯常这一职能部门往往是由教务部门承担,或是教务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协同的办事组织形态,这都不能适应当前大学质量监督发展的趋势,大学内外质量监督常态化、质量评估的促建功能更为突出,所以发展规划按与质量监督处这样的职能处室就成为现在的制度选择,这样能做到标准体系化、职能化、业务流程化、分工协作化,同时加强质量监督制度与学校其它教学制度、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的规则链接与机制互补,形成激励约束作用机制,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发展,保障大学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形成学术、教学与管理的质量统筹下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务均,龚怡祖.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3.

篇6

1 独立学院教育统计工作现状

1.1 统计机构及人员配置。与其他传统公办大学不同,独立学院的办学更多考虑对成本的控制,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或者岗位来从事教育信息的统计工作。在多数独立学院,承担统计工作的部门一般为学校(院)办公室。

1.2 统计工作总体流程。独立学院在接到上级主管部门统计工作任务后,根据要求组织相关部门按照报表要求采集统计数据,学校负责统计的部门整理汇总,主管校级领导审核后报至上级主管部门。

1.3 独立学院教育统计信息的特点。①信息量大,数据关系复杂。由于独立学院具有办学主体多元化、产权关系复杂的特点,涉及校园、校舍、师资等方面的数据统计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数据关系较公办高校要复杂一些,需要统计人员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甄别、合并、计算等操作。②个别信息缺乏真实性。在独立学院上报的统计数据中,虽然数据关系正确,但并不能保证数据完全真实准确。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学校内部统计信息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掌握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一方面是上级主管部门将统计数据与办学指标直接挂钩,数据达不到要求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和发展。③统计信息口径单一。独立学院的统计信息更适合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和掌握一定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宏观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实际办学中,一些重要的数据并不在统计的范围内,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频率很高,但是在统计信息中往往被忽略。

2 独立学院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指标体系缺乏对独立学院的针对性。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已呈现出公办、民办等多种办学模式。但是,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生的教育产物,其办学模式存在着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既不同于公办高校,又区别于传统的民办高校。但是在统计工作中,独立学院一般被归为“民办”一类,而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体系指标还不够完善。①多数指标未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统计信息的基本办学指标与监测办学指标共归为五类院校标准,占据了教育统计信息的绝大多数比例,划分标准没有专门针对于独立学院的相关指标做出说明。而独立学院是新办本科院校,在各项指标上势必会与公立办学有一定差距。②主体调查内容延用落后指标,不能发挥信息的服务功能。过去沿用的一些统计指标已经明显落后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步伐,不能反映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例如图书、语音室、多媒体等指标没有关照独立学院的办学实际。

2.2 统计过程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从工作的流程可以看出,信息在自下而上的呈报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对信息准确性的检测程序。为了不被“停止招生”或者“亮出黄牌”,很多信息的填报上以凑指标为目的,难以保证真实性、科学性,于是上报结果时有些信息失真,没有利用价值。

2.3 统计方法落后。①信息化工作意识薄弱。目前教育统计信息工作还是以手工为主,主要依靠各相关部门基层的统计工作,负责统计的工作人员主要针对上报信息,进行汇总、录入。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的水平较低,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②统计口径与实际应用不完全匹配。独立学院的教育统计信息,主要是根据上级要求来完成统计内容,不能满足综合性的人事、教学、后勤等全面统计的需要,难以实现信息的整合,甚至个别信息只是简单罗列,高层次、有深度的信息寥寥无几,甚至内容滞后,可用性差。③信息资源功能单一。当前高校教育统计的数据除了成为国家宏观调控高校发展的功能之外,其实也是高校对外交流,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这就要求学校掌握所有办学信息,依靠信息进行前景预测,掌握发展动态,但这一功能往往被高校忽视。

2.4 统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不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对统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进能主动接受信息化这一新的管理手段的高层次人才,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必须趋势。

2.5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目前,独立学院教育信息统计工作未引起上级部门足够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制。因为这项工作不属于一线管理工作,加之上报形式存在的问题,弱化了统计的功能。

3 推进独立学院教育统计信息在办学实践中的应用

3.1 改革指标体系。①建立独立学院教育统计信息指标。上级主管部门要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结合独立学院发展形势,对统计指标体系重新进行调整、更新和补充,同时对指标进行简化,增强信息的实效性。②完善主体调查内容。健全针对独立学院特点的主体调查内容,增强信息的实用性,在突出办学特点的基础之上,增强对教育统计工作和学校的整体办学情况的管理。

3.2 完善统计工作监督机制。针对于独立学院,要完善法规,制定监督标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如制定《独立学院教育统计信息公开条例》、《独立学院教育统计信息保护条例》和《独立学院教育统计信息监督办法》等。

3.3 加快独立学院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①成立信息化管理机构,增强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按照学院发展思路,总体规划、协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同时负责公共信息平台共享数据的建设和维护、负责学校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化业务。②建立教育统计信息数据库,细化信息分类。高校教育统计信息主要分三类:学生类、教师类、办学条件类。独立学院员工队伍组成复杂,教师类分为自有聘任教师与校本部聘任教师;办学条件类中的资产、房产等分为产权与非产权,非产权又分为租借用等情况。③加强信息采集的科学性。按照信息分类,将信息划分到各职能部门,信息来源由各职能部门负责采集,涉及到有共享的信息,以信息源部门的口径为准。④建立信息查询管理平台。拓展信息和查询的空间,开辟信息查询系统或者网络办公平台,使得学校的各项统计信息能够更好的管理与使用。设置不同的信息查询权限,这样,既做到了关键信息的保密,也发挥了信息的实际作用,方便了数据的查询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⑤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对独立学院而言,教育统计信息的收集与统计,不只是为了上报,还为了通过分析统计信息,了解本校的情况,找出教学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独立学院的信息资源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资源。开发和利用教育统计信息资源,关键是要有一支人员精干、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因此要努力提高统计队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注重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统计人员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熟练使用统计应用软件,合理利用教育统计信息平台。

3.5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上级部门要制定起符合独立学院特色的、健全的法规,提高教育统计信息中各项数据的权威性,为独立学院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独立学院自身也要依据自身学院情况,制定各种制度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3.6 扩大统计范围,拓展信息应用。以教育统计信息应用性研究为契机,独立学院的一些日常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此基础之上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实现管理与使用的功能。如“档案信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办公用品领用管理”等日常办公。

总之,独立学院教育统计工作及其信息应用,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发展的课题,只有树立改革意识,优化工作方法,推动实践创新,才能是教育统计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独立学院的发展和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发共和国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Z].2008.

篇7

外语教学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受到了很高的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蓬勃兴起。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期,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教学的一个新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却是教师们必须遵循的一个主张。所谓“以学习者为中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点发生了迁移,由“教”转向“学”。

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而不是让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具体的知识。也就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张,正是要求教师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时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安排教学进程。因此,了解大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就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1.大一学生心理特征的独特性

心理是包括从认知过程到个性心理的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从与英语教学有关系的角度看,我们应当主要了解学生的以下两个心理特征。

1.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题的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和把握,包括从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自我体验(自爱、自尊、自卑和优越感等)、自我控制(自立、自制、自强、自信、自律等)。

刚进大学的大学生从年龄来看,在18-20之间,处于心理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自我意识仍在不断发展中,当代社会多元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都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从认识上看,大一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理性。离开家长和教师的严格管束进入大学,进行相对独立的生活,他们必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就必须清楚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然而,认识自我并不容易,尤其对于刚经历高考,达到进入大学这一奋斗目标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对未来很茫然,不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对自身的长处或短处也缺乏清醒的认识。所以,需要老师的正确分析并协助其确立新的人生目标。

在自我体验上,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着好奇,都希望有所尝试。对社团活动、兼职工作、谈恋爱、网络、游戏等等都充满了激情。同时,他们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心灵比较脆弱,容易产生挫败感。

在自控能力方面,大部分新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他们脱离了家长的严格束缚,成了放飞自然的小鸟,同时他们刚进入大学,大学的生活远远没有高中生活的压力和紧张,而有了更多空闲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但对于如何利用这些时间,绝大部分学生因为缺乏新的奋斗目标而无所适从。

1.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主要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它们不是某种心理过程,而是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指向性、选择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其中对我们教学有意义的主要是作为倾向性的动机和兴趣。

心理学家往往用动机来描述个体发放出能量和冲动,指引行为朝向某一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种种内部状态和过程。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教育心理学往往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而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以奖励或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如果学生喜欢英语,有较大的兴趣说英语,就会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并实践,与其他同学相比,他的学习进步快、成效大。这是因为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并且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相反,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的满足在于活动之外,也就是说,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对于刚告别考试的大一新生来说,很多同学已经不把考试当作唯一的目的。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也已经认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很多同学都希望在学到语言知识本身的同时,能够在听说方面有更大的进步。根据笔者对大一新生的抽样调查,很多学生表示,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是希望把它更好地作为自己用来交流的一项工具。当然,也有很多同学表示学习英语完全是出于“证书”动机,为以后找工作多提供一门优势。学生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很多对外国的习俗、风土人情有很大的兴趣,希望多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的交往方式,平常的习惯爱好等等。这也反映出学生们对文化的重视,对于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

2.大一学生的特殊心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任何一个优秀的语言教师都必须具有丰富扎实的语言知识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以及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然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结合大一学生的特殊心理,对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2.1积极与学生沟通,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教学生英语知识或学习方法,还应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要并对其及时作出回应。比如,帮助学生认清他们的优缺点,协助他们确立长短期的学习目标,对如何支配课余时间提出好的建议等等。同时,老师也应该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偶尔对学生的嘘寒问暖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这样,学生才认为老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才会从心底接纳他,而学生只有接纳了这个老师,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无障碍地吸收这个老师传授的知识,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2.2发掘和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时事,或者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情以引起同学对文章的兴趣。在教授语法方面,尽量避免枯燥的语法条款讲解,注意演绎与归纳的并用。还有,通过电影练习听力;通过对短语或词组的核心词汇的联想来扩展和巩固记忆内容等等。通过各种友谊的探索,我们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忘记英语学习的困难。

另外,教师也可根据同学的要求,在课堂上多介绍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知识。注意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采用有趣、变换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善于观察学生内在需要与实际困难,因势利导,采用幽默、会话、辩论、角色替换、看图讲故事等多种语言活动形式,始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保证英语学习的成效。

教师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对材料的取舍、创新、设置问题情景等引起学生的好奇,通过启发、诱导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用贴近生活的问题使同学有话想说,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话敢说,真正做到把语言学习与实际使用联系在一起,边学边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2.3善于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如前所述,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自我体验比较丰富,情绪容易波动,比较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的自尊心很容易被挫伤,因此,教师应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应多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们在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中,容易犯一些让他们感到尴尬的错误,教师就应发掘学生的长处,给予适当的肯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虽然他们的自我评价逐渐成熟,但这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一些相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容易丧失学习信心,这其实是他们没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相信每一个正常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现他们的点点滴滴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到成就感,逐渐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3.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应明确,大学生的英语教学活动也必须考虑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认清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成功教学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胡春洞,王才仁,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篇8

(二)树立教育创新,服务社会的理念。大学后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直接途径和手段。高校如何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作贡献?不仅要求其既有主动服务社会的热情,也有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思路。作为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继续教育要在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内容手段、服务对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在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上有所突破。

(三)树立“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的办学理念。高校具有优秀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中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要坚持高品、高格调,从而突出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水平。

(四)树立优质教育资源(国内外)整合理念,为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建立优秀的教育培训资源共享体系。

(五)树立教育产品市场营销理念。在市场经济社会,营销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和产品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其市场营销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在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竞争中,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在策划了较好的培训项目后,还要有市场营销的创新理念,建立和完善市场开发和推广体系,并把它推销出去。

二、紧贴市场,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家事业单位的改制,继续教育正由政府、行业主导型向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型转变。社会成员对“教育是一种投资”的观念逐渐接受,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动力不断增强,对继续教育的总体需求不断加大。同时,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激烈,社会日趋理性,对教育产品,尤其是对高层次培训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从通用型向行业型、专业型过渡,要求培训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实用性、及时性,给继续教育的运作模式和项目研究、开发都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继续教育如何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培训市场竞争环境?我们认为,必须抓住继续教育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特点,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开拓培训市场的重中之重。具体说:

(一)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及就业环境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与影响;

(二)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结构对人才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三)了解国内培训市场的发展趋势;

(四)分析培训项目的市场潜力;

(五)具有较好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方案;

(六)具有良好的广告宣传策略;

(七)建立具有多元化的市场合作模式。

1、招生和项目推广;

2、项目合作(研发、市场推广、教学组织等);

3、面向培训对象的课程设计(订单式);

4、建立联合培训中心;

5、以(远程)教育培训站点为基础,构建地区性教育培训服务网络

三、加强研发,构建独具特色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内容体系

为始终保持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必须紧紧围绕高校的发展战略,开展继续教育研究开发工作。通过研究,不断开发新项目,延伸老项目,挖掘传统项目,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群,构建科学的培训项目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在实践中,一般具有以下三种研发模式:

研究市场,自主开发;

专家参与,高端研发;

业内协作,客户化课程开发

对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研发,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学科为依托。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研发工作,仅仅了解市场是不够的。因为市场的机会很多,空间很大,可做的培训项目也很多。但可做不等于自己能做,这就要求进行项目研发时,对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要搞清楚。一般来说,高校具有以下的一些优势:

1、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2、跟踪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

3、把握国际流行的发展趋势;

4、聆听国家机关的权威声音;

5、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

6、满足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证书培训项目

1、依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广泛的优势,开展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比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开展金融类项目培训中,积极与国外有关院校和组织合作,重点开展了国际金融证书培训项目:澳洲麦考瑞应用金融硕士:清华――港大国际会计学高级文凭;北美精算师课程班;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课程班,特许金融分析师课程班等。

2、依托高校特色学科优势,研发、推广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如,近年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开发了清华金融工程师、清华金融理财规划师、固定收益投资分析师、清华风险管理师等职业资格培训项目。

3、依托高校学科齐全的优势,整合开发复合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高等学院一般具有学科众多、专业门类齐全的优势,但从职业的角度来说,各学科的职业适应性有限,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岗位,一些专业人员的职业适应度往往不高。如何把一些学科进行整合,开发出职业适应性更强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是摆在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目前国内约有200多种IT认证/培训服务,多数是软硬件厂商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而推出的技术资格认证。它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缺点是:产品针对性太窄,各种认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知识间隙(knowledgegap)和技能间隙(skill gap)。鉴于此,清华大学会同IT企业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专家,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在充分吸取国内外IT认证培训体系优点的基础上,从基础理论、应用技术与工程实践三个角度,将知识、技能与工作角色三者有机整合,开发了一套完整的适应性更强的 IT从业人员培训认证课程体系。目前,“清华IT工程师”已经获得信息产业部等政府主管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ICT)提升远程职业培训

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学习自主性、个性化强,学习方式灵活,规模效益明显等特点,对于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张的高层次职业化人才来说,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吸引力。但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国仍然处于一个尚未定型的起步阶段,远程培训更有许多需要探讨和完善的地方。2004年初,清华大学作出了“远程教育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教育为主转型”的重要决定,为落实此决策,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探索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ICT)改造传统远程教育的新思路,以实现清华大学远程教育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为主的平稳转型。

(四)以形成精品化、系列化的培训项目群为目标

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不能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方式,而必须考虑培训规模、培训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培训项目开发时,应着眼于可持续的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教育培训产品储备和更新制度。注意以精品培训项目为核心,开发系列化的培训项目,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培训项目群(序列)。一方面要在学员定位、价格体系上形成合理的层次,比如对于某些管理类课程,既可以有针对高层学员、企业老总的培训项目,也可以有针对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做到推出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就象汽车产业一样,不同层次的产品并存,在不断研发和深入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合理地安排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近几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发、运作的培训项目很多,涉及现代管理、工程与管理、金融、公共事业与卫生管理、传媒与会展、法律、信息技术、语言文化、艺术与考试辅导等诸多领域,形成了特色项目、精品项目群。

四、整合资源,搭建面向学员的开放的社会化学习服务支持平台

高校职业继续教育培训要走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应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什么是资源,什么在包装之后可以成为高校的教育培训资源?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资源,要考虑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从有形资源来说,有四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师资、学员和学习支持体系(网络、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而品牌、服务则属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无形资源。

(一)培训品牌的建立

1、课程设计阶段:发放问卷,调查需求;专家指导,设计课程。

2、教学准备阶段:将学员组成情况及时通报授课教师,便于教师根据学员具体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

3、教学过程中,配置班主任定时与学员沟通,征求学员意见,沟通“教”、“学”两方。

4、教学结束后,邀请学员填写教学调查表,为授课教师评分,并提出教学建议,以此作为今后遴选教师和调整教学内容的依据。

(二)师资的开发

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具有社会性、生产性、职业定向性、职业适应性等特点和要求,学员对高深的理论探讨不感兴趣,而特别关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希望所学的知识能马上转化为实践的思路。这些实用性明显的特点,对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一个名牌教授,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名牌职业培训师。作为一名职业培训师,既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并经过市场的检验和打造。在实践中,优秀职业培训师的能力构成与选拔标准是:学术水平+表达能力+讲课艺术。高校开展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应按照这个标准,建设、完善一个结构合理、规模适当、能力较强、水平高超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库。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有800多名兼职教师,约50%来自清华大学,50%来自国内其他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界。

(三)学员资源的开发

学员是高校职业教育培训得以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也是一个有待精心挖掘和开采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的资源富矿,我们曾经对2002年4月至2003年 7月所开办的近100个管理类培训班的8000多名学员构成作过统计,其中,部门经理、高级主管约34%;董事长、总经理等决策层领导约26%;高级公务员约 21%,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约13%;其他人员约6%。对于这些高层的学员资源,怎样转化为我们持续发展的培训资源?

篇9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是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国家教育形式。经过30 余年的发展,以其开发性大、自主性强、效益性高的特点,满足了公民学习的需要,符合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需求;已从制度创建初期作为一种补偿、补充和以学历教育为主向终身教育转型,是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完善自学考试助学服务体系,探索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自学考试多元评价体系,近年来,各地开展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网络助学试点工作。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的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八十年代诞生的一种以高等学历考试为主的教育考试制度。她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形式之一。随着国家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们对学习要求的发展,目前自考社会助学的模式已呈难以适应和满足学习需求之势,需要创新形式,迎接挑战。

当今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网络化教育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这是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网络化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Internet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开展自学考试助学辅导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网络教学更适合于自学考试考生,有利于为自考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自考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的实践

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文件精神,湖南省教育考试院与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自考365 网校”合作建设并开通了“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平台”,开展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湖南农业大学作为湖南省首批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单位,在网络课程改革的实践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积极宣传课程学业综合改革政策

作为首批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各学院分管领导、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长沙市助学机构负责人和专干会议,学校专门下发了湘农[2010]44 号文件,制定了《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对湖南省关于在我校开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的精神进行学习,认真研究,深入领会。

其次,对于学校来说,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试点工作也是自学考试一项全新的工作,为了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初步成效,湖南农业大学采取了聘请专家到校讲解、组织相关工作人员集中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外出考察等方法,积极开展了对课程学业综合评价工作的前期准备,使大家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再次,为了使得广大考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此次综合评价工作中来,湖南农业大学专门举行了有校领导、17 个学院分管领导、继教办主任、自考专干、各助学班班主任、学生代表等共200 余人参加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推介会”。

(二)积极组织考生报名,努力为考生提供优质服务

2010 年10 月首次报考网络助学的考生共有3223 名考生,分布在长沙、湘西及娄底三个地、市、州参加综合测试,合计参考4041 科次。由于是第一次进行综合测评,广大自考工作人员和考生都没有经验,学校高度重视,以方便和服务考生为宗旨,成立领导工作班子,下设巡视组、考务组、技术服务组、后勤组,负责测评的具体实施,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确保了考生顺利完成测试阶段的任务。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网络助学平台,考生得到了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了考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广大考生普遍反映“英语(二)、法律基础与与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课件质量高,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激发了许多考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间测试、知识点测评与阶段测评及班级活动测评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通过考后数据分析,未参加网络助学的考生在政治经济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法概论等13 门课程的考试中表现平平,13 门课程的平均成绩只有43.8 分,而加入了网络助学的考生13 门课程的平均成绩却达到了70.7,提高率达61.4%。其中,考生们普遍反映较难通过的英语(一)和高等数学(一),平均成绩分别由原来的29.1 和25.1 提高至41.7 和40.6,可以说,网络助学平台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以外,也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通过考试,取得理想成绩的契机。全校综合情况看,13 门课程参加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有4041 科次,合成前的平均通过率为44.9%,合成后平均通过率为65%。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信息时代通过网络形式对自学考试进行社会助学是时展和自学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面授、函授、广播等助学方式相比,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

1、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时空限制。网络课程改革突破了时空限制,考生可随时随地学习,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还可反复听课,不用担心有课落下,凸显了考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更加符合了自学考试的目标与价值。有利于提高自考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自考生理解知识的程度,有利于培养自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助学平台为广大考生提供了24 小时专人咨询及答疑,快捷方便;

2、名师授课,教学质量有保证。网络课程改革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传输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容纳内容多等长处,在自考生和教学者之间建立快捷便利的信息通道,使各种教学信息迅速地得到传播和反馈,给自考生提供及时的辅导和帮助。通过试点工作的充分开展,大部分考生反映,网络助学的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多种媒体资源,形成立体辅助教学态势,创造良好的自考文化氛围,促进自考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3、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化学习的平台。网络助学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教育内容;更有利于考生的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下载符合个人能力的课程内容,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4、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网络化助学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规模,并降低教学成本;网络化助学有利于提高助学效果,提高自学考试毕业生的素质;交互式助学有助于建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自学考试制度的吸引力。

(二)主要存在的不足

但从整个网络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考生在学习和管理人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从试点学校学生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来看,网络助学学习时间过长,所需的多媒体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有些课程综合测评与学习脱节,综合测评难度大,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做完试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网络助学平台没有相关提示,不能及时准确的体现学习到了哪个章节或反应哪个章节知识点还没有学习到,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宣传工作仍然不到位,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宣传,但仍有很多考生对这项工作一无所知,加之自学考试本身存在的点考与考试的不良风气,影响考生参加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积极性。

其次,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网络课程改革的报名方法比较原始,未能提供便捷的报考方式,致使工作人员的报考工作量极大;同时,进行网络课程改革后的组考工作量也较大,浪费机房电脑资源严重,致使各院校用于网络助学、综合测试的费用较多;此外,管理平台的功能欠缺,工作程序复杂,不利于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基本数据信息,督促学生学习。

四、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的建议

作为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重要形式,网络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适应时展的必然选择,网络助学模式对于推动自学考试制度的完善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如何解决解决自学考试个人助学考试通过率的提高,网络助学课程过程性考核系统的研究会成为综合改革的创新和热点。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着力加以解决,完善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

(一)上下一致统一思想,做好学生报名与学习督促工作

要全面动员有条件的助学点开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工作,推广第一阶段课程学业综合试点工作的成果,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落实到基层。广大自考干事和班主任深入助学点、班级和宿舍,耐心的引导学生报考,但仍有学生对此政策,认识的不够,报名的积极性不够踊跃;报名后学生在学习时间测试、知识点测评与阶段测评及班级活动测评中存在不学习的现象。针对这类现象一定要学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二)进一步灵活安排预约测试,做好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综合测试

本次综合测评考试首次实行考生网上预约,学校和广大自考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对组考的每一环节责任到人。办公室每一位成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在组考前提前准备、清理好各种组考材料并分发到相关部门和人员,落实好各考区用于做考场的具体地点和机房,准备过程中及时向科室领导报告进度情况,以便对疏漏的方面及时补救。从4 月10 日预约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到考率高,成绩较为理想。

(三)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优势

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学业综合评价的网络助学平台,考生得到了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了考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为了贯彻落实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关于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精神,完善自学考试助学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要求有条件的地市自学考试助学点开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工作,挖掘其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祥兰,刘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重新定位及发展的路径选择[J].成人教育,2009(10):75-76.

篇10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篇11

一、当前听力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面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都遵从一种传统模式,并且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大班授课,这就制约了教师的教学,不能关注并指导到每一位学生。而教学模式的单调机械,也让学生对听力课缺乏兴趣和热情,这就造成了教师所扮演的只是“听力材料播放者”和“答案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为了“机械的信息接收者”。长此以往,在听力训练任务重、教法滞后的情况下,学生“听”的能力自然得不到质的提高。

2.学生方面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常常在课堂上存在“听不懂”的现象,于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听力就产生了惧怕,一旦有听不懂的部分,就完全放弃了练习。学生词汇量、阅读量积累过少,在听力练习时没有以句子、意群为单位,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每个单词上,从而造成词与词之间不连贯,很难进入语境,无法领会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二、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法

1.多给学生补充跨文化历史背景知识,了解外国的社会制度、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这些跨文化的知识,才能够在听力训练中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语言习惯,这就被我们称之为“文化知识背景”。当然,如果单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做事肯定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添加相关的内容,还要在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话题可涉及民俗、节日、神话、历史、体育、科技、时尚、明星、电影、食物等方面。

2.采取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多媒体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课本上的听力训练之外,还应给学生多补充一些英语电影经典片段、英语歌曲、英语笑话、英语电视节目等,让学生对于听力课在心理上放下“呆板难度高”的印象,这样才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之中。

3.采取互动教学模式,将“听”和“说”结合起来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把学习者培养成具有交际能力的语言使用者,就听力理解过程特征来讲,它是一个积极、创造、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分组教学或双人互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听力训练中相互讨论交流,从而达到将“听”和“说”有效结合的目的。

4.英语基础知识和听力策略的传授

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听力水平,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教师在课上应尽量减少或避免直接讲中文的几率,鼓励学生进行英语式思维。在听力训练中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听力材料的内容,通过截取主题句、关键词、讯号词,有效地筛选、处理并存储输入的信息。培养学生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缓冲其在处理输入信息过程中的瞬间记忆存储压力,从而适应不同长度和难易度的听力

材料。

5.通过“口译笔记”提高听力

口译笔记就是在听讲过程中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记下讲话内容中能刺激记忆的关键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并掌握记听力笔记的方法,灵活运用到听力训练中,让学生从宏观去把握整个听力材料的内容和内在逻辑关系。这种听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做题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了几道听力练习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有一定的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听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着巨大的意义。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在听力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教学方法上不要拘泥于传统形式,应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国外文化背景和听力技巧的传授,充分发挥师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英]厄著.英语听力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12

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人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它不仅仅强调教师的“教,’(引导),更强调学生的“学”(研讨),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序的转变。在交互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中心,是交流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心,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案例教学的基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

3案例教学课堂实施

3.1教学的准备

首先是教师的准备,涉及到教案、教学案例等的准备,由教师事先准备好案例并发给学生。优秀的案例应来源于实际,同时要具有典型性,案例选择不要注意时间安排,所有教师都应该意识到制订案例教学计划及规划好时间的重要性。接着是学生准备阶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准备,搜索资料来提高服务课程学习。学生在案例教学前要做好学习准备,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研讨,案例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按照所布置的思考题去分析,抓住案例的主要问题,找出案例中涉及到的重要细节,案例分析完成后学生要把分析变成有利于课堂陈述的形式,以便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实施。

3.2课堂教学实施

教师在课前将案例资料发放给学生,由学生通过个人和学习小组研讨案例,分析讨论案例中呈现的现实情境,探索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然后决定最终的实施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景模拟等形式参与全过程,同时在案例背景中学习和练习新的词汇和语法,有机地将学习内容沟通技巧与英语语言的学习有机联系起来。(1)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问题后分析案例的相关数据及其解决方案,形成备选选项、选择决策标准、分析及评价备选选项、选择最优选项、开展行动并执行计划。(2)讨论阶段。讨论主要分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小组讨论在班级中每个小组人数是相对固定的,小组成员人数过多就会影响合作;如果成员过少会降低小组讨论的效果以及在完成研讨工作上会出现缺少人手的问题。讨论小组的组成最好是自愿形式,教师不应直接界人,或随机安排也可,在小组讨论期间,每位组员根据教师事先发的案例资料查找相关信息并形成个人观点,在小组讨论时把个人观点及遇到的难题与其他组员分享,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后,形成小组意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观点重复或相近,全班讨论期限间每组可选择一位同学生陈述自己组的观点及遇到的问题。教师可把不同观点写投影到屏幕上便于同学讨论与思考。同学针对不同的观点及产生的问题进行辩论。在发言过程中,教师应记录好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注意学生在发言过程中的情绪,在出现学生论题偏离教学主题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回归到教学主题上来。(3)归纳与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应把本次讨论过程进行梳理,即从本次讨论问题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支撑知识及得出的结论,把学生发散见解、观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服务于教学的知识点做结构性的重点讲解和归纳。在这阶段教师应重点讨论学生研讨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实施效果。(4)教学反馈。反馈的途径可以利用调查的方法从学生中获取,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求教师不断的总结教学法经验,做好每次课的教学总结,找出教学案例应用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阶段案例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幻评价。案例教学的评价可以很高效且公正的体现教师和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案例教学中,考试不再是唯一评价学生表现形式。我们对学生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包括小组表现,对案例介绍陈述及简短问题和论述题等。教师通过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存在不足,进而更有针对性改进,提升自己。

篇13

1听力教学的目的

听力,即听解能力,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语言词汇、句型、语法观察的辨别和理解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语音、词汇、句型及语法知识,结合该语言的特点,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效地、正确地理解所听内容的能力。听是四大语言技能中十分重要又难以掌握的一种技能。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的转入是语言习得的基本条件,没有语言转入就不会有语言习得。因此,听力作为一种转入技能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听力课对语言知识的输入方式与精读课或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不是通过理论理解、文字记忆或口头操练等形式进行的,而是通过听――理解――记忆的过程完成的。也就是说,听力课主要是以听的形式来积累学生的言语信息的。听力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在进行听力训练时,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语言基础和熟悉一定的文化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听音习惯以及基本的听力技能。

2大学听力教学中教与学的现状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语言体系多,注意语言技能少;传授知识多,微技能的训练少;语法知识教学多,交际能力培养少。学生热衷于能够反映或表现自己交际能力的口语,甚少重视训练听觉敏锐的反应能力。准确地理解信息不像阅读那样有具体尺度可以衡量到底听懂多少。学生听音时缺乏准确、透彻的理解,常满足于“大概”、“差不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学生在听音过程中有两种不正确的理解方法:第一,逐字逐句地理解,只要有一个词听不懂就被卡住,结果跟不上语速,出现漏听;第二,在听音过程中,往往受母语的影响,总要将每句英语译成汉语之后去理解其意义,这样无形之中理解上就多一个步骤。学生缺乏完整的系统的听能训练,往往是在一、二年级练得多,到了高年级则置之不管,很少再下功夫,听的能力甚至走下坡路。

此外,听力教学中还存在某些影响听力水平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两种:其一,知识。诸如:对于语言系统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于语法系统的了解程度,对于词汇量的掌握程度,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等等。其二,非知识。诸如:教学设备的质量和使用,教学气氛,听力理解的技能,学生的情感因素,包括是否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稳定的情绪、一定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3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对策尝试

3.1 营造一种英语环境

要求学生给自己营造一种英语环境,不要只满足于课堂上有限的听力训练。我们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即是从邻居的收音机或者从街头巷尾反复听到一首歌就不知不觉地学会它。这种不费苦心就学会音乐(语言学家称之为“习得”)的原理,同样适用于外语听能的提高。因此,只要有闲,就可以把收音机调到英语广播台,不管它在播什么内容,只管往下听,权当你是在听音乐。可以边听边洗脸、吃饭,让自己不论做什么都处于一种客观的英语氛围中。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听懂的内容在逐渐增加。这种无意识的进步完全是因为大脑有自觉地接受语言信息的功能。这也是汉语中所说的“耳熟能详”。这种现象在非洲人的语言习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成千上万的非洲人除了说他们自己的部落语言外,还有一种贸易语言或者一种殖民地语言。在学习这些语言的过程中,这些人从未受过语言方面的正统教育,但他们都轻松地掌握了其他民族的语言。

3.2 在课堂中激发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的兴趣

人们往往存在“喜新厌旧”的心理,而教学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教材单一,形式单调往往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听力课教学中,尽量使教学内容做到丰富、逼真、有趣。力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减少学生的疲劳,严格控制时间,在训练的间隙尽量插入一些轻松、美妙的音乐或简短的幽默笑话作为调剂品,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余,组织学生欣赏现代诗歌、名人演讲、电影对白、英文歌曲、外国新闻等材料。简繁适度,循序渐进。多棱角、全方位地让学生从听觉方面去感知和适应现代英语的各种题材、体裁、方言和场景。

3.3 注意教师在听力教学中的反馈

教师的反馈在听力教学中同样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反馈分为肯定反馈(positive feedback)和否定反馈(negative feedback)两大类。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反馈,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不一样的,肯定的反馈在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否定的反馈,往往使学生感到羞愧,并使他们在课堂上处于被动,不敢勇于回答问题,对参与听力训练的兴趣下降。因此,在听力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应予以表扬,即使学生未听懂而使回答的内容不完整,教师也应带着欣赏性的鼓励口吻给予评价,鼓励他们下一次能够做好,这样就不至于导致学生从害怕老师提问到完全丧失听的兴趣。Krahsen所说的感情过滤程度要低的观点是正确的,只有减少和消除学生的挫折感、焦虑感和压抑感,才能以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心情进入学习佳境。

3.4 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导向

目前的英语教学侧重语言现象的讲解,对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和风俗很少介绍。听力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或者跨文化历史背景的缺乏,常会感到听得懂单词而听不懂意思。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对于学生不熟悉的事物,即使听力材料中没有什么生词,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语言的学习也应该是文化的学习,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针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贫乏而引起的听力障碍,教师应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加以弥补。学生首先应博览群书,尤其是涉及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的中英文书籍,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以增加对跨文化知识的敏感度。其次要充分利用英语电影、电视及录像等媒体,直观地获取相关信息。另外还要多读英文小说,小说中不仅包含了大量口语化的表达,而且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方面的内容。

3.5 讲求英语听力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3.5.1强调用“耳”听,而不是用“眼”听

英语听觉认识能力,顾名思义是指不看文字材料理解英语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训练时总习惯于借助文字材料,试图从中捕捉到与内容有关的信息。这种以读助听或以读代听的做法实质上是自卑心理的反映。对有声资料以外的信息的依赖,势必会降低听者的注意力,形成被动应付的惰性心理。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刻意训练学生在“听”方面的注意力,强调用“耳”听,而不是用“眼”听。在播放教材内容前,先向学生口述与材料有关的背景信息,帮助他们扫除必要的词汇障碍,使头脑中形成一个“先验形式图”,然后通过以听原文材料及对难点的适度讲解,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内容图式”,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头脑中形成的“图式”。学生经过这种从形式到内容,再返回到形式的循环训练,便有望实现“听觉反应”、“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个阶段的有机结合。

3.5.2强调精听与泛听相组合

精听是听力的基本功,这不仅要求学生听懂文章的大概意思,还要听熟基本词汇、短语和结构。听音时可选用难度适中的配有录音文字的听力材料,但既不可看完再听,也不可边看边听,因为看会掩盖或削弱听中所发现的困难,不利于听力水平的真正提高。可以先听,第一遍可能听懂50%,第二遍可能听懂70%,如果反复听还是听不懂的话,此时可带着问题参看文字材料,然后再听,这样可更好地掌握所听内容。

泛听是对精听的巩固和补充。泛听的材料内容要广泛,泛听时可不必像精听那样字字听懂,能概括大意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