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课题项目:江苏省成人协会“十三五”社会教育立项课题“多方联合、立体设计,让农村留守儿童不再‘留守’”(135098)。
作者简介:钱林辉(1979―),男,江苏丹阳人,江苏省丹阳市麦溪初级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张锁云(1963―),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社区教育中心教师,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实践。
如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最终还会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按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4000万的总数进行估算,处于留守状态的学生总数达到230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农村中小学群体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留守儿童最大的特点是缺少有效的监护,如生活抚育、亲情缺失、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困扰着广大的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但其身高、体重状况明显较差。祖辈或亲友缺乏对孩子科学养育的知识,使留守儿童没能得到合理的日常饮食,营养摄入不均衡。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2)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程度具有一致性,在心理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孤独者很多。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今后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的形成,导致一部分儿童会偏离健康的生活轨迹和道德准则,由此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督促学习,事实上,祖父母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及时监管,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之后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变得散漫,出现了不交作业、迟到,甚至逃课等不良行为。
(4)留守儿童交通安全隐患多,溺水造成的悲剧也较多。一方面是孩子生性顽劣、交通意识淡薄,无视交通规则,肆意地在公路上骑车或嬉戏;另一方面农村多塘坝、沟渠,孩子喜欢偷偷去游泳,结果导致交通事故及溺水事故的死亡悲剧多发生在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身上。以上的所有案例都说明了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教育,再加上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今,其安全问题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了。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科学判断,有助于社会各界理性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该重点群体,着眼关键方面,明确责任主体,扎实而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政府、学校和社会应积极采取对策,减少孩子与父母的分离,以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护下健康快乐成?L。
1.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家庭、学校、社区是儿童成长的三大场所。家庭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第一,要认识到亲情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要和孩子加强情感上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只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第二,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第三,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夫妻双方如果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托在比较有文化且有一定责任感的亲朋好友处,并且多和监护人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人们对学校和社会给予了更高与更多的期望,希望学校来担负一部分“留守家庭”无法胜任的责任。这既需要学校和社区认同这种责任担负的合理性,又需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为此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宣传号召、组织协调、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等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在“政府主导,责任共担”的原则下,政府引导并支持学校和社区两大阵地的行动,形成合力,聚焦目标,以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综合有效经验
(1)政府关注留守儿童现象。政府要做好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统计与配备工作,保证每一位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都有监护人,避免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成长,建设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监测;进一步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出资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与家长沟通的平台。教师兼任家长,监管学习,照顾生活,沟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时开展系列成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儿童的归属感,促进其形成健康人格。
(3)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建立家长学校,以使留守儿童尽量得到全面、有效的监护,降低留守儿童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4)我们要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等,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2017年2月“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新活动中心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社区教育中心揭牌成立,由镇派出所、妇联、学校等部门,依托社区教育中心,逐步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级联动关爱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已在社会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已成为江苏省丹阳市传播“大爱”的重要载体。
篇2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身边鲜有家长的陪伴,导致这些学生十分孤独,有很强的防范心理,不喜欢与人交流,三观也不是很正确,性格比较偏激,所有的这些特点都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会有很多的阻碍,比如不认真听讲、对教师的提醒和批评视而不见、屡教不改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和学生硬碰硬的话,会让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会不断的反复挑战教师。农村学生没有很好的生活环境,从小就比较内向和自闭,教育对这些学生来说是很重要,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无法保证自己能耐心教导,这些学生就会越来越锋芒毕露,面对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我们要妥善对待和解决。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时显现出来的各种问题都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时要看到根源,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生内心的了解和疏导帮助学生改正扭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以更阳光、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接受教育,成为栋梁之材。
(一)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内心
农村的留守儿童和教师很少有近距离的接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以学生和老师的身份面对彼此,多少会有很强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让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无形中成为了一道屏障,教师想了解学生为什么打架、为什么不愿意认真听讲、为什么无法和同学和睦相处之类的问题都很困难,如果能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学生对自己敞开心扉,那么找到原因就很容易了。比如,有的同学由于一些原因和其他学生发生了口角,在学习时受到了影响,教师直接问学生肯定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学之后到自己的家里,家里的环境和氛围都爱学校好很多,学生就可以放下防备,之后教师可以留学生在家里过夜,在夜里学生的情感会自然流露出来,教师就可以侧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知道学生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并且顺便问出学生犯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别的同学对他说的某些话让这位同学感受到被侮辱,可能是触碰到了这位同学的底线,中伤了他等等,不管是什么原因,教师都可以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开导,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暴力解决,这是最无用的武器,可能说者无心,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其他人并不知道,并给出学生适当的建议解决这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原谅别人,对另一个学生作出说明,要求他为自己对这位同学造成的心理的伤害道歉,从而使学生和解。通过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内心,能让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在接受教育时也能有更正确的思想的指引,帮助学生改正陋习,成长为更健康的人。
(二)注重细节,及时表达对学生的关心
对留守儿童来说,生活中最缺乏的就是关心,学生感受不到亲情,心理自然而然就会封闭。有很多留守学生年纪还很小,穿的破破烂烂,衣服也满是污渍,每天在这样的外表下学习学生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到学生的衣服哪里破了、哪里脏了,并给学生补衣服、洗衣服,及时表达出自己对学生的关心,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同时对教师有了更多的尊重与依赖,学生焕然一新了之后,在学习时也会更有动力和新鲜感。教师注重细节,及时表达对学生的关心,这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来说是内心一直对缺乏爱的渴望,通过这一小小的举动能让学生有更加正确的三观,能以教师为榜样,更努力的学习和生活。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更加重视,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留守儿童加以教育,使他们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首先是亲情缺失,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遇到问题也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家长也不能及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斗殴。
其次是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不容乐观。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他们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富裕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在饮食方面,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问题,吃好是不敢奢求的了。而这一时期的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这些孩子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多数孩子营养严重不良。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或者没有大人陪同去医院治疗,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再次是增加了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生活负担。留守儿童增加了老人的生活负担,据调查统计,外出务工农民工的父母比一般家庭的父母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和体力劳动,他们不但要照料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还要上山劳动来维持家人的基本生活,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还要承担对孩子的监督教育职责。另外这些留守儿童也要承担一部分劳动,在他们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
另外就是留守儿童给农村教育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而祖辈们年事已高、文化素质不高,有的甚至没有文化,基本上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又由于他们忙于农活,根本无睱顾问,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又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与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间的沟通较少。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现象。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比如偷盗、聚集打架斗殴、打扑克、打游戏等,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最后就是会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由于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监护人缺乏相关的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又比较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统计,在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近年来,农村留守女童受害的现象越来越多。而留守女童受到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2012年11月16日贵州毕节的5名留守儿童被发现闷死在街头的垃圾箱内,用弱小的生命再一次唤起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培育,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一是关爱留守儿童的精神成长。作为父母,因各种原因离开但不能离爱。一方面应以书信或电话等各种方式定期和孩子交流沟通;另一方面,即时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把孩子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让孩子理解、感受到父母之爱,家庭的温暖。作为老师、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健康的人格,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是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留守儿童在家,特别是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儿童,怎样生活成了孩子的主要顾虑。因此,家长在外出务工之前就要对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进行甄选,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信任的有爱心、责任心的亲属或亲戚朋友来照看孩子,能给孩子最起码的亲情呵护,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让孩子不担心自己的生活问题,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政府进一步完善对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救助机制。
三是家庭、学校、社会多沟通协调,正确教育孩子。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篇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一方面在感受到它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发觉城市化过快所带来的交通、环境、住房等问题的出现。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有关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问题。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
1留守儿童产生的教育问题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以我县为例,抽样调查了17所中小学,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表,“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 %,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而且,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倒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外流的一个潜在挑战。
2 解决对策
2.1改善制度环境,让“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入城接受教育
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限制,建立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义务教育制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2.2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高重视并努力改善学校环境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重视度,投入资金改善农村学校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对于破旧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和教学楼,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排查力度,并制定解决方案,尽快实施校舍维修或重建。由于农村学校大多是寄宿制,学生一般在校内就餐,学生的就餐环境比较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应给农村学校建盖卫生、安全的学校食堂并配备消毒设施,以免减少学生食物中毒时间的发生。
2.3学校加强管理,关心留守儿童
各农村学校也要密切配合,积极出力。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加强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不足。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尽量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教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 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基于12城市调研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周卉.论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的法律保障[D].吉林大学,2007.
篇5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6100多万,占全国儿童的五分之一。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极少,使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教导与关爱,导致其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相关心理问题的产生。其主要表现为认知偏差、亲情匮乏以及个性发展极端化等等。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严峻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解决问题刻不容缓。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认知偏差
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自制能力弱、对理想的追求浅薄。部分留守儿童因为年纪小而不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逐渐对父母产生隔阂与怨恨,致使亲子关系面临僵局。另外,缺乏家庭教育的他们在思想认知上缺乏引导,难以树立正确的三观。
2、亲情匮乏
在留守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长期缺乏沟通,导致相互间的亲情淡漠,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留守儿童成为“父母双在的孤儿”,亲情的教育功能几乎丧失。部分孩子也由此产生了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亲情的匮乏使孩子逐渐疏离父母,从而缺乏安全感和对家庭的依赖感,人际交往方面也有一定的障碍,往往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等情绪。
3、个性发展极端化
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个性偏激、极度敏感和自我封闭的性格特点。农村留守家庭的父母,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常常采取家庭暴力式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并使其个性发展为两个极端,一种是暴戾型,即性情暴戾,叛逆冲动。另一种则是怯懦型,即性情怯懦、易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长期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从而实现农民就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
农村留守家庭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日益重要,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首先,政府应培养监护人对子女的养育意识,使其明确其抚养义务。其次,应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使其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自觉的教育意识,通过教育使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精神与心理进行教导与管理。最后,监护人自身应积极接受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负责。
3、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1)自信心的培养
由于隔代监护的缺陷,留守儿童学习的自觉性普遍较差,从而导致其成绩的落后以及自信心的缺失。因此,监护人应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理状况,产生问题应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与疏导,时常鼓励孩子,并辅导孩子的学习,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2)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的。“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多有较为严重的自闭心理。监护人应多与他们沟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其产生的相关儿童心理问题愈发突出。因此,重视由社会发展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改革教育体制、推进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张梓亭 徐宏丽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Key words:Countrysid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相比,无法享受城市现代化带来的种种城市的优越性;而相比农村其他儿童,他们又缺少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这种种不公平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他们能力的获得也造成了一定的弊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1、学习适应问题
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重重的问题。其具体原因有两类:一种原因是农村留守儿童一般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外)祖父母由于年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较差而无法对孩子的学业加以监督和指导。同时,(外)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也助长了孩子不爱学习的作风;另一种原因在于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工作地点也相对不固定,导致农村部分儿童经历过流动儿童到留守儿童的多次反复。这种由流动儿童到留守儿童的多次反复,使他们的学业间断性现象严重。
2、社会生活适应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和心理问题两方面。首先,就道德素质而言,外出打工者家庭在农村相对而言属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类,父母在外工作出于补偿心理给孩子可支配的零用钱较多,因而这部分孩子,容易养成消费无节制,奢侈浪费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同时由于监护人不得力,缺乏家庭管教,容易出现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现象。其次,就留守儿童的性格而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自信,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情绪消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问题。
3、日常生活适应
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适应主要包括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安全两方面。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生理卫生知识的有效获取和掌握,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由于生活上缺少照顾,留守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缺失的问题。在留守儿童安全方面,由于有些隔辈监护人所看护的留守儿童数量过多,造成了他们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真空状态。而大部分留守儿童是6―16岁之间的学龄儿童,自律性比较差,好奇心较强,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能力,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的悲剧发生。
二、措施及对策
1、从长计议――制度性对策
目前中国的现状不可能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这就要求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打破包括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在内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城市政府应该对农民工在收税、社会保障,特别是子女入学等等方面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作为对农民工的回馈。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在农村,但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里的就业环境,特别是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首先,要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确保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农民工子弟学校一直存在着教学质量低、师资水平差和缺乏管理经验等问题,国家和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对打工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要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合理分摊流动儿童的教育成本,避免流入地因地方财政问题而将流动儿童拒之门外而成为留守儿童。
2、立足当前――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社会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立足当前,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面配合。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打工。外出家长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联系、沟通,同时还要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其思想动向,对不良思想要及时加以引导。尤为重要的是家长外出应指定责任心强,有精力和保护能力的亲属担任临时监护人,并履行相应的委托手续,外出务工期间多同临时监护人联系,提醒监护人不要溺爱孩子,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
其次,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学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一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一些特别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联系和沟通,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和家长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另外,应采取特别的措施,开设心理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着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及独立生活能力。
最后,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保护合力。流出地政府应该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加大对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享受正规而科学的教育。农村社区也要加强建设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警机制,成立专门的社区预防机构,设置专人加强管理,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的教育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全方位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问题
1.自身定位不清晰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担负着多于城市儿童的责任,虽然年龄小,但是由于父母在外务工,不得不担负起照顾家里一切事务的责任。这导致了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责任认定不清晰,并不能把学习看作自己目前年龄主要的责任,更多的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将自己以一个大人的高度进行定位,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不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2.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低
由于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基本上是农村,以务农为生,对于知识的要求不高,所以,留守儿童并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对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再加上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监督,教师水平低、专业意识差,一些留守儿童出现逃课、旷课、作业完成拖沓、考试抄袭等现象,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极为低下。
3.缺乏判断能力和约束力
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照料,多数人缺乏一种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没人会教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留守儿童对于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行为如抽烟、喝酒等无法清晰地认识和判断,对于一些不良的思想没有抵制能力,缺乏正确的引导,最终导致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自我约束力严重下降。
4.态度消极
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关爱,过早的独立造成了他们自身孤僻、少言寡语、消极的性格取向,对于外界的事物带有天生的抵抗和排斥,缺乏交流和沟通的对象,这都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并且为一些不良的行为埋下伏笔。
二、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出现的客观原因及解决对策
1.社会原因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多数从事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给留守儿童的心里留下了沉重的阴影,渴望通过自己解决家庭目前的状况,这给自己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加大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让他们感受到世界是温暖的,从而减少心理上的压力,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怀揣着快乐的梦想,积极地应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健康成长。
2.家庭原因
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文化水平低,对于教育的重要性重视不足,无法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由于在外务工,不能给孩子及时的督促和指导,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帮助孩子分析行为的对错,最终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产生陌生感和隔阂。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父母多投入对孩子的关怀,经常与孩子沟通,经常回家陪孩子,与孩子增进感情,同时,教给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能够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力。父母要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多读书、多学习,让孩子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下提升自身的素养。
3.学校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体制不健全,还无法完全解决农村儿童的上学问题。学校数量少,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教育条件差,教学设备和教学书本严重匮乏,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不能亲身体验、亲自体会,导致与留守儿童沟通上的障碍,不能从他们的心理出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方面积极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善教学环境,同时,可以向社会呼吁,吸纳一些爱心人士的资助用于学校的建设,通过各方不断的努力,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改善留守儿童行为偏差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我国一个非常需要关爱的群体,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行为偏差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各方的努力,正确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同样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培养与教育问题凸显出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下降。农村儿童生活质量本身就偏低,与其他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更是缺少父母的照顾,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父母给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年龄稍大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心理上缺少“呵护”。孩子的饮食质量也不容乐观.
2.留守儿童学习整体水平低。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据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都处于中等偏下。
3.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使得他们形成了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自我封闭和是非感模糊等,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尤其是父母一方在家或者孩子一个人留在家时,情况更是如此,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能力辅导儿童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较差的局面。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以及监护人教育。家庭背景是造成学生学业、品德差异的重要因素,而父母则是家庭中影响孩子的直接因素。加强监护人教育成为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重要环节。有些地区已经尝试建立“家长学校”、“爷爷奶奶学校”等,以期通过对监护人的教育,使其更加重视儿童的监护问题,更加理智地行使监护权,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加强父母和留守儿童的联系。父母和孩子经常性地沟通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有所信任和依赖,从而增加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
3.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确定“帮扶”队伍。建立“代管家长”队伍。选择部分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留守孩子的代管家长,既能增加师生情谊,又能让孩子感到亲情般的师爱,使孤独的心灵得到亲情的呵护,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4.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道德及人格教育。学校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与人格养成的场所。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往往更容易产生道德和人格危机,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成为社会代表者的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作为影响者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具备爱智统一的教育品格,用爱去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用智去化解留守儿童的困惑,促使留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有些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关德育课程以及“心理咨询室”,为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和人格教育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5.逐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我们必须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一问题整体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印度有句格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积极地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篇9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目前,众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第二,父母外出时间较长,如“长期在外务工”。第三,“留守”状态,比如“留在户籍所在地”、“留在家乡”。第四,年龄。留守儿童的年龄划分尚未定论。但是由于留守儿童概念中一些基本特征尚不能统一和明确,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概念边界的缩小或扩大[1]。
二、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第一, 数量多,涉及面广,分布不均。根据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约为1980万,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000万[1]。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 徽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经济比较好的地区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第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会持久存在。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农村人口在乡城迁移时切断了与土地的联系,是一种永久性迁移。而我国农民在进行地域迁移和职业转换后,只是城市的农民工而非长久的城市公民。他们要承受失业、疾病等经济风险,使得他们如果贸然采取家庭化流动的方式来解决其子女的监护和教育,其子女也要承担相当大的教育失败风险[2]。而且农民工在城市永久性定居的愿望并不强烈。政府大力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因此近年来出现了部分流动儿童“回流”的现象,这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阵容[3]。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和权益问题。郭三玲认为父母疏于照顾,祖父母等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安全既包括侵犯他人也包括被他人侵犯[4]。
(二)学习和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隔代抚养,祖辈教育观念落后和精力有限,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疏于管教或管教不当。很多留守儿童因祖辈管教不力,独立作业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差,大部分留守子女学习成绩平平,少数孩子有厌学逃学情况发生。
(三)心理情感和道德发展问题。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一些成长的烦恼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却面临着情感教育的缺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5]。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制度法规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资源配置,客观上导致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里人同样的受教育权利。
(二)经济因素。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教育拥有大量的资源和财力物力支持而农村义务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只能达到“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的条件,学校基本上还没有精力和财力注意到“留守儿童问题”。
(三)“读书无用论”。“新读书无用论”使得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学前途缺乏信心,在态度上不给于支持,同样导致学生厌学,辍学等。
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并且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建立农村少年儿童监护体系。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监护体系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农村留守我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和安全监护条件。同时,我们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的发展。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父母外出务工时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沟通内容除了学习还有生活。沟通方式除了电话联系,还可以用网络。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的老师应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
自2005年来国内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取得很大进步和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憾。研究对象概念界定尚有争议。系统、全面性跨区域的研究很缺少。国内目前主要通过一些大媒体来进行对留守儿童的报道只是给人感性的认识素材,学界研究之后提出的解决对策也欠缺实际操作性。这些都是日后的研究工作者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
[2] 李真.流动与融合[M].团结出版社,2005:42-57
篇10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普遍缺乏自信
留守儿童的家境一般不富裕,父母在外打工,从事的基本都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极度缺乏自信心,这种负面的情绪会使他们在做事的时候担心出错,怕别人笑话,不敢面对失败,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2.人际交往能力差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性格孤僻,不善沟通言谈,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有的孩子甚至将自己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了,抵触与人沟通,长此以往,所有的事情都压抑在心里,无法诉说痛苦和排泄压力,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造成行为上的偏差。
3.严重的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各方的关爱,严重缺乏安全感,自我保护意识极强,存在着严重的逆反心理。对于一切事物都具有抵抗情绪。无法正确地对待教师、父母的教导和训诫,认为世界是不公平和冷漠的,看待问题偏激,这样的心态,不利于留守儿童融入社会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4.对不良行为的抵制和判断能力差
留守儿童对身边的不良行为的抵抗力和判断力是极差的,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上歧途。一方面,由于父母、亲人不在身边,自身变得胆小懦弱,自卑自闭;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受到约束,性格暴躁,产生行为偏差,出现一些打架、骂人等违反纪律的行为甚至是一些违法行为。
二、从心理问题的产生分析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行为偏差的原因
1.父母教育不到位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行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完整的家庭教育,与父母交流少,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同时,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不能及时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建议,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应对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不能给出及时的纠正,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缺少关怀和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最终导致性格上的孤僻偏激、自卑冷漠。
2.学校不能对留守儿童做出正确的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的教育普遍存在缺陷和不足。学校数量与学生数量不匹配,教学设备落后,教育条件差,课本陈旧单一,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这都导致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环境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知识,提升素养。
3.受到社会上的不正当行为和心理压力的影响
留守儿童年龄小,对行为的判断能力差,无法正确区分对与错,同时,由于心理还不够成熟,极其容易被外界的行为所吸引。社会上存在一些偷盗、抢劫等不正当行为,留守儿童极容易由于好奇心和长时间的压抑受到不正当行为的干扰,走上歧途。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从事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这导致留守儿童都有着渴望改变现在的生活环境的梦想,这无疑给他们自己增大了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现状的对策
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从而规范留守儿童的行为,需要从三方面入手,分别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首先,作为父母,要多给孩子关心和爱护,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为孩子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孩子能够以乐观的心态成长。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获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学校应该提升教师的素质,努力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出发,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也做他们心灵的守护者,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给孩子充分的尊重,让孩子获得成长。最后,社会也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援助和鼓励,严格把控一些不正当的行为,给孩子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关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孩子的行为,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11
1.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1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
据统计,我国留守儿童多数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照顾的,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监护人疏于对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管理,没有及时督促他们学习,再加上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经常出现不及时完成作业或者做作业不认真的现象,这就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学习兴趣不高。因此,相比于非留守儿童,他们缺少家庭教育,学习成绩平平,辍学率高。
1.2初中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问题严重。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关心与关爱,许多初中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不能与父母及时、充分地沟通,留守儿童的一些想法很难充分表达,并且在与同龄人交流、沟通时,由于一些原因,他们的想法不能及时疏导,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因此导致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其次,留守儿童都面临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的问题,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与肯定,这就使留守儿童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性格冷漠,有的留守儿童还缺乏自信;最后,由于一些外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只体现在金钱方面,他们错误地认为孩子的生活费充足,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因而与孩子缺少沟通,这就导致留守儿童自私任性、叛逆冲动。
1.3初中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多,安全意识差。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吃住问题,而疏于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这就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几乎不受任何约束。在初中时期,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很容易受到一些新鲜事物的诱惑,如果不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他们很可能会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例如逃学、打架斗殴,甚至吸毒、赌博等。此外,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安全教育,留守儿童对一些危险事物认识不多,因此对身边的不利因素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使他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
2.解决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2.1政府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农村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在解决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除了加大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外,还应加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净化初中留守儿童的生长环境,使他们不受网吧、游戏厅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让他们专心在学校学习,从而减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出现。
2.2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起到了很好的弥补作用。因此,为解决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应担起大部分重担,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懂得利用社会力量,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同建立起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学校在教会留守儿童知识的同时,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分辨事物的好坏。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担当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望。最后,学校在开学初对留守儿童家庭住址、学习情况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并且建立相关档案,时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以便于对每位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地解决。此外,学校还应通过各种方法发现留守儿童的优点,并及时对其进行夸奖与鼓励,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
篇12
一、已有的研究视角
已有的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既重视留守学前儿童的理论研究,更注意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寻找解决的具体对策,为推进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重要作用。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视角涉及到该问题的许多方面。本文就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成果加以综述,以便进一步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我国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从97年开始的,当时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和留守幼儿的心理问题,这时尚未有专题研究和详细调查,媒体对此关注极少,公众尚未形成问题意识。2002年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其中李庆丰(2002)提出了留守子女的三种监护类型,即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自我监护,并认为这三种类型对儿童都有不利影响。2004年,国家开始介入留守儿童问题,标志是5月31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京召开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此会集中了妇联、公安部、共青团、国家统计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专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形式展开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的面临的问题,二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方面,三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方面,2005年以后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论文数量大增,研究进一步深化,开始形成理论,并有专著出版,关注留守几童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尤其2006年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建立“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和2007 年两会热议之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终于成为教育界和各级政府热烈讨论的重大问题。2007~2009年间的期刊论文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大都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的论文相对占优大量的比例,但是其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呈现式和分析式,整体上对留守儿童的评统中,尽管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但对留守儿童本身的研究过于单一,简单;大部分研究都是现象的描述,对原因和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挖掘很少,而且在提出解决办法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实际出发,提出真正可行的策略,切实的关注他们,帮他们改善乃至解决目前的问题。
二、目前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一)研究的优点
1.研究视角非常广泛。以个体为着眼点的研究,着重探讨了留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境遇,并涉及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从宏观大的社会入手,重点讨论了有关留守幼儿教育的制度保障问题。在这两种大的视角的情况下,有关教育公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所涉及。由于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增多,做出了很多的反思,因此一些研究综述、反思、回顾之类的元研究也应运而生。
2.研究方法的广泛。由于纸上谈兵被很多人所唾弃,科学的研究、有说服力的文章是建立在有效的时间调查的基础之上的。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追安德被大家所采用,所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实际价值,越来越有意义。
3.意义的重大。由于留守儿童相关文章的研究,是的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些有利准确的数据也给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大量的研究,理论的和实践的调查是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对待,问题也正在解决中慢慢进行。
(二)研究的缺点
对近年来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而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但是启蒙教育往往比较重要。
2.很多的学术论文还是比较空洞,有些很现实的问题都被边缘化甚至忽略,都提出对我国的二元户口制等做出改革,缺少实际的解决方法,有些策略是实施不通的。
3.制度性分析多,对文化分隔和歧视的现实关注较少。制度变革是应该的,但是我们还应该关注留守子女这个群体如何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随父母融入到与流出地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不利的社会弱势地位不要再被延续,这是目前的城市幼儿园所做不到的,也是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
4.现象的调查和描述性分析多,学理性研究不是很强,跨学科分析视角不够。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仅涉及农民工的家庭和城市社会管理,而且涉及到国民的教育权利,更涉及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中国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说,留守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绝不在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因此,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提出比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但是现在,多数研究停留在表面,都比较带有地域特色,理论不够深入,剖析的不够深刻。
参考文献:
[1]王青.农村“留守幼儿”生存与发展问题初探――以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为例.学前教育研究.2007(6).
篇13
我镇地处经济欠发达的河西走廊西部,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镇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拥向城市,农民背井离乡,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留守儿童”已成为我镇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1.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亲情缺失
家庭亲情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处于一种情感欠缺状态,该学到的东西没有学到,该建立的关系也没有建立。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较,他们的学习机会受到了一些限制。
(2) 学校教育缺失
据调查,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厌学的比较多,学业成绩差。由于长时间的亲子分离,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学校是负有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当然也是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理应全面承担起孩子教育与管理的责任。
(3)村委会和政府部门关注不够
大多数村干部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农民自己家的私事,家长外出务工,自然要先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由于村干部这种意识的存在,从县级和镇级政府部门来看,他们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并实施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问题却了解甚少,更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措施。
2.对策分析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
(2)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教育
作为老师要把学生看作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联系,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要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说心理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要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
(3)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首先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其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其意志力。第三,要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4)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首先,村委会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
总之,我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并查阅了大量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文献及相关文章,寻求有效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要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的未来,是农村的希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