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共管理相关理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公共管理中伦理缺失问题的表现
在公共管理体系中,伦理问题至关重要,其关系着公共管理的经济效益,只有严格规范伦理道德,才能时刻要求相关人员的行为[1],以保证一系列公共管理行为的科学性。在一系列的公共管理体系中,由于公共管理中存在伦理缺失问题,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内涵与全球公共管理伦理的内容,导致整个公共管理中经济效益受到威胁。
其一,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影响,使得公共伦理观念发生转变,思想与意识陷入困境[2]。现如今,主流文化的产生,使得公私间的关系发生转变,矛盾日益突出,辩证认知不足,常常出现公与私相互对立的情况,抑私扬公,对于公共道德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与偏差,以私人问题而引发的亲情伦理关系,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中主要的存在方式,尽管合乎情理,但是从法律层面却不科学,最终致使公共伦理的理性逐渐缺失,制约着公共管理的实效性。在公共管理体系中,伦理缺失问题较为突出,导致伦理缺失问题出现的内因有的在于过度追究个人利益,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公共权力,使得相关人员出现双重人格;而外因在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再加之社会监督力度不足、社会制约机制不科学等问题,使得伦理道德问题异常突出。
其二,在研究公共管理伦理涵义方面的问题。从理论角度来看,应严格规范伦理关系,分别从表现特征、作用路线等层面着手,其与法律、权力等有所不同,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作用路线主要是由个体化向群体化转变,使得伦理表现更为显性化,此类伦理关系注重公平、公正与自由。由于伦理与非伦理行为的标准性差异,使得非伦理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此类公共管理伦理关系与社会体制、社会风尚、道德品质与历史文化等因素相互关联,由此可见,无法对非伦理行为的实际性质进行明确规范的界定。现如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认知、人生观与价值观都发生了转变,道德意识在不断增加,自觉性也在不断增强,使得人们在履行道德行为时更有动力。然而,在社会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公共管理伦理制度与主体性的影响,导致一系列伦理问题的出现,不利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运行[3]。
其三,在全球公共管理伦理问题方面。公共管理伦理缺失不仅仅表现在国内,在国外也有所存在。公共管理伦理问题属于全球性的政治性问题,其中涉及到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伦理方面应有新标准,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应借助一系列的道德标准来打击领域犯罪问题。在每个国家都会发生贿赂与腐败问题,一些公共管理人员会受到利益的诱惑,导致一系列伦理缺失问题的出现。打击行贿、腐败是国际性的事务,由此可见,伦理道德问题备受关注,若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应在自决权、诚实、稳定、自由与信任等价值观上形成共识。
二、导致公共管理中伦理缺失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与社会利益存在认知错误
在公共管理体系中,由于思想认知不足,导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导致公共管理人员或组织机构在利益分配上不够合理,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当的态度。从辩证唯物主义层面,内因是决定事物本质与发展方向的关键所在。在公共管理伦理道德层面,人们思想的变化,使得人们对公共利益逐渐产生淡化心理,甚至会产生侵占的动机,产生侵占动机主要是以公共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的伦理道德水平偏低为条件的,可见,公共管理伦理关系处理的重要性。一般来讲,评判伦理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为价值观念与是非观念。
(二)多种因素的刺激与影响力大
在公共管理环境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伦理缺失问题变得异常突出。在此条件下,部分来自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在组织内部环境中,人为、财产、物质、政策与信息等资源的变化与调配,会使得身份与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伦理道德缺失。在外部环境中,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从经济、文化、政治与社会等层面着手,进而制约着公共管理组织问题不断突出[4],与此同时,管理者的心智与思想在潜移默化中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公共管理中伦理问题处理措施
(一)制定严格的伦理规范标准
为了避免出现公共管理伦理缺失问题,应及时了解与把控公共管理伦理的重要作用与价值,还要制定相应的伦理规范标准,通过一定的规范与标准来规范一系列的公共管理行为,科学规范公共管理人员的行为,了解公共管理活动的行为,掌握一定的伦理标准,分别就公共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间的伦理要求进行科学的区分。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应重视对公共管理组织伦理的科学性研究,进而能实现对伦理精神元素的不断充实。目前,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公共管理组织与管理人员受到利益诱惑而产生伦理道德缺失,自身与社会利益问题相对突出,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不正当行为,致使社会经济损失惨重。为应对此项问题,应加强公共组织文化建设,强化对公共管理人员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进而以减少道德缺失行为。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提高伦理道德水平,建立更为完善的监督机制,对相关管理者的道德素质进行考核与约束。
(二)加强对公共环境伦理问题的监控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公共管理行为至关重要,可见,社会经济发展对公共管理工作的要求很高。若想提高公共管理伦理道德水平,应强化对公共管理伦理的质量监控,能避免由于功利性因素而引发的社会道德缺失问题。公共伦理环境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应对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组织的行为进行分析,针对公共管理中伦理环境监控的质量与效果开展一系列的客观性评价。为此,还需建立行业协会,将其作为重要的平台,对可能危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对未能履行职责、个人道德素质缺失等行为进行严格的惩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从公共管理现状来看,伦理缺失问题相对突出,制约着公共管理的效果与水平,一旦出现伦理缺失问题,会对公共利益形成威胁,遵循伦理规范,进而获取理想的利益。为了处理好伦理关系,应强化公共管理的实际作用与各项规范和标准,加强对公共环境质量监控,加快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强化各项指标的合理规范,进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可大大规范人们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阮航,刘婧.从比较的视角看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兴起及其启迪[J].道德与文明,2013(04):109-116.
[2]李培挺.也论中国管理学的伦理向度:边界、根由与使命[J].管理学报,2013(09):1283-1290.
[3]苗月新.公共管理伦理缺失之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04):60-63.
[4]左冬梅.公共管理中伦理缺失的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4):154+156.
[5]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伦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02):15-16.
篇2
2.1促进学生融合,拓宽知识面
学生课题立项一般是不同年级组合、不同专业知识结合的过程.通过成员搭配,合理运用团队资源,团队成员间分工合作发挥各成员的特长,共同完成工作,达成共同目标.通过科研立项研究过程,结合课题实践,弥补专业知识不足等劣势,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使项目能更好的实施.学生课题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尤其是现代全球化复杂的背景之下,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仅靠片面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胜任的.而课题立项恰恰可以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对这些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大学生专业实践是大学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具有盲目性,难以实现专业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局限于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以及“走马观花”的参观实习,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也仅局限于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两种实践过程都缺乏目标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处于割裂、无沟通状态.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体化就是学校实践活动涉及的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用,将灵活性和统一性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一体化既可以是实现过程,也可以是计划目标,它是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互补和联动机制的构建.这可以极大程度的促进公共管理教学的改革.通过课题立项可以较好的规范实践的管理,对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2促进自主学习,提升科研能力
随着全球格局的加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承受力面临着更苛刻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现实问题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层矛盾,这种矛盾和困惑所造成的浮躁心态使大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扎实学习自身切实所需的知识技能.传统“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大学生自学的支持服务系统不健全,课程资源不配套等问题,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受到了压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层次分明的思维方式是成功开展科研活动的前提与基础.科研立项,在平等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课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学生对科研的求知欲,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学生团队的自我督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运用学生与团队内外合理施压,使得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2.3促进全面发展,提升就业能力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培养以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通过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确立有意义的项目课题,进行深入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以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将来的就业增添砝码.
2.3.1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对项目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灵活利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另外,科研立项作为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型个性品质的开发.创造型个性的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而追求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正是科研立项的最高价值目标.
2.3.2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科研能力,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科研立项活动或直接加入教师的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共同完成较大的研究项目.以共同科研实践来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加快、加强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培养.2.3.3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学生科研立项一般是由学生团队完成.通过团体合作,在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加强促进学生团体协作的理念,塑造学生蚁巢协作的观念,在体现个人能力的同时,与团队其他成员形成科研成果的互利互惠,通过彼此学习、坦诚交流,达到共同提高,在团队协作与督促下不断发觉自身潜能.2.4促进教学相长、服务社会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将自己的成果、经历和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将指导学生科研所产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带进课堂,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丰富了课堂教学,这不仅使教学更贴近学生需要,也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质量.另外,作为在校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但通过科研立项活动促进我们充分使用现有的资源,去实现自身的价值.科研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大学生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充分了解国情,促进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培养锻炼才干、增强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促进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3学生课题立项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用人单位到高校挑选毕业生早已不是停留在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日益重视.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对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日益重视.但长期以来,基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偏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相对缺乏创新意识,这难以体现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的优势所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对学生科研工作做出了探索的尝试,比如中国科技大学与1999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计划”;复旦大学李政道教授设立的专项学生科研基金;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的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投入经费20-50万元,每年立项1000项左右;北京大学设有两项学生科研的专项基金,由教务部试验班办公室管理,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加入到教室研究工作中,也支持学生的自主科研项目;教育部从2007年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2007-2010年共资助15000项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本文选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同年级的170个人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显示,约57.9%的学生认为由于学校经费资助不足、开展形式单一等原因而不愿意参加科研立项.由此可见,通过课题立项,建立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给予配套经费的支持,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保障项目的实施,促进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以上的数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生课题立项的实证研究可行性.本文依据笔者学生辅导员的实践经验进行验证.
3.1增加科研立项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
在高校内部本身可以在原有学生自主科研立项的方式基础之上,适当的增加申报方式.真正体现出培养学生学习和参与科研实践的主动意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模式.同时我们可以采用把学生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性的问题.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科技协会组织同学参加院级课题立项,采用教师立项学生选择参与,教师学生共同立项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在院级立项中,学生积极组队立项,覆盖面达72%.
3.2加强项目化管理,采取激励机制
加强大学生科研立项多边化管理,合理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对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合理、层次化运用奖励机制,分级别,逐级递增奖励额度,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激励学生对先进美好事物的追求欲.同时,各项奖励可以通过奖学金,三好学生评定及毕业评定等方式,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成绩作为学生个人能力的一项评定标准,进入学生的档案.这样学生申报积极性将更高,项目结题率将会改善,结题效果也会更好.例如,针对学校相关活动,科协开展院级课题立项,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随时监控项目的实施情况,针对项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对于优秀项目实施追加经费支持,并在年度评定上进行政策倾斜.3.3完善教师指导制度,建立教师激励体系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选择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教师,促进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机制的完善,做到切实为学生解疑答惑,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质性提升.同时也可以尝试建立类似于导师制的一种教师辅导制度,加强教师和学生双向了解和沟通.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将指导学生科研记入教师的工作量,并给予相应奖励,以激发教师的指导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关心学生科研项目的进展程度.
篇3
1.1.2学生对课题认识不足,缺少兴趣学生对课题立项的认识还比较缺乏,参与科研活动的整体水平还较低.首先,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具有普遍的跟风现象,而不是从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对自己的培养规划出发的,从而无法长期保持对课题研究的热情;其次,科研的前期准备不足,选题缺乏科学论证,并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存在着太多的感性因素,难以取得预期的科研效果;最后,学生未能正确处理科研课题立项活动与学习和其他工作的关系,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调查中发现,许多同学不参与科研立项是因为他们觉得科研立项花费过多的课余时间,因学习、工作等原因无法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
1.2科研活动缺乏创新,流于形式目前,大部分学校仅有学生自主申报这一种参与模式,学生大都凭一时的兴趣去选项目,缺少一种理性思维,更多的只是感性参与.老师与学校没有进行较好的引导,学生主体性没有体现.缺乏专业方向和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结合,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项目同现实相适应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表现出来.
1.2.1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有效体现在教学方法上,长期以来,大班制、集体制的教学模式造成了课堂上只强调教师的“教”,并没有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缺乏理论依据.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实践环节的处理方式各自为政,有的实践环节还常常被压缩被省略,这便造成了学生实践能力普遍偏低,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同时,指导教师大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将先进的思想传授于学生,使学生科研项目缺乏正确的指导.
1.2.2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有效体现大多数学生对科研活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未参与科技立项申请.不少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活动离自己还非常遥远,自己尚不具备参与的能力.同时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将来不论是考研还是在工作当中,科研能力都是必需的.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参加科研的兴趣,没有能积极主动地参加科研活动.
1.2.3重开始、轻过程和结果现象突出学校组织开展各类科研活动,要求院级单位完成一定的申报数目,导致申报的质量下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跟踪监管,忽视项目实践过程.在结题阶段,强调获得的成果,项目结题质量难以保障.
1.3制度、资金保障存在缺陷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在高校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的高校也尚未建立专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以及科学的监管评价制度来对大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规范,这造成了科研质量得不到保证,极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科研活动在高校深入开展.在调查中发现,只有8.2%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科研经费能保证科研活动.
1.3.1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学生科研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对于学生自主科研的日常管理工作缺少专门的指导和管理的机构.科研处人手缺乏,无法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全程化管理.高校自身的教学观念还未发生改变,学术权力依附于行政权力,即学术权力不独立,由此而造成整个高校科研氛围不浓厚,进而影响学生自主科研活动的开展
1.3.2资金保障力度不够学校发展资金相对困难,科研经费无保障,学校对学生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学生科研经费申请困难,核报程序复杂.现阶段学校对学生科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有一定负面影响.
1.3.3缺少科学的评价认定体系科研评价认定只局限在传统体系上,缺乏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在科研评价上,仍然以单一的成果作为最终的评定标准的现状,造成了学生的关注点不得不聚焦在科研表面的成果,缺乏学术延伸,极大打击老师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课题立项的作用及意义
2.1促进学生融合,拓宽知识面学生课题立项一般是不同年级组合、不同专业知识结合的过程.通过成员搭配,合理运用团队资源,团队成员间分工合作发挥各成员的特长,共同完成工作,达成共同目标.通过科研立项研究过程,结合课题实践,弥补专业知识不足等劣势,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使项目能更好的实施.学生课题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尤其是现代全球化复杂的背景之下,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仅靠片面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胜任的.而课题立项恰恰可以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对这些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大学生专业实践是大学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具有盲目性,难以实现专业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局限于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以及“走马观花”的参观实习,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也仅局限于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两种实践过程都缺乏目标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处于割裂、无沟通状态.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体化就是学校实践活动涉及的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用,将灵活性和统一性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一体化既可以是实现过程,也可以是计划目标,它是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互补和联动机制的构建.这可以极大程度的促进公共管理教学的改革.通过课题立项可以较好的规范实践的管理,对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2促进自主学习,提升科研能力随着全球格局的加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承受力面临着更苛刻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现实问题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层矛盾,这种矛盾和困惑所造成的浮躁心态使大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扎实学习自身切实所需的知识技能.传统“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大学生自学的支持服务系统不健全,课程资源不配套等问题,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受到了压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层次分明的思维方式是成功开展科研活动的前提与基础.科研立项,在平等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课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学生对科研的求知欲,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学生团队的自我督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运用学生与团队内外合理施压,使得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2.3促进全面发展,提升就业能力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培养以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通过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确立有意义的项目课题,进行深入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以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将来的就业增添砝码.
2.3.1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对项目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灵活利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另外,科研立项作为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型个性品质的开发.创造型个性的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而追求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正是科研立项的最高价值目标.
2.3.2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科研能力,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科研立项活动或直接加入教师的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共同完成较大的研究项目.以共同科研实践来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加快、加强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2.3.3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学生科研立项一般是由学生团队完成.通过团体合作,在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加强促进学生团体协作的理念,塑造学生蚁巢协作的观念,在体现个人能力的同时,与团队其他成员形成科研成果的互利互惠,通过彼此学习、坦诚交流,达到共同提高,在团队协作与督促下不断发觉自身潜能.
2.4促进教学相长、服务社会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将自己的成果、经历和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将指导学生科研所产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带进课堂,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丰富了课堂教学,这不仅使教学更贴近学生需要,也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质量.另外,作为在校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但通过科研立项活动促进我们充分使用现有的资源,去实现自身的价值.科研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大学生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充分了解国情,促进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培养锻炼才干、增强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促进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3学生课题立项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用人单位到高校挑选毕业生早已不是停留在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日益重视.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对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日益重视.但长期以来,基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偏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相对缺乏创新意识,这难以体现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的优势所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对学生科研工作做出了探索的尝试,比如中国科技大学与1999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计划”;复旦大学李政道教授设立的专项学生科研基金;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的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投入经费20-50万元,每年立项1000项左右;北京大学设有两项学生科研的专项基金,由教务部试验班办公室管理,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加入到教室研究工作中,也支持学生的自主科研项目;教育部从2007年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2007-2010年共资助15000项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本文选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同年级的170个人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显示,约57.9%的学生认为由于学校经费资助不足、开展形式单一等原因而不愿意参加科研立项.由此可见,通过课题立项,建立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给予配套经费的支持,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保障项目的实施,促进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以上的数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生课题立项的实证研究可行性.本文依据笔者学生辅导员的实践经验进行验证.
3.1增加科研立项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在高校内部本身可以在原有学生自主科研立项的方式基础之上,适当的增加申报方式.真正体现出培养学生学习和参与科研实践的主动意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模式.同时我们可以采用把学生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性的问题.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科技协会组织同学参加院级课题立项,采用教师立项学生选择参与,教师学生共同立项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在院级立项中,学生积极组队立项,覆盖面达72%.
3.2加强项目化管理,采取激励机制加强大学生科研立项多边化管理,合理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对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合理、层次化运用奖励机制,分级别,逐级递增奖励额度,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激励学生对先进美好事物的追求欲.同时,各项奖励可以通过奖学金,三好学生评定及毕业评定等方式,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成绩作为学生个人能力的一项评定标准,进入学生的档案.这样学生申报积极性将更高,项目结题率将会改善,结题效果也会更好.例如,针对学校相关活动,科协开展院级课题立项,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随时监控项目的实施情况,针对项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对于优秀项目实施追加经费支持,并在年度评定上进行政策倾斜.
3.3完善教师指导制度,建立教师激励体系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选择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教师,促进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机制的完善,做到切实为学生解疑答惑,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质性提升.同时也可以尝试建立类似于导师制的一种教师辅导制度,加强教师和学生双向了解和沟通.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将指导学生科研记入教师的工作量,并给予相应奖励,以激发教师的指导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关心学生科研项目的进展程度.
篇4
一、政府公共关系的定义
政府公共关系作为公共关系的领域之一,是政府为了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利用传媒与公众建立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持久联系,以期在公众中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一系列活动。政府公共关系是一种行政管理行为,是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定职责而主动采用的行为,是政府的一种管理手段。
第一,政府是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也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组织者和活动者,没有政府,就谈不上政府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状况和效果依赖于政府的行为,又影响着政府的行为。政府公共关系的客体,是指政府管理工作中信息沟通与传播的公众对象,主要是指社会公民及其组成的社会组织。在开展政府公共关系的过程中,政府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方式不断增进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
第二,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活动以满足公众的利益需要为基础,在具体的实践和政策、方针的实施过程中,动态地调整自身的行为,与公众形成互动、互信,为满足社会公众利益而努力,形成互动的双向信息沟通网络。政府工作具有权威性和政策性,但无论是从民主政治的大气候,还是从政府的运作小环境来看,所谓的权威性和政策性都必须建立在社会公众依赖政府的基础之上。
二、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
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指挥和调控中心,除了借助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以外,还借助公共关系这种“软性”方式来协调社会关系,达到确定的目标。
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即是公共关系在政府行政活动中应有的职责和作用。政府对国家各方面事务行使着指导、管理、服务、协调、监督、保卫等职能。由于现代政府管理范围的扩大和行政管理科学的进步,政府公共关系职能逐渐从依附于其他行政活动发展成为目前日益独立,相对完整的职能体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运用各种传媒手段与公众进行相互交流、相互适应的社会沟通活动,通过不同形式渗透于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各个管理领域,贯穿于它们要处理的各项工作之中,这就是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所在。
(一)沟通协调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政府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公众之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思想与信息的交流。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既可以让公众明了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举措,把政府意志转化为公众意志,又可以使政府根据民意,科学决策、制定政策,从而为政府管理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沟通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调整等方式来调适、理顺政府与其内外公众之间的关系,保持组织管理系统的整体平衡,以利于发挥整体优势,确保计划的落实、目标的实现。
(二)政府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争取公众对政府行为和活动的理解、信任与合作。政府的软资源――政府形象是指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综合认识所形成的整体印象的评价。因此,公共关系被人们称作“塑造形象的艺术”。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必须借助于公共活动的开展。
(三)教育宣传是政府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即把政府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意图广泛向社会宣传,使社会各个方面对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理解。一方面是把政府内部的信息有效地、有目的地、有步骤地向社会输出,以获得社会各方面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是教育和引导,即经常教育政府工作人员树立“全员公关”意识,自觉维护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同时,将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意图传达给社会公众,给予正确的解释和充分的说明,并告诉公众政府正在做什么、准备做什么,公众可以得到什么和如何支持政府的工作,使公众理解政府的决策和措施,保证政府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
(四)政府公共关系人员针对政府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根据社会公众的舆论反馈,向政府决策者提供改进意见和措施,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中的决策咨询功能。从公共关系的角度而言,充分发挥咨询建议的参谋作用,是保证决策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社会公众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政府把来自公众的各种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加工,向决策者提供咨询建议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和情况一般都是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真实信息,广泛征询公众及有关专家集团的意见,预测社会变化趋势,以供决策,可使决策更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三、政府公共关系的特点
政府公共关系是以政府为活动主体的,除了具有公共关系的一般属性,无论在主体、客体还是运行方式方面,政府公共关系都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
(一)主体的唯一性和权威性。政府公共关系主体只有一个,即政府,其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国家行政权力的执行者,是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主体之一。政府通过制定和颁布法律和法规,并强制所管辖范围内的公民执行,以实现预期目标。
(二)客体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政府所服务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公民,政府公共关系的公众范围相当广泛,是与政府各类政策相关的组织与个人。政府公共关系工作面向社会的全体成员,若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础,社会民众又可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群体既有共同的社会利益,又有不同的特殊利益。对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和法律,不同利益群体可能会持有不同的态度,这就必然会出现不同意见的社会群体。政府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各阶层的态度及其变化趋向,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有效地运用公共关系的协调职能,统筹兼顾,调节各方面的利益,理顺各种社会关系。
(三)目标取向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公益性就是指社会公益性,“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与其他社会组织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对公共利益的体现和关注方面,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视野更加博大、全面。其他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也考虑公益性,但社会利益不是他们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他们实现各自目标必须考虑的前提,不可冒犯的原则”。为了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社会各领域、各部门协调运转和良性运行,应加强政府公共关系的各项工作。维护公共利益,争取公众支持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传播渠道的严肃性。政府直接掌握大量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大众传播媒介,可以通过各个角度大量地、反复地播放某种信息来加深公众印象,提高公共关系的传播效率。客观上为舆论导向提供了其他组织不能企及的优越条件。另外,政府是结构严密的行政组织,内部传播严密、迅速,传播条件也具有主动灵活、覆盖宽广等综合优势,信息通过公文与会议等组织传播形式在政府内部准确流动,并有效地转达到社会公众这。这使得政府在公关活动中始终保持主动,体现出无法比拟的驾驭能力与调控能力。
四、开展政府主要公共关系的必要性
政府公共关系是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标准,追求公共利益、整体利益的和谐一致,强调政府与社会、公众利益一致性下的发展。政府公关作为协调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管理机制,其目的就是通过对社会环境关系的管理,为政府创造适合发展的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在管理的实践中,政府公关通过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化解矛盾、协调对立和冲突,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加以全面有效的调整协调,使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整个外部社会环境形成和谐安定、协调有序的良好关系。就我国现阶段的政府工作来说,开展政府公关不仅有理论上的必要性,而且有实践上的价值。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需要多方努力的系统工程,总的来说,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协调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和谐社会是以人为中心的各种关系的协调融洽,而利益关系是各种关系的本质。从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出发,围绕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众多工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制度层面的重构,在各个领域做出公平公正的制度安排,从而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并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全面进步;二是社会关系管理工作,即在现有的制度下,通过充分沟通、说服教育、利益补偿等关系管理手段来促使社会成员及各个利益团体之间能够“和谐相处”。
社会关系协调工作在实现社会和谐化的不可或缺,首先是基于以下假设:制度总是滞后于现实的,制度总是不完美的,利益总是有限的。由于制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它常常是滞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用相对固定和落后的政策和措施,管理和调适变革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利益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在一定时期,利益总是有限的,利益的有限性使得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等额或者充分的利益。因此,一项制度的公正合理只是相对而言。制度造成的利益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化解、缓和矛盾的社会关系协调、管理工作。
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两个事物要想拥有和谐的关系,就必须有对话,有交往。因为关系是人的交往的实现,没有交往就没有关系。而这种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言,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协调工作。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离不开利益格局的制度上的调整,而且离不开关系的协调。而公共关系正是以获得协调、和谐的关系为己任的。
(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的关键是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要求政府相应强化公共关系的职能,以适应社会关系的转型。政府由过去垄断支配式管理变为平等服务性质的管理。从政府公共关系的角度讲,企业已由内部公众转为外部公众,其关系具有平等性。但为了弥补市场不足和克服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的另一种性质的管理,这种管理性质的转变是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对企业行使权力的侧重点和方式发生变化而造成的。转变前与转变后相比,前者侧重于直接管理,后者侧重于间接管理;前者侧重于微观管理,后者侧重于宏观管理;前者通常采用硬性行政命令和计划手段推行管理,后者通常采用法治前提下宏观调控手段推行管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政企之间的特殊平等性关系,使政府不得不以平等的姿态去公关引导、协调关系,化解政企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和误解。市场经济越深入发展,个人之间、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越频繁,社会分工越细化,越需要政府这样的公共机构。政府要通过法治保护公民产权,化解各种矛盾,调解经济纠纷,向企业提供经济信息,同时通过评估塑造自己的形象来获得企业公众对自己的支持和拥护,最大限度地增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通过与社会的信息双向交流降低政府的决策风险。政府公关应把企业作为公关对象重点和公关活动重心,发挥政府公关协调职能,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其信息交流职能,对企业进行信息输导和决策服务;发挥其双向沟通职能,建立有效的政企沟通渠道;把握政府公关的战略活动重心,为企业创设宽松的经营环境。由此可见,有效开展政府公共关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济市场化必然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独立性和自主意识的增强,公民必然要求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使人民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而人民群众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积极参政议政,必须对政府的方针、政策有透彻的了解。因此,政府有义务向人民报告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同时,政府对国家事务的有效管理也有赖于人民的参与和支持。这就要求政府在有效履行公务的同时,架起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建立起民主的信息交流关系。
政府公共关系中的公众信息传播沟通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其积极作用体现在:沟通是民主的一个基本特性。开展政府公共关系,可使政府不断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的知情权,使群众增强公民意识,真正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提高参政、议政的自觉性。政府严格按民主程序办事,加强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集思广益,就从根本制度上保证了政策的民主化。开展政府公共关系,可以保证政府时刻接受群众监督,帮助下情上传和上情下达,密切政府与广大公众的鱼水关系,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了一条现实可行的渠道。
(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转型时期,国情社情千变万化,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必然使各种潜伏矛盾表面化,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和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带来社会动荡,从而影响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政府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管理职能,尤其擅长于信息管理、舆论管理、关系管理和形象管理,有效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政府就可以做到不聋、不哑、不瞎,在与公众双向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公众的各种变化趋向,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引导舆论走向,并通过树立自身形象提高社会向心力。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员分流、职工下岗和失业率上升在所难免,加之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又尚欠完善,许多失业人员对突然失去工作会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开展政府公共关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心下岗职工的生活,搞活职业培训,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做好政策解释工作,争取广大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缓解下岗职工的不满情绪,在政府与企业、社会之间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
(五)实行改革开放是我国的既定国策。对外开放要以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为基础。同时,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高政府的国际地位和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获得国际公众对我国和平统一国策的理解和支持,等等,都有待于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地方政府要推动地方经济蓬勃发展,加强招商引资,在国际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是当务之急。
五、结语
政府形象是政府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的反映,即政府组织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总体评价。政府公共关系是一种以塑造组织形象为己任的传播管理艺术,它通过多种公共关系调查手段对政府形象加以客观评估,运用多种传播沟通手段协调与广大社会公众的关系,影响、引导大众舆论,为政府树立形象、维护形象、控制形象、纠正形象、优化形象服务。当然,政府公共关系主要不是靠为政府“美容”来为之树立良好形象,而主要是靠完善政府形象的内涵,靠实际行动,靠理性说服、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去提升、塑造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斯科特・卡特李普等著.有效的公共关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篇5
一、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在任何的项目施工中,安全是重于一切的。要把安全隐患放在首位,项目的管理层或者施工的单位不能够为了盈利点的提升,而将安全问题抛之脑后。安全的管理一定要将检查、防护、教育、交底以及措施进行严格的把关,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即使得到了非常高效的利润,可是出现的安全事故频繁的话,高效的利润是没有意义的。在安全管理上一定要遵循几点要求:
1、安全工作要定期的检查施工项目中难免会存在潜在性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进行细致和定期的检查,是很难被发现的,从而造成了很多的安全事故。因此,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定期的对于安全的工作进行细致的检查,要把安全的检查工作作为必须执行的工作。安全的检查工作要通过管理部门的项目经理组织检查,在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要针对项目的安全问题级别,定制固定的整改验收人、整改完成人、整改完成时间、整改措施以及整改的责任人,要把安全的隐患彻底消除作为终极目标。
2、安全的管理机构要合理建立对于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在细致的分解过程中,分出几部分岗位,并且确定出每个岗位的基本目标,要将安全制度对所有员工实施,让人人都能够将安全施工放在首位,并且从自身做起,有效控制安全。
3、安全教育要加强工程的施工最主要的实施者是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熟知了安全的知识,才能够进行安全的施工流程。因此,要对于项目的全员进行安全的教育,在项目中制定的安全知识以及技术方面的安全措施,要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安全培训。在安全教育之后,项目的全员一定会提升相应的安全意识,那么在平时施工中就会侧重于安全的工作流程。在施工单位中,一定要树立不培训安全知识,不可以上岗的制度,将安全隐患从根源中避免。
4、安全技术措施的拟定在水利工程施工项目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要对于工程中所有可能涉及到的安全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价,如发现存在安全的因素,一定要及时对其进行修正和消除,在发现的过程中要对于细节记录下来,这份真实的记录文件,将成为整个工程安全的指导文件。二、组织措施水利工程施工的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与该施工项目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组织管理的工作方式是有着直接联系的。对于施工管理层的选取,一定要考虑周全,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类别和特点的筛选,要将具有合理性的机构作为中心组织机构,管理部门一定要实现健全性以及专业性,对于其中的规章制度和分工都要细致拟定。想要保证组织措施能够有效建立,就要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于义务、责任以及权限,或者是特殊部位的工作流程,要做以专人的应对,要将意外事故成功避免。三、施工质量的管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则是水利工程的施工阶段,在施工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环节则是质量问题,质量能否达到预期的要求,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可否提升工程效益的关键性因素。所谓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就是对水利工程的美观、适用、安全以及经济的有效融合。
1、施工质量要与预控为主在施工还没有进行之前,要系统的对施工的质量进行预控,明确施工的具体流程、特殊工艺以及施工的方式,要拟定相对合理的技术手段,以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为主要目标,采用合理的技术和组织措施。2、施工质量的组织管理一定要加强施工的质量想要达标,必须要明确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构架,同时要对于施工人员的分解,以及资源的配置通过质量的管理目标来设置。要将施工的质量管理流程的运行有效的建立起来,最后形成的工作系统,一定要具备质量的保证。组织的管理形式一定要对于检测部门和质量的管理部门,设置独立的分支,不应该结合部门,要以独立的个体分别管理检测部分和质量的部分。
3、质量保证的体系要细致的建立质量的保证在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是以组织机构为基本点的,并且是依据施工的单位其质量的主要管理体系来生成的。质量保证的体系建立控制的范围分为:施工内外沟通的协调、施工的运行措施、现场施工的质量计划、现场施工的组织设计文件、施工质量在控制方面的基本制度、现场的施工质量控制的工作流量。四、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管理活动。是为了保证合同的工期以及合同的质量满足要求,并且对于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进程中,存在的资金费用,经过不同的活动达成预计的成本目标,所采用的活动可以是协调、控制、组织或者是有效计划等,同时还可以将成本的费用合理降低的管理形式。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成本的预测,也就是明确成本的控制目标,具体是依据施工的人员、机械的设备、施工的条件以及标价,对施工的成本开展科学预测的流程,最终将管理的方案有效制定。同时,成本的控制也是贯穿在施工项目的全过程中,从投标一直到最后的竣工,所以成本的控制也要严格重视。对于成本的控制必须运用正确的技术以及材料,才能够将成本有效减少,所以一定要寻找到有效的途径。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激励的机制也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可以将一线的项目职工激增成本核算的意识,材料节省了,工作量提升了,项目的经济效益自然会有效改善。五、施工项目的进度管理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在一般的情况下,其工期设置的都是非常明确的。有时因为工期紧,给施工的进度带来极大的压力。为避免施工进度的压力,施工的管理组织一定要对进度的管理拟定正确的管理步骤。
1、资源是否合理的供给,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料的需求包含机械、人力、资金以及材料等方面。在还没有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对于施工的进度计划,进行合理的资源编制。要使得资料的供给可以有计划可寻。
2、水利工程在施工之前,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施工的主要进度细节,多方面分析施工流程的关键点,将施工项目的流程计划合理的拟定。
3、如果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所运用的项目流程计划,存在问题。应及时进行停止,并且要尽快的设计出应对措施。因此,一项不合理的流程计划,是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的,在拟定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周全。
六、小结: 总之,水利工程项目的盈利点是否突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利工程项目能否在竞争市场上独占鳌头的有利武器;是安全的目标、造价的目标、进度的目标、质量的目标能否实现的有利保证。因此,加强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现如今的水利工程企业最为重要的基本点。
篇6
以人为本从来不是一个孤立或者新生的概念,在西方早期的管理学、经济学理论中,特别是物本管理阶段,基于“经济人”这种假设,是把“人”作为物质与机器来对待的,人变成了资本的工具,成为一种获取利润的工具。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理论又认为只要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人就会被激励从而积极地工作。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源于这样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一种能够推动物资源能动性资源。同时,随着马斯洛等管理学家的学术研究,发现人不是等同于物的工具,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肯定了人的多方面需求,开始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及个体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承认人是社会人,人对工作的热情不但是基于物质刺激而且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产生的。
古今中外许多学说、思潮中都出现过与“以人为本”表面上相同或相似的概念。2004年3月10日,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一个初步概括和阐述,其中,首先明确揭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政治学上看,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不是在研究一个抽象的纯学术问题,而是要进一步科学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同样,在这一过程中提出的以人为本,更不是空泛地议论人的属性和本质,而是围绕推进我国的发展这个主题,着重解决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问题。在本质上把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与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那些类似概念严格区别开来,准确把握其基本含义。
二、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与现状
(一)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投人到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劳动力的总和。从广义上讲,人力资源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而狭义上讲,人力资源则指一个单位或部门内拥有的劳动力。而公共人力资源特指在公共事业领域内从事管理、生产和公共服务工作,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人员的总和。为了顺应新时代环境的变化,政府人事管理必须一改过去行政辅助的传统角色,转而在理论与实务上进行一些创新的改革措施。不论是就传统人事管理而言,还是一些新兴的理论观点与实务运作,虽然公私部门间存在不少可以借鉴和交流的机会,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学说主张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仍需顾及公共部门的特殊制度环境与价值主张。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单位和相关的政府机构,这些机构在人力资源范畴起着主导作用。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业组织的人力资源。其管理的重点是要提高引进公共事业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当前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实际上在传统意义上,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目前还是以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主,其特点表现为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不见人与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具体来讲,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病如下: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相对落后,人治意识严重。受我国政府和事业机构长期存在的统筹分配观念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领导难以避免个人喜好,偏重行政人员培养而忽视技术人员的吸收,缺乏帮助成长机制,受政治体制的影响,偏重政工型管理者的培养而忽视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在薪酬设计中留有浓厚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官本位”的色彩,甚至部分技术人员的工资长年缺乏有效调配,死气沉沉;在分配和激励方面带有平均主义倾向,不重视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培养。
2、缺乏长远科学性规划,人力资源后阶段开发缺乏动力。由于政府的管理层奉行物本管理模式,多数公共部门缺乏系统的职工发展计划,职工个人成长与单位发展目标、员工价值实现与单位利益等缺少相关性。公共部门缺乏人性化的、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规划,对人才的升迁缺乏有意识的指导,导致了人才奋斗目标和成长空间以及成长路径的缺乏。在开发培训方面,对员工针对某一项工作技能进行开发与培训重视有加,却忽视了从单位全局出发,对员工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开发。在用人方面很少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通常是根据关系的疏远、本身的好恶来使用人才。在人才评价方面存在着重学历轻绩效、重资历轻能力的问题,往往造成人才断档和人才结构不合理,在引进人才后,缺乏有效的环境调试,使得人才一旦享受高回报,便在新环境中备受排挤,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外来的和尚没饭吃”。从而进入再引起的不良循环。加大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3、公共管理体制僵化,缺乏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在人员配置方面,公共部门已经开始极力压缩编制,或者同一人员兼任多职。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劳动力内部市场干部选拔任用实行公开等制度,但是由于总体上工作机制的一成不变,而竞争意识淡薄、市场机制作用性不强,人力资源配置上缺乏科学性,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人力资源冗余等现象。目前大部分单位人才招聘缺乏科学性、人员录用有随意性、未能根据岗位应有编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从而造成人事不匹配、能岗不匹配、人力资源信息流通不畅,有的岗位人员相对过剩或不足等现象,而由于复杂的体制或者历史原因,部分不适应岗位的老员工,又不能及时辞退,造成员工晋升的阻塞。
4、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基本采取物本管理的激励方式,只注重在工资、奖金等物质报酬的激励,并且收到计划经济时代的辐射,在薪酬设计中平均主义十分严重,极大地抹杀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员工自身的思想得不到有效的体现,久而久之,形成“随大流”的思想。激励机制中没有建立差别激励机制而且官本位思想十分严重,通常把官阶大小作为衡量人的价值及地位的重要标准,进而把工资报酬也和官阶挂钩,管理者对员工缺乏足够的赏识和重用,使其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约束和限制,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5、人才培养使用缺乏透明度,对社会公开程度不高。至今,只有几个地方和几个行业对外公开了自己的收支和财务状况,其中是否能够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费用不得而知,大多数公共事业单位的财务都是密闭的。这样一来,很容易引起某些人员的贪污、滥用公共资产或是过多的坏账。法律上对公共事业部门规范的模糊性也是使得此类问题进入不良循环的主要原因。
三、在行政机关人力资源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政府是由人所组成的政府,人的素质的改变就意味着政府运行模式将会发生积极改变,因此怎样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成为关键性的要素。而当前,行政机关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这是改变过去的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的一个契机,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机遇,就能塑造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我们认为要在行政机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确立以公务员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当前,行政机关普遍存在忽视公务员主体地位的情况,这与充分调动公务员积极性的想法在本质上是相悖的。在公共事业和行政机关的主体人员就是公务员或参公管理的事业人员,他们是履行政府职能的人力资源基础,没有他们的工作和行为,行政管理活动是难以实现的。没有公务员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积极配合、努力工作,高效率、高品质的政府管理就是空话,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当务之急就是重新重视公务员的主体地位。尊重公务员的主体意识的具体措施有:上级尊重下级公务员的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按照职级赋予公务员相应的责任、权利、义务;构建层级节制的行政组织制约机制等。核心是强调“人为行政之本”,依法行政,目标是树立“人是一种资源”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该理念认为通过对公务员的科学管理与开发,能够调动公务员的潜能,使其蕴涵的价值升值,才能创造出更大的行政管理绩效和价值。“这就提出了由消极减缩投入转向积极开发才能的新观念,而积极开发才能是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的。”
(二)不断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核心就是大力提高公务员的自身综合素质,只有如此才能加强行政管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高效性。当前行政机关存在忽视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的倾向,满足于现有的业务素质,而没有看到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已对公务员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行政机关不注意这个问题的处理,就可能导致行政机关与社会发展不同步,不能与时俱进,被人民所抛弃,因此,行政机关不再是一个可以故步自封的组织了,它也必须和其它组织形式一样通过完善自己、通过竞争、通过不断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应对复杂环境的挑战。具体措施:定期开展公务员的业务培训,扩展公务员对相关信息情况的了解;组织公务员考察、学习,学习新经验和新做法,增强眼界和知识面;形成定期、定向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机制,保证必要的培训时间强化事务处理能力;鼓励专业技术型公务员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研讨会,充分把握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构建公务员与专家学者的定期、定向的交流互动平台。
(三)关注公务员的需要
公务员虽然具有国家所赋予的特定职责,但他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也有七情六欲,因此,不能再象对待无生命体一样对他的需要给予漠视,而是应该给予充分的关心、理解或支持,这似乎是小事,但事实上这关系到公务员工作积极性、高效率的大事。忽视这一点,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必然要受到影响。所以,公共管理机关应该尽可能提供能够提供公务员需要的各种条件。其中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成为重要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优化行政工作设计;发展公务员的个人才干等方面入手;使公务员在工作中能获取一种对事业的认同感成就感。但这些更为详细的措施由于篇幅就不在本文中赘述了。
参考文献:
[1]孙柏瑛,祈光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何翔,张群芳.对激励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一些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董克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特点[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 [4]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
篇7
Key words:The project overseeing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s
一、工程项目管理内涵
项目管理就是要管理单位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从满足和超过项目业主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在工期、投资和质量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以使业主获得最大效益。项目管理主要有下列工作:
l、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和综合协调
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过程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和综合协调是无法满足业主的需求和期望的。其主要过程是:收集各方面信息制定汇总成一份连贯、一致的计划书,通过规定的工作实施计划,根据客观变化了的情况,及时、有效地调整计划,加强控制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2、工程项目各阶段任务划分及目标确定
为保证总体目标实现,必须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全部工作细化,分解到各相关单位、部门或人。确定工作范围、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对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由综合管理部门及时收集信息,分析、调整、控制,以各子项目的目标实现保证总体目标实现。
3、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及过程控制
工程项目从项目建议书批准之日起就应抓进度管理,确定各种项目可完成时间,分析各活动之间依赖关系,确认过程所需时间、制定进度计划,调整和控制进度的变化,控制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特别是复杂大型的工业建设项目,绝不能仅仅控制承包商的施工进度,而应控制影响工程项目的全部条件的进度。如设计,对外谈判签约,设备、材料采购,能源介质供应,生产人员、技术、物资准备等等。
4、投资控制及费用管理
根据资源需用计划及价格测算所需资金,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并分配到各单项工程和各项工作之中。从工程项目设计开始就应严格控制,限额设计,通过控制设计变更和减少承包商的索赔,达到投资控制的目标。
5、质量管理
确定工程项目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定期评价总体项目执行情况,以提高各相关单位、人员满足质量标准的信心。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与质量目标的符合性,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导致不满意情况发生。
二、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特点
l、实践性:工程项目是一种固定产品,各个项目均有不同特点和要求。该产品形成过程是一种特别复杂的过程,所以要有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人管理。协调、监督该生产过程,从而使产品达到优质,满足用户需求。
2、独立性:工程项目管理单位虽然是非投资方,不负责筹借资金,但所有建设过程均应按一定规律、国家法规去运作,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执行,为客户服务,不受其他干扰和干预,认真细致地履行职责。
3、灵活性:一个工程项目受各种条件制约和影响,必须有灵活机动的思维方式,面对实际,及时处理,任何定式思维都无法适应项目的千变万化的需要。
三、当前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l、监理企业定位及政策不符合推行监理制度的初衷
监理制度的推行本意是改革原有建设管理模式,推行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在计划经济影响十分顽固的15年里,项目法人不肯将投资、进度、合同管理放权给监理人,既然法规规定必须请监理,只有质量管理一项了。由此形成了对质量工作“政府监督、社会监理”的定式。之后的一系列管理条例、文件都十分突出监理对质量负责。
2、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目前的监理单位很难全面涉足真正的项目管理。
篇8
2.1公众参与机制上的不足。我国的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发展历史相对较为长远,加之在初创、形成以及推广等阶段的影响下,现阶段中已经建立出了一些相对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公共建筑项目不断增多的影响下,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公共建筑项目涉及到公共资源的运用,在决策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民意上出发。但是在一些地区中所进行的公共建筑项目决策时,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首先,公众参与渠道上的不足,从而造成了参与形式过于简单。一些项目从开始到实际建设都没有设立听取民众意见的渠道,即便是设计了也存在着设计不完善的现象,这样也就难以形成有效的参与模式;其次,公众所提出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更多是将公众参与转变成为了形式化的现象,只是简单的对公众意见进行征集,对于是否采纳等却并没有明示。在这一现象的长期影响下,使得民众的参与积极性逐渐降低,最终也就使得公共建筑项目建成后使用效果上严重不足,浪费资源[2]。2.2规划设计难以满足。经济实用的原则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建筑能耗占据全国总用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尤其是对于公共建筑项目的能耗来说,其消耗上更加突出。主要是因为一些形象工程不断增多,加之其为了追求新奇等盲目跟随高标准,采取了较多的高能耗资源,并没有从节能环保等方面出发,不仅降低了公共建筑项目的实用功能,同时也造成了建筑规划设计的经济性严重不足。
3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措施
3.1完善公众参与制度。首先,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就要确立出完善的公众参与公共建筑项目建设的措施,坚持从原则性的规定上出发,以此来保证公众可以积极参与到其中。在公共建筑项目中,项目的决策到最终的运行,往往被看作是政府部门或是拥有政府性质的投资公司来进行的内部工作,这样也就降低了公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就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将参与权借助系统化的条文等进行明确规定,以此来实现公众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其次,规范法律程序。对于法律程序来说,就要在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规范,且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就要从程序上来进行监督与约束,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与效果;最后要建立出相应的听证制度。作为公众直接参与到监督中的形式,就要做好完善与健全工作,在必要时还要在不同阶段进行,突出其侧重点[3]。3.2完善信息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出相应的项目库。也就是说通过拟建公共建筑项目,在网络上进行评估与论证,尤其是要从节约能源与保护自然资源的角度上出发,始终坚持其环境标准。在评估阶段中不仅要从专家意见上出发,同时征集公众的意见,以此来提高决策的公共性,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只有在确保项目可以实现低能耗与少排放等目标后,才能优先获取支持。就项目库来说,借助计算机来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将入库项目标注在电子地图中,通过点击电子地图等来进行下一环节的操作。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中已经成功建立出了项目储备库,因此在实际中要做好项目入库工作,通过完善与健全以此来提高工作的效果;其次,完善项目资料库。对于已经完成的公共建筑项目来说,就可以借助资料库来进行完善,以此来为项目或是类似的项目提供支持。对于一些完成的工程项目来说,通过项目资料收集工作,也可以为其他项目提供论证与评估的资料。也就是说在项目决策或是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分析与评价活动。从范围来说,在决策阶段中就可以对项目进行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实施阶段中,也可以对实施的情况以及项目中的环境变化等方面提供跟踪评估资料。在完成项目施工后,也可以进行后评估资料。通过将资料进行对比,以此来判断出项目的实际效果,对前期所进行的预判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来总结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项目决策提供指导。就我国现阶段的公共建筑项目后评估管理工作来说,存在着较为松散的现象,在政策与法律等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支持,这样也就造成了后评估工作出现了形式化的现象。因此,在实际中我国就要不断完善后评估体制,同时还要健全相应的规则与方法等,充实后评估指标体系,借助法律的形式来实现固定与完善,健全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提高管理的效果。在项目库与资料库中,所收入的信息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是想要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则需要项目各个环节中所提供的信息支持,所以就要加强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各个环节上的有效配合[4]。
4结束语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也逐渐受到了社会与政府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现公众上的有效参与,完善信息管理与资金管理等工作,提升公众的满意度,提高社会效益。
作者:焦挺峰 吴青 单位: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捷宏润安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郑斌.瞿焱.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7,(11):176.
篇9
Chang Shu-yu
(Jiang Su Tiann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Yizheng Jiangsu 211400)
【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ly from schedule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afety management talked about thre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reference.
【Key words】Construction projects;Construction management;Methods
1. 进度管理
1.1 制定进度计划。承包商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合同中的工期,编制出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工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全部工程的完工时间等。制定进度计划时要考虑其它种种因素对进度计划的影响,如设计变更、工程量变化、自然条件变化、材料供应变化、业主违约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差异。因此,在我们实际施工过程中使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进度调整和控制,及时的对进度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以保证建设项目在合同工期内竣工。
1.2 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施工进度计划经监理及业主审批后严格执行。承包商要与监理及业主保持密切的沟通,定期向监理及业主报告工程进展情况,对监理和业主提出的变更指令和赶工要求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监督各分包单位的工作,及时协调各分包单位的施工配合,合理的调配人力、施工物资和资金,并确保到位。
1.3 及时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和计划的偏差,找出进度计划的影响因素,采取纠正措施。
1.3.1 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包括下面几方面。
(1)施工组织不当:例如,施工的任务、目标不明确,劳力和施工机械调配不当,施工道路和场地布置不合理,各分包商之间施工干扰,均会引起工期延误。
(2)技术原因:承包商有时会低估施工技术困难,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没有把握确保进度和质量的情况下,冒然采用;有时对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没有全面理解,会导致盲目施工,造成返工。
(3)不利的施工条件:自然条件变化和施工中遇到合同中规定不可抗力因素,无法正常施工。(4)其它外部因素的影响。
1.3.2 采用的控制施工进度的措施:
(1)组织措施:落实项目经理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分工、职能和任务;进行项目分解,确定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目标;制定进度协调工作制度,定期开好调度会议;健全进度记录和报告制度;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
(2)技术措施:首先认真研究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随时调整进度计划。对设计图纸中的疑点和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和设计单位反映,要求澄清。施工方法的选择既要先进,又要可靠,选择成熟的技术。
(3)经济措施:及时向监理和业主报告阶段进度,申请进度付款,争取按时取得支付签证;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成本,预测流动资金的需求,合理调度资金。
(4)信息沟通管理措施:在内部要及时收集实际施工进度数据,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
2. 质量管理
2.1 科学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切实达到指导施工的目的。工程开工前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将企业技术主管部门批准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核。对于重大或关键部位的施工,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要提前一周提出具体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保证措施,以及新技术新材料试验,鉴定证明材料呈报监理主管工程师审批。
2.2 按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做好施工准备工作。根据有关规范和企业编制作业指导书组织分部分项技术人员编制各工序工种的质量保证措施,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及技术培训工作,将质量技术交底和作业指导书发到施工班组。对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要求各级作业人员对施工工序、施工方法、注意事项和质量要求做到心里有数。正确选择和合理调配施工机械设备,搞好维修保养工作,保持机械设备良好技术态度。
2.3 严格按施工程序施工。所有隐蔽工程记录,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等有关验收单位签字认可,方可组织下道工序施工。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部位设质量管理点,并设专人负责。工程施工过程中,除按质量标准规定的检查内容进行严格检查外,在重点工序施工前,必须对关键的检查项目进行严格的复核。如建筑物轴线坐标和高程;基础的土质、位置、标高、尺寸;梁、板、柱混凝土模板的尺寸、位置、标高,以及预埋件(管)和预留孔的位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钢材、水泥的试验成果资料;特殊项目大样图的形状、尺寸以及其它需要复核的项目。杜绝重大差错事故的发生。
2.4 坚持“三检”制度。即每道工序完后,首先由作业班组提出自检,再由施工员项目经理组织有关施工人员、质检员、技术员进行互检和交接检。隐蔽工程“三检制”的基础上,请监理工程师审核并签证认可。对于工程施工过程出现的质量事故,一经发现,组织力量,严肃进行处理,事故的处理均由监理工程师负责全权组织。对于质量的处理,绝不允许心慈手软,必须按照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和没有具体的整改措施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认真处理,防患于未然。
2.5 建立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以专职质检员、技术人员作为信息中心,负责搜集、整理和传递质量动态信息给决策机构(项目经理部)。决策机构对异常情况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将新的指令信息传递给执行机构,调整施工部署,纠正偏差。形成一个反应迅速、畅通无阻的封闭式信息网。现场质检员要及时搜集班组的质量信息,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法、分层随机抽样法、整群随机提样法客观地提取产品的质量数据,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并采用质量预控法中的因果分析图、质量对策表开展质量统计分析。
3. 安全管理
篇10
本人所在单位-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的专业设计院,从1965年国内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成到近年来先后建成、在建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二十多条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设计,城建院伴着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一路走来。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今天,要保持本院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原因有三:
1、目前,我院所从事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在今后五年将建成总长度四百五十公里左右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中国人口过百万的三十四个城市中,有二十个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正在建设和筹建自己的轨道交通。据中国国家计委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五”计划期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达二千亿元人民币。本院面临着空前发展的大好时机,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2、由于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是大型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它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专业繁多、设计面广的特点。要建设好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就必须首先有一个先进的建设管理体制,虽然目前本行业还未实施工程总承包,但在项目的设计和施工等过程均实施了项目管理制度。对设计单位来讲,必须建立一个与建设项目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3、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建设部对勘察设计行业的改制也提出了要求。
因此,本院现已改制完成,成立了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工程设计咨询为主业,并逐步向总承包方式的工程公司方向发展。公司基本建立了以项目为中心,以专业所为基础的矩阵式的管理体制,以提高项目的控制和管理水平,提高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下面即结合项目的特点,论述城市轨道交通设计项目的矩阵式管理方式。
二、项目设计工作的矩阵式管理
1、矩阵式管理的特征
矩阵式管理是指项目管理与专业所、室的矩阵关系。矩阵的纵向是以项目为主线,贯穿各专业所;矩阵的横向是以各专业所为主线,连接院与本所相关的合同项目;专业设计(专业负责人、设计人)是矩阵的交叉点。所级管理和项目管理针对于项目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即项目经理是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专业所是从专业管理的角度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具体落实到各专业设计组的项目工作任务,既是项目经理的目标,也是各专业所的管理目标。
2、项目与专业设计所明确的分工体系
在矩阵式管理模式中,项目和专业所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
专业所负责设计基础工作的制定,例如各专业的工作手册、工作程序和流程图以及质量保证程序等;负责项目设计标准、程序和质量的审定;负责专业人员的调度、培训和管理等。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设计数据的管理以及项目设计计划的编制,进行设计进度和费用的控制。项目专业负责人要接受原所属所、室和项目负责人的双重领导。在设计标准、技术方案、工作程序和设计质量等方面要服从专业所、室的规定和指导;在项目任务范围、进度和费用等方面要服从项目经理的安排和领导。
在设计的组织机构中,专业室是基层组织,是公司各专业的技术中心,负责专业的建设工作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专业的技术水映公司的技术水平。专业组还负责已竣工项目的经验总结,并将取得的经验应用到未来的项目中去。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常设的专业所要对其派出的项目专业设计人员提出关于贯彻执行工作手册、工作程序、质量保证程序等方面的要求,并对本专业采用的设计和计算表格、设计文件的内容和格式等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系统要提出项目计划、项目标准规范的采用、项目设计数据以及项目建设材料的选用等方面的要求,使项目设计人员按照项目合同的要求开展并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当项目经理与设计所意见不一致时,可提请公司领导进行裁决。
3、项目矩阵式管理的优点
项目矩阵式管理是国内外工程公司经过长期的项目管理实践总结出来的,对项目实施矩阵式管理有许多优越性。
对专业所来说:
1)按专业设置的常设组织机构,便于专业人员集中管理,形成公司该专业的技术中心,有助于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2)便于专业人员的集中使用调配,以提高设计效率。
3)便于对专业人员培训、考核和劳动人事管理,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储备;
4)有利于保证专业的设计质量。
对项目来说:
1)便于项目经理进行直接管理,有利于项目对进度、费用、质量的控制。
2)便于成员间的联络和协调,及时处理有关问题和矛盾,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用户的联系,及时满足用户要求,实现项目目标。
三、实施项目矩阵式管理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一)实施项目矩阵式管理的难点
我院在2001年已根据建设部的要求,完成了改制,并于2002年5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的转换,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体系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过程、控制程序、岗位职责及详细作业指导。公司管理基本上建立了专业设计所与项目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但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管理模式的难点。
1、所级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问题:
所级管理与项目管理存在扯皮现象,管理出现真空。在2002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外审中,外审组也特别提出本院设计所与项目的关系,尤其是外地项目的管理存在问题。项目是临时组织,无工程部也无项目经理部对其进行管理,形成了体外循环。究其原因是过分强调了以项目为中心,强化了项目管理,使设计所所长忙于做项目,担当项目负责人,使矩阵式管理的双向控制变为单向控制,致使所级管理薄弱,有的所的技术管理没有形成系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人,所总工程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对设计人员流动控制设计所与项目组没有做好接口。
2、由于工期紧张及业主操作不规范等原因,项目实施控制过程不完整,项目负责人只重视进度控制,忽视策划、质量和信息控制,往往质量服从于进度,因此,主要控制技术质量的所级管理有些无可奈何、力不从心。致使以院所两级技术管理、项目负责人组织各专业人员向院总工程师负责的矩阵式质量管理模式不能得到实施。项目的水平仅代表一个项目的水平,作为质量管理核心的技术岗位责任制执行不够,设计控制过程的一校(复核)两审(审核、院审),尤其是复核和审核的质量控制不严。设计所对项目的控制比较薄弱。同时在技术创新方面,由于任务多、人员少,使大家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开发研究。部分科研项目负责人因其他工程项目原因,致使科研项目推迟或暂缓,不能按进度要求完成课题研究;全员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技术水平的提高。
3、绩效考评比较粗放,与矩阵式管理模式不配套。其它系统的管理有些各自为政,没有系统的控制和约束。由于效益的问题,院级和所级管理人员的收入与项目管理收入相差悬殊,使得院领导和所长、所总担当项目负责人。
(二)应对措施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成功地发挥项目的矩阵式管理的优越性,必须要做到职责和分工明确,使各级设计人员都应习惯和自觉执行,杜绝扯皮现象。
1、设计院的管理应明确项目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并围绕该模式,分别建立与之配套的经营管理制度、生产调度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专业所级管理制度,尤其应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本院的矩阵管理模式见下图,该图明确表示出了专业设计所与院各项目之间的关系,虚线部分表示建议成立的部门及今后发展的予留部门。
2、建立点、线、面的矩阵式的技术管理体系
针对本院管理的突出问题,强化质量管理,将矩阵式管理落实到实处。建立以院、所两级行政与技术管理、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各专业人员向院总工程师负责的“点、线、面”的矩阵式的技术管理整体框架。“点”即每个设计岗位和技术管理岗位。“线”有纵向和横向,纵向是以总工程师牵头,实现院、所两级的集中统一、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机制。院级以副院长、总工程师、职能部门领导、各设计所所长对院长负责的行政领导负责制。院职能部门是技术部,技术部以院各专业副总工程师为核心,全面负责院级项目的技术质量管理。所级的质量管理由所长负责、所总工程师为核心,吸收各室主任及技术骨干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所的专业建设和质量控制,所级管理尤其应当加强。“线”的横向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的各专业技术质量及各专业之间技术接口质量的管理体系,项目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综合质量全面负责。各专业实行一校两审制,各专业会签,项目的审核人和院审人一经确定,应全程跟踪项目。重点项目和技术疑难问题的处理,可提交各专业技术委员会研审。纵横的点线形成面,在院长的全面领导下,由总工程师统筹,可建立技术系统例会制度,逐级负责,尤其要强调所级管理的职责。要形成一个层层有序的质量控制、创新管理、人才培训、技术交流的技术管理网。
3、明确岗位责任制,理清设计所与项目的职责分工。
项目经理的职责:
对所负责项目的设计进度、成本、质量及施工配合中的技术问题全面负责:
1)制定和实施工程项目质量目标;
2)配合经营部编制设计任务书,制定项目进度计划及图纸详细目录清单,组织各专业编制并负责整理、汇总本工程的设计输入文件,并送主管部门审批;
3)组织方案设计和工艺流程设计,确保符合国家政策,符合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各项审批文件的要求,满足功能使用要求,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
4)负责本项目人力、进度、技术、质量、成本等工作的管理与过程控制;
5)负责本项目内、外部接口的管理与协调;
6)汇总项目设计评审资料,在评审前发放至评审专家手中;
7)根据确定的评审时机组织本项目的有关人员进行评审、参加设计评审工作并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
8)组织参加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并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
9)组织协调各专业开展施工图设计工作;
10)根据设计进度计划的安排并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督促并协调各专业间的接口工作,如互提资料等;
11)组织各专业间的对图、会签工作;
12)统一组织协调项目的出图、兰晒及文整工作;
13)组织参加所需的施工图图纸审查工作并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
14)负责外来文件,包括顾客财产的管理及项目质量记录的收集和保管控制;
15)组织各专业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施工配合、竣工验收和工程回访;
16)保证项目进行的全过程符合我院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7)负责编写工程项目设计总结;
18)对本项目的参加人员进行考评,项目完成时提交设计所。
设计所职责:
设计所是院主要生产部门,是公司的常设部门,是进行设计工作的作业层机构,具有行政职能,各所可由若干个专业室组成。主要负责基层的组织建设、设计、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1)项目投标投标阶段,完成投标项目中本专业分工的工程量、可行性研究等项目任务。
2)项目实施阶段,各专业设计室配合项目经理组织本专业设计组,及时派出专业负责人,确定专业审核人员,与项目设计组积极地协调配合,并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使本专业的设计在进度、质量、费用等方面都达到项目控制目标。
3)认真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本专业的质量负责。
4)对本所专业设计的设计方案论证评审。做好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品审核等重要环节和工序管理,做好技术审核工作。
5)贯彻有关技术规范、标准,统一本专业的技术措施和技术规定。
6)做好本专业的业务建设,技术交流、技术培训等。
7)做好质量跟踪及质量抽查和质量信息反馈工作。
8)做好人员安排和调度工作,加强劳动管理,不断提高设计效率。
9)负责本所的技术进步。
10)负责本所设计人员的考核。
4、设计所岗位设置和项目组人员的优化。
设计所的管理人员不应超过两人,为所长和所总工程师。理想状态所长应由院技术副总工程师兼任。二人不应再担当项目负责人。同时可设兼职所秘书负责文件管理、对外接待等事物性工作。
项目管理组除项目负责人外,增设质量工程师。对他们的任职资格应严格控制,项目负责人必须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质量工程师必须具有内审员资格,可兼职,由项目负责人和技术部共同协商确定(对于小型项目可由项目负责人担任)。另大型综合性项目可在项目组中指定一名项目秘书(兼职)。
质量工程师的职责是协助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在贯彻院质量管理体系上直接对技术部负责。具体为:
1)负责监督检查项目贯彻公司质量管理体系。
2)协助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质量计划,其中要规定项目的质量目标,建立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级和各专业的质量责任。
3)检查项目质量计划的实施情况。
4)审查分包单位的质量体系。
5)解决项目中与质量有关的问题。
6)管理对不合格问题的处理,并跟踪验证其有效性。
7)每季度末及项目结束时,负责编写项目质量报告,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信息反馈,执行质量体系的情况等,并及时交技术部一份,作为项目质量奖考核的依据之一。
项目秘书的职责有以下几项:
1)负责会议、项目来往电函,保证信息的及时传达。
2)负责组织项目文件、资料、报告、记录的收、发、整理、编号等工作,保证文件的完整、有序、准确及有效的运用。
3)传达项目负责人的决定和指示,做好项目的内、外联络。
4)项目结束时,组织对项目文件、资料的清点、整理、归档等工作。
5、为加强项目控制,建议设计院在机构设置上,参考与国际上通行的工程公司的组织机构,增加项目管理部。其主要职责为:1.
1)负责派出项目经理,任命后负责实施项目的全过程的组织领导工作。
2)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项目经理的工作,必要时由公司授权代表公司审核项目的有关文件。
3)负责项目管理专业的基础工作,编制项目经理工作手册,积累项目管理有关数据和资料。
4)安排项目经理的工程回访,总结项目管理经验,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5)负责项目经理的考核、培训和素质的提高。
6)负责对公司各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控制。
6、在公司改制、建立矩阵式管理模式的初级阶段,要加强相关人员岗位培训,同时加大公司管理部门对设计所、项目的监督力度,逐步使全员养成规范的工作模式。
总之,轨道交通工程做为复杂的大型系统工程,要使项目的建设更经济、更合理、更科学,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先进的建设管理机制,作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设计咨询企业,有充分条件向工程总承包方向的工程公司拓展,而先进的矩阵式管理模式,是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篇1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scale expands gradually,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for enterprise's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is crucial.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discussed below.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前言
随着近几年来高层建筑技术的不断改进,国民经济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城市对建筑需求的转变。现代的高层建筑是往更高、体型更复杂、结构形式更多样、功能更齐全、综合性更强的方向发展。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1.1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及具体标准。
1.1.1实行现场技术负责人责任制,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划分各级技术管理人员的权限,使每位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总工、施工员、质检员、放线员)各有专职、各司其事,有职,有权、有责(直接跟奖金及工资等挂钩)。
1.1.2在施工前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尤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奖罚措施。
1.1.3在按质量标准规定的复查、检查内容进行严格的复查、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关键部位和影响工程全局的技术工作的复核,并需相关人员签字。如建筑物轴线坐标和高程;基础的土质、位置、标高、尺寸;梁、板、柱混凝土模板的尺寸、位置、标高,以及预埋件(管)和预留孔的位置;钢材、水泥的试验成果资料:特殊项目大样图的形状、尺寸以及其它需要复核的项目。杜绝重大差错事故的发生。
1.1.4坚持“三检签字”制度。自检、互检、专检。对于工程施工过程出现的质量事故,一经发现,组织力量严肃处理。对于质量问题的处理,必须按照“三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没有整改不放过)严厉处理。
1.2质量控制的组织措施
1.2.1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施工工序。严格按施工工艺施工。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点、关键部位及重要影响因素应设置质量控制点,并设专人负责。
1.2.2建立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专职质检员、技术人员负责客观地搜集、整理和传递质量信息。项目部对异常情况应迅速作出反应,纠正偏差。
1.2.3贯彻“以防为主”的原则。
1.2.4严把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关
1.3质量控制的具体对策
1.3.1根据有关规范组织编制各工序工种的质量保证措施,并对施工人员交底,质检员进行监督。
1.3.2做好质量技术交底,将质量技术交底和作业指导书发到施工班组。
1.3.3严抓材料、构、配件质量。所有原材料、半成品均需具备合格证(材质证明)或检查报告和复验报告。
1.3.4隐蔽工程记录,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等有关验收单位签字认可,方可组织下道工序施工。
1.3.5每次测量放线后必须坚持做好复检工作。
1.3.6模板及其支架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1.3.7加强成品、半成品的保护工作,如钢筋绑扎好以后,要及时在过往通道上铺垫木板,防止踩踏。
2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2.1施工前的组织计划
2.1.1施工前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计划工期,编制出实施性施工进度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工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单位工程的总工期等。
2.1.2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将进度计划报领导审核、审批后严格执行。把进度计划布置下去,调配人力、施工物资和资金,确保到位。动态跟踪及时检查和发现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组织、技术、经济措施,必要时经领导同意修订和更新进度计划。
2.1.3监督和管理各分包单位的工作,及时协调分包单位的施工配合问题。
2.2工期影响因素
2.2.1组织原因:施工的任务、责任、目标不明确,劳动力和施工机械调配不当,施工道路和场地布置不合理,各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施工干扰,以及因待遇问题影响工作积极性等,均会引起工期的延误。
2.2.2材料、成品、半成品的供应拖延或数量无法满足施工强度等情况。
2.2.3不可抗力,无法正常施工。
2.2.4工程款能否及时拨付。
2.2.5重大的或过多的设计变更。
2.2.6技术原因。承包单位技术力量不足。对工程中的重点难点工程掉以轻心,造成返工现象等。
2.3施工进度管理模式
2.3.1施工进度控制和其他活动一样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的活动,应遵循:PDCA管理模式,即编制计划、执行计划、检查执行的结果和分析偏差影响因素、采取纠正措施。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以此类推。
2.3.2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使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进度调整和控制。对于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差异,应经领导同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2.4施工资源的配置
2.4.1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工程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资源对其强度的限制和均衡有不同的要求。
2.4.2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时间上的均衡由为重要。
2.4.3施工机械的均衡和限制。主要施工机械(如大型起重机、挖土机、运输车辆等)可能获得的台班数量或工作面和可能布置的机械数量,基本决定了主要工程量可达到的最大施工强度。所以在安排施工进度时,需要考虑大型施工机械的及时进场和转移,使同一种大型施工机械的各个工序上相互衔接,避免时间上的重叠,造成窝工现象。
2.4.4另一方面,施工强度的均衡也给使施工附属系统(消防道路、商砼运输、材料进场等)带来了方便。
2.5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2.5.1组织措施。落实项目经理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分工、职能和任务;进行项目分解,确定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目标;制定进度协调工作制度,定期开好调度会议;健全进度记录和报告制度;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每条奖罚制度公开示众,对于各分包单位及项目部内部成员,现场负责人应有权进行授权范围内的利益分配。工程款可以拖欠,但施工过程的奖励与处罚必须即时兑现。
2.5.2技术措施。认真研究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随时调整进度计划。对设计图纸中的疑点和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向领导和设计单位反映,要求澄清。
2.5.3合同措施。认真履行岗位责任书中的义务;要经常与供货厂商、分包单位保持沟通;对对方影响工程进度的事件,要详细记录,及时交涉或提出索赔。
2.5.4经济措施。制定供货商和分包商的奖惩办法,并保证现场负责人有强有力的执行能力。及时向领导报告阶段进度申请拨付进度款,以保证各分包单位能积极施工,促进关键工作按时或提前完成。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成本,预测流动资金的需求,合理调度资金。
2.5.5信息管理措施。在内部要及时收集实际施工进度数据,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3.1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对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和奖惩制度,定期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篇12
1、工程建设应用项目管理的完善对策
1.1电力工程建设的主要环节管理
电力工程建设主要环节可分为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计划、项目组织、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费用控制和进度控制等。
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宏观上可以控制投资的规模和方向,改进项目管理;微观上可以减少投资决策失误,提高投资效果。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前期管理重要的智慧投资,这笔投资一个都不能少。
加强项目合同管理,避免经济纠纷。项目合同是指项目业主或其人与项目承包人或供应人为完成一确定的项目所指向的目标或规定的内容,明确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达成的书面协议。项目合同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1)合同的彼此一致性:项目合同必须建立在一个双方均可接受的提议基础之上;
(2)报酬原则:项目合同要有一个统一的计算和支付价金的方式;
(3)合同规章:只有当承包商依据合同规章进行工作时,他们才会受到合同的约束,并享受合同的保护;
(4)合同法的合同目的:合同中必须有一个合法的目的或标的物,它应当不是法律所禁止的;
(5)依据法律确定的合同类型。项目合同要反映双方的权利及义务,这将作为用于合同的最终结果,而合同的类型也取决于此。
规范的招投标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是规范招投标的保证;实施招投标法是实现“三公”原则的保证。在招投标过程中,认真贯彻招、投标法,依法保护项目各方当事人的利益,重视招、投标程序实施的完整性,在必要时,允许招、投标过程中低效率的情况存在,以保证招、投标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防止腐败的出现。
为了有效地维护招标投标制度,保证电力建设市场的公平竞争,确保工程质量,一方面要加大对招标投标法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制度,对违法行为加重处罚,对触犯刑律的严厉打击;对另一方面,处理好行政监督和项目法人招标自的关系。政府行政部门应按法律规定的职权行使监督职责,行政权力不能直接参与或干预具体的招、投标活动,不能取代应由项目法人自主行使的权力。
质量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一直强调,必须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可见质量工作的重要程度,企业必须重视质量工作,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是争取用户,占领市场和发展企业的根本保证。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质量管理工作,有明确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质量职责,有覆盖全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保证手册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有可操作性很强的实用的作业指导书,任何工作有了文件化的真实可靠的记录,整个质量工作被纳人完全的控制之中。
倡导建设精品工程,其目的在于通过高标准的质量要求,促使企业在管理意识,工艺标准以及职工动手能力等方面找出差距,从点滴做起,体现过程运作的精细化,体现制度落实的严肃性,通过“业主的满意度”来界定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能力。“精品”的内涵在于业主的认同和满意度,因此需要以严谨的态度,精湛的工艺,科学的程序,精良的装备以及上乘的材料来组织实施,保证执行标准的规范性、准确性以及运作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所以创建精品迫切需要精细思考其要求的基本内涵,严格按照程序、合同办事,以过程精品确保结果精品,从而体现企业追求和目标行为一致。
工程的进度控制是项目施工中的重点控制目标之一,它是保证工程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成本的重要措施。工程开工前应根据工程合同要求及企业计划,合理进行工程组织及资源调配,编制出工程进度计划网络图,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在施工过程中,因现场条件是动态变化的,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不可能完全吻合,为了保证工期如期完成,还必须对工程进度进行科学的动态跟踪管理,及时优化和调整工程的原计划进度。
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方便地进行工程进度网络计划的制定、评审、实施动态控制、资源优化平衡、成本费用控制,以最省的费用合理安排时间和人力、物力资源,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路线”是决定工程总工期的路线,是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矛盾所在,必须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否则,由于关键工序进度的拖后就可能影响工程的计划总工期。因此确定“关键路线”并对其关键工序进行深入研究十分重要。
篇13
①对进入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进一个教育一个,无论是老职工,还是新学员,都要进行安全考核,合格后方能发放本项目部上岗证进入工地施工。这样,通过学习教育使进入工地的职工对施工现场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了解,这样就会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对外协队及临时工进入项目部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及身体检查,进行安全管理规定及规程的系统学习,并进行必要的施工技能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要求各专业针对本工程特点及专业特点,编制出危险点、危险源、危险面及防护措施,作为向职工进行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并在作业面做出明显标识,警示施工人员。
②给予安监部门及安监人员充分的奖惩权力,加大日常安全监察力度,对发现的隐患及时通报,落实责任。为增强安全监察人员的责任,对项目部组织的每月安全大检查及例行检查,查到的问题及事故隐患,不仅要对责任单位进行批评、通报,对专业安全监察人员也要追究责任,进行通报批评,以增强安全监察人员日常的监察力度。并加大安全措施的投入,做好安全防护,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
③严肃执行各专业施工队的站班交底、及作业指导书,重大施工方案交底工作,交底人及被交底人必须签字。坚持每周各专业的安全学习活动,让职工深入学习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学习事故案例,使每个职工始终牢记安全、保证安全,使施工组织顺利进行。利用安全事故通报、安全事故录相,安全演讲、安全事故案例进行教育,利用家庭环境教育,使每个职工从意识上形成“我要安全”、“生命对我只有一次”、“妻子、儿女期盼着我”的理念。
二、加强质量管理,增强市场竞争的砝码
当前,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电力施工企业的“产品”是电厂。电厂是庞大的生产系统,它的整体质量要求很高、很严。一个阀门渗漏,一颗螺丝松动,一个控制回路线松动就会导致停机、停炉,给电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所以每一个电厂的投资者,都会选用一支作风硬、技术高、质量工艺精湛、能创造精品工程的施工队伍,以保证电厂的运行安全及经济效益。这就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使施工企业在管理上下功夫、挖潜力,特别是项目部管理,在施工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项目部在开工伊始,要树立“精品工程”目标,教育每一个职工质量与企业,质量与个人的关系,懂得企业凭质量占领市场,失去质量,就是失去市场,失去企业生存的首要条件。项目部要制定出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各专业编制针对本工程的施工工艺,使施工整齐化、规范化、标准化,并要求各施工专业编制本专业的施工质量通病及相应措施,做到事前控制。
②组织好各专业的设计图纸,设备厂家图纸的会审工作,将设计缺陷消除在施工之前。制定严格的材料检验制度,把好施工第一关,避免由于材料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及质量事故。
③编制操作性强的施工作业指导书及大型施工方案,做好交底工作,并且要求施工人员要掌握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做好施工原始记录。要组织各专业进行质量知识、施工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能力。严格执行各级验收制度及工序交接制度。
④项目部要制定质量奖惩制度,对于施工工艺质量好的专业要给予奖励,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专业要进行暴光、通报批评及经济处罚。
对关键工序要责任到人,例如:汽轮机扣盖、发电机穿转子、及汽水管道、油管道安装过程的内部清洁等,使每个环节都在质量控制之中。
质量管理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管理,要做好事前控制。作为项目部要落实各项质量管理程序的实施,这样,就一定能为业主交一个优质机组。
三、加强管理,降低施工成本
目前,电力市场竞争激烈,迫使电力施工企业在抓市场的同时,把紧自己的“口袋”。在保证工程安全、质量的基础上,抓内部管理,降低工程成本消耗。节约资金,增强企业效益,是每一个施工企业的目的。成本管理是经济管理的中心,项目部又是企业的利润中心,所以项目管理必须采取各项措施,降低成本,堵住成本流失漏洞。为此,项目部经济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从组织上建立由项目经理、各专业施工队队长组成的成本管理体系,落实责任,确定成本目标。实行项目部一支笔管理,项目经理控制资金的支付,避免越权签字,开口子。对各专业、各科室进行可控费用承包,制定承包奖惩办法。降低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
②各专业化施工队处于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首位。应对各专业施工队下达降低施工成本指标,每月组织计划部门、财务部门进行考核,做成本分析,对节余奖励,超支进行处罚,促使各专业化施工队在人员投入、材料领用、机械使用上,不得不精打细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③材料采购要实行招标,堵住人情网、关系网,以避免在采购中乱加差价,导致资金流失。对外承包队伍,要进行先核定施工图工作量,再签订合同,再进行施工,避免在决算当中,多报工作量,弄虚作假现象。
④要组织责任心强、思想素质高、懂技术的人员进入项目部计划部门,对项目工程所有施工图纸工作量实行微机管理,并要做好预算,以便对各专业队、各外协队的施工任务单、材料计划单、施工预算等进行审核,实现对各专业队的成本控制,避免材料库存积压。项目部组织好各专业图纸会审工作,切实落实设计量与施工实际量的相符程度,及时向设计院提出补充量。成本管理是全员行为,要教育每一个职工节约意识,要培养浪费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血汗钱的理念。
四、抓好管理,领导是关键
各项管理措施再好,领导意识不到位、领导思想不统一,就等于是一张白纸,是一句空话,所以项目管理者必须做到:
①加强自身素质培养,不断学习专业技术水平,加强管理理论学习。
②项目部领导层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公布于众,使各专业、各科室人员相互了解。这样既可增强每个领导的责任,使各专业、各科室人员,清楚干什么事,找哪位领导,避免多头领导或无人负责,杜绝领导之间的矛盾,增强团结,提高办事效率。项目部班子成员要定期召开思想交流会,针对施工现场及职工思想动态,及时交流,及时处理。互相取长补短,营造一个团结的氛围,增进了解,做到团结协助、友爱互助。实行政务公开,在分配奖金、评先、奖励等方面进行集体商议。对职工敏感性的重大问题采取民主问卷,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不搞一言堂,一人定乾坤。
③项目部领导在工作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身先士卒,尤其是在急、难、险的施工情况下,干部必须到场。项目部领导要积极参加各部门组织的安全质量大检查,要参加每月成本分析会,了解项目部各项工作,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指挥和决策。
五、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