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分析

篇1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对大学生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成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更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成为当代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三观的正确养成,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道德,引导其走向正确的道路,帮助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开展;其次,现代大部分人的心理素质低,抑郁、自杀等情况时有发生。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减少内心阴暗面的形成,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正确并积极的面对就业中出新的困难并进行解决,养成坚韧不拔的耐力和性格;然后,帮助大学生提高的环境适应能力,使之快速的适应社会社会发展状况,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全面发挥自身优势,使自己再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具有创新精神,适应外界的环境的急剧变化。最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假的东西越来愈多,并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业也是一样,就目前来看,虚假的就业信息不断增多,大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欠缺,容易受到蛊惑和蒙骗,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防患意识,避免上当受骗,有利于保证大学生的安全就业。

(二)促进高校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高校通过在就业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样一是可以进一步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及载体等,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育人范围,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与能力。

(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以国家的就业优先战略为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可以推动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无缝对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面和满意度,保持国家的总体就业局势稳定;二是可以为国家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思想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大学生就业问题造成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压力,消除可能因此带来的社会综合治理隐患;三是可以在学校与社会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深化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顺利从学校迈向社会,快速转变角色投入职业生涯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面对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形势,大学生就业面临空前的压力,不仅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紧迫感,而且引发了比以往更多的心理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切实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思想状况低迷、工作选择趋向功利性以及心态不稳定性等思想问题。这些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研究较少

经在中国知网跨库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目前有关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文献有11590条,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有8272条,而研究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仅有38篇。而且,通过对这38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的研究过于集中。这些研究,虽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但难以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

首先,普遍采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或常规思路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方法、途径等方面与大学生就业的实际结合不紧或契合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其次,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过于集中,主要是在毕业前进行短时间的集中教育,甚至是在已经签定完就业协议后进行,实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不够合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还需要教务、宣传、后勤、教学多部门联动,我们应根据大学生就业需要的实际整合多方力量、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为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应针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优化传统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改革工作方式,确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就业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一)教育内容模块化

在就业指导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就业形势教育、我认知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择业心理教育、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教育。我们应将上述内容进行模块化建设,形成课程或讲座专题,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二)教育对象分类化

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定的层次、时间花费的多少与精力投入的多寡,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的多变性、差异性,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区别对待。一是区分是热门专业学生还是常规专业学生;二是区分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三是区分是传统专业学生还是新专业学生。

四、结束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认为,要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真正成为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解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中的就业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

篇2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目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具备许多与时俱进的品质和精神.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实际和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现状.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受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的影响.能够接触到多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因而接受新生事物、思想的能力极强,视野开阔,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很少盲目认同某种思想观念,喜欢自主思考,在经过争论、碰撞后有选择的接受,并能够结合自身情况探索新的思路,对人生表现出更强大的信心和更具理性的思考;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务实,重视具体的事实而不关注抽象的道德说教和思想理论,追求简单、实用、易行;当代大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社会信息.他们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并主动思考社会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方法,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由于“90后”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多种宠爱于一身.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自私、心理素质差等问题,缺乏集体观念,思想早熟,在情感观、价值观等取向上呈现出物质化倾向,“拜金”的趋势比较明显。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她不仅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具备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红色文化承载了我党的革命史、斗争史、英雄史和建设史,在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和历史依托的同时.还具有指导现代社会的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

红色文化包含红色旅游、红色网站、宣讲红色事迹等形式,不仅资源丰富,而且能够借助影视、书刊、音乐、旅游等多种形式直观生动的发挥红色文化价值;红色文化能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并且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极富感染力。

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本源性的优质资源.而且能够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是优秀的教育资源。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能够通过大学生与革命历史的对话帮助大学生在历史事实面前感知革命思想内涵.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1.红色文化进课堂

高校要在政治思想教育的理论课和品德课基础上.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组织人员编撰《大学生红色教育读本》;将瞻仰红色故居、学习革命传统等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将红色文化的学习计入课程学分;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各专业课上也可以结合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德育教学,建立起课堂、实践与校园文化为一体的红色教育体系。

2.发挥党团组织作用

各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开发并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可以组织新党员在革命教育基地作入党宣誓,开展红色党课、爱党征文、红色文件展览等活动。例如某高校结合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由党团组织推动了红色旅游、红色诗歌朗诵、红色歌曲大合唱、红色文化演讲以及红色征文比赛等活动,对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3.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各高校要按照实践成才的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智力特点.将主题教育与激励式教育、个体体验式教育、聚合式教育、感染式教育、辐射式教育等结合起来.将红色文化教育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积极开展实践胜、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工厂宣讲红色精神,组织、鼓励大学生结合实践创作红色文艺作品,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期等时间组织红色旅游,参观、调研红色资源,体验红色生活。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并升华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4.发挥红色网站作用

建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实到红色网站的各个部分。上传革命故事、革命歌曲、革命场景和红.并组建评论员队伍和“红色论坛”.将网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并逐渐发展为集思想信念教育、信息服务、综合素质培养为一体的综合网站.通过网上网下的立体交叉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做好人生的导航。

四、红色文化教育的拓展

红色文化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在立足节日教育的基础上放眼日常教育,在立足学生骨干的基础上放眼普通学生,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放眼课外活动。在立足校内教育的基础上放眼社会实践.以实现红色教育的连贯性、系统性。

1.向全体学生延伸

目前红色教育普遍存在着纪念节日时多而平时教育少.学生党员教育多而普通学生教育少的状况。高校有必要开展普及性的红色教育,以“人人受教育”的原则开展“唱百首红歌”、“读百部红色书籍”、“看百部红”等活动,组织师生参加史演讲等活动,以日常性、普及性的教育让红色文化深入每个学生的心里。

2.向课外延伸

学校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融入红色教育.以更好的利用教育资源。例如组织学生讨论红色教育杂志的学习心得,邀请老同志参与班级建设,组织义工为红色教育志愿服务等等。红色教育向课外延伸.能够在开展红色教育的同时.更好的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向公寓延伸

公寓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红色教育向公寓延伸能够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向公寓延伸的重点是公寓文化阵地建设,可以在公寓设立工作室,安排宿舍供学生活动,并设立文化宣传栏和楼道文化宣传设施,张贴教育信息和活动动态。另外,建立党员领衔负责制,选用热爱红色教育宣传工作的学生党员负责公寓的红色教育辅导.采用目标管理制度对红色文化教育进行每学期一次的考核评比。

4.向校外延伸

篇3

1.大学生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90后”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高校绝对主力军,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更加复杂化和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倾向比较严重;作风懒散,团队意识较差;个性十足,心理脆弱,挫折容忍力低下;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缺乏合作精神等。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种压力无形中束缚着一些大学生的思想。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往往不能做到游刃有余。针对学业出现的彷徨状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针对感情问题,诸多大学生往往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出现情感纠葛,甚至产生自杀等现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力量不足

当前,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主要是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政干部、学生处和共青团组织、“两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两课”教师主要负责从理论上教育学生,但是目前诸多高校“两课”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网络时代多元化的需求。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但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且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和学生工作的发展要求。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正处于思想大解放、观念大碰撞的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够,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作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的辅导员,他们的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和责任重大,加之长期以来困扰辅导员的一些实际问题得不到较好地解决,影响了部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滞后

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主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口头教育进行传播,基本上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性不强,教育效果不明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预警防范性和沟通性。因此,“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没有得到充分贯彻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教育缺乏引导,重视管理而忽略服务,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学生的排斥、逆反情绪较为严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较低。

5.校园文化建设滞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共性而缺乏个性,重视形式,轻视内涵,缺乏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阐释和发掘,难以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学生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难以产生共鸣,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强有力的支持。

二、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分析

1.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其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转变工作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其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体谅学生,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学生,及时了解学生想法和动态;爱护学生,做他们在校园里最亲最近的人。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完善队伍结构

(1)合理搭配辅导员队伍结构

目前,辅导员队伍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老、中、青比例搭配合理,形成一个合理的年龄梯队。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也要合理,辅导员的专长需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

(2)严格把关用人标准

选择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强、心理素质稳定、团队意识强的同志来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提高整体工作队伍素质。

(3)实行辅导员岗位职业化

明确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编制、职责、职称评定、待遇保障体系、专业发展平台等,从而使辅导员岗位具有吸引力,使这支队伍永葆激情和活力。

(4)加强辅导员进修与培训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需要不断加强辅导员的进修和培训,努力提高其工作能力,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1)切实做好贫困生工作

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勤工助学为辅助,包括困难补助、奖学金和学费减免在内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严格按照政策,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能够及时还贷。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认真做好就业工作,搜寻相关就业信息,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3)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沟通和交往的技巧

开展多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以及相关讲座,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际观和情感观,掌握人际沟通和交往的技巧。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

在工作过程中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积极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互动,促进其有意识的与学校、辅导员及班主任之间的沟通,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动态。

4.规范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明确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符合高校自身的实际,突出时代性、先进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共同努力。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服务意识,改善工作方法,不断开拓进取,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篇4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社会各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下,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类型上来看,主要有:开展便民服务、文化辅导活动、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义务劳动、文艺下乡、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考察实践、大学生科技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揉合了社会热点问题并且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在学校和各界的密切组织配合下,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但实际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活动中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甚至没有端正态度,参与社会实践便浪费时间和加大了学校教育支出;部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学校多专业,学校不应该主打某一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多元,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因此,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更好实施,提出以下建议:大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之前应明确目的,参与专业实习,提升专业技能,且学校应多提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践岗位;高校应确保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专业实习基地;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对实践活动中的学校组织能力和学生实践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针对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此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几点建议,确保实践活动长期有效开展;推行“订单”实践,以专业实习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等。

现如今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是在校大学生无法回避的社会事实。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工作实习的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是社会的缩影。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和外界的接触、交流越来越频繁,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影响、价值冲突导致心理失衡、生活事件增加使得心理负荷加重、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加深心理危机等现象在校园时有发生,这些都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容易产生盲目自满和自我陶醉、失望感、松懈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更应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环境适应性、心理承受力、自我调控力、意志力、新时代思维、创造力和自信心。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纠正心理健康误区,树立科学心理健康知识观,错误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补救性教育;心理健康是一劳永逸的、立竿见影的教育;不能正确区分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么认为心理健康是万能的,要么将大学生的问题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浅层目标和深层目标,浅层目标为人们说所熟悉,而深层目标则不为人们熟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是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科学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质量、幸福。其次,学校应做到: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邀请心理老师坐班,有困惑的同学可以及时的与心理老师取得联系,做到心理垃圾及时清除;心理健康调查应是全面的,学校应加大调查力度和经费支出,不定期开展各年级心理健康调查,早发现早预防早引导;在各科教学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注重学习更得重视心理健康,在调查中发现,现在还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初高中生),过度注重学习成绩,高分为王,忽视自身心理健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了与同学盲目竞争攀比的心理;除思想政治课以外,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让学生全面地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也应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高效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强化心理健康意识等。此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学教育是培养我国高级人才的关键时期,应加强正确的引导教育,让学生在畅游知识殿堂的同时,理论结合实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的理解、融入社会,在不久的将来对国家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推进中国梦,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5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一是,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广泛影响大学生“三观”。二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道德价值观。三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使思政工作面临众多问题。四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网络化使思政工作遭遇众多新挑战。

二、当代大学生突出的思想特点

(一)政治态度

大多数大学生政治上积极上进,但是,功利色彩较为浓重。另外,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社会政治活动相当漠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主动。但是在南海、台湾、问题等一系列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上表现出政治立场坚定、方向明确、动作激进、关注度高、充满激情。

(二)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早熟,见解独到,同时,主流崇尚责任,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但是,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价值观念还很不稳定,看待问题角度偏激,不信权威、不听老师,反叛意识更为强烈。

(三)道德观念

大学生在道德认识上是非分明,能对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和行为进行鞭笞,而对于自己的行为往往缺乏自律,或者放任自流。其道德行为滞后于积极向上的道德认识,存在断裂和脱节现象。

(四)行为方式

当代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特立独行;喜欢奇装异服、追逐时尚;喜欢展示才华、耍酷装帅;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博取社会的关注。加之,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观念与集体主义精神。

(五)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亲情观相对淡溥,甚至显得有些孤僻。个别性格内向的大学生难免会抑郁、烦闷不安,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焦虑,如果,在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刺激便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

(一)把握根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加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职业理想教育相结合起来。三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四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二)注意方法,把真挚的感情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带着感情,带着对其如子女、弟妹般的爱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深入学生心里。带着感情做思政工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强化认同,用言传身教影响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辅导员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以自身行为去正确的影响和引导学生,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必须严格遵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身必须模范做好。

(四)开拓创新,用丰富的网络手段做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班级联系QQ群,设置班级管理网络日志,公开辅导员管理网络博客,开展班级管理网络论坛,让广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参与班级管理,讨论大家关心的班级问题。同时,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问题的引导。

(五)关注心灵,用个性化的心理咨询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并有能力积极发现与协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掌握倾听、沟通、深度会谈、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手段,学习领会相关心理学知识。

(六)肯定差异,用“双主性”的模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实现“双主性”的统一。把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实践者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内驱合力。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坚持在主体性中主导、在主导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

篇6

2、理论“精”。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精通马克思基本原理和相关学科知识。能够运用哲学基本原理解决人们的信仰问题,运用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解决人们的信念问题: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人们的信心问题;运用党建理论,解决人们对党的信任问题: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如政治学、论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人才学等学科的知识,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问题。

3、层次“明”。根据人的思想活动规律,政治问题决定意识问题,意识问题决定认识问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个层次是解决政治问题,即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四信”(信仰、信念、信心、信任)问题:第二个层次是解决意识《思想》问题,即“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问题;第三个层次是解决认识问题,即“四科”《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问题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等。

4、方法“通”。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通晓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面对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辅导员要懂得一定的领导艺术,工作要得“法”。要善于运用灵活的对象、科学的方法、高超的艺术、先进的手段作好思想政治工作。

二、做好“行”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高校辅导员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辅导员首先做到,要求别人相信的辅导员首先相信,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影响、领导、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在各个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否则,如果要求别人做到的而自己不能做到,要求别人相信的自己不信,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讲究“情”

情是作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是感情沟通工作。大量的思想问题往往是一个感情问题。感情的沟通产生心灵的共鸣。

1、形式政策性思想问题倾注“实情”

对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可能会使一些人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认识问题。从全局利益、根本利益出发的政策调整和出台,往往就会使一部分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受损,这些人可能会不理解、不明白,从而产生思想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做大学生的知心人、做思想工作的有心人,真正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与大学生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解释疑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

2、实现困难性思想问题融入“真情”

困难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当个人和家庭遇到困难时,会影响人们的思想情绪,有的甚至会背上思想包袱。辅导员要能够真心实意、情真意切地给困难大学生以慰藉和同情,诚心诚意地给他们以温暖和关爱,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地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

3、理想前途性思想问题充满“感情”

对于大学生反映在奖励处分、入党入团、奖学金、就业等理想前途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思想问题。辅导员既要给予尊重和理解,还要从感情上及时给予接近、体贴和帮助。要立足引导,使之既看到自身的优势,又看到社会的需要:既立足于当前,又着眼于发展。从而尽量做到把大学生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统一起来。引导对方振奋精神、努力学习。

4、内外关系性思想问题主动“热情”

对于大学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而产生的思想问题,辅导员要主动介入,及时地加以疏导和解决,满腔热情地交流思想。从而使矛盾双方疏通思想,化解矛盾。

四、讲好“理”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清道理,讲好“理”字主要应把握好三个方面:

1、讲真话。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理服人的工作,要使人服,讲真话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能打动人的是真话。

2、联系实际。说理,必须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用理论阐明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大学生关心的问题,有力地回答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果回避大学生关心的问题,而进行的“空理”教育,会引起人们的心理逆反。

3、透彻生动。讲道理要善于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说明问题。而且说理要透彻、深入、彻底,这样,才能征服人、打动人。要善于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深奥的东西浅显化。这样才易于使人接受,并能够启发人、感染人。

五、讲求“新”

一是观念创新,使思想符合变化了的新形势;二是思路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沿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发展;三是内容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现时代精神,满足大学生需求;四是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各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体制和各项工作互相配合、覆盖全社会的一体化、立体化、网络化的工作机制,五是方式创新,注重用说服、疏导的方式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六是方法创新,善于运用相应学科知识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七是手段创新,运用互联网等先进手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八是载体创新,善于创新、运用新的有效载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六、落实“实”

篇7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2014年在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这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和经典的人文理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爱宽厚等诸多优秀思想教育资源,将这些优秀的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发展史的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了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中国要发展,要繁荣富强,就必须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发全体中华儿女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有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人文情怀和崇高理想,是现今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受益于网络化时代信息爆炸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富有活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但也比任何一个时期更容易浮躁、功利和自我。因此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掘和运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融入思想政治课中,长此以往就会通过文化的传承与渗透,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和理想情操教育,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把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上升到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发展。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20道题,内容主要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践行、认知等方面。调研对象选取上海9所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调研方法主要采用现场及网上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等形式进行样本的采集,共回收有效问卷573份。其中理工科大学生占47.3%,文科大学生占46%。调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特点: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甚少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90%以上的同学认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如图1所示,大学生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78.88%的大学生仅偶尔阅读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8.9%的大学生表示从未阅读过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如图2所示,有73.3%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经典人文理念表现为一般了解状态,仅有12.04%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

究其原因,虽然大学生已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珍惜和重视的宝贵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内、外因的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缺乏兴趣,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面临着诸多困境,两者难以实现有效衔接,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遭遇尴尬。

篇8

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目前,微文化正以其无“微”不至的影响,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微文化使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它可以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的方式促进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和全员参与。微文化关注社会热点,擅于将新闻事件迅速改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改变如此巨大。因此,作为高校,在微时代下,合理运用微博,微信等媒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传统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在实践中政策理论性强,枯燥,让学生缺乏兴趣的课程,学生们一致认为该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性不强,于是在思政课堂上,埋头打游戏,看电视剧,听音乐、睡大觉的学生大有人在。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云。

2.学生不关心政治理论及国家政治政策,每到期末考试,才会因应付考试复习,将老师的重点内容复结。现在90后的大学生追求的都是实际的东西,以追求利益为目的,愿意将时间分配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上。

3.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所学专业课程脱节。当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安排多为在公共教室上的大课,虽然也是必修,但属于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学生本人所学习的专业课程关联性几乎没有,不利于学生本人在所学专业领域将其发挥,也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4.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灌输。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很大程度上属于硬性规定的“填鸭式”教育,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很少,使得本来对这一课程抱有极大兴趣的同学也可能产生反感与抵触情绪,从而开始讨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出现逃课等现象,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

三、微时代下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1.微时代下信息繁杂,让学生接触面广,难以辨析在微文化下,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微信产生普及之后,学生接触对象带有广泛性,只要学生关注了某一个人,就相当于订了一份报刊,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接触到思想道德恶劣、语言低俗的用户可能被价值观容易动摇的大学生视为偶像。在微博微信兴起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者形象可能被模糊和边缘化,原有的影响力存在被消除的危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绝对权威者的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

2.微时代的出现大学生思政方面出现多领地

微文化下,由于微博微信具有碎片化的特点,的信息缺乏认真的思考研究,将海量信息把关的难度增加。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越来越广、“盲区”越来越少,高校政治工作不得不面临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这有利于开阔大学生视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方面由于一些问题的复杂性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迷茫。

3.受外界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极端难以引导大学生步入大学,远离家庭,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涉及不良的风气,多种社会思潮共存的背景下,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目前思想行为尚未完全定型,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会给大学生带来思想冲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导致大学生思想出现混乱,带来迷茫微妙的心理,引发认知偏差。

四、有效利用微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要想利用微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宣传,沟通和引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一片新领地。

1.贴近学生实际宣传有价值,正能量的热点,主动占领学生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其一,通过活生生的事例,大学生只有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才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修养,主动远离社会的不正之风。特别是作为高校辅导员及思政教师,时常围绕当前新闻热点、重大政治问题发表客观的评论,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对错误思想及时开展批评讨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二,作为班级,每个班级开通自己的微信微博,学生可以围绕专题展开讨论互动,辅导员监督引导,树立学生主人翁的思想,加强班级管理。

2.学校开通微博同时学校领导老师与学生建立线上联系沟通,反应学生的心声,将突发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同时学校在微博平台上积极宣传社会热点问题,并对问题加以评析,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3.针对学校的党员学生,树立榜样示范模范作用带领同学在班级开展党员帮扶活动,积极开展微公益活动。比如,参照“壹基金”理念,构建特殊的贫困生资助平台,帮助贫困生,使学生自身以微小付出成就大爱心,提升其自我认知感。五、结束语微博,微信,微公益等的出现,昭示着一种新的文化---微文化的产生。在大学生群体中也代表着一种流行,一种生活方式。怎样合理利用微文化也是当今大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一个话题。若能将微文化寓教于乐学生的思政教育中,融入课堂和主题活动中,迎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树立对新型文化批判性接受的态度,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2]王艳.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提升.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篇9

一、创设环境,诱发趣情

创设环境,能诱发受教育者思想波澜,产生共鸣与震撼,强化受教育者的自主式认知态度,合理调整情感因素与教育内容的本质联系,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抑制、转化消极性情感,使积极情感成为教育对象选择、认知教育信息的内在尺度和驱动力。

我院创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以为指导,以科学性、教育性、审美性为原则,打造内涵丰富的两课教学研讨环境,促使教育对象自身参与,在学习中塑造自我,展示自我。

二、专题设计,任务驱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对大学生深入开展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练教学以两课教材内容为根本,通过专题设计,进行任务驱动。在教学中,教材与当今热点问题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际”一体;课程考核与研练考核相结合;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实现“校”“企”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学生通过专题,接受任务,开展研练活动。专题设计,任务驱动,突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研练教学以专题的内容来贯穿,以学生接受任务来驱动。专题内容的设计,以教材为基础,按照授课重点、难点内容结合形势热点确定研练主题。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由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

三、学生主体,教师引领

引领式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即多想、多说、多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引领,教研室全体任课教师在学期初进行集中讨论,选取本学期教学内容中的某些专题作为研练内容,然后进行集体备课,把研练问题细化,再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具体研练内容和重点。备课时,要依据研练内容,认真分析,预设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障碍,可能出现的错误,可能陷入的思维误区等,提前做好引领和指导预案,从而做到“胸有成竹”。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在交流中会生成很多问题,预设充分,教师的引领才能免于被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练教学的方式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接受任务后,立刻进入自己的角色:首先,各小组讨论程序,书写提纲,细化任务,讨论可能涉及的有关问题,准备好相关的参考资料;其次,分组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实习基地考察并邀请当地有关政府官员作专题报告;再次,在研练中心,由各小组做好充分的汇报准备,接受由各小组长组成的评估团队对发言的小组,进行有效的提问和评析;最后,学生发言结束,教师对讨论加以评析和小结。

学生主体,让学生轻松愉快,灵感闪烁,促使学生乐学。教师引领,为学生释疑解惑,有利于结合现实热点拓展知识,促进课堂知识动态生成;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消除认识误区。

四、启发感悟,修德塑性

篇10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的含义

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既有基本的人性,也有特定的人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应采取人性化的方式。所谓人性化的方式就是在人性化理论的指导下,以此作为理论基础,以学生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地,合理地,主动地采取最适应学生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上,行为上的管理,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应主动观察学生的行为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分层次地进行分析指导,有特点与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不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确保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潜能的发挥,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得到实效的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呈现出多样化形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这些都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有利因素。但是,现如今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足,问题仍然客观存在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促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等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不容忽视的思想政治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大学生培养,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都有着阻碍作用,因此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的实效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力变得尤为重要,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放眼社会,学校,学生这三大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人性化,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从而使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容片面

当前我国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处于变革的历史发展时期,然而就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却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内容上的更新相对滞后,存在单一化,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仅阻碍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进步,更加导致学生的思想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更新进步,从思想上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由于自身师资力量的不足,精力有限,不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之学校日常工作量大,导致思想教育工作者多数时间在处理日常工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失,不能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情况,还是想当然地采取古老的管理方式,管理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联系实际。单一化的管理模式,管理内容过于教条化,在内容上不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成效微弱,不尽人意,大学生的思想不能得到长足发展,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这样机械化的管理方式也扼杀了大学生的创造性与潜能的发挥。管理内容的单一,片面化,使管理工作无法做到生动有趣,也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学的热情。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方法不当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有隐性和显性相结合的特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当也是多种多样的。但现如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对而言过于单一化,重理论、轻实际这一问题在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存在,这样不仅忽视了学生动手力,同时也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教条化,盲目没有针对性,思想政治的内容被动地被传播,学生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一个单向传播的局面[1]。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往往单向地以教育者为中心,把教育工作者置于较高的地位,而大学生则被当作征服的对象,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交往方式,在这种方式的管理下通常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预期效果,从而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在大学生的管理中,制度管理是管理的一种手段,更代表了一种管理观念和管理思想。制度管理越来越不为学生所接受,特别对于自主、自由意识比较浓的大学生来说,层层的制度就像是无形的枷锁在牵制着他们,制度越严厉,他们的反抗心理越强[2]。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队伍建设滞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现如今高校学生的规模逐渐扩大,随之大学生的素质、特点、结构及其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高校扩招后各大高校普遍把目光首先放在师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力量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其内容与方式方法不能及时补充,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能与时俱进,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整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教育工作者的学历偏低,理论功底欠缺,责任心不强,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不配套、不适应,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师资的数量与教学任务处于反比状态,使教育者不能全身心地对自己的专业进行研究与探索,加之精力有限的因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每天多数忙于处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缺乏在感情上与大学生的交流,这样一来就严重弱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成效不令人满意。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3]。市场经济对事物的衡量标准是经济利益,这种衡量标准无疑会给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在一些大学生之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面临来自通信技术发展、互联网普及的挑战,这些新的传播媒介具有秘密性、交互性、便捷性的特点,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重挑战[4]。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首位,处理好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思想困惑,才能对症下药,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3]。

2.高校教育管理原因

面对我国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时,我们往往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只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教育管理对象;我们把学生看成是社会规范的造物对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完成社会规范的工具;我们忽视学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机械地把学校视为企业,把教育者视为生产者,把学生视为学校生产出的产品。这种机械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大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是漠视的,这种模式的教育方式抹杀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无能无效。学校对学生这一个体人性的忽视,直接导致学生的被动,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在机械地运行着,毫无新意。教育工作者主观地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在高校常有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进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缓慢,成效微弱。

3.大学生自身原因

从大学生自身实际来看,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不少学生有着不同倾向的负面情绪和价值观。如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对、思想等政治理论不愿意学,对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感到反感;有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讲些空洞的理论,并没有实际的用处,这就造成了他们缺乏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有的大学生盲目追逐个人物质利益,毫无人生理想可言;还有部分学生过于自我,在价值观上,坚持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利益,集体主义思想淡薄,缺乏与同学的协作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流行,使得部分大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无所事事地活着,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长足的规划,不求进取,荒废学业和人生;当今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如今在校大学生都是些80,90后,他们从小都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成长过程中没有吃过苦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些因素使得部分大学生失去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安于现状,眼高手低,对于未来生活盲目地抱有较高的希望值,但因为缺少挫折的磨炼,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当代大学生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积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树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性化”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307―310.

篇11

一、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出生的青年一代。由于在1980年前后,我国先后实行了改革开放和独生子女两项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特定的时代背景使得当前的大学生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较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但理想信念薄弱;有着较强烈的独立性,但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有着较明确的大学生活目标,但学习动力不足;有着较强烈的竞争意识,但抗压心理不足。同时,在校大学生又是对社会变革敏感的人群之一。社会上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特别是在各种社会消极思潮的影响下,部分青年大学生呈现出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

面对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坚持零距离接触原则,全面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去。多与学生打交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其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通过多渠道的、及时的沟通,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快速地对出现的问题作出反应,通过正确沟通掌握事物的本质,积极引导青年学生,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尤其是在学生情绪波动大、涉及人数比较多、反映问题很强烈,甚至有可能发生矛盾、激发走向极端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迅速赶赴现场进行分化劝解,并及时采取息怒降温等面对面的沟通措施。此外,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校园网、校报、社团活动为载体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用文化氛围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同时,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可以锻炼大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健全他们的人格。[2]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对新生事物较为敏感的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日益显著。网络能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

1.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正面效应

(1)网络能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网络的出现,消除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阂。通过网络,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大千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和文化思潮。

(2)网络能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大学生对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这都是学生真实思想的流露。教育工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这些网贴,提出对策。

(3)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可以使得思想教育更具有时效性。

2.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负面影响

(1)网络信息虽然丰富,但良莠不齐。各种冗余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

(2)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面对的是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这种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从而出现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

(3)网络中的西方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侵蚀容易扭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3.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它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首先,应该紧紧抓住网络宣传这块重要阵地,利用网络沟通的特有优势,与学生加强联系,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其次,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丰富网站的内容,传播民族的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再次,利用软硬件技术,对流入信息进行选择,滤出部分消极内容;最后,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积极引导,对错误思潮要敢于开展批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借助互联网,因势利导,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的现状及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支队伍已经成为高校稳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力量。但同时也应看到,这支队伍具有与其他教师所不同的特点,即工作性质、内容和方法,以及个体素质要求等,这些在实践中存在着影响工作的矛盾。

1.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结构特点及矛盾

大部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从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中选留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具有本科学历者约占90%,较好地适应了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但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与任务相比,在学历构成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高学历(硕士研究生以上)层次人员比例偏低。

在思想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有其特殊性,学历层次高,思想比较活跃,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些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虽都是原专业中的佼佼者,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大都要有一个认识掌握的过程,这就构成了原有素质结构与所从事工作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在年龄结构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绝大部分是年轻干部,工作时间都不长。一方面,年龄的相近使他们与学生打成一片,另一方面,这势必使这支队伍存在着经验积累、工作适应的长时间性与任职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2.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机制存在不足

用人单位在思想上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短视行为,挑选辅导员缺乏严格标准、严格考核,结果每年应聘者中不少人以当辅导员作为留校的跳板。[4]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尚不完善,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业绩缺乏全面、及时、量化的有效考核。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工作人员需要加班加点,占用大量课余时间做学生工作。工作辛苦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长此以往,也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5]

3.对策

根据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高校应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

(1)落实相应政策,形成动态平衡、相对稳定、富有朝气和活力的队伍结构。实行“分流”,即工作若干年后,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分流到业务、管理等岗位。这是稳定队伍、解决他们出路问题的有效方法。

(2)制订培训计划,形成脱产与在职、基本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以改善政工干部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增强适应性,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3)建立考核制度,形成激励机制。要根据这支队伍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对工作优秀者,要在评职称、分房子、加工资、分奖金、评先进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为其更好地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创建和谐美好的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黄明娣,王海燕.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高教研究,2008,(1).

篇12

现如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人员以及从事政法管理的思想工作者都要跟随时代的要求,着力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尽力的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以及有理想的合格人才。面对这种需求,精细化的理念也逐渐的进入了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列,精细化理念要求的就是严谨、求实、认真负责、追求卓越以及精益求精。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着树立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要坚持最基本的原则即以人为本,再加以科学的人文管理思想,尽力做到让每一个人都能全面发展,拥有细心、耐心以及精心的态度,高效的进行工作。高校为了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理念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之路,真正的助理精细化理念、打造优良的成果以及掌握精细化步骤。

二、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希望,也是一个国家十分重要的人才资源,担负着未来祖国建设的任务

改进以及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便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真正的培养成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人,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的战略基础上以便于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做得远远不够。所以,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精细化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目标要求以及环境要求。

(一)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细化的内在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最现实的要求就是讲求精细化过程,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要求也讲求精细化。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大学生教育的最重要部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有全面的发展;当然,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完全是自我认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将会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通过选择性、自主性的解读、摄取以及反映获得不同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鉴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统一性的前提下要更多的注重大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即大学生在确保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个体的适应性以及关注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就使得有关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认真探讨教育对象、仔细安排教育过程、细心构建教育流程以及用心进行个性化服务和精细化过程,获得良好的教育结果。而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要求讲求精细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制度化的社会表现,也突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基础的工程,反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要求,给人们展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状态;但是,精细化理念为任何一种制度的落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缺少精细化的落实,再宏伟的目标也不会实现、再正确的方法也不会真正的被有效的运用。所以,要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使其制度化、高效化就必须注重精细化的程度。

(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细化的目标要求

细心构建教育流程,认真确切的掌握教育目标任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过程中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以及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面看,其主要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这几种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引导,再加以启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认知性上的提高。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突出的是自我的能动性,经过自己的认识、自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目标要求,从理论到实践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有关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及时的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掌握不同的目标任务,有目的的进行精细化的培养,获得最优效果。

(三)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细化的环境要求

国内外环境以及思想文化环境最基本的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保持细心的责任杜、准确的敏感度以及精心的审视度。近年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国家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世界还处在一个极不稳定的环境之中,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互联网的便捷使得信息的共享大大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更加便捷;但是,面对便捷的条件也就使得外来文化在国内有了立足之地。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较为活跃、开放,更能够摒弃传统去审视政治问题,重要的是大学生毕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在认识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且加以认真分析、增强鉴别力、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以及把握政治敏感度,针对性的、有效的防范不良文化的渗透,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精细化理念,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选择树立精细化理念,掌握精细化过程,才能真正的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篇13

1 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1.1 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

如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而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这些不同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冲突,不同价值观的差异,对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入世贸成就了国人百年的梦想,跻身于世界经济大潮当中,大学生们也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受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价值观念急剧转变:个性观念突出而集体意识淡化,时代感强而责任意识缺乏。思想道德心态逆转,重实惠、求实用,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理想追求淡化。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淡化社会责任感和良知。有些大学生甚至崇拜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

1.2 高校人才结构多样化

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上大学交费、毕业双向选择)以来,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手段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出现了人才质量滑坡、管理松懈、学生经济压力增大等问题;同时人才的骤增也使大学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困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波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全局。

1.3 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闯入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在校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与网络息息相关。网络信息的多元性与不确定性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思想、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网络的出现,使各类文化的表达有着更广泛的载体,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曾经有过的震撼力与感召力。信息来源复杂迷惑甚至改变了大学生价值取向,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大学生鉴别是非能力和从善弃恶的选择能力较弱,部分大学生自主判断与选择的难度增加,他们极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其中丧失目标、动摇信念、迷失方向的例子不胜枚举,有的甚至酿成悲剧。

1.4 社会和家庭的共同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转型的亲历者、改革开放压力的承受者、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百姓生活整体实现小康,加之这一代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一出生就便处于“4+2”(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包围圈中,备受宠爱。从小娇生惯养家庭教育缺失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他们生活中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盲目攀比现象司空见惯;他们亲情冷淡,“孝道”严重缺失,丢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己却全然不知。

2 创新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针对性、实效性,才有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2.1 心理干预指导

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若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必须结合每位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采用恰当的心理干预的策略,有针(下转第51页)(上接第40页)对性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事预期效果。心理干预指导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想政治素质下降、社会道德品质缺失等问题进行早期预防,及时疏导,防微杜渐。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交给他们打开心结的钥匙,使学生真正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从而实现自立自助的干预目的。

2.2 发挥传统道德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拖欠贷款”、“简历注水”、“考试抄袭”、 “”替考、“脚踩两只船”)、良知缺乏、“孝道”缺失、情感荒漠化等思想政治问题不可小觑。这些与传统道德是相悖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提倡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未来人才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利于在将来献身祖国建设的日子里,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人格感召身边的每一个公民,在保持发展原有的民族精神中的精髓的同时,提升民族整体的素质,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得以延续、发展。

2.3 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为加强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职业心态,拓展可持续就业的能力。如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身心从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座谈,跟踪辅导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给予肯定或矫正。活动结束,鼓励学生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的教育抒于笔端,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2.4 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