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

篇1

一、引言“激”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引言是一堂课或一个内容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在地理新课开始时要紧扣教材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或提出疑问,或创设情境,或抒发激情,或以旧引新,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比如,在讲《西亚》一节时,这样设计引言:1990年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为何那么卖力,出兵出炮,充当世界宪兵?日、德等国为何如此慷慨解囊,支付巨额军事费开销?(石油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石油产销的波动必然导致石油价格的波动,从而波及美、日、德等西方石油进口大国的切身利益,而西亚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地区)。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二、教学语言艺术,在风趣的教学语言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一位教师即使拥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也是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涵,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如在讲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为提高学生兴趣,在概述部分可进行这样的描叙:“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渊源流长,奔流不息,浩浩荡荡,注入海洋;更有许多小溪小河,穿过原野,绕过山岗,一路欢歌,悠悠流淌。我国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有的湖面广阔,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蔚为壮观;有的群山环绕,湖水如镜,山水相映,景色秀丽。”通过如诗如画的语言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当然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使学生在一种美的感受中急于想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具体情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随着教师的描述心绪沉淀的地理课堂中。

在地理教学中,还可根据具体内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谚语、诗、词、歌曲、民谣等来配合教学。如在讲大陆性气候时,用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得多。

三、运用电教手段触动感官诱发学生地理的兴趣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课基本是“一本书、一张嘴、一只笔”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教师教之无味,学生学之更无味。这种恶性循环,正是学生对本来趣味无限地理却不愿学的真正原因。多媒体课件能把大量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感知的影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把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的功能同时发挥出来,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强化了课本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教学效果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如对于某些复杂的地理形成、变化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无论如何讲,学生也是难以完全接受的,而电化教学可以利用其独有的手段,将这种过程动态地表现出来,从而取得最佳效果。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地理过程,如“夏季风的进退和雨带的移动”、“季风的形成”、“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的形成及危害”等设计成一系列活动投影片或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更能直观的感受来自地球外部和内部力量对地球的影响,把无法想象的知识转变为直观概念,学习地理兴趣大增,对知识掌握程度也大为提高。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真情感召学生地理的兴趣

俗语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例如我所教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地理基础差,知识面窄,谈不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内心纯朴,对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容易满足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多亲近,多鼓励,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有效地指导和帮助。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有效的提高地理学科教学效果。

篇2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地图教学既是初中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又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大量运用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新教材中图像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并在选编中注意到图像的实用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并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图像的表达方式上也更加多样化。对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有着特殊的功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地理在地理教材中的价值

1、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学习地理与学习其他学科不同,除了学习文字系统之外,尤其要重视对“图表系统”的学习。地理图像除了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量大、表述简明扼要外,在展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解释地理规律等方面也有着文字系统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图像系统增强,符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因此,教材中的图像系统不只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源于地理学基本特点的学习原则问题。

2、地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图像系统在教材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是文字、图像和作业三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作为三大构成要素结合的体现系统不仅仅是文字系统的补充,而且是一个地理的子系统。新课改之前的地理教材中图像与文字的比例就达到1/4,当前国际地理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图像化。

二、地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课教学知识性强,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学生能主动学习,也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地理课教学中通过图像案例的运用,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知识的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地图教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利于抽象思维。 地图是形象、内涵丰富的图像表达方式,是直观、简明的知识,具有突出的表现力。注重地图的使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可以避免走进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那么,既然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业,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地图来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呢?

1、读图。地图的利用程序可表述为“明要求―定位置―找关系―助记忆”。首先先要明确读图要求,带着目的在纷繁的地图上找出要找的东西;其次是定位,根据需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关位置,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第三是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第四是理解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能读会填。在读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按照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的顺序进行,以达到明显的效果。

学习时一定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注意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2、释图。释图即要求我们掌握“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和“以图释图”的基本能力和方法,耗时不多,效果却很显著。“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以图释文”是将课本中文字转化为图像,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裨益的;“以图释图”,即是用另一张地图反映这一张地图,他对我们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地图的重要性,同时又能掌握图文结合的基本方法,才能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水系图”“矿产分布图”“铁路干线图” ??于是,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图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的枯燥乏味、知识张冠李戴等弊病。

3、画图。要求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只画出大体轮廓,能够反映出地理事物的基本特性或勾画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体现它们的地理位置即可。如重要的地形区、主要的气候类型、矿产地、能源地、河流、交通线等重要信息,以加深印象。

篇3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须的。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将成为一种必然。

1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具体说来,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

1.1 具有主动性:探究性学习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必须是学生主动参加活动。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看,探究性学习要顾及学生主体的好奇、兴趣、疑问,教师要注意挖掘。

1.2 具有问题性。“探究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它强调了学生自主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1.3 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学习目标也具有开放性,在内容上也是开放的。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采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多元性,因此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1.4 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那么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思维、新创意、新设计。同时,周围的客观环境也会有新的变化,对此,教师要随时发现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并善于捕捉,以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迸发,使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2 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2.1 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设计探究性问题。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获得情感体验。

2.2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探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动手做实验;在校外,到工厂、社区搞社会调查,这些场所都需要教师认真组织,周密安排,以免组织不当,费时费力,影响效果。

2.3 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对探究的课题确定是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要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全过程。在这一 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总之,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其具体的行动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中学地理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多种学习机会中,学生有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 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途径

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还处在尝试阶段,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 从教材中确定探究的主题: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识,虽然前人已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问题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过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民族》一课时,可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作为探究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及各种媒体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探究的课题要注意适合学生进行研究,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课题往往得不偿失。

3.2 从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亲身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如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去直接感受。如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水资源》这一课时,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进行,由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可设计如下课题:(1)当地用水资源有哪几种类型;(2)当地用水分为几类;(3)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4)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水资源是否适合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全班会战,这样可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

篇4

一、当今学生读图能力弱的原因

1.对地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通过与很多学生的交谈以及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学生对地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重要性的了解,总以为考试来临之前,拿本书,临时抱佛脚,就会万事大吉,不大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读图能力不足

也有一些学生,认识到了读图的重要性,在地理学习中也注意认真仔细读图,但是对读图的步骤缺乏一定的了解,不会读图,更别说理解地图的整体含义。

二、针对读图问题采取的措施

1.强调地图的重要性

在每节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读图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举实例来分析论证。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找一些地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经验,谈谈读图能力的培养过程和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读图热情。

2.创设良好的地理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的重要保证,学习地理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比如,在平时的课堂中,时不时有意无意地给学生展示一些有关地理地图的图片,用直观、形象、易于接受、便于记忆的图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也可以做一些地理游戏,用地理地图做道具,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很快地培养读图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教室中等合适的位置悬挂地理展示图片,让学生时刻能感受到地理图片的存在,潜移默化中,联想到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等地的风土人情、政治制度、民风民俗。

3.图文并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文字与图片紧密结合,对于重点图片要逐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从而一步一步地画图。在画图的过程中深刻地记忆图片所要表达和反映的信息。例如,在教授“34个省级行政区”这一章节时,教材上只有几个文字,没有形象的图片加以引导,图片却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七页了,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一章节时,要充分利用这幅图,在学生看图、读图、析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记忆,从而使学生理解地理,掌握地理知识。

4.指导学生读图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光靠给予学生大量知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是要教会他们读图的技巧。尤其是在学习地理图表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表,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地理事物,在观察地理事物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要有科学的引导方法,在逐步引导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地理事物的各自特征、分布规律、分布的时间顺序、地域顺序、逻辑顺序等来读图。(3)由浅入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制作一些图片,分步展示,逐步指导。(4)要教会学生读图的步骤:首先看清楚图片的名称,了解这幅图片的意义;其次,看清楚图片的比例尺,读懂图片的注记,知道图片的表现方法;最后,根据需要有重点地读图。总之,使学生学会读图技巧,就好比教会学生生存的技能。

5.以图导图,以图导练

在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上,要注重以图导图,注意各个地理地图之间的联系,在平时的授课中,要紧密地结合每一幅图片,引导出另一幅图片,使学生心中有“图”。例如,在我国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当中,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区。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都有相应的坐落位置。在讲区域划分时,可以把我国的行政区配套上去,在联系中学会地理知识。

另外,要以图导练,在平时的课堂作业中,给学生布置一些地理地图方面的作业,在课下让学生自主读图、看图、析图、懂图,从而使学生在地理地图的学习中慢慢尝到甜头,逐步提高对地理地图学习的热情。

三、评价与反思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笔者自己的亲身体验,可以看到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点。有的学生,在地理课堂的开始,根本不知道“地理三要素”是什么,更别提自己去读图。很多学生都有读图的愿望和热情,但苦于能力有限,一直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加引导,逐步培养,加强学生对地理地图重要性的认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图文并茂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的读图技巧,以图导图,以图导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篇5

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

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

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落实下来。

3、动手绘制示意图。

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4、学会分类

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5、学会变图

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

6、学会用图

① 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

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个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7、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

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②口诀记忆法。

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三、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四、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学习地理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好地理同样也十分重要。

初中地理选择题解题步骤1.最重要的是扎实的地理知识(系统梳理知识、强化地理概念并把知识点落实到相关地图上)

2.要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条件

明确题干要求: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

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分析解题条件: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

(2)暗示条件: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

(3)多重条件:题干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正确选项必须同时符合所有条件

掌握恰当的选择题做题方法就能帮助我们更加准确的找出正确选项,这不仅能让地理考试有一个好的开始,更能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心里优势。

提高地理解题能力1、书图并重,狠抓“双基”,掌握要点

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条件。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离不开空间地域分布,能不能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是能不能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地理分布知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地图来反映的,地图和地理教科书一样,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地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许多地理试题和练习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地图知识有联系。因此,在学习和复习地理时,必须书图并重,既要熟悉、理解教科书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怎样描述、分析、概括的,又要了解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区域分布的轮廓图,从而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要点,并力求做到十分熟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正确地解答填图、读图及其他各类地理问题。

2、联系地图,理解记忆,融会贯通

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切不可将它 们割裂开来,孤立地死记硬背。应当结合地图,把有关的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 较、推理,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进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学会审题,理清思路,切题解答

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要对各类地理问题作出准确无误、完整清楚的解答,逐步学会审题,进而做到善于审题是关键的一步。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决不要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善于审题既能避免重复、遗漏,又能提高答题质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题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

4、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讲究方法

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必要的练习,逐步培养自己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通过对一些分析性、比较性、概括性、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和读图题、问答题的解答来进行综合分析训练,做到分类熟悉范例,理清分析思路,掌握解题规律,逐步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篇6

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中明确规定,教师需要给学生讲授基础课程内容,也需要将学生的思想水平与综合能力进行积极的指导,使得学生具备社会生存以及发展的必备基础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方法、模式,能将基础知识的利用率增加,并提升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所以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改变自己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指导态度,从而在策略应用之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地理课程教学水平。

一、信息技术丰富地理教学方法

对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来讲,良好的课程教学方法对课程学习任务完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在各个科目教学期间都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利用其拓展地理课程知识,将教学模式转变,能将新课程教学目标全面应用。由于新的社会背景下,地理课程教学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支撑,通过结合运用全面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在课程中呈现往往都是需要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综合运用,而多媒体的展示作用具备极强的演示功能,课程中的抽象化知识几乎都可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所以地理教师需要结合初中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将图片、音频、音乐等内容结合利用,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在多种感官调动下,了解地理环境或生态资源的复杂性,这样就能理清地理知识学习中的重点或难点的内容,深度的探究分析地理知识,并获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对不同学科资源的整合

知识之间是融会贯通、互相依存的。所以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教学之间的整合,其实也相当等于地理课程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通过对地理知识讲解,计算机能够展示相应的历史条件、环境背景、发展过程等基本的内容,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发展情况,教师也能利用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样地理课程学习,也能为其它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条件,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性的存在,讲求课程讲解的单一性、针对性。地理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搜寻有关课程的内容,能够给学生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平台利用机会,拓展地理基础知识的宽度,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能实现地理教学的延伸性开展。单纯的就地理知识来讲,开展立体的分析研究,能够将课程学习的最佳效果发挥,达到教师所预期资源整合的教学效果,尽管在两者进行整合期间,教师一旦把控不当就会将地理课程教学本末倒置,但是只要地理教师合理把控其它知识内容的融合教育程度,那么地理课程教学效果,依然具备增强以及提升空间。

三、信息技术有利地理相关知识搜集整理

篇7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所实施的教学行为为学生所吸收的情况,具体指学生在基础知识、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进步与发展效果。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缺乏研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该把握和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有效教学概述

初中地理课程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些教师和学生对地理不够重视,认为地理不纳入中考,因此教学得过且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有效教学的目标。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五彩缤纷,有自然景观、有人文景观、有地形地貌,这些大自然的奇观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地理内容的兴趣。但是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初中生对地理知识没有兴趣,对上地理课有厌烦的情绪。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有些学生的地理基础薄弱,二是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地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都不理想。但是,地理有效教学不在于向学生传递了多少的知识,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的知识,并且可以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

其次,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应该提高初中生的地理素养。一是通过有效教学让初中生掌握基本的地理与地球的知识,学会观看地图、了解我国地理地貌的基本概况,可以熟练地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有效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搜集地理信息,并且学会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形成抽象的思维过程,做出推理判断,掌握相应的地理规律。三是地理有效教学可以作为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人口、资源概况的途径,从宏观上掌握我国持续性发展的重大问题,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最终让学生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和行为。

最后,通过地理有效教学可以锻炼学生解决乡土地理问题。家乡的地理问题称为乡土问题,不同地区的地理教材都会在内容上选取本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教学。乡土地理教学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需要师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由教师选择相关的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并探究内容,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综合过程,学生可以全面认识乡土的地理问题,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但是应该注意,乡土地理教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乡土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解决乡土地理问题的热情。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方法

第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需要引入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是地理学科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它以实例为基础,根据地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现象,加强对地理的感知与印象,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根据实例教学,实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案例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体验。比如,在讲授高原内容时,以青藏高原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它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并且根据这些客观条件分析该地区的生物圈与人文环境,从而得出该地区有别与其他地区的主要因素。因此,地理教师需要精选案例,实施简明扼要的案例教学法。第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需要实施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主要特点是通过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学习行为,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主要以活动为平台,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当地学习的教学条件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教学设计,拓宽活动的范围,增加活动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讲授地球与地图一课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利用各种塑料制作地球的模型,甚至有些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就地取材,以食物作为地形的模型,这种教学工具制作方便且效果好,还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第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需要推行师生平等和谐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提倡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总是以权威的形象展示给学生,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则需要教师主动地改变语言、行为和服饰等形象,营造出一种平等的课堂氛围,避免教师出现一言堂,学生产生抵触消极的情绪。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地理知识,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同时,通过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与情感,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

篇8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素养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把地理素养置于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因此,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地理素养的内涵与特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什么是地理素养呢?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一般来说,地理素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物质层面,指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指地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包括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意志、地理学习态度等;社会层面,指地理学习者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呢?我们课题组根据我国和农村目前现状进行课题研究后认为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农村学生地理素养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2]

二、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素养

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所谓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去获取地理知识并加以应用的方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 ,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 ,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 全面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或主题项目为载体来选择展开的,因而地理学科中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就变成了对课题或主题项目的选择和组织。在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因此,开发有意义的课题,建立课题库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以乡土地理为课题背景)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掌握相应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较熟悉的家乡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要用到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地理知识,或者是家乡的人口、工业、农业、居民区的分布等人文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会更加直观且有助于他们掌握家乡相应的地理科学知识。如家乡出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地理事物发展过程、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地理事物特征、地理事物规律等地理科学知识。

2..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能力的培养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是让初中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理环境入手根据家乡实际情况提出、收集、整理、分析、回答与家乡有关地理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定位、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与概括、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等地理科学能力。[3]

3.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地理科学对象,以及作用于地理科学对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地理科学思想方法是其核心。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需要,更是地理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基础。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乡土地理课题让初中学生利用地理科学方法对家乡的地理进行研究从而培养他们地理科学方法。

4.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品质的培养

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乡土地理研究研究性学习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初中学生在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实事求是,尊重实践,不迷信,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的地理科学品质。

5.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形成地理科学意识

地理科学意识指社会或个人对地理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它包括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地理科学技术观以及正确理解和应用地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等。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家乡的地理问题为导向(以课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进行研究之后形成正确的地理科学意识。[4]

三、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地理技术素养的培养

地理技术素养是指对地理技术的正确辨别、全面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它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初中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对家乡存在的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的防治技术的了解。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的提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我们课题组在经过两年左右的课题研究后发现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班级的学生地理素养要比没有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班级的学生要高。具体表现在学生表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更强等。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等。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负责任的、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由此可见地理素养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持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5]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人民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篇9

一、“做中学”理念的来源和兴起

“做中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杜威提出,他认为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1]单中惠 “从做中学”新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20): 77- 83.

[2]秦旭芳, 庞丽娟.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理念[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3): 35- 38.

[3]周兆涛. 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J]. 学周刊, 2013, 14: 18.

[4]蒋尚雯. 地理教学中的“做”与“学”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10: 28. ]1,2。这一观点被许多国家应用于科学教育实验,我国在总结国外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自2001年开始在20多个城市实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做中学”理念与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学科,是国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环节中重要的内容,所以初中地理教学在人才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改的核心观念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和解决问题。“做中学”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素质教育培养和课程改革的完美结合,是指教师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选择合适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探究和体验知识,并感受到初中地理的乐趣,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3。其教学目标是:(1)以观察、提出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为课程核心内容;(2)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性和探索性学习;(3)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主导,淡化教材的重要性;(4)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4。

三、“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实践现状与思考

在新课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是“做中学”理念的应用,这不仅是符合培养方式的改进,也是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更是符合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5。但是,在我国“做中学”理念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发展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而在教学中真正采用“做中学”教学方式更是少之又少。

(一)初中地理“做中学”教学模式[]5:

1提出问题:教师讲授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和提出问题。

2回归知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对解释不了的现象或景观就会主动去寻找相关知识,尝试用来解释和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3相互交流: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后,相互间进行交流,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做中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方式:

1 “做”的过程中教学:在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动手做科学,使学生经历和感受解决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例如动手做教学模具或绘制地理简图、示意图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就表明[]4,5,7,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模具如地球仪或用橡皮泥、塑料泡沫来制作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很好掌握地轴倾斜的角度、地球自转、等高线地形特征等基础知识,而传统的“教”中学却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能力的发展。

2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8,案例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而且来源十分广泛,可以来自于报刊、电视节目、图片、漫画等,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可以通过关注这些载体而发现和教学有关的案例,通过对案例分析不仅能让学生很快掌握案例所隐藏的知识点,真正理解到学以致用;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关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式、解题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技能的培养。

3野外观察地理环境进行教学:通过野外观察地理环境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8,因为实际景观能更形象、更直观的反映某些地理现象或地理特征,从中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其次,在野外观察中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和专业认知能力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4布置课后任务[]4: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资料,这种“做”中学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最主要是看学生如何去操作,所以,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来巧妙布置,从而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比如采用比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或者布置一些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学。

(三)建议:

1教师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和选材,特别在教学案例、知识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下功夫,使背景知识、地理现象和探究活动相结合。2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一味突出学生“自主性”学习而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对学生设计思路或活动方案进行引导,特别在学生遇到问题而无法解决时要进行适当指导。3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教学,甚至要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来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4“做中学”课堂不能一味“赶时间”,要给予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给他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真正做到“做”中学习。

篇10

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初中地理也有相应的转变。新课改前,初中地理只是注重知识点的灌输,丝毫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以学生能够做题,能够应付考试为评判标准。在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下,初中地理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受到“冷遇”。很多教师只是应付教学,课堂沉闷而无趣,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更加难以学好地理。新课改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能够创造良好教育教学的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是,很多学校并不能完全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初中地理课堂学习氛围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从教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预习―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初中地理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课堂知识的讲解和生活经验同样重要。但是,由于现在的初中学生生活实践匮乏,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作为支撑,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十分吃力,甚至根本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不知道教师究竟在讲什么。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效率的,这样的学习是完全没有作用的,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前预习。这里,我们要明确,课前预习不仅仅只是看书,教师在安排课前预习时,一定要注重课前预习的质量。一般而言,我比较赞成在预习之前给学生拉一个框架结构,当然这个框架中比较重要的地方教师要给学生留白,然后再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完成整个框架的内容。这样,学生带着目的去看书,比没有任何要求的看书效率要高很多。

二、课堂教学―内容创意精讲

初中地理由于时间、地点等限制因素,不能像物理和化学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氛围十分沉闷枯燥。那么如何去活跃课堂氛围,如何让学生对初中地理产生兴趣呢?

(一)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地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的课程,它的有趣之处就是在于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带领我们领会祖国的大好山河。但是,学习初中地理的困难之处也是在于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中学生生活经验相当缺乏,尤其是一些生长在大都市的学生,他们可能连韭菜和小麦都分不清楚,甚至不知道水稻是生长在水田里的。那么在讲解这些相关知识的时候就一定得联系实际生活来给学生讲解。

这里需要值得重点指出的是,初中地理中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是要求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上山下海或者是实际操作,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初中地理书中的知识。例如在讲解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时,我们国家南北跨度很大,气候差异十分明显,“南涝北旱”的现象时常发生。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降水量收到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常,东南沿海的降水量远远超过了西北内陆。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地表储水能力不是很理想,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十分恶劣。这个知识点在讲解的时候如果只是讲解书本知识,可能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基本上只能靠死记硬背了。那么教师如何联系实际讲解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既然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亲自去到这些地方感受,那我们可以尽可能的选择一个直观的方法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例如采用图片对比,南方的水田,北方的旱地,南方成片的森林和北方茫茫的戈壁。或者是采用视频教学,采用南北由于气候带来的差异的对比视频,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南北的气候差异。

(二)开发思维

初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更加喜欢有挑战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初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初中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自发学习,教师只需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即可。笔者认为,在新课改后,我们的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应当有相应的改变,例如:讲解亚热带季风气候时,教师不仅要讲到,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中低纬度,夏季受到来自海洋的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十分充足,冬季受到来自内陆的季风的影响,温和少雨。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知识,是需要教师仔细讲解的,但是同时教师也应当提出一些比较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启迪初中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知识面扩展的更加全面。例如针对刚才提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教师在讲解时,除了把基础知识讲解清楚,还可以提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有什么影响,这样可以让初中学生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前迁移。

篇11

一、初中地理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初中地理的教学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听讲”并记忆知识点,积极性无法得到调动。由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就得不到激发。大多数教师通常依靠书本或教学材料进行讲解,很少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对地理的重视不够,学生兴趣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在我国大部分初中,地理学科仍然被看作“副科”,得不到有效重视。大多学校地理学科每周只有两个课时,由于课程内容较多,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就得赶进度,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有的学校仅有的两个课时甚至都被“主科”霸占,这严重影响了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发展。

(三)教师文化素质偏低,不能进行教学的创新

由于我国一些偏远地区教师人才缺乏,为了进行地理科目教学,学校就从其他学科教师中抽调,或者干脆雇佣临时教师,这都严重影响了地理科目教学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教师文化素质偏低,也就不能够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无法得到提高。

二、培养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内容

情境的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初中地理教学应该使用的方法。比如在讲解经纬线时,我问学生,“如果我要去家访,你们会怎么告诉我地点呢?”学生都争抢着说:“根据道路名称和标志性建筑物。”然后我又问:“那要是老师在沙漠或大海里迷路了呢?”这时候学生们就开始思考了,我由此自然地引出了经纬线的内容。这种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引出教学内容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思考和活跃的氛围里感受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动手实践,加深记忆和理解

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地理知识和了解地理现象是培养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另外一种方法。在课堂上如果只是讲解课本知识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而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在讲解“认识地球”这一课时,我和同学们一块用乒乓球和细铁丝来制作地球仪,并让他们在上面画出经纬线,重点标出赤道、两极、南北回归线。通过动手制作,学生们的知识记忆和理解普遍比较扎实,而且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提高了。再如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节时,如果机械地让学生记忆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就会使他们感到乏味,而且记忆效果很差。认识到这一点,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把省级行政区都一个个剪下来,在剪的过程中记忆,并让学生相互之间讨论交流,然后进行拼图比赛,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探究式教学,丰富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有效沟通和反馈的基础上进行的协作式教学,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导向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以两种主要形式进行说明:

1.寓教于乐的角色扮演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容的编排,指导学生把相关内容转化为相应角色,由他们进行扮演,从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比如在讲解“地球运动”这一节时,我提前让学生对课程进行了编排,选出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他们的表演,所有同学都能够形象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相关现象,学生们在玩乐的过程中掌握了地理相关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角色扮演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促进了他们地理知识的学习。

2.“百家争鸣”的讨论课

讨论课是把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专门问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也得以激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在初中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兴趣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篇12

一、利用地理图片,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图片,是地理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学会识别的内容之一。初中学生只有能够读懂地理图片,才能找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图片,是文字的重要载体,一张地理图片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地理现象与地理。承载于初中地理图片中的地理信息能够更加形象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形成最为生动的映像。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于地理图片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中,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地理图片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会读会用图片,才能学好地理知识。

比如在讲解《地球和地球仪》时,这是初一年级第一堂地理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第一堂课利用地理图片去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会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地理学习基调。学生虽然生存在地球上,但很少对其所生存的地球进行研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的天文学研究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态与特点,利用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学生通过地理图片对地球有所了解后,再拿出地球仪,让学生研究细节。

二、利用地理图片,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地理图片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够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地图,是地理图片的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地图,将课本中的文字知识转变成为学生可视与可感的形象画面,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一旦形成空间思维意识与习惯,未来的地理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地图的应用方法有千种百种,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最好利用电子地图的变大功能,引导学生从地图上的一个点想到这个点相关的多项地理知识。像在讲解《日本》时,教师必然要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日本的地图,讲解日本的构成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的放大功能,让学生了解日本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与人文风俗。利用地图与真实图片的结合,让学生将地图转变成为一个地理画册,更轻松地记忆地理知识。

三、利用地理图片,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地理图片不是只存在于课外,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有很多插图,教师也有很多配套的挂图。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本插图与挂图实施教学,一些插在课本文字中的图片经常被地理教师忽略。每一张教材插图都有其必然的价值,它们能够与课本中的文字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对于初中地理教师来说,课本插图是最为直接的教学资源,也是用起来最为方便,与教学内容联系最为密切的资源。

如在讲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时,在讲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特点时,会配一些人们日常生活的图片。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插图,鼓励学生去分析当地人日常生活与其自然条件、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给学生建立个性化地理知识体系的线索。用课本中的地理图片资源帮助学生找到地理学习的方法,会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价值。

四、利用地理图片,培养学生用图习惯

初中,是地理学习的起步阶段。利用地理图片实施教学,不是为了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地理图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与用图习惯,会让学生自身受益终身。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读图技巧与用图的方法,让初中学生习惯利用地理图片去获得某一地区的名称,识别各类新鲜的图例。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等高线图知识时,为了识别等高线图所描述的地理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读图。要判断一个地理事物,就要明确其周边的地势特点,了解本身的高度。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发现这些信息,并努力与自己头脑中的地理事物相对。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的用图行为才会越来越熟练。

五、利用地理图片,培养学生画图习惯

画图,是利用地理图片学习地理知识的高级阶段。在地理学习中,初中学生会利用地图去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学会输出,学会通过画图去表达自己头脑中的地理知识。地理图片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养成画图的好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知识学习效率,更能丰富学生地理学习方法。

比如在讲解《巴西》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课本文字学习内容印在纸上,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画图,自主给学习内容配图。给学生展示配图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各有千秋的配图对应着不同的地理学习思路与学习想法,养成画图习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地理图片实施初中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将课内与课外的每一类地理图片投入到教学实际中。像地图与地理照片,都是珍贵的地理教学资源。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应用多种方式将地理图片引入到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导学生意识到地理图片的重要性,才能推动初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7-02

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近20年,每到高一年级时,总发现部分新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高,而且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偏低。在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后,发现问题主要在于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上。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发现,高中地理内容与初中地理内容联系十分密切,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在初中,大部分地区地理不作为中招考试要求,而高中地理则与其他科目一样同属高考科目,其地位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地理高出许多。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缺乏,是高中地理入门困难的最大原因之一。经过对我校学生的观察和研究,高一新生地理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标方面

(1)地球与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掌握经纬网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如何要求。经纬网的学习与地图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有初步的立体几何知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健全,立体几何的知识几乎是空白,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与技能难上加难。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经纬网与地图这部分内容没有进行加强与巩固,默认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理解与掌握了这部分内容。这一初高中课标衔接问题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困难。

(2)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区域地理为主线,要求学生以某一区域为例,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各出版社在编写初中地理教材时都只对个别典型区域进行阐述,没有将所有区域纳入其中。这造成初中学生对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了解甚少、掌握不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系统地理学习为主线,要求高中学生以某一区域为案例,学习掌握地理原理和方法,因此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就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如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学习了欧洲西部,没有介绍德国;美国只是在介绍农业地区专业化时通过一副美国的地形图简单介绍了美国的河湖情况)。

二、教材方面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中地理则分为两大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初中地理以感性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三、考试方面

目前的教育状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中考沦为“小高考”。因此,现在的初中教学几乎全部是为迎合中考而进行的,而地理不是中考学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简单地认为,地理不参加中考,所以这一门课程也就不重要了,因而学习地理的兴趣受到影响。课堂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都反映出初中地理教育不受重视,初一初二只有平常的期中期末考试,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将地理学科的分数计入考试总分,因此,初中地理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许多初中教师为应付学校的考试,在临近考试时只给学生划范围,出复习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而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文综的考试形式下,随着命题思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向,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前者高得多。

四、学生方面

很多学生在某些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地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储备不足,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学习能力有缺漏,例如高中学习必须具备的重要地理原理知识(地球运动、气候等)部分基础缺失或不扎实;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学习的能力、阅读地图与资料分析处理。提取地理信息等能力不强,对中国和世界地理区域及特征认识不全等。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能力要求、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造成初高中学习的“跨度感”,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