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生文学常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生文学常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生文学常识

篇1

如何才能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抒写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呢?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念给了我们启示:写作指导首先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会学生去“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以学生的生活为本,用学生身边的事例、生活事件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

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身边发生了什么,他们正在关心什么,并教会他们把这点滴素材积累起来,才能避免在写作的过程中无话可说,东拉西扯凑字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漫无边际地随便谈,没什么实际内容,更别说真情实感。

有一次我让学生在放假回家时用心观察一下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回校后写一写。其中有个学生是这么写的:

又是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因为和同学出去买东西晚回家了半个小时,母亲早已在家门口守候,见我回来,急忙上前问东问西,我不耐烦地说了声:“烦不烦呀!”母亲戛然而止,喉咙像是堵了个核桃说不出话来,而我却仍不知道形势危急继续说着:“不就去买点东西嘛,至于吗?唠唠叨叨,耳朵都生茧了。”我与母亲的世界此时似乎如干涸的地缝,愈裂愈开,而刺眼的阳光却肆无忌惮地照射着。“啪”只感到脸上如烧灼般疼痛,眼泪做着加速运动,不断地涌出,掉落,涌出,再掉落。

躺在床上,鼻子总是酸涩再酸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再打转。是我做得太过分了吗?我悄悄来到母亲房门口,注视着她,眼睛早已红了,估计眼眶早已承受不住眼泪的压力,母亲的脸色黄而无气色,头发似乎不像以前般乌黑发亮,就连眼睛也有点深陷了,额上已有皱纹悄悄爬了上去,是因为我吗?是我把母亲变得如此憔悴?我无声地离开了。想起从前,深夜复习时的一杯热奶;卧病床前无微不至的照料;大风大雨中走在前面的身影……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有一双手轻轻地为我拉好滑落的被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到田里喊爸爸回家吃饭时,发现劳作的父亲在歇息时咳嗽不止,那涨红着脸,直不起腰的一刹那刺痛了自己的心,以前父亲高大的形象似乎轰然倒塌了,顿时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重了。

我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用笔记录下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而新鲜的材料,而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作文就有了真情实感,也就不需无病了。

二、以学生的心理为本,用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作文题目激发作文冲动。

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作文脱离实际,学生无米下锅;二是作文无兴趣,无激情。对于这种现状,叶圣陶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无话可说,毛病大多在于作文题目出得不好……”所以,作文题目一定要以生为本,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从而使他们有话可说。

我平时给学生所设的作文题尽量贴近生活、新颖别致,使他们感到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从而使他们乐于写作,勤于写作,作出好文。

在学习了《我与地坛》,分析了母亲对作者的关爱和影响之后,我让学生阅读《母亲教我的歌》和《丑娘》这两篇文章,并讨论思考其内涵,找一找母爱的特征,然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爱的味道》。

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觉得不脱离生活,再加上对前面课文的学习,似乎找到了一条连接线,触动了心灵,有所感触,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其次我还尽量让文题新颖别致。俗话说:“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就如同人的好面容,又如面容上的俊目,清新明亮、大小适宜。新颖别致、文采飞扬的标题,恰似明眸皓齿、美目盼兮,文情并茂,令人动容,使学生怦然心动,产生要写作文的欲望,乃至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想把作文写好。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培养学生思维的训练拓展学生的作文思路。

平时的作文训练是教师随意出题,学生盲目写作。对学生所谓的作文指导也仅仅是课堂上题目出来后在审题上的一些分析,或者是在行文结构上进行框架搭建的指导,殊不知这样的指导收效不大。这样长期低层次机械性的写作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学生在动笔前的构思是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佳阶段。所以,在动笔前给写作主体――学生以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尽可能广阔的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让老师所谓的审题指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乐于思维,进行构思。

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暑假那些事儿》,学生的反应在预料之中:“啊!有什么呀,那么热,待在家里”“写作业,没啥事”“上补习课”,我就提醒他们不一定非要写学习方面的事,只要发生在暑假就行。有人就说“暑假的义工活动”,这下学生立刻就活跃了许多,一番讨论后,就有学生代表出来交流:“我们家刚种了两亩葡萄园,暑假除了学习最多的就是和爸妈在葡萄园里忙活,特别是采摘的时候,通常我们是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就起了,穿上长衣长裤钻在葡萄架下用修枝的大剪刀剪下成熟的葡萄,摆在摊位上或是装箱,一早上忙下来连走路的力气都没了,可是爸妈还要在摊位前继续照看,葡萄园里还有其他的活要干,想想爸妈真是辛苦。”还有学生讲道:“暑假里爸爸的腿受伤了,可稻田里要打药水了,看着妈妈独自背起药水桶,我决定和妈妈一起去,帮她提提水,整个过程持续了3个小时,手上起了水泡,脚酸得不行,结合自己平时的所为想了很多。”其他学生听了之后也议论纷纷,讲起在暑假中发生的其他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碰撞,这样既避免了老师指导的大包大揽,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乐于思维,构思出独特的、具有个性的文章。

作文教学之路是不平坦的。在不断尝试的作文教学探索中,眼里、心里要有学生,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生为本。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变“苦作”为“乐作”,作文也才有可能由低效变为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巧萍.生本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谈生本教育实验与教育走向生本.

[2]庄凉凉.浅谈语文课堂的生本教学.

[3]郭铁良.教好高中作文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

[4]刘群.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篇2

一、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传统教学收不到好效果的原因,主要是过去繁琐的直观教学过多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无法把思想集中到所学的问题上,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培养,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个人的想法是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创设新颖的的环境导入课文,提出有趣的疑问,讲做事,做游戏等,通过这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会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才有动力。例如: 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以课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装,脚蹬一双旅游鞋,头戴一顶太阳帽,手拿一幅中国地图,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的骚动,还传来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这身打扮”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今天我不当老师了,我当以次导游""导游?导什麽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我说,"鸟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树,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课文讲完后,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引导探究,品味作品的精髓,培养创新意识

引导探究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并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通过引导,想像出这样的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通过教师的引导探究,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课文情景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理解课文作者的意图,品味作品的精髓,引导创新意识,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让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给学生铺上了创新之路。

新的教材设置很多主题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再现生活情景。这种活动情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多加运用。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的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启发、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四、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组织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语文教学中的活动完全可以组织得丰富多彩,如课前演讲、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课堂中的辩论会、放映一些专题音像资料,课后撰写小论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地解放他们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和解剖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我们可以把一些教学内容改编成独幕剧、小品和相声等等,让学生担任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担任角色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领悟教材。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后,笔者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让学生亲手制作演出的道具、设计演出的服装。结果收效颇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本剧也演得有声有色。学生的表演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一个提高的过程。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以其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直观的演示在教育领域中得到空前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心里特征,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语文知识,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精彩,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在丰富多彩的练习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活跃了课堂,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条件。

篇3

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

一片绿油油的花生地,花生的叶子很茂盛,花生好像在和我捉迷藏,一个个都藏到了地底下。我双手握住花生的茎叶,身子微微向后倾斜,稍稍用力一拔,一个个带着泥土芳香、嫩黄色的花生便欢快地蹦了出来。像一群淘气、顽皮的孩子,顾不上身上沾着的点点泥土,争先恐后地跑到我的眼前,向我述说着地下迷宫中的趣事。

珍妮娃娃最吸引我的地方除了美丽的外表,就是它的四肢可以转动。它有许多种不同式样的服装,我可以任意搭配。它那头美丽的长发可以随意编出不同的小辫。珍妮娃娃不仅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还使我变得更加有爱心了。

我坐在船头,凉爽的海风迎面吹来,感到全身非常舒服。望着浩翰的大海和广阔无际的天空,它们在远处好像连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翻滚的浪花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真美啊!

……

可见,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教育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二、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文章合为时而作,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坚持的传统。小学作文训练虽然只是最初步的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它毕竟是小学生表达自己生活认识的活动,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小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三、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作文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引导他们想象,这样会使意境更加广阔,认识和感受更加丰富。为了使学生认识想象对深化观察、丰富作文内容的作用,笔者一方面注意选择一些观察与想象紧密结合的文章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特别注意发掘学生中的闪光点。

我们走进兰花凤梨及食虫植物室,一株茂盛的红宝石蝴蝶兰映入了我的眼帘。一朵朵红宝石一般的花朵嵌在绿色的枝叶上,它们好像在冲我们招手,向我们表示欢迎。一棵棵猪笼草也不甘示弱,它摇动着巨大的花朵,似乎在自我介绍:我叫猪笼草,是食虫类植物,我会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气来吸引虫子,虫子只要爬进我的大桶里,我的桶就会合上盖子,然后流出一种液体可以把虫子溶化、吸收。你可千万别小看我哟!我是你们人类消灭害虫的好帮手呢。

篇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实习等。实践中,主要实习方式是学校通过和实习单位签订协议组织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也有学生自己通过社会中介或社会人际关系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方式。

从其本质上来看,大学生实习虽然实在实习单位完成,但其目的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符合学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所以,无论哪种实习方式都是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延伸到学校之外的一种教学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二、高校学生实习中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承担的主要观点

2012年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强调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法律职业人才。随之而来的实习规模的扩张及实习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在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人身伤害的概率增大。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大学生实习期间人身伤害事故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因此实践中对此类事故性质的认定与责任的承担上分歧较大。

1.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构成事实劳动关系,应按工伤处理

实习生虽未与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同时,该主张亦对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设定了一些条件,通常是指实习生应达到法定年龄、从事一定的生产经营及管理工作、有劳动报酬。《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实习生为“工伤赔偿主体”,但实习生与实习单位构成事实劳动关系,自然属于《条例》所称的劳动者,如果他们遭到了工作中的伤害,应该按工伤处理。

2.按帮工关系或雇佣关系处理

高校学生在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是一种劳务关系。根据最高院《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第11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伤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14条规定:“帮工人因帮工活动遭受人身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不管在校学生的实习在法律上被视为属“雇佣”还是一种“帮工”,都可依据该司法解释从用人单位中获得相应的赔偿。

3.学生实习期间受伤害应按一般民事侵权纠纷处理

高校与实习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法定教育管理关系。学生实习是高校正常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通过与企业之间签订实习合同,将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转移到实习企业,但这并没有改变学校与学生之间教育管理关系的性质。按照《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有关规定,学校对在校学生依法应承担教育、管理、保护职责。所以,如果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由于未尽法定教育、管理、保护职责而导致实习学生人身伤害,构成的法律关系应当界定为侵权法律关系。学校与实习企业之间是一种建立在委托合同基础上的委托法律关系。实习企业作为实习学生的接受者,通过实习协议接受学校的教学委托,从而获得对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权利,承担实习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和安全保护职责。

三、存在问题

1.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没有劳动关系,不能按工伤处理

实习生的身份还是学生,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应当认定为劳动关系。

首先,从目的上看,学生实习的目的主要是积累实践经验,是学习过程的延伸,不是以实习劳动作为自己谋生的基本手段。

其次,从报酬上来看,学生向实习单位提供劳动目的在于获得实际经验和工作技能,且大多数实习生的工作能力尚未达到用人单位对普通职工的用工标准,实习生的劳动通常没有对价或仅获得少量补偿性报酬,显然不是劳动关系意义上以获取劳动报酬来维持自己生计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的工资。

再次,从人身依附性上看,在校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虽然得服从实习单位的实习管理,但是对实习单位并不具有依附性,其在身份归属上仍然依附于其所在的学校。

最后,从法定条件来看,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作为劳动关系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是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的自然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达到法律规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等,签订劳动合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等。无论是以书面合同方式建立的劳动关系还是事实劳动关系,都需要具备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实习中所建立的关系显然不具备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因此在校生在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建立的不是劳动关系,在劳动中受到伤害,很难按照劳动法或者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向用人单位提出工伤损害赔偿请求。

2.按雇佣关系或帮工关系处理,社会效果欠缺

如果按雇佣关系或帮工关系处理,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举证方面有利于实习生权益的保护,但从结果上看,实习生能否获得法律规定的赔偿完全取决于雇主或被帮工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其支付能力不够,法律判决将成一纸空文。同时,如果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人身伤害必须承担绝对责任而无法将此风险予以转嫁的话。那么,接纳在工作经验、劳动技能均缺乏的在校学生在企业实习无疑成为企业的负担,一个理性的企业很难接受实习生实习,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以侵权法来处理不足以有效维护受伤害实习生权益

将实习期间人身伤害作为民事侵权处理,不利于实习生权益的保护,给学校、实习单位会造成较大的压力。

首先,从经济成本上看,按侵权纠纷向法院提出人身伤害赔偿诉讼则需要按照法院的收费标准收费,成本较高。

其次,从举证责任上看,人身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除了法律规定的少数几种情况适用过错推定责任或无过错责任原则,如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等。主观上的过错是损害赔偿责任构成的必备要件之一。实习生作为原告在诉讼中,需要举证证明学校实习单位及其他有关主体的过错,这对于实习生来说一种诉讼负担而风险难度较大。由于举证不能或部分不能,自然在用侵权责任追究用人单位赔偿责任时就可能使实习生的损失得不到足额赔偿,或者根本无法获得赔偿。

再次,从责任分担上看,作为民事侵权处理,学校、用人单位、实习生及其他对伤害的发生有过错的主体须按过错分担责任,如果受害人就损害的发生存在过错,将根据受害人的过错程度减轻赔偿主体的责任,从而不利于实习学生权益的保护。

最后,从社会效果上看,如果伤害造成的赔偿数额较大,会给责任主体形成较大的经济压力,实习生获得赔偿金的难度也较大。同时,实习单位将不愿接受学生的实习,而学校也不愿安排学生到校外场所中进行实习活动。如此,将会导致在校学生更加脱离社会实践,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国家提出的鼓励学生通过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初衷将会落空。

四、高校学生实习中人身伤害的救济途径

1.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将学生实习期间人身伤害事故纳入“工伤”范围

实行无过错责任的工伤赔偿制度源于机器生产的高度发展的危险性,其目的在于保障受伤劳动者的正常生活及社会稳定。相对于实习单位,实习生都处于弱势地位,跟一般劳动者相比,无论是工作经验还是社会能力都有所欠缺,且自我保护及承担责任的能力有限,应当对其权益给予适当的保护。如果按照工伤处理,遵循无过错原则,仅需要缴纳少量的工伤保险费用,既可以保证学生在受到伤害时得到适当的补偿,又避免影响用人单位接受实习生的积极性,分散学生、学校、接纳实习的企业风险。所以,通过完善立法,统一规定实习生的工伤保险处理方法,明确“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应参照在职职工按本条例的规定执行”,对工伤鉴定、救济途径程序、设置赔偿主体等均做出具体的规定,将实习生工伤纳入国家工伤保险制度中。

2.推行实习责任险化解风险。

2010年1月15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出《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推行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弥补了校方对实习生保障责任的一项空白。该《通知》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保费可以在补助资金中列支和从实习企业成本(费用)中列支,不向学生另行收取。可以看出从政策上、经费上国家对学校投保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鼓励,体现了制度的社会保障性。对于不断扩张的高校实践教学而言,参照此模式,有利于确保校方在法律上应承担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得以转嫁,实习生这一非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在实习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时的损失得以补偿,企业接受实习生的压力得以降低。

3.签订实习协议,预防纠纷发生

实习协议是指学校与实习企业双方平等协商基础上签订的约定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在性质上属于委托合同。学校作为委托方, 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为受托方,双方通过合同条款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受委托合同权利义务的约束,发生纠纷时按照合同的规定来处理。由实习学生与企业、学校通过各方自愿协商的方式签订契约来规范实习行为,在协议内容上明确实习期限、时间安排、双方的管理职责、津贴和伤亡事故的处理办法等,特别是对实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人身伤害事故承担责任的问题进行明确约定,是弥补立法不足、及时进行救济的有效手段。但需注意学校及用工单位对实习生在因工作受伤时赔偿责任承担的约定不得对抗受害人。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S].2010.

篇5

走在人生之路上的我们,亦应该让梦想之光照进现实,驱赶黑暗里的严寒,解冻你冰封已久的心,这样你才能成长。

残缺的肢体因为什么而发亮?是梦想。他天生没有四肢,打小受尽欺凌和嘲笑,然而倔强的他不甘在别人的居高临下之下卑微地度过一生。可能有人要问,一个连对别人指手划脚的能力都没有的人,要如何成就所谓的“辉煌”?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做到了,他潜心攻读,拿下两个硕士学位,他爱好广泛,会打高尔夫、会游泳,甚至还尝试过蹦极……他完成了许多四肢健全的人努力一辈子可能都无法完成的事。

他便是尼克·胡哲,现实对于残疾的他是残酷的,然而他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演说家,他要将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人,并鼓舞更多的人——无论你是颗完好的种子或是残缺的种子,努力让梦想之光照进现实,你的人生将会大不一样!最终怀揣梦想的尼克·胡哲通过努力获得了话语权,也获得了所有人的敬佩与尊重。你又怎么能否认梦想的力量呢?

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千百年,中国人向往太空、向往月球的种子也早早播下。而终于,在几代人辛勤的研究和探索下,从“神五”到“神八”,再到“天宫一号”,中国的足迹踏进了太空,踏向了未来……中国的进步与超越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无疑,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梦的民族,中华儿女因为有了梦想才有了拥抱世界的胸怀,也才会有新的跨越。

有位哲人说过:“梦想就像一块石头,如果你无法实现它,它便会成为压在你心头上的一块顽石,搅得你不得安宁,直到实现它为止。”梦想就是有这么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让梦想之光照进现实吧,因为有梦想,就有前方!

篇6

狼王梦这本书讲述着一位狼母亲名紫岚,为了实现丈夫想当狼王的梦,一起准备了两年。但是这两年的心血只是因为一只野猪,毁了,丈夫黑桑死了,被野猪刺穿了额头,这让黑桑死不瞑目。所有狼都不知道黑桑为什么死不瞑目,只有紫岚知道,只有紫岚明白黑桑的心但是黑桑为紫岚留下了狼种,它们可以帮黑桑完成狼王梦。紫岚在危险之中生下了五个狼崽,四男一女,紫岚为了培养它们而付出了所有青春,但因为种种原因,紫岚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狼种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其中一个狼崽就是因为一只鹰。最后只剩下一只母狼崽,紫岚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母狼身上,虽然母狼不能当狼王,但母狼的后代呢?最后母狼在生狼崽的时候那只杀害紫岚的孩子的鹰又来了,紫岚为了黑桑的狼王梦,为了子孙后代,与那只鹰同归于尽了,鹰的翅膀竖在哪儿就像紫岚的墓碑。

篇7

诗词学习要持之以恒,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跟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诗词鉴赏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高中生诵读的诗词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浓郁的文学气息,对诗词有一种深厚的感情。高中学生学习比较紧张,他们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脱颖而出,取得高考的胜利。但是很多高中生出现的问题是课堂上很快就把诗词背诵下来了,过后很快就忘记了,这也说明了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是

接进去。读者吟哦间,很容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想抒情主人公的种种境况:是徘徊在杨柳岸边追忆往日的欢欣?还是托阵阵晓风挑去缕缕思绪?抑或对着一钩残月寂寞惆怅哀声叹息?诗人诸多无法直言的情愫,全都寄托在这些具体可感的画面中。

元代马致远也是采用这种手法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l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的眼睛如同一架摄像机,时而近拍,时而远摄,把一个个镜头依次推到读者面前。前三句全部用名词排列而成,九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秋天乡野常见的景物,一个个意象,如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连接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山村秋景。

若拆开来看,枯藤、老树、昏鸦,不足为奇。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司空见惯的景象。然而诗人的艺术匠心,正在于将这些孤立分散的形象和生活的片断,作为结构单位,运用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精心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似断实续、似跳实连的艺术画面――有植物,有动物;有静态,有动态;有近景,有远景;有色彩,有音响……既逼真地再现了秋野夕照的风光色泽,又浓重地渲染了一种凄清苍凉的气氛,为“断肠人”漂泊流离、穷途无归的情形作了绝妙的点染和烘托。这种删削一切繁琐交代和铺排,凭借组接画面来写情的笔法,意境深远,韵味悠长,岂不胜过平庸之辈的百字、千字!

中学生在写作时如能借用这种蒙太奇手法,使行文自由,结构轻灵,将生活中富有意味的典型的片段、场景、细节,灵活、巧妙地剪辑连缀成有机整体,同时充分表现文章的主题,就能激发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226100)不对的。

为了让高中生明白“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在诗词鉴赏课上应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授课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外诗词篇目,来拓展高中生的知识面。比如讲柳永的《雨霖铃》,引入他的《浪淘沙》《少年游》《八声甘州》《蝶恋花》等诗词,让学生赏析柳永不同人生阶段所创作的诗词,感受一代词人的豪情壮志。当学生对这些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讨论,对柳永的诗词进行补充,从而做到“诵读一家,了解一家”。这样的诗词鉴赏方式不仅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诗词风格。

二、 讲解诗词常识,启发学生想象力

高中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情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学习生涯更加丰富多彩。在古诗词鉴赏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笔者曾经看到一本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请根据给出的上联写出对仗工整的下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显然这是在考查高中生诗词和对联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都能给出答案,但是也有一些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对诗词常识理解得并不透彻,才会导致在实际应用时出现问题。

在高中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学生,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最终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中国优秀的诗词具有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时空跌宕等特点,需要高中生发挥想象才能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情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告诉学生诗词饱含了诗人的各种情感,诗词是诗人进行情感宣泄的重要工具,并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技巧和策略,让高中生能够配合语文教师进行文学探讨,最终获得欣赏的乐趣。比如在讲解《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教师就可以从诗词常识教起,从曲牌名到标题,从主旨意思到创作背景,从描写的手法到引用的典故都详细的讲解,让高中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三、 组织语文课外活动

篇8

高中生已经对语文学科形成了较全面的感知,形成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但受初中语文学习经历的影响,部分学生盲目的将前期形成的语文学习习惯照搬于高中语文学习中,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应结合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一、注重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语文是高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科,受长时间语文学习的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态度比较固定,由于高中语文覆盖的知识面相对初中语文更广泛,学生的知识储备在短时间内很难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打击,使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被打击,所以有意识的培养高中语文学习兴趣至关重要[1]。首先应对高中语文树立正确的认识,肯定个人经过努力可以在语文成绩上取得突破,由此形成语文学习的动力;其次,培养个人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开阔个人视野,加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逐渐形成语文思维,以此调动个人的语文学习热情;再次,积极与教师、同学交流,认识到个人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激发个人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

高中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对知识的积累要求更高,包括知识和精神两个方面,知识方面的积累可以通过扩大阅读范围获取,例如周国平《守望的距离》、梁衡《觅渡》等,语言优美、语文知识涵盖广,都是提升高中语文知识积累的有效素材,由于高中学习压力较大,时间相对紧迫,选择短小精悍的优质文章也是提升语文知识点积累的有效途径,例如《读者》《南方周刊》等文学性杂志中的哲理小文等[2]。精神方面的积累相比知识点的积累更具深度,其同样可以通过扩大阅读范围实现,但对阅读的深度要求更为严格,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对作者的精神世界进行有意识的推敲,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直至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达到共鸣,只有不断进行深度思想锤炼,高中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升华,在其文章写作方面发生飞跃,实现建立在他人思想上的个人感悟;精神上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语文教师方面获取,语文教师是高中生学习期间接触的哲人气质相对浓烈的主体,其阅读量相对高中生更多,通过与语文教师有效的交流,可以使高中生在短时间内对语文学科、高中语文考试趋势甚至更广泛的人生哲理、生命意义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高中生应珍惜与高中语文教师交流的机会,有意识的通过教师的推荐、指导,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提升个人在知识、精神方面的语文积累[3]。托尔斯泰《写给每一天》、南怀瑾《论语中的名言智慧》、《老庄中的名言智慧》和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都是笔者高中语文教师推荐的作品,个人受益颇多。

三、注重“读”与“写”相结合

现代高考模式决定,高中生语文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其直接关系到高中生的语文成绩,对其人生命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高中生在注重扩大阅读范围,提高思想高度的同时必须将“读”与“写”有效的结合,掌握用书面全面、准确表达思想情感、记忆知识点、个人观点的能力,笔者通过对高中学习过程的总结,发现“读”与“写”相结合可以通过一下途径实现。首先,高中生养成写心得体会、周记的习惯,在书写的过程中不要求写作的字数,但求表达的清晰、流畅,可结合内容对语句进行必要的修饰,这实质上是将高中生思想意识书面化积累的过程;其次,高中生应有意识的在阅读课外作品后,书写读后感,这不仅有利于高中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高中生在写作的同时可以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提升阅读的价值并加深记忆;再次,将喜欢的词句、诗歌书面记录,对保证记忆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四、注重语文素养的形成

在高中语文新教学指标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课文的人文因素相对更加重视,希望通过文章精神方面知识的深度挖掘,提升学生对情感的把握能力,形成审美情趣,进而逐渐形成语文素养,但由于高中生在语文知识点积累、语文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不仅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教师的预期目的,而且学习中难以准确的把握重点和关键,学习目标逐渐模糊。为有效的改善此种高中语文学习问题,首先,高中生应纠正原有对语文学科只是听说读写,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即可以获取高分的错误认识,认识到高中语文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以促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创新的意识,只有对高中语文学科的内涵产生全面的认识,高中生才能有意识的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其次,高中生应在语文训练方面有意识的接触与语文素养相关的知识,例如大量的积累语文常识,模仿优美的语句结构;记忆名言警句等,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等方面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既具有语言学科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方面,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注重积累,又要积极与教师、同学交流有意识的结合高中新课程指标培养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篇9

高中生物的导入式教学,主要表现为生物教师对高中生的启发与引导,学生们在教师的课堂讲解或课堂活动的互动中,逐步加强对新课程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一般情况下,高中生物的导入式教学,与单一的文科或偏文学科的导入教学不同,往往会呈现文科和理科合二为一的教学表现形式。学生们在教师的导入教学中,一方面既被调动了学习新课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感受生物学科学习的乐趣。所以,生物学科的导入式教学,需要生物教师和高中生双方的共同配合和互动,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现课堂教学的问题,进而完善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形式。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中遇到的案例,笔者认为,针对高中生的生物学科的导入式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视频导入教学

高中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初步积累,主要是从初中生物课堂上获得的,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还只是停留在比较简单的表层,属于知识的认知阶段,只需了解即可。但是对高中生的生物学科知识的教学,生物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出相对完整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们在高中阶段学习到较为丰富的学科知识。在新媒体教学技术的支持下,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生物教师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教学的形式,鼓励学生们从多样多彩的视频中学习生物常识,并带着问题进行深入学习。

首先,对高中生进行视频导入教学,生物教师往往需要在课前做好视频的搜集和整理,尽量以最短的视频播放时间为学生们提供直接而有效的视频导入效果。这是视频导入教学的关键阶段,需要生物教师专业的生物知识和课堂教学的经验。生物教师只有做好对视频的搜集或制作,才能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教学导入资料,进而为课堂导入做好材料准备。例如,生物教师在教授细胞类章节内容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网络资源合理编排或选择导入教学的视频,这类视频的选择和编排既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同时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和提高。高中生物教师合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继而为更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提供实践机会和基础。

其次,高中生物教师在完成对相关教学导入视频的选择和导入之后,往往还需要注重此类视频导入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尽量避免视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者针对视频导入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预备处理方案。例如,生物教师在进行视频导入时,不仅要要求学生从视频中发现相关的生物现象或问题,还应该注重在导入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们透过视频发现视频背后的本质现象。另外,生物教师还应该关注部分学生由于视频导入的教学,过分关注视频的形式,而造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忽视,这是生物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及时指正的。

2.课堂实验导入教学

对生物学科的导入教学,除了借助现代教学媒介进行的视频导入方式之外,生物教师还应该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进行相关课堂实验导入的教学。学生们透过生物教师的这种实验导入教学,一方面会直接感受到生物学科的实验性,另一方面也会表现出对课堂生物实验观察的强烈好奇心。具体来说,生物教师的课堂导入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首先,高中生物课堂的实验导入教学,需要生物教师在课前做好相关章节内容的配对选择。考虑到生物学科实验内容的难易度与实验失效的可能性,生物教师往往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实验导入的选择。一般情况下,生物教师所选择的生物实验导入的内容,会倾向于耗时少、实验成功率高、实验要求低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生物教师在进行细胞观察、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植物芳香油的提取等此类章节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选择不同程度的实验进行导入教学。

其次,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验导入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尽量鼓励学生以教学活动的主体形象,参与到课堂的实验中。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了简单的生物知识和实验常识,因此,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导入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嗅觉观察和体验整个实验导入的过程。这既是对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初步锻炼,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生物实验的兴趣,从而将兴趣与能力巧妙地安排在课堂导入教学中。

3.实地考察导入教学

上述两项生物学科的课堂导入教学,主要发生在课堂上。除此以外,生物教师的导入教学,还可以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以外以实地考察的形式,直接体验自然界中的各类生物变化和活动现象。学生们一方面可以从实地考察中发现和收获课堂教学中不能活很少得知的生物常识,另一方面也能够间接表现生物导入资料的真实性。

篇10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上海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从单纯注重教学转向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有关研究发现,师生问答约占普通学日80%的时间,课堂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但相关调查问卷结果却显示多数高中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课堂提问偏大偏空,部分问题不知如何作答。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时效性,教师应不断完善课堂提问艺术,让高中政治课课堂提问真正走近学生。

一、由近及远,走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上海市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由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三大部分组成,多数知识点涉及国家和社会等宏观领域的工作,学生平时很难直接参与。相反,高中阶段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园活动学生都基本都亲身体验,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象。教师如果能够借鉴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类比提问,再总结概括得出结论,能够获得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譬如在讲解高二政治常识第四课第一个知识点“民主的含义”时,教师如采取直接式提问“什么是民主?”,学生会因为设问范围过大、抽象度过高而难以作答。但如果教师利用刚刚结束的校优秀学生评比活动进行设问:“这次活动的原则之一是在校期间的表现必须得到班级三分之二以上同学的投票认可,你认为投票选举过程那些体现了民主原则?”,学生就能够根据亲身参与的投票活动顺畅地谈出“一人一票”、“大多数人同意才可以通过”等实际感受。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进而得出“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两个原则,与学生一起概括出“民主”的内涵。可见,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提问能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二、巧设悬念,走近学生的好奇心

15-18岁的高中生求知欲旺盛,对各种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质疑能力很强。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国家宏观调控的知识点时,教师首先播放最近大热的电视剧《蜗居》中女主角的一段话:“为什么我们的人生和梦想都要拴在一个房子上呢?我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期盼都仅仅是一处房子,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太悲哀了?”当年轻“房奴”的辛酸苦楚感染学生的情绪时,教师便不失时机地设问:“同学们想一想,政府有没有责任解救‘房奴’呢?如何解救呢?”几乎每个学生的家庭对上海的高房价都有切身体会,他们也迫切想知道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肯定政府是宏观经济的指导者,有义务抑制高房价的前提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起来,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政府可能采取的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质疑,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市场经济有其固有的缺点和局限,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可以而且能够在宏观调控方面做得更好,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的利益。带有悬念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引入探索谜底的情境中,激活探究性思维。政治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心理兴奋点,使学生积极全面地思考问题。

三、学科渗透,走近学生的知识储备

高中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表达能力,有将自身综合素养充分展示出来的迫切愿望。思想政治课与其它学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一经济常识中单利、复利以及证券价格的计算需运用数学技能;高二政治常识中国家政治制度等知识点与历史、地理学科相互渗透;高三哲学常识涉及的名言警句、寓言故事与语文学科密不可分。政治教师主动在课堂提问设置中进行学科渗透,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维护国家政权的统一”时,教师有选择地将具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搬上课堂进行设问。首先让学生一起朗诵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诵,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这里的乡愁指的是什么?现在的乡愁,是谁制造呢?如何解除现在的乡愁呢?”学生将美文与教材相结合,略加思索就能得出答案――要解除“现在的乡愁”就得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巧妙运用文学作品作为提问的背景材料,既能使政治与语文两门学科联系起来,又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篇11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课文选编上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所选课文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知识性,对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具有引导作用。在语文高考复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研读高考考纲,考纲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依据,也是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知识点的深度归纳。在研读考纲时,教师不仅要关注高考语文的考试范围和新增内容,还要关注高考语文的各种题型及命题走向,让高中生可以灵活开展语文复习。

二、 重温历年高考真题,明确命题方向

在高考语文复习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历年高考真题,带领学生重温历年真题,让学生有效把握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命题方向等,增强学生的语文解题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选择近三年的本省高考语文真题和一些有价值的外省高考语文真题作为学生复习的重要材料,来检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提升自身语文水平的有效方式。

尤其是在高考备考的最后阶段,学生心理压力大,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调整状态,保证高考时良好的精神状态。教师可以将做语文高考真题的时间调整到每天上午,这样就与高考语文的考试时间相仿,可以促进高中生合理调节生物钟。在高中语文复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纠错本,将做真题时易出错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并经常翻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利于避免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再次出现。

三、 培养阅读习惯,拓宽写作思路

高考语文复习要注重阅读训练,学生不仅要全面阅读语文教材,还要阅读与高考有关的各类文章,包括现代文、文言文等。只要高中生在语文复习的时候突出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一定可以提高语文成绩。

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深入阅读苏教版语文教材,扫除字词以及语文知识结构的障碍,查漏补缺,训练他们的知识归纳能力,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在阅读语文教材时要着重体会语音知识、文学常识、修辞手法、标点知识、写作知识、文言知识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语文教师开展全面复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头绪。

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文章。比如阅读现代文不仅可以提高语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还能够增加高中生的写作素材,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阅读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的文言文,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文学素养,提升文言文语感。而且高考语文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大多是开放性的,并不是孤立的,所以高中生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语文知识专题复习,重视模拟考试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高考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在复习的时候仍需要把握系统性和合理性原则,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灵活运用各种语文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高考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专题复习,按照专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以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教师要充分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根据语文学科的考试特点和近年来的试题特点,选择有层次性的训练内容。

篇12

二、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促进个人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学生从学校走出,进入社会,其个人职业发展及社会科技进步都要求其个人通过学习掌握新技术、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如果个人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离开校园后不能自主学习,就会使个人发展受到限制。另外,随着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发展,尤其在现代信息社会,个人仅靠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早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更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为此,只有在学生时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将自主学习贯穿生命历程的始终,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适应社会需求。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高中教育仍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过于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机械式服从,忽略学生的主动性,片面强调课堂教学,而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全国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弘扬素质教育,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和探究新知识。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目前,教育专家为高中自主学习的开展与研究已投入了较多力量,一些高中学校创建了校园网,增添了多媒体教室,加强了一线教师的引导,展开了研究性课题学习等,教学环境的营造与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个性培养。

三、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转变师生观念,树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转变师生观念,树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进程,选择学习方式及评价学习状况,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监督与干预,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其充分发挥主动创新性。高中生应该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因为意识是行为的基础,有了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才有章可循、有计划可施。因此,高中生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发挥积极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学生应该对学业负责,对前途负责。在这样的思想驱动下,高中生会对自主学习形成内在心理需求。

2.积极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中学习而言,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注重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不间断的激励体制,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批评与斥责,增加对学生的激励与赞赏教育,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主人,变得踊跃积极,敢于发言与挑战,并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经常不间断地激励学生,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养成预习与复习的习惯,提高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3.创设自学情境,培养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科学高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综合了学习主体与教学主体的交互过程。通过真实的课堂情境交流,创设良好的自学情境,是培养高中生多种学习方式、提高自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创设人人动手、人人有任务的学习情境。以高中语文语法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将知识以信息树的形式分布给学生,具体包含“语音”、“生字生词”、“语法”、“修辞”、“文学识”、“作文”、“特殊句式”等,将这些任务按照一定规则分配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负责,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专项任务的发言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帮助。此外,高中教师还应该创设人人质疑、人人有见解的学习情境。目前,制约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质疑、挑战的勇气,没有养成主动发现问题的习惯,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与问题不敢提出质疑,更不会主动投入自学。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创设人人质疑、人人有见解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敢于提问,这样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能对教师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4.采用开放教学,加强学生主动性发挥。

篇13

一、语文思维的特点分析

为了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充分了解语文思维的特点。其一,语文思维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思维作为人的思考方式,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可以通过文化熏陶直接渗透到高中生的思想中;此外,语文课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审美功能、社会功能和协调功能等,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教导学生用心领悟文章中的主题内涵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发展过程。其二,语文思维具有交流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对语文知识的提问,会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兴趣,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空间,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思维上的不足,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同学之间也在意见的交流中实现思维能力的交换。长期的交流训练,会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语文思维具有广泛性。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而语文思维作为一种思考方式,会因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地域文化,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涉猎主体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高中生语文思维的对策

1 增强教师语文思维教学的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较为紧张,课业较多的阶段。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大都只将教与学的重点放在与考试相关的试题学习上,对语文思维的培养重视度不够。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结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将语文思维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思维。其次,语文教师应该转变错误的教学理念,树立积极主动的教学态度,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课堂教学,并且把自身的语文思维带到语文教学中,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2 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设置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而增强高中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在兴趣的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